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行业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减排行业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减排行业调研

篇1

[关键词] 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症,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实施节能减排责无旁贷[1]。与此同时,政府在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及监管力度方面非常重视,“十二五”时期,中国生态环保投入将达到3.4万亿元,2013年发改委确定的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5%,较2011和2012目标提升了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实施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监管工作的着重点。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关于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另一个则是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的理论模型研究[2]。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管理者素质,政策层面的支持;外部的政府管制、商会和社会压力等[3];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4]。

1.2 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在对企业主要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耗能领域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对高耗能行业可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研究说明。而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则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的介绍。

1.3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研究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国家的节能政策和经验,与此同时分析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式,提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已经对节能减排行为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仍然呈现出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的特点,与此同时,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行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原因及目的、采取行为、取得效果、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仍较少,本项目研究则随机选择江西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43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及访谈来了解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目的、所采取措施、取得效果,最终提出改进建议。

2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流程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文献研究、企业预调查、资料整理、题目筛选、专家修改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问卷。

问卷思路主要为获得五个方面的信息: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原因及目的;企业所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施行障碍;建议及期望。

2.2 样本选择

通过实地调研,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江西65家工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实际发出65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66.15%。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各行业占总调查单位的比例为:钢铁7.0%,有色金属7.0%,石油石化2.3%,电力4.7%,机械11.6%,化工2.3%,制药2.3%;同时,被调查样本企业中主要排放的污染物为:烟尘(23.9%)、粉尘(19.7%)、化学需氧量(12.7%)、二氧化硫(11.3%)、氮氧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3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文献参考,研究发现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由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决定,而节能减排意愿驱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措施施行的效果则为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措施绩效经反馈转而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同时通过绩效改进进而使节能减排效率优化,而节能减排效率优化也将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具体而言可由以下图示说明:

3.1 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析

企业经营状况和所面临情况各具差异,因此各个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的意愿不尽相同。企业节能减排原因是基于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22%)、企业社会责任与压力(22%);其次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考虑(20.5%),政府的监管与扶持(18.9%),同样周围居民的要求(9.1%)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6.1%)也会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产生影响。

通过对企业调研结果及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中主要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目标、社会责任、市场需求三个层面,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为管制压力、竞争压力、社会压力。

3.2 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由于企业本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各不相同,不同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也各具差异。大体而言,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二是引进新设备,三是人才培训及企业文化宣导。

样本企业主要选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优化生产工艺(29.1%)、引进节能设备(23.6%)、发展循环经济(15.7%)、相关人员节能减排行为思想培训(18.1%)和参加节能减排经验交流、学习活动(13.4%)。

3.3 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分析

企业节能绩效是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企业减排绩效是指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下降幅度[5]。样本企业选择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23.3%的企业认为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2.5%的企业认为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另有20.2%的企业认为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调研结果中,企业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获得社会或政府的奖励的企业仅占14%,且仅有7%的企业产品的销量增加(顾客节能偏好),由此可见,政府及公众在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这也是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改进的重要提升点。

3.4 节能减排施行障碍

在节能减排政策施行过程中,企业节能降耗的开展,存在两方面的阻碍因素:第一,企业自身缺乏开展节能的积极性;第二,外在条件的制约,政府优惠政策与帮助不够、技术不成熟等。样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施行障碍主要为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增加企业成本(17.7% ),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成本太高(16.7%),缺乏相关技术(13.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9.4%)等。

4 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样本企业期望获得的支持中,主要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专业人才,环保及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引进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优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需加强规范、引导、监控、激励工作

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引导、监控、激励整个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建立工业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政府监督因素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原因,这证明了政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执法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政府要扮演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建立行业内技术、资源、信息等的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人才、技术等的支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推进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4.2 企业需健全体制、提高意识、加大技术投入

企业应提升自身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应致力于调动员工从事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为公司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从实操细节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应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技术和人才,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再造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力争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4.3 社会公众需提升节能减排意识

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盈利性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偏好及舆论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无疑会对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的进程起到一个推动和监督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企业认为“周围居民要求”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若能提升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选择并使用节能产品,必将促使企业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加快研发节能减排产品的步伐,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在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原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29%)。社会公众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无形中对企业的产品起着一种有效的监督作用,为了能够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改善自身形象, 塑造良好信誉。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节能减排也将成为企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滢,冯瑶瑶,张晶.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林永居.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1(3).

[3]邹艳芬.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角度[J].资源科学,2011.05.

篇2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节能减排; 重点领域; 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068-02

0引言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和环境状况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用能效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浪费严重。

1我国能源问题及节能潜力

我国能源具有储备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各种能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6.5%、6.1%[1];

2)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2011年中国七大水系469个监测断面中,仅有61%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全国SO2、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为2185.1万吨、 829.1万吨和448.7万吨;

3)能源效率仍然较低。我国以世界上52%水泥、46%钢铁和16%能源的消耗,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2],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交通能源利用效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而房屋单位面积采暖的能耗比与我国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

2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措施

提高用能效率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中工业、交通和建筑为节能的重点领域[1]。

2.1工业节能

工业用能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较大,尤以钢铁、电力、石化、有色金属和水泥为主。

1)钢铁节能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通过重点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高炉干式压差发电等12个节能技术改造专项,可节能合2250万吨标煤,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15kg标煤。同时,如循环水冷却塔节电、氧化还原树脂除氧、合成氨工艺改造等节能技术于2011年相继推出。

2)电力节能

“十二五”期间,通过优化电力结构、降低电力行业煤耗和线损等途径,至2015年,电力工业每年节约标煤2.70亿吨,CO2、SO2和NOx较2010年分别减排6.69亿吨、578万吨和254万吨,同时单位GDP能耗也将降低0.061吨标准煤/万元。

3)石油和化工节能

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44 515万吨标准煤,占全国工业能耗的比重为18.6%,比2010年下降0.3个百分点。例如,对于油田企业,采用油气密闭集输工艺技术、稠油冷采工艺技术等减少油气损耗和降低能耗,以煤代油和水煤浆代油燃烧等提高原油商品率,通过应用节能抽油机、调整改造油田注水管网、优化油气集输和处理工艺、电网改造等措施,降低油田采油、注水、集输、电网等系统损耗;对于炼化企业,采用干式减压蒸馏、组合式真空系统、加热炉提高热效率、采用变频电机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

4)有色金属节能

有色金属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矿山、冶炼、加工领域,其中电解铝比重最大。通过发展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氧化铝发展选矿拜耳法等技术、电解铝生产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来实现节能。

5)水泥节能

针对水泥行业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石灰石、煤电等能源以及排放烟尘、SO2、NOx等污染物的现状,通过石灰石粉碎、原料粉磨、熟料烧成系统、水泥粉磨、余热利用以及风机等变频调速等技术来实现节能。

2.2交通节能

工业化国家交通用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0%~40%,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交通能耗上升很快,交通节能具有潜力大但难度大的特点。

首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既能减少交通拥堵,又有利于改善环境。加强道路机动交通工具的节能力度,改进发动机设计,推广清洁燃料车辆。

其次,采用经济手段,限制发展城市私人机动车。适当降低节能环保型车辆的购置税,对清洁燃料车辆的购买者进行适当补贴,完善车辆购置税税制。

再次,推动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如重点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全国重点推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产品和技术,如燃油增效剂、燃油优化器、节油净化器等。

2.3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新建房屋的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

政府应首先进驻节能的办公用房,公共建筑设施做到充分节能,引导民用及商业用房节能。建筑物设计方面,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同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方面,采用复合墙体结构、门窗材料及密封性技术等;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水源和空气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综合改造集中供热系统、改善末端和管网系统。

我国应加强研发以下技术:节能建材产业(本土化、生态型、可再生建材)技术、能源节约优化(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废物再生循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垃圾庭院式发酵)技术和水净化(雨水收集及净化、污水分散式处理、卫生净水供应保障等)技术等。

3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议

我国应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广泛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

1)健全法制。完善的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是节能的基本保障,并保持其实用性和时效性;

2)界定清晰的目标。管理机构职能清晰、结构合理,使得各参与方有清晰的定位,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3)完善节能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使社会形成节约的自律机制,促使消费者节约能源,相应减少环境污染和污染物的排放;

4)加强科技创新,注重基础性工作。重点关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专业队伍建设,确保队伍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5)加强节能宣传工作。通过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宣传、教育、示范、培训等方式,改变民众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6)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如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碳排放 信息化 应用

一、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1、什么是碳排放

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因此常用碳排放来指代温室气体。

碳排放强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某一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衡量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碳排放强度的定义,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除以行业的经济总值。

2、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现如今的全球变暖问题已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目,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而导致的。2007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排列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了美国。近年来的碳排放增长有百分之六十多来自中国。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能耗为112.914×1015千焦,CO2排放为8.38144×109吨,其中工业能耗占比为71.3;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双料世界第一,而且工业能耗占比过大。

