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 物理知识 医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医用物理学教学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较难进行的一门课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本身难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还有这门课程在医学领域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等多种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们都在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多年探索,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独创性,互动性与知识能力的培养。所谓独创性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案例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所谓互动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与教师互动,通过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指导完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是,作为一种新方法的尝试,在案例的设计上会有不少的难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案例教学结合物理知识单元进行

案例教学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一个案例,把整个教学内容贯穿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之中,让案例的实施过程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自己独立完成案例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如,在进行液体表面张力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提前介绍表面张力的基本知识,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之后,然后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从液体的表面张力到肥皂泡,从肺泡的大小泡实验到毛细现象,从湿润现象到气体栓塞等等一系列现象,让学生在认识这些现象的同时,加以分析计论,探索它们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同时也学到了本单元的所有内容。再加上教师在最后环节的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这样,课堂的效果就活跃起来了。

2 案例教学结合医学知识进行

在学习医学物理学的前期,学生已经学到了部分的医学知识,在设计医用物理学的案例时,可以结合已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如,学到人体的力学结构这一单元时,主要介绍在人体中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可以先从人体的肌肉和骨骼说起,让学生分析讨论头部杠杆、足部杠杆、臂部杠杆以及分析在人体髋关节和脊柱上的力。这知识都是学生具备的,只是要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结合到医学领域,将医学知识与物理学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思惟的空间,加强了所学的医学知识。对医用物理学的教学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再如,介绍光学仪器一节内容时,要讲到很多种在医学领域里用到的光学仪器,如,检眼镜、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如果给学生一个命题,让大家讨论各种光学仪器的放大率,并指出在医学中有何应用,这些问题必然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分析与阅读相关资料,并且能调动大家的兴趣,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3 案例教学结合物理学实验进行

案例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借用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课堂进行实施课堂内容的教学,因此在一些物理章节的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激光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可以把激光器搬到教室里,以实物为教学资料,以教室为教学环境进行教学,通过激光器的发光过程,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激光器的知识,当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与学生互动,这样的一堂课就会生动活泼、积极而又有效率。又如,在学习X射线一节内容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不过,由于X线机不可能搬到教室,可以把教室移到实验室进行,这样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特点。

4 案例教学要注重组织教学

在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地组织好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因素。课前要事先进行布置预习,分配好小组,各个小组要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课程进行的进程中,要准备好互动的资料,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可以根据情况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做到既放松又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控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5 案例教学要注重总结评价

课程进行到终了时,教师要注重积极地总结评价,在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提出各小组的优点和缺点,指出应当改进的地方,从发展鼓励的方面多提出正面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应该客观中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利学生及时改正。

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之中发现其闪光点,从中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其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鼓励其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3年级:亲近、欣赏和爱护大自然,感知周边环境、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4~6年级: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7~9年级: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

(二)内容结构

环境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环保观念、环保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环境、关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三方面,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到1~9册,呈螺旋递进式。

(三)编写特点

1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问题,围绕“认识环境、感知环境、了解环境、改善环境”的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教给比较系统、全面的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形成系列化的安排。

2 选用真实的事例、真实的图片和数据资料,采用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呈现真实的、生活化的社会情景,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启发性。如人们对塑料袋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习以为常,但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教材用生动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现象入手。引发深入思考。努力认识和解决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

3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拓展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生活垃圾分类》《我当家庭绿化设计师》《拒绝白色污染》等主题活动,开展角色扮演、模拟演练、体验、交流、调查、制作、探究等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创设了平台。

教学建议

1 贴近生活实际,交出自主活动。本模块强调贴近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力求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要选取具有地方特点的学习材料。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各种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实践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可开展社会小调查、我为家乡环保献计策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2 关注现实环境问题,在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往往与某些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息息相关。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中的环境问题。例如,人们为美化居住环境,爱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但很少考虑什么植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什么植物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问题等。环境教育恰恰要使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目的。

3 运用所学知识,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当代环境问题已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方向发展,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关注身边的、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像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存在的浪费生活用水等问题,教师可以此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参与改善环境行动的意识,

4 关注学生的活动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注意对学生的环境态度、技能、行为以及参与环境教育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

5 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适当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和活动进行调整,并注意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

《拒用塑料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8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美丽的家乡风光)师: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里鸟语花香、天蓝水清。你想对你的家乡说什么呢?师:老师还在江西的有些地方拍到了这样的画面。(课件演示:废弃塑料袋在草坪上随风飞舞、火车铁轨旁塑料盒成堆、废塑料在河边成片)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2 揭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交流信息

1 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1)认识什么是白色污染。

(课件出示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塑料薄膜等)议一议:什么是白色污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2)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读一读“智慧泉”里介绍白色污染危害的内容,和同桌讨论交流白色污染对环境、人类、动物的危害。

2 探究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讨论:废弃塑料袋何故四处纷飞呢?真的是塑料袋本身的罪过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们有过乱扔乱丢的行为吗?

