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

篇1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农业企业管理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管理学,应结合中国农业企业管理实践,吸收中、外、古、今在管理科学中的有益的东西,以充实和丰富本学科的内容。

(二)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是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研究中要遵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办事,要重视把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丰富学科的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三)研究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与具体环境条件相结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客观条件也不一样。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理论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绝不可照抄、套用。

(四)研究农业企业管理学也应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为我所用”的原则,认真吸收中、外、古、今管理科学中有益的理论、经验和方法,通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所要求的农业企业管理学。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综合化研究方法。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交叉性边缘科学,与其它一些学科,如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内容,甚至移植其它学科的理论与经验为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服务。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农业企业管理学是处于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门学科,一方面需要借鉴和继承中、外、古、今管理方面有效的理论与经验,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所创造和发展,使这门学科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中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从而求得更加科学和可靠的结果,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农业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4.系统分析方法。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个系统性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系统的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因此,只有运用系统的方法才能找出它的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内在联系性。这是解决管理中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农业企业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考查,研究学科发展的规律,可以达到“鉴往察来”,“借古助今”的目的,’研究管理的历史经验,对发展这门学科是不可缺少的。

2.观察研究法。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全面、连续和细致地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为依据,以研究和分析管理的经验与方法,并将其上升到理论以便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3.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管理情况,弄清管理中的经验、问题及发展趋势,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有规律性的理论和方法,用来充实本学科的内容。

4.试验研究方法。试验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它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按既定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试验和考察,从中寻求管理的规律性和具体方法,并判明其是否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5.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对管理活动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中总结出理论、经验和方法,用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这一方法在西方国家的管理教学中广泛应用,效果很好,实践证明,这是研究农业企业管理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农业企业管理学的指导原则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章:

1.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

2.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3.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

篇2

【关键词】国学思想;儒家;企业管理

一、以“仁”为本,是员工发展的根本

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它们对管理的本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之学”,或者说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治人之学”。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或“修己”)而终于“正人”(或“治人”)的过程;强调管理者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实施成功的“形象管理”。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企业必须以人为核心才能开展工作,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爱,对人的支持,就是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企业中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激发和再教育,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打消其消极的工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这是国学思想中以“仁”为本的核心所在。

二、以“义”育人,是培养企业团队的核心

国学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中国人把管理的本质定义为一门大写的“人学”,认为“人”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国学智慧与企业伦理的“大融合”。和谐的团队是企业平稳发展的保障,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战胜市场的核心。企业中要能够对人才进行识别,发现人才的长处,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由此也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领导者要将企业的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和强项,提供给起良好的平台,供其发展和创新,重视员工的个人价值,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人才凝聚力,体现人才的价值。企业中更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帮助其找好角色的定位,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不断的提升自我的技能水平,在岗位上发挥余热。与此同时企业更应该尊重和爱护员工,从心理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能够自发的去工作,而不是在某种驱使下进行工作。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属感,而不是排斥感,员工始终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才是企业中以“义”育人的核心所在。

三、以“礼”待客,树立企业的好口碑

企业的对外关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的供应商、经销商等都是企业的对外关系,如何维护好这些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是企业的对外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能够很好的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的纷繁复杂,无论是供应商、经销商、还是消费者,最多看重的是企业的责任以及企业的诚信精神。所以企业要一直能够秉承诚信、安全、优质的服务理念,始终保持以客户至上,让客户满意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企业的好口碑,提升企业的诚信度,这也是以“礼”待客的精髓所在。国学的精髓与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内容并不违背,而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两者都不能相互代替,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所服务。企业的发展,除了要制定自身的短期的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外,同时还要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始终为消费者着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创新市场,从而拓宽市场。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秉承责任、诚信、安全的理念,而国学思想中的以“礼”待客,正是与其遥相辉映,这也说明了你以什么心态去工作,将会换来什么样的结果。

四、以“智”为贵,保障企业的发展源动力

国学智慧在企业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企业在发展中,员工去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份薪水,而额外的想要提升的还很多,如:岗位、能力、技术、经验等,与此同时,还包括短期内实现的目标、得到企业的鼓励嘉奖等,另外,一个企业的工作环境、发展方向、对员工的重视度等,都是考虑在内的。企业在管理中应该注重感恩,以感恩文化为基础,来处理与企业的各种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就是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外部关系就是与合作企业的关系、与个人客户的关系等,以感恩为基础,有感恩的意识,才能处理好企业的各种关系。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同事、朋友、领导等,才会真正的担负起一定的责任。企业在发展中,更要以“智”为基础,对懂得感恩的人进行培养和提拔,对全体员工进行感恩教育,使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危机意识、公平公正的办事,客观的处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的,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没有企业,更何来员工,员工是通过企业来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企业来施展自身的才华。所以,员工更应该感恩于企业,企业更要感恩于员工,员工感恩企业,就是要在企业中踏踏实实做事,不断的完善自我,用于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企业要感恩员工,就是要帮助员工成长,定期对其进行培训,进行员工的人生规划,为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的高度,企业中首先要尊重和诚信与员工,企业中员工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所以企业要感恩与全体员工,要以诚信为前提,感恩于员工。企业的管理层不可一味的对员工进行压制,要感恩员工对工作的努力,这样,即使管理层不在,员工也照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将企业作为一个平台,去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不是当领导不在的时候,对工作怠慢。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发展,与全体员工的努力工作息息相关,只有提升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五、以“信”为善,是企业的诚信之本

