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

篇1

关键词:课程交叉;综合性案例;财务管理课程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最早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它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随着案例教学的发展,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体现出由单一案例向复合案例的转变。在综合性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采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让学生运用与该课程相关的多课程知识技能,从不同角度解析同一个案例,把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由于学科划分割断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弥补的办法是综合化,在课程建设方面是加强课程群建设。课程群建设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在课程群建设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以案例为载体,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它可以发挥交叉综合作用,顺应了学科交叉趋势,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人才。

一、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原理、运用对象和课程选择

(一)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主要原理

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把与该课程相关联的不同课程知识点串起来,选择或编写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同一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对师生具有重大意义。在多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中,案例涉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和不同课程的方法,学生要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方法,甚至需要与其他专业学生咨询求教,这会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为了分析案例或回答案例中的问题,要经历分析、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并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以及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案例问题的对策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融合多学科知识及了解目前教学和科研的前沿动态,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深入实践,不断学习,提高科研和教研水平。因此,多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个挑战。

(二)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运用对象和范围

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应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储备不够。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应以“授课为主,简单案例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对高年级学生,由于通常已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分量可以重一些,综合性可以强一些,引入适量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的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效果。

(三)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选择财务管理课程的原因

财务管理学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知识面上具有多课程多知识点交叉融合的属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运用数学的、统计的、人文和计算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该课程又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财务人才,可以引入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法。

二、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实施

(一)选择或撰写案例

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实践中,最花费时间、也最令教师们倍感艰辛的就是开发和收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案例。案例的来源有两个:选择案例或者撰写案例。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于课程之间联系的理解,并能利用已经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提高效率,案例讨论前的工作应在课外完成。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根据教学进度确定综合性课程交叉案例实施时间;精心准备和研究案例,在案例课的前两周向学生发放案例材料与讨论提纲,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阅读案例,查阅资料,进行思考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案例阅读情况,对学生在前期准备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设计案例讨论的组织步骤,考虑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应对策略。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支持和高度配合。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具备案例讨论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按照教师的要求熟悉案例材料,围绕疑难问题进行思考与交流,认真查阅资料,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自由探索,大胆质疑,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有组织地开展案例讨论

教师在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案例等方面起主导作用,要对整个课堂讨论进行细致的安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案例了解程度;调控课堂的氛围;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是否解决了案例中所反映的所有问题。

篇2

关键词:案例导向 研究型教学 化工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60-02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及其他化学加工过程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性能和设计计算为基础,研究物料在工业规模条件下,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的工业过程,涉及相关装置的设计与操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由原来的纯理论学习转到实践性、工程化学习,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

长期以来,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学习都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这是由于课程本身存在大量工程计算,复杂的工艺流程,庞大的设备结构,枯燥复杂的概念、公式和原理,让刚刚结束《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大三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很大,而且了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然叫苦不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也显然不能与时俱进,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化工原理》的教学方式亟待创新和改革。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正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过程当中。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化工原理》教学方式,将案例导向式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以下将对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作以初步探讨。

1、案例导向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

“案例导向式教学”是教育学中广为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拙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化工原理》课程本身存在大量的工程案例,教师本身从事的科研领域,在不的前提下,也会向课程提供一部分案例,使《化工原理》的案例教学成为可能。

“研究型教学”并非教育专业类书籍中可见的一个名词,而是最近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理念。许多科研型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已经提出了“研究型教学”的概念。研究型教学体现“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它至少具有以下内涵: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接触科技前沿,形成探索未知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上面所述的“案例导向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内涵来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意。因此,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案例中研究,案例为研究的载体,研究是案例的应用和发展,将案例导向式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相结合。共同提高《化工原理》的教学效果。以下将以《化工原理》中《沸腾传热》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介绍案例导向式研究型教学的具体过程。

2、案例的选取和导入

在案例导向式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导入十分重要。在课程的开始,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由教师生动地展示出来,将会给整个课程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案例可以是教师本身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也可来自其他参考书或者各类媒体相关报道。但是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而且不脱离生活实际。在工科教学尤其是《化工原理》这类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用真实可信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应用性,并且只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2)案例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案例过程中所涉及的讨论,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果将案例中的核心内容设计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无疑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这种效果。

(3)案例应带有启发性,延伸性。不完整性。当案例给出时,大家便已经开始针对这个情境开始思考,一个更有悬念的案例将会更加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在案例的设计中并不需要给出所有要素,有时可以刻意的回避一些关键点,让同学自己去补漏。此外,一个案例讨论结束后不应该就此结束,优秀案例是具有发散性和延伸性的,在深入的思考中,学生可以用研究型的心态由此知彼,靠自己的自觉性学习继续探索。任何案例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以《沸腾传热》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可提出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一则新闻作为案例。内容为一位男性观众致电节目组说,自己最近经历了一件怪事。某日他想冲咖啡喝,于是拿了个杯子接了一杯饮水机里的水,放到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之后他把杯子拿出来,发现里边的水没有任何动静。于是他打开一袋速溶咖啡倒了进去。结果怪事发生了:杯里原本风平浪静的水一下子喷了出来,并开始剧烈沸腾。这位观众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打电话求助电视台。

这个案例是生活中常见的突沸现象,又与沸腾传热重点内容即气泡产生的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只有现象,并未给出解答,可以鼓励同学自己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当天的课程。

3、案例的讨论

当案例提出后,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规划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围绕以下的几个问题来组织讨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要素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都是从哪方面出发考虑的?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有无折衷的最佳方案?这个方案还可以作哪些改进?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1)开始调动学生积极性:(2)讨论疑难关键问题;(3)提供不同解决方案;(4)讨论如何实施和改进。

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教师应该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组织。

(1)使讨论井然有序。不能影响课堂纪律。任何形式的授课方式,必然以课堂纪律的保证为前提;(2)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问题,因为这些是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这些问题最好由学生发现并提出:或者由教师稍加引导;(3)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引导学生讨论思路。整个讨论必须围绕一个案例中心主题,一定要防止跑题,集中讨论更容易尽快得出结论,而广泛撒网,会使整个案例讨论节奏

松散而拖沓;(4)对案例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等进行分析。这就对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熟知本节案例的所有知识点,并且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观点有预见性和控制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总体意见依课程内容重点的需要加以分析。

