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生态

河道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实现防洪泄洪功能的基础上,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展示城市独特风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河道污染,生态破坏等。本文以大连花园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流整治工程为例,提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

花园口经济开发区位于黄海之滨,为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中“丹大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水网密集,境内九条河流穿境入海,此外还有大量湿地、水产养殖区及灌溉渠等,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城市河道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水质有污染:沿河工厂和居民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致使水体污染,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2、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河道防洪规划设计忽略了河流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河道设计成一个缺乏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与周边环境割裂,成为孤立的个体。

3、驳岸设计硬质化:驳岸设计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上看,仿佛一劳永逸,坚不可摧,但实际却损害了河道原有的土壤植被,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条件,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土壤碱化严重,植物生长不良:三河入海口段土壤碱化严重,地下水位较高,导致植物长势不良。

5、单独强调每条河流的景观和功能:设计包含三条河流,每条河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考虑,没有从城市整体格局出发,应作为一个大的河流总系统进行规划,每条河流为其下一层面的子系统,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

二、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策略

1、宏观规划层面,首先从整体格局出发,形成“环”的概念:《大连花园口经济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花园口水系资源丰富的优势,塑造以内湾、岸线、河流为支撑的水系景观,为打造“花园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规划的三条河流位于经济区的中心,其中老龙头河和圣水河均为南北流向,小马河为圣水河的支流,为东西转南北流向,在小马河支流的东向延伸段(老龙头和圣水河之间)长度不足一公里,且此段落湿地、鱼塘虾塘众多,本次规划提出将此段落湿地连通,这样三条河流实现贯通,形成环城水系,将大大提高城区的生态效果,并在滨河绿带设置环城运动环线和供动植物迁徙的生命廊道,从整体格局层面优化了城市山水框架,这是本次设计的一大亮点。

2、尊重河道原始形态:根据河道天然地形,在满足行洪基础上,随弯就势布置驳岸线形,设计中尽量保留蜿蜒曲折岸线,增加洪峰通过的时间,减少对下游的威胁,与生态理念相呼应。

3、尊重场地肌理,体现历史文脉:三河从北向南依次流经农业片区、城市工业片区和居住片区,设计中尊重流经区域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景观方案,老龙头河中游现存一处日本桥,为历史文物,但已不满足行洪要求,构思将木桥板和桥墩挖掘出来,成为新桥体中的一部分,保留对场地的回忆,同时也可以作为新桥景观的一部分。

4、原有湿地的保护保留:老龙头河和圣水河以及三河入海口有多处大片湿地,是鸟类迁徙和停留的驿站,入海口还可看见壮观的红海滩,此外还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构思这几个段落以保护为主,不做过多修饰,保持原生态,可成为一处绝佳的户外科普基地。

5、关于污染源的治理:拆除周边临时建筑,将工厂、居民楼的污水收集起来,经水处理形成中水后,再排入河流中,成为枯水期河流的补给源,同时河边种植成片的水生植物,对水质也可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6、关于返碱的考虑:入海口和三条河流的下游段,土壤碱化严重,地下水位较高,为保证植物成活且生长良好,设计中考虑一下措施:

①选择相对耐盐碱的树种,如小叶朴、柳树、白蜡等;

②设置隔盐层,采用300厚碎石层,保证树木成活;

③在重要景观地段,设置微地形,以保障植物生长良好。

7、关于色彩的考虑:项目地处我国北方,冬季相对漫长,景观效果单调,设计中考虑到冬季的效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植物中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大致为3:7;

②除常绿树以外,考虑采用彩干树种,如白桦(白)、红瑞木(红)、棣棠(绿)等,组团片植形式,增加冬季的景观色彩;

③在重要景观地段,采用绿化+景观小品形式,活跃氛围

8、关于桥梁的专题:经统计,三条河流现状有27座桥梁,大多为工程式桥梁,只满足通行功能,缺乏景观性,在本次设计中,构思将桥梁设为专题进行研究,外表皮进行包装美化,形成桥梁博物馆,也可给每一座桥赋予一定的主题内涵,体现文化特色。

9、关于人群的考虑:花园口经济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明阳镇,下班后或节假日容易形成空城状态,考虑在滨河景观带设置一些特色活动场地,例如户外儿童乐园、溜冰场、种植采摘园等,吸引老城区、大连市、庄河居民周末近郊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聚集人气,也可以在一点程度上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血脉,也是一个城市最美的核心,它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沉淀和文明的缩影。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持续、景观营造、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希望可以对类似的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毅.浅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J].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04,(5):78

篇2

关键词: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1-02

1 引言

辽宁东戴河新区西起辽冀交界处,北靠京哈铁路、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南临渤海湾,滨海公路从这里穿行而过,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省政府把这里的建设方向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周边规划用地性质多为商业居住、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公共基础设施,属城市人流密集区,对道路的交通疏导功能和景观生态效益均有较高需求。

2 项目概述及设计理念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范围从东戴河大街至规划十路,全长约3.7 km,是滨海经济区内的一级道路。道路分割方式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通行效率,着重体现了景观的律动感。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旨在打造各具特色,极富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廊道。

3 规划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依据参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市环境优美、宜人的道路绿化景观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安全原则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车行道绿带设置计,每通过一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达到视线的跳跃,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使道路更具有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3.2 和谐原则

渤海大街通过了植物多层次的种植形式,构建了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绿地的生态效益,使渤海大街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版块。提高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3.3 效益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渤海大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翻腾的海浪花、飞翔的海鸥等海洋元素,很好地体现出沿海城市道路个性,成为了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形象。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 道路设计及功能划分

规划设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绿化布置形式。设计上打破了以往行列式栽植的传统模式,另辟蹊径、创意独特,采用新颖的构图方式布置绿地,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道路的地标作用。在两侧绿化带的设计中大量运用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变换乔木的栽植方式,将空间划分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格局;在中央绿化带的设计中,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海洋元素,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渲染出浓厚的滨海地域特色。

4.1 中央分车带

中央分车带宽为8 m,运用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多年生花卉、花色鲜明的花灌木以及景观油松配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车带宽为2.5 m,栽植常绿树种白皮松,下层栽植红色叶的密枝红叶李,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景观上简洁明快。置身其中,给予司乘人员强烈的“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感观体验。

