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

篇1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关。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以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学校,并做到“六有五落实”:有领导小组、有校牌、有工作制度、有考核、有档案资料、有活动经费;领导、管理、师资、教材、教学五落实。落实政府主管、教育部门主抓、妇联等相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确保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篇2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保健;社区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25-03

青少年在整个人生阶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生理上,青少年迅速长高,体力、知识和能力增强,他们认为自己不再是孩子,逐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意识;在心理上,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自身的自尊感水平略有下降,但由于自我评价能力不高,评价系统并不牢固,因此自尊心还不稳定[1-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念已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4]。医学的进步使青少年生理上的病症得以改善,人们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上[5-6]。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保护和辅导,是众多心理、医护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应是综合的、全方位的,而社区综合措施干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采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对社区内青少年提供有效与规范的心理保健服务,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现在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10日于本市某初中选取一年级学生进行一般健康问卷(GHQ)初筛、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一步筛选,选择其中被评定有心理问题(GHQ > 5分,SDS、SAS其中之一粗分 > 40分)的72例学生作为社区综合性干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龄(13.49±0.79)岁。

1.2 方法

对筛选出的72例初中生干预措施的制订遵循“综合、有效、针对”原则,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开展专题讲座 分析青少年目前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对策并制作成教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初中生及其家长、在校教师进行讲授。题目如“抵制不良诱惑”、“反抗期的‘软着陆’”、“另眼看世界”等。注意讲座的形式应尽量生动,语言尽量通俗,辅以个案或历史故事,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2.2 深入社区、现场宣传教育 制作精美海报,以宣传展板形式在社区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现场派发传单,扩大心理干预措施在社区内的知名度。

1.2.3 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教师有时在教育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教师认识到过往的忽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可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性。

1.2.4 家庭辅导 采取家访、家庭咨询和家长会等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积极的干预关系,并对一些具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进行干预,增强家长对综合干预措施的信心和支持度。

1.2.5 学生个体心理辅导 根据具体情况,由社区的专业心理医生对干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通过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等方式开展。个体心理辅导通常以5、6次为1个疗程,每次时间为40~60 min。

1.3 效果判断

采用GHQ、SDS和SAS作为评定工具,在综合性干预前及干预后均进行测评;干预前后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GHQ-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表明一般健康状况越差。SAS与SDS均有20个条目,分4级评分,信度、效度良好。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标准分 > 53分,表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n(%)]

注: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2.2 干预前后GHQ评分比较

干预后学生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改善,GHQ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综合干预前后GHQ各因子分级总分比较(x±s,分)

2.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社区综合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分)

2.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

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此两方面均有所改善。见表4。

表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n(%)]

3 讨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问题。所谓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7]。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人们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建议人们给予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的关注,以令其自我发展。龚建华等[8]认为,家庭环境对个人的身心发育会产生最基础与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父母教养方式等。

在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已不仅在医院中展开。以社区作为平台的综合干预手段由于其综合、有效、全面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发展。社区综合治疗的核心不仅只关注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还对个体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所在社区进行综合性的干预,以期通过改变环境与个体本身的认知,持续的对具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帮助,使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了综合干预措施之后,GHQ、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综合干预措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后,老师对接受干预的初中生进行了评定,发现其在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上都有所改善。笔者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后,能将重心与注意力放在学习生活上,学习成绩提高;②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中有针对在校老师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刘敏贵等[9]在深圳对儿童开展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发现,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社区综合性干预措施后有所提高,说明综合性干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可以增加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帮助其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社区综合性干预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效,值得在今后进行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综合性干预是一项长久的措施,应该持之以恒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萃,张红静,江虹,等.一般健康问卷(GHQ-28)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2010,48(3):159-162.

[3] 秦红,赵鹏.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833-1834.

[4] 陶恭亮,张伟波,刘虹.运用心理疏导、综合干预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1-12.

[5] 张文.某大学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09, 11(11):1989-1990.

[6]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116-117.

[7] 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 龚建华,张馨尹,杨衡文,等.深圳市4~5 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有关家庭因素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03-305.

篇3

团市委重大风险排查防控情况报告

按照许昌市委国安办《关于组织开展第二季度重大风险排查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对青少年领域存在的风险源点进行排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召开各乡镇(街道)团(工)委书记全体会议,统一思想,安排部署青少年领域风险排查工作,使其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行动上积极开展关于青少年的各类主题教育,做到青少年领域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化解。

(二)行动有力。针对排查出的青少年意识形态领域、网络安全领域和权益保护领域等3个方面风险点,团市委坚持突出问题导向,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着力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考核三道防线入手研究制定切实可操作的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清明节前,组织两千余名师生到禹州市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禹州市青少年理想信念主题公园,引领全市青少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组建禹州市青年讲师团,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开展党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防溺亡等专题报告,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社交理念。联系青少年心理辅导站,为学生作专题心理辅导和自身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五四”“六一”等时间节点,表彰一大批青少年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青少年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三)下步打算。一是将风险防范意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对照已形成制度,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二是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同业务工作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从事前预防入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实行一岗双责,形成“风险明确、责任到人、监督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设机制。