3 共商治理方案。师:同学们,白色污染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离得开塑料制品吗?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防治白色污染?(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三)知识拓展,提出建议

1 提问:拒绝白色污染,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你们知道塑料制品是用什么做的吗?

2 计算:一年下来,全国仅生产塑。料购物袋就要消耗多少吨石油?要动用30万吨超级油轮跑多少次?

3 交流:面对这么大的一笔资源浪费,你想提出什么建议呢?

4 思考:在能源危机的时代,限制或不使用塑料购物袋意味着什么?

(四)应用深化,动手实践

1 讨论:我们有很多减少白色污染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拒绝白色污染,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购买东西带自制的环保袋)

2 思考:可以用什么材料做环保购物袋?(学生汇报)

3 制作:我们一起设计图案美观的环保购物袋吧。(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五)了解社会,总结本课

1 介绍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动态:美国为了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采用了立法的强硬措施: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塑料垃圾做得最好的国家:我国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

2 知识链接。读一读“望塔”里的内容。

3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的探究学习活动,对白色污染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想法,你还有其他的收获吗?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齐心协力,共同拒绝白色污染。

(六)课外实践,走向社会

1 收集“白色污染”危害性的资料及图片,制作宣传小报,让人们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向人们发出倡议,拒绝白色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

篇3

关键词:创新设计;教学案例;激活思维

中学地理教学积极倡导案例教学, 并且教材也提供了大量案例, 因此案例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有两种:一是课本中的案例。中图版地理教材在每节课后都设置了“案例研究”栏目,这些案例都通过教材编写专家精心策划选编而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对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教师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地理案例,可与教材内容互相补充,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发展成熟,作用日益明显。

一、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可让学生主动思考这是什么、为什么,并使学生努力去解释这一现象,主动寻找结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举例: 认真观察图1,比较两种地貌差异。

思考:①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那么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②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

上述举例是“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的案例,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这两种地貌形成原因可以重点突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流水侵蚀等,为新课讲授奠定基础。案例展示的图片只是很少一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展示更多关于地貌的图片,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开阔眼界。同时也可要求学生自己举出更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方便理解和记忆。

二、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和规律

地理原理和规律是地理事物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蕴藏于地理事物外部表象中。客观现实的地理案例多为地理事物外部现象。一个好案例能反映地理现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总结、归纳等,由浅入深,从复杂的地理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举例: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城市大多是一个个的点,而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可看到每个城市总是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形态,而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则受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交通线路发展的影响,往往形成条带状或组团状的城市形态,如图2所示。

思考:①图示地区的城市形态分别属于哪种类型?②试分析影响其城市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③请与同学讨论这些城市形态的优缺点?

对于城市,高中学生一般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但这些知识绝大多数是以某个具体城市而孤立存在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性思考。上述“城市空间结构”一节的案例使用多个城市实例,通过比较方式,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总结出一般性的地理原理。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探究城市的利用方式、城市空间结构,建议将城市示意图和景观图结合使用。

三、用案例检查和反馈学习成果

地理学习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通过案例教学,能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除教材中的案例,教师还可设计课本以外的其它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例:常见的岩石如何区分?如何形成的?

当你经过学校大门、一座纪念碑或一栋大楼时,请停下来仔细观察,它们很可能是由常见岩石建造的。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矿物、岩石碎块、有机物质、火山玻璃及其它天然物质的混合物,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或许在家附近就能发现多种岩石。常见的岩石有三种: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可通过各种成岩作用相互转化,形成地壳物质循环。

(1)分组发放常见的三类岩石(图3)。

(2)根据教师发放的三类岩石,查阅资料(专业图书、网站),分别从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密度等)、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包括各种矿物的含量等)、化学成分等方面描述其特点,并做好记录。

(3)学习本节内容,尝试分析三类岩石的形成环境及其形成原因。①列出能发现岩浆岩(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地理环境,阐述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②列举能发现沉积岩(页岩)的地理环境,阐述沉积岩(页岩)是如何形成的。常见的沉积岩还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何特点?③花岗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了片麻岩(变质岩),描述花岗岩和片麻岩的不同特点,并阐述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的变质岩还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何特点?