在国学中,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价值观之一是爱心,爱心同时也是从古至今所一直传承的。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懂得感恩,对社会有所回报,是企业发展中的国学精神所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所以企业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企业中的员工,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生产技术人员,都应该通过企业的公益活动来感恩社会,企业通过公益活动来感恩社会,不仅仅是回报社会,同时也是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企业要想长期立足,必须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经济活动中,要能够注重诚信,做到以诚信为本。“言必信,行必果”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同时应用到企业中,就是以人为本,客户至上,服务好客户,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口碑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长远,所以,企业中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建设,使员工树立诚信观念,时刻以诚信的态度去工作,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中通过培训、座谈会、专家讲座、户外拓展的方式,对员工进行道德培训,使其能够以端正、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并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队伍,使员工树立“诚信为本,失信为耻”的思想观念,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结语

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领悟,在企业的发展中,要不断的学习、体会、深入的钻研国学的思想,将其中的知识与智慧完全的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助力企业的腾飞。综合国学的思想,企业中建立伦理道德体系,将企业的治理推到最高的水平,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锦.国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4(28):191-19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就业;企业管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口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加快建立新的人才开发机制,促进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能和体现人的价值,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新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近年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对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难以较快融入新的企业环境、甚至对用人单位产生种种抱怨而遭企业辞退或自行离职;企业对毕业生也有诸如工作责任感不强、职业精神缺失、对企业的忠诚度较差、缺乏团队精神差的不满意见而导致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企业用工缺乏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已经形成明显的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而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文化,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将企业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原因

以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强调人才对企业对社会的被动适用,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很少会考虑学生的创造性,缺乏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已经不再适应当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已经是当今教育热点以及社会评论不可回避的事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成绩的原意在高考报填志愿时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许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就读,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来源于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下的高中毕业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认为升入职业院校学习是家长所逼、老师所迫,觉得即使来学习,也是为了敷衍家长和老师。这一点,新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缺乏组织纪律性

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父母对独生子女“爱”的方式不能说都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溺爱”而导致的独生子女问题已经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有多少学生,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自立,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较差。

(三)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都憧憬丰富多彩、无忧无虑,不受约束、不受管制的大学生活,好像觉得只要跨过了高考那个门槛,就已经能驰骋职海、独挡一面,甚至是已经成为国之栋梁,已经高枕无忧了。他们宁愿睡觉、看韩剧、打游戏,也不愿意将时间用在学习上;加上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二、将企业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学生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管理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将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不断改革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拓展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校内受到的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在学校教学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文化是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这就必然要求毕业生要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文化,认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难以较快融入新的企业环境,并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甚至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产生种种抱怨,而用人单位觉得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而无法继续使用。两者之间的磨合阵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管理缺乏了解与认同,是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生管理中融入企业管理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塑造作用。校园文学对学生的影响重大,优良的学风、校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引导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制度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院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要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同相辅相成,营造职场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大有好处。

三、企业管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途径

(一)导入企业的管理架构,培养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

职业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中引入企业管理对学生尽早适用企业管理有好处。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比如可以设立“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架构;在学生成绩的评价和奖学金的评比中可以才有工资奖金福利等类似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学生产生竞争压力,有压力才有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得到锻炼,并不断成长。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认可的合适人才,关键环节是人才进入企业能不能快速适用。引入企业管理架构进入学生管理中,可以使学生更快了解企业的环境与特点。加快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要始终保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校管理制度、教学方式最好可以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建议,课程内容方面及时补充新技术、新知识,关注行业的发展。

(二)在日常管理中强化行为的规范管理,培养学生的遵章守纪以及服从意识

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导致许多学生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与学校的校园环境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在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心中树立起制度的权威,培养学生对制度的敬畏、信任,进而自觉拥护、遵守。严格敬畏和遵守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必须具有的素质,这点对学生尽早适用企业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文化”,有针对性的进行企业管理文化的教育

学校应积极探索优秀企业文化与先进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例如,学院可以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初体验”系列活动与“企业文化大讲堂”活动,通过这个平台,使学院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使学生尽早地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学生提前模拟企业岗位作业、模仿员工生产、扮演企业中不同的岗位角色,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提前预知企业的岗位实况,了解企业状况,使教学内容形成与企业需求的情景化。企业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感受企业劳模和先进人物正能量,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以专业为平台,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精神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还要对职业理念、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实践,所以还需强化对职业内涵、行业准则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也改变着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应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培养职业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全免费的职业院校,更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具有鲜明的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起步晚、基础弱、层次低,存在着做不大、做不强、走不远的问题。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还没有打造出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认知度、高价值感、高忠诚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新时期必须将企业管理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森,王劼.浅谈高职学生管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2]陈璐.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4(29)

[3]胡顺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

[4]罗志勇.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9(03).

