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篇1

一、一切为了学生――黄沙淘尽始得金

案例1:和老师一起读

师:请这位男同学读第一段。

生:(摇头)

师:(摸着孩子的头)小声读也可以。

生:(摇头)

师:找个伙伴一起读。

生:(不说话)

师:那好,请你和老师一起读。

生:(点头)我最喜欢……

师:他读得多认真啊!大家给他掌声,一会老师让你单独读书,好吗?

生:(点头)

以上是一位青年教师在进行《鲜花和星星》一课公开教学时的课堂片断。这个读书的小男孩声带有问题,而且胆小,平时老师从来不叫他回答问题。这节课上,上课老师并不了解学生,可是她凭着执著和一片爱心,感动了这个孩子。下课后,男孩跑到老师跟前,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幸福。《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放低要求,俯下身子,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二、读书内化――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案例2:“读得进”

师:同学们现在练读第二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练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一到休息日……

师:“息”是一声,他读得非常准。大家跟老师读第二句,注意停顿。

生:(跟读)

师:“涌动”、“人流”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大家想一想过年前跟爸爸妈妈赶集时,街上的情景。

生:人很多,非常挤。

生:我是被拥着往前走呢!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情形就是:街上涌动着赶集的人流,课文中说的是什么呢?

生:看花的人流。

师:理解了句子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大家看彩图,想一想梅花山怎么会“成了欢乐的海洋”呢?

生:一朵梅花就像一朵浪花,所以梅花山成了大海。

生:看花的人都笑呢,就是欢乐的海洋。

师:你们理解得真棒,大家带着这种欢乐的心情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吧。

老师每一次指导学生读课文都有明确的要求,即:读通――理解――入情,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句子,再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最后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读书合乎认知规律,学生更是乐此不疲。

“记得住”就是要注重积累。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匆匆》一文时,用手打着节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背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学生不仅积累了典范的白话文句式,还积累了一种在朗读中产生的感悟。这不仅是一个语感积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情感提升的过程。

“用得出”。于永正老师非常注重在课堂上实现读写结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安排了写话一个环节。老师提示道:“强盗用指南针远航,用枪炮屠杀,逼迫中国人在纸上签下不平等条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孩子们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写下这样的话语:“落后就要挨打”、“不要用罪恶的子弹摧残娇弱的和平之花”、“邪恶的剪刀剪不断正义的钢绳”。

三、课堂评价――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象1:课堂上,学生发言后,老师让学生们集体伸出大拇指夸赞:“真棒、真棒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

现象2:上课时,老师忙于发小贴星,下课后,学生的额头、衣服上贴满了各色的星章。

现象1、2中的评价方法,许多老师都曾使用过,作为对课堂评价的一种探索,我们可以经历这么一个阶段,但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否则,评价只能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经常看到表扬的学生漫不经心,受表扬的无动于衷。有的老师说加星是为了量化学生成长的过程,为形成性评价做好记录。但是课堂不能太滥了,否则会出现热热闹闹没有实效的结果。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

四、板书――千呼万唤始出来

现象1:一节公开课上,老师把所有的板书内容都写在纸上,从一上课就开始往黑板上贴。一刮风,好几个老师跑上去帮忙摁纸条,学生也担心纸条随时会掉下来。

现象2:老师让学生看投影,自己在电脑前一边点击鼠标,一边讲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下课后,黑板上只写了一个课题。

其实大家听听那些名师的课就会发现,他们都很重视板书。窦桂梅线条流畅的简笔画,于永正工整简洁的板书,靳家彦的板书图文并茂,支玉恒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所以,盲目地忽视板书并不可取,如何发挥板书的最大效益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篇2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背景及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处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无序、无趣、无法的状态,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最能反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主要有三种序列设计:一是以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序,二是以知识(按字词句篇编列训练内容)为序,三是以能力(或“观察、分析、表达”三阶段训练;或“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书面表达、文章修改”四阶段体系;或“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等多阶段训练体系)为序,都因为脱离教材、设计繁杂、耗时过多、序列没计仅强渊作文教学的某一方面,缺乏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体、知识、能力等各闻素的整合而不能被大面积范围的师生所接受。

