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篇1

一、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必要性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者同时找五个有经验的物理教师编制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结果,五个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差异非常大,可以说各不相同. 为什么会这样?从归因角度看,造成五位教师教学目标编制的差异可能与平时教师备课时对目标编制重视不够,而且对课程标准研究不足,没有建立基于标准的教学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有关.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对学习水平目标的具体化表述,但从一线物理教师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配套教材的教参或教学辅导用书中所列举的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制有复杂化、学术化的倾向,让一线的物理教师记不住,写不准,也用不起来.究其原因,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表述比较宽泛,对于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与把握缺乏能力,在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栏目的编制或填写,多数教师都是复制和照搬教材上或评价手册上的现成的教学目标,而很少思考教学目标编制与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到底有多少关联. 所以,倡导一线物理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简化行动”,即烦琐泛化的三维目标通过分解成更为具体、简化的目标,让教师见了就容易记住,知道教学要求把握到什么程度,并能方便快速写出来. 同时,分解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看了也能清晰地知道每节课到底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在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分解和细化“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目标,实施“为目标而教”的教学改革,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保证教师常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具有教学的高效益.

二、 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的方法

1. 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 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 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指标.

对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这种方式指向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声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 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2. 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 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将其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 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这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还有物质的多少. 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100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 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 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 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经常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和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3. 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分解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 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 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 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 一般描述的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 行为动词剖析方式,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 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 若采用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将“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 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 典型案例评析

1.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 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 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变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 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 ”的策略.

5. 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 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 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识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 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工具. 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 不同的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 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 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 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 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 通过分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 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 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 案例2(作者: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丁加旗)

1. 内容标准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19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属性”中内容标准的条目2.

2. 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陈述方式是“结果性目标”. 表述的结构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是“认识”和“测量”. 核心概念是“质量”.

3. 核心概念的扩展剖析

4. 行为动词的扩展剖析

5. 行为条件的确定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7. 分解后的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联系其他物质属性和实例初步认识质量概念.结合生活体验感受1kg质量的大小,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并能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

(4) 通过对质量估算的讨论,以及对其他小组测量结果的评价,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协作精神.

【点评】以上案例目标分解的总体步骤完成,采取列表的方式,呈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以及关键词的分解与拓展. 其中目标的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清晰,便于目标的测量.

三、 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 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篇2

关键词: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5-02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新鲜的资讯,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同。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而且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时候,如何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的传授解惑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中,案例教育逐渐被思想政治研究者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案例教育以其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和受教者乐于接受,深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教育有利于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三者的联系。

一、案例教育分析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传统上的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场景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案例分析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学界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小概率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得出带一般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

本文认为思想教育中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这些现象通过整理、概括、提炼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正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不断地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有利的思想,摒除错误的思想,灌输高校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分析须具备客观性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客观存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事物,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案例分析须具备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某一阶段的成绩和目标,需要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育,这正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方便受教者接受。

3.案例分析须具备典型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岳飞精忠报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反映出社会主义旗帜下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直接关乎受教者的受教程度。

二、案例教育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如理论的理解过于死板和片面化。理论课的学习沦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随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和道德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正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大批的思想政治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意识到案例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目前高校中的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在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纯粹的理论考试在塑造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意义不大。马哲、思政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价值观没有问题。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吉林农业大学的郭力维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出了问题就拿起屠刀,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出现唤醒了无数人心中最纯粹的美好。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的人。她爱生如子的精神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范类院校掀起了一股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热潮。这个典型的案例把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的理论融入进了实际。更生动形象地为全体师生上了一课,有利于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才能上好?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又能使高职生主动学习、容易接受,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情景中,学生既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也可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训练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分类

以案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

(1)信息式案例

以收集当时人们关注的信息作为案例。例如,学校近来发生的心理健康热点话题。

(2)问题式案例

以调查解决存在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案例。例如,某某同学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3)陈述式案例

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例如,讲述某人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事情。

(4)决策式案例

影响因素较多,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智慧的案例。例如,某人遇到两难问题时求救的案例。

(5)条例式案例

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办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案例。例如,校园危机干预案例。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

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述评。

(1)精选教学案例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

料,弄清楚什么是本课教学所需要的真正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要结合教学内容贴近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趣味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精选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营造宽松、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

