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

篇1

推荐理由

本手册的每一条指标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的基础上,即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于是,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成为本手册贯穿始终的主线。编制这本《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是想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搭设一个阶梯:想为刚刚开始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急切地希望了解和掌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具体要求的新教师配备一个助手,也为那些已经从这项工作中尝到乐趣、正全力以赴去追求精通的人提供支持。

幼儿园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

主编:程凤春

推荐理由

本书精选了50个典型案例,涉及幼儿园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个案例既有思考题及问题解答,也有案例分析,但其意图并不是要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引发思考,给管理者以启迪与帮助。书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主编:刘艳珍 马鹰

推荐理由

本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幼儿园园长、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程。本书旨在使学生或学员通过对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的系统学习,对幼儿园管理所包含的管理知识和策略,幼儿园管理中人、财、物和环境四大要素及管理的具体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认识,进而通过问题式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树立有效管理和科学育人的观念。

幼儿园保教实习指导

主编:唐志华 汝茵佳

推荐理由

幼儿园保育实习和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环节,本书(全三册)是一本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并加以梳理、记录和检验,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教材。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分三大部分,分别是《幼儿园保教实习指导》及两本配套手册《保育实习工作手册》和《教育实习工作手册》,后者分别运用于学生保育实习和教育实习阶段,既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又利于评价和保存。

答新手幼儿教师120问

主编:刘洪霞

推荐理由

120个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问题,34位优秀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应对。本书用问答的形式呈现了初入职幼儿教师(包括学前教育专业、非学前教育专业及转岗教师)最感困惑的120个问题及其应对技巧,内容涉及常规习惯培养、互动环境创设、过程观察指导、家园合作联动、专业能力成长五大领域,以帮助初入职的幼儿教师有效地缩短入职适应阶段,尽快地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技能,迅速地完成“新手教师一熟练型教师一胜任型教师一骨干教师”这一过程。

民办幼儿园的创办与管理

作者:吕英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篇3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与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更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感。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性。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是指音乐学院舞蹈学的专业化,而是指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性的教学,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已经逐步的规范化,同时也在逐渐的形成属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特有的规范性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设施的规范化。目前我国很多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设施都已经纷纷开始建立,很多舞蹈教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场地,以及一些配套教学设施也已经开始引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专业性。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舞蹈教学的内容已经被限定了,例如选修课的设置,很多舞蹈教学都已经开始设置了“幼儿舞蹈入门、编排”等专业。同时要求舞蹈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

2.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是表现在教学对象和服务对象都具有针对性。首先,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对象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将会走上幼师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岗位,学前教育工作者与普通的教师不同,需要具备很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教育儿童。其次是服务对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舞蹈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服务。目前我国很多儿童的家长为了培养儿童的各项兴趣和爱好。因此,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舞蹈教学也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

3.创新性。所谓的创新性,就是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改变。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舞蹈的编排和舞蹈的主题两个方面的创新。例如:民族舞蹈中很多动作并能适应儿童的身体发展,现代舞等很多高难度动作也不能让儿童接受,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对难度高的舞蹈动作进行改良,以此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动脑、会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舞蹈思维。

二、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作用

(一)从学科涉猎范围角度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内容更加全面

舞蹈教学所涉猎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配合音乐把舞蹈展现出来,而是将很多民族舞蹈元素和相关知识与其相融合。从舞蹈产生时,很多人对舞蹈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德国著名的理论家恩格斯曾经这样评论印第安人的舞蹈“舞蹈俨然就是所有宗教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有很多民族舞蹈也是如此,例如藏族人民在藏历年的第一天举行藏历年的开幕活动时,有十多个舞童围城一圈跳起来了大斧头舞,以此来欢庆藏历年的到来。由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随着舞蹈教学课堂的不断改进和拓展,这些民族舞蹈走进了课堂,让我们的舞蹈教学内容越来越全面。

