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28-02
努力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革命蓝图的实现,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而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在于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法治的过程。各级党员干部作为执掌国家权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是党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的定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才能建立起法治国家。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需要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而当前我们在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的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比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这些问题,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妨碍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和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更重要是依靠有法治思维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党员干部。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应当是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捍卫者。唯有他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唯有他们事先正己,用行动作出表率,才能将依法治国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行为中去。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党员干部自身的需要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相对于经济、金融等领域来说,法律知识的贮藏明显不足,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还不能得心应手。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法律规则意识不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这些问题说明,有些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与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只有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履行职责行政权力所需要的法治理论和法律知识,自觉的提高法治意识,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的发挥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二、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法律知识欠缺。尽管法律知识是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但是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法律知识学习流于形式,以致于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党员干部对法律知识学习的不够系统、全面,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准确、深入,直接影响到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
二是法治思维淡薄。由于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不强,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还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依法行政的水平。
篇2
1、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
2、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美好人生,法治同行
4、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5、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6、明德崇法,笃行致知!
7、以法律的智慧,谱写绚丽的人生
8、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
9、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10、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1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1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4、以法制为基,建和谐大厦
15、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16、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1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8、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9、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0、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21、知法守法用法,和气和谐和美
22、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23、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
24、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5、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制是社会的安全网
篇3
[关键词] 农村 基层法治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23-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素质的法治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存在于基层,急需用法治手段来化解基层矛盾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因此,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以基层为基本载体,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1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需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的重要推手是有一支战斗力强的法治队伍。当前,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基层法治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以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作保障。
1.2 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最薄弱的也是基层,创新点和突破点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从源头上把好行政决策、行政行为出关口的重大举措。规范性文件质量高不高、决策是否科学科学、执法是否规范、行政争议和量有无增减都与基层法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3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全民法制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这对经济领域的法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组织保障入手,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新时期法治政府,逐步形成公正高效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严谨规范的行政执法行为、高效便捷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坚强有力的政府法治干部队伍,为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幸福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4 加强基层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解决法治队伍自身素质不高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法治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法治队伍人数还不足,法律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还不够,缺乏专业的基层法律知识。在基层工作还存在了解民意不深、大局观念不强的现象;还存在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的现象;甚至还有司法不公,办案不廉,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影响了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需要大力提高基层法治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2 现阶段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法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例如积极培养法治人才,加大法治培训的力度等。同时也应当看到,现阶段我国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总体目标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2.1 基层立法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现阶段,基层专门立法人才缺乏现象严重。我国目前基层从事立法专门工作的人员编制较少, 学历水平偏低,基层立法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太合理,特别是缺乏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因此,立法观念和立法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基层执法队伍工作人员法治素养不高、 执法水平低。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执法队伍整体水平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对依法执法、 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执法认识欠缺,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都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在有些执法部门还存在 “临时工” 执法乱象。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还存在, 甚至还出现暴力执法、 趋利执法、钓鱼执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政府形象。
2.3 基层司法系统队伍人力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仍存在。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基层法院和检察院,人员不足现象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很多优秀法律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很多大学生已经招考入职就直接担任法官和检察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阅历,常常对对审判和办案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其次,基层司法队伍的人员复杂,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专业知识、有时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2.4 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职业素质十分关键。大部分的法律服务队伍都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甚至发挥他们在参政议政和社会公益等多方面作用。 但基层的法律服务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还不够高,执业水平较高的律师人才也较为缺乏。