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子,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水的突然沸腾原因是在水、水杯、微波炉还是咖啡?(2)水为什么在加入咖啡前不沸腾?(3)如果不用玻璃杯(换陶瓷杯)会出现什么结果?(4)在杯子里面可以加些其他餐具97这些问题是与沸腾传热的核心内容气泡生成直接相关的,这也是案例的核心和关键。

4、案例的总结

这个阶段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解决方案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教师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印象,并且为后续案例的延伸埋下伏笔,鼓励参与讨论的同学进行相关的研究,把研究型学习的思想融入其中。

以上述案例为例子,总结可以从同学找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入手,比如纯净水、加热温度、干净的杯子,咖啡的多孔性。解决方案同样从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强调其中涉及到气泡产生的两个条件即过热度和汽化核心。

5、案例的延伸

当讨论分析以及总结结束的时候,应该对现有案例加以延伸,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探索意识。比如我们找到了突沸的原理,也就知道了沸腾的要素,那么是否可以应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和改进生活中的其他设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呢?

可以作业或者思考题的形式布置下去。比如可留下思考题:(1)在2010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展出了一件循环加热烧水壶,它的烧水时间比普通水壶节省一半以上,请依据沸腾传热的机理分析其节能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2)请提出几种方案,对家用的热水壶壶底进行改造,以达到强化沸腾传热目的。这样的思考题会在案例结束之后再次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提示同学们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及相关展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从中受益匪浅。

6、研究型教学思想的体现。

在整个案例被提出导入、分析讨论以及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时刻将研究型教学的相关思路贯穿其中。

通过案例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了解科学问题的一般认识过程。并且在讲授提出解决方案时,及时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所提出的这几种,更鼓励他们自己去查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前沿知识的兴趣,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同时应该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毕竟学生只是刚刚接触到相关知识,而教师一般是在本领域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

此外,当案例已经得到圆满解决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身边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发现科学规律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书本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使我们的学习受益匪浅。

7、案例导向式研究型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导向式研究型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还需要相关资料的支撑,因此存在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教师本身可能是刚刚从校门走出的青年人,在实践经验和课堂掌控经验上还有很大不足,教师本身科研经历的多少也对该方法的应用有很大的影响;

(2)该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水平要要求也比较高,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只能考虑选择更加简单的案例加以讨论;

(3)《化工原理》课程的实际工程案例来源并不丰富,由于课题等等原因,很多好的案例无法公开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制约因素。

总之,《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要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如果能在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中,将案例与研究型教学统一起来,则能使原本枯燥的《化工原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现代化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孟晓彩,边丽,谢艳,化工原理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河南化工,2010,(27)

篇3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创新教学模式

Reform of research-type and case-type teaching mode on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Yao Hong, Li Desheng, Yu Xiaohua, Yu Haiqin, Wang Jin, Chen Ru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ode like adopt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reseachful task, case analysis and design, group study by combining the means such as traditional theory course, projec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frontier science dyna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ineering case analysis, 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as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models

1 教学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一直是各个高校改革的课程之一,多位教授和专家撰写了教改论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方式和方法[1-5]。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于2009年针对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开展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基金项目。课题组提出针对水质工程学进行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使该课程内容紧跟当代水质工程学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的发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研究组的前沿科研动态报告、实践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团队学习为重要方式,实现理论―前沿―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改革经验表明,这种以教师为向导、以学生团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模式。

2 基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在调研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理论教材。经过课题组研究,集体选定李圭白院士等人主编的《水质工程学》作为授课主要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以本书讲解的内容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选择英文原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另外,开列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阅读。

3 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Powerpoin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处理过程多媒体教学短片、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教学、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教学、前沿知识检索、网络学习与讨论等诸多内容。另外,在传统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创新科研体系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实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 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实施方式

4.1 方案

根据课堂实际讲解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特别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库、国内外环保专业网站、各种搜索引擎、软件等信息和手段,查找近几年发表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学术报道、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实际工程案例等,结合课本知识,与搜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和总结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读研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教学方式与考核

4.2.1 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按照研究课题需要,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按两个班共60人12组设计,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为重点,安排2~3组学生对同一章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文献为近3~5年发表的,数量10~20篇,国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的文献3~6篇。然后,每人自拟作业题目,撰写一份文献检索报告,要求报告具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主体思路清晰,字数不限。期末抽取30%~50%学生课堂做PPT汇报,时间5~8分钟,汇报后上交纸制版报告1份。通过学生讲演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质疑,根据课堂汇报表现、整组作业质量和参与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给出综合成绩,作为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40%,计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内每位学生都至少完成一次文献检索研究型综合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2次,根据学生撰写报告质量,每次报告可在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分进行鼓励。

4.2.2 创新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鼓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外,引导学生参加与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一学期内投入的时间、总结报告的质量,在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学院结题时所确定的等级基础上,授课教师综合考虑后,在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3分(结题等级分别为校级、北京市级、国家级)进行鼓励,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方式

5.1 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在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将学生按照学生家乡所在水系的流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我国现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按照30人一班,通常将学生分为4~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头调研,根据初期资料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某市建设水处理厂的理由,然后模仿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依次进行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对地方的实际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对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可以在课堂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60%。

5.2 教学方式与考核

案例型教学方式,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的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得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教师在参考组长对组员贡献大小排序基础上,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图纸质量及组员在集中答辩中的表现给出小组综合评分,作为本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分。

6 团队学习方式

前面所述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都是以团队学习方式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师结合课程进度下达的研究型案例型题目,已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无论从时间要求上还是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动手能力上,均已非个人轻易所及,它要求一个团队来完成。从团队建立,领受任务,团队学习讨论,组员分工,工作进度把握,出现问题的解决,一直到成果整理总结汇报,都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密切配合,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学生在不同团队中角色的转换,使得人人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虽然课题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但完成任务却需要多方面甚至多学科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造中完成课题任务的。真正的团队学习,不是教师把任务简单地交给学生,而是要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答疑解惑,检查和督促。教师在评分时也十分重视团队成绩,最终成绩包括团队综合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团队综合成绩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团队精神、团队效率、汇报讲演、质疑等是否超出期望值或是否完成基本任务要求来考核;而个人成绩根据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任务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给出。

7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针对课程的改革模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效果、调动积极性、评分公正性方面进行集中问卷调研,发出问卷52张,其中46人认为改革模式新颖、有创意,45人认为此种改革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3人认为评分公平公正,还有25人以上建议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环境专业其他主干课和必修课,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综合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同时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8 结论与建议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刚刚实行3年,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应建立设计案例库、工程施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图片库,并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理论、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应加大对教师在前沿理论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推进网站建设,建立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作业与答疑、试题库、案例分析、前沿动态、工程实例、国内国际水业咨询等多个平台界面,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质工程学的研究型案例型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课题组还要不断地实践,不断摸索,进一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等.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2-75.

