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概述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计划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计划概述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5-3518(2016)02-121-02

1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档案是指各学校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校经济业务事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是重要的史料和证据,是对学校业务进行分析、计划、决策、监督的重要依据。信息化下的会计档案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档案,而且还包括用计算机磁盘、硬盘、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准确掌握学校某时期的经济及财务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政策制定、财务规划、预测经费开支、实行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对学校能否与时俱进、提升管理质量起着一定的影响。随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会计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信息化会计活动产生了信息化会计档案。现在中职学校会计档案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实时更新、查阅频繁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这对当前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随着国家经济工作的不断发展,各种评估需要提供的会计资料、指标数据之间的划分等越来越多,信息采集工作量日益增大。只有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使会计档案信息化以方便查阅,使中职学校的管理处于领先水平,才能加快推进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走在职业教育的前列。

2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数量多,查询不便,管理水平落后

(1)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仍主要停留于纸质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有的一个月后才装订成册。堆积如山的原始发票凭证,随时有弄混淆、丢失的风险。每月在打印凭证及装订上都要耗去大量的人力物力,查账时需要先在财务软件系统中按年份查找到所需的凭证号,再到档案室调取相关凭证资料并复印,极其不方便,大大影响工作效率。有的中职学校只重视会计业务,轻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专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未进行过会计档案知识方面的培训。学校档案室里只存放有会计的纸质档案,信息化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档案未归档管理,只由会计人员自行保管。有的档案室管理只是物存放在档案室,查询调阅时没有严格的登记手续。档案室的硬件设施也未能跟上,相关防虫害、防潮、防火、防盗措施不全。(2)在中职学校逐渐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学校的有关学生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资源等信息已基本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学校有关人员都可依据各自的权限在办公网络上实时取得资料并实现共享。但会计档案信息却依然停滞不前,仅局限在财务科,其他科室人员需要会计资料必须通过财务科查询了解。财务人员有时要重复提供相关资料,至使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有价值的工作,从而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3)电子原始凭证数据采集和转换无法完成,现有的会计软件无法对银行电子回单、电子缴税单等各种电子原始凭证直接进行采集转换,割断了会计信息与原始业务数据之间的联系。

2.2会计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档案保管中,经济业务都记录在纸张上,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是在会计凭证后附有原始发票及单据。装订成册后并加盖签章。纸质原件数据资料如果被修改就会留下痕迹。因此保留下来的会计档案数据非法修改得到制止。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任何痕迹,对会计信息档案复制窃取也更加容易且不易发现。若计算机硬盘突然损坏数据未备份也将很难得以恢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间谍软件等攻击也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造成威胁,数据的损失也将无法估量。

2.3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档案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具体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只重视会计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而忽视了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联的学习,使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精通现代信息化技术、又懂得与会计档案信息化发展需求相结合利用使用的人才更是短缺。

3改进中职学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7年)》的通知中提到,到2017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成资源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智慧型数字校园,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高效的业务管理机制基本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档案也不例外。这也意味着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1改善会计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如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就已基本上实现了校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学校通过OA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年度各科室预算安排、临时用款计划编制审批、出差申请、费用支出报销、借款单、差旅费报销等流程。流程报销时都附有上传的原始发票单据扫描件实行网络现场办公。会计人员和各分管领导可实时对流程进行审核及查询。在此基础上,会计在录入记账凭证时,在摘要中写明该交易流水号,这样就初步实现了电脑查询原始凭证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新信息技术出现日渐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电子原始凭证的出现,应尝试建立起原始凭证交换平台,通过配备相适应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设施及对网络办公软件升级开发,促使网络办公系统与财务软件系统相链接,通过网管接口进行常规经济业务的处理,驱动会计记账自动读取资料,完成常规经济业务的输入。在财务软件系统中的记账凭证编制模块下嵌入原始凭证扫描上传功能,就可在财务软件中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实时调阅的功能。同时在学校网络办公系统下建立起相适应的会计档案信息查询功能模块,对财务软件中的数据进行链接,构建起会计电子档案明细账,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在网络办公系统中可设置权限方便各科室相关人员直接进行业务需要查询,做到个性调用,积极为教育教学、评估、审计等方面提供会计数据分析资料、规划决策,以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实现一定权限下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档案的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保障会计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