(二)从应用角度看,有助于将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舞蹈教学可以说是典型的教学案例。舞蹈教学主要是将与舞动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都知道,学习舞蹈不仅是要学习简单的动作,还有领略其中的动作要领,而每一个舞蹈动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只有按照规范去做每一个动作,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才能将一套舞蹈动作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舞蹈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去支撑,而舞蹈也恰好能够将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发挥学前教育的培养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对培养学生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编排舞蹈的能力。编排舞蹈不仅仅是按照音乐的节拍作出每一个动作,还要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才能编排出适合学前教育儿童的舞蹈,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编排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舞蹈教学恰好能够满足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需求。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展现的能力。众所周知“台上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艺术领域亘古不变的道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还要学习自己创作作品,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到作品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舞蹈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作用。

(四)从课程设置角度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逐渐符合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舞蹈教学,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逐渐与学前教育机构接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现阶段,我国很多师范类、中专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其教学内容考虑了很多元素,包括了学前教育幼儿年龄段身心和思维的发展特点等。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和“‘师、教、幼儿’的统一发展”。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更加符合学前教育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对舞蹈教学的课程比例安排,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范畴中,涉及到了很多民族风元素,那么很多舞蹈教师在安排课程时会将这部分元素作为主要学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配合学前教育工作的需求,也可以逐渐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工作的内容紧密联系。

篇5

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幼儿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在校只要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就很容易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教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前教育;公平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91-02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其历来都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保护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学前教育公平化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的加快转变,给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区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学前教育发展任务艰巨。

二、一个典型的案例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城市核心区。近几年,随着区划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武口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到2011年已有26.2万人,其中3—6岁学龄前幼儿6915人。而大武口地区只有两所政府办幼儿园(石嘴山市幼儿园和大武口区幼儿园),这两所幼儿园都是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渴望,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加上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不受户籍、住地的要求,家长都希望为孩子选择优质的幼儿园,因此,大武口区幼儿园和石嘴山市幼儿园就是首选,但这两所幼儿园最多只能容纳1500名幼儿。每年开学招生时家长排着长队,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到这两所公办幼儿园。但就是这样,有些家长托关系、走后门,最后总有很多幼儿入不进来。好不容易让孩子挤进园了,却不想班额太大,每班近60个孩子。

三、对此案例的具体分析

1、石嘴山市学前教育公平现状

(1)石嘴山市学前教育公平所取得的成绩。石嘴山市处于宁夏北部,是宁夏第二大城市,东跨黄河,西依贺兰山,东、北、西三面与内蒙古毗邻,南与银川市接壤,下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土地面积5310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9%。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在学前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我市学前教育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幼儿园(学前班)数量不断增加,基本保证了幼儿教育机会公平。截止2011年9月,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9所,其中政府办园7所,企业办园6所,民办园66所,另有附设学前班的农村小学54所。全市0—6岁婴幼儿共有31057人,其中3—6岁适龄幼儿18710人,在园幼儿16112人,毛入园率为86.11%。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为72.42%,高出宁夏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20个百分点,学前两年入园率为82.31%,学前一年入园率为98.64%。公办幼儿园及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5655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35.1%;企业幼儿园幼儿902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6%;民办幼儿园幼儿9555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9.3%。全市133所学前教育机构,总园舍建筑面积为207526平方米,生均11.15平方米。社会力量办园(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

其次,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全市79所各类幼儿园中,按照类别划分,有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5所,一类幼儿园14所,二类幼儿园13所,三类幼儿园12所。1057名教职工中,314名是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从职称结构上看,小教高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16.93%,小教一级职称167人,占15.8%,基本保障了幼儿教育过程公平,同时也反映出幼儿享受幼教资源的公平程度在不断提高。

(2)石嘴山市学前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城乡差距大。一是城乡幼儿入园机会不均等。到目前为止,我市各类幼儿园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已经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二是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不同。随着石嘴山市区划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学龄前儿童数量猛增,城区公办幼儿园占有了优质的教育软硬件,如设施、条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因此,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幼儿是处在前沿起跑线上。而目前我市20个乡镇只有4个乡镇有中心幼儿园,大部分农村学前教育依托小学附设学前班进行,一班一师,且多为小学教学能力较弱,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小学化倾向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城乡幼儿在起跑线上的差距很大。