篇4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了启迪家长们更好地与青少年孩子们沟通,本期,我们特地精心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心理危机的危害”、“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措施”三个方面解疑答惑,孙启康女士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给我们做了一个系统透彻的介绍,希望对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有所启发帮助,让祖国的明天走的更加美好顺利。

孙启康简历:

女,国际职业高级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网在线专家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年,多次出席市、全国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论著如《开启心灵的钥匙》、《走进心理健康》等多次获奖。

多年来接受大约3000多人次个别咨询;为全国的教育单位以及如中国电信、锦江之星、水木教育、人寿保险等单位做有关心理培训达500余场。2002年曾出席第25届国际学校心理学年会,2005年11月参加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来说,主要哪些方面体现心理健康?

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人的全面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全面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是要全身心的健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多种的评价角度,但是总的说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参考:

(1)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在年级升级变化中,就对一些交往和学习的事情不能很快适应,而沉迷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反而无法面对新同学的关系处理等。

(2)情绪较为稳定。每人都有情绪的变化,但如果大起大落或较长时间的在一种情绪的状态下(如压抑、恐惧),那就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情绪了。

(3)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我们不仅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免不了要和和人有交往,这不等于都能和谐相处,这需要有交往的技巧,这才是心态向上的一种表现。

(4)良好完整的人格表现。如有比较清醒的自我认知;积极人生价值观;意志坚强等。

二、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常见有哪些?心理危机的危害又会带来什么?从那些方面预防?

青少年常见的主要心理困惑主要在如下方面比较突出:

(1)自我认同上的不足,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抗逆力差。

(2)情绪表现大起大落,继而出现压抑或抑郁的心境,严重时乃至轻生。

(3)对学习的厌学表现、离家出走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虽说心理困惑不能说就是心理疾病,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缓解,就会引起疾病,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甚至这些心理危机还会引起抢劫、杀人、放火等犯罪行为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受到各个方面影响的,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不少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制度的问题,这对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有影响。所以在预防措施上。我以为需要有个心理环境的支持,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在不同范围和角度来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惑并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

三、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上,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呢?

我认为首先在确立目标上要有基本的定位和方向。

目标是否可以定位在――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科学理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顺利地过好青春期,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敢于面对社会挑战的生活强者。

至于在实践的途径上可以不同,但是我感到要从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的环境建立为好。因为孩子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满足于校内而已经有相当打大的部分拓展到其自由生活的空间呢,所以我们就要去关注并积极引导和渗透心理教育。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同,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校内环境教育

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和各个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生活,使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1.成立以校领导直接参与的,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组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任务。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3.每天都开放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保持创新和多样化,如情绪调节,想象力训练,音乐欣赏等。

4.开辟校内心理解惑和健康成长的网上咨询。给孩子一个自由说说心里话的空间。

5.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心灵自助小组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

6.组建“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了解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的训练等。

(2)校外环境教育

1.家庭教育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表现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研究委员会,从捕捉子女的心理动态到处理班级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是校内的活动课,亦可是校外的社会实践课;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也做到能将学生的种种心理需求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时时刻刻了解子女,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2.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

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包括饭店、旅馆、书店⋯⋯目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中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

3. 拓展社区教育

成立教育小区心理辅导中心:定时开展小区内的热线电话;热线信箱和网上咨询工作;利用休息日组织家长学习班和进行家长咨询活动并积极开展以社区学校为单位的课题研究等。

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的做法是怎样的?有什么效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社会化过程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在接触社会这一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制约及其在垂直与平行,个人和群体,民主和集中,友好与互助,竞争与对立等种种关系中,他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都会受到的不同的影响,从而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表现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引导,例如:

让缺乏社会爱心的同学参观儿童福利院,以感受人间的爱与被爱。

让纪律约束力较差的同学到部队军舰体验什么是严格的纪律要求。

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到商店做一天营业员,学会和不同人的打交道,以提高交际的适应性。

让只钻研课本知识的同学到书店做一天开架书管理员,了解世界之大、知识之广。

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同学去走访心理学教授,探讨人生价值;去法院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当心情热线主持人主动;参与社区的心理服务活动等。

这样做的收获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开始重视并且改善一些对过去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谐了家庭的亲情关系⋯⋯

例如,有同学们在去法院听证并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之后,便自行组织了一次有关的主题聊天活动,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在法院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常见的种类、对人体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等。最后,同学们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用各种方式表达了“面对,我们如何说‘不’”。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健康意识得以不断提升。

所以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逐步地把自己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学生们在获取社会信息的同时,还主动融入自己的思考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能量。

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理念包括哪些?