[5]谢碧蓉,胡晓花,文锋.浅议电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电力企业需求的对接[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6]王巧文.科学化的管理与人员素质的提高———办公室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有力保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7]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的路径与策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8]范正平,唐晓英.深化校企合作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

[9]鲜敏,郑翔,黄景广.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篇4

Abstract: The obj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to turn out highly qualified versatile versatile trained personal who will face the first line of production,construction,service and administration.The features which are occupational,technical and applicable decided that the students must contact with corporateculture. The students must have not only a certai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good professional skill,but also excellent occupatio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build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campus culture,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the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behaviour norms, all-roun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vocational schools, only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merge together, in order to d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学生管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orporate culture;campus culture;management of student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18-01

1高职高专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并引入我国,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体现着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1]

1.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2]其不同点在于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经营文化、实践文化,其最高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两者对接与融合对于高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生成才。②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生成人。③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生就业。④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生创业。

1.2.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6〕16号文件)一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从业,步入社会后,他们首先感受到的将是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精神的熏陶。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其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其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偏重于经验化和模式化的教育方法,缺乏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的力度;其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模式化和流程化的管理方式,缺乏面临新情况的应变能力和特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时无法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依然利用以前模式化的基础性工作来进行应对;其四,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偏重于理论化和固定化的指导模式,缺乏基于企业文化的实质教育和企业实践。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营造企业化氛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3.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该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教育;通过实地考察、分类调研、企业座谈、岗位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面向企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

3.3 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除得益于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外,也离不开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其成长过程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校园文化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真正的文化融合,创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3.4 企业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角色意识

将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类比,从班干部的任命、班级企业文化的营造、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级事务的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试点,充分肯定企业文化在班级中的融入。综上所述,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从企业吸收更多的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特质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拥有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5-02

物流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虽然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发展,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物流专业的就业形势本应一片大好,但现实却是物流企业喊着招不到人,而毕业生却觉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实在太少、“毕业即失业”。究其原因,中国当前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还未根本解决,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解决这个难题,校企合作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它是一种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满足物流企业用人标准的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据此定制学生的培养计划,核心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拉近课堂和岗位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当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顶岗实习的层面,还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形式化严重

现在学校与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大多是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深层次内容。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物流企业实习,对于企业的规模、规范程度等缺乏考虑,只要接收实习就行。同时缺少对实习内容、实习项目、实习时间的考虑和规定,把这些问题全部推给企业解决,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客观上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大多只是走过场。

2.合作方式陈旧,合作效果较差

首先,现在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多数是和以前一样四处托关系,靠的是私人路子,企业大多是看在某人的“面子”上,而不是在合作中得到好处,这样难免伤害了企业的利益,积极性也就不高了。其次,职业学校的理论能力比较弱,难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指明方向。最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的意识,在校企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导致学校没有领会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难以直接顶岗。学校与企业双方尚未找到创新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效果较差。

二 校企合作问题形成的原因

1.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前期规划和顶层设计

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期规划,在设置之初只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盲目模仿其他院校,匆忙上马;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和对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没有一开始就与用人企业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教师下企业锻炼等达成合作协议。结果造成办学条件不足,选择合作企业时目的不明、理念不清晰,只为完成教学实践考核任务,使得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企业对合作兴趣不高。

2.学校实训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训教育方面条件很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连基本的实训基地都没有。这样对于学生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接受的实习生只是一群空有理论的“书生”;但是物流行业是一个极其讲究实践能力的行业,企业需要的是来之能用的人才,而不是还需要烦琐的岗前培训。这也造成了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3.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

现在,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重视主动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认为培训是学校的事情,企业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同时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理解片面,存在偏见,很多企业宁愿去人才市场招聘员工然后进行培训,却将校企合作接受在校实习生视作负担,认为他们不能吃苦,没有团队意识,不堪大用。

4.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强

在现行体制下,学校虽然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但是只注重于教学理论研究,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帮助物流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同时企业现阶段只是片面追求市场,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对于企业发展理论缺乏认识和追求,对于学校对企业自身发展可以起到的帮助认识不足,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三 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通过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加大自身投入

学校要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在课程安排、实训项目、职业素养形成等方面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系统地设计校企合作,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学校也要加大自身的投入,花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不论是从完成基本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从提高学校的合作能力出发都必须解决好这些建设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为:(1)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2)加大对现有物流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3)加大对教学设施特别是实训器材的更新换代,使学生能学到真本领。

2.企业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

用人企业把自己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供给学校,学校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力争做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实践环节向实际工作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实践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实用的技术,少走弯路,与企业的需求直接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可以使物流企业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职业精神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职业感。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精神有时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也是用人企业更看重的。

3.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培训指导

物流企业虽然处在实践的第一线,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资格认证的不断重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师资、理论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如开展物流师考试的培训等。这不仅会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发展。

4.政府的政策支持

校企合作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进行合作指导、给予学校必要的经费、对合作企业出台优惠政策等多方面。(1)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指导文件,对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使校企合作有章可依;(2)在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学校增加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3)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等,这样可以使企业乐于合作。

参考文献

[1]盛海洋、李艳霞.校企结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09(1)

[2]孙百鸣.高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0(2)

篇6

[关键词] 科学管理 和谐企业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环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企业相辅相成,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和谐企业为基础。通过科学管理,构建和谐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和谐企业涵义有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企业和谐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要达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应先强调协调,协调应该在企业各个部门内和部门之间进行广泛的协调,包括:组织结构、生产实施过程、利益分配、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协调的观念,引导企业成员具有全局性的协调观念,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企业目标。 二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关系人,包括:材料供应商、生产商、设备的供应所涉及的群体等等。在外部的系统环境中形成一种共谋、共生的系统形态,使各个成员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合作机制,是保证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辅助条件。企业只有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的和谐,才能保证企业利益的持续和稳定。三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需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即应该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动的观察和研究并随时从环境出发对自身的作为进行改造和制定决策,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适应市场的开发和应用。

