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 教学案例 实验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师,既渴望课堂上的精彩,又害怕课堂中的意外。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而实验中的“意外”――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上的误导。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不但会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且自身会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因此我们不但要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而且这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严谨认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案例一:在做浓溴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制备的Cu(OH)2的实验,若按教材或资料上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因此导致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若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小结:我们在实验中,若将有些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颠倒以后,就能得到正常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而不会产生“意外” 。

案例二: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备CH4气体,再用石英玻璃管点燃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再如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小结: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会产生“意外” 。

案例三: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其原因可能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小结: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因此很容易会出现“意外” 。

案例四: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会看不到铜丝变红亮,不反复几次也闻不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小结:温度是影响反应能否明显进行和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案例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2-3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盐酸过量或不足,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2-3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盐酸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结:实验室购置的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案例六: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NO+H2O2HNO2,因此上升的实际水面要稍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篇2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1],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一度以来,单调、枯燥、压抑、机械、重复几乎成了高三课堂的代名词,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一旦进入高三阶段也同样失去了它应有的本色,完全被讲题、练题所淹没。我省今年新的高考方案注重以测试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导,重点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新的高考方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把握复习方向充分剖析考纲,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探索有效课堂[3]。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没有理由不让它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力,即使是高三的课堂,我们依然可以化烦躁为激情、化苦闷为活力。

二、问题解决方案

1.探究有效课堂,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案例一:《定量实验专题复习》

广州市高三毕业班“一模、二模”测试反馈:学生在解答实验题存在畏难情绪,主要体现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放弃,空白 (2)见题就紧张,心理没底,少量的作几问、但部分错误 (3)涉及基本理论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时找不到思维方向。(4)不注意细节,答题时拿不到高分。高考理综卷化学部分满分100分,实验部分64分,可见分值比重之大,同时也充分体现实验模块的重要性。以下以两堂平行《定量实验专题复习》课来讲述我的策略。

片段一:

例1:(07江苏理综)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mol (CH2)6N4H+与1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I:称取样品1.500g。

步骤Ⅱ: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由色变成色。

例2:(09浙江理综)

(4)为了分析残留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残留物预处理,使铁元素还原成Fe2,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5Fe2++MnO4-+8H+ 5Fe3++Mn2++4H2O

①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_______(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___。

师:前阶段我们复习了酸碱中和滴定,请问例题1中指示剂的颜色有何化?

生1(1班):(迅速地)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红色。

师:掌握不错,拿稳基础分,那么请问例2中滴定前是否要加指示剂。

生2:(迟疑)不知道。

生3:是,理由……………不清楚……..

生4:否,理由……………不清楚……..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到底需不需要指示剂?

生:(讨论激烈),还是不太清楚。

师: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出发,KMnO4溶液为紫红色,作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时,达到滴定终点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事实上我们就可以用KMnO4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而不需要其他的指示剂。

生:(机械点头、表情漠然)

本堂课自我感觉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吸收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对于同样的内容在另外一个班我做了适当的教学调整,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段二:

课前准备:

试管一支、KMnO4溶液、FeCl2溶液、滴管2支

师:今天我们先做试验后分析试题。

生(5班):好!好!(热烈鼓掌,情绪高涨)

师:请一位同学描叙KMnO4溶液、FeCl2溶液的颜色。

生:紫红色、浅绿色。

师:回答非常正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试验现象。

生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3ml的FeCl2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KMnO4溶液。

生2:试管内颜色变为紫红色。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例题2。

生:(高兴、自信)老师,会做了。

师:请一位同学帮我们分析例题2。

生3:否,因为KMnO4溶液为紫红色,不需要加指示剂,滴定终点溶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师:回答非常正确,相信大家定量实验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2、促进探究学习、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传统“填鸭式”教学观念中我们吸取教训,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空。教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面临新的高考方案,在实验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自主研究。

案例二:《实验设计及步骤》

片段三

课前准备:试管、镊子、单孔橡胶塞、导气管、

例3:某学生拟定通过测定粗锌(杂质与稀硫酸不反应)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来测定粗锌的的纯度。

试剂及仪器:粗锌、稀硫酸、试管、镊子、单孔橡胶塞、导气管、托盘天平、量筒、水槽、铁架台

(2)实验时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如何将试剂加入试管并使反应开始?请设计实验方案并描叙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请根据我提供试管、镊子、单孔橡胶塞、导气管这几样简单的仪器、试剂(可由其他物品代替)设计实验,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班级里马上气氛热烈,高三复习课同样可以很活跃)

师: 请一位同学讲述本组的设计

生1:取试管一支,加入少量稀硫酸,用镊子夹起一小块粗锌,塞上连接了导气管的单孔橡胶塞。

师: 请一位同学来模拟操作该实验。

生2:取试管一支,加入少量矿泉水(代替稀硫酸),用镊子夹起一小节粉笔(代替粗锌)放入试管内,塞上连接了导气管的单孔橡胶塞。

师:(激动地)这位同学的设计非常好,就地取材既形象又生动,请问

我们收集到的气体会不会损失很大呢?如何注意细节问题?

