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

篇1

关键词:就业数据;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7-02

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的,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及就业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制订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执行,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在重新审视本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学生的出口即就业为依据,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提出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测试

1.问卷设计。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者针对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渠道等进行调查,无法为专业发展和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建议。因此,为了给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就业为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就业信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基本就业信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调查主要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设置问题:首先是客观指标,包括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其次是主观指标,即实际就业和期望就业的差距。②通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础通识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以便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③理论知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学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一般来讲,企业都比较重视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亦是企业比较看重的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

2.问卷的测试。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有35人,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前,35人均返校参与答辩准备。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因此,针对这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发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所揭示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层次偏低。①客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客观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以金融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例如外贸类企业。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但是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各类银行的县级支行,甚至镇级支行。银行是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起薪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业学生。总之,从客观指标来看,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银行,只有在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才考虑其他金融企业。起薪普遍较低。②主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主观指标主要考察了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就业情况的差距。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低于就业预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二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较高。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空泛和时代的融合度不够。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生并不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就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授课内容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并不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经与学生详细了解后发现: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类知识对金融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这类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课程脱节,其实用性并没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三是,金融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③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较认可。鉴于此,应该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优化。

3.专业理论教育众口难调。专业理论课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十二门课程,让每位毕业生选出这些课程中对就业最有价值的3门课程。从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保险学》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课程。这说明不同就业志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课程。这虽然给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并突出重点。

4.实践教育培养方式粗放,精细度不够。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涵盖了从金融交易模拟到毕业论文的十门课程。同样本次调查让每位毕业生从中选出最具就业价值的3门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具就业价值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经济数据分析、金融交易模拟和认识实习。经过和毕业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实践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充实、安排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增加实践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5.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有三门课程,分别是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毕业生调查结论,这些课程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良好的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素质和上课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切合实际。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规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自我认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更趋向于基层金融单位,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应用型人才”。

2.优化通识课内容紧跟时代。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就业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和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因此,新培养方案应该充分对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专业课程应模块化。从调查结论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专业课,所以专业课应该尽量模块化,例如:将银行类课程、投资类课程以及保险类课程分别设为不同的模块,供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选择。

4.实践类课程应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实践类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在未来培养方案的调整中有三点需要加强: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目前的金融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股票、银行及保险的模拟操作,应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三是,聘请金融界人士作为专业的校外导师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5.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创新创业环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因此,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着重于两点:第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加行业经验,或者引进有行业经历的教师;第二,从授课形式上来讲,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平台。

总之,通过这次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了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4,(5):68-69.

[2]董井瑞.财经金融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0-75.

篇2

随着社会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服务要求的逐步提高,提升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水平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急救医疗法规及急救行业的准入制度,急救医疗机构的建设模式多样,因此,建立一套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紧急救援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一个具有管理现代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具有全方位医疗救援能力的应急救治队伍,在指挥调度、人员结构、设施装备、知识培训、信息网络等领域全方位加强专业化建设力度的紧急救援质量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1 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发展史

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8年12月2日,由柳州市卫生局直接领导,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急救中心由成立之初的4个急救站、1个急救点、7辆值班救护车现发展到拥有12个急救站、6个(县)分中心和1个急救点、18辆值班救护车,出诊量由1999年第一季度的983次呼救次数、出车959次,增加到2006年的第一季度的最高呼救次数6 302次、出车6 187次,出车平均反应时间由成立初时的2.83秒缩短到现在的1.64秒,其功能也由以前单纯的院前医疗急救增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成为柳州市政府的一个文明窗口,市民将之誉为“生命的保护神”。

2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

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单纯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管理模式,以制度管理网络的方式动作。与全国其它城市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模式科学地整合了柳州市的卫生资源;降低了急救网络运行成本,缩短了出诊半径,缩小了反应时间,减轻了市政府的财政负担。

3 单纯指挥调度急救中心建设

3.1 设置独立急救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独立的急救机构是紧急医疗救援强有力的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地级市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运行。柳州市政府把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管理模式定为单纯指挥调度型,隶属于市卫生局,设置独立的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并统一急救号码“120”,建立“120”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实现急救网络的统一管理,资源统一调度指挥。

