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篇1

一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观念、认识。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而不是让其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一般性探究过程涉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商品的价值量》教学时,出示三幅漫画:一是拿破仑用银碗宴请宾客,而自己用铝碗;二是沙皇奖给门捷列夫一只铝杯;三是第28届奥运会110跨栏冠军刘翔高举金牌。在出示漫画时,用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从漫画中唤起学生注意:“涉及哪些东西?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研究谁与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引出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等概念,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在学生初步建立了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概念后,进而设问价值量的大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后纷纷做出回答:“与劳动时间多少有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有关,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有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关”等。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在这些结论中,尽管有些是错误的,但教师应始终要用赞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 以学生实际为准线,设计分层式教学

分层式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取得成功的愿望,使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掌握,避免优生“吃不饱”,落后生“吃不消”的问题。实施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上政治课前,先要求学生自学有关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同,老师再选择各层次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也参与指导性的小结。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而他们都更乐意去解决。分层次的问题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具有针对性,使中下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加,而好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了。

三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篇2

一、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为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倡导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对课程各章节进行内容整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但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使用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教材,开设课程的门数、课时、面对的学生群体、甚至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却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淡薄,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偏低以及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使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理论性较低、教学内容设计有知识点遗漏、教学方式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

(一)整体性考虑不足,整合范围狭窄化

课程整合的一个有效形式就是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把存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内容组织起来,设计成一个专题,“由不同学科背景,曾从事新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对多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是专题式教学的一个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整合内容的范围,当然,这不是说整合的学科越多越好、整合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际,使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构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3]。在这一点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是有先天缺陷的,本科院校一共开设五门思政课,彼此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只开设三门思政课,没有“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加持,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确实缺少历史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加之一些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囿于自己的学科限制,仅对自己所讲授学科的内容进行统整,很少考虑把其他学科与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主题交叉的内容融入相关设计中,专题式教学设计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没有整体性考量,呈现统整范围狭窄的局面。因此,在进行专题式设计时,不光要有本学科内容的融合,还要思考本门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其他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高职高专院校为三门)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要研究新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以把握好专题设置的方向”[4]。

(二)理论深度不够,整合后知识脱节、肤浅化

作为较高层级的课程统整模式,专题式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并联,而是要“复原知识原本联系的面貌或把有联系的知识找出来,使其形成有机的联系,统整的知识之间应该是有机联系而非拼凑,更不能杂乱无章,也不能只从学科出发,把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并列甚至堆积”[5]。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习惯于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专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有的教师设计时将课程分为“理想篇”“人生篇”“爱国篇”“道德篇”“法律篇”几个专题,暂且不说这是否适合被称作专题名称,就是否是专题本身而言,被表述为“模块”更加合理,而这几个模块之间并没有知识上的关联。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道德部分的学习包含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这两部分内容,它涉及国学和党史的知识。有些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深,很难驾驭这样跨学科或需要更深层次理论钻研的教学,因此会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淡化相关内容,产生教学设计内容浮浅、浅尝辄止、知识间脱节的现象。

(三)统整维度单一,缺乏多维度整合

作为一个由多门学科组成的有机体系,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在专题设计时应考虑多维度的统整和兼顾多维度的平衡。课程统整的维度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课程整合是将不同课程依据一个设计原则进行整合;经验的整合是课程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以及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整合;社会的整合是指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学习者校外生活的整合。课程统整应是这四者整合的兼顾与完美结合。当下的情况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会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在设计中却忽视了对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呈现出只关注一维而忽略其他维度的状态。有的老师在专题式设计时从教材体系中归纳出主题,但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一主题如何与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现实需要等有机联系,比如研讨的话题陈旧、表现的方式呆板等,忽略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维度,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此外,高校思政课不仅包括理论课教学还包含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有些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对两者做了割裂处理,使原本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分道扬镳,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突破学科界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不能囿于自己的学科,而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专题教学既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又不完全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构建体系意识,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三门思政课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对教材作全面地贯通式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专题的主题需要,以主题为中心合理选择、组织内容,尤其要把其间的内在逻辑、价值关系等找出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就需要历史学的学科知识,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再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讲清“四个自信”,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论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来源于中国制度的优势。进而使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当然,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关注自己学科所设的专题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还要能把这些内容整合进专题。这不仅是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教学全局把控能力的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通过集体备课来确定各专题的主题,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由擅长者进行知识内容、范围的确定。这样,既可以使各专题的内容丰富无遗漏,也可使各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平衡,防止教师由于不熟悉知识点而在教学设计中故意淡化相关内容的情况出现。

