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

篇1

一、绘画治疗内涵简析

绘画治疗是以来访者的绘画作品为媒介,帮助来访者分析、处理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它兴起于欧美,现在逐渐发展成一门交叉性的应用学科。绘画治疗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强调以视觉符号和意象等人类最自然的表达与交流形式,帮助人们在专业化的时空条件下自由、自然地表情达意,释放被压抑的负性心理能量,同时有建设性地重新整合自我,促进自我的人格成长。自古以来,绘画活动就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有效途径,将绘画活动引入治疗过程,不仅增强了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诊断和治疗效果,而且解放了来访者的创造力和自主成长的心理动力,开发了来访者的身心潜能。

绘画治疗最初主要用于儿童和一些特殊的有精神疾病的人群,20世纪初,心理学、教育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开始研究图画的艺术形象和象征意义,促进了绘画投射测验和绘画治疗方法的发展。绘画治疗是在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现代西方国家,绘画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与治疗、教育与个人成长等诸多领域。今天,绘画治疗已经被世界心理治疗界公认为一种效用优异的治疗方法,正逐步被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绘画治疗的特点在于它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以视觉意象的活动方式,安全、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机会和空间。绘画治疗的作用机理很复杂,很多学者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看法。例如,罗宾认为:“我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以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用语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Barker、Barasi和Zeki等学者认为:“视觉艺术创作和看的行为是大脑整体的经验”“视觉艺术具有强大而积极的认知性、情绪性、社会性、合作性及神经学作用”……上述学者讨论了绘画治疗与潜意识、情绪、心理自我等方面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理解绘画治疗机理的关键因素。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自从接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深感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感觉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在实效性、广泛性和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发展等方面有些力不从心。2011年10月,我们历下区组织了第一期绘画治疗培训班,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意识到:绘画在表情达意、深化自我觉察和自我整合方面的功能是巨大的,它可以使心理辅导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自然开展,并使学生从创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同时,它可以使学生在被允许的、受保护的时空条件下安全地释放内在的负性情绪、并有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更吸引我们的是,绘画治疗对场景要求不高,实施过程灵活、易于操作,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于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尝试着应用,时至今日,已经成功地辅导了多名个案。本文以作者的实践案例,说明绘画治疗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优势。

二、使用绘画治疗帮助学生的案例报告

今年开学后,某小学领导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对几个具有严重叛逆倾向的女生做辅导。这几个女生因为男女生的交往问题打架闹事,搞得学犬不宁,被打学生的家长也不依不饶,坚决要求严肃处理打人的几个女生。我们接受了这个任务,由马莉老师负责接待这些学生,辅导过程如下。

当其中的一个学生小美(化名)来到我面前时,她的抵触与防御使我有点拘束,于是决定用绘画的方式缓和气氛。小美很高兴地接受了建议,并按要求画了一幅“房—树—人”(见图1)。画完后她告诉我们,画中三个人是一家,他们开开心心地在一起。从画面看出,小美对环境很敏感,内心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于是我问:“一家人每天都是这样开心地在一起吗?”小美眼中涌出了大颗大颗的泪珠,她说父母早就离婚了,画中的场景是她天天都在盼望的。

图1 小美心中向往的家

小美慢慢地说出了她的故事。自己上幼儿园时父母就离婚了,父母都没有再婚,自己盼望着他们能够复合,但妈妈不同意,因为她讨厌爸爸喝酒、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小美还告诉我,大家都说她不是好孩子,特别是妈妈,常说她和爸爸一样喜欢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我说:“其实他们是可以和小美同哭同笑、陪小美聊天的朋友,对吗?”小美坚定地点点头。

这时我问小美:“小美也是很好的孩子,是不是?”她迟疑地看着我,不敢回答。我说:“是的,现在这个优秀的小美就坐在我对面,你看到了吗?她有什么特点呢?”小美在思考很久之后,说出了很多自己的优点,我给她一张画纸,让她写下来。在我的引导下,小美自信地写出了“好小美”的特点。