3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法治社会,对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些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多策并举切实提高基层法治队伍的素质。
3.1 不断增强基层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需要对党、国家、人民、法律的无限忠诚。高素质的法治队伍还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大旗,能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着眼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工作布局,不断提高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认真践行。要把法治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政治使命,把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公平正义,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大力提高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2 不断提高基层法治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把加强法律学习形成机制,做到定期培训普及法治知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牢记脑海,切实做到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同时,法治队伍具有职业特殊性,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化训练,从事法治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的思维、语言,还是知识都要求体现专业化,以符合国家对于法治队伍提出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得要求。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工作队伍的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好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学校内的法学专业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门槛,最终目标是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特别是要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律职业人才。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法治队伍,是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的前提保障。
3.3 不断加大基层法治队伍的培养力度
篇4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了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起点,以公平正义为中心的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和态度。而法治方式作为方法论,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体现了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从党的执政历程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并愈加重视法治建设。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党的十报告,不仅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
从推进发展的要求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凝聚着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十报告强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最优路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讲,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
从维护稳定的大局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法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法制宣传教育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的提出,将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发生深刻变化。而法治宣传教育作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法制宣传教育是推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平台。理念是思维形成的基础,并对思维方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法律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进行移植,而法律思想却很难移植,它是在反复的反思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思”、长期实践的过程。法制宣传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平台,通过宣传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植根于领导干部心中,并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认同。
(二)法制宣传教育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必由之路。认知因素,即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形成法治思维、提升运用法治方式能力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信仰、自愿守法和自觉用法,是法律实现其自身价值最广泛的途径。目前,我国80%的法律、所有行政法规和90%的地方行政法规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的,这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规。同时,作为法律知识的传播,还包括传授法的机制、法理知识和法律史观等内容;不仅告知着法律的既定规制,还阐述着“为何如此而非彼”的法理精神,从而在知识普及中增强领导干部对法的认知,形成法的意识,提升法律修养。
(三)法制宣传教育是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治信仰的有效手段。“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从过去的学法守法用法到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尊法”,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从内心深处对法律的认同,使法律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第一准则。法制宣传教育担负着法律规制的传播职责,能为领导干部的行为提供标准,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治思维、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培养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信念。特别是法制宣传教育中法治文化的传播,以文化特有的引领和约束功能,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传播着法治观念和对法治的价值判断,培植着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从而促使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自1986年以来,通过27年持之以恒的普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养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和时展的要求相比,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扩展其广度和深度。
(一)更新工作理念。一是创新性理念。创新是法制宣传教育体现时代价值的根本所在。通过创新途径、创新机制等手段,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推动领导干部在全民中带头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二是制度化的理念。要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期性和常态化。三是求实效的理念。切实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纳入法治建设先导区等目标的考核体系中,作为检验普法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创新工作方法。当前应着力构建三种类型的法治教育模式。一是导向型的法治教育模式。通过大力宣传用法治推进科学发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典型事迹,切实在领导干部中形成良好氛围,促进领导干部对法治价值的认同。二是参与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多组织参与行政复议、旁听案件审理等实践教学,提高法治教育活动的思辩性、互动性。三是渗透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建立机关内的法治文化阵地,使领导干部切实体会到法治就在身边,从而形成推进法治的自觉和自信。
(三)培育工作品牌。品牌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可以探索以试点运行、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通过项目化设计和整体化的推进,逐步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形成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品牌,以点带面地推动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优化工作体系。一是提升法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要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同时,注重推介当前法学前沿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启迪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二是注重法治教育领域的广泛性。不断拓展法治教育工作领域。三是强化工作机制的协作性。运用纪律和组织等手段督促领导干部“真学、善用、坚守”。
篇5
