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篇2

1 趣味教学暗示着愉快心情的激发

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给学生的往往是严肃而冷冰冰的面孔,对一些学生而言,严谨的推理、精确的计算、多变的想象会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态,笔者采用趣味教学,试图暗示学生要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笔者经常采用趣味教学,原来以为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经多年的实践发现,趣味教学还具有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的功效。不少学生曾经对笔者说:“李老师,不知怎么回事,我一想到要上数学课,心情就兴奋起来。因为我一上数学课,就期待数学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情。”记得有一次,一个初一的学生早读还红着眼圈,可上第一节数学课时,他就非常积极,好像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等下课后,却又趴在桌子上。笔者向他询问,原来这个学生上课来校之前,被家长骂过。笔者问:“数学课你很高兴,可现在为什么又蔫了?”学生说:“不知怎么回事,我一上数学课就把什么都忘了,因为数学老师总会弄些有趣的事情。现在我又想起被爸爸骂的情景,又有点难过了。”笔者不由地想起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因为一个学生犯错误,导致自己心情一直不好,在家里随便浏览电视节目,可一看到赵本山,就不再调电视了,等看完小品后,自我感觉心情好多了。其实,如果数学课经常笑声不断,那么上数学课之前,学生的愉快心情自然由于暗示而被激发,他们往往在期待着老师又给他们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情。数学的学科特点恰恰需要这样的心理暗示,记得我的中学数学教学法老师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一节课至少争取让学生笑三次。”现在的实践使笔者体会尤深。不过笔者有几点体会,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创设的有趣情景应该和谐,与教学活动自然衔接,不要牵强附会,这需要教师动脑筋设计;二是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三是教师要随机应变,适度运用幽默的语言;四要围绕教学重点上课,不能因为要创造幽默有趣的情景而喧宾夺主,使学生分心,营造愉悦的情境主要是以辅助数学教学为目的。

2 含蓄语言暗示着教师希望的期待

心理暗示是人类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现象。恰当运用心理暗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信息往往具有准确、直接的特点,更加需要其它信息的辅助暗示。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教师都可以为其提供,进而增进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笔者这里的含蓄语言不仅指口头语言,而且是指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以弥补数学学科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课堂提问时,笔者就采用了充满期待的眼神来暗示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当提问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笔者往往会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待和自己面临的挑战,更加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当问题比较简单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当他们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往往用赞许的目光并配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小动作,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地碰了他的肩膀,结果这个学生接着都很认真地听讲。事后这个学生告诉笔者:“老师轻碰肩膀有三个意思:一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二是叫我不要开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够把问题解决。”真想不到笔者的轻轻一碰,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笔者感觉到教师要采用含蓄的语言暗示学生,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一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些对其采用口头语言暗示效果不佳的学生采用其它暗示的方法往往能够奏效;二是适度控制暗示的信息量,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为准;三是传递的信息和方法要多样、多变,例如我们不能老将难题暗示给优秀学生解决,否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得到“另一暗示”:“难题与我无关!”四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暗示是积极的和善意的,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

3 迂回手段来暗示不良行为的改变

篇3

目前,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学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地展开起来,无论是适应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引领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改革重大的的宏观课题。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各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以往的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各初中学校都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导学案式教学法是当下采用最广泛的教改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导学案的完成为核心,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开展小组的讨论与探究。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只充当引导角色,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形成师生互学、生生互教的模式。该文基于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

导学案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相当强调课前预习,但是大家都清楚,有几个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或者到底有几个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而导学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学案就相当于一个课前作业,而且导学案一般都会在上课开始发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内容,做不完就会影响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和课后对小组的评价,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认真预习。因为不认真预习,导学案是完不成的,也完成不好;离开了预习,就等于在课下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识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课上了解,影响了上课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在每一节新授课的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甚至影响等等。在教改之前,这些内容也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之中,对于短短的上课时间来讲就是有点浪费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难点和疑问,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中对于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需学生做完,互相订正即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把有限的时间放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上。

2 把学情分析和对课标的研读与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过程,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换言之,教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适应性个体特征,是学生以历史知识和材料为中介所形成的感知、阅读、阐述、评价、释疑等能力的总和。学情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既要对单个学生进行个体能力分析,也要对整体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个体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和学伴讨论的方法来弥补,这就是在导学案问题设置上的“易与难”。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要“易”,对于需要讨论探究来解决的拓展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既能把学生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也能够使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新课标是历史教学的“魂”,是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应该认真研读的必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与原则。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明确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具有基本的规范,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学实施留有拓展的空间,以便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因此,教师只有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正确分配一节课的时间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程设计,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宗旨和性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建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