园际间的差距很大。园际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和幼儿教育机会不均衡上。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公办园,近几年,石嘴山市政府对公办幼儿园总投入在全市教育总投入中占2%左右,而民办幼儿园办园成本基本靠收费和自筹,上规模上类别的园所数量较少,在改善办园条件方面投入不足。有政府投入保障的公办园吸引了大部分优良的幼教资源,所提供的教育质量定是高于其他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机会也比其他幼儿园更加宝贵。稍有条件的家长都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上公办园。而其他性质的幼儿园都是自谋发展、自负盈亏,这就导致不同幼儿为了享受理应具有公益性的学前教育,却付出了不同的代价,对幼儿来讲是不公平的。

(3)非政府力量办园问题。非政府办园的问题主要出在民办园上。目前,我市有民办幼儿园66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83.5%,在园幼儿9555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9.3%。政府对他们的政策引导和规范不如对公办园那样细致、全面,在管理上也较为薄弱、松懈甚至有些混乱,建管脱节。缺乏有关民办幼儿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质量监控机制。一些民办幼儿园受经济利益驱动,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扩大班额,园所设施投入不足,条件差,卫生保健工作水平较低,园所管理很不规范。受经费的制约,绝大部分的民办幼儿园没有聘用保健医生、保安及安装安保设施,卫生保健和校园安全缺乏保障。还有,由于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主要是由幼儿园收费解决,所以造成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目前,我市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月工资在830元左右。

2、石嘴山市学前教育公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幼儿教育公平的最大瓶颈。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这几年,几乎所有论及教育投入的文章都提到我国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学前教育总投入占全国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在近10年间一直维持在1.24%—1.44%之间。2010年,石嘴山市学前教育总投入为1157.1万元,占全市教育总投入52667万元的2.197%;其中用于发放教师工资1056.9万元,占经费投入总数的91.34%。二是社会和家庭投入不足。学前教育效益具有隐蔽性、迟滞性和非抵押性特征。不重视学前教育的最明显特点就是不对其投资。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等人曾分析认为:“一般说来,投资教育,一届政府在任期内不会直接得益,因此,尽管强调教育如何重要,但一碰到实际问题,经济建设中那种长期存在的重物质资源的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学前教育收益的隐蔽性和迟滞性使得各级各届政府难以从根本上真正重视学前教育。对家长而言,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投资热情普遍小于对孩子其他人生阶段的投资。有调查显示,在城市里,很少有幼儿家长超出自己的经济实力送孩子上高质高价的幼儿教育机构,但很多家长却千方百计让孩子进重点中学。而那些贫困的幼儿家长宁可送孩子上低质低价的幼儿教育机构或让孩子留在家里。因为在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受教育,以及受何种程度的教育,是根据他们对所花费的教育成本与最终获得的教育收益之间的权衡作出的决策。对投资者而言,学前教育的非抵押性、公益性和福利性使得市场资本在投资时会更加慎重。

(2)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依据缺乏细分性。学前教育的种类和层次差别很大,不能笼统地讲学前教育公平。然而,目前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理论研究更多地关注的是学前教育的公共性,缺乏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划分,这样就会导致学前教育政策为适应各种层次、性质、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共同需要,在制定时措辞的选用较为模糊,执行时又会不同程度地向现实妥协,不能充分发挥教育政策对学前教育公平的导向作用。这种用同样的政策对待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学前教育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3)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有全国性的法律,只有学前教育至今还没有一种全国性的法律文件能明确界定、规范和约束学前教育及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近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些文件并不能刚性规定学前教育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幼儿家长、社区等间的关系。

四、解决石嘴山市学前教育公平性缺失的措施和对策建议

1、强化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

《纲要》提出“明确政府职责”,这是改革当前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公平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并承担发展学前教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基本前提。把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作为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抓手,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城镇幼儿园建设上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对我市尚未建设中心幼儿园的16个乡镇,达到每个乡镇能够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