(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而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鼓励和肯定。在讨论时要对高职生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出现了错误,也

要给予应有的鼓励。

(3)总结述评

总结述评是案例教学讨论结束时候的收尾工作,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更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根据高职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交流的情况,及时地总结和述评,以便及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

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促进高职生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原理和规律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求高职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理论学习不是对抽象的、干巴巴的条文掌握,而是对有具体内容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思想的理解,它能充分调动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极强的针对性,也让高职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实际上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高职生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一直以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使高职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高职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案例 计算机基础 实践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初级应用能力为目的。针对该课程的现状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适时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进行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优化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巧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启发性的先进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的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二、 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按照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有着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然而计算机行业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内容更新速度快,生活中会不断涌新的有着重要社会意义的案例。关注社会现实,选取选合适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案例依据课堂内容进行案例教学,非常切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案例教学法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和枯燥,切实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对核心知识进行点拨和传授,从中进行辅助和指导。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多样案例教学来创造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顺着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发展,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桥梁。

三、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基本环节及操作步骤大致包括案例选取与设计、案例分析与探讨、案例讲解和总结。 案例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要保证课堂效果,必须紧紧抓住每一个环节。上述步骤和方法是案例教学比较典型的一种,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促使学生比较直接的、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技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为老师提供了重新挖掘知识和组织教学的机会。

1. 案例选取与设计

案例的选用和设计是案例教学方法中的首要关键步骤,是组织好一堂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进行案例选取和设计。在选取和设计案例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1.1 选取案例要明确的目的性

案例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案例选取的最基本的原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根本在于提高学生关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所选择的例务必要适合当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1.2 选取案例要具有典型代表性

因为学生要通过分析案例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代表性。事件要发生在我们平常生活之中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真实案例来源于现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选取案例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

案例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借助分析案例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针对选取的案例一定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如果选用案例过于困难,则会在分析过程中带来诸多阻碍,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选取案例过于简单,则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同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选取案例时,要符合接受案例教学的学生的知识以及阅历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目的。当前的教育已经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案例教学也应当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得到一些特殊的启发与启示,通过案例对授课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见识和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1.4、案例设计要注重彼此间的关联性

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教学案例,最好建立起这些案例之间的关联性。不同的案例会涉及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而案例之间的相互关联就代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融合与关联。学生在学习不同的案例时,会不禁想起或用到之前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技巧,这无形当中就是一个复习、加深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意义。另外,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加强各事例之间的联系,同样对于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2.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授课进度引导学生对展示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首先要解读本次所分析的案例所涉及到有关本节课堂知识的全部知识点,并将其串连成一条清晰、明确的线路,供学生有调理的学习和掌握。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及指导下通过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并把自己放到案例的真实情景中去并根据情景提出相关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相互探讨和交流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此环节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家在得到交流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成员的代表在课堂中表达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上台进行演示。本环节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发地分析和讨论,教师发挥辅助和指导的作用。这一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活跃课堂氛围也有重要的意义。

3.案例讲解和总结

案例讲解和总结,是教师依据案例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和同学们讨论过程中出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点拨,是对课堂重点知识的加强和深化,是一个总结、巩固和再提高的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教师思想和学生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过程。由于之前的分析讨论,学生们已经对案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得到了一定的结论,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限制,对于新知识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教师对案例重点知识的讲解及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值得广大计算机教师不断改进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红艳. “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 机械职业教育. 2004(09).

篇5

摘要: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此,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在开放教育这种现代的教育形式下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与远程开放教育以及课堂案例教学与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其中课堂案例教学主要包括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述等步骤;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等六个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开放教育;网络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开放教育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二)开放教育概述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开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问题的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学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走进课堂。案例教学让他们把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案例教学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问和难点。

(二)网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学授课,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网络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三是互动性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三、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可是各类文章都是单一针对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是单一针对网络案例教学进行的。但是,在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使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

课堂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也有只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证使用的。这里我们只对讨论法的实施操作规程作一概括讨论,以便自如地运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习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8~10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自行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3.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二)网络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六个环节。

1.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适中。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

3.在线讨论。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进行。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2]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王世卿。案例教学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