“三位一体”作文研究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研究序列将文体、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割裂开来、各自为阵的弊端,极富整合力、创新力的提山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的作义能力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位”指经典文学篇目、思维、生活,“一体”指生命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日、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是与经典文学篇目相结合、与思维方法相结合、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生命体发展、提升学生生命境界为最终日的的全新作文教学。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典文学篇目与作文 中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及写作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经典文学篇目在文体、文章格局、语言运用、写作手法等方而的知识点。把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作为写作的范文,同时推荐相关的课外文学名篇辅助阅读,增强学生对文章、文体知识、语言表达的感受力。

作文教学与经典文学篇目结合有几点好处:(1)学有所州:让学生能从课文学习中得到模仿的范本。(2)学以致用:将教材巾的知识现学现用到习作中。(3)课外名篇能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思维与作文好作文必须有好思路:七至九年级,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课}=多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生活与作文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无论是讲读课文、写作指导,都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学生亲近作文、愿意作文、喜爱作文。

4生命体与作文阅读和写作都能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阅读滋养人,写作让人学会思考和表达。作文能展示生命体成长发展的轨迹,作文能让生命体不断在反思中提升。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方法

1理论方法:文献法(我们查阅近十年的作文教学研究内容,并有文献综述)

调查法(我们有初一新生的作文调查问卷和分析)

2实践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我们有近60节作文教学案例)、归纳法(我们有总结作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论文)、纵向比较(期中、期末考、初三月考中作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统计数据)

(三)“三位一体”作文研究序列及过程(见文后附表)

(四)“三位一体”作文教学实施步骤、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酝酿(2007/10―2008/7)教师了解学生现有写作水平,做好数据统计、原始资料的积累,纵向比较,分析总结。2008年4-5月,请相关实验教师上公开展示课,课题小组成员评课、交流心得。2008年6月,收集实验教师论文、教学案例,做好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实施(2008/9―2009/7)实验教师在上一年实验的基础上,反思作文教学中的得失,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验教师通过写作专题讲座、公开课展示、学习交流写作教学心得等方式不断提升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积累典型教学案例,通过公开课、集体交流评课、小组交流、外出考察学习、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2009年6月,进一步收集实验教师论文及案例,做好第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结题(2009/9―2010/6)首先,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师能总结出自己在“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方面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然后,完成专题研究报告,接受相关部门评审。

三“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从2007年10月至今)

1学生习作发表: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导报》 《红树林》 《蛇口消息报》等多个报刊上发表习作多篇。

2 学生习作获奖: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南山区现场作文竞赛、“红树林”杂志征文比赛中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3 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深圳市中考作文满分为40分)。

4 作文教学案例:课题组负责人陈芳老师在2009年7月“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年会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现场课上获得二等奖;课题组有4位教师、共6节作文教学录像课获得“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一、二等奖。

5 作文教学论文:课题组8位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在南山区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中多次获特等、一、二等奖。

(二)成果的影响和贡献:

从2007年起,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组已经积累了近60节作文指导课课例,形成了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目、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模式。让荔香中学更多的学生勤于写作、乐于表达,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境界。

在2008年中学生学习水平测试中,荔香中学学生作文能力居南山区各校前列。

2007、2008、2009年,荔香中学语文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是课题组老师们齐心协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成果。

课题组教师们的作文教学录像课、现场课,在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现场课比赛、南山区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中屡获佳绩。

篇3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是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本文将主要从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策略入手,以期提高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基础且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的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自主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小学生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并为以后的写作课堂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新颖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对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形式新颖

小学生大多处在十二岁以下的年龄,其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为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阅读的课堂之中。

2.积极重视文章朗读作用

有数据显示,大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大声朗读课文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文字书写的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通过大声朗读优美范文,不仅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写作课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进而可以提高小学生造句、书写段落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可以通过自身卓越的朗读功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注重开发学生阅读思维

事实上,从看到第一个文字的时候,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就已经被启动了。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可以用一个阅读循环来表示:对看到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产生疑问――对这个疑问积极进行推理――带着疑问和自我推理对阅读产生无限的期待,正是这个阅读思维循环的存在才使得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断的向前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阅读思维循环,通过积极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注重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思考。

