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课程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证据法学;作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可以有效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证据学的教育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教育方式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在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他们的法学思维,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用法律原则和条文去解决问题。因此,传统呆板的教育模式无法达到证据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于是案例教学法就成为证据法学教学中的首选。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在证据法学中的特性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思考、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对法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案例教学法在证据法学的教学中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典型案例,以问题创设案情,以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带着问题研讨或学习《证据法学》的相关原理。在引入案例的具体策略方面,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案例,以创设学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证据能力相关理论问题时,教师即可通过录像播放美国辛普森涉嫌杀害前妻一案的审判情景,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真情实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其次,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利用一个典型的案例引出证据法学有关原理问题,通过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了一节课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这种主动引导设疑,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在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布置巩固性练习和案例剖析训练,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学生学到的有关《证据法学》的知识更为牢固,从而使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案例教学法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先将案例抛给学生,再进行理论的讲授;有的是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再提出案例并加以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一)课前的准备阶段

1、教师的准备。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非常高,这其中既包括对教材知识的熟练掌握,也包含对案例的精心选择。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关联性、针对性、时效性、启发性、冲突性和包容性,案例选定后还要就案例提出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思考性、争论性、尖锐性、价值性和启迪性。

2、学生的准备。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能力,所以它更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在授课前应要求学生对未来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预习。如果提前向学生提出某些案例,则要求学生能就案例有一个准备,就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处理方法得出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二)课堂上的讲授和应用

1、教学模式:案例―理论―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应先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案例,对这一案例的选择应相对比较简单,甚至可以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又可以刺激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得到了提升。相反,如果这个案例过于复杂,就会使学生的头脑感觉混乱、疲惫,那么课堂的效果也就大大折扣。此后就是理论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应多用司法实践中的事实来辅助讲解,同时也可以穿插一些小的实例以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在讲授完理论内容后再给出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消化学生所学的法学基础理论,所以在选择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冲突性,并且可以相对复杂一些。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课堂讨论,真正把所学知识理解、掌握,并能运用于实际。

2、始终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人类认识问题的规律,教师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的目的是传道解惑。比如在讲到“证据的分类”这一章时,可以找几位学生进行一个小的模拟案例,把案件情节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将理论应用到分析案例中去,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而且容易理解。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案例教学并不重视是否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应当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辩和推理的过程。它应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分析案情究竟是怎样的,有何证据证实,法庭是否会提出疑问,对方是否会提出相反的证据,法官会对此做出怎样的反应等等,这些都是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给他们公布一个答案。

案例教学还是一种通过民主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因此知识在这里体现出了真正的力量,任何人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只有通过对法律真谛的深刻掌握和对实践的了解,才能找到案件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任何学生都有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这会产生思想的撞击,产生出智慧的光芒。

(三)课后的回顾

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后,学生要在课后就课堂上所提到的案例有一个回顾,要知道案例的真正要点在哪里。同时,如果某个案例无法在课堂内消化和理解,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补充未明的知识。教师在课后也要多与学生沟通,及时反馈他们的接受程度,并以此调整自己未来的授课方式和选择案例的取向。

最后,在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布置巩固性练习和案例剖析训练,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学生学到的有关证据法学的知识更为牢固,从而使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敖妙:《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2]王剑虹:《证据法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知识经济》,2011年第12期

篇2

关键词:高等土力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思政

1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满足特定社会行业、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增进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近期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其中,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农田水土工程、市政工程、人工环境工程6个领域,相关培养单位可依据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参考此指导性目录设置专业领域。在2020年8月出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包括以高等土力学为主的岩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必须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高等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各类土工与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法、本构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确定、土坡稳定性计算、渗流与土体固结分析等。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之外,对工程经验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很高。但是一直以来,受资金、场地条件和传统思维等因素的限制,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存在着与岩土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于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章节,如现代土工试验的操作、软土地基固结及处理、本构模型的选用等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靠想象,缺乏与实际工程的有机融合,这难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必说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列举几个工程实例是无法克服这一问题的,只有将系统、真实、典型的案例库资源与传统教学范式结合,才是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对于相关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邵光辉[1]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案例教学的需求特点,探讨了案例库的建设方法和应用特点,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提供参考。王迎超等人[2]针对《岩石力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探讨了岩石力学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案及思路,可为后续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王超等人[3]建立了“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并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发挥了作用。孙建渊等人[4]分析了以WordPress网页开发平台与多媒体为基础的案例库开发技术,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方法。蔡国庆、蔡靖[5,6]也分别分析了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改革体系。虽然上述教学研究通过组织开发与编制等措施,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但是,目前国内全面具备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高等土力学案例教学资源库还不是非常丰富。因此本文着重探讨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教学应用,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参考。

2案例库建设思路

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架设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收集、遴选、分类、案例数据库开发等。

2.1岩土工程案例收集

案例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获取:一是通过企业设计与施工的实际岩土工程进行提炼与加工;二是课题组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依托工程;三是网络资源,包括期刊及学位论文中的岩土工程案例,可以通过Python语言编程,实现Web信息抓取从而辅助案例库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文档、图纸等资料的收集,也要尽可能收集现场有关照片及视频录像等信息。对于工程遇到的主要难题及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要着重收集,如针对深厚软土地基,需要综合采用哪些技术方法来解决哪类特殊问题,取得的成果对类似工程是否可以推广等。

2.2岩土工程案例遴选

2.2.1入库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入库案例及依托工程不是凭空编造的,要对案例进行客观的描述[7]。这是高等土力学案例库遴选案例的基本条件。2.2.2入库案例要具有系统性遴选的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需要,为了适合特定的课程章节而选编,因此每个入库案例都应具有教学目标,能有力配合对应的教学知识点。2.2.3入库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遴选的案例要尽量依托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以及在岩土勘察、设计、施工和科技研发方面有特色的工程,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软基上大圆筒结构工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填筑工程等大量涉及高等土力学应用的工程案例。这种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培养学生从工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7]。