(4)三类岩石可相互转化完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请参照课本第57页图2-3-13 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设计完成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图,并分析其中的条件。

篇4

1 设计思想

本复习教学中通过创设适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提取、整合、运用相关知识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源泉,本次专题复习通过巧妙设计问题的内容、形式和出现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回顾旧知、发现新知;加强学生提取和组织脑海中原有的知识信息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相应育种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图1)。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横向比较不同育种方式,以理解各种育种方法的目的、处理方法、依据原理和优缺点。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动植物育种问题上的具体操作过程,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是各种育种方式的目的、处理方法、依据原理和优缺点。

4 教学过程

4.1 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拥有全世界1/4左右的人口。然而耕地面积却只占全世界的1/10,因此,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你是这方面的策划者,你会从哪方面人手去解决这个粮食问题?

学生讨论结果: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教师趁势引问:种植性状优良的作物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粮食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获得性状优良的作物呢?

学生回答:通过遗传育种,培育出性状优良的作物。

教师评价:同学们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生物的遗传育种问题。

4.2 横向对比探究,构建互动课堂

4.2.1 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幻灯片展示问题一:小麦的高杆对矮秆是显性,抗锈病对易染锈病是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2个纯系品种:高杆抗锈病(DDYr)和矮秆易染锈病(ddtt)。请设计两种育种方案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的新品种。

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地提取和组织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信息去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评价并引导指正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出现的失误和容易忽略思考的问题,如:

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产生的是幼苗还是配子?

单倍体育种过程有无种子的产生?

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为什么是幼苗而不是成熟植株?

秋水仙索处理的是所有的幼苗还是一部分幼苗(目的品种)?

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单倍体吗?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说出两者的目的、处理方法、依据原理和优缺点。

这个环节通过展示典型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提取脑海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去分析问题,以及引导指正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的惯性失误,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

幻灯片展示问题二:现有黑色长毛兔(BBEE)和白色短毛兔(bbee),如何利用这两种兔子培育出能够稳定遗传的白色长毛兔(bbEE)?

学生的思维马上转移到问题―育种过程,想来个“依葫芦画瓢”,结果矛盾出现了。若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将黑色长毛兔(BBEE)和白色短毛兔(bbee)进行杂交,获得F。(BbEe)。对于植物而言,可采用自交的方法获得F2,并根据表现型筛选出需要的类型,将它们连续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非目的性状个体后可获得纯系目的品种。然而,动物不能完成自交啊?若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对于植物而言,可将F。代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因为已分化的植物细胞在离体等适当条件下可以表现出全能性。然而已分化的动物细胞一般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且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也不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那该怎么办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和兴奋,学习的激情很高,课堂气氛也将非常热烈。教师趁势建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获得Fl(BbEe)后,动物不能自交,但可以让F1(BbEe)中的雌雄个体间相互;获得F2,筛选出白色长毛兔(bbEe,bbEE)后,可以采取让这些白色长毛兔(bbEe,bbEE)与白色短毛兔(bbee)测交的方法,并根据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区分出白色长毛兔中的纯合体和杂合体,最终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白色长毛兔(bbEE)。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巧妙创设与学生原有知识信息发生“矛盾”碰撞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兴奋,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4.2.2 多倍体育种

幻灯片展示多倍体草莓、水稻、无子西瓜、小黑麦等图片,提出问题,与原物种相比,多倍体一般具有什么特点?展示普通小麦(AABBDD)和黑麦(EE)染色体组的组成,引导学生分析八倍体小黑麦(AABBDDEE)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其中,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什么,只能是幼苗吗?为什么需要对小黑麦(AABBDDEE)和黑麦(EE)杂交的后代用秋水仙素处理?如何判断生物是否可育?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多倍体育种处理方法,目的和依据的原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无子西瓜的培育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异同点,在比较中进一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种育种方法以及提高运用相应育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3 诱变育种