(二)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应潜心学习课程统整的相关理论,认真研究专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设计特点。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要根据专题主题的需要开展。要先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设计这一主题的目的,想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由此来界定主题的内涵与意义。然后从主题出发,以主题为核心来选择、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入选某一专题以这一内容是否与理解主题有关为标准,而不是在选了某一专题后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里去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把其拼凑起来,这样必然会导致知识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理论水平较弱是不争的事实,从学生层面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政治意识淡薄的倾向,理论知识学习意愿不强,对思政课持“不喜欢”“不认可”“不接受”的态度。为了解除“老师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台下睡得辛苦”的尴尬,很多老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穿龙袍上课的,打快板上课的,课堂上演戏的,理论讲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政课教学陷入“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怪圈。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理论深度,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能触动学生心灵,在“拔节孕穗期”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这样,思政课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设计出有理论深度、有历史厚度、有逻辑力度的专题,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

(三)构建多维度统整格局,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目中有人”,将学生放在首位,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0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喜爱新生事物,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所以,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专题设计中,“微信转错账能不能要回”“游戏装备被盗是不是盗窃”这样的案例确实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还要考虑职业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是技术工人,是总理所说的“工匠”。作为“工匠”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贴近社会生活。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使思政教学“接地气”。学者谭希培针对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选取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专题设计的主题,依据以下几个观测点作为选取标准:第一是现实问题,即那些“有助于解答贴近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其生活、贴近其实际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学习理论的切入点,甚至是选择不选择某一概念、范畴与原理的根据”[6]。其次,是那些“大学生迫切需要弄明白的现实问题,是那些逐渐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问题”[7]。再次,所选择的问题不能是明星绯闻这样的八卦娱乐之事,而是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基础上的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当下,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种价值观念杂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成长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大学生又对思想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性和批判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回避社会矛盾,不正视社会问题,会让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在唱赞歌,反而会去相信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唱衰中国的言论。所以,在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存在的问题。深化青年学生对我国现实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领略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地域性内容。首先,专题式教学设计中各主题的选取、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内容,既体现国情,也要体现省情、市情、校情。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现实感”,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感性的知识提升为理性的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看待、分析社会现实。例如,在职业道德专题的教学中,引入了我校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案例,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学生表示,这个模范不是高不可攀,“看得见”“摸得着”,就是给自己上课的老师,跟着这个老师学习,争做“大国工匠”。其次,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各种资源,让思政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多样,以“行走的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遗迹、经济示范区中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体会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思政课“大小课堂”的互相促进、知行合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入脑”“入心”、学生“真信”“真懂”“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年12月9日,

[2][3]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4-13.

[4]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

[5]段俊霞.课程统整中知识统整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科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4):33-35.

篇3

[关键词]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思政导入;思政案例;点滴融入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强调在高等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为促进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协同培养,我校积极采取了课程思政的一系列举措,并逐步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探索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4]的思政体系和教育格局,力争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本文作者结合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项目,针对“Python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进行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探索。

一、课程现状与思政意义

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理工科学科教育中以往大多强调的是知识传授,侧重考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三观养成的引领作用则主要依赖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6]然而,思政课程通常每周仅有1-2次,难以有效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割裂的方式往往导致“三全育人”难以真正贯彻落实。[3-5]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专业领域知识,却很难得到充分的德育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鉴于此,在教育部的课程思政纲要[1]指导下,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本文针对“Python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尝试探索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点滴融入与贯彻执行。“Python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面向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介绍了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以及与当前主流语言的异同,同时重点介绍了Python特有的字符串、列表和元组、映射和集合类型、函数和代码复用、文件和数据格式化、第三方库安装和使用、科学计算和可视化以及网络爬虫和自动化以及初步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课程授课过程采用了嵩天等人编著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2版)》[7]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并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大纲中的学时分配与设计,再依据教学学时设计,在课程教授与实施中,强调“知行合一”,设定了教学中对于Python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掌握的知识目标、灵活运用Python语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课程的情感&思政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与科技担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国际观、大局观的养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总目标即为在达成知识传授,达到知识目标,促成能力目标的同时,能够通过思政教育逐步培养和实现情感思政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探索

为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我们设计并探索了三种方式:授课之初的思政导入、教学案例的思政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点滴融入。下面我们将分别就三种方式的设计思路进行详细阐述。

(一)思政导入

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要求和需要达成的目标,通常在授课之初我们会对授课课程进行课程学习内容的讲解、课程要求的强调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在此我们设计并加入了“思政导入”,期待在此环节中可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科技担当。设计思政导入背景为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在此次疫情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通过对疫情伊始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时“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精神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交出的让世界瞩目的“抗疫答卷”的回顾;[11]以及对助力抗疫的如健康码、行程码、红外测温、口罩识别、身份验证等等高科技产品的列举。通过思政导入的种种回顾,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动于伟大抗疫精神。[9-10]在心情激动澎湃之余也不禁扪心自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在后疫情时代,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又该从何做起?由此引出“Python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并请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怀揣着“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来开启本门课程的学习。