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说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主要是承担这样一些角色:

养育者:如提供吃、穿、住。

教育者:如传授生活常识、做人道理。

促进者:如为子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行者:如跟子女保持朋友般的关系。

支持者:如在困难时给予关心、鼓励。

而要在做好这样的角色,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和谐。所以我们有时候强调的和谐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往往是忽略了家长自身的改变。和谐的关系主要在于家长某些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在于对孩子的了解和接纳,这种接纳是由衷的发于内心的,而不是为达到某些目的的暂时的忍耐的接纳。要做到接纳,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 他在做某些事情总是有他的一定想法,我们不要看不顺眼就马上否定,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孩子还是有他的原因的。了解他们内心的关键还在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扑捉一些细微的变化。还要敢于放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这个在国外的家庭的理念和做法上,确实有些和我们不同。

例如:他们认为,“创造力绝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所以教孩子广泛的吸收知识是有效的激发孩子创造力方法。所以他们重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他们可以把孩子的艺术学习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

他们认为:“孩子需要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能作的事情,否则就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信心”。所以他们重视对孩子自信的培育孩子,于是孩子就像需要阳光那样需要自信。在点滴的小事上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善于积极思维和有创意。

他们认为:“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能使人对困难的事情产生心理免疫力。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时代就是父母的失职表现”。所以他们经常创造机会教会孩子学习乐观向上。把乐观视为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从而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

六、家长和孩子沟通方面常见有哪些困惑?如何缓解这些冲突呢?

这是个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往往是有一些认知上的歪曲或是不善于沟通所造成的。沟通是什么?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理解,只有被接收者理解了,才算完成。沟通也不是意味双方达成协议,也不是非要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达成共识。

一些家长的情况就是在于急于要孩子接纳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就会有冲突产生了。常见的是:意见不一致;朋友交往上的阻扰;教育缺乏耐心;将孩子看憋了⋯⋯在这里我想就举例说明如何缓解冲突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高中家长会上,谈到和孩子沟通问题时,不少家长反映自己和孩子常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有家长说,我给孩子买了电脑,目的是为了让他了解更多时代信息,他却没完没了的玩游戏机,还说这是一种手脑并用的脑力训练好方法;有家长说,孩子一接电话就是没完没了的聊天,把做功课时间都占用了,劝他不听,还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人际沟通方式⋯⋯

当家长和孩子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其矛盾原因往往是来自于双方的。我们知道,由于高中是人生发展的“第二加速期”,这阶段的青少年不仅是身体、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达到了高峰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面也有了较大变化,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在确定人生目标上。例如由过去单纯接受师长教育转向要求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在对待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上,开始转向自己去直接观察和亲身体检,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和同龄伙伴的交往活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出结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追求快乐友谊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关心社会上各种热点问题,开始注重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这种的心理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如果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而总把孩子看成不懂事的毛孩,希望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且对他们这种由于尚未成熟而导致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未能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那么,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间的意见分歧就会越来越大,直至难于沟通。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生活的精神面貌,对社会的认知也会在和孩子的沟通上造成隔阂。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作家长的怎样才能缓和这一矛盾呢?

(1)用深沉的爱心去理解,用广阔的胸怀去接纳

想知道他们内心想法,就要去倾听。去学会站在青少年角度去看问题,也许他们的看法还真有点儿道理。曾有位家长为理解儿子为什么如此迷上游戏机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不久他发现在操作过程中自己的手脑协调不够,常常失败,可是儿子却显得十分灵活,于是他慢慢理解了孩子的话,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接纳了孩子的要求。并且和孩子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使得孩子学习时更能集中精力,充分合理地利用脑力,最后终于“美梦成真”考取了名牌大学。

(2)努力学习新知识,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方式

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言行是举足轻重,尤其当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特别重视父母的种种观点,他们更加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虽然他们也不否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点逆反心理,但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格上未能得到尊重。也曾有位家长因为干涉女儿的异往活动,言语过激之下使孩子离家出走了。事后他回忆说,“我原先只觉得自己是为她好,但是通过学习后现在明白了,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良好的动机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孩子需要家长关怀他们,但更需要尊重他们。”这位家长的心声启迪了我们也要广泛接触社会,学习新事物,了解新信息,不断的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态度,才能和孩子的想法沟通并趋近一致。

篇5

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办)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内容作以汇报:

一、社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

现有37家社会组织在孵化园申请备案,2016年新入驻的社会组织共计8家,其中11家社会组织将在2016年11月26日备案到期。在培育过程中通过合并整合的方式优胜劣汰,把服务开展较好的组织提前评估考核,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壳,服务社会。

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功能,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团队延续现有的志愿服务内容,每周二、四的心理辅导,每周四下午的义剪活动,截止到2015年底,共服务居民123户,受益人数200余人次;团队及个人心理辅导22场次;英语兴趣课堂共授课37场次;书画协会的各位老师们义务的为辖区青少年开设书法练习课31节;每周五的书法兴趣班连续授课34场次,者愿者们的义务付出,得到了居民的好评与认可。 

社区办在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活动对接,创造性完成了各类活动内容。其中文体类:包扣4月份举办的广场舞擂台赛,5月的春暖五湖健康徒步行,6月的闪闪红星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8月,五湖仲夏夜系列文艺演出,9月,幸福中国梦和谐邻里情文艺演出;10月,魅力金秋迎国庆文艺汇演;11月“爱的路上不孤单”五湖社区婚博会;12月,2016“因你而精彩”新年汇演暨志愿者服务分享年会等演出等。

