法治意识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意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决策。法治意识是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我国早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严重,部分公民法治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村,农民的法治意识更是亟待提高。对整个国家而言,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中国的法治化,而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就是法治意识,因此,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就是当前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当前农民法治意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从1986年全国开展普法活动开始,至今已经29年,长时间的普法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广泛,例如《刑法》《婚姻法》《土地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选举法》《民法》等法律,农民的认识已经深入,接受的程度已经相当广泛。从操作层面来看,近年农村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农民越来越多地选择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生活、经济上的矛盾纠纷。对法律法制认识的深化,对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对维权方式的正确选择,这些都客观说明了当前农民法治意识的增强。
当前农民法治意识呈现以轻法律重人情、轻权利重权力、轻诉讼避诉讼为主要特点的消极现状。具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我国已经完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但是农村市场经济发育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靠契约关系进行的经济活动并不频繁,法治和法律并不被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在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组织就是家庭,在这种简单的经济、生活模式中,人们生活在狭小的熟人社会中,非常注重亲情乡情。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上,人们自然看重并遵循宗法、人情、礼俗等约束,并没有把法律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从文化上来探究,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宗法观念、臣民意识、清官意识是造成当前农民法治意识淡薄的重要影响因素。再者,从制度上分析,农村法制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涉农法律法规不完善,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劳动保护权等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被忽视。第四,从教育现状来看,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尽管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强烈,农民受教育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是受客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与城镇相比,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受教育程度依然不高。
二、培育农民法治意识的路径
农民法治意识是农民现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核,农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有客观规律性,更是有意识进行选择和培养的结果。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法治意识不强烈,当前农民法治意识如何培育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和深思。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客观事实表明,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成熟;在中国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就更加薄弱,更容易受到落后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市场经济使得独立的个人或集团依靠市场,靠契约关系进行活动,这必然促使个人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破除了旧有的宗法习俗的束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从客观上将社会独立的个体置入复杂的社会关系,逼迫个体重视维护个体权益,促使个体自觉努力提高法治意识。较强的法治意识是发达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必须依靠法治的保障,必须依赖农民法治意识的提高。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完善,农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农民维护自身权利、解决矛盾的法治意识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完善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最根本的途径。
2、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健全法律运行机制。要从普及和完善农业法律知识入手,逐步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因为农业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进一步完善《农业法》,还要建立起齐全合理、符合农村实际操作可行的法律体系。其次,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依法落实人大监督职能、强化行政检查作用、充分体现法律监督的约束、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发挥媒体资源作用、加强群众监督,总之,要用多层次的监督手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再者,规范干部行政执法。当前农村,少数基层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因此,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纠正部分干部错误的权力意识,特别是基层司法干部,更要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不断强化法治意识。第四,为贫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很多农民因为落后的经济状况而不能、不敢提起法律诉讼。面对这种客观状况,采取法律援助手段,帮助弱势农民获得司法公正,这是农村法制工作的重点。
3、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已经开始实践,但是,直到当前,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仍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督促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也直接导致农民对参政议政积极性的丧失,农民并没有充分认识并认真践行宪法所赋予的参政议政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因此,要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必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村民只有认可和信服法律,才能真正提升法律意识。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在国家统一法律的规定下,各地农村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地域特点,健全和补充适宜的自治章程;其次,要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制,特别是民主监督体制的建立和设置;再者,要唤醒农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并逐渐培养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重视普法教育宣传
从总体来看,要建立普法长效机制和普法制度,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划和制度,使农村普法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要将普法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责任,制订长期和短期计划,并且定期进行督察检查;还要结合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民主选举,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可行,以此不断提高农村法制化管理的水平。在宣传手段上,首先,要能够积极整合各种社会化的普法资源,在继续抓好宣传橱窗、板报、墙报等法制宣传园地的同时,积极打造“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纸”等全方位的宣传平台,让普法宣传能够被“听、看、读”,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门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其次,继续深入开展好各种法律宣传活动,例如各种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制文艺等。再者,要根据宣传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经济条件等特点进行差异化宣传,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要使普法资源利用最大化,精心打造好利民、便民的普法阵地。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5、塑造培养新型农民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法律的角度看,新型农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有熟悉的了解,既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会以身试法,又能利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这样知法、守法、用法的农民才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新型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这少数人却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需要培养更多的现代新型农民。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相比,“商业化”“市场化”的新型农民在客观上更迫切地需要提升法治意识,因此,在对新型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引导和培养新型农民遵纪守法、善于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和矛盾的意识。新型农民的法治意识提升了,他们对身边的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2
关键词:高职生 法律意识 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89-04
一、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是对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从法律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法律意识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法律思维方式,还包括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高职生法律意识,是高职生群体对法律、法规、法律关系的反映形式,表现为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生的特殊性,使他们法律意识除了具有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共性外,还应具有相应特色法律知识体系,所学法律知识应该更贴近他们的职业领域和劳动维权领域。
二、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生要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水平。培育和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它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1.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要成为社会的主力军,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很强的综合素质。法律素质是高职生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比一般人高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法律意识应该是高职教育目标必要的内容之一。
2.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减少高职生违规违法现象,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气氛,在环境的熏陶下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要求,高职生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之一。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构建法制与法治的和谐。全面提高高职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维护学校秩序,形成良好学校文化氛围,理顺学生与学校、教师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职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懂法、知法、守法。研究台州市高职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法律精神真正融入高职生生活的每个细节,让每个学生体悟法律设置背后更高层次的自觉理念,完善大学法律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高职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本次调查是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抽样了文科类和理工类共15个专业进行信息采集,参与对象是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发放1000份问卷,两个学校各500份,收回963份,回收率达到96.3%。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台州市高职生法律意识现状如下:
1.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维权意识,但是总体上法律维权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如果您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品,您会怎么做?”的回答上,48%的学生选择“通过合法渠道解决”,而34%的学生选择“只能怨自己倒霉”, 18%的学生选择“到商店与售货员打架也要退货”。 在“您上当受骗时您会选择怎么做?”的回答上,45.3%的同学选择“找消费者协会”,而41.4%的同学选择“私了”, 13.3%的同学选择“忍气吞声”。在“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的回答上,68.3%的学生选择“很少”,而21%的学生选择“没有”, 而仅有10.7%的学生选择“经常”。 在“甲乙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甲向乙借600元生活费,答应3个月后还,你认为甲应当写借条给乙吗?”的回答上,60.6%的学生选择“应当写”,而27.6%的学生选择“不用写”, 另外,18%的学生则选择“说不清”。由此可见,高职生对如何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对中国的法治状况不很满意,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的权威性表示怀疑。在“您认为我国的法律对所有人都平等吗?”的回答上,仅有19.7%的学生选择“对所有公民是平等的”,5.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而65%的学生选择“略有不平等,没有充分保护低层劳动人民的利益”,9.9%的同学选择“非常不平等,没有保护到劳动人民”。在“您认为法律在你的生活中的作用怎么样?”的回答上,仅有23.3%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39.3%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1%的学生选择“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遇到的问题,除非没其他办法”,而4.3%的同学选择“没觉得有作用”,2.1%的同学选择“法律根本就没用”。 在“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单选)”的回答上,仅有5.3%的学生选择“充分信任”,40.6%的学生选择“比较信任”, 而11.1%的学生选择“不信任”,43%的同学选择“除非不得已,不和他们打交道”。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高职生虽然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又缺乏对法律的必要的信仰。
3.有增强法律素养的愿望,但主动学法意识不强。很多学生表现出了对学习法律知识的较高的热情,乐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素养。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如果学院系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你的学习态度会是什么?”,23.8%的学生选择“很认真地学习”,66.8%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课程一样”, 9.4%的学生选择“不想学”。 当问及“你认为现在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32.8%的学生选择“尽可能介绍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51.5%的学生选择“从案例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 9.8%的学生选择“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5.9%的同学选择“最好取消,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你更乐意接受哪一种方式学习法律:(可选两项)”的回答上,18.1%的学生选择“课堂学习”,36.8%的学生选择“参加法制讲座,收看法制节目”, 12.9%的学生选择“自主学习”,24.9%的学生选择“参加法律旁听、法制宣传等活动”,7.3%的学生选择“其他”。 在“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从何而来?(可多选)”的回答上,31.3%的学生选择“电视、网络上”,20.6%的学生选择“书本、杂志上”, 27.4%的学生选择“学校教材与老师讲授”,10.8%的学生选择“家庭的影响”,9.9%的学生选择“其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有增强法律素养的愿望,但由于其自身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性不足,一旦无教师引导,则不能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4.对法律现象的价值判断上,大部分同学判断正确,而也有部分同学比较模糊,缺乏理性判断。在“某人捡到一钱包,内有2000元,你觉得应该怎么做?”的回答上,61.4%的学生选择“寻找失主”,21.8%的学生选择“这是违法行为,应交给有关部门”, 而16.8%的学生选择“反正没人看见,自己要了”。 在“如果你和别人发生争吵,那人要动手打你,此时你会”的回答上,68.7%的学生选择“进行正当防卫,并报警”,11.4%的学生选择“向旁人求救,希望能拉开对方”,10.94%的学生选择“试图制止对方,不行就逃跑”,而8.96%的学生则选择“回击,并打到对方无力还手为止”。从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高职生比较关心国家法治的进程,也能比较自觉地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具有强烈的权利本位主义.更多地强调享有权利,而忽视义务的承担。现实中,当自己的切身利益与法律正义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四、增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高职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胜任未来的工作。提高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是引导和保障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方式增强高职生法律意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发动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结合台州市高职生特点,齐抓共管,培育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真正实现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提高。
1.依法治校,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线工作人员除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外,还要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实行“依法治校”的有效管理模式,在对高职生的日常管理中,做到“以法办事”,实行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学代会制度等,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使高职生从一开学,就认识到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力,体验到依法办事的氛围,从而自觉遵守法律和校级校规。依法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依法管理,使师生的合法权利都得到保障,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惩处和遏制,被侵犯的权利得到救济。理顺学校内各方面的关系,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调查中发现,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各有二十多个社团。从学生线工作人员和社团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织起来的组织,有些社团的工作存在松散的现象。学生线工作人员要加强社团的管理,使社团能够依法自我管理。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倘若出现侵犯他们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教育他们能够用合理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投诉,增强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从而就会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2.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法律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提高高职院校法律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掌握高职院校法学教育规律,还要掌握高职生成长规律,并且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针对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师不足的状况,一方面要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等教学研讨活动,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各个院校还可根据各自条件,聘请法院、公安等单位的专家来校讲课。通过培训和进修,加强任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任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一些长期从事法学教育工作和司法实务的兼职教师为补充,组建高质量的法学教师队伍。
3.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制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部分。教学大纲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宪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等内容。课题组对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的法律课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时数为48节,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时数为45节。大量的法律知识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留给法律教学部分较短的课时是难以应付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教给学生,我们必须在全面介绍法律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要把法律课当作是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的传授课,要从传授法律知识向重点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方面转变,要在教学中注重对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分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多搜集与课程有关的“今日说法”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各个部门法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课常用的教学模式,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可以把两节课要讲的知识点编成一个综合性案例,在讲课的开始由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原告、被告、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诉讼参与人。通过此举,可以将单调的法律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网络热点案例讨论、参加法院审判旁听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4.加强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法律课的学习。
课题组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法律课设置一览表
资料来源: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
表2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法律课设置一览表
资料来源: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两所学校都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工学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重点讲授一些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法律知识,使课堂教学更贴近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教师要坚持把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与法律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专业课知识与法律意识衔接起来,将法律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所有专业课教学中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氛围,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教育。
从表1和表2的数据中,笔者认为开设全校范围的法律选修课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两所学校都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的学习,但有很多专业除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之外,没有其他法律课的开设。在“你认为学院有无必要增设《劳动法》作为选修课?”的调查中,18.4%的同学选择“没有必要”,而81.6%的同学选择“有必要”。课题组对台州市许多企业家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得知,企业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合同法、劳动法以及保险法的相关知识。人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在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签合同应该怎么签?劳动合同中的保险具体指的是哪些?针对这些与毕业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模块教学法,由法律专业教师认真调研,编成《高职生必备法律知识读本》,内容主要涉及合同法、劳动法、公司法和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然后把“高职生必备法律知识”作为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法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法律素养。
五、结束语
高职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高职生法律意识,可以预防和抑制高职生违法犯罪,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依法办事,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笔者从事了十年左右的法学教学工作,在本文中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借鉴目前国内其他教师关于高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高职院校法学教育应更加贴近学生职业领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工学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增强法律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希望能为高职生的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0-51.