生:(激烈讨论)

师:(将该实验再重新模拟演示一遍,适当校正细节问题),取试管一支,加入少量矿泉水(代替稀硫酸)稍微倾斜,用镊子夹起一小节粉笔(代替粗锌)小心放在试管口,塞上连接了导气管的单孔橡胶塞,缓缓将试管竖起来。我们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失分。相信通过刚刚的模拟实验,对于此类书写实验步骤的考题,我们可以迎刃而解了。

(全班学生都能认真的答题)

篇3

关键词:气压变化;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复习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案例背景

有些教师复习实验时无“实验”,只是对教材实验逐一讲解,同时进行较多的实验专项习题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背诵实验、害怕实验,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提高复习课效率,针对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情,作者设计了“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这一实验专题复习课,尝试通过教师的引导,唤醒学生以已有的气体压强有关知识为主线归纳、探究、创新和运用,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说出气压变化导致的实验现象,能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能归纳出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并学会实验操作,能归纳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并能设计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解释和设计“喷泉”实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通过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二、情景描述及评析

1. 积极思考,善归纳

师生共析:学生吹气球,教师在装有稀盐酸的可乐瓶上套一个装有小苏打的气球,两种药品混合后气球鼓起。做完这两个实验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快领会了本节课的主线——气压变化。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板书: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某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归纳出下列实验存在明显的气压变化,你觉得他的归纳对吗?

生:图3实验中没有明显的气压变化。

师:下列实验按照最终装置内气压变大或变小,可以分为两类,如何分类?为什么?

生1:图5、图6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小。图5实验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图6实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

生2:图4、图7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大。图4实验是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变大,图7实验是因为产生氢气,气体增多导致气压变大。

师:回忆、比较上述实验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气压变化而引起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朝着气压“大”还是“小”的方向?

生:朝着气压小的方向。

师:向图8长颈漏斗中注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后继续注水,出现图9现象。从图8到图9的过程中,锥形瓶中的气压如何变化呢?

生:气压变大了。

师:什么原因让注水后图9装置内的气压变大了呢?

生:注水导致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变小,从而导致气压变大了。

师:分析以上实验,你能总结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吗?

生: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

(评析:首先通过吹气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联想与压强有关的化学问题,然后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设计实验、解决实验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动手实验,乐探究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10、图11两种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具体操作。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第一步都是将管口“封住”,为什么?

生:形成密封装置体系。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手握”和“注水”分别改变了装置内什么?

生1:“手握”改变了装置内的温度。

生2:“注水”改变了装置内气体的体积。

师:最终都是改变了什么呢?

生:改变了装置内的气压。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请总结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

生:(1)使装置密封;(2)改变密封装置中的气压;(3)观察因气压改变而产生的现象。

师:刚才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同学们良好的思维能力,下面有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干燥管(如图12)在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在使用前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实验篮中的仪器(止水夹、注射器和装满水的烧杯),你能找出多少种图1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边动手实验边思考。

生:相互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填写报告。

师:你们找到多少种方法呢?

生1(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夹住止水夹,从水中提起干燥管,水不能滴下,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2(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部分伸入盛水的烧杯中,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3(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手捂住干燥管,如果干燥管末端产生气泡,松开手,水又进入干燥管一段距离且一段时间保持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4(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5(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充气,干燥管内液面下降,过一会儿干燥管末端又产生气泡,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评析:首先通过两种典型实验装置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然后设计了开放性学生实验“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根据自己不同的发现一起交流、反思,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既加深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得到很多课本和试题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了快乐的课堂气氛,使问题在愉悦中得以顺利解决,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勇于设计,敢创新

师:请看图13装置,在烧杯中装入稀盐酸,干燥管底部放上铜网,铜网上放上大理石,该装置有何用途?

生:可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师:该装置在制取气体时有何优点?

生: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师:演示图14~17装置的flas。

生:观看动画,积极思考。

师:这几种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的原理相同吗?

生:不同,图17没有利用气压的变化。

师:其余装置是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

师生共析:归纳出“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是利用装置内气压的变化,使反应物接触或分离。

师:利用下列仪器或用品,你能组装一套“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吗?请把你的创意画在学案的虚线范围内。

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设计装置。

师:请一位设计好装置的同学,上讲台利用flas向大家展示他的创新设计。

生:走上讲台,在flas上拖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图19的实验装置。

师:请为大家解释一下,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生:烧杯中放入稀盐酸,固体药品放在铜块上。打开止水夹,盐酸进入玻璃管和锌粒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管内气压变大,盐酸被压回到烧杯中和锌粒分离,反应停止。

师:大家说,他的创意怎么样?

生(鼓掌):非常有创意。

(评析:通过在图13装置中加入大理石和盐酸,引导学生推理出该装置的优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探究“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教师通过对图14~17装置的Flas演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学生顺利归纳出伴随气压变化的“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共同原理。最后设计一个“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创新实验装置,由一位学生到讲台在flas上拖动搭建该装置后表达出来,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创设问题情境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敢于设计,勇于创新。)

4. 综合考虑,会运用

师投影: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700体积的氨气(NH3)。

师:按图20装置演示“喷泉”实验。

生:看到红色喷泉,惊呼,鼓掌!

