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缴纳标准不够统一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规范和政策引导,实时缴费的过程中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无法统一。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就相对高,相反,经济落后的一些地区,就会出现的养老金普遍较低的情况。这种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同样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情况不一样。另外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但因为编制的限制,只能给一些编外职工缴纳企业养老保险,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同一个单位的职工,养老金情况也不一样。
(二)政策宣传不够到位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了养老保险的缴纳,但有部分单位职工认为,以前没有搞养老保险统筹,个人不交钱,退休金可以照拿,搞了养老金统筹,个人反倒要自己掏钱,思想上不积极。在这样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与现实中职工的真实意愿不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二,事业单位实施了养老保险改革,增加了职业年金的缴纳,导致工作人员的工资有所降低,一些职工的薪资水平无法满足无价的需求,对于职业年金的实施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其三,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部分退休职工认为单位不再管自己了,自己成了“社会人”,导致了自己的一些需求无法满足,产生了抵制情绪。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的事业单位缺乏高效和恰当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对养老保险改革非常不利。
(三)养老保险制度脱节
我国一直实行的双轨制保险制度,就会导致职工心理不平衡甚至攀比现象,在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显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时脱节造成的。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制定时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这样就导致职工们难以合理、优化地配置资源,没有办法享受养老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公正。
(四)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
在社保体系中,养老保险属于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更好的执行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意味着对养老保险的抗风险性要求会更高。而目前看来,由于许多的问题都有待解决,影响着整个养老体系的完善。现如今,我国在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些问题,如法律缺乏统一性,同层次较低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目前的体系中表现的异常明显,并且抗风险性很差。还有另外一点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事业单位人员众多,故而缴纳保险的人员在与退休需要保险金的人来说,比例严重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加重事业单位的负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引发养老保险的众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威胁着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行。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策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养老保险改革的公正性
每一个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提升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才能实现。我国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尽快完善,使事业单位中的退休人员实现生活水平的提升,改善养老保险制度的群体,为社会保险的运行增加一定的稳定性,就需要提升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改革的公正性。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对所有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改革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缴费基数、缴费水平等方面保持公平(去掉)、公正,尽量缩小职工养老金的差异,缓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促使职工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改革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养老保险改革的积极性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直接关系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要向单位职工准确解读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它的改革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利于全面体现工作人员的劳动贡献,激发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热情;有利于逐步化解“待遇差”矛盾,实现制度公平、规则公平。所以,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事业单位职工转变旧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潮流,不断与时俱进,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运用先进的创新理念,积极地投身到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中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推行制度并轨,提升养老保险改革的公平性
养老保险是一个系统性项目,关系着国计民生。虽然受到很多历史因素限制,当前国内养老保险还有双轨制,同时在持续发展阶段,该种双轨制显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加强变革,大力推动养老保险并轨机制。基于双轨制度,按照不同机构退休人员,采用的标准也不一样,对于职员退休金差别很大,极易引起不满情绪。而实施并轨机制,企业退休职工、事业机构退休职工采取集中的制度核实退休待遇,保障企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事业机构相统一,在集中的平台中开展缴费业务。
(四)健全统筹系统,提升养老保险改革的安全性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当前,在事业单位中,养老保险制度分级统筹系统还存在缺陷,风险抵抗能力差。所以,应及时的完善保险统筹体系,不断的提高养老保险机制的运行效率,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统筹系统。统筹系统能够合理的配置事业单位的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及时的构建风险抵抗与管理系统,这样,就可以在此地区的事业单位面临养老金不足时,进行及时的资金调配,从而实现了养老保险系统的可调配性,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不断的提升养老保险统筹的规格,提升统筹的档次,以此来实现对养老保险制度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权益,从而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所以,通过实施并轨机制,可以缩小事业机构和公司在养老保险金上的差异,对优化企业退休职工待遇有显著作用,还可以降低社会不稳定性要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手段。
篇2
原人事部早在1992年就曾在江苏等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随后,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但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各地区试点步调不一致等多种原因,改革没有形成显著的效果。1998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具体负责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管理机制。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开展试点改革,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此次改革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并且强化了改革的保障措施。2012年4月1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将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明确指出,要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并要推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同一、公平的保障制度。
二、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