2.3工程案例分类

岩土工程案例分类方式可采用如下几种:一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所用的《高等土力学》教材,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要求,进行案例分类,并进行收集。二是按照课堂的教学顺序进行分类,如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思考案例。其中课堂引导案例要做到引人入胜,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本节课;课堂讨论案例要注重再现真实案例情境、案例问题的多解性,在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课外思考案例要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综合采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提交学习报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按照案例发挥的作用分为基础知识案例库和科研前沿案例库。其中,基础知识案例库主要对高等土力学基本理论、土工试验技术、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方法等问题,借助工程案例与多媒体手段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内容的生动性,加深理解。例如,现场平板载荷试验过程及方法、复杂本构模型屈服面的展示,可以通过工程施工影像、三维动画技术来模拟和展现。科研前沿案例库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随着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热点与科技成果将会不断涌现。因此,选取前沿的行业科技成果,并通过工艺图、过程框图、动画等简洁易懂的形式展示给研究生,是建立高等土力学科研前沿案例库的重要内容,从而使研究生紧跟科研前沿,锻炼实践创新能力。2.4案例数据库开发采用Access数据库,开发高等土力学案例库软件系统。工程案例库的功能包括案例录入、查询、修改、删除、下载等,充分满足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案例查询可以按照岩土工程的名称、修建时间、主要技术方法等进行检索。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整体构成是按照不同的岩土工程进行分类构成,主要包括工程的名称、地点、主要地质条件、结构类型、遇到的主要工程问题、采用的主要技术、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设计施工的难点、相关科技研况等。

3案例库特点与应用效果

3.1教学案例库主要特点

3.1.1案例库建设坚持产教融合、问题导向案例库建设团队应由具有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和企业工程师组成,便于沟通交流、收集工程案例。而且工程案例从实际工程中来,坚持以解决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为根本,能结合实际工程问题,把案例编写和工程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案有机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3.1.2案例库建设实行案例研究与教学案例并举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开发建设宜按原创案例和现有案例并举的方式进行。原创案例立足国内企业,来源于工程实际,把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提炼为教学案例,争取提高原创案例比重。同时搜集国内外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把能充分反映高等土力学应用本质特征和具有普适性的案例运用到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同时要注意将这些素材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加以系统性编排和再创造,从而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高等土力学相关理论与应用条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8]。

3.2案例库应用效果

3.2.1有力贯彻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世纪工程的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从决定建造到交付使用仅用时十天,这些工程奇迹都离不开工程师家国情怀的传承。同时,在这些工程案例中处处可见土力学知识的应用,从而使研究生感受到岩土工程科技的力量,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党的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高等土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近年来,土木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岩土勘察材料的伪造、土工试验数据的乱编,对人民大众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违背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实际工程中积极和反面的案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工匠精神。3.2.2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高校和企业而言,高等土力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师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通过案例库的建设,进行技术和人才交流,进一步探讨产教融合新模式,建成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3.2.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条件通过高等土力学的案例教学和成果推广,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将改变,教学技能和工程意识得到提高。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及资源互换,可以将零散的优质教学案例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建成内容齐全、便于共享的专业教学案例库,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关键的基础。3.2.4紧跟工程前沿,提供科技研发指导高等土力学案例库收集来自于工程实际和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断随着工程的建设与研究的深入而更新。通过案例可加速信息传递,了解企业最新技术需求,掌握学科最新动态。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可为本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人员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作为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校内实践、现场实习及今后工作的指导用书。

4结论

教学案例库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对于加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土力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路、方法、特点和应用效果分析,可为其他课程案例库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邵光辉.专业学位研究生地基处理新技术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5):47-49.

[2]王迎超,靖洪文,耿凡.“岩石力学”试题库与工程案例库建设思路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35-136.

[3]王超,张成良,刘磊,等.矿业工程研究生“边坡工程学”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70):126-128.

[4]孙建渊,涂坤凯.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3):21-25.

[5]蔡国庆,李舰,刘艳,等.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93-94.

[6]蔡靖.基于CDIO的“高等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3):296-298.

[7]王志斌,安永林,岳健.隧道工程案例库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2018(51):131,152.

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思想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4-0126-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写进教育部文件,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成人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中。会计专业担任着培养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为各个企业和员工向国家申报纳税的工作,为国家提供各个企业财经数据的工作,因此,加大会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法基础课程简介

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会计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会计专业设置该课程可以达到课程融通功能,即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既能获得一门课程的学分,获得会计专科文凭,又可以通过该课程学习,参加全国会计初级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初级会计证书,双证融通,毕业后顺利走向会计工作岗位。该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模块一:会计法律制度;模块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模块三:税收实体法律制度;模块四: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模块五: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自觉遵守各种会计法规、税务法规、劳动合同法规、社会保险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掌握支付结算中各个单据的辨别和填写;树立依法纳税及时缴纳社会保险的良好意识,为国家及时获得财政收入作贡献。

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突破会计专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

进行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效果,由于该课程属于考证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最新的税法和会计法规进行教学,将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将学科、学术等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能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进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型,尽力发挥经济法基础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有助于带动在职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成人高校中,部分学员已经成人,成家立业,但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对社会现象有了一些不正确理解,甚至出现负面情绪。所以在成人高校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财务会计核算技能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很有必要。

(三)经济法基础课程有助于带动会计专业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万事开头难,会计专业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一门课程带头进行教学改革。选择经济法基础课程,首先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就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在第一个学期就为学生扣好扣子,走正方向,为后续学期开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也为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打开了思路。

三、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思路

(一)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以及设计课程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源应充分融入课程思政

在制订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源时,建立以党员教师为主的课程设计小组,教研组老师集体商量,并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研究如何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融入各个章节。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主要工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遵守各种财经法律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能力。其次,结合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设计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打破传统的章节教学,进行模块式教学