3 教学的难度和题量要适当

首先是导学案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使学生通过预习做不出来,对预习失去兴趣;太简单又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难易程度以中等偏下学生水平为标准,最好是把握整体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导学案在设计时有一个难度的“梯度”,“梯度”最好是易难易的过程。导学案开始阶段相对很容易,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能做出,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难在预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学生去努力完成。同时导学案末尾部分的问题相对容易,又可以使学生不但对本课的学习很满意,也对下一课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生回答时,别的同学都可以提出异议,对于异议回答,由回答答案的小组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就把讨论探究演变成了全班性的,把所有学生拉进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效果很好。

题量在设计时应该定在2/3的学生水平在20分钟做完的总量上。如果题量太大,只有少数学生做出来,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做不完也会影响授课效果。题量太少,学生又会做的太快,对探究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会太好。所有问题的讨论加同学的回答和教师必要的讲解也不能超过15分钟。在题量的设计上,基础性题目尽可能地覆盖所有课文,探究问题所采用的材料不能超过3个,问题设置不能超过4个,选择题题量不能超过10道。在整体的课堂时间设计上要有5分钟的剩余时间,用于教师的解疑,也防止课堂之上设计以外的问题出现。

4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叉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但绝不能单凭学生去探究。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少,理论性的历史名词多,规律的逻辑性强,很多问题是必须有教师去讲解的,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解。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又不能省掉学生自主探究完全讲解,这样又回到了旧式课堂的“满堂灌”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同时,历史教师应该灵活地提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交叉起来,这样就好像是师生共同学习。灵活的随机提问,又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思维拓展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首先学生预习课文,做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也就是填空题),做完后由学生按照标题顺序读。笔者会随机地提问两个问题:南方人主食以米饭为主开始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步穿棉布衣服?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也不少。比如还是这一课中提到了一个名词“密封舱”,教师就必须讲解一下它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之间探究解决问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也要讲解答案,同时也要讲解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要想做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探究应交叉进行,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好在学习中预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随机的、灵活的,不能体现在导学案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预案中,甚至有些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临时加入的,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来的或者是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教师进行预设问题提问时,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的有限性,随机问题一般都很简单,但必须有探究性。

5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措施

教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能够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为课下教师的课堂反思提供有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解释和组织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相应的充分准备工作以外,还要注重做好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设计和准备,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学到相应的知识,还应学到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去思辨、评价学习活动中某些具体教学现象的正误与得失。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课堂效果做到最好。

篇4

【关键词】 仓储管理 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一、引言

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仓库的规划与布局、仓储商务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仓储安全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仓储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它注重加强学生的核心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于物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除了要全面系统掌握仓储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运作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机会并不多,这样,他们虽然从教科书上系统地学到了理论知识,但到了具体的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下,由于仓储管理实践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内容要具体,他们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仓储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加对实践的认知,进而提高他们的操作和设计运用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和讨论有关案例,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

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法一般是较正式地阐明基本概念和理论,讲授过程中辅之以提问和例子来启发思考和帮助理解,通过课上练习和课后习题作业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则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投入到案例讨论中,表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它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

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

2、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具有优势,因此,结合仓储管理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使理论知识得到强化

任何案例都或多或少蕴藏着相关的理论。分析案例就是为了阐发事理,从具体的案例中推导出一般的原理,揭示案例蕴含的丰富思想及实践方法,探究某一仓储管理理论或实务的普遍意义,这是分析案例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2、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有示范作用

选取一些经典的仓储管理案例,具有示范的功能。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的仓储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经验与教训,能反映出仓储管理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与方法,对其他仓储管理实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3、架起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

仓储管理案例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研究仓储管理案例首先是采集大量的案例然后进行精选。优秀的案例,往往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根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其中。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的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4、将知识转为能力

仓储管理案例是提供仓储管理知识的,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学习研究者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启发和暗示,使学生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

四、仓储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在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仓储管理实践案例,师生双方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能够揭示仓储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总结相关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因此,合适案例的选取与课程上具体环节的组织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笔者五年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了在组织仓储管理案例教学时应遵循的几个步骤。

篇5

【关键词】 融合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

一、融合式教学的认识

融合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学资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化学的学习,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可以说,这种融合式教W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学习的环境,并且可以吸引学生进行化学的学习。通过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融合式教学的优势更加的显著。

