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培养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在当前社会医患矛盾紧张的状况下,医学生除了需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之外还需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可以降低医疗法律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对患者负责。所以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
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就现阶段的医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而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所以在大学阶段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为将来其走上医疗卫生岗位和处理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学生在了解法律常识的同时,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医疗法律知识。如《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使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再次,通过合法、规范的诊疗过程来实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
二、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
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学生的日常学习是分不开的。医学生只有通过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学习,才能了解医生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在职业活动中严格遵守职业活动要求。所以,医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应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充分运用“案例式教学”,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
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占31%,不喜欢的占到了69%。而学生其中不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最主要原因是课程纯理论式的讲述,抽象的法律知识的讲述不但抽象难懂并且脱离实际,这使得学生认为课程空洞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医疗法律纠纷案例,专门开展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选派学生对案例进行实际模拟,然后让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案例中人物哪些环节做得较好,那些环节不足,存在着什么问题,导致医疗法律纠纷的产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应该如何避免此类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充分使学生通过教学案例讨论,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如:抑郁症病人自杀案件。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常遇见一些病人伴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症,那么医生在进行常规的诊疗过程中,对于伴有抑郁的病人应当做到哪些注意事项,如何避免抑郁症病人在医院自杀所引发的相关医疗法律纠纷。
四、增加社会实践,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真正的把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了医学专业知识后,进入医院实践,临床教学教师的率先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临床教学教师在诊疗过程中,行为和举止往往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临床教学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规范的诊疗过程,自然而然的做到规范、合法的诊疗。这既是对医学生法律常识教育渗透的坚实基础,又是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注重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应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真正做到以身示范,教书育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应当在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在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的基础上,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讨论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观察临床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等途径,将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医学的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深厚的法律知识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轶钧,祥,医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J],甘肃科技,2008年10月
2 邱萍,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法律意识[J],护理教育,2005年5月
3 王永斌,研究性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J],教学研究,2010年7月
4 施明华,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法律意识[J],职教通讯,2002年2月
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律意识;教育
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面对如此多的校园违法事件,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毕竟“亡羊补牢”还未为晚也。导致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原因。
1、个人因素
高校扩招引发高考热和普高热,让学生和家长觉得上职业中学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意味着低人一等。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另外,由于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会去主动专注法律,也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法律就在大家的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
父母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的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活动,一般不会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加上自身对法律的关注也普遍较少。
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法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这全校师生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提高。在不少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德育和日常行为教育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的认识误区,在日常教学和后勤等工作中,忽视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现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出现一个问题就处理一个问题,没能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冲击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金钱成为不少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学生拜金主义思想膨胀,炫富思想严重。商品经济的辐射,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现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等,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使学生滋生一些错误思想,个别学生甚至经受不了物质的诱惑,走上歧途。
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分析,如何加强职校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2、学校教育
(1)让学生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
(2)如何帮助学生学法。
在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1)加强德育课程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传授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依法办事。教师应适应新形势,联系实际,努力探讨多种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法律讲座
每学期学校请法律专家到学校做一次报告,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图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正确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3)开展法律主题班会
每个月开展一次以法律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上可以利用举案说法、案例分析,写学习日记等多种方法督促学生学法、知法、用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识,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法律的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
3、社会教育
(1)加强社会舆论的影响
目前社会中存在一些虚荣和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未成年人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一些同学养成了爱慕虚荣、好攀比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甚至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英国流行病学专家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在《不平等的痛苦》一书中提到,炫富行为来自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这是一种身份焦虑,把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通过提高自身,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水平,希望能获得更多身份上的优越感。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媒体应该多提倡个人的正当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建议社会上的人不应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还应该重视精神世界,不应只想着自己的所得所失,还应更多的想着奉献社会。
(2)加强职校生的责任感
“青少年是青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还应加强职校生的责任感教育,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应更多的关注社会,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篇3
