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

篇1

《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门基础必修课,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认识金融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是经管类专业教学重点任务之一。本文根据《金融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探索“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方式。根据2014-2015年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测评结果来看,该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管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不合适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在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金融学实践的多种教学方式模式,提出“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采设计并推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符合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的,同时对于二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金融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目前已有的教材主要是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范围广、深度浅,行文主要以文字介绍为主,涉及到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及逻辑推理比较少。如果采用简单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致不高,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二,《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金融发展过程、分类等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论分析内容浅显但是宽泛,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一目了然,学生可以自行学习,不需要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这些内容讲解介绍。第三,《金融学》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具有时效性,全球宏观经济瞬息巨变。而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很多都标有“21世纪”的字眼,但是书里面的内容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需要,很难适应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由于学习的知识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存在偏差,由此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消弱。《金融学》的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间的矛盾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既满足《金融学》课程特点,将简单空泛的概念、宽泛的理论分析、变化大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提供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在错综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让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可以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金融改革问题进行分析的综合教学方法。笔者在总结2014-2016学年授课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按照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寻求教学方法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时与课后互补,讲授与现场模拟融合的“组合式”教改途径。

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关建环节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显示组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集合一定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课前通过积极参与课内讲授、提高和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金融市场中具体经济参与体行为的角色模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案例研究以及现实市场经济相结合,学生自行撰写文本并进行分角色表演,根据角色进行有机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契合二本普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解读《金融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提炼课程精华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第二,案例教学。《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授中体现实践性。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具体的问题,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阿里巴巴作为案例,将阿里的IPO过程、路演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将空泛的、看似和学生学习生活遥远的金融资本市场操作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将学生带入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当中。第三,角色模拟。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人,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将不同的金融行为设置成不同的情景,由学生选择金融行为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并设定为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会对该情境下金融行为决策的做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升学的综合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实施“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分析

笔者以2014-2015学年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为教改对象,对其《金融学》课程进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如下:首先,考虑到《金融学》课程中部分章节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等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会单独开设,对于这些章节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同时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时间性,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实践中产生的新内容及时进行增减,保证教学内容与理论前言和市场经济实践相一致。其次,组织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热点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分析。课堂讲授的时候正处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阶段,教师以阿里巴巴公司的成长及上市全过程作为研究讨论分析案例,结合《金融学》课程中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布置案例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及时消化和巩固书本的基础内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了4次不同主题的课堂角色模拟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设立虚拟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部门进行了文本撰写以及角色模拟。这4次角色模拟分别为:阿里妈妈企业IPO过程模拟、企业风险投资全过程模拟、收购阿里妈妈企业模拟、资产证券化模拟。学生在角色模拟中,展示提前写好与之相关的文案并进行“表演”(这个过程学生会在“表演”之前进行排练),其他同学则认真观摩,当台上同学“表演结束”,台下观摩的同学可以就“表演”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问,要求台上的同学进行答疑,答疑对于表演组的评分具有一定的权重作用,如此使得学生在压力和动力之间相互转换,保证课堂角色模拟活动的成功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面。两个班级52位同学参加闭卷考试前,课程教师未提供课程复习指导及相应试题库。学生在期末的教师测评中给教师的平均评分为91.32分,并且将金融理财的观念已经带入日常的工作。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从2014-2015学年《金融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动来看,初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参与教学的机制,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和能动创造;第二,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将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与现实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导入性及分析,加强小组讨论以及个人独立研究,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作者:周密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靓,王晶,邹红.组合式教学与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2]吴庆田.《金融学》课程实施“教学互动制”改革实践研究[J].学术论坛,2012,(4).

[3]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篇2

1.课程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

财务管理是属于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与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其开设大多院校是在大二下学期,要求学生先修完基础会计、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税法、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

2.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营运和利润的分配。财务管理的内容每项都是环环相扣,后一个环节的学习要以前一个环节作为铺垫,系统性强。

3.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实践性强。

在实务中,财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现实的外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环境,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既是来源于现实经济、也是服务于现实经济,课程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基于社会实践的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和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真正采用案例教学的并不多。目前,高职院校中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理论教学,一种是在教学中插入案例进行讲解,但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是基础,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但财务管理案例的选择和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案例的局限性。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保证案例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财务管理案例在选取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案例内容单调,仅为练习公式和得出决策结果而设计,通过套用公式计算、根据决策判断标准得出相关结论;二是教学案例大多采用大型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案例,涉及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极少,但中小企业却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这就使得学习和运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模式不合理。

现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方案设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理论介绍——案例分析——总结”的模式,另一种是“案例介绍——要点分析——教师点评”的模式。第一种模式完全是教师讲解,学生基本不参与。虽然采取这种模式教学的教师较多,但这种模式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分析充其量算是举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种模式严格来说不属于案例教学。第二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的状况有所改善,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为辅,特别在要点分析阶段学生参与程度较高,但仅限于成绩较好的个别同学,其他成绩一般或比较内向的同学基本不会参与讨论。同时第二种模式容易忽略理论,大多数学生分析时不能与理论结合,往往就按自己的感觉来说。可见,这两种案例教学模式都不利于全体学生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一般。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管理教学效果。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会计专业中较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涉及的公式多、指标多、计算繁琐,而高职学生本来数学功底较差,容易望而生畏;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接受“填鸭式”教育,学生习惯接收信息而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导致师生互动不理想,甚至冷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一门课的考核方式虽然在最后才体现出来,但却影响着这门课的前期授课效果。传统理论教学大多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一般不超过40%,期末考试成绩为至少占60%。这种考核方式优点是要求比较严格,大多数学生会认真复习和应考。缺点是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期末考试题型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挥,也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平时不好好学,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全部忘记的状况。现有的案例教学大多采用期末小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比较宽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缺点是不能很好的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个别学生会“搭便车”,蒙混过关,案例分析报告也经常出现网上复制拷贝版。两种考核方式都不太理想,如何设计科学的考核方式是案例教学的难题之一。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实施对策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