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我们去挖掘。让我惊喜的是,小美提出下次想带两个朋友一起来,她们和小美有着同样的家庭背景。我同意并趁机表扬了她。

第二次见面时,果真是三个人一起来的。我先和小美重温了上次辅导的主题,让小美理解信手涂鸦在疏解情绪、倾听自我等方面的作用,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让新来的两人——丽丽和乐乐(化名)感受并接纳绘画心理辅导。然后我让三个女孩各自画了一幅“树”的主题画。(见图2、图3、图4)

图2 丽丽的“树”

图3 小美的“树”

图4 乐乐的“树”

三棵树的结构基本合理,而且树干都是笔直的,整体情况都还不错。不过,她们的作品也告诉我,丽丽有愤怒的情绪,小美有易怒、易被激惹的倾向,乐乐则心里很压抑。我引导她们进行了情绪宣泄后,用理想未来的方法引导她们想象10年后(即22岁)自己的样子,在背景音乐下,她们沉浸在对未来的想象中。音乐结束后,她们把想象中的自己画了出来。(见图5、图6、图7)

图5 丽丽的画

图6 小美的画

图7 乐乐的画

三个女孩都想象自己未来会成长为一个美女,但自画像都有忽略、掩盖的问题,说明她们对自己的理想状态的想象不够清晰,而且对于实现理想信心不足。于是我问:“这么美丽的女孩子在做什么呢?”她们的回答是:逛街、宅在家里。显然,她们很少想到自己的未来,生活也没有目标。于是我引导她们作了一次职业畅想。我让她们在纸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职业,她们很快就写出来了,然后我要求她们一个一个划掉,直至最后一个。小美选择了当老板,丽丽选择了当警察,乐乐选择当心理教师。我又让她们在纸上写下从事这些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条件,然后带领她们进行职业目标和现实状态的连接,让她们懂得为了自己的理想应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最后,我带领她们玩了一个体会责任、承担责任、学习合作的游戏。在游戏活动的分享总结中,她们意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同学们会原谅自己的。同时,她们也谈到了合作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为了巩固这两次辅导的效果,我给她们布置了一个锻炼责任感和行动力的任务:护蛋。我给她们每人一个煮熟的鸡蛋,上面写有我的祝福:“我爱你!我在乎你!我喜欢你!”我告诉她们要保护蛋宝宝,每天带着蛋回家,第二天到学校后去心理教师那里,让她在蛋上画一颗红心,并交给心理教师管理,放学时自己带着它回家。这个活动的用意在于让她们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和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让她们每天都能得到心理教师的支持和陪伴,使她们能够平稳地度过这段急需关注与支持的关键期。

三、绘画治疗的实践反思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和谐甚至是破碎的家庭。心理教师、班主任要学会敏感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并找到适当方法加以引导,带领成长中的学生走出这段泥沼,开始新生活。

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咨询过程中利用绘画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和交流,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绘画技术是建立关系的基础。在咨询中,第一步就是建立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多数学生都会在老师面前隐瞒自己,启动防御机制。在建立关系时,我们很难通过会谈让学生主动暴露真实的内心,而绘画技术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深入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绘画技术是咨询深入的桥梁,绘画技术可以为咨询师指明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例如,在第二次咨询中,我们通过让小美想想10年后自己的样子,发现她们都是对未来发展缺乏目标的人。于是,咨询师按照绘画技术提供的这一信息,让她们进行了职业发展的游戏,即写出自己喜欢的五种职业后,逐一划掉,直至剩下最后一个,帮助她们确定一个发展目标,而后引导她们思考:这个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并将其与现实的生活和学习相连接,通过她们对未来的憧憬,强化对现实生活和学习的指导。