[2] 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212-213.

[3] 武汉,游映玖,.浅谈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改革[J].环境导报,2003,9:16-20.

[4] 向平,蒋绍阶.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26-128.

篇4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8-02

我国高等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初步建成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倡导和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型教学是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通过引入科研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利用前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解和对测试课程的改革谈一点体会。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依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解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被迫式接受知识”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也限制、制约了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陈旧,忽视实践环节。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教学上表现为教学等同于传授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环节,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与用途,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师生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输者,把教学看作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过程,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学而不思等弊端。

3.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束缚很大,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框架里。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教材和教学大纲来组织,使课堂教学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缺乏思考,束缚了创新意识。

4.学生应付考试,知识掌握不牢。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书本知识倒背如流并取得了优良成绩,但深刻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5.教学科研失衡,理论实践脱节。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应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经常搞一些教学比赛等活动,但还是重科研轻教学,从教师晋升职称等方面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学与科研相脱节影响与制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测试课程为研究对象,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获得以下初步成果。

1.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①重创新出思路。面对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的现象,本人主动担负起改变这种落后局面的重任,于1998年创办“工程测试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组确立了“教学改革重创新、出特色、争一流、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设备,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用科研经费结余开展教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并通过科研成果的推广作用提升教学改革成果。②探索教学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课程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工程案例和测试系统实验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建立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开发了可重构实验教学平台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设备,初步实现了预定目标。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道路。③看国外求发展。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课程组通过出国考察、互联网和电子期刊等途径广泛收集教改信息,重点关注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相近课程教学动态。在分析、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优势进行创新和提高,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体会。①重案例拓展知识。根据现代高级人才工程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发挥课程组成员承担过大量科研项目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在教学方法上创造性地提出“以工程案例和测试系统实验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用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则用演示和动手实验给抽象的理论以形象、给枯燥的内容以活力。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改变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②重实验提升水平。此前,实验室的设备陈旧,几乎开不出实验课,技术手段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观念落后于高等人才教育理论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以课程改革带动实验改革,按照“以工程案例和测试系统实验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实验内容和设备进行重新设计和定位,突出实验的演示性、动手性、研究性和综合性,追求实验手段的先进性。针对实验化、可视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提出可重构测试技术教学实验室概念,利用科研上的测试技术资源,建立了教学实验平台,将演示实验、动手实验、验证性实验搬上课堂。针对工程案例教学需要,对常见工业测控对象进行简化,自行研制了多功能测试技术实验装置,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成果一等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式、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条件。为解决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问题,树立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的观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用科研成果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③自主创新出成果。资金有限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克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质量下降和滑坡的问题,积极争取企业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室建设。与科研的结合解决了资金来源,为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了持续的经费支持。课程组研制出2种综合实验台,实现了既出教学成果又出科研成果的双赢局面。

目前,国外的测控软件和系统充斥校园,学生听到、见到的往往是LabVIEW、Simulink等国外产品,不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拼搏精神。课程组利用自身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科研水平高的特点,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软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开发出可重构的组合式、模块化实验软件平台,让学生在实验中使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向他们灌输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因此,对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是前提。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它引入科研的基本要素,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向知识传授与探索和研究相结合转变,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研究型的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研究型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和熟练运用研究与探讨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

2.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比赛、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活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打造和谐进取的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为开展研究型教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实现科研与教学二者的密切结合,大力倡导、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互动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改革教学方法是关键。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应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外教学方面,通过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研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4.管理制度创新是保障。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构建有利于推动研究型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构建研究型教学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绩效考核方面,要加强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评价指标的考察。对任课教师要加大学生评价的力度。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要改变“一卷定全局”的评价模式,注重形成笔试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5.不断改进教学是核心。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可以不限于教材和大纲,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内容和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介绍本领域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启发学生积极研究思考。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对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疏理调整,拓展专业基础领域,凝练基础理论内容,以确保基本内容讲得透彻。要加强科研,把科研工作的思维方法及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实例融入到教学中,使教材内容时刻呈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和生命力。

篇5

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内涵

研究型教学理论的基石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研究或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的研究型教学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设计、引导、组织和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并养成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接触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中探究和建构新的知识技能,并促进个性发展。

二、研究型教学在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贯特点,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外,加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成为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研究型教学理论和方法获得了我国高等院校的高度认同,并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研究型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为新闻教学改革思路,探索研究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获得多向互动、观点开放、结论多元的教学新感受。

一方面,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对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新的调整,能够更加满足学生学习新闻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需求,培养适应媒体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另一方面,深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新闻专业课程,尤其是新闻理论和实务类课程中的运用,是教师新闻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学生。学生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研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探讨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科和文化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新闻职业素养。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目标设计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从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能够从事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这一目标表明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是实践与操作层面,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媒体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闻教学实践中,针对目前新闻专业课程目标设置个性不突出,与媒体需求脱离等问题,在全面开展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媒体方向模块,即在新闻学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平面媒体模块、广电媒体模块和新媒体模块三个目标方向。模块教学课程设置具有完整性和较明确的方向性,如广播电视模块专门面对那些对广电媒体有浓厚兴趣,有志于到广播电视媒体就业的学生开设,所有模块课程都是为锻炼和提高广电媒体记者素质与业务能力服务的。如此进行目标定向,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与真实媒体情景一致或相似的体验,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形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整合效应。