1.选取恰当的案例,不断更新财务管理案例库。

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案例的选取必须具有理论性、实用性、典型性,且必须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案例的选取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既能融合相关知识点,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财务管理案例可以从专业期刊、财经网站、企业的网站、相关书籍以及社会调研等各方面来收集。只有有了丰富的案例库,才能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真正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2.优化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基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对学时的限制,财务管理案例教学需融合到财务管理课程当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其中案例教学所占课时至少应为课程总学时的1/3。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三个主要环节,教师要在案例教学的前一周选择、设计、布置好案例,要告知学生案例分析的时间、要求、要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要求和指导学生课后提前查阅和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图像、文字、表格、数据等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完每个小组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派一至两个代表上台对案例进行分析,并需要接受其他小组及老师提问。最后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恰当、准确的点评,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使用的理论知识是否恰当充分等。教师的点评尤其是要和之前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否则案例讨论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将来的财务工作实践中。

3.完善案例教学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既有理论部分,又有案例部分,因此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恰当。笔者认为课程的总成绩至少应包括个人平时课堂表现(占30%)、各专题的案例分析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在案例分析这一部分,至少应考核学生课前作了哪些准备?小组及个人表现如何?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情况?这样的考核既看小组的整体表现、也看小组内个人的表现,既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也提高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问卷;计算思维

1引言

2020年是极为复杂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行业都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对于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研究而言,最为直观的影响有两点:一是经济形势恶化衍生的“就业难”问题;二是国际形势恶化衍生的“出国难”导致高端人才回流。在两点影响的交织下,人才市场原有平衡会向公司为代表的需求侧倾斜,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与待遇水平的两极化趋势加剧。在严峻的现实考验下,伴随新工科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调研与探索,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2计算机专业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针对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并发放结构化封闭问卷,首先了解学生的“输入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志愿选择、专业热爱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认知等基础情况;其次了解学生的“过程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教学方式期望、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知识技能期望等过程情况;再次了解学生的“输出特征”,调查学生的单位类型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归因方式等结果情况;最终结合择业效能感、专业特质焦虑和社会支持三项测试调查结果,综合考察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得出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侧现状的一般结论。经过对问卷收集、整理与分析,初步对问卷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通过对调查问卷基础项目的回答情况分析后,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2.1人才输入特征方面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科性质,受访者大多数为男生,受访者男女生比例约为1.86:1;从受访者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回答数量位列第一、第二位,能够较好地符合研究需要。通过对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进行调查,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并不完全是受访者最希望进入的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并入学就读的学生仅占全部受访者的57%左右。在进行专业热爱程度问项调查时,表现出非常热爱的学生仅有约21%,约40%的受访者比较热爱,最为重要的是有约35%的学生认为一般。总体来看,这种供给端的专业态度与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青睐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线索性结果,下一步可以探索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与专业热爱度相类似的是,受访者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也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茫然与模糊,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楚的受访者仅占全部受访者约13%,认为自己比较清楚的约占41%,认为一般的约占35%,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够对自身做出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一方面可能源自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源于在培育过程中高校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方面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借助后面的量表测试开展深入分析。

2.2人才过程特征方面

研究发现:在预设的五种教学方式中,有58%左右受访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模拟方式,其次是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对翻转课堂和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说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把握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与课后、课外实践机会;在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方面,61%的受访者没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25%的受访者认为机会较少,仅有13%的学生得到了充足的科研机会;在知识技能期望方面,约50%受访者认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单位比较相符,约14%受访者认为很相符,但仍有约30%的受访者认为相符程度一般,说明在实质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方面仍然需要高校紧密贴合业界实践,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努力提高课程供给与业界需求的匹配程度。

2.3人才输出特征方面

通过对受访者最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有约3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就业单位类型的首选,其次是约38%的学生希望进入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相关工作,重要的是仅有约7%的学生主观上希望去私营企业从事工作,研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可能受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等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过程特征中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的调查数据比较,可以清楚发现仍有约25%的受访者难以接触到其主观希望得到的科研机会,未来应结合这一情况进一步探索解决对策;在就业地区期望方面,约71%的受访者希望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约20%的受访者希望在中小型城市或县城工作,约7%的受访者希望在特大城市工作,说明学校应在就业资源对接上主要侧重于大中型城市用人单位开展沟通;在归因方式上,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行业市场、学历提升、实习工作经验三项条件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调查结果研讨后,进一步对择业效能感量表、专业特质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Cronbach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择业效能感量表α系数为0.990,专业特质焦虑量表α系数为0.955,社会支持量表α系数为0.994,三种量表的全部测度项已删除α系数均未超过量表总体α系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种量表均达到了良好的信度,可以进行后续的模型分析。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3.1教学中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在新工科时代,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是学生在校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计算思维本身就蕴含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维方式之中,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特质之一。计算思维较强的学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视为是“专业”“学习勤奋”“能力强”的体现,会更受到人才需求侧的青睐。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逐渐拥有计算思维的思维习惯。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问卷结果,并根据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和研习兴趣,才能从思维而非表层的知识技能层面上引导学生接受并自我塑造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以及实地观察发现,可以尝试在经典案例中理解计算思维,如在算法学习中对冒泡排序的形象化理解;在疫情期间培育出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中,探索符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的“MOOC+SPOC+翻转课堂”的协同教学模式;还可以尝试与实际的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等。目前,“MOOC+SPOC+翻转课堂”课程改革有望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有效促进计算思维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融合程度;程序设计思维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探索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混合教学模式效果有助于强化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因此,对计算思维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阶段,应让学生实际感受到现代化科学的丰富魅力,在学生自主的实践实证活动中不断探索、体会计算思维的真正含义。

3.2理论教学改革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对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传统的考核测试并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达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准确衡量,需要进一步探索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从大一开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不只着眼于“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通过MOOC平台和SPOC工程案例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实施教学;同时摒弃“唯期末考试”论,实现过程性考核,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校计算思维培养和运用的典型代表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从2018级开始尝试根据实践案例的教学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多轮渐进式教学方法和任务翻转式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应用“找问题,想方法,去解决”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并采取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期末反馈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价体会,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

3.3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大二开始,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进入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模拟仿真工作中;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科技活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高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比赛中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提高了本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学生就业择业的稳步增长;同时持续扩建、新建专业实验室,如硬件综合创新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积极拓展省内外的实习基地。力争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深化校企合作,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学分置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校;基础会计