3.2 建设紧急医疗救援网络: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是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基础,也是实现紧急医疗救援“快速”的前提。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根据市区人口情况,合理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新标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制[1],并以社区为基础,制定区域内网络规划和计划,同时加大农村医疗急救网络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急救网络的覆盖率。急救体系的网络化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医疗救治能力,减少了灾难造成的损失和降低了社会成本。

3.2.1 急救站的建设:在紧急救援的网络建设中,急救站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以网络的形式科学地分配急救资源,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接到呼救后13分钟内赶到急救现场。

3.2.2 急救(县)分中心的建设:县分中心的设立原则上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其管理模式为当地卫生局直接领导,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郊区或农村可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情况设定急救半径。业务上接受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统一指挥,分中心建立公路沿线急救网点。

3.2.3 急救点的建设:急救点原则上选择通过国家一级医院评审或公路沿线医疗条件好的乡镇示范卫生院的医疗机构,经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检查确认。

3.3 与城市联动系统联动: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社会安全体系及公共卫生体系重要的一环,所有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都离不开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参与。2005年柳州市政府投入资金改造并升级指挥中心调度系统,使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系统与柳州城市联动系统联动,实现了联合接警和对共享平台的访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中心迅速转化为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调度、协调、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大大提高了城市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3.4 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制订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专业队伍和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质量的关键。中心根据市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人员素质、资源条件,按照现代急救管理理论和方法制订了一套急救网络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指挥调度中心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急救站、急救分中心管理规章制度;急救网络成员单位准入制度。同时编写了《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工作手册》,规范了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明确了各个岗位、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对我市紧急救援网络的管理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5 人员培训: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质量的水平,因此我们的培训从以下三个层次抓起:

3.5.1 急救医护人员培训:院前急救人员经培训须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气管插管、清创缝合、防毒和隔离消毒等基本技能。

3.5.2 驾驶员、担架员培训:重点掌握急救基本操作,如:心肺复苏、外伤抢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3.5.3 中心调度接警人员培训:掌握接处警、车辆调度、信息输入、GIS地理信息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语音记录子系统等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急救医护人员、驾驶员和担架员经培训后参加考试,获得柳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颁布发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考核合格证》方能上岗。

3.6 制订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及演习制度: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争预案》制定各种急救预案,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

4 取得的成效

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经过7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体系,在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时可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实现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取得了以下成效:(1)降低了体系的运行成本,整合了全市医疗资源,减轻了市政府的财政负担。(2)急救站布局合理,有效缩短了急救半径,使市民得到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3)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院前紧急救援专业队伍。(4)实现了我市急救医学服务人性化、规范化、结构网络化、反应快速化、指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5)2005年4月在全市设定交通事故颅脑外伤救治定点医院,为交通事故颅脑外伤病人建立了快速抢救绿色通道。(6)中心近年在处理的大型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永春.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设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8:574.

篇3

应急医疗救援保障范围应急医疗救援保障涵盖了平时自然灾害、非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灾害、恐怖袭击)等医疗救援,在战时的应急医疗救援还包含各种武器所致的战创伤。比较常见的有以下4种情况。1.2.1自然灾害天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地质灾害包含地震、泥石流、滑坡等。1.2.2事故灾害火灾、放射事故、化学危险品、生化灾害、交通事故、矿难等。1.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1.2.4恐怖袭击事件如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接连发生2起爆炸袭击事件,因赛事设有紧急医疗服务部门,爆炸发生后即刻进行了医疗救援。

2医学工程在医疗救援中的应用方法

虽然医疗救援的主体是医务人员,但医学工程人员和医学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在医疗救援中不可或缺,而要做好医疗救援的保障必须要有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强力支撑。

2.1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特点临床(医学)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医院中与医疗、护理、药学并列为4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与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是医学装备的管理以及与临床共同开展医学工程科研2个方面,其特点是工程技术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管理与科研工作的中心是临床需求。医学装备管理包含物流供应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维修保障等工作,医学工程科研方面主要有医学装备管理、物理作用的生物效应、医学装备改进与研制3个方向。