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按照章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会计专业教研组老师经过商量,将经济法基础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按照树立依法治国、遵守职业道德、熟悉操作技能、正确计算税额、依法依规纳税、足额及时缴纳社保等方面,重新设计后的课程包括四个模块:模块一:会计法律制度,主要讲解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模块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银行结算账户、票据、银行卡、网上支付、结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结算纪律与法律责任;模块三:税收实体法律制度,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印花税等相关税的法规与计算;模块四: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主要讲解税务管理、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税务行政复议和税收法律责任;模块五: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

(三)打破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进行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教学,将思政内容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会计专业课的知识点、技能点,与价值引导、思想引领、政治方向和思政教育的知识点进行深层次融合,可以结合案例,但要结合课程思政最新要求进行重新编排,也可以结合最新的税法和社会保险改革编写新的案例。

(四)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服务技能

在模块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教学中,针对结算法律中的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结算,教师采取复印企业实际票据的方法,结合设计教学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上课填写票据,学生互相检查;让学生组成小组,模拟实际工作中出纳、会计、财务经理岗位进行票据传递的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学生的技能。

采用实训教学法举例,实训教学案例:在讲解支票章节,让学生练习支票的填写。先给出实训案例公司采购材料,开出转账支票,打破传统教学中给学生具体采购材料的数量单价和金额的方法,给出学生实际工作的发票和空白支票。

(五)熟悉税法计算,依法依规足额纳税和社会保险

在模块三税收实体法律制度,以及在模块五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教学中,通过举例讓学生不断练习各种税的计算过程,模拟纳税申报过程,特别是今年社会保险也纳入税务局进行统一征收。让学生遵守法规,及时足额缴纳税款和社会保险款项,为国家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和社会保险款,保证社会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块内容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技能,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计算案例举例,以个人所得税为例,针对个人所得税法规,举例如下:2020年1月陈某当月工资18000元,2019年度年终奖30000元。个人承担的“三费一金”2500元,专项附加扣除预扣:子女教育1000元,赡养老人2000元。无其他免税收入。陈某年终奖选择享受过渡政策。

1.30000/12=2500(元),税率为3%。代扣代缴年终奖个人所得税=30000×3%=900(元)

2.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8000-5000-2500-3000=7500(元)

3.累计预缴预扣税额=7500×3%=225(元)

4.企业应于2020年2月15日前申报应代扣代缴和预缴预扣税款。

篇4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精彩课堂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就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一步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积极创新,勇于改革,在教改中打造"精彩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上增强教学的精炼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要素等组成的系统。系统要发挥整体功能,必须要对各个要素进行优化。为此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根据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即实行教学内容优化,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严格说,思政课教学内容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但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果一味机械地把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力求全面、完整、系统地进行讲解,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过一遍,不痛不痒。而且有些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教学内容缺乏新、活、近、精,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认同感较低,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没有办法应用。于是对思政课敷衍了事,无精打采,甚至产生厌烦并逆反,上课说话睡觉看杂书玩手机等司空见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何谈精彩课堂。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立足政治性、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实效性。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改革的关键。要在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上狠下功夫。突出"要精,要管用"。精选教学内容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应大胆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在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组织编排、重点难点、目标设置、教学学法等每一个方面都研讨,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做到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框架、重点难点、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案例采用等更加心中有数,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内容有所取舍,繁简适宜,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除了精选教材内容,还要精选身边的素材,及时补充鲜活的、有价值的新的信息,常教常新,时化教学内容。比如生活中的素材、时事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提炼,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精选并应用这些素材,关键在于观点正确、内容生动、正确引导和紧密联系实际。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既要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应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精彩课堂导入,营造课堂气氛

什么样的课堂是"精彩课堂"?怎样才能使课堂精彩起来?充满魅力的课堂必定离不开课堂上精彩导入、精彩提问、精彩交流、精彩评价、精彩结课等。

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课堂导入,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比如采用复习导入法、插图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和对比导入法等,引人入胜的导入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和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授课内容的特定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提问式导入:说说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就好比一粒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也是精彩纷呈。解决了第一个提问,接着给出第二个问题: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又激起学生的活跃思维。紧接着再度抛出第三个问题: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有什么特色?课堂气氛变得热情而有活力。

也可以精心设计讲课前的"一周新闻五分钟"、"精彩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我们说"。在课前给学生解读一周理论热点,或者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解读近期的理论热点,使现实问题与课程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学生兴趣大增。如果老师能就某个或某几个时政热点或社会焦点展开分析讨论,允许学生交流意见,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整堂政治课也显得更加生动活跃,通过这一平台,授课教师则更多地了解到学生的所想所惑,并有针对性地通过课堂主渠道加以点评,有效引导同学们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和理性思考,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丰富教学教学形式,把课堂交给学生

要构建精彩课堂,就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也的确需要学生的活动,不管什么新理论新改革,因材施教才是硬道理。根据思政课特点,教学方式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积极推行专题教学、情景教学、问题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讨论辩论式教学、时事报告性教学等,形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丰富教学模式。使书本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让氛围激活学生的全部情感和思想,让每个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出彩!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在其教学理念上,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过程"。根据课本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穿插了教学案例,以丰富生动地历史史记描述,归纳出理论知识,通过鲜活的案例来讲清讲透理论知识,将课本内容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帮把课堂讲活讲生动了,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任课老师在课前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考题,让学生搜集资料、整合材料。然后进行讨论式授课,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并给与点评。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们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给与鼓励和肯定。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角色互换教学法。课堂上学生要出彩,教师必须牺牲自我,积极主动地把舞台让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制课件,上台讲解。从查资料、备课,再到上台讲授,这种"自我教育式教学"互换了师生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真正体现教学相长;比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式讨论;比如采取"答记者问" 的方式答疑解惑授课。这些有创意的做法实现了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接受教学内容。