二、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描述

以下对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首先学氧化碳的形成、物质组成和性质,然后是展开二氧化碳形成的实验教学。在学氧化碳的形成、物质组成这一阶段中,教师首先挑选出五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则在线下一一进行辅导,需要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在学习完之后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师所布置下去的任务,在独立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入的内容,即进行到第二阶段的学习,实验教学。将碳酸钠放置到充满二氧化碳的容器当中,再往这个容器中缓缓注水,那么此时这个容器中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其实这个实验过程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气压的变化做出的分析。

最后,这五位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观察,可以发现有两位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逻辑不是十分的清晰,那么教师就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对这两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引导和学习的辅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具体分析

在学习初中化学时,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规律,可以说,初中化学的学习可以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之中,注重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化学的初步知识的了解,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化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描述可以得出,首先,在融合式教学当中,着重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学生的而言是十分有益的。其次就是在这种融合式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介进行重新组合,使他们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以上的案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这两种关系就是融合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师对两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过程之中,学生便会解决自我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还有就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探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心得,共同进步。

在学习初中化学中的《奇妙的金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一些比较常见的金属如铁、铜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铜是黄色的而铁是褐色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纯铁,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纯铁,使学生意识到纯铁其实是白色的,质地是比较柔软的这个性质。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这方面的视频,通过视频展现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金属的性质,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或者是通过结合创设情境的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融合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之中究竟产生了什么效果呢?在笔者看来,融合式教学的案例描述中所应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化学知识的平台)清楚的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是需要反复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的方法。因此通过这个平台所记录的信息可以发现以下内容:学习水平最差的学生是学习方法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记忆,对于化学的相关化学方程式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在教师的指导和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之后学习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融合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应该在化学教学之中充分地应用融合式教学。

小结: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化学的教学,能够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及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背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也应该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使其充分融入化学的教学当中。可以说,融合式教学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充分地推广融合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杜亚非. 融合式语文教学初探[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篇6

一、用心理暗示了解学生的愿望

学生每到一个新班级,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学生自己迫切希望教师了解自己,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这时,我采用心理暗示法来暗示学生,让学生给语文老师写信,告诉语文老师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在这封信里,学生会详细地说出自己的心愿。如小华同学信中写道:“老师,我最怕做课外阅读题,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答题也不知道答些什么。我希望老师多教教我。”小明同学说:“老师,我最怕写作文,希望您从审题、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详细向我们讲解……”教师了解了学生后,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信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不能让学生在学校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每个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杜威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生活在师爱中,个性处于张扬的状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得到满足,战胜困难的决心、对达成学习预期目标的信心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外部需要就会内化为自我需求,学习行为就会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运用心理暗示于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循尊重个性的原则。如一位教师在借班上公开课的时候,看到不少学生怯场,那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我能行!”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读了几遍,学生的心情由紧张变得愉悦了,变得自信多了。这就是把口头语言变为自我暗示的例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用心理暗示建立师生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暗示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会积极主动,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完成教学目的。如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班长史金在许三多每一次经历失败的时候,总是采用多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一定能成功。在这种暗示下,许三多每次都战胜了重重困难,最后蜕变为一个优秀的狙击手。许三多的成功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用心理暗示来鼓励学生,师生关系也很快融洽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也能很好地缓和师生关系。因为学生的表演很快忘记了师道尊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用心理暗示转化学生的不足

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他们就是权威,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这样的情景想必教师们都不陌生,我们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书面作业学生基本都能完成。而口头作业,比如说背诵课文,如果不暗示学生第二天要进行抽背的,那么除了几个平时比较学习自觉的学生能背外,其他同学不是不熟练,就是一点也不会背。但如果老师说,今天回去要背诵第几课,明天默写,第二天来了,老师抽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了。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学生聪明或笨。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前者,学生因没有受到暗示,因而消极对待,后者因为受到暗示,因而表现为积极的行动,自然而然就加强记忆了。后进生都迫切希望教师能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希望老师关注她(他)。语文课上如果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如读课文、回答词语含义等简单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增强。为此,我专门给这类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并且给这类学生配对优等生辅导。另外,多给这类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给予他们转化的机会。给后进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贴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此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不断提醒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告诫自己,用心理暗示获得精神动力,这就是心理暗示所取的作用啊。

篇7

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责任分工、小组学习和讨论,尽可能地促进自身和其他同学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一般是为了鼓励学生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要对整个合作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之外,还要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进行必要的干预,尤其是对于意外问题的出现,必要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有效进行。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学干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把握好干预的时机,采用合适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就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反之,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

现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很多学校将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授课方式引进课堂。但是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快就将任务完成,感觉没有挑战性,长期下去,会对数学的合作性学习缺乏兴趣。很多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仅仅局限在一些小问题上,一些教师甚至局限在简单的土地面积计算上。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认为无聊,缺乏挑战性。