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妙的现象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氨气溶于水中,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中。

师:若将氨气换成我们较熟悉的二氧化碳如图21,难以形成喷泉,试分析其原因(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如果要使该装置也能形成喷泉(在不改变气体成分的前提下),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

生: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产生的压强差不足以形成“喷泉”,应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

师:若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实验、形成喷泉?装置如图22所示。

师生共析:可以用热毛巾或冰袋“捂住”烧瓶,引发实验。

师生共振: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以气压改变为主线,归纳解决化学实验中有关问题的方法,今天的作业是查阅你的文本资料或上网收索,归纳其它和气压改变相关的化学实验问题,下一节课来交流。

(评析:教师首先用图20装置成功演示了美丽的喷泉实验,学生的惊呼声、掌声显示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然后教师又依托图21、图22实验,设置思维层次逐渐提高的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反思

1. 平等交流,主动学习

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吹气球、喷泉实验等趣味演示实验和检查“干燥管”装置气密性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惊呼、鼓掌,气氛热烈,学习主动性很强。

2. 精心设计,有效达成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和“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创新实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等,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3. 关注差异,全体发展

在做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设计“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没有胶头滴管怎样引发喷泉等教学环节中,个别基础较弱的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教学;硬件架构;安全体系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各大专院校的教务工作中。实验教学的数字化建设不仅能够将教学管理层次不断提升,还可以全方位地改善学校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校园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实验教学系统,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与服务,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1平台硬件架构设计

合理的硬件架构设计能使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基于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特性,在硬件架构方面,充分考虑到平台的使用性能、可扩展性等因素,具体的硬件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两台服务器必须是高性能的,通过虚拟化技术各自虚拟化实现出两台虚拟服务器,作为数据的备份服务器,通过这种配置形式来进行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此外,数据的存储需要采用分布式的部署方式,各服务器之间通过光纤来进行互联。上图所示的架构设计方式具有如下优点:(1)传输数据的高速性。通过光纤来实现互联网、异地志愿服务器、服务器和光纤存储这四者之间的网络互联,光纤链路连接的极速传输使得各硬件见的资源共享速度得到快速地提升,效率也有很大提高。(2)高安全性以及强大的容灾和备份能力。任何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备份的问题,在B/S模式下,一旦服务器数据超负荷运行发生“崩溃”,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服务器的数据丢失,通过配置的备份服务器可以最快地还原应用数据,框架中通过虚拟化技术配置的虚拟化服务器即可实现数据的备份,是数据安全的关键所在。如果网络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资源的丢失,可以在虚拟化数据服务器进行数据的恢复。而且两台数据备份服务器确保一台发生故障崩溃时,还有一台可以正常运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除此之外,异地的资源服务器上还存储有数据的备份,多种数据保护机制的结合使用确保系统应对数据损坏及丢失情况时仍然能正常地运行。(3)存储的高扩展性。因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面向的用户非常庞大,相应需要存储的用户信息和信息资源数据也是海量的,所以系统的存储介质必须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的。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存储扩展的容量限制时80%,一旦超过该限制,就需要立即对增加系统的存储容量。上图所示的硬件平台方式中,存储的扩展比较简单,在服务器端增加硬盘即可。

2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各大专院校的内部网络通常进行学校日常工作事务的处理,有很多教育政策文件、领导阶层政府任职信息都具有很明显的敏感性。此外,内部网络的信息安全与学生权益、学生数据安全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更而甚之,与学校的利益、校园安全稳定甚至国家安全等都有关系。本系统所处理的所有校园内部数据,抛却有关于敏感的教育政策信息之外,还包括师生隐私的信息,包括学生身份、手机等安全信息。因此,保证系统网络安全,防范来自外部网络的非法入侵的攻击,建立有效强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环境要求通过已有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配置,使其具有如下特点:安全区域被严格划分,内外网连接处必须要确保安全;安全认证、鉴别、用户授权和数据加密机制必须存在;实行网络监控以确保服务器的安全。要学校内部信息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落实;定时地进行网络安全漏洞的检查并及时修复;实时监控网络的情况,是否被入侵,安装杀毒软件,防毒于未然;建立紧急事故处理机制,事故发生时可最快解决。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采用的安全防范策略如下:(1)系统采用防火墙技术来确保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是一种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目的是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防火墙通过在要设置的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部署相关障碍,禁止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所有资源的非法入侵,同时也禁止内部网络对外部网络的访问,以造成内部信息的泄露。为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设立的唯一通道,设置防火墙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如果没有设立防火墙,则需要在每台服务器上安装安全防御软件或系统,并要定期检查。缺少了防火墙的第一道防护闸口,每个主机都处于被直接攻击的范围之内。通过防火墙,可以滤掉不安全的服务,防止外部网络的非法入侵,可以隐藏一些敏感信息,防止攻击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集。系统防火墙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网络防火墙,主机防火墙和中心策略服务器。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2所示。(2)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入侵监测实现对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的扩展,可以提升系统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很好地完善了信息安全的基础结构。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来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定义的规则对它们进行分析,以查看网络中是否存在与安全策略相违背的行为或者遭受到入侵的现象。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可以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即时保护。(3)在诸多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中,密码是保护信息安全的较为有效的技术之一,而且居于技术的核心地位。数据加密的使用使得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会相应的提升,而且对数据的完整性也有相应的保证。通常情况下,加密算法、明文、密文及密钥多层完整的数据加密系统。其中,加密及解密的过程是由密钥控制的。而且密钥会决定加密系统的安全性,而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加密算法。由此易知,密钥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谨慎、安全。所谓的数据加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明文转变为密文的过程。其中明文表示的是初始的数字信息,密文表示的是与明文完全不同的数字信息,它们之间的转换是以加密算法为依据进行实现的。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加密对象主要是传输中的数据流,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及端到端加密是数据加密的接种主要实现方法。本系统采用严格的端到端加密技术以及DES加密算法。系统是由100%的Java代码编写,传输数据是二进制数据流,这些二进制数据流在发送端被加密,在接收端解密,中间节点处的数据并不是以明文的方式而存在,中间过程没有解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和篡改,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密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4)系统的用户注册方面,鉴于安全性考虑,采用用户名重复检测机制,检测用户名的可用性;另外,输入的用户信息会与系统用户信息库进行匹配,成功后方能顺利注册。注册界面如图4所示。系统用户注册模块主要包括注册信息的获取和注册两个步骤。步骤一:注册信息的获取主要实现从用户在注册页面输入的注册信息中提取出具体的取值,将它们赋值到相应的变量。步骤二:用户注册主要是根据输入的注册信息,与已有的用户信息库进行匹配,如果用户名已经存在的话,则返回进行重新注册;如果前后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的话,也无法注册。(5)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系统登录模块,如图5所示,采用JSP+AJAX技术相结合来实现,确保平台用户的安全浏览,登录模块输入信息检查、用户名存在检验和用户名和密码匹配检验等方面。其中,当输入信息检查主要是检查用户输入的信息有没有缺失,如用户名缺失、密码缺失等。登录信息验证主要实现对输入的用户名判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进行密码与用户名的匹配检验,否则,报出相应异常信息。用户名和密码的匹配检验是通过检索用户信息库,进行密码与用户名的匹配检验,如果匹配成功,即可顺利录成功,否则登录失败。