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后,重点要解决会计档案安全保密措施。为防止数据被篡改及泄密,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权限分级、加强操作系统权限授权管理、密码与口令卡控制、做好数据存储备份,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进行一定的加密措施。作为存放和处理会计信息化数据的计算机及服务器要有专人管理,除维护外,禁止外人操作财务用电脑。建立起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注意数据库的加密技术、加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硬件设施的安全防范,防止非法入侵。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对档案进行归档整理、储存备份。建立起会计电子资料备份管理制度,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软件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也要做好纸质档案的存档工作。

3.3培养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开展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关键。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懂会计、有档案管理学知识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精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了提升中职学校会计档案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初、中、高级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等理论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同时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与时俱进,把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工作中,有创新精神地参与工作,不断提高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中职学校实施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后,可以大大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率,通过数据网络平台实现各个科室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为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芝红.浅析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4,(18).

[2]高娟.浅谈高校会计凭证档案信息化管理[J].电子测试,2013,(16).

[3]何艳.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探析[J].商情,2014,(3).

篇2

【关键词】 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Research on the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in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FAN Ying QI Xin

(Longdong Univerc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Management is the science that research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mmon law and general management curriculum.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make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this article ,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specific sections as an example, w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simulated teaching and discuss the solution of problem in practice of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in management .

【Key Words】 Management; the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teaching

引言:《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科的特点,掌握各项管理职能运作的程序、重点及常用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管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管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于培养21世纪高水平、复合型管理人才,对于我国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概述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概述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设计工作角色及工作情节,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工作情节进行工作实践,演练工作技能,并从中体会工作的情景及增强其对角色的认知,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要求根据管理理论教学目标,从管理实践程序或管理案例中搜集资料,形成情景案例,即“剧本”,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理解管理角色,了解管理过程,体会管理艺术和技巧。其特点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情与景的联系;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 。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现有管理学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弊端在于,一方面管理技术无法进行操作练习,另一方面无法让学生体会管理活动的艺术与技巧。通过情景的设定,既可以提供给学生演练管理技术的真实情景,又能营造逼真的管理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管理的艺术。通过让学生充当管理角色或“演员”,直接处理管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建立在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典型的亲验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践原则

(1)效率原则

情景模拟教学是利用教学课时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基本原理,体会管理艺术与技巧的教学方式。因此情景设计要紧密联系课堂讲授理论,严格按照组织内实际流程操作设计。应该注意避免模拟流于形式,变成简单的情景剧扮演。

(2)集体参加原则

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与角色分配,使全体或大部分学生都能加入到情景中。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进而加强对管理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点的掌握。

(3)经济性原则

情景模拟教学需要构建一定的情景以帮助学生认识角色,完成情景任务,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依靠一定教学条件,例如实践地点(会议室)、基本办公设备、工具。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应该合理选择案例,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真实性原则

情景模拟应该尽可能真实生动。模拟情景尽量与管理实践中的管理活动一致,力求营造真实的管理场景,真实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真实的场景与情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加深对角色的认识。

(5)学生中心原则

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到真实情景,缺乏对情景的理解,可能出现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扮演,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等问题。教师应扮演好监督者、指导者的角色,强调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

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一章中招聘一节为例设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本情景模拟计划课时4学时。

1.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情景设定:某新建IT公司计划招聘部分部门工作人员,包括财务部副经理1人,人力资源部培训专员1人,销售部经理1人。根据该班人数分成6个小组(6-8人为一组)。每一小组为一个公司,每个公司拟招聘三人。各模拟公司招聘由招聘小组完成,公司成员均为招聘小组成员;每名学生可向不超过三家公司(不含本公司)应聘;各公司根据每个应聘者的表现决定是否聘任。(为方便期间只进行一轮面试,是否录用由招聘小组组长决定)