(二)合作小组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分工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体现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由于分组之前缺乏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导致小组分工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分工不明确,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做什么,自己负责什么;另一方面,分工不合理,没有发挥学生的特长。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干预存在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干预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干预以个别为主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有进行干预,但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干预,也就是小组在进行任务过程中,教师仅仅直接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缺乏对整个小组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方式不能发挥小组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也比较少,经常仅仅是对个别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干预方式会容易忽视另外一部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长期下去会失去对数学课堂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师干预主要局限在纠错行为

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会马上进行干预,但是对于学生做的好地方没有进行肯定和表扬。很多教师在纠错这一干预中经常是要求解释深层次问题,仅仅对出现问题的小组或者学生进行干预,对那些完成任务比较好的小组或者在任务过程中表现很好的学生,没有进行一定的点评和反馈。这样在一定程度会降低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三)教师没有把握好干预的时机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干预,但是没有把握好干预的时机,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阻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如一些小组在进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教师马上迫不及待进行干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的积极和主动。或者,当学生对一些较深的问题表现出畏惧的情绪时,教师没有进行引导和鼓励,反而用批评的方式进行干预,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很委屈,长期导致学生产生现自卑的心理。

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干预

(一)干预对象由个别到小组

教师进行教学干预的时候,应该以小组作为干预对象。教师在干预之前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小组的进程。对于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对整个小组进行提醒,让小组的成员具有集体合作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在对其肯定的同时,也要表扬该小组的其他成员,没有他们的支持,个别学生是不能发挥如此出色的。

(二)教师干预方式要多样

传统的教师干预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整节课下来都是采用批评和教育进行干预。这样方式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的效果,但是长期下来会让学生反感。教师干预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纠错,还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多点引导和鼓励、少点批评和责怪。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中,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三)教师干预要把握好时机

教师在进行干预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只是处于引导作用。教师在旁边应该细心观察,不要随便插手学生的任务,尽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当然,学生出现意外或者遇到困难时,教师也不应该撒手不管,应该给以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保证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结语

篇8

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二、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政治课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案例教学法作用具体表现为: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③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④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如何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

1.精选案例。精选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用于揭示思想品德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不能少,而且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好坏。所以,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新颖、精致、简练、具体,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2.呈现案例。呈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而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呈现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呈现。既可以先“案”后“理”,或先“理”后“案”,或“案”、“理”同步,也可以“例――理――例”组合,或“例――例――理”组合。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呈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据“案”析“理”。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组织学生采用的形式有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围绕中心课题积极发言,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触及敏感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相互启迪中,寻求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篇9

关键词:学习动态;知识疑点;干预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所学课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从新课改以来,这种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受到许多中小学老师的青睐并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流。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前的课堂大多是以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为主,对于小组讨论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相比国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不小的差距。于是,教师在小组学习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使教师干预就成为一个值得研讨的话题,而初中数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谓教师干预,就是教师在小组学习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解答知识疑点的过程。

二、教师干预的意义和作用

1.方便老师掌握学习进程,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但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全程跟踪、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确切地知道整个小组学习的效果,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疑点,并进行解答。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形式,更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开阔、思想叛逆的阶段,但是数学课程又是重点和难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实时跟踪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沦为形式。

2.方便教师及时解决知识疑点。这种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相比于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有利也有弊。传统的授课方式虽然古板,但是教师对于重点、难点的把控还是比较到位的;而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蒙混过关,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学不到知识。初中数学知识点繁多,且思维跳跃性强,很容易遗漏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及时搞清楚学生的知识疑点,及时解答,最好在自主学习过后,做专门的疑难知识记录,统一讲解。

3.锻炼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我国传统教育中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考验的不是单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整个小组共同学习的能力。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单独的个体已经不足以胜任和解决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只有大家把力量凝聚到一起,才有可能完成、解决复杂的难题。虽然中学生尚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但是应该趁早学习这种以后对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与人合作的方法,同时也是对学习有帮助的方法。

三、教师干预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小组学习干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难以及时了解小组学习整体进程,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知识疑点;许多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只关注平时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忽略了那些平时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学习热情。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交流学习方法缺乏足够的指导;只有教给小组成员适当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的干预方式

1.认知干预,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具体学习内容有关,包括回答问题,要求解释,补充解释,纠正错误,辅助问题和深层问题。教师必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答一切和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也就是帮助学生扫清一切学习中的知识障碍。

