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财务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社财务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作社财务财务制度

篇1

1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个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中的财务管理进行调查和研究,首先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该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性质为生产性合作社,其次为运销合作社通过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合作社中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1.1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导致财务管理状况混乱

最初的农业合作社是农民们自发创建的,农民的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合作社内部缺乏比较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积极的聘用一些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会计人员,而且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因此在进行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核算不准确、不具有专业性,进而导致其在财务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

1.2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的经济法律意识薄弱,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

虽然说国家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问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具体到每个合作社,财务制度都不够明确,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只有一部分合作社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有了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也不够,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使很多法律制度流于形式。同时,合作社内部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对股金分红、利润返还和股息等方面不了解,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分配,还有些合作社在分配过程中是领导单方面说了算,财务分配不够透明化,这将严重打击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会让社员产生退社的念头,不利于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

1.3合作社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发展资金缺乏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主参与的互经济组织,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又比较低,在进行合作社的建设投资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信用社、政府和农行的资金投资来进行自身的发展,具体融资情况如图二所示:政府由于政策和业务的限制,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资金投入比较少,很多合作社依靠一般的农户和合作社核心成员的会费维持合作社的发展,导致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满足。

2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做好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2.1建立健全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

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不到合作社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农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能保证合作社内部资金的准确核算和流通。所以管理者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相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积极成立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机构,对内部的资产进行管理,同时做好财务审批制度的管理。首先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不同特点,针对各自的情况建立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规范合作社的资金财产核算流程,加强对合作社原料采购、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资金进行核算,保障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合作社,要积极学习并明确政府关于财务的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并结合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积极成立财务管理机构,成立理事会,负责合作社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成立监事会,负责管理合作社的财务和资产监督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会计负责建立合作社的总账和明细分类账,对财务的收支状况、成本费用的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和管理;出纳人员要及时进行合作社的现金进出账登记,对银行的存款进行每日记账,同时做好合作社的资金收支情况登记。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保障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其次,建立起合作社资金资产的管理制度,对合作社的资产进行内部牵扯制制度的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制管理。在合作社内部进行公用资产的购置,报关和使用的环节上,做好购置计划与审批、审批和采购、采购和保管、保管和使用审批等环节分开,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清楚明了。同时做好台账登记责任制管理,对产品的购置、使用和管过程中,将责任落实到人,一旦资产遭到破坏和损失,能够及时的追究相关的责任,由直接的负责人负责。同时要做好内部财务的审批制度,合作社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要有明确的目标,都要通过理事长的审批,确保合作社的每一项资金支出都用于合作社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和日常的管理。财务人员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项目的原始凭证,包括支出计划的审批、发票、验收清单和入库凭证等都要齐全,而且这些凭证一定要有经办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才可以入账,如果某些款项是由集体审核通过的,需要凭借会议记录或者形成的决议来作为合作社入账的依据。在进行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对财务资金和财产状况进行及时的公开,可以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将合作社的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张贴于办公地点,每一年进行财务工作的年度总结同时做出下一年的财务预算。

2.2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制度培训,进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推进

首先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制度培训,让员工明确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目前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涉及农村的法律法规、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及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保证员工了解、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进而规范员工的行为,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专利开展提供前提和保障。同时做好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保障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依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而且,合作社在聘用财务人员时,要对其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考察,尽量选取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来担任财务管理工作。

2.3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的分配制度

在进行分配核算的时候,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财产和资金的清查核算工作,对全年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核算,核算结束后,将核算成果和盈余分配方案提交给理事会。理事会召开所有工作人员会议,公布分配方案,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分配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经过理事会审核通过以后,由社员大会审批之后方可实施。

3结束语

篇2

摘要:2013 年8 月,《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始颁布实施,随着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的特点区别与普通企业。本文从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和内容出发,分析财务管理现状,以期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随之产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而蓬勃兴起。

据海南屯昌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社918 家,比2012 年4 月份统计的数量新增17.8%。出资总额36953.67 万元,合作社成员近20734 人,带动周边农户近40000户。

2013 年屯昌县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350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屯昌县政府的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在不断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农村资源,有效促进了农业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

(一)成员账户的不稳定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因此管理成员账户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合作社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供应商和客户。一旦成员不再与合作社发生交易往来、不再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时,可以自愿退出合作社,可以抽回入社资金。而为了稳定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不能随意撤资,特殊情况除外。随着社员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变化等自身条件的变化,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合作社社员账户与合作社的财务关系变得很不稳定。

(二)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合作社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提高对外交易额为目标,由农民自己成立,自己管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即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在合作社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同时也是供货商和销售方。西方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作社价值最大化,由于合作社的性质区别于股份制企业,因此,国内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不应以合作社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合作社对外追求合作社利益最大化,对内提供服务最优化和技术最佳化原则。

(三)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

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四)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

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 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 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

2013 年8 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 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

通过对屯昌县100 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

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

四、建议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融资难、财务决策民主缺失、财务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抓住当前特区经济的机遇,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政策和优惠措施,努力对外发展交易业务,对内完善内部管理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构建适宜当前合作社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各种财务活动有序进行,合理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利润;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真实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桂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特点[J].财会研究,2007(7):76-77.