二是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我市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设立园长、教师、保育员培训经费,选派优秀园长、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邀请区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到我市讲学,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还要充分利用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做强做大幼儿教师专业,强化师资力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幼教办学水平,为全市学前教育输送数量多、质量合格的幼师人才。

三是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机构监管机制。首先是要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前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合作,切实履行好职责;其次是对民办幼儿园给予创业政策支持,鼓励办出上规模、上类别的幼儿园。再次是要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篇7

问题的针对性。丛书围绕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师如何做研究、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家园沟通、幼儿成长的观察与指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6个方面展开比较深入的探讨,基本包含了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全部专业素养,符合“国十条”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培训研修体系。同时,每本书都贯彻“从一线中来,到一线中去”的宗旨,密切联系幼儿园教育工作实际。比如,《幼儿成长及发展个案研究》选择了幼儿园最常见的六类孩子在园发生的真实故事,一方面呈现了孩子富有生命力的成长历程和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呵护与“因材关爱”。

内容的专题性。丛书摒弃了章节式的教科书或学术性著作的编排方式,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每篇独立成文。比如,《家园沟通实用技巧》中的36篇文章从5个层面――幼儿园层面、班级层面、教师层面、家长层面、矛盾发生层面探讨如何建设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育儿共同体”,基本覆盖了家园工作的主要内容。

过程的行动性。丛书中很多文章采用教育叙事的手法,将鲜活典型的故事案例娓娓道来。在文章中,教师聚焦教育现场――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立足教育现场――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学习;应用于教育现场――构建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形成行为改进模式。在“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些故事案例既是教育的范例,又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范例;这些故事案例来源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幼儿园教师的视角来诠释日常教学生活中平实而温暖的教科研,用实践的温度去除方法的刚性,把教科研从艰涩遥远的语境还原到真实亲近的教学现场”。

人员的多元性。丛书中文章的作者有高校教师,有省市教研员,有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不同岗位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共同体,优势互补。尤其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平时处处留心、实时观察、积极反思、及时整理,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说起,说给同伴听,说给同行听;写给自己看,写给同行看。在这说说写写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理论,在专家引领之下慢慢与专家的理论交融了,产生了“草根”成长理论,研究者的专业之路也就开阔平坦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肯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榜样。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德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的水平、学习上进的学生占少数,经不起批评教育其心理非常脆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及厌学情绪,文化知识基础也比较欠缺。因此,要做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德育工作并非是一件易事,需要班主任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近年来,笔者针对上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巧用各种时机,抓好思想教育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时机,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借助学校举办的多种文体活动,实施专业技能教育。比如,我校每年都会开展一些校级娱乐性强的文体竞赛活动,那么在活动举办之前,笔者都会在班会上宣讲这些活动意义及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争取创佳绩,从而为班集体争光。二是运用学雷锋月活动及劳动周开展学雷锋及劳动观念相关教育。三是运用到幼儿园各种见习或实习机会,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与幼儿及教师相处的能力。四是运用寒暑假,认真组织班上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活动中,接受专业实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及专业素养。[1]

二、建立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要大力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之竞争意识,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与抗挫能力,从而为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笔者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在班上找出一个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相当的学生当作竞争对手,互相比学习、比纪律、比思想、比专业,在学期末就对外公布全班学生的竞争成绩,公平选出优胜奖、进步奖、最佳对手奖等奖项。通过这样的竞争机制,班上就建立了一种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你追我赶之学习氛围,这样就大幅度减少了懒散、贪玩与沉迷游戏的现象,而勤奋认真、努力学习、在琴房练功、图书馆自习的学生更多了。这样一来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有效提高,班级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三、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正确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主任要打破常规,不能一直沿用老一套经验及做法来实施班级德育工作,有必要采用新的思路与方法来开展。如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顺境中,一遇到挫折就泄气,一批评就抱怨,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女生,他们更是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比较弱,有的甚至喜欢吵架。因此,班主任应该想办法扭转他们这些不利于成长的因素,结合思想品德课等德育课程强化对这些学生之思想品德教育。笔者曾经带过一个学期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个班上的女生容易妒忌,搞一些小圈子。为此,笔者就引导这些女生积极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通过这些集体活动使感受到集体的荣誉及骄傲,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如何学生相处。

