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全市物业服务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和物业服务企业诚信经营、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全市物业服务工作水平,根据《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98号)、《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住建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定相关工作的通知》(建办房〔2017〕75号)、《湖南省物业管理条例》《长沙市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经理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长物办〔2018〕4号)、《浏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8年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浏信发〔201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物业服务行业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承揽物业服务项目、从事物业服务活动的本地或异地注册登记物业服务企业,应按照本办法规定参加我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管理。

第三条  市物业管理部门会同各街道(乡镇)、市直相关单位负责指导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是指物业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对物业服务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记分、评价,确定其信用等级的活动。

信用评价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法和审慎的原则,依据《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确保信用评价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企业信用评价在规范物业服务中的作用。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能够用以评价其信用情况的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用信息、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

第二章信用信息采集

第六条  信用信息的采集,是指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分类、记录、存储,形成反映、评价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情况的信用信息记录的活动。信用信息采集渠道主要包括物业服务企业自行申报;市物业管理部门、各街道(乡镇)、市直相关单位主动采集;各社区(村)居委会、各小区业主委员会(非住宅项目管理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业主提供。

第七条  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如实、及时申报信用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二)信用信息采集应当客观、公正、严谨、及时,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八条  信用信息的采集按以下规定进行:

(一)基本信用信息

基本信用信息由物业服务企业采集申报,主要包括:

1.物业服务企业信息:物业服务企业应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15日内申报企业名称、企业地址、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经营负责人、主要发起人、企业人数、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营业范围、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及其他有关信息。

2.物业从业人员信息:物业服务企业应在签订物业服务合同15日内申报物业从业人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工作岗位、职务、学历、执业资格证书、聘用合同、联系电话及其他有关信息。

3.物业服务项目信息:物业服务企业应在签订物业服务合同15日内申报物业服务项目名称、项目地址、项目类型、项目户数、项目面积、车位数、项目主管、合同期限、收费标准及其他相关信息。

(二)良好信用信息

良好信用信息由物业服务企业采集申报,主要包括:

1.纳入守信红名单管理的文件;

2.市物业管理部门、各街道(乡镇)和市直相关单位的表彰文件、荣誉证书、奖牌;

3.取得突出管理业绩的证明材料;

4.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承揽住宅小区项目的物业服务合同;

5.其他证明材料。

(三)不良信用信息

不良信用信息由市物业管理部门、各街道(乡镇)、市直相关单位主动采集,主要包括:

1.纳入失信黑名单管理的文件;

2.市物业管理部门、各街道(乡镇)和市直相关单位下发的行政执法检查书面通报、整改通知文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

3.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出具的物业服务企业需承担责任的已生效判决书、裁决书等法律文书;

4.经查证属物业服务企业主要或全部责任,且未妥善解决的投诉举报、新闻媒体曝光等问题;

5.其他违法违规以及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行为。

第九条  市物业管理部门记录物业服务企业不良信用信息的,应当通过书面通知或邮寄等方式告知相关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对不良信用信息记录有异议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物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申请,并提供相应证据,逾期视为认可。

物业管理部门应在收到书面异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经核查异议不成立的,维持原记录;经核查异议成立的,及时更正原记录。核查结果应当书面反馈相关物业服务企业。

第十条  信用信息采集按规定记入档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规定程序审批,不得擅自修改、增减、删除。

第十一条  本市注册物业服务企业在外地经营或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其在外地的信用信息不记入本市信用信息记录。异地注册物业服务企业来本市经营或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的,限采集其在本市的信用信息记录。

第三章  信用等级评定

第十二条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采取即时评价和定期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级评定、动态管理。

(一)即时评价。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每月底按时申报企业良好信用信息。市物业管理部门应当每月主动牵头采集企业不良信用信息,并将确认后的企业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记入档案。

(二)定期评定。由各街道(乡镇)、市物业管理部门分别牵头组织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季度和年度考核。并于每年7月初评定上半年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排名,每年1月初评定上年度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

1.季度考核。每季度末,由各街道(乡镇)牵头,各社区(村)居委会组织各小区业主委员会(或非住宅项目管理方、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征询业主意见和接受业主来信来电来访等方式对各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行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附件2)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报送市物业管理部门汇总。

2.年度考核。由市物业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各街道(乡镇)、市直相关单位组成考核组,每半年组织一次对我市从事物业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信用评价考核,年度组织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

3.考核标准。季度考核、年度考核均应按照《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对各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具体评分比例为:季度考核占40%,年度考核占60%。

第十三条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采取信用分值综合评分制,信用基准分值为100分。并实行加减分制,按照年度得分评定信用等级。信用分值=信用基准分值-不良信用分值+良好信用分值。记分周期为12个月,从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记分周期届满,次年重新记分。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分值评定按照《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执行。

第十四条  物业服务企业年度信用等级根据已记录、确认的企业信用信息确定,并按照各自得分高低进行排名。信用等级划分为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企业的信用程度,具体标准如下:

信用分值在100分以上(含100分)以及被纳入守信红名单管理的,为优秀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为A;

信用分值在80分以上(含80分)100分以下的,为良好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为B;

信用分值在60分以上(含60分)80分以下的,为合格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为C;

信用分值在60分以下(不含60分)以及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管理的,为不合格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为D。

第十五条  基本信用信息超过15日未申报,或基本信用信息发生变更超过15日未申报变更的,在企业信用分中扣分。

良好信用信息当年度未申报的,不得转入下年度追加记分。

不良信用信息减分采用当年的数据,原记分记录作为历史数据保存在企业信用信息档案中备查。物业服务企业对已记录不良信用信息进行整改后,可向市物业管理部门提出撤销记录的书面申请。物业管理部门经考察验收后,对已完成整改的,可撤销记录。对未完成整改的,在当年信用等级评定时予以信用扣分。当年没有完成整改的扣分事项转入下一年度予以信用扣分。

第十六条  各街道(乡镇)在季度考核中,发现物业服务企业服务完全不到位、管理严重缺失、与业主矛盾突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可书面报送市物业管理部门。经核查属实后由物业管理部门出具《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信用扣分。

第十七条  市物业管理部门在主动采集物业服务企业不良信用信息时,应当征求各街道(乡镇)及市直相关单位的意见。各街道(乡镇)及市直相关单位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依法查处或通报情况,由市物业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信用扣分。

第十八条  物业服务企业被纳入守信红名单管理后,处于有效期且有效期超过半年以上的,当年度信用等级直接评定为优秀(A)级。

物业服务企业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管理后,处于有效期且有效期超过半年以上的,当年度信用等级直接评定为不合格(D)级。

第四章  信用等级管理

第十九条  物业服务企业年度信用等级评定后,市物业管理部门应发放企业年度信用等级证书(附件3),由企业在企业或项目所在地显著位置上墙公示。

第二十条  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和物业服务项目参与评先评优、招投标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根据物业服务企业不同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化分类管理,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

第二十一条  对于信用等级为优秀(A)级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信用等级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可享受以下支持措施:

(一)优先向市社会信用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项目招投标管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物价收费审批、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部门和各街道(乡镇)进行推荐;

(二)参加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的,在评标总分基础上加4分;

(三)在省、长沙市、浏阳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评审总分基础上加4分;

(四)对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材料实行随机抽查;

(五)优先推荐评定为省、长沙市、浏阳市优秀物业服务企业;

(六)优先推荐纳入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名录;

(七)国家和地方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或者创先评优活动的,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二条  对于信用等级为良好(B)级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信用等级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可享受以下支持措施:

(一)可向市社会信用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项目招投标管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物价收费审批、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部门和各街道(乡镇)进行推荐;

(二)参加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的,在评标总分基础上加2分;

(三)在省、长沙市、浏阳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评审总分基础上加2分;

(四)对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材料实行随机抽查;

(五)可推荐评定为省、长沙市、浏阳市优秀物业服务企业;

(六)可考虑推荐纳入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名录;

(七)国家和地方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或者创先评优活动的,予以考虑。

第二十三条  对于信用等级为合格(C)级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信用等级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实行以下引导措施:

市物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其业务指导监督,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诚信意识,改进服务,不断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水平。

第二十四条  对于信用等级为不合格(D)级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信用等级公布之日起一年内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实行约谈警示制度。市物业管理部门约谈物业服务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经营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市社会信用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项目招投标管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物价收费审批、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部门和各街道(乡镇);

(二)列入行业重点监管对象,增加对该企业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频次;

(三)对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材料实行全面检查;

(四)取消参与行业各类评先评优和奖励资格;

(五)开具企业信用证明时注明上年度信用等级。

第二十五条  对于信用等级为不合格(D)级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根据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进行惩戒的同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企业存在违法违规情形,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在吊销之日起15日内退出所接管的全部物业服务项目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的有关情况,记入物业服务企业主要管理人员不良信用档案,存留期为五年。

第五章  信用信息档案管理

第二十六条  市物业管理部门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或县(市)级以上新闻媒体、“信用长沙”网站等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市物业服务企业的信用评价排名和年度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情况,提高社会公众知晓度。

第二十七条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按下列规定的期限保存:

(一)物业服务企业未注销前,基本信用信息长期保存;

(二)良好信用信息自记录之日起保存3年;

(三)不良信用信息自记录之日起保存5年。

第二十八条  符合下列规定的,信用信息保存期限可以调整:

(一)缩短保存期限。物业服务企业已经履行生效的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有关单位行政处罚决定,纠正了违法违规或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的行为,且保存期间未发生新的不良行为记录的,可向市物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缩短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但最短不得少于6个月。

(二)延长保存期限。物业服务企业拒不履行生效的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有关单位行政处罚决定的,或违法违规、违反物业服务合同行为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以及在保存期限内再次发生不良行为记录的,市物业管理部门可以延长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10年。

第二十九条  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有关单位行政处罚决定变更或撤销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及时向市物业管理部门提出变更或者撤除该不良记录的申请。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市物业管理部门从事信用评价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不得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者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三十一条  物业服务企业弄虚作假、伪造更改企业信用信息,影响半年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排名和年度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经查实,取消相关排名和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并纳入我市物业服务行业失信黑名单管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有效期为五年。

 

附件:1、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评分标准

2、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季度考核表

3、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年度信用等级证书

 

 

附件1:

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评分标准

项目

信  用  信  息(分值项号)

计分标准(分)

备注

基本

信用

信息

基准分值

及时完成信用信息采集上报(1)

100

经历分

经营时间(2)

10年及以上得3分;6-9年得2分,2-5年得1分,2年以下不得分。

业绩分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ISO)等体系认证的(3)

+4

 

物业项目管理总面积(4)

+3/30万㎡

 累次

加分

老旧小区(2000年1月1日前建成使用)或保障性住房管理面积(5)

+1/5万㎡

管理3种以上类型物业(如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别墅、办公楼、商业、酒店、工业厂房等)(6)

+1

 

良好

信用

信息

加分

住宅小区管理

每承揽一个住宅小区服务项目(7)

+1/个

累次

加分

社会公益行为

慈善救助捐赠(8)

+1/10万元

社会公益捐赠(9)

其他公益行为(10)

企业或负责人当年获得荣誉称号

国家级表彰(11)

企业荣誉+10,负责人荣誉+8

按项目数量累计加分,同一项目同一奖项按最高荣誉计算一次

住建部、省级表彰(12)

企荣誉业+6,负责人荣誉+5

省住建厅、长沙市级表彰(13)

企业荣誉+4,负责人荣誉+3

良好

信用

信息

加分

企业或负责人当年获得荣誉称号

长沙市住建委、浏阳市级表彰(14)

企业荣誉+2,负责人荣誉+1

 

市物业管理部门、市直相关单位、各街道(乡镇)表彰(15)

企业荣誉+1,负责人荣誉+0.5

项目当年获得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综合)

国家级表彰(16)

+10

住建部、省级表彰(17)

+6

省住建厅、长沙市级表彰(18)

+4

长沙市住建委、浏阳市级表彰(19)

+2

市物业管理部门、市直相关单位、各街道(乡镇)表彰(20)

+1

先进

典型

企业先进典型当年被国家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对物业行业发展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21)

+4

(可按宣传报道次数累计加分,但同一先进典型被各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以最高等级加分,不重复累计)

企业先进典型当年被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对物业行业发展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22)

+3

企业先进典型当年被长沙市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对物业行业发展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23)

+2

企业先进典型当年被县(市)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对物业行业发展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24)

+1

业主

表扬

当年受到5名以上业主表扬的(以表扬信、锦旗等形式)(25)

+0.5

不同项目可累次加分

当年受到10名以上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表扬的(以表扬信、锦旗等形式)(26)

+1

交流

互动

当年组织业主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累计达三次以上的(27)

+2

 

业主年度测评满意度达到80%以上的(28)

+6

 

良好

信用

信息

加分

创新

发展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物业服务模式,有智慧物业管理项目(29)

+1

智慧物业管理总面积超过5万㎡的,超出部分每增加5万平方米加0.5分,最高加分不得超过5分

不良信用信息减分

违法

违规

行为

因物业服务企业原因造成10人以上集体上访(30)

-3/次

不同行为

可累次扣分

业主有效投诉,不及时处理投诉(31)

有效投诉-0.5/次;

不及时处理-1/5天

擅自改变物业服务用房用途的(32)

-3

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进行利用经营的(33)

-2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申请、支付、使用程序不规范的(34)

-4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未专款专用的(35)

-6

未能履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内容、降低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的(36)

-2/项

未按规定切实履行前期物业承接查验义务的(37)

-4

未按规定办理物业服务合同备案手续的(38)

-1/次

未经业主同意,物业服务费预收期限超过六个月的(39)

-1

对业主或者使用人的违法违规行为未予以劝阻、制止或未及时报告有关行政执法管理部门的(40)

-2/次

未依法依约履行物业公共秩序维护义务,导致群发性失窃事件、治安事件等发生,致使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41)   

-6/次

不良

信用

信息

减分

违法

违规

行为

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或者满3年未参加继续教育的(42)

-2

 

未按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项目、计费方式、收费依据和标准的(43)

-2

利用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收益未按规定单独建账并定期公布收支情况的(44)

-2

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时,物业服务企业不移交物业服务用房和有关资料的(45)

-4

不同行为

可累次扣分

被解聘的物业服务企业拒不退出或延迟退出物业管理区域的(46)

-3/5天

管理服务规章不健全,未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或虽建立预案但未进行定期演练和落实的(47)

-2

采取中断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方式限制或者变相限制专业服务的(48)

-1/次

对各类因业主需要为业主提供配送、搬家、维修等服务进入住宅小区临时停放的车辆未超过半小时的车辆收取停车费的(49)

-1/次

未与业主签订装饰装修管理服务协议,未将装饰装修禁止行为明确告知当事人的(50)

-2

未定期巡查装饰装修现场的(51)

-2

未按规定建立、保存在物业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技术资料及保养记录的(52)

-3

允许大型车辆、载有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和危险化学品的车辆进入住宅小区的(53)

-2/次

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维修和养护电梯、锅炉等特种设备,并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定期检验的(54)

 -6

电梯运行中因故障引起人员被关时,物业公司电梯管理人员或委托的电梯维修专业单位未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的(55)

-4/次

电梯、锅炉等管理人员未取得特种设备作业证书的(56)

-2

未在电梯轿厢内张贴有效的电梯检验标志、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使用管理单位名称、维保单位名称及其救援电话的(57)

-3

不良

信用

信息

减分

违法

违规

行为

未与电梯维保单位约定,建立电梯日常维护保养管理工作制度,影响电梯质量和正常运行的(58)

-3

 

未按规定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演练和检查的(59)

-2

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维修和养护消防设施的(60)

-4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负责人、主要股东因执行企业职务行为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61)

-5

未经同意,泄漏、披露、使用应当保守的业主或使用人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62)

-3

发生安全事故时,未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或未协助做好救助工作的(63)

-4

存在侵占绿地、违法搭建建筑物等行为的(64)

-4

企业受到各级行政部门处罚的(以处罚决定书认定)(65)

-5/件

不同行为

可累次扣分

企业受到各级行政部门通报批评的(以文件认定)(66)

-4/件

拒不执行或拖延执行各级行政部门作出的生效行政处罚决定的(67)

拒不执行的,-10/件;拖延执行的,-5/件•月

拒不执行或拖延执行生效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的(68)

拒不执行的,-10/件;拖延执行的,-5/件•月

与业主、物业使用人发生言语、肢体等冲突,引起不良影响的(69)

-3/次

不良现象被媒体曝光,或者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查证属实的不良行为,逾期未整改的(70)

-2/件

物业从业人员和物业服务项目基本信息超过15日未申报的(71)

-2/5天

劳动用工行为不规范,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未及时妥善处理的(72)

-4/件

保洁不到位,存在卫生死角的(73)

-2/次

落实文明创建及垃圾分类工作不到位的(74)

-2/项

不良

信用

信息

减分

违法

违规

行为

未按规定建立、保存在物业服务活动中形成的物业管理档案资料的(75)

-3

 

干涉、阻扰、操纵业主筹备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的(76)

-5/次

市物业管理部门检查时,项目主管连续两次不在岗的(77)

-1/2次

未按要求及时报送物业统计报表或其他相关资料的(78)

-0.5/天(最高不超过5分)

未报送物业统计报表或其他相关资料的(79)

-2/次

虚报、瞒报、错报、漏报统计报表数据信息的(80)

-2/次

不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调查或者开展其他工作的(81)

-2/次

不按规定参加市物业管理部门、街道(乡镇)或市直相关单位组织的会议、学习或其它活动的(82)

-1/次

经认定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83)

      -2/件

 

 

 

 

 

 

 

 

 

附件2:

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季度考核表

                                                                    (          年     季度)

序号

物业服务企业

服务小区数

建议加分项

加分值(汇总数)

建议扣分项

扣分值(汇总数)

总得分

 

 

 

 

 

 

 

 

 

 

 

 

 

 

 

 

 

 

 

 

 

 

 

 

 

 

 

 

 

 

 

 