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利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在全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先行一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迟迟未进行改革。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是社会财富的来源,企业职工群体相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数量上要多很多,尤其在改革开放步伐推进的过程中,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工人下岗,安置好这些人的退休生活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支出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则依靠企业的效益,所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显得更有保障,所以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放缓。但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作为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化其改革,才能促成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2.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加深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处于被多块分割的状态,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整个社会被分为多个群体,从而导致本应统筹一致的养老保障利益被划分为多块,不统一的养老制度导致退休后养老待遇分配不协调,使不同群体间矛盾加深。
3.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水平低目前,事业单位都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这对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进程形成了阻碍,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离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其养老待遇的发放、调整等工作量大,尤其对于离退休人员多的单位,势必会牵扯大量精力。
三、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试点地区改革情况
据相关媒体报导,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单位进展缓慢,部分省市开会传达文件精神,部分省市积极开展调研、论证,部分省市下发征求意见稿,但都没有实质性改革进展。笔者多次致电、走访相关省市的劳动保障部门咨询试点进展,得到的答案多是“正在调研数据”,“还在讨论具体方案”,“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暂时无可奉告”等。试点省市中只有广东省有所突破,2012年4月19日,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并于2012年8月25日正式实施。深圳事业单位并受聘在常设岗位的工作人员,将试行社会养老保险加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而原市外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且未实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同时通过直聘、选聘方式进入深圳事业单位常设岗位的人员,仍暂时实行养老退休制度。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程缓慢制约因素分析
(1)改革基本模式不清目前,我国有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只局限在试点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制度体系,而试点城市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即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广泛执行或执行效果不好。
(2)机关事业单位分开改革,有失公允养老金制度改革是要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待遇差距,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而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国家机关排除在外,这就容易造成新的不公平,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已经高出企业很多,如果再把事业单位下调到企业标准,会导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必然导致改革的阻力。因此如何协调企业、事业、机关等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和谐,是改革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3)越改越少,让事业单位员工负担加重而受益减少,其合理性值得思考各国福利制度的实证经济学研究证明,福利具有刚性,改革只能向上看齐,不能向下看齐。试点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如果不能大幅度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就要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国家对国民提供社会养老保险,本应是普遍而平等的,而在无法让低福利水平的国民享有其他群体已经享有的福利时,就要消减享有高福利水平群体的福利待遇,这必然造成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压力,打消工作积极性。
(4)涉及人数过多,单位结构复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主体的共识。目前,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95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共计3000多万,900万名离退休人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估计,事业单位改革将涉及1亿人。全国各类事业单位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多个领域,而且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居多。如此可见,养老保险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难度较大。
四、结语
篇3
摘要: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十分重要,如今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的重点、难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问题。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仅会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使我国的劳动市场很难形成统一化,还会增加国家对此的经济负担,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走的格外艰辛。本文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最早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该项制度的提出是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的待遇可以得到一定保障。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相关法律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金计算方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十分重视,并对其进行改革,而此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深远含义的,必将使我国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更加公平、公正。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状况
我国现阶段应用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被提出。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和退休职工所在单位予以承担,退休职工依然归属于原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如同多了一道保障,有利于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同时,也使得工作人员退休之后生活依旧能够得到保障,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有着很大差异,二者相互比较,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具有吸引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与时代相脱节,对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1994年,我国并没有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定相应的改革路径,我国各个地区依据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其中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文化发展等众多方面,开始着手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我国已经有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市、四百多个县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示范点。参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员工共计1300多万人,其中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有200多万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已经达到了190亿元。大局上看,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缓解了国家的财政支出,迈出了养老保险制度转换的第一步。人们对于自我保障的意识正在逐渐有所提升,并且积极配合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时也间接推进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进程,最为主要的是为推行我国事业单位全国统一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覆盖面窄,参保人员少。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作并未进一步开展,导致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并行,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每一年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些地方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全部参与了养老保险,但也存在一些地方只有事业单位参保。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的制度不统一、覆盖面过于狭窄,而且参保人员也很少。
