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阅读后讨论,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张扬他们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5―12段)写落潮时的大海,“海睡图”
第二层(13―14段)写涨潮初起,“海醒图”
第三层(15―19段)写涨潮达到高峰,“海怒图”
第四层(20―21段)写退潮,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因为波细,才似“银鳞”,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篇2
引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描述能力的表达,因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拘束于课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新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开发语文新资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有课外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写的好,不妨拿来“试一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作品的认识,挖掘语文课外的教学资源,开发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篇3
随着英语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提高广大中学生的听力水平,已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提高听力水平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帮助农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听力水平,是值得每一位农村英语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农村中学生的听力水平与教学现状:笔者在每一次考试后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最害怕、最讨厌的就是听力部分,失分最多的也是听力部分。毕业后很多成绩优秀的农村初中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的全英文教学,高中教师的全英教学让他们如坠雾中,严重影响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最后都自暴自弃,对自己多年的努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听力教学是相当薄弱的。
二、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原因
1.学生对学好听力的意识淡薄
农村中学的学生多半是留守儿童,学习不认真的多。他们有的连母语都不愿意学,更别提要把英语学好,尤其是听力知识。
2.母语的干扰
初中学生,尤其是在小学从未学过英语的初中学生,由于词汇量小,平时听英语的机会少,在听英语短文和较长的对话时比较困难。有些教师在进行短文或对话的听力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完成听力练习题,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母语。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常受母语干扰,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影响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3.教学硬件及软件缺乏
农村中学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差,不少学校发到教师手中的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有的地方还是几个教师共用一台录音机,影响听力教学,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不足。而软件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方面的机会极少,长期下来,使得教师素质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和英语教学新要求,有些英语教师课堂上只注重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另外,农村英语教学缺少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是一方面原因,多数学校甚至从未举办过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之类的活动。
4.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在听力课中,许多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在听材料—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中渡过的。久而久之,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情绪。
5.缺乏听的技巧,学生自发的训练少
训练听力仅利用课堂中的精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泛听;城市的中学生有时可以听听英语广播,上网听听英语,或者在家看看英语VCD,而这样的条件许多农村的中学生暂时还达不到。这一隐蔽的因素无形之中成为影响农村中学生听力成绩提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教师方面
在农村中学,学生听力基础差,教材的难度无形之中就大了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听力材料听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再不行,干脆就写上答案再听;实在不行,听力课就不上了,把时间用来讲语法或课文。从短期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上看是高了,而长此下去,听力上落下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三、解决方案
1.保证课时和训练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学校应保证足够的课时和训练量,确保每周有l~2节课的听力教学和训练,这样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也有相当的机会进行摸索和训练。当然,平时大量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上课、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时候听一听就够了。
2.听力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听力训练应贯穿于日常的每一堂英语课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授课,加强听说教学的力度,彻底改变纯用汉语的翻译式教学方法。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表达思想、展开讨论、传递信息、回答问题,从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加大录音磁带的使用量,采用预听、跟读等形式,将听力训练渗透于每堂课。
3.注意解决学生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解决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语音辨别问题(诸如音节、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还是语言知识问题(词意、语法、句意等);是技巧问题(记录、捕捉关键词等),还是心理问题(紧张、焦虑、恐慌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直接影响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听力训练教学中注意加以解决。
4.开展英语课外活动,重视实践练习
为了给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开展英语角活动,组建英语课外小组和英语演播室,开展唱英语歌曲、讲故事、朗读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英语。
5.抓住主要信息,科学预测,提高准确度
听力测试中出现得最多的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题干中了解到交流者的身份、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的环境等,从而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出现频率较高、意思或性质相似的一些关键词,要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
以上所谈到的仅仅是笔者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需要每一位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起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而后引起了很多教育学者的关注。这一理论把教学活动从“艺术”提升到“科学”,即教学不仅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教学效果也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效益,即一定的时间内追求学生的最大发展。在当下语文教学的种种改革中,教学的“有效性”也被许多专家学者和老师拿来研究与讨论。关注科学化的语文教学,从学生角度关注教学的效益,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那么,怎样使得语文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使得学生在课堂的短暂时间里自我的效能感增强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发展规律并将其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定向
心理学已经证明,动机是人们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当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的教学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找到学生想学的动机,考虑学生当下的学情和心理发展,设定一个高度凝练的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行为指向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1.开展有效教学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基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方向,我们语文的有效教学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广泛的教学对话。比如,“朗读感悟式”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品味中,说出自己读文本的感受,然后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
2.创设情境,扎实训练体验文本
在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它们或思想深邃,或感情横溢,或字字珠玑,对学生的语言、思维、道德、情操、审美等能起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娱目、悦耳、动情、激思等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作品营造的情境,进而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体验。
三、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当一堂课教学以后,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要多样化,可以多设计一些摘录、读后感言、自我创作、剪报、读书等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当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在学生的作业评价上有自己的创新,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话,对作业进行各种评比等。
参考文献:
[1]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06.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问题;操作策略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兴趣与特点的培养,改变传统课程当中的复杂、繁琐并过于陈旧的内容,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进行结合。人教版的新教材将知识与社会、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各个学科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差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所学习的内容对情境进行创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但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掌握不到要点,创设的情境仅仅是起到了提高课堂气氛的作用,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如果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创设理解不透彻,树立了错误的目标,不仅是偏离了当堂课的主体,严重的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可以借助直观的景象进行创设,也可以借助问题或者对话进行情境的创设,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一定要围绕着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主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娱乐、热闹,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应注意对课本知识以及课堂进行全面的考虑,使教学环节可以顺利的进行。