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1.丰富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工作者可以设计与金字塔相关的趣味问答,比如通过让小学生在课前搜索一些关于金字塔的传说故事,激起学生对金字塔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利,通过播放埃及金字塔、木乃伊等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2.重视文章朗读作用――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充分发挥大声朗读课文的作用,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使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比如跟随录音朗读、教师引领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声朗读。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谈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形式,分别选取不同的小组,将人物角色依次分配,首先让学生跟随录音体会不同人物其感彩的转化是如何通过朗读形式体现出来的,其次教师再对不同角色依次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再让小组分别进行练习,最后由不同小组分别进行朗读表演,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选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小组。通过这样的朗读课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3.开发学生阅读思维――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为了能够不断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局限,将阅读的关注点放在整体而不是具体章节或段落,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快速准确捕获关键字眼、文章主要矛盾所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郑和远航》这一课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远航”,并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郑和为什么“远航”?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领学生快速找出文章中的矛盾所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但更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策略,通过丰富课堂导入形式、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不断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等策略,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专英语;阅读课程;英语教学;阅读教学

一、我国大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大专英语课程教学开展的难题。我国大专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性质较低的一批学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授教式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的培养。大专学生由于基础较差,短时间内难以起到很好的成效,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兴致低落。而语言的学习,恰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予以运用于日常生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提高大专学生学习英语、阅读英语是当今大专英语课程教学开展的一大难题。

2.大专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①大专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学生大都被动的去接受语言知识。②传统的语法翻译影响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语法分析、单词讲解,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使学生感到乏味,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③教师忽略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在大专、大学阶段,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过多的注重词汇、语法的讲解,文章结构主题一笔带过。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英语表达思维和交流能力,无法体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作用。④阅读教学中,阅读数量远远不够。阅读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小部分训练,忽视了阅读理解的本质含义。仅仅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很难起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就如何提高大专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探讨浅析

1.大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课标》中提到,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知识是说学生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大专学生来说,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其对英语学科有了一个重新的认知。将一门应试教育的学科,转变成自我日常生活中兴趣爱好的一部分,通过对自己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提高对英语阅读学习的能力。大专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可采取角色模拟、情景对话、即兴演讲等互动方式,着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大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积极性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引导,例如歌曲、电影、游戏、表演等。通过学生本身积极主动的思考,自发的获取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思维来获取学习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分开发其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对知识的欲望,自主的锻炼阅读交际能力。

3.大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提高其有效性的方法。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其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训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当避免全堂灌输,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给学生讲解单词结构、语法分析,向着引导学生自我阅读技巧训练的方向发展。

第二,采用语篇教学法,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对整篇文章的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进行分析,实现语句、篇章的层次解剖。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训练学生对整体阅读的能力,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三,提高大专教师阅读教学素养,全面规划,保障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通过不断加强理解学习,提高教学的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合理规划每一堂阅读教学课程内容安排。

三、结束语

传统的大专英语阅课程教学过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正确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发的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自我的产生对求知的渴望,才是当今大专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应当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自己专业教学的培养,加强对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注重对大专学生文化意识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娟.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情境教学优化

一、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方法

1.以文本为出发点设计导语,优化教学目标

其一,应当以文本为出发点营造语境,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上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文本轨道上,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当中。从而,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究和阅读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高中语文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教学上包罗万象,在教学情境设计上应当基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情境设计和文本内容的自然衔接。具体上,应当结合时代潮流,带给高中生新鲜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喧宾夺主,重视学生的意愿,确保实实在在的让高中生学到知识;避免导语和文本的主旨相去甚远,应当简单明了易懂。其二,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目标。第一,教师应当根据文本在单元章节当中的教学作用、教学地位、担负的任务,确定教学的重点,并以教学重点作为依据体现重点的能力点和知识点。第二,教师应当科学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落实教学的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的实质能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情境教学的目标具体详细,确保情境的创设是为本课时的目标而服务,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满足基础各不相同的高中生的学习程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当中。

2.优化情境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学迁移

其一,应当注重对于审美的探究和思辨,优化教学过程。情境教学注重以美作为突破,以感情为纽带,以思维作为核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上作用独特。情境教学过程注重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情境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水到渠成当中,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思考和激辩,学生在激辩和追问当中反思,在反思当中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个人见解,形成创新的意识。其二,应当进行有效地教学,促进教学的迁移。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当中,要培训高中生学习能力上的迁移,教师就必须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进行情境创设,并巧妙地利用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积极的迁移。此外,在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意创设方法,更应当注重创设效果,形成情境教学合理的迁移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的量化指标的考试融为一体。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的案例

