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 教学特点 实践能力

前言

素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及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与传统化学教学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成为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全民素质提高为宗旨,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这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更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促进全民素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初中化学教学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辅助化学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教育一般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有相应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还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化学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化学学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素质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势必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就将以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在素质教育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水氢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的化学基础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难度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并不急于讲授这一堂课。因为初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一味的讲授可能会使得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这堂课知识点的讲解之前,我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水,那么你们能说出一些水的性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的氛围立即活跃了,学生们都在积极地进行讨论。其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打破枯燥无味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强烈,有的学生说水是液体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有浮力的。当然也有学生说水是可以喝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对于水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这时候我给予他们鼓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们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测出水的构成?这时候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想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直接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讲课虽然能够使学生们知道水的构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富.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21-122.

篇2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探究

我们通过研究学生的探究心理发现,驱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因是学生对所要学习或是接触到的事物和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驱动力,这是形成探究行为的内在动因.

比如:在对酸碱中和规律进行探究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教学设计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首先给学生展示一朵用绢布制作的白色玫瑰花.然后,在全体学生的注视下,我开始了魔术表演,学生们看到我把“水”喷洒到白色玫瑰花的花瓣上,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本白色的玫瑰花变成了红色的玫瑰花.正当学生们对这一现象啧啧称奇的时候,我又向变成红色的玫瑰花花瓣上喷洒了另一种液体,只见红色的玫瑰花瞬间又变成了白色的玫瑰花.对于同一朵花出现这样反复的颜色变化,学生们感到无比地好奇,这种好奇心瞬间转变成了一探究竟的冲动.

可见,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经过精彩的教学设计,以魔术表演的形式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转变成为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好奇,形成探究冲动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关键.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感受到新奇有趣的化学现象之后,要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获得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疑问,形成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思维就会获得长足发展.

比如:在学习关于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知识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放在玻璃片上,玻璃片上沾有少量的水,当我把烧杯拿起来的时候,学生们发现烧杯底下的玻璃片掉了下来.之后,又把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并在烧杯中加入了部分硝酸铵固体,经过搅拌之后,重复先前的操作,发现烧杯底下的玻璃片没有掉下来.学生们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在烧杯壁上出现了大量的水雾,而且玻璃片和烧杯之间的水已经凝结成冰.学生们在实验现象的刺激下产生了疑问:烧杯周围的水雾和玻璃片与烧杯之间的冰是怎么出现的?从而引起学生对硝酸铵固体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变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经过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发现,之所以烧杯壁会出现水雾是由于硝酸铵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热,导致烧杯附近出现了低温,周围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出现了液化现象,同时玻璃片和烧杯之间的水被冻结成了冰,导致玻璃片被粘在了烧杯底部.学生们经过实验探究,对于物质溶解的时候可能出现热量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产生了疑问,这些疑问促使学生们开展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实现这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激发,从而吸引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可见,让学生以敏锐的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们对于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会产生极高的探究兴趣,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行为得以达成.

三、利用多种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

我们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往往容易看到共性,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特殊性的要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

比如:我在进行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有现象产生吗?为了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我特意设计了几种方案:方案一:在装有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可乐瓶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振荡,让学生观察可乐瓶的变化.方案二:在放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瓶口略微比鸡蛋要小些,在瓶口放一个剥壳的熟鸡蛋,观察实验过程中鸡蛋的变化.方案三:把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把稀盐酸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这几个实验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同样的探究内容,可以有种方案进行探究,从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探究,更要让学生懂得多个角度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多种实验方案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初中化学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和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增强探究的信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后,开始学氧化碳气体的制取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气体制取的心得体会,在进行本节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步骤地自主探索.所以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问题一:我们在学习利用不同原理制取氧气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实验装置的异同?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要求?问题二:气体自身的特点对实验制取过程和方法有怎样的制约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问题三:我们要制取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材料,借助怎样的化学反应来实现?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有序、有效.

