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意义;问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层次偏低、理论学习领悟能力偏差、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有限。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引导”,“重老师、轻学生”,教学手法单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互长。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也正在进行着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案例教学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未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3]。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总之,案例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拿捏到位,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重要性;培养途径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培养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在当前社会医患矛盾紧张的状况下,要使医学生成为医术精湛、医德优秀对社会贡献卓越、且适应时代的发展优秀医学人才,就必须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并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开展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医学生为社会和他人作积极贡献的觉悟意识和自觉情感,是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与病人、家庭、社会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了解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职业活动中切实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真正做到关心、体贴爱护病人,全心全意的为病人着想,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奋斗,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

三、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讨论教学案例

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案例,专门开展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选派学生对案例进行实际模拟,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在案例中哪些环节做得较好,哪些环节不足,存在什么问题,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应该如何避免此类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如:心梗病人的术前准备,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谈话技巧、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术后并发症;如何避免相似案例的误诊和误诊对于病人、家属所造成的影响,是学生通过教学案例讨论,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二)转变传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式

在教学中,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形式,结合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规范的医疗过程,自然而然的达到从了解到掌握的效果。同时要求学习在危急病人的抢救操作过程中对待模拟人也要像对待真正的病人一样,手法正确,处理快速、认真、细心、妥善。

(三)充分发挥附院医院的临床教学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了医学相关知识后,进入医院实践,临床教学教师的率先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临床教学教师在医疗过程中,行为和举止往往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既是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的坚实基础。所以在注重培养医学生良好品格的同时也应切实提高临床教学教师自身的政治社会责任感和业务素质,真正做到以身示范,教书育人。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篇3

人文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71-02

著名语言教育家王蔷教授提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涉及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是有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的人,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育必须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需要。”可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从教师层面来说,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治、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思想政治教材与人文素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有时也抱怨教材写得不太理想,希望能够写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愿意听,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但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和积累最新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人文素养

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思想品德课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有“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品德教学如果失去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3思想品德教学的方式、手段与人文素养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要求,学生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和兴趣。思想品德课应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兴趣。思想品德教学,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4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前,素质教育以越来越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如: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试卷难度的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的逐渐加大等,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应该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做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

5创新与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5.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5.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3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应打开校门,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及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6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7开设课堂文化渠道,增强学生人文情感

7.1巧用典型性案例,拓展人文性。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全面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案例虽然深受学生欢迎,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学案例,而是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服务和服从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政治教学案例呈现可以充分发挥政治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的优势,在充满激情的演讲过程中实现教材观点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7.2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真情实感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表演的机会,作为学生,应尽情舒展生命活动,尽快“动起来,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成为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

7.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深动性

篇4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网络教学项目教学一、前言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入手,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我们在教学中树立“大形势与政策教育观”,从总体上形成了多元立体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网络+项目教学分体与复合模式。

二、《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思政部主页为基础建立了《形势与政策》专题栏目,与学院官方移动微博(飞信)平台对接,并与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学子风采网站对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立体化、网络化、自主化。

1.搭建网络教学团队

一方面,由一所国家示范(骨干校)校建设单位组成校内研发团队,吸收思政课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学习者代表等参加,坚持课堂实践和网上衔接推进,设置访问权限,限于校内使用。大体可以提供在线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内容。另一方面,由几所国家、省级示范校建设单位等组成校际研发团队,统一课程建设标准、规范,将课程单元分解到思政课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学习者代表,进行分而建之,以一方完成某任务才能共享另一方某成果为前提,互相激励,共同推进,滚动研发。

2.编制教学计划,专题备课

利用凌展教学软件系统进行教学计划电子录入,教学计划电子版向学生开放。组织教师假期分专题备课、教案都为详案,含有PPT教学课件和视频短片。专题备课体现“六情”(即世情、国情、省情、市情、行情、校情)相结合。寻求与高职高专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结合。既有固定的基本专题(如经济、等),又有新增热点。必讲的校本特色专题是石化行业发展态势、高职高专就业形势。