3总结

合理的硬件架构设计能使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良好的安全体系设计为学校日常工作事务的处理和诸多教育政策文件提供重要安全保证,本系统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骏.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2]肖云.基于SpringSecurity安全的Web应用开发.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式;市场营销;MBA;优化研究

市场营销是MBA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较为突出。众所周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础是从市场营销实践中获取的,经过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具有服务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案例教学普遍应用于MBA市场营销课程中。案例教学模式是MBA市场营销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将相关的市场营销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对案例课程展开研究、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案例做出主观判断与决策,这对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市场营销分析判断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因此是MBA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之一。由于我国开设MBA市场营销课程的时间较晚,导致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仍处在探索和借鉴学习的阶段,这就难免会造成案例教学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只有认清和正视这些教学问题,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实效。

一、目前国内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取问题

教学案例选取缺乏实效性、针对性,质量很难保证。部分市场营销案例选取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及个性需求。一些教学案例十分老套,与时展脱节严重,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现实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缺失。

2.教师启发引导作用不明显

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然而在目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不明显,致使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与我国MBA市场营销授课形式有直接关系。并且教师的启发形式较为局限,引导方式无法做到灵活多样化。

3.合作学习参与性不够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研究,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而国内MBA学生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合作学习较为不适应,学生的专注度和参与性并不够,这就影响和降低了学生从案例合作学习中对市场营销思维与视野的形成。

二、MBA市场营销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首先,案例教学要与MBA市场营销教学目标相适应,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案例,万不可偏离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合理穿插使用案例教学模式,使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充分贴合并适应教学内容。

2.参与性原则

只有保证学生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拥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才会达成案例教学的实际目标效果。所以提高学生对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十分必要,而且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的参与性。

3.启迪性原则

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并把握对学生启发的分寸,使学生思维连贯、活跃,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有效的启迪和引导,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会自觉地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三、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施模式的优化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案例

案例的选取要保证质量,以达到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首先,案例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并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对应,使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力且易于吸收。其次,案例的选取要与实际接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于实际市场营销技能的感知与领悟。此外,案例选取要短小精练,这样能保证重点知识的渗透,学生又便于记忆、吸收和整理。高质量案例的选取,是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有利保证,这就需要MBA教师加大对市场营销案例教材的收集、整理工作,丰富案例教学的建设成果,最终形成案例教学的特色培养模式。

2.精心策划和有效组织案例教学

教师是MBA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案例教学模块,在课堂中做好对案例教学的引导与控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应变的教学组织及传授能力,能针对课堂气氛及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做好案例教学的方向引导工作。此外,通过对课堂节奏的把控,使课堂讨论氛围愉快而浓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并能形成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探讨学习,针对缺点和不足时能够及时大胆指出,从而促进最佳思路的形成,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激发学生案例教学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适当选取开放式案例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式案例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面对现实营销中不确定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完善案例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进而全身心投入到案例教学的学习之中。最后,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在案例课堂发言,并尊重学生的言论,逐渐使学生形成正确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篇6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部分高校对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修订和改革。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时俱进的不断推进教学创新与改革十分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是重点所在。除去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电气类的专业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此类课程,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所学习知识有效发挥出来将是未来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核心课题,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围绕此课题展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后,各工科院校对电气类专业课的教学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综合现有的教学文献并结合作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现有电气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和实践教学容易脱节。对于电气类的专业课,目前大多数院校仍是采用课堂理论授课和实验室实践体验分开进行的教学办法,由于都是独立的课程安排,学生在课堂接受理论学习之后一般都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对应的实验,容易出现遗忘、应付交差的现象,导致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出现脱节。

(2)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一方面,实验课的内容受实验器材的限制(器材较为固定或者数量偏少),某些实验内容难以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课程和教材是单独设立,实验教材和理论授课教材在内容上很难做到无缝衔接,这两方面都导致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不能做到精确、全面的配套覆盖,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偏弱。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典型应用案例为纽带,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或是在实验室进行小班授课,使理论讲授和实验动手同步展开,在课堂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无缝融合。此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本文剩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针对上文指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介绍一种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法;其次,介绍如何在案例式教学中融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后,就所提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进行了总结。