1.教学设计实例举隅

现以《断魂枪》作为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的案例,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在教师目标上,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中老拳师英雄末路的孤独所反映出的时代变迁,文章当中的语言特点和对比手法的应用。而后,引导学生思索在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并且认识文章当中沙子龙的形象及其对于表现主题的意义。其二,对于教学重点,注重讲解传统上的白描手法和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于教学难点,在于理解文章对于时代环境部分描写的意义。其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入、学生分组讨论、诵读、分组总结概括、提问等形式完成课题教学。以提问我国的用枪名将和著名枪法作为课题的导入语,介绍高中生熟知的名著当中的枪和枪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认识的用枪高手: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神枪沙子龙”。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总结不理解的地方,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阐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后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和问题的思考方式、答案。组织学生进行比武片段的朗读,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后让学生回答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思考教师板书的诗歌,从而认识晚晴处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强烈碰撞的时代。引导学生概括断魂枪是什么样的一柄枪,进行诸如“魂”字应当如何理解的问题提问,学生之间进行限时讨论,并主动举手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讨论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交锋。

2.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优化上,案例所述文章属于小说和故事单元,这一单元注重的是人物刻画与环境烘托,因此教学的重点设置为认识沙子龙的形象。在环境烘托上,课程的难点在于对文章所描述的社会环境的分析和理解,具有针对性。总体而言,教学目标设置具体详细,操作性强。课堂的教学设计在情境教学过程当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现实评述能力。并且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和答案拉近,设置利于学生们理解的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们的思维有着发散的空间,从而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情境。

三、结语

情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素质教育,也必然要回归到素质教育。高中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们的文化创新性,同时要让学生的创新是基于文本。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主性,但要给予一定的材料支持,避免时间浪费。总而言之,教师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优化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课程的标准,确保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生成和构建,确保语文课程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杨珍: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2]李丹: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创造情境[J],成才之路,2010年17期

[3]黄玲: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09年21期

[4]黄晓英: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时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课堂或者课后的语文训练不够科学甚至比较老套,那些传统的练习方式很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对于语文学科训练的有效性问题注视程度还不够,语文界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可行的语文训练有效性实现的理论。所以,笔者想借此机会进行一番探索,发现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的素养。钱梦龙老师也曾经说过“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特别要重视成功课例的研究。观摩优秀教师上课,研究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理论依据

(一)儿童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

主要理论依据是: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关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的理论研究。

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最近发展区“中也有对于中学阶段的人的研究。

3.卡拉什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中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

(二)学习心理学

1.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中得到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关于学习的产生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知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奥苏贝尔关于接受学习的理论。学生学习动机,关于集中注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几种不同的的学习类型有关学习策略的介绍。

(三)《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三、课题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③案例分析法

四、课题研究内容

关于训练有效性的问题,笔者先浅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笔者看来,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关乎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研究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有助于帮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因为教改源于实践,又要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将能直接指导一些可行的教学实践,而有效训练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先大概介绍一下我的研究过程,我对这位老师进行了断断续续近一学期也就是半年的研究,期间我通过琐碎的时间尽可能的收集材料,收集的材料最后整理出来大体分为三类:课堂录音,学生笔记及板书,学生的作业。

一、两个议论文阅读教学案例实录的解读

首先笔者先呈现两份关于议论文阅读的学生的笔记,来说明问题。

这份笔记展现了毛老师在讲解议论文阅读的知识点时,体现出的精彩之处主要是这位老师的讲课思路以及呈现笔记的方式,具有系统化和逐层细化的特点。这种特点符合了奥苏贝尔有义的接受学习的形式。

研读这两份笔记,笔者发现了几点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感性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既然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那么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特点,只有科学的掌握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对症下药。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科学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进行训练有效的教学。以学生学习的特点,通常是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

三、保证了学生操作性、知识性强化过程技能,才能达成语文训练有效性

通过观察毛老师的笔记,笔者曾提出了一个问题,都初三的学生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还用讲吗?根据学习策略的原理,训练中有效性的达成是需要具备和实行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策略的。