2.情景模拟教学组织

(1)课前准备

布置招聘任务,要求学生熟悉案例情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章招聘一节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准备,准备相关工具道具。下节课进行情景模拟扮演。

(2)情景模拟教学

课时做如下分配,第一节课各公司制定招聘计划,第二节课第一大组公司招聘(全班6个公司分为两大组),第三节课第二大组公司招聘,第四节课检查模拟成果并总结。

学生以公司为单位组织招聘活动。要求制定招聘计划,包括招聘的目的;招聘小组的人员和具体分工;招聘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招聘的方法、聘用的条件、招聘程序,招聘经费预算。

按照招聘计划及招聘程序组织招聘。包括选择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进行资格审查,筛选收到的简历;进行笔试、面试甄选;确定最后录用人选。应聘角色要求提供简单的应聘简历、应聘提纲,或应聘讲演稿,要体现出应聘竞争优势。教师在学生组织招聘活动时观察、记录、监督并指导整个招聘过程。

3.成果提交

各小组需要提供的成果包括:各公司提供招聘计划书;招聘启事;应聘简历;面试提纲;应聘者提供应聘提纲或讲演稿;各公司最终录用名单。各成果都应明确记载成员具体分工。

4.教师总结评析

成果提交后,教师应对情景模拟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对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全方位的评析,评估各公司招聘的组织状况的好坏,并以前来应聘者的人数为重要衡量指标。按照角色分配评价每个人的表现,特别是受到其他公司聘任的频次。评价时应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对管理角色的理解做深入解释和分析,加强学生对管理情景的认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注意到管理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差距。

三、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情景模拟案例选择难度大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本质是“仿真式训练模式”,要求在一定的实践情景通过中扮演角色达到练习目的。因此,选择适当的情景是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基础。由于《管理学》学科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选择案例难度较大。一方面,要求教师选择能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情景;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实际教学条件;另外,情景还必须有一定的可演性。

2.教学过程中可控性不强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课堂时间也基本上由学生自己来掌控。虽然事先有预设的场景,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无法完全了解场景设置的真实意图,难免会随意想象。使模拟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情景模拟的训练目的。

3.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估困难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管理技术与手段的能力,它侧重学生对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按照柯氏四层评估模型,情景模拟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知识层次的评估,即对于学生通过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效果的评估。实践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模拟扮演的过程进行观测来评估。模拟过程除与教学效果有关外,还受到教学环境、学生扮演角色、学生其他知识背景及其他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因此仅仅依靠观测不能准确评估教学效果。

4.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

一方面,由于案例选择难度大,要求教师能结合所教内容选择有针对性又适于模拟的案例;另一方面,在案例模拟扮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角色扮演者和旁观者进行深刻的讨论,指出扮演者的优势和不足,探讨该如何做好各自的“工作”,也让旁观者从中学到知识。我们通过记录,可以真实地再现表演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无法选择合适案例,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四、提高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途径

1.精心选择适用案例

情景模拟教学必须有好的“情景”,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必须选择经典管理实例,并且有一定的可演性,也就是说要易于表演,因此编写剧本非常重要。指导教师可以自己编写,也可以根据现有实践条件改写已有案例。课前必须检查剧本编写情况,并切实考虑到学生特点、训练的理论知识、实践环境条件特点,目的是让该“情景”能够顺利上演。

2.增强教学过程可控性

首先,对学生反复强调教学目的。其次,指导教师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提醒学生的角色,增强其对角色的理解,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去做。特别是在学生饰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小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时的信息补充或者有效协调,以便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更进一步的体会角色的特点和要求,保证情景模拟教学法的顺利进行。

