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画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幻画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幻画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环境化学 课程内容体系 案例教学

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酸雨、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不断加剧的水污染造成世界范围的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由于大多数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直接有关,环境化学学科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化学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学科间综合性明显、学科内多层面内容交融、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涉及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及典型有害污染物的知识和方法。《环境化学》被列为我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以及硕士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化学化工学院本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限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系统低掌握与运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环境化学是以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它主要以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污染物的含量,研究它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宿的规律,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中物质的化学转化与产生的效应,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我校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角度出发,从讲授内容、实验内容和实践内容3个层次上统一协调构建环境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所用教材为南开大学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第二版),全书共分8章,以阐明基本原理为主,内容丰富,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论述问题有相当的深度,能反映我国环境化学的特色。笔者所在课程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主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及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等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综合大实验为基础,结合杀菌剂的研制、纳米和生物絮凝剂的开发、纳米活性炭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等实验,补充和完善了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炼化厂、垃圾填埋场等单位参考实习。通过参观实践,既巩固了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及相关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在授课过程中.单纯的讲授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枯燥,晦涩难懂。如果在授课时,以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如何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为目标,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更准确地掌握化学理论和方法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的应用。在讲授本课程时,笔者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案例教学贯穿于课堂理论内容中。

1.介绍我校在环境领域从事的课题及取得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大气中污染物转化时,介绍环境学科相关老师从事的炼化企业有机废气的评估及治理技术;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及回用技术、循环冷却水应用过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在讲到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将实际科研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使学生了解我校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选取与学校石油特色相关的案例

在讲授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本校的石油特色,选择了海上溢油事故,对海上溢油的环境化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1)溢油的分布与存在形态

石油进入海洋环境后,受风、浪、海流、光照、气温、水温和生物活动等影响,其数量、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海洋环境中污染的石油以三种形式存在: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溶解分散态、凝聚态的残余物。

(2)蒸发过程

蒸发减少了海面上的油含量和改变了油的物化性质,另一方面,蒸发组分在太阳光的作用下,由于光氧化而生成各种复杂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有些随着降雨返回海洋,有些随风漂移落入陆地造成各种不同的危害。

(3)溶解过程

石油进入海洋后,在蒸发的同时,也开始了溶解过程。低碳的石油烃、芳烃相对溶解度最大,其它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都很低,其溶解量随油的成分和种类而不同。

(4)乳化过程

石油入海后,在风、浪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乳化作用。原油在海中能够形成两种的乳化类型:一种是水包油乳化,水是连续相,这种乳化类型有利于油的生物和化学氧化分解作用的进行;另一种是油包水乳化,其含水率可达80%,往往漂浮在水面,彼此聚集在一起,不利于油的降解。

(5)吸附沉淀过程

石油的部分组分可自由沉降或粘附在海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上并随之下沉到海底。石油的沉降速度随水中的油浓度和附着物(悬浮颗粒)的含量而变化。

(6)生物降解过程

石油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生物体自身的生物量,产生二氧化碳、水及大量中间产物。石油污染物的结构越复杂,其降解速率越慢,中间代谢产物积累的几率越大。此外,溢油降解速率与石油结构也有相关性。

(7)光氧化过程

光氧化过程是溢油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自由基链式的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极性的、水溶性的和氧化的碳氢化合物的过程。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氧化,主要受阳光和温度的控制,其氧化速度对溢油的品种、照射光的强度、海水的温度不同而异。

通过海洋溢油事故,笔者阐明了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由此引导学生以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找出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条件,针对性地提出避免或解决该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提出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管理手段等,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热点问题引出环境化学现象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提高,环境化学研究在各个领域深入发展,环境化学的前沿性问题也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内外环境化学的最新发展做适当介绍,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环境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动态等。在讲解大气环境化学时,将近年来地球上的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范围及影响穿来,如2007年飓风引发的洪水肆虐南亚,暴雨引发北欧、苏丹等国家地区的水灾。高温横扫俄罗斯和欧洲东南部,与此同时,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却经历降雪。2008年初,中国南方各省市遭遇50年不遇的雪灾。据专家分析,极端气候的出现,源自于全球变暖,而温室效应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999年,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可能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