1基础会计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课程是研究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它是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1]。通过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使学生理解会计核算原理,系统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会计处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属于核心课程。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而基础会计作为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实用性专业课程,承载着培养适应时展要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刻板的教学方式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不利于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结合基础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吸收国内外优秀案例教学的经验,推动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值得高校同仁深入讨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主要通过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开展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用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如今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教学中既可以采用比较和分析,研究各类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提取出某些普遍性的管理原理或管理结论,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借鉴他人的成果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案例教学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首次采用,当时是运用一种很特别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来源于商业管理的真实事件或情景,通过这样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实施之后,教学效果良好[2]。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案例教学法才被教育界所重视,美国卡内基小组在1986年公开出版的《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著作中,高度称赞了案例教学法在培育课程方面的价值,充分肯定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成效。而国内教育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关注案例教学法在培训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但推动了教学方式改革,而且帮助教师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实践知识,有利于其教学能力提升。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经典案例教材,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消化吸收案例精华,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推广上受到一定制约。但是,处在教学模式及方法变革的时代,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2.1在观念上对基础会计案例教学存在误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础会计教学主要采用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规范性与关键点等都缺乏深刻理解[3]。在此现实情况下,虽然是在课堂上实施了案例教学,也缺乏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思考与讨论的能力,容易导致案例教学存在于形式、学生讨论脱离主题、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等问题,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很难实现,有时混淆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阐述某些概念和原理以后,采用举例论证,或把一些例子布置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认为这就是案例教学。个别教师误把案例教学作为轻松教学,认为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不需要站在课堂上辛苦地讲授。实际上,采用案例教学,任课教师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加了,在课下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及精力准备课堂案例。2.2缺乏应用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就基础会计课程而言,包括大量的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核算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借贷记账方法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基础会计课程的课时有限,按课程的性质分类,一般为72课时或者54课时,因此,进行案例分析的课时就极为有限。这说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体系中处于薄弱环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课本基础掌握娴熟,但是在实践中不会处理具体会计实务。推广案例教学,对基础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兼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实践经验,显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亟待解决的任务。2.3选取合适的案例存在难度。针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目前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取案例资料:(1)选择国外的经典案例;(2)从国内为数不多基础会计案例教材中选择;(3)在借鉴已有案例教材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行编写案例。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国外案例占主导地位,由于国外较早开展案例研究,资料较为丰富,具有较强借鉴意义。但国内外的企业基础会计研究的差异,而国内基础会计案例的经典教材比较匮乏,如果自行编写,则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素材,同时教师还要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真实数据,对于教师而言,实现难度较大。2.4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要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活动主动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案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案例内容,课堂上参与案例分析、课后进行认真的总结,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及精力进行主动学习。然而学生由于习惯了“填鸭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知识传递方式,形成了固有学习模式,不愿意主动发言、主动参与讨论,因此不容易融入案例的探讨中。

3案例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式教学,其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课前准备案例阶段;(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3)案例的总结阶段;(4)案例报告的撰写阶段。成功开展案例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个教学。3.1课前准备案例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针对案例进行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课前应根据基础会计的教学计划,精心地做好教学准备,仔细斟酌挑选案例,充分论证案例所考察的知识点,提前预判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提前发放“学案”给学生,可以采取列条式提问方式,对此案例讨论的问题范围进行界定,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学生的课前准备。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在收到教师“学案”以后,按照教师的安排,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仔细研读和思考案例,熟悉案例中的相关信息、数据并搜集与“学案”有关资料,运用已掌握的基础会计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撰写发言提纲,为课堂上发言讨论做好准备。3.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根本目的是在以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讨论,挖掘出其背后原因。运用现有的经验归纳总结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一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4]。3.2.1教师有效组织与引导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鼓励发言。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组织者与听众,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要循序善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教师可以将模拟教学法融入到分析与讨论环节,让学生作为当事人体会案例中的角色。学生以案例主题为中心进行分析讨论[5]。当学生讨论僵持不下时,应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都能融入角色;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纠正,控制好节奏,以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的方式与技巧,不要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免误导学生。学生的错误观点,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讲清道理,让学生知道自己错误所在,进行自我纠正。第3.2.2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融入角色,运用掌握的会计原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科学合理决策。因此,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与分析中来,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互相沟通、交流与辩论,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倾听别人的见解,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提炼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观点。3.3案例的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通常情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教师总结的重点是讲清原理,揭示案例的本质,同时充分肯定一些学生好的思路和独特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哪些不足或理解偏差,以及如何利用基础会计理论,解决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才更加有效、更加科学。进行总结时不一定都要明确地给出标准答案,因为基础会计案例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有时很难给出标准答案,只要能够合理解决问题就有可取之处。重要的是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基础会计理论的理解。3.4案例报告的撰写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讨论分析之后,总结各自的观点,撰写分析报告。在报告内容中,首先应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备选方案,围绕结论逐层展开分析,采用事实与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次,通过对复杂的基础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应对学生提交的案例报告做出客观评价,作为评定学生案例成绩的重要依据。

4推广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表面上看是一种教学方法,本质上它已形成一种教学体系。因此,在高等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中,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体系也随之调整,使之与案例教学法互相兼容、互相促进。4.1明确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案例教学方法为辅。推广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撇开传统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6]。一些高校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最理想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讲解基础会计基本理论,配合案例教学法讲解实践技能,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论掌握与实践能力提高相互促进,学以致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此外,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7]。其他教学方法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有益补充。比如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实习经历撰写调查报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企业在会计实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建立实训基地,从会计凭证录入、各种账表建立及到财务报表分析,运用电算化系统,让学生进行实战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会计业务能力等。4.2修订教学计划,科学分配课堂时间,为案例教学提供充分保障。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会计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结果必然是课堂教学时间以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准确掌控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前精心准备案例教学内容,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8]。因此,有必要压缩基础会计理论内容,将部分理论融入教学案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合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4.3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纳入考试成绩评价体系。考试成绩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果,因此必须涵盖案例教学的内容,针对整个的学习情况进行分项评分,最后汇总。考试成绩由笔试、案例、出勤、作业等项目构成。涵盖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的改革结果,必将会对传统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在学生期末成绩中基础会计案例分析的成绩应占一定比重,为此需将笔试成绩和案例分析讨论成绩等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可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笔试成绩和案例成绩等所占比重,通常认为,案例分析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重30%较为合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还促使学生重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4.4建立以案例开发为基础的案例教学体系。选取合适的案例材料是成功案例教学的保障,案例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案例开发的水平。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大约30%的学生认可教材配套案例,以著名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约40%的学生认同。这表明高水平的案例可以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意味着案例开发工作在案例教学中重要地位。当前的会计类课程的国内案例,并没有形成像MBA一样经典案例库,因此,任课教师需要重视会计类案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开发和理论教学配套的案例教学教材。要明确与构建案例教学的反馈机制,通过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交流与反馈,推动案例的开发。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在学期期初和期末,设立基础会计案例需求与效果的指标体系来捕捉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从而实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的案例开发。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开发与编写需要建立团队,单靠任课教师一人无法完成案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推动基础会计案例开发的分工及协作,通过基础会计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分工及协作,来推动国内高质量教学案例的开发。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与设计给予教师案例编写的奖励机制,鼓励案例开发的自主创新。随着时展及社会进步,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已经呈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在基础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反复实践,需要与学生讨论,不断修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谭爱强.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36):116-117.