2.2临床医学工程在应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实际救援中派往前线的医疗人力资源往往受限,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应该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发挥救援医疗资源的作用,提高医疗救援效能并保证医疗质量。而医学工程技术是医务人员最可信赖的助手,理应成为医疗救援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应急医疗救援需要4个条件:(1)高效的组织指挥:需要对现场信息进行收集与研判、救援力量的组织和编配以及制订合理的救援实施方案;(2)实施正确的医疗救治技术:这是医疗救援的基础和软件;(3)适用、齐备的装备药品器材:这是医疗救援的硬件条件;(4)自身保障设备设施和条件。根据临床医学工程的自身特点与上述医疗救援保障的关键点,若要在医疗救援中使用医学工程技术,应从救援装备的管理和科研2个领域入手。从应急医疗救援全程来看,医学工程的作用可体现于日常备战、应急响应、展开部署、医疗实施、总结分析5个阶段。

3国外医疗救援中医学工程的应用

3.1医疗救援装备物资管理高效的医疗物资调配是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保障,也是临床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外学者对灾害救援时医疗物资供应链进行了研究,例如研究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模型。

3.2对现有设备的改造利用由于医工工程师熟知医疗设备构造,一方面能在救援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在物资匮乏的灾区将手中设备“变废为宝”。,利用手机进行显微成像。通过人手一部的手机和简单的光学组件,再加上LED发光二极管,就能十分有效地对疟疾和肺结核进行检验,这种设备较常规光学显微镜而言不仅方便携带,并且更容易获取。

4我院医学工程在医疗救援中的应用实践

我院组建有国家级医疗救援队和应急医疗分队两级医疗救援队,开展临床医学工程研究的有野战外科研究所(以下简称外研所)和医学工程科(以下简称医工科)。外研所包含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交通医学全军重点实验室。由于2个部门的各自特点,在将医学工程方法应用于应急医疗救援实践中时,外研所主要方向在多发伤救治技术、交通事故生物效应的研究和急救装备器材的研制上,医学工程科则侧重于救援装备器材物资的管理工作。历经多年努力,探索出如下成果。

4.1日常备战阶段4.1.1依据灾害种类制订救援装备配置预案我院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设有战备物资仓库,物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装备配置可参考2008年卫生部制定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它是应急医学装备配置的参考标准,包括救治装备和常用药品、传染病控制类装备、中毒处置类装备、核与放射处置类装备、队伍保障类装备等。4.1.2依据灾害种类制订救援物资供应预案我院医工科也依据灾害种类制订救援物资供应预案,例如《医工科重大地震预案》,并与若干供应商签订应急供应协议,使急救设备、器材的应急供应更及时高效。我院医工科依据灾害种类制定的耗材库。4.1.3合理管理专用和通用急救设备,确保设备的待用状态专属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急救设备有时可能长期闲置于仓库中,但医工人员依然要坚持按计划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确保设备的待用状态。同时医院其他急救设备也是医疗救援装备的后备,这些平时运行在临床一线的急救设备需要医工人员与临床使用人员协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随时可以进入救援一线。随着智慧医院的建设,未来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实时监控急救设备的工作状态。4.1.4救援装备的安装使用培训通常救援装备器材是为救援现场量身打造的,与院内急救设备有差异,需加强对救援队的培训。我院医疗救援队定期卫勤演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是按实战要求进行救援装备器材的安装使用培训与演练,确保在救援现场能迅速安装救援设备、熟练使用救援器材,保证救援质量。

4.2应急响应阶段(1)运用医学工程技术手段收集获取信息,缩短响应时间,帮助研究判定情况,为救援组织指挥提供依据。我院外研所2013年研制出交通事故现场信息采集系统收集新技术,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建模,使用无人飞行器与机器视觉探测技术,实现交通事故现场信息的远程采集,能在救援队出发前获知现场情况,有助于准确配置救援人员与装备,提高救援的成功率和效率,开创了一种医疗救援的新模式。(2)通过制订预案,高效完成了救援队的物资供应。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启动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第一时间组成芦山抗震救灾医疗队,1h内完成人员、物资准备,成为进驻灾区的第一支省外医疗队。医疗队共携带价值200万元的先进手术器械、医疗设备和价值20万元的药品,展开后即是一个功能齐备的野战医院,可完成各类急救手术。