[2]刘蕾.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探讨[J].财会月刊,2011(11):1-10.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问题;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随着国家一系列发展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如雨后春笋般多而茁壮。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茁壮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在风险防范、生产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如何应对新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现将我院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调研及近几年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中发现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一、农民专业合作财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财务人员方面。在调研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设置上有以下问题:没有专职财务人员、有的设有专职财务人员但相关人员却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由于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到位,财务人员不懂基本的会计核算知识,不能尽其财务核算职责,财经政策法规等掌握很少,更难以尽到财务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多由合作社负责人指定,执行负责人的意志,无独立行使职权的条件,不能发挥监督作用;许多合作社的财务不公开,监事会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名存实亡。

临沂蒙阴县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开户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四证齐全,其在日常管理、果品生产、农资运营、测土配方等工作方面规范,且专业合作社设有党支部办公室、远程培训室等,在于社长的领导下各项工作都进展良好,在同类专业社中遥遥领先,2009年合作社生产的“蒙山脆”蜜桃被确定为钓鱼台国宴招待用水果,2011年被南京苏果、深圳天虹等大型超市定为山东蜜桃生产基地,与北京物美、上海华联、山西美特好、济南银座等连锁超市签有直销合同,实现了“基超对接”,保证了果农增产增收,并出口到越南等国家。但由于合作社没有设置专业财会人员,其账务处理是由一名企业会计人员代为记账,虽凭证账簿齐全,但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要求做账务处理,其科目名称用的是财务会计的,不是合作社会计的,与合作社实际情况不相符。

(二)资金运营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活动方面应当关注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筹资决策不当,会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并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第二,投资决策失误,会引发盲目扩张或者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其资金链断裂或者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第三,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合作社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的状况;第四,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其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等。

1、筹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筹集渠道较少,基本是社员股金、社员存在合作社的闲置资金、较少的留存收益资金等。资金渠道狭窄且资金量小导致合作社的规模发展受限。

在资金筹集方面,有的专业合作社以高回报作为吸引社员入社的条件,投入的资金越多,其利息越多;还有的以介绍社员入股的金额越多,回报越多等为条件来引资引人入社。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吸收款项的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的一时之困,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埋下隐患,加大资金风险。

2、投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投资方面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方面,一是合作社自身资金量少;二是缺少专业投资人员进行操作。少量的资金及非专业的投资人员会使合作社的投资风险更大,以致合作社不敢贸然将资金进行投资运作。从资产方面来说,大多数专业合作社的财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资产缺乏有效控制,难以保证财实相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专业合作社每月有300多万的现闲置资金,但由于没有投资渠道,只好让这笔钱呆在账上,每月还要承担利息费用。合作社负责人说,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投资方式,在能保证资金本金安全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收益,哪怕仅仅是能够满足利息费用也可以,至少可以减轻合作社的费用负担。

3、收益分配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收益分配中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比例制定不合理;有的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方面的分配制度,社员只能享受购买农资优惠、产品销售优先的待遇,合作社没有对社员进行利润返还。而有的合作社则由于分配权集中在理事会,没有监督约束机制,社员对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毫不知情,甚至于有的合作社相关领导及社员不清楚何谓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仅仅是了解一点股息的情况。

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机制不合理会引发重重矛盾,矛盾的积累势必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或导致合作社的解散。收益分配制度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

(三)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如雨后春笋般,但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随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健全、完善,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几年的调研中发现,部分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财务制度,但不科学,与现实情况及政策法规的要求不适应、不相符;有的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是规范的、合理的,但执行中大打折扣。总体而言,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监督。

2、凭证审核不严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凭证、票据审核不严格、不规范。前期调研及近期的培训中,了解到一些专业合作社签批不严格,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不规范。大量复印的票据、白条、填写不规范的票据都有出现。如有的专业合作社仅仅是负责人签字后,就可以作为凭证,这是不符合凭证审核要求的。

3、现金管理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现金被侵占、挪用,有的专业合作社则出现现金偏高的现象。有的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中不注重生产、不开源节流、不量入为出;还有的专业合作社现金管理不规范、账务处理杂乱。

4、档案管理不健全。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档案管理不健全,虽然有会计档案室,但没有建立资产台账、相关的明细账、甚至于没有建立账簿。如有的专业合作社的账务是由其负责人在一张纸上列示每月收入、支出、盈余,账簿及凭证等没有或丢失。

二、对策和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关系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分析、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专业合作社要配备专业的财会人员,并且定期培训财务人员,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对于聘请社会兼职会计人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应当对其聘请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要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合作社有财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则应当送其参加培训,尽快取得从业证书,并要对其加强后续培训教育。

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专业合作社应当做到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定期参加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学习,从而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等各方面不断得到提高。

临沂河东区供销合作社的亿嘉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引领和指导下的各农民专业社,在各专业合作社成立时,由亿嘉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派出人员对新设立的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手把手地将合作社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教授,特别是财务人员,由林主任亲自指导,定期检查,使每一个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快速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拓展筹资渠道,增强资金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资金实力不足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合作社应当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尽可能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并加强资金运营管理。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监督职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制度,对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生产过程业务、销售过程业务、财务成果分配业务、对外投资业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加强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各项签收、审批程序,以保证合作社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加强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工作人员,对合作社的社员也要进行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社员的整体素质。

如临沂亿嘉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根据会计业务需要,建立必要的会计岗位,配备称职的会计人员,实行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合作社应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设置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合作社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记账方法采用借贷记账法;合作社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一个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印章的管理;公文及合同、凭证的管理规定;财务审批报销制度;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所有者权益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且每个合作社每月都有财务分析表,以上相关规定能够保证合作社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均衡各方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是其吸引社员的因素之一,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社员的自律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建立风险基金,专款专用,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有的专业合作社提取10%~20%的风险基金,以留存收益的形式作为风险防范的储备金,以保证专业合作社的长久稳定持续发展。

在收益分配方面,要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按合作社章程的规定执行。一般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净利润的35%比例提取公积金、5%比例计提公益金,合作社股金分红和二次返利占可分配利润的比重为60%。

(五)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惠农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其行业性质、自身具有的性质等因素,其资金需求仅仅靠其自身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的介入。政府的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支农资金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引导作用。

以临沂河东为例,在临沂市政府、临沂市供销社的领导下,在亿嘉果蔬产销合作社的带动下,河东区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运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不但需要自身的努力,也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但不论何时,对于财务管理是不能疏忽大意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中华会计网校.2011.2.14.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使农民发展致富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层定义,从概念上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农村家庭经营承包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动性经营组织;从服务对象上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组织。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与日俱增,规模也逐渐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作的过程当中,怎样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服务群体是它的社员,即农民。我国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是60%,他们是最务实的人,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在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能让他们切切实实的获得什么利益。下面就怎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做出几点建议。