[2]齐筱.国际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3):82-83.

[3]彭艳梅.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15(9):124-126.

[4]赖丹.面向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21-123.

[5]蒋德启,卫慧平.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撰写及运用[J].财会月刊,2011(3):104-106.

[6]李红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5):147-148.

[7]刘梅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12):60-61.

篇5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10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28-30.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5]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1):489-490.

[6]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教育管理,2013,13(9):49-5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7-69.

[9]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57-59.

篇6

关键词:现场教学;三化四现场;三学两讲解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05-02

一、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提出及教学原理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现场教学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干部院校深受学员欢迎。教学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开展或实施,教学地点在教室往往被称之为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地点的“现场”以及作为教学环境的“现场”,实物形态和环境背后还深深地刻着历史的进程和时间的脉络,这里的“现场”提供了教学的素材。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有赖于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主要是来自学员的亲身体验、感受和交流。把“现场”素材加工为教学案例,将案例教学方法融入到现场教学体系中,通过对案例的解读、研讨,寻找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从知识传授型向问题解决型转变。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使用案例,以团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训学员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员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式。

二、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1.案例素材丰满。和一般案例教学一样,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也必须撰写案例,提前发放给学员,但案例内容和传递给学员的教学素材则更为丰富。一方面现场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案例撰写过程中更多关注到现场素材的不足之处以及学员在现场感性认知基础上对教学素材的更高要求,从而使案例更为丰满。

2.信息获取直观。直观性主要体现在学员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只是来自案例及教师的教学导入,还来自学员从现场的观摩体验、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的介绍等。此外,和一般案例教学不同的是,案例研讨的教学地点不是安排在学校教室,而是设在了现场教学基地的会场,所见所闻都能获得大量的教学相关信息。

3.互动研讨多元。一般案例教学互动研讨能够实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相互启迪和提升,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还引入了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能够实现教师、学员及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三者间的互动研讨,实现教师与学员、教师与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现场教学基地工作人员的相互启迪与提升。

三、我院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当前,我院在“五月田”有机农场实施现场教学,将案例教学的形式融入到现场教学中,开启了现场教学形式创新新篇章。在“五月田”有机农场案例中,现场教学将教学地点设置在现场教学基地,“现场”是教学地点,是教学素材,也是教学案例。

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有赖于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主要是来自学员的亲身体验、感受和交流。把“现场”素材加工为教学案例,将案例式、情境模拟、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融入到现场教学体系中,通过对案例的解读、研讨,寻找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从知识传授型向问题解决型转变。

现场教学流程设计必须按照三个基本思路来探讨。一是现场教学流程设计是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组合,不能把现场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隔离、割裂;二是现场教学流程设计要根据教学对象差异、教学目的差异体现“现场教学”教学的层次性;三是现场教学流程设计中“现场”体验是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场教学”在形式上的“标签”。从“现场是教案”的语境理解,任何一个现场教学流程都需要教学教案,即有着现场教学鲜明特色的教案,因而下文不再从“教案”的现场视角开展相关论述。

我院设计了三大类现场教学流程。一是现场观摩体验式,“现场”主要提供教学地点。二是现场交流互动式,“现场”既是教学地点,也是教学素材。现场交流互动式流程是在现场观摩体验式流程基础上,融合其他类型教学方式,包括交流式、调查式、访谈式等,如目前在蒋巷村开展的现场教学流程。三是现场研讨分析式,“现场”是教学地点,是教学素材,也是教学案例,如目前在“五月田”有机农场探索的现场教学流程。

案例式教学需要关注三个细节:一是至少提前1天把案例发给学员;二是需要与培训主办方提前沟通,让培训主办方协助我院实施好教学;三是现场教学组织与控制。

四、现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1.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仍然是传道、授课、解惑,但角色定位是导演,由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案例教师就是使教学发生的人,其主导作用总的体现在对案例教学目的的设计、教学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案例展现形式的确定、案例分析讨论的组织以及对学员发言的点评、总结、归纳等环节。教师作为导演首先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需要的案例,然后使学员入场,进入被描述的管理情景现场;接着要使学员入戏,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探索组织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教训,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导氛围、导注意力、导问题、导结论的“四导”上。

2.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培训班学员的积极性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因素。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对案例研讨问题设计上做到“三结合”。一是结合学员特点,针对我院培训对象各级各类的领导干部,年龄跨度大、岗位跨度大、级别跨度大,专业储备、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及学习风格等差异,现场研讨要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每个人对自身的理解、每个培训班学员的特点来选择善于提出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使学员有深入思考、发表意见的广阔天地。二是结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我院作为一所以基层干部培训为主要定位的学院,培训对象的培训期通常较短,一般为3~7天,在讨论交流中,教师主要通过启发、诱导,使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以行政决策者的身份进入“角色”,独立研究案例中描述的情况,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三是结合教学目的,要结合现场教学目的,善于引导学员围绕案例展开分析、研讨,避免脱离主题的“泛议”,要善于发现学员发言中的差异、矛盾和不同观点,并及时明确指出,引导大家讨论、辩论。教师要认真听取学员的发言,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必要时可挑出关键的问题让学员辩论,以调动积极性。

3.案例教学的总结。现场讨论的小结决非“即兴”发言,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围绕研究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并注意充分反映讨论中学员的正确意见和闪光思想,对其认识的偏颇,则应明确提出,适当剖析。简而言之,现场案例教学对教师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第一,要充分准备,即资料的占有要丰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缜密;第二,对现场的控制和对学员的引导要恰当,如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控制时间,控制研讨的方向,等等;第三,对研讨进行总结和概括,课下补充相关理论。

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编写现场教学案例是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我院虽然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参考,但是整个案例库的案例还没有细化,案例库的更新机制还没有建立,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场教学的需要。现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干部培训方法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现场案例的教学,学员们既加深了对课题教学的理解,又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当年发生事件的全过程,有助于开阔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其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我院应该大胆实践,认真总结现场案例教学的经验,探索现场案例教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陈玉芸.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8,(07).