通过科学管理,构建和谐企业,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人本管理

构建和谐企业,员工队伍是根本。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才是管理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坚持人本管理,就是要改变管理模式,对员工尊重、关爱、坦诚,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友爱、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企业处于无间的和谐状态,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能够上下同心,团结合作,从而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人本管理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坚持以人为本,又必须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相信员工有能力独立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二是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坚持不懈的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让职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不断得到提高,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得到增强,为他们参与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要关爱员工,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积极为员工排忧解难。四是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进而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坚持人本管理,最终实现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

1.员工自身的和谐,使员工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

2.员工与岗位的和谐,尽可能地使员工能够在适应自身各方面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力尽其用;

3.人际氛围的和谐,增强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引导各员工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效地消除企业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4.收入分配制度的和谐,尽量避免因分配不公引起员工的消极情绪;

5.员工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时要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 要与社会的进步相一致;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言行要与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相适应;

6.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体发展的和谐。

二、重视制度化管理

构建和谐企业,规章制度是保证。和谐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更多地要求管理的柔性和灵活性,而制度化管理则更多地体现了管理的刚性和原则性。没有制度,企业就缺乏是非标准,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依靠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而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两者的统一既是有效管理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化管理与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的不同特点,在管理实践中积极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功能发挥上充分考虑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的需要。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各项规章制度既要体现对员工高度约束和规范,又能充分地信任员工和尊重员工。

其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有一个公开公正的出台程序,既要使制度约束下不同层次员工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又要能够保持规章制度的稳定性。

最后,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好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严格平等。

三、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企业,领导班子是关键。有了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构建和谐企业就有了成功的基础。领导班子首先从思想上要明确对构建和谐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做到组织上健全,制度上落实,机制上保证,行动上带头。其次,要自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修养,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思考和指导企业和谐构建工作,积极营造一个祥和友好,环境宽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与生活氛围。再次,领导班子成员要能正确地对待权力、利益和名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宽容谦让,坦诚相待,始终保持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岗位上分,力量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最后,坚持民主、科学、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对领导者的信任度和感染力,做构建和谐企业的模范。

四、塑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企业文化是核心。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是要努力打造诚信文化,培养职工“事事、处处、时时”的诚信意识,提倡在诚信中体现奉献,在奉献中追求价值,努力争取领导的价值观与广大职工的价值观一致。二是要积极开展“爱企爱岗、诚实守信”主题教育活动,对外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优质服务”,对内提倡“爱企爱岗、认真负责、谦虚好学”,使职工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自觉做事、自律做人。三是重视企业安全生产,要倡导严、细、实的安全文化,让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程,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把安全生产与企业稳定、发展、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要在企业树立群众观念,要依靠广大职工,相信广大职工,关心广大职工,不断改善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员工之间和睦相处,形成企业凝聚力。

依靠科学管理,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人本管理,又要重视制度化管理,同时还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只有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管理,构建和谐企业,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路玉祥.坚持人本管理构建和谐企业[J].发展,2008,(2)

[2] 张柳.实现人本管理 建设和谐企业[J].经济师,2007,(9)

篇7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57-01

诱导期是指慢性肾衰终末期由保守疗法向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过渡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病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做好此期的护理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和减少透析并发症,顺利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39例慢性肾衰患者行诱导透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19~84岁;慢性肾炎18例,高血压肾病9例,糖尿病肾病8例,梗阻性肾病2例,多囊肾2例。

1.2 透析方式 采用碳酸盐透析,血管通路为直接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置管。血流量为150~200ml/分,透析时间为2~3小时,分别为:第1天2小时、第2天2小时30分钟、第3天3小时,连续透析三天后,视患者情况每周透析2~3次,每次3~4小时。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不仅会产生诸多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透析本身高昂的费用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护士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层次、职业、地位及家庭条件,因人施教;向病人介绍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及透析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并告诉病人有任何不适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以便及时处理。还可让同种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加治疗信心,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透析治疗。

2.2 血管通路的护理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上肢血管,避免在准备造瘘侧肢体静脉注射或动脉采血,以利维持性血液透析时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嘱病人避免内瘘侧肢体持重物、受压,禁止测量血压,输液、输血、抽血化验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者尽量穿对襟上衣,以免脱衣服时牵扯导管将留置导管拔出。股静脉置管者操作时注意遮挡保护好病人的隐私。保持管路通畅,每次透析结束后分别用20ml生理盐水快速冲洗动静脉管腔内的残余血,再用浓肝素盐水以管腔等量容积封管。保持置管处清洁、干燥,定时换药,如穿刺处出现红、肿、热、痛现象,应立即就诊,以防感染扩散。

2.3 并发症的护理。

2.3.1 低血压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占透析患者的10%~30%。透析开始时有100~300ml的血液进入体外循环,如一开始血泵转速过快,没有预充液进入体内,短时间内血容量突然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故在透析开始时,尽量减慢引血速度,50ml/min,逐渐增加至150~200ml。血容量不足、严重贫血或有低血压倾向者,给予全部预充液或全血预充。透析过程中或结束时的低血压,是由于超滤过多过快、干体重测量不准或低钠透析液。一旦出现低血压,因立即停止超滤,遵医嘱快速输入3%高渗盐水或50%葡萄糖溶液。