关键词:高职 法律素养 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技术型的人才,满足生产、管理、服务需要,进而履行教育的职责。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当前的高职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前景不容乐观,难以满足法制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1 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素养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的。随着我国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推广,目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总体的提高。但是,多数学生依然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法律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且大多数高职学生对法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同大学生相比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对法律常识还没有掌握,而进入高职院校后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根本不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1.2 法律意识淡薄
在社会意识体系中,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对法的认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1]。高职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在法律意识方面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职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尊重和保护权利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维权意识。例如,在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过程中缺乏法律保护意识等,特别是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务合同、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不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
其次,缺乏积极主动的法律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法律意识已经基本确立,他们对法律的社会价值给予认可和尊重,赞同法制理念,崇尚法治精神。但是,对法律的深刻内涵和作用理解不到位、不透彻。在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不断提高通过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对法律持以消极的态度,放弃了法律武器,甚至通过暴力、采用报复的手段讨回“公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追求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弱化了法律的社会价值意识。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学生格外重视自身素质、价值、利益等,而漠视、淡化了其他人的权利,缺乏对法律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和法治建设的社会价值的足够认识。他们只关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法律,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倾向和意图。
1.3 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法律信仰是追求正义、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这是对法律的最高期望,从而实现法治和人类幸福。但是,有些高职学生只看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进而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些高职学生对我国的法制现状持冷漠、疏远的态度,甚至对法律产生抵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进而使之难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成因
高职大学生对法律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法律知识的学习[2]。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面对强大的择业和就业压力,为获得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高职学生被迫接受不合理的条件,降低自己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不得不放弃维权的机会。另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职院校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根本没有安排其他相应的课程,在这仅有的一门课中,只有几章涉及法律相关的内容,并且授课时间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法律教学与提高法律意识进行结合实现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指导中心追求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数量,根本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根本没有重视学生是否掌握法律法规,以及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能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素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3 加强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人才,进而充实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队伍,为祖国繁荣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纵观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朝着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和意识,归根到底就是法盲。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处在改革、发展之中。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法律课程,与法律实践严重脱钩,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3]。因此,对高职学生实行法律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开展法律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学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遵法、守法。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法律的空间下,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有动力,才能有积极性和热情。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果,注重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高职院来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竞争力,其途径只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当前,为了扶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在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中,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参数指标,必须从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素质教育体系,强化法律意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也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满足生产一线的技能需要。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法律素质成为衡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4 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
4.1 加大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增强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
通常情况下,形成法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法律意识。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高职大学生要有自觉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首先高职院校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将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通过对法制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明确工作的载体,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通过组织管理、教材选用、师资配备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体系进行完善。高职院校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法律素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抓,同时将法律素质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切实抓好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
4.2 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法律教师具有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与学生沟通交流、打成一片等。对于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法律课教师来说,通过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院校的规章制度等,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具备一定水准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研究工作专家或学者到高职院校任兼职教师,进而丰富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同时也对法制师资队伍进行补充。
4.3 建立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培养法律意识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涉及社会的不同层面,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环境。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对自己的子女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司法机关与学校建立对接关系,通过定期的联系,在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作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设身处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通过采取各种方案或措施,逐渐肃清社会大环境和校园环境。通过上述方案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让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熏陶,从而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4.4 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渴望找到一份工作,这时高职学生就要通过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可以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使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其次,将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中;再次,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和帮助。最后,通过开设相关的法律选修课,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
