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政教学;时政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0-02
通过对近几年的宁波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社政试卷的分析回顾,我们可以发现社政试卷从有利于改进日常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出发,命题严格依据课标、依据宁波市社政学业考试说明,立足于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学科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厚,试卷难度适宜,结构简约,形式活泼,突出能力考查,注重教育价值,体现新课改理念,积极追求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从考查目的来看,突出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焦点问题,了解身边事件,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是社政学科教学的方向和要求,也是近几年来学业考试试题在取材方面的一个趋势。
一、近几年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1.突出长效热点,回避不确定性问题。热点问题的切入体现了长效性,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话题,回避那些不确定性、可能变化的问题。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能源和环境问题、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平与发展等都属于长期的热点问题。像一些存在很大变数的问题,往往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或通过隐性考查的方式来体现。
2.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考查实际问题。中考社政试题多以社会热点为立意背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问题设置倾向系统化、综合化。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考察的主观性试题。
3.体现人文性,关注青少年成长。中考试题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注重突出时代性,反映时代主旋律,在试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的正确导向,并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
社政中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这抽象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初中社政课不仅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解题能力也决非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我开始把时政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的的引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国土与人民》一课中的众多的人口一节,引入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设问学生当时有没有人口普查员到家普查,及时更新书本中我国人口总数及相关的数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权利义务伴我行》可以引入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浙江省“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菊萍的颁奖辞: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又如: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五一”期间,发现醉酒驾驶者,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醉驾者一旦被查实,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2011年5月9日著名音乐人、达人秀评委高晓松醉酒驾车一案,5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四千元人民币。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人,能及时的劝阻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要酒后驾车。通过课堂内时政新闻的引入,即能给枯燥的课堂加点酱、醋、油、盐等调料,活跃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去观察社会生活,通过自己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社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三、教师平时应加强对时政新闻的了解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新闻深呼吸、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我自己更认同舒中胜《新闻深呼吸》的节目。正如舒中胜老师自己对《新闻深呼吸》的评价:“这是一档浙江经视的原创的时评节目。它不只是读报,它还读电视,读网络。它有新闻事实,有观点引用,有对评论本身的评论。当然,既然是时评,它具备了时评的基本特点:一是‘时’要抓得紧,要有时效,是时事热点,是新近发生的、重大的、关注度高的事情;二是评要很鲜明,要有观点,或先声夺人;或更有深度。重要的还有,它强调说实在话,心里话,此所谓真诚;评论时追求有法律、伦理、人性人进行形而上的引导。在我看来,评论的境界有三:最起码的要有自己的观点,不是人云亦云;更好的境界是独具慧眼,说出了人家想说却又说不出的东西;最高的境界是:更胜一筹,高人一点。”
通过平时教学中时政内容的引入,开阔了学生视野,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同时有利于创设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内互动乃至课外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时政内容引入,既有利于摆脱社政学科死记硬背的影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开卷能力考查的压力,更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初中社政课实效、完成初中社政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设计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从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研究试图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来说:(1)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在虚拟逼真的实验环境中,电子技术课程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为核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方法手段把实验内容或实验现象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历史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问题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对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分析、整理、组合,从而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获得相关的数据或答案,以验证自己的方法或方案是否正确,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2、教学环境的创设
当前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应用,为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硬件环境。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能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媒体,校园服务设施,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实验实施等。首先,在电子技术室的每个实验工作台配上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把每台计算机用网线连接起来,形成实验室LAN,然后与校园网相连,实验室LAN通过校园网与网络连接起来。在网络的环境下,处于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之间是连通的,可以相互间进行通信与访问。
(2)软件环境。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开放性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此虚拟电子技术平台不但能实现教学管理和电子实验,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交流渠道、信息资源等。
3、教学内容的重构
针对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在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实验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呈现方式进行重构,以利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4、实验内容
(1)组织形式: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呈现,将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附加在其后。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实验类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把电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为综合实验打好基础。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应用等信息素养。