(二)思政案例

针对选用教材中的相关代码[9]我们思考并赋予了其相关思政含义,以下部分本文将对授课过程中设计的四个典型思政案例进行介绍。思政案例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讲解基本数据类型时,我们采用以下代码让学生达成知识目标,与此同时赋予代码思政含义,基于对代码的理解完成课程育人过程,达成思政教学目标。1.importmath2.dayup=math.pow((1.0+0.01),365)3.daydown=math.pow((1.0-0.01),365)4.print("向上:%.2f,向下:%.2f."%(dayup,daydown))如上述代码中,在教给学生基本数据类型用法和输出格式设置的同时,告诉学生该代码表示当每天都认真学习时能力值可提高1%,而放任贪玩时能力值则降低1%,请同学们补充代码完成,第一天的能力值记为1,假如每天都认真学习提高能力,输出一年后能力值的变化。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每天都认真学习,一年后能力竟然可以提高37倍。继续变更要求,假如每周休息两天不学习,编程实现后发现一年后能力提高则仅有4.36倍了。在不断修改完成任务要求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而从实验结果的分析上来看,学生深刻体会到孟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含义,也鼓励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过此思政案例的设计与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让学生从代码运行的角度直观、形象地体会到耐心、坚持的重要性,也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政案例二:“保护自然,从我做起”。在讲解程序分支结构时,我们给出以下代码:1.PM=eval(input("请输入PM2.5数值:"))2.if0<=PM<35:3.print("空气质量优,适合户外运动!")4.if35<=PM<75:5.print("空气良好,适度户外活动!")6.if75<=PM:7.print("空气污染,请小心!")在讲解代码中if语句编写规范,使用方法的同时,请同学们关注PM2.5数值的大小与空气质量以及人类户外活动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污染主要有哪些,造成的恶劣后果又有多么严重。由此,也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倡导同学们一起响应书记的倡议“促进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通过此思政案例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会如何使用if语句进行条件判断实现分支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从内心真正认识并贯彻执行“保护自然,从我做起”。思政案例三:“珍爱生命,续航人生”。在讲解组合数据类型时,借助中文分词第三方库jieba实现《三国演义》中人名词频统计,学生既学习了组合数据类型的定义与用法,又掌握了第三方库的安装与使用,基本代码如下:1.importjieba2.excludes={……}3.txt=open("三国演义.txt","r",encoding='utf-8').read()4.words=jieba.lcut(txt)5.counts={}6.forwordinwords:7.iflen(word)==1:#排除单个字符的分词结果8.continue9.else:10.counts[word]=counts.get(word,0)+111.forwordinexcludes:12.del(counts[word])13.items=list(counts.items())14.items.sort(key=lambdax:x[1],reverse=True)15.foriinrange(15):16.word,count=items[i]17.print("{0:<10}{1:>5}".format(word,count))掌握基本Python语法和编程规范之后,我们通过运行代码,可以看到代码输出中出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名字。针对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比较,自古至今,从帝王到百姓始终津津乐道、争论不休。除却经常为世人所进行比较的战略眼光、军事和治国才能的对比,在此我们提醒同学们关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司马懿更健康长寿。正因如此,司马懿成功阻止了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更是将其耗死在了五丈原。而司马懿之所以健康长寿,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合理工作强度的控制和其隐忍不燥的性格。有关司马懿的养生之道,建议学生可以看一下《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电视剧,相信必定有所启发。[8]由此,也提醒学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改掉日常生活中熬夜等不良习惯,真正做到“珍爱生命,续航人生”。思政案例四:“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在讲解python中异常处理机制时,我们通过具体代码让学生理解关键词try,except,else和finally的使用场景,书写规范以及其功效作用,代码如下:1.try:2.alp="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3.idx=eval(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4.print(alp[idx])5.exceptNameError:6.print("输入错误,请输入一个整数!")7.else:8.print("没有发生异常")9.finally:10.print("程序执行完毕,不知道是否发生了异常")再对代码进行讲解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异常处理机制的灵活运用外,更是基于异常处理的特点启发学生在做人做事时应该思虑周全,严谨细致,要学会“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三)思政点滴融入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58-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教育部于2015年8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计划》强调,要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等特征。教学设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科学设计,勇于创新。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3]当前,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的情况。认真细致地抓好教学设计,将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需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4]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局。尤其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导致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迫切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认真抓好教学设计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增强职业精神的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必须依靠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为祖国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科学严谨并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设计,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如在中医药院校,通过强化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将中医药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言,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不仅要“知”,更重要的是要“信”,并将最终落实到“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在学生的“信”和“行”上求真功、见实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过程,有着完整的体系,应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法、备设备、备时政、备实践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从教案、讲稿、预习、导课、互动、引导、作业、实践等方面全面设计,并注意在设计中讲究章法,找准着力点。