2.3.2 失衡综合征 失衡综合征在诱导期较常发生,可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刚结束时。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不安、头痛,严重者惊厥、意识障碍、昏迷。是由于透析前尿素、肌酐等代谢产物在血液和组织中均匀分布,透析后,血中尿素比脑中尿素,清除快,引起尿素浓度呈不均衡状态。为了降低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尽量采用面积和超滤系数小,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低血流量150~180ml;增加透析频率,连续透析3天,第1天2h,第2天2、5h,第3天3h,每次超滤小于2kg;以后根据患者情况每周透析2~3次,每次3~4小时。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或3%高渗盐水。

2.4 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透析机板面各参数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机器报警,以减轻透析患者心里的焦虑和紧张,确保透析的顺利进行。透析过程有输血、输液者,注意巡视,严防血液输完未及时发现,空气进入体外循环而致空气报警。对烦躁、不合作者,穿刺侧肢体予制动并保持功能位,必要时遵医嘱予镇静剂。防止穿刺针脱出漏血、渗血、丢失血液,给病人造成损失。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分钟测血压、心率、脉搏一次。

2.5 饮食护理 诱导透析前,患者都有食欲减退,往往伴有恶心、呕吐,进食量极少,热量不足。透析治疗开始后,多数患者食欲改善,这时可给予高热量、优质蛋白饮食。蛋白质的摄取量从0.5~1.0/kg/日逐渐增加到1.2~1.5g/kg/日。并选择易吸收和利用的含必须氨基酸丰富的优质蛋白,如牛奶、瘦肉、鱼和蛋等。热量的摄取因人而异,安静状态下为35~45keal/(kg·d),适当补充维生素,供给易消化、软的、粗纤维少的食物,减少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对于少尿、无尿、浮肿、高血压和心衰患者,应控制水、钠、磷及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可容许进水量为前一天排尿量加500ml。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应控制在1.5kg以内为宜。

2.6 用药指导 合理使用降压药透析过程中由于脱水血压会下降。尤其是容量依赖型高血压患者,透析前减少或停服降压药1次,必须服药者,应加强血压监测,警惕低血压的发生。

正规足量使用各抗贫血药,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叶酸、铁剂等。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酒店管理;合作企业;课堂教学;课程企业化

【Abstract】Each of the parties from the purpos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iscloses th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later called me home) two-year Hotel Management (later known as the profess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time of conflict, both sides put forward to solve school-enterprise The contradictory ways - Courses enterpris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enterprise programs, initially buil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urse, which will be two levels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to our hospital with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gives new content and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ure" opened up new and effective way.

【Key words】Work and study; hotel management;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classroom teaching; course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01-02

工学结合是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后文简称文件)明确强调的高职教育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形式与途径。工学结合是众多受益主体意志的集中体现,它对各高职教育利益主体具有多元价值――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全方位的改革与发展,使合作企业多方受益。工学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模式众多。各工学结合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各院校、专业只有统筹企业与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工学结合模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课程企业化模式的提出

目前,我院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较为突出的校企矛盾:学院以合格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具体表现在该专业1.5+0.5的时间配置模式与企业需要的1.0+1.0不协调。在企业强势与消极的情况下,1.5+0.5模式制约了该专业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发展。在两年制背景下,课程企业化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课程企业化是指高职教育课程(理论部分)由企业主角或参与的过程与结果。从课程类型上看,它包括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企业化;从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对象与课程活动的企业化,其中,教学对象即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所需的人、财、物、时间与课程标准等教学软资源。

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企业化模式

课程企业化模式是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互相联系的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对象与课程活动等要素构成的一体化样式,现主要介绍以下几个现实中急待重构的要素。

1、课程企业化的时间配置。课程企业化的时间配置模式1.25+0.75符合文件中“顶岗实习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的要求。在原模式下,该专业第三学期在校仅两个月即“0.25”年192学时,无法完成1.5+0.5模式下第三学期360学时的课堂教学;在1.25+0.75模式下,学生“工作”时间从11月开始到次年6月止,共8个月,每月只需完成21学时(每天1学时)的企业化课堂教学,就能以1.25+0.75模式完成1.5+0.5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程企业化的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根本,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同时各课程的目标之间也应统一。由于课程的企业化,其目标除了应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为基础外,更要注重企业需要、劳动组织、技术发展、就业导向等因素。

3、课程企业化的课程及其标准选择。课程企业化的课程类型主要应着眼于专业核心课程。将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企业化课程能使教育职业与社会职业直接契合,很好满足企业需要,还利于“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当然,企业化课程的类型应有一定弹性。

课程企业化的课程标准选择主要分两种情况。若所有工学结合学生都实行订单培养,企业化课程可采用合作企业的标准,确保企业化课程具有合作企业的职业特色与学生对合作企业的高职业适应性。反之,可采用该专业依据国家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标准,确保工学结合学生就业适应的企业弹性。

4、课程企业化的教学资源配置主体。课程企业化所需教学资源全部或主要由合作企业自愿免费为合作院校提供。因为,合作企业采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择一成本远低于招聘员工的择一成本。

5、课程企业化的师资配置与报酬给付主体。合作双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商定选择课程企业化所需师资的配置主体与报酬给付主体。

(1)企业自费聘请。根据协议合作企业可从本企业内部或外部择优选用一线实践专家作为课程企业化任课教师。企业应就所聘教师必备的任教条件与要求等与我院达成共识,由我院审批并颁发聘书后可作为我院兼职教师。

(2)我院自主选派。据文件精神“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我院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创新机制,引导专业教师到企业为学生授课,同时兼作实习带队教师与顶岗实践教师。