因此,减少碳排放对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而要想低碳化发展经济,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将碳排放数据信息化当做重点发展方向。

二、如何实现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

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并利用碳排放数据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碳排放,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并生成满足内部和外部监管方的关于环境和能源合规性报告。如图1、图2可看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评价、预测,来实现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以社会责任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采集模块

采用设备自动采集、人工输入等多种方式采集碳排放数据,导入数据,对系统进行初始化。

现在国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国际机构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和能源统计数据进行估算。

2、碳排放数据查询统计分析

分析碳排放数据查询:可生成包括能源消耗数据汇总表,各行业、地区能源利用状况以及各企业能耗分类情况列表等表。

碳排放数据统计:统计并分析碳排放情况,以日或月为单位,将煤耗、电耗、油耗、气耗、水耗制作为曲线图,分析走势,归纳总结。

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主要项目:企业能耗总体情况、企业能源消耗单项指标、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情况、企业产值能耗情况、企业水资源消耗情况、企业废弃物排放情况、企业节能状况、能源消费品种构成、能源消费行业构成、能源消费分品种行业构成、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3、单位碳排放水平识别

根据企业上报数据,以国家、省市的限额、能耗标准为指标水平线,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能耗水平识别。

4、碳排放趋势预测与预警

企业碳源指标:统计及分析企业的碳源消耗各项指标,按照碳源数据统计数目。

碳排放趋势预测:统计各时期碳排放规律和近期碳排放状况后,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趋势进行分析。

企业碳排放超标预警:以各城市的碳排放城市指标为基础,综合评价和分析单位碳排放情况,对超标状况进行分级预警提示、记录及报告。

5、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

结合每个企业上报的碳排放周期数据进行评价,对比并分析数据后,得出可以改进的部分,从而提出关于节能减排等措施。

其他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备份恢复管理等系统平台总统控制单元。

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由于数据的采用是用实地调研,所以具有可信度,而其根据的标准和方法学又符合行业规范和国际惯例,所以能较好地与国际接轨。国内企业一直缺乏碳核查相关知识以及经验,而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核查成本,因此此信息系统弥补了在该行业的不足。

三、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可以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应,促进各行业碳排放减量。

由于碳排放数据库具有排放趋势预测及预警作用,可综合评价和分析单位碳排放情况,对超标情况科进行分级预警提示并记录,因此可以提醒各行业是否超排,从而达到较好的碳减排效益。而其数据库具有的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功能,对企业的碳源提出改进意见,让企业主动做到合理的节能减排。

2、碳排放数据成功建立数据库可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中国碳排放数据库”已基本建成,这种基于实测数据研发的各类数据库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中国碳排放数据库的成功建成提供一个详细的碳排放技术参数,为碳减排、碳交易和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等提供科技支撑。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关大博认为,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示范效应――因为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能源分配与国内相似,因此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也可以被他们当做范本。

3、建立碳数据库有助于加速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形成

碳数据库可规范并激励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建立碳数据库不仅可加速统一碳市场,给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实现多年后中国碳排放值到达顶峰的目标。

四、结语

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及应用可帮助企业在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等方面进行科学、正确、全面、细致的管理和分析,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从而最终达成企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信息化对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化角度出发,对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及应用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视角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凯民,许德岭,杨昌能,等.利用采场覆岩裂隙研究优化采空区瓦斯抽放参数[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3):366-370.

[2] 黄炳香,刘长友,程庆英,等.基于瓦斯抽放的顶板冒落规律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5(11):2200-2207.

[3] 周福宝,李金海,昃摇玺,等.煤层瓦斯抽放钻孔的二次封孔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38(8):764-768.

篇4

[关键词] 开放式 管理 能耗 指标 优化 研究

引言

对于新建电厂,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人员少、年纪轻、经验少、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技术力量不足,导致电厂内部的部分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困难。严重影响了电厂的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于2005年12月份实现双投,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该公司在节能降耗、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1年度供电煤耗完成307g/kwh,成绩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该公司实施开放式管理与自主研究相结合的生产管理模式有莫大的关系。

该公司自建厂以来,主要的生产骨干80%以上是80后人员,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但是工作经验不足,有部分的现场难题经过他们的刻苦钻研后,顺利解决,但有部分疑难问题一直拿不出解决方案,严重影响了该公司的经济运行。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再热器减温水量大、锅炉排烟温度高、空预器漏风率大、#2机组真空严密性差、真空整体偏低,以上几个问题制约着该公司的节能降耗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决定采取开放式管理与自主研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问题,一方面开展自主研究,另一方面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成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此管理模式的实施,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各项节能难题。

1.创新运行指标管理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该公司技术人员大胆探索、不断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特色的、取得良好效果的运行综合指标管理制度,改变以往月奖惩的小指标管理办法,采用生产指标“日统计、日奖惩、旬分析、月总结”的办法,在集控室大电子屏滚动显示指标排行榜、奖金排行榜,使我公司指标管理上升了一个台阶。各项生产指标压红线运行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

2.开展自主研究,及时引进高端专家,解决现场疑难问题

针对公司存在的主要节能问题,技术人员采取了部分项目自主研究解决、部分项目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方式,先后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4项节能难题,供电煤耗大幅度下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2.1 自主解决锅炉排烟温度高的难题

组织专业技术骨干,针对锅炉排烟温度高的问题展开自主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理论研究,找出了影响锅炉排烟温度的主要原因是煤粉细度太粗、吹灰制度不合理、锅炉燃煤掺配方式不合理、磨煤机运行方式不合理、冬季暖风器投运方式存在漏洞、火焰中心偏高,通过分析,先后采取了降低煤粉细度至设计值、重新编写吹灰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合理的燃煤掺配方案并严格执行、调整不同工况下的磨煤机运行方式、调整燃尽风摆动角度、将暖风器后风温列入小指标竞赛项目等一系列措施,截止2010年年底,锅炉排烟温度较2009年降低18℃,达到设计值。

2.2 自主解决#2机组真空严密性不合格

公司#2机组自投产以来,真空严密性一直不合格,最大时达到1KPa/min的严密性系数,在历次大、小修和停备过程中,多次采取灌水查漏、超声波查漏等方式,均没有彻底解决。

面对此影响节能的顽疾,生产技术骨干,对影响真空严密性的因素和部位进行了逐一排查,并将可能性最大的部位列为优先查找对象,最后怀疑最大的部位为汽轮机膨胀节焊口,利用氦气查漏仪,查出在汽轮机#3瓦下方,有一基建期遗留的焊口没有堵上。通过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在机组运行状态下,将漏点进行了彻底处理,真空严密性一举达到120Pa/min的优秀值。

2.3 开放式管理解决锅炉再热器减温水量大的问题

公司自投产以来,再热器减温水一直维持在30――50T/H的水平,严重影响了节能降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认真分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再热器减温水量降至7―8T/H的水平,但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011年3月份,生产运营部聘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锅炉专家到厂进行指导,通过专家分析,找到了影响再热器减温水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深度滑压甩焦的措施,彻底解决了再热器减温水量大的问题,目前的再热器减温水量月均为2-3T/H。

2.4 开放式管理解决锅炉空预器漏风率大的问题

该公司的空预器漏风率最大曾达到14%,针对此问题,锅炉专业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意见,一种意见为彻底更换更先进的密封装置,但造价太高;另一种意见为通过调研、学习,在现有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检修,运行人员平时加强调整,可以达到7%的水平。

检修人员本着为公司节省费用、彻底解决此问题的理念,大胆引进了空预器检修领域的专业队伍,在机组小修过程中,通过精湛的检修技术,解决了空预器漏风率大的问题,达到6.9%的优秀值。

3.开放式管理与自主研究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助推能耗指标不断优化

2010年,公司生产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派专业技术骨干到先进企业学习节能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先后通过实施小技改,获得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大回报。

3.1 真空泵加装工业水冷却水源

针对我公司真空偏低的现状,技术人员通过认真分析,提出对真空泵加装一路工业冷却水的建议并及时实施,此一项在夏季提高真空约0.5KPa以上,节能效果明显。

3.2 水塔喷淋改造

该公司的水塔长期存在淋水不均、有较大区域不淋水的现象,通过认真的分析、计算、论证、调研,技术人员提出对水塔喷淋头进行换型的建议,并分内、外圈利用不同口径的喷头,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了更换,改造完成后,循环水温度较同期下降约2.8℃,提高真空1.5KPa以上。

3.3 循环水泵高低速改造

针对冬季凝汽器端差较大、循环水泵冬季容量偏大浪费厂用电的问题,将循环水泵改造为高低速运行,改造后循环泵单耗下降了50%,节电效果明显。

3.4 循环水双机单塔运行方式

针对冬季凝汽器端差大、循环水塔结冰严重的现象,通过研究和论证分析,提出了双机单循环水塔运行的方式,在不进行任何技改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此运行方式的改变,日节水量2000T,端差下降了一半,水塔结冰现象彻底改善。