1.着眼学生的知,突出教学设计的共识性。知是信和行的基础。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外在灌输和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思想上达成共识并内化成为他们的行动自觉,关键是要做到明理知史,紧扣实际,解难答疑,廓清迷雾。

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基本遵循,是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在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充分挖掘出教材所承载的精神实质,才能使理论教学实现升华,才算真正吃透教材。[5]所以,思政课教学前,教师要明确该门课程所承载的教育目标,熟悉教材体系结构和每章节的基本观点;对重点难点章节要深入探究,必要时要通过集体备课来形成教学共识。同时,要认真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要密切关注中央精神,紧跟时代潮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研读经典,而且要放眼全球,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中央精神,并在教学中有机融合,这样方能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时代感。当前,尤其要系统深入学习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入理解“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再次,要直面大学生群体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理论联系实际的予以解疑释惑。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要讲透讲深,用精准的数据事例增强说服力;一方面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对当前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讲清讲实,用清晰的学理分析解疑释惑。

2.引导学生的信,突出教学设计的导向性。思政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要旨在于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上好思政课,需要把党的科学理论内化成为学生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自觉,即“入脑入心入行”。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信”,突出导向性。

首先,要在联系实际中“导向”。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方有鲜活性。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联系历史与现实,紧扣时展的主题,从理论中提炼现实价值,用有益的历史启示、具象化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使学生由内心感动过渡到坚定信仰。如在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可结合国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医药临床疗效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秉承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

其次,要在开放探究中“导向”。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和实践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思政课教学如果脱离实际,沿用传统的抽象化、教条式的灌输路径,空谈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很难使大学生真学真信,入脑入心,甚至会引发反感。因此,思政课教学设计要把思政课课堂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设计好探究话题,尽可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再次,要在情景交融中“导向”。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创新教学形式是关键。在教学中,不仅需要研究理论的阐释,还需要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故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需要遵循“认知―感悟―认同―践行”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创制一定的情景,将深刻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新颖的形式和直观的音像结合起来,通过教学互动来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3.激励学生的行,突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思政课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它突出的是理论熏陶、思想引领、价值确立、身体力行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由知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教育过程,是“知、信、行”的有机统一。“知”是前提,“信”是重点,“行”才是目的。

首先要大力强化实践意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引导大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了解国情民情,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是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

其次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实践教学。一般有三类情况:一是利用课堂开展模拟实践教学;二是课外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即校内第二课堂,可通过兴趣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沙龙研讨等形式开展实践;三是校外实践,可依托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也可结合学生专业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笔者曾结合学生“养生保健专业”实际,开展了对全市养生保健场所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的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再次要积极保障实践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践主题,设计好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做好内容安排、经费预算、后勤保障、学生组织等工作;对所确定的实践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参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归纳与整理,形成作业(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等)。实践后,教师要精心批阅,并安排专门时间予以交流点评,帮助学生澄清迷点,纠正偏差。

三、加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体会

当前思政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政课难讲,思政课感染性、针对性不强,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事实上,思政课难讲,但并非讲不好,关键在教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思政课教师在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品格修养的同时,要大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我们高校的使命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始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并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自觉抵制一切扭曲的、低俗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以科学的数据、精准的案例和满身的正气来“传道授业解惑”。

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交流融合,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益复杂,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健康的思想观念,是高校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关注所教授班级的大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以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帮助青年学生明辨是非,确定立场,达成共识。

3.要始终抓好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当前,思政课感染性、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在学生“低头族”很多,有的玩手机,有的看课外书,甚至还有埋头大睡的。思政课课堂如何使学生做到“手机收起来,头抬起来,眼睛亮起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是关键。因此要从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将理论分析与鲜活案例结合起来,将文字板书与图文影像结合起来,将灌输语言与互动语言结合起来,运用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让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不仅“感动一阵子”,而且“铭记一辈子”。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推进综合改革创新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卷首.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6).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编号:2011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骆昭平(1967-),女,广西来宾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54-02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又政治性、思想性,又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使课程教学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性、思想性与职业性、实践性有机结合,建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的“概论”课精品课程。现以我校“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为个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设计,以推进高职高专“概论”课程建设。

一、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课程设计坚持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以及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意见为指导思想,课程教学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程教学与区情、校情紧密结合,使理论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把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学的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2.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 “概论”课教育教学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的结合点;其二,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状况。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事政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求职欲望强,对现代信息的接受意识强,职业意识较强,但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其三,分析社会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课程设计在分析学情、校情以及社会人才素质要求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使课程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全面实施“概论”课建设的关键。“概论”课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建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根据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点,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政治性和职业性的视角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因此,精品课程应突出“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高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