3.建构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平台

思政部与宣传部、教育技术中心协作,建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我“形”我秀》。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计划、教学课件、热点聚焦、时事测验、飞信(微博)精选等栏目供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字习。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既在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实时加以利用,又满足学生课下巩固学习的要求,实现一平台多功能一体化。

4.互动在线案例教学

基于个案教学思想,对典型形势政策案例加以呈现,选好案例课件。基于个案教学思想,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包括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学习观出发,对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对不同气质的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比较,因材施教。网络平台应设定课程学习登录最低限度要求,电脑网络平台与手机飞信平台可以对接。

5.学生成绩评定

课程既有纸质闭卷答题(考必会的知识点,占30%),又有电子账号开放式测试题(占70%)。

6.教师绩效

按专题现场教学占60%加网络虚拟教学40%折算学时,按教学工作量办法兑现。每学期举办《我“形”我秀》课程闭卷答题赛,评优秀学生;每学期举办《我“形”我秀》小论文展览评优秀学生;对获奖学生予以奖励,针对授课班级学生获奖数量等级对教师发放数额不等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网建立学生项目学习平台的策略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为提高学生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尝试网络+项目教学复合模式,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项目学习研究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网就是要为项目教学开展服务,项目教学的成果也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网予以呈现。

1.单元设计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材按照章节设计,项目教学要求给学生提供网上基于能力训练的体现单元设计为主体的学习资源。网络学习单元应体现出能力目标、系统的应用知识、训练任务、案例等栏目,提高学习能力。这些资源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应用于课堂师生同步教学活动,既满足学生探究式、自助式、合作式等不同学习策略需要,又给学生提供弹性学习空间,满足深层次研究性学习等需要。

2.课程整体设计

在课程整体设计时,要注意以能力点对各单元进行穿线,关键是设计好项目梯度递进关系。用一个大项目统领,再由子项目分解生发,要突出能力培养,用任务提升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形势政策素质。因此,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项目丛林里完成任务,进行探究的过程。在网上要展现课程目标设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以模块为单位)、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度表设计等。这样学生对课程了如指掌,通过网上网下的互动学习训练,将为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基础,能够培养出他们在未来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的科学思维研判形势、把握政策能力和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态度和能力等。

3.课程评价

每门课学生的学业评价应注重过程考核,把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网作为重要考核点。建立课程学习电子档案,考核学生每单元学习在线学习时间、在线作业等,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感悟选择的能力,进行单元量化积分,评定成绩。

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一定会改善高职院校形势政策教育数字化生存环境,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理论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萍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6):51-54.

篇5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13-04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巩固,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进而增强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向外辐射和传播自身教学经验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学界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的切入点问题

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只有紧紧把握教学的时代气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现有的研究不少是以现代性、网络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转型期等为背景切入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主题。

付秀荣、张岩从现代性视域来审视、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将现代性的理性、自由、平等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强调要把握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主旨,展示理性与体验的现代性魅力,从而营造平等、自由的现代性教学氛围。[1]朱潇潇专门探讨了网络时代思政课的语言艺术,她认为大学生活的网络化、网络语言的浅层化都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和的传播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当下的传播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发展出新的语言对策: 一方面通过关键词抓取、固定用法转接等方式更好地吸收文件和教材语言中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将的源头语言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语言和教学内容。[2]张一澍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入手,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张卫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开调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政策思路。[4]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拓宽了研究的路径,也为思政课教师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二、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思政课教师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因此历来是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一)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原因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忠于职守,涌现出如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这样的一批教学名师。他们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欢迎,成为思政课教学战线的典型代表。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5]。据笔者所在高校的最近一次学生调查问卷,65%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认为“不太认真”的同学只占2%;认为“敷衍了事”的为0%;“其他”占33%。

