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

篇1

[关键词]电影;因特网;第四媒体,网络电影

一、电影是技术化的艺术

电影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曾经引起电影形式的根本变化。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就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西方工业文明的最新技术成果。首先让我们对电影的发明作一个简单的回顾。19世纪后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声、光、电等学科的发展。1824年,“视觉暂留”原理在伦敦公布,“诡盘”、活动幻灯与照相机相继问世。之后,科学家又发明了连续摄影机、放映机等。到了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造了活动摄影机,同年12月28日,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上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等几部短片,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诞生。以后,电影由黑白发展为彩色,由默片走向有声片,随着科技发展而日臻完善。在技术层面上,电影是物理学、化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产物;在艺术层面上,电影集中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可见,说电影是与科技结合得最完美的艺术门类并不为过。早期影片诞生后,“美国的格里菲斯首创蒙太奇手法,前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经过这两个提升之后,电影才从一般媒体转化为艺术媒体。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从制作到发行的全过程,也就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影片通过技术手段大量复制,向大众传达兼具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信息的活动。

二、数字时代电影艺术

提到数字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而电影,这一出生最早的媒介形态之一,却较少与数字时代联系在一起。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和一些新兴的媒介。在较少的关注电影的人群中,存在更多的却是对数字时代环境下电影生存状况的忧虑和担心。在学界和业界都有人认为电影会被新生的数字媒体所取代,它的生存岌岌可危。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预测:“向商业全息像影院和私人家庭影院转换的结果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共存之后,电影将最终被纳入数字电视。”在媒介技术不断进步的若干年里,各种媒体都有了相关的技术创新。但是,电视还始终是电视,广播始终是广播,而电影也始终是电影。电影除了是技术媒介之外,又是艺术手段,向我们展示了新旧媒体间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电影艺术没有被取代,反而更加兴盛更加丰富的事实,还同样证实了技术因素是电影存在的基础,但却从来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电影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在数字化的时代中,电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的数字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的,并且是深刻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电影的发展在技术上很大程度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但是,在艺术层面上,电影的影响力更多的却是靠艺术性来保证的。技术可以不断更新和发展,而艺术始终是艺术,借用钱伟长先生的一句话“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到,电影在数字时代会于技术层面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产生互动,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电影在数字时代是不会被取代的。

电影艺术除了具有文化性、商业性和娱乐性之外,还是一种意识形态载体。继电影产生后,媒介的发展本身就虚拟现实与全息图像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消失于无形。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接收到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电影《侏罗纪公园》利用电脑动画技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甚至连皮肤的肌理组织都清晰可辨,并借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阿甘正传》里一个50,000多人的反越战大规模示威场面实际只动用了1,000名群众演员,其余都由计算机复制完成。以电脑动面人物代替演员的影片也已面世,“电影《超技》中,人们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对真实的演员进行模拟复制而得到的电影演员的视觉虚像十分完美地替代了真正的演员进行表演”。计算机图形技术在电影特技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并悄悄改变着电影艺术中传统的表演与拍摄理念。“全息图像(hologram)就是把一个情境中所有可能的景象聚集在一个光调制模式下的单一平面上。随后,当光束通过这个平面时,或被这个平面反射的时候,原先的景象会在空间中以光学方式重组,成为立体影像。”戴上特制的头盔之后,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而是微型显示器上的图像,当观众转动头部改变视角时,景象也随之变化。观众在欣赏这样的影片时,能更彻底地暂时切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完全沉浸到电影世界中,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真正实现情绪的释放。

“1989年,美国的MCImail商业网与Internet联网,从此,Internet逐步真正成为全球网络。同年,万维网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软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不再是人类的梦想,互联网迅速成长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第四媒体”。“第四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的。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第四媒体’通常就指因特网”。不过,因特网并非只具备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无论使用哪种定义,第四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传媒,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电影对科技的兼容性,使它理所当然地要介入到因特网这一新的传媒之中。只有借助新的传播手段,电影这一传统工业文明的表达形式,才能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电影与互联网的结合大致有三种形式:

1 互联网作为内容。

互联网进入社会生活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网上交朋识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甚至与素未谋面的异性碰撞出爱情火花。电影和小说是最能忠实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样式,于是以网络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和小说应运而生。

2 互联网作为载体。

互联网仅仅作为信息载体和数据库而存在,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各个电影网站共同构筑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影片库,不分昼夜地提供各类影片,几乎可以满足一切电影爱好者的口味。只要有足够的带宽,人们就可以轻松地选择下载或在线观看感兴趣的影片。最新的VOD点播系统,把 最新最多的影片送到千家万户,使观众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在网上,看电影比看电视更加方便。“以电影点播(Movies onDemand)为例。有了这种服务,用户就无须再为错过某一部影片的播映时间而发愁,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点播贮存在视频服务器上的电影或录像节目,进行暂停、播放、快放、慢放等操作……如果有必要的话,点播还可用覆盖在主画面上的文本、静态图像、音频以及视频提供各种专门的服务。”通过各个站点设置的相关链接,人们还可以了解到与影片相关的更多内容,比如故事背景、拍摄花絮、明星轶事,等等。这种结合方式目前较为常见,除了吸引影迷的视线外,网络也被电影制作单位当作低成本的宣传工具,为影片赢取市场服务。