3.5 机组补水率大的技术改造

针对机组补水率大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了部分技改的项目,先后对凝结水泵轴承冷却水、捞渣机轴承冷却水进行了改造,减少了除盐水的用量,控制机组的补水率达到1.03%的水平,较同期下降了0.48%,经济效益显著。

4.通过开放式管理和自主研究结合,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施节能技改工程

通过调研、学习,决定对锅炉侧一次风机、引风机、汽机侧凝结水泵实施变频器改造,对开式冷却水泵实施永磁调速改造,改造结果显示,厂用电率大幅度下降,节能效果明显。

篇5

按照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公开环境信息,是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来,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等机构,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专家学者呼吁,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企业如实公开环境信息,促进绿色发展。

环境信息披露总体得分低,缺乏“干货”,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

自2013年起,北京化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学之和研究团队成员,每年撰写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并经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2015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证券时报社,启动了“上市公司在线监测数据污染物排行榜”项目,收集30个省级环保部门官方网站公开的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数据和达标情况,对上市公司污染物排放表现进行日常“跟踪”。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梳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旗下14个重污染行业的185家企业在官方渠道公开的环境信息,形成指数得分的排名结果,并了相关报告。

根据这些研究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总体得分低,缺乏对关键信息的公开。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指出,185家样本企业中,信息披露的得分集中在0-50分(总分为100分),其中低于10分的企业达7家。中间档25―50分之间的企业最多,占到44.6%。这说明接近一半的样本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做得不好不坏,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披露,但只是泛泛而谈、含糊其辞。例如,对公众关心的环评信息进行披露的企业占比低于30%。“可以说,大部分上市公司交出的是一张并不好看的成绩单。”

刘学之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便企业主动披露信息,也往往在关键地方“躲着走”。例如,涉及污染物具体排放情况,企业会用“努力实施节能减排指标”等模棱两可的文字表达,但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到底减排了多少污染物等“干货”却无从得知。另外,不少企业的信息公开有选择性,报喜不报忧。正面消息时积极又全面,却隐瞒接受处罚等负面消息。

复旦大学的研究还发现,虽然全部14个行业样本的平均分都在50分以下,但其中有92%的企业主动表明自己属于重污染行业。最终得分超过40的行业分别是钢铁、煤炭和石化,而得分低于30的则是建材、制药、纺织和酿造行业。北京化工大学的报告也指出,第一、二产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在全部排名中前十名均为第一、二产业。

“一方面,重污染行业本身就受到政府重点监管,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身处这些行业的企I一般规模较大,以国企为主,披露信息的意愿和能力都相对较高。”李志青解释道,“想做好信息公开,意愿和能力缺一不可。”

统计分析表明,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不仅行业之间差别大,行业内也参差不齐,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差距可达20―30分;同时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最高,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李志青表示,总体上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还较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很多企业觉得披露了没奖励,不披露也没惩罚,干脆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企业要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这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环保部制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于2015年1月起施行,这一办法规定,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此外,该办法强调重点排污单位应通过其网站、公开平台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

虽然法律法规有明确要求,但很多上市企业仍然不愿意公开其环境信息,认为公开环境信息对自己并无益处,还可能授人以柄。

刘学之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在环保方面本身做得不错,污染物排放标准甚至远高于国家标准,却不愿意将信息公之于众。究其原因,是企业主怕担风险。“环保法虽然明确要求公开环境信息,但具体实施中如何公开、公开哪些内容等,尚缺乏明确的标准以及必要的指导性、强制性。很多企业觉得披露了没奖励,不披露也没惩罚,干脆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公开了。”

“在很多企业主看来,我公开,竞争对手也必须公开,否则我的竞争优势就没了。只有全国全行业都共同遵守一个标准才公平。不能让有所隐瞒的企业钻空子,更不应该让按规定公开的企业寒了心。”李志青说。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细化政策措施和标准,制定更具针对性、更为精细化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刘学之建议,相关部门应细化政策措施和标准,为环境信息披露制定更具针对性、更为精细化的要求。并且不仅是对上市公司,应该对所有涉及污染的企业提出同等标准,并方便公众查阅信息。企业仅在当地宣传栏上公布环境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必须强制公开的内容和公开方式上有更加具体的要求。

刘学之表示,企业通过环境信息公开,能架起和公众沟通的桥梁。“这些年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部分化工企业在项目成功上马前后,多次与周边居民沟通交流,通过生动形象的科普,解除居民对化工生产工艺可能带来的污染的担心,并且通过共建社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在这方面,华电(北京)热电有限公司有着深刻体会。总工程师杨昆山告诉记者,2013年环保部要求披露环境信息之前,公司没有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由于不清楚企业运行情况,周边居民误认为正常排放的水蒸气是污染物,多次向环保部投诉。公开环境信息后,接到的举报则越来越少。“如实披露环境信息对企业而言,不仅是履行责任,也是在帮自己。我们本来就都达标,没必要遮遮掩掩。老百姓看到了信息,渐渐就会理解和信任。”

篇6

这两个榜单,一个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编制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该榜单于8月22日在广西南宁揭晓;另一个榜单是由全国工商联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该榜单于8月25日在北京。

两个榜单的取样有所差异,前者着眼于中国所有的大企业,不分产权性质,后者则侧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大企业。从这两个榜单中的数据,不仅可以清晰地得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而且通过数据的横纵向变化以及放到全球的大背景下,比如和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世界大企业进行比较,会得出一些有意思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沉疴”未治

根据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石化2014年以2.83万亿元的总营收连续第11年稳居榜首,中石油、中国建筑分别以2.28万亿元、8000亿元的总营收分列二三位。本次榜单所有上榜公司的总收入达到了30.4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5%;利润达到2.7万亿元,增长6%。

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利润攫取过多的问题看来短期内仍然难有改观。今年利润榜排名前四位的依然是“工建农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对名次也没有改变。其中工商银行以2758亿元的利润,再度成为榜上最赚钱的公司,甚至超过了美国500强中最赚钱的苹果公司,后者利润折合人民币约2418亿元。

据《中国民商》记者统计,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包括工建农中等17家银行入围,总营收为32409.628亿元,总利润为12191.943亿元;而500强企业的总营收为304399.572亿元,总利润为26531.766亿元。

通过计算得出,银行业的总营收占比10.65%,而利润占比却达到了45.95%。

金融企业在产业利润链中的攫取过多,导致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盈利微薄,这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非常不利。在今年7月22日公布的最新一期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大陆有10家银行上榜,总盈利1965.878亿美元,占中国上榜106家企业总利润3470.284亿美元的56.65%。该比例比2013年的55.2%提高了1.45%(注:2013年,中国大陆有9家银行上榜,占据中国上榜89家企业利润总额的55.2%)。

这一现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15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美国仅有7家商业银行上榜,总利润仅为662.41亿美元,仅为中国上榜银行利润的1/3,占美国上榜企业总利润6623.295亿美元的10%。该比例比2013年的11.9%下降了1.9%。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幅从2013年的两位数回落到了个位数。这一方面与实体经济增速下滑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金融改革的推进势必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变中国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倒置的状况。但是,我国银行对实体企业支持不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何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产业链的利润更多分配到实体企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此外,对于中国广大民营企业来说,人才、税费、资金等传统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数据显示,用工成本上升、人才缺乏、税费负担重、资金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融资难、节能减排压力大,依然是2014年影响制造业500强发展的七大因素。

“新病”待医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500强企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无论是中国企业500强,还是民营企业500强,规模和效益指标基本呈现增速明显放缓的趋势。

2015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幅、营业收入总额增幅、资产总额增幅都达到了近年来最低。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59.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98%,与2014年我国GDP增速相当,但仅比上年500强营业收入总额56.7万亿元增长了4.94%,为历年来最低。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至236.1亿元,增幅仅7.5亿元,增幅为5年来最低。

从资产总额看,2015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到197.6万亿元,较上年500强资产总额176.4万亿元增长了12%,为10年来最低。从趋势上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增幅总体呈现下滑态势。

代表中国创富最活跃的民营企业,呈现出同样特征。根据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数据,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101518.06亿元,户均203.04亿元,增长率为5.51%,远低于上年21.06%的增长速度;资产总额76784.83亿元,户均153.57亿元,增长率为9.22%,比上年降低5.16个百分点;税后净利润为3801.69亿元,增速为10.47%,比上年降低16.21个百分点。

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2014年,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224.4万元/人,人均利润为10.77万元/人,都远低于世界500强中的美国和日本企业的水平,也低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企业绩效总体不容乐观,亏损面有所扩大。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亏损企业有57家,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4家,亏损面为11.4%;亏损额达到803.9亿元。营业收入负增长的有94家,较之上年50家企业营收负增长企业大为增加。净利润负增长的有169家,较之上年141家企业营收负增长企业大为增加。