2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

对于工科专业课程,案例式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把工程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适当调整,使之与当前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再将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案例进行授课,使学生对与案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实践应用有较为清楚的理解和深刻记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和如何围绕案例进行授课是案例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下面将从这两环节入手介绍本文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法,先介绍围绕案例展开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法,再介绍如何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方法的案例。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展开。针对上文指出的当前理论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容易脱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主张在课堂上将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展开。具体来说,围绕某一个应用案例,先讲述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在课堂上马上进行实验,让案例在实验中复现,在实验过程中,将之前讲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再次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两次讲述后,学生对本次授课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一般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和较好的理解深度,并知晓专业知识主要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教学团队经过分析,认为上述教学法效果较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堂上现场进行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结合实验和案例的讲述,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对他们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很大(目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的课程所为何用,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3)理论教学之后立刻进行实验,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时已经遗忘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4)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是围绕案例展开,内容结合十分紧密,避免了原来理论和实验课程单独设置导致的内容衔接不好的问题。

配套教学设施。上述教学方法由于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因此对配套的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有一定要求,对于需要利用大型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的专业课程,如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电力系统分析等,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对于仅需要一些小型便携式实验设备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等,可将单片机开发板、嵌入式开发试验箱等实验设备带至教室,仍在普通教室授课。案例选择。案例选择通常所采用的原则是:首先,要选择能够包含课程相关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然后进行课件的编排,使得学生在案例学习时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应用的操作方法;其次,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案例,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选择一些能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案例,以使学生跟上知识变更的速度。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围绕案例讲述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马上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结合实验再次讲述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融合。

3 在案例式教学中融入启发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上文介绍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案例式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结合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需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事物进行论证,增强他们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最后,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在案例式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要点之外,教学团队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凝练出了自己的特色。1)在第一遍讲述案例背景理论之后,学生对本次所讲案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就接下来的实验方案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先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2)在现场实验过程中,可以一边做实验一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始终沿着设定的方向前进,如果课时允许,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验,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3)在现场实验结束之后,可以就整个案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并以此为课后作业。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19―04

引言

社会分工的发展曾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但是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因此,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Liberal learning)就是通识教育,它强调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出知识、能力、道德意识、完善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计算机类学生也要加强管理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的管理教学实践也指出,单纯的管理学习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也不利于管理专业的素质提高,产生了管理人才“纸上谈兵”的现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正面临这样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电子商务人才包括技术服务支持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片面强调技术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用需求。

一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统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是一个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绝不是经济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简单叠加。通过对各类高校已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四个层次的能力,它们依次为电子商务建立的网络硬件、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营运、管理。围绕这四个层次的能力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结构的核心为“基础+核心+特色”。基础类课程是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经济类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程序设计。核心课程主要阐述了电子商务方面专业知识和理论。特色课程则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的运营管理而构筑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方面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体系是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体系。在大部分课程中设有实验部分,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基于该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二次社会实践、二次学年论文、二个专业实习来整合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增强和锻炼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树立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电子商务论坛形式,邀请一些成功的职场人士来校做讲座,以此形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校级电子商务竞赛和创业大赛,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另外,电子商务课程需要增加双语课程,与国际电子商务教育接轨。除了学院的公共外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还将国外一些优秀的并符合中国发展的课程作为补充,加入到本科教学中。作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发现国外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更加严格,电子商务课程划分很细。如电子商务课程中,澳大利亚学校设计了如在线购买,在线库存管理,在线销售,预算分析,虚拟社区,网站开发等多门课程来完成教学。每个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设计和考评方案。针对在线支付,他们也有专门的课程来教授。由于他们是私有银行,因此不同银行的交易手续和方法都有区别。完整而细致的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二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管理理论、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理论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分析、营销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对所有专业课程作汇合总结的功效。培养信息技术和管理技能是本课程的重点。其中,信息技术体现在网站规划中:市场调查的数据处理技术、网站制作的软件开发技术、网站的服务器计算机技术、网站管理的数据分析技术。管理技能体现在网站规划中市场分析技能、网站页面设计规划技能、网站推广技巧、网站管理的技能。从网站的可行性分析到最后管理方案全过程都需要有一个项目管理的技能。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讲授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二个方面的知识,而这两个内容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因此,如何在一门课程中将两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配合,实现网络商务方案,是本课程的难点。一方面,课程教学花一定的时间介绍管理技巧(如SWOT技术、市场细分概念、客户关系管理等)和信息技术(如统计技能、页面制作技巧、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分析工具等)。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上把相关知识的课程安排在前期完成,如数据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等。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网上构建立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全部课程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一套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国外的教学很注重同学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解一半的时间,还有一半时间会留给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讨论,小组作业或者同学作业演讲。这种方式便于同学对课堂内容更加投入,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教学内容,他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并分解,然后按步骤的教学。因此,很多我们认为的难点内容,对于他们的教学来说只是教学的步骤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我们教师也发现,当难点被分解讲解后,同学可以很容易接受,而且不易有误解。

三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的实验环节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是一个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很费劲,过于虚拟,不易有直观感觉。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建设商务网站立体教学包和直接可以操作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自己开发和经营网站,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可以获得一些实践经验。