3 互联网作为手段。

将互联网引入电影制作后,电影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传统电影与网络电影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而后者则与受众处于双向、互动式的交流之中。网络电影变情节发展的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或多线性结构,通过网上的多重路径,建构起一个立体的叙事网络,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与层次的剖析,以揭示更深层的内涵。观众看这样的电影,就像阅读超文本小说一样,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情节发展走向,不同的链接将会引导观众通往不同的结局,人们可以真正地参与到电影情节当中去,充分享受到网络艺术的交互性特点。“到哪些空间去、按什么顺序去,是你可以自己作出选择的,无须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子走,这就是所谓的‘非线性’,可能存在的选择有许多种,这就是所谓的‘多线性’。”世界上第一部专供互联网络播映的电影是加拿大图像业务公司耗资10万美元制作的一部名为《怪兽之家》的网络电影。“与传统电影不同,这部网络电影是交互的,每位观众进入其网址,可以边看电影边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甚至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电影站点http://的主办者表示:“我们要为因特网观众量身定做影片。观看者和其他观看者之间是互动的,从而将传统的单向广播改为双向广播。”“因特网是一种真正民主的媒体,The Sync是因特网影像的第一浪潮,它将把因特网广播由可能变为现实。”业内人士显然对网络电影的前景十分看好,不论以哪种方式与互联网结合,网络给电影带来的新的竞争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是,网络电影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美学,编剧、导演、演员和表演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名词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基本特征的网络艺术使电影越来越向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靠拢,这又是电影在市场竞争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受众青睐的唯一途径。随着广电、电信和互联网多网合一时代的临近,电影与网络的整合与一体化之路将不可避免。

三、结语

篇2

电子阅览室在我国起步于本世纪初。随着各高校的搬迁扩建,电子阅览室在各所高校图书馆大规模兴建,动辄耗资数百万元,一度成为一所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移动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子阅览室开始走向衰落,人流量逐渐减少,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电子阅览室从流行到衰落,仅仅不到十年时间,让人们不得不感叹科技发展变化之快。随着移动数字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开始搭建自己的校园无线互联网络,这使得电子阅览室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冲击与挑战,如何调整自身的服务运行模式,优化结构,使之跟上时代的脚步,重新焕发生机,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避免因过早淘汰而造成大量的资产浪费,这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1 高校电子阅览室所面临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电子阅览室在各高校迅速普及。曾几何时,电子阅览室是上座率最高的学习场所,排队上机的场面比比皆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对于电子阅览室的热度逐渐减弱,人流量的减少就是最直接的特征。曾经代表着图书馆科技水平的电子阅览室正面临着行将被淘汰的命运。

为什么耗资数百万建立的电子阅览室会衰败的如此之快,究其深层次原因,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

从2010年开始,各高校网络建设逐渐从有线向无线转移,WiFi网络在图书馆任意角落均可接入。这大大解放了网络接入端口对终端设备的限制。读者不必再去专门的固定地点(电子阅览室)上网,而是在任意地点,随意接入网络查阅资料,从而使读者感到大为方便。

1.2 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

近年来,智能移动终端开始广泛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等,学生们基本人手一台。各类便携的移动智能终端,让读者摆脱了传统的台式机的束缚,随时随地接入校园WiFi,学生可以不受限制的进行网页浏览。

1.3 台式机更新速度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现如今,台式机的更新频率越来越高。屏幕从19寸,20寸,直到27寸,越来越大;处理器从双核,四核,再到八核,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读者对电子阅览室台式机硬件配置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读者希望电子阅览室台式机不仅仅满足查阅资料,而且要能够运行大型软件,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而电子阅览室的电脑更新周期长,设备相对陈旧,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1.4 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相比于高校内的电子阅览室室内环境,校外网吧体现出更好的优越性。由于存在市场竞争的因素,大多数网吧经过优胜劣汰,网吧的环境配套设施更新速度加快。目前校外周边大型网吧均配有靠背沙发、空调,耳麦、摄像头等。反观各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环境与配套设施,虽然整洁但缺乏人性化,加之更新改造周期长,无法达到读者所要求的舒适程度。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周边网吧的市场竞争,电子阅览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改变其运营模式,让高成本投入的电子阅览室重新焕发生机,以避免其被迅速淘汰,造成资产浪费,这是高校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应对措施

2.1 整体改革,重新布局,细化功能分区

2.1.1 低端无线网络浏览服务区

向读者提供无线网络终端周边设备,如无线鼠标,键盘等。读者通过自己借阅设备,利用自己的无线终端,实现上网浏览资源。电子阅览室通过提供相关辅助设备和转接线,为读者提供便利服务。

2.1.2 终端资料查阅学习区

对于具有软件运行,制图,编辑等更高要求的读者,电子阅览室可开辟专门的学习区,提供更大的私人空间,方便读者摆放资料。配备较为高端的电脑和更大的显示屏,以适合不同专业的读者使用。

2.1.3 高端影音制作欣赏区

对于有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影音欣赏需求的读者,电子阅览室应建设带有隔断的,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配以大尺寸屏幕,高质量耳麦和摄像头,以及靠背沙发等。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享受空间。

2.2 提高WiFi信号质量,扩展网络带宽

应在电子阅览室内专门设置WiFi发射端,这样可以保证无线信号的稳定。同时要提高有线网络的带宽,确保在线收听收看大文件的读者能够阅览顺畅。

2.3 配备空调,空气净化器,美化环境。

电子阅览室机器数量多,容易造成室内温度过高,因此要加装空调,调节室内的温度。

电子阅览室室内人流量比较大,空气质量很差,建议配备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保证身体健康。

电子阅览室内应大量栽种植物,既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美化环境,缓解视力疲劳,还可以减少辐射,可谓一举多得。

2.4 配备打印机,扫描仪,方便读者使用

读者在浏览资源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打印,扫描,复印等事项,图书馆应尽量为读者提供方便,配备网络打印机,扫描仪等,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2.5 降低资费

可按照区域不同分类收取费用:无线网络浏览区域,由于使用设备较少,可考虑免费上网;终端资料查阅学习区,由于要使用电脑主机,产生设备消耗,可考虑适当收取成本费;高端影视制作欣赏区,由于设备更新速度较快,加之环境附加成本高,可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用以维持本区域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升级改造。

2.6 提高电子阅览室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耐心细致的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增强读者对工作人员的信赖感。人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有别于校外网吧的最大优势。

篇3

[关键词]后技术时代;视觉文化;审美体验;3D技术;《泰坦尼克号》

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下了3.6亿票房的奇迹,2012年在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年后,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将《泰坦尼克号》转制3D①版,与300位工程师奋战逾60周,共花费1 800万美元。《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后在中国创造了近10亿票房的成绩,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来观照《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经验,对当下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电影艺术发展背景