但是,思政课教学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教学手段单一,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枯燥又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的现象依然存在。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2008年1月《浙江省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调查报告》,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都能“以教材为纲,规范教学;以学生为本,增进实效”,但思政课“教育教学不理想的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教师讲授条理清楚、论证正确,但‘出彩’较少。在与学生座谈中,有60%左右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他们的需要有一定距离,教师讲授吸引力不强”。究其根源,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建光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造成了大学生对的认知困惑。社会思潮的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混乱,造成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困惑。[6]燕爽通过大型问卷调查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教育57.9%;社会环境的影响36.0%;同伴、朋友及同龄人的影响29.2%。并由此得出两个基本的判断:第一,对高校“两课”功能与作用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第二,在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社会环境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树立环境教育重于课堂教育的观念,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必要的认识论前提。[7]赵蕾等认为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显得差强人意,主观原因是当前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片面追求的急功近利心理及认知取向和学习选择上的排斥心理,这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障碍。[8]杨建华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普遍不高与教学内容本身有关,但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有很大关系。[9]

(二)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

如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足,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如何针对课程内容、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使思政课富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每个思政课老师都在思考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侯淑芳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认为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教学任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开启人生智慧的思想武器。[10]李文艳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实热点、传统文化、经典原著的植入,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11]周慧杰、速继明有调研,有分析,有对策,突出强调高校在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过程中要在抓落实、抓思政课教师队伍、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及抓教风学风方面常抓不懈。[12]张忠家从情感、准确、贴近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增强思政课活力的方法。[13]朱鸿亮、艾军、唐华给高校行政部门的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建议是:提出大力推进小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学校对非哲学教师定期进行理论培训等。给高校教师的建议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广泛涉猎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加强时事政策的理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技巧。[14]杨建华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制作以吸引学生,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要在人格魅力上不断加强修养和磨炼。[15]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

目前,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已成为共识,它也是化解矛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实效性与吸引力的重要一环。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2006年6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思想理论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16]

李长江、何新春尝试将时事巧妙地导入课堂,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白夜昕认识到问题引领式教学法的意义及其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教师地位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交流的双向性和知识运用的纵深性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问题引领式中所涉及的题的类型、问题的设置原则、问题引领式教学法实施程序与关键环节,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尝试。[18]王祖星指出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聊天式教学法效果良好,并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形式等进行了说明。[19]张秉福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介绍了开放性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着手,处理好新与旧、放与收、内与外等的关系。[20]于信汇认为问题中蕴含着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巨大热情,主张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通过互动和研讨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21]王新强调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要性, 而后分析了贯彻此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贯彻本原则的主要路径。[22]王为全等从案例教学切入教学方法的改革,认为教学案例可以在理论、社会实践和生活事实三个方向或维度上进行选择,案例的讲解应当坚持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统一。[23]

四、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政课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界充分肯定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姜志强提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加强职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同时还要求教师理性对待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24]杨勇着重探讨了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认为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申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25]

五、关于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的问题

教学考核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思政课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期末卷面成绩,评价标准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过程形式化,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学界开始探索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王国炎所在的南昌航空大学探索了开放式考核机制,实行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线考核。理论教学考核以开卷考试的方式为主,采用口头表达与书面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教学考核以递交实践报告的方式为主,采用实践报告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形式。[26]朱晓鸿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考试开放给学生,注重课堂参与与课外实践。课堂上通过发言、辩论、讲课等形式给予学生一部分成绩;课外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回来后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考察报告,获得实践分数。[27]王立荣的考核思路是1+3+3+3,即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二阶段的基本理论考核占30%,第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考核占30%,第四阶段的综合能力考核占30%。[28]上述考核方式改革在设计上否定了“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并肯定了学生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为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以考核方法改革带动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思路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考核方式设计上否定了“一考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参与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为深入系统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 付秀荣,张岩.现代性视域下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2] 朱潇潇.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3] 张一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4] 张卫.社会转型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素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5] 倪光辉,赵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从何而来[N].人民日报,2008-07-17(13).

[6] 王建光.西方社会思潮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7] 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

[8] 赵蕾,肖松柏.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障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9][15] 杨建华.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10] 侯淑芳.关于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1).

[11] 李文艳.《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12] 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13] 张忠家.突出“情”“准”“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14] 朱鸿亮,等.增强“哲学”课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16] 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17] 李长江,何新春.将时事导入思政主干课的尝试及效果的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8(8下).