[2]陈敏.高职院校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10).

[3]周海燕,王丽辉.浅析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J].石油教育,2009,(01).

篇7

【关键词】教学管理 民族生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较之前也有所增长,以我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2011年少数民族生只有300人左右,占学生总人数的1.7%,经过5年的发展,我院的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左右,占学生总人数的5.9%,以上两个数据均没有包含直接进入本科学习的民族生。随着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教学管理方面,这就给所有从事预科教学的老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预科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以我所教的数学为例,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总结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各地高中的教学大纲不一样,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比如初等数学第一章的数学归纳法和二项式定理理科学生学过,文科学生没有学过,第五章的复数文科学过而理科又没有学过;二是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学习科目本来就存在冲突。预科生进入本科学习后,很多知识又要用到,进入本科学习后又不分文理科,预科这一年的很多知识都会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老师如果对高中的大纲不熟悉的话,认为很多知识都是高中老师讲的,而高中的老师又跟学生说该大学老师讲,结果学生该学的没学到,如果从事预科教学的老师在预科这一年也不给学生讲的话,学生上课就像在听天书一样根本不懂。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从我2007年从事教师职业以来,发现目前有许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无明确目标,惰性大,主动性差,有的人到学校来仅仅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回去好向父母交代;也有的人认为预科这一年是到学校休息的,这一年好好放松下,等到大一的时候再好好学习也不迟,殊不知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时需要好多年,而一个坏习惯的形成只需要几天甚至是几分钟,总之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而放弃学习,在他们的心中学习是排在所有事情的后面的。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学生个性和人格形成和发展。预科学生中有一部分刚到学校就向上一届预科生打听学校对预科生升科方面的政策,知道他们只要不犯大错都能升科,升入本科以后不需要考很多分就能及格,这使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得过且过,根本不学习,做自己的“正事”。

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在众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中,恐怕感觉学无所用是一个最为普遍和最主要的原因。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是给父母读书,给老师读书,反正以后毕业了回去爸妈给自己什么都安排好了,学不学都无所谓。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学习计划不能落实,有少部分的学生抱着混张毕业证的态度来学校的,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不会自主学习,只是等老师讲解,去被动地接受,老师要是不讲,自己都不知道学什么。部分学生在自我管理上比较放松,课前预习做的比较少,课上不听讲,课下不自主学。更有甚者,上了半堂课书都没拿出来,一问就说没有书或丢了,这都是个别的听课现象。其次,手机问题。有些同学在课上用手机看小说、玩游戏,自制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六、部分学校分班不太合理。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有的本科班一个班的学生全是民族生,也许这样分班对于辅导员来说便于管理,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阴影,让他们认为辅导员瞧不起他们,产生“个别群体”的情绪。本来少数民族的学生就比较敏感,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学校这样做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有歧视,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不稳定,也就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学生的大局意识较差。部分学生尊师重道的观念较差,在他们心目中辅导员才是他们的“上帝”,分不清楚轻重缓急,即使在上课时间也堂而皇之地起身离开教室去办辅导员交代的所谓的 “正事”。在有些课堂上,有的学生甚至打着辅导员的幌子达到自己逃课的目的。更甚至,部分学生可以因为一点点的身体不适而请假逃课,却可以带病坚持参加院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

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教学要有针对性。有的老师认为,我只要认真备课,然后把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自然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我看来,教学要有针对性。以数学为例,任课老师要熟悉本科数学教学的内容,知道哪些内容升入本科后要用到,哪些用不到,上课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本科学习中要用到的就多花些时间给学生好好讲讲,为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本科学习要用到的内容上面,这就避免了因为内容繁杂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同一班级内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确保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起和维持人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我看来,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从而促使学生启动思维、钻研问题。以数学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这样既能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又能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要多通过案例分析,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父母而读书。其次,要多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社团和学习的矛盾的,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一味地死读书,缺少生活情趣和能力素质的锻炼。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既有知识的获得,也有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我们要多配合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境界。

四、学校应改进竞争机制。学校可以实行末位淘汰制或者严格限制升本名额指标,不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本科学习,这样的话可以激励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对于没有升入本科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可以再读一年预科,若再没升科,可考虑直接开除学籍,这样做既可以解决解决学院预科管理者的难题,也可以使学生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

五、加强课堂管理。民族生在行为习惯、自控能力方面很差,如果老师上课的时候不管好学生,教学根本无法进行。每个班可以准备一个放手机的袋子,让学生上课之前将手机放到指定位置。这样可以管住一部分想学习可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在上课前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发现同学们有人在课堂上玩手机就让学生把手机交给老师保管,一周甚至一个月以后才将手机还给学生。这种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机制,相信会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六、推进不同民族的学生融合教学。每一名教师,都应做到同等对待民族生和汉族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尤其是部分学生首次远离家人外出求学,内心敏感脆弱,渴望得到真诚和友谊。同时,新生入学后,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的性格、成绩等特点,可以使他们与汉族学生结成对子,推动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加强了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融合,推动班级建设和谐健康发展。在活动中,要选择思想过硬、成绩优秀、乐于奉献、富于耐心的学生作为帮扶者,同时对于好的帮扶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参考文献:

[1] 王灵战,陶春,王立群,席雪松,呼和,汤文莉.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专业课教学体会及设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160-161

[2] 庞晶.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预科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100-101

[3] 赵金文. “三少”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初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6),45-46

[4] 李世光.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管理[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1-72.