(二)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案例模式

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新闻评论》课为例,案例模式通常以下面三种形式实施:一是以优秀新闻评论作品为蓝本提供学生欣赏文本案例,在阅读分析新闻评论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新闻评论的重要价值、文体特点、写作要求等,在研究品鉴媒体新闻评论过程中提升新闻品味,培养新闻评论的必备素养;二是以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或热门话题作为评论训练案例,让学生运用新闻评论理论知识,自己选取新闻评论角度,进行新闻评析或评论写作;三是提供新闻评论媒体现象或媒体评论学术领域的前沿选题作为课题研究案例,训练学生对新闻评论理论性、学术性问题进行透视,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对新闻事件的连续过程及其深层因果关系进行解析,了解学术动态,对当今传媒评论的发展趋势、评论方式有所把握,并由教师引导学生作多侧面、多层次、动态性的分析和探讨,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达到较高的理论层次。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情景模式

在研究型教学中,规定新闻情境或模拟新闻事件,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新闻专业技能。这利于学生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

篇6

关键词:田径;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37-03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落实“教高[2007]1号”的精神,各个高校纷纷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经历几年教学探讨和大胆的尝试,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型教学模式。它的产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是转为教学主导作用,不再使得学生感到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也由原来的被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地位。

2.参与性与实践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科研创新的乐趣,享受到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过程中,达到了真正的参与和实践的平等。

3.创造性与潜在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而是注重知识再发现和再整合;学生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发挥主体效应,积极探索,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潜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因此,近年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它是将生活中一些实际事例以书面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引导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而且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建立宽厚灵活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该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众所周知,田径是一种运动型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按照动作要求进行运动,从而训练学生,但这种田径实践教学往往是一种教学过程训练化,而不是学生主动去锻炼,掌握运动要领和技术。按照一般心理规律,人们只有对事物或活动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如:俯卧式跳高,学生使用海绵包进行练习比在沙坑上练习更具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就使得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兴趣越高,学习主动性越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正式着眼于从学生兴趣开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作者多年在田径教学中探索和研究,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点:

1.注重过程。学习目的不仅是要有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实施过程看为首要。对于田径教学来说其技术单一,动作形式与日常行为动作类似,可以说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具备走、跑、跳、投的技能,不用学习。因此田径教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系列田径技能,但仍然只是开始。如跑动时腿如何蹬力和发力,腿长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腿短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等。因此田径教学要更注重教学过程。

2.注重以学生为本。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身要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因此田径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扮演参谋和顾问的角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应用与体验。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苦”项目,在田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严格要求学生去吃苦来完成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运动,就失去运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要将“欲求”视为认识的起点,将“施教”视为认识的基础,要学会运用现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学科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来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形象说明动作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教学目标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经过作者多年对田径课程反复研究、思考与实践,发现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基础运动能力实践、实用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等三个方面模块,形成将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但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此针对田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平台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如组织各种田径类兴趣小组和运动竞赛等,一方面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也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反之能够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在课内将有的放矢进行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提高。

3.建立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是教师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主要渠道,更是高等教育开展产学研究的场所。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4.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方式。田径类课程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的动作是创造性的。田径所有运动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在田径教学中仍然墨守成规,自然会令人生厌,所以田径类教学也应是创造性的。针对这一特点,田径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通过参与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性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了解运动竞赛的要求,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

5.建立完善科学的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试变为考核,将校内外相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众多空缺,更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邰崇禧.田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2]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3]龚德贵.21世纪“高师”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体育学刊,2002,(3).

[4]高彩云,吴忠义.21世纪初中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1).

[6]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

篇7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教学一体化;研究型教学

一、引言

创新是动力,人才是资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义不容辞地扛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旗,尤其应在“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下,应积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且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重视课程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生导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及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生学习内容与研究脱节,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与研究脱节,不能教研相长。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引发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2]。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教师的教研成果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参考。有的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了内容前沿性,让授课内容实现了与时俱进;有的尝试案例教学,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实际,让知识找到了依托;有的尝试问题教学,让教学更有启发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有的采用了实践教学,让课本的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些有益的做法将知识传授、创新培养、素质提升等方面或有机融合、或重点突出。这些教学成果在不同的层次及方向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供了启发,为研究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驱动下,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及新挑战[4]。为此,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也要顺应时展,要有新举措、新办法和新思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挑战性、使命性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开拓创新、特色突出、精益求精。本论文在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的研究。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培养目标、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来展开。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程内容承载了科研教学一体化及研究型教学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即“教什么”;教师是课程教学实施中重要的执行者,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遴选教师,并进行合理、有效的队伍建设,即“谁来教”。

(一)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应促进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及研究型人才应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进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找经典、跟前沿、勤指导,在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调和了教学科研之间的矛盾,确保了“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研究型课程应教会研究生科学地面对新问题、理性的思考新问题和创新的解决新问题,让其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确保学习内容能够和自己的科研相联系,能够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杜绝学与用的脱节,确保学习成为科研的一部分。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后,科研教学一体化对研究型教学有一定的应用指导意义,可被相关课程借鉴实施,并进一步优化改进,从而促进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设计

依据课程的特点,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课程内容能够包括所有的知识点;(2)课程内容能够体现课程的最新研究进展;(3)课程内容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课程内容能够和教师的课题相关;(5)课程内容能够和学生的科研工作相关;(6)课程内容包括实践实训内容;(7)课程内容要包含课程思政。为确保课程内容建设的质量,针对上面提到的课程内容建设,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1)遴选出一定数量的与课程相关的经典文献,这部分文献要涵盖课程的知识点,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讲解来学习相关内容;(2)遴选出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的讲解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教师结合课程相关的课题,将知识点深度讲解;(4)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及自己的课题,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度研读,并由学生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5)教师结合行业特点,引导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开展实践实训,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6)采用问题教学法,将内容提炼成问题,课上教师和同学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7)将课程中的关键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8)将课程中涉及的重要事件、人物等扩展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爱国意识。

(三)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特点,师资队伍的组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师资队伍在人数、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衡;(2)师资队伍对课程既能整体把握,又能重点突出,从而在教师之间实现互补;(3)教师能够指导学生的课程研究论文;(4)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研究型课程的建设;(5)教师能够有行业的经验及经历。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部分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1)依据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标准,遴选出一定数量的教师,确保各项指标均衡、合理;(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集体研读,确保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3)教师根据个人专长及学生特点,选定课程论文,并进行有效指导;(4)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5)任课教师应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及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打下基础;(6)聘请有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兼职授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7)借助学校的政策,全面引进既符合学校标准,又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高水平人才。