2006--2010年以来,我市法建办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和载体,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法治新方法、新途径,注重在“送、创、建、用”上下功夫,以大调解促进大和谐推动大发展,全面落实“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努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强化五类普法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着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和法律素质。健全完善中心组学法、常委常务会会前学法、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组织普法重点对象参加“五五”普法百万公民法律知识竞赛,开展“公务员学法用法征文”活动。利用警示教育基地,组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组织领导干部观看“情系高墙、共建和谐”警示教育专题文艺晚会,提高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廉洁自律意识和依法决策能力。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泛开展“警校共育”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将法制课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法制教育计划、师资、教材、课时“四落实”。充分利用青少年爱国教育和法制教育基地、学校法制宣传橱窗,设立“法律咨询箱”、“法制午餐”、“知音电话”,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农民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升法律素质和维权能力。在全市乡村实施“五个一”工程,定期对村两委成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组织政法干警巡回到乡村宣讲法律法规,把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依法调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法律法规,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题培训,与电视台、电台举办专题访谈节目,组成律师顾问团深入企业举办法制讲座、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查合同,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法律六进”蓬勃开展。整合资源增强实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六进”活动。法律进机关、单位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活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法律进乡村推进基层民主法治,组织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人员深入到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心系千村、法律惠民”行动,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法律进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采取“三抓”、“三进”、“四结合”的方式,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覆盖法制教育体系。法律进企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和职工维权机制,发放员工法律知识手册,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推动依法治企不断深入,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法律进社区实施法律惠民工程,采取你下班我上班的方式,组织政法干警、律师、法律志愿者到社区,举办法律夜市、法制文艺演出、法制游园活动和放映法制电影等,让法制的阳光真正惠及广大群众。“法律进灾区”服务灾后重建大局,针对5.12大地震后出现的大量涉灾法律问题,组织政法干警、律师和法律志愿者深入灾区帐篷、板房、灾民安置点,建立流动调解室和法制宣传站,巡回开展法制宣传、化解矛盾纠纷,为促进灾后重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夯实细胞、突出重点,法治德阳建设稳步推进。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把握关键整体推进,确立“三三四八”工作目标,夯实七大法治细胞工程,制定十项创建标准,构建法治德阳体系。抓组织领导,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监督考核,完善创建工作保障机制;抓协调配合,建立齐抓共建工作格局,夯实法治城市细胞工程,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路、逐步延伸、滚动发展,稳步推进法治城市创建不断深入。
四、创新形式、拓展阵地,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普法形式,由传统单一化普法向多元化普法转变,增强了普法的实效。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各种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书画创作、以案说法等活动。法制宣传队和志愿者自编自演法制小品、法制故事和普法歌,深入到社区、乡村、工厂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设《警示》、《与法同行》、《律师说法》等40余个普法栏目,播报法制教育专题节目9800多期,举办法制文艺演出3670余场,德阳普法网浏览人数达50余万人次。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了全民法律素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篇6
首先,法治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法治观念。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法治思维,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维护企业利益。
其次,法治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稍有不慎,企业就会遭受法律风险。如果企业不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不懂得如何应对法律风险,轻者会遭受财产的损失和企业信誉的受损,重者会面临严重的法律诉讼,甚至破产清算。因此,现代企业要建立现代法治思维,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最后,法治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成效,推进企业改制。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也逐渐从家族式企业管理的桎梏中走出来,进行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这些过程都需要法律规范为指导和约束。因此,企业要充分把握国家立法精神,遵守国家法律规范和原则,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应对一系列问题。
二、现代企业加强法治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家的法治精神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人治的悠久传统,企业中奉行的也是人治的管理理念,企业家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中,人治的思想逐渐被法治思维所替代,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中,如果企业家依然坚持人治化管理模式,强调能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最终也逃不掉死亡的后果。我们所提倡的法治管理,强调企业发展要依靠管理制度和规范,企业家的权利来源和权利使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之下,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约束。法治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社会文明在企业管理制度的体现。当然,我们这里强调法治并不是完全抹杀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作用,而是将企业家的才能与企业法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完善企业内部规章管理制度
法治化管理的核心就是依法办事。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是现代企业将国家法律法规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来对所有员工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首先,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进行,实行民主协商、程序公正,尊重员工的意见,避免企业管理者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这样的决策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了各主体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次,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法治化观念和意识,教育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生产和经营实践中严格依法办事,自觉践行企业制度规范,履行员工应尽的义务。对于触犯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企业要加强惩戒力度,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与强制功能。
3、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事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企业日常法律事务、化解企业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用显著。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性,也将其纳入企业正常管理的范畴,取得了一系列长足的进步,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事务管理机构,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法律事务,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挂帅,制定规范的、科学的法律事务工作细则,加强法律事务管理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执行,使得这一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并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另外,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商贸知识、管理知识,对员工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有要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强法律事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与企业法治建设息息相关。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信誉、品牌等无形财富,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我国企业往往对知识产权不重视,随意剽窃他人的专利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同时,也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造成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等流入市场,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为此,企业要加强宣传力度,让企业所有员工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与管理,对知识产权做好跟踪保护工作,随时注意每个地域内相关品牌的检索与注册,避免竞争对手损害企业的知识产权,发现问题立即向司法部门反映,及时制止对方侵权行为,保护企业的利益。总之,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融入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的法治化以及企业自身的规范与法治化。
篇7
关键词:城市社区 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25
普法活动自1986年开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随着2011年“五五”普法提出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其中包括法律进社区,将城市社区作为普法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适应城市社区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城市社区的法制教育渐渐成为开展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城市社区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亟需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必须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社区法制教育工作来实现城市的和谐与稳定。[1]