一、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原则

社员希望建立自己参与的决策机制和选举机制。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以及制度方面比较关心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为如何、这样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怎样产生、他们如果参与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能否具有发言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公开透明等问题。这就是农民担心的。他们把钱投入到合作社当中,会不会亏本,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像最初了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那样,能够自己说了算,能够真正的行使作为社员的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现在所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的原则,定期的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对理事长的产生,遵循大多数社员的意见,由海选产生或者由当地有威望的农民来担任。这样,社员们才能够充分的信任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提高农民参与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进而所有社员同心所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二、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对于所有社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就近些年一些地区农产品严重滞销,造成农民一年来没有任何收益可言甚至血本无归,这与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不及时,资源共享不到位息息相关,农民的收益也因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受到巨大影响。针对以上情况,可以建议在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某部门,该部门专门对全国各地的农民进行样本调研,了解这些社员对下一年培育、生产农产品种类的意愿。这样点连成线,线汇成面,面形成立体空间,合作社之间就可以加强联系,共享信息资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避免农民们在同一耕作季节耕种同样的农作物,进而导致某些地区的该农产品大量滞销。倘若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做到位,那么,对于合作社的社员而言就多了一层利益的保障,社员们不会使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囤积,导致赚不到钱。

三、强化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分工与合作理念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经营主体的分工与合作是必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是一种互助型经济组织。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成员提供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合作社对外开放,也要盈利。合作社的盈利是属于社员全体的,这些盈利要通过农产品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育种、生产、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等各个环节,所以在合作社日常运营中,特别需要社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在分工时,要落实到人头,假设有三个人分别是甲、乙、丙,他们均是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理事长委任他们三人做A、B、C三件事,这时,在分工时,就应注意由谁负责哪件事,以至于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责任人。在分工过程中,还应该向社员普及有关分工思想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虽然是分工,但是大家负责的每一件事,事情结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大家最后的利益。进而能够让所有社员,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合作的理念如同分工,大家共同经营,逐渐发展致富。

四、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

农民是最务实的人,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本清晰明了的账。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赚到的属于自己的利润不流失,能够通过合作社赚到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还不健全,也并不明晰。社员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完整,所以希望可以进一步的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能够从根本上使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致富。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提出的几点:切实的遵循以社员为主体原则;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强化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分工与合作理念;明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以及利润分配,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都可以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载体的优势,把它作为一项重要而简单的途径使农民发展致富。

参考文献:

[1] 潘劲.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J].理论研究,1996(4):2427.

[2] 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38.

[3] 王征兵,许婕,孙浩杰.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借鉴―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6165.

[4]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5]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6373.

[6]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3:354358.

[7] 张晓山,苑鹏.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6):8996.

[8] 张晓山.创新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J].新视野,2007(6):1517.

[9] 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423.

[10] 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践[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6):8996.

[11]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篇5

烟叶生产技术性强、工序繁杂、风险性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市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决定了烟叶生产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道路。而烟农专业合作社就是在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的互经济组织。烟农专业合作社既能保持农户家庭独立经营的积极性,又具备合作制规则的优越性,对传统烟草农业转变为现代烟草农业,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促进烟叶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邵阳烟农合作社财务核算基本情况

邵阳市烟草公司在省烟草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贯彻“政府引导、烟草扶持、部门配合、烟农参与”的指导精神,自2011年以来,邵阳烟草陆续在隆回、新宁、邵阳县三个烟叶主产区建立了8个烟农专业化合作社。随着烟农合作社建设的较快发展, 亟待解决的则是如何加强烟农合作社的财务管理。

总的来说,目前的财务制度还是有章可循的。

一是普遍采用“社账站管”、“社账乡管”的财务核算管理模式,各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由当地财政所代为记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对收入、支出、资产及盈余进行核算。

二是建立了财务报账审批流程,各专业合作社的审批流程一般由经办人签字,董事长审批,再到出纳员报账。

三是建立了账务公开制度,对各项管理制度、年度盈余分配、专业化服务收费标准、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成果,进行张榜公布。

四是财务收支进行了分开核算、管理,建立了收入明细账;对固定资产建立了台账管理,部分合作社从专业服务队的收入及盈余分配专门提取了资产管护专用基金,用于对资产的日常管护。

尽管如此,由于?烟叶专业合作社是由烟农自愿联合的互经济组织,当前的财务管理仍然普遍较弱。尤其是2012年初,邵阳市开始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原由乡镇经管站负责的合作社会计核算工作,移交至乡镇财政所管理。在财务工作交接和延续核算管理方面产生了一些断点。

一是原始记录不完整。合作社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六个专业化服务队,收入和支出记录不完整,仅仅造表列示应收某项服务收入和支出,未提供服务记录,收、付款凭证,具有随意性,容易产生坏账、烂账。

二是财务管理欠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不规范,各种会计凭证传递接交不及时;存在“多头放水”情况,董事长、总经理、报账员都可以到经管站借钱、报账,不利于核算和监管;存在有“坐支”现金的现象,服务队直接用收到的现金,支付开支;代记账单位与合作社对账不及时,无法起到财务管理应有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三是资产权属不明晰。合作社资产权属不清。社员有以实物资产入股的,也有以现金入股的,而入社后,实物基本上由社员自己支配,在权属上还没有明确,在管理上没有按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而政府、烟草部门无偿拨入的款项、资产在权属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对资产的使用和管护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四是激励机制有欠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盈余返还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政策,在很大程度能起到了吸引烟农入社的作用。但对合作社管理层的激励以及社员对合作社贡献的激励,缺乏有效的办法,制约了烟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五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是“社账站管”或“社账乡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记账,仅仅兼职核算,不能设置内部科目,如管理费用,大部分合作社只设置了一级科目,不能准确恰当的反映烟叶专业化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财务人员严重不足,有些报账员甚至不懂会计业务。