三、教学实施

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引领,在明确了“教什么”及“谁来教”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教学实施的环节,核心内容就是“怎么教”和“怎么高质量教”。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怎么教”和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展的制度保障“怎么高质量教”。

(一)教学模式

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师的特点,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考虑如下因素:(1)在研究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融入经典文献之中;(2)在教学中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3)将教师的科研融入教学中;(4)将学生的学习融入科研工作中;(5)将重要内容凝练成问题;(6)将关键内容融入案例教学中;(7)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8)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讲授;(9)优化课堂结构及教学过程。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转移,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包括:(1)以经典文献、研究课题为依托,将知识点融入其中,让教师以最为熟悉的方式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确保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依据学生特点,分配学生讲授内容,让学生查找相关内容的前沿文献,并由学生认真研读和讲授,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教师学生共同拟定课程作业的方向,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认真研究,并形成论文上交,教师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实例式教学、实验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5)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优化课堂结构及教学过程,让每节课都能生动活泼。

(二)建章立制

为了保障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度保障必不可少,对建章立制的研究主要包括:(1)课堂教学管理制度;(2)课程内容管理制度;(3)教师教学提升管理制度;(4)兼职教师管理制度;(5)课程考核管理制度;(6)学生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自查、互查、督导、学生评价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形成教学管理制度,制度中要体现出对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的保障;(2)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座谈会、专家辅导会等方式,确保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实效性和研究性,形成课程内容管理制度,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也能确保研究型教学的特色;(3)通过教学会议、培训、访学、挂职等方式,确保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教师教学提升的管理制度;(4)通过选聘相关专业及行业的专家,壮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学内容深度、广度,形成兼职教师管理制度;(5)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考核,如平时课堂参与度、课堂出勤率、学术前沿论文研读、课程研究论文、课程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课程考核的管理制度,尤其要突出研究型内容的考核;(6)通过课堂点名、课堂提问、课程教学参与度等方式,确保学生的出勤、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果,形成学生管理的制度。

四、关键问题

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涉及了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学生指导、课业选题、教法研究、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这些内容既有从0到1的创新,也有从1到N的创新,要想实现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需要参与人付出巨大的劳动,既有付诸课程内容的劳动,也有付诸教学模式的劳动,需要任课教师、学生及政策上的帮助与扶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教师由课堂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教学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变成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陌生的角色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处理遇到的知识难题、人际关系难题、政策难题等,这些难题的解决既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也有助于研究生教学的课程建设,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及科研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知识点凝练成科学问题、形成教学案例,并能和科研相结合,在知识日新月异,且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对任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实时跟踪前沿、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对于任课教师,尤其是对科研任务较重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需要教师在科研及教学之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培训及教学研讨等,不断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同时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爱其师,信其道。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中间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威信,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仅靠在课堂上的时间是不能保证的,为此,教师需要在课下积极和学生交流,包括学习、科研、生活、个人经历等,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良好形象。这对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管理时间,做到多方兼顾。

五、结语

基于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的教学内容以文献为引领,将课程的知识点融入文献,既能发挥教师的专长,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科研又能反哺教学,这使得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得以提升,调和了教学科研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学术引导、学生的文献研读、课后的研究论文能够让学生对科研工作有正确理解,并为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帮助。以研究型教学团队为基础,以与研究型教学同步的教学内容为抓手,采用积极有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辅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可以将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文章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让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中有所启发,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景颜.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增光添彩[J].山东教育(高教刊),2019(10):16-18.

[2]杨东晓.课程主体激励视角下的研究生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43-47.

[3]李力,方子帆,周海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9(3):121-123.

篇8

研究性教学也称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创设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政策意见的提出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体系建设,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日渐得到本科教育的重视。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为将研究性教学融入会计本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会计教学,本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首先,突破了以往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范围,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一门或几门会计专业课程,其视角覆盖于整个课程体系,并贯穿会计本科教育,因此更应当理解为一套可以应用于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突破了传统案例教学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公司个体案例,而是实现了案例研究向实证研究的教学内容扩展,使学生的视角由公司个体延伸至上市公司整体,在更高层次激发了其研究创新能力。此外,笔者还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与流程梳理,并认为,本教学模式为会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培育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会计人才以及为日后深造提供了可能,其不仅是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模式,更是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可用图1表示为一个投入-转化-产出系统。该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会计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课、一个专业方向甚至整个学科。如图1所示,本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学生是整个投入-产出系统中的主线,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中获取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并开发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成为优秀的会计人才。其中,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贯穿投入-产出系统始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会计本科课程体系设定

在以旨在培养大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会计本科教学中,如果研究性教学只针对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效果将十分有限, 因此, 本教学模式将基于会计本科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展开,并在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层次上进行如下设定,最终形成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体系将贯穿本教学模式的投入-产出系统。

(一)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开设 研究方法论课程不仅为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思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授奠定了基础,更为学生进行后续的研究或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针对会计专业,研究方法论课程可以进行但并不局限于如下设计。首先,为了使学生了解会计研究思维方式、整体流程以及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应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财经应用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其次,为了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应开设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应用(Excel、SPSS、STATA)等相关课程。最后,为了使学生形成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识以及综合性思维能力,应开设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导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研究方法论等相关课程。

(二)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 针对会计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涉及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鼓励讲授主干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研讨式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科学安排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三)导师责任制的创新性实践 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后,应进一步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来锻炼、培养和积蓄能量。在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高校应搭建起研究型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过程

对具体课程而言,作为图1的重要环节——投入和转化过程可视为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会计教学(见表1)。如表1所示,本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由于学生的行为难以控制和把握,因此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以期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的课前准备 研究性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科学合理选择案例内容和创设案例的问题情境。在研究性案例教学之前,教师需清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知识,并适时根据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与之紧密联系的案例或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从而实现案例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的有机融合,并使案例教学始终围绕于专业课程本身。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引导学生大胆的“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明确研究目的之后,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进而融入与案例或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二)教学的课中组织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并进行课堂的多媒体报告,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案例的课堂辩论。小组合作的意义在于:多人的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使彼此感到思维过程外显化,而多人之间的观点冲突可以更好的进行反思和评判,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大胆展示的环境和平台。 教师作为小组报告或讨论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清晰的把握教学目的, 通过适时的提问、补充或者总结掌控案例报告或讨论的方向和进度, 使研究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案例或者文献。