4.2 人行道

人行道宽为6 m,行道树为北京栾。北京栾枝叶繁茂,枝冠整齐,春季嫩叶多呈现红色,夏季黄花满枝,秋叶鲜黄,秋天果色艳丽,果形奇特,是理想的行道树种。

5 植物配置

通过流畅线条、丰富色彩、层次变换、节奏把握等设计手法,合理运用植物素材,以绿色片林为基调,大量选择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花卉,如红色的密枝红叶李、黄色的金叶榆、绿色的黄杨和胶东卫矛、玫粉色的丛生福禄考、黄色的景天;选择早春花灌木,如黄色的连翘、粉色的榆叶梅;选择叶色和叶形独特的观叶树种,如丛生五角枫、中华太阳李等;选择观果树种金银忍冬、观姿树种景观油松等,满足植物的多样性需求,景观上步移景异、季相变化特征明显。流动性线条为主辅以粗犷的色块,强化速度与韵律的联动,整体上塑造成“流动的乐章”、“跳动的音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廊道。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并能体现北方城市的特色,使其具有最佳的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落叶乔木:北京栾、板栗、樱桃等;常绿乔木:白皮松、油松、云杉等;灌木:暴马丁香、连翘、金叶榆等;地被植物:胶东卫矛、金叶榆等;多年生花卉:景天等,共计23种植物。

6 结语

精工细琢后的渤海大街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创举,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滨海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青军:浅谈道路景观设计[J].北方交通,2010(1):12~13.

篇3

关键词:河道规划设计;自然环境;水利工程;生态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17

1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河道的质量,提升河道工程的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具体涉及生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等的应用,实现对河道工程的科学性设计及规划,确保河道的正常通航、排污,增强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在现阶段河道规划工作中,进行生态理念、人文理念、文化理念等的结合直分必要,这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实现河道规划建设与周边水文环境的结合,实现河道的科学性设置,实现河道内生态的平衡性。

2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原则

2.1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实行开发及治理并重原则的结合是必要的,实现河道区域开发与周边景观生态性的结合,进而适应河道整治工作的要求,打造河道周边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在这个过程中,将河道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给居民提供更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河道规划长远性设计方案的制定是必要的,实现河道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河道规划设计的同步进行,确保河道周边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实现自然资源与人类开发建设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制定规范性、科学性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为后续规划及建设留出余地。

2.3以人为本原则

在河道规划设计及景观建设过程中,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必要的,在河道规划建设中,需要考虑工程的生态、娱乐等功能,实现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对生态用地的利用效率,确保河道景观规划环节与生态环境保护环节的结合。

3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

3.1提升对生态发展的重视

健全河道规划设计准备体系,有利于提升河道的整体规划效益,这需要在河道规划设计之前积极收集各类资料,积极组织相关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及时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实现河道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性发展,实现休闲景观、生态景观、河道建设等模块功能的共同发挥,这需要深入分析河道环境的大气状况、水|状况、人文气息状况,实现河道生态建设的发展。

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的综合性考虑是必要的,深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充分发挥景观建设的生态,满足后续河道规划及建设工作的要求,提升河道水利景观的观赏性,维护其自然景观的生态多样性。

3.2城市景观与市民休闲相结合

在河道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对生态质量的要求,实现居民休闲生活与景观建设的结合。这需要结合本区域建筑风格及景观形式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实现水利工程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突出本区域河道规划设计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周边居民休闲设施、景观建设、水利工程规划结合起来,提升周边居民的景观亲近感。比如在景观规划中加入相应的座椅及亭廊,在其附近种植富有特色的花草树木,提升河道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观赏性、生态性,这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河道规划及设计原则。

城市环境形象与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必须进行河道工程的整体性规划及改进,充分发挥景观的环境功能,实现对生态环境面貌的合理性改变。这需要以艺术美的思想进行河道的规划及设计,做好河道环境中各类建筑设施的分析工作。

断面及驳岸是河道规划设计的关键组成环节,其对景观设计的整体效益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不同需求,必须综合考虑断面及驳岸亲水性,这需要根据本区域实际河道环境,进行亲水平台及护岸工程的设计,增强河道的整体规划功能,提升河道的防洪效益,提高河道周边景观的亲水性,满足人们休息、亲水等生活休闲需求。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降低滩地的高程,扩大防洪面积,充分发挥河滩的防洪功能,实现河道规划整体效益的增强。

4结语

河道是一个完整性的生态体系,其河道规划及设计水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深远,因此需要以生态水利工程为基础进行河道的规划设计,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优化河道规划设计方案,适应现阶段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韦光林.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考[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5).

[2]郑美燕.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生态环境因素[J].广东水利水电,2013,(04).

篇4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规划;景观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现阶段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教学区生活区等简单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校校园逐步从原来的封闭式教学转化成具有开放的社会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产业开发体系等功能的城市综合体,高校校园从传统的教学、实践、生活、锻炼等功能转向多元化、多层面的生态整合型转化[1]。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本着“环境育人”的思想,应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校园规划中,将高校校园作为自然和人文系统的复合载体和整体生态环境系统来研究,根据交往活动的不同营造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环境。高校校园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环境系统,它包含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和斑块,包括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例如树林,水面等,也包括丰富的人造景观,例如道路,广场,宿舍,教学楼等。这些不同的景观类型的相互组合、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的高校校园景观。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景现系统[2]。

2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性规划的基本要求

1)可持续性

校园景观规划强调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协调并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可控的方案。同时,强调场地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循环再生,水环境的自然或人工循环、水生态的转化、分解与再生等相关问题。这种可持续的理念,会渗透到校园中的行为群体和个体(学生)的主导价值实践的理念中去。

2)景观生态的连接度

传统的校园景观,景观空间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关系,往往只能发挥单独个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应增加校园空间的景观连通度,景观连通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体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联系。

3)规划弹性和景观适应性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方面应具有弹性,留有余地,对未来学校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留有选择的可能性。

4)兼顾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

A自然生态性:考虑大学校园及大区位空间,综合研究分析校园周边的城市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及更大尺度的景观要素。建立多层次绿化廊道完善生态网格,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稳定。

B人文生态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不仅创造优美的环境景致,还要使其有意义和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教育、休闲、体验等功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历史、独特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发展目标,这些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研究的,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校园景观中。人文生态性环境是便于师生学习、生活、交流和满足多样性要求的校园景观,实现景中蕴美、美中育情,唤起学生正情操的回忆,成为一生的精神贮备。

3 校园景观规划生态性概念的应用

1)校区概况:

山东警察学院东校区,是由原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整合而成,因学校特色、定位不同以及部分项目调整,原校园规划已经不能满足警察学院建设发展的需求,需要在原规划基础上进行相应完善和调整。