[2]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2-10-21).
[3]黄永明.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刍议[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4).
[4]冀建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1).
[5]苏建永,樊传明,吴兆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6]杜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路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北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双师型
[作者简介]李媛媛(1978- ),女,吉林长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35-02
一、邯郸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关注民生、优化人力资源、打造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89所,其中,公办职业学校45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44所,2010年全年完成中职招生5.26万人,在校生12.2万人。从师资情况来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8262人,专任教师6345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305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3294人,“双师型”教师960人。在邯郸市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两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1所。2007年邯郸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邯郸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和保障措施。在学校建设上,与示范性高中建设同等重视,在全市16个县(市)均建设了占地百亩左右的县级职教中心,其中武安、大名职教中心占地超过300亩;在招生上,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支持各职业学校“免试登记入学”的招生改革,2007年起,邯郸市教育部门又采取了提高普高中考建档线、按职普1:1比例划分中考分数线等措施,大力引导部分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理性选择职业教育,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首先确保教育费附加的30%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长,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稳定增长。从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其中市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的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农村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农村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全部享受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补助和农学专业免除学费的政策。
截至目前,邯郸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职工大学、电视大学等成人教育培训为有益补充,鼓励发展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同时,支持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民办职业教育,贯通各县各行业各企业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主城区以邯郸市职教中心为龙头,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正逐步建立,县域以县职教中心为主阵地、乡镇成人学校为依托、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各职业院校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目前邯郸市的职业院校主要开设信息技术、加工制造、商贸旅游、财经、农林等11类50余个专业。但如今邯郸市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是邯郸市目前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而以邯郸市财经学校、邯郸市工业学校为代表的公办中职学校都是由原来的社区普通高中撤并或由于国有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由原有国有企业子弟中学改造而成的,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整体规模小、实训实验室等基础配套设施少、办学层次低的问题,而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场所更是凤毛麟角。从37所邯郸市现有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来看,33所职业院校平均占地面积小于35亩,实训实验建筑平均占地不足3亩,特别是建筑、机电等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即使是作为市级重点职业中学的邯郸市职教中心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室。狭窄的办学空间和简陋的教学设施,极大地限制了邯郸市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也与邯郸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
2.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邯郸市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除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各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不足50人,且年龄层次偏大,中青年骨干任课教师数量更少。教师的学历结构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有将近1/4的一线教师没有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平均每所学校不足2人。从职称结构看,邯郸市职业院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到1/3,而具有专项技术认证、相关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不足1/4。由此可见,目前邯郸市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技能型、专业型教师缺乏的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邯郸市职业院校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3.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依然较低,管理不够规范。通过调研发现,邯郸的职业学校多数由原来的职业高中转化而来,这些学校普遍起点低,规模小,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缺乏严格的教学计划和监督体系,办学水平较低。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在生源数量、质量方面竞争能力较弱,一些学校甚至为了生存走捷径,在招生方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4.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县域经济特色相结合。邯郸市各级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与邯郸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没有做到职业教育根植本地,服务本地的办学理念,教育基础化、从众化现象明显。如会计、计算机这些社会热门专业几乎已经成为每个职业学校的必设专业,但是当地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饱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在学校考虑之列。如邯郸市东部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魏县、馆陶等县职教中心并没有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开设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等专业;又如,永年县是全国知名的紧固件制造基地,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一大批模具设计、加工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永年县职教中心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院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质量取决于实习场所、实习设施、实践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的科学性等诸多环节。从调研的结果看,邯郸的职业学校包括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内,实践教学场所的匮乏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都是制约办学水平的瓶颈环节。从抽样调查的“双师型”教师的学校来看,由于对“双师”教师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不少学校把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具有某专业、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均统计在“双师”范围,然而实际上这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没有从业实践,无法真正胜任学生的实践技能指导。
6.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有脱节。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师生交流,我们发现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随意性,或选择高职教材,或选择高中课本,有些任课教师甚至自主选择授课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脱节,与各专业的技能和素质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邯郸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措施
1.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新办学模式,灵活高效地为邯郸市经济建设服务。2009年邯郸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为2.63%,而同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可见,邯郸市的教育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低,就河北省来看,其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连续多年处于全省下游位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不能输于教育投入。从邯郸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邯郸市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4%,并将在冀南新区规划协调区内启动建设邯郸教育新城,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做强高等教育,搞活职业教育,聚集高端人才,吸引名优企业,把邯郸教育新城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形成数量充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教育新区,相信这必将助推邯郸市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邯郸市出台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既有利于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又有利于为邯郸建设人才强市和经济强市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
作为职业院校也要积极探索,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实行开放式办学,不局限于学历教育,在为转业退役军人、农村青年、农民工、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新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拓展生存空间。各县级职教中心要立足于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对农民开展短期培训并进行长期指导,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对有能力的农民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或相关学历教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推广借鉴磁县职教中心经验,运用股份制、租赁制等新的资本运作形式,将民间资本、社会闲置设备、行业学会和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引入学校,与省焊接协会联合办学,成立五星焊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和高中院校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即是对工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实用技巧和掌握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职业能力。邯郸市“十二五”规划中,未来五年邯郸市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应至少达35%。而就目前邯郸市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邯郸市政府和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或农村,建立起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或到农村进行实践的有效机制,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应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将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引入校园,鼓励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企业生产经营或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尤其涉农专业要千方百计把那些养殖能手、种植能手等有一技之长的行家里手请到课堂上,这样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3.创新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职业教育为邯郸市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职教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是制约职业教育扩大教学规模,吸引高起点生源的重要因素。同时,涉农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邯郸市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之一,如何妥善解决这两个难点问题?职业教育可以在为邯郸市各县乡的新农村建设量身打造高素质农业后备军的过程中,寻求拓展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所谓“故土难离,乡情难舍”,只要具备了适用的、过硬的技术和本领,在本乡本土创业既有丰富的人脉支持,又有对民意、市场的准确把握,无疑增加了就业、创业成功的把握,这样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反过来,通过这些优质毕业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家长和农民选择及接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为职业教育突破生源困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使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就此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黄启泉.试论金融危机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7).