(3)教师课时津贴给付主体。企业化的课程属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企业已为此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出于共赢原则,课程企业化教师的课时津贴应由学院给付。当然,可根据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由企业承担或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商定按比例承担。

6、课程企业化的教材选择。课程企业化的教材可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我院规定选择;或者以前述教材为主,辅之以企业内训教材;或者采用企业的内训教材,或者采用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的教材。同时,按相应方式为企业化课程配备各种教学辅助材料。

7、课程企业化的教学管理。课程企业化的教学管理,要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课堂教学要求与标准特别是学院现在推行的质量工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合作企业的理性诉求为标准,由多元主体共同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企业化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课程企业化的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对象与课程活动的管理。

8、课程企业化的评价。课程企业化的评价这里是指对课程企业化背景下相应课程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方案选择。供选的教学评价方案有该专业现有教学评价方案、合作企业教学评价方案、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评价方案。最佳方案是能均衡校企各方利益的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评价方案。

(2)教学评价主体选择。我院为评价主体,可按常规由科任教师命题,其主要优点是在试题结构等方面能更好地切合里该专业既有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不足是试题在目标、内容、重点、难易程度等方面易脱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企业为评价主体,由合作企业命题,其主要优点是试题能很好地切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不足是试题存在素质目标等方面的欠缺。校企共同评价,不管谁主谁辅,该模式可兼容校企单独评价的优点,克服其弊端。各教学评价主体所命试题都应按规定由校企共同审批通过。

(3)教学评价命题原则、标准与试题结构。课程企业化命题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课程目标如期达成、体现工学结合、课程企业化等。课程企业化的命题标准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或先进或符合专业特色的企业标准。企业化课程的试题结构要在其题型、题量、内容、重点、难点、比例、时间、考核方式、成绩结构等各方面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说明与余论

课程企业化是高职教育教学系统的重要因素,该模式的运行必然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系。

统的各个方面,为此要做好相关课程实施时间的灵活调整、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毕业生电子摄像、技能鉴定与就业的方案拟订、毕业手续的办理等工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不二法门,课程企业化是工学结合有效的具体途径之一。基于我院该专业在工学结合中所遇主要现实障碍,只针对性地分析了课程企业化模式中的几个要素,其他因素拟作余论。

【参考文献】

1、教高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6号

2、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M] 2009年7月

3、曾令奇等,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 2006/5

4、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关于制订2009级人才培养文方案的指导性意见[M] 2009年3月

篇9

[关键词]加拿大 职业学院 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陈亚鸿(1969- ),男,江苏高邮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A104009)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94-02

加拿大高等教育体系分为大学和学院两个系统,这里的“学院”是指独立设置并纳入高等教育序列的职业学院。加拿大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20世纪50、60年代,是在大学的基础上衍生的,既体现了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理念、一般特点和主要特色,又有不同于大学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一、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的主要特色

1.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省级政府不直接干预。加拿大是一个联邦国家。1867年制定的《不列颠北美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不享有教育的管辖权,教育管理权在省级政府,由此奠定了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框架和法律基础。虽然加拿大所有学院的独立法人资格都是从省级政府获得的,省级政府是学院的直接管理者,但省级政府也不直接干预学院的内部管理,各学院人事、财务、招生、教学等具体行政事务均由学院自行决定和实施。因此,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和规章制度,同一省份、不同学院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

2.政府主要通过提供教育经费参与学院管理。加拿大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主动承担的责任。联邦政府发展高职教育主要通过提供教育经费来参与。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开始大规模资助中学后教育,但由于对宪法的遵守和政党政治的敏感性,联邦政府不能直接向各学院拨款,而是采用税收转移支付等形式把资助经费转移给各省政府,再由省政府分配给各学院。省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资助是学院的主要经费渠道,其中联邦资助占了各省高等教育日常经费的60%左右,虽然联邦政府是学院经费的主要贡献者,却不拥有高职教育政策制定的直接权力。

省级政府对学院的管理侧重于宏观调控和环境营造:一是拨款资助,各学院的经费主要依靠各省教育拨款,省级政府管理学院的意志又主要通过提供与政府目标相一致的拨款来实现。二是制定法律,省级政府不仅制定本省的高职教育发展方针、目标和中长期规划,还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制度,规范和约束学院的办学行为。三是加强协调,政府设立众多协调机构,协调各省以及大学、学院、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四是营造环境,政府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关注招生的平等性和不歧视性,鼓励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公民接受高职教育。

3.学院实行自治管理,拥有较大的办学自。加拿大所有学院都是独立法人,根据章程实行自治。一般情况下,学院都拥有自己选举的董事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有完全的自。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学院的日常事务通常有两个核心机构管理,一是行政事务核心机构,是由社区参与、政府任命的管理委员会,主管包括人事、财务在内的行政事务,院长由该委员会聘任;二是学术事务核心机构,是学院学术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由各院系代表组成,职能包括专业和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授予学位、职称聘任等。学校聘请律师与法律顾问,依靠法律解决办学中难以避免的各种利益冲突。

二、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1.省政府对学院控制程度相对较高。相比大学,学院受政府政策的约束较大。1967年,加拿大颁布《成人职业训练法》,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政府趋向于稳定地控制职业教育。虽然大多数学院拥有专业设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完全自,但有些学院在院长任命、董事会成员选拔、专业和课程开发、教授任免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要受到省政府的严格控制。大学由专业学会评估排名,而学院则直接接受省政府的评估。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控制较严,学院的师资、实验室、实训资源主要用于学生职业训练,不允许用于科学研究,除非得到省教育部的批准。