二、强化邵阳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对策

邵阳烟草理解并认识到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致力把烟农合作社建设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如何加强现阶段烟农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社账站管”、“社账乡管”力度,通过增强合作社财务人员配备等措施,来促进合作社的良性发展。

一要抓实基础。从原始凭证入手,对专业服务队要求按天记录收、支明细数,并要求队长以及当事双方人员共同签安确认;加强时效管理,全体社员在当月的收、支票据要在当月送达报账员进行报账;坚持“收支二条线”,做到“一个龙头放水”;做好档案管理,定期把凭证、账薄、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定期公示相关报表,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二要明确职责。制定财务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合作社应根据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要求,制定财务管理流程,明确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严格按照章程和程序办事,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执行。各级政府、烟草部门,对无偿划转的各项资产,在使用、保管、获利和处置上,要有明确的要求或规定。

三要建全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货币资金收支、经费开支等各项业务,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财务收支审批、财产清查、盈余分配等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强化财务核算管理。

篇6

公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及融资情况

目前,公安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加工及流通领域,基本覆盖了水产、瓜果、蔬菜、畜禽、粮食、棉花、苗木花卉、农机等各个产业和具有特色农业行业,其中种植业67家、水产36家、畜禽53家、农机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1.22亿元,其中货币出资5312万元,实物出资6954万元,出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50家,入社农户8000户,核心成员总数1505人,其中农民成员1404人,非农民成员101人,带动农户7.5万户,基地面积约20万亩。目前合作社共注册产品商标30个,资产总额近1.8亿元,固定资产6000万元,总收入近2亿元,纯收益8000万元,成员人均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1600元左右。当前,公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在运作中也还呈现出“八多八少”的状态:一是经营一产业的多,经营二、三产业的少,种养殖业占90%,流通服务及加工业占10%;二是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松散型占80%,紧密型占20%;三是农民成员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成员加入少,农民成员占95%以上,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只占5%以下;四是没有购股金的多,认购股金的少;五是机构不健全的多,机构健全的少;六是没有设置成员账户的多,设置成员账户的少;七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多,健全的少;八是没有提取公积、公益、风险“三金”的多,提取的少。据调查,目前在公安县辖内金融机构中没有一家直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投放贷款的。因普遍缺乏信贷资金支持,生产经营规模无法有效扩大。

农发行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缺乏合格承贷主体。一是经营管理缺失达不到银行信贷要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原先的种养大户演化而来,普遍存在规模小、制度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市场竞争经验不足、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有些合作社登记设立后,无生产、办公场所,也没有任何经济业务和服务内容,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营管理缺失直接影响了银行的信贷支持。二是管理不规范财务不健全达不到银行评级标准。多数合作社除了营业执照、验资开户证明外,没有财务制度、财务数据、现金流等信息资料。有的合作社即使建立了财务制度,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差,给银行信用评级带来困难。调查中发现,涉农金融机构更愿意直接贷款给农户,因为在贷款管理中可以直接掌握农户的有关信息,而贷给合作社,掌握的信息是间接的,难以有效防范风险。三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达不到银行准入门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覆盖在村级以下,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技术和人才力量也比较薄弱,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在银行贷款资格准入上很困难。

(二)风险转移机制缺乏导致贷款风险缓释难。一是自有资产少,抵押措施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时一般约定以每个入社农户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属于社员的私有财产并没有转变为合作社的共有财产,真正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资产少,加之地处农村,抵押品变现难度大,使得可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少。而其所经营的农产品、畜牧、林木等财产的流动性太强,又因其弱质特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影响较大,无法作为贷款抵押。二是区域担保公司缺乏,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欲通过专业担保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社员也同意以自愿抵押的土地流转承包权、五户联保、猪舍及存栏畜禽等为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但担保公司感到监管能力不足、反担保措施难以奏效而不愿介入,可见抵押与担保的缺失是合作社向银行贷款的重要障碍。三是农村保险市场缺位,容易造成损失风险向银行转移。农业风险大、赔付率高,政府又缺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加之农民保险意识淡薄,投保率低,一旦发生经营损失其资金风险就会向银行转嫁。四是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正向激励政策不落实。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够宽裕,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技术补贴、资金援助等扶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也没有对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银行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能实现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从而影响了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而需要承受较高风险代价银行的积极性。

(三)银行信贷产品及监管的适应性还有欠缺。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额都不大,加之农发行机构少、信贷力量不足,“求大弃小”的思想使得农发行对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趣不大。没有提高到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上来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二是缺少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目前,农发行主要通过所开设的其他涉农企业贷款品种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准入门槛高,必须采用非信用方式,而且要求按月结息、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而养殖、种植业与加工企业有所不同,不是每月都能产生现金流,因此贷款品种和管理制度与合作社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贷款也只有合同收购贷款等品种,其支持范围也较狭窄,仅局限于向已建立信贷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发放贷款,无法涉足蔬菜大棚、畜牧业养殖、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其他领域。而且信贷支持的环节也有限,仅局限于农产品的订单生产环节。三是贷后监管难以到位。在承贷主体是专业合作社的情况下,资金实际使用者是社员,有些贷款又是通过合作社以货币方式分到社员手中,在目前农发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农发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内部管理,培育合格承贷主体。一是帮助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高专业合作社资信程度。按照现代企业要求,依法完善相关制度和章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适度风险补偿机制和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保证社员股东的监督权得到有效行使,真正形成自愿联合、产权明晰、利益共享、民主管理的紧密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和资信程度。二是鼓励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提升生存发展能力。依托现有的种养殖基础,根据各自产品特色,由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模式向产后精深加工、产品运输、商场超市对接等层次延伸,做大做强,逐渐孵化出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企业等,更好地获得贷款支持。