注:建议加扣分项为《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中第15、20、25-28、30-37、39-41、44-52、54、61-64、69、73-76、82项可由小区业主委员会(或非住宅项目管理方、房地产开发企业)掌握的信用信息项。

 

街道(乡镇)(盖章):                                                负责人签字:    

 

附件3:

浏阳市物业服务企业     年度信用等级证书

 

编号: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法定代表人:

经营负责人:

信用等级:     ( )级

 

浏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年   月   日

 

 

 

 

 

 

 

 

 

 

 

 

 

 

 

 

 

 

 

 

 

 

 

 

 

 

 

 

 

 

篇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是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本文阐述了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并结合我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质量信用评价 体系 意义 建议

质量信用是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的市场基础。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一章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制度,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建设质量诚信体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机制的完善,质量、信用、信任成为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紧密关联的要素。企业在其产品(服务)质量方面所承担的义务,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顾客的约定,以及企业自愿承担的其他相关义务,构成了企业的质量承诺。而对企业履行其质量承诺的能力和程度的认定,使得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应运而生。

一、建设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的意义

1.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市场交易缺乏诚信,失信行为越来越多,由此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信用风险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威胁越来越大,造成大量不良贷款;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商业交易中出现大量欺诈行骗行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上市公司公布虚假信息、欺骗瞒报等不乏其例。

2.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对提升质量监管效能,推进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建设和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客观评价企业信用,促使企业面向市场加强自身信用管理,并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和利益激励,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具有积极作用。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使信用制度及状况公开透明,确定企业行为标准,促进诚实守信、等价有偿的公平交易。

(2)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发挥银行系统信贷评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宏观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能够取得运行成本低、社会效益高的良好效果,信用评价结果可以通过信用数据库等各种信用信息渠道传播给社会。有效的信用评价能给有信用的企业带来极大的利益,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能力是其他经济手段所不具备的。

(3)新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状对建立有效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的需求更为迫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同时也由于缺乏国际公认的信用评级,致使新疆中小企业难以参与国际、国内重大项目的竞争。

二、新疆企业质量信用工作的现状

1.形式不一的信用评价。我区银行、工商、税务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目前都有针对企业信用状况而进行的评价考核内容。银行对企业贷款归还及企业通过该家银行进出金额的多少等,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税务部门针对企业纳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针对企业产品质量,工商局侧重“重合同守信用”评比。

2.存在问题。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类企业信用评价,对于促进企业信用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表现在:信用环境的社会基础差,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从政府部门到社会上无有效的质量信用工作机制。

(1)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目前,我区企业总量有近30 万家,通过调研,许多企业通过质量、管理等认证后,并未切实按照认证的要求进行管理,认证结果只是为企业宣传多了一层镀金而已。

(2)缺乏独立的中介信用评价组织体系。信用评价的本质决定了评价只能由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但目前缺乏这样的成熟组织机构。

(3)缺乏行业信用自律。一是缺少行业协会组织;二是新疆企业界的行业协会大多是从原来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改变而来,对企业而言除了交纳一定的会费外,并无切实有效的行业自律措施。

(4)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法律。对于信用评价、信用管理没有相配套的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规范,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

三、对新疆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推进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机制。建立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电子化的企业质量信用记录。

1.确立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主体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制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规划。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是连接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信用建设的有效方式,具有较好的引导功能、推动作用和激励功效,同时也为采集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提供了有效渠道。

2.搭建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平台。该平台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整合系统,应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由工商部门提供的企业基础信息、其他部门提供的企业相关信息和社会机构评估反馈的信息。

企业基础信息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应涵盖工商登记注册和监管的市场主体资格的各种信息,包括受到的奖惩等;企业相关信息应涵盖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信息,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誉评估情况;社会反馈信息包括各行业协会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信息、企业间经济纠纷及市场评价信息等。这样能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又可避免重复记录,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统一的采集标准。

3.制定与质量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相配套的政策。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企业信用奖罚机制,加大企业或个人失信的成本。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通过制定管理办法、评估管理、监管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新疆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有章可循。

四、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1.工作思路。2015 年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启动阶段。首先,开展试点工作。从生产企业入手,在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选择3~5 家具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开展质量信用评价的试点工作,为全疆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再次,推进相关标准制定与培训,制定《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准则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管理规范》《企业质量信用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结合试点工作,做好内容和指标验证,积极争取。对已取得和准备申报新疆名牌的企业,以及地区局、县局从事质量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评定内容,做好工作组织与落实。

2.工作设想。(1)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的组织。以第三方中介机构组织开展我区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我区质量信用评价审定委员会及质量信用评价专家咨询组的作用。质量信用评价审定委员会负责全区的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审定。质量信用评价专家咨询组成员由质量管理、信用评价、行业专家等组成,为开展质量信用评价提供专业咨询。

(2)确定评价的等级分类。在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依据质量信用分类标准,通过提取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的数据,生成企业质量信用等级。

(3)明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质量状况、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标准化管理和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认定情况、计量管理和计量检测体系建设情况、企业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及消费者意见反馈情况及近三年内企业遵纪守法、规范经营情况。

(4)确立我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工作程序。进行质量信用评价业务所遵循的操作步骤包括:评价准备、级别初评、级别审查与审定、跟踪监测、监督检查等阶段。

(5)形成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报告。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结果在《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报告》中反映,评价报告应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质量保证能力实际状况、质量绩效等信息进行充分的提示和分析。

(6) 做好监督管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将作为企业信息之一,在新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平台和新疆名牌网公开。

篇3

关键词: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问题的提出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到设备材料供应等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为保证国计民生,做好水利建设市场的信用评价势在必行。自水利部建管司《关于建立水利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信用档案的通知》(水建管F20041415号)以来,水利建设市场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的法制环境、行业管理与运行机制、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水利建设市场仍然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勘察设计单位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不严格按基本建设基本程序运作;施工企业间围标和低价抢标或靠不正当手段中标,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未按照合同要求甚至偷工减料、违反安全生产有关规定进行作业等;建设监理单位借用其他企业或非本监理企业的执业资格人员资质进行越级承搅监理业务;工程设备、材料等供货单位提供劣质设备和材料等等,这些失信行为严重地扰乱了水利建设市场的秩序,也为水利工程建设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建立和健全水利建设市场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和行业自律的关键之举,也是保障水利建设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水利建设市场信用指标评价体系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2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的概念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下文中简称市场主体)是指参与水利建设的主要企业单位,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机械制造、招标、质量检测等单位。信用评价是指由独立中立的专业评级机构或部门,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价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化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履行相应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测定,经过与评价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行为。水利建设市场信用评价指标是反映水利建设市场信用状况某种特征的专门概念,依据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对水利建设主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客观的反映各企业单位的信用情况。为了能够全面的反映企业信用情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包括企业合法签订的工程合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资质设施、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3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标尺,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3.1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并接受公众监督。公开最重要的价值是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防止腐败;公平最重要的价值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机会均等,避免歧视对待;公正最重要的价值是维护正义和中立,防止。

3.2科学性原则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确保指标选取的客观性,评价指标要尽量能够量化,做到有据可依、依据统一、核算准确,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使企业单位信服;二是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法要科学,整个评价模型的建立要与实际相符,确保评价结果的价值。

3.3全面性原则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的全部指标,以免造成因指标不全面而使信用评价失真[1]。不仅要考核过去的有关情况,而且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研究市场主体本身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周围环境及其影响[2]。

3.4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标准化是一个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体系建构之前应有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和质量标准,整个体系的规范标准的制定要完全遵循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

3.5可操作性原则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保操作的简洁性,要尽量选取实用性强、便于获取和计算简便的数据和信息;二是建立合理的评价层次和指标数量,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考虑尽量实现计算机运算程序化,提高评价指标的可操纵性。

4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企业信用实现是主观品质与客观能力在实践上的统一,前者是信用实现对企业信用特征的要求,后者则是对企业信用能力的要求[3]。因此,信用评价指标应该包含市场主体的主观品质和客观能力,从基本信用信息、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和信用信息记录3个一级指标对市场主体信用进行评价。

4.1基本信用信息

市场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的质量安全体系、资质设施、财务状况和工程业绩4个方面。其中资质设施、质量安全体系和财务状况直接决定着市场主体的客观能力,以往的工程业绩也直接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施工状况和工作态度。从质量安全体系、资质设施、财务状况和工程业绩4个方面评价市场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可以全面而不重复的对市场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做合理有效的评价。

4.1.1水利部信用评价等级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2015年9月我国水利部印发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及评价标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为三等5级,分别为AAA(信用很好)、AA(信用好)、A(信用较好)、BBB(信用一般)、CCC(信用较差)。为了合理利用水利部的评价结果,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到水利部信用评价中去,该体系将水利部信用评价等级纳入评价指标中,按照水利部的评价等级给市场主体加一定的分值。

4.1.2企业质量安全体系

随着基础建设项目的推进,项目施工技术复杂、施工工期趋于更短、工程成本趋于更低,客观上对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尤为重要。在施工中确保工程质量合格,达到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及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全面达到招标文件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认真执行国务院、建设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定,预防预控、分级管理、分层负责,使安全生产工作与施工生产紧密结合,保证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因此,企业质量安全体系在水利建设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中非常重要。