(一)从技术时代到后技术时代

技术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所谓后技术时代,是相对于过往的技术时代来说的。在远古时代,技术是技巧、技长、技能和技艺的总称,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人们把技术的物质手段看做是技术的主要标志。到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的技术化发展与技术的科学化普及,逐渐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模式,技术成为科学良好发展的运用和物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技术也逐渐从低技术向高技术发展,最后衍生出后技术(Post-technology),“后技术”是后现代性的产物。它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高新科技的简易化应用、其次为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最后是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操作。后技术时代中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新的手段,同时拓展了电影艺术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使得电影在创作方式、生成方式、表达方式、审美理念等产生了深刻的变化。1979 年,美国电影大导演科波拉完成《现代启示录》,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影摄制设备的功能,调动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通讯、交通(陆上、水上与空中) 设备,调动大量专业科技人员的参与,技术含量非常高。科波拉对电影制作返朴归真的愿望也暗示了对电影技术前景的担忧——值此之时,电影正要跨过一道新的门槛上——8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入影像合成技术高峰。②20世纪80年代“数字电影”诞生了,以胶片为载体的镜头被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数字所替换,声音、字幕、色彩等画面元素变成了可以随意改动的数字编码,它是后技术时代的产物。在数字化的语境下,这些声画素材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制片者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这些数字编码进行相应处理,制片者还可以采用电脑三维合成技术生成镜头。这种数字电影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全面数字化,使得电影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电影史上的另一次革新。

(二) 后技术时代视觉文化的转向

“电影是一门视觉的艺术”这个概念由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杜拉克提出。他曾经说过:“影片所要产生的印象,作者的不可捉摸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主导情绪,都是从视觉的和谐中产生的。”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视觉语言是实现电影艺术创作的工具。当今人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人们更加关注视觉文化。正如美国的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下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或书写)文化。”③后技术时代带来了人们对感官刺激的无限追求以及大众化、虚拟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引发了视觉文化的转向。视觉图像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管是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还是电影《阿凡达》,不管是流行歌曲MTV,还是电视报道美国NBA联赛,不管是城市白领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读物,我们都离不开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因此视觉性已成为当今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根深蒂固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图像超越文字的发展,令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的文化相辅相成;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视觉在不断的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的攀升,新的视觉样式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同效果的视觉体验。视觉图像成了从事电影工作者关注的中心,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也给我们另一种艺术的欣赏和接受方式。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给电影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法估量的需求。这种需求同样给电影的艺术创新方面提供更多的方法和理论指导。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人们更关注于视觉体验,周宪教授认为,当代人正在经历“读图时代”的新文化法则,图像对视觉注意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眼球经济。也就是说,在这种眼球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电影艺术的核心是首先要打破以传统观念下的审美理念,电影本身为诉求的视觉表达。我们认为“看就是消费”,视觉的消费在人们消费观念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如今的消费观念中,不再把视觉上的享受排除在外,人们对于视觉上的追求同样也是满足人的一种需要。因此,电影艺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和媒介革命基础上,以产业化的方式提供给大众消费。它是一种传达文化、审美、精神消费的“内容产业”。 在新一轮后技术时代的经济环境中,电影艺术的发展如果不与高新技术与时代的审美化相结合,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所淘汰。 .

二、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艺术分析

(一)技术创新

3D技术就是在数字电影的基础上对于电影形态的发展终将产生重大影响,2009年热衷技术革命并被誉为“3D电影教父”的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掀起了全球3D风潮,2012年他把《泰坦尼克号》用3D技术转制,同样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卡梅隆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感知自然世界的方式,当观看自然物体时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式,它属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当人们观看平面图像时,则是通过知识性的方式进行画面判断,用“深度智商”对物体进行判断;当人们坐在电影院里观看3D电影时,这种潜意识的判断被激活,则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泰坦尼克号》用3D技术转制,3D 技术带来的场景纵深感,更好地诠释了片中人性的情怀,特别是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场面,会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泰坦尼克号”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巨人的名字,以此来形容这艘游轮的巨大,这艘长达269.06米的巨轮被誉为当时造船业的一大奇迹,15年前,“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场面使得影片一开场就让人感到震撼不已。15年后,3D技术将银幕空间进一步拓展,电影镜头两次从船体正前方空中环绕拍摄,提高了观众对“泰坦尼克号”外形和体积的认知。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一刻,巨大的冰山看起来将更加恐惧,3D在这一经典场景体现出了它的威力。

(二)审美体验

后技术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转向促进了电影艺术创意的形式创新,导致电影艺术中传统审美的全面变化,数字电影使电影创作进入一个虚拟化的空间,3D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交互的如真实世界一样的审美体验。《泰坦尼克号》3D效果有效地加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情绪。对于重新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本身的故事并未改变,改变的是视觉体验。在《泰坦尼克号》3D版的视觉盛宴里,它再映的纯粹视觉化是“电影是视觉艺术”最好的诠释。卡梅隆是非常看重3D技术的导演,不过在他心中技术并不是最根本的,卡梅隆说:“3D只是服务于电影创作的一种工具,属于技术手段,真正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仍是好的故事与创意,这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技术手段是为更好地演绎故事、提升艺术效果服务的。”影片中,杰克在船头慢慢松开遮住罗丝眼睛的双手,随后罗丝喊出了全片最脍炙人口的台词:“杰克,我在飞翔。” 这船头飞翔的场面已经成为世纪经典,那么加入3D技术之后,这个场面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镜头围绕着两位主演旋转两圈拍摄的画面,在3D技术的渲染下真正呈现出“飞”的感觉。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导演巧妙地运用色彩在影片中取得了的巨大魅力,因为色彩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的同时,又承载着一定的审美内涵。“任何伟大的画家也无法描绘出日落的辉煌归于暗淡那个瞬间的色彩变幻,也无法描绘出汹涌的波涛撞击在巨石上顷刻粉碎为细珠时的彩虹纷飞。运动中的色彩具有一种迷幻性的美丽,这种美丽只有电影可以把它作为过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④在影片中露丝与杰克在船头张开双臂,呈现出“飞”的感觉时,远处的天空出现了红色的晚霞,在3D技术处理上,更逼真更形象,似乎在颂扬这纯洁浪漫的爱情。3D技术让影片达到了极好的放映效果。