一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是当前法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最突出问题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一方面,法学教育不是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法律职业也不是法学教育的目的。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是在法律制度长期受到忽视、贬低甚至是被砸烂情形后恢复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法学教育只强调了法学的学科性和法学教育的学术性,致使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处于分离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法学教育的大众化,法学教育也走上自我办学、自我完善和自成一体的发展道路,使我国法学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学院化现象成为主流。法律实务界和法学教育界自立门户,很少往来,甚至互不承认,其难以像西方国家那样法律职业界和法学教育界之间联系密切且形成的良性互动。这也使得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密切地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的法学教育也没有与法律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和共同办学机制。这种脱离司法实践,只管培养不问是否适应需要的关门办学的教育模式已遭到批判和改进。

与上面所述相对应的是,导致法学教育教学只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学术性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传统教学模式在法学理论的传授上,课堂理论教学有其优势,它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基础理论,课堂理论教学对法学理论的讲授是必须的。但由于教学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色彩太浓厚,导致法律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讲解、法条注释、疏忽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培养的训练较少,更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以灌输形式讲授,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何在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中分离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难题。

二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法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等因素提出来的。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按照德州学院《德州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德州学校把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确立为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的农村领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双基”能力强的优势,尽快成长为这些单位和领域的业务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在充分认识到法学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学科,法学教育是培养未来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德州学院还按照法学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市场需求,以本科教育为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就业去向,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其关键在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法律概念、原理和规则发现法律事实和法律问题,并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分析法律关系,处理法律问题的技术和能力。为了培养这种技术和能力,必须实施实践性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在具体案件中学习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并经过这种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形成其法律职业能力。

三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法

因我国的法学学生主要是高中起点的生源,学生学习必须先打下法学理论基础的功底或掌握某一法学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课堂教学是对法的精神和法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洞察力,使学生通过广泛的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种假设的法律状态,从而可以较容易地运用逻辑来推定法律;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之在单位时间的教师讲授中快速地吸取法律的思想和精华。所以,课堂讲授式教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目前至少就系统法律知识传授而言,其仍是我们已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实践已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易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以法律知识的掌握作为最终的目的;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法律课程应当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这一课堂实践教学法,以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是以法院的实际判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由于案例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判例法国家的法律文化背景,作为一种舶来的教育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其本土化和规范化。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与案例分析区别开来。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的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主体是教师,由教师来阐释理论。而案例分析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它与案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反程序的学习方式。案例分析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既可适用于实体法教学,也可适用于程序法教学。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后,通常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分析案例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阐释案例分析的正确方法,以及分析案例的基本要点。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关注司法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案例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案例问题设置妥当。“案例教学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法律推理的技艺。即教给学生的不仅是“know-what”的知识,更是“know-how”的知识。这种“know-how”的知识必须亲身演练,也只有反复研习不同的经典判决才能心领神会法律推理技术。

(二)模拟法庭教学法

篇7

《护理营养学》课程结束,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自行设计的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管理与分析。在数据录入阶段,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功能进行一致性和逻辑性核查,实施质量控制。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评估表包含3个维度,22个条目。即教学内容6个条目,教学方法9个条目,教学效果7个条目。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审核,完成量表的编制、修订与完善。评估表采用Likert5级标准(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根据量表条目,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测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结果

2.1教学内容评估84.82%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能够紧扣知识核心,案例与理论内容相一致。加深知识认知,帮助学生理解的占80.65%。认为结合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特点的有89.29%;案例内容生动有趣的为80.95%;案例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占76.49%;认为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较为合理的有84.23%。

2.2教学效果评估85.11%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护理营养学》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的时时引导,增加了师生互动(76.38%);案例教学中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讲授(79.17%);增进了人际沟通交流技巧(77.08%);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79.76%);提高学生分析(79.77%)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4.41%)和创新思维意识(79.16%),以及团队合作精神(72.02%)。有75.89%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印象深刻。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79.46%的学生认可案例教学法授课;仅有8.3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差或差。

3讨论

3.1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增加案例使用的灵活性,拓展教学空间。案例教学法内容生动、有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过渡性链接[4]。加深了护生对《护理营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改革[5]。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角度看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和职业素质[6]。