4.1.3资质设施

资质设施是评价市场主体施工能力的基础。资质是企业在从事行业经营中,应具有的资格以及与此资格相适应的质量等级标准,水利施工企业的企业资质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客观反映,资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施工能力、技术实力、人力资源实力、管理水平和工程业绩[4]。设施包括市场主体的办公场所、机械设备等,设施设备是保证市场主体施工可以正常进行以及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的基础。对市场主体的资质设施进行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市场主体的硬件设施是否齐全到位。因此,资质设施在水利建设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中必不可少。

4.1.4财务状况

市场主体的财务状况是单位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收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为使数据简单明了,便于考察理解,财务状况主要对市场主体的年度合同总金额和纳税情况进行评价。年度合同总金额是评价市场主体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市场主体的运营能力,对年度合同总金额进行评价,可以简单直接的反映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财务状况。纳税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向国家缴纳一定税款的责任,市场主体的纳税情况可以反映其诚信程度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4.1.5工程业绩

市场主体以往的工程业绩直接反映了单位的施工能力和施工行为,工程业绩主要包括在以往的项目工程中建设单位合同履行是否到位、工程质量是否达到验收规定的标准、有无质量安全事故、是否及时完成竣工验收等,所以市场主体以往的工程业绩直接反映单位合同履约和工程完成情况。评价市场主体工程业绩可以使水利建设单位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

4.2信用信息记录

信用信息记录包括良好信用信息记录和不良信用信息记录,可以直接反映市场主体在以往项目中的过失。信用信息记录有一定的追溯期,超过追诉期将不再追诉。

4.2.1良好信用信息记录

良好信用信息是指由国家、省、市或地方认可的荣誉奖励,包括优质工程奖、文明标化工地达标创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以及企业的其他获奖和承担社会责任荣誉受到的嘉奖等。良好的信用信息记录是对企业过去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肯定,将良好信用信息记录纳入到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能够使良好的企业在评价中能够突显出来,还能促进一般企业向优良企业看齐。

4.2.2不良行为信用信息记录

不良行为信用信息是指市场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违反合同要求、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相关专业部门的行政处理所作的记录,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执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记录,企业资质、招标投标、质量安全、合同履约等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以及公检法、工商、税务和金融等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4]。不良行为信息记录了企业单位过去的不良行为,将该项纳入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单位得到警示,减少和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

4.3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

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是通过各水利建设有关监管部门对在建项目的各类监督检查(包括专项检查、质量监督、互查、抽查、稽查等)所产生的信用纪录及评价。从信用评估方面来讲,对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进行评价,及时记录企业(单位)、个人在水利建设市场中的信用信息,加强对水利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对保证信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从信用平台建设方面来讲,为使信用信息评价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实时化,信用信息的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将该项纳入到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评价标准体系中,保证信用信息平台的实时监控、实时修正。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包括招标投标行为、配合市场监管行为、质量安全管理和项目施工现场管理4项。

4.3.1招标投标行为

招投标行为是市场主体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恶意投诉、在投标时间截止后放弃投标、企业或所属从业人员扰乱开标秩序、不签订廉政建设合同等不良行为。投标单位的不正当中标行为严重影响着水利建设市场的市场秩序,为改善市场秩序,维护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利益,必须将该项纳入到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指标评价体系中去。

4.3.2配合市场监管行为

配合市场监管行为体现了市场主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配合监管,不配合监管的行为也属于失信行为。此处的监管部门包括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质量监督机构。配合市场监管行为主要考察参加监管会议的情况,监管检查资料提供的情况,被要求整改的整改的情况等。

4.3.3质量安全管理市场

主体的质量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如果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正常工作、生产秩序。质量安全管理主要考察施工方是否建立并落实质保体系,工序及单元质量是否合格,“三检制”(操作者的自检、工人之间的互检和专职检验人员的专检相结合的一种检验制度)是否落实,员工是否接受安全生产培训,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有无上岗证、安全生产作业是否违规、安全生产措施费是否按合同足额投入、质量与安全是否到位等。

4.3.4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主要考察施工项目经理部是否遵循施工现场管理法规和规章,认真管理施工现场,规范场容,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有序,不损害公众利益;项目经理部是否设置在现场入口的醒目位置,并公示相关标牌;是否经常性的巡视检查内容,并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相关是否按投标时的承诺或合同约定到位,主要施工人员能否满足施工需要,五大员是否在现场等。

5信用指标体系的权重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在该体系中总分为160分,基本信用信息、信用信息记录和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分别占20分、40分和100分,其中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采用扣分制。基本信用信息和信用信息记录评分的依据是直接客观的,可以根据市场主体上报的资料直接评分,通过监督体制惩罚修正,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可能会因为不同部门在不同时间进行评价有所差异,为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需要每一季度更新1次,建设主体信用信息也要每一季度更新1次。由体系的权重可以看出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信息在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真实性,考虑到市场主体有多个在建项目或者没有在建项目的情况,在建项目受同不同监管部门或同一监管部门多次评价的情况,以及在建项目未受到监管部门评价的情况。市场主体有多个在建项目的,分别对单个在建项目进行动态评分后,按算术平均法确定市场主体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得分。接受水利建设有关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单个项目,工程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得分在100分的基础上,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及监督检查记录进行扣分;在1个季度内,未列入各级水利建设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单个项目,其动态管理信用基本分保持在80分。被各级水利建设监管部门考核评分的,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计分占60%,水行政主管部门计分占40%。接受同一水利监管部门2次及以上监督检查的,季度考核评分按倒权重计分法确定在建项目动态管理信用分值。

6评价等级确定

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信用好)、B(信用好)、C(信用较好)、D(信用较差)4个等级。A、B、C三个等级的有效期为1个季度,D级的有效期至少为3个月,若发生较大或以上质量、安全事故的至少保持6个月。其中A、B、C三个等级按上季度的信用评价分计算所得。水利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分85以上为A级;水利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分70以上为B级;信用评价分60以上为C级。D级按照企业当前信用等级及监督情况实时综合评价所得。市场主体失信行为在1个季度内扣分累积达到20分,或者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直接降为D,严重不良行为包括超越资质许可范围承揽工程;出借、借用资质证书或资质造假承接工程;存在围标、串标等行为;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重大质量或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被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处以限制投标,并在限制期限内;被司法部门认定有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被公共资源交易列入“黑名单”公告。

7总结与展望

信用评价是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誉程度和承诺履约能力的全面评价[5]。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评价工具,通过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企业信用进行打分和评级,为水利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可作为水利建设市场准入、工程招投标和资质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工程投标中,A、B级市场主体投标申请可不受标段的限制,A级市场主体中标资格可为2个标段,B级可为1个标段,D级市场主体不得参与水利工程的招投标;在资质管理中,可以给予A级市场主体优先晋升资质的资格,对于D级市场主体暂停受理资质晋升。一个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实施离不开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作为载体,为促进水利行业更好地发展,各地应积极建立水利建设主体信用信息评价平台,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评价体系应用到实际水利建设单位的评价中去,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好的共享信用评价信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形成全国性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守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对水利建设单位进行实时监督、实时评价,营造良好的水利建设市场诚信环境,共同推进水利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水利行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恒.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平凉市样本[J].甘肃金融,2015(7):61-65.

[2]孙献忠.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人民长江,2015,46(24):55-58.

[3]李文辉,赵广信.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17):66-68.

[4]李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水利工程评标体系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9.

篇4

一直以来,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为工作准则,为促进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发展,国家还颁发了《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资格预审办法》、《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近年,各部委以及交通部又相继印发了《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和《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的颁发,说明我国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逐步规范,促使招投标市场的准入更加合理有序,体现了自愿、合法、公开、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招标的最大特点是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招标投标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供求双方更好地相互选择,使先进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得以淘汰,从而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实行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基本上形成了由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进而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

2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工程建安费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比例最重,施工招投标的竞争也最为激烈,如何通过招投标活动,选择到一个实力强、履约信誉好的施工单位,确定合理的合同价格,一直都是招投标工作的难题。在施工招投标的过程中,一些投标人为了中标,采取围标串标、借牌投标(中标后挂靠施工)、恶意低价中标等极端行为,扰乱招投标市场,加大了后期施工管理难度。

(1)借用资质投标,挂靠施工。目前工程建设任务数量有限,而施工企业数量过多,不能满足施工企业的需求,“僧多粥少”的状况长时间难以改变,企业为求生存发展势必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一些资质低的企业,甚至是个人,为进入招投标竞争,只能寻找符合要求的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以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名义与发包人签订施工合同,然后由低资质等级的挂靠施工企业施工。而大型的高资质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成本高,在低价中标的环境下,自营难以中标,也愿意采用“挂靠”方式,收取管理费。这种从招投标到项目实施阶段的“挂靠”经营模式,不利于创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加大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管理难度。