首先,对于第一个障碍,工作记忆存储量的限制,毛瑛老师的解决方式非常的巧妙,口诀记忆。

因此,笔者认为,想实现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性,就要针对语文阅读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学生缺失阅读的操作性技能,教师有必要将操作要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有关阅读训练的陈述性知识薄弱,那么教师也有必要加强和重复一些有关阅读的知识点。回过头来,再回答那个关于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在教学当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有学生已经不能回答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的时候,老师做出相应的补习和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分析和分享了毛老师进行有效训练的的实现过程,以及经验成果,对语文阅读有效训练的内容的掌握情况有了一些深入的体会。笔者认为,一些教师在语文阅读训练课当中,往往不能较科学的传授给学生操作性知识。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有以下主要点。第一、新教师和一些老教师,他们自身还缺乏正确进行语文训练的方法,自己还不能弄清楚语文训练有哪些关键点。因此,这就导致了,学生也不能准确的获得有效操作方法。第二、一些教师即使熟悉了阅读训练的操作过程,但是,他们大多数是不善于做出主动地创新和改善,一套方法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现象很多,因此,死板僵硬的教学和老套的阅读方法造成了语文阅读训练没有效果,这位老师善于总结和创新这点很值得我们分享。第三、教师不能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将新的训练内容与学生的旧有知识点不能挂钩。弄得学生只能之其然而不懂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有效训练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位老师能时刻照顾学生的水平和知识储备这一点很重要。

篇7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初中生 英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对拥有外语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在增长,英语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中在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公司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却没有足够多的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外语教学注重的是掌握和理解,大多都是为了能够应付中考、高考,英语的交际能力却明显欠缺,这和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

1 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

1.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新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对教学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大量学者和教育方面专家的研究和实践,是由大量的第二语言研究者还有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实践得出的成果,也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形态之一。

1.2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1)任务型教学一开始就具有目的性、思维的挑战性、自主性、全面性等特点,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

(2)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任务型”,它通过让初中生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加强语言的学习,增强初中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注重初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1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目的性、设计性、创造性、交际性等。如果让学生去主动地完成这个任务,那么这个任务的设计就必须有目的性,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趣味性,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习语言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对语言学习的兴趣,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那无疑于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2.2任务型案例分析

(1)初中英语第二册(上)对话的形式呈现了反意疑问句,反意疑问句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可以先设计一个中心任务―?-用反意疑问句“Talk about the weather of different season”。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国与世界地图,并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阅读地图谈论不同城市在不同季节的天气,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用语言做事,活动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对话的主题――The weather in Sydney。设计“Brainstorming”,让全班学生群策群力快速联想与春、夏、秋、冬有关的词,使学生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不偏离任务的中心,还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初一上册UNITS1-3设计的课堂任务,任务是制作一张“Personal credit card”用来自我介绍。目标就是通过编对话的形式掌握UNITS1-3所应学习思维日常交际用语,例如问候、自我介绍、询问姓名、年龄及所在学校和班级等,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语操作过程中老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对话的练习,可以根据对话的内容来填写对方的信息,再各个小组间竞争,展示出较好的个人信息卡。任务要求锻炼Listening,speaking和writing能力,此任务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并且是为了让初一学生更好的认识彼此,这个任务型教学案例体现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案。

(3)初中英语某一单元中心是“颜色与心情”,了解不同的颜色对人心情有何影响。通过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来完成

Step1. Warming up

任务设计(1)do a survey about your favourite color

(2)show up

Step2. Leading-in

任务设计: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colors in the world, and can you divide them into 2 parts?

Step3. Skimming

任务设计:skim “reading” within 90 seconds, try to finish the table

Step4. Talk show

任务设计: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but they should mention the following points.

(4)在学习JEFC BOOK II Lesson23“who has the coin”教师做以下设计:

Step1.Teachers to use words and grammar teaching of the game

Step2.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in the games

Step3.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English will be the rules of the game, causes the student to fully control the whole game, improve the Englis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3初中学生的特点

首先,需要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学生的特点就是精力旺盛,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喜好攀比,有青春期独有的叛逆,而且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意志力比较差,各方面还不太成熟。这是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英语这门学科,所以对英语的了解还不够多,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英语教学者充分展示英语这门学科的魅力,让这些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们对英语产生好感。

想要通过任务型教学提高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了解初中生的特点,并且还需要老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一系列的任务学习计划。如果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而去理性化教学,再加上任务型教学,使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将是一件轻松语言教学实践。

21世纪,全球化趋势在不断蔓延,国家与国家的距离在逐步拉近,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的教学能够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的发展。因此,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英语教学的质量是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英语教学就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所以学生们尽管不惧怕英语考试,但是,英语交际能力是不足的。任务性教学能够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使学生们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再和传统的英语教育一样,任务型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适合在我国初中课堂上采用的一种新型语言教学理论模式。