本课程内容以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为线索来确定课程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网站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能够初步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设计和制作网站;3)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和方法,能够对商务网站进行、推广、分析、管理和评估。根据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特点,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1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报告

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是为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的。本实验要求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并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如何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实验者将选择一个熟悉的行业或者已经成立的公司为调查背景,然后分析其行业状况,公司发展状况和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确定该企业的商业模式。针对新的商业模式做详细的市场分析(其中客户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为必做项目),确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

2 电子商务网站制作

此实验帮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网站的规划报告,收集制作网站的必备信息,规划网站的功能,并设计网站的流程和网站的栏目。最后应用网页制作工具将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站程序页面。

3 商务网站的推广营销

网站制作并后,是没有点击量的。这个时候实验者要应用推广营销技术进行网站的推广营销。根据课堂讲授的网站推广营销技术和手段,和网站的成本要求,实验者要设计一套商务网站推广方案。

4 商务网站管理策略

商务网站的管理主要是客户管理、商品管理和决策分析系统等内容。本实验延续前面实验的结构,完成商务网站的管理方案的分析和设计,其中包括客户管理、商品管理、决策分析管理和安全管理。

四个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增强应用和创新能力。其对能力的培养可参看下图2。

图2 实验环节设计

本课程实验教学环节采用了灵活的小组方式完成,完成后每小组选派同学上台演讲向全班同学演示,并由其他小组对分析和设计提出疑惑,再由该小组同学进行解答,最后由全班同学互评分数。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同学将好的作品在外投稿,参加校园网上创业活动和阿里巴巴举办的“明日网商”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学生的评分环节在国外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要求教师在实验前清楚告知同学评分标准,并对每个评分标准有详细解释。同学会根据评分要求来完成实验,教师则必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分,避免不公平的现象。

本实验课程学生评分以小组宣讲计划书内容为主,要求阐明计划书各个部分内容,具体评分标准为:各部分内容逻辑清晰、合理(40%);计划书具有可行性(30%);创业的盈利模式具有可借鉴性(30%)。

教师评分以小组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要求各个部分阐述有逻辑、有调查数据的支持,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

表1 实验评分标准

*以上评分标准对学生公开,学生互评也可参照此标准。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各50%,作为该实验的最后评分。

四 总结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色并结合国外教学的经验,设计了一套学生可以活学活用的实验计划。在实施中,受到同学的好评。但对于实验中会出现因为时间不够,同学设计的网站不够精美的现象。可以考虑改为现有网站的体验报告,并设计改进方案。

本课程实验设计环节是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并结合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设计。和以往的课程实验比较有如下特点:

实验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在本科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实验。因为有些课程很难开设出让同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本课程如果单从内容上看,也是虚化的内容多,动手操作的内容少。在实验设置上,本课程将项目计划书和网站制作相结合,以电子商务网站为主导线索,从规划、制作、推广到管理策略一步步实现了一个网络创业的计划。同学普遍觉得学有所得,而非泛泛而谈,也绝非纸上谈兵。

考核目标明确。管理类的课程作业和实验因为不能像一些工科类科目做具体的程序项目,往往内容和考核目标比较虚化。在这方面,国外的教育比较成熟,他们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剖,然后针对课业有明确的评分点。就拿烹饪课程来说,对于一份菜式的肉要切多大,配菜要几克,其形状和大小都有明确要求。这样学生对考核内容也非常明确。

实验设计囊括了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本身有一种汇总其他多门专业课程的特点。课程实验设计考虑到这一点,并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个实验完成后,同学会发现实验完成了一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复习,同时培养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 宋文官,胡蓉,徐文,编著.商务网站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宁华.论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 2005,(12):91-93.

[3] 胡玫艳.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1223-1245.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钴配合物;电极电势;晶体场稳定化能;光谱化学序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61-02

一、前言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大都源自缜密的实验观察和详细的实验记录。同时,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对化学实验方法的设计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一无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学生脑力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论和方法对化学实验的指导作用。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应起到推动和助力作用。本文从钴(III)氨配合物的合成入手,介绍了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实践。钴(III)氨配合物主要包括三种:[Co(NH3)5Cl]Cl2、[Co(NH3)6]Cl3和[Co(NH3)5H2O]Cl3晶体,其内外界结构和光学性质对制备条件相当敏感,不仅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1-3],而且其合成和组成分析属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4-7]。该实验涉及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光谱化学序列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组成分析过程中还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等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贯穿实验的始终,在样品合成方案的设计、钴氨配合物的组成分析和目标产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等方面均有体现。