增加案例,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尽管工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包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工程环境的熏陶下和工程实践的锻炼中逐渐完成,但是一个人在学生时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性最强,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当前地球上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效应,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上难以磨去的烙印,形成素质优势。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学内容因受到教材体系、教师个人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等的限定, 往往在一定的时间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时里讲述更多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最新的科研成果都可以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有许多工艺流程图及一些原理示意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现场绘制和预先制成挂图等,这种方式既花费时间,又缺少生动性和灵活性,老师也不能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灵活更改和补充。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本课程需讲述的处理原理、工艺设备的特点,采用了幻灯片,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用PPT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而又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环境化学教学搭建一个互动教学平台。

四、结语

将案例教学成功融入到环境化学课堂讲授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加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在与学生互动地讨论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另外,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

参考文献:

[1]邓红梅,陈永亨,宋刚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193):207-208.

[2]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28):22-24.

[3]刘绮.精品课程“环境化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与经济,2006,19(4):66-69.

[4]戴树桂.环境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意识 提高途径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人们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就小学美术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发挥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培养激励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我从事美术教学多年,就如何使学生在美术课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创造,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大胆尝试,收获颇丰。

一、渲染情绪,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动力,而情绪是兴趣得以激发的前提和条件。我在《美丽的头巾》一课的教学中尝试着采用了以情激趣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各自从家中带来妈妈漂亮的花头巾,共同欣赏之后问学生:“你们的妈妈带上这样的花头巾是不是更加漂亮啊?”学生们齐声回答:“是,更好看啦!”这时我选了几块色彩鲜艳、明快,图案单简洁、漂亮的头巾,请几位女同学上前来,为她们系在脖子上“亮相”。这时课堂里响起一片掌声,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赞美:“哇!好漂亮!”在头巾的点缀下几位小姑娘更加漂亮可爱。看,她们美得像一朵朵娇嫩的小花,其中两位竟有些陶醉,略歪着脑袋像摆造型式地一动不动。此刻,我抓住时机在同学们已进入情景之时,兴奋地问学生:“想不想为妈妈设计一块更加漂亮的花头巾?”同学们齐呼:“想!设计一块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头巾给妈妈戴。”这呼声向我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劲头。看着那一副副迫不及待的神情,我赶紧开始了设计头巾的学习,这堂课同学们是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画头巾的,大家画得特别认真精细,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思路非常开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新取胜,加深兴趣

小学生虽好奇心强,凡事都想试一试,但他们也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缺乏韧性等方面的弱点。围绕学生这方面的特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时都力求号召力强、激发力强,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即使教材教过多少遍,也没有半点松懈,每天传授给学生的都是新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新”是唤起注意的信号,“美”是拨开心弦的钥匙,“生动”是触动情感的关键,“得法”是传授本领的决窍,“实践”是强化兴趣的途径。为此,在风景写生画的教学中,我以立体欣赏美、还原自然美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房屋建筑等自然景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在屏幕播放,并配以优美抒情的音乐,边欣赏边演示绘画步骤,学生边欣赏边动手实践。第二课时,我带领学生去室外进行风景写生,感悟大自然赐于我们的美景,学生们就画得得心应手多了,这样,经过简短的两课时教学,学生们很快掌握了风景写生的基本要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中,我运用声、光、乐等多媒体手段制作了课件。首先播放了海底世界的影像片,随着阵阵的海涛声和解说员生动的解说,神奇的海底展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海面、缤纷的海底、多彩的珊瑚、透明的水母、可爱的海马、凶狠的鲨鱼、很多奇形怪状说不出名字的海洋生物……同学们看得非常入神,好像已身临其境;随着画面的切换,同学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好像已经和海洋融为一体。这时我出示课题《美丽的海底》,接着用变魔术的方法演示油画棒水彩画的作画步骤,还给学生讲述了海底世界的童话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让同学们带着对神奇海洋的向往进入了想象和创作中,最后我用全班学生的作品组成了一幅巨大的“海底世界”,各种“新”创设,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成功的体验。