现在部分思政课教师开始应用微课程。微课程教学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关照其情感兴趣, 突出课程资源的简洁、具体、精美、深刻和学科知识的外拓迁移。微课程学习是邀请学生参与,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可以成为学生进入认知世界并获取生存智慧、情感智慧、生命智慧以及伦理智慧的一个支点,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撑。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可以鼓励同学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因此,微课程教学势必更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四、团队式专题化教学,展现教师的授课魅力

教学团队专题化教学模式也是思政课教学生成"精彩课堂"较理想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能使每一个教师可选择自己最有研究的专题来讲授,改变了以往单干式方式这样一种教师水平不能充分展示,学生又没能接受最精粹的教育内容的方式,而是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最精华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必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团队式专题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当然老师在讲授自己专题时,必须是紧扣教学大纲,并且要抓住各个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不能各自为政,随意发挥。老师们要营造轻松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学习情境,设计各环节平滑关联、相互呼应、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流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引导每一位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

五、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多媒体教学已经引起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现在部分学校采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开展教学及管理的新思路,这种空间教学的信息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城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等,结合成一个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图文并茂各种画面素材向学生提供声、图、文等综合信息,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根本,在空间教学中得到了全新探索。老师利用自己的空间上课,可选择的内容是海量的信息,充分利用云空间资源,将教学内容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盎然兴趣。对学生更易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更加灵活、有效。不仅是课堂教学,包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作业、成绩反馈,都可以在空间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在形成,自主学习机制得以建立。由于大学城"云空间"这种网络教学已经完成了学生基本知识层面的自我学习过程,所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更高。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讲授,课堂引导和互动。

"云空间"网络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院校课程体系解构和重构。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阅读视野。还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更能展示教学所蕴涵着的美,这是常规教学无法达到的境界,也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的魅力。

篇5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念解读、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等,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我国市场规律、了解我国市场秩序,并能够用上述理论进行市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的、基础的、不可动摇的[1]。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

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1.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市场营销理论引入我国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依旧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的不清晰、实践教学机会少、教学理论不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2]。在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四年时间里,笔者通过访谈学生、教师互评、采访专家等途径了解到,仅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市场营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1教学案例陈旧,缺乏吸引力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法,优秀的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而言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多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案例,虽较为经典,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陈年案例一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1.1.2缺乏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本专业的结合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下属学科,是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需要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目前很多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较少结合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对行业市场认知缺乏,专业认同不足。

1.1.3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3]。在目前市场营销学授课中,教师对理论的讲解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最终,学生仅掌握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操作技能缺失。

1.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众多教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可以将这些要素总结为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对个人品格的提升以及对专业素养与科学精神探究三方面。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对个人品格的提升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精神的探究包括建立专业认同、坚持学术诚信、具有批判精神等。

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并自然融入授课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实现最大效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以案例引入、理论介绍、学生讨论、理论总结作为授课思路。将思政元素与上述四个阶段进行融合,便能够形成一个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范式。

2.1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案例引出理论

案例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优秀案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共鸣,其思政教育效果远甚于单纯的说教。[4]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在选取导入案例时,要能够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优秀国货品牌营销示例、国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人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企业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外优秀企业营销案例,都可作为导入案例。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方面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引入优秀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案例。

2.2结合旅游市场现状讲解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作为营销者,必须了解围绕顾客关系管理和伙伴关系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因素[4]。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不能单讲理论不谈实际,而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与行业发展有关的相关政策、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的变化等,并能够将这些趋势和变化应用到课堂中,改变单讲理论不讲实际的授课方式。为此,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地走出去,多与行业接触,了解行业前沿及企业用人需求,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产品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将旅游服务这一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旅游产品的认知;在“渠道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旅行社销售渠道与目前OTA销售渠道的不同等。2.3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市场营销学始终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这两点都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多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相关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

2.4将营销道德作为升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市场营销学是将人置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考验人的品质与职业道德。[5]尤其是网络营销飞速发展的时代,种种不良营销行为涌现,使大众对营销的误解不断加深,甚至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时也会带入不良营销的观念。但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所用的大多数主流教材中,仅提及市场营销观念中的社会营销观念时,会对营销道德的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营销道德成为授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在每节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例如,在竞争策略中强调公平竞争、反对恶意竞争,产品策略中强调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沟通策略中反对虚假宣传等不端营销行为等,以此引发学生对营销道德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3.

[2]马晓燕.高校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评《市场营销学》[J].学术论坛,2015(4):178.

[3]谭娟,龙桂杰.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5):87.

[4]缪小莉.浅议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经济,2019(10):116.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案例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24-03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这一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否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还要取决于对“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切实研究和具体把握。本文试以“效果”为切入点,首先从宏观上论证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再从微观上分析如何把握具体教学环节以提高“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最后再从客观上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产生的外在环境支持。

一、案例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强的特点,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被贴上讲政治宣传、重理论灌输,枯燥乏味、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大的标签。有些授课教师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应该严肃认真,于是自觉不自觉走向生动有效的对立面,甚至板起面孔来说教。似乎要保证思想性、政治性就必然失去生动性、有效性,这当然是对“思政课”的曲解。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来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而应表现在世界观、方法论上,是要落实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上的。而“思政课”对社会现实关顾不够,则必然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从而导致教学陷入困境。所以“思政课”一定不是板起面孔进行理论说教和政治宣传能解决问题的,而应当立足方法论,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思政课”的实效性。