2)现状生态性分析

A.植被――西侧瓦山山脉区地被覆盖良好,校区内是人工种植为主,以沿道路和河道的带状绿化为主,其余区域山石,有若干乔木、灌木、野生乡土地被呈无序自然生长状态,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种农作物。

B.地形与土地利用――整个基地内部地势走向是东北低西南高,西南侧瓦山山脉成半包围之势,校园中央有一条自然河道,贯穿南北。

C.水体――河道为季节性河,渗漏型地质重,河道内无水,靠近北段中水处理站的河道内有部分存水。

D.建筑――校区内已建的办公楼、教学楼、体育场等,可为新校所用,此外,需新建实战训练馆、泅渡馆、政务办公楼等建筑,满足新校区的使用要求。

优势:贯穿校园南北的自然水系,场地西南环绕的瓦山群脉,铸就场地依山傍水的景观特质,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校园景观创造了良好的基底。

劣势:校区建址时间短,地域文化缺乏,前期建设未充分利用山体、林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缺乏地域特征。

3)规划思路和规划特点

校园的规划结构是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它由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的组合而体现,通过三个组成要素的合理规划来最终完成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结构理论进行校园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其基本目标是协调校园中人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尊重环境,同时满足校园师生基本的学习、训练、生活和科研的需要。正是这些功能的需求决定了校园斑块的类型、面积和形状,接着确定斑块的大体布局位置和相互关系,以方便总体格局的营造和廊道网络的设计。

通过对校园山体、水体等景观斑块,河道、道路、轴线廊道特性的分析,划分教学科研活动区、实训演练区、运动健身区、学生公寓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区,将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景以及引入新的组合来优化校园景观格局,在自然格局的基础上,确立山东警察学院整个校园为“一轴两带多功能区”的规划结构。

4)景观规划格局

在规划程序和内容上,以景观构成元素分类、研究、分析与重构为出发点,以景观格局优化为框架,研究景观空间的整体格局、相对位置、连通程度、尺度大小等,发挥可持续的综合生态效益[3]。山东警察学院校园,在规划总体布局的框架下,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构建山魂水韵景观格局,从而在基本层面上引导校园向更尊重自然的方向发展。

校园的总体景观结构为“一轴-两带-六园-八景”,以主题园、“校园八景”等分布在校园功能区内,实现景观、意境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人工的设计布局改造,增加大学校园的景观多样性、异质性和稳定性。

“一轴-两带-六园-八景” 的校园总体景观格局的“一轴”:校园东西向核心轴,串联东大门―校前广场区―图书馆等公共活动区域,西面瓦山起伏的山脉为其提供了葱郁深远的背景。

“两带”:山林带、滨水带

山林带:校区西面的瓦山山脉,环抱校园,一道绿色的屏障,使校园庇荫在群山之中;

滨水带:校园东侧,贯穿校区南北的一条自然水系,联系校园的公共活动、教学科研、运动建身等功能区;

“六园”:文韬园、武略园、农耕园、康健园、春晖园、雅聚园

“八景”:瓦山叠翠、经石散聚、水印花溪、桃李报春、鉴池清照、清渠飞瀑、金石映松、鉴湖映月

4 景观规划生态性的主要特点

景观最优格局是一种理想的景观格局模式,其设计是基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心思想是将相似的用地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缘也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山东警察学院东校区的规划设计就采用了最优格局的景观生态学原理,最优景观格局拥有一些自身的典型特征和优点,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些特征和优点入手,来探讨最优格局理论在山东警察学院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1).保有最大面积的自然斑块:山体植被斑块

本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园区土地内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遵循最优格局原则,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保护了西侧植被良好的自然山体―瓦山山脉,为校区提供了最大的自然斑块。这样的景观设计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营建主要的自然生态廊道:河流水系廊道

贯穿校区南北的自然水系进行生态水系规划,构建最大的自然廊道,将历史人文资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水系景观中,实现生态涵养、教育、休闲、体验等多重复合功能。

3)斑块、基质和廊道景观要素的有效结合

以往的绿地规划,主要考虑绿地的面积、苗木选择、场地单纯的使用方面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美化与装饰,绿地作为单独个体发挥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绿地之间是相互孤立的关系,绿地常常仅作为孤立的个体发挥生态效益。事实上,绿地之间的整体格局、相对位置、连通程度、尺度大小等与面积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大、更重要)的意义[3]。

在本校园的景观结构中,校园核心轴(人文)与滨水带(自然)是校园景观格局中最主要的两条廊道,代表不同的精神内涵的表达,体现了学校文武兼备、刚柔并济的办学特色,水系廊道形成校园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带,是校园生态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不同的水体形态样式河道沿线串联了文韬园、武略园、雅聚园、春晖园等,以及“水印花溪、桃李报春、鉴池清照、清渠飞瀑、金石映松、鉴湖映月”等校园景观。

山体是景观格局中最大的斑块,校园八景和六园构成生态斑块基质,山林斑块、水系廊道带连接校园主要的生态斑块、基质,体现了斑块、廊道、基质结合的原则。景观连接度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益,利于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并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多样性、异质性。

4). 自然元素的尊重

在这个方案中尽量尊重原有水面形状,对其只做局部调整,优化水岸线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难度。结合市政管线补充水源,设计自然雨水收集系统,汇集雨水、渗透地下水;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所构成的多层次的净化系统。

河道位于山地区,部分山体被破坏,河道周边存在不少断岩和废弃石材,设计引入岩石园设计,解决现状残留的石头较多的问题;结合石头与断岩,配植岩生植物形成岩石园景观,并和如园林植物、水体、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等园林元素,结合布置。

利用沿线的地势和地质特征,充分表现水体的形态,造就“涧、池、溪、渠、河、湖、瀑”等多样的水体形态。下游建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景观湖,从污水的处理利用、雨水的拦截回收及湿地的过滤、吸附等方面,形成一个水质净化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环境容量,形成一个与环境相互交融、并可供观赏、具备环保教育特点的滨水景观。

在形成不同景观体验的同时,提供了人流休憩、集散的场地;以多级游路网络体系,确保了交通可达性和便捷联系,构建具备景观体验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统。

5 小结

本文探讨的校园景观规划生态性,从静态的角度出发,以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基本要素,对校园景观规划进行了阐述,分析斑块廊道的生态格局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动态过程、生态效应等理论本文没有阐述,以上理论同等重要,实现校园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惠英 生态型校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 建筑设计管理 2007(2)