参考文献

[1] 谢春花.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篇8

1.新课标对英语写作的要求。在新课标框架下,要求学生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并具备能独立起草短文、广告等能力,而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见的词汇、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由此看来,新课标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要求较为系统,也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们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初中英语写作现状。当前教育模式下,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不高,其中主要有教学方法不当和学生自身两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词汇量严重不足,而且一些基本的语法、句式结构、时态等也没有掌握,存在“Chinglish”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按照汉语写作的习惯去拼凑、转译文本意思。

(2)学生写作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英语写作训练,因此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没有结构性可言,进而导致写出来的英语文章缺乏条理性、结构混乱、逻辑不明。

(3)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的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单词就用汉语拼音来代替,例如学生想表达“The way to sucess...”时,“sucess”不会拼写,就用“chenggong”来代替,这从本质上讲是学生英语态度不端正、想要鱼目混珠骗过老师,这样的学习态度难以学好英语写作。

(4)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不当、教育理念没有转变等问题。首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自身要首先认识到英语写作对学生日后英语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重要性,进而才能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和应用;其次,传统的“抄-记-背-写-改-背”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过于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d趣,也使得学生写出的文章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

基于以上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亟待广大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掌握基本英语问题的框架和写作技巧为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3.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源于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Scaffolding理论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突破点,从英语写作教学的多个方面入手(问题提出、词汇掌握、知识结构、课堂情境活动、教学评价等),并遵循教学中“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指导和必要的信息渠道。常用的支架模式主要有:Listening for speaking 的听力文本支架、Question for interests的问题支架、Reading for learning的英语阅读支架、Video for learning的视频支架等,分别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英语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等,总的来说,支架模式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归类,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梳理为学生的英语写作搭建“支架”,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笔者聆听的一堂公开课为例,简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为Go for it!教材七下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 B2a―3b写作主题为―Write a description of a panda or 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animal in danger.

1.搭建问题支架(Question scaffold)。在课堂初始,许多学生的思维模式依旧停留在上节课堂上,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开门见山”,而要“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比如可以采用Question scaffolding的模式,利用引导式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感官系统,提示学生“Class ig beginning!”。例如,教师可以课前把需要学生讨论、或者本节课的导学内容通过PPT、WORD文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导入新课时,执教老师以自由谈论的形式,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1)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2)Why do you like them?这一“问题支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视野,不要仅限于小狗、小猫等动物,可以讨论一些诸如恐龙(dinosaur)、蜥蜴(lizard)等不太常见的动物,更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喜欢的动物以及与其相关的有趣故事。如此一来,课堂气氛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沉浸在愉快的交流和讨论中,并不时地向老师询问自己喜欢的但是不知道英文名称的动物。

2.搭建词汇支架(Vocabulary scaffold)。通过思维导图法、归类法和提问法等为学生提供词汇支架。下面以课本中2c的思维导图为例:

思维导图(Mind map)中的小标题和中心句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写作框架(包括内容框架和结构框架),而且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能会用到的重点词汇和常见句型。Mind map的一大特点是直观、形象,学生在阅读后能够形成自己的框架,然后根据自己设定的框架利用储备的英语词汇、句式结构等搭建内部细微的构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替换思维导图中的短语、词句等,例如可以用football代替soccer、用acknowledge代替remember等,让作文的词汇量提高一个档次。

3.搭建结构支架(Structure scaffold)。在学习阅读材料时,教师注重分析课文的篇章和段落结构,给学生提供了范例,有利于学生搭建写作框架。

针对2b阅读材料的第二段,教师设计了排序的任务。排序使得学生对第二段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让学生找中心句和例子,使学生了解了中心句的特点和写法,掌握了“主题句+支撑细节”的段落结构,为后面的写作练习打好了基础;另外,要鼓励学生多使用从句的形式,使文章结构更饱满和充实。通过找过渡词,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要通过过渡词承上启下,从而使逻辑更严密,结构更完整,常用的过渡词有: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otherwise、although、all in all等。在排序练习中教师细心地把生词和重点短语标注出来,为学生的后面的写作练习提供了词汇支架。

针对阅读材料的第三段,教师提供的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的结构分析图,向学生介绍了另一种段落结构,即“问题+解决方式”结构,丰富了学生的结构支架,在解决方式的写作时,可以利用“The best way to solve this question is ...”的简单形式来完成。通过复述第三段,有利于学生通过口头训练,进一步掌握?@种结构模式,并运用到后面的写作练习中。结构分析图中被标注出来的生词和重点短语,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词汇支架,也即词汇支架使结构支架更加完整和丰满,也是文章显得更有“档次”。