1 城市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渗透到城市社区之中,导致了一些社区居民出现了各种自私狭隘的腐朽思想,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利益,从而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甚至造成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社区必须加大开展法制教育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预防并遏制犯罪的发生。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后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外来人口流向了城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且逐渐向周围农村蔓延,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外来人员的增多,人员结构复杂化,造成了城市社区生活的复杂性,城市社区的综合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也给社区治安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城市社区居民之中,扎实做好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更为重要。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外来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违法犯罪问题相对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建设的进程。[2]
城市社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加强城市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需要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好社区,维护好良好稳定的社区秩序,从而促进社区和谐。
2 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法制教育的现状
2.1 社区法制教育的队伍力量薄弱
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中,专门从事法律宣传教育的专业队伍是不存在的,法制教育在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是由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的,然而在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中极少数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甚至有的城市社区根本没有法律方面的工作人员,导致了一些城市社区工作者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不重视,不能够积极组织或者联系法律援助单位进城市社区进行法制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
2.2 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简单
城市社区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不丰富,喜闻乐见的方法不多。不少城市的社区宣传教育形式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突击性,没有形成合理规律的制度。[3]在宣教形式上,某些城市社区仍旧使用陈旧、单一式的板报、横幅、宣传栏等传统做法,社区居民对这种形式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某些城市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只会片面追求场面的“热闹”和活动本身的影响,活动的内容不能引起社区居民的共鸣,且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宣传效果,不仅使社区居民丧失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也不能让社区居民真正学到法律知识。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3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城市社区开展法制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中,人员复杂,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背景等等,但却很少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忽视了因人施教的原则。城市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而现实中,城市社区的普法教育方式忽视了多元化主体的要求,不能够真正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什么,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与帮助,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喜好,这肯定会使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降低。此外,城市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不突出,在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法律援助,其实法律援助更重要,更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3 强化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3.1 扩充专业的社区法制教育工作队伍
城市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们提高法律意识,不仅能够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还能让人们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如何让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专职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业余兼职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确保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居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法制教育的宣传工作的专职人员,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真正为人们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社区内部资源,将那些已经退休的、仍然活动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组织起来,组建一支从事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业余队伍,宣传法律知识。[4]
3.2 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的需求来开展法制教育
鉴于社区居民人员多元化,必须根据不同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来指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尽量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例如对社区中未成年人可以开展如何预防与制止犯罪的法制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等;对在职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条的宣传教育;对已婚女士主要开展的是《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对老年人重点开展的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的宣传教育;此外,还要考虑到各城市社区的特殊情况,比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可以多进行劳动保障、劳动安全等法制教育。社区居民对法律的学习需求并不在于理论性的知识点,而是怎样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法制教育的方式、采用贴近生活的法律案例,要注重法制宣传的实效而非一味地进行法律概念的“填鸭式”灌输。
3.3 丰富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宣传方式
随着网络、视频媒体等现代传媒进入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中,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关注民生权利保障建立,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必须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普法对象人群的特点,区别对待,把普法教育与为民服务融为一体。通过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交流与座谈等“互动式”学习方式,让社区居民在参与法治实践中学法,推动社区建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发展社区法治文化,如社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艺演出、家庭学法竞赛等,让居民休闲娱乐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形成一种以法律和法治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法治社会,提高法律进社区的效果。[5]
3.4 增强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之前,首先必须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围绕着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活动主题的内容和安排。其次,每次活动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各阶段的时事动态和社区居民身边发生的事件,让社区居民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并及时掌握应对各种事件的措施与对策。城市社区法制教育与解决民生需求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能只是盲目地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目前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到社区中走访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关注些什么,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普法教育,选择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切入点。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才能够切实帮助解决居民合法的法律诉求,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区以及社会和谐安定。
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居民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总之,持续不断的法律宣传教育,可以充实人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使法律观念真正贯彻到群众心中,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此外,还必须要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奋斗目标,着力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由单纯的普及法律知识向更加注重树立全民的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转变,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国斌.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J].中国司法,2003,(5).
[2]庞波.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N].法制日报,2007.
[3]杨其圣.关于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8,(2).
[4]刘英.关于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J].法治与经济,2011,(2):197-198.
[5]陈莺.关于提高社区法制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篇8
一、精心部署,建立健全依法治县建设领导机构