5、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分为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使用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电子原器件等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网络环境下,由虚拟仿真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中,包括相应的实验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和实验信息资源,学生利用相应的虚拟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只要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利用系统提供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即可进行实验,不受现实器件和仪器设备的约束,省去了器件的购买、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等时间,不必担心器件与仪器设备的损坏,缩短了实验周期,降低了实验费用和损耗,大大提高了电子技术的效率。而且仿真技术允许实验者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元器件,使仿真实验能实现与最新技术、器件同步,是现代电子技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是各种电子设计方案、电路可行性、电路合理性等分析验证的主要方式。
6、教学的调查与反馈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就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了解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有效的数据。教师也可以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就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或电子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桑新民 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篇3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念解读、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等,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我国市场规律、了解我国市场秩序,并能够用上述理论进行市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的、基础的、不可动摇的[1]。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
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1.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市场营销理论引入我国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依旧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的不清晰、实践教学机会少、教学理论不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2]。在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四年时间里,笔者通过访谈学生、教师互评、采访专家等途径了解到,仅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市场营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1教学案例陈旧,缺乏吸引力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法,优秀的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而言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多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案例,虽较为经典,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陈年案例一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1.1.2缺乏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本专业的结合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下属学科,是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需要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目前很多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较少结合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对行业市场认知缺乏,专业认同不足。
1.1.3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3]。在目前市场营销学授课中,教师对理论的讲解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最终,学生仅掌握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操作技能缺失。
1.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众多教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可以将这些要素总结为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对个人品格的提升以及对专业素养与科学精神探究三方面。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对个人品格的提升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精神的探究包括建立专业认同、坚持学术诚信、具有批判精神等。
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并自然融入授课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实现最大效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以案例引入、理论介绍、学生讨论、理论总结作为授课思路。将思政元素与上述四个阶段进行融合,便能够形成一个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范式。
2.1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案例引出理论
案例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优秀案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共鸣,其思政教育效果远甚于单纯的说教。[4]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在选取导入案例时,要能够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优秀国货品牌营销示例、国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人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企业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外优秀企业营销案例,都可作为导入案例。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方面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引入优秀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案例。
2.2结合旅游市场现状讲解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作为营销者,必须了解围绕顾客关系管理和伙伴关系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因素[4]。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不能单讲理论不谈实际,而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与行业发展有关的相关政策、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的变化等,并能够将这些趋势和变化应用到课堂中,改变单讲理论不讲实际的授课方式。为此,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地走出去,多与行业接触,了解行业前沿及企业用人需求,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产品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将旅游服务这一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旅游产品的认知;在“渠道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旅行社销售渠道与目前OTA销售渠道的不同等。2.3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市场营销学始终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这两点都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多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相关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
2.4将营销道德作为升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市场营销学是将人置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考验人的品质与职业道德。[5]尤其是网络营销飞速发展的时代,种种不良营销行为涌现,使大众对营销的误解不断加深,甚至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时也会带入不良营销的观念。但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所用的大多数主流教材中,仅提及市场营销观念中的社会营销观念时,会对营销道德的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营销道德成为授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在每节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例如,在竞争策略中强调公平竞争、反对恶意竞争,产品策略中强调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沟通策略中反对虚假宣传等不端营销行为等,以此引发学生对营销道德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3.
[2]马晓燕.高校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评《市场营销学》[J].学术论坛,2015(4):178.
[3]谭娟,龙桂杰.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5):87.