(二)优选支持模式,推动政府积极扶持。一是在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上,其贷款对象的选择要优先支持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合作紧密型、处于成长期,有组织活动、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四有”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现金及有效资产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合同的模式,既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原料可靠来源,同时能够迅速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三是积极探索以“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着力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促成地方政府作为扶持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购销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生产主体、农发行作为融资主体的“四位一体”支持方式,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四是积极促成地方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性扶持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三)创新信贷产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一是针对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生产周期特点,建议总行修改其他涉农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合作社贷款实行利随本清的贷款管理方式。二是降低专业合作社使用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条件,妥善解决养殖专业合作社续贷问题。三是尽快制订出台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评级、授信办法。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特点,在贷款种类、额度、期限、审批流程上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需求。

(四)丰富担保形式,强化风险防范措施。一是扩大抵质押担保范围。凡是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各类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物。探索采用合作社法人代表、主要社员的房地产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抵押;有价证券、存单、合作社股权质押等担保方式。二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资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我行提供有效资产抵押,如房产、土地、机械设备抵押,库存物资浮动抵押等。三是采用专业担保机构担保的方式。优先选择那些实力强、信誉好、资金雄厚的专业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同时,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机构,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引导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入的持续增加和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明确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健全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政策措施,推进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为信贷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篇7

关键词:能量跃迁 管理者 激励机制 制约机制

基于个人能量跃迁视角下管理者影响机理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的界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不同于单纯职业经理人,是物质资产所有者(股权持有者)、合作社使用者、组织管理者的结合体,是合作经济发展低层次低阶段的产物,也是特色与特殊性所在,既是较大股份持有者,又是重要经营管理者身份,智猪博弈中合作社发展的更大收益者(小股份持有者普遍搭便车,是小受益者),有更大激励驱动力做好合作社管理。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农村人才稀缺),决定了合作社管理者身份内在规定性,即有能力、有意愿成为合作社带头人,预期在外引内联基础上能够达成合作共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个人能量跃迁机理

本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视为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通常这些人属于农村精英类型,是农村的稀缺资源,这些人通过打工、创业等经历获得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资金、信仰都视为能量,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个人能量的跃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是初期的倡导推动者、发展期的核心领导(董事会成员)、深化期的推进者(制度规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管理者凭借个人威信、资产、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吸引、说服农民参加合作,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在发展期,管理者利用个人的社会资本、资金、经验领导合作社项目投产并负责销售、解决卖难的问题;在深化期,管理者坚持合作信仰,保障成员利益,规范合作制度,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合作的收益,所以合作社管理者是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家。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项目选择、成员组织、生产管理、资金投入、资料采购、产品销售、品牌塑造等环节仅仅依靠普通成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这些农村精英的管理者在各个方面投入精力、时间和资本,通过个人能量的释放,解决以上环节的问题,并带动合作社发展,从而实现能量的跃迁,可以说管理者是否优秀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败。作为稀缺的农村精英分子,担任合作社管理者意味着放弃了一些其他渠道的经济收入,如果没有激励将降低他们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热情,特别是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级阶段收益较低,管理者经济回报也较低,甚至是义务劳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这些管理者进行激励,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也要采取制约保证合作不会变质。普通村民在能量吸收的过程中同样产生了能量跃迁,从低能量向高能量的变化。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对外部人力资源进行激励引入农民合作中来,如图1所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现状

1.现有合作社管理者的类型。笔者从近几年调研陕西、河南、湖北的近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只有很少比例的合作社能够为管理者支付工资,经营情况稍好的合作社能够为管理者出差提供当地农民日平均工资的补助,大多数管理者从合作社获得人力资本的回报还是相对较低的,兼职、兼业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普遍现象。现有合作社管理者可分为以下类型:一是行政类,村干部和挂职干部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者类型,他们发展合作社出于经济和政治业绩的双重目的,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和政绩压力,所以积极推动合作社发展;二是经营类,企业代表、农村经纪人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通过合作社可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地位,自己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三是兼职类,兼职的专家、科技人员、合作志愿者是出于社会发展、对合作社的热爱和公益事业的目的,愿意用一部分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帮扶、关注、影响合作社发展,他们对于经济回报要求很低;四是回馈类,回乡的企业家、部分农村党员则是出于回报家乡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考虑,能够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较多资金和时间支持;五是事业类,回乡打工者和大学生村官发展合作的热情较高,他们将个人事业发展与合作社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参与合作的目的不同,所以对合作社的期望、回报、关注程度、投入、对合作社发展影响也有所差异。

2.激励和制约机制缺乏产生的问题。合作社实行“以按交易量利润返还为主”、“以按资本分配为辅”的分配制度,保证了合作社的公平性,但弱化了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回报。管理者不能作为职业经理人享受人力资本的报酬,所以难以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加入合作社管理。缺乏激励将导致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长期的经济和精神激励的缺乏,管理者的热情难以持续,没有优秀的管理者仅靠农户是无法维持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调查中部分合作社长期处于空壳状态,无人管理、无人参与。缺乏制约会导致管理者的机会主义,部分合作社管理者会倾向于将合作社变为谋取私利手段。调研中发现一些经营较好的合作社中,管理者获得大部分利润,仅仅给农民基本的价格改进或一次利润分配,管理者用较多的股权或者依靠社会资本的优势独占从销售渠道获得的高额利润,农民收益没有显著提高,这样的合作社有强烈的倾向转变为股份制公司,或者合作中资本占有主导优势,合作被异化,合作的原则被抛弃,违背了合作的初衷。

基于个人能量跃迁视角下管理者激励与制约机制构建

激励制约机制的层次分析图如图2所示。

(一)激励机制

1.激励机理与激励需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的分类中,行政类管理者较为注重政绩考核、荣誉和政治地位激励以及自我激励,合作社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经济激励位置可以靠后;经营类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营业务,所以经济激励如工资、报酬、提成、补助的激励应该放在首位,其次是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激励;兼职类管理者的社会资本和政治、荣誉激励应该是首位的,适当经济激励能够提高兼职管理者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回馈类管理者主要是推进家乡农村发展,经济回报激励效果不明显,但是社会资本和政治、荣誉激励能够有效促进这类管理者的加入,同时公益形象激励、税收减免能够激励这类管理者。