3.完善效果评估环节

评估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测试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效果的必要环节。由于情景模拟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仅仅依靠现场观察很难准备判断学生掌握的效果。应通过对教学过程不同指标的监测获得评估信息。包括学生最终提交的情景成果,例如招聘计划、招聘启事、面试提纲等;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景模拟的实际结果,例如吸引的求职者的人数,最终录用名单等指标。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 药事管理学 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45-03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药学类边缘学科,它运用现代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药学事业各个要素和环节为研究对象,通过认识社会与经济、法律与伦理、历史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内部人为因素对药学事业的影响作用,探索药学事业各种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实现对各种药学事项与活动的科学化管理。该学科作为药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应用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药品管理法规部分用语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药事管理学在我国的药学教育发展中起步较晚,教学方法与形式仍处在摸索阶段,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教学中存在理论讲授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与教师交流少等弊端,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药事管理学教学效率,培养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能力,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药学人才,是教学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收益已经逐步走入课堂并成为近年来教学关注的热点。结合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事管理学知识的方法,促进药事管理学课程教育方式的转型。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翻转课堂的定义与产生背景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译为颠倒课堂)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重新规划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安排,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的翻转。其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翻转课堂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开始尝试,2011年起,翻转课堂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于2012年初传入我国,此后被众多学校,如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等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C20慕课联盟”,实施翻转课堂。同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合作,选取五所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实践项目。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持。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学生)和教学内容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课程内容(PPT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并将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如BB(Blackboard)平台供学生共享学习,或者引导学生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如爱课程网等学习视频公开课,利用文献检索平台如中国知网等检索优秀文献。学生课前自由安排时间、地点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视频、音频、文献,并根据自己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随时调节学习节奏。或者登录校园教学网站和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如云平台中的讨论区,或QQ群、微信朋友圈等在线讨论并共享新知识。

第二,将教学流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学评价有效翻转。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流程由传统课堂的“预习―课堂讲解―练习”翻转为“学生课前看资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实现了知识传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协同创新建设计划项目(编号:2013-XTCX-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优秀教学团队科研项目(编号:XJTD1401-1402-5),通讯作者:倪健

授和知识内化教学形式的颠覆。翻转课堂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学习模式,教师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教学评价也由“课后评价”(以作业评价为主)翻转为“课前评价”和“课中评价”。

第三,课堂指导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由于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观看教学课件、在线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将“课前预习时间”最大化,实现了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事管理学中应用的优势

首先,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创设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将授课内容以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支撑,便于教师通过网络获得最新的政策动态和法规以及真实、典型的最新案例资料、数据与图片,并及时地整合到学生的知识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及时更新。同时,在线交流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与反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再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课堂中师生面对面交流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此外,对于药事管理学中知识点分散、知识记忆性强的部分以及重难点内容反复听、反复记,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避免知识点遗漏,适合学生学情。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整个教学流程有三条主线:学生学习主线、教师指导主线及师生共进主线交叉进行,主要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首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内容包括从权威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等多个法制类节目下载的视频短片,从专业报纸杂志如《中国医药报》、《中国药事》和《医药经济报》等以及当地的药监部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单位获得的丰富案例、数据与图片等。学生借助互联网在线学习这些资料,了解学习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掌握,进而完成相应的练习。例如,在讲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时,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教师事先准备的关于新药研究开发全过程的视频或PPT材料等教学课件,熟悉选题、选择组方、确定制备工艺、制订质量标准,开展药效、毒理学、稳定性研究以及产品的申报、中试投产、技术转让、寻求保护等工作。并检索网络资源分析有效地规避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的途径。此外,学生通过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学习该章节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解答。通过完成相关的自测练习,检测学习的有效性。

2.课上师生面对面交流阶段

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简要讲解,巩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课程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及相互讨论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随后,依据所选问题进行分组,一组2~5个人进行独立研究和协作探究。以药品的不良反应内容教学为例,学生在前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教学课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疑问,譬如药品使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是否有主体责任人、影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施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如何使上市前评价和上市后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不同的问题并分组探究。老师作为辅导者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其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的集体讲解和单独辅导。随后,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成果交流,如举行报告会、药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同时,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既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包含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3.课后巩固阶段

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并指导学生及时回顾教学资料。同时,将与本堂课程相关的药事管理新动态,如紧扣时代脉搏的典型事例,最新修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等,以PPT课件等形式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 结束语

药事管理学的特点与翻转课堂理念不谋而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三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有助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自学、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药学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不过,将翻转课堂普遍应用于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并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包括制作学生欢迎的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设计清晰简练的学习导航体系和知识结构清单;学校应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等。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应用意义及其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药事管理学的具体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服务于药事管理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孟锐.药事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11)