从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看,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33%,较上年500强有所上升,但近3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资产利润率为1.3%,连续4年下降。总体上看,近几年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是呈现下滑趋势的,说明大企业盈利能力总体有所减弱。

2014年,民营企业制造500强亏损面同样有所扩大,传统行业,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尤其明显。2014年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出现亏损的13家企业中,主要分布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用油加工)、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融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见图表)。整体亏损额为58.61亿元;平均亏损额为4.51亿元,同比增加2.32亿元。

“鸿沟”难平

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有企业仍然是绝对的巨无霸,国企靠垄断地位形成的鸿沟,短时间内依然难以填平。

从企业数量上,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93家国有企业、207家民营企业,分别占500家企业的58.6%和41.4%。从历史趋势看,民营企业的上榜数量逐渐增加,国有企业的上榜数量仍保持近六成的上榜比例,仍具有优势。

尽管民营企业在上榜数量上超过了40%,但它们在营业收入、资产、利润、纳税、职工人数等指标上与国有企业的差距还非常大。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的上述指标总额分别占500强的78.3%、90.2%、81.1%、88.7%、81%,占了中国企业500强份额的大多数席位;而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利润、纳税、职工人数等指标在500强中只占21.7%、9.8%、18.9%、11.3%、19.0%。

从榜单来看,前19名全部为国有企业。看看这些上榜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中铁等等,无一不是在某个领域具有垄断性的企业。正是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很难在规模、实力和竞争能力方面,对国有垄断企业形成真正的威胁。即使是排名第20位的民营企业联想集团,2014年总营收为2711.91亿元,不到中石化的1/10;利润54.28亿元,不及工商银行2711.91亿元的1/50,差距一目了然。

尽管国有企业在国内地位无可撼动,但是与民营大企业相比,其净资产利润率却低于民营企业4.57个百分点,总体经营绩效亟待提升。难怪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对此表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具有相当的紧迫性,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这也是这一届中央决策层要求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企进步明显

近年来,中国民营大企业的世界地位与竞争力都在显著提升。

在《财富》杂志的2015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民营企业总数达到了11家,占94家中国内地上榜企业数量已经上升到11.7%,营收和利润占比分别达到了8.44%和7.91%。

这11家企业分别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建设集团、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威国际集团、江苏沙钢集团、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海航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其中,海航集团是首次上榜。

从排名变化看,10家连续上榜的中国民营企业中,只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排名从第466位下滑到第477位,其他10家中国民营企业在2015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7家企业均上升了30位以上。

其中,中国平安保险的排名由上年的128位提升了32位,成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前100名的中国民营大企业,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分析预测,未来民营企业上榜的数量会逐年增加。

从企业效益上看,民企近期增长的速度,尤其是效益和利润要明显高于国企。2014年,民营企业500强经营效率持续提高,人均营业收入为195.55万元,连续6年上升,较上年高出16.52万元;500强企业人均利润为10.6万元,较上年高出1.79万元;民营企业500强税后净利润总额稳步提升,达5928.95亿元,增长率为19.12%,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

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超过70%的民营企业500强企业转型升级进度明显加快,16%的500强企业启动了转型升级。其中47.6%的企业因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而选择转型升级;41%的企业为了产品升级换代而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37.4%的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进行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有85家企业新进入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其中56家企业为首次参加。新上榜企业有38家为制造业企业,占比44%,低于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比例;29家为服务业企业,占比34%,高于500强中服务业企业的平均比例。

从今年整个榜单来看,上榜企业中第二产业企业数量从372家减少至364家,第三产业企业从124家增加至130家。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险业等行业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第二产业入围企业数量不断降低,由上年的372家减少到364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企业入围数量由上年的54家锐减到41家,减少13家,减幅达24.07%,显示民营企业500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兴产业民资领跑

在传统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进一步深入调整的同时,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正在酝酿大变革。

在入选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50家上榜钢铁企业有11家亏损,亏损面为22%,较上年500强亏损面14%大幅增加。有色企业有8家亏损,较上年增加1家,亏损面为32%.500强中,营业收入负增长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17家)、钢铁(22家)、发电(8家)、机械设备(5家)、有色(2家)。净利润负增长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11家)、钢铁(19家)、有色(9家)、电力电网(5家)、建材(3家)。

而从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来看,同去年相比,今年榜单明显体现出以互联网服务、传媒文化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例如,从营收增速来看,本次上榜500强的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平均营收增速近40%,远超同期榜单整体的营收增速。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行业承压明显,而新兴行业正凭借其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民商》记者梳理发现,中国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壮大的BAT等企业,无一不是民资背景的企业。在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5家上榜的互联网企业,除了浪潮集团是国企外,京东商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均为民营企业,并且这4家企业都保持了比较高的营收增长率,其中腾讯和百度的净利润增长表现得尤为可观。

国外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推崇有加。在汤森路透集团评选的“2014全球100创新型企业”,华为公司上榜。而在波士顿咨询公司评选的“2014年最具创新性的50家企业”,中国大陆上榜的4家企业华为、联想、腾讯、小米无一不是民营企业。这充分表明,在互联网通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优势凸显。这是中国调整升级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的基石。

这还可以从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据统计,2014年,有410家民营企业500强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上年相比,投资各产业的企业数量均成倍上升。其中,投资新材料产业的企业由57家增加到140家,增长了1.45倍;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企业由33家增加到119家,增长了2.61倍;投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由22增加到73家,增长了2.32倍;投资生物医药的企业由20家增加到56家,增长了1.8倍。

创新能力仍待提高

虽然我国大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上榜数量逐年增加,并且排名节节攀升,但是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与世界500强相比,尤其是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500强企业相比,中国的500强企业技术含量及创新能力不足,要缩短这个差距也非一日之功。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统计显示,426家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6198.1亿元,同比增长了9.37%,研发投入增速较上年有所反弹(2012-2014中国企业500强的该指标分别为16.5%、11.37%、7.36%);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为1.28%,为5年来首次反弹。这426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2014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占46.6%,显示出它们的重要地位。

从企业专利情况看,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87家企业提供了专利数据,合计拥有专利53.1万件,比上年500强增加12.6%;其中发明专利14.3万件,比上年增加14.2%。发明专利占比为2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篇7

 培育发展工业大产业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培育和发展工业大产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本市产业现状对比,提出本市工业大产业的发展选择,同时对培育和发展工业大产业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介绍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发展工业大产业的经验,提出了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强势领导,规划统筹,“拉纲张目”;二是继续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搭建工业大产业发展载体;三是狠抓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产业发展;四是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产业规模;五是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大产业发展氛围 。

【关键词】工业  大产业  发展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培育发展工业大产业”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报告涉及的数据取于2010年):

一、***工业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总结我市“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市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的规模小且分散。结合分析邻近地区工业大产业的发展特点,明晰我市工业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珠江三角洲、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我市工业大产业的特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生产制造业中心的特点是产业规模大且集聚度高、产品范围广且技术含量高,产业特征明显且关联度高,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一体,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心。主要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用电器、汽车、高端成套设备、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等工业产业。

2.江西赣州地区:以地方资源性产业发展为主,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非金属矿和新材料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电子电器工业六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其比重超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0%。

3.湖南郴州地区:突出发展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将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60%以上的矿产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并将郴州卷烟厂、宇腾有色、华磊光电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作为标志性企业培养发展。

4.***地区:目前我市工业大产业是具特色的含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钢铁、有色、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优势传统产业,总量较大的水泥产业,发展中的化工涂料产业,但总体分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我市工业大产业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工业大产业应该是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总量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应体现出支柱性、优势性、集群性、贡献性的特点。

(二)我市工业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一、表二对部分行业在全市工业所占比重中分析发现,目前,我市工业产业有以下四种形态:一是规模大影响大,如钢铁、有色、电力、烟草、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二是规模大影响小,如轻工造纸;三是规模小影响小,如家具、玩具、家用电器;四是规模不大潜力大,如医药、化工涂料;五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地方有充分资源,如稀土产业。

表一: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与全市工业行业比较一览表(规上)

 

 

 

 

 

 

 

 

 

单位:万元

项目

企业单位数(个)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资产总计

比例(%)

利润总额

比例(%)

利税总额

比例(%)

全市规上工业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规上工业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纺织服装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饮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电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轻工造纸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医药工业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药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属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钢铁工业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属工业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电力工业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烟草工业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机械工业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业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化工涂料

8

1.45

16952

0.84

28280

0.34

6628

2.49

8838

1.20

 

 

 