服务类:开展各类公益讲座10次以上,有很多新的志愿服务人员及团队参与进来,服务如下:其中海天庆城律师事务所、大庆四大帮办律师白海鸥在社区开展多次法律维权讲座、(大庆新闻传媒集团举办庆网公开课中医健康养生)、国学道德讲座(王馨悦老师开展的国学女德讲座)、幼儿亲子讲座(亲子协会会长吴琼开展各种幼儿讲座)、社区卫生站服务站开展的健康宣传讲座。

明泽速读学校开展公益速度阅读活动3次,在社区开展一次,活动得到了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在湖滨学校开展了2次,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读书

开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协调场地。联系场外工作、会场布置道具筹备。赞助工作(探望困境儿童的物资共计45000余元,平日组织爱心志愿者慰问张龙琴一家人)设计了“2016年帮扶困境儿童董思睿学习的计划”小候鸟蓝天计划,至今已开课8次以上。

配合各类文体活动“五湖社区擂台争霸赛、困境儿童文艺汇演、

响应市民政局文件 撰写关爱困境儿童。银色暖家、福彩补助、三社联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书记孔子学堂得申请工作。活动推行过程中受益人数达1000人以上。

图书阅览室:图书以在原有的5000千册的基础上增加到8500余册,2015全年进新书3578本,办理借阅卡34张,共借阅334次,借出183本书;记账借阅564次,充分的保证了居民阅读图书的新鲜性。

二、共青团工作情况

青年之声公共网络平台继续进行,通过每天提出几个关于反映青年成长、身心等问题,并及时给与解答,用来回应青少年的诉求,服务青年成长。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联系和服务青少年的平台。半年来五湖团委联合各个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次,如每周三下午开展外教课堂;青少年心理疏导沙盘游戏活动;亲子活动;青少年健康讲座;书法绘画兴趣班等,受益青少年达?余人次。

三、业主委员会工作

1、2016年上半年五湖辖区共有3个小区成立业委会,分别是丽都家苑小区、滨洲华府、湖滨C区,其中丽都家苑小区业主委员会由于物业费存在争议,城管局暂时没有给予备案,正在履行相关法律程序。

2、因银河太阳城小区居民对业主委员会成员工作问题提出质疑后,并没得到妥善解决,继而发生口角进行调节。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6年社区办预计将开展下列活动

3月8日妇女节——关爱妇女女德讲座

5月 ——春季“健康低碳徒步”行活动

10月1日国庆节——“为祖国庆生” 大型国庆节文艺汇演

11月11日——五湖社区婚介协会第二届婚博会

12月25日 圣诞节前夕 举办2017元旦联欢会志愿者新年分享会

其他工作:

篇6

关键字:汶川地震5年 青少年 心理重建

中图分类号:B84-0

一、调研背景

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身体和心理的创伤。青少年由于正处于成长变化的关键阶段,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许多心理学专家、社会救援团队纷纷奔赴灾区,为灾区青少年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如今5年已过去,灾区青少年心理恢复状况如何?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效果如何?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本研究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工作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 调研方法

(1)走访

学校系统:访问北川职业中学4位老师6位学生;访问德阳汉旺小学2位老师4名学生;访问德阳孝德中学2位老师 4名学生。

公益机构: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绵阳市涪城区为乐志愿服务与研究中心

(2)查阅文献

三、调研结果

(一)现状

经过5年的努力,灾区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走出了地震的阴影,开始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师生们的变化和反应中可以看出,心理重建工作确实给孩子们、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直到现在,还有机构(如中科院心理所北川站、君爱、1+1心灵小屋等)与北川职中、德阳汉旺小学和孝德中学这三所学校进行对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学校系统的工作已逐渐摆脱地震主题,正朝着常规化转变,并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趋势。各个学校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最适合该校的工作目标。

(二)5年工作中的经验与挑战

1.经验总结

(1)本土化的救援团队构建 中国心理学会提出心理援助要持续20年。地震前三年,外来机构蜂拥到灾区,给这里带来大量资源,在资源的碰撞中,一些本土机构趁势发展起来,如绵阳市涪城区为乐服务与研究中心。三年后,当外来机构纷纷撤出灾区,本土机构便能充分运用自身资源,在本地开展更高效、持久的服务。

(2)立体化的救援模式 努力构建个体、学校、家庭、社区的立体化救援模式,提供给青少年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促进其更好更快的恢复和发展。

(3)服务与研究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服务就是运用理论开展实践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

2.困难与挑战

(1)对“心理”的误解

救援初期,各心理援助团队各行其是,能力参差不齐,有些甚至给受灾群众造成了二次伤害,加之许多人不了解心理工作,因而心理援助曾一度被妖魔化为一句口号“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给救援带来的极大困难。