为保证法治宣传工作和依法治县工作取得实效,要求各企业单位迅速成立了法治县领导小组,把法制工作纳入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加强对依法治县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法治县工作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同时不断健全法制工作年度考核责任制,通过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了大家学法用法水平和能力。
二、全面发动,积极开展依法治县宣传教育培训
各企业单位按照法律进企业要求,确定重点学习内容,坚持“以点带面”和多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强化普法宣传,建立企业法治宣传的长效机制。组织企业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和与安全生产实际相关的法律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法制学习和工作氛围,参与组织依法治企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引领大家正确地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强化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观念,使企业员工的维权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并打造电力公司和甑子湾水电站为法律进企业示范点。
(一)把依法治县与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
我局积极向社会和企业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国家节能降耗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污染控制和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
(二)把依法治县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
我局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特别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充分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扩大安全生产的社会影响面和影响力。依法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加大危险监控、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依法强化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事危险性较大的作业人员的上岗资质培训,切实有效杜绝生产安全隐患。
(三)把依法治县与扶贫帮扶困难企业解困工作结合
坚决落实国家、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业务工作水平,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全力争取各项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展览会、产品交易会,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工程,广泛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努力减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篇9
“六五”是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是对“五五”普法的传承和延伸。根据我区的生产经营形势和周边环境,我们认为“六五”普法目标应该确立这样一个目标:即在员工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的基础上,“算好三笔帐”,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自觉性,同时,还要针对目前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加大防范投入,加强防范力度,持续推进“六五”普法活动进程。
二、关于“六五”普法活动的侧重点
抓重点、促全面,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六五”普法对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要着力要求。实施过程有要针对性,对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分别开展工作,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25年的普法,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推进国家法治化管理的自觉性并不十分强、十分高,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做到依法执政,没有很强的法治意识、很高的法律水准是很难胜任的。近年来,许多违反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按科学规律办事,随意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十分严重,其对法治的破坏及其的恶劣影响,多少年都难以消除。因此,“六五”普法仍然应把领导干部作为普法的重点,只是普法的目标侧重点不是放在提高法律意识,而是放在增强其法治观念、法律素养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上。
企业在推进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因此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教育应也是“六五”普法规划的重点。
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员法制观念
第一,依靠机制,落实普法。在普法的日常运行机制中,特别要强调依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省市各级组织都制定了各类《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实施办法》等,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抓普法依法治理的司法行政部门普法教育职责。作为企业单位,我们要进一步运用好《条例》《办法》和《实施规划》等,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二,深入教育,强化普法。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在中层干部中的法制教育,又要重视对普通员工进行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两头”抓,带动干部员工法律意识的提高,为最终实现“六五”普法工作目标奠定基础。融普法宣传教育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把法制教育图片、法律知识等教育宣传资料送到现场和基层;
第三,创新做法,全面普法。一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每年初坚持把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和一票否决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二是建立学法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干部、管理人员的学法、守法、执法审查考核制度,把能否切实认真依法办事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一条基本条件。员工岗前岗后以及技能培训,必须包括法律内容,考核不合格不予上岗。
第四,加强“两大建设”,夯实普法基础工作。加强“两大建设”,一是加强普法骨干队伍建设。抓普法骨干队伍建设首先从机关抓起,从普法干部抓起。普法干部在自身学习之后,再组织全区员工培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全员法律意识。二是加强普法宣传阵地建设。重点抓了两大法制宣传阵地。一是宣传媒体建设,我区利用网页、宣传栏、作业区小报等,不定期开设“法律常识”、“法制纵横”等专题栏目,进一步扩大了普法工作的辐射范围。其次是载体建设。我们因地制宜,针对生产经营和员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寓法律条文于案例故事之中,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形象、易学、易懂。
四、加大防范力度,全面提高现场防范
第一,建立监控系统。针对作业区井站分散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重点部位及重点井站增设了4处监控摄像装置,在20个采油站大门处都装有入站提示装置,提高了安全防范范围。
第二,提高物防能力。在全区所有井站高架罐都安装了防盗锁,所有的掺油装置都加装了封条,所有变压器全部安装防盗锁,同时制订了掺油管理规定及高架罐使用与管理办法,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第三,规范高架罐及拉油点管理。经营组设立专人对外销原油拉运跟踪监督;安排专人管理原油拉运站(单井),做到有记录、有跟踪、有反馈、有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相关站要建立原油拉运台帐,单井建帐由中心站或所管分站负责。其中,47号站原油拉运必须听从作业区统一安排,高架罐钥匙实行定人定时管理。
第四,规范管理原油拉运车辆。原油拉运车辆必须符合安全拉运条件,具备拉运手续,否则,严禁拉运。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和派出所取的联系,确保油区生产平稳运行。
篇10
依法行政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化,依法行政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公务员是依法行使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们能否运用法律手段来开展工作,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新时期要求公务员必须增强自身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潜移默化地为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法制引导和示范,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依法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推进扶贫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扶贫人员的法律水平,促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现将我在学法用法的体会如下:首先,积极学习各类法律知识,增强了我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了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其次,学用结合,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学法的最终目的在于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表现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各个方面。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工作者,我们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提升为人民服务本领。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要进一步提升学法用法思想理念。首先,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其次,学法、守法是自身建设的需求,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工作的形象。同时,基层工作队伍积极地学法用法对村民守法的引领作用也显而易见,依法办事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对巩固执政基础、规范社会秩序、培育公民品格、促进文化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法用法教育。学法是用法的前提,我们部分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还稍显淡薄,还存在弄不懂、学不深现象。要加大学法培训力度,健全考核机制,提高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学法的实际效果。同时将学法带入工作,充实内容,培养基层干部用法的能力。
三、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服务为民的能力。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迅速,农村村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如果我们不严格依法办事,就有可能引发矛盾,给接下来的工作增加阻力,从而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行使村民赋予的权力。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处理群众纠纷。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 上一篇:体育教育的案例
- 下一篇:初中化学优秀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