3.咨询效果在咨询结束后的延续。对于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个别咨询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因其处在不断变化中,我们需要在咨询中更多地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绘画治疗的方法因其所需材料简单、方法简便、不受空间限制等诸多优势,特别适合咨询结束后,青少年回到现实社会中遇到问题时继续使用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篇2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教育品牌;成长

中图分类号:G77;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8-01

社区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实践社会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社交学习、休闲娱乐、知识更新和健康锻炼等很大一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打造社区青少年教育品牌,既能吸引青少年参与教育活动,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让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既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由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主要在社区,社区有责任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天宁区各社区在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过程中,首先对社区内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问题家庭青少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列出问题清单,然后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通常“工作室”由领衔人的名字命名,并有4名~5名成员组成。“工作室”成员根据问题清单,在社区中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如我区红梅街道锦东社区的调解纠纷员陈超荣,是一位从事多年法制工作的法官,退休后经常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街道就利用他的法律专长成立了“陈超荣法律服务室”,定期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 “远离珍爱生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维权。社区通过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护航。

二、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青少年时期会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要在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场地、师资等基本条件具备后,必须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茶山街道的“瑞文心理工作室”,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从2013年开始推出“瑞文有约”――家庭教育课堂。针对如何排解学生心理压力,如何看待青春期等各类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以个案疏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两年多的培育,目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5名,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兼职心理指导师10名,建有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和辅导室等专门场所,其教育影响范围也从本辖区扩大到全市。

三、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品牌

1. 打造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社区教育品牌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青少年只有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才能真正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因此,社区要创建培养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基地。如我区青龙街道的“巧婆婆手工坊”和茶山街道的“爱来吧――手工制作坊”,是专门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学习培训场所。社区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里来学习最基本的家庭厨艺、点心制作、手工工艺品制作等,并与指导教师一起研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使他们真正获得了从生活中学习生活的道理。

2. 打造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社区教育品牌

意志是人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从小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战胜困难、克服弱点、成就人生。如我区郑陆镇的“青少年生存体验中心”、兰陵街道的“防灾减灾体验馆”等,为了培养青少年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分别开设了生存体验区、心理承受区、逃生体验区、运动拓展区等,使他们通过不同区域的亲身体验,起到了锤炼心理品质和意志毅力的作用。

3. 打造培养青少年探索创新的社区教育品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区必须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区天宁街道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让他们通过馆内的“科普教育益智平台”“大型互动科普健康电子书”等多种声、光、电高科技设备,在游戏与互动中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兰陵街道的“尤辉互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则是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互联网学习培训活动,让他们在不断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社区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能有效弥补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使社区成为青少年磨炼意志的课堂,成为培养爱心的摇篮,成为学会做人的“书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别样的蓝天。

参考文献:

篇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升学压力和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特别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

渠道的丰富、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各种影响。近年来,青少年日常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家庭和谐、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深入开展青少年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研究青少年管理的防范对策,成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任务。而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份重任。

一、重视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教育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不光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教导青少年做人、做事的地方。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校应利用德育课时间和班会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以“法律伴我健康成长”、“好习惯.助我成才”等主题班队会活动;组织开展“阳光少年”、“星际学生”等评选活动;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打扫街道、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的,“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习惯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小学阶段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从小处入手,重视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每学期设立习惯培养月,通过办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括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校教育和自身心理素质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要想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知心信箱,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辅导:个别辅导、分组辅导,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对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进行疏导。其次,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的优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青少年成长过程巾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也能及时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家长认识到溺爱、粗暴、虐待等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最后,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共同监督协作,为青少年的全面l展保驾护航。

四、重视家庭教育

当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身。家长不光是抚养孩子成长,更应当有为国育才的责任,我们应积极引导家长勇挑家教重担,不得逃避、推卸和无作为。学校应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和邀请知名专家到校讲座,使家长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五、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信息传播技术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在信息传播技术上的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心最新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已成为互联网上虚拟社群的主要力量,互联网在极大的开阔青少年视野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因此,我们应当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让青少年学会文明上网,浏览健康网站。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六、重视乡村少年官活动的开展