1.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线,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教育遵循“认识—认清—认同”的教育路线,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接触理论、认识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认清事物发展的真伪,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以情感培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理论情感。情感培养以“感受—感知—感悟”为主线,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对所知、所闻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能够感悟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思想认识提升,引导思想升华和促进行动转化,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3.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以培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旨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同时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按照“4321”即“四个统一、三个贴近、两个结合、一个目标” 课程设计思路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统一”,即以“世情、国情、区(省)情、校情”相统一。在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上,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世情、国情、区(省)情以及校情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形成内容丰富,素材多样,生动的教学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个贴近”,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三贴近”为教学主旨,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在教学形式上,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理论教学为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以校内外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一个目标”,即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思想合格、能力素质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实施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保障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教学设计的全面实施。围绕“4321”的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以实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四个统一”。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本专科统一使用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十五章,内容体系庞大,鉴于高职高专教学学时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根据教学“精”和“管用”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内容上体现世情、国情、区情、校情相统一,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既有宏观的世情、国情的内容,同时又有微观层面即区情、校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既站在世界或全球的高度,认识我国发展阶段,同时也立足于本省、本地区区情和本校实际,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坚定自己跟党走的信心。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三个贴近”。教学方式方法是有效对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关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二是教学主体上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探寻能够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学方法、演讲或辩论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愉悦学习,以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探索多维教学载体,实现“二个结合”。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两部分,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载体。例如,在课程建设中,探索了“四个课堂”即“校园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多维促教”教育教学作用,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校园延伸至企业和社会,从现实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转变了过去理论课教学多局限于单一的校园教学环境和单一的教师教学主体的局面,提升了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四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是在一个生动的、现实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下的,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听、愿意学的一门课程,实现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时空立体化、教学资源综合化、教学成效最大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四)提升教学实效,实现“一个目标”。课程教育教学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下,课程教学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政治性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也要体现高职高专教学职业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立足于学生能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态势,认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与政策,使学生能够认识国情、锻炼能力,把握就业机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设计往往决定了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施方向和效果,因此,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需要把握好几个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概论”课程是全国本科、专科院校均开设的课程,目前全国实现了“两个统一”即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高专在“概论”课精品课程的设计中需要认清“三个不同”,其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其二,高职高专“概论”课教学学分、学时与本科院校不同;其三,高职高专学生学识基础、就业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厘清这些问题,是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提。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具有较鲜明的职业、行业的特点,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同时,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资源和优势不同,因此,在“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结合点有一定的差异,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上既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来设计,也要结合本校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设计,使本校的“概论”课精品课程与其他院校相区别,具有别的院校不可替代的特点和特色。

(二)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概论”教学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要做到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必须以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设计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既要考虑课程的整体性、思想性、理论性,也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从实用性看,需要筛选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理论讲精、讲活,使学生通过学生后,能够做到学用结合;从可操作性看,要对各种资源的条件及利用情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飞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使用的可能性,考虑教师教学中使用是否方便、简易,效果好。合理的设计可以使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逐项地推进,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三)课程设计必须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根本目标。高职高专“概论”课教学旨在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设计的所有要素必须服务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使课程建设保持一流水平,充分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教育性、有效性等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实践研究的项目,课程的设计属于课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其设计的先进性以及由此所起到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亟待在今后建设中不断加强检验和完善,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海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1(3).

篇6

【关键词】 中学政治 教师 教学能力

在当前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政治教师既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现代社会必需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的任务,又扮演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因此,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现今国内外教育界公认的教师必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中学政治教师以上三个方面的专业教学能力呢?

一、改进教学设计的不足

1、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的、选择教育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明确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意义,从而把握政治教材能够,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无疑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或者称教案的巧妙与否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政治教师仍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学设计不正确,不规范,不科学,不是盲目守旧,整个课堂都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越来越小;就是盲目“开放课堂”,过度活跃课堂,没有保证中学政治课堂的严谨度,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力度不够;再有就是教案编写只谈一点,不及其余或者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课堂导入不恰当,教学过程设计缺乏关联逻辑性等等。那么,正确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⑴教学相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质上并不是一对矛盾,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以教师“启发性的教”引发学生“自主性的学”,寓教与学,教学相长;⑵以人为本。在当前课改环境下,政治学科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真正把重心专注于学生身上,时时处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本,而不是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⑶深入浅出。所谓“深入”,就是深入剖析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提前整合归纳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话里有据,内容充实,语句凝练。所谓“浅出”,就是在宏观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简洁流畅的话语向学生阐述较为深奥的理论观点。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只要我们做到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灵活化、可操作化以及教案的内容详细化、条理清晰化、安排细致化,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任务就达到了。

二、增强教学实施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就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指中学政治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转化,有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行为。教学实施的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贺永旺先生主编的《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一书中指出,影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经验以及其他外界客观环境等[1]。对于中学政治教师来说,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通晓与该学科紧密联系的历史、地理、语文、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的基本功既包括传统所有学科所应掌握的板书、口头语言等,还应有解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学生灵活沟通,与同行合作共处的能力。而政治教师的教学经验毫无疑问需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完善。