(三)教学的课后评价与考核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在课后应将学生、专家、同行和领导的评价相结合,全方位的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在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接纳和认同,继而有效的推动和改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案例教学的结束只能算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会计思维、实务技能和研究能力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案例或者实证研究的命题和方法,这也将成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实践的起点,因此,课程论文、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活动等将成为传统考核模式下的辅助考核方式。

四、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或者问题,因此,除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外,该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具有研究性内涵的创新。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其次,从案例教学拓展至实证研究教学,开拓学生的研究视角。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 小标题的形式将便于教师组织设计教学案例的内容,案例内容可以比作一个垂直站立的圆锥体(如图2),这一形状反映了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而不是在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信息收集过程。研究性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知识点,更希望案例能表达一些思想,激发学生思考,知识点的查阅和理解较为容易,而这些思想则不容易接触或体会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存在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并使整个教学活动由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展开而不断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图2a所示,处于圆锥体顶端的公司个体构成了案例研究的观察视角,按小标题的形式教学内容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在“公司的基本背景”部分中,适用问题可涉及:公司或组织的历史、行业和/或公司概览、主要产品/服务、组织架构、事件的基本情况等。在“具体关注的会计领域”中,适用问题可涉及:事件所涉及的会计事项、相关事项的会计政策/准则、行业和/或公司的特定会计政策/准则等。在“具体存在的会计问题”中,问题可涉及: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与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与账务处理相关的财报信息(非会计性)等。在“结论”中,问题可涉及:与账务处理相关的政策信息、账务处理的原因、公司动机等。

(二)从案例到实证教学的拓展 由于实证方法趋于会计研究主流地位,该教学模式为此增加了会计实证研究内容。案例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公司个体会计问题的理解,而实证教学通过对与案例相关的实证会计文献的阅读并报告,将促使学生就某一会计问题从公司个体延伸至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整体的理解和思考上。案例教学作为实证教学内容中的起点,有助于降低实证研究本身的枯燥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学生更为容易且直接的接触前沿的会计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更高领域会计问题的研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教师需要选取与公司案例研究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同样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实证研究的已有成果。

如图2b所示, 上市公司整体将构成实证研究的观察视角,教学内容同样按小标题的形式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 在“研究背景”部分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准则、 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或政策含义等。 在“研究假设”中,适用问题可涉及:研究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 与会计问题相关的理论等。在“研究设计”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研究的样本选取来源、数量及标准,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变量的选取和含义等。 在“研究结论”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实证结果的分析、 与研究假设的一致性、研究结论的现实启示和意义等。

五、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希望具备更好的研究能力以继续深造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在改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如图1所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将旨在为社会培养(产出)两类会计人才。一方面,试图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上市公司具体的会计实务,旨在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使其成为实务型人才。另一方面,试图从案例过渡至实证教学,使学生较为容易且直接接触更为前沿的实证会计研究思想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使其成为科研型人才。笔者认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途径,该教学模式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甚至于对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建立都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改项目“财务会计学案例与实证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型本科教育案例式教学模式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了专业建设项目“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优秀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希:《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2]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篇9

关键词:专业硕士;新闻传播;媒体;实验室;案例教学;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道德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72-02

我国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以来,仅仅走过了4年的路程,各个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院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根据国家的用人需要,专业硕士是一个较大的“缺口”,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素质高、懂专业、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新闻传播类专业更是如此,传媒大量需要的是不经过见习或经过短暂的见习就能“顶岗”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其培养的特点是什么?这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应用性是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

与研究型的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更强调应用性。研究型的硕士重在认识世界、探究规律,即格物致知;专业硕士重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即知行合一。因而,应用性是专业硕士最根本的特点,围绕着这一特点,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基本都是校内老师授课,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虽个别课程由校外导师来上,但授课内容和方式大多也是以理论研讨为主,重点放在学术创新上,与校内老师的授课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素材而已。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实践型导师不仅仅是校外指导,也要承担授课教师的职责),其主要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不是讲理论,而是讲实践,讲操作,讲应用。如“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电视节目的选题”、“图书的选题与策划”、“图书的装帧设计”、“广告的设计与制作”,等等。实践型导师授课增加了时代感,针对性强,学生学到的技能是与社会媒体同步的,更会受学生欢迎。

2.强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对于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教师也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但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即使与研究型硕士名称相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不是简单介绍案例,重点要放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上。项目教学是说,把老师的应用性项目拿到课堂上来讲解,或是分给学生一部分课题,让学生完成。在理论教学中植入了这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问题,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这就符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3.强化实验室建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对实验室具有较高的要求,实验室可以模拟、再现媒体的过程,为教师的实验课提供基本的平台和硬件支持,为学生实验、实习、操作提供基础条件。实验室至少要有演播厅、摄影实验室、影视编辑实验室、图书报纸杂志编辑实验室、印刷实验室等,这些基本实验室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在设备的性能和参数上要与社会媒体同步,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媒体的互动。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研究型的硕士,各学校都建立了一些对口的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有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出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是学生和实习单位双向选择),仅仅是“挂牌”而已,学生并未去单位实习或者很少有学生去单位实习,实习基地形同虚设。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学院要主动与实习基地联系,签了协议“挂了牌”就要落实到学生,要确保每一个专业硕士都有对口的实习单位、对口的工作岗位。如能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岗位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严把毕业论文关。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选题上要限制在应用性的选题上,论证要充分,要能解决某一项工作的实际问题。要求理论分析准确、到位,实践对策有效、合理。这就要求由“双导师”来审阅论文,一位理论型的导师把握理论与学术,一位实践型的导师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位导师都通过了才能进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答辩评委会的组成上,也要有一半以上媒体业界实际部门的专家,确保专业硕士达到“应用性”的要求。

二、强化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职业道德是职业内共同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专业硕士的职业性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具有传媒业界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而目前传媒业界的情况是,受各种利益的驱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变相有偿新闻)经常出现,媒体权利寻租较为普遍,尤其媒体的媚俗之风随处可见,俯首即拾。要培养正直的有职业良知的传媒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重要一环,同时,要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有些上升为纪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1.增加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由于是从本科毕业生中直接考入的,缺少工作经验,其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养成依赖于相关知识的积累。学校一方面要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要增加此方面的案例教学,通过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信息的强化,使专业硕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基础。