[18] 白夜昕.问题引领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19] 王祖星.高校思政课“聊天式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20] 张秉福.论“基本原理概论”课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0(11).

[21] 于信汇.回答好“六个为什么”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22] 王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23] 王为全.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4] 姜志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前沿,2010(5).

[25] 杨勇.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

[26]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体

在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中,成本会计课程是专业学习领域能力、知识、资格、素质四位一体的岗位核心课程,而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成本会计课程,但是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中,对成本会计这一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当前的成本会计教学过于倚重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缺乏仿真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没有系统、规范、贴合企业实际的校内实训,也没有办法大批量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与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实践。所以,创新课程教学是会计教师急需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性质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成本会计》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既涉猎会计理论的抽象内容,又兼顾会计实务的具体内容;理论教学强调对会计文化的认知、沉淀和传承,对成本会计范式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教学强调对会计知识的积累、加工,特别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这种抽象和具体内容构成了会计精神世界与会计物质世界的完美结合,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理性会计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会计职业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现状如何,通过走访调查一些高职院校及随堂听课可以看出其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問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高校采用的成本会计教材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比较少,内容或陈旧,更新滞后;或案例不足,大多数是以经济业务类型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业企业为例,涉及到其他行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内容较少,所选案例也不是出自实际企业的经营案例,且计算公式多,表格多,当学生面对其他行业的成本会计业务或者新的工业企业案例时,很难活学活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培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会计专业的各种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是成本会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并没有随着改变,仍然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为主,忽略了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使得课堂知识与现实脱节,无法拓宽学生眼界,难以适应以后的工作。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成本会计》教材里有大量的计算表格,教师在分析众多表格间数据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形成“照本宣科”的枯燥感觉,常常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参与感,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拓宽学生眼界,教学难度增大,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教学手段也是传统的“粉笔+黑板+PPT”,教学手段不新颖,即使可以用ppt授课,但是为了讲解表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多以教材为主。目前的《成本会计》课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就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容易有厌学情绪,不利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课时和经费等的限制,使得具有现代化辅助教学作用的《成本会计》软件演示缺乏,学生只能通过手工实验进行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体现成本会计树状的非线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学容量,影响了教学明晰性和教学先进性。

(三)实践教学薄弱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都非常重要。由于高校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育成本的限制,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极少。《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及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对企业的工艺流程缺乏了解,对成本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更是难以想象。对成本核算的内涵,成本核算的方法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一知半解而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而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车间、生产相关的内容需要理解,因为一名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都有比较好的会计理论基础,但却对产品生产流程一窍不通,他们在做《成本会计》练习题时,往往只能做到形似,换一种产品,换一种生产流程以后,就出现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分配方法的情况,而且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却不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效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可见,没有实践环节很难将理论知识系统整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四)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僵化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作业为辅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务题与实际操作相脱离,没有直观体现出对成本会计岗位技能水平的测试。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手工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考查的形式体现,使得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由于相关教学环节的缺失,其考核方式也未被考虑。

(五)任课教师经验不足

由于成本会计的综合性比较强,不但需要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的专业知识,更要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生产和工艺流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师学历都很高,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由于本身会计实践机会少,对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不了解,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学生掌握起来也感觉吃力。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创新举措

(一)重构课程内容

成本会计课程系统性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教材内容应贴近真实工作场景,以企业的实际经营环境与生产过程、典型企业经营文字、图片等资料、企业实际工作典型业务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职场情景,体验企业环境,认知企业经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主体教学之一,实践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成本会计》课程中,有大量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及明细账。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操作性强,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重新设计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邀请校外企业进驻学校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拉近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距离,缩短学生毕业后上岗时间;充分利用校内成本会计教学软件实施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成本会计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符合高职高专实践性的特点。

(三)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对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而言,教学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实案例来做补充说明,把教学案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案例积极展开讨论,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与气氛。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岗位扮演法