提高“思政课”效果,是伴随“思政课”教学始终的话题。而现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社会现实的商业化、物质化、功利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他们追求差异、强调个性,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并趋于功利化、现实化,这些使得“思政课”面临更大挑战。在重视度、关注度不够的情况下,提高实效性确实很难。面对现实,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要解决的迫切问题。2005年、教育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从课程体系到课程内容对原有的高校“两课”教育教学都作出了重大调整。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新方案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尝试科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创新和改进,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所作的大量而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思政课”的实效性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决定的,现实中,课堂教学仍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探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成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突破口,其中教学方法改革甚至被“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1]。目前在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中,案例教学法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及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增强教学情境的凝聚力、提升学生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沟通合作,提升群体智能开发方面的作用显著。它立足于方法论,提供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减少了理论灌输的枯燥沉闷,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弥补注入式教学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高的缺陷,因而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相关研究也表明案例教学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协作、互相尊重,不仅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强化了凝聚力,提高了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2];它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主体意识,使其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3];同时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思政课”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要真正发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又不是简单易行的事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法律教育和商业教育中的案例教学,首先应明确,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某种专门的技术性能力,而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去认识世界、感悟人生,提高他们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者组织过程也有不同,前者尤其是在商业管理课程中,是以案例为主,案例贯穿始终。而“思政课”则是案例与理论结合,案例点缀其中,学生以讨论交流形式参与案例教学之中,这一环节是“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讨论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案例”这一教学形式成败的关键。但在现实中,由于对案例教学法本身研究不够,对案例教学投入不够,导致案例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生动有余、实效不足。所以要克服现实中案例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真正发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同时切实投入到案例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际中,具体探索“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认真把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从教学过程探寻“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

斯科思在1989年就指出,案例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它是教学材料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者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内部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教师不能因为现在有了先进的媒介手段,就认为案例教学变成简单的事情了。“思政课”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它的实际效果的获得,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具体来说可以从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来探究“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组织。

(一)案例呈现

案例教学活动,先要向学生呈现一个教学案例。至于呈现什么,何时呈现,何种方式呈现,都是值得推敲的。首先,呈现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要强,否则案例呈现(特别是视频案例)纯粹成为吸引学生眼球,活跃课堂气氛的环节,而对教学效果意义不大。所以案件的搜集、整理就很关键,那些在社会上影响力大的案例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更应重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尤其是他们同龄人、周围人身上发生的,这样的案例最具有影响力、说服力,不能忽视。其次,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课堂反应情况,决定在何时呈现最佳。案例的作用,有时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有时是为了增加理论的感染力、说服力;有时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分析。所以案例呈现时机不合适,则发挥不了预期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最后,关于呈现方式,言辞和画面(动态、静态)是两种普遍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在课堂教学中又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动态画面,尤其是视频播放成了案例教学的普遍方式,视频以其直观性、感染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因而在“思政课”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当然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以视频方式呈现案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否则以形式的追求取代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

(二)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后,通过课堂发言,在班级中进行交流,相互检验和修正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将自己的想法梳理和表达出来同大家分享,可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听取别人的发言,则可以了解更多的观点,能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这个环节,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学生带到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教师的作用很关键,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否则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不够,或者无话可说,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又不能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就任其发挥,教师适时介入、正确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让学生讨论“青年学生应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有学生慷慨陈词,表现出仇视他国的心态,其激情演说博得班级同学阵阵喝彩。这时作为教师不必立即阻断学生的演说,但一定要在他演说结束时作引导性评说,告诉学生真正的爱国不是情绪化表达,而是理性的行为。另外,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关注不良信息的影响。如被称为网络病毒第一案的“熊猫烧香”案,是几个年轻人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被判刑的案件。这一案例,能让学生对于文明合法参与网络行为认识和思考。而案例中,辩护人几次提到有单位高薪邀请案件当事人刑满后到其单位任网络监管。这一情节虽然不是案例的重点,但也有必要提请学生展开讨论。否则学生错误接受这一信息,认为正常途径不能实现的目的,可以通过非正当途径来达成。总之,讨论环节,学生是演员,教师则是导演加总监,不可懈怠。

(三)案例总结

案例呈现、讨论交流之后,总结分析十分必要,一是对此次案例教学中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起到纠偏、升华和激励的作用,课内完成。二是课后对此次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案例教学提供帮助。这个环节看似无关紧要,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案例教学不断完善、长效进行的保证,也是对教师责任心的考验。

三、寻求“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外在条件支持

教育本身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成效,都与运用这一方法的主体所具有的素质类型关系密切。案例教学不是提供案例就能产生效果的,它还是需要教师的全情投入,不断研究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思政课”案例教学来说,其效果的产生肯定不是仅依赖教师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教学能力即可的。从前面对教学过程的分析看,“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更要求教师具备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人格魅力。当然除了教师之外,案例教学效果也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分不开。

可见,“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投入,这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驱力的生成和保持,仅仅依赖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和学生秉承勤奋好学精神是不够的。从人性角度看,激活需求是人的内在驱动力生成和保持的关键。因此,要从内在需要满足的角度,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从整体上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教师积极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能够调动学生努力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对教师而言。目前大多学校的评价、考核指标中,偏重于科研,而对于教研关注不够。由于在教学研究上的同样付出与在学术研究上的同样付出,回报是极不对等的,所以教师宁愿把大多精力放在科研上,当然没有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教研活动中。虽然“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注重科研,这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教育管理部门不能采用厚此薄彼的方式,把教师的精力推向科研。忽视了教学研究,则是放弃了教育的根本。所以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学校应在政策导向上作出调整,能够让教师在教研上的回报与科研相同。其次,是对学生而言。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偏重于期末总结性考核,而对平时考核重视不够。学生自然把精力放到应付期末考核上,对于平时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为随意。这是应付考试式的学习而非提高素质型的学习,是教育改革一直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考核指标中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的权重,就会引导学生自然地注重对平时学习的参与,因为教育方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即调动教育对象自身的接受能动性、自觉性,“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4]。这样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就会持续不断,因为这个过程提供给学生发挥自己优势、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投入、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总之,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支持是关系到“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而这一因素作用的发挥,需要学校管理部门转变观念,从机制上激励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贵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九八方案”实施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

[2]邓晖.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7,(4).