(2)政策支持不够

政策支持属于正式支持关系的一种[1]。辛玖玲[2]等人对震后洛水地区群众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的支持对于灾民的心理恢复意义重大,特别是政策的支持。政策支持不足在学校、志愿者站的工作中都有明显表现。

学校方面,心理健康课程没有专门的课时、专门的课本,有的学校只有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上课,教学内容多是老师自己查找的资料,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部分领导不重视工作,学校设施形同虚设,教学评估也基本流于形势。同样,志愿者工作站也因为缺乏国家政府部门的持续支持合作,难以生存下去。中科院在灾区建立了7个心理援助工作站,目前仅北川工作站还在运行。

(3)资源短缺

资源缺乏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员两个方面。在援建过程中,资金一度成为阻碍工作的重要因素。由于缺少专项经费,不少时候志愿者的吃住行、活动资料、活动宣传等经费都十分有限,有时还不得不拿出自己的钱来补贴,致使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而被迫终结。人员的短缺也比较突出。学校普遍缺少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北川职中现在仅有一位兼职的心理健康老师,是学校原有的外科目老师,由于人员少、知识技能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效果也欠佳。

四、结论

综上所述,首先,第一个5年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日后的救援工作有指导作用;另外,工作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资金和人员缺乏这一问题。如今已经迎来了第二个5年,如何确保这一阶段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 政府主导,完善心理救援与重建机制和政策支持

心理援助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心理援助常备机构和组织,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法令来保障救援工作的及时开展[3]。我国于2008年6月8日的第526号国务院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第二条、第十七条、第三十五条都提到心理援助工作,表明我国已迈出灾后心理援助立法的第一步,未来应继续深入推进该工作。

(二) 以社区为依托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尽管目前青少年已基本走出地震阴影,但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创伤给人带来的影响并不会消失,时间长了就会被隐藏到潜意识里,或许再也不会出现,但如果再次受到激烈刺激,那些被隐藏的情绪很可能被激发,异常心理和行为便会再次出现,因此不能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异常行为而中断对其的心理援助。

研究发现,日本、台湾等有丰富的救灾经验的地方更多的是发挥社会的力量救灾,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志愿者,甚至宗教的心理咨询(张建新 2011.5)。广泛的社会支持能让个体保持较高的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和归属感,提高自尊感和自信心[4]。因此在中国灾后的援助体系里面,应该多考虑怎么样让社会力量发挥其更应有的作用。

(三) 以专业为基础纵横向拓展人才梯队建设

以心理学专业为中心,纵向发展有心理学学科知识技术、专业背景的人才,他们的工作专业性强,程度深。横向发展兼有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社区管理等两个或多个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型人才,他们的工作专业性较前者弱,工作范围更广。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保证高难度工作有人胜任,量大、范围广的工作也有足够的人分担。

参考文献

[1] jacobson,D.E (1986)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7,250-264

[2] 辛玖玲等 .四川灾区群众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009,17(3):532-536

篇7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主题教育等各种活动形式,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力争在谋深化、求融合上有突破。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把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积极组织主题读书活动、主题征文活动,会同县文明办、县关工委,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全面提升新一代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积极参与文明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联合县司法局、教育局德育办,组成心理健康咨询、法制教育报告团,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普法宣传” 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打造平安文明校园作出积极贡献。积极参与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动员和组织老教干、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从思想、政治、业务上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早日成为师德高尚,教学技艺精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局关工委讲师团协同局德育办、工会继续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师德报告。

二、持续推进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建设,夯实关工委基础能力。

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是省教育厅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省厅对各市、县(市、区)教育关工委和基层学校关工委考核的重要标准。基层学校常态化创建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各校要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党政工作运行轨道,领导班子配备到位,制定创建规划,从今年开始,我县将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基层学校关工委常态化合格单位创建工作。教育局将对照要求,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通过,成熟一个,认定一个,不赶时间,不追求进度,抓好一批典型,稳步推进,要把常态化(五有五好)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综合考核之中,提高各学校党政领导对创建工作的重视。

三、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关工委重要的工作平台。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及《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考核标准》,着力打造家长学校品牌,创新家长学校的办学特色。要继续按照教育部门主管、关工委主抓、学校主办的要求,落实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加强教科研工作,办好网络家长学校,增强家长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按照省市关工委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把家长学校达标作为中小学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合格的必要条件。

为推动家长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下半年召开家长学校经验交流会,同时,做好省、市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的推荐工作。

四、依托校外辅导站,拓展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

校外辅导站是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有条件的学校都要举办校外辅导站,各镇中心校要切实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各学校要有组织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到校外辅导站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主动和所在村、社区的校外辅导站建立联系,互通信息,互派教师,组织动员老教师担任辅导员,携手搭建共育平台。已举办校外辅导站的学校要努力提高办站水平,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增强实效性和影响力。

五、进一步做好特殊群体中青少年的关爱工作。

发动广大教育系统的老同志,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扶困助学工作,进一步健全青少年特殊群体关爱体系,扩大关爱救助面,促进青少年特殊群体健康成长。