采用这种方法将学生安排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岗位设置,假设学生可能担任的岗位,编制一套与该岗位相关的任务,将学生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针对企业的某项具体经济业务,练习原材料费用的归集及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制造费用的处理、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与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并熟悉各种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过程。

3、分组教学法

划分学习小组,小组由6人至8人组成,成员至少有1~2人是成绩较突出的A类学生,2~3人是学習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C类学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的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四)建设信息化课堂

当前,教学方式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信息化课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例如学习通、云班课等APP的运用,教师可以将成本会计一些琐碎的知识点或技能制作成微课或动画的形式上传至课程平台,这种方式下知识点更加形象生动,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次,学生可以在线课程平台自行学习,如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提升学习深度,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完善考核制度

鉴于《成本会计》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教学体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应本着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考核方式应综合运用。理论考核方面,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技能方面,主要包括手工记账和软件操作两部分。手工实验结束时,需提交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及实验报告。软件实验可在计算机上提交实验成果,如提交成本报表。教师从学生实验成果的正确性、及时性、实验纪律及实验态度等方面给予评价。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篇8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

摘要: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易出现多元化倾向甚至出现偏位,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形势越来越严峻。全面了解高职学生价值观选择现状,科学分析其成因,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既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 :价值多元;高职院校;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53-03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和价值共生的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职场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取向代替学历取向成为职场的首选职业价值观和态度,并成为职业评价的首要目标。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高尚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制约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凝聚人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了解高职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现状,科学分析其成因,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既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价值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

价值观选择的现状及不良影响

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总体上是好的,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总体上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但部分学生在价值观选择方面陷入了误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价值观选择趋向多样化 社会环境是影响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传入中国,中国长期以来比较封闭、单一的传统价值观被多元价值观所代替。价值多元背景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如谦让、奉献、勤劳、节俭、团结、助人、重义、轻利、利他、诚信等观点受到冲击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集体主义”受到质疑和漠视。享乐、利己、自保、奢侈、重利、个人意识、追求权利等价值取向在学生中出现。大部分高职学生集体观念较强,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荣誉,但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漠,不遵守校规校纪,不参加集体活动。在公共场合,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做到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尊老爱幼,表现出了较高的修养和素质,但也有部分学生无视社会公德。多元价值背景下,传统核心价值观受到质疑和挑战,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势必造成个人内心价值观选择的困惑和迷茫,理想目标定位的失误和不当,会影响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我国社会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个人本位盛行,社会责任感淡漠 与集体意识淡漠、公德意识不强相应,当代高职学生在价值观选择方面更多奉行个人本位主义。虽然在总体上能够尊重和服从集体或国家利益,但其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当他人或社会需要其提供帮助或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得实惠,能获得多少实惠。部分学生在其个人利益与他人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个人理想的追求上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理想追求也更趋现实化和功利化,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缺乏,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如考试作弊、简历造假。因以自我为本位的价值选择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部分高职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只会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会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很难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对用人单位来讲,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职业价值观趋向功利主义 西方价值观的传播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使得追求经济效益日益成为人们价值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注重实利、实惠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亦不可避免地受功利原则的强力冲击,在职业选择方面以个人需要为中心,在职业追求方面更注重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和目标职业赋予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轻松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工作待遇作为择业的首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强烈。在校学习期间,只重视专业课,而对人文素质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尤其是思政课重视不足。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固然必要,但社会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现代高技能人才,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人格、高超的情商等人文素养是现代高技能人才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忽视人文素质的有意识的培养,可能造就的是一个知识结构欠缺、意志毅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发展空间狭小的学生。

价值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成因

高职学生身心特殊期的必然反映 高职学生大部分刚刚迈进成年,在生理上虽然进入了成熟期,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性张扬,追求个性独立。他们虽然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但还不定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逆反心理较强,喜欢标新立异,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受阅历和经验所限,看问题比较肤浅,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亟须加强教育和引导。