4.5 强化训练课堂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通过高职院校的宣传栏,积极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平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就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活动,或者利用双休日参观监狱,旁听案件的审判,熟悉审判流程等,以及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探析[J].职业时空,2010,3.
[2]刘霞.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11.
篇4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培养环境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因美丽外表的诱惑和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而不免有时在困惑或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或是伤害他人,他们或是不了解法律,或是不顾及法律。那么,如何去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进而自觉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呢?这些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
1.学生法律意识及其特点。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学生法律意识:是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公民的法律情感大体上有三种情形,即亲法、恶法、冷法。法律认知是指人们通过心理活动获得法律知识或应用法律知识的过程;法律评价是对法律本身及其与法律密切相关的法律现象之评价,也可理解为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判;法律信仰,是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
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就其主体而言,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就其内容而言,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不能完全认识行为后果。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在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方面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2.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谓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在法律知识占有、运用以及法律意识形成等方面的素质。法律素质总是表现于具体的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个体法律素质的强弱会影响群体法律素质的高低,在法律素质的三个方面内容中,法律知识占有是法律知识运用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没有法律知识,不可能谈到法律知识的运用以及法律意识的形成。就一般情况而言,法律知识占有越多,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具有的法律意识就越强。因而素质的高低和意识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培养环境,增强学生学法、用法意识
1.适应职业教育特点,改革法制教育课堂,为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法律教学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法制教育进课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法制课教育应走出重刑法轻民法、重体系轻专题、重法规轻观念、重理论轻体验的误区。重点突出法制教育的两大方面:一是传授、体验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并与其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让其在学习中体验法律现象。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可以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普法内容;税法、合同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则可作为经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法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规等可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可以作为汽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结合学生就业再开设劳动合同法,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普法教育。二是在学习领会法律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鉴别行为合法性的能力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提高法律意识的重点应放在树立学生权利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上。法制课堂必须帮助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权利,既是对人们行为自由的资格、能力可能性的认可,又是对这种行为自由的性状和限度的界定,所以法律赋予人们以权利并不意味着承认人们行为的绝对自由。权利与义务同时产生,相互依存,相互对应,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相对应的义务的履行,义务履行的状况,成为权利实现状况的前提。任何法定权利的行使,都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以及他人的利益,否则将受到制裁。法制课堂必须从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角度,告知学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维权,减少年轻人的冲动,从而把纸上的法律权利变成生活中的法律权利,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内在的自我要求,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生鉴别能力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各种法律情境中直接感受,亲身体验,用学过的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在实际体验中增强法律意识。
2.尊重学生权利,维护学生利益,营造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法律情感环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良好情感,产生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法律形象是学生产生良好情感、建立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
教师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知识的多寡及其行为的合法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合法等。其行为如符合法律,则会使学生认同法律、相信法律、亲近法律;其行为如违反法律,则会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法律的不可信,产生对法律的厌恶感,进而失去遵法守法的信念。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起到导向作用,关系到学生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班主任作为直接的管理者,是班级建设、法制教育的主体,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会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班主任、教师不仅应知法懂法,更要做守法用法的楷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实施的依法管理,会使学生第一环节、第一时间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学校是学生的管理者、保护者,是学生权利能否实现、权益能否保障的关键,只有学生的权利和权益得到保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法律的公正,也才能从内心里产生学法、用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学校虽然是管理者,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权利,学校与学生之间在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同时,也存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因而,摆正学生位置,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尊重学生权利,保障学生利益不受侵犯,才能避免学生对法律的曲解和对法律产生恶法、冷法情感。
3.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校园法制环境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一种素质教育,决不是靠学校的一门法律课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教学、后勤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才能实现。首先,在依法治国国策下,坚持依法治校,在思想上重视学校的法制教育,给予足够的课时安排,上好法制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律教学师资队伍,设立学生维权中心,从而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保障作用。其次,学校宣传部门、学生会、团委,应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涉法、普法活动。学生的涉法过程,实际上是法律的实践过程,其行为后果直接影响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如组织学生观摩法院开庭,参观少管所,听取法制报告,感受权利保护和违法制裁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法律知识的占有量,加深对法律规范的理解,而且能促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由学法、守法升华到用法、护法;积极发现、挖掘学生中的法律现象,建立法律咨询中心、自律委员会,对照法律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实行教育、服务、引导一体化,切实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法律关系;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法律讲座,营造校园的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
“模拟法庭”是最常见、最有效、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有的学校成立了“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作为尝试,自律仲裁庭除顾问由校领导和校外聘请的专家担任外,合议庭、律师团、裁决执行监督组、议案审议小组成员全部由学生担任,仲裁范围涉及学生的各种行为。这样的仲裁庭既能让学生在鉴别行为过程中增强法制观念,又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强化自我教育,值得借鉴。利用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法制教育,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今日说法”、“为你服务”、“法律讲堂”是向学生讲授法律知识的好课堂,是学生实践和体验法律的好教材,组织学生收看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如此的涉法和普法活动,会使学生深切感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进而增强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需求感。