4.搭建活动支架(Activity scaffold)。课堂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利用Activity scaffold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探讨;②注意活动时间的把控,不能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③在学生讨论、思考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交谈中。

以本节课为例,教师要紧紧围绕在Vocabulary scaffold搭建的Mind Map中大象的重要性、居住地、能力、面临的危险处境以及解救措施,并让有其他想法的同学模仿大象的Mind Map或者根据自己的想法搭建Mind Map,进而展开相关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答疑、辅助的作用,而将真正的讨论过程教给学生自己完成,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消化英语写作的流程和框架搭建的技巧。

5.搭建评价支架(Evaluation scaffold)。教师在课堂写作环节后,提供了写作分档次评价表,让学生与同桌交换作文批改。通过写作评价表,学生能够相互了解写作水平,并相互学习作文中应用的优秀的词汇、句式结构等,进而明确写作目标、内容、语言等的要求。

在学生的互评阶段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再评定,找到学生认为正确但实际有语法错误或拼写错误的地方(常见的如except写成expect等),让学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注意此类错误。

在学生互评和教师再评阶段完成后,教师可以将不同写作水平的文章以及学生常犯的错误整理出来,让学生们学习文章中好的句式结构和词汇应用,而对于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找优点,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学到了佳作完整的结构、严密的逻辑、自然的过渡和优美的语言。通过找错误,学生在找和改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写作修改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语文教师;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Theory”is the key course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s for teachers, but als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As for the discipline aims, we sh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cultivate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students. As for the discipline contents,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in courses, selective courses ,pract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topic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for teaching method,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Chinese, and coustrust a teaching mode with reflective practice as the core;as for teaching assessment, it should serve th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在构建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为思考基点。

(一)理论依据

1.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发展,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深入思考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所发生的变化,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在职前奠基阶段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便打破原有的终结式培养模式与思路,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实挑战,又具有发展潜力。

(二)现实依据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教学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思考,力图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

3.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4.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了解小学生学习如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学习指导,能够对如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

5.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6.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

7.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培养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实践中发展的潜能;

8.了解本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激发师范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科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熏陶、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养成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尝试等,使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课程内容体系

为达成如上课程目标,我们所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学科主干课、学科选修课、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这四块内容作为整体的课程体系,贯穿于大学阶段的二至四年级。见下表。

1.学科主干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主要内容为:(1)小学语文课程沿革与发展;(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4)识字与写字教学;(5)阅读教学;(6)作文教学;(7)口语交际教学;(8)语文综合性学习;(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10)小学语文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能力,并通过微格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相关的教学实践技能。主要内容:(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分析;(2)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教案;(3)分组进行微格授课,师生点评,并进行比较与反思。

通过如上两门主干课的学习,可以奠定学生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学科选修课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改进、学法指导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为培养“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导引。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题研究,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识别、理解、把握、处理好小学语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编制语文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整合并加深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理论认识,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等:均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基础,对不同内容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既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本身,又关注当下课程改革及前沿理论的发展,以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进行独立思考和准确把握。

通过如上课程的选修,学生至少能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能力。

3.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2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内容:(1)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并写出书面报告;(2)至少听4节语文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感受;(3)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受、疑问与思考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见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对语文教育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并产生初步的思考,以为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教学模拟实践:集中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学科主干课上,以微格训练的形式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要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经历一次以上较为成功的模拟实践。这种模拟实践也可根据教学情况在其他课程中进行。

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1)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2)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3)至少听12节语文课,讲8节语文课,并能相互评课和独立进行课后反思;(4)能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深入思考和解释。教育实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为师范生从大学到小学、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从“准教师”到“教师”搭好桥梁、做好衔接,如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整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得、教师角色的转化与确立、真实教育环境中自身内部冲突的发现与解决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理论向实践的回归,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与跨越过程。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1]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走向。

转贴于 4.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小课题研究:主要分布在3—4年级。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将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提供给学生。我们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并经历一次研究过程,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意识的激发。

毕业论文撰写:相当部分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实践后的反思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选择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题目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学科教师将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全程指导。

学术讲座:贯穿于1—4年级。邀请一线教师或相关教学法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关注,强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拓展学术视野,培植学习与研究意识。

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将使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充足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动力。