篇5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一、城市滨水景观概念

城市滨水区(urbanwater-front)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相互辉映,集生活、景观、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它包括滨水陆地、水域以及临河湿地。“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往往都与滨水带有关,如上海的黄浦江和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巴黎的塞纳河等等。这些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成功建设,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城市之一。

二、福安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福安城区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环境景观在人们的意识中不断强化。同时,福安市依山傍水,富春溪从北到南贯穿城市中心区,是福安中心城区重要的交通廊道和河道绿地,沿线保持良好原生态河岸景观,水质清澈、流量充足、岸线长,为福安滨水景观规划提供不可多得的基础。为此,福安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编制了《福安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以及富春溪沿线各个分块的滨水景观规划(如图1),富春溪沿线基地范围内有长汀公园、桃花岛滨水绿带、坂中森林公园、富春公园、阳春公园、龟湖公园、溪口公园、天马山公园、旗顶山公园等。其中坂中森林公园总用地面积480亩,属全市综合性公园,沿富春溪长度约2公里,整体思路是以保育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为基调,以满足城市居民文娱休闲、科普游憩等多样功能为基本要求。阳春公园总用地面积172亩,位于富春溪东岸,与富春公园相毗邻,属全市综合性公园,设计主题是创造宜人的亲水环境,突出自然亲水性、现代休闲环境,充分体现地域性和自然生态性。龟湖生态走廊绿地总用地面积210亩,属于带状公园。溪口公园为城市滨水公园,用地面积260亩。天马山和旗顶山公园为山地公园,用地面积分别为3500亩和 2700亩。以上公园相互独立又沿福安富春溪两岸串联起来形成较为丰富的城市滨水景观。

三、福安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得与失

福安滨水绿地建设有着较好的自然条件,但富春溪作为福安城区行洪河道,防汛功能和景观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上富春溪两岸的多年无序建设,景观资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福安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就其中坂中森林公园、富春阳春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谈谈福安滨水景观的得失。坂中森林公园(图2)位于福安市区西北部,坂中大桥南北两侧总用地面积480亩,其中坂中桥北侧防洪堤内约223亩,防洪堤外约147亩,坂中桥南侧防洪堤内约63亩,防洪堤外约209亩,公园用地濒临富春溪,原内古木参天,地被繁茂,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滩上湿生植物和鹅卵石形成独特的岸线景观。规划总体定位以保育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为基调,以满足城市居民文娱休闲、科普游憩等多样功能为基本要求,为城市生态型公园。规划方案的优点:1、充分保育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的影响;2、建立多维度的空间和游览体验层次,丰富公园内部景观;3、加强森林与富春溪的联系,强化亲水设计;4、为市民提供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和场地,使公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方案不足之处:1、由于已建的防洪堤把森林公园分割成内侧和外侧,不利塑造良好的滨水生态界面;2、防洪堤标高较之场地有较大高差,形成不良的滨水视线屏障。3、需着重考虑防洪堤的处理以及对可淹没区景观设施的设置问题。

图2 坂中森林公园总平面

富春、阳春公园(图3)位于城区西北面,富春溪与龟湖交汇处,总用地面积236亩,由富春溪、龟湖、防洪堤分成三个区域,阳春公园一期72亩,阳春公园二期89亩,富春公园75亩,濒临龟湖两岸及富春溪东岸,主要用地是河滩绿地和园地,植被保存较好,视野开阔,具有良好亲水性。规划方案的优点:1、敞开滨水视廊,强化亲水设计; 2、保留原有的森林以及河滩植物,增加自然式配置,强调植物景观层次,营造开阔空间的植物群落; 3、龟湖两侧石砌护坡进行垂直绿化,柔化岸线; 4、在靠近水系地段,对现有湿地进行重新整合,营造湿地植物群落,注重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方案不足之处:1、龟湖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使滨河空间成为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及,成为规划方案需重点处理的问题;2、防洪堤把阳春公园一、二期分成独立区域,造成阳春公园一、二期之间车行、人行通道组织困难,不利于阳春公园一、二期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必须以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从规划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的滨水绿地空间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

就福安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得失,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滨水景观的建设水平,应首先从设计理念上提高。

(一)滨水景观规划应遵循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1969年,克罗率先提出景观规划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它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对福安城市滨水景观来说,生态保护首先是水体水质的维护,在设计中所用于改造原泥土自然驳岸,防止水土流失的“块石驳岸”设计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采用当地的自然风化石作自然堆筑。滨水绿地两侧车行道和休闲步行道上埋设雨、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干管对规划区域内产生的污水进行截流,通过城市污水管网排入市污水处理厂。雨水干管对沿线内雨水进行收集导排,经过滤处理后再排入溪中。在保护方面,还利用绿地雨水渗透技术,通过地表渗透或辅助设施使雨水下渗至浅表土壤以及地下水层,使雨水得以利用。这样使富春溪水清、岸绿、水畅、水美。

(二)滨水景观规划应具有超大尺度空间概念。

古代园林只为少数社会特殊阶层服务,其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山水”。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决定了它要以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的。在富春溪滨水景观规划中,设置入口广场、市民活动广场、休闲健身场地等,为广大市民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场地。在河滩摄影区域,利用天然优美湿地景观,开辟景观广场为摄影爱好者提供舒适的摄影空间,捕捉大自然的每一瞬间。在坂中森林景观节点处,通过林间道路系统将园林建筑结合,丰富滨水地带步道系统,形成尺度宜人、环境功能极佳的滨水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一处优美的森林游憩场所。

(三)滨水景观规划应注重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互动

在进行现代式的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也就是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滨水景观的同时,使滨水景观又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使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当地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风采。在富春溪滨水景观规划中,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保留传统文化精神。例如,在“龟湖夕照”景观节点上,重新恢复韩阳十景之一――“龟湖夕照”,通过维护以及增加一些硬质景观,改造整合旧有保留建筑,为市民提供一个富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活动场地。另一种是将传统历史文化移植入现代景观规划中,例如,在城市入口处,依据地形地势,设计修建历史文化浮雕景墙,结合滨水景观传承既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将福安历史文化清晰展观,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四)滨水景观规划应具有亲水性

水是滨水景观的灵魂,也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作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的滨水绿地,亲水设计成为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滨水景观规划应本着可步行性、可接近性、可体验性三大原则,形成水上活跃、岸上热闹的体验性。在处理这类景观规划设计时,采用多种不同的处理手法:一是设置亲水木平台,二是亲水花岗岩大台阶,三是亲水草坪,四是水面栈桥,五是滨水木栈道,六是游览码头。通过这样的手法,创造多元性、多样性的滨水生活空间,使市民达到不管四季水面涨涨落落, 总能触水、戏水、玩水,给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滨水生活。