二、氧化还原电极电势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传统实验教材中以CoCl2晶体作为制备钴氨配合物的钴源,在氨水环境中,加入H2O2作为Co(II)的氧化剂、使用浓HCl以促进含氯离子配合物的结晶,实验操作环境比较恶劣[6]。由于实验教学面对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氧化―还原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因此在实验设计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理论课程中学习的Nernst方程,考虑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和操作环境等因素,计算了Co(NH3)63+/Co(NH3)62+、NO3-/NO2-、O2/OH-等相关电对的电极电势,设计了新的样品合成方案。具体如下:将7.276gCo(NO3)2・6H2O和一定量的NH4Cl固体置于三口烧瓶中,加入7mL水,在65℃恒温水浴中搅拌回流20分钟,混液由淡紫红色逐渐转变为深蓝色。向混合溶液中持续通入高纯氮气20分钟后,分多次加入一定量的浓氨水,溶液的温度维持在65℃左右,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深蓝变为深紫红色。氮气保护下继续搅拌、回流40分钟,即产生大量紫红色沉淀。过滤后用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得到目标产物。该方案以Co(NO3)2・6H2O代替CoCl2和H2O2,利用Co(NO3)2自身的氧化能力氧化Co(II),避免使用额外的氧化剂,减少了浓盐酸的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组分分析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有意义学习的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9]。化学实验教学是在概念和命题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概念和命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已经习得了各种滴定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不同的滴定方法,深刻理解滴定技术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生创造性的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认为,试图通过短期训练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完全可以随着教师结合学科内容运用的一系列策略来进行训练、发展和提高。当学生想知道自己所合成的样品的组成时,所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不同于以往的实验操作练习,他需要在大脑中对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各种滴定技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找出测定钴氨配合物中Co、NH3和Cl的含量所适用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转化为实验数据。样品的测试结果与[Co(NH3)5Cl]Cl2的理论组成几乎完全一致,表明改进的实验方案能够成功制得目标产物。此时,学生的喜悦溢于言表。因为他们看到了滴定技术将看不到、摸不着的配合物真实地展示在眼前,他们意识到了化学基本理论对化学实验的指导意义,他们也会将这些正向、积极的情绪反馈到后续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任,学生从理论课堂上得到的大多是间接经验,它们是前人发现或总结的、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首创性的成果。教育学理论家吉尔福特认为,“真创造”和“类创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创造性不仅局限于少数天才,还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因此,创造性并不神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创造性的行为。总之,钴氨配合物的组成分析涉及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沉淀滴定,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优秀范例。

四、目标产物形成机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

1.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应用。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的现代测试技术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够为我们提供可重现的、精确的实验数据。基于这些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逻辑缜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巨大裨益。在钴氨配合物的合成实验中,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与文献[8]制备的样品和JCPDS标准卡片No.74-0344进行比对,说明以Co(NO3)2・6H2O晶体为原料、在NH3-NH4Cl体系中,不必添加诸如O2、H2O2等其他氧化剂,利用硝酸盐的自身氧化能力即可得到纯净、结晶良好的配合物[Co(NH3)5Cl]Cl2晶体。

2.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实验机理研究的指导。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可以跟踪反应过程,使原本看不到的反应过程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我们分别测试了原料、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原料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反应机理。学生们清晰地观察到了Cl-离子和NH3分子依次进入钴配合物内界所带来的电子吸收光谱的红移和蓝移,并推导出了晶体场理论教学中学习的光谱化学序列NH3>H2O>Cl。

3.晶体场理论对实验机理研究的指导。钴氨配合物[Co(NH3)5Cl]Cl2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和配体置换两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Co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入手,利用晶体场理论,计算了Co(II)和Co(III)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化能,分析了它们稳定性的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的数据,得出弱场中的Co(II)(电子构型为dε5dγ2),经过强场中的Co(II)(电子构型为dε6dγ1),最终转化为强场中的Co(III)(电子构型为dε6)是能量最低的途径。

五、结论

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孤立进行,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培养的既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也不是照方抓药的操作工。实验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理论教学成果去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揭示隐藏在背后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Farhadi S.,Pourzare K.,Sadeghinejad 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3O4Nanoplates by Simple Thermolysis of the [Co(NH3)6]2(C2O4)3・4H2O Complex[J]. Polyhedron,2014,67(8):104-110.

[2]Farhadi S.,Safabakhsh J.,Solid-stat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Co(NH3)5CO3]NO3・0.5H2O complex:A Simple,Rapid and Low-temperature Synthetic Route to Co3O4 Nanoparticle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2,515(1):180-185.

[3]Mech K.,abiski P.,Kowalik R.,Fitzner K.,Analysis of Co-Pd Alloys Deposition from Electrolytes Based on [Co(NH3)6]3+ and[ Pt(NH3)4]2+ complexes[J]. Electrochimica Acta,2013,104(1):468-473.

[4]魏琴,盛永丽.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贾佩云,陈春霞.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7]商少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4.

篇9

【关键词】化学 ; 实验教学 ;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00-01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分配任务,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化学实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在化学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给予相关策略。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教师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坚持主体性、探究性以及开放性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原则是指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要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力。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拘泥于教材,教学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分析

1.缺乏对化学实验课堂的重视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现象的认识,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化学的考试分数,在教学中只传授学生教材上的化学知识,没有加强对化学实验课程中的重视。很多化学实验教师只是讲解一些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中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背过就可以了,并没带学生去实验室做相关的实验。

2.学生缺乏主体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虽然一些教师做了一些化学实验,但是教师只是在讲台上给学生做实验,却没有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缺乏主体性,不利于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

3.没有结合实际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的存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结合日常生活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由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结合,导致很多化学实验没有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不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1.精心设计任务

化学教师要增加对化学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化学任务,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浓硫酸与铜的反应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精心设计任务,提问学生在经过硫酸、浓硫酸和铜分别反应之后,观察两者的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实验条件是否相同,实验产物是否相同,通过设计这些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观察,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情境教学法提出教学任务

教师在上化学课之前精心设计了相关的教学任务,教师如何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任务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利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来给学生提出任务,提高学生对执行任务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雨水PH值测定实验时,教师通过讲解由于大气污染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雨水的PH值发生变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测量雨水的PH值,能够判断出该地区是否受到大气污染,还能够猜测出空气中可能含有那种化合物,教师通过上述情境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收集自己家附近的雨水,然后测量雨水的PH值,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空气中可能含有哪种污染空气的气体,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执行任务的积极性[2]。