2.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有些上升为纪律,使道德制度化。道德是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良知来发挥作用的,当利益驱动大于人的尊严和良知时,有些人就会铤而走险,这时道德的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条件下如何增加道德成本,使道德也成为一种敬畏的筹码,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些职业道德上升为纪律,使道德制度化。我国虽然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修订),各个具体行业如广播电视、广告、图书、报刊、杂志等部门也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规定,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年9月)、《广告管理条例》(1987年10月)、《出版管理条例》(2001年12月)等,但总体说来规定较为原则,属于“号召”性的多,涉及处罚的相对较少,即使有处罚也是针对较为“宏观”的大问题,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章罚则,专章讲到处罚问题,但都是一些大的原则性的问题,至于工作人员的具体违规、违反道德的行为,一般都没有涉及,或涉及很少,因而对一般从业者不具有“威慑性”(只对领导具有责任性、威慑性)。如果把道德规范细化,其中一部分上升为纪律,对从业者的具体行为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违反纪律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从业者守道德不仅仅是一个心理的自觉,更带有一种强制性、强迫性,一种敬畏感,使道德的成本大大增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上升为纪律,哪些在纪律之内,哪些在纪律之外,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来定,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纪律条例,把一部分道德通过制度固定下来,这无论对于加强道德建设还是对于减少传媒领域里腐败现象的发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基础理论与人文素养并重

专业硕士强调应用性,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素养,离开了这些,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基础理论是说理论课要学精、学透,强调人文素养是针对传媒业界的行业特点,其涉及学科的庞杂性而言的。读者、观众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专业常识的错误,使媒体的形象大为受损,究其原因在于记者、编辑知识面窄,人文素养积淀不够。改变这种状况要从本科生、研究生抓起,专业硕士的培养就是关键的一环。

研究型的硕士生培养所开设的课程一般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硕士的培养同样可以沿用这三个模块,但课程要作较大调整――去掉一些不适合专业硕士的理论课,保留的理论课要减少学时,讲重点,讲精华,增加交叉学科和实验课程,同时增加文史哲和科普的相关课程,文史哲和科普的相关课程可以放在选修课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多选选修课,鼓励跨学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在学分既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奖励学生超出规定学分多选的选修课,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高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愿笔者的探索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当前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2]李文芳.基于项目管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3]党东耀.论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23).

Analysis on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s

Du Ying

(Editorial Department,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050061)

篇10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一、引言

1、国际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洪堡(Humboldt)在19 世纪初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810年柏林大学成立后,科研开始被引入大学教学体系,建立了研究型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德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得德国迎来科技与经济空前发展,继而成为法国之后的世界高等教育先驱。20世纪初,美国开始效仿德国,将强化大学的科研职能作为重点,逐步建立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直到上世纪末,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仍然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国内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与国外大学推行研究型教学的力度与效果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瞄准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人才计划”目标,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正悄然改变,而引领潮头的当属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2001年起就启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了瞩目的教研成果。李艳梅,冯婉玲(2003)指出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即要有正确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要有明确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定位,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要有科学和合理的整体架构,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要解决好相应的管理机制问题。孙宏斌、孙元章等(2006)对清华大学本科专业课《电力系统分析》运用了课内研究型的授课方式(历史溯源法、类比教学法、故意出错法等)和课外自选研究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系统化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通识性、研究性和趣味性,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力系统数字化实验平台,并在多所大学推广应用;建成了《电力系统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阎绍泽,申永胜(2009)指出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和教材,并运用于机械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之中,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励。

其他高等院校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环境浸润”的教学思想、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发现法和问题教学法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将研究型题目的设计与实现引入理论课课堂、研究型教学的“双主模式”等,对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3、武汉理工大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是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典型的金融学与电子商务学科、管理学、信息科学的前沿进展交叉融合的创新课程,主要体现电子商务的“资金流”运动规律和知识体系,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活跃的热点领域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杨琦峰教授负责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目前已通过武汉理工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考核,申请获得湖北省省级精品课,该课程教学队伍保持前沿研究的活力,以持续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精品课程建设,将科研主攻方向和该门课程建设方向统一起来,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建设为载体,经历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以研带本”实施阶段,实现科研成果向教研、教学成果的转化,形成“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态势,在国内同类课程建设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优势。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在线支付)领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2项,是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持续支持较多的团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在2010年2月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度被评为湖北省高等院校省级精品课程。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二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三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分析

1、《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效果方面,由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授课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往往过分依赖课程负责人。教研成果及教学资源集中在课程负责人手中,其可共享、可迁移、可移植和可推广性差,导致优秀的教研成果很难得到推广和延续,课程质量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适应课程教学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是多数大学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知识体系完备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教材。针对《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国内同类教材主要有“电子支付与结算”类和“网络金融”类。“电子支付与结算”类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周虹副教授(2009)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结算”;东北财经大学李洪心、马刚(2010)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结算”及李洪心(2010)主编的“网上支付与结算”;西南财大帅青红(2010)主编的“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李蔚田、杨雪、杨丽娜(2009)主编的“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祝凌曦(2010)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类主要有:陈进、崔金红(2010)主编的“电子金融服务”;张劲松(2010)主编的“网络金融”;岳意定、吴庆田、李明清(2010)的“网络金融”。已有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材并不能涵盖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当前课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处处为使用者考虑、精益求精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取舍、结构布局、板式风格、配套资源等方面与国外优秀的立体化教材存在较大距离;教材辅助教学系统欠缺,与之配套的音频、视频等电子化教学资源不足。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传统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授课方式过度依赖于纸质教材,教学方法单一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方式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从而难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缺乏音频、视频等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源,也导致教学方法的局限,难以将知识生动、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因此,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为课程定制最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配套的教育技术。

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主要是针对评审的要求而建设,而评审的要求并不能直接的反应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教学监管机制,优秀的课程在入选之后,会缺乏与教学的再次交互,在课程建设上停滞不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