4.提高自觉守法意识,营造个人道德环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应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篇5
关键词 会计人员;会计法规;民事处罚;会计法律责任
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主体因为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而需要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从法律的角度上看,会计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生成和报出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狭义的会计法律责任就是《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法律责任。
二、我国会计人员法律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重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在会计的法律责任方面注重追究行政责任,必要时予以刑事责任处罚,却很少涉及民事责任的会计法律责任。而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的会计法律体系是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强调了市场主体的自治性,这就需要以民事责任为主。其次会计从业者违法行为一般离不开利益的驱使,这就需要并通过民事责任有效的惩罚违法者和补偿受损者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2.认定会计法律责任存在难点
首先,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单位外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特别是出现上级部门授意、强令、指使下级部门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而这种违法行为一般用语言或者暗示表示,这就让直接有力的法律证据很难获得,使得很难具体分清各自的会计法律责任。其次,会计法律制度滞后于信息会计的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很难适应信息会计的快速发展。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就使得计算机确保会计信息安全,自身健康发展方面缺乏保证。最后,细化并落实会计法律责任。当《会计法》对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细化落实时,法律的执行便不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使得会计造假的风险降低,违法行为将更加猖狂。
(二)会计法律责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负责人只对重大决策负责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现实许多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只对单位重大决策负责,而对会计工作漠不关心,忙于行政管理、业务经营或大小会议,并没有对约束会计行为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本单位会计工作不合法和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只对会计核算负责
会计人员都知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所以在核算业务中投入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却不了解会计的核算监督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而没有起到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体的作用。同时会计人员的工作评价和报酬也受领导者的影响致使会计人员不能依法行使内部监督职权。实务中,大部分会计人员都认为本职工作就是确保业务的正确无误,忽视了其他法定职责使得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三)会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对自身法律责任的认识不够
首先很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规范、基本职责与法律责任的认识不够,而造成会计工作方面的偏差。其次是会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只是做好业务内的事,对其他问题不关心,使得缺乏会计事务处理过程中应具备的责任意识,错误的以为自己同单位负责人是从属关系,在法律责任方面不懂得保护自己。
2.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首先会计监督不完善导致有些单位负责人有法不依,法制观念不强,甚至对会计工作进行直接干预,导致会计人员行为受其影响等违法行为。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内部控制不完善使得管理薄弱造成经济犯罪。最后出现会计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消极环境往往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负责的企业财务管理和对企业经济关系的调节出现各类问题,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假账频繁等最后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三、我国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完善
(一)会计法律体系的完善
1.完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及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及会计制度是有效避免法律责任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需要明确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概念,避免一个概念多种理解使得会计人员在使用时对准则存在误解,同时还应该对不同理解给出不同的详细阐述和说明不同理解的适用情况。另外,还需减少在一些准则、法规和制度中模糊词语的使用。
2.依法规范会计行为,进一步细化财务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是指单位从发生确认、计量、记录到报告的经济业务事项全过程,都要受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法规的管理监督。规范的会计行为和真实的会计信息都直接影响着宏观调控、经营管理、投资决策等的有效性。只有规范的会计行为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会计才能发挥其改善经营管理和经济决策的职能作用,所以必须依法规范会计行为进一步细化财务制度。
3.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加强惩治力度
完善会计法律制度是指按《企业会计制度》等的要求完善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相应的措施限制会计相关人员的违规行为。执法不严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致使少数人铤而走险,所以仍需完善现行《会计法》,添加行政制裁的形式和手段。
(二)会计法律责任执行过程的完善
1.加大《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了解并熟悉财经法律法规是合格的管理者的减少会计责任风险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求单位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财经法律法规并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其次,财会人员也需要更新自身知识,加强业务培训。最后,人力资源部门选聘会计人员时要求其有相应学历及能力,并认真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知识。
2.加强社会监督
对会计业务的监督检查不能单纯依靠会计部门的内部审查方式,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强化财政、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会计部门开展稽查工作。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并严肃处理,强化国家监督管理能力。
3.明确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会计法律责任人
单位负责人一般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本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应当对本单位会计行为、会计业务合法、真实性负责。会计信息造假对会计人员本身没有直接受益,而企业的经营成果却与单位负责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要指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企业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
(三)会计人员自身法律责任的完善
加强行风建设,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首先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其次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会计的高速发展。最后重视并强化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责任规范需要会计职业道德责任机制和教育相结合来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思想水平,激发其道德责任感,使其职业道德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还需要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基本职责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篇6
【关键词】 监狱;医院;医疗纠纷;防范
1监狱医院医疗纠纷的特点
1.1 频发性。据统计,社会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据统计,全国有76.3%的医院出现过病犯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63.1%医院发生过因病犯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70.67%的医院出现过病犯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用的现象;1.8%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去世,病犯家属在医院摆花圈、设灵堂等现象。监狱医院的医疗纠纷也频频发生,有出现过围堵办公区、挂横幅、吵闹、威胁等情形。
1.2 复杂性。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不仅有医务人员和病犯及家属的参与,有时还有新闻媒体、医疗鉴定单位、检察院参与,这无疑增加了医疗纠纷处理的难度,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化。如果处理不当,将极大影响监狱正常的工作秩序,有可能严重影响监狱作为国家机关的形象。
1.3 社会性。在当前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监狱医院也相继提出了建设新型的和谐医院。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为避免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即使监狱、医院没有明显的过错,也往往采取调解的方式以求息事宁人,监狱通常会以困难补助的形式给予罪犯或罪犯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无形中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使有些人认为只要闹一闹,钱财就来到,形成了恶性循环。
1.4 利益性。就目前而言,一方面,监狱医院仍就是处于吃大锅饭状态,经常会出现工作上彼此配合欠佳、互相扯皮推诿现象,使得病犯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直接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若监狱在执法及诊治过程中客观上存在过错,由于服刑人员本身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其主观上也要求有一定的经济赔偿。
2 监狱医院医疗纠纷的防范