篇7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足

第一,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存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主要为思政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以及其他的思政内容。但是,这些课程教学中,都还在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政思想的传递面对较大困难,未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自身感受详细研究,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较为反感,无法在整体上保证思政教育效果的发挥。

第二,负面影响的掩盖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该教学方法主要是学校在管理期间,会利用隐瞒、隔绝方式,减少负面消息在校园内的传播。但该工作无法保证思政教学的合理开展。学生有权利知道社会热点问题,所以,当产生一些负面消息的时候,学校需要将受事情整体进行阐述,保证学生能有一个了解,也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热点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政教育工作中,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引导学生对思政知识体系有一个了解,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他们都能更好的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同时,教师作为思政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感悟。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想法,基于学生发展角度对其详细思考,保证在整体上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使学生能关注到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深入到相关网站和论坛中,掌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阐述观点,这样方便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和实际发展情况实施教学,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二,社会热点问题能促进思政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输,无法促进实践教学的积极开展,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详细思考,在该情况下,需要对大学生思政教学进行优化和改进。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并根据当展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充分应用社会热点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思政课堂进行备课期间,也要对知识体系进行扩展,保证学生能接受到更多知识。基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还需要促进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更重视,也能在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以保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社会热点问题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当前的思政教育内容都比较单一,尤其是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枯燥。该现象主要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教材也比较落后。同时,很多教材中的政治理论跟不上时展需要,无法凸出重点,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思政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利用身边案例进行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也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从而促进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四,社会热点问题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锻炼。在思政教育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还要学会对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判。如:社会热点案例分析,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实践平台。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学生经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对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进行培养,也能促使其长期进步。教师在思政教学工作中,也需要重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三、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应用

(一)对社会特点问题进行收集

为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保证工作能够系统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为其成立专门机构。在高校中,实现专业的信息收集机构,并在工作中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收集以及分类处理等工作,保证能将其应用到思政教学中,可以做为课堂教学案例。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的信息和内容,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也能使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学校也要为学生定期举办关于社会热点问题讲座以及相关活动,针对学生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其积极解答,保证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思政知识体系。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促进思政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发展,以获得更好的思政教学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政教学内容还比较枯燥,高校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起来,促进思政教学思想性和趣味性的获取。同时,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下,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强大动力,保证学生思想觉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形成合理的思想道德意识。

(三)优化社会实践活動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更明显,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优化性,能在高校中保证工作的完成。当前,很多高校在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组织期间,都需要将其与义务活动、社区服务、环保以及调研工作等相互联系,但整体上,由于创新意识的缺乏,导致无法获得有效的思政教育意义。所以,高校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合理性。在工作中,需要为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出科学、合理计划,保证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在该情况下,大学生不仅能对当前的社会现象详细分析,也能对问题形成正确意识,促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得以增强,从而在实践工作发展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思想政治意识。

(一)掌握当前社会热点

在大学生评优、成绩考核工作中,需要大学生掌握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高校实现大学生考核工作中,在期末会为学生成绩打分,也会将学生试卷上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但是,该方式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无法保证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所以,高校可以在思政考核中,为其增加社会热点的相关分值,这样能对学生掌握社会热点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能减少思政教学的形式化。同时,在学生综合成绩中,也要增加社会热点问题比重,引导学生主动、自愿的参与到社会中对其详细分析,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对校园网进行应用

对校园网充分利用,合理设置社会热点问题和交流版块的形成。高校校园网的主页内容是对学校的自身发展以及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校园网的成立,当学生登录后能对相关信息自主查询,促使其服务功能的发挥。但是,由于对网上内容宣传不到位,导致大量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高校需要针对该现象,对其详细分析,保证能设置一些与学生交流活动。对于思政教育,学生能利用校园网,展开社会热点栏目,引导学生在期间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对于一些负面消息,也要将其到网页上,对于一些重大新闻、社会事件,还需要重点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保证学生的思政学习能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实效性

[作者简介]黄俊会(1976- ),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成都6111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29-02

高等职业教育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80多所,在校生近1000万人。对于每一名进校的大学生,都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但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是枯燥无味、没有兴趣。这门课到底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走入怪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科学定位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所有高等学校都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基础”课是一门颇具影响力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之路上的一块基石。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每位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对于公共课,特别是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课,在高校里多数学生对它的印象是索然寡味的,教师看到这种场景,时间长了以后,上课的热情也慢慢地随之消退,照本宣科地讲课。大家总认为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专业课重要,特别在高职院校里,学生忙于考证,对各门专业课程非常重视,但花在思政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寥寥无几。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思政课教师应该弄清楚专业课与思政基础课的定位并不相同。专业课程主要是掌握大量的专门性术语知识,要求学生消化吸收专业知识,形成自己对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结构体系;而思政课要开启学生的思想境界,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所以严格来说,专业课主要解决将来的“就业”问题,思政公共课是解决“成人”的问题。

二、根据受教育的主体选择教学内容

(一)受教育主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不论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占有很大的分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大多是近10年来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其生源主要是来自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职业教育,虽说与前些年相比,社会的认可程度有所提升,但从学生自己和家长的态度而言,首选的还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为考生分数不够无法被本科院校录取之后的无奈选择。由于高职院校数量的激增,加上近年来高考报考人数的下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出现了竞争白热化的态势。特别是最近一些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推行,录取的考生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有所下降,造成了学生学习状态参差不齐,给高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基础”课涉及的内容多,要是面面俱到并不现实,因此,在思修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和“新课改”精神与教学大纲的精神保持一致。(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连贯成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让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成系统化,易于学生接受。(3)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要能通过教学对大学的思想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四点,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为入学适应与大学规划教育,第二模块为人生观教育,第三模块为道德观教育,第四模块为法制观教育。每个模块再细化下去,例如道德教育可以从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方面分类讲解。具体而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思想性。“基础”课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并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对“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采取措施解决“基础”课教材内容“多”与“实”矛盾。“基础”课是大学生必修课,“基础”课所选用的教材也是国家统编教材,这些教材是众多专家经过认真调研思考集体撰写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内容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即便如此,“基础”课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需要根据自己所授课专业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基础”课的课程属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目标,找准课程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与成才要求以及提高全面素质的最佳契合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有所行,实现知行合一。