篇5

背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2005年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创办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专业心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义务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将来中心电话咨询和面谈咨询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寻求求助学生的基本特征、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使心理研究工作更有方向性。

一、基本情况

1.咨询人数年级统计情况。共计1634人在中心进行过咨询,其中学前儿童占1.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62.9%,29.7%和6.2%,且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最多,分别占21.2%和14.3.%。这与学生进入新学校,适应新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小学低年级人数最多,这并不一定表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多,可能反映了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咨询人数性别统计情况。在所咨询人数中,男性1111人,女性523人。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接近于女性的两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叛逆,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管制,从而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求助方式分类统计情况。在求助方式上,电话咨询1104人,面谈咨询530人,这主要源于电话咨询简单,对于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孩子或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家长或学生本人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对于比较复杂,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人员会建议家长进行面谈咨询,或建议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治疗。

4.求助者分类统计情况。“中心”的咨询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当学生有各种问题和不适应时,由谁来进行求助?统计结果表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他人(父母或亲戚)求助的比例分别为93.3%、76%和61.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增强,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逐渐由他人求助转向本人亲自求助。

二、咨询内容的分类统计情况

根据咨询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咨询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学业问题、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症、自闭症等)。统计结果反映出,学习问占49.4%,行为问题占35.2%,个性、情绪问题占23.8%,人际关系问题占15.3%,其他问题占13.1%(统计结果中包含咨询多项的内容),其中其他问题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约占到了10%。从咨询内容分布情况看,以学习问题为首要问题的求助者最多,这说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他依次为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与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身体的生长,关注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求助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X2检验。结果反映出,家庭中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与分析

1.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中心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总体上,从年级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咨询人数最多;从性别看,男生的咨询人数多于女生,接近于女生的2倍;从咨询方式上看,以电话咨询为主,面谈咨询为辅;从求助者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家长来求助,高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学生本人来求助。

2.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多儿童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本研究中,在所有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到了49.4%,男性的人数接近女性的两倍。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年级,对学生进行入学后的正确引导,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2)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障碍之一。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中,在求助者中,儿童多动症的比例约为10%,这些儿童多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因此,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性打架、说谎、骂人、扰乱课堂秩序、多次离家出走、逃学、任性、攻击和破坏行为、网瘾等。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中年龄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情绪较为敏感,行为上易冲动,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过度反应。因此应重视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不良行为习惯,如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易产生心身疾病。情绪问题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因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外界的影响,如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和不公平、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由交友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

3.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母子情感关系建立不当,或早期母子情感剥夺等,易导致儿童日后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责任角色担当不良等都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另外,稳定单亲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比那些在不稳定单亲家庭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少患行为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这些孩子来深圳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及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子女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创设和谐的学校环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本研究表明,首先,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这两个年级,因孩子面临对新学校的适应问题,这是孩子心理行为问题表现集中的两个年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女孩的两倍,我们应重视对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帮他们解决各种困扰,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篇6

>> 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 莫让孩子成“心理孤儿”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孤儿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孤儿”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浅析孤儿作品利用法律问题 浅析离异家庭的“心理孤儿”现象 如何培养孤儿的健康心理 浅析初中生心理孤儿现状 关注“心理孤儿”教会学生做人 让孤儿的心理充满阳光 孤儿药相关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孤儿”现象研究 唇腭裂孤儿术后心理护理对语音治疗的影响和作用研究 民族医高专孤儿医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请做好领养地震孤儿的心理准备 孤儿教师的心理问题分析及维护 优势视角下孤儿心理问题及疏导途径分析 积极心理对孤儿英语教学的帮助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07-04.

[2] 劳伦·B阿洛伊,约翰·H. 雷斯金德, 玛格丽特·J.玛诺斯.变态心理学(第9 版)[M].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79-284.

[3] 张卫英,陈琰.国家机关在法律孤儿救助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4] 薛蕾.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04).