三、结语

总体而言,后技术时代的背景下《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就在于它运用先进的技术与当下视觉文化与审美体验相契合,有效地把握了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引导电影艺术的发展,为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作者在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期间完成。

注释:

① “3d电影”,即三维电影(3-D film),是使用一种立体镜视觉显示系统,再制画面将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体显现成像,令观众对影像产生立体深度。技术上,通常采用两台摄影机摆设,同步拍摄影像,取得主体左右侧体的立体感。观看时,观众的视觉皮层会自动对图像结合为单一三维影像画面。现代电脑技术已能够不采用传统双机“拍摄”,使用CGI电脑特效制作三维电影。

② 林焱:《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③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154页。

④ 史玉梅:《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构想与追求——论电影〈泰坦尼克号〉与〈云水谣〉的艺术性》,《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林焱.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J].东南学术,2002(03).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 三联书店,1989:154.

篇4

【关键词】电影艺术;影视技术;科技

一电影技术革命的发展分析

历史早已证明,电影的技术革命,势必会引起电影的观念革命和影像革命。目前被大众所认可的,世界电影史上总共有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分别是:第一次变革——活动影像。此次变革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画面由静止到动态的跨越。第二次变革——有声电影。1927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影视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经历了十余年的无声时代,电影终于第一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声音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使得电影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让观众受到更多的感染。声音可以用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营造特定的氛围。当代电影的配音形式分为现场收音、后期配音,这两种方式可以同时应用。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音效师可以根据电影情节的需要,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声音以烘托气氛。第三次变革——彩技术的出现。彩色改变了人们对影视的传统认知。1935年,美国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界》,使电影进入了全新的彩色时代,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与真实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只有熟练地运用色彩,才能使电影有更强的表现力。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是电影大师中色彩运用的佼佼者,黑泽明导演画家出身,使得他对色彩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色彩在电影中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二对电影的影响分析

美国作为引领世界科技的大国,在电影艺术领域也有着其领先的发展。《星球大战》的上映,开启了电影的数字时代。数字电影是通过技术使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影像可以出现在荧幕当中。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壮大是计算机科技发展壮大所带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视觉效果以及创作理念,将艺术家无垠的想象,变得可以在电影中实现。如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利用数字技术,为观众构建了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其一经上映就连续打破了电影历史的最高票房,使人们第一次领略到数字电影的魅力。在此之后,3D电影的浪潮席卷全球,使得科技的魅力在电影市场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市场中不断涌现着以3D制作背景的电影。数字科学作为一个新兴技术,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拓宽了电影题材的范围,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三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都是紧跟欧美电影。国际大片中的3D技术,暴露出国产电影与国际电影在技术上的差距。以对数字技术最为依赖的动画电影举例,由于动画电影对画面技术的要求较高,在数字化时代,低劣的画面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我国观众经过迪士尼动画精美画面的洗礼,品位已经被提高,传统国产动画的粗略镜头已经变得让人难以接受。当今市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残酷市场,粗制滥造的作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我国要想在动画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必须要提高我国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积极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再结合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动画,才是可以让观众回归的方法。及时认识到与国际电影数字技术的差距,并努力迎头赶上,是我国电影市场的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学习,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才能在日后的电影市场为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数字动画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这些作品运用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以及先进的数字技术,是古典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的优秀范例。

参考文献

[1]朱梁.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5)

篇5

1.西方新媒体艺术发展分析

新媒体意识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是由立体艺术演化而来的,毕加索等著名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装饰物、报纸、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的融入不仅让画面更加的生动,而且生活气息浓厚,人们也可以运用画布之外的空间来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渗透,数字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逐渐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而随着近几年新技术的不断传播,也使得在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实内容,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会置身于这一现实幻想中,给观众留下了虚幻的意识,但这一技术所呈现出的画面又是非常真实的,虚拟现实属于一种在虚拟环境与特定范围内所呈现出现的一种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主要呈现手段的现代化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经过不同设备之间的交互处理之后,让观众能够以一个自然的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沟通。由此所产生的环境就是观众真实感觉的场所,而且在电脑上看到的所有都是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这其中融入了艺术的成分,那么整个艺术的数字化程度也会随之增多,而此时观众的想象力也就越来越重要。

2.西方新媒体艺术与西方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与新媒体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是有关系的,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传输效率较高的技术手段,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信息自身的传输速度。不仅节省了运行时间,而且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有效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西方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新媒体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传统的电影艺术形式,而且其影响范围也远超之前任何技术的影响,整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都涵盖了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打个比方,电影在制作、发行以及放映的过程中,都会随着技术的转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我国当前的电影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到电影艺术的内容,而且还决定了电影的表达形式,给我们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更精彩的娱乐体验。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电影行业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着全新的媒体艺术形式,为当前的电影制作注入全新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在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之后所得到的影像作品,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现实中难以出现的现象都可以在电影中展现出来。这样一来,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广。在电影设计中,大部分镜头除了摄影机拍摄以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也不在少数,运用这一技术创造出一种开创性的生成图像方法,摄影看不到的东西,计算机技术能够看到,这样一来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体验也就更加的强烈。是其他电影形式无法比拟的。很多电影中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加立体的观影效果,都会用到特效,而这些特效的实现基本上都是基于真实场景模型和电子模型来实现的,还有一部分特效是电影技术人员运用计算机软件制造出与实际拍摄画面相结合而产生的特效内容,能够实现原始三维空间的展示和四维时空效果的提升。除此之外,传统形式下的电影叙事方法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而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不仅让电影的展示模式变得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它可以让镜头设置的原则更加完整,再加上图片结合空间、时间所做出的夸张情节,最终呈现出来的视听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很多的电影中,观众也会发现,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采用相同的场景转换,如果我们的电影技术人员美育运用数字合成技术的话,这种场景转换基本上是实现不了的,而这种场景转换也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观影体验,提升电影的内涵。总体来说,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已经与电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