篇4
关键词 耕地;质量;现状;问题;建议;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53-02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现对白城市耕地质量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 白城市耕地现状
1.1 数量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趋势。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 养分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1.3 理化性状
一是耕土层退化。由于垄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二是犁底层增厚。近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分散到农户个人,导致大量的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减少,耕翻整地深度不够[1-2]。三是耕作层板结。由于多年连续大面积种植玉米,使得原来的土地轮作制度难以实施,土地耕作层板结,难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
2 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2.1 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导致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2.2 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改造费15 000元/hm2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 000 hm2左右,以这样的改造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hm2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现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全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2.3 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虽然采取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但都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如何提高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的改良目标。特别是如何进行农田污染防治、秸秆还田等改良土壤的措施,国家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2.4 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缺乏保障措施,很难做到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t(折纯量为17万t),施用强度接近730 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 kg/hm2,利用率仅为30%,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高、回收量低造成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了先污染,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3 建议
3.1 加强针对性培训
结合当前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提高。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如何更好地进行耕地质量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对耕地质量相关的污染防治、土壤退化与防治、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等方面进行联合研究。同时,对农民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促进科研成果实施。另外,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不缺乏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把这项任务做好。
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3]。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4]。
3.4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规划体系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尽快扭转农田生态变劣、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确保耕地的永续利用和生产力的稳步提高,达到农田生态环境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实行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部门,规划资金投入,为科学保护耕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地方性规章立法,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促进耕地保护规划体系。做到保护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 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篇5
关键字: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方法
一、施工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是施工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施工企业经营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对复杂,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施工企业工程多、施工周期长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复杂化。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形成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有效的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保证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二)能够促进施工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将施工企业分散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起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严谨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来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再加上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充分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来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能够有效防范施工企业的风险
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类的风险和问题,只要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企业面临风险的防范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于风险的有效评估,加强对于企业内部薄弱环节的控制,提高施工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能够使得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现状
(一)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认识的偏差
虽然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上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在重要性的认识上施工企业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施工企业的管理层普遍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略了内部控制需要施工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并且许多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常年不变,没有根据施工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改进或者创新,使得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能够起到实际的效果。
(二)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设立内部控制的专项部门,内部控制往往是由各个部门单独制定,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狭隘性,不能对于整个施工企业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过于侧重于事后的控制,对于风险的事前控制缺乏。对于组织结构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置和员工职责分工并不明确,使得员工无法可依,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并且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使得施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缺乏监督和控制,大大加大了施工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具有投资数额较大、工程周期较长、工作难度较大等特点,并且由于经常是露天作业的,收到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着多种风险。有些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还需要进行高空作业、危险作业等等,更加增加了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但是目前许多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都相当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导致了施工企业风险的普遍发生,造成了项目成本的增加,资金的流通不畅,进而引发了财务风险。无论是从工程的前期的招标活动,期间的建设活动以及事后的决算、结算活动若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都会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
(一)施工企业应当树立对内部控制正确的认识
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由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制定,并且由企业的全体成员进行参与的一项严谨的控制程序。因此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于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要赋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施工企业要对于全体员工进行教育,让每个员工了解到内部控制不单单是财务部或者部分人员的工作,而是每个员工的职责。企业可以分批进行组织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可以编制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的手册,包括岗位责任的制度,业务流程审批制度,权责的划分等等,让员工更好的学习和了解。
(二)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在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上要进行制度的规划建设。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贯穿于企业的投标到施工,体现在从预算到决算的各个部分中。在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要建立科学的控制制度,例如预算控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内部审批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只有完善了这些组织结构的制度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合理进行施工企业的权责制度的设置。合理权责制度的设置,要根据施工企业的目标和职能任务,明确施工企业中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权责,使各个部门和人员都能够各施其责。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权限的设置要更加细化,例如造价人员进行成本策划、编制投标方案;财务人员负责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工程人员负责工程进度的管理等等。在职责权限的分工中要考虑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工程的全过程都能够被有效的控制。
第三,要设置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是营造公平、合法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能够判定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管理制度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它是一个独立的评价机构,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受到企业最高层领导的直接管辖,来保持其独立性。
(三)加强对于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手下市场恶意竞争、市场机制、本身管理模式的影响,施工企业不可避免的在生产经营中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一套覆盖整个企业的、健全的、有序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对于面临的风险做到事前预防,发生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具体的措施有,在进行投标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科学的进行招标项目的筛选;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全程的风险监控。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