2.差异化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合作的原则和制度限制了合作社管理者的积极性,但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国外合作社的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剩余索取权以及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上逐步放宽了限制。合作社组成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也给管理者激励机制提供了空间。从剩余索取权角度,合作社要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只有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才能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在总目标层下,可以组合不同的激励方案,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工资、补助制度激励、政府津贴。在现有条件下尽量设立工资和补助制度,让管理者对合作社的发展有良好的预期,工资制度是长期激励,但补助制度应该及时建立实施,补助的标准达到当地农民日平均工资即可。政府可选择运作规范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对合作社的管理者发放政府津贴,从政策上引导合作社管理者积极工作。

人力资本的股权化和利润分配制度激励。由于工资激励实施有难度,所以人力资本的股权化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未来的收益和持久经济激励,将合作社的业绩、资产与个人收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管理费用比例,用于补贴管理者的经济收益。

社会资本激励。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创新型合作社模式、经营理念、农业项目和影响较大的合作社会受到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在媒体上得到推广和宣扬,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树立个人形象和扩展个人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

荣誉和社会地位激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并提高农民收入。这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很有帮助,因此政府可以对发展较好合作社的管理者进行荣誉的奖励,树立“榜样”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以提高管理者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管理者的考核激励。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可以采用考核激励的方式,特别是村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类型的管理者,将合作社发展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并享受同选调生一样公务员考试加分制度,激发更多大学生和基层干部进入合作社的管理层。在未来的全国合作社体系建设中,为基层的合作社管理者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

合作文化激励。合作文化是一种以成员相互信任为基础的组织文化,真诚、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在拜金主义日益盛行的年代,合作文化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追寻,而情感是人们寻求组织归属感的需要。

(二)基于个人能量跃迁视角下管理者制约制度构建

1.合作社财务制度的完善。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章对财务制度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很多合作社盈利性较差,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不高,并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并进行公开。这就给管理者的制约带来不便,因此完善合作社的财务和审计制度是监管合作社管理者的有效手段。

2.成员监督和沟通制度。成员是合作社的主体,其对合作社管理者监督能制约管理者的机会主义,成员的监督不仅体现在成员大会和监事会的工作中,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沟通制度对合作社管理者提出疑问并要求解答,在国外成员较多的农民合作社中,成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合作社管理者对话,要求解释管理行为或发展方向。通过监督和沟通制度成员与管理者能有效的沟通,成员能够充分了解管理政策与组织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能够了解成员的真正需求,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制约。

3.机会主义的惩罚制度。在现有的合作社管理制度中,没有设立惩罚制度,这会导致管理者和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加大,违背合作契约的行为发生概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当惩罚制度,加强对成员和管理者约束。

4.管理者选举和罢免制度。合作社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权力分离、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完善中小农户入选监事会和社员大会制,并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社员大会的监督作用,要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置于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以充分民主的方式管理农民合作社。

5.其他制约方式。经济契约,管理者与成员签订合作经济契约,如有违反合作契约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监督;外部的审计部门、司法机关、工商管理部门等对管理者的监管。

参考文献:

1.王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5)

篇8

一、生产管理

合作社首先从生产技术入手,开展生产技术培训,聘请大专院校等技术人员讲课、指导,在种植上按着统一操作工程进行操作,并在种植过程中对蔬菜病害进行统一的防治,派专人负责,检查生产工人的劳动情况,制定各项措施。基地内统一进行浇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的运用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蔬菜的质量。

二、质量管理

各社员在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原料如种苗及一切生产资料等由合作社统一代购,引进的品种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抗病性强、耐储运、口感好、产量高。在我地区番茄品种是最受农户和客商欢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以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产品质量是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作社对自己的销售产品执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设施大棚的温度,湿度,防疫等进行抽查。每一种产品必须精心进行挑选,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最后由负责人再次把关,验收,检查合格方可装箱销售,从根源上切断了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这样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程度,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三、销售管理

把握蔬菜市场行情,积极开拓外销市场。进行蔬菜种值技术信息服务,引导蔬菜农户瞄准市场行情,不断更新蔬菜品种,让社员在蔬菜种植经验交流中提高科技素质。由理事会负责采集有关市场信息和联系商家,统一销售。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以基地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合作社提供“五统一”服务,完善合作社产业链,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并不断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其成为当地棚菜种植业的龙头,从而不断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生产技术水平、市场营销水平;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培育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培育特色优势品牌,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共同抵御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

四、财务管理

篇9

一、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太仆寺旗自2007年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注册以来,合作社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全旗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87家,入社农牧户9700户、农牧民33900人,覆盖全旗全部6个苏木乡镇、140个嘎查村,约占太旗行政村总数的80%。

从从事行业上来看,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为主要经营范围,其中种植合作社178家,占合作社总数30.3%,养殖合作社229家,占合作社总数39%,;农机服务合作社89家,占合作社总数15.2%,;其他类型合作社91家,占合作社总数15.5%。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牧业机械化进程,推动订单式销售模式,提高太旗农产品市场销售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已开发水浇地2.7万余亩,建设现代化马铃薯种植园区11个、7300亩,时针式喷灌圈19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2个,现代化肉牛繁育、育肥基地7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流转整理土地达2.81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较传统经营方式实现亩均增产610公斤,亩均增收415元。共有15家合作社实现了订单式销售模式,2011年订单合同达630余万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动力拖拉机34辆,联合收割机41辆,各类配套农机具380台(套),2011年完成作业面积102.4万亩,实现作业收入121.2万元。