[5] 景卫东,乌改利.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内蒙古高职高专预科生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4),83

[6] 余趾凤.民族预科数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改革[J]职业教育,2013(8),237

[7] 魏欢欢.民族预科教育及预科生特点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3(1),70-71

[8] 王祖国.加强预科教学 提高民族教学质量――对预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石油教育,1994,6(1),88

[9] 夏良静.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界,2011,8,146

[10]夏良静.民族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科技展望,2014,17,77

[11]皮艳艳. 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生教育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江西农业大学,2014.

[12]焦廷伟,杜东书. 福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以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为例[J].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6):136-138.

[13]宋佳骏,黄华英,覃芳.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探――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 科技风,2015(24):200-200.

篇8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广告学课程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一些高校的广告课程仍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积极性[4。因此,迫切需要更新广告学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广告学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说教、学生被动听记等问题,其作为激活广告学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广告专业技能的有力举措而备受关注。

基于此,本文探索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和组织形式,最后提出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既为高校广告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一、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观

注重实践、勤于观察、多维思考是现代广告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广告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广告、思考广告、分析广告、练习广告的习惯。

广告学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有较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学习难度较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西方教学互动理论认为,互动是指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环境产生交流与合作,并提高交往互动学习的效果。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进行的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创新教学模式。因此,广告学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是现代广告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先进手段之一。

广告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导入和谐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督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0。通过开展互动教学,使广告理论与实践知识由传统的“填鸭式”单向传递向师生双向交流反馈转变,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题教学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广告学习和表达自我观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关键环节

心理学理论将学生学习概括为注意、兴趣、欲望和行动四个步骤。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吸引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激发学生思考广告规律的兴趣,诱导学生对广告理论和实务的求知欲望,促成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广告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吸引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吸引学生高度关注广告经营管理现象,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形成对广告学习内容的特征和相互关联的认知,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在吸引学生关注的环节,可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广告作品欣赏、案例介绍、资料浏览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广告学的感知印象,加深学习记忆。吸引学生关注时要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对广告学习的兴趣和感受的个体差异,选择并组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二)激发学生思考广告规律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广告规律的兴趣,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演讲、企业参观、访谈和实习等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应着重就学生所关注的广告领域热点现象,结合广告学基本概念、模型和理论进行具体讲授,使学生对广告学产生强烈学习兴趣并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

(三)诱导学生对广告理论与实务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对广告理论和实务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逻辑顺序提出疑难问题、设计悬念、组织讨论辨析等方式,营造广告学课程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请教、思考和探索,学习广告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法则和操作技巧,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广告的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养成自主学习广告学行为的习惯,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自主创新学习行为具体体现为主动观察广告现象和发现广告问题,积极探究广告学原理和规律;创造性思考广告经营管理中的疑难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广告学跨学科学习方法,拓展广告学研究内容,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三、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课堂提问互动。课堂提问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基础模式,由教师参考教材对广告概念、理论与模型进行系统讲解,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或讨论发表观点,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相互对话、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互动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反馈问题重点施教,组织学生系统预习、学习和复习广告学基本知识点。

(二)演示欣赏互动。演示欣赏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特殊形式,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投影仪、扫描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平面广告作品、户外广告图片、电视广告影片、企业广告策划书等多样化广告素材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广告中色彩、图形、声音等要素对学生产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刺激,增加学生对广告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作品演示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广告学课堂从学生被动听讲到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使课堂教学保持新鲜感和活力。

(三)案例追踪互动。案例追踪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持续过程,教师将广告热点问题以个案形式建立数据资料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广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围绕广告案例,让学生查找资料,向学生布置思考题目,组织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互动形式,使广告学教学与广告经营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持续的案例分析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四)情景模拟互动。情景模拟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创新体现。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交流讨论内容的70%,亲身体验内容的80%①。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与广告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场景,围绕广告经营、广告心理和广告创意等内容引导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广告文案写作、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策划分析,促成学生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开展广告经营管理实务的综合能力。

(五)专题研讨互动。专题研讨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广告市场动态对广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选广告学教材和行业实践资料汇编广告系列教学专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研究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互动教学模式应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采取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并撰写调研报告和专业论文等形式,围绕科研专题开展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从而促进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

四、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实践对策

(一)转变育人观念,培育和谐互动教学氛围。实施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应做到观念先行,以人为本。立足广告学课程特色和广告行业发展对广告人才的客观要求,广告学课程教学应实现从教师满堂灌到师生双向交流的积极转变,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将激发学生观察广告、学习广告、研究广告作为教学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广告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组织的提问、讨论和模拟等教学活动,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反馈意见,与教师共同推进互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互动教学技能。教师是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教师广告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互动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应通过国内外进修、学科建设研讨、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比赛、教学经验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不断加强教师对教学心理原理、教学方法和技巧、广告前沿理论、广告行业发展动态等的学习。

(三)更新教学内容,编著特色互动的教材和课件。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应围绕广告学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系统展开。因此,广告学教材是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客体,其决定广告学互动教学的主题、重点和组织形式。以优秀广告教材为基础,结合图片、视频等广告素材,撰写广告精品案例,并融合数字媒体、移动媒体、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汇编广告学新课件、新教材,确保广告互动教学特色鲜明、与时俱进。

(四)引进设施设备,建设信息互动教学环境。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学设施设备提出了特殊要求,应根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客观情况,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运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工具,建设广告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具体而言,硬件环境包括校园网、计算机设备、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电子白板、网络课堂等,软件环境包括PPT、FlaSh等信息化教学软件、信息系统、课件资料库、课程档案等,两者结合从而保障动态演示、情景仿真、网络教学、软件实验、在线答疑等互动教学形式的正常开展。

篇9

关键词:任职培训;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装备陆续配发部队,针对我军干部队伍中技术水平与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这一特点,我军提出了通过军民融合的方法加大技术干部培养的力度。国防生的培养就是依托国民教育,走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条路子。而国防生的任职培训是大学后的非学历教育,是对各类知识的再补充,是对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任职培训教育的特殊性,军队院校必须明确目标、创新对策,始终把打牢任职培训学员第一任职能力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关注学员军政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在当前的培训模式下暴露出了国防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主要揭示了当前在任职培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为下一步做好任职培训顶层设计,促进任职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提供参考。