施工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体制也需要由人进行执行和操作的。假使有了严密、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是非常低下的,也无法将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出来,内部控制制度仍旧是一纸空文。所以要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其员工的素养和道德素质是相当关键的。因此施工企业要经常性的对于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灌输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使得员工的素养不断的提高。施工企业还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更加具有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素养,才能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开展和实施,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不断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不断实现其发展战略。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且予以纠正。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以及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才能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桂花.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篇6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引 言:
现代制造技术是一个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化制造技术,以及许多其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技术集成。它是包含了从物质流、信息流到能量流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品的设计、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工艺制造过程、销售使用、售后服务乃至于回收再生等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凭借其本身具有的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化的优点,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制造企业要想取得丰厚的回报,想赢得市场的青睐,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使产品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技术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它的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机械制造技术从其产生至今,按照制造模式的变化,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类:a. 以早期手工制造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制造技术;b.以大量制造设备集中、运用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为标志的设备密集型制造技术;c. 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加工制造的信息密集型制造技术;d. 以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制造技术;e. 以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密集型制造技术。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包含电子、信息、管理、机械和材料等在内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质的飞跃,为机械制造这一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它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柔性化、敏捷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等方面。
(1)柔性制造。所谓柔性制造系统(FMS)是通过成组技术等手段将多组柔性制造单元用自动化物流系统联接而成,其特点是可以完成变批量的自动化制造任务。显而易见,因为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成组对象来确定工艺过程,并选择与工艺过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单元进行批量生产,所以柔性制造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系统而言,其对市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柔性制造技术的柔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加工产品的规格和类型与系统所能加工的产品相差太大时,柔性制造系统将无法加工。
(2)虚拟制造。虚拟制造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建模和仿真,具体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和检验等过程的模拟。通过虚拟制造技术,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虚拟制造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模式,尤其是避免了试制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其优势包括以下四点:1)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2)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使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空前加强;3)可以根据仿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制造系统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4)可以通过仿真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个直观的产品印象,方便修改和产品报价。
(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通常以虚拟制造为实现途径,通过其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可以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响应。敏捷制造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其生产效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对制造设备的利用率更高,但其实施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并未大范围的进行应用。
(4)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对产品的制造、装配、使用和售后等环节的内容进行同步考虑,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进行并行化处理的系统方案和综合技术,并行工程绝不仅仅只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阶段,它是一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监测的机械制造技术。显而易见,并行工程有效地避免了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试制现象,对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甚至于实现一次性研发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5)CIMS。从宏观角度来说,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化生产理念指导下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理论和方法,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通常由生产管理经营分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质量保障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六部分组成,其目的是要实现信息集成,以促使企业产品的研制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CIMS 的实施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瓶颈进行重点投资,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局部的信息化,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
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
第一点,是面向未来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在充分继承以往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高新技术进行充分吸收后的成果,所以它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方向,具备前瞻性,是面向未来的技术。
第二点,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应该对工业生产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它不局限于传统制造技术的概念,除了制造过程本身外,还涵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的综合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三点,是掌控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通过强调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科技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有效地掌控了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具有系统工程的特征。
第四点,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受市场竞争驱动而出现的,所以应该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一个国家的现代制造技术水平则必须满足能够有效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都快速的把制造企业推向既存在竞争关系又相互合作的方向发展,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已经成为了推动制造业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网络化。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售后维护都可以跨越地域甚至国界进行。其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传播,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
(3)虚拟化。通过对产品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的虚拟化,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机仿真结果代替实际试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产品的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使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产品创新而非成本控制上。
(4)自动化。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契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对制造加工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对提高控制质量、释放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自动控制代替人为控制具有控制响应快、控制效率高的天然优势,可以这样说,无人化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目标。
(5)基于云的理念――云制造。云制造是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它把制造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云平台向广大用户提供,真正地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优质价廉的各类制造服务,其对制造资源共享和分配模式的创新开创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新篇章。
篇7
关键词:丰台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服务业;建议
1引言
丰台区是北京市六城区之一,作为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伴随着市场的好转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丰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快车道,但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从丰台区知识产权行业的环境、现状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2北京市丰台区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本节试从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政策等几个方面对丰台区知识产权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2.1知识产权创新
通过多方机构的共同努力,丰台区知识产权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在促进创新、实现专利技术实施方面卓有成效。
鼓励创新方面,北京市和丰台区积极开展专利试点单位和示范单位的审定工作,专利优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丰台2013年全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6373件和327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9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829件和755件,增长29.2%和0.5%,2009~2012年专利申请数量复合增占率约为232%,专利授权数量复合增长率为237%(表1)。
促进技术转化方面,丰台区科委下设生产力促进中心,以贷款担保、技术合同登记、科技培训等业务为重点、在区科委的直接指导下,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区内组建有丰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构建孵化器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而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2013年,丰台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479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629.5亿元,增长28.4%,居北京各县市第2位。目前,丰台区知识产权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活跃,丰台区科委等有关部门的相关管理举措,有利地促进了丰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与进步。