2.合作交流指导,初中生尚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可能对于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还不能全面掌握,所以,教师就要指导小组全体成员或者部分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要教会学生协作学习,这对于促进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监督是分两个方面的,一是对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进程的监督,属于知识层面的监督;二是中学生正处于贪玩叛逆的阶段,教师要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在进行与学习有关的工作。这属于纪律层面的监督。教师要双管齐下,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4.激励,就是运用恰当的方式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某种目的。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体,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都需要来自别人或外界的夸赞、鼓励和激励。中学生未经过社会的洗礼,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做到来自各方面的激励:老师、同学、家长,这其中,老师的激励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所以中学教师一定要对小组中学习好的或者学习有成效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热爱学习、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是不同于我们传统教育方式的全新的、有效的、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干预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恰当的方式为其保驾护航,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教学方法定能帮助初中生学好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2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物理学习的效率。只有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变得积极活跃。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只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信心的丧失,新时代的背景下强调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了教学工作的被动者,无法积极的投身到学习过程当中,更加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首先应该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利用各种各样的设备和手段,比如说多媒体辅助设备和网络等等,针对当前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结合物理知识讨论,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和实践活动,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另外一个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加以培养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营造一个质疑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会质疑,才能够有新的领悟,才能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物理学习氛围,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之下学生才会细心的发现自己的疑问,勇敢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且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决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要鼓励班级内的学生勇敢的挑战教师的错误,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质疑,在不违背事实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当中标新立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掘和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想象和思考创造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有些学生提出,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如果离镜子的距离越近是否在镜子上面呈现的图像就会越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最终的图像是会变大的,这个时候又有另外一个同学提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实际上是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是一样的,既然像已经放大了,那么我们自己是否也已经变大?这个问题引发了班级内学生的对概念共同思考,最后教师得出结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远小近大的透视现象,通过营造一个充满质疑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面积极的思考和发言,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个人情感,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个方面对于以后的物理知识学习也有好处,让学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将来无论是对于理论的再创造还是科技发明都打下了坚实牢靠的基础。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我们还应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实际上拥有许多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开放性和广阔性,这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言的,但是不同点在于其站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通过不同侧面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拥有许多种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方案。根据多年的时间工作经验发现,在物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围绕着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是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一方面他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另外一个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言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散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言拥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们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体的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答等方式,如:针对国家公路治理超载这一个事实,分别从压强、摩擦力、惯性、能量转化等方面讨论,这样,同一个事实,通过变化某一个具体的条件和角度最终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在物理的学习过程当中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想象有道理和有依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异想天开,比如说当学习完重力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节目当中观看到的宇航员在太空翱翔的景象,对这种失重现象作出分析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的达到了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要求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思维能力的扩散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总会出现学生的说法不一的情况,因此教师对于那些拥有道理的看法应该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观点不正确的学生,则应耐心的分析其知识盲点在哪,为什么会错;与此同时应该要适当的放宽时间的限制,最大程度的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的讨论以及想象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巩固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法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无形当中学生(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65页)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营造创新空间,培养创新理念

良好的创新素质离不开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强烈的动力,而这些动力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知识性,抑制性和情感性等等方面。在物理的实际教学工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学习故事,比如说介绍伽利略勇敢的向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盲从不屈服,还可以向学生讲解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勇敢的专研于实践当中,用惊人的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契机,另外还可以介绍我国当代优秀的物理学家是如何奋不顾身的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鼓励和激发学生对实践和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勇敢的面对失败但是却依然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勇敢的接受新鲜事物和观点的同时敢于向旧的观念挑战,并使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时能够独立的思考、深入求证、细心作答,并养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团队合作的过程当中提升自己的物理学习效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热情奔放的年龄,他们对于世界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广阔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有效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当好学生的引路者,指导者。

五、开展创造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著名的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与学都应该以做为中心。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要兼顾手与脑的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物理学习的创新,给学生增添一片广阔的天地。比如说可以在班级内举办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兴趣小组内开展各种各样的小制作和发明,还可以通过举办物理知识竞赛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学习完电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电力发动机,具体的可以将现有的发电机零件进行重新组装,再加上磁铁和线圈等制作成简易的风力发电机,还可以让学生制作风轮,通过这样的制作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更深一步的对于知识原理应用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懂得微量电流的测量等等,最后将学生的制作作品在班级内部进行展示,比较谁的发电流较大,并给预适当的奖励。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实践方案展开探讨,得出五个方面的结论,分别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空间,培养创新理念;开展创造活动,发展创造能力。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淑美,邢蕙兰.关于初中物理第一册的改编[J].安徽教育,1982,(6).

[2]马人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安徽教育,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