2.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对教材体系也做相应的改变,改变成为带有职业性质的职业体验教学体系。“职业体验式教学法”指的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通过运用实际或创设虚拟的情景和机会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书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原课程教材基本要求和精神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思想、知识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教学。变空洞的教学为现实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

其次,“基础”课的功能虽然是属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能够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的增强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的理论性、指导性与职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性融入在一起,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

3.时代性。信息社会,资讯发达,地球成为一个村落。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关心时事,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关注时展的脉搏。作为“基础”课程,就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时代性原则指的是“基础”课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案例、资料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和各种媒体接触了社会大量的正面和负面的现实,作为“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就理论而谈理论,而是要引领学生多阅读新时期社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要求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焦点问题,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热烈讨论当下热点;引导他们将案例中的优秀人物所散发的正能量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确立自己的正确的前进方向。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不良现象,要教会学生正确面对,不受不良社会现象的侵蚀。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考核途径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1.案例教学。为了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就要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最多、最频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先让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和思考,然后,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能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案例教学法,创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运用率比较高。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负责人、有一个总结发言人、有一个记录人,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很零散,也不容易得出详细的结论。第二,小组讨论的主题要明确。如果在小组讨论中出现了焦点问题,可以让全班在各个小组总结结束后再展开焦点辩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第三,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应该随时注意把握好课堂气氛。尤其是班上人数比较多的情况,教师应该先将全班同学分好组,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充分讨论,再让每个组的发言人进行总结,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观点偏激的同学,教师应该先肯定学生的主动参与,敢于表达出不同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逐步辨析不同观点,而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运用案例教学法,总结点评是归宿。教师要多角度分析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点拨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关键点不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是要达到全班共识,而是对学生的立场和思维方法进行评析,要对学生的分析方法、逻辑推理进行点评与指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2.参观观摩。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道德教育、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去法庭旁听,让学生真正接触现场,获得现场感;可以播放一些音像片,如历史片《》,电视节目《道德观察》《今日说法》《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等,让学生在观看与聆听中获得思想上的提升。

3.专题讲座。除了走出去,还可以请进来,请校外的企业家、党务工作者、司法人员等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为学生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当面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让学生开阔视野。

(二)考核方式多元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大多采取课堂考试的方法,有的甚至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这样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的单一,会使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因此,将传统的“知识记忆”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考核,应避免对书本知识教条式的考查,采用学生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参与校内外活动情况、开卷考查等多种途径考查学生的真实想法,甚至有的可以采取口试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获得客观的、科学的评价。

四、提升教学艺术以增强课堂感染力

方法再多也是要靠教师来运用,模式再好还是要看教师的执行情况。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教师。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是教好“基础”课的前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随时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在人格魅力方面,教师有着正确的政治信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身正人方能以情动人,方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只有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熟悉业务,教师才能把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只有对经典理论熟悉,对自己所讲内容真信真懂,才能凭自己高尚的人格育人,使学生信服接受。

篇9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6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而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趋势。其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面小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资源建设无论是从平台的构想、目标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初步阶段,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建设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学生的状态,而忽略更大部分同学的情况。在的信息中,更侧重于完成课业。这样的网站,缺乏共享的精神,自己“关门造车”。这就造成了资源共享面小、资源建设不及时,网络上虽有一部分的信息沟通、共享,可是所建设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安置了防火墙,外校师生无法进入资源库进行共享交流,同时对于住在校外的本校学生也造成了共享障碍,仅是一个防火墙的问题就导致了兄弟高校的学生不能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内获得想到的知识,本校的学生也不能在其它高校的资源库里得到知识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大多高校只重视教学资源部分的建设,并且只在乎数量,往往忽视资源的质量方面。

(二)缺乏互动交流方式和学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对与互动交流方式相关的资源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资源的者,只是传播了思政课的内容,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反馈,无法实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网络教育的互动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靠校内论坛、留言板、Blog 等交流方式,这些交流方式都不能建立师生间迅速、有效的沟通渠道,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开放性题目缺乏,对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答辩、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对缺乏,难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资源匮乏

思想政治理论网上教学资源缺乏,最主要是反映在有效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有些网络教学资源附以教师授课的现场视频图像,但由于网络传输、摄像条件局限,造成学生观看视频图像的连续性极差,可视价值不高。以某大学为例,网络平台上的课程,大多数是教师平时上课所用的课件,没有针对网络教学特意制作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平台大多是对已学课程的复习,很少能够学习到有创新内容的教育资源,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存在着攻关时重视、日常时轻视的现象,往往是在建设初期或是有关部门检查评比时,才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集体突击攻坚,待评比检查结束后,又恢复原样,突击上传的网络教育资源得不到日常更新,缺乏长期的日常维护,难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提供有用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策

(一)建立共享的、高质量的地区性、全国性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首先,要做到高质量。教师在教学资源时,必须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教师们严于律己,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与大家共享。其次,注重共享。不能把眼界只放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放在自己的高校内,要多关注其它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共享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站,加强互动交流,不仅交流学术,更是交流心得。建立共享的网站,不仅会充实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而且会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以便于师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将高校思政课建设成精品开放课程。将以前的国家级精品课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通过科学布局,优化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师生互动交流模块

师生的互动交流是体现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性,活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师生互动交流网络资源的建设可考虑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聊天室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形式主要包括BBS、QQ群、博客、微博等。

(1)BBS交流论坛。BBS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在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往往决定了整个论坛的发展,同时,优化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高论坛的影响力。