2012年已经营、且已盈利的合作社共有195家,实现利润3700余万元,平均每家合作社实现净利润18.9万余元,入社农牧户依靠合作社实现收入户均10115元,人均收入2981元,合作社在农村牧区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一)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太仆寺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合作社建设发展也较好。东部骆驼山镇、千斤沟镇以及宝昌镇三个经济较发达乡镇在专业合作社建设上,无论是数量、效益、规范程度以及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在全旗处于领先水平;而西部红旗镇、幸福乡在合作社建设上就相对滞后一些。在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要搞指令计划,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

(二)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目前强于养殖业合作社。太仆寺旗目前以园区形式组建的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已达34家,由于这类合作社社员基本上是以土地入社,因此社员与合作社联系较为紧密,带动作用较强;而绝大部分养殖业合作社由于合作社发展规模、程度等多方面原因所限,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今后,如何通过增强养殖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发展太仆寺旗养殖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于牧区合作社。太仆寺旗农区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方式多样、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发展速度较快;而牧区由于经营方式较为单一,受牧民们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目前合作社发展速度、数量、规范程度等暂时落后于农区。今后应当借鉴其他牧区旗县的发展经验,加快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日趋多元化。太仆寺旗合作社组建形式从2008年的主要由村干部牵头组建,逐步变成农民自发组建、返乡青年带动组建。很多其他行业人员看好农牧业发展潜力,投资到马铃薯种植园区、肉牛育肥基地、奶站,兴办农牧业合作社。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为有志于发展农牧业经营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成本低廉的法人主体地位,为他们进入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五)合作社建设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发展。从2008年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发展之初,绝大部分合作社都围绕着太仆寺旗“薯、蔬、乳、肉”四大主导产业开展种养经营,进入2009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太仆寺旗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合作社日益增多,各个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为今后太仆寺旗合作社打开各类市场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经营层次低,效益不高。一是合作社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从事种植、养殖的合作社占有较大比重,约占69.3%,而加工、仓储、农机等合作社发展较为滞后,仅占30.7%,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合作社目前尚没建立,行业间发展很不平衡。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将严重影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种养业离不开技术服务、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的支持,多行业协调发展,才能使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是合作社规模小,经营广度不深。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生产技术服务层次偏低,大多只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销售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社没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显著。专业合作社的主导产品虽在当地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经济实力弱,深加工滞后,品牌效应不足,导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牧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价格的低向性和不稳定性现象时有出现,市场经营风险仍然很大,合作社的经营效益还不显著。

(二)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合作社普遍缺乏财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技术、信息层面低,很难捕捉当今国内外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来,人才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业务技术不高、信息不灵、市场竞争力不强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合作社重创造,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一是运作不规范。不少合作社有章程、有制度,但只写在纸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不按章程办事。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虽设立了“三会”制度,但重大问题还是少数人说了算,社员主体地位尚未体现。

二是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从合作社发展现状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重视,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会计人员素质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培训。

三是没有形成利益分配机制。有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社员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得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抵制合作,行情差依赖合作。

(四)入社动机不纯,合作意识不强。入社成员动机不纯,抱着“搭便车”,想得到政府资金、贷款扶持或从中套取相关政策赚钱的心态参加合作社,缺乏合作意识和长远打算。

(五)审批不严格,监管不到位。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政府对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牧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过问不多,只管审批建立,不管发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统计上来的专业合作社数量越来越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有的少部分虽已挂牌,但并没有运行起来,成立的合作社是空招牌,缺乏实质内容。

四、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重视人才培训,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导、帮助选好合作社带头人,造就一批有合作思想、懂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组织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挖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是制订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做兼职社员,增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

三是制定科学培训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培训制度。在合作理念、发展思路、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业务培训力度,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的理论和相关政策,提高正确指导和发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牧民参加并办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四是要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增强其市场知识,培养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

(二)改善和规范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合作社要严格遵守《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利益。实行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力,完善内部决策机制,保证合作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公平。积极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及现代先进管理经验的应用,使合作社真正实现企业化、市场化经营。

二是要健全财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帐目。并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以此固定双方的责权利,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联办、联心、联利,既保护农牧民利益,又能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让合作组织成员真正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是规范监督机制。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监督作用,采取社务公开、帐务公开等方式,监督合作组织干部及各工作人员的行为。

(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合作社创办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原则,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广泛推进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逐步实现合作社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农牧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一,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多形式、多模式发展。

一是在实践中大胆创新,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允许农牧民以“合作社有限公司”及其他产权清晰、合法有效的形式组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二是从太仆寺旗优势比较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入手,支持农村牧区各类生产大户、营销大户、经纪人和农牧业技术人员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技术的优势组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要围绕支柱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以点带面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部门配合,沟通行业信息。各级职能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确保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积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信息、技术和项目等方面服务,搞好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和宣传。

(四)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与项目倾斜。发改局、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整合各类涉农涉牧项目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外部融资;融资风险自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合作社为了快速生产经营发展,需要扩大融资规模,在融资过程中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以实现融资效率最大化。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是狭义上的融资,是指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的资金筹集行为,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产权、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管理和行为目标等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合作社,所以其融资活动的运行机制有其自身特点。合作社融资风险是指由于合作社资金借款利率和收益率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实际上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是相伴相生的,经营风险可能会转化为融资风险。合作社融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环境保护风险等。控制融资风险对合作社的融资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社应防范融资风险,以降低因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内部融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创新

(一)内部融资活动的关键流程。合作社内部融资活动的核心架构包括:理事会、投资委员会、投资管理部战略规划部、计划财务部和融资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主管每年根据合作社的年度利润预算、投资计划及有关资金安排预测合作社的自由资金流量和长短期融资规模,编制《融资计划书》说明融资用途、资金成本、还款计划资产负债率、税收减免等,按规定权限报批后执行。融资专员将相关凭证提交财务部人员进行账务处理。融资管理部主管和战略管理部主管通过分析合作社的资金状况和金融业市场的变化,根据《融资计划书》编制《融资分析报告》。融资管理部提出融资业务管理建议,报送理事会审批。理事会对融资活动的执行进行考核,提出考核建议并进行考评。