4.3展开部署阶段4.3.1通过机动医疗单元展开,将医院移至现场通过学习国外经验,我国建设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民船改装医院船、海域救生浮台等海上医疗单元。在陆上,我军各卫勤单位已掌握利用方舱医院、帐篷医院、野战手术车作为机动医疗单元。方舱医院具有模块化易连接扩展的优点,在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中得以充分展现。在芦山抗震救灾期间,我院医疗队的野战手术车在老百姓家门口实施了现场手术。我院外研所研制的野战救护车、两栖装甲救护车,其他单位研制的卫生列车均是各具特点的新型机动医疗单元。两栖装甲救护车是在水陆坦克基础上改装而成的,配备有可伸展式双层担架床及先进的医疗设备,设计时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因素,救护舱室做隔音降噪处理,舱室温度可调,为实施救治与运送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4.3.2现场医疗平台的搭建应急救援中需要医工、医护人员一起在灾害现场搭建帐篷、医疗平台,安装手术床、医疗设备,安装供电、空调、供氧设备,以及安装调试通信设备。经过日常备战阶段的培训演练,快速搭建医疗平台,为挽救生命赢得时间。4.3.3远程医疗系统的搭建与维护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是高效利用医疗专家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救援现场运用远程医疗系统,同样需要医工人员进行安装与维护。

4.4总结分析阶段(1)其他专业人员可以与医工人员一起总结分析,优化救援路径、流程,帮助建立快速高效的医疗救援体系。(2)灾害人体效应的医学工程研究:我院外研所开展交通事故的生物效应研究,仿真分析了交通事故导致各种伤害的原因,对于医疗救援与设计交通事故防范系统都具有实际价值。(3)研究如何将医学工程技术方法用于应急医疗救援,解决救援中遇到的难题。

5结语

篇4

关键词:石化企业 HSE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管理

一、HSE管理体系简介

在过去,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往往比较盲目,具有很强的破坏性。随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石化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对于环境、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进行规范。HSE管理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HSE(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是综合了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个要素,在石化行业通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它是以领导和承诺为管理核心,在石化企业经营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安全,员工身体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HSE管理体系中职业健康管理的问题

目前,与国际上的著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化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推行HSE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节主要针对HSE管理体系中的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做出分析。

HSE管理体系包含了环境、健康、安全各方面的因素,在石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是企业内部可以做出完善和改进的一点重要因素。通过对目前石化企业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职业健康管理是HSE体系推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多数石化企业都已建立HSE管理体系,但针对职业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健康管理培训,缺乏专业的健康知识。这些人员往往不是专职的健康管理工作者,而是从其他岗位上调动的临时工作者。

2.缺乏对职业健康管理流程的细分

职业健康管理应当从石化企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等方面进行,关键是做好职业病的事前防治措施,对石化企业生产环境的监测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员工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在规章制度上,大多数石化企业往往照搬国家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或上级文件,缺乏自身的探索研究,对石化工业生产各环节的健康管理细分度不足。

3.责任主体缺乏规范管理意识

职业健康管理的最高责任人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的职责是全面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但石化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石化企业开采生产工作涉及较多的危险化学物品和操作器械,因此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管理责任也非常重大。承包商主要缺乏对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生命安全的规范管理,没有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管理石化生产中的危险化学物品。而供应商在提供生产设备和用品时,缺乏对有毒有害设备物品的警示标识,往往容易造成危险品泄露等事故,给员工的健康带来危害。

4.缺乏对危险事故紧急预案编排和常用救援设施维护

石化企业没有对本企业生产环节的危险情况做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多数事故紧急预案往往都是从整体上来编排的,对于某个环节的预案缺乏规划,导致在危险事故发生后紧急预案的效果不明显。常用的救援设施包括固定和便携式报警器、空气呼吸设备、防毒面具等。这些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才能保障在危险时的保护效用。如:石化企业在汽油生产过程中的加氢装置,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硫化氢和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操作温度较高,压力较大,极易发生泄漏和爆炸。因此对于汽油加氢这一生产环节,应该制定相应的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做好安全通道的清理,保证救援器材的使用。

5.缺乏对职业环境健康监督和监测

我国大多数石化企业在实施HSE管理体系时,往往不注重对生产场地的职业健康监测分析,没有及时请具备监测资质的疾控中心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来进行采样。对于职业健康日常的管理也缺乏评级审定,主要集中在企业内审,而缺乏专业机构的外审。

三、改善石化企业HSE管理中职业健康管理的措施

1991年,壳牌公司率先颁布HSE方针体系。国外大型石化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经验丰富,值得国内企业积极学习并发展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

1.强调HSE管理体系的核心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领导和承诺。因此要求管理从企业的上层到下层,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在石化企业的会议中应当强调这种核心理念,领导管理层身体力行,制定和完善HSE管理体系,同时做好全面监控。