幻灯片展示多种类型的太空椒图片,教师说明太空椒的某些性状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通过太空育种新出现的,并提问:太空椒的培育能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或多倍体育种实现吗?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选择先让学生个别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进行班级交流。学生讨论结果:上述三种育种方式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的重组或改变原有基因的数量,但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教师趁势引导:那么,应该选择哪种育种方式才能培育出太空椒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诱变育种的处理方法、原理、目的和优缺点。

4.2.4 基因工程育种

继续引导探究,上述几种育种方法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如果要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身上,该采用什么育种方式呢?展示抗虫棉图片和培育过程示意图,提出问题,抗虫棉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从而引导学生对基因工程育种方式进行复习。基因工程育种的操作方法比较难懂,学生往往不能准确说出,教学中可以采取设计梯度性的问题串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步步深入,终达本质。具体的,基因工程育种大体大包含哪几个操作步骤?如何获取目的基因?如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重组?如何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如何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I-?经过转基因操作后的受体细胞都拥有目的基因吗?如何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可以通过什么技术将受体细胞培育成抗虫棉植株?上述教学在问题串的引领下,促使学生进行连续递进式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和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基因工程育种的目的,依据原理和优缺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4.3 列表总结归纳,完善知识结构(表1)

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课程设计

本文以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之一,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电脑软硬件系统维护工作岗位的需要,为学生将来从事兼容机、笔记本电脑系统维护服务与咨询、IT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工作打下基础。

一、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主要围绕着计算机维护相关知识进行讲解,针对计算机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以正向的系统维护与反向的故障排除为教学理念,正向系统维护体现的是我们在计算机维护过程当中应该做那些工作,反向的故障排除体现的是在维护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本课程遵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体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一)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本课程围绕新生电脑选配、实验室系统安装、计算机日常使用与维护、典型故障分析与排除、电脑维修公司工作过程等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展教学。

(二)教学实施建议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面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电脑选配、维护、维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IT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单元设计

(一)参考性学习任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新生电脑选配、实验室系统安装、计算机日常使用与维护、典型故障分析与排除、 电脑维修公司工作过程五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参考性学习任务。参考性学习任务设计和电脑门市、实验室管理员、电脑维修公司维护等岗位工作内容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方向与人才需求相一致。

(二)任务内容设计

本文以电脑维修公司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为例进行内容设计,其简要内容如下:

电脑维修维护公司工作任务;

电脑维修维护公司工作岗位;

电脑维修维护公司工作流程;

电脑维修维护公司工作规程;

电脑维修维护公司上门服务章程;

进行角色分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某项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流程,积累工作经验。

三、具体实施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充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维修团队成员任务及工作流程

项目团队划分后,教师组织团队所有成员进行总体工作部署,对项目工作过程提出要求:

电话咨询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客户电话咨询。每次访问客户必须做详细记录,咨询记录必须要全面、明确、高效。对各项咨询内容分析、整合后,形成咨询文档。遇疑难症状要向客户经理反映,并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客户。

接单员:在前台接待工作中态度要热情、和蔼可亲,举止端庄大方,提供有效的现场故障咨询,并详实登记客户信息。接收设备并出据收据,编写设备标号,张贴标签,填写故障现象,写明初诊故障。

维护工程师:维修非硬件故障,编写故障处理流程(以备相同故障处理资料查询),写明故障处理结果、维修价格,并编写用户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维修工程师:对硬件故障进行维修,编写维修流程(以备相同故障处理资料查询),写明故障处理结果、维修价格,并编写用户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经理:负责调协团队内部工作,团队工作整体运作管理,客户意见处理。

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维护人员工作流程

(二)工作过程的表单设计

本课程相关的基于工作过程思路的表单设计主要如下图2-5所示:

图2 客户信息登记表

图3 维修工程流程表

图4 维修记录表

图5 维修反馈客户单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将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是我们某一具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职业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他将推动我们进行教学创新,推动整个职业教学的发展。

项目来源: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133265/13KC02)

【参考文献】

[1]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山东:山东纺织经济 2011

[2]王治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校中厂”实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河北:价值工程 2012

[3]汪亮,谈《供配电与照明系统》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天津:职业教育研究 2008

作者简介:

刘振栋,男,1976年8月出生,籍贯:河北阜平,硬件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物联网;