当前电影领域的发展主要是以数字电影为主,而数字电影又强调形象本身的娱乐价值,要确保观众是融入画面中,而不是游离在画面之外,要让观众享受到电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不是对着屏幕中所表演的故事情节进行客观识别,技术人员在运用数字技术的时候,不仅可以起到丰富电影内容的作用,而且也为当代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更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也更加的真实。

篇6

数字电影是随着计算机科技革命与数字信息化带来的电影革命的产物,在这场感官革命中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数字虚拟电影,如70毫米电影、环幕电影、球幕电影、立体电影、动感电影、全息电影、触感电影和味觉电影以及在新媒体艺术的推动下产生并快速发展着的网络电影、互动电影、激光电影、光缆电影等,它们都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数字电影应用广泛,它不仅是传统电影、电视的补充载体,还可以应用于课件制作、产品演示节目、多媒体编程、网络视频节目广播等方面。有关专家预言,在10~15年内数字电影将替代传统的胶片电影,在欧洲BKSTS年会上,预测未来10~15年内全世界将达到12500家数字影院。”[1]

数字电影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最全面的理解应当是指电影的全数码化,其中包括硬件的全数码化和软件的全数码化,这些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数字电影是以数字方式(即“0”和“1”的方式)进行制作、传输、放映或传播的电影。“完整的数字电影概念,是指将电影的前期(拍摄)、后期(剪辑、数字图像的生成)和将影像信号压缩、加密、刻录以及用户终端的接受等全过程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2]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后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在这场电影革命的巨大冲击下,我国电影也使用数字技术陆续制作了不少影片,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宝莲灯》,1998年《疯狂的兔子》中的主人公兔子的形象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数字动画明星”,徐克的《蜀山正传》、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等都使用了电脑特技及数字技术。我国电影业将数字电影的发展视作中国电影产业化及获取全面发展以跻身世界电影的新契机,广电总局还专门制定了“十一·五”期间电影数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施重点:到2010年,确立数字电影在电影产业中的战略格局,完成“电影数字业务集成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和设备的大型数字制作基地;组建规模化的数字院线和一批标准统一、形式多样的数字影厅;以数字节目内容为纽带,积极开拓公众放映市场和电影后产品市场,扩大电影市场的整体规模、形成完备的数字电影新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3]

2008年7月31日,中影数字基地的建成将很快推动我国的数码影视向前迈进一大步。数字电影文本制作的非线性模式使数字电影文本与传统电影文本产生许多不同之处。“数字化的电影制作通常是指把数字化技术和电影艺术创作和制作相结合,而逐渐发展起来并日趋成熟的现代电影制作过程。”[4]数字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线性的制作程序,前期准备、中期拍摄与后期制作同步进行,各部门进行平行创作。在数字化的前期准备时,那些需要经过数字生成的影像就已经在电脑上运转起来。在前期准备中,给电影制作人帮助最大的是“形象化预审视”。“形象化预审视”主要是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即在主要的拍摄工作开始之前或者在摄制过程中,用计算机及相应软件,根据制作人员的创意和想象,用模拟图像的方式制作出的模拟片段,它可以帮助导演在一个活动的三维时空中完成过去通过平面的、连环画似的“故事板”完成的绘制拍摄蓝图的工作。”“形象化预审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布景建造、照明设计、角色挑选、服装、化妆、外景采制、找道具、情节示图、摄影机位置和运动等许多方面。包括了人、物、时间、空间、运动以及互动关系等等。”[5]

这不仅可以预先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视觉及剧情效果,还可以节约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使电影制作人在制作之先对制作的方方面面胸有成竹。之后在中期拍摄中,数字化的现场制作同期进行,影片主创人员拍摄下来的影像和录制下来的声音,将直接由数字摄录设备输入电脑。在此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操纵和控制摄像机,既可以为电影制作者完成许多高难度镜头的拍摄,如在惊险场景中摄影师无法到达的位置拍摄、控制水下等摄像机的拍摄,还可以合成人工无法制作的场景。在后期制作中,包括数字化的影像处理、数字合成以及电脑制作画面元素部分。在这些过程之中,在传统电影由人工操作的剪辑、拟音、合成、套剪、校光、校色等许多工艺流程,数字电影都以电脑数字化的形式完成。最后,电影片制作完毕,其呈现的形态也不再是经放映便会损耗且不易保存与传播的胶片,而是由“0”或“1”所组成的数字文件或数字光盘。这种filmless的数字电影,其放映也不再使用图像效果较低的光学放映机,而是由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直接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各大影院,这样全球同期放映便轻而易举。

在数字电影的大家庭中,那些片时较短、风格与剧情都紧贴快节奏现代生活的网络电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种在网上观赏的方式使观众既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也可以充当放映者,把自己喜爱的影片,甚至把自己拍摄的短片上传到网络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例如,最早出现的原创网络电影便是由美国的超级影迷大卫·阿旦尔制作的。在他的影片中,他的演员就是自己的父母,剧情也是以自己的家庭生活,充分演绎了真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因此当他将作品上传网上之后,便受到了许多网民的追捧与鼓励。第一部真正的网络电影《175度色盲》“是一部兼具多重实验性质的电影,技术上必须克服画质及档案大小的问题,在播放方式上,为增加观赏自主性,并配合网络互动性,网友可以依照顺序正着看、倒着看、跳着看,任何时间只要可以连上网的地方,就可以收看电影”[6]。这种电影方式被国外媒体称为是一种真正即时的、互动的、原创的电影,并深信它将是21世纪新的网络娱乐大梦。

近年来,数字电影还与网络游戏合作形成了新的游戏式的个人虚拟电影,这使每个电影爱好者都能在游戏的快乐中轻松体验数字电影文本制作的乐趣,还能够欣赏与传播这个真正个人化的电影,这是将制作电影以游戏的方式完成的文本。第一部游戏电影是一个名叫Ranger的游戏部队偶然制作的,他们以第一人称射击3D游戏《雷神之锤》(Quake)中的士兵为演员,以游戏环境为电影场景,以部队中的一员为电影主角叙述电影,并进入游戏,记录其他队友的一举一动,并取名为“DiaryofaCamp”(《露营者日记》)。还有博客文学与数字电影结合而成的“博客电影”,如号称投资为零的非专业制作博客电影《小强历险记》,广邀那些对电影感兴趣的博主创作剧本、演出、制作与导演,充分利用了博客的大众性及集体力量。#p#分页标题#e#