三、创设情境,激励想象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人忧虑,这已是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为扭转这一现实而从教,而小学美术教学在其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艺术修养。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美术课是一种情感渲泄和美感表达的场所,我在《大鱼小鱼》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首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同学们一下被拟人化的大鱼小鱼、优美的画面、欢快的乐曲、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情绪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此起彼伏。看完一个片段,我问:“谁看见一条大鱼背着很多小彩鱼跳出了海面,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谁能给自己喜欢的大鱼小鱼画上美丽的翅膀,让它们飞向自己向往的地方,想一想,鱼可以飞向哪里去啊?”同学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讲述各自想象的情景。有的说,我要让大鱼小鱼飞向天空和小鸟一起自由地翱翔。有的说,我要让大鱼小鱼飞向太空,让它们去看看月亮、星星是什么样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做些什么呀?有的说,我要让大鱼小鱼飞到城市去,看看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人流,五彩斑澜的花园还有动物园……同学们兴奋地描述着神奇有趣的想象,并展现在了各自的画面上。看着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学生对于美术课的认知度一下子提高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

四、创造潜能,发挥想象

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国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度贫乏的现状,在美术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在《太空旅行》一课的教学中,以视觉感观激发联想,以大胆想象激活创造欲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为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搭建平台,引导他们把平时学到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知识运用到绘画当中。我先以“我登上太空”为主题请同学们创作一幅科幻画,学生们情绪高昂,一口气画满了画面,有的画面是学生穿着太空服带着家人、同学,在群星中遨游;有的同学正在和漂亮的小“星星”们手拉着手一起做游戏,有的正向长着长胡子的“老星球”请教,探求它的奥秘;有的还画出了太空学校,同学们身穿太空服在日月星辰的陪伴下读书学习;有的画中同学们将秧苗、树苗、花种、土壤和水带上了太空,发现和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园;有的同学在太空建立了垃圾处理器,净化太空环境;还有的正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行器用大刷子给地球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这时你一定会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竞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由此看来,学生的想象潜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使他们的想象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打破定势,构建神奇

如在一年级《神奇的大树》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录音机摆上了讲台。根据以往学生的思维一般只局限于一棵树上能长出很多水果的思维定势,我提示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本、自然和范画,而要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全都画出来。为此,我画了一幅范画,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很惊讶,很奇怪,为什么老师画的树干上还有太阳、月亮、星星和漂亮的水果啊?这时我给他们讲了这棵神奇大树的故事:“在老师的心里,这棵大树白天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夜晚有月亮、星星为他们作伴,他们是大树的好朋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了大树的心里,他们的影子也就留在了树干上。”受此启发,同学们思维的触角开始延伸,于是,我请学生们把自己心中那棵神奇的大树全部大胆地画下来,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画笔如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只见大树上流淌着清泉、树梢上挂着星球,等等。我把同学们的作品集中展示在黑板上,构成了一幅神奇组图,然后,我再度播放音乐,曲图并茂,学生们欣赏着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神奇作品,开心极了,我也很陶醉。看到学生们的作品神奇又独特,把大树表现得多姿多彩、如幻如梦,我很欣慰。我在同学们的画作中注入了成长营养和旺盛的创造激情。

激发兴趣点,激励想象力,激活创造力,是我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初步尝试的教学方法。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和渠道有很多,我们要不断探索其中的教学方法,深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周玲.浅谈小学美术教学[A].教坛聚焦[J],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