家庭教育的不当甚至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唯一的终生教育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先入为主和持续强化的作用。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价值多元背景下,已经高度社会化了的、总体取向功利化了的父母难免会把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子女。更有一些空巢家庭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造成了家庭思想教育的缺失,其价值观的形成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的空洞 纠正家庭早期教育的不当,弥补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随后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责无旁贷。但实际情况是,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大多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空洞的说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无助于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更无法应对学生的疑惑和质疑。学生要么是知而不信,要么是知而不行,大大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价值多元背景下,传统核心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包括利己、奢侈、享乐等一些之前备受谴责的价值观受到公开追捧,适应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观尚未建立。反映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高职学生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耳濡目染这些现实,无疑会对之前已经接受和正在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价值多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尊重价值多元的事实和学生的多元价值选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和价值共生的时代,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取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尊重价值多元的事实和学生的多元价值选择是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价值多元背景下,教育者要正视多元价值存在的合理性,教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辨明多元价值的高低优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选择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教科书的价值观生硬的强加给学生。

重视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以父母为首的家庭成员的影响和教育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如一张白纸一般、头脑中无任何是非观和荣辱观的孩子,助其形成其价值观的第一种力量就是家人的言行举止、是非取舍。因此,在早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并言行一致,切实践行,以榜样的力量和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自然权威严格要求,帮助子女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绝不无原则地溺爱、姑息、甚至纵容孩子。

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力量。因此,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发挥思政课在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课教学过程中,应力争避免把思政课当做一种单纯的政治传声筒或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思政课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会答题,能拿高分,思政课说到底就是既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而这两方面绝不是学生考个好成绩就能达到目的的。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价值观教育。为此,首先,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当学生价值取向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帮助学生辨认其已有的价值观,辨别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和其优缺点,帮学生确立恰当的价值标准。其次,教师必须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新教学内容,选择密切关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教学案例,真正帮助学生厘清在实际生活中有关价值选择的疑难和困惑。再次,改变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育方式,采取商榷、讨论、质疑、辩论、等方式,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氛围。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相信学生会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注重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教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教育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育内容是否真正相信,能否真正践行。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身教”的教育效果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考虑教师的在学识方面的优势,教师的言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不管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教师的言行、观念、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甚至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无形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价值观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因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习得的价值观必然要经过社会的检验和重塑,如果学生先前接受的价值观得到了社会大多人的肯定,这种价值观才会最终为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取舍的准则。反之,如果学生习得的价值观在社会上没有多少人奉行甚至受到大家的反对,这种价值观也会受到学生的质疑并最终被抛弃。可以说,社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最后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塑造作用。因此,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尤其应该注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增强社会认同感,把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持续浇灌,使其能生根、开花、结果,并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包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孝道爱亲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宣传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创造正能量。

结语

当前,职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取向已代替学历取向成为职场的首选目标,职业价值观和态度成为职业评价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教育在着力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把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放在首位。价值观教育既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教育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曾辉.价值多样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宇文利.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

[3]曹福春.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篇9

知识产权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殊的一种。知识产权意识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质,由于知识储备、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阅历不同,人们所具有的知识产权意识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高职学生这一单一群体,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产权意识也有所不同。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受各方面的影响,课堂教育、学校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等都能影响高职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高职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可以表述为高职学生群体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换言之,高职学生应当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我们完善知识产权保障,需要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则是这一保护体系的根基。唯有从意识上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动性。

2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1科技创新的需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学会用知识转化为经济力量是现代经济竞争中的杀手锏。技术的革新创造,需要良好的知识保护制度,更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就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环境而言,是产、学、研三者巧妙结合的重要科技基地,能够将研究课题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能投入市场,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如能在高职教育中融入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结合不同学科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合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意识的高职学生,那当他们走向各种工作岗位,熟练运用已有的知识的同时还知道如何利用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将在知识经济竞争的洪流中展现不一样的风采。

2.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就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素质培养来说,知识产权意识更显得重要。很多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很丰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利用《专利法》、《著作权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提高。并不是说他们不愿意去增加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水平,而是,面对知识产权法这样晦涩的语言,他们显得无从下手。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相关的课程,而自学又很有难度,他们渴望通过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获得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并能够更加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内容