(2)恶意低价中标。交通部于2004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的《关于改进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合理低价法、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和双信封评标法四种主要评标办法。作为施工招标,工程图纸是预先发售的,各个投标人的报价基础是一致的,那么,对于通过了评标程序规定的符合性审查(主要为响应性条款)和详细评审(主要为业绩和资质要求)的众多投标人,投标报价是确定中标人的唯一标准,而近年推行较多的是最低评标价法。最低评标价法的初衷是为工程建设最大限度节约投资,但很多投标单位为了中标完全抛开工、料、机、管理、利润、税金等的正常考虑,恶意压低投标报价的现象愈演愈烈。招标文件通常规定“低于招标人确定报价上限85%的报价,评标专家认为其低于成本的,需投标人说明未低于成本报价,否则,将予以废标处理”,但是,是否低于成本的界限往往难以明确,专家难以此条款将最低价废掉。在笔者参与的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中,以土石方施工为主的简易工程施工投标报价最低有低于上限达40%的,实施过程中的工程设计变更均按中标价的降价比例同比例执行,可想而知,后期的管理难度有多大。

3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问题对策

(1)“挂靠”经营的监管措施。①严格资格审查,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在建项目和拟开工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的信息库。开标前,招标人与投标单位的联系往来(例如现场踏勘,答疑等),应尽量与法人公司进行联系,并做好往来登记;开、评标阶段,加强对各类证明材料原件的核验。笔者还建议由建设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在建和拟开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信息库,便于招标人在招标时查验是否有一个项目经理在多个项目挂靠任职的行为。②完善招标信用管理体系。目前,我省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已建立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但评价指标主要是针对参建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的履约行为设定。建议单独建立招投标阶段的信用管理体系,将每个从业单位参与投标的失信行为予以公开,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并将失信行为纳入评标资格审查,使从业单位提高对企业信誉的重视,遏制“挂靠经营”的现象。③加强中标后的监管。对中标项目施工现场实行动态跟踪检查,主要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可以采取定期检查投标文件承诺的主要负责人员到场情况;工程款只能拨付给中标人基本账户或中标人在项目实施地银行开设且留有投标文件承诺的项目经理印鉴的企业法人账户;定期向法人公司通报合同履约情况,约见法人公司管理人员协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将日常管理考核情况做好记录,纳入信用评价管理等措施,使施工单位的法人公司必须介入参与项目管理。

(2)避免选择恶意低价的投标人。①强化报价评审。目前评标专家组中经济专家偏少,且若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办法是最低评标价法,专家组一般很少对报价进行深入分析,弱化了报价评审,没法对“是否低于成本价”这一主要问题进行判别和决定,建议加强评标专家组中经济专家的力量,对于一些规模较大,投资额高的工程,更应加强对报价的评审,避免中标后总是因价格问题扯皮。②公布参考造价。工程招标前,在批复概、预算以内,招标人需制定投标报价上限,即最高发包价,该价格应经行政主管部门的造价管理机构审查,我市的国有投资项目还需经市财政评审中心审查。在取得报价上限审批后,要求设计单位按批复的限价,重新编制清单预算,整理工程量清单,发给投标人的工程量清单注明了各工程项(细)目单价。投标人在投标时,自行编制和拟定了总报价,根据其总报价低于报价上限的比例,各工程项(细)目单价须按同样比例在招标工程量清单标明的单价基础上降价。该方法既可使投标人参考工程总体和分项的造价水平,以免在总价上盲目降价,又确保了各工程项(细)目单价平衡。③推行合理低价法。合理低价法和最低评标价法都是通过确定最优投标报价来确定中标人,最优投标报价的选择范围即是通过了符合性审查和详细评审,并经评审修正的所有投标报价。两种评标办法的共同点是招标人和投标人均无法预知最优投标价格,杜绝了人为因素影响中标结果,不同点在于两种评标办法对于最优投标价的判定标准差异。最低评标价法前面已经说得比较多了,而合理低价法是采用二次平均计算,选择处于整体报价中偏下的报价作为最优报价,按合理低价法机制,最低的报价不会中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意低价抢标,抬高了整体报价水平。通过若干招标结果显示,采用合理低价法的合同价格水平要高于最低评标价法。笔者认为节约投资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在招投标过程中应该允许价格竞争,但是,公路工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影响面宽,评标过程的价格竞争应适度,采取合理低价法体现了较低价格中标的导向,又避免极端恶意低价,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投资,但同时降低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监理工作、业主管理的难度,提高了抵御各种意外情况和风险的能力。因此,在目前行业内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契约意识有待提高的形势下,笔者建议可在一些规模大、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推行采取合理低价法。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票据中央银行流程再造

打开计算机网络,通过关键词“票据案件”搜索,我看到中国金融界票据案件数额巨大,公开查处的虚假票据本数的印量动辄上千,甚至5000本以上,而且呈现出层出不穷的态势,金融系统的损失巨大,中国金融业票据市场何以进入如此糟糕的程度?有什么方法医治,且听在下道来。

一、中国票据市场票据真伪鉴定责任分析

如果我们追究一下中国票据谁应当负责印刷,大概中央银行的领导无一不说是应该有商业银行负责,原因是商业银行是经营票据业务的主体,印制当然由商业银行负责,且现在一直由商业银行负责印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因为票据的流通范围超出了一家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票据可以进行背书转让,可以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其流通范围已经涉及到中央银行在内的所有开办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使用票据的企业。中央银行既然敢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票据业务,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对票据的真伪能够全面鉴定。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一张假币的危害大,还是一张票据的危害大,我想不会有人说是假币,因为一张假币的最大面额莫过百元,只是因为犯罪分子印制假币的数量惊人,才使假币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对我国一张假票据的最大成功犯罪金额不了解,我想绝对不会小于一张假钞的1000倍。这就是说,一张假票据的一次成功犯罪的能量超过一张假钞一次成功犯罪的1000倍。超过一张最大面额的假钞流通1000次,可见假票据的危害超过了假币。

由于假币的危害得到了央行的重视,所以钞票的印制权由过去的商业银行收归到了中央银行,而票据业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央行的充分重视,所以现在的票据,中央银行在印、商业银行在印,犯罪分子也在印,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虚假票据的“照妖镜”,才使我国票据市场票据犯罪猖獗。

综上,票据的流通超过了商业银行的范围,涉及到我国企业、银行、中央银行等方方面面,票据流通的口子由中央银行扒开,因此票据的印制和唯一性鉴定的责任当然应由中央银行负责。集中票据的印制发行权,提供票据唯一真实性的鉴定服务,是我国杜绝票据犯罪、进行票据市场秩序基础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犯罪案件猖獗的根本所在是我国还不具有开办票据业务的基础条件。

二、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弊病分析

1、没有票据真伪的有效认证体系,为不法分子利用票据犯罪提供了培养基

我国票据业务以各商业银行为主体展开,票据的印制、发行分散在各商业银行管理,而票据的流通则扩散在所有商业银行范围之内,空白票据缺乏注册认证机制,使商业银行对于因虚假票据产生的犯罪只能在事后被动接受犯罪事实进行事后处理,方便了犯罪,阻碍了跨行票据的流通贴现。

2、中央银行在票据流通与监控过程中无所作为

由于中央银行无法提供票据的有效性验证机制,更谈不上对企业或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票据签发业务进行直接有效监控,使得中央银行对票据业务的作为局限在颁发管理办法和对已经暴露的票据犯罪的事后处理上,这些措施对于票据风险的防范,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目前,通过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基层业务部门人员素质低下,基层银行缺少既懂经济、又懂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又熟知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流程的复合型监管人员,加之没有对票据的印制发行开发有效的管理系统,无法对企业或商业银行签发票据的真伪和每张票据的授信额度实现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分级直接监控机制,使得中央银行在票据风险的防范上形同虚设。

3、缺乏针对企业票据业务的信用评价机制

由于没有开放的企业票据信用评价机制,对于各个企业通过利用银行票据逃废债务的历史不能暴露在企业签发票据的开始,企业违规票据处于保密状态,使得票据环境恶化。

我国票据业务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所在是,中央银行对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没有建立起各类票据统一印制、发行、流通机制和因票据的发行和流通所应该具备的分级监控机制,因此,建立票据集中印制、发行、流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是我国中央银行的当务之急。

三、票据流通特点和中国票据市场基础建设对策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票据和货币的区别:

货币的使用人不固定,流通次数多,中央银行印制货币后,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投向市场,其使用人不是唯一的,无法从源头上控制。

而票据则不然,票据行为的开始是出票,一张票据只有一个出票人,其特点是金额大,流通次数有限,票据的使用人有企业、信用社、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票据的行为除了出票之外还有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和到期兑付等环节,票据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以及到期兑付都涉及到金融机构,用中央银行的话讲是在“圈内”,这就为我国银行系统揪住“票据尾巴”提供了机会。

在现在计算机网络畅通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和技术条件来提供票据的跟踪服务,只是我国尚未建立这种系统而已。

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化条件下通过再造的我国票据业务系统,通过集中商业银行各类票据的印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的票据系统即可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计算机网络化条件下的票据业务系统是中央银行对目前各商业银行等系统可能跨行使用的各类票据统一集中印制发行的智能化计算机处理系统,它配合对商业银行可能用到的各类跨行票据甚至涉及国家经济利益的诸如增值税发票等票据的集中印制,分级发行、和流通管理、信用控制、贴现清算、信用评价为一体的票据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应该包括:

1、入网人员和机构管理

主要实现对使用本系统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各级机构和操作人员进行合法认定和操作权限的分配管理。

2、票据的印制发行管理

取消各商业银行对各类跨行结算票据的印制权,月初由各商业银行提出各类票据的需求用量,通过中央银行汇总后统一印制,建立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为一体的票据发行与请领机制,建立收发票据的双重注册机制,一是对于商业银行使用的各类票据实行各级央行和商业银行号段双重注册,由中央银行省级分行请领后,依据对同级商业银行各类票据用量分配号段。商业银行省级分行请领各类票据后将其下发号段的分配情况报告央行,以便央行监控。各基层商业银行请领票据后,向同级中央银行注册登记。

3、票据的开发管理

商业银行负责对从中央银行购入的票据进行收发管理,对于每张票据的使用,通过逐级请领设定开发权限,实行授权开发,使票据的签发流通,受到全程跟踪监控。商业银行各会计部门在使用各类票据时遵循严格的票据使用报告制度,按照最小号原则授权开发使用原则使用票据。

中央银行基层行负责对辖属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票据请领进行号段管理,所有金融市场所签发的每一张票据都可以通过该系统查出票据的印制出处、开发的机构信息,开发的柜员、使用票据的原发企业。

4、票据的流通管理

对于金融市场签发的各类票据,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其印制央行、签发的商业银行,使用的原发企业(出票人)、承兑人、持票人等票据流转情况,在客户流通转让票据时通过该系统做背书转让操作,各种票据一律在取得时进行票据的合法性验证。

5、票据业务的授信权限管理

按照既方便商业银行经营又方便监督的原则,根据央行和商业银行管辖票据号段的范围对票据的签发金额进行信用控制,通过分级设定票据签发权限和监督权限,按签发权限追究票据责任制度。改变中央银行在票据市场中只限于颁发政策法令,被动接受犯罪事实,事后处理的现状,实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票据授信金额的实时控制。

6、合法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交易管理

为各级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提供合法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交易控制及其清算服务。

7、建立各类到期票据的信用评价体系

篇6

一、生态省建设的意义

生态省建设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方方面面,一般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生态人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高效性,对贯彻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生态省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一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省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不谋而合。

第二,生态省建设可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局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消除污染、减少破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省建设就是要从根上抓起,为农业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生态省建设可以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而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湖北生态省建设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的成绩与

经验

2013年,湖北被列为全国第十六个生态省建设试点,是十以后的第一个试点省份。作为生态省建设的新成员,湖北在生态省建设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特别是在构建机制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坚持高位推动,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一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委政府中心战略。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建了生态湖北蓝图。省人大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针对水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等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编制实施《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生态省建设体制机制。将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和生态省建设的重大职能列入省环委会的主要职责之中。从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划出1亿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

第二,坚持改革驱动,努力破解体制机制瓶颈约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我省先行先试,实施创新:一是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颁布实施《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正式揭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顺利推进,交易量、交易额位居全国之首;制定出台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具体收费标准》。二是创新排污权交易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对华中地区第一家环境资源交易机构――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进行改组,成立了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实现了排污权交易常态化。三是创新排污费征管体制,联合地税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完善了“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征收模式。四是创新建立省级环保政府奖模式,连续三年举办了“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评选表彰活动,鼓励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五是创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制定了《湖北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明确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标准和办法,评价结果会反馈到金融系统,合理引导市场投资方向和消费价值取向。六是创新绿色电力调度制度,水电及火电脱硫脱硝机组优先优价上网销售,引导企业自觉开展污染治理。七是创新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衔接机制,省环保厅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八是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机制,为生态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重点支持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与产业化示范,培育生态文明技术企业。

三、湖北生态省建

设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生态省建设尚未形成统一联动的体制机制,部门、地区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生态省建设的工作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相关政策缺乏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行动。主要原因是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绩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考核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依然很高,生态环保指标权重偏低。另一方面,在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特别是流域水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合作不足。

第二,生态省建设统筹推进难度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无常设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临时由省环保厅机关干部兼职开展工作,对改革具体实施措施如进展督办、考核评估、效益分析等缺乏综合统筹,部门之间协调联动、高效发力较难实现。

第三,缺失的财政政策与生态省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当前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资源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价格体系。资源从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改革不到位,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缺少经济动力,废弃物处理成本高于排放成本。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财税、投融资政策不完善,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环保强制险等金融政策还需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和交易市场尚不完善。

第四,生态省建设的投入机制与所需资金支持不相适应。林业的改革事项如国有林场改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改革、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等涉及到惠民政策的落实,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作保障。农村环保长期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等工作尚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推动和保障机制。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薄弱的基层机构队伍不相适应。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工作机构尚未建立、人员尚未配备,很多地区负责创建生态市、县、乡、村的工作机构尚未建立,创建任务依然艰巨。

第五,生态保障机制与生态省建设的地位不相适应。一是生态省建设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生态环境的专项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环境监察执法能力较弱,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监测能力尚未达标,越到基层,基础越薄弱,缺设备、缺人员、缺标准。三是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不全,现有的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应对能力有待提高,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等信息尚未完全共享。综合防止污染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缺乏对多种污染物的协调控制,难以实现对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防控。四是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不力,目前跨界河流上下游水污染纠纷问题比较突出,上下游协同保护机制尚不健全,跨行政区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目前水环境保护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手段,水资源市场化、水权改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还不健全。五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参与领域窄,对政府环境决策参与较少。

四、完善湖北生态

省建设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对策

第一,完善生态省建设领导联动机制。理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下联系沟通机制,省改革办应加强指导协调,建立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与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工作对接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各地环保机构作为省环保厅的派出机构,独立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大对危害生态行为的查处力度。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修订有关管理规程和指标,建立统一、高效、完善的创建工作体系。

第二,完善生态省建设经济激励机制。一是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探索,争取在减排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碳金融服务业务。同时,抓紧研究设计碳基金、碳信用、碳债券、碳期货等多种碳金融产品,用于满足各类企业减排和碳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做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制定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收费正式标准,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具体标准。三是有序开展林业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加快生态补偿立法,明确资金来源、重点领域、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明确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适时启动林业补贴制度改革。适时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四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市、县域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试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行“绿色资本”市场,完善“绿色信贷”制度,推进绿色政府采购、绿色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完善生态省建设引导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出台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增加环境保护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增列约束性指标。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引导,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评价。完善政绩考核奖惩措施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试点自然资源登记,指导市县整合土地、草原、林地、水域滩涂等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责及分工,继续推进“四规合一”试点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推动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制定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推进生态资源环境科技改革,尽快制定《湖北省生态文明技术与产品目录》。

第四,完善生态省建设地方约束机制。一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度,制订、完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相关配套制度,完成《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污条例》地方立法工作。二是深化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技术规范。三是完成《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起草报审工作。四是大力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发展,在全省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建筑中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创新绿色建筑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覆盖绿色建筑项目立项、城市规划、土地出让、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制度。

第五,完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指导各级建立权责一致的环保监管体制。优化整合生态环保职能,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强化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支持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环保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

篇7

(一)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中的重要性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因此要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比较完善、资金实力比较强大,所以比较安全与稳定。另外,传统观念上,传统金融机构一般是农村各群体认可与信赖的,应该作为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正规金融机构为核心,以根植于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体系为补充的传统同金融体系,该金融体系相对健全,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

(二)传统金融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不足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建立为所有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那么人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那些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以外的农村各群体尤其要得到重视。所以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等微型金融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但是传统金融在这个方面却存在先天的不足。

1交易成本高。传统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信息的要求比较高,有严格的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这样交易成本、人工及管理费用比较高。大企业因为管理制服比较完善和规范,因此信用信息比较容易获取,信贷额度大也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所以传统金融机构比较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户等农村各群体信用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所以金融服务成本比较高,这也就使农村各群体会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

2业务品种少。农村的金融需求往往存在多?有裕?这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需求在地区、行业、阶段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农村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产品是储蓄存款或者信贷供给,很难满足农村金融的各式各样的需求。另外,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业务品种都有相对严格的贷款条件,而农民和农村涉农企业贷款额度比较下、客户分布比较分散加上符合要求的抵押品比较少,难以获得贷款。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最后,在农村金融机构从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硬件设施水平不高,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比较缺乏能力,这使传统金融在发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上打了折扣。

3信用透明度低。农民居住的地区比较分散,信息获取上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进行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没有一定的信用体系建设,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这将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大再加上贷款管理成本高等,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也使金融机构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有一定的阻碍。

二、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新型状态。互联网技术具有处理大量信息数据的能力,这就可以对农村群体进行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在提供小额金融服务时的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共享性及高效率性和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互通的,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