2.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衔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第二种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第三种是公务员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实行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有所差异,也导致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能够具有一定的可携带性,与其它制度的养老保险不能进行有效连接。此内容对我国经济市场中存在的人力资源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付对国家财政造成负担。目前,事业单位实行的养老保险缴费以及给付机制不合理,给财政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负担。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与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费用是由国家和机关单位承担的,工作人员不需要进行缴费,并且有着很高的替代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事业单位养老金支付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
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涉及的人员众多,改革有着很大的难度,如果不能良好的把握,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为涉及到的人员众多,则更加需要注重公平公正的原则,而公平、公正也正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追求的目标。所谓公平、公正就是对于实际利益,能够达到一个大家都能满意的层次。在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公平对待,不能因为工作人员处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导致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就有所差距,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保障每一名事业单位的人员在退休后能够享受与自身生活水平相符合的资金保障。只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才能够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覆盖面积广泛,才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保,对自身退休后的养老金满意,才能够让工作人员感受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带来的福利。除了注重公平、公正还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效率,不断加快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进的步伐,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改革的内容很多包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等诸多内容。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下,对各类事业单位进行明确划分,确定其相应的标准,才能为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3.不断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的统筹模式。以往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费用都是由事业单位和国家承担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这种做法与我国社会保障系统中要求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存在巨大的矛盾。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一定要彻底打破这种模式,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费用也需要由社会、单位以及个人共同承担。同时,还需要坚持统账结合的制度,使得统筹层次有所提升。实行社会统筹的目的是为了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使得国家财政对于承担养老保险的压力有所减轻。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也代表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只有养老保险制度与时俱进,通过改革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养老保险的切实需求,并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事业单位人员才会积极参保。需要注重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的统筹模式,有效缓解财政部门承担的压力。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够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和荣.论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2)
篇4
《决定》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具体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二、基本养老金缴费和计发办法
《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照工资的20%和8%共同负担。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改革后,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以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每缴费1年计发1个百分点,即缴费年限越长,待遇水平越高。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历年个人缴费的本息,除以规定的计发月数。从国务院《决定》附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可以看出,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所以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而待遇水平越高。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可以把按劳分配与缴费的权利义务对等起来,有助于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同职级在职职工增长工资直接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以及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统筹考虑。这是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这样做有利于明确各级财政责任,避免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不利影响。
三、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决定》提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在改革中同步建立职业年金非常重要。职业年金实际上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因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保基本,其替代率水平与改革前实行的退休费的替代率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建立职业年金可以提高退休之后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所获得的养老待遇水平,起到补充养老保障的作用。通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普遍建立职业年金,可使得这次基本养老制度改革前跟改革后的待遇水平不变或基本上不变,甚至是略有上升。建立职业年金,可以实现养老保险的多层次保障。基本保障由政府来主导,保障基本水平;补充保险由市场来主导,形成员工的补充待遇。建立职业年金有利于为工作人员的待遇提供更充分持续保障,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并重。
四、建立退休待遇合理衔接的新机制
篇5