2、《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第一,在教学效果方面,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可共享、可迁移。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配套试题库、案例库和网络资源链接指引,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和动态测试等辅助教学服务系统、数字化开发试验平台系统。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在保留教学内容中经典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知识体系重构,及时地将课程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发展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以解决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规范性问题,保证一流的教学内容。着重开发与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以纸质教材为纲领,以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为辅,开发适应该课程教学需求的一流的立体化教材。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Seminar”模式、“案例设计”和“问题溯源”等启发教学方式,提出 “科研、教研与教学”协同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力求改变传统教学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

第四,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1、《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第一,实现《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理念变革,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中。课程建设应与人才培养协调一致,课程内容上应涵盖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批判态度。为此,必须形成课内的研究型授课方法、课外的自选研究专题、综合设计性实验等,针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验平台三大方面加强课程的研究性。

第二,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队伍”五个方面探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针对教育部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定位,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型特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三,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改革的基础。强化科研、教研和教学一体化联动与协同发展,建成《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可共享、可迁移,将课程组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领域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课程资源优势和课程教学优势,建成“精品+特色”课程。

2、《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和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使课程建设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

根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3、《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因此,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队伍”五个方面探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如图1所示。

(1)教学内容建设。在课程知识体系重构方面,应处理好先进性与规范性问题。力求使新的课程知识体系更加明晰,体现“少精宽新”的特点,并重点补充近十年来本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改革后的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在讲授深度和信息量上不逊色于著名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课程。采用“分类梳理、模式匹配”在对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固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全面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归纳整理,在形成教材的基本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和“项目驱动”方法获取前沿理论知识和实现前沿问题的探究。根据国家教指委关于《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类课程知识能力体系及其局限性分析,展开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知识能力体系研究,逐步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的重构。

(2)教学方法建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基于Seminar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项目训练模式等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采取以问题驱动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归纳出知识、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驱动 “以研带本”模式,以项目/实验为依托,以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在项目/实验中提升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将“科学假说驱动法”、“综述研究法”、“科学查新法”、“演绎法”、“比较法”、“实证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导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3)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是指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纲领,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辅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电子教材以及演示教材。

(4)教学管理建设。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检验,开展基于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建设动态评价研究,指导项目研究成果的优化。建立项目研究成果的动态优化、更新与维护机制,促进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外创新训练项目的团队指导方案与激励机制。另外,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学软硬件,将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5)教学团队建设。在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解决讲授高水平、高质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效果过分依赖于课程负责人的局限性;解决成果的可共享、可迁移、可移植和可推广问题。同时应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整合。

4、《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构建

教育部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改革的基础。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库,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提高。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1)案例库。根据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形成系列专题、案例用以支持“Seminar”模式,用以开展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初步形成以下前沿研究专题:在线支付协同管理模式、在线支付服务体系、第三方在线支付模式、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无纸贸易在线支付集成、城市一卡通支付模式、校园一卡通支付结算模式等。

(2)项目库。依托课程组承担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国家教育部项目,探索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研成果的实施方案,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教育部国家级项目等的项目成果以及项目中引申、内涵的专题纳入项目库中。探索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案例库相比,项目库偏重于理论基础的创新研究,针对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拔尖人才。

(3)教学资源库。进行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现有《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资源梳理与探究性方法匹配研究,构建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库。对相对稳定的固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电子支付知识模块。如现代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与结算、在线支付协同监管等;二是网络金融知识模块。如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进行全面梳理,采用“Seminar”模式、“案例设计”和“问题溯源”等启发教学方式进行整体考虑和系统设计。

(4)试题库。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配套试题库和网络资源链接指引,相应的,还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和动态测试等辅助网络教学服务系统。

(5)开放性实验平台。建成满足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数字化开放性实验式平台。首先通过理论知识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应用的实训式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创新的基础理论在前沿领域的应用形成小项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项目式实验训练学生应用支付的技术和原理开发小型支付系统,如低碳交易系统、未支付电子商务系统等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知识原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所谓开放性,一是指实验内容是开放性的,学生在实验项目要求的框架内可以进行全程自主创新;二是指实验内容对于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低,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调研、设计、编程开发,突破实验课学时的约束,使学生整个学期都能参与实验;三是指实验内容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增删改,并可与其他高校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6)立体化教材。根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特点开发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匹配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教材,即立体化教材。它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演示教材。纸质教材是以书面形式印刷的教材,除了包括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其他模态的内容,如图画、图表等,以及对其他模态内容的提示,如在什么时候需要插入视频、音频,到什么地方(如精品课程网站对应模块的网站链接)才能找到这些内容等。电子教材是以电子形式出版的教材,可储存在光盘、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中。电子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其他所有与其匹配的多模态学习材料,包括课件、电子教案和录音等,还可附有相关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的链接,甚至还可能包括练习答案等。演示教材是用PPT或者其他软件编写的教材,可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用于教学,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层次、特点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后用于教学。演示教材应该是只提供给教师的,它不仅仅是电子教案,而且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所以它应该包括纸质和电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的办法,也包括一些教学内容的链接和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多模态材料。其中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统称为数字化教材,置于精品课程网站上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发展。

四、总结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精品课程建设,改变了过去以评估为主的精品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建设定位为面向教学,旨在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的课程建设,实现教研与科研的融合。将研究型教学理念引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在武汉理工大学培养了五届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本课程组正在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的立体化教材,该教材已经列入了武汉理工大学规划教材。

通过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和相关专业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进一步力争将该课程建成能够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营造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建成富有特色、辐射性强和影响力大的课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95,71073122);教育部社科基金(07JA630028,08JA630064);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线支付协同管理模式及支付结算类相关课程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雅娟、郑丽霞、钟惠霞:《公司理财》本科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模式选择[J].财会通讯,2010(13).

[2] 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3]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优化理论课程 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4).

[4]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 阎绍泽、申永胜:研究型大学机械类精品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6] 吴於人、于明章、鲍鸿吉、顾牡、毛骏健:踏踏实实创建现代探究型大学物理精品课程体系[J].物理与工程,2005(6).

[7] 门、崔永梅:“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 王淑娟、齐明:通过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9] 蔡冬梅、刘丰文:开放式学习环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基础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8).

[10] 赵姝、杨晓露:精品课程探究型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实现――以国家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3).

[11] 邓杰、白解红、邓颖玲:“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型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例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