[3]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4]方存明.“翻转课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技巧计算”专题复习课的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4(7)

篇4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管理学原理;高校课程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今后陆续开设的专业课有奠基的作用。目前,此门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并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管理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知识,并且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代,他自创的“问答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或者是向他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法也被称作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解决课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得到相应的知识。所以,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原理及其方法,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根据现实情况,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针对汉语言班级及少数民族(双语)班级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稍有不同。作者选用马瑛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原理课程根据教学课时总数及其各板块之间的特点,科学分配教学任务。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习54学时,阅读学习10学时,理论学时中包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板44学时,探究学习、经典案例、管理游戏课程教学10学时。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实施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探究目的

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授课班级(分为汉语言班级和少数民族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于整门课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章节。明确探究目的,合理制定课程研究的框架,避免因探究内容过易或过难而影响到探究效果。例如:课程最初会针对各专业的特征,第一部分是熟知和掌握管理、管理者、管理学、管理层次、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对管理职能的组织、计划、控制、领导和创新五大板块的重难点进行划分。两部分中都会适当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探究情境,挖掘自主探究欲望

在这一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中的要求,精心考量,选择典型现象、事例,结合学生的现实条件,布置适当可行的探究问题进行研究。

(三)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将班级成员分为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小组成员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适时概括反思,建立激励评价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需要通过课堂进行演练,及时暴露出学习上的问题,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应着重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内化提高。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特点及课程特色,学生期终评分=探究总评分(25%)+考勤(5%)+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绩(60%)。其中探究总评分分为两类:小组评价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指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分为四个指标数据:探究分析的内容(30分)+分析探究结果(10分)+小组具体分工情况(5分)+小组报告总结(15分);学生自评分为三个指标:探究资料和收集整理成绩(15分)+本人探究报告成绩(15分)+个人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度(10分)。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法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目的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获得宝贵的科学研究能力。

作者:冯曼丽 陈慧敏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忠,刘燕娜,肖友智,等.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

篇5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案】

①为科学管理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②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③采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

【考点】古典管理管理

37.简述绩效考核过程

【答案】

(1)考核准备阶段。

(2)衡量绩效阶段。

(3)绩效反馈面谈阶段。

(4)制订绩效改进计划阶段。

【考点】绩效考核的基本流程

38.简述戴明循环技术(PDCA)的特点

【答案】

(1)周而复始;

(2)环环相套;

(3)阶梯式上升。

【考点】全面质量管理

39.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原则

【答案】

(1)客观性原则;

(2)实证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考点】社会调查概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41.试述古代管理学的价值取向

【答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尽管有诸子之别、九流十家之分,但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即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人生态度。

(1)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教育将人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积极的事功。

(2)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看似玄虚奥妙、柔弱无为,其实质则是注重积聚自身的力量,最终实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通过“无为”以实现“无不为”。

(3)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强调奖励耕战,厉行法治,富国强兵,注重积极地治理社会,大胆地追求功利,促进社会的变革。

篇6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他的核心思想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由此可以总结出中魂,就是“格物至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权重大一些,同时在方法论层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存在的事物严格考证。以此得出结论。或许不及西方唯心主义假设来的超前,预见性、前瞻性的权重要小一些。或许这就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难有巴菲特、索罗斯的主要原因 ,在管理学理论方面也难有西方超前的创新思想提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把管理作为哲学的衍生物,当然也包括管理世界观和管理的方法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主要体现。管理这个词就已经把管理活动的目标描述出来了。“管”字在古文中是钥匙、关键、核心的意思。“理”大家都知道是原理、道理、规律的意思。管理过程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整个过程的规律。而规律就是事物与事物,现象与想象的稳定、必然、内在的联系。