[4]缪小莉.浅议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经济,2019(10):116.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
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球的推广,经过十年来在我国的不断推进,该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国,深受我国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效果十分明显,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判定。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关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导向要体现自主性和协作性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达到知识的建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创设情景,进行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传统思政课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相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说,学生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和广泛性,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协作性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导向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评价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1.2 评价载体是任务驱动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3 评价目标是师生共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鼓励进行学生交流,学生还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是这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应是师生共建,促进教学相长。
1.4 评价指标科学和可行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无法实现或没有实效的,不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另外,评价指标应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语言简明和准确。
2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特色,可以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和反思。
2.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评价
本层面评价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理念。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情况,以及完成项目后进行的反思是否体现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
本层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精神。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学习,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后提出问题,提交一份学习报告或作品。可以从章节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情况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2.3 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本层面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出勤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2.4 作品评价
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主要从作品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3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形成。因此,设计出一套定位准确、系统完整、详细具体、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检验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由思政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有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的量化分值和过程评价参考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考量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能力、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二级指标主要考量框架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情况。(见下表)
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引入思政课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它进行有效地评价体系,不仅是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课题,也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还是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篇5
[关键词]成人高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模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1-03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下面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非常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并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可见,加快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内涵
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教学支撑环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1]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媒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2]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是以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功能的挖掘和运用为基础,以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为中心,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方面全面建构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教学模式对成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有较大差别,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一是有脱产、业余和函授学习形式,思政课课时较少,特别是函授教育,面授的课时更少;二是成人大学生来自于各行各业,工作经历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差异较大,看问题的角度也有较大差别,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多数人把成人教育看成是文化教育,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三是成人教育学生违纪现象和思想问题众多,这些客观上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也有自己的特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存在教学渗透性不强、理论教学同社会实际脱节、教学方法陈旧等突出问题,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实现困难。然而,网络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知识实时性、广泛性和开放性恰恰适应了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结构整体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能针对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差、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够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实现思政课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初步建立起思政课网络化教学系统支撑的主体教学新模式,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总思路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它以问题为中心,用任务来驱动,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强调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在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是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思政课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主导性外,还必须将其主导性延伸到网络环境中,以消除成人教育大学生网上自主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与自发性。同时,网络教学模式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网络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便捷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通过三大模块来实现,即校园网服务模块、教师指导模块和师生互动模块。三大模块以校园服务器和免费网络空间为依托,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网服务模块主要是校园网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学院校园网共有二级网站20多个,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思政课网络课程资源等,形成了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且已接入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服务模块实现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高水平、稳定运行的校园网为网络课程、课件等教学资源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网络平台,有力促进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指导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课程网站等。网络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通过功能齐全的课程网站,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本门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同时链接每门思政课的推荐课程网站或网络论坛,以方便学生讨论问题和留言。
师生互动模块主要包括教学思政课网络论坛,QQ群等。建立思政课网络论坛,通常包括信息布告区、讨论区和交流区这几部分。学生通过论坛注册登录后,可以根据分区通过发帖和回帖等活动参与主题讨论,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思政课教学论坛的建立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上来不及讲解的理论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以及相关资源的链接等,促使学生对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布告区相关教学信息,还可以把课堂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和辅助教学资料放到文件交流区供学生观看和下载。
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能起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课件、电子教案,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核心、重点和难点;通过使用在线考试进行自我测试,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状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把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资源上传到实践教学网络平台,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有效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思政课仿真(虚拟)实践基地,实现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化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调控,督促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通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实践教学,参与实践教学评价,展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思政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能开展思政课在线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与网络混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把思政课教学选题和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堂内引导和指导学生选题并组成研究小组;学生以课件、论文、报告(PPT形式)等形式通过网络管理平台上交作业,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作业进行网上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和宣传学生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反馈与调控。在网络管理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讨论和发电子信件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网上评比和网上统计的数据分析,获得教学情况和效果的反馈信息。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网络教学设计,以提高成人思政课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媒体。高校应进一步重视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大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大对网络教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培训制度。完善的校园网站和思政课网站、思政课网络管理平台、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能充分发挥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网络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三)提高教师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网络技术能力包括运用网络信息工具的能力,从网络获取、处理、创造、表达、发挥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协作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免疫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多媒体、网络及网络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把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技能,具备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其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除重点培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外,还应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事例的培训,进行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法的培训,使教师切实体验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效率提高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建立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
思政课资源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门类:媒体素材、课件、测试系统和题库、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热点难点问题解析、音像图片资料、理论前沿、资源目录索引等。为保证学生学习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政课资源库内容要不断及时更新。思政课资源库还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案、课堂实录、优秀学生的成果活动等相关内容都不断地添加到资源库内。思政课教师要大量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和书籍,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软件,及时添加到资源库内。
(五)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和收集网络资源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过于复杂,许多商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使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成人学生不能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容易被诱惑甚至沉迷其中,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引导成人学生有选择性地汲取网络知识,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思政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六)加强教师与学生双向交互活动
由于网络教学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明显减少,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教师和相关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具备主动积极与学生交互的意识,适当增加与学生面授和网络的交互活动,努力提升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反馈频率,保证教学互动质量,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3]
[ 注 释 ]
[1] 赵芳.计算机网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113-119.