2.1 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医务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进一步健全并落实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等各项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做到行为规范,依法执业。明确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正当利益。
2.2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在医院,医生、护士与病犯接触面最广泛也最密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病犯求医的权益和医院工作质量的整体水平。要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关键是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倡导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广大医务人员牢固地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3 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更要以精湛的技术、高质量的护理和服务水准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必须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重点抓好在职教育,搞好岗位培训。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职称,按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工作能力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定期考核,达到相应职称标准。同时,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抓住一切机会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医院的需要。
2.4 重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沟通不仅仅是告诉病犯患的是什么病,怎么治疗,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医护人员对病犯的人文关怀。多一点同情,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真诚,让病犯感到温馨、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3 讨论
由于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表现的形式多样,要通过全面调查,多途径、多渠道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力求使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3.1 医疗事故鉴定机制。正确分清医疗纠纷的类别,对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作用。医疗纠纷又分为医疗过失纠纷和非医疗过失纠纷,通过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明确医疗机构过错责任,确定医疗事故等级。
3.2 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机制。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求得支持和配合。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为有效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应在法定的解决纠纷渠道中,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纠纷调节处理中的作用[1]。
3.3 医患双方协商调解机制。协商调解是解决纠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过失行为,使病犯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在双方同意协商解决的前提下,对患方提出的经济补偿的要求,给予适当补偿,使患者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和安慰。协商解决纠纷要签定文字协议资料,经公证处公证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没有医疗过失的医疗纠纷,要坚持原则,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3.4 建立职业保险制度。职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疗纠纷给监狱、医务人员带来的压力,也能保护病犯及医务人员的合法利益。监狱作为国家的刑法执行机关,如何实行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保险制度尚处于探讨阶段。监狱医院万一发生医疗纠纷,由第三方负责善后是未来医疗纠纷处理的发展方向[2]。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前档案行政执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对《档案法》贯彻和执法检查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立法滞后制约影响档案执法工作展开。《档案法》颁布以来我们围绕贯彻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档案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观念的改变、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体制、机制的改变造成在档案行政执法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如:档案行政执法主体问题;微机的普及使用形成的电子文件可靠性问题;企业转制、破产企业档案的法律问题等等。这些都亟待法律规范与调整,因此及时修改和制定适合目前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制度和规范,真正实现以档案法律法规促规范,促发展,使其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来完善执法工作的开展。
二是档案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意识滞后。档案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除《档案法》以外对涉及的相关法律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刑法》、《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学习不够,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档案执法人员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又怎么谈及宣传和提高全社会档案法律意识?这此都严重阻碍了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三是社会的认同与档案参与意识滞后。执法活动离不开全民的参与,目前除群众档案法制意识滞后与档案宣传不到位有关外,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查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执法检查来提高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对这样一项“以史为镜明是非,以铜为镜正衣冠”的工作,我们有些档案执法人员又做的如何?说实在的有相当一部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这项工作仍是空白。部分单位就是查处了个别案件,也是敷衍了事。还有个别执法人员存在着档案法是“软法”,部门是“软部门”,工作中怕得罪人的思想,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违法不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是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依法治档水平滞后。多年来虽然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举办了各种档案业务培训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整体档案队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档案业务知识,具有一定档案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依法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水平的采取的对策
(一)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并将其运用到档案执法过程中
用好法律武器常抓不懈、时时讲、处处讲、不仅给基层档案员和广大群众讲,更重要的是单位领导需要知道了解《档案法》,了解为什么国家要制定此法以及它的法律责任和公民应尽的义务。一是从根本上即体制上贯彻落实,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由过去的一般行政管理向全面依法管理为主转变,也就是说由过去一般行政检查向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检查过渡,通过查处大案、要案来树立档案行政执法的权威性,提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地位,同时又维护了档案的安全、促进了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使档案工作不断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二是行政执法检查认真布置也是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之一,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不能泛泛地去做,每次检查工作,都要精心策划、要有真对性地去开展检查,通过调研摸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检查内容、范围、确定重点查处的问题和单位,做到有的放矢、师出有名,使被查处的单位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真正使《档案法》变成了锤锤有回音,敲起叮铛响的法律;三是严格执法程序依法行政,在执法检查中制作《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通知书》《现场检查笔录》《档案违法案件登记表》《调查询问笔录》《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等必要的法律文书,从而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尽量不给被查单位留有执法过程的瑕疵,同时对做出的处罚要认真慎重,对有可能提出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要做到提早做出预案以应万变。
(二)执法中对违法单位或个人要最大限度阐明违法事实及后果
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查出的违反《档案法》的案件需要向被查单位阐明违法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哪几条、几款、严重程度及后果,依法说话、依法服人。一是抓住违法问题不放松,把好人情关、金钱关;法律至上的原则,要以事实说话,不能碍于情面,不做任何处理,甚至做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党对国家不利的行为,要认识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机器的组织部分,国家给予依法行政权力,是让你履行你的档案行政职责如果行政不作为也是违法的行为,更是对党和国家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抓典型案件宣传不放松,促进档案工作健康开展
我们认为有问题就不怕暴光,就不能遮丑,就要敢于面对问题,摆正心态、就要反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要勇于承认和承担责任,把给国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尽最大可能的来弥补损失并以此为动力把档案工作做好、作扎实;就是说丢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档案工作真正干好、干出成绩。我们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每到一个单位都要以查处过的档案案例做为反面教材,讲危害、讲教训、讲后果,认识到出现重大问题的原因,使执法检查起到了很好警示效果作用,以此为鉴把档案工作做的更好,让单位领导更重视档案工作更支持档案工作,这样我们的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做到位,也承担起了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力。