3.2案例分析与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供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的场所。讨论中教师巡回与指导,能确保紧扣主题、顺利展开。将案例教学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链接、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营养护理实际问题。

3.3小组学习是案例教学中训练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升学习自主性、扩展学习角色定位、激发创造潜能。

3.4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的主体,是教学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学生由配角转为主角、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由主角转为主持、由独演转为参演。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体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探索学习的模式[7]。

3.5传统教学法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与熟悉,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学生充分准备与积极参与。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发挥两种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绝非单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涉及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支撑以及考核形式等多方面的改变[8]。案例必须与课程有机结合,反映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 案例讨论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82-02

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可简单地界定为运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为教学工作服务。针对网络环境的案例教学,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本人在教学中进行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此,反思基于网络环境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以此共勉。

一 开放教育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出适应能力极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但传统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客观现实的脱节,而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是一种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方法。

1.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深入决定了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才的应用性;二是教育模式上强调远程开放性,变一元课堂教学为多元支持服务,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为中心。

具体在会计专业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教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其基本理论,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形式上则要求我们提供的支持服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不仅要强调支持服务的多元化,而且要求所提供的支持服务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正切合了这两方面的要求。

2.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基于网络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重庆电大巴南分校开放教育会计本科学生来源广泛,既有普通高考专科毕业升本的学生,也有成人专科毕业升本的学生。由于电大生源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使电大学生在年龄上、层次上、学习需求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工学矛盾异常突出。因此,对于《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这种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还可以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理论原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二 开放教育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1.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本科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

第一,会计专业的学生并非都从事会计工作,因为种种原因,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非会计岗位。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由于对会计实务有实际经验,所以在接受会计理论知识时,基本上是一点就通。而对于日常不接触会计的学生,他们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就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第二,会计本科学生专科并非是会计专业毕业,因此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很大的差距。在《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专业课程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交流,可缩小学生之间专业水平的差距。

2.电大开放教育会计本科学生有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欲望

许多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由于日常接触较多的会计实务,通常会在经济交易和会计处理中遇到一些难题,而这些难题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又难以解决。因此,这类学生有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交流的欲望。

3.开放教育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分析的会计、审计资料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会计本科学生,有的是在企业从事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财务工作环节等较为熟悉,对审计工作和审计程序也有了初步印象,而且学生来自各行各业,能够提供各自单位的实际案例资料,为案例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可能。

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法

1.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

第一,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规划者和引领者,必须给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明确指出学习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明确各个案例学习的重难点,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按自己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知识、表象的意识。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一过程中,课程辅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在案例讨论之前,自主学习掌握该案例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的主要工作有: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阅读教材案例,掌握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网上视频点播或利用光盘,进一步掌握案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程序及方法,浏览网上学习辅导中的重难点分析。最后通过平时作业和自检自测,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

2.以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BBS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网上讨论学习。讨论学习模式可以分为在线讨论和异步讨论。在线讨论中,由课程辅导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把从事会计工作和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以避免由于不熟悉会计审计业务,或专业知识差而使小组活动难以开展)进行讨论。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小组活动,达到提高案例分析的实践能力。由于每个小组都有两三个会计业务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小组其他成员能够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为下一步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和实训报告奠定基础。

第一,在线讨论。基于网络教学环境,课程辅导教师要通过网络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对讨论的话题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要对整个讨论过程作总结,对小组讨论中不同成员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在策略上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及时给予鼓励;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当言论,切忌使用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解决问题或达成一定的共识。讨论的主题可由教师或讨论小组的组长提供。

第二,异步讨论。采用先行组织的教学方法,由课程辅导教师在每个案例学习前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学生参与某一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或发言;教师还要设计能将讨论逐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参与讨论的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通过面授课开展全班讨论,教师对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面授课时学生在课程辅导教师指导下开展全班所有学生参与的讨论,这种形式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典型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第一,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课程辅导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订出课堂教学计划,这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希望课堂上发生些什么?如何引导这些情况的发生?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是先得结论再分析,还是分析后再作结论?并且要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第二,课程辅导教师还要依据课程目标、案例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以下内容:案例中反映的那些重要论题、案例中容易得出结论的那些材料、案例中反映的情况发生的根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案例中所反映的而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第三,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保证讨论朝着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多数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