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手工与印染设计;教学研究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课程思政是基于各类课程,如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并将课程知识、技能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结合,形成协同合作的效应。将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在道德情操、人格及人文素养、智力思维方面的品格,以及对专业伦理方面的职业道德、行为、精神等的认同感与责任心。
2《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概述
《手工印染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既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特点,同时融合了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家国情怀、实践劳动的素质养成。
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育意义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在知识技能目标、文化情怀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上一方面强化文化基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职业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实践实训无缝对接。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首先梳理知识点及实训点所对应的思政元素,以点连线,以“隐身”的方式贯穿整个课程内容、项目训练等环节之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深化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从而促发学生进行更好地创新及表达,提高人文情怀及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待职业、专业的匠心精神。
4《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
4.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知识点是教学环节的基本单元,也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承载点,要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与温度。《手工印染设计》可分为手工印染艺术理论部分与染色技术实训部分。在理论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美学精神等思政内容;在技术实训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创新思维、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匠人精神等思政内容。
4.2结合具体知识点建设思政案例库
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论性、机械性表述,会使课程内容呈现呆板、无生机的状况,同时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单调且无兴趣。若在课程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将主要知识点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来呈现,会使得整个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且充满生机,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及知识吸收度。案例形式上可以以图片、视频、故事讲述等为主;内容上可以以学术发展史、大师、民间匠人、教师个人经历和感悟为主。课程思政的重点要通过挖掘其案例背后的意义,呈现和升华出内在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较为丰富、具有思政导向的案例库。案例的类型不但有正面示范案例,也要有失败案例,从失败的教训中提炼警示性问题。《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案例库主要以图片、工艺美术大师故事、民间匠人故事为主。分别体现出中国美学精神、文化自信、匠心精神、职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图2)。
4.3坚持正反示范性实践内容引发思政思考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集中于工艺的印与染的环节中。以手工扎染为例,首先教师要以规范与不规范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扎”的规则进行梳理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在实践操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以认真与不认真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做事态度的认知,让学生们认识到态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完整及不完整两种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工作责任的认识,让学生们体会到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4.4与课程知识理论关联的社会热点与国家战略拓展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与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化强国战略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染色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植物染色。在非遗文化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5总语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手工印染设计》教学涵盖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职业规范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以当代大学生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本课程为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感素质、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通过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的研究,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篇8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国家鼓励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引导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事实上,人的精神的培养是所有教育核心的核心[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其重要意义是指导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也是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但在高校传统教学实践中,思想教育的“教育”与“职业”两维属性被割裂开来,单纯的道德说教无法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合成。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析应用技术型大学如何寻找符合其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设计教学项目,将课程内容融合于项目活动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引领,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目的。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与普通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差异分析
1.思政教师与职业教师的差异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普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授课任务一般由独立于学生所在院系的公共思政教研部门(教研室或教研部)负责,教师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不同院系学生培养的不同职业方向,与授课教师并无直接关联。由于职业方向差异而应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差异,但授课教师对此并不敏感,由此产生思政教学供给与职业需求的差异,这也是转型高校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2.思政理论与职业实践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普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与专业实践及职业发展相脱离,使得思想政治课本应具有的指导职业实践的作用消失,课堂吸引力减弱。
3.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在传统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成为主要形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对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很难有直观与客观的评价,教与学缺乏互动,课堂吸引力不足。
4.“高分评价”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差异
在教学评价上,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以理论学习考试高分为目标,对于学生情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评价缺乏有效手段,这就导致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缺失。而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是基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其评价更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二)思想政治课转型中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在教学模式上,思政理论与学生职业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理论融入到学生职业活动中去,将职业需求与教学供给相匹配,使得其能够发挥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中应有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典型职业活动下的项目设计。在转型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相关职业领域,选取典型职业活动,作为课程项目,项目要能承载关于思政课的“知识、技能、理论、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实现职业活动与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以引导、服务为主,通过“任务”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评价上,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只是学习结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及使用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价值观、事物发展趋向判断能力,等等。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课项目化教学设计探讨