1.1制度公平与统一的需要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一是惯性驱使,就是说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后就会形成一个维持自身状态的力,在变革中,这个力是起到阻碍作用的;二是制度的复杂性,在这个社会空间,一项制度的背后映射了一个利益格局,改革必然会使利益格局向新的方向平衡,那么改革难度势必会增加。制度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待遇上,城乡职工的养老替代率一般是45%左右,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替代率高达85%,这也是不公平现象的体现。所以,要想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就必须进行改革。
1.2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官方对此的说法并不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从实质来看,减负确实是重要的内驱力之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约3000万人,退休职工900万人,总数4000万人却占了全国供养人口财政支出的80%,占GDP总量的2.1%。这与发展中国家平均1%GDP出入很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可以看出,我国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希腊是一个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较高的国家,正是因为福利待遇较高使政府长期饱受财务危机的困扰,欧债危机的主要引发国是希腊,其财政赤字很大原因是养老费用上的支出比例过高,据预测,2050年希腊的养老支出将占到GDP的12.2%。
1.3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的需要
正是因为养老保险,劳动者才在工作中解除了后顾之忧,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行业和区域间进行流动。众所周知,国家经济发展并不取决于机关事业单位,它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价值创造,若使一国的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该国企业的稳定发展。所以必须建立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彻底改革。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
《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但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仍然十分落后,缺乏法律体系的保障,这种正义的行为就很难实施。对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法律规制几乎一片空白,仅有些许条例进行支持,但这根本难以撼动巨大的利益集团。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出台一部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简单的改革措施,但条例迟迟未出,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且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在适用上应体现地方特色,更加大了政策出台的难度。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利益面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始终缓慢。
2.2分类改革举步维艰
2011年改革方案出台至今,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性文件,但改革进程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从目前来看,国家将事业单位进行不同的分类,然后根据其性质实行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改革方向为:行政性质单位慢慢转为国家机关,由“事”转“公”,与公务员相同的待遇;公益性质单位不进行变动,仍然享受原来的待遇;生产性质单位则“事”转“企”,渐渐退出事业编制,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融合。这项举措涉及面很广,特别是对“事”转“企”的改革,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事”转“企”的转制成本十分大,这部分完全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来承担又不现实。因此,必须出台有力的政策,使改革有法律的依托和保障。
2.3改革利益群体相互博弈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总会伴随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在利益的分配上,总是会出现一部分人的利益较多,另一部分的利益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矛盾,人们就会对利益重新的调整。这种博弈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对于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其实大部分人心里没底,一直以来享受国家财政拨款,而且退休金处于较高水平,而改革之后和企业实行一样的退休标准,实际上是退休金变少了。针对这个问题,政府一再强调会有职业年金进行补充,但空口无凭,人们的担忧依然没有消除。这样以来,大多数人仍持观望态度,总是希望保持原来的制度为好。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对策
3.1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目前,在欧洲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特点是以法律为基础,法律先行确保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效力。当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稍晚,不可能在当时就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但借鉴总是可以的,我国在社会保障实施中多是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颁布的行政条例,其层次较低,约束效果一般。政府、企业、个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参与者,本身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政府在其中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是不合理的。所以应建立统一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使改革有法可依、依法必行。有法可依才可以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执法必严才能防止障碍因素扩大化;违法必究的问责作用,起到了更强的威慑力。
3.2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分类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工资、人事、养老等,只有将这些方面都做好,才能确定合理的标准,才能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打好基础。做好分类改革,首先要将改革的时间确定。目前,事业单位的分类上已经初步定型,现在主要是对新型事业单位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分类改革目前主要是三个种类:一是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类型的事业单位,二是承担公益服务类型的事业单位,三是承担生产经营类型的事业单位。依照条例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划分为公务员,享受公务员养老待遇;生产单位转化为企业,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公益单位仍然保留,但要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为依托,同时增加职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凸显事业单位的特色。
3.3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 联动效应
事业单位是我国的特殊产物,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管理水平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直接影响着我国财政投入情况,是我国推动全面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与各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虽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已经与其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的改革挂钩,形成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新形势。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面临的人口压力已成为阻碍国家快速发展的一项难题,而如今我国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意味着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又将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老年人中出现了“未富先老”的问题,这就说明,我国多数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非常严重。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为改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做出了若干重大决策部署,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要实现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推进全方位的改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在企业中推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但是在这次改革活动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未纳入其中,其费用依旧由国家财政全权承担,实行个人不缴费,按工龄长短计算发放的标准。这种“双轨制”的制度为我国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事业单位员工数量剧增,截止2005年底,已经超过3035万人,他们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已使我国财政支出不堪重负。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