以上学科课程体系的四块内容是彼此衔接、相互渗透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它所追求的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就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基固本、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引领导航、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微格训练、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并最终指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因此它不能仅存于大学课堂和书本之中,而应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应仅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语文教学世界中获得解放。

这就要求:第一,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第二,参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的不仅要有大学教师,还应有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感受与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就此,我院师生定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走访“基地校”,深入到课堂和教师备课小组,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我们也常常邀请小学语文教师到我院进行说课、讲课,并进行课后交流。在这些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种互动互助的共同发展关系。这样做一方面使我院师生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本门课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理论的象牙之塔中获得了现实的解放,教与学开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正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

(二)强化发展主体的参与性,构建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相应环境下的主体自我发展,职前教育阶段理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过去那种“理论必然决定实践”的理想假设,改变以“理论灌输”和“教学技能的机械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师范生由“被规范、被加工者”发展成为自主性凸显的“主动发展者”。

1.语文教育观念──从灌输、传递走向建构与生成

毋庸置疑,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理论与观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重要的,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问题是,如果这些知识、理论与观念不是“被传递”和“被灌输”的,我们该怎样促成学生的内发性需要,“使其内化成为师范生所认同的教育理念,为其专业行为提供一个理性支点”[2]?我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只有真正唤起教育实践主体内心的参与、价值的认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思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给予往往是徒劳的。因此,本学科课程不应是一套原则规律、操作规范的照搬,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师范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和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以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为学习基础,以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究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含模拟实践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主体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与生成。具体说来,就是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辨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行动中的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除自学和必要的教师讲解之外的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观察、案例讨论、教育调查、合作研究、教学实践等,以便创建一种以教育主体的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内隐的语文教学观念的确立,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修正过程中,促成他们头脑中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认同与建构,实现个体教育知识与观念的统整与提升。

2.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强化与更新

语文教学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3]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切实加强师范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教育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步入职业生涯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确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如朗读、演讲、沟通、文字(含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三笔字等;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教学实施(导入、发问、强化、组织调控、作业编排与辅导)能力等;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具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第二,制定基本技能训练的质量标准。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是在四年的职前教育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入学阶段我们就把相应训练内容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提供给学生,使其能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根据自身情况择期参加学院组织的达标测试,四年内要完成所有基本技能的达标。第三,建立科学的技能培训机制。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引导下通过自主训练与切身实践而达成的。因此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并安排相对集中的微格训练。同时,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也体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总之,“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加强,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语文教师。

3.实践、反思与研究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而以实践为中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5]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6]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我们认为: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二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学形式;三要增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反思环节;四要组织各种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的研究研讨活动。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是学习本学科课程的感性基础。因此在学习本学科课程之前,我们安排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小学,深入课堂,接触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全方位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也会促成他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思考,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并培植起初步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缩短了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伴随着一个个鲜活案例中所隐含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学生头脑中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也进行着不断地重构与生成。不仅如此,它还能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进解决小学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以微格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教学实践,要求师范生能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并根据相应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并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是学生语文教育观念的全面展现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整合与修正过程。至关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指导过程,强调时效性,以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能基本建构起职前阶段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

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为大背景的各种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职前教育阶段始终,但集中安排在三、四年级。这种反思与研究是基于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一般以小组形式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则与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这个环节能较好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以上几个环节构成了本学科课程的“实践—反思—研究”系统,这一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拓展、改造、提炼和唤醒着师范生原有的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和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实现着教育主体的建构与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是:第一,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7]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能得以建构,诸如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教育教学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景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第二,反思与研究能力的加强。我们认识到,教师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学会怎样去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而在于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这是由小学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而只有对教学实践本身的行动研究才是创造与发展的源泉,它也就成了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成为一名创造性教师的必要条件。

4.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封闭、独立走向自主、开放、合作

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8]这就要求本学科方向课程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内容由封闭变开放,学习形式由独自状态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形式。这种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形式其益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可以养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与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学生的怀疑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教师职后进一步发展所应必备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使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本学科的课程评价在内容上重在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在评价的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又较为单一。这种关注了终结性而忽视了过程性、关注了现实性而忽视了发展性、关注了内容的固定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意与创造性的评价方法,很显然不利于职前和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二,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多样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2]阮成武.小学教师养成方式变革与初等教育学课程使命[J].课程·教材·教法,2002,(2):65—68.

[3]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48.

[6]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