篇6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很难与新的发展形势相适应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随着现阶段项目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全面深化和发展,各高校应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思维,将项目案例教学有机地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促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选定项目教学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而项目案例教学具有着非常良好的实践功能与实践基础。我国高校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将实际教学内容融入项目案例教学中,将企业作为案例教学的教学背景,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任务,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不断上升,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环境艺术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的工作室和项目实验室来实现的。因此,教学规范是项目课程的最基本要求,选定好项目教学任务,设计好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实践情境的真实情感。在该环节中,各教学教师自行组成教学任务小组并对所要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后选择相应的项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任务及所要进行的项目案例进行相结合分析,对具体的每一课程进行实际的教学组织分析,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等的安排,并按照相应的项目案例教学流程完成项目设计,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际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掌握。

例如,选择“城市住宅景观规划设计”为专业实训项目,在这一项目中,需要对住宅小区级其分区的平面图进行相应设计,同时对分项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进行简要说明,后对该项目的设计概念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对其模型的制造以及版面的设计,在上述项目案例设计过程中,必须将课程与实际案例紧密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计划

项目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产生是时展的必要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教学手段。学生在开展项目之前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按照相关的项目任务要求对项目进行正式的工作程序及计划制定,后结合之前整理的相关资料对任务进行相应分析并进行实施方法的探讨,从而最终实现对项目计划以及项目方法的确定。例如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时,相关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对实际项目地点进行测绘,现场制定项目图表以及项目平面图,并对其进行现场拍照,根据收集的实际相关案例以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别评价后完成资料的汇总与整编,制定设计目标完成图纸的初步设计。

1.项目计划实施

学生按照之前的小组分组进行任务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规划,并要求每组小组成员按照相关项目既定的程序以及既定的实施计划进行分析与整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的完成与实施。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引导、监督等效用,因此各指导教师在学生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组织与严密的监控,从而保证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项目指导教师还可以在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对之前与该项目有关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住宅景观设计的整体了解,熟悉景观住宅项目相关的设计程序,了解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终的住宅景观设计计划并使其得以有序的开展与实施。

2.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的开展是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项目过程及最终项目成果的评价,在项目评价开展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异的地方进行总结。在项目最终结束时,各个指导教师组成相应的评价小组对各组之间的分析报告及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图纸等各部分进行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对项目案例教学的整体运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对该课程的教学实际吸收,提高学习质量。

结束语

项目案例教学法作为现代高校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项目案例教学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目标的高效掌握,促进学校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7

【关键词】计算思维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课题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896)。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刘向永记者的访谈时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诠释[1-3]。

国外的众多研究者涵盖计算机教育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等各个领域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79-84中明确指出应该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点之一[6]。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的规定,高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⑴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⑵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规则来编写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而计算思维正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科学对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但是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的错误思想,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不仅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读得懂程序,编写和调试代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设计算法,从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如何设计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经过多年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总结如下:

1.案例选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坚持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即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下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畏惧感。在学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后,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中认识到计算机竟然能这么方便地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在问题的求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程序就在身边。而对生活化的问题求解锻炼了学生日常问题求解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典型化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例,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在案例的解决中,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的设计既是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去深入了解,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3.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程序化

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计算思维相结合,在案例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算法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程序语言,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可以使算法程序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枯燥无味的程序语法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选择生活化、常态化的案例为原则,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为例具体实现案例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指针和数组。

教学目的: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以及使用。

教学重点:指针和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的使用。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指针和数组知识的学习,下面给出一个常见问题求解的案例,这一案例同样适用于数组知识的学习,只是案例中问题求解的方式有所变化。

1.问题提出:根据二代居民身份证号确定此人性别的问题。

2.常识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证号共18位,从左向右前6位为户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为顺序位(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编号)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最后1位为校验位。

3.问题求解:从18位数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断奇偶性,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对分解后的两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使用函数提取字符串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使用数组下标提取数组元素、使用指针提取数组元素等多种方法。下面针对指针的学习给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数组存储给定的18位数字,利用指针的移动提取第17位数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数字与2模除取其余数,判断奇偶性。

5.算法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方法为例写出相应算法:

Step1:定义整型数组a,整型变量b,整型指针变量p;

Step2:将18位身份证号赋值给a数组,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Step3:移动指针指向第17位数字;

Step4:指针提取第17位数字后模除2取余数赋值给b变量;