3.增加学生的主体性

要增加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电解水的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电解水的实验产物是什么?教师将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来进行电解水的实验,学生之间可以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可以来连接设备,一个学生进行化学操作,一个学生检验产物,还有一个学生记录整个实验所产生的现象,最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根据自己对实验的观察,来得出电解水的产物。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3]。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运用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化学教师要根据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义建,郝瑞锋,赵铭燕,徐土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3(05):45-46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分析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28-02

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但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深入开展本科人才培养与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具有鲜明的教学科研特色。

近年来,随着核电大开发对核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具“核”特色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建设和培养模式等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革与变化。[1]为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针对不同“核”专业的具体特点而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和有效措施。

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对课程教学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化学实验。学生的化学实验只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另一方面,则是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包括实验技术理论、实验技术操作和实验技术方法。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2]本文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所在高校“核”特色进行教学,力求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逐渐创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此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有多人次在省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得佳绩和获得省大学生研究性创新计划项目资助等。

一、分析化学实验课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校科研和教学特色,增加含铀等核素复杂样品前处理和分析的相关教学内容。对于色谱和光谱分析等章节实验部分,则通过一些实际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根据待测目标物质的性质,选择而建立合适的检测分析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打下良好基础。

在辅助课程安排上,针对不同生源本科生可能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等特点,特地开设了“放射分析实验”自编课,由在此领域从事专门研究的教师授课。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是由易到难的,使整个学习有一定的梯度,方便循序渐进。

另外,为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还根据学生具体的不同特点,如性别、兴趣爱好及成绩等因素,对上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组内学生的各种指标大致平衡,并且规定每个分析化学实验小组都必须至少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型研究实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参与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分析化学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使学生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知识掌握较完整,因为针对实际案例,学生也不易忘记,并且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改革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授课方法上,尽量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结合研讨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学生为中心,授课教师只起引导或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分析问题。多媒体课件能形象而快速地向学生展现实验教学内容,在具体而客观的事件中,容易引发本科生对某种科学研究问题的热烈讨论。在研讨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甚至共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可以强化本科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或掌握,遇到学生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教师还可及时纠正。对于某些放射性大、对身体危害大的实验还开设有模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功能设置,方便地体验实际实验过程,充分理解和掌握具“核”特色的分析化学实验。这样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得到加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基本操作技能型实验部分和创新研究型实验部分均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例如,在基本操作技能型实验部分,主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要求每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过程均需掌握,可以随机选择某个学生负责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演示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训练,学生不仅都能达到该实验环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且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得到了锻炼。创新研究型实验强调的主要是开放性和引导性。[2,3]在这类实验教学中,首先,实验教学内容的提出是开放性的。具体操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专业的“核”特色提出实验方案,如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应用离子色谱检测铀的新方法研究。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开放的,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仅为本科生预设问题情境,为其研究项目的开展打下基础,或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及场地等,其他大部分实验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本科生会对实验研究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进一步开发,可加强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索精神等。[4]在整个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参与学生留出思考的机会、时间或空间。比如说实际案例分析中,涉及对含铀混合体系中某成分的准确分析,而文献或国家标准方法中,一般强调用偶氮胂III分光光度法,这也是分析检测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对于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光谱学和化学计量学数据处理方法,如果数据结构可行,就可应用数学分离代替化学分离,普通的光谱学技术也可直接对含铀混合体系待测成分进行目的分析。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全过程中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另外,充分利用大学化学省级示范实验室教学平台为“核”特色分析化学实验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按计划自行安排实验进度。

将“核”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会多有裨益。而经过此系列实验改革训练的本科生其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的甚至还学会了如何去探索一些客观实际问题,自我感觉良好。经过系列教学,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说明达到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同时教学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因此本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成功的。本实验课程的创新实践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磨砺学生的意志。因为,一定会有很多预料不到的困难和阻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一部分本科生可能甚至想中途放弃。这个时候,起引导作用的教师需要做一些心理工作,提供一些有力的帮助,让学生重新拾起信心,将实验进行到底。另外,本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将有助于让本科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例如学生会在实验工作前做好细致准备,实验中也会操作更认真,仔细观察,规范实验记录,及时整理和处理实验数据等。

二、改革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在目前的核电大发展形势下,总的来说,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具备扎实核专业基础的技术人才明显不足,相应的培养“核”专业人才的师资和学习条件等,也较缺乏。针对全校所有涉“核”专业学生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不易在教学内容上满足所有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或要求。比如说有些本科生已掌握了一定核专业知识,因为其家庭成员来自于核工业生产部门或相关企业,在其父母言传身教下,甚至还会掌握一些操作技术,但另外一些本科生却从未没有接触过核,没有任何核专业知识,甚至还有些学生来自于文科背景,连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没有接触过。还有些本科生不习惯独立自主的实验教学方法,甚至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特别是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期时,本科生遇到了困难通常会感到受挫或焦虑,习惯性地把问题交给老师,希望老师来解决问题,对教师的依赖性还会比较大。

从目前的“核”特色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来看,其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学生的培养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

[ 注 释 ]

[1] 宋继梅,胡刚,李胜利,等.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大学化学,2009(5):42-45.

[2] 丁长江,李政,李宏斌,等.整合实验化学课程内容创新实验化学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