[5] 盛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11).

篇7

    记者近日在沪上的一些书店发现,一些心理辅导及健康书籍乘上“高考经济”的顺风车,受到考生家长的热捧。刘女士的家里就有位考生。“但女儿心理压力特别大。看她吃不好睡不着,我心里也很着急。”于是,刘女士想找本心理辅导书研究一下,给女儿疏导疏导紧张情绪。

    对此,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金武官教授建议,考前家长和孩子都要调整心态,家长关心要适度,孩子找清目标能帮助缓解心理焦虑。

    减少过度关心

    长宁区的小郭这几天压力特别大。她告诉记者,他的父母管得特别严,复习进度、月考情况都要了如指掌。“除了看书,他们什么都不让。一想到高考我就紧张,寝食难安。”小郭苦闷地说。金武官说,人逢中高考这样的大事,都会紧张,适度的紧张能使考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复习备考,但弦绷太紧了,就会适得其反。

    他建议家长,临考前,不要关心过头,给孩子造成无形压力。“孩子到这个时候已经知道考试的重要性,家长太啰嗦反而适得其反。家长帮忙要帮到点子上,可以适当帮孩子整理资料,同时多关注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家长更不要用命令式口气和孩子说话,凡事和孩子商量。”

    “你放松心情去考”、“考得不好我们不会怪你”,诸如此类安慰的话,家长也不宜多说,有时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情绪。

    挤出休息时间

    经过几个月来一轮又一轮的单一复习,考生身体或心理上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疲惫感,大脑负荷过重和接受信息过多。在这种状态下,仍有不少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开夜车,挤占娱乐和锻炼时间。金武官说:“这种做法不妥当。考生反倒应该挤出休息的时间,把自己的身心都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

    但是金武官也指出,每个人调节方式不同,对睡眠的需求也不同,所以休息也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要睡不着硬睡。每个考生的合理状态是,应以前一天的复习不影响到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为标准。如果第二天觉得人很困乏,那就说明休息不充分。”而对于因心情紧张而无法入睡的考生,金武官建议,不要夸大失眠对自己产生的消极影响,躺在床上时不要想太多与学习相关的事情,更不要刻意心理暗示:自己就是睡不着。

    建立良好心态

篇8

2、其次,班主任要对心理出现问题或者不良苗头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去认真地开导他们。如果你发现哪些学生有些忧郁,或者是心事重重,要和他们单独地去谈心,了解问题,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3、第三,学校应当开设一门心理课,每周至少上一节,为孩子们做好心理方面的积极引导。心理课是很重要的,和文化课一样重要,学校应当开设,给孩子们传播阳光,这个很有必要的。

4、第四,班主任要经常性地去做一些家访,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各种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放学时间,或者是周末,到一些学生家里去家访,了解一下孩子们背后的情况,这样对疏导孩子的心理非常重要。

5、第五,学校要外聘一些心理专家,每半个月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专业的辅导。除了学校老师之外,外聘一些心理专家也很重要,专门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同学进行开导,更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6、第六,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自己的孩子友善沟通,要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朋友,畅谈心事。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挚友,敞开心扉,公平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心理深处。

篇9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09-01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冲击碰撞,随之产生了社会压力陡增、家庭结构不稳定、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少数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了他们流浪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注重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之举。

一、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特征和成因分析

流浪未成年大部分都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既饱尝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类特征:

1.缺乏理想。据统计分析,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文盲半文盲,约占流浪乞讨未成年总数的85%。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从小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坚定的志向和正确的追求。甚至部分流浪未成年人认为金钱万能,他们的价值取向就是金钱,理想、信念无从谈起。

2.行为不端。近八成的流浪未成年人吸烟、饮酒,甚至早恋,到了救助管理机构不愿意吃集体伙食,要现金上馆子、上网吧、进游戏厅,稍不如意,就恶意毁坏公物、辱骂工作人员,甚至扬言要到政府部门投诉;有些还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大谈“生意经”,相互交流“哪些救助管理机构可要到现金,哪些地方住的好、吃的好”,贪图安逸。