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课堂调控能力。即组织协调课堂的能力,包括:加强教师课堂秩序的掌控力;提高政治教师观察分析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⑵语言沟通能力。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交换反馈各种教学信息,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的语言不能过于死板空洞,应该富有激情、善于启发、抑扬顿挫,从而有效带动课堂氛围;⑶课堂创新能力。一尘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困倦,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多多联系国内国际时事,与学生分享名家和自己的见解,创新教学和授课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改变传统政治课堂一本正经,死气沉沉的状况。

三、教学评价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评价能力是指会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中学政治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的价值评判[2]。

教学评价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做教学反思,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时常反思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学设计落实得怎么样?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如何处理这些差距?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了吗?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升?除了加强个人反思之外,还应该积极参与本学科老师的公开课评价甚至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触积累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政治教师课后能够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误之处,记录专家或同行的评价,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也就自然形成了。

2、坚持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指通过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周围的教育同行以及学生的沟通来完成教学自我评价的方法。及时聆听教育专家的意见指导,借助与教育同行的合作交流获取更多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以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和发现问题。

总之,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专业教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日千里,需要长期的积累锻炼。只有在平时的中学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打磨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新;教学设计;主体;主导;反思

G633.2

设计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好像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筛选、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的阐述、总结,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渗透在每一节课之中,存在于我们与学生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一、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把握新的高中政治课程的性质。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把握新课程性质,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高中政治课提出了五个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是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课程理念体现了对课程理想的追求,它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都来自课程理念。

三、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形式的选择、进程的控制、结果的评价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实施新课标,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能片面地夸大,更不能忽视。同时,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渗透和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也体现了教师个人智慧。此外,教学活动也不是游离于教师之外的单纯的学生活动。在学习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讲授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辩而产生的矛盾,在活动中,采用多种方 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等。

四、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依然是“满堂灌”、“全包办”,不肯从主角的位Z上退下来,二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徒有气氛热烈、活动充分的形式,却脱离了教学任务,费时且低效。这都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片面理解和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宽容的情感对待学生。

五、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和搞好课后反思。情境式教学要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单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课后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亮点”、“得意”之作记录在案,让自己在今后在教学中参考使用。或者将“败笔”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映华 浅议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与价值设计《大观周刊》2012

[2]丁春娟 高中政治教学中“价值分析”的价值及其生成《教书育人》2014

[3]游波 探讨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与价值设计《中外交流》2015

篇8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一、前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现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通常会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知识“死板”不灵活,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弱。就生源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在国家采取措施降低文化课程录取分数提高艺术专业录取率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艺术类专业,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扩大招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资源不足,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质量迅速下降,给原本存在不足的专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就有待引起重视的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更加困难,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调研

(一)调研内容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祖国文化、所学专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透析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意识,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提出解决方法,根据开设课程的特点,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调研反馈

从调查中发现:(1)60%的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兴致表现为一般,但从年级对比来看,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或者社会实践的介入,大三学生对中国作品的关注度达50%以上,相比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其更多地去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案例。(2)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有52%的学生选择为一般,但从年级来看,随着阅历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的兴趣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太明显。(3)作为中国人,中华传统文化早已耳濡目染,因此,75%的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在年级分布还是了解程度上,都呈平行发展趋势,且只基于表面,当细化到具体文化元素或特征时,有70%的学生对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理解。(4)各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怀较深厚,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歌曲或者纪念日也耳熟能详,特别是91%的学生表示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但在深入问到具体有关爱国主义情境中的代表性元素或特征时,各年级学生的理解程度仍不够全面,能说出5种以上元素的学生大一占比27.5%、大二占比37.7%、大三占比31.6%,可能来自受教育的程度或者是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5)62.4%的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专业特长,很好地定位自己,但是在沟通表达方面较弱,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出负增长趋势,善于沟通的学生大一占比44.7%、大二占比43.9%、大三占比42.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封闭自己,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反而更愿意选择闷头苦干。(6)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愿意去开拓其他知识领域,他们基本都带着理性的头脑去思考,都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对自己专业领域精细度即精益求精的态度(占比18%)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占比22.4%)的把握程度仍远远不够。(7)有31.7%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27%的学生是为了好找工作,12.9%的学生取决于父母,仅有8%的学生是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利己思维的存在,对于理想信念的宣传不到位。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与社会实践接触的增多,高年级学生确实比低年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但只有30.9%的学生能够领悟专业的内涵以及社会价值。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但仍有学习没有兴趣(20.6%)、受挫抗压能力较差(11.9%)等问题存在。进入大学就应该尽早规划今后的道路,从调查中发现有9%的学生还没有进行规划,特别是大三年级的学生占比5%,说明理想信念的教育没有全面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期待。(8)目前,集中理论授课(76.8%)和理论作业的布置(75.5%)为主要的授课和课后反馈形式,其次是小组讨论(47.9%)和实践教学(46.3%),课程设计占比64.1%,但是团队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形式比较少,认知与实践无法有效地衔接起来,无法激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调研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研分析主要采用SPSS26.0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为了检验所得数据的质量、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采用α信度系数法。信度系数0到1之间,0.9以上表示信度良好;0.8到0.9之间说明能够接受;介于0.7和0.8之间说明有项目需要修订;信度如果在0.7以下说明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有待加强,有项目需要抛弃。该问卷总体α信度为0.837,每一项的信度均高于0.7,说明整体的信度良好,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为了验证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进行因子分析,故运用SPSS26.0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以说明因子间具有相关性。KMO值越接近1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而数据显示,KMO为0.878大于0.7,巴特利特球信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说明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后续的因子检验。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融,由于各种思潮的涌入,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优秀案例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案例中。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定的传统文化认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深挖其内涵,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将其传承和弘扬。2.虽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责任感淡薄,不关注国家现状,不了解社会热点,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他们基本是独生子女,一方面被父母保护得较好,自身受挫力较差,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磨炼,依赖性较强,往往听从父母安排,所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只要毕业拿个文凭好找工作,没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善于表达,有较强的利己思维,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3.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适应性和技术应用性的统一,可是往往课堂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社会真实项目的引入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单薄的理论讲解和理论作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四、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效果的对策