一、问卷调查情况

关于任职培训学员的课程设置问题,问卷跟踪调查了理工大学某学院3届的任职培训学员。学员涵盖十几个专业,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232份,回收223份,回收率为96.12%,有效问卷为210份,有效率达到90.51%。从总体上看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能满足研究所需的要求,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具体问卷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国防生学员所在的单位为基层部队,从事技术或指挥岗位,约占77.6%。相比科研院所和其他单位,基层部队对第一任职能力的要求更高,更需要贯彻落实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的要求,改善国防生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偏弱的困境,切实提高国防生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专业对口方面,大学所学专业与任职院校所学专业对口(一致或相近)的占61.9%,与分配从事的专业相关的比例为64.3%,从这两组数字看出虽然国防生分配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但实际专业对口的比例很低。需要调整任职培训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能力为核心,让学员认识到基层工作岗位会经常变动,更需要拥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多面手、全能才,今天院校中多积累的一点一滴,都会为明天的成功多铺一条路。调查报告中学员感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比例高达42.3%,课程设置重复的占46.7%,充分说明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学员和部队的实际需求,让学员感到该学到的知识没有学到,该得到锻炼的能力素质没能得到充分锻炼。下面就对当前任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找准问题,为相关院校提高任职培训质量打下基础。

三、当前任职教育暴露出的问题

随着院校教育转型的深入推进和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我们发现,军队院校在漫长的办学史中形成的一些传统设置,教员在长期本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传统做法,在任职教育教学中不是很灵验,甚至与以提高学员素质为核心的理念相背离,没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一些专业课的内容学员在地方大学上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了,缺少新意,应该融入军队的特色。

二是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落后于部队装备训练的发展,与部队实际情况脱节。

三是很多教员用给生长干部学员上课的思路、课件、教育方式来对待任职培训学员,应该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四是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贪大求全,教员讲课累、备课难,学员学的累、不扎实。

五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考察理论知识多,考核能力素质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考试方式不免偏向于死记硬背,导致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任职教育是学历后的岗前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如果任职教育阶段还是像大学一样简单的开设几门专业课,肯定达不到岗前培训的效果;任职教育针对特定岗位,重在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教学内容必须与学员的岗位任职息息相关,针对性要强;任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本位教育,而能力的获得与实践密切相关,任职教育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同时要避免过多的针对任职教育对象提高认知能力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培训对象认知的规律性,显然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需求。

四、对任职培训课程设置的建议

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和培训需要,应该拿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区别于生长干部学员。知识是基础,素质是升华,能力是目的。在学历教育中,国防生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可这些知识往往是“死水”,想真正变成“活水”,需要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任职培训教育必须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出发,切实提高学员素质,帮助学员快速度过岗位任职适应期。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院校训练部门领导和机关需要进行一次专项调研,到基层部队和兄弟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和交流借鉴,通过系统分析不同任职岗位特点和关键任职能力构成要素,摸清、搞透军事斗争准备和新型军革的蓬勃兴起对国防生任职培训学员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摸清、搞透军事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对国防生岗位任职能力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会。科学定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是不同层面、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合理确定国防生任职培训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标准,制定各类任职培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按需设课,区别对待

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和内在逻辑关系,尊重学员的认知规律。按照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拓展三个类别,区分课程、专题、问题三个层次,实施模块化组课。形成“课程相对稳定、专题灵活组合、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建设模式,实现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由大而全向按需设课的转变,切实让不同类型的学员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整理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有的学员在任职培训期间的专业划分与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差别很大,导致知识的衔接不畅,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在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对课程体系构架的基础上,先以感性材料为主,再引入具体概念,由浅至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同时对于现在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有一部分学员之前就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基础较好,往往对课程安排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架中以理性教学为主,注重教学实践中感性实例的积累与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授课进度,才能使所有学员都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转变授课方式

教员这个职业是最重视内心感受的职业,让学员在课堂中得到智慧的激荡、心灵的起舞是每一个教员的自豪。因此在授课方式上,教员、学员要形成良性互动,打破“你讲我听”的传统形式,重点是启发学员的思维,充分发挥任职培训学员思维活跃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案例式教学,通过贴近部队实际的生动案例,摆脱课堂教学单纯的理论讲授,寓理论教学于案例讨论,既理清了理论脉络,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启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谓一举多得。对任职培训学员授课的重点不在于知识本身的传输,更重要的在于思维能力和思考方法的培育,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尝试让学员走上讲台,成为“小教员”,既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学员运用现代手段讲课授课的能力。此外,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或联系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思路、新理念、新成果、新战法。突出“新”字,在讲授中能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部队的动态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教员的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教员本人在教学中的创新理论、前瞻想法,也要勇于、敢于、善于表达出来,与学员深度探讨,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学员听课状态,注重师生互动,改善授课氛围。

(四)增加以尚武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任职培训学员在地方大学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涉及国防建设方面的课程。很少有人具备良好的尚武精神和战略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军官所必备的。培养学员为国家、为军队、为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乐于担当的精神,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尚武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可以将其与爱国主义、价值观、传统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要重视通过战争遗迹、“英雄”塑像、战例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战斗精神培养。同时可以营造富有战斗气息的军营文化和氛围,发挥战斗文化熏陶的感染作用。学好战史战例,提炼好传统精神,搞好政治环境建设,把战斗口号喊起来、把战斗歌曲唱起来、把精武典型学起来,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

(五)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任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而能力的生成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满足学员的个性发展,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注意按照“少量的理论课、一定的专题课、大量的实践课、丰富的讲座课”的原则确定课时比例,重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衔接,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是尊重教育实践规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努力形成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基地化的新路。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员在真情实况中练指挥、练谋略、练技能,缩小院校与部队、课堂与战场、教室与岗位的距离,学习任职知识,培养任职素质,提高任职能力,加快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质的转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采用参观见学、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方式,切实提高学员对知识的分析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华.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6).

[2]罗德良,张燕. 适应任职教育“岗位合格”培训要求的新型教学理念研究[J].继续教育,2010,(6).

[3]黄名文.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

[4]张春霞.军队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2010,(8).

[5]薛谋社.军队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继续教育,2012,(12).