表二:我市稀土产业“十二五”期间拟建项目调查表

单位:万元

序号

申报单位

项目名称和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总投资

项目核准单位及文号

是否取得环评批复及土地预审文件

1

新丰县广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稀土分离厂

正在筹建

3000

国家发改委

环评正在报批已取得建设用地许可证

2

新丰县广晟稀土开发有限公司

探、采稀土矿

正在筹建

600

国土资源部

已办理探矿证

3

中色南方稀土(新丰)有限公司

稀土分离厂

正在筹建

6000

国家发改委

环评正在报批

 

因此,我市“大产业”发展方向应选择规模大影响大或规模不大潜力大的产业,特别是对地方GDP指标影响大、财政税收贡献大、符合生态环保发展、具有地方资源特色和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产业,即钢铁、有色、电力、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烟草、医药、化工涂料、稀土产业。

    二、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优势

(一)产业基础较好,产品竞争优势较强。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市、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全市形成了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化工、电力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为我市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的冶金、电力、烟草、铝箔、机械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优势。***钢集团钢材产能已达到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在国内冶金钢铁行业中排行第21位。***冶产能位列全国铅锌冶炼行业的第三。***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卷烟厂产能达到近50万大箱。***的钢材、铅锌、卷烟在国内、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生产的大型建筑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发配电成套设备、工程机械、铸锻件、汽车零配件、农业机械、液压油缸和铝箔等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裕。

一是***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已发现的矿产近百种,在不可再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未来,***的矿产开采、加工潜力巨大,特别是稀土资源更是市场宠儿,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二是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可为家俱、造纸、人造板、竹木工艺等制造业发展提供原材料保障。三是丰富的电力资源优势,可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发展需要。电力价格与珠三角和紧邻珠三角的城市相比有一定优势。四是***曾经是华南的重工业基地,目前仍储备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众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为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目前***户籍人口在珠三角从业约有35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是拥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在***工业化进程中,可吸引一部分返乡。

(三)交通区位优越。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地,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珠三角连接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广东服务全国的“桥头堡”, 容易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便于快捷地获得有关市场信息。随着武广高铁的建成,***正式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具备大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三、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不足

(一)环境容量有限,土地储备不足。

我市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以采掘原材料为主体,呈现简单化、初级化和重型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大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小,新型主导产业群成长缓慢,规模经济水平低,致使全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为特征。加之我市被列入生态发展区,环境容量更小,与工业大产业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我市土地储备不足,工业发展用地指标缺口很大,制约大产业发展。

(二)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我市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处于离散状态。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联系偏松,企业间无法做到资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企业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大多数产业群的产业链较短。因产业配套能力相对不足,造成了龙头企业要转移到我市,因当地没有较为完善的配套企业而不敢来;做配套的小企业想来,因缺乏龙头企业作依托而不敢来。

另外,我市位处粤北山区,缺乏连片开发的工业用地,制约了产业的集聚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建设与省认定标准差距较大(产业集聚数量少、连片开发的工业园区面积不足),难以享受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政策。

(三)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

***工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形成了***民族工业开发区、翁源官渡开发区等6个省级工业开发区;******产业转移园(三个片区)、东***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东***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东***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但产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现有园区普遍存在小、散、杂的缺点,产业园区规划配套不完善,产业发展定位模糊,园区内土地利用效率低。与赣州、郴州等地大手笔、大气魄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相比,***在这方面相对落后。

(四)县域工业经济基础薄弱。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县域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2011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07.91亿元,占全市的44.49%;各县(市)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始兴、翁源、新丰、南雄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难度较大;各县(市)特色产业的表现也不突出。

四、赣州、郴州两地发展大产业的经验借鉴

根据调研,我们将赣州市、郴州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经验做法归纳整理如表四所示,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表四:赣州市、郴州市“大产业”发展思路措施对比

 

赣州市

郴州市

产业选择

重点发展比重超过全市规上工业GDP80%以上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非金属矿和新材料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电子电器工业六大产业。

突出发展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将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60%以上的矿产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并将郴州卷烟厂、宇腾有色、华磊光电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作为标志性企业培养发展。

特点

产业结构依然以地方资源性产业发展为主。

突出发展矿产资源产业,辅以培育超百亿元标志性企业。

发展思路

以“五个十百亿工程” 为总抓手,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以扩大工业总量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业占GDP的比重。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发展层次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强企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强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是强调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三是强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四是以“五个一”计划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五是强调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构想是“大干三年,实现再翻番”。

发展路径

引进一批大产业;抓一批大项目;扶一批优势产业;壮一批龙头企业;推一批企业上市;建一批产业园区;拓一批工业强县;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落实“五个一”计划,实现“6千3百”工程

做法措施

在组织实施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赣州市三年强攻工业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部署和协调全市三年强攻工业的各项工作。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和项目实施。三是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四是深化企业改革创新,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六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七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在保障措施方面:强调要素保障、政策保障和建立督察机制。一是要素保障:信贷支持、用地保障、人力资源保证、矿产资源配置、电力运输协调。二是政策保障:税收政策、奖励政策。三是督查机制:目标分解、监测分析、督查通报、考核机制。

 

一是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生产业项目。二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争取银行支持和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增加工业投入。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奖励。四是统一思想,突出培大育强工作加大对标志性企业的支持。五是强化人才支撑,对企业引进的高级人才予以落实相关的政策和经济待遇。六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组织部门要配强推进工业的领导班子;对推进工业工作作出重大成绩的领导优先提拔;对陆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各级领导不能评先评优,不能提拔重用,甚至调离工作岗位。

(详见附件)

五、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赣州、郴州两市发展大产业的经验启示我们,只要从实际出发,确立“大产业”发展方向,在政府的强力领导和政策推动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大产业”将成为区域工业经济的强大支柱。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特色基地建设,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载体;狠抓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增强工业经济与区域整体竞争力,将***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配套基地、粤北工业强市。

(二)主要措施。

1、强势领导,统筹规划,“拉纲张目”。

赣州、郴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大产业”必须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牵头,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确立一条发展的总纲,各级政府和部门狠抓落实。为此,我们建议,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经济部门参加的专门工作机构,统一部署和强势推进“大产业”工作;同时,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市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整理出我市“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做到 “拉纲张目”。

2、继续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搭建工业大产业发展载体。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全市特别******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是做强我市工业大产业的重要举措。一是科学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和《***市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集中力量把我市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6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建设好,加快形成有实力、有影响、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完善园区道路、水电、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对大产业的承载作用。

3、狠抓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产业发展。

项目建设是构成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成长性。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依托大项目,推动大投入,促进大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全局,根据全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谋划和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⑴全力推进***钢节能减排项目实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船板钢、建材钢生产优势的同时开发薄板、工具钢棒材等产品,满足与我省船舶制造、石化装备、汽车制造相关产业进行合作与配套的需要,力争***钢到“十二五”期末年销售产值达400亿元左右。以***钢为龙头发展钢铁产业集群,力争钢铁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⑵打造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落实省火炬计划,积极推进丹霞冶炼厂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完成丹霞冶炼厂锌氧压浸出新工艺综合回收镓锗技改的二期工程,为我国铅锌行业起到示范作用。支持仁化周田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基地。利用大宝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尽快完成330万吨/年铜硫采选工程,建成我省有色金属矿产供应基地。支持曲江金亿公司发展锌铝合金加工项目,支持银海等企业发展有色金属回收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市建成100万吨规模铅锌冶炼生产基地,有色冶金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⑶以节能环保为切入点发展电力产业。围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要求,重点发展环保生态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支持***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加快***发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华电热电冷联供项目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核电基地。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以电力能源为主、多种能源并举的广东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⑷加快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利用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会,支持***铸集团、中机重工、***液、***瑞重工、众力发电、新宇建机等机械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展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高端液压油缸制造基地技改、广东大型搅拌站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大型低水头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技术开发和生产等项目的建设,发展大型铸锻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装备、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产业,提升协作配套和整机生产能力,填补国家空白替代进口,力争机械装备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汽车产业的对接及比亚迪汽车零配件***基地建设。依托宏大齿轮、东南轴承、***铸集团、正星车轮等机械制造业骨干企业,推动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加快对接、配套广州汽车产业,进一步完善齿轮、汽车变速器总成、轮毂轴承、轴瓦、钢圈、刹车片、密封圈、钢板弹簧、粉末冶金件等零配件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引导铝合金车轮制造加工工艺升级,增强竞争力;支持开发或引进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系统,研发自动变速箱、重型汽车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引进无内胎车轮生产线关键工艺设备,开发气门阀座、气门导管等零配件生产,将***建设成汽车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全力支持比亚迪汽车零配件基地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建设,以***比亚迪项目为龙头,促进我市吸引汽车产业高端人才、完善配套产品设计生产、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带动产业链条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延伸,并为整车装配生产打下基础。