(一)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德育情况不够普及,对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内容未有太多涉及,虽然学校有开设思政课程,但是针对面比较狭隘,授课内容专一化,因此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工作贯穿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目前,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订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所教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社会实际案例,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充分体现。例如,在设计课程中,可将抗击疫情的场景融入其中,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资料搜集中,认识到我国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只有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避免出现生拉硬扯的现象,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政内容体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能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明代家具所颂扬的简洁质朴、结构优美乃至现代新中式的设计一直沿用至今等方面的内容,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促进学生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的道德素养的形成。

(三)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思政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有目的地进行专业课教学。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内涵,将其自然引入专业知识教学中,让学生交换想法,各抒己见,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动,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宣传和发扬。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准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顺利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以“手绘设计实训”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一)专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爱学习、爱专业、爱学校的“三爱”情怀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其具体做法与思路是:以建设校园文化为主旨,将校园手绘明信片的设计融入项目式教学中。在校园里进行调研。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深入调查,记录下美好的校园风光。体验集体生活、感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感受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借助专业特长,对校园视觉特征和元素开发进行补抓,在认识校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视觉的特点,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照片资料的搜集,分组对学校的风景、人物、美食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表达,使学生发现专业的价值。通过对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去深化设计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小组成员对样品的反馈,发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验证创作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以校园明信片的外延作进一步思考,推广学校的特色文化,使学生感受劳动生产过程,懂得天道酬勤,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手绘设计实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难点。专业负责人从专业技能的层面对企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企业需要的技能,从需求方的角度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课程负责人组织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确定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入。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如在本门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校园明信片设计方案”为中心,将校园调研、设计元素提炼、可行性验证、草图绘制、后期效果处理等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将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课程思政的内容应用在本门课程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推广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四)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手绘设计实训”由校园明信片方案设计、草图绘制、后期效果处理、明信片打印出图四个项目构成。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项目工作任务案例设计为核心,辅以相关专业知识,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让学生在设计制作校园明信片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设计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六、结论

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情况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以思政元素在学校专业课中的有效融入为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将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陕西青年,2019(11).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73-03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重点工程,组织了全国社科界的权威专家和精兵强将编写了统一的全国通用教材,其教材汇集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让好的理论、好的教材让大学生“入心、入脑”,如何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欢,终生受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的教师们普遍开展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摸索到一些全新的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过于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奇,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和课堂场面上的热闹互动,往往可能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目的,往往可能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严谨、思辨、理性和真理的魅力。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性质和特点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而课程的性质又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和实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德育性、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属性和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设计、选择、使用都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固有性质和特点出发。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其理论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范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总结。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向学生展示这个学说、这个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解、认同、接受这个理论和规律性认识,从而达到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的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着力服从于、服务于向大学生生动地展现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着力向大学生诠释这个规律性的认识,无论是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还是其他方法,都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使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共产主义事业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的自觉行为。所以,这个课程的教学要凸显其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其本质上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和熏陶,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否则一切花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果背离了这个课程固有的性质特点便无任何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服从于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体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一直是明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给大学生传授和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大学生去分析复杂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四有”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设计都要服务于、服从于这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改革、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吃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每章、节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到自己真懂、真信,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如果忽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目的,一味单纯地从方法上、手段上去变换花样,去迎合学生,去所谓的“创新”,而对严谨的理论内容却似是而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勿能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探寻契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10