(2)QQ答疑。当代大学生均有QQ,这种既省钱又便捷的新沟通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QQ这种新载体,将其纳入到思政课资源建设的规划中来,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QQ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答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疑问和困惑,师生通过QQ不仅能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而且也能有效增进师生情感。

(3)微信讲座。与 QQ 的师生一对一答疑不同,微信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课程相关的简短言论和见解提供了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就课程内容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在微信上开通独具特色教学讲座,同进入教师微信空间的学生实习实时的网络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沟通不全面的缺陷。

(4)微博讲座。教师可以针对微信讲座不详细、不系统的缺点,在自己的微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完整、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学生留言的回答,实现师生的网上教学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持续开设专题,就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阐释,高校思政课管理部门也可以将微博讲座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从而实现微博讲座的常态化。

(三)通过多渠道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配合高校具体教学的条件,结合教学需要,创造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网络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能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巨大优势,目前校园网的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汇集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精品课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平台。因此,积极地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模块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模块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案例、阅读书目、实践要求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李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的现状分析―基于对陕西76所高校网站的调查.安康学院学报,2012(1):90-93.

篇10

关键词:高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52-03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面简称“概论”)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两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课程以中国化为主题,重点阐述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围绕“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个主题,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空间四个向度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岗位型人才,和专业课一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05思政课改革方案,作为核心课程的“概论”课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此教材理论性强、知识系统、内容丰富,但是,正因其理论性、系统性过强,内容庞杂、抽象,不能适应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教师根据高职教育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有两个原则:第一,紧抓教学内容的根本――教材。对于“概论”课教师来说,不管采用专题教学还是分章教学,都必须以教材为蓝本,深入把握教材的导向和精神、遵循教材的基本结构、领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第二,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丰富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就笔者来看,“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遵照以下三大原则。

1.精选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必须把握好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主线和重点,要设法讲深讲透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在教学中还应力求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正确的价值引导,促使学生把党的执政方针、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此体现概论课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在这里我推荐一部视频:《感动中国》。近年来国家可说是多灾多难,可是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例如武文斌、金晶、翟默、长江大学大学生等)却照亮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这些平凡却伟大的人物,通过《感动中国》展现和引导,绝对可以重塑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灵魂!

2.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现实,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现在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环境里,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还有一些片面的或偏激的看法,教师就要抓准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内容,设法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或不正确的认识,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概论”课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这些内容的教学,必须要和现实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否则则是缘木求鱼。

3.反映最新成果。反映最新成果,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新、要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不是陈旧理论的重复。“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它的内容体系既是既定的,又是开放的,所以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界研究的进展及时地进行调整,因此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知识素养,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始终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时展的要求,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概论”课鲜活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概论”课的教学充满活力,才能使大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

二、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于专业课来说,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往往不高,戏称其“睡觉课”、“ 可逃课”,因此有人称“概论”课程为高职最难教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都较强的课程,内容相对繁杂、熟悉和枯燥;二是部分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专业课改革如火如荼,思政课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针对现阶段思政课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重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论证明,轻理论联系实际或“案例教学”,高职教师应当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演讲与讨论相结合、研究性教学法这些互动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贴切、鲜活、真实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性思维的诱导、情境问题的建构设计,在课堂上可以设疑提问、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角色体验、辩论赛等方式来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以主动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启发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

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这个专题内容,就可以用讨论法或案例分析法讲授。首先向学生呈现案例:两个“罗芳村”的形成,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村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贫富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引导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提出经历了什么过程?本质中两个核心词汇: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怎么与现实相联系?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区别是什么?现阶段贫富差距该怎么认识?这一个内容几乎用上了所有的互动教学法,信息量大,说服力强,贴合实际,引人深思,与全书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思考了、争论了、理解了,教学效果就出来了。但如果这章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根本不愿意听――他们中学就已经把社会主义本质背的滚瓜烂熟了!

三、采用多种教学媒介,完善教学环节

传统“概论”课的教学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为媒介,科技含量低,效率不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又一崭新的平台,赋予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2]。

1.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录像、录音、影视资料、幻灯资料等,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直观,更容易接受。在设计和制作时,要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等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大力提高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教师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课件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开设网上课堂。“概论”课教师应当积极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网上课堂,构建网上“概论”课教学基地。教师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视频资料、文献资料、模拟试题等全部上网,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教学资料数据库中不仅可有文本形式的资源,还可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其他形式的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学生可以课后上网浏览,随点随学,从而可以保持课程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对“概论”课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大大丰富和拓展该课程的信息量,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展现网络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3.创建网上论坛,开辟教师个人的教学博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论坛和教学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表达方式,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等优势,“概论”课教学可以合理予以运用。借助教师教学论坛和博客,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时聊天、自由论坛、电子邮件等在线和非在线方式传递信息和互动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学习中的疑问及其思想动态,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教师既应创造宽松、平等、信任的氛围,又要有必要的监控和管理,以滤除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引导学生分清是非、真假和美丑的界限。

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巩固教学效果

“概论”课与现实联系紧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教学应附着实践化的能力价值。社会实践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概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03年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并具体指明“要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1.丰富校园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做校园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拓展教学等。课堂讨论贯穿于教学中,在热烈的讨论中既让学生学到了理论,又进行了积极思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表达和应变等多种能力。播放视频资料不仅能激发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诠释抽象、深刻的理论,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剖析社会实际问题,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的缺陷。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感动中国》、《鲁豫有约》等影片,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进》、《小平十章》、《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指导学生搞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加深对理论和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在讲授“思想”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选读《选集》并写读后感;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展开实地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等,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接触课程所讲授的理论文本,以提升理论的深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增长见识、增加社会阅历中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理论的体验与内化得以实现。

2.开拓社会实践教学空间

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不仅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历史感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文献,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走向工厂、农村等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为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通过服务社区来参与社会,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如无偿献血、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儿童等献爱心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到社区进行家电维修、计算机维护等“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桂华.改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