Step5:判断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数则是男,如果是偶数则为女;

Step6:输出结果。

6.问题求解方法的代码化:

#include<stdio.h>

main( )

{

int i,c,a[18]={1,5,0,4,2,8,1,9,8,9,0,6,0,8,1,2,3,3},*p;

p=a;

for(i=0;i<16;i++)

p++;

b=*p%2;

if(b==1)

printf("%s\n","男");

else

printf("%s\n","女");

}

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但是将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用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限定在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就案例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而言,让学生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同时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及使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设计时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学习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正像一条教育格言讲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will know.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学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验证明,提出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众化的案例解决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刘向永、周以真:《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页。

[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页。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 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 accessed June 28, 2010, http:///education/curricula/.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论文摘要:阐释了“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结合案例评析了在教学视导过程中,不同教师在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新课导入”时,因引入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1 “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他强调新学习知识与以前形成的某种知识结构必须存在某种联系,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习才会发生学习心理特征。

基于此观点,笔者认为“新课导入”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新课导入”的材料要能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服务;二是“新课导入”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课导入”的手段要新颖奇妙,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与学习激情;四是“新课导入”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活跃起来。

“新课导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据新授课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广泛征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而定。“新课导入”材料的选择要符合下列条件: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能驱动与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内在动机;二要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或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课知识与原有知识系统间建立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

在进行新授课教学前,每位化学教师都会用语言、文字、图片、影视或实验等方法来导入新授课内容,这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材料,通过“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发挥“新课导入”的最大效用?笔者将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接触的一些典型“新课导入”案例进行了汇集、研究与评析。

2 “新课导入”典型案例与评析

“新课导入”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做好情绪上的辅垫;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008年,在对全县高一年级的化学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时,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化学1》(必修、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铁的获取及应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课导入”法及带来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笔者的深思,现摘录与评析如下:

2.1 利用实验的神奇魅力导入新课

如,在听张老师的课时,他用自己设计的新颖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为本节课的新知识学习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张老师:请同学们看化学实验小魔术:[实验1]——教师2只手分别戴上乳胶手套,一只手沾取一点氯化铁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点硫氰酸钾溶液;然后,双手摩擦后放开展示,出现“血淋淋的”双手。

生:(惊呼)啊?怎么回事?

张老师:(笑)别紧张!这是铁的化合物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

张老师:请再看化学小魔术:[实验2]——教师取约20 mL近无色的黄血盐[六氰合铁(Ⅱ)酸钾]溶液倒入烧杯,再加入氯化铁溶液约10 mL,烧杯中无色溶液变为蓝黑色。

生:(骚动)啊?太有意思了,这不是蓝黑墨水吗?

张老师:(笑)这不是蓝黑墨水。蓝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和蓝色有机染料,也与铁元素有密切关系。同学们!铁及化合物还有很多你还不知道的化学性质,你们愿意在这一节课和我一起来探究铁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吗?

……

化学实验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张老师用化学实验来导入新课,符合学生们的认知学习特征,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内驱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化学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如果我们的化学教师都能像张老师那样,充分地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去服务教学,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2 用系列图片或视频导入新课

如,在听郑老师的课时,她用投影仪投放出了自己编制的系列图片,并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与思考,梳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关于铁的相关知识,又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了激情励志的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郑老师:(投影)请同学们观看下列图片:[图片1-铁的各种矿石——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菱铁矿等]、[图片2—我国古代炼铁模型图]、[图片3—我国现代炼铁高炉模型图]、[图片4—铁在国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飞机、军舰、坦克、枪械等]、[图片5—铁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汽车、火车、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

郑老师:观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甲:铁的用途那么广泛,铁这种金属太重要了,一定要学好铁的有关知识。

生乙:我国古代人民太了不起了,最先发明了炼铁技术,我感到非常骄傲。

生丙:钢铁是年产量最大的金属材料,每个人都离不开它。

生丁:我想知道铁矿石是怎么转化成铁的?铁与钢到底有什么区别?