关键词:双高计划;三全育人;思政课;艺术院校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正在向着现代化高水平目标迈进,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正处在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提高质量、拓展空间的改革攻坚期,“双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双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指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二者简称“双高计划”【1】。

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重要指导和参与者,如何在艺术类(美术)学生中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分析和解读教职成〔2019〕5号文件,其中指出改革任务中: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臺,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这几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每一项都可为思政课教师借助和所用,帮助其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2】

二、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情况,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高职高专艺术类和非艺术类的院校又有差异,本文就主要针对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学校进行普遍性的分析。

课程情况: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4学分)和《形势与政策》(1学分)。三门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三个学期完成。

师资力量:2020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学历上,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之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本科和博士学历为辅,现在博士学历比例增大。专业上,以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双师培养上,大部分思政教师无跟岗访学、顶岗实训的经历。

生源情况:据中国高校招生网高校库中统计,招有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高职院校有39所。其中,2020年高考投档分数算法:美术与设计学类投档成绩=文化成绩×50%+专业统考成绩×450/450×50%(以上海市为例),也就是说,高职高专艺术类高考招生的成绩普遍远低于非艺术类考生。由于高考需要考专业课,所以,考艺术类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花费一大部分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因此在文化课学习上,所占用的时间和热情都低于非艺术类学生,必然会造成文化课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结果。

学情分析:艺术院校学生视觉型占比高出非艺术院校学生9.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艺术院校学生相对于非艺术院校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擅长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像、影片和演示中的感性的内容。【3】一方面,他们强调个性追求,敢于竞争,自我意识强;敢于冲破常规,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复杂,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危机感强烈,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理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他们对政治不太关心,政治理论修养不足,不喜欢“灌输式”的理论教育,缺乏学习积极性;【4】

教法分析:目前思政课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统编教材,遵循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标准化的课题形式、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等,同质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5】

三、结合“双高计划”,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三全育人”有效性策略

“双高计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6】其中,双高计划中还提到要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

本文就以“三教”改革作为切入点,以“双高计划”的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三全育人”的有效性。

“谁来教”从教师改变开始,补充“三全育人”主体。

第一、“引进来”从思政教师队伍的构成改变开始。目前,思政教师主要是专职教师和学生管理、党团工作等兼职人员共同组成,基本都属于思政类、党团口的专兼职。从以技能为学习主的职业院校来看,教师队伍的结构略显单一,会降低全员育人的效果。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优势资源作为补充尤为重要,比如可以挖掘大师工作室中的大师们、校企合作中的劳模们,将他们引进来,补充到“思政队伍”中,形成双主体育人。将思政教师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达到全员育人效果。

第二、“走出去”从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始。职业院校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这个双师型基本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很少有实习、实训、顶岗等相关下企业经历。因此,借助“双高计划”,学校在顶层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时,将思政教师也纳入到计划中,让思政教师能“走出去”,到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同时,学校能给与他们考察、考评、晋升等一系列配套的考核,以此来激励思政教师参与相关双师型培养。参与双师型培养,既能丰富思政教师对艺术专业的了解、认知、认同,又提高了思政教师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上的感同身受和吸引力,以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

“教什么”从实践教学开始,丰富“三全育人”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都是马工程统一编写的教材,该教材于2018年重新修订,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成立专门的教材课题组编写而成。教材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气质,又符合新时代的实践特点。从马克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兼具有理论性和时代性。但是基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层次和专业等实际情况不同,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教什么”的个性化设计。比如在艺术类(美术和设计类)院校,教师通过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兼顾思政课的共性和艺术院校个性特点,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模式。

第一,增加艺术表现形式,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艺术类学生表达爱国的情怀,莫过于用一支画笔来抒发所思所想,所以,爱国主义+时代特色+艺术专长是他们将思政内容化为实践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学生既通过作品完成了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艺,一举两得,具有可持续性。比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典型,美术类的学生,就用他们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设计类学生则会用制作动画片、视频等方式来表达对这些英雄们的敬重等等。

第二,参与社会服务,践行知行合一。传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以学生对爱国主义场馆、红色基地、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利院等进行参观、调研、考察、写调查报告为主,那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借助“双高计划”的平台,比如在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方面,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如:非遗+脱贫、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又使得学生们践行了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和理念,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涵。

“怎么教”从混搭式教学和教法开始,完善“三全育人”方法。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适应伴随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停学不停课,是2020年上半年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流状态,教师和同学们借助云端,采用线上直播、录播、听课,在线点名、签到、小组讨论、完成作业和考试。教师们各显神通,打破了传统建班制、课堂教学、学习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到2020年下半年,学校基本复学复课,教师在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线下协同进行。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软件,都成为线下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多种教学方式混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主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实践课中混搭使用,比如理论课可使用案例教学法、主题教学,实践课中可使用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既符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规律,又能克服学生单一学习模式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