数字化电影艺术文本是数字化艺术中最能体现虚拟真实性的代表,数字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谎言”,这些“真亦假来假亦真”的影像不仅将我们一直学习的早期电影理论大师巴赞的电影纪实理论、克拉考尔将本质定位于“物质现实的复原”的理论化为乌有,甚至在声色之中击败存在论,打破“有”与“无”的界限。数字技术为电影空间带来了更加无限的表现力,传统电影中一切限制表现的因素都不再成为导演自由表现的障碍。数字影像使观众的眼前出现由“符码”译成的透明影像文本,从而达到用符号和语言交流所产生的“真实效果”,并以此成功取代了摄影真实性中的实物再现概念,使真实与不真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从出现至今便是人类的思想、想象、精神、情感与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及社会的纽带,我们总是在追随着“真实”的步伐,也总是希望我们的艺术作品能更加真实。数字技术却已不再满足于“仿真”,而走向了“创造真实”,甚至是“超真实”。

篇7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摄影;数码摄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传统摄影较为复杂的工艺性和不可预见性给摄影家带来了创造的兴趣。摄影家通过摄影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取得的艺术照片,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今数影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绘画、摄影、动画、动态影像、平面设计、雕塑甚至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学科门类的界限已经日渐模糊。他们互为素材、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视觉艺术”将被数字化的一统整合成为一个新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数字化条件下,摄影、绘画、设计、动画等图像艺术都受到数字技术很大影响,摄影在其中是先行者,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相对更大,对于摄影来说,数字技术的应用无异于一次革命性的浪潮,这个浪潮首先促使了摄影器材、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进而在摄影思想、摄影理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响。数字技术对现代摄影技术环节和工作流程带来的革新;数字技术和摄影数字文化对摄影人群划分、摄影作品传播、交流、和评判体系的影响。

作为数字技术在电影摄影技术与电影后期技术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数字特效技术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应用到电影制作过程中了。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还相当局部和有限,大多只是帮助导演把图像进行“无缝拼接”,消除原来“电影魔术”中明显的人为痕迹和不真实感。乔治·卢卡斯就是这方面的最早使用者之一,而他的《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也因此受益匪浅。许多观众恐怕到今天也不会忘记《星球大战》中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10多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还有那些嗡嗡作响的激光剑,这些逼真的视觉形象给了人们巨大的感官享受。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带来的数字技术破天荒地把许多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依靠数字影像合成建立的全新的电影形式与风格,迅速加快了电影创造财富的速度。从依靠模型和图像剪贴的“电影魔术”到数字技术的跨越,就像给电影行业加入了催化剂,它所带来的无限可实现性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促使导演把新的想象搬上银幕。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电脑制作出冰海沉船的壮观场面,创下了全球票房收入18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凡是看过《泰坦尼克号》的观众,都会深刻感受到其数字化的特技效果在影片中的惊人效果。要制作出令人眩晕的史诗般的场景并非易事,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连续24小时进行数字特技制作,从未间断。在数字特技制作中,把电影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先进行数字化,制造出数字化的人、数字化的船、数字化的海洋、数字化的浪花和烟雾。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产生数字效果,首先要将胶片上拍摄的每帧原始图像扫描后送入计算机中,并以独立文件存储。然后数字艺术家们在工作站上利用专门的软件,根据影片镜头提取和生成数字图像元素。生成了全部的数字图像元素后,数字艺术家们还要让各个数字图像元素颜色使之和原始相片一致。

数字技术对世界电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国产电影也开始尝试运用数字技术。《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片中都可以见到数字合成的影像。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世界电影与中国电影在形态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已经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它关注的重心由电影形态方面的变化转移到高科技介入电影对电影摄影技术的层面上。而实际的情况是,关于高科技对经典电影理论的影响已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篇8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电影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TN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38-01

1 引言

一直以来,我们都赞同安德烈巴赞的学说即“真实电影”美学。巴赞认为,电影所要表现的就是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电影应该是对真实生活的完整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数字技术开始在电影中使用。从此,电影这一艺术开始发生了变化,它所呈现给大家的不再全是现实世界存在的了。所谓在电影中使用的数字技术,就是通过电脑成像技术来自己合成电影画面。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使用,以及各种后期电脑合成图像技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2 现状分析

电影是新时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产物。在电影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将成为一种驱动力。现在发展迅速的数字技术在电影上的使用,也将对电影美学产生冲击、使它改变走向。

2.1 数字技术和电影革新

数字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开始介入电影制作的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在电影方面一般通过以下手段:电脑合成图像、电脑绘画以及虚拟的空间。数字技术和电影艺术的相结合,生成了一种以电脑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兴媒体。时展,传播媒介在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在变化着。因此,数字电影也是顺应潮流的一种必定出现的新兴事物。

数字电影的开端大概就是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从此开始,数字技术开始更多的使用在了电影的制作中。数字电影的高峰就是2010年的《阿凡达》。在中国,第一次使用数字技术的电影是1996年周晓文导演拍的《秦颂》,该片通过数字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战争的历史。

2.2 数字技术革命和电影美学革命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说电影的艺术本身、电影所反映的人文内涵和精神。

电影技术方面的改革不同于传统电影美学的改革,因为技术再怎么改革也不能抛弃电影传统的美学。如果一味的对电影的技术进行改革,那么必定会使电影充满了各种丰富的技巧,而少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这样就可能会削弱电影的美学,使得电影艺术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电影技术的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趋向更好的表现电影本身的艺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电影美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它并不会有悖于我们传统的电影美学。数字技术的发展只会更好的表现电影美学。

2.3 数字技术带来的“视听盛宴”