2.2知识产权保护
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得到重视,北京市及丰台区政府从多层面改善当地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为科技、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司法方面,北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布局更加完善,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规条例,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更加系统。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庭2013年共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2464件,共审结一审案件12238件,受理案件数量较之2012年上升10.2%。机构设置方面,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下属单位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及其工作站;丰台区人民法院设立基层知识产权庭,审理除专利、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案件以外的各类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宣传方面,北京12330同丰台区知识产权局积极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对于郊县地区和社区居民,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进乡村”“身边的知识产权”等活动,增强居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3知识产权政策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除《纲要》外,我国陆续出台多项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的整体架构已经基本完善,框架涵盖了战略目标和近期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专项任务及其战略措施多个方面。
北京市政府积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政策,制定了《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为北京知识产权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还制定了《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北京市专利商用化促进办法》等一系列具体行政法规,从鼓励发明创造、鼓励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体系及服务平台等多方面对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进行规范指导。
丰台区人民政府《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强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加大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政府创新服务体系。为此,丰台区科委制定《丰台区专利支持办法》,区政府每年设立专利支持资金1200万元,对专利奖励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用于支持专利授权、专利转化及专利服务。
总体来看,北京政府长期以来坚持鼓励并支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鼓励知识产权转换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各项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为北京科技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3北京市丰台区知识产权特点
综合丰台区知识产权现状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得出丰台区知识产权特点,包括知识产权企业集群分布、军工科技资源密集、高技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专利技术市场活跃、知识产权持续快速发展、区内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3.1知识产权企业集群分布
丰台区的知识产权研发主体、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聚与中关村丰台科技园等地,集群现象明显。园区拥有企业共计约4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2900余家,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0家,拥有上市公司24家。园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丰台区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研发投入的主要投资者。
3.2军工科技资源密集
丰台区军工科技资源密集,促进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产学研结合,是发挥资源禀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名下大约有近50家企业入驻丰台园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卫星应用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领域有着较大优势,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利用军工科技资源密集的特点,丰台区采用“军民融合”模式以促进本地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
3.3高技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丰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工程服务、轨道交通和航天军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已初步形成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总部经济区。
3.4专利技术市场活跃
2012年丰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仍稳居全市区县第二位位,合同成交额为490.3亿元和382.2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9.9%,输出现代交通技术合同成交额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全市现代交通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3.7%。
3.5知识产权持续快速发展
2013年,全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6373件和327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9.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829件和755件,增长292%和05%;商标申请9893件,获得注册5439件,累计有效商标32080件,2010年至2013年,商标注册申请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复合增长率为21%。
3.6区内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
截止2013年,丰台区拥有商标机构149家,占北京总量的9%左右;至2014年4月,北京市共有专利服务机构291家,其中海淀机构数量约占总数45%左右,朝阳约占20%,西城约占17%,丰台区只有数家专利机构。区内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对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4北京市丰台区知识产权发展建议
结合丰台区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特点,本文试从工作重心、外部
4.1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
培育知识产权转化平台。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丰台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提高区内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能力。探索设立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产权投资基金,吸引产业资本、风险投资采取多种商业创新模式,共同参与知识产权的运营和管理。
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行业组织、产业联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依托专业服务资源,积极建设知识产权诉前调解机制,为企业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提供高效服务。
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立足科技园、服务北京的跨区域知识产权交易网络。以促进知识产权交易为目的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核心的集成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服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为特色的综合服务体系。
4.2优化知识产权环境,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
对现有法规政策进行整理和修订完善,将工作重心转变到为国内科技文化创新服务、国民经济转型服务上来,制定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鼓励性政策。
制定有利于专利转化运用的支持政策,对搭建专利技术交易平台、专利转化实施项目、专业服务支持、金融服务等予以支持。支持专利运营机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知识产权运营领域。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规,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效率和处罚力度,减低专利企业和个人通过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成本。
4.3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多渠道、多方式共同作用,扩大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的受众范围,利用知识产权人员培训、知识产权知识普及展示、知识产权教育等形式,对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开展各项宣传活动,面对社会居民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活动,加强居民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使居民能够,自觉自律地提升知识产权修养,不再使用盗版软件、不购买盗版书籍和音像资料,提升社会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4.4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发展
拓展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积极拓展知识产权服务领域,鼓励丰台区现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更加丰富全面的服务活动。在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服务、知识产权评估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现有机构的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组建专业化、满足特定客户群体(如大学等)需求的专门化服务机构,丰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质量。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职业培训工作,组织好对专利人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形式、多渠道引进人才,要着力引进服务丰台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高级人才。
4.5以企业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
关注并重点鼓励以丰台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群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活动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
充分利用丰台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有利优势,鼓励其创新能力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群。
4.6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等多种渠道,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积极开展国际多层次交流合作,包括如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间的国家机构层面的交流合作,通过数据共享等方式,了解国际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促进国际知识产权实业发展。
鼓励国内外知识产权机构、企业双向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大型知识产权机构设立国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鼓励国际知名的知识产权服务机企业到过国内开展业务。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5结语
在新形势下,只有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增强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促进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转化,才能使知识产权持续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装变、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涛,中国知识产权政策十年反思[J].知识产权,2014(3).
[2] 姚泓冰,冯晓青.我国知识产权商业机构现状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1).
[3] 徐棣枫.专业化与体系化结合的美国知识产权服务业[J].求索,2013(1).
[4] 何耀琴.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8(3).
[5] 王勉青.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述评[J].探索与争鸣,2010(10).
[6] 赵弘.关注北京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
篇8
论文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