郑老师:回答都很好,铁是生产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金属,现在我国的年产量已达到5亿多吨,我们一定要掌握铁及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

从郑老师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合理的图片或视频组合,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图片资料以其特有的直观醒目、表述内容丰富多彩而倍受人们的欢迎。据笔者粗略统计:仅苏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课本《化学1》(必修)中,所用的知识性、激励性的图片就多达一百余幅。

当然,新课导入材料可以是优化组合后的一组图片,也可以是下载后经过剪辑的视频,还可以是精心准备的一段文字资料。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资料,都要与新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且要具备承前启后、科学合理、选材新颖等特色。

2.3 运用问题探究法导入新课

如,在听乔老师的课时,乔老师用她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究法来导入新课,给听课的所有教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乔老师:现在讲台上有两块体积大小与形状相同的银白色金属丝,只知道它们分别是铁与铝,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种是铁丝?

生甲:掂一掂它们的重量,重的是金属铁;

生乙:用磁铁吸引它们,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

生丙:用力弯曲一下,易被弯曲的是铝;

生丁:与相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慢的是铁;

生戊:分别用锤子敲打,不易被锤成薄片的是铁;

生已:在氧气里燃烧,能产生黑色固体的是铁;

生庚:放在水中一段时间,产生红色锈斑的是铁。

乔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但这些都是我们对铁的性质简单肤浅的了解,铁元素的很多性质我们以前还不了解,为了全面地了解铁元素,让我们一起探究“铁的获取与应用”。

……

乔老师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能引导学生迅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能开启学生记忆中固有的、与新知识有关联的知识系统,还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得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师生间的配合默契,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美国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经说过:“学习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问题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而,“新课导入”时应该注意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与接受化学知识,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新课导入”的不理想案例与分析

如果“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没有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去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而是随意地用几句开场白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子”来导入新课,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求知欲,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调研中,一些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1》(必修、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铁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中,由于使用的“新课导入”方法不恰当,或者缺乏激励性、探究性,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活跃,师生共同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将部分不理想的“新课引入”方法摘录并评析如下:

如,某校化学教师甲在教学时的“新课导入”案例:

教师甲:张同学、李同学请你们上来默写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

(两学生上台,教师甲提醒:其他学生拿出纸与笔,准备默写)

教师甲:铁与盐酸反应制氢气,铁在纯氧中燃烧,三氧化二铁被碳还原,铁在少量的氯气中燃烧。

(两个在黑板前默写的学生,一人错2个,另一人错3个)

教师甲: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位同学书写的化学方程式,……,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默写都错成这样,你们以前学的知识都跑哪儿去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绪都比较低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差)

又如,某校化学教师乙在教学时的“新课导入”案例:

教师乙: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哪些铁的化学性质?

学生们齐声回答:铁与盐酸反应,铁与氧气反应,铁与盐溶液反应

教师乙:你想知道金属铁还有哪些性质与用途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铁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教师甲与教师乙的“新课导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导入的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导入新课时所设置问题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三是过分重视所谓的“温故知新”,只将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导向初中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充分展开;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甲不应该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狠狠地批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狠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即便是个别学生受到批评,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都会低头不语、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间的配合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导入”的宗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时,他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产生愉快、满意和欢喜等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活动[3]。

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蕴含于其中的“新课导入”,在注重所选材料的知识性、趣味性之外,还要注重导入所用方法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以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与情感。这种集中了知识化、艺术化与逻辑性了的“新课导入”环节是一种催化剂,有了科学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案例教学;项目实践;B/S系统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30-03

Teaching Teform of Program-designing Courses Based on Cases and Project Pratice

JIANG Yang,WU Xu-hua

(Zhejiang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rriculum should have new thought. Case teaching and project practi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rriculum, which has unprecedented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author in the curriculum of B/S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applied case teaching and project practice and points out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attention which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ncern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Case teaching;Project Practice;B/S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基本上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各门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可产生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法的提出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其中,支架式教学法是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个知识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抛锚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到真实事件中感受、体验,从而获得直接经验,是以真实事件和问题为基础。