从管理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知道,管理就是要通过对社会活动的现象分析,找出社会活动的规律所在。中国式的管理应该说也格外注重完成这两个环节。但是,西方人可能会比我们增加一个关键的终极环节,以此形成具有西方管理哲学特色的认知过程,即现象考察、本质揭示、规律发现、趋势判断。显然我们注意到,中国式管理的核心理念中尚缺乏趋势判断的权重,对管理本质性的揭示也有所忽略。这或许就是东西方管理哲学的差异。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对中魂与西魂的差异性给以理性描述,与我国当下的管理理念创新活动的关联性十分明显。应该说中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的滥觞是希腊文化,以文学和神话为其哲学基础,外显性、扩张性、前瞻性、尚武性、冒险性、自主性、经验型等是哲学思维的表象。后期虽然增加了诸多的数学学派、人际学派、社会契约学派、经济人学派等,但是基本理念、哲学内核没有发生变化,这对于西方管理理念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高校教学到社会各领域的管理模式基本是西方管理思想的翻版,很难寻到中国是管理思想的影子,导致在一段时间里人们产生中国没有自己本土的管理理论,没有系统的管理思想的错觉。

篇7

引言

随着当前高校扩张势头的延续,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努力从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不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所有管理者都要面临现在高校生与过去大学生在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管理,迫切需要一套新的方法。行政管理学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大型企业亦或是很多高校都已经证明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工作管理方式,因此将其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非常有意义,更是一种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提升。

1.行政管理学概述

行政管理学从诞生至今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说,其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寻找其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除了在内容上的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也不断的与其他学科互相交叉,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在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等领域都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影子。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深入发展。

2.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

2.1指导和制定学生工作部门日常规章制度建设

作为大学生行为管理的约束机制,规章制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约束形式。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管理工作同样是在常规问题中寻找规律和解决之道,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说,每年的学生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一些不同而已,所以根据其中的共性问题制定规章制度,具有大范围内的指导作用。利用行政管理方法,也为高校在学生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由收集整理

2.2指导学生管理部门的文化职能的拓展

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的学风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是文化开展的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后盾。

(1)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行政管理工作与高校学生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统一的有机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中的基础,而行政管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途径。

(2)学生工作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管理文化职能中人文科学发展、学风建设、文化氛围创造、体育素质教育等事业的管理,都在高校文化等多方面教育实施以及改革方面提供了建设、实施方案,防止和制止那些不健康的、有害于校园环境氛围的劣性文化现象的出现和蔓延,促进整个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3.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实现“服务型”的学生管理部门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其对外界对自身的认同感也非常关注。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层来说,工作方式应该从“指令学生”变为“服务学生”,实现“服务型”的学生管理部门。

3.1深入贯彻行政管理的“服务型”部门的理念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管理部门到企业,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才是高校最应该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种种需求,满足其正常利益,这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这个理念虽然与过去不同,但必将成为未来高效管理的主要工作模式,全世界的高校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建立和实现“服务型”的学生管理部门是必然要做的工作环节。

3.2逐步完善相应的服务体制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前提,没有好的管理制度,学生就会对学校的工作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高校学生部门应该从制度完善着手,推动部门服务职能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只要关系到学生成长的大事或者制定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重大决策时,应该广泛听取来自社会、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职员工的意见,尽可能的做到公正、透明、民主。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沟通与回应机制。既然要与社会、学生、家长适时沟通,就应该具备完善的沟通机制,确保每一方都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并及时反馈,进而保证策略的有效性。

再次要建立健全服务评估监督体系。好的策略需要良好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缺乏监督的工作永远不会持久。本文认为,可以就学校学生部门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等进行监督,主体就由学生来担当,以此来督促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工作的开展。

3.3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

(1)建立弹性化的运行机制

弹性化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学生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为此,可考虑实行弹性化的管理机制,即开展相关工作任务时,集合有各种知识、能力的工作人员,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专门任务团体或日常工作团队,共同完成相关工作。

篇8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篇9

摘 要:外包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一些繁杂的项目交由第三方处理,达到节约成本和精力的目的。本文概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作用,分析了选择外包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并提出企业如何科学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选择