篇3

关键词:家庭小实验;课堂教学;延伸

一、利用家庭小实验创设情境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加强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因此,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及数据的处理获得感性信息,去思考、讨论、探索问题,并由此引发连贯性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断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如,“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中,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计三个对比试验:(1)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2)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煤块;(3)点燃蜡烛,然后再在上面罩一个烧杯。让学生回家利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在家探究,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最终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增加实验探究的机会,将实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学生在家持续观察了一周后在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的意识,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索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再回家利用课外时间自己根据设计的实验动手去做实验,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进而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遍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可以肯定今后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将理解得更深刻。

三、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使实验教学进一步升华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表现突出,我就召集这部分学生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做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表演获得了成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创新的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和小游戏等表演节目获得了我校领导组的一致好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妙趣横生的化学实验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也必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学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化学学习中。

当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实践化学教师应进一步学习并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利用生活体验设计家庭小实验

我们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在课堂上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在家利用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些教学案例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只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作教学情境。

五、利用竞赛展示家庭小实验

篇4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教学活动要聚焦课堂,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课程标准,针对复杂多变的学情,注重教学前的预设与课堂生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近年来,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系统一直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积极发动广大教师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精选了塘沽一线教师的9篇优秀教学案例,希望能使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立足课标、聚焦课堂、体现预设与生成的有益启示。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新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注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堂最鲜明的特征。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教学。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备得很好的教案,往往会被想象不到的“意外”打乱。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学生们的这些“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课堂效率最大化,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教师理念与智慧的挑战。

二、案例描述

我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一课之前,对于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已经准备得很好了,而且认为只要现象明显就行了。结果上课时出现了一些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况】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课堂上应该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了紫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够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知识。但是恰恰在这节课上出现了意外情况:在演示中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很快就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但当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时,石蕊并没有恢复紫色。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引起了学生们的议论。

【问题研究】

此时我并没有一带而过,也没有急于解释。我故作不解地对学生说:“实验出现了问题,大家一起来想想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学习知识。”接着我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

1.石蕊试液会不会有问题?

2.由于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不会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石蕊试液中,受热时,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氢太少,形成的盐酸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

【设计实验】

按照学生的假设,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提供的药品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种实验:

1.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

2.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

3.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

【学生分组实验】

1.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观察现象;

2.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观察现象;

3.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

各小组汇报小组实验现象及探究结果:

1.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 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说明盐酸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且受热红色不褪去。

2.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褪去。说明没有盐酸则实验现象正常。

3.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说明有盐酸则实验现象异常。

综合学生们的实验结果,最后他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石蕊中,受热时,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氢太少,形成的盐酸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

【实验改进】

学生们在评价和交流中,直面刚才实验失败这一事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一下改进呢?”学生们在一阵讨论中又提出了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案:由于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而且氯化氢太少,形成的盐酸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实验失败是由于有氯化氢的缘故,因此可以用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氯化氢,应该就不会出现这种异常现象。接着学生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重新进行了实验,终于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三、案例评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然而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唯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这些与预设产生偏差的个性化表述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文本解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开发的策略。

1.直面实验失败,生成教育资源。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中的许多突发事件,是课程的资源。尤其是在化学实验课上,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常有的“异常现象”、稍纵即逝的“短暂现象”等出现之外,失败的几率相对也比较高。有些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意外地失败了。如在刚才的案例中,教师直面实验失败,把实验的失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2.鼓励学生质疑,生成教育资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1)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先不提很高的要求,仅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开始做起,不要轻易去打击、约束他们。当学生提问成习惯时,教师再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正如刚才的案例,教师如果将学生的疑问只是简单地进行解释或一带而过,那么就会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我们的教学。

(2)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

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否善于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条件。在案例中,教师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发言,谈看法,在其中只是注意及时的引导,使这节课的内容非常充实。

3.师生探究,生成教育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激趣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由会学知识到求异创新。同时,现在中考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中同类现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也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方向。

(二)合理使用生成性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生成更加有效。

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善于对生成性资源进行选择。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的,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2.善于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

正如刚才案例中,教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教师要不断反思。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自身不断学习、回顾、总结、诊断和自我监控中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作为一位教师,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波折和失败的考验是必然的,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经常用新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展示出大师的风采。

生成的课堂是学生提高悟性、凸显灵性、丰满人性、学习生命动态的真实反映,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没有生成的课堂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我们呼唤生成,重视生成,追求生成,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案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