1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下金融服务更多的依赖互联网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减少物理网点,也节约人力物力投入,这就降低了网点建设成本及人工成本。初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搭建的成本比较大,但是建成使用后的边际成本比较低。随着客户群体的扩大,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会不断显现。随着客户认知度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互联网通讯技术获得金融服务,很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得到整合,那么银行就可以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2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传统金融在提供信贷供给时是有门槛的,也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并且提供信贷的模式是固定的,创新的功力也不足。互联网金融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需要中介,不需要传统金融机构,这就使银行在压力和冲击下进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满足农村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由于盈利性及安全性的考虑,会倾向于高端客户,小额的金融需求一般被排斥。互联网金融自身的草根性使更多的农村群体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也可以运用自身大数据挖掘的技术优势降低寻找其目标客户的成本。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运用数字化信息,增加对客户的了解,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落地率,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缓解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存储功能可以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的信息进行搜集,做到个性需求挖掘、信息高效匹配,也可以实现信用风险评估,信贷流程中的跟踪等,这就使传统中的信用信息不健全,不透明的问题得到缓解。缓解信息不对称可以提升传统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这就降低了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

(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不足

在我国,2013年互联网金融才蓬勃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及发展经验还比较欠缺,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不能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1金融风险高。互联网金融下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信贷平台成立门槛低,本身缺乏风险控制,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2016年数据统计,全国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数量3000多家。其次,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所以网络技术安全问题是核心,根据国家的数据显示,2016年2月,网站感染病毒的有300多个,网络平台数据被篡改的数量有15000多个,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近1000个。最后,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相关的合规标准,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及法规等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些企业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现象,比如2015年e租宝借贷平台因为逾期无法支付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

2接受度有待提高。农村各群体由于知识观念等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产品应用的活跃度不高,即便有些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比较熟悉,接受度也高,但是依然会比较习惯于应用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所以提升农村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意识及技术接受的熟练程度是农村很多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互补融合

(一)传统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创新了金融业务,但本质上还是金融的属性,所以还是需要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作为坚实的基础。互联网金融如果缺乏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也是泡沫化和虚无化的,会导致金融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必须要借助传统金融模式的支持,也要借助传统金融模式的风险防控,强化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开展主要是在农村传统金融机构中,苏北的所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都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微信银行业务,经过调研,运用这些功能获得金融服务的县域的及农村客户占50%以上。

(二)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创新的方向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金融需要加速金融改革,适应这样的发展和趋势。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网络直销银行等一系列产品出现在市场中,满足了农村各群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合作,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也可以控制金融服务的风险,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普惠金融共享、有序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

四、促进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互动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很多异于传统金融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与不足,其发展的基础还是传统金融。因此,必须实现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补融合,共同发展,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一)发挥传统金融应有的作用

1引导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普惠。政府对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应该鼓励其支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很多县域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脱离农村现象进行引导。必要时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往来资金进行分析,保证农村的存款用在?r村。另外,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人民银行可以对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进行再贷款支持;也可以对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的优惠措施,适当提高存款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

2创新传统金融机构适应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传统金融机构就是为资金匮乏的个体提供融资的,那么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加速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化,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根据农村各群体的特点设计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另外,农村各群体的风险是固然存在的,这是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需要从传统金融机构本身去设计风险防范的体制,改善风险管理的方法,有针对的进行风险管理。在融资的流程和条件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变,在抵押品上可以尝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品,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渠道。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

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基础。需要金融监管体制、理念和方式的与时俱进,风险管理更加复杂,所以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发挥作用需要完善的征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统一社会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还应注重技术的提高,做好安全防护,加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互联网金融的微观主体要增强自身的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对互联网金融用户普及互联网金融方面知识,让农户有理财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及全民金融意识。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优势互补助推农村金融普惠

传统金融在资金方面、合规方面和风险管理方面比较有优势,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优势,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联网金融具有草根性,提供金融服务的门槛比较低,金额小,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传统金融的金融服务门槛高,金额相对比较大,效率不高,所以二者可以效率和安全上寻找平衡点,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传统金融使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转型方向。

(四)加强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宣传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非常重要。农民由于观念落后及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对很多金融服务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对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不明晰,不会利用金融服务,也不会在消费中正当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传统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辅导作用,在为农户提供服务时,要做充分的说明,让农户更好管理自身资产。另外,对于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通过农民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让农民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做正确的选择。如果农户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侵权时,可以通过金融消费保护机构得到及时保护。

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工地试验室的作用

工地试验室对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就决定工程质量的好坏,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其它公众利益,还与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息息相关,这些都离不开工地试验检测工作。

首先,工地试验检测对用于工程上的原材料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保证原材料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原材料的质量决定于工程质量,通过工地试验的检测,可以合理地选择原材料,如南方一些地方山砂混凝土就是通过试验检测、就地取材的原则,解决南方无河砂的现状,采用山砂代替河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其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至今还存在传统的施工工艺、保证不了工程质量,通过工地试验室的检测对比及分析,可以不断改进传统施工工艺,优化工程施工流程,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最后,工地试验检测是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交(竣)工验收评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工程质量评定的依据,是质量鉴定和事故提供重要数据的依据,通过对工地试验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缺陷及缺陷程度,提供分析工程质量事故原因提拱佐证,为实事求是地处理工程质量事故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说工地试验室检测是推动工程建设中技术进步的先导,是加强质量管理带头军、是严把工程质量的重要关口、也是评定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关键。

二、工地试验室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中的实际问题集中在母体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督工作不到位、检测人员不稳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不重视试验检测工作五个方面。

1、母体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母体机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工作,一般来说企业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及工地试验室管理办法,工地试验室就能按照体制进行流转,然而,现目前绝大部分试验检测机构并没有建立健全专门要地试验室的管理体系。部分企业在工程建设施工时,有不法份子予以工地试验检测为理由获取自身利益,使得实际费用超出预算费用,导致这些企业放弃自检。在实际工程建设工地试验检测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工地试验室设备和相关检测人员的聘用,甚至有些工地试验室为了利益自检能免则免。

2、监督工作不到位

在当今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交通基础建设不断扩大,监督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各企业工地试验室自检测工作不到位,若是政府部门监督工作在不到位,工地试验室试验检测结果就无法判断工程质量及评定,就无法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然而,现实交通工程建设中,工地试验室存在诸多的问题,相应管理部门也没有及时的进行监督管理,且监督手段单一,没有根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2、检测人员不稳定

工地试验检测工作,人员是检测工作的主体,检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然而在庞大的交通事业的发展下,工地试验检测人员成了工程控制的主力军,现目前工地试验检测人员极其不稳定,给我们的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带来极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工地试验室人员不稳定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交通建设工程大都在远离城市、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工地试验检测人员的日常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由于工地试验室设立在工程建设第一战线、属于基层的检测工作人员,大多企业为了公司的利润,降低了工地试验检测人员的待遇,导致了工地试验检测人员的不稳定。

4、专业知识不足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出现试验检测一词,当时设备简陋、试验检测规范不全。直到90年代、国家为加快经济建设发展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急速增加,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检测规范逐步完善,由于我国试验检测正规化考试起步较晚,试验检测从2000年后才实行了全国统一考试,导致了试验检测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为满足建设的需求聘用了无证人员上岗。在工地试验室这样的问题最为涂出,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也给我们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了不可预计的缺陷。

5、对试验检测不重视

在这公路建设的黄金时期,人们为早日达到通车的目标,加快带动地方的经济建设,盲目地追求工程施工进度,对工地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未深刻理解,未真正体会工地试验检测的内涵。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部分施工企业和管理部门在处理问题中,没有参考工地试验检测数据作指导,全凭自身工作经验进行判断处理,不能真正的做到用数据指导施工的方针,从而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三、解决措施

为保证工地试验检测技术能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母体机构机制

建立健全母体机构机制管理体系是确保工地试验检测结果真实控制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母体机构最好能结合自身条件和工地试验室的特点相结合起来、让其发挥工地试验室的作用,工地试验室的管理离不开母体机构机制的体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工地试验室才能有章可循,在建立健全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检测单位自身的优点,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2、加强对试验检测人员培训及管理

在工程建设试验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至关重要、不可取代,对试验检测工作有着直接决定因素,一名合格的检测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要使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素质提高,需要对其合理的进行培训,加强试验检测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试验检测水平,要培育一批业务素质较高的队伍,适应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试验检测人员的日常管理,公路试验检测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信用状况尤其重要,信用是职业道德的体现,为此加强实施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管理是重中之重,通过建立检测人员信用管理体系来加强公路试验检测和诚信建设引导监控试验检测市场的试验检测行为,树立检测事业讲诚信的正气。

3、调整思路,强化意识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的发展,工地试验检测成了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强化检测意识,真正的在工程建设中能用试验数据指导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调整监督工作,结合目前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及对策,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不定时的进行督促,调整管理模式,建议落实施工承包单位工地试验室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模式,确保承包单位工地试验室能够独立完成自检工作,不受上级部门的干预。

篇9

 一、基本情况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于2000年4月,2005年1月更名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市局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2010年5月,根据全市机构改革要求,将我局原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给市卫生局,将市卫生局餐饮服务许可、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划给我局。市局内设9个职能科室,下设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及芝罘、莱山、福山、牟平4个区分局。