三、关于档案行政执法实践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企业法律顾问 功能作用 价值体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制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依法经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和必由之举。企业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中充满各种风险,所以,积极面对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将其及时预防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依法经营,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对于个人来说,法律顾问作为企业内部知法懂法专业人员,应当明确自身的价值并且得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企业可靠的员工;对于企业来说,也应当重视企业法律顾问的存在,使法律顾问的经验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企业法律顾问概述
企业法律顾问受企业聘用的内部职员,具有企业法律顾问职业资格证并且经过注册专职从事企业涉及法律方面事务的专业人员,具有内部性、法律性和特定性的特点。首先,企业法律顾问与企业的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属于企业的内部雇员;其次,企业法律顾问最重要的职业特征是具有法律性,专职处理企业法律事宜,与企业其他员工相区别;最后,企业法律顾问与律师不同,其不同点在于企业法律顾问除了本企业的法律事务以外,不能参与其他企业、单位、国家以及社会团体的法律事务。
2.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价值体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内部矛盾或者不良竞争等种种弊端,这时,企业法律顾问的价值将显得尤为突出。在企业创建及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面对解决许多棘手问题以及复杂的法律程序,企业有丰富经验的法律顾问增将会将这些流程处理得更加容易操作,使企业起步更加顺利。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刻都面临着风险和竞争,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和潜在风险具有预防功能,企业法律顾问通过对企业决策进行调研和跟踪,分析和预见企业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能够应对的法律策略,帮助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有效的规避各种法律陷阱,预防法律纠纷,使企业免遭经济损失。可见,法律顾问是一种超前式服务的存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纠纷,纠纷解决方式的合法与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至关重要,企业法律顾问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熟悉企业真实情况,对于企业所遇到的有一定的挽救功能,在企业合法权益受损时,能够在企业的委托下其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依法维护企业的利益和权利最大限度的挽救企业声誉。
企业法律顾问对企业的一项重要职权就是监督权,也为监督功能,其对象包括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人员,及时发现并规避企业中存在的违法、违规等不当行为,企业法律顾问有效的履行这一职责,不仅对企业有保护作用,还能够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同时也对市场经济秩序有着维护作用,缓和企业矛盾,避免损失。
对于法律顾问来说,其价值也体现在对企业内部进行法制宣传,同时,这也是法律顾问的责任和义务。领导是企业的领头羊,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只有所有人的法律意识都增强,才能提升企业自身防范风险和维护企业权益意识,正真做到知法、守法才能保证企业真正做到合法经营,提高依法经营的整体水平。
3.提升企业法律顾问自身价值的途径
现如今,社会法制建设理念和政策逐渐普及与发展,企业依法经营的观念越来越强,企业对自身法律队伍的建设也越发的重视。不少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法制建设,并且在企业内部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法律工作,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但是,目前企业法律顾问队伍也着实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法律专业服务水平也较律师来说相对逊色,这也是制约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发展的瓶颈所在。有的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表现平庸无为,企业淘汰企业法律顾问转而任用外聘律师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可见企业法律顾问在业内的专业水平和准入门槛都有待普遍提高,并且要重视继续教育的实施。此外,作为企业法律顾问自身来讲,如何发挥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表现,得到企业的认可和赏识,十分值得深思和探讨。
首先,企业法律顾问应当时刻明确自己是企业中的一份子,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忠于企业,事事以企业为重。强烈的责任心和坚毅的韧性是优秀企业法律职业人员必须的精神品格,对待承办事项,应当持有不放松不放弃的执着精神。
其次,还应当多学习,勤于思考与总结,扎实的掌握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锻炼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成为企业内部的法律问题及风险控制专家,成为复合型人才。
再者,要有“严谨”、“勤勉”、“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对承办法律事务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要深钻研,谨慎言行的同时也应该对企业违法行为为直言敢言。“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注重事先防范,控制风险,注重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向深层次法律事务拓展。”1
此外,合同的管理也是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检查企业合同内容的合法程度时,或进行合同整理时也会经常会关注文字等方面的细节,所以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功底,避免疏漏和失误操作对企业法律顾问来说是十分要也是必须的;此外,还应当提高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良好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人格魅力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法法律顾问的价值和在企业中的影响力。
4.结束语
我国市场与企业的法制观念将越来越强,企业法律顾问存在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发现并吸纳优秀的法律顾问以及坚持对企业内法律人员进行培训与提升是对企业进行把关,保证企业依法经营、控制风险并且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法律顾问在企业的角色与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企业法律顾问,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断努力与学习,努力使企业法律顾问的存在成为法律与经济相互结合的切合点,为经济增长和法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国俊.浅议企业法律顾问的价值体现[J].法制与社会,2010(30).
[2]王业植.对当前我国企业法律顾问价值体现的分析探讨[A].法制与社会,2011(3) .
[3]邢奕昕.关于企业法律顾问价值体现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0(34)
篇9
一、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消费者和消费者权益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也早已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商品的繁荣,生产、供应链、销售、售后等一系列运作,自由的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消费关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市场的国际化、自由化以及竞争性,打破传统的国有经济体制,商品的质量提高但价格降低,服务也越来越周到,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侧重点,消费者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和统一观点,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定义“消费者”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社会个体成员”;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消费者是那些购买、使用、持有、处理产品或服务的个体成员”;《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认为消费者是“非出于商业、买卖、职业目的而缔结合同的自然人”;《泰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为“消费者是指买主或从事业者那里接受服务的人,包括为了购进商品和享受服务而接受事业者的提议和说明的人”;中国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认为“消费者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以上观点也主要以经济领域、消费目的、自然人为侧重点,来阐述消费者概念。众多学者也对消费者概念作了研究,石岩(2003)认为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个人或者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陆影(2007)认为消费者是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而购买或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个人。总之,消费者的主体是人,那么就会使用和消费物品,而在市场经济视角下,许多新的消费品的产生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每天都在发生,同时经济纠纷也随时可能发生。消费者作为经济纠纷中的重要当事者,作为经济纠纷中的弱势群体,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势在必行的。
消费者消费权益保护主要是围绕“消费权利”和“消费利益”两方面进行的,即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消费权利和在该权利得到保障时所带来的应得利益。这其中包含着各种与消费者有关联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销售者与消费者关系、生产者与销售者关系、国家与消费者关系、国家与生产者关系等。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法制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权利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也相继颁布相关法律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1994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专门保护消费者合法消费权益的法律,规范了生活消费,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而随着社会发展,该法也进行了修订,规定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赔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和信息保护权、监督权。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法律、法规,而是通过与《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反不当竞争法》等相关联的法律,通过共同作用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此外各省也都有实施本省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来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当前市场经济主导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消费群体、消费环境、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所面临的消费者权益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且会更加复杂,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是今后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消费者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完善也符合时代经济潮流的发展。