三是积极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引导***铸集团、宏大齿轮、中机重工、众力发电、***配动力等优势企业开展船舶配套生产,推进广州中船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特大型轴瓦技术改造项目,为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配套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特大型轴瓦,实现该产品的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

四是做大做强铝箔产业。铝箔是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第六板块,加快建设省火炬计划******铝箔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光箔、精箔、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腐蚀生产线技术改造、汽车用高焊接性新型钎焊铝箔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促进生产技术向高端转化,使产品从现有的汽车钎焊箔、空调亲水箔、化成箔、微型马达、电解电容器等延伸到装备制造业的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方面。力争该产业基地年产值“十二五”期末达到100亿元以上。

⑸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业。积极承接珠三角和国内外的纺织业转移,促成广州市纺织企业向乐昌、曲江转移。在“十二五”期间,投资33.4亿元,实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项目10个。以异型纱线、牛仔布系列新型面料和出口羽绒服装为主导产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生产线技术改造、染整污水中水回用技术改造、纺织设备电控化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省纺织工业基地。

⑹积极发展食品饮料产业。支持曲江娃哈哈公司、新丰珠江啤酒分装厂等骨干企业扩大产能和调整产品结构,推进青岛啤酒收购***啤酒厂后的复产工作,发展饮料酒、软饮料、乳制品、罐头等产品及农副食品的深加工。

⑺大力发展建材产业。一是推进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积极配合省产业结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推动建设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项目,促进曲江台泥、翁源、新丰和南雄等地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实现我市水泥工业现代化、环保化的发展。二是推进新丰建陶、南雄乐华陶瓷高档节水型卫生洁具的生产研发和推广应用。

⑻争取中烟公司支持促进***烟扩量提质和做大烟草薄片项目,力争烟草产业产值“十二五”期末年达80亿元以上。

⑼大力发展新型中药和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为制高点,利用丽珠利民药厂、雷霆国药、东阳光药业、丹霞生物药业等的中药研发和生物制药开发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与中药种植,建立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中药种植三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开展基因工程等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制品的研发、技改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白蛋白、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新型疫苗及抗癌药物、心血管类药物以及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重点的新型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⑽大力扶持发展化工涂料产业。化工涂料产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产业之一,并且逐渐显示其潜力。南雄化工涂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新丰、翁源、武江、******园区等都规划了化工涂料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产业招商、错位发展,将其培育发展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⑾培育发展稀土产业。国家近期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文件的精神,国家将设立稀土产业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稀土各生产及应用领域的兼并重组、调整升级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因此可充分利用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本地的矿产资源、充分利用广晟公司、中色公司在新丰投资投资稀土产业(详见表二)的机会,将发展稀土产业作为我市工业大产业未来发展一个方向。

4、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产业规模。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是做强我市工业大产业的重要途径。一是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根据我市资源特点、产业布局、企业关联度等情况,在“十二五”甚至更长时间,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主要培育发展液压油缸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配电设备产业集群、工程矿山机械产业集群、铸锻件产业集群、铝箔产业集群等。在资源加工型产业集群方面:主要培育发展钢铁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对于这类资源加工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方面:主要培育发展玩具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等;在战备性新兴产业方面:主要培育发展新材料(含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二是围绕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招商,大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从单纯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向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转变。要尽快寻找与省内、国内产业龙头、世界500强企业对接途径,引进产业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组织协调区内相关企业进入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大项目业主带动配套企业整体转移,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围绕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建立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5.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大产业发展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大产业发展环境,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制定支持我市大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敢于用资源换产业,用存量换增量。如财政部门可参照产业转移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出台保护招商引资各方利益的扶持政策,按照“特色发展、集聚发展、错位发展”的原则,对推荐产业集聚发展和入园发展项目所产生的财政收入制定分配办法给予推荐方财政补贴,消除推荐方出钱出力而不享受成果,并影响本身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的科学承接产业转移,而不是盲目的承接,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市招商办要重点主攻大企业、龙头企业,招引大项目,引进大客商,建立大市场。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大产业、支持大产业、共谋大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相关部门要提高行政绩效,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完善的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零障碍、高效率的投资服务环境。

篇8

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产业健康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在国家和深圳市政府相关产业促进政策的引导下,深圳IC设计产业自2003年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自深圳IC基地成立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态势,并且在2008年和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仍然实现了27%和33%的快速增长,和国内外其他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深圳IC设计产业已经进入非常健康的良性发展期。

1.1.1 销售额继续逆金融危机增长

自2003年以来,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销售额分别是6亿、10亿、30亿、40亿、48亿元人民币,2008年达61亿元,占全国份额的20%以上。深圳IC基地和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2010年3月对深圳主要的78家IC设计公司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这些公司已完成境内销售额69.1亿元,境外销售额1.756亿美元,境内外销售合计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约3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15%的同比增长率,在全国的份额已经上升到接近30%(详见图4-1)。

在国内外同行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深圳IC设计产业能够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深圳良好稳固的电子产业发展环境、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加上深圳IC基地的孵化和服务辐射效果显现,使得深圳IC设计产业已经走上了十分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没有泡沫,因此金融危机来临后受外部宏观经济影响较小,深圳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二是海思、中兴微电子、比亚迪微电子、朗科、江波龙电子等几家主要深圳IC设计企业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和半导体产业衰退的冲击,获得了超过行业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它们的共同点是纵向整合产业链资源,抗经济危机能力较强,在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上有核心竞争优势,IC设计业务也随之获得了快速发展。三是国民技术、国微技术、炬才微电子、明微电子、芯邦科技、安凯微电子、艾科创新微电子、长运通、泉芯、天利半导体等第二梯队企业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后,开始迎来高速发展期,而且部分企业善于通过抓住学习电脑、安全支付和LED照明等新兴应用实现迅速增长。四是深圳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得不断有潜力企业兴起,一旦市场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脱颖而出,如智能电表领域的锐能微科技和高清多媒体处理器领域的华芯飞在2009年快速成长,成为深圳IC设计产业新的亮点。

1.1.2金融危机后IC设计机构数量攀升

2002年以前,深圳市各类IC设计公司和相关机构20余家,专业设计人员不到1,000人,具规模的企业不到10家,随着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深圳新创办IC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到2009年企业总数达到122家,从业人员超过10,600人。

从图4-2中可以看出,深圳市IC设计公司和机构的数量在经过前几年的大幅增长后趋于稳定,2007年和2008年因为产业快速发展后的调整和金融危机,则出现了增长放缓甚至数量减少的势头。但在2009年,深圳IC设计机构数量再次大幅增长,还有不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外地企业也加强了深圳的团队和运营,表明金融危机后深圳的优势和吸引力更加明显,成为国内外IC设计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首选城市之一。

1.2 产业优势突出,结构趋向合理

1.2.1 产品从通信和消费走向多元化

珠三角系统整机企业云集,深圳IC设计企业所涉及的产品方向贴近市场、应用领域较广。伴随着深圳电子产业的升级换代,深圳IC设计的产品线也从早期通信和消费的两大类向更加多元化发展,包括LED照明和新能源、智能电表和智能电网、物联网、工业医疗、汽车电子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信芯片:由于华为和中兴通讯在全球通信设备产业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他们的子公司海思和中兴微研发的通信设备(2G/3G基站和路由器等)芯片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已经被内部大量使用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由于3G/4G时代,通信设备和终端捆绑被认为是发展趋势,目前华为和中兴通讯在手机和数据卡的出货量也在全球排名前几位,这为海思和中兴微的3G终端芯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海思的WCDMA基带芯片已经用于WCDMA数据卡,而不久中兴微的TD-SCDMA和WCDMA终端基带芯片也将量产出货。另外,广迪克科技的2G手机射频功率放大器(PA)也已经开始出货,而国民技术也在积极研发TD-SCDMA LTE射频芯片。此外,在用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处理器方面,海思的K3已经出货,并在2009年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安凯在智能手机/低端上网本市场也崭露头角。

2)移动存储和多媒体:珠三角大量的数码存储和消费电子厂商,为深圳的相关上游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移动存储和控制芯片领域,深圳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代表厂商包括朗科、芯邦、江波龙、硅格和芯微等,其中朗科已经率先在创业板上市。而在便携多媒体领域,华芯飞、炬才、安凯、艾科创新、海泰康和芯邦等正在大力赶超国内同行。另外在视频监控领域,海思的351X系列已经在标清市场大量抢占TI等国外厂商的市场,并给TI和NXP等国外厂商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价格压力。

3)LED照明和节能: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关注的进一步提升,LED照明等绿色能源应用成为国内外的产业热点。在LED驱动和电源管理领域,深圳已经有一大批IC设计企业走在国内前列。例如比亚迪微电子、明微、长运通、天微、华润半导体、泉芯、辉芒、联德合、擎茂、方禾集成、博驰信电子等。与各类数字处理器芯片相比,这些芯片的市场通常比较分散,但市场增长非常稳定,而且利润率极高。这类芯片设计和工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常常代表一个地区IC设计的历史积累,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成长出大公司。