2.评估并标示危险项目

HSE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生产工作场所进行评估,监测其是否有影响员工健康的风险,并上报管理层。对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环节,在与职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时,应当充分告知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危害防护措施。如:在对于一线工人较多接触苯、硫化氢、氨、一氧化碳、甲醛、粉尘、电离辐射等危害物质的情况,要为工人提供专业的培训,配备防毒、防尘、隔离等防护设备。

3.加强紧急救援演练

石化企业生产环节应当配备齐全的救援设备,与医院等急救单位联合,做好日常救援演练工作。根据企业规模和生产情况,邀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培训指导,主要包括伤员搬运、止血包扎、烧伤和中毒处理等。

四、总结

我国石化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HSE管理体系推进中职业健康管理的问题,积极学习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重视员工健康和生产安全。使职业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从而促进石化企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李新鸾.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推进中的职业健康管理思考[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11.

篇5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报吿的完整率和及时率均达100%;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100%。

(二)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中毒和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等重点卫生应急预案及技术方案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覆盖率和知晓率,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均达100%,镇村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达100%。

(三)完善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机制,加强卫生应急知识社会宣传教育,实现卫生应急知识宣教覆盖率和知晓率,县城分别达100%和80%,农村分别达80%和60%。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应急指挥与救援组织(见附件一)

(二)应急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见附件二)

三、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监测

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包括: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二)预警

县卫生局根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相应级别的预警。

(三)报告

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任务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和责任报告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均属于责任报告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县卫生局报告。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县卫生局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报告,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四、应急反应

(一)重大灾害

接到重大灾害报告后,县卫生局立即组织重大灾害应急处置组进行调查、确认和现场处置,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根据不同的灾害,采取对应的救援应急措施,通知相应的应急处置组赶赴现场,分类应对和处置。同时,判定事故类别、性质和严重程度,分析事故的发展趋势,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县政府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二)医疗救援

接到医疗救援报告后,县卫生局立即组织医疗救援应急处置组进行调查、确认和现场处置,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并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三)突发传染病

接到突发传染病报告后,县卫生局立即组织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组进行调查、确认和现场处置,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四)中毒救援(食品安全)

接到中毒报告后,县卫生局立即组织中毒救援应急处置组进行调查、确认和现场处置,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同时,进行现场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判定事故类别、性质和严重程度,分析事故的发展趋势,及时向市卫生局和县政府报告事故进展情况。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五、保障能力

(一)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和完善社会舆情信息收集和综合分析机制,构建公共卫生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延伸至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监测网络,健全监督报告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应急预警制度。

(二)加强应急预案实战能力建设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演练活动,加强预案演练的考核评估,根据演练情况和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三)加强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整合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科学规划综合性应急队伍规模和布局。保障经费,装备到位。

篇6

灾区人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在这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来自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白志祥骨科民营医院等100多位医护人员组成的贵州省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第一时间昼夜兼程,火速赶往灾区。现在,贵州的白衣战士们正奋战在紧张的施救现场。

面对灾难,我们要冲上去

“我们是贵州省第一支到达四川的医疗救护队。”在省人民医院行政大楼二楼院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刚从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回来的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专家石承先教授。

5月13日下午4点,省人民医院接到省卫生厅关于组织医疗队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通知后,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组织了一支以外科专家为主的医疗队。13日下午6点30分,价值54.5万元的各类医疗急救物资,如心电监护仪、急救包、清创包、药品及食品、生活用品等以最快的速度装载完毕,在上百名干部职工的叮嘱中,奔赴四川灾区。

医疗救援队一路上的情景石承先仍然历历在目:雨不停地下,路越来越滑,时不时还忍受着余震的威胁……

14日下午五点,他们成为贵州省第一支到达四川的抗震医疗队。通过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按照统一部署,他们继续赶往位于四川东北面的眉山市。到达目的地时,看到那些伤员,疲惫已经被责任甩到九霄云外,这些专家们立即加入到会诊处理中……

“此次前往眉山的医疗救护队当中,只有我们有肾内科专家,肾内科主任程世平也就格外忙碌,先是给一个经过会诊的小孩进行了肾透析,然后对病人做了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石承先说,这些专家几乎是连轴转。第二天清晨,他们又被分配到彭山县人民医院,后又转战到绵竹。

