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

篇1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条文的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则不能简单的进行法律条文教育,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大学生不会像中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服从家长和学校,而是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对法律单一的认识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讨和论证,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当然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门法律课程,则可以通过其自学能力得以解决,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

二、现代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的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条真理。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楼阁。现代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有组织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最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不计后果。这些很多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加上法制观念极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学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从1987年就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后又于1998年设置“两课”,以及后来的05年课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后面简称《基础》),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课改以后,道德与法律结合,压缩了原有的课程内容,并且很多老师原来要么是学德育的要么是学法律的,其上课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将该课程上成单一的德育课或者法律课程,没有起到应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主任或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必要地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甚至沦丧到违法犯罪。另外由于学校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大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未能及时的处理和有效控制,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人没有得到褒奖甚至还受到诬赖误解;还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挣人眼球,甚至还以次成为名人,这一切都让大学生迷惘、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认知产生错觉,甚至导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会上对一些现象的误读,也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对违法犯罪认识片面,就像药家鑫一样,认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难缠进而犯罪。相信权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拿钱买命,无法无天。有这些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误导,而这些误导有些却引导着大学生行为。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秽不堪的东西冲击着大学生地视野,这些极具刺激和诱惑力的东西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毁掉自己,近来大学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网络有关。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分溺爱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分自我、缺乏磨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而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基础》不是原来两门课程内容的罗列,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领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两种精神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此,该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当提高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以道德自觉为目标,而道德的最底线就是法律。教师要建立“整体教育观”,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懂得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养成。因为如果只靠个人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保障道德要求的实施,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利用法律强制手段加强法律的执行环节,才会使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的认同,从而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对法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这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内心道德标准就会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规范,因为能够遵守法律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我们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以进一步升华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可以促进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起来,有利于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地调整大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教育者必须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把握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改变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如何在社会上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当然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地引导,褒扬楷模,批判错误。对社会道德模范大力褒扬广泛宣传,而对于少数的不法分子进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会公众。这对于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给他们现实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篇2

关键词:“诊所式”教育 教学改革 法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08-02

一、法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革:首先,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其次,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再次,坚持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最后,注重实践型教学模式,使培养对象符合社会需求,以上几个方面以“建立实践性教学模式”为最难。法律实践教学具有单纯的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重视法律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了“诊所式”教育这一模式,这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方法。与法学院的其他教育相比较,诊所法律教育确有其特殊的一面。因学生要在办公地点接待当事人,有点像看病的诊所,故命名为“诊所式”教育。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将接受“法律诊所”教学归入教学大纲范围,学生可选修这门课程,并获得一定的学分;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诊所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接触真实的案件,跟进整个案件的全过程,并提供与其能力相对应的法律服务。诊所法律教育往往与法律援助紧密联系在一起,诊所法律教育中的大部分案件来自于法律援助案件,因为诊所法律教育可以提供无偿或廉价的法律服务;同时,大学的“法律诊所”已成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其中,课堂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并没有真正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只是一种模拟化的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有限;毕业实习只能在大四进行,本科教育已临近尾声,学生在这个阶段才进行实践训练很不及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学院的“诊所式”教育模式,在校大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便可通过“诊所式”教学参与法律援助,使得办案实习常态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巩固学生的理论功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生法律援助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法律救济,是法律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完善社会弱者扶助体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美国“诊所式”教育模式与我国现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评价

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等。

1.课堂案例分析。课堂案例分析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典型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所学法学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发表不同意见。其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仅仅能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感性上的认识,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缺乏切实的可操作性。

2.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模式是我国目前法律实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注重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法学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审判程序的训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模拟法庭的缺陷在于:缺乏真实案件的突发性和鲜活性,难以引起学生真正积极和主动的思考。

与我国现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相比,美国“诊所式”教育模式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诊所式”教育模式所运用的是真实的案例教学。在有真实委托人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在真实而且有压力的环境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接待当事人,分析研究案情,收集证据以及判断适用的法律,拟定法律文书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地参与办理案件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训练解决各种问题的技巧,并可以深刻了解和尝试法律实务中不同的社会角色,获得普通教学方法中无法获得的经验。其次,“诊所式”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在法律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时,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不是仅仅单纯地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再次,“诊所式”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对案件事实和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作全盘的思考,通过了解案件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结合具体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为当事人选择最佳的解决途径。{2}最后,在“诊所式”教育中,分数已经不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学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学生为当事人案件时的综合表现,以及他们从经历中思考、学习的能力等。

三、“诊所式”教育在法律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在我国的“诊所式”教育当中,应当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诊所式”教育之所以被引入法律实践教学当中,是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和院校当中学习,而应该到实践当中去,通过办案和接触社会来学习。法律诊所教育的另一个目标则是培养有公益心、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实践性法律人才。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是以一大批优秀的实践性法律人才为依托的,因此,引入美国的“诊所式”教育,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模仿,而更重要的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但置于首位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具备一个法律人的职业道德。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必须学会在法律实践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一个成功的法律人应该学会动态管理自己的任务,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业务,而这种能力培养在传统教学内容里是缺位的。法律的权威是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法官来讲,法官的威信和法官所代表的法律的权威应该让当事人肃然起敬,使他们对法律有敬畏感,从而能够自动地执行法律和判决。因此,法律人应该把法律的权威内化为一种职业本能,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体现出法律的崇高和尊严。

2.通过引入美国“诊所式”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地开展法律实践教学。现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法学院(系)的共识,但是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来具体地开展实践教学,使之规范化、体系化,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1)资金募集问题。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各个高校现在都面临着经费、实践单位的接受能力、学生的重视程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美国法学院“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充足、多样的资金筹集渠道。笔者认为,鉴于目前我国社会融资渠道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财政、学校资金、社会基金三个渠道,建立三者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

(2)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法律实践教学,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共识性规则。美国“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法律诊所”要与教学环节相配合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国的法律院系应当积极探索与“法律诊所”项目配套的课程设置。对此,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用的案例并将其程序化,引入到诊所教学中来。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学课堂教学衔接不当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案例难以走下讲堂,成为我们在法律诊所模拟演练的对象;而诊所法律教育中所接触及模拟的实例也很难有针对性地成为我们法学理论教学的案例。{3}

(三)将“诊所式”教育与法律援助相整合

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长期注重理论,实践性不足,对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国内某些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一些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但并没有把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和法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在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上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例如,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并未与课程学分与学位的取得联系起来,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只能是依赖兴趣或公益心;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与教学工作量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毫无关联,这表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法律援助相关联的法律教学模式。诊所法律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习如何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即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亲自他人进行法律活动,从而参加到他们自己的教育过程中来完成的。法律援助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案源,解决了诊所法律教育案源不足的缺陷。{4}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通过建立与法学教学课程相配套的“法律诊所”,并以此为平台向社会提供大学生法律援助,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平台,从而达到提高法律院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诊所式”教学与法律援助相结合的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020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项婷婷.“法律诊所式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兼谈对我国现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检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6-127

{2}王彦辉.“法律诊所教育”对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38-40

{3}汤轶群.浅析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学课堂教学的对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8):105-108

{4}刘哲明.试析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的整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