(五)滨水景观规划应考虑安全问题。

作为水陆相接的城市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包括防洪安全和市民游玩安全两方面。富春溪滨水景观规划时,在防洪安全方面,纵向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并在高速公路连接桥下游1公里设置活动橡皮坝,它的功能是平时起储水作用,洪水时,放下橡皮坝起泄洪作用,保证滨水空间的常水位和防洪功能;在横向上,综合考虑水位、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淹没。高层台阶以路堤相结合,达到防洪要求。在市民游玩安全方面,临水平台、栈道标高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设置栏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既达到亲水的目的,又起到安全作用。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开封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8501

滨水区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窗口。由于滨水区具有自然景观的优势,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成为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滨水区逐步成为城市开发的新焦点。特别是在人们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满足游憩休闲功能等方面,城市滨水区的潜力得到挖掘,使得城市滨水区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地段。针对于此,我们以开封为例,分析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开封市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滨水区面积大

目前,开封市区共有黄汴河、东护城河、原北支河、西支河、惠济河、利汴河、东干渠、南干渠等8条河流,总长20.5km;市区内除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西北湖、阳光湖等面积较大的湖泊以外,还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面积较小的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湖面总面积120hm2。市区水域总面积46964.21hm2,占市区总面积的7.4%。开封市区水面面积之大、功能之完备、景色之秀美,在我国以干早、半干早地带为主的北方城市中极为罕见。

1.2 滨水区景观污染严重

开封市河湖水体污染严重。目前,7条河流上9个断面水质均超V类。龙亭湖、包公湖1996-2000年水质亦超V类标准,阳光湖己完全成了垃圾坑;开封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质均属较差(Ⅲ类),深层地下水水质属较差。不仅如此,居民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工业废水仍在源源不断地排向水系。据调查,黄汴河、东护城河、惠济河的河岸护坡上排污口多达284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通过这些排污口源源不断地倾泻到河道内。

1.3 滨水区景观协调性差

开封水体周边景观严重不足,缺乏水的光、景、色、形的效果;滨河绿带、水滨自然保护区、水滨公园等也极度缺乏;沿河建筑的布局、高度、形式杂乱无序,反映不出城市的特色。据调查,开封众多河流两岸被违法建筑所占据。其中黄汴河两岸长9070m的范围内,违法建筑面积32万余m2。这些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加上沿河岸设置的摊点位,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制约着河道的泄洪功能。

2 开封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更新改造

2.1 强化宋文化特色

人的个性发展需得到尊重,同样,作为人类文明社会重要基石之一的城市,也应具有自身的个性,地域文化、都市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使城市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多样性意味着城市生命延续过程中所留下的不同时期的城市片段,不仅是形式的不同,更保留反映各个时期生活习俗变化的空间,有着活生生的城市生活印记。

北宋是开封历史上最为繁荣的阶段,为开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北宋开封的水系更为发达,四大水系横贯京城,周围湖泊棋布,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历史上称“四水贯都”。但目前除保存下来几处面积较大的湖泊以外,城市内河湖水系遗迹几乎丧失殆尽。现存的包公湖、潘杨湖蕴含了北宋的名人文化,而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在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从中折射出北宋的市井文化。

2.2 营造亲水空间

水是自然界景观中奇丽角色,它对人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因此在滨水区应有人们驻足休闲设施,在一定地段设计亲水平台,为人们亲水、戏水提供开放空间就十分重要。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尽可能做到“可观、可近、可触”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滨水步道:可以使游人在行走时,愉悦的欣赏水景,增加乐趣,还起到连接城市街区和水系的作用。

(2)广场:滨水区作为公共空间的最合适的设施之一,既可以作为游乐场、娱乐场、庆典场所,也可为公众提供休息、会面、交往的场所。

(3)建筑小品:座椅、铺地、栅栏等这些都是滨水景观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具有艺术形态的空间。

(4)岸线:滨水区岸线的开发与建设,既要注重生态效果,又要注重自然形态。驳岸应有弯曲水流才有灵气,自然驳岸应有凹、有凸、有浅滩、有沙洲,才能尽现自然形态之美。

2.3 建设绿色滨水区景观走廊

建立绿色滨水区景观走廊是提高滨水区景观质量和景观美学价值的有效途径。滨水区景观走廊的建立对净化滨水空气、调节城市小气候、涵养水源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水域岸边的绿地也是人们游憩休闲的良好载体,各种科普文化、体育、健身、游乐、联谊活动也必然要依托绿地来布置和开展,因而绿色景观生态走廊的建立也是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水绿化一定要走生态化的道路,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宏观上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来说,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中观上要突出重点,在适当的地方放大节点,建立广场或游园,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微观上要在树种的选择上,注重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结合,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充分考虑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规律,增加群落物种种类,形成疏密有度、高低错落的群落层次结构,并以绿带、水系、道路为纽带把各种绿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组成绿色生态网络。

2.4 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

城市滨水区不同于其它自然滨水区,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圈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价值同滨水区的自然生态意义一样是人们在现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更新中追求的目标。

而现代的城市设计还需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着的深层文脉,具有双重评价标准,即“心理的开敞”和“生态学的自我代谢”。生活内容呈现多样化,多元文化价值共存,致使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已经解体,都市象一个流动的、有时尚感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在不断地打碎、重构、整合。建筑设计应从诸如“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走出来,站在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视野中,以更加明晰的设计理性,去寻找具有真正创意的、真正为市民生活服务的,属于城市生命活力的答案。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是最活跃的城市空间之一,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把它的开发看成是城市再生的重要动力。通过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实践活动。文中提出的关于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些粗浅的思想和方法,但愿能对从事景观设计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范须北,胡晓鸣.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之我见[J].华中建筑,2003,(5).

[2]开封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开封市土地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孙剑,季宪军.浅析城市滨水景观的特色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04,(2).