要继续以“家长制”、校外辅导站等为载体抓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心理辅导站、“谈心屋”等为载体做好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以社会捐助,争取慈善机构帮助等形式募集扶困资金,做好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以结对子、“四帮一”等为载体做好“问题学生”、失足青少年帮教转化工作;以组织学校、企业与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等残疾学生以特殊关爱。

六、加强关工委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按照“学习型、服务型、调研型、创新型”关工委的要求,以深入推进学校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篇8

[论文关键词]高师 公共心理学课程 内容改革 文化

一、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心理教育是“文化过程”

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规定……简单的说,把人变成人、化成人就是文化”。文化包括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培养、发展人的教育属于文化的制度层面,源自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并转化为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具体观念形态的课程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教育是文化的子系统,教育是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文化通过教育实现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保存和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发展。在这里,文化、教育、个人是一种“生动的循环”,教育“以环绕个人周围的客观文化为材料,使个人心灵获得适当的陶冶”,同时,也“使已有的客观文化体系,由于个人心灵的不断介入,得以更为生动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了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通过文化的积淀使以前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通过文化的传递使这种被保存的文化被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态,从而再创造出新的文化。更为简单地说,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既非单纯的文化传递,也非单向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积淀、传播文化的活动中再创新文化,并把人的内在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人的心灵得以陶冶。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是高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亦是一种文化活动的具体形态。其过程既是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亦是对文化进行选择、重组和改造的过程。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如何进行选择、重组和改造,既受政治、经济和教育自身的制约,同时又受到文化本身特征的制约。

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源自对文化的选择

从文化学的视野看,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复合的整体,教育的目的则在于教会儿童在不同的人类文化共同体、不同的符号世界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人作为动物也就意味着他是两个世界的公民:不仅生活在物理及现实的世界里,还生活在理想及可能的符号宇宙里。文化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则有着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一个事实是,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多元性的价值,反对把一元主流文化视为唯一合理和正确的,倡导所有文化群体和各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价值的平等性成为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而备受追捧。学校教育课程主要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要把它组织转化为学校课程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甄别及规范的整合、舍取,析出最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文化要素成分。这些要素成分要在整体上反映文化的全貌,学生只有接受全面完整的文化才能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才能获得全面完整的发展。这些要素成分要综合反映出文化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学生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文化要素。

毫无疑义,教育的文化使命这种内在规定与文化的多元生态使高师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面临着挑战。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统一学生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拼凑成一本《心理学》教材也显得不合适宜。打破心理学学科分支理论体系的藩篱,以高师生当下与未来文化生活为着眼点,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整合心理学学科内容,既是教育对文化选择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中的体现,也是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走出困境的出路。

三、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是文化模式差异对教育课程制约的化解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被整合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外一些文化特征被抑制、排除、扬弃,失落了整体意义和价值。文化的这种内聚和整合就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和文化模式。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及其特征的稳定形态称之为文化模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一个独立的文化世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价值意义。源于古希腊文化,以宗教神学、科学技术、经济学、法律为基本结构特质,以宗教、自然、物质、法律为价值取向的西方文化,与发端于封闭的黄河流域的千年儒家文化,以个体农业和宗法家庭为基本结构特征,以土地、道德和礼教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期间还有过一段波折。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推介与跟随。一方面,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和作用下建构起来的,这意味着人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置身的文化环境。很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其实亦只是一种假设和猜测,具有或然性。更直白地说,西方心理学也不过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一种本土心理学,其学派和理论反映的是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传统,西方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力图追随和模仿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试图研究发现并推介具有普遍性、适用性,超越其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这种学术霸权可能造成其他民族心理学学术思想与教育实践自主性的丧失乃至被殖民化。

同样,我国高师公共心理学开设时间不长。在不少高校里,教师教育专业的心理学还被视为“不那么专业”的公共课。综观近年来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版本不少,但推介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居多,能真正融入民族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教材并不多见。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本土化的路径之一是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心性心理学”、“人性理论”,我国众多先哲对人的心理、人性有着不同的解说。而这些心理理论在西方实证心理学看来未必很“科学”,但中国历史文化心理资料的介绍终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师范生学会建立心理学与文化、社会资源的关联,这可能是心理学尤其是高师公共心理学研究方法、范式的一种转向。路径之二是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与中国教育传统、具体教育实践的结合。其必要性无需赘言,核心乃在于对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教育实践结合点、生长点的找寻。