3.问题少年。从近年来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趋势分析,逐步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暴力化、多元化的特点,大多基于罪与非罪之间,一般是由公安机关直接护送入站。这些人逆反、对抗心理严重,不服管理的事时有发生,报载某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新疆籍维吾尔族少年,在受助期间就曾发生过撞墙等自残事件,要挟工作人员答应他们所提条件。

制约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环境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中,基于三方共同承担的家庭监护不到位、教育网络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容易被忽视,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

一是家庭重“棍棒”轻亲情感化。作为家长,应经常与子女开展“平等式”的谈话、交心,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倾向,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予以教育管束。但不少家庭忽视了这些,家庭教育存在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不会管的现象,动辄“棍棒”相加;有的流浪未成年人就是因为家庭破裂,或家庭暴力,造成其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乞讨的。

二是学校重“分数”轻人格塑造。学校是重文化知识、理想信念教育的,但在高考指挥一切、高考决定一切的今天,不少学校对分数看得很重,非“拿分”的小科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校顾不上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法制教育、心理变化等管的很少,以致有的学生厌学、逃学,走向流浪乞讨之路。

三是社会重“浮臊”轻传承坚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的某些方面也出现了“浮臊”现象: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社会风气不正,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造成了社会上人心臊动、诚信缺失,潜移默化地侵蚀着、诱惑着、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和身心健康。

二、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流浪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时期,思想和行为上具有可塑性,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正面引导,可以积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效预防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抓心理疏导,打造流浪未成年人“温馨驿站”

硬件方面,要认真落实《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条件适宜的原则,加快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配置教室、技能培训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室,着力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生活、医疗、返乡、安置、帮扶等救助工作。软件方面,努力探索流浪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服务措施。对入站受助流浪未成年人,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状况,做好谈话记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受助未成年人,由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助未成年人,及时联系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做好辅助工作。

篇10

长期以来,人们对青少年的关心仅限于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却置若罔闻。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视而无睹,致使青少年心理问题大量存积。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幻想,感情丰富而极不稳定,是一个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半自觉、错综复杂的阶段,焦虑、自卑、抑郁、交往障碍等问题在初中生群体中突出存在。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全面的心理指导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师生平等交流是素质教育的民主性特征。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性体现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师生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课堂上的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心理教育不能靠强制,要靠疏导,而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才能有助于这一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人际交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展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和爱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游戏、小组登山、课前演讲、交友联谊会、给“希望工程”募捐等等。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性情孤僻,独来独往;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这些学生与班集体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很紧张,任其发展是很危险的。针对这些问题,我组织了一次“回归集体”的游戏,让两名脱离集体的学生站在圈外,其他学生手拉手围成个圈,不能松手,不停地转动。圈外两名学生要想办法加入其中,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这次活动,教育学生感知脱离集体容易,回归集体很难。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如何接纳自己,如何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如何接纳自己的学校,加强自信、自立,减少对同伴的依赖或对同伴的控制,减少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人人争当“心理医生”,探讨心理状况及对策

对于部分初中生存在的缺乏自信、自卑、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扮演患者与医生,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出“诊断书”或“药方”。如学过《意志坚强的表现》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意志坚强的诊断与治疗”。让学生制作“诊断书”或“药方”,教师和学生对“专家”开出的“诊断书”或“药方”进行评价或补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煅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

四.榜样激励,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带着美好的理想随时在生活中寻找模仿的榜样,所以这一时期又可称为寻求榜样的年华,他们常常借助榜样自我激励。依据这一年龄特征,在心理辅导中适时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如利用橱窗、校园广播、共青团之声、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或本地区先进人物、模范人物事迹,或本校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老师,或品学兼优的学生等等,让这些榜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借用榜样激励,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纠正心理和行为偏差,促进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