篇7

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

关键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观;景观设计

我国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在尽享河流带来之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水坝,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多种要求。这些改造活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流景观,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应当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引起的争议也不少。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河流景观缺乏全面的认识,景观设计仅停留在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现代人对城市河流景观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观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如何认识城市河流景观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结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

篇8

关键词:季风性雨源型;顶托效应

一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的特征

据1985年出版的《青岛市水利志》介绍当前青岛三大河流体系中大部分属于平原河道,属季风性雨源河流。根据对此类河道景观调查,并结合青岛市域内入海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特征。1.1水源不足,流速急,不利于涵养水源青岛处于山东半岛,属于沿海丘陵地区,水资源条件较为复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青岛市域内河流主要来自汛期降雨产生径流,通常情况下每年七八月份的降雨量较多,而冬季和春季的降雨量少。但是由于青岛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河道坡降较大,汛期内雨水流速较快大部分流入大海,即便是截流的水体在蒸发和下渗的双重作用下日趋干枯,需要上游不断地提供水源补给。1.2潮汐、风暴潮形成顶托效应影响河道防洪排涝青岛市滨海河道与海相连接,受海潮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根据青岛市的气象资料显示,青岛海水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和两次低潮,在一些河道河底高程较低的区域能够形成海水倒灌。除了每天的潮汐对河道水体的影响之外,最为重要的还要属暴风潮的影响。如果遇到汛期和风暴潮的双重作用,河道水体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河流会形成漫堤,会对于河道周边的防洪排涝带来一定的影响。1.3入海口淤泥较多,且周边土地盐碱化严重每年汛期大量的泥沙在洪水的作用下,流入大海,并在入海处形成大量的淤泥堆积,抬高入海口的地势,不利于河道水流入海。此外受海潮和风暴潮的影响,滨海河道两侧土壤容易遭受海水侵袭,形成盐碱地。1.4植被种类较少,但生物类型多样性情况较好受海水倒灌影响,河道两侧土壤盐碱度较高,不能够耐盐碱的植物无法生存,因此河道两侧的植物种类较少,青岛市沿海常见的耐盐碱植物种类主要有黑松,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有碱蓬、芦苇等。尽管河流冲击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也使得该地区带来了土质肥沃,生物多样化,也吸引了许多鸟类,形成了别样的滨海生态景观。

二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整治河道水利,往往考虑城市排洪防涝的需求,采取了扩宽河道,裁弯取直,将河道景观渠化的做法。如今这种做法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逐渐被更加生态、自然的模式取代。当前城市绿道网络、海绵城市等新的生态设计概念不断引入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生态优先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2.2可持续规划设计原则河道景观存在河道狭长、流域广阔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注定了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实际的工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引入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

三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青岛市即墨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属于典型的季风性雨源型河道,它位于鳌山湾西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心地带。基地位于滨海大道以南,南泊河西路以东,南泊河东路以西,南至岛湾路入鳌山湾,全长约为1.93公里,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3.1公顷,河道面积约为5.71公顷(图1)。根据2012年青岛市政府批复的《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我们将该河道景观设计定位为在确保南泊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即墨蓝色硅谷规划建设“蓝色新城”的主题,着重体现“生态低碳、自然、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的特色,打造具有生态自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滨水生态绿廊。在对河道满足基本的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基础上,对现状河道设计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3.1策略一:河道入海口外部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三堰,三河水”的设计思路(图2)。为了防止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倒灌现象,采取在河道入海处设置挡潮闸,用于阻挡百年一遇的风暴潮。三堰就是经过河道的计算一共在南泊河河道上设置三道砌石堰,其中在科技四路桥下游新建砌石堰(2号堰)为界,分为北侧以淡水资源为主的河道景观和南侧以海水资源为主的生态湿地景观。北侧淡水景观区在科技一路以北设置砌石堰(3号堰)用于蓄足淡水,而南侧海水区则在问海路桥以南修建砌石堰(1号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带来的海水,形成自然的生态湿地景观。而三河水的概念就是3号堰以北水体为淡水资源景观。由于水源的匮乏,淡水景观区多考虑枯水季节的景观效果,注重考虑运用雨水花园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河槽的基础上再布局设置支槽,满足枯水季节能有常流水,河床支渠周边可以设置形成多样的汀步和园路,形成多样的生态景观湿地效果。3号堰至2号堰以淡水资源为主,考虑到海水在潮汐的作用下能越过2号砌石堰,形成海水与淡水的融合。2号堰至1号堰河道景观区水体资源为海水,它能利用海水潮汐的作用,在涨潮的情况下可以不断的补充水源,能够形成稳定的水面效果。3.2策略二:河道入海口外部不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一堰,两河水”的设计思路(图3)。由于当地的淡水资源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河道的景观用水需求,同时沿海又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在潮汐的作用下不断涌入南泊河为河道景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经过河道防洪的计算,在科技路一桥的上游新建一座砌石堰用于存储淡水,在问海路新建一座钢闸坝用于截留涌入河道的海水,用于河道景观用水。因此,就形成了以科技一路砌石堰为界的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若本次对挡潮闸不予新建,则汇入口处需新建节制闸,同时对节制闸的功能要求上增加了挡潮作用,但是,当发生100年一遇的风暴潮时,由于外部无挡潮闸作用,有可能还会漫过节制闸闸顶,倒灌进入南泊河,对沿河地块造成较大威胁,同时,对节制闸提出了更高的防海水腐蚀作用。3.3策略分析比较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策略分析(表格1)比较可以看出策略一优势较为突出。

四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专项设计研究

4.1多样化的砌石堰设计根据对河道水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砌石堰。1号堰(桩号0+120)位于问海路以南,河道的第一道砌石堰,为斜坡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涌入河道的海水。2号堰(桩号0+465)是位于科技四路以南的第二道砌石堰,主要用于阻挡海水,防止海水向北蔓延,以此为界将河道分为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为了防止海水对淡水资源的渗透,该处砌石堰采用深层搅拌桩截渗墙的方法起到防盐碱处理的效果。3号堰(桩号1+025)是位于科技一路以北的第三道砌石堰,主要用于分级蓄淡水资源。4.2河床设计青岛市域内河道景观枯水期的时间大于丰水期,很多河道常年都没有水,且部分河道河底被硬化,仅在河底预留狭窄的排水沟,河底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将岸线形态和河底综合考虑设计了多层岸线景观,不仅在河道两侧设置多层滨水道路,而且在河床设置多层多级自由形态的子槽在不影响河道两侧步行交通的情况下,允许部分道路在丰水期或者汛期可以淹没。借鉴雨水花园的手法,保证不同水位情况下,河道内部景观的多样性。4.3海水利用由于青岛市域内水体资源匮乏,常年河道内缺少淡水,采用拦水坝或者在河底铺设土工布等形式仅仅只能解决部分河段缺水的问题,因此合理利用海水资源成为解决滨海河道景观用水的一个特殊的途径。在潮汐的作用下,海水被引入河道内,沿河道设置多级漫水堰,将进入河道的海水截流,形成海水、两河水和淡水三种不同水体景观效果,既可以弥补淡水资源缺乏带来的不足,又可以利用潮汐解决河道景观用水的窘境。4.4慢行系统设计慢行系统市考量城市景观人性化方面重要的一项因素。河道与城市交通相交,将河道景观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段落不利于沿河整体的景观效果。为了形成连续的滨河慢行系统,在能够满足基本通行的前提下,尽可能需要考虑在桥下设置栈道。