自1992年我国在江苏、福建、山东、等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已经迈出了一小步。但是由于地区性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均,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方案,阻碍了我国全面改革的进程,造成改革举措的搁浅。2009年年初,国家相继在上海、重庆、广东、浙江和山西五个省市进行试点改革,并下发了改革方案[2]。这次改革是我国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对于此次改革的重视程度和重点部署,体现在改革内容的全面性上。改革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的承担、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和缴费水平挂钩、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逐步实施升级统筹、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而改革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联动效应分析
此次改革为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和加强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保障体制也做出了全面的修整,不仅提升了事业单位的效率,还减轻了财政的负担,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平等,同时,还为我国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次改革从四方面入手,分别在养老保险改革、财政投入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并向实施。但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不是四项内容的简单加总,而是注重养老保险改革与其他三项改革的联动效应,通过养老保险改革对其他三方面的积极影响,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进程。
(一)养老保险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
多年以来事业单位的“聘任制”存在着相当的缺陷,由于该制度无法解决员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处于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使得人事制度的完善产生的很大的障碍[3]。养老保险改革恰好弥补了这种缺憾,使得人事制度改革受到其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影响。聘用制的实现,提高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动力和保障性,增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自,有助于人事管理由被动向主动局面的转变。事业单位的人员退出机制上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虽然在形式上实行了合同制的聘用方式,但是在合同期满却无法真正终止聘用合同。因为一旦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就意味着大批没有社会保障的人员流入社会,这些缺乏保障的人员对社会安定造成了隐患。因此,在人事管理方面,事业单位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为事业单位的人员退出机制起到了推动作用。改革前事业单位的员工的养老金只有“单位保险”一个账户,即财政直接拨款;而改革后的养老金账户由两部分组成,即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成为“社会保险”[4]。在这种新形式下,即使事业单位的人员合同到期后离职,其养老保障也会由两个账户提供,没有后顾之忧。如此,事业单位的退出机制才真正畅通起来。从员工角度来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灵活性,鼓励了员工自主选择工作的意识。从前的事业单位员工因养老金的制约,无法离开单位,一旦离开就意味着放弃养老金的待遇,因此造成了员工对单位的高度依赖。而现如今,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向企业流动,大大降低了对事业单位的依赖程度,并且以15年为界,划分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领取差异,增加了公平性。这一改革增加了员工的自主流动性,从根本上加快了聘用制改革的进程。
(二)养老保险改革与工资制度改革
自2009年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为养老保险改革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同时养老保险改革也促进了绩效工资制度的发展。养老保险改革后,其替代率降至60%左右,若基础工资不变,那么大幅降低的替代率将会对养老保险的改革带来巨大的阻碍。2009年的五省市试点改革开始在1月,而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是在同年的9月,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可谓遇到了重重阻碍,其中轰动一时的“退休潮”也是群众对养老改革没有信心的体现[5]。因此,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是养老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同样,如果单纯的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就意味着国家财政将会在工资方面投入更多,从事业单位的员工人数来看,这笔开支是相当巨大的。况且,事业单位本身比企业在养老金的替代率方面高出30%,这样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福利水平远远高于企业员工,这种大程度的不平等现象极易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性,影响社会稳定。而在新的养老保险体制下,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的20%也由事业单位承担,作为其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数额并非固定,而是由员工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的,也就是说,绩效工资越高,事业单位承担的养老保险费用越高,反之亦然。由于这笔费用直接关系到员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水平,因此对员工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这一举措不仅可以缩减财政的开支,还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水平。由此可见,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促进绩效工资发挥作用的有力手段。
(三)养老保险改革与财政投入
在事业单位等养老保险改革开始之前,国家在推行改革的五个试点省市进行了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这次分类按其社会职能把事业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即行政类、公益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分类完成后,事业单位依照自身特点,逐步进行了基础完善。行政类事业单位员工向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待遇靠拢;经营类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走市场化道路,自负盈亏;而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则是此次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对象。这是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的重要举措。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都依靠财政直接拨款投入养老金的形式,而对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针对此种情况,养老保险改革改变了原有的支付养老金的形式,而转向双账户形式,即事业单位承担一部分作为统筹账户,员工自己承担一部分作为个人账户。而财政对于养老金的投入以“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6]等形式对员工待遇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同时,随着聘用制度的改革,在企业年金大范围普及的环境下,职业年金即将成为财政开支的重头戏。虽然财政投入的总量在短期内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但是从长期来看,这部分的财政投入不是固定的,而是伴随着事业单位人员流动而流动着的,也就是在事业单位人员流向企业的同时,财政投入也流向了企业。这是一种变相的对社会的投入,提高了投入的灵活性。
四、结语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于事业单位整体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它对于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财政投入方面的联动性可见一斑。虽然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改革的客观条件并未完全成熟,五省市的试点工作程度各不相同,还不具备在全国大幅推广的条件,但并不能影响改革计划的实施。并且要在现今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对接制度,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于新 苏雨 单位:辽宁省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白重恩,赵静,毛捷.制度并轨预期与遵从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4(09).