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影,可以表现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利用电脑合成图像,让人看到震撼人心的东西,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是,数字电影所表现的影像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它只是一些事物的代表,它蕴含了多层含义,它并不是电影艺术的本身。比如说,电影《阿凡达》,场景十分炫酷,天空中漂浮巨大的山,还有千丈瀑布,各种场景都是让人们十分叹服。但是这种视听盛宴并不能代表电影所要表现的艺术。

2.4 数字技术不能打破传统电影美学

要想把数字技术在中国电影方面更好的使用,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电影的传统美学和观众的兴趣调查清楚明白。所以,也不能全部依赖新兴数字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情感等。数字技术带来的视听盛宴确实是吸引我们眼球,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所以说,应该把那些眼花缭乱、绝妙的画面等视听盛宴同电影本身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起来。

3 解决方法

数字技术在20世纪末开始了急速的发展,电脑合成技术变得无所不能,这样以来,电影画面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弱。电影的真实性就降低了。所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打破电影的传统美学。这就要我们做到以下各点。

3.1 巴赞影像本体论

数字技术在电影方面的使用,使得传统的电影美学也就是巴赞理论出现了被质疑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电影里面的灯光、色彩、演员、声音等都变得可有可无了。而且数字技术的发展让导演这一职位变成了不再必须是专业的,普通电影爱好者也可以制作电影。

3.2 数字技术与电影美学真实性的辩证

数字技术确实冲击影响了巴赞影像本体论,但是它并不能击垮巴赞影像本体论。因为在人们内心的最深处是认为电影应该具有生活的真实性的,但是也不可能绝对的真实。毕竟艺术不等同于生活。

3.3 数字技术提高电影美学真实性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技术,也可以是更加丰富了电影的艺术真实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将传统电影美学很好的表现出来,也是电影表现形式上的一个突飞猛进。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出现的场景和表现效果。传统的电影的真实性是指符合生活中的现实,但是数字电影所表现的真实性是指能够全面的模拟现实。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丰富了电影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在电影方面的使用还可以增强时空的视觉真实感,数字技术的介入可以让电影的表现方式更为真实。但是在传统的电影拍摄中用多好的设备也不能带来这种数字技术所呈现的视觉真实感。数字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塑造了一些丰富饱满的人物角色和英雄。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现在的电影制作方面,这样以来,数字技术必定会给电影美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传统的电影美学也不会被这新兴的数字技术所击垮。要想把数字技术更好的体现在电影制作上了,就应该顺应潮流,听从观众的声音,制作观众想要看的电影。电影的制作者应该观察生活的现实、艺术,来制作电影,因为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模式;发展

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制作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以胶片作为介质和载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贯穿到了电影创作、制作的全过程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在当今世界,电影的数字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部影片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电影,数字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占到了百分之百。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开始活跃起来,推动国内电影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就是数字技术。可以说,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事业的“春天”。

一、传统电影的发展

电影是在资本主义建立,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商业市场环境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放映了《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一批纪实短片,标志着世界电影的正式诞生。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 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随着工业革命席卷全球,电影技术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与推广,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电影也逐步传入国内。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自诞生,就将传统的京剧、说唱艺术等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电影艺术。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问世,传统单调的黑白色彩开始退出人们的视线,通过色彩制造视觉冲击,增强电影的表现力和美感,成为电影发展的有一个跨越。

20世纪70年代末,由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影片《星球大战》,标志着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星球大战》通过数字技术,将人们的想象的“星球大战”和太空景象变成了画面,将电影事业带入了一个数字数代的新纪元。

二、数字技术给电影事业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数字技术带给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现实的。数字技术在电影上的成功广泛应用,提高了人们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促进了电影事业的飞速发展。

第一,数字技术提高了电影创作制作的效率,降低了电影成本。数字技术将传统的依靠人工劳动进行电影创作创造的过程,变成了依靠计算机劳动进行创作创造的过程。在电影拍摄之前,能够通过电脑数字技术对即将进行的拍摄进行“模拟演练”,从而有效地降低拍摄难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预防。不但使得人的工作强度和难度降低,而且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第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收益分析、拍摄经验数字化积累更加科学。电脑通过对所收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得出电影的成本构成,帮助制片人合理调整费用结构。通过对现场道具数据、灯光照明数据、服装设备数据、动作特技数据等收集与分析,可以使拍摄的经验更加科学,有据可依,为电影拍摄技术的提高奠定基础。

第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电影前期创作拍摄中的不足。一是在现有条件下,依靠人力和设备无法完成的动作或布置的场景,可以通过电脑数字技术的模拟制作来完成。这样不但节约了电影拍摄和制作成本,而且降低了拍摄的难度和危险性;二是前期拍摄和制作中出现的错误、失误等,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字、色彩、画面长度、片段次序等进行调整修正,从而实现电影效果和目的。

第四,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电影的美学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将同一个场景进行远景、中景、近景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编辑合成技术建立数字模型,生成新的影像。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将站立在地面上的人,实现空间位移,呈现出腾云驾雾的感觉;通过数字软件的处理,将人的表情或者场景进行淡入淡出的特写,实现环境语言的表现力;将影片的色彩进行数字化处理,增加电影内容的厚重严肃或者沧桑感等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给电影创作创造者的思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级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电影的可观性和趣味性。

第五,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电影的容量。传统的以胶片作为介质的电影,刻录的时间长,难度大,容易受到光线、湿度、温度等环境影响,不但体积大,不易携带,还容易发生损坏、不清晰等质量问题。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电影存储,不但容量大,而且存储安全方便,不会出现画面损坏等自然后果。

总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影创造的全过程,给电影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电影事业的跨越发展。

数字技术是实现电影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手段和方法,但不是目的。一部具有价值的电影,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过分地滥用数字技术,一味追求数字技术的运用,会破坏电影的艺术美感和原生态的滋味,将观众带入更加虚幻的境界,降低观众对电影的兴趣,从而制约电影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时代电影模式的改变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影的发展触角再次延伸,由此产生了“网络电影”也被称为“微电影”。其特点是短小,精炼,灵活,电影创作与制作的主体多元化,互动性强,不断丰富和补充了现有的电影形式,而且逐渐称为引领电影事业发展的潮流。