论文摘要:在改革浪潮和经济体制变化的推动下,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组织自身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成长、日渐成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以下我们将以宜昌市为例,对宜昌非政府组织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等.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基层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政府组织依靠自身的力量,本着以公益需求发展和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目的,形成了各种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在这种大背景下,宜昌也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事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宜昌非政府组织的现状
(一)宜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
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宜昌社团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积极为社会服务。在数量上.截止到2005年宜昌的非政府组织已增长到155个。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宜昌已经有140个学术性社团.这无疑为宜昌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人们对专业性知识的渴求趋于完善化.专业性社团也由最初的100多个发展到300多个.联合性社团的数量更由2001年的65个已增长到2005年的102个。还有一些社团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已正式颁布实施,使社团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
除社团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到目前为止,宜昌民办非企业单位已经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诸多领域,除了国家举办的还出现了集体、联营、合资等类型,越来越多的公民、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身到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等社会公共事业之中,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垄断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局面宜昌卫生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呈倍数增长.到2005年宜昌有53家卫生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政府无力很好解决.这类单位为宜昌更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此外还有教育类、劳动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社会中介类、法律服务类等民办非企业单位。
(二)宜昌非政府组织目前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特点
非政府组织的本质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为社会各不同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成员、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和科学等事业提供服务。同时,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工作及构建和谐社会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缓解社会问题引发的矛盾.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活动日益增多.宜昌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合作,促进当地的对外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
宜昌的非政府组织和各地非政府组织类似,主要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宜昌非政府组织.从其设立到运行无不具有明显和独特的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大众的意识。2.非盈利性。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各主体服务.并且这种服务既不同于一般企业通过服务取得利润.也不同于政府把服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完全无偿服务。而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应该既是非盈利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有偿的他们不以盈利为存在的根本目标.但是他们通常要将公众福利和服务作为主要奋斗目标。3.独立性。他们有自己组织和管理上的机制以及资金渠道,在政治、管理和财政方面较之政府是独立的。
(三)宜昌非政府组织目前的经费来源
非政府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五项:政府补助、民间捐赠、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在被调查的100家宜昌市社会团体收入结构中,这五项分别占总收入的33.6%、8.3%、29.3%、15.1%、13.9%。
(四)宜昌非政府组织目前的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情况
1.非政府组织登记
从历年数据统计资料来看,宜昌市各类非政府组织数量都呈增加趋势,种类不断丰富,登记管理工作逐步完善。经认真调查,反复核对,宜昌市非政府组织的登记达到了上级不留“真空”地带的要求。
2.非政府组织监督管理
强化监督管理,就是要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保证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良好发展。宜昌市从以下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条例,完善其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使其管理工作逐步法制化、规范化。二是落实各项体制,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部门间的协调督促,严格依法管理。三是探索建立社会监督体系,逐步建立非政府组织发展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管理系统。使其活动接受社会舆论、新闻舆论的监督四是依法查处非法组织,打击违法活动。在开展工作中防范于未然,认真研究敌对分子的图谋,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不给敌对分子可乘之机。正确区别和处理了各种矛盾。五是对财务实施有效监督。宜昌市一方面根据经费的来源,督促其接受相应的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加大检查、查处力度。
3.非政府组织培育发展
在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发展方面.宜昌市主要从多方面人手:一是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各类非政府组织.使其在数量、种类、结构、布局等方面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盲目发展二是对各类非政府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培育。通过适时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福利性非政府组织,不断完善和充实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注意解决影响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为其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内部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通过以上措施.近几年宜昌市在非政府组织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但管理机关仍在加大培育发展力度。
二、宜昌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非政府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和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非政府组织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二)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没有普遍建立党的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各类非政府组织结构尚不合理,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机制尚来普遍建立。
(三)总体数量偏少,规模较小,在公共服务部门所占比例较低。
(四)整体质量不高,作用发挥不到位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地方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非政府组织工作的足够重视和支持.二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尤其缺乏培育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三是监管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对非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保证非政府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然后要认真落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同时要加快法制建设,完善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另外要规范非政府组织涉外交往活动。除此之外强化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机制,提高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整体素质也很有必要。
三宜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为巩固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关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也纷纷出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加大基层自治建设和非政府组织发展力度要高度重视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建设和谐宜昌。
(二)发展非政府组织。以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发挥作用为重点.着力抓好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方式.坚决依法查处违法违纪的非政府组织.确保民间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开展活动.加强非政府组织自律和诚信建设.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强领导,完善科学管理机制。非政府组织主要管理人员应切实承担负责人的职责.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将非政府组织事业的发展列人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动员社会力量发挥部门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联手推进工作,形成党政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职责明确、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密切配合,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发展非政府组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部门职责,在把握好大局的同时,要健全考评制度.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非政府组织工作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加强督办检查与考评工作,严格奖惩兑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建议措施
一、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内涵
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是指通过刑事法律来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进一步说,是指立法者将一些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其刑罚制裁即用刑罚作为手段,通过刑事程序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以保护知识产权从而维护知识产权利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秩序[1]。
(二)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价值取向
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应采取保护主义,其主张知识产权的排他性,知识产权与其他普通私权一样应得到保护。从目前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现状来看,应该坚持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原始创新的法律氛围。
二、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状分析
(一)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法律体系
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有刑法、附属刑法和单行刑法、司法解释、条例和国际公约与国际协议等组成。
1.刑法
我国刑法在1997年修订后,有意识地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纳入刑事法律体系当中,对1979 年刑法、附属刑法和单行刑法规定等进行了归纳吸收,在刑法分则第3章第7节中对“侵犯知识产权罪”进行了统一规定。
2.附属刑法和单行刑法
1997年刑法修订前,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主要是通过一些附属刑法与单行法为法律依据。如1993年制定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1994年制定的《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规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刑法对于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缺失。
3.司法解释
为准确适用法律、统一执法尺度,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如2004年“两高”联合公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当时刑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详细限定,降低了部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量刑标准,对相关刑法条文的可操作性起到了优化作用,对办理侵权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4.条例