[6]周为民.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大力培养基层官兵精气神[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14).

[7]李锋锐.以创新的观念推进任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3,(21).[8]肖晓勇,罗育林.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变及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9]张军,刘培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革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设计师能够始终以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去思考设计对象,能够从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绿色生态等角度切实地去应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重要纽带。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发展至今,在指导中西方城市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特色营造、传统风貌保护、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区场所空间营造等方面[1]。城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课程体系通常包含城市设计概论(理论课)、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设计实践课)两门主要课程以及城市设计相关专题。目前的城市设计教育延续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学生较为注重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注意力和着重点大多落在建筑空间及形态组合的“创新”上,而相对忽略甚至无视周边城市环境、居民风俗习惯及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延续。实践活动为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设计实践层面而言,主要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概念性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等;2)详细规划层面的地段级城市设计、街区级城市设计、旧城有机更新等;3)具体建造层面的城市小品、广场、公园景观等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等。当前,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如何结合具体设计项目,加强设计实践环节,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环境、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充分理解城市、建筑与人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议题[2]。

1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城市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在全国各城市不断涌现,其与周边整体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不相协调也越来越多地被公众关注,不断挑战着公众的审美底线。因此,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的建筑实践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忽视宏观的城市环境,而沉迷于建筑单体的创作。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应加强“城市思维”的培养,而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城市设计”获得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传统的培养模式势必随着设计实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本科阶段城市设计教育中,适时的培养基于城市思维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而影响其后续的建筑设计实践尤为关键[2]。

2城市设计现状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实践中被人诟病的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专业教育的误区及对人才培养的片面甚至错误导向责任无法推卸。当前建筑学本科培养模式中,建筑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通常是按照项目类型难易程度逐步深入的,而城市设计相关课程往往在高年级独立设置。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题也独立设置,缺少必要的联系,而从细部入手的惯性建筑思维已经相对定型,使高年级学生较难理解或接受近似“变革”城市设计思维,也较难充分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由于不能充分认识或接受从“城市思维”来指导建筑设计的新设计手法,从而其从复杂城市环境入手来分析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导致往后的工作实践中建筑较“自我”,成果说服力不强[3]。目前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结合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城市设计概论》课程以理论讲授,原理讲授为主,结合教授设计方法;而《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结合具体实践工程项目设计,主要是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的具体运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强调城市设计的内容、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而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更加注重平面分析层面,从而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教条的学习案例,只注重案例形式学习,而对案例内涵挖掘不够,运用到课程设计中往往就容易忽略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公众的参与,导致片面的案例学习;此外,许多学生过分强调“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而忽视了对基础资料的调研分析,造成创意和理念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地[4]。为此,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好因地制宜的城市设计作品,对今后培养优秀的城镇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3基于实践教学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1结合设计项目实施环节,强化实践控制要求

我校城市设计系列课程安排在大四年级,《城市设计概论》开设在先,《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在后。而在课程实际教授过程当中,学生较为教条的理解课本及教师讲授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运用的都是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设计,这就使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常常忽视,缺少对地块周边区域乃至是更大层面的认识,缺乏对城市设计实施策略的深入了解,对实践项目的推进过程缺乏整体认识。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在方案设计层面过分注重设计概念,而缺乏对实际项目的可操作性的考虑,最后设计变成墙上的一张“蓝图”。因此,在城市设计课程改革实践中加重实践环节的比重显得尤为必要,如实地踏勘调研阶段加强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搜集项目基地的历史环境、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等资料。与此同时,在现状调研的过程中注重任务的合理分配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设计与管理工作的流程[3]。

3.2结合设计项目推进过程,着重沟通交流能力培养

城市设计项目的推进过程,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搜集、问卷调研、方案生成及成果交付等,同时也包括贯穿设计乃至实施全过程中的与各方沟通协调的过程。城市设计成果不仅是规划设计师个人设计理想的表达,同时也包括了与委托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众等进行多次讨论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是规划设计师解释、坚持甚至让步的结果[5]。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今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能自如的面对各方的质疑,并有充分的应对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首先,注重现状调研环节的训练。在《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前期阶段,专门安排了综合调研作业,调研的对象就选择在设计地块,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并做PPT汇报交流。由学生分组进行,时间安排3周~4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基本的调研方法、手段,并鼓励创新调研方式方法,以及调研过程中对现状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同时,学生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就会接触到形形的人,这对其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提升大有益处,并直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这对身处象牙塔中的学生们而言,将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机会;其二,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设置多种形式的汇报答辩。在《城市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通常分为现状调研阶段、一轮草图阶段、二轮草图阶段、正式成果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多方沟通能力,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均安排一次公开的答辩,其他同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作为甲方、行政主管部门、专家以及公众等,站在不同的立场,提出尖锐的问题,在与答辩人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学生们不但很好地训练了思辨及表达能力,还能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6]。

3.3结合设计项目利益协调过程,注重综合决策能力的培养

城市设计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利益相关方综合协调的过程,各方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甚至风俗习惯也各异,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希望自身的利益得到维护,话语权得到关注。社会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在于多姿多彩文化及风俗恰当融合。而城市设计的核心就在于其协调及决策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协调及决策能力,我们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尤为注意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搜集整理实践项目中的中标及陪标方案,让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提交简要的专题研究报告并进行简要汇报,点评过程别强调“参考答案”观念:即设计方案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终极蓝图,更谈不上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结合不同立场,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其合理与否。要使一个设计成为“优秀设计”,就必须综合各方观点,协调各方的矛盾甚至冲突,并综合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明白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灵活性,结合利益协调过程,逐步培养其协调与综合决策的能力,为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做好充分的思想及行动准备[6]。

4结语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部分地区城市缺乏特色、建筑求新求怪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提出了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笔者的部分思考及教学实践也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结合各高校城市设计课程成功的经验加以整合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汤慧,宁启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9):226-227.

[2]王引,袁方.见微知著设计有道———城市设计专题会议综述[J].城市规划,2014(1):69-71.

[3]雷捷.结合实践、强化特色———《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6):64-66.

[4]李昊,裴钊,鲁旭,等.结合设计竞赛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探索———以2014年度第25届国际建协UIA世界大学生竞赛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1):45-55.

[5]肖哲涛,郝丽君.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12(11):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