[2]程恩富,黄娟.机关、事业和企业联动的“新养老策论”[J].财经研究,2010(11).
[3]李隽,徐再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2(02).
[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王立刚,程瑜.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同步进行的,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其范围逐渐得到扩大,逐渐从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扩展到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多次调整与改革后仍旧呈现出滞后性,甚至部分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模式,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缺乏规范性。这一发展趋势下,则需要积极加强养老宝箱制度改革,为构建统一、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基础与保障。
2.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深化发展
事业单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众多,人员队伍庞大,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缺陷与弊端,需要加以深化处理。另外,因为事业单位的类型不同,所获得经费的渠道不同,所以导致养老保险待遇不同,会导致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积极加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保证养老保险待遇的均衡性,构建切实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制度且参保率较低
当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得到全面推进,并且没有行政企业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双向发展,导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存在差距。另外,在诸多地区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参保,但是仍旧有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参保率较低,主要以政府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的单位参保,导致参保率过低,这一发展趋势下,则会导致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统一,甚至还导致覆盖面狭窄等现象。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未有效衔接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公务员退休养老制度,在几十年退休制度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与事业单位所给予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可携带性比较差,没有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与制约。
3.对财政造成压力
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问题非常严峻,因给付机制不够合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财政部门造成影响与压力。另外,正如上文所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所采取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差异,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费用都是由国家以及单位所负担的,个人不需要再次缴纳费用,具有替代率,但是近几年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当前事业单位所采取的支付模式会给国家财政部门造成压力。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策略
1.严格按照公平正义优先的基本原则
从宏观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微观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千万人的生活,所以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公平正义优先的基本原则。其中所谓的公平正义主要是指要设定一个目标,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对每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平对待,不能出现差别与歧视,并且要依据这一基本原则,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每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在退休之后享受养老金保障。除此之外,在新形势下,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真正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制定养老保险费用的统筹模式以及层次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费用主要是由国家所承担的,并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种情况不符合社会保障中最基本的权益义务原则。在新时期,为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其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将这一局面进行改善,为缓解财务部门的压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可以让社会、个人进行承担,并且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账结合的制度,制定完善的统筹层次。当然,我国事业单位养老金的统筹层次主要是在大数法则下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险的能力,实现对养老保险的保护。与此同时,因为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够深入,所以需要实现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相互整合,实现全面的统筹,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序发展。
3.实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毫无疑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改革,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工资收入分配、人事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所以笔者认为事业单位需要实施分类改革,根据性质与属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对事业单位的划分依据以及标准更加明确,才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王立刚,程瑜.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3-25.
[2]田园,谭春萍,方玉姣.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02:34-36.
[3]张祖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4:73-78.