2.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就逐渐显露出课改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创新能力的重视。但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学的效果,使得教学的手段相对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意义。例如现有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较为常见的情境模式就是小组进行讨论的形式,但有部分教师对其理解的不透彻,导致这种形式根本无法引起学生们的积极性,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就四人一组进行聊天,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是将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化。有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解决,但教师对效果的过于追求,还要求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情境教学进行创设的时候应注意联系实际,不要在无谓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浪费时间。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随意性
在对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不应该随意创设,应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充分了解,避免出现简单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的状况,或者太难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措、无法解答的现象。初中生的学习不仅是表现在成绩与智商上,还有思维能力与创造性能力,所以在对初中生的课堂情境创设上应以学生情况为依据,否则,会使教师的情境创设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初中生语文情境课堂的教学不可随意设置,应对各个层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之后再进行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分析
1.问题型
问题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创设。教师应根据课本知识来制定相应的问题,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言了解以及对知识的思考。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并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独立进行探索,逐渐掌握相关知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此外,问题型情境教学也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了解,明确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
2.探究学习型
探究性的情境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突出响应的问题,然后自行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并得出结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在对这一方法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应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解,情境的创设应注意符合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出现只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用。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并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减少学生对资料所花费的时间,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此外,此种教学方式也应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合作学习型
合作学习型教学模式与其他两种方式不同,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它是以小组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时候应注意两方面:首先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注意细致。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备课,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方式。对活动的主题以及形式等都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其次对小组的划分应合理,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智能等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尽量使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仿,小组内部各个成员权责分明。合作型学习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获得能力,更有助于师生关系的促进。但这种情景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情境模式的创设难以控制,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地保障,更不容易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
结语: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中的重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发展中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题,这就要求课程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情境的创设,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意识的发展与合作意识的进步,以此培养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4(03)
篇6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国家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篇7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媒介,记录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视频(课堂节选),同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规划、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演练测验以及学生回馈、老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所以,“微课”既c传统单调的资源种类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规划和教学反思等有所不同,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首先,应用微课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和平衡。在语文教学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语文骨干教师,也有年轻语文教师,如何让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迅速成长,实现语文教师资源的优化和平衡,在微课视频的集体制作中便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应用微课有利于利于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初中各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如果各自为阵的话,教学进度混乱,严重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微课视频的集体制作能够解决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等问题。再次,应用微课有利于解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集集体智慧,有针对性地制作出一个个短小精致的教学视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地调用微课视频,达到了精讲的目的,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微课视频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这就给学生自学、探究、练习留下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微课视频的情景化和视听效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突破了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师学会制作微课,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运用,发挥语文微课应有的作用呢?
一、利用微视频,明确教材内容。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应让学生明了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即不论参观者站在哪一角度,呈现于身前的总是一幅完整的画卷。可是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都没有亲临苏州园林,无法形成直观的印象;并且,教材上缺少图片,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微视频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微视频具象化地展现了苏州园林亭台楼阁的风貌、假山池塘的格局、繁花密树的倒映、近角远角的层次、门洞窗棂的规划等等,它配以图片,同步引进教学讲解词(讲解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使图片与文字相融合。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聆听讲解词,并欣赏图片,研讨其格局、色调、搭配等等,犹如身临其境,并通过老师的解析和讲解,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苏州园林秀美的全貌,领会设计人员和工匠们的智慧,体会我国园林之美。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教材难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文本中两句描述环境的句子可否删除、有何作用,是使学生感到困惑的。老师可以运用微视频,找出文中描述大海的句子,之后配以色彩对比强烈的大海背景图。一幅天高海阔,海水微碧;另外一幅天空晦暗,大海显现出灰白的色调。运用微视频,透过背景的比对,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第一幅画象征着大海的恬静,暗示主人公的雀跃心情;而第二幅图,透过大海的阴翳,表现了主人公失望、丧气的情绪。两种环境描写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同情绪。通过比对和解析,学生就能明白环境描写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映衬。与此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三、利用微视频,领悟诗词意境。微视频能将影像、文字、声音、视频串联起来,变静为动,使课文内容具象化,改变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创建了一个热烈的课堂氛围。如此,直接印象与想象、联想相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对诗歌中的意境心向往之,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篇8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快,教育一直都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变化。而对于语文这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建立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很重要的。根据目前的现状,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枯燥,还在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学子,找到一种新模式可以说是很重要,但现阶段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被有效地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新式模式之一,它可以改变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不忽略每一个学生。
二、初中语文建立互动式教学的原因
(一) 传统教学方式出现弊端
针对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状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现在的初中生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还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他们感到无趣,即使教师用再多的人文熏陶,也无济于事。如果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变换一种方法教学,建立互动式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那么我们将会解决这一现状。