4)数字电视和平板显示芯片:国内几大电视机和机顶盒厂商,如康佳、创维、TCL、长虹、九洲和同洲等,或是总部在深圳,又或是在深圳设有研发基地,对数字电视芯片的开发和产业化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另外三网融合也有利于中兴通讯和华为等深圳通信设备制造商进入数字电视领域。在数字电视前端网络履行部分,目前已经有深圳阿派斯在研发EOC EPON芯片,在数字电视和机顶盒终端设备方面,深圳已有国微技术、海思、国民技术、中兴微电子、国科电子、力合微电子、致芯、艾科创新、剑拓科技、通高电子等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该领域的研究,涉及CMMB移动电视、ABS-S、CTTB和DVB-C等标准的解调接收芯片和后端解码芯片。和北京、上海一些公司很早就参与相关标准相比,深圳企业的起步稍晚,但仍有借助应用和市场优势后来居上的机会。

而在平板显示驱动和触摸控芯片领域,深圳也有晶门科技、敦泰科技、天利半导体、瀚芯微电子、矽普特、希格玛和芯微电子等一批国内领先的企业。随着珠三角电视机厂商纷纷涉足LCD模组和面板打造垂直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例如TCL和深超成立了华星光电,将为这些企业带来巨大的配套发展机会。

5)信息安全和物联网芯片:在安全加密、安全支付、移动支付、RFID和物联网应用方面,深圳近几年发展很快,涌现出了包括远望谷、先施科技、朗科科技、国民技术、江波龙电子、文鼎创、明华澳汉等一批国内领先企业,其中远望谷、朗科和国民技术已经上市,预计先施科技不久也将在创业板IPO。

6)电力、医疗和汽车电子等行业应用:伴随着内需市场成长和深圳下游产业的升级,不少深圳IC设计公司也从消费类应用扩展到更广泛的行业应用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力合微电子的电力线载波通信专用芯片,芯海、锐能微科技和联合德微电子等公司的电能计量芯片,芯海的医疗电子和工业应用解决方案,以及比亚迪微电子面向汽车应用的IGBT和MOSFET。

1.2.2 销售额向领先企业集中

深圳IC设计企业的总体实力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IC设计企业2006年为7家,2009年为10家。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公司数量2006年为14家,2009年20家。表4-1为2009年深圳IC设计企业国内销售额前二十五的排名。

从深圳IC设计产业的销售额分布(详见图4-3)来看,2003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下的企业超过八成,其中有相当部分企业的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2005年,随着海思与中兴微电子分别从华为和中兴通讯独立出来,出现了上亿元的IC设计企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6至2009年,步入亿元门槛的IC设计企业进一步增加,销售额提高到5,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多。其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境内外销售合计基本上在1亿元以上,前10家企业销售额合计66.5亿元,约占深圳IC设计产业的82%;前25家企业销售额合计76.4亿元,约占深圳IC设计产业94%。这表明经过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许多成长型企业正逐渐走向成熟,领先深圳IC设计企业开始做大做强。

需要强调的是,排名前两位的海思和中兴微已经占据深圳IC设计产业销售额的半壁江山。目前它们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通信设备芯片,随着它们的终端芯片量产,未来可能进入爆发期,率先成为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世界级IC设计公司。

1.2.3 从业人员分布

2009年海思以1,873人居深圳IC设计公司中从业人员排行之首,比亚迪微电子则以1,672人位居第二,中兴微电子1,300人。总体IC设计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偏小,100人以下公司仍为主体,约占80%。50人以上的IC公司占总体约50%(详见图4-4)。

1.3 产业环境基本完善

1.3.1 深圳IC基地的孵化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深圳IC基地是科技部首批批准建设的八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深圳IC基地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具有深圳特色的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及相关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适宜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的支撑环境。其中,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包括有:公共EDA平台、验证测试平台、IP开发和复用服务、MPW投片服务、设计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企业通过共享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每年可节约EDA工具软件投入和产品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孵化器建设、产业发展支持环境建设得到了加强,现已形成了以基地为核心的物理聚集效应及区域性的产业聚合效应,对华南地区的IC产业的促进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目前与基地建立服务协议的企业共138家(包含近10家外地企业),入驻基地核心孵化器的有28家。入孵企业多为海归人员创办或新建企业,现已有7家企业规模扩大要求增加场地面积,6家达到毕业条件。按照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标准,2009年在孵企业毕业7家。目前还有50多家设计企业等待入驻,充分体现出了深圳IC基地对深圳IC设计企业所发挥的重要服务功能和吸引力。基地平台和服务的开展情况如下:

EDA设计技术平台:目前基地共有10间独立设计室可供设计公司使用,公共EDA设计平台硬件配置包括Sun V880和Dell服务器共2台、Sun Blade2000工作站30台, 30台HP高端工作站;软件工具有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Magma、华大电子等五家知名EDA厂家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可支持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数模混合电路、FPGA设计等多个设计流程;主流设计工艺是0.065μm-0.6μm;设计规模也是从1万门到7,000万门不等,可为IC设计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与技术支持。2009年基地EDA平台共服务IC设计企业18家(次),支持设计项目40个,累计单机使用时间216个月。历年共服务IC设计企业131家(次),支持设计项目370个,累计单机使用时间1,685个月。

IP复用/SoC开发平台: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初步建立了基于龙芯、MIPS、和芯微、芯原、智原、芯慧同用等供应商的SoC开发平台。截止2009年底,IP开发支持20项,IP复用服务和补贴54项。

MPW服务平台:2009年,基地对20家企36个MPW项目提供了技术服务和跟踪资金补贴,项目涉及手机多媒体处理器,MCU、 Smart IC卡、ADC、视频处理、RF通讯、LED/LCD显示驱动、消费类电子等。基地历年共对163家企339个MPW项目提供了技术服务,跟踪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

为支持企业研发和量产,目前与基地建立合作的Foundry厂商有:华润上华(CSMC-HJ)、中芯国际(SMIC)、GLOBALFOUNDRIES、方正微电子(FMIC)、台湾汉磊(Episil)、和舰科技(HJTC)、捷智半导体(Jazz)、台积电(TSMC)等。基地运行六年来,MPW服务平台服务企业74家(次),服务项目146项。补贴企业69家,补贴项目157项。

测试验证平台:主要硬件设施包括:IMS Electra、V50、半自动探针台及各类仪器仪表等。联合Advantest、Credence等著名测试设备商及香港科大和香港科技园建立了测试服务系统。2009年,服务企业23家次,服务项目44个,补贴企业16家,补贴测试项目58个。截止2009年底,共服务企业91家次,服务项目180个,补贴企业68家,补贴测试项目184个,补贴资金超过130万元。

人才培训服务:2009年,共举办EDA工具培训28场,参会1,032人,技术研讨会12场次,参会1,100人。截止2009年底共举办EDA工具培训183场,参会5,574人,技术研讨会96场次,参会9,525人,香港科大硕士班4届,学员99人。深圳大学IC设计工程硕士班3届,学员66人。2009年,培训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与深圳市本土高校的紧密合作。与深圳大学共同开办“深圳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在职工程硕士班”的同时,还相互建立了“深圳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实训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大学实验室”,并分别在深圳IC基地和深圳大学正式挂牌。

技术交流和合作服务:建立了30多个国内外合作联盟,连续举办了7届“泛珠三角集成电路业联谊及市场推介会”。通过这些活动,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完善我市集成电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协助深圳的IC设计企业将产品全面推向市场,推动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1.3.2 集成电路制造和封测配套产业日趋完善

目前深圳市有IC制造企业3家。深爱4英寸、5英寸线已具有相当规模,方正微电子6英寸线已量产,中芯国际的8英寸线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11年初能量产。封装测试企业7家,其中赛意法、沛顿科技、中星/菱生主要服务于本系统或海外客户,赛美科、安博、华宇、矽格能对深圳企业提供测试服务和部分软封装服务,基本可满足中低端产品的测试要求,高端产品的测试封装服务有待完善。(详见表4-2)

与深圳相邻的香港科技园拥有非常先进的测试分析设备,可进行高端测试验证和小批量测试。目前深港已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测试验证及量产服务。

1.3.3 集成电路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赛格电子市场为代表的深圳华强北就主导着集成电路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今天,华强北一带的赛格电子市场等仍然是集成电路产品非常重要的销售渠道,与深圳的系统整机厂商一起,共同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IC设计企业在深圳设立市场销售和推广、技术支持部门。