四、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善思勤学、为人师表

教育家陈鹤琴说:“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首先要教人做人,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情趣,训练人生的技能。”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内涵,即传授知识、做人的态度以及能力的培养,对班主任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天如何努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班主任应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善思勤学,为人师表。就是要求幼师学生“修师德、练师能、塑师魂”,多方位打造自己过硬的幼师素质,掌握扎实的幼师教学技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新时代幼师风范。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刺激、提高幼师学生专业技能、技巧,陶冶情操。如班级成立板报组,定期汇报、宣传班级的好人好事,做到以典促人,“六一”儿童节与结对幼儿园联合,排一组精彩的文艺节目,到幼儿园演出、慰问,使学生更加热爱专业,巩固了专业思想。与此同时,也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幼儿园工作实际,认识到自身所学知识水平与岗位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查缺补漏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技巧及文化知识。[2]

五、班主任应以就业为市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应该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这不仅是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班主任应该立足学生就业,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提升学生如下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职业能力。要培养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钢琴、声乐、视唱练耳、舞蹈、伴奏、美术、乐理以及作曲、艺术欣赏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气a质;二是要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画展或者音乐会,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管理素质的职业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方面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开设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等课程;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模拟教育;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行幼儿园中教养员与保育员的工作。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借鉴国际化理念与先进经验的职业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借鉴国际化理念与先进经验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设幼教动态、蒙特梭利教育以及瑞吉欧等先进幼儿教育课程;二是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瑞吉欧或者蒙特梭利教育班的教学过程;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观看国外幼儿教育的录像,从中学习并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教育与信息教育素养的职业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与信息教育素养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开设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或者网络技能方面的课程;二是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播放先进幼儿园的教学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第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职业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职业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设学前幼儿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综合课程等;二是要采取模拟教学法、综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研究型的教学法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三是要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3]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班主任应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优化班级管理方法,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班主任,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但求回首漫漫来时路,脚印各个好清楚,学生个个有好前途。

参考文献:

[1] 唐胡娟.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07)

篇9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美术教材;职业能力

一、制订教材编写计划

1.编写思路。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对编写形式和风格进行了新的尝试,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做了部分调整,强调美术教学的基础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力求做到融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美术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爱好美术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业余自学的教材。教材以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练习为主线,图文并茂,重点加强未来幼儿教师职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2.编写人员组成。教材编写人员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职业经验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教材编写组要有企业人员直接参与。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论证。

3.编写内容及项目安排。依据从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能力培养过程,课程的项目与项目之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完成各项目,项目的选取考虑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教学对象的典型性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二、教材建设

1.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结合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符合岗位需要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学生掌握美术绘画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掌握幼儿绘画基本教学的能力。

2.基于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材内容开发。建设过程中选择适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模型,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充分借助企业力量,以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和开发课程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完善课程内容的开发。

3.教材内容符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生在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幼儿园合一、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一、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教学方法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为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同步进行。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网络平台,建设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与幼儿园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材料,大量引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开发学做一体的教学场地。

教材编写应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强化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职前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目标,力图体现幼儿教育技能课教学规律的新思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务实的原则。

篇10

笔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2009级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的双选会上,进行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实用性的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被调查的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其中涵盖一级一类幼儿园、一级二类幼儿园。参与调查的14人中,有11人是管理人员、3人是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人、大学专科学历2人、中等师范学历2人;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17.6年。从被调查人员的工作岗位、学历、年龄、教龄均可看出,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覆盖面较广。

问卷中,用人单位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对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加强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法的学习。