首先,网络电影的参与性、自主性极强。传统的电影形式,尽管有的视觉感觉冲击也很大,但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电影的主题思想和意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网络电影成就了普通人的“电影梦”。普通网友只要从往网络上下载一个电影制作软件就可以编写剧情,设计故事情节和环境氛围等,设定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拍摄自己想要的电影。还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一起交流讨论,进行互动分享,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电影的内心需求,而且让观众从荧幕前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活跃了电影的创新思维,有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进步。

其次,网络电影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网络世界打破了年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等差异,让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充分传播,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繁荣。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电影的创造创作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电影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影评家。电影事业打破了神秘的面纱,由精英阶层的文化盛宴,逐步扩展为普通的精神套餐。

电影的艺术形式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深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电影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艺术价值随着网络电影的日新月异而在不断地提升。

总之,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精神的结晶。电影事业获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提升,都与科技紧密相连,都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文化艺术产品。因此,电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深化带来的新机遇,找到一条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发展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电影的本质目标。

篇10

皮影戏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演绎的故事主要来源于生活,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民俗风情,在过去,它拥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皮影艺术是皮影和皮影戏的综合艺术,它们的概念是不同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皮影是皮制影人或纸质影人,皮影戏则是指操作者操纵影人利用灯光将其影像映在屏幕上,然后进行表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那些传统的娱乐艺术正逐渐被人们淡忘。

二、皮影艺术的生存困境

目前,皮影艺术正逐步被人们所淡忘,它的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缺乏高素质演绎人才、皮影戏的观众量少且对皮影艺术不了解、缺乏完整的皮影乐器道具这三个方面:

(一)缺乏高素质的演绎人才。目前,皮影表演人员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学习传承皮影艺术。尽管我国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皮影艺术仍然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皮影戏所演绎的故事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没有任何新意的故事,这些故事一遍一遍不停地重复着演出,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不在适合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了。可以说皮影戏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但它的演出人员是非常少的,在这些本来就不多的演出人员之中真正能被称为皮影艺术家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大多是一些民间手艺学徒,因为没有正规职业而选择了皮影戏,可能并不是真正对皮影艺术感兴趣而去学习的,就算学也是只学到了皮影戏的一些皮毛,皮影艺术的内在精髓也许根本都不知道,算不上是正规的皮影演员。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皮影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种类是越来越多,几乎是没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如此收入微薄而且发展缓慢的行业上以此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演艺人才的缺失对皮影艺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是皮影艺术面临濒临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皮影观众稀少且不懂皮影艺术。目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没人愿意去看那些传统的几乎没什么新意的东西,也没有人对此感兴趣,动画片可以说是由皮影戏发展而来的,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两者相比较,人们更愿意呆在家里去看动画片而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观看了无新意、一层不变的皮影戏,缺乏观众的皮影戏发展是很困难的,节目演出了,没人去观看,久而久之那些演出人员就没有兴趣将皮影戏演绎下去了。这也是皮影艺术缺乏演出人员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对皮影艺术不够了解,从而对皮影不感兴趣,归根到底还是由于皮影艺术一层不变的演绎内容所造成的。

(三)皮影乐器道具流失严重。皮影道具一般都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用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传世精品,对于这些传世精品,很多都被文物商贩收购转卖到国外,还有的由于特殊原因被破坏了,还有些民间皮影剧团由于各种原因将祖传的皮影道具、皮影箱低价卖给文物商贩,使得那些经历数百年的传统的皮影道具流失严重,有的流向他国,有的被文物爱好者收藏。现在那些用来演出的皮影道具中已经没有传世精品了,几乎都是新雕刻出来的。尽管如此,那些新雕刻出来的皮影作品有很多也并不是用于皮影演出,而是销往国外或一些旅游胜地被作为纪念品来进行买卖。现如今在很多国外著名的博物馆内都有收藏着大量的中国的皮影道具,这些皮影道具都是流传数百年的传世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皮影道具的流失制约了皮影艺术的演出。

上述这三点便是皮影艺术生存存在的危机,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皮影道具的流失使皮影艺术无法更完美的演出,演出存在缺陷就没有广泛的观众群体,观众少了,就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学习、去继承皮影艺术,解决这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难题,怎样传播皮影艺术,才能更容易让人们去认识、去了解皮影艺术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把现代传播技术融入到民间皮影艺术当中,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三、改革创新皮影艺术传播方式

皮影艺术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务作为载体将其传承下去,同时与现代化科技相融合,改变传播途径以及不断改变并创新皮影戏中的传统故事情节,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现代化元素,与时俱进。让更多的人不断地去接触、了解,甚至可以参与其中,使他们喜欢皮影戏。

(一)将皮影艺术与电视、电影有机结合

皮影戏与现代电视、电影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可以说电影、电视的出现是根据皮影戏的启发而来的。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影戏的应用,特别是一些悬疑影视作品中运用得最多,光与影、真实与虚无,将悬疑剧中的场景设计的惊心动魄,惟妙惟肖,半真半假的剧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现如今,电影事业发展迅速,更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将皮影艺术用另一种方式通过电影屏幕展现出来,使之不再局限于民间表演。皮影戏中的古典人物造型、花式图案、平面雕刻镂空艺术等也都被广泛运用到电影当中,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这些古典皮影元素的应用使得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背景设计中也融入了大量的精美的文案图饰,使场景更加美观别致,充分地彰显了民族特色风格。

(二)数字皮影数据库

数字皮影数据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皮影艺术中的人物造型、背景文案、故事情节等一些相关内容储存到网络博物馆中,并搭建信息互动交流平台,让人们在浏览时可以进行互动,以此来实现信息共享化。对皮影造型可以进行文字描述、配音,使其更加生动。这样使人们可以随意的在网络上进行浏览观赏,网络博物馆还要开展网络调查活动,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让人们对皮影艺术提出一些意见,然后网络博物馆可以根据用户给出的建议对皮影进行改进,使它更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深受他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