二、当前消费者权益问题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人的一生也伴随着各种生产、生活消费。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人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经营者或企业等为谋取更多利润,难免存在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科技的创新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消费渠道发生变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及监督力度的不够也对消费者权益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市场经济视角下,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商品信息的隐蔽化和夸大化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是商品和销售者,与生产者脱节,而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设计原理、功能、维修保养等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消费者仅仅是通过商品使用说明书或包装上的说明来获取商品相关信息,如果生产者不将真实且具体信息标注清楚,然后告诉消费者,消费者权益就会受到损害。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达,并将科技手段应用到商品的生产中,再通过媒体的宣传,如电视广告、商品代言人、广告词等,对商品的功能进行夸大,再通过媒体等来引导消费者,而事实上消费者一旦购买就会出现各类问题,尤其是在医药领域、保健用品等。过分的夸大商品信息,就存在虚假信息的嫌疑,对消费是一种欺骗行为,如果消费者购买了商品而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消费者权益也存在严重损害。
(二)消费的隐蔽性消费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商品的直接生产,并不了解商品的价值形成,至于商品的定价及其所存在的价值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风险大大增加。同时很多不良商家对眼前所得利润分配并不满意,于是虚高价格,或者通过其他促销手段进行销售。比如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消费者通过网购来进行购物,网购通过商品的多样化及优惠价格,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只是通过图片了解信息,买到的东西也并不一定能完全如自己所想,就算可以退货等也为消费者生活带来不便。前不久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京东商城出售iphone手机翻新,消费者使用时频繁出现故障,在退货和更换时都受到了客服的推诿和刁难,致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此外,团购的电影票已经属于特价,不能再参与活动,只能观看指定电影。团购的购物券限制数量使用,KTV团购券限定时间使用,就餐时如果使用现金消费则是正常分量的菜品,而如果使用网上团购券时则是小份菜品等。很多消费都带有多样的隐性条件和色彩,造成消费者视觉和心理上的误差,一旦消费就会出现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被损害。
(三)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性互联网时代下,商品的购买方式更加便利,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购物时都会进行注册,并提供了相关信息。但当前形势下,互联网监管困难,网络经营者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身的利益,买卖消费者信息和透露消费者隐私,而消费者也因这些事情受到烦扰,比如经常接到陌生的推销广告和垃圾信息,更有甚者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获取消费者支付宝密码或网银密码,再通过某些手段谋取钱财,致使消费者钱财受到损失。而网络诈骗和欺诈,往往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网络秩序混乱也给消费者带来重大利益损失。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业展现出蓬勃生机,快递业也飞速发展,同时带来的问题也非常多。
(四)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商品的多样化、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群体的多样化,消费者往往对商品的认知不足,非理性选择,贪图小便宜等,货比三家,都会挑选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商家也会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对消费者进行欺骗。但是往往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并没有积极去争取自身的利益,因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为了一些小事去投诉、去争取,耽误了事情,也影响了心情,而且获得的赔偿也不多,通常都会选择忍气吞声,缺乏“为一元钱打官司”的勇气,如此这般,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行为,也为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据广州日报2014年报道,近五年消费者维权热线12315人气呈下降趋势,而据调查显示遭遇消费纠纷时,近6成消费者都会选择“忍气吞声”,因为在消费者眼里消费本来花费不多,如果维权需要花费更多金钱、时间、精力,那就得不偿失,因考虑成本而不敢去维权,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
(五)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起步较晚,经济体制的转型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经济纠纷,另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检测设备及技术落后,相关部门不作为,对于某些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等,也是造成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原因之一。在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前提下,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方式也多样化,如隐私权,包括电子商务中私人信息、用户资料等。而当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却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等相关内容。同时,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时,却找不到符合保护自身权益被损害时的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种类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扩大保护范围并能根据所需提供相关法律依据,同时诸如求偿权、精神损失赔偿之类的都应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经营者的规定不明确,要进一步具体化并增大可操作性,避免经营者钻法律空子或打球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侵害,也对经营者的行为及市场经济秩序进行了规范。同时在处理维权的过程中,当发生消费纠纷时,就会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与有关行政部门、消费者与仲裁结构等多方面关系,一旦消费者与经营者协调无效,就会选择其他途径进行调节,而这其中涉及到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甚至公安部门等多方面问题,程序繁琐。同时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如果采取法律途径,就需要进行举证,而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及耽误的工作、浪费的时间、精神损害等,都没有明确规定的赔偿,如果消费者权益被侵害不是很大,但是又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来进行维权,消费者望而却步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保护消费者消费权益的对策
(一)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自身综合素质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而当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些年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消费者权益问题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甚至没意识到自己权益受损,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观念下,甚至有人也会认为“吃亏是福,下次注意就是”等。也有消费者当权益受损时,想维权,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也有消费者当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极端措施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消费者本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的概念,客观上也就纵容了不法经营者,造成了假货明目张胆的投入市场,假烟、假酒、过期食品、仿品等,包括以前的“地沟油”事件和近期热点“僵尸肉”问题,都是不法经营者对消费者侵害的经典事例。与中国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由于维权意识强、法律认识充分,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知道运用相关法律,并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是关键,消费者作为重要当事人,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消费者作为国家公民,国家相关部门也有义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也是必然存在的,经济的发展与革新以致现行法律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与消费者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使市场能公开、公平、公正,打造良性市场。消费者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分子,诸多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也是基于以人为本,法律的改善中,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必须跟进当前形势需要,将隐私权以及精神损害等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以及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的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相关内容也应纳入其中,而且进一步明确规定赔偿相关内容。此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法律体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互补充并进一步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打击力度。
(三)加强对消费者消费权益的社会监督市场经济体制下,首先,是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监管工作,严把质量关,让劣质产品没有生存的空间;其次,要善于利用和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包括新闻媒体、贴吧、微信或朋友圈等,将抽检结果及时公布,通过媒体的曝光来唤起相关行政部门的重视以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也使伪冒劣质产品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诸如“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毒胶囊事件”、“僵尸肉事件”等,媒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监督作用,通过舆论的压力来引导消费者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最后,相关行政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等相关组织,通过宣传栏、建立微信关注平台等来相关消费信息,通过消费警示、消费提醒、消费维权等来引导广大消费者合理消费,并在消费者本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保护自己。