目前,全市共有监管相对人近3万家,其中:

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现有药品生产企业37家,涉及31个剂型,六大类药品,生产品种769种;医疗机构制剂单位12个,配制医疗机构制剂品种65种;药包材生产企业27家,生产药品包装材料46种;法人药品批发企业43家,非法人药品批发企业1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36家,连锁门店1021个,单体零售药店214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1家,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05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180家;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室和诊所4584家。

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方面:现有获得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7家,保健食品文号64个,保健食品经营企业2610家;化妆品生产企业9家,生产化妆品品种57种,化妆品经营企业3156家。

餐饮服务方面:现有可统计餐饮单位15120家,其中学校食堂1031个,从业人员约20万人。

二、工作情况

2012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支持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市为目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没有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贯彻实施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药品监管工作体系。市政府于2012年5月12日印发了《***市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了药品安全“十二五”期间的六大工程,从全面提高药品标准、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健全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水平、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完善药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加强药品监管基层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要求,《规划》的实施将夯实药品监管事业的基础,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深入开展“诚信建设年”活动,构建“四品一械”诚信自律体系。围绕“诚信建设年”活动这一主线,举办了生物医药行业诚信建设专题讲座,推行了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定期交流例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餐饮安全“黑名单”制度,启动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试点工作。市局制定了药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了监管相对人信用档案,开展了信用等级评定, 2750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被评定为守信等级;医疗器械行业评定A级生产经营企业185家;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与44家生产企业逐一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餐饮行业在50%的大中型酒店实行了“诚信积分卡”制度,确定餐饮量化分级管理A级和B级单位849家。同时,加大对失信违规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检查频次,促进企业整改,逐步建立“诚信守法得利、违规失信损益”的长效机制。

(三)注重应急预警,强化风险管理。继续深化安全风险信息日监测、周评估、月报告制度,指定专人收集各大媒体曝光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和信息,第一时间向局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发送,年内共发送预警信息1300余条,形成评估报告29期,消除和化解安全风险隐患34个。制定完善了《药源性兴奋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饮食用药安全预警、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圆满完成重大活动餐饮保障任务33次。加强了上市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和质量抽检,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8770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3296份,完成药品抽检1983批,基本药物抽检360批,合格率99.7%,完成中药饮片抽检9批,合格率100%;抽样餐饮食品60个品种320批次,保健食品和化妆品48个批次。制定了《***市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方案,公示确定243家药品零售连锁门店为定点回收单位,回收过期失效药品货值260余万元。

(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化示范创建。全市广泛开展了示范创建活动,共申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181家、示范街4条。莱山和莱州分别被推荐为国家级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县,龙口被推荐为省级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牟平和莱山被推荐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示范县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尽心、学生舒心、家长安心、政府放心”的“四心”学校食堂创建活动有序进行,第二批申报的154家学校食堂已进入验收阶段。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示范基地,成为全省仅有的2个申报点之一。

(五)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秩序。先后组织开展“四品一械”和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整治17个,共出动执法人员14646人次,检查单位8146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923起,罚款85万元,排查安全隐患123项,责令整改88家;移交违法药品广告124件,查处擅自互联网药品信息企业7家,暂扣GSP证书2张,备案药品营销人员4692人次;查封扣押不合格食品16种,对43家餐饮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警示约谈;没收无证医疗器械产品12件,注销非法经营高风险医疗器械企业4家。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部署,集中开展了小餐饮整治规范行动,共检查餐饮单位3605家,发放备案证1555个,圆满完成创城任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六)稳妥处置铬超标胶囊事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铬超标胶囊事件曝光后,全系统迅速反应,立即行动,市局主要负责人亲自调度,各副局长带队深入一线,稽查支队、药检所和各县市区全员参入,开展了全方位普查、下架、封存和抽检工作。市药检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铬检测设备的招标采购和调试,迅速开展胶囊剂药品的抽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对全市库存的29批6000万粒空心胶囊、9029公斤明胶逐批送检工作,共查封不合格胶囊剂药品7300盒,对116845盒胶囊剂产品予以暂停销售使用,自5月1日起对全市所有胶囊剂药品实行批批检验,5月底前,全市铬超标胶囊剂药品全部下架查封、召回或销毁,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七)全方位做好亚沙会安全保障工作,确保饮食用药安全。组建了亚沙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亚沙会药品安全及兴奋剂治理监督保障手册》、《亚沙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手册》等31份方案、流程和操作规范,划分核心、重点和三线三大监督保障区域,全市抽调80名业务骨干,组成亚沙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监督保障团队,完成了对13家亚沙会定点酒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制作加工场所等7个环节的数百次现场评价督查,对快餐配送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测试。全市开展了“迎亚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日整治行动”和兴奋剂治理交叉暗访,与13家定点餐饮接待单位和4家专用药品定点配送企业分别签订《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和《守法生产经营兴奋剂承诺书》,亚沙会期间实现了“零事故”、“零投诉”目标。市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

(八)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监管相对人素质。全市在“四品一械”各个领域均开展了大规模的业务培训,餐饮行业分期分批对从业人员进行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培训,组织亚沙村1000余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系统学习重大赛事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年度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参训率达50%以上,考核合格率达90%以上;举办了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兴奋剂、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及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监管专题培训,参训人员400余人次;召开3期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监管工作会议,对430名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组织全市150余名药械安全性监测人员进行了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知识培训;围绕新版GMP、GSP实施和铬超标胶囊事件,组织1200余名从业人员开展了业务培训和警示教育专题培训,督促企业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自觉加强质量管理。

(九)完善机关软硬件建设,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综合楼工程已顺利封顶,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监管处和开发区、高新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统一配发了执法服装,新增执法车7辆,检验检测设备150余万元。完成了部分区局及稽查支队、药检所科级干部的调整和竞争上岗,公开考选了一批优秀人才。制定出台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文化建设的具体意见,组织了道德大讲堂、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举办了食药监精神专题征文活动,对征集的48篇优秀稿件通过市局网站刊发,并结集出版。全面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一法一规定”贯彻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区局的事权划分,对相关执法文书实施统一套章、统一编号、统一登记管理。市局审批窗口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200余件,按期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连续九年保持全市“文明窗口”,为全市70家审批窗口中7个获此殊荣的部门之一。在全省率先建立实施了执法监督卡和执法回访卡制度,收到执法监督卡170份,回访卡60份,满意率100%。

(十)加大帮扶力度,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积极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为目标,坚持重点项目零距离服务的原则,确定了12家重点帮促企业,通过重点调研、上门服务、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帮促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先后举办业务讲座、培训65场,开展政企对话活动3次,组织专家对21家企业进行指导,举行了生物医药企业媒体形象集中展示活动。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6家企业境内上市,5家企业成功登陆境外证券交易市场,在企业改造、园区发展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亿,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和拓普邦生物科技园列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分所的签约、新时代健康产业园、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及开发基地等14个重点园区相继开工建设,将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的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从全市层面看:一是餐饮服务业面广量大,准入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无证经营、操作不规范、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不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二是制售假劣药品行为仍然没有杜绝,利用互联网和寄递等方式违法销售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违法添加、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现象还比较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风险较大;三是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增强部门监管合力、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促进责任落实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从我们自身看:一是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管基础设施、监测机构、执法装备、检验设施、技术手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监管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电子化监管、社会化监管、网格化监管等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是监管队伍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执法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下一步,全市系统将以党的十精神为统领,以科学监管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发展年”活动为总抓手,以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为目标,实施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助推帮扶三大工程,深化层级责任、诚信自律、风险防控三大体系,提升技术支撑、信息化监管、依法行政三种能力,确保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全面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按照十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总要求,在全系统全面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努力在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上创出新路子,实现新跨越。

(二)实施三大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一是实施质量安全工程。加快实施新版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无证经营行为,持续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零事故”目标。二是实施示范创建工程。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县、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四心”学校食堂创建活动,开展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年”活动,不断提升示范创建水平,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三是实施助推帮扶工程。加大对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新时代健康产业园、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分所等14个重点园区和项目在政策法规、立项审批、技术攻关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快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省的领头羊。

(三)深化三大体系,健全完善监管长效机制。一是深化层级责任体系。制定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市县事权划分,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衔接、组织有序、责任明确、运转协调、奖惩严明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二是深化诚信自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服务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建立实施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组织开展“***生物医药行业名优产品”评选和优秀企业形象展示活动,构建全国一流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三是深化风险防控体系。抓好日监测、周评估、月报告的风险汇总和评价工作,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风险会商制度,设立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防范重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构建起全国最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四)提升三种能力,夯实监管基础。一是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综合楼工程建设,拓展检验检测项目,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年内,取得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资质,启动口岸药检所申报,力争迈入全国一流食品药品检验所行列。二是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结合新办公楼投入使用,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前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建设任务,在2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试点启动医疗器械实时监控系统,逐步将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纳入远程实时监控范围,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搭建起省内及全国地级市最先进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查询系统。三是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培训,开展业务大讲堂、技术技能比武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开放日、安全知识宣讲和“五进”宣传活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对执法检查、稽查办案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为全面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