基于网络的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述评。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闫仁河.论法学案例教学法若干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篇9

[关键词] 教学应答系统; 同伴讨论;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背 景

教学应答系统(Audience Response Systems,简称ARS)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教学装备,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类典型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等十分重视教学应答系统的研究、开发,并已广泛应用在教育、军事、商业等领域。国外AR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涉及医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地理、经济、心理、工程、会计、图书情报等,[1]已经引起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的关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ARS应用研究很少。但ARS可以将课堂的互动教学、游戏活动、教学评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必将引起国内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 在阐述ARS组成及应用、国外ARS应用研究案例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分析案例研究设计理念、研究设计视角、研究设计规范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期望能为国内ARS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ARS组成

ARS通常由发送器、接收器和软件三部分组成,[2]ARS的教室布局及实施教学所需的硬件如图1所示,[3]中央区域呈现问题和学生应答信息,左上区域是手持发送器(即教学应答器),右上区域是红外接收器,左下区域是计算机,右下区域是投影器。

ARS的发送器通常有十个阿拉伯数字、问题多选、对/错等按钮,还包括电源按钮、发送按钮、简单文本输入功能键,功能上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传送,即学生可以借助应答器发送问题答案,应答器还可以显示答案是否被正常接收。[4]如图2是Interwrite公司生产的应答器。[5]早期应答器借助有线传输与系统连接,现代应答器则采用无线技术来组接,比如红外线技术Infrared(IR)或近几年的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RF)等,射频系统因具有信号强、抗干扰性、只需一个接收装置等特点而逐渐成为近年来的行业标准。

ARS中的每个发送器发送唯一的信号,以确保每个学生的答案能够被接收器识别和记录,当回答问题结束时,全体学生的答案可以通过投影仪以柱状图或栅格等多种形式显示在大屏幕上。[6]ARS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全班学生的答案即时收集、列成表格,通过特定的接收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加以显示。

ARS中的软件系统不仅可以控制问题显示、数据收集,还可以帮助教师形成问题、评估学生的反应,尤其是软件中的评估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典型的软件系统还能够将学生的成绩导出到其他的课堂管理平台,比如Blackboard、WebCT(Washington,DC)等。[7]

20世纪60至70年代,ARS的应用研究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重点从关注ARS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转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ARS技术支持有效学习。[8]在认知建构主义的影响下,研究者从认知活动的多元视角,关注合作学习,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ARS的研究主要包括ARS与教学法整合、形成性评价、同伴教导(Peer Instruction,PI)、问题驱动教学等等。其中关注同伴教导的文献比较多,大多认为将ARS与同伴教导教学方法结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9]但同伴教导为什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研究并不多见。下文中的案例是M. K. Smith等(2009)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为什么同伴讨论能改进学生课堂概念问题的成绩”(Why Peer Discussion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 on In-Class Concept Questions),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同伴教导对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作用。①

三、案例描述[10]

(一)研究背景

在大学科学课程中,学生运用ARS或教学应答器回答概念问题视为增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通常采用同伴教导(PI)。教师利用这种方法打断他们的讲解,用多选题来测查学生对呈现概念的理解。当采用同伴教导时,首先要求学生独自回答一个问题,接着以直方图的形式将学生的反应呈现在课堂。如果学生的反应存在大量不同意见,在正确答案揭示之前,要求学生与邻座同学简单讨论问题,然后重新作出回答。教师再显示新的反应直方图,并且解释正确答案背后的原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同伴讨论之后,问题的正答率和学生回答的自信心几乎总是得到提升的。

(二)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认为,同伴讨论中有部分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学生主动投入地参与讨论增进了概念理解,促进成绩的改进。然而,存在另一种假设:实质上学生的正答不是来源于讨论所得,而仅仅受到知识渊博的同伴的强烈推荐才作出了正确选择。本研究通过学生利用教学应答器额外回答相同的问题,测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来区分、验证两种假设。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信息如表1所示。