篇8
一、对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对其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现有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产生了严重的客观后果,因此也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
(一)筹资结构单一
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实际上来讲,就是对国家保险以及资金来源等进行的财政方面的预算,单位为退休人员报办了退休养老,这样员工也就不需要进行缴费,但是对于这种模式来说,社会化的程度相对较低,且筹资结构又有比较单一,人员的自我保障意识也存在不足,最终也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事业单位中开始进行了减员增效的改革制度,这样也就造成了新进人员相对较少,退休人员却不断增多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二)养老待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目前的养老方式来说,一些参照公务员养老的事业单位中,其待遇水平往往相对较高,而进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则主要以企业中的养老保险为主,且是否参与养老保险,还主要是根据单位中的经济现状,因此养老水平也相对不高,并不能保证退休金的足额定期发放。且就目前来说,“两个确保”主要以企业为主,而没有将这一类型的事业单位也纳入到其中。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
(一)要坚持公平与刚性的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想要提高改革与效果与质量,就必须要建立在公平与公正原则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在实际中,就必须要坚持养老金刚性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各方面的福利,才能促进改革之路的快速发展。且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等工作,没有稳定最作为改革发展的基础,那么也就不能推动新制度的实行,因此也可以说,改革是要以社会稳定为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实际中,要保证企业向事业单位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中的养老保险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公平与刚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
(二)掌握准确的改革时机
想要实现改革与创新,首先就必须要保证在经济繁荣的阶段中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保证公众对于自身利益相关的改革具有高度的关注度与配合度。就目前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此我国目前的社会各项政策主要以扩内需与促民生等方向发展,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则会触动众多的利益,甚至是与目前的政策相抵触,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想要实现改革与发展,就必须要谋定而动。其次是在选择好企业养老保险的改革制度以后,要坚持与企业并轨,最好是要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定型以后在进行。
(三)明确改革的标准与分类
对事业单位分类进行改革与创新时,就可以根据经营与公益等方面来进行划分,因此可以说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根据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改革与创新。对于一些经营类的事业单位来说,在改革以后要参与企业中的养老保险,其中也就用包括了行政执法以及公益类的。对于一些没有政府职能但是可以享受财政拨款的单位来说,如招待所以及文体部门等,要将其与所属的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以此来保证其可以进行权社会化以及市场化的养老保险,以此来节省资金,实现改革。此外还要处理好改革前与改革后待与水平上的衔接工作,以此来保障事业单位中养保险待遇上的不降低,尽可能的承认既得利益。
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状况;机关事业单位
2017年是全面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关键一年,机关事业单位将在本年完成养老保险参保工作,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工作,提升改革的速度和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政治措施,例如,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公平性的提升,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改革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
2009年1月,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发了相应的改革方案,该方案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所对应的转移和接续办法进行制定并实施;第二,继续推进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所开展的改革工作;第三,在农村设置相应的新型养老保险试点;第四,针对在城市生活的无工作的老年居民,制定相应的养老保障办法。2015年1月,国务院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颁布了相应的《决定》,该《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向公平、可持续的方向逐步迈进。当然,对机关事业单位而言,改革过程中制约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明确破解对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应用,方可实现推进改革进程的目标。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
1.现有福利标准被拉低。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时,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就是现有福利标准被拉低,因此,建立平等的退休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体系的联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降低单位养老金的方式完成对养老保险体系进行联动的工作,会导致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的下降,从而使在岗职工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通过对各国所应用的福利制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福利所具有的较为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刚性,也就是说只能增加福利而无法将其减少,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向下合并的方式对养老保险进行改革,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2.对缴费基数与水平的确定存在较高难度。在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还没有全面到位的情况下,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政策,对于流域性机构而言,工作地点横跨多省市,各省市对纳入缴费基数的工资和津贴范围存在差异,造成同一机构内职工缴费基数的构成项不一致,除此之外,在对之前年度工资收入进行补发时,缴费基数如何计入也是相关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均在某种程度上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贯彻落实产生制约。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破解对策
1.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平性。针对养老保险所开展的改革,不能仅仅针对机关事业单位,想要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顺利平稳的推进,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养老保险改革涉及的范围进行扩展。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面临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想要从根本上对制约因素进行破解,关键部分在于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平性,这样做不仅能对制约因素进行有效破除,还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改革方向的正确性。2.加大对相关改革进行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在对养老保险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明确一点,需要对养老保险负责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国家社会,而是应当延伸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在推进改革进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加大对改革的意义、所涉及的知识和实践模式进行宣传与推广的力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人民群众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固有的思想观念进行更改,完成由抵触改革向支持改革的转变工作。