(二) 受语文学科特征限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语文是一门以教会学生运用为基础,熏陶学生情感为目的的学科。其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其三,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三个重要特点将决定初中语文运用何种教学模式。我们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错误的,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三、如何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情感与情感的碰撞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碰撞,学生与语文人物的情感碰撞,教师与语文人物的情感碰撞。这种碰撞将擦出知识的火花,火花的绽放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妙。
(一) 学生自主学习是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很薄弱的。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将变得更少,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思考将变得更多,在产生了问题之后还要以自己解决为主。
(二)教师创设情境是关键
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才是关键。这一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比如说,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社戏》一课,这是鲁迅的名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类似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自主探索是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各方面抓起,不能一味地空喊口号。现代的教学模式已经将参考答案变成了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许多学生明明有想法却不敢说出口。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语文课堂开始。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呢? 由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素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把握大的方向。
四、经典教学案例
好的论述需要实际案例的支撑,下面就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运用为经典案例。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十三岁的际遇》为实例。这篇文章并没有那些名家的著作出名,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初中生的实际心理。这篇课文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很正确的选择。首先,教师在上这篇文章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由于这篇文章内容较为丰富,并且贴近生活,学生很愿意自己课前阅读,因此,就要求学生要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接下来,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与梦想有关,让学生积极地发言,叙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样很有利于理解文章。接下来,学生探讨分析才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的形式,探讨大家都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文中的精辟语句,充分体会作者田晓菲对北大的眷恋及对梦想的追随之情。这篇文章采用互动教学的模式可以说将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9
七年级上册第11课《春》,作者为朱自清。注释①:选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作者为老舍。注释①: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作者为鲁迅。注释①: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何谓注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①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资料助读”一项,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 了解文学常识
注释①的一两句话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接触文本之前,应该让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有初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课文之后附上“资料助读”,以知识卡片形式呈现。教师介绍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另外《风筝》一文涉及鲁迅的弟弟,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拓展阅读视野
在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时,资料助读的内容是可以进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资料介绍可能与文本无关,但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7课《变色龙》,可以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助读,将作者契诃夫与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并为一起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喜爱。
三、 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心《荷叶母亲》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 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
四、 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助读,学生的学习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写法的层面上。然而,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
篇10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改善对策
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古典文化,还能够使学生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得到精神的熏陶。此外,学生在初中时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其后对于文言文的态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最大程度上落实高水平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切实地提高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及自己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文通过简单分析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谈论了提高其教学效率的相关对策。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时期,学生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并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文言文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达到提升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兴趣的目的。
文言文是经历过几千年的积淀,而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学精华,先人们在这些文章中寄予了自己最美好的思想情感以及道德情操,学生们通过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美的熏陶。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现代生活时间久远,学生们在进行学习时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就文言文的教学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言,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初中语文教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更侧重于对于闻言字词以及文言文句法的讲解,整个文章的意思以及其中蕴含的含义通常得不到良好的疏通。这样以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只能局限于一种比较片面的字词句的接受,而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因而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
再者,初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还多侧重于向学生传达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对于文章知识认知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自己去总结文章的韵意,也无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接受程度的低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厌倦,使学生一提起文言文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水平的对策
初中语文所选取的文言文尚处于比较浅显的水平,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欣赏接受,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将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本文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论一下初中语文教师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的相关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文言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课堂放归给学生。语文教师在讲述文言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章,欣赏文章传达的美好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形成对于文言文的第一感受。如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文章简短且颇具韵味,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完全可以理解,从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种氛围,这样更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力。此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文章中出现的字词意思,使他们形成自己归纳学习的习惯。如在讲述《愚公移山》时,学生第一次接触“诸”字的“之于”意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他文章里发现找寻“诸”字的用法,使学生自己总结其字词用法的异同。
2.、文言文教学加入趣味学习的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文章多具有一定的情境,情境中人物角色及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来对文章来进行学习。比如语文教师给学生讲授《出师表》,可以让学生作为其中角色,或者是解说人员,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其卓绝的风华。再者,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猜测文章接下来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比如教师在讲授柳宗元《黔之驴》时,可以先自己把课文的开头部分读给学生,让学生一边听其中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一边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基本意思,然后到关键地方给文章来一个停顿,让学生去猜测文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黔之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并引导学生采用文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猜测。这样势必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文言文。
三、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接触中国古代文化的必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力量,积极地找寻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侠. 建构脑图 想象画面――《满井游记》教学案例[J]. 文教资料,2008(27)
- 上一篇:小学数学发现法教学案例
- 下一篇:电路设计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