2.学院与大学的界限非常明显。加拿大大学和学院是层次清楚、分工明确的两个系统,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承担的职能等方面有明确的区别。大学本科学制为3~4年,学院学制为2~3年;大学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学术的研究,学院侧重于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学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学院主要培养专科应用人才,为学生提供直接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主要授予文凭和证书,一般不授予学位。

3.学院的办学体制灵活多样。加拿大学院办学体制比大学更具多样性,其办学体制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读学院后可以继续申请读大学,学院的课程和学分能得到大学的认可,有1/3~1/2的学生读完学院课程后,会转入大学继续学习。第二类是应用技术学院,它与大学之间缺少学分互认的机制,就读学生不是为了升大学,而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第三类在魁北克省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而是要先上相当于学院的机构叫CEGEP。CEGEP分两类:一类是pre-university program,相当于大学的预科,学满两年后才能申请进入魁北克省的大学学习;另一类是technical program,属于应用技术类,学习三年后可以拿到文凭或证书直接工作,也可继续申请读大学。第四类是学院不是一个教学实体,而是省教育部的一个专门部门,其职责是为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人提供培训帮助。

4.不鼓励学院办学水平之间的差距。加拿大地广人稀,学院往往是根据人口增长导致高等教育需求增长来设置的。政府鼓励就近就便入学,鼓励学院之间“扁平化”发展,在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对学院的财政投入上,遵循“均衡和公平”原则,不同地区、不同学院之间,甚至与大学之间人均拨款标准差别较小,或者没有差别,以此保证社会运转系统不因高校的差距产生大的波动。

5.把企业纳入高职教育大系统。学院与企业的联系紧密,企业是高职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不仅参与学院内部管理和重大决策,有的学院还与企业雇主签订合作培养合同,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者提供学院阶段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实践部分则在企业进行。

6.建立学院与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的联系通道。学院大多寻求与大学的合作、交流,寻求与高中阶段的融通,特别是注重学院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大学互认学分,这有利于高中生毕业后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和选择,以及专科学生毕业后到大学继续深造,有利于满足公民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愿望。

三、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所体现的管理理念

1.参与性和职业性。加拿大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是通过建立相对“雷同”的大学体系和相对多样化的学院体系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设立一大批公立学院,现在学院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与大学平分天下。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调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参与程度及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贡献率。加拿大学院在短短半个世纪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学院的职业性。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还是学院自身的微观管理,在模式设计上都极力保持与大学不同的分工和层次,坚持把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办学特色,充分体现满足国际竞争和经济结构变化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的功能。

2.人本性和多元性。加拿大高等教育特殊的管理体制,调动了各省举办学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规格学院体系的建立,不仅适应了社会分工精细化和经济发展专业化的需求,而且适应了“塔身”和“塔基”人群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提供和满足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要求,减少了失业率,增加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素质公民的发展机会,解决了重要的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多元化是其立国之本,实际上也是其立教之本。加拿大疆域辽阔,以省为主的分权管理体制有利于各省根据省情,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更好地体现和适应地区性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

3.自主性和法制性。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学院的限制性调控,主要是履行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责任,目的是提高学院的参与性和职业性。宽松性调控主要保证和赋予省级政府和学院发展高职教育的职责及权利,不仅调动各省政府的积极性,保护了多元化,也使学院增强了自主性,增加了自由度,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制度化是加拿大高职教育经过蓬勃发展,学院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为了确保有序运行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制度化的理念是依法治校,具体表现为学院各类事务的法制化管理。制度化增加了学院发展的自律性,使自主、自由、自律共同成为学院发展的活力源泉。

4.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是强调政府在学院举办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投入在学院发展的作用。加拿大高度发达的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客观上符合教育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特性。二是理清和综合了学院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系统考虑学院与政府、大学、企业、基础教育、国际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各自的责权利,使各组成要素融合成一个承担责任、享受权利、分配利益,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运行的有机整体。三是在内部管理上充分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力的作用,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实现学院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内部管理上剥离了一些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保证了教育经费的集中使用度。四是营造了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环境。加拿大高职教育虽然只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但就业的公平性、发展的公平性、评价的公平性并不会让公民觉得接受的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

四、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启示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国家、地方、学校、产业、企业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和职能,控制各种类型高校发展的数量和速度,防止教育类型和教育结构的失衡。保证高职教育经费的公平性投入,解决投入不足、投入标准不一和投入体制不合理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起点和资源条件的差异,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高职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构筑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本科教育的“立交桥”,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市场接轨的机制,构建配套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2.实现高职院校办学自。《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后,高职院校获得了办学自的法律地位,但尚未表现出法人实体所应有的作为,政府也没有把学院当作独立的法人实体,两者角色定位模糊,体制成本较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自源于政府和学院两个层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变具体管理为宏观调控,履行好规划、投入、调控职能,构建外部管理体制,学院的职责主要是构建内部管理体制,保障人、财、物、权力、利益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对流,实现特色发展、多元发展、自主发展。落实办学自,关键是政府和学院恪守各自的分工。