(一)项目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课项目化设计,是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建设相适应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导向,与行业协会、业内企业、业内专家等合作,在职业领域内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设计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工作项目、工作仿真模拟,并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于项目内容中。既要保证课程能够实现思想与政治教育的特性,又能够突出专业特色,符合职业实际。
(二)项目课程设计概要
项目教学的显著特征是问题的情境性与教学任务的实践性[2]。本文是以学校旅游专业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与吉林省旅游协会、旅游公司(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省内知名景区(实训基地)合作,形成旅游专业职业范畴的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形成教学项目。课程设计分为“公共模块”与“专业模块”两部分。
1.公共模块部分
课程改革不能只是顾及专业特色,导致失去传统思想教育阵地作用,本部分旨在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需求,但在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上,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内化行为这一规律,如表1所示。
2.专业模块部分
篇9
>> 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训练》课程教学设计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状况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探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初探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大学城空间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的空间课程建设探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构建 设置适合地市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洪宇.空间革命一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曹述蓉.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师角色转变的契机[J].湘潮,2011,(11).
[4]刘翔.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民主教学[J].民主教学,2013,(11).
[5]胡梅.因势利导搭建世界大学城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南方论刊,2012,(12).
[6]陈为满,孙士兵,马佩勋.基于流媒体的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的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7]张东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8,(2).
篇10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当前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中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对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必须把握的若干关系、师生能动性的发挥等问题进行探讨,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是把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多种电子媒体以生动、直观、形象的形式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与时俱进、深刻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大学生必修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教学仅仅只停留在课本上的案例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CAI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课堂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课件设计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思想性。
从根本上说,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理论化课程,更主要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所选择的音像、图像等要具有典型意义和说服力,并与教学内容相互一致。切忌一味追求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资料的趣味性,将课件变成影像资料的堆积,导致学生注意力最终落在多媒体上而忽略了它所蕴涵的思政教育意义。教学课件要坚持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适时地加入新的、有益于学生的思政教育素材,让学生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相互印证,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2、课件设计与教材有机结合,突出针对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应坚持“忠于教材,精于教材”的原则,与教材内容相呼应,而不是简单的“教材搬运”或“课本拷贝”。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事先设计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与教材相结合。
3、课件设计以学生因素为背景,突出主体性。
从方法层面上看,思政课属于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依托现代
教学手段,将理论需要灌输的特性与学生建构知识、认同科学理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建构到认知水平提高的跨越。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导入一段多媒体视频资料,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整合知识和技能,达到自我意义建构的目标。
4、课件设计应注重多种手段相互搭配,突出合理性。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刺激有一定的接受疲劳。客观事物在具有强烈性、新异
性、变化性等特点时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注意。因此,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该注意:第一,课件制作要具有变化性,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中要适时变化类型,如:影视资料、图片资料、课堂互动等不同类型,引导学生不知疲倦地探索学习、接受训练。第二,课件制作要具有艺术性及适应性,文字内容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从整体布局到局部某个图形的选取、颜色及声音的搭配体现适应性、艺术性,不可机械拼凑。第三,课件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任何课件的选择都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须把握的关系
CAI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只是教学过程的第
一步,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充分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思政课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其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相互关系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有直观、生动等优点,但是CAI并不是简单地用媒体代替传授,而是要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言语、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体态语言,与学生展开充分交流,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融合其中,扬长避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的相互关系
多媒体教学不是“教案搬家”和“黑板搬家”,传统的黑板板书在教学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生动讲解中配以板书说明,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延伸,创新地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关系
多媒体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对矛盾。作为
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有些教师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中去,只顾媒体,忽视“主体”,改“满堂灌”为“多媒体灌”,从而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关系。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把多媒
体教学与组织学生课堂提问、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
段结合起来,还要结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辅导,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最大限度地给学
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观
众”“配角”变为“演员”“主角”,启发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
去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
会合作”。
总之,CAI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适时地运用CAI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变革,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