2.加强声乐、音准训练。

3.提高弹唱能力。

4.音乐特长方向班的学生培养应全面,不能只擅长音乐这一类课程。

意见中的第一点就直接指向学生的幼儿活动课教学能力的培养。试想,即将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来设置的音乐活动设计课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仍然不能得到锻炼,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音乐活动设计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采用的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①

在“十二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由幼儿园音乐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音乐专业课程被命名为《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必修课。《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选择和运用音乐材料,编写幼儿音乐活动教案,模拟教学,掌握幼儿音乐领域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任务、基本原则。以便毕业后能基本胜任或辅助开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的音乐活动教学。

(二)课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课例教学借鉴的是教师培训中所采用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本文提出的课例教学借鉴了课例研究的思路,但与课例研究又有所区别。由于笔者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凡是具有共性的音乐典型职业活动都是活动课例,因此设想可以提取幼儿园优秀音乐活动课例录像作为范本,让学生观摩幼儿园课例、分析课例、创编课例、实施创编课例,形成一种围绕音乐活动课例展开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围绕课例展开,因此称为课例教学。

二 、课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

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的深入展开,笔者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的1班和8班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试验。

起初,请学生观看幼儿园优秀音乐歌唱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开始学生兴趣很高,边看边随着孩子们天真的表现爆发出阵阵笑声,可是看到中后段时兴趣就慢慢减退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是教学思路不当所致。这门课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学生成为录像中的教师,能设计组织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吗?所以讲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再先讲理论,而是要求学生看完课例后模仿课例进行教学。

首先进行分组,每组都要安排有擅长弹琴、唱歌、画画、讲故事、制作PPT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饱含着即将模拟上课的热情,就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专注地观看模拟教学的录像,主动记录教学环节,主动学唱、弹唱课例中的歌曲……课例教学的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显著,收获颇丰。

三、课例教学在音乐活动设计课程中

实施的基本流程、组织形式

(一)课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课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依据课例教学的流程,至少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创编、实施课例组,另一组是观察、讨论课例组。并根据音乐活动课教学的任务需求来分配小组成员,小组长可轮流安排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

创编时,创编小组成员要依靠全组成员的智慧,合作完成创编课例的教学任务。实施时,选一名学生承担教师角色,其他成员扮演授课对象——幼儿,共同完成创编课例教学的实施。观察讨论组可分成两部分,分别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之后交换小组任务。总之,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保证每位学生公平充分地参与,全面锻炼各方面的教学能力。

四、课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优秀课例教学视频、教案是课例教学的资源

在课例教学中所用的音乐活动课例应为全国幼儿园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优秀的课例录像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领先性的特点,它是教师技能的成功范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师技能教学资源,依托它们能很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同时,观察、讨论视频中幼儿的学习行为,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课时间不长,通常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这样的课时长度有利于完整解读优秀课例视频。

(二)观察、讨论课例是课例教学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流程,至少有三次观察、讨论课例的机会。第一次是观察讨论优秀课例,第二次是观察讨论学生创编的课例,第三次是观察讨论学生改进的创编课例。在观察、讨论课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主体,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换意见。

优秀课例背后的教育精神是学生实践的指南,优秀课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创造的智囊,优秀课例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学生实践的参照样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照应书本上提到的教育精神、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挖掘优秀课例中的鲜活场景。

借鉴课例研究的成果,课例教学中要求有观察小组参与,重视观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种反应,观察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是部分学生的表现。

讨论时不仅要评价教师的表现,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讲述观察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自身的体会。重点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学生如何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应如何改进,你自身从中学到了什么。②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课例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例教学的目的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技能的学习可以从模仿开始,课例教学中,学生实施的音乐创编课例教学可以是克隆式的。即使是克隆,也包含着学生的二度创造。例如,克隆音乐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学生需要完成歌曲弹奏、歌曲范唱、图片教具制作、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这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任务。优秀课例的学习是思维学习与行为学习、模仿学习与创造学习的统一。

课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提倡学生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体会学生自身的特点仿编、改编课例。不要怕犯错而不敢创新,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纠错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少犯错。

课例教学直接、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例教学的教材、教学资源有待开发;实施课例教学的设施有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