《B/S系统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生今后从事B/S系统开发的重要专业课。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参与B/S系统的开发,就要求让学生在学校期间积累一定的B/S系统开发经验,为此在讲授《B/S系统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从案例与项目实践中获取实际经验。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从基本语法、概念开始灌输,上机操作也是将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知识操作一遍。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语法,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但要尝试着开发一个小系统就无从下手,不会从实际问题去分析,从系统的观点去设计,鉴于此,《B/S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必须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病,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防止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该门课的教学,但它们又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相对比较枯燥,没有实际例子很难教学,仅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仅采用抛锚式教学,学生不一定能完成教师所抛出的“锚”。结合实际情况,在B/S系统设计与开发中将两种教学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引入另一种的方法――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结合法。它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从作者自己开发的工程项目中抽象出功能模块为案例,由教师对功能模块“肢解”进行示范讲解,并提出相似新项目,由学生在课外或上机操作过程中分组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项目验收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2 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结合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充分体现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2.省略开发语言,到当前市场上对asp.省略所开发的B/S系统,让他们从内心产生了一定要学好这门语言的激情,这给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让学生在在课程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是用具体的案例来丰富课本知识,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有感性认识。传统的教材和教学都是采用知识点一个个讲解,然后将它们串起来进行应用。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有系统设计的思路。在案例教学中,可以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将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围绕案例的开发来讲授和运用知识点。

在讲授《B/S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作者采用的案例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同学录的开发(如图1所示),学生对同学录的业务功能比较熟悉,将他们熟悉的业务逻辑用程序表现出来,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减,在开展教学时学生的思维能跟得上教师。“同学录”从用户注册登录,到照片管理、留言簿、生活交流(BBS)等B/S系统常用功能进行了讲解。内容涵盖了表单控件、内置对象、、WEB服务等知识。案例教学中将这些知识点寓于功能实现中由浅至深讲解。按照业务系统的操作流程,先注册再登录,然后进行其它事务操作,在教学安排时,在用户注册中讲解表单控件及验证控件知识,然后登录模块中讲解内置对象,再在其它功能模块中讲解等知识。比如,照片管理中讲解文件上传、自定义控件知识,在首页新闻中讲解DataList控件,同学信息中讲解DataGrid控件,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课程教学所用案例图示

2.3项目实践作为案例教学的最终检验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要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就必须有相应的检验方法。项目实践是由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据,以现实对象为材料自主选择,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践。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巩固课堂上的教学案例知识,并在案例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构,达到构建新知识的目的。

在《B/S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项目实践环节,学生选择了“2006年世界杯资料查询系统”、“学院师生互动平台”、“学院多媒体与机房管理系统”等简单的事务型系统作为实践项目,项目选取非常实用。每个小组有6名组员,基本上采用男女搭配、成绩好差搭配的原则。每小组设有组长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小组的协作学习。学生在“同学录”这个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实践项目各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协商解决各路难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质量比较高。

3 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法的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开展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法需要注意和解决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3.1精心准备,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在该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若想教好一门课,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设计出每堂课的教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开发能力,给学生以技术上的指导。教案是教师对所要讲的一堂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课堂进程写的教学案卷。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所要讲的课有一个总体和具体的规划,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媒介,可以将有关知识点精心制成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B/S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一门操作性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室进行案例边演示边讲解。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利用学生熟悉的2005开发了一个课件系统(如图2),课件系统利用Flash和数据库技术,通过语言完成,可以实现知识点的录入、显示,随机点名、随机提问等。课件重点突出,形式生动,概括性强,在课堂上为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作了铺垫。

图2 课件界面截图

3.2教学实施时要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双赢”的结果。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组织者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组织、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能否“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其角色定位是领导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为基础。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对项目实践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主动投入,勤思勤练,努力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强化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

在B/S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不会从上课讲到下课,而是在上课伊始提出本堂课的知识点及议题,然后由学生讨论几分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采用互动式地解决这些议题。顺着学生的思维编码完成功能模块,即使明知学生的想法错误,也要先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在项目实践的时候,由“项目经理”负责该组的整体设计等,教师则负责他们协商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当他们对系统某个功能需求把握不好的时候,与他们一起思考、协商解决。

3.3谨慎选择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

一个好的项目是把真实需求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项目进行分析和学习。因此项目要具有实际需求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作为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实例,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作为学生实践的项目,必须具有浓缩性,反映实际需求,便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4注重对学生项目实践的评价

项目实践的评价,作为项目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要放在针对项目分析解决能力上,指向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中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其次才是项目完成的成果。将评价的重点定位在过程而不是成果,可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培养系统设计的兴趣。

4 结束语

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结合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通过选取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实践项目,通过教师的案例讲解,学生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项目实践来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项目的实现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得他们分析设计系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它在其它类课程中的适应性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A].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国家教委电教办樟木头培训中心,1998,(3).

[2]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4]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

[5]谢志江,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6]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