我国在制定完善关于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刑法、附属刑法、单行刑法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的条例,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条例均规定了侵犯条例自身所规定的知识产权的刑事责任。
5.国际公约和国际协议
我国为保护知识产权,签订并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或协议,部分公约或协议要求成员国针对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应当只锁定相应的刑法保护措施,最为典型的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二)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不足
1.对于侵犯著作权方面
(1)保护对象过窄。从保护主义的刑法价值取向来说,著作权与债权、物权一样,属于私权性质的民事权利,具有独占性。而我国刑法对著作人身权犯罪的保护仅限于《刑法》第217条第四款,该条与署名权有关,但条款具体是保护作者的姓名权还是署名权,学界尚有争议,而假冒他人署名的行为判定问题,学界也一直存在分歧。
(2)行为规定过于简单。《刑法》第217条、第218条,共规定五种著作权犯罪行为,但范围太窄,大多国家己将与著作权相关的产业信息技术纳入到著作权法保护范围。而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于剽窃行为,也未将其列入犯罪。
(3)主观要求过严厉。《刑法》第217、218条规定,进行著作权犯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无论侵权人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否则依据法律规定不能构成犯罪。对此类“不以盈利为目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法律实践中却无法可依。
2.对于侵犯商标权方面
(1)保护对象过窄。对此我国规定的保护对象是他人已注册的商标,而未注册的或者商标到期未续期或被注销的商标刑法则不予保护。[2]但根据我国扩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应当禁止他人在未获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其未注册的驰名商标。其次,我国刑法第213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仅限为商品商标不包括服务商标。
(2)本罪犯罪行为规定简单。我国刑法对于侵犯商标权犯罪共规定三个罪名,该犯罪行为的规定过于简单,同时调整的范围过于单一,不利于保护商标专有人的权利。
3.对于侵犯专利权方面
(1)专利权的刑法保护欠缺。《刑法》第216条对有关专利权的犯罪有明确规定,而假冒行为则分好几种,且在实践中,侵犯专利的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可见,我国刑法却没有将其他非法实施专利的情形纳入刑法保护范围中,对专利权的保护不够周全。
(2)犯罪行为规定过于单一。《刑法》第216条规定了假冒他人专利的一种犯罪行为,由于我国刑法并未将专利权纳入刑法保护的对象,也就缺乏对相关的犯罪行为的规定。我国专利法赋予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权人的权利,但刑法却没有进行保护,刑法中对犯罪行为规定缺乏在专利法体现明显。
(3)主观方面的规定缺乏。对于行为人出于主观的故意并有及其严重的专利侵权行为,未经权利人许可而非法实施其专利的行为等等,刑法均没有将其纳入保护范畴,在这方面尚处于空白。
4.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方面
(1)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对象有待完善。对于国外商业秘密的保护,我国对于此并未规定,立法上依旧是空白。而国际上对于保护商业秘密已成为普遍的趋势。
(2)本罪中商业秘密的认定。由哪个部门来评估或鉴定商业秘密的级别或价值等是目前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惯例是由被害人一方出资委托专家来鉴定,但前提是由被害人一方自主鉴定,有很大的自由性,在案件诉讼中,往往很难被采纳。
(3)商业秘密罪罪状的刑法规定有待商榷。我国对于该罪种则只规定了一个侵犯商业秘密罪,而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地区)都对商业秘密犯罪做了不同形式的规定。
三、增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建言
鉴于上诉出现的现行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种种弊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相关刑事立法
在立法模式上,建议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刑事法律的立法模式转变为刑法典和附属刑法并重的双轨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的刑事法律。从而改变长期以来附属刑法中没有真正可以操作的刑事法律条文及其罚则的状况。
在法律适用上,适度扩大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范围。适度扩大知识产权刑法保护范围,以适应当下知识产权不断发展的需要。以商标权的刑法保护为例,一是将注册服务商标等商品商标以外的注册商标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二是将未经驰名商标人许可将驰名商标用于自己商品和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业纳入刑法保护的范畴。三是将同样危害性较大的侵权行为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
在刑罚结构上,需要进行调整。首先,增强罚金刑的运用,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属于经济犯罪性质,对该类犯罪增加罚金刑的运用,更有针对性。其次,应当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种类当中增加资格刑[3]。
(二)理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程序
在处理原则上,建议对知识产权侵犯案件实行“先民后刑”的审判原则。其处理过程是,案件由专民事法官就侵权与否先行作出判断,而后,在刑事诉讼中以此为依据,结合侵权的社会危害后果对刑事责任作出正确界定。
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审理涉及知识产权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此项措施有三好处,首先,可满足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专业特性的需要。其次,可消除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之间冲突,避免各审判庭之间推卸责任。再次,避免法院内部判决之间的冲突。
(三)提升全民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意识
建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宣传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专项活动等,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报道,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社会知情和群众参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漆昌国.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适度性[J].民主与法制,2010,(3): 32.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及自我保护的维权意识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病人的需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目前各级医院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存在问题
1.1 病人方面:(1)良好的医疗服务态度和技术质量是吸引病人就诊的重要因素。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等因素,使病人对“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出院”的追求更为迫切;对最好的检测手段、治疗方法、最佳护理方式及最好的治疗效果追求日益增强,如治疗尽量无创、无痛,手术治疗必须安全可靠,不留后遗症,药品必须有效而价格低廉等;病人医疗审美观也在加强,如手术切口的美学要求等。(2)服务效率是影响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等候时间越长,满意度越低。病人对医疗费用极为看重,甚至对医疗服务项目的选择产生了一种支配心理,城市中低收入病人,尤其是农村病人更是如此。当医院或医务人员不能满足这种消费心理时,不管提供的服务如何,都可能使病人产生失望和不满。(3)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还不能满足病人需求。病人来到医院,对环境的陌生,对各种治疗的恐惧,常使他们心理上承受着从未有过的不安全经历。高水准消费者,常伴有支配与享受的心理特征,在治好病的同时,其医疗保健需求已逐步趋向高层次和多样化,如医院环境、医务人员形象、病房装饰档次等。(4)医德医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病人及其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如仔细观察诊疗操作、查阅病历记录、咨询院内外医务人员,发现疏漏,就开始通过种种途径和方式与各级部门交涉,甚至走向法庭。
1.2 医生方面:(1)医院没有为技术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是否为职工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2)就工作量而言医务人员所得报酬不合理,对目前工作环境和事业发展前景不满意。实施服务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医务工作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拔尖人才是医院巩固和发展的生命力。
2 发展趋势
2.1 人本理念:树立人本理念是医院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不仅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来临,群众到医院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病取药,对于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态度以及心理、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要求会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重视服务文化,改善就医环境和设施,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效率,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2.2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预防保健、健康咨询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医院的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病人。在满足基本医疗的前提下,开设特需医疗保健服务,开设档次不同的病房,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病人需求,正是社会所需。同时,医院间业务沟通会进一步加强,根据病人需要,联系会诊等,使服务内容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2.3 服务方式创新:创新服务方式是医院发展的重要途径,变以往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项服务为综合服务,变上班时服务为随时服务,变院内服务为院内院外一体化服务,抓病人“医前、医中、医后”3个环节,将生理医疗扩大到身心关怀。医前采取开通网上联系、热线电话预约及咨询服务等措施;医中衔接好各个服务环节,提供更优、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医后实行上门回访制、电话问候等服务,听取病人意见,进一步提高综合满意度,变单纯医疗服务为医疗服务、康复、保健全方位服务。
3 应对措施
3.1 开展形象工程建设,打造医疗服务品牌。医护队伍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医院服务必须学习五星级饭店及航空公司服务思想与方式,树立病人就是消费者,是医院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服务规范培训,使员工以端庄的礼仪、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整洁的服饰面对病人,使每一位来医院的病人都感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亲切感。
3.2 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医院要创建优美的硬环境,更要营造温馨的软环境,服务措施有效,服务功能齐备,服务方式多样,尽力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一声亲切的称呼,一次简短的接送,可以缩短医患距离,让病人产生信任和安全感。门诊大厅设服务窗口,门诊药房、检验抽血等窗口实行“零距离”服务,明确的导医指引,为病人就医、用药、检查提供全方位的指导。病区明快的装饰,门诊大厅开设儿童乐园,使病人在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就医环境里,情绪轻松,以最佳的心情来配合治疗和护理。
3.3 注重人文关怀,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应当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于一身。医护人员对病人做到用精湛的医术给予生理上的诊治,心理上的安慰,同时给予必要的社会关爱。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要强化人性化的服务意识,用正确的服务观念,把病人看作服务对象,宾客临门,热诚相待。尊重病人、关爱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使病人消除疾病折磨,恢复健康人生,用人文的光芒照耀医疗的全过程。
3.4 重视培训教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务人员持续的、有计划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是适应竞争,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医院应提供在职继续教育机会、国外进修机会等,为医务人员创造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增强人员综合素质,留住骨干人才。一个医院拥有较高名望的医生,就会撑起一个学科;聚集起一批有学识、有才华的人才,就会吸引一大批的病人。因此,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是最重要的市场,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在医院建设的第一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3.5 培养创新意识是促进医院发展的源泉。面对不断深化的医疗卫生改革,必须主动出击,寻找医院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医院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理念、文化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行动。注重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医疗服务,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