五总结

篇9

关键词:威宁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73-03

在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而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许多城市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河道环境综合治理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或者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设计水平不高,或者设计观念错误,规划设计水平是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咸宁市淦河(丹桂桥一金桂桥)东西岸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2006年)为例,对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一般性规律进行认真的探讨分析。

1、淦河滨水景观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淦河是咸宁市的母亲河,它蜿蜒曲折的穿过咸宁市城区,对市区防洪、排涝、灌溉、生态环境平衡、居民用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淦河滨水带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廊道”,和城市道路是城市“廊道”所不同的是,滨水带不是以交通为主的城市“廊道”,而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城市“廊道”。从2004年以来,咸宁市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管理相对薄弱,水资源污染加剧。河道的景观保护、建设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步伐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质问题

水是自然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它自然景观也正是由于水的衬托才彰显出了灵气和魅力。在市区内,淦河河道地势较为平坦,水流速度较为缓慢,河道周边设置许多直接排入淦河的排污口,河道两岸生活污水及工农业生产废水对淦河水质影响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颜色异常,现状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质问题较为突出,水面景观不佳。

1.2 水量问题

水量补给不足,景观水位不理想。是个缺水城市,大部分河道属于季节性河道,规划较宽的河道很难保证常年丰水。难以保证洁净水的补给。在枯水季节,水位也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严重影响其观光休闲功能。

1.3 两岸景观问题

目前淦河滨水带周边环境较差,街道设施老化,地面铺装陈旧,沿河绿化杂乱,河岸植被的色彩单一,季节变化不明显,植物景观缺乏特色,人文景观保护不到位。河流亲水性差,河岸处理不尽合理。周边建筑缺少规划,无序生长,样式杂乱且老旧,无法适应成宁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不能充分反映出咸宁市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

1.4 防洪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问题

淦河滨水带作为城市的主要景观线,其景观设计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在功能上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同时,淦河是咸宁市市区主要河流,防洪排涝是其主要功能,必须充分考虑。

2、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随着观念更新和技术进步,城市滨水带景观建设的目标是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景观建设、整治,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的水域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在淦河(丹桂桥一金桂桥)东西岸滨水景观带规划的设计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2.1 规划定位与理念

在规划定位上,应以满足防洪排涝功能为前提,形成完善和谐的城市景观及防洪体系:在理念上,强化河流自然发展规律,注重淦河滨水自然生态环境优化提升。

2.2 规划目标

景观规划设计目标:首先是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设计后的淦河河道应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有较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生态状况,包括对污染的治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健全。其次是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应充分与城市生活相融和,促进并带动城市商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房产开发提供优良的景观环境基础,提高本区域的商业价值。其三基于滨水带的城市角色、城市功能和市民的需求,规划设计还应注重营造生态环境,建造亲水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最后是积极的精神文化意义,景观带规划设计应能够塑造和传承咸宁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

2.3 加强对水体的环境保护

水在园林景观中是灵魂,是纯洁优美的化身。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是进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要做好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首先要整治淦河的水体污染,找出污染淦河的污染源,进行彻底清除,对淦河两边的市政排污管管道走向进行改造设计,沿淦河两边埋设截污管,取消通向淦河的排污口:其次保证淦河河道畅通,对淦河河道清淤、拓宽,以保证防洪、排涝所需的宽度和深度,对于河底的设计,保留河床内原有的、河流自身形成的自然地形和植物群落,并利用这些植物群落对河水进行生态循环净化。其三就是加强淦河防护堤建设,对淦河两边的防护堤进行加固改造,原来的防护堤是用土垒起的,坚固性差,而且极易流失,在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河道会出现缺口,对周围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根据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按照中等城市10。年的防洪标准对防护堤进行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淦河水体的安全和稳定。其四根据淦河蓝线规划要求,制定规划管理制度,加强对淦河水体的环境保护。

2.4 建造亲水性空间

淦河(金桂桥一银桂桥)东西两岸滨水景观带综合治理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对于沿淦河东边滨河东街的建筑布局和形体设计,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规划防止建筑阻挡视线,要严格控制建筑与淦河水体边缘的距离,让行人在街道上能看见水、比较容易接近水和观赏水景,同时又据安全性。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优化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亲水性的景观设计会使整个滨水区域的三维空间变得丰富多彩,给人强烈的空间感受。

淦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水位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自然景观无法彰显出了灵气和魅力,亲水性公共空间失去意义,严重影响淦河的观光休闲功能。保持淦河长期水量充沛是建造亲水性公共空间必要条件。在淦河城区的上游和下游修建拦河坝,在丰水季节,打开上下游拦河坝,保持水流畅通,消除安全隐患;在枯水期间,为保证淦河蓄水,根据淦河城区内水量的具体情况决定同时关闭上游和下游拦河坝或仅关闭下游拦河坝。

2.5 设计上注重水的生态效应

淦河(丹桂桥-金桂桥)东西两岸滨水带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河道要推行生态绿化,充分运用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运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绿化种植鼓励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意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

季节变化等,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护岸的设计应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修筑,既可提供视觉的美感。又能植树。

2.6 营造生态环境

淦河滨水带的生态环境营造就是要保护好原生态环境,同时,在进行人工环境建设时要尽量营造自然环境,要突出和强化自然,尽量控制人工环境建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进行人工环境建设时,尽可能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型材料。力求建筑和景观生态化。