除了华强北这样的现货市场外,电子元件、分销商群体也是IC销售非常重要的途径。由于深圳是亚洲主要的集成电路集散地,深圳市的IC分销商体系也建立得非常完善。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中有大约2/3的企业总部在深圳,如果加上总部在香港的分销商,将占全国的3/4。在本地IC的销售中,赛凡、英特翎、骏龙、北高智、众芯、大联大等海内外分销商正扮演越来越重要作用。

1.3.4整机厂商的牵引效应

IC产品的市场就是整机系统厂商,IC产品的需求规格往往需要由整机系统厂商提出,IC产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整机的应用量。因此,整机系统厂商对IC设计企业的需求牵引非常重要。与其它地区相比,整机系统厂商云集是深圳发展IC设计产业的最大优势,同时,IC产品又直接影响着整机企业的价值增值,甚至决定着整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整机系统厂商和IC设计企业具有相互的牵引效应,一方面整机系统厂商对IC设计企业具有需求的牵引效应,另一方面IC设计企业又牵引着整机系统厂商的价值增值、甚至生存发展,因为IC产品能够引起整机产品的变革,是整机产品创新的源头,如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智能手机几乎一夜之间消灭了PDA,存储和显示成本降低催生数码相框产品等等。

深圳的整机系统厂商在通信(华为、中兴通讯、UT)、电视和机顶盒(康佳、创维、TCL、同州电子、兆驰股份)、手机(深圳是全球手机之都)、医疗(迈瑞)、PC(长城科技和神舟电脑)、工业控制(研祥)、汽车电子(比亚迪、航盛电子)、移动存储(江波龙)及音响(三诺)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甚至在全球也具有影响力,已经对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牵引力。事实上,深圳IC设计企业的产品方向和应用领域也就是定位于深圳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

1.3.5 粤港/深港创新合作助力

粤港合作的框架也已运行了多个年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框架下,深港两地正在致力打造“半小时深港创新圈”, 其中IC方面的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2007首次的深港创新联合资助计划和粤港重点领域招标中,都体现了IC领域的重要性。2007年深港创新圈计划中(深圳市政府资助3,500万元),深港双方资助的项目共4项,其中两项均与集成电路有关(先施的RFID项目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组合ASIC项目),凸现了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在粤港/深港创新合作中的突出地位。

深港创新圈的建立,有助于深港双方在IC领域优势互补,这种互补主要体现在:

①窗口作用:集成电路设计是一个在全球舞台上同台竞技的行业,深港创新圈的建立有助于加强深圳的国际认知度,为深圳IC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一个窗口;

②产业互动: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有着IC设计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香港可以依托深圳及珠三角的市场环境来提升和发展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

③人才与技术交流:香港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度较强,目前香港各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高薪及机制吸引了大批国际化优秀专业人才。如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IC设计组就有一批从国外回来的资深专家,港深的合作有利于双方开展人才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④资本运作:香港是著名的金融城市,其资本运作机制以及创业投资基金相对完善,深港创新圈的组建,有利于通过香港引入创投,创业投资基金的活跃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创立及发展都非常重要。

为了推进深港在IC方面的合作,在过去的两年内,深圳IC基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分别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园、香港职业训练局等有关部门签署了相关协议,内容涉及:人才培训、职业训练、测试、失效分析、大中华IP交易、MPW、封装、流片、市场、宣传、互设办事处等方面,旨在借助深圳IC设计基地的资源平台,发挥深圳的市场优势,利用香港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和设备的优势,共同推动香港与深圳两地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香港科技园测试设备先进,技术人员经验丰富,解决了深圳的IC设计公司高端芯片本地测试难、SoC芯片测试程序开发难的两大难题,缩短了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时间。

1.4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1.4.1 设计能力追赶欧美领先水平

从最小特征线宽分布看,当前深圳市IC设计企业主流产品特征线宽集中在0.35μm和0.13μm之间,超过四分之三的IC设计公司已可使用≤0.18μm的工艺进行设计。从主流产品特征线宽分布看,目前量产的芯片主要采用>0.13μm工艺,使用≤0.13μm工艺的企业占四成,总体的设计能力增强(详见表4-3)。

在数字芯片中,中兴微电子、芯邦科技、华芯飞、力合微电子和安凯的设计能力已经达到90nm和65nm的工艺水平,而海思已经开始40nm甚至更低工艺节点的设计,代表着深圳的高端设计水平。另外,还有一大批企业开始从0.18μm转向0.13μm和0.11μm工艺进行量产。深圳企业使用的最小特征线宽分布图如图4-5所示。

从设计规模看,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比亚迪和国微电子等公司的设计规模都超过了1,000万门,其中居于首位的海思半导体的设计规模已达到9,000万门。大多数企业都具有100万门以上的设计能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不断增强。

总体上从线宽来看,深圳几家主要IC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低功耗和低成本等设计优化能力上还存在经验上的不足。另外,随着线宽越来越小,设计和制造成本日益昂贵,深圳IC设计企业对线宽选择更加务实,追求“合适最好”。例如华为海思最新量产的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K3虽然采用的是0.13μm工艺,但却实现了成本和功耗的最优化。

另外,设计规模和线宽主要适用于衡量数字芯片的复杂度和难度,大多数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的集成度并不高,但对设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却要求非常高。

1.4.2 科研投入、专利与IP使用状况

深圳IC设计企业普遍比较重视科研投入。2008年深圳IC设计行业总研发投入为9.06亿元,2009年深圳77家IC设计企业已投入研发资金11.1亿元,增长了超过22%,预计2010年他们还将投入14.4亿元用于研发。这为深圳IC设计产业未来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海思半导体以58,755万元居首位,中兴微电子投入13,000万元位列第二,国民技术以6,228万元排名第三。

随着SoC设计技术的发展,深圳IC设计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IP复用设计自己的SoC芯片,使产品的规模和设计水平大幅度提升。经调研,深圳市设计企业IP使用与需求情况详见表4-4。企业对IP的需求及运用日益增多,表明深圳IC设计企业的SoC设计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深圳本地IC设计企业之间的IP复用甚少,需要进一步加强推进IP的联盟、鼓励IP复用。

专利申请普遍受到企业的重视,充分反映出深圳市IC设计企业有了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截止到2009年底,深圳IC设计企业累计已申请专利1,259件,其中发明专利1,092件,实用新型专利150件。累计已授权专利317件,其中发明专利245件,实用新型专利44件。深圳中兴微电子有限公司、海思半导体、比亚迪分别以576、206、79项专利名列前三甲,基本与企业销售规模排名相符(详见表4-5),充分反映了IC设计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同时,专利数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5 人才问题仍需努力

1.51 从业人才状况

深圳IC设计行业现有从业人员超过10,600人,分布在122余家IC设计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中。

深圳是创业热土。近几年创立起来的留学生企业,技术性强、产品档次高、软件及解决方案配套完整,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典型企业如安凯、国微技术、艾科、芯邦、芯微、力合、天利等。集成微、剑拓、天微、芯海、中微等民营设计企业产品定位准确,市场把握性强。原来做销售和IC起家的公司(如长运通、江波龙、日松微等)也纷纷涉足IC设计、研发自有品牌的产品,且市场表现不俗。很多大型整机企业成立的设计部门纷纷独立出来成立标准的设计公司(Fabless),采取国际化的运作方式,产品销售市场化,如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比亚迪微电子、朗科等。意法半导体(ST)、联发科等外资、台资企业产品目标明确,具有较强实力。因此当前活跃在深圳IC设计行业的人才有资深IC设计行业人员、海归创业人员、前整机企业IC设计部门人员、由贸易部门转入IC设计行业的人员、2000年后毕业的微电子专业人才等。

深圳的IC设计研发团队总体规模偏小,100人以下的IC设计公司仍为主体,占80%。50人以上的IC公司占总体的50%,高于全国32.5%的水平。目前规模最大的团队是海思半导体,共1,873人。

1.5.2 人才培养状况

深圳缺少大学和科研机构,人才培养一直是深圳的软肋,但是由于深圳特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到上个世纪末,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达到历史的顶峰,引领全国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然而,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一霎那,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似乎突然与深圳无缘,再没有诞生新的象华为、中兴通讯、迈瑞、康佳、创维、金蝶等知名企业,互联网经济只有腾讯一枝独秀,集成电路产业也只有设计产业在发展。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深圳不少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可喜的是,深圳正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引入北大、清华、哈工大进入深圳建立研究生院,扩建深大、高职院,新建南方科技大学等。

当前全国重点建设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只有15所,每年培养硕士以上毕业生不足千人,远远难以满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要求,人才短缺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目前在深圳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情况如下: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每年招收约100名集成电路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集成电路专业博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每年约50名集成电路专业硕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每年约25名集成电路专业硕士研究生;

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计划开设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本科班,同时招收集成电路设计工程硕士。

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下设微电子专业,主要培养版图设计等集成电路专业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IC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已成功举办3届理学硕士班,共培训硕士68人,08年又招新生32人,为深圳市的IC设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