(二)内部融资活动风险评估。1.融资职权分离的控制。在整体融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计划财务部和融资管理部专门负责对内融资工作,一般由理事会授权计划财务部主管编制融资计划,并交由理事会审批融资计划的编制与审核要适当分离融资计划编制人员和经办人员不能接触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人员与付款人员也要分离。2.会计记录的控制。会计人员应及时将准确的金额按照恰当的方法记录在适当的账户和会计期间,对未支付和已支付的利息进行详细记录;按照融资计划制定任务,并根据不同融资渠道划分对应的业务单元。3.资金运作的控制。资金筹集后财务部门负责运作,还本和付息等偿还由合作社的融资管理部门根据融资合同规划执行;严禁未经理事会同意在合作社之间进行资金的拆借。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互相牵制的融资机制,互相独立、相互补充和集体制衡,用严格的制度来弥补内控的不足。4.融资授权审批的控制。对于权益性融资,无论是最初的融资还是之后的增资、减资、转让,以及合作社经营结束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把资本结算、分配、归还以及形成资本公积、提取盈余公积及分配股利等业务,必须经过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审批授权,方可执行。

(三)内部融资活动控制机制创新措施。1.划分权限和高度集权。例如,融资计划编制与审核相分离,这样审核人员能够独立地判断融资方案的利弊,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人为因素导致风险的发生,确保运营的安全稳定。2.总量控制。合作社不能盲目融资,应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战略计划、经营计划和投资计划等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融资的总规模,避免因融资过多造成过高的财务风险。按照合作社的发展目标、经营计划和战略布局的要求,以支定收,制定融资计划。合作社的投资决策制定出来以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筹划,重新调整融资和投资战略决策,投资与融资密切相关,应进行总量控制。3.构建内部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合作社的内部融资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受到自身经营情况的影响。按照内部控制风险预警的原理步骤,合作社的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构建以下三个子系统。(1)警报识别系统。结合合作社筹资系统的内部信息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对筹资风险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掌握筹资风险的基本状况。(2)预警分析系统。对合作社的融资风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改进。预警分析系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结合宏微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合作社目前的经济状况、合作社的资产结构,制定预警指标变量以及相应的预警限值,作为风险分析评估的评价依据,对合作社融资风险出现的状况做出分析评估及风险判断。(3)预警处理系统。利用预警分析系统对融资事项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有效地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案,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

三、外部融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创新

(一)外部融资活动的关键流程。合作社的外部融资活动核心架构包括:理事会、投资委员会、投资管理部、战略规划部、计划财务部、法律事务部、监察审计部和融资管理部。合作社的融资管理流程为:计划财务部根据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量规划,制定融资计划,融资管理部根据资金需求程度来确定融资渠道和需承担的资金成本,融资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与金融机构探讨选取最快捷的融资模式并确定融资成本,在法律事务部的参与下融资管理部与金融机构签署合同,金融机构对融资合同进行审核并放款,合同到期前三个月,计划财务部向理事会提前汇报,避免逾期行为。

(二)外部融资活动风险评估。1.融资收入的控制。当融资金额较大时,可以委托独立机构代为发行,因为外部独立机构的客观性,既从外部协助了合作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较为独立客观公正地印证了合作社会计记录的可信性,防止伪造会计记录以掩饰不正当的活动甚至以融资的名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经办人员一般不能接触会计记录。2.偿还款项的控制。对于偿还利息而言,减少支票的签发次数或者开出单张支票,委托机构,可以减少舞弊风险。对于无法支付的利息支票要及时注销和加盖作废章标记,检查手续费等金额是否正确,以及凭证是否真实有效,以避免不合理的费用支出。3.融资授权审批的控制。理事会授权计划财务部编制融资计划,由理事会审批,适当的授权审批能够提高融资活动效率,降低融资风险,防止因缺乏授权、审批而出现问题。对于债务融资,无论是贷款还是交易发生的结算业务,都会有经济业务协议、合同等,经审批人员批准后,才能根据这些凭证执行。4.融资担保的控制。贷款担保是减少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也促使了合作社为降低风险与对方寻求对等担保,即互相担保。在接受担保初期,要对担保方进行整体信用评价,在担保期内,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信用变化情况。

(三)外部融资活动控制机制创新措施。合作社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占据很大比例,因此在对外部融资活动风险的预警中要时刻关注债权融资风险。初期的融资风险的财务预警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不抵债,这表明该合作社面临着严重的负债危险,有被清算重组的风险;二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获利能力下降,没有经营收入用以弥补资金成本;三是信用等级下降,这表明合作社的偿债能力下降,融资活动受阻,无法获得外部资金以支持收益良好的项目。经营管理预警主要包括:一是主营产品竞争力下降,这意味着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下降,发展受到制约;二是管理混乱,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这表明合作社的经营业务不景气,难以得到管理者的认可。恶化期的表现为风险在初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融资风险转化为合作社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重要财务指标严重超标,比如资产负债率上升,甚至超过100%;二是偿债能力低下,不但偿还不起债款,并且得不到债权方的延期允许,很可能会导致破产清算甚至被债权人接管合作社;三是合作社出现异常的停工、非季节性的停产现象,这也是合作社融资风险恶化的预兆。综上,应从合作社管理入手,加强合作社融资项目的审核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在设计组织结构时,既要明确职责分离,还要建立融资业务处理的审核制度,特别是严格规范的财务制度。对每一个资金运作项目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不能随意进行融资,合作社在融资时要谨慎,时刻关注融资成本、融资顺序与融资方式。加强合作社信用管理,这是目前合作社比较欠缺的地方,健全财务工作中对偿债的监督与控制,完善各类融资活动的后期工作。实施融资风险内控管理预警机制,在合作社融资风险预警过程中时刻监督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等程序,对于合作社来说由于其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考虑到资金成本可以不必专设相应的职能部门。

参考文献:

[1]刘旭光.农户融资问题的研究———基于山东省东营市地区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