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职业年金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在开展对该养老金补充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普遍反映冷淡。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逐步深化人们对职业年金的了解程度,将职业年金政策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具有的积极作用进行最大化呈现。作为典型的行政与服务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具有的功能通常属于非盈利功能,因此,养老保险对职工造成的负担相对较轻,这一情况的存在也曾引发社会其他阶层的不满。但是对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工资较低、缺少弹性等问题的存在又会导致职工产生不满,进而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甚至影响部分职工做出“辞职下海”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年金的出现,会在很大限度上对就职于不同单位的不同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具有较大弹性的职业年金,不仅能激发职工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将自身所具有的聪明才智进行最大化发挥,还能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入相应的社保轨道之中,将职工退休后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他们退休前在工作岗位的表现和努力程度挂钩,在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所具有灵活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制度达到应有的公平与公正程度,这样做才能将养老保险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对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加以保证进行完整呈现。3.应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改革。作为典型的系统工程,针对养老保险所开展的改革工作想要取得应有的成果,必须做到逐步推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针对养老保险制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作为推进系统工程进程的关键步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想要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有一部分专家学者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与大部分同样属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速度是较快的,也就是说我国养老制度现阶段正面临着大量的资金债务,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制定了如下的改革计划,该计划共分四步:第一步,对保护底线进行建立,并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其覆盖率,保证我国的任何一位公民在步入老年后,无论曾经是否相在相关养老机构进行缴费,都可以避免陷入贫困的境地;第二步,对最基本的养老缴费率进行降低,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将尚未落实的资金债务进行社会化,即将承担该负担的主体向中央政府进行转化;第三步,将现有的基本养老制度进行转变,将传统的双层制度由全国公共监管制度进行替代,经过改革之后,个人账户就具备了完全流动的特性,并且能将市场回报率向参与者提供;第四步,对事业单位而言,在针对养老保险制度开展相应改革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新机制和新制度进行创立,还需要对相关事业单位具有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保证对遗留问题的高效解决,杜绝由于遗留问题的存在,而导致新制度无法稳定、高效运行的情况出现。总之,笔者叙述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以及破解对策,围绕的中心主题均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重点则落在最后一个部分,即“破解对策”方面,行之有效的破解对策包括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应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改革等,以期通过笔者的叙述,能在某些方面为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谭中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2).
[2]王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篇10
职业年金(occupationalpension)又称“职业养老金”,是事业单位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按照国家政策指导,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障制度。它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一项单位福利制度。具有自愿参加、风险共担、市场运营、国家免税等特点。
二、职业年金建立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在职业年金相关理论中,养老保障多支柱理论影响最大、最具实践意义,它是世界银行提出并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政府管理的养老制度是第一支柱,具有强制性和非积累制的特点;个人账户积累制的养老制度是第二支柱,由市场进行管理;自愿性养老储蓄是第三支柱。三支柱理论提出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美国由基本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退休计划构成的三支柱架构十分清晰;英国由涵盖社会各阶层的国家基本养老金、法定补充养老金和自愿性养老储蓄构成的三支柱体系。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单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进的难点
2014年10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结束我国近60年的退养制度。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由“全覆盖”向“公平可持续”转变,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以下难点。
1.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无法同步进行,一直采用“制”进行管理。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职工往往认为其像“包袱”一样,被国家“甩”向社会,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同时,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还处在建立运行初期,不少人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还存在顾虑。
2.退休待遇问题。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障待遇。由于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制,受经济波动和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影响较大,我国企业职工退休金替代率仅为50%左右,养老保险改革,如何提高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替代率,确保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收入水平不降低,完成“中人”合理过渡衔接,成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3.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但从总体上看,不同类型的制度在保障机制、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待遇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克服制度体系的“碎片化”特征,统筹协调,完善保障体系的多支柱、多层次发展成为改革的难点问题。
四、职业年金制度对推动养老保险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养老金待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改革前,事业单位职工由于担心养老金替代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提前退休”热议,在制度设计上,职业年金作补充养老保险,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通过建立职业年金,形成由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构成的养老保障模式,为整个社会公平稳定发挥作用。
2.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各国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职业年金依靠长期实帐积累和稳健的投资运作,以基金方式进入到经济市场,由收益较好的基金公司精心经营和管理,实现基金的优化配置,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险相互协调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性风险和财政压力,促进养老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
- 上一篇: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 下一篇: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