前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管理理念的革新,市场中开始出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就是将企业中一些事务性工作交给专业机构处理,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将企业优秀人才的精力集中起来,处理一些更重要的工作,如何科学选择外包商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是核心竞争理论,一个企业需要具备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被模仿的,能够帮助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要求企业将自己的优势资源集中,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能够促进资源的集中使用;其二是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使用市场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成本,在不影响经营管理的前提下降低管理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当企业自身管理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将管理外包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三是委托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特殊关系,即委托关系,人能够满足委托者的需求,帮助委托者处理好自己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精力处理好的事务,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外包商则是人[1]。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作用

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第三方服务商来管理自身的繁杂事务,企业内部就可以重新调整结构,将优势资源集中,实现战略转移,总结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首先,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发展核心竞争力上,进一步扩大优势;其次,可以从第三方机构中学习到更加专业的管理方式,将自己的弱项转化成为强项,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外包商一般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团队,因此可以形成一种规模化效应,或是降低成本,或是花费同样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存在风险,将其外包出去相当于将风险转移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2]。

二、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外包价格

选择外包商时,价格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原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如果费用过高就失去了外包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格越低越好,如果外包商报价过低,企业应该考虑其中原因,可能是外包商对项目范围没有了解清楚,也可能其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外包商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往往采用恶意压价的方式破坏竞争市场,其报出的价格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的利润要求,事后往往要收取额外的服务费,因此企业在看外包商的报价时要考虑综合因素,降低成本的同时要保证外包商能提供自己需要的服务。

(二)外包商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复杂,对外包商经验有较高要求,这里所指的经验不止是一般的管理经验,最好要有同行业的管理经验,要求外包商熟悉本行业的运作模式,能够妥善处理好员工、企业与自身的关系,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考核其经验,包括其是否承包过类似项目、工作人员的从业经历和背景等。

(三)外包商水平

除了价格和经验以外,还要看外包商的水平是否符合自身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是专业化水平,要看外包商的管理理念是否新颖,管理意识是否够强,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其二是职业化水平,要看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工作流程是否规范等;其三是反应速度,要看外包商对自身的疑问和要求能否做出迅速、积极的相应;其四是技术手段,要看外包商是否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处理事务,为企业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

三、如何科学选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

(一)企业成立外包委员会、制定合理外包计划

企业在选择外包商之前,要在内部成立外包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成员,根据自身需要编制好外包文件,明确外包的具体项目,制定好外包计划,并收集意向外包商的所有信息,包括承包经验、口碑等多方面信息。企业高层领导要对外包委员会的工作予以支持,保证外包计划的顺利制定,外包计划要周密,确定好外包项目以后,要编制细节内容,包括进度和财务方面的安排,明确自身要求,用计划和协议来规范外包商行为,避免日后出现纠纷,所有工作完成以后,外包委员会自行解散,所有成员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3]。

(二)对外包商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制定好外包计划以后,企业就要正式选择外包商,前面分析过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要考虑价格、外包商经验以及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企业要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再内,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科学评价外包商的综合水平。评价过程要注意削弱人的主观意识,根据先前制定的标准进行客观评价,为了避免暗箱操作的问题,可以进行“盲选”,即不透露所有外包商基本信息,仅用标号来表示,评估人员根据外包商的绩效、经验等为每个标号“打分”,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评价过程掺进个人主观因素[4]。

(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存在风险的,风险的来源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首先,一些外包商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会有意夸大优势、隐藏劣势,如果企业仅仅从外包商提供的信息中来了解外包商,盲目签订合作协议,就很有可能发生风险,外包商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其次,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也需要提供自己的信息,包括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外包的项目以及具体要求等,为了减少外包费用,企业可能会为外包商展示易管理的一面,外包商获取不真实信息,从而形成风险。为了避免发生上述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外包风险,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提供自身信息时,要做到真实客观,签订合作协议时要谨慎,明确要求,避免因为语义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其次,在选择承包商时,要对其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加完整的信息,还可以添加面谈环节,通过承包商的应变能力来判断其水平。

总结:为了选择更加合适的外包商,满足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企业应该提前成立外包委员会,制定合理的外包计划,依据科学的评估标准评价外包商的综合水平,同时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企业与承包商的双赢。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蔡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2] 郑冬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