四、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拓延性是文化变迁在课程中的应然要求

文化变迁就是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变化。文化变迁主要是通过文化积累和文化突变两种方式来实现,文化积累就是文化的保存和增加,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文化突变是指文化结构性变化,是文化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质的飞跃。文化变迁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只有经过不断的文化变迁,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进步,社会才能随之不断发展。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并处于一种“生动的循环”,文化变迁特别是出现文化突变时,作为教育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学校课程也必然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唯有如此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从文化的视角看,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促进人“文化化”的活动。当今,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大爆炸,人类文化变迁剧烈。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物的人也被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在此背景下,高师公共心理学进行自觉的文化择优汰劣,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拓延,构建起具有新的文化结构与特征,能使高师生理解掌握并促进其社会化的内容体系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应然要求。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明显存在着两个问题:精致的空洞与解决已解决的问题。当然,日益精细化和专门化是所有学科发展的趋势,但把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路径作为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选择的逻辑,其结果是由于没有对研究结论的梳理和概括又缺乏对具体历史文化时空下人的关注,这样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传统的高师心理学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大篇幅地讲授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人类认知理论。当然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让高师生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掌握认知策略是必要的。但问题是,高师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等于他们获得了必要的生活技能,高师生掌握了教育心理规律能顺利地从事教育教学并不意味着他能幸福和快乐地生活。因此,唤醒高师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帮助高师生心理自我完善应是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拓延而不是遗漏。

五、文化学视野下高师心理学课程内容基本框架

狄尔曾指出:“在文化定义的最核心之处是一种习得的无意识(或半意识)的思想模式概念,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中并得到加强,默默地但有力地形成一个人的经验。”课程作为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具体形式,既有着承载文化的功能,亦将形塑着人。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亦应该是多元化。蔡笑岳等学者就认为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的职业发展目标;能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的现实指导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人类自我认识目标。具体地讲,通过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心理规律;学会预防青少年消极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引导青少年建立完整人格;激发师范生个体内在力量,陶冶自己的心灵,唤醒自我价值感。

基于以上目标,高师公共心理学应彻底打破过分追求所谓体系完整、结构统一的倾向,在心理学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学学科内容的整合与拓延。应该以心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高师生心理自我完善作为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三维架构建立起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不应该再是一个在心理学分支学科间徘徊的“流浪儿”。笔者以为,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导论

介绍心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趋势,旨在为以后具体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引导性与概括性的支架。介绍心理的生理基础,重点介绍脑的功能与遗传基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将当前脑科学以及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整合进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学科前沿等内容。

(二)认知编

主要围绕认知能力尤其是高级认知能力,将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基本认知成分融于迁移、问题解决、有效学习等综合知识框架中,既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全面的认知,也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保证。

(三)动力编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等理论,着重介绍动机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分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该部分将教育心理中的学习动机规律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动机整合到课程内容中。

(四)人格编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将围绕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群体能力差、气质、性格差异与不同个体能力差、气质、性格差异两条主线分别展开,并结合教育分析如何因材施教。

(五)发展编

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矛盾与教育、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该内容将整合吸收发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拓延并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现状与需要。

篇9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专为中学生编写的一套综合性百科全书,共收录了5500个条目和3000余幅图片,分为“数理加油站”“史地大空间”“文体新天地”和“成长充电器”4个部分。此外,还增加了大量全新的实用信息,如热门专业、热门科学话题、新兴职业等。该书《成长充电器》部分的“流行追星”一章,收录了25个时下中学生中的流行词汇,包括“超女”“F4”“CS”“粉丝”等,这些词汇均配以百字的解释。另外,“后援会”“海选”“模仿秀”“青春偶像剧”“偶像崇拜”等词也被该书收录。

广泛的抨击

针对流行词汇被收入百科全书一事,相关部门选择了北京市育才中学高一、高二的三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受访的117名中学生中,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比较荒唐,不应予以收录”,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可以理解、接受”, 13%的同学认为“有些疑问,觉得不是很合适”,仅有9%的同学认为此事“非常好,理所应当”。

据介绍,反对者大多认为这些词汇只能红火三五年,写入百科全书使其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知识是不妥当的。不少学生家长纷纷致电表达他们的疑惑:这些词汇能增加孩子多少知识呢?有的家长更是担心:“书籍具有权威性,孩子们都习惯相信,书上说的都是真的。可是,现在连百科全书都在追星啊,以后的书籍该怎么引导孩子呢?”心理专家也表示,学生越是崇拜虚构人物偶像,社交焦虑就越高。同时,崇拜明星偶像的中学生与好友的亲密感也较低。

支持者的声音

支持百科全书收入流行词汇的同学则表示,流行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有时候出于叛逆心理,家长越是反对的我们就越要做,所以应承认这种现象的影响。把流行词汇写进百科全书无可厚非。

该书执行主编韩知更说,在策划阶段,编辑部内部对要不要收入流行词汇看法不一,只好决定广泛调研。调研会开了8次,最终才作出这个决定。该书另一位主编卢勤认为,这些词汇,本来就来源于青少年的生活,他们收录的目的,是想更贴近青少年的心理,真正为青少年服务。

卢勤是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也是著名的“知心姐姐”。谈到收录“超女”等流行词汇时,她说,目前中学生喜欢赶潮流、赶时髦,“百科全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味地回避。“超女”“李宇春”“F4”这些词汇,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它们是对时下流行文化与社会的一种反映,也受青少年的喜欢,不必要对此反应过度。她引 “超女”主题曲《想唱就唱》的歌词说,这些歌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今天中学生心里的苦闷和需求,为家长与孩子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听听也无妨。