3.分组管理不同类型高校,合理控制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孕育的技术和文化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基础。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管理应有不同于本科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从宏观上应分组管理,分类指导。高职院校应以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和发展的需求为主要使命,鼓励错位发展、深度发展、均衡发展,不宜过于加大院校之间的层次差距,况且当前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管理理念、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等内部要素竞争导致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行业特点、经费投入、生源分配、资源整合等外部要素的公平性不够引起的。否则,既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4.把企业纳入高职教育的大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普遍存在脱离行业、企业和市场办学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学科化倾向、就业难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把行业、企业边缘于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忽视或无力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应当把行业、企业纳入高职教育的大体系,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资源利用、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5.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对中专学校管理模式的沿袭和对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模仿痕迹较重,具有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建立能够迅速对接行业、企业和市场的灵活快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调配和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避免人财物的闲置和资源的分裂。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争取和充分利用更多的办学自,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创新内部机构设置,改变行政化的机构设置模式,调整职能,推行“二级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尽快剥离教育功能之外的职能,实现社会化供给。依法治校,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力等各种权力在学院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格兰・琼斯,潘乃容校.加拿大高等教育:不同体系与不同视角:扩展版[M].林荣日,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冯翠玲.论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范文曜,刘承波.大学制度建设:加拿大、美国高教考察与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6).

[4]陈亚鸿,沈新华,汤潜之.以合伙企业机制运作专业社团模式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12(1).

篇10

一、煤炭运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应收账款这一项目上的整体的比例过高,可是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依旧缺乏重视,或是其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缺陷,没有很清晰的体现出权责发生制。因此,针对目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下述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1)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导致煤炭企业的管理者一味地注重对煤炭的销售量追求,至于客户的信用程度和销售成本的比较分析两方面被忽略,促使煤炭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存在很大困难。另外,目前煤炭运销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上也存在很多不足。企业通常不具备相关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而财务部门针对应收账款所具备的风险防范意识仍然落后,致使对客户的信用信息更新缺乏及时性,并且在维护上存在很大风险,这不仅使得应收账款的风险提高,还不利于其周转率的提高,因此,对煤炭运销企业经营资金的运转有一定的阻碍。

(2)企业信用政策和客户信用等级建立的缺失.从目前看,多数煤炭运销公司的客户信用等级制度与信用政策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管理应收账款的过程中,经常没有相关数据依据,使得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又由于绝大部分的煤炭运输营销公司在对财务单位与销售单位进行管理时相对独立,致使管理制度上存在着突冲,进而使财务部门与销售单位在应收账的管理上有着一些不相容的现状.

(3)应收账款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在煤炭运销企业日常的销售中,赊销时常发生,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部门及时的检查核对应收账款的账目,从而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的管理.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煤炭运销企业的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应收账款账目进行核对和管理,这就造成了客户长期拖延货款而企业浑然不知的情况时常发生,给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

二、煤炭运销企业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实施

(1)正确认识应收账款,端正态度强化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常常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赊销即发放信用的方式去争取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很多企业又故意拖欠账款,市场信用体制又不健全。再加上由于企业自身的问题,不合理的管理方法必然会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高居不下。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公司的领导阶层需有着正确的管理意识与认识,在正确认识应收账款的基础上,进行收账管理的实施,企业必须执行规范、严谨的一款收账管理制度,才可以使所收账款数增加。应收账策略与管理制度是当客户违行为违背了应收账管理制度、不遵守承诺,对应收款项有拖付、拒付等现象时,公司需实行的收账政策。而制定管理制度需遵从双方对与应收款的付款时间等直接商定、彼此沟通、最终签认合约的根本原则。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煤炭企业应该自上而下应形成重视财务管理、重视财务预算、重视营运资金、重视财务控制的风尚,使全员紧紧围绕公司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

(2)科学制定信用政策,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便会造成恶性的欺诈,信用管理水平的落后必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煤炭企业要形成信用政策要设立信用部门,由信用部门监督、防范贸易风险,保护管理好客户资源,在销售部和财务部之间构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其次,要在设立信用政策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债务要定期进行清理核对,每年最少进行一次发函或派员核对,每季末要对账龄进行统计、分析、制表,而且需将其报给上级管理人员。而对于预支账务必须有合同、协议书等书面文件,根据合同需预付账款时,须经办人签章,经领导批准后方可付款。并同时向财务部门提拱有关合约的有关信息资料.

(3)学会运用法律式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对于煤炭运销企业而言,应收账款的处理必须要实现法律武器的有效应用.实现合法权益的全面维护,目前很多企业对市场缺少应有的风险意识,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客户管理层的品格为人等信息缺少基本的调查了解,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书面凭据缺少法律角度的考虑和设计,导致在应收账款不能回收而诉诸法律时,因证据不足而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面对这些情况,煤炭企业要设立相应的财务法律顾问,在进行赊账交易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合同的签订,保证合同的有效性,实现法律控制。

(4)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煤炭运销企业内部要设立清欠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做到板上钉钉,毫不含糊。应收帐款清欠政策是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时,拖欠甚至拒收付款时企业所使用的应收款政策,而详细的措施需使用多种讨要应收款方式,对拖欠的企业进行催款,实行责任制。而针对资金链有问题的公司,应采取订立还款计划,限期清欠,对于催债政策进行重新整顿,而账项追回的时间限定,一般不能超过回款期限的1/3;若是在规寂静时间内未还,则必须立即对该企业进和清讨。总之,对于煤炭运销企业而言,应收账款的回笼制度和清欠政策的执行要以“现金为王”的基本原则为主,并实现柔性化的沟通原则,确保营销措施与账款清收的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