篇10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案例教学是师范生生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案例教学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与实践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又称“产婆术”)是案例教学法的雏形。案例教学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内容,以典型案例为材料,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内化为个人认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1]。职前教师———师范生的案例教学是指借助案例提供的教育教学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讨使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促进师范生更深入地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进教育理论向师范生个人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的转化。近些年,“教师实践性知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正主宰。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在此,遵循陈向明的看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光包括职后的积累,还包括职前作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当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新教师不能适应一线的教学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更多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就业后的工作实践,所以,丰富、培养实践性知识成为当前师范生教育的一大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的情境,获得相应的策略性知识,进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2案例教学对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意义

2.1案例教学可以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准实践”活动的空间

师范生虽然可以通过“教育实习”接触教育实践,但实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案例教学实际上是给予师范生另一种形式的“实习”机会,是一种“准实践”活动。案例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呈现一个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就是一个真实教育场景的再现,在案例中,包含了有关教育理论及学生的一些信息,这就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准实践”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师范生在这个情境中通过对案例中所包含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渐理解掌握与案例相联系的教育理论,丰富教育体验,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

2.2案例教学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案例的呈现,能让师范生“身临其境”于教学情境之中,之后教师要围绕案例组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而讨论的内容必然要涉及每个人对案例中或教学内容的处理,或学生活动的组织,或几个棘手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在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正是师范生掌握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良好契机。

2.3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给师范生一个反思的机会

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实现思维的碰撞,当出现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看法时,学生就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别人的观点,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新的认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通常会对案例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总结时,授课教师一般会给出正确的解决策略或表明自己的看法,师范生会在多次思考、探究、反思后,形成一定的教育经验,进一步内化形成实践性知识。

3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的实施

对于实践性知识,有学者认为一般包括四个要素: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信念[3],并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师本身。

3.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选出一些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反映所包含的知识点且可以进行拓展的案例。选择案例时,首先要保证案例与所教学的内容是相关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其次,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教育场景或是对真实教育事实的提炼,要让学生体验到案例的真实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案例需具有典型性,能围绕所讲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作为师范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所选案例要能含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去挖掘,对于每一节具体的内容,教师要能从已有的成熟案例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必要时,还要能根据所讲概念、原理的需要,自己编写案例。案例可以是表现普遍问题的事件,也可以是反映教育教学中优秀的、值得学习的事件;可以选择一节完整的教学实录、也可以是一个短小的教学片断;可以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还可以是师范生自己撰写的教案;还可以让师范生根据自己撰写的教案进行试教,并把试教内容当作一个案例,充分利用。这样的案例,由于是学生自己的真实实践,讲课者和听课者在知识水平上又属于同一层次,在讨论时,更容易引起共鸣。

3.2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时,可以遵循“情境创设———对话———反思———知识建构”的模式。此过程中,通过案例提供的教学情境,师生、生生合作对案例加以研究、分析、讨论,探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充实师范生的实践体验。

3.2.1案例的提出

案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教育场景的情境,如可以由教师生动形象地对所选案例加以描绘;也可以由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自己的一个学习或执教经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文本呈现案例等。

3.2.2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呈现出来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采取“由例到理”或“由理到例”的模式。“由理到例”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再引导学习者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解释案例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分析、讨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例到理”即是先给出案例,再由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发现、理解相应的原理、概念。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案例讨论时,要注意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意见不能达到统一时,要引导学生搁置争议,不至于乱场,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急于对于学生的结果给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3.2.3总结与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要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及学生的表现给予一个及时、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加以整理,以进一步应用于以后的学习;讨论结束之后,针对讨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对学习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系统的正确的导向,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科学评价,以鼓励为主,内容可涉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科学应用了所学的理论、表述方式是否恰当、所得结果是否合理等,这种评价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案例库的建立与完善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是否适合师范生直接影响案例的教学效果,但案例的准备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整理所用到的案例,还要经常根据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及时补充、修正、完善案例,要逐步和同行一起建立起案例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所建立的案例库,也要及时进行丰富和更新。

4.2注意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理论引导以及对学生的点评。教师首先应履行自己的责任,选择恰当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同时应扮演好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下手分析、思考、争辩,推动师生、生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动的参与者,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受到训练。

4.3注重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的保证,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思,才能逐渐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尽可能实行小班授课,教师要注意关注所有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案例教学的活动。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以学生的参与性相对较高、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等特征深受教育者的欢迎。然而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案例教学,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以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作者:黄玲侠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芳.案例教学在高师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1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