专家如是说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几年前,金庸的武侠小说就走进了中学课本;后来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也写进上海小学生音乐教材;前段时间,辽宁中考英语试卷甚至把张含韵的专访作为素材。这类事件每出现一次,都会引起各方的激烈争辩。

篇10

【论文摘要摘要:文章从青少年网恋的目前状况和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谈起,分析了青少年网恋的原因,提出了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的策略,希望能为青少年正确的网上活动提供帮助。

一、青少年网恋的目前状况

据21CN的网上调查显示,近40%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而一份来自武汉市的网吧调查表明摘要:城市青少年是网吧的常客,29岁以下的比例达到88%。这足以说明,网恋的双方大多是年轻的"网上一族"。

有关网恋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形成定论,学者大多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各不相同的网恋界定。在文章中,将其界定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熟悉,相互之间以文字、符号和语言进行感情交流,并获得恋爱体验的行为。

二、青少年网恋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1.相互吸引的力量

青少年之间的吸引就在于自然的相互吸引,这适合于异性之间,也适合于同性之间。在互联网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拥有足够的自信心来证实自己的资质。在相互功能方面,大家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大家都不用真实姓名,很少感到害羞,他们就能够敞开心扉,甚至愿意大胆暴露自己的缺点。假如找不到理想的人,或者不喜欢某人,可以点击删除键,在网络世界里,事情做起来总是这样轻松。年轻人敢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诉说内心感受,释放心情,能显示出强烈的个性来吸引对方的注重。

2.浪漫的诱惑

情感表达是青少年网民的一个重要的需要。通过上网来寻求人和人这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是一个潜藏在青少年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青少年在网上的聊天中,涉及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他们在网络里绝对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无论喜好喜好是什么,总有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相互交谈,互相倾诉秘密。他们在这里可以寻找到理想化的梦中情人,也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这种现实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内心深处的孤寂。

3.寻求自我价值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需要了解别人,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需要爱和被爱,需要归属和依靠,需要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优势和展示自己的专长。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交往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青少年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青少年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惧怕等等,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为这些青少年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了便利。所以,寻求自我价值感也是青少年网恋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网络因素

1.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综合性

网络拓宽了人类的交往空间。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接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由于网络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熟悉。进入网络世界观如同进入了一个地球村,里面形形的信息应有尽有,精华糟粕混杂在一起,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传播又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读者获取信息是被动的;而网络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用户可以回应,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因而对青少年来说,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空间,往往经不住诱惑,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网络恋情。所以说,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给青少年网恋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2.网络通信工具的便利

大量的交友网站,交友聊天室,BBS,ICQ,OICQ等网络通信工具为青少年网恋创设了良好空间。为了招揽用户,增加点击率和浏览量,一些网站在BBS上,专门开辟了"love"讨论区,供网民们谈情说爱。还有专门开设的网恋交友中心网站,大量的个人网站的主题都和情感有关,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网站都开设了聊天室、虚拟社区等服务功能,其名称也颇为惹眼,如"网恋无罪"、"网上情缘"等,而这些对用户都没有年龄的限制,无论老少都可以申请加入,这为青少年网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我国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存在着误区,其中一大误区就是过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尤其是干涉孩子的情感新问题,使他们的情感长期被禁锢,难以接近和直抒胸臆。而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由于时空的距离使彼此增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美感,同时又可以放心地交流感情,最后产生网上恋情。

2.非凡家庭的影响

非凡家庭指的是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父母离家等情况的家庭。父母的争吵、打骂或者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一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感到毫无家庭暖和,种种原因都会影响到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网络能够使倍感无助的孩子找到知音和依靠,这为青少年网恋的诞生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三、网恋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学业发展

青少年一旦陷入到网恋中,往往会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恋爱中,他们将会利用一切能挤出来的时间上网,从时间和精力方面来看,他们无法同时兼顾学业。另一方面,相对于网恋,其它活动对他们来说变得毫无意义,网络已经成为能够代替其它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

(二)引起人际关系新问题

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网恋使青少年迷恋于和网上朋友的交流,热衷于虚拟的朋友关系,对网上的朋友产生心理信赖,而没有给现实中的家人和朋友时间和空间,经常拒绝和朋友一起活动,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逃避,引起人际关系障碍。

(三)带来情绪新问题

长期上网的青少年,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重力集中、反应灵敏等积极情绪状态。而在走下网络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表现出对网络的一种依靠和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的策略

(一)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

首先,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增强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平安意识,提高其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力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其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方法,争取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治而不乱、严而不死。最后,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要有监控部门视情况把关处理,属于不良信息的,要果断予以删除。

(二)加强对青少年网恋行为的心理辅导

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使其对过度上网所带来心理新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自觉调整上网行为。要对已经产生网络心理依靠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其参加有益活动以转移目标,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逐渐使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对由于网恋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新问题,如网恋失败、网恋刺激等不良心理,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改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

首先,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应避免过分干涉和诸多限制,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和表达情感的机会,要注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一味压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其次,应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家庭的暖和,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使他们在情感上能够得到满足,以避免到网络上去寻求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