篇10
关键词:城镇建设;工程管理;市政工程
Abstract: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modern one, its belong to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is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local authorized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 is not only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group show project,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overnment image construction,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residents, successful project construction town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ext to our country tow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measures are simply described, and lists the town construction bidding,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town municipal road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Keywords: tow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unicip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而今,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作用下,工程施工项目的发展也找到了新的前进方向。城镇建设作为现代建筑工程项目之一,其属于市政工程,是当地的行政主管部门授权施工的工程建筑,它不仅是建筑施工队展现实力的工程,更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代表,而且能够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成功建设城镇工程项目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就目前我国城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它的发展尚且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 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1、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意识
就目前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规范意识是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有些工程单位没有规范化工程建设的意识,因此不签正式的施工合同的情况也很普遍;其次,部分市政单位为了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在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上不按照基本的建设程序来,越权、跨部门的现象十分严重;最后,多数工程单位的工程规范化意识不全,在办理众多工程许可证时,常常是遗漏了一些必要的项目许可证,因此,也经常是去补办许可证书,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缺乏规范化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法律意识薄弱的表现,更是政府失职、滥用权力的表现,有失国威。
2、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缺乏质量保证
就目前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质量保证更是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大毒瘤:首先,城镇工程施工单位为了做足“面子工程”,常常是为了缩短施工时间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问题;其次,有的城镇工程施工单位唯利是图,为了追求那点蝇头小利而建设质量次品的建筑工程;最后,部分城镇工程单位管理负责人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最终导致了工程产生质量问题,影响了城镇工程单位的建设效果。
3、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缺乏监督机制
就目前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是近来影响工程建设发展的重大阻碍:首先,部分城镇工程施工项目单位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本部门,没有部门基础就不会有监督机制的形成;其次,还有的城镇工程施工项目单位的监督机制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或是自身的职业技能不达标导致工作效率低,或是自身的道德素质不强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最后许多城镇工程施工项目单位在监督机制部门的选才门槛太低,许多工作人员是“走后门”才进监督部门的。监督机制部门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工作质量。
二、 如何改善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现状来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更需要城镇工程施工项目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下是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改进的几个重要方向。
1、加强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要改善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第一步要做到加强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规范化管理。首先,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城镇工程项目单位教育宣传规范施工的重要性,还可以邀请一些农民工代表参加讲座,明确什么是规范施工,为什么要规范施工,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安全施工意识,也促使市政单位加强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其次,国家要出相关的条例规范,针对现行法律法规中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要逐步细化,使得有法可依,加大惩戒力度,以惩罚为主,奖惩结合等方式严格要求市政单位按程序要求进行施工建设,做到遵纪守法、恪职守责,使工程建设的更加合理、合法。
2、确保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保证
改善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要做到确保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保证。首先,国家要通过电视媒体、教育培训、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城镇工程单位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城镇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正视速度、质量和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国家要对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工作人员加强道德素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科学引导,杜绝贪污受贿、偷工减料等行为的出现;最后,向施工单位进行强制性标准的宣传,让城镇工程施工项目队熟悉指令标准,认真执行法令标准要求,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
3、完善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督机制
要改善我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第三步要做到完善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督机制。首先,要严格控制城镇工程项目单位在监督机制部门的选才门槛,严禁“走后门”现象的出现,使监督机制更加合理化;其次,在部分没有监督机制的市政单位,国家要强制要求他们建设监督部门,加强工程建设的督促功能,促进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最后,城镇工程建设单位要积极培养监督机制人员的工作能力,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以及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加强他们对自身的行为约束,从而把一些不良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城镇建设工程管理问题个例分析
1、在施工中,招投标往往被不法人员利用,健全的招投标机构是实现工程招投标公正、公平的关键,虽然地级市以上招投标机构对城镇施工招投标施行集中统一管理,但是招标的专业人员较少,导致存在骗取中标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以下为几点建议:
①城镇施工招投标应由地级市以上招投标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从地市级以上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参与投标的评标工作。
②在招标文件的评标程序中除了对标书的纵向符合性评审,还应对标书横向符合作出规定。
③加强评标专家的管理和培训新知识,评标专家标书发现问题应敢于提出和检举揭发,对明显围标而视而不见的行为应予追究。
④对出现有围标嫌疑的,可通过对投标单位的质询和书面保证等方式处理,并经评委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围标,并做好评标会议纪要,上报上级建设主管部门。
2、城镇给水管网水质管理问题是一门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管网水质的因素还很多,牵涉的部门,人员就更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如对二次供水水箱的有偿清洗服务;对管材、闸阀,配件应选用符合卫生饮用水标准的定点厂家;对施工单位,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安装施工验收合格证制度;加强对有自备井单位及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增强人们参与水质管理的意识;强化城镇供水行业人员的社会公用事业的责任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从而使城镇给水管网水质管理工作做得更完善。
3、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城市的形象面貌都与市政道路工程息息相关,因此保障道路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工管。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创精品优质工程。
做好市政道路的管理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加强现场技术交流;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加强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建立工序质量控制,提高工序质量;加强地下管线及排水设施位置处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不仅是施工单位展现建设实力的方式、市政单位展示公平公正的途径,更是国家表现自身法律法规、人道安全、监督机制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城镇工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城镇工程的质量安全、完善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督机制,科学处理好城镇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任务,促进我国工程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刘建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改革需适应社会发展的探讨[J]. 科技风,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