3.1高职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主要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了解程度、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对身边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是否有具体的认识和态度等。具体而言,知识产权认知教育主要包括著作、专利、商标三大方面。

3.2高职学生的知识产权理念主要指的是高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本质、根本原则及其运作规律的理性认知和整体结构的把握。它是高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本质及其规律的整体、宏观的把握和建构,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态度和方法。高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判断是构建知识产权理念的核心内容,也即对知识产权所占据的社会地位、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高职学生对何事何物何时该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何时何地不该用知识产权来阻隔,应当有符合法律规范的价值判断。

3.3高职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的专属特性(即排他性)和知识产权的地域特性、时间性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民事权利有所不同。而高职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要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两个方面。首先,从自我保护意识方面来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体现在高职院校中科研成果的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成果的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流失的防治等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就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人才和技术力量都相对集中,是知识产权诞生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其次,从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方面来看,科研时懂得查阅他人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保证自己的科研成果受到保护,不会因为侵权或者重复研究而白白浪费资源。

4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现存的问题

4.1重视不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日趋完善,知识产权的教育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展知识产权法相关课程,某些高校还率先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修学位和第二学位,这些都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特别体现于高职学生必修课中关于知识产权意识基础知识的课程极少。严重限制了高职学生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现状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普遍水平差距的了解。

4.2队伍不强我国高职院校中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教师极度缺乏,能将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融合到不同的专业知识中进行教育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对于没有知识产权知识背景的高职学生来说,生涩的知识产权知识并不容易消化吸收。受教育者的要求和目前的教育者的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距。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工作多是由思政教师兼任,他们接触知识产权意识的时间也不长,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有限。而正是因为很多知识产权教育者本身对知识产权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入,他们的实践经验往往也远离了知识产权本身,所以这样的教育团队,难以进行丰富和生动的教学。

4.3内容呆板由于知识产权意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所以教育者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和典型教学案例也不足,教育的过程显得不够生动和丰富。对于希望获取知识产权教育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课堂中的知识产权意识教育显得呆板和生涩,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目前,高职院校主要以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工业版权保护具体条文讲解等晦涩难懂的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灌输为主。虽然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仍然容易让在校高职学生觉得抽象模糊,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得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4.4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灌输、新闻宣传等形式开展。生动有趣的校园活动和吸引学生视线的相关专业网站并不多。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整合的。知识产权的教育,应该左手拉上自然科学,右手拉上管理科学,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包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队伍。

5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方法不应当仅仅是课堂灌输。它需要多重的教育形式来承载,而且需要依据高职学生所迫切希望了解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有关内容来进行,要按照学生能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来教学,使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符合人性的需要。第一,融合德育,宣传教育。高职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除了利用课堂教育之外还应当利用德育工作和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比如,开展一系列的“专利保护”征文活动、“商标侵权”演讲活动、“创新与传统”辩论赛、“知识产权”知识竞答比赛“、知识产权”宿舍文化宣传等等。小到以宿舍为单元的宿舍会议讨论、宿舍文化海报、宿舍主题会议,大到全校规模甚至是全国规模的创新科技大赛、大学生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都可以丰富多彩地开展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第二,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同发展。对于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来说,创新科技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从与专业相关的创新点子入手,立足本身的知识背景来拓展专业知识,开展诸如“科技创新夏令营”“、研究性课题小组团队”、“科普学校”等实践活动,将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意识一同灌输和传授给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体验冲动。第三,开展专利申请活动,树立知识产权榜样。同辈榜样和身边榜样的影响力远远比全国模范和民族英雄的影响力更为鲜活有力。在不同的专业和系部开展专利申请活动,使得高职学生的好的创意能够落实,来源于点滴的灵感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转化为智力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专利的申请和获得,更加直观的体会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起身边的知识产权模范,能够带动全体高职学生正视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第四,依托本土资源,建立教育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本地的大型的企业牵手,让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到工作岗位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尊重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考察企业文化和企业中知识产权的作用力,通过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开展知识产权特色教育,更好完成人才的培养以及输送的桥梁作用。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