淦河滨水带的生态环境营造也是对现状生态环境的优化性改造。比如,增加生物品种来提高滨水带生物的多样,以此来改善和优化滨水带的生态环境。

2.7 创建人性化环境

在淦河滨水带规划设计中遵照人体行为工程学要求,按照人体行为活动尺寸范围,安排多种适宜的建设设施与器具,创建人性化环境,创建优美人居环境。沿淦河两端安排全民健身运动广场及休闲广场,这些广场一般一二百平方米,都处在树荫下。还要合理设计健身步道,因为人的肩宽0.6m,所以游步道一般设计宽达1.2-1.8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较宽松通过。路面铺装应平坦,可采用条石板或卵石路面,游人赤脚漫步卵石路面,卵石可刺激脚底血液循环,起到健身效果。沿河设置较舒适的座椅,如休闲椅、沙滩躺椅等,让游人近水观赏水景,就近锻炼身体。在休闲广场附近设置修建避风遮雨的亭廊花架建筑小品、老人儿童喜见乐闻得活动场所,如跷跷板、健身椅、舞场等,以便人们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友谊。

3、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3.1保存、恢复和发展咸宁市淦河两岸景观文化,展现淦河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建筑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横跨淦河两岸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丹桂桥、金桂桥、银桂桥等,应予以保留,并加以维修和保护;对古淦河八景,不宜在原址建仿古建筑,可制成墙壁雕塑,以记存河道的历史风貌。

滨水带作为独特城市风景要素,维系着城市的生态平衡,积淀着生动优美的城市滨水文化。结合地形改造,充分发掘利用咸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建构淦河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淦河滨水人文景观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获取:首先是成宁历史事件上自然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二是利用威宁社会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而创建的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其三是根据成宁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收集整理综合而创建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增加了滨水园林景观内容,加深了历史文脉内涵,丰富了滨水园林景观资源。

3.2 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淦河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4、结束语

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最本质的问题是如何做活水,无论是水质、水量,水景。还是水文文化都要在规划设计上重点把握,让水自然溶入城市,营造滨水生态环境,创建人性化环境。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滨水景观带的规划研究,利用水环境治理、亲水性空间建造,立体景观绿化等设计手法,营造一个舒适、休闲娱乐的水域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韦松林,彭璐城市滨河景观带的建设[J],基建优化,2006(1):80-81

篇10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文化;展现

文化是景观的内在体现,笔者对安宁隈庄度假区项目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展现做了具体分析。项目位于安宁螳螂川水系河湾处,依山傍水,因此故名为隈,是一个承载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地;设计既要挖掘地域文化,又要突出螳螂川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并在景观空间、建筑造型等的设计上遵循“仿古”的设计手法。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西南背靠刻有“金色螳川”的小山、东北面向安宁有名的万亩油菜花和向日葵田及山下螳螂川河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在自然的山水中融入“仿古”的思想,结合传统的“食、住、行”文化、桥文化,使其形成隈庄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1 隈庄概况

安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田园风光,使其成为一条昆明周边康体休闲生态的旅游带。隈庄总体设计以打造、展示、示范和推广休闲度假项目为宗旨,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将传统的“食、住、行”文化、桥文化、山水田园文化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综合不同的用地空间,共同组合成集办公、餐饮、会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

2 布局结构

根据空间分布特点,隈庄度假区形成“一轴、三片、四节点”的布局结构。

(1)“一轴”。“一轴”指由东北至西南贯穿的主要轴线。这条景观轴线主要是以花田为延伸,作为休闲度假区的背景,从视觉色彩上将河道两岸串联,在这条轴线上打造连接两岸的桥梁,方便度假区域的交通组织。而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具有实用功能,是道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交通的便利,也具有艺术功能,美化环境。因此,以桥的形式增设连接东北岸至西南岸的通行道路,连接两岸、方便通行的同时丰富景观的观赏性及增加度假区的文化底蕴。

(2)“三片”。“三片”分别以一期的河畔东北小岛区域、河畔西南区域,二期的西南区域农田与山体结合区域,共分为A、B、C三个片区。1)区――陶然小榭。度假区域餐厅设计主要融合了传统“食”文化的思想,并结合滇菜饮食文化、安宁饮食文化,将“食”文化融入餐厅建筑设计、食源的开发、食具的运用、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餐饮业经营与管理之中。而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餐饮的独到之处,将最富个性和最具市场开发潜力食品作为突破口,把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于餐饮过程中,使菜点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用餐环境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饮食文化,从而既给消费者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又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2)B片区――归园田居。在度假居住区的设计上,重点从建筑形式和外环境上来打造,融入“仿古”的艺术手法营造一个舒适的住宿环境。设计将汲取明清建筑形式的特点,以瓦、砖、石材、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使建筑风格有别于丽江、大理的山坊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样式,以安适、清雅、简洁、大方的样式打造赋有“小桥流水人家”风韵的建筑样式。内部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内容丰富但显简约,风格传统但显现代,配有温泉的独栋客房,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也更能将温泉作为安宁宝贵的旅游资源这一特色与度假区更好的结合。结合“背山面水”的风水思想,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寻得片刻让身心放松与宁静的环境,使居住者得到一个田园诗般的归属感。3)C片区――山水田园。从云南乃至全国在居住习惯上可以看出,传统的村落均以依山傍水的区域位置建设发展。在这一区域的规划设计上,重点打造出山、水、田、建筑四者统一协调的关系,以农田与苗圃结合的方式分块分区域种植,不仅增加了农田体验这一功能性使感兴趣的人们在植物上也有所认知,同时为绿色生态食源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度假区增加一定的收入。对于这个区域的设计,主要以人们漫步林间,登山远眺为主,打造“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的自然环境。从而在提倡运动健身理念的同时,使人可以在这一区域以达到养生、养神、养气、养心的目的。

(3)“四节点”。“四节点”分别为东北入口景观节点、西南入口景观节点、邻水景观节点、邻山景观节点。1)“花田人家”东北入口景观节点:四周向日葵花田锦簇,水车镶嵌于花海之中,水与桥,桥与建筑,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2)“隈庄印象”西南入口景观节点:行于田园林地之间,有豁然开朗之景,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但又别具一格。3)“流水古韵”中心景观区节点:位于度假区的核心位置,背山面水,环绕在山水之间,是联系四周皆具观赏性及功能性的重要景观。4)“良田秀舍”邻山景观节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依山而建的景致体现一种归园田居之感,在自然的山水之间,体会自然山水景观之大气,人为景观之精巧,容二者为一体,品环境之雅趣。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好的度假区,如何与都市农庄、高档农家乐相区分开来,都作为城市度假、休闲旅游的配套设施,区别在于不仅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历史的丰厚,康体、商务、游乐设施齐全、追求高品位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打造赋有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将文化与自然相结合,使其具有特色鲜明的多项优势。本文以安宁隈庄度假区为例简要研究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为度假区景观设计中对于文化元素的展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