石承先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抢在第一时间出发,第一时间到达,“我们医院早就有《救灾防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预案中包括了指挥机构、人员、设备以及物资配备等。灾情发生后,我们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时成立了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防病救治工作小组。”这份预案,在没有紧急情况发生时,看似被尘封,然而,关键时刻它会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从前线归来,石承先最爱念叨的就是那个场景――南来北往的救灾车辆一刻不闲,所有的人都在为受灾的人们争分夺秒,“那个场景,十分壮观。”

与时间赛跑,向灾难挑战

作为我省医疗救护队的另一支先遣部队――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救护队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特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了。32年前的唐山地震,贵阳医学院也组织过一支医疗队赶往灾区。

5月13日下午4点,王小林院长传达上级指示:我院医疗队队员纳入预备役师野战医院人员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从即刻起,医疗队队员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只要总部一声令下,即刻开赴抗灾第一线。

5月14清晨7点,43名医护人员在王小林的带领下,奔赴灾区,实施救援行动。医疗队按照战地医院的需求进行装备配置,携带帐篷、发电机、无影灯、药品、绷带等各种医疗设备、器材以及价值30万元的后勤物资。

经过12小时的颠簸,当晚7点半抵达四川眉山市。没有休息,部分专家直奔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受伤的重病人进行会诊,查看所有因震受伤的病人,提出治疗方案,并对ICU急诊病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中一例严重挤压综合征病人,经会诊后立即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排除该病人颅内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抢救了该病人生命。令人欣慰的是,经会诊后的所有病人治疗效果都良好。

5月15日早7点,他们又开赴眉山市仁寿县,在仁寿县医院建立因震受伤伤员的治疗基地。随后,医疗队向仁寿县医院捐赠价值12万余元的急救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等抢救物资,用于伤员救治准备。

为保障良好的救治效果,专家们共同对每一位伤员的伤情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迅速拟定治疗方案并即刻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伤员们主要以骨折、开放性损伤为主,开放性损伤者多有严重感染,医疗队按照预先的安排,先进行全面检查后拟定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医疗队骨科尚显文主任、邓进主任在麻醉科高鸿主任的配合下,与当地医务人员完成两例骨科大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同时,医疗队还为其他伤员的救治进行了全面的会诊,提出了完善的后续治疗意见。

王小林很坚定地说,他们每个人都决心为抗震救灾打个漂亮仗,让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

拯救生命,谱写英雄赞歌

至今,白志祥骨科医院院长白贵春还坚持在灾区第一线。

“看到电视画面上被压在楼房废墟底下那些生死不明的孩子们,看到母亲为挽救儿子生命声嘶力竭的呼救,看到武警战士布满血迹的双手拼命地扒石块救人,我也恨不得立马插翅飞到灾区去救人。”

白志祥骨科医院行政院长白告诉记者,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白贵春院长才从韩国开会回到贵阳。看到电视上报道的灾区的情况后,白贵春总想着能为灾区的同胞做点什么。

5月13日一早,他就与省卫生部门和团省委取得联系,要求去灾区。接着,他紧急召开中层干部会,“我们虽然是民营医院,也是对社会有责任有义务的。现在灾区急需医护人员,我们应该去,而且应该趁早去。”

听了院长肺腑之言,在场的所有中层干部都签订了自愿书,不仅如此,许多职工也都纷纷递交了请战书。当日晚,他们得到消息,重庆和贵州的志愿者原地待命。

晚上回到家后,一家人看电视报告灾情直到深夜。白贵春的心情难以平静。14号早上,他很郑重地告诉女儿白,我一定要去。

此时的白贵春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是医生,我的职责是拯救生命。随后,他开始通知之前已经安排的一些同志,配备了7万多元的药品,医院里9个骨干医生和2名非常有经验的护士,随同他奔赴前线。

赶到成都时,已经是深夜2点多。根据部署,他们又从成都赶往广汉市人民医院。当地生活条件很恶劣,那边了有6-7级余震的消息,所有人从房子里面搬到外面。由于病人太多了,帐篷不够住,医护人员只能睡在地上或是救护车里。

刚去的时候,伤员很多,他们几乎30多个小时没合眼。在恶劣的环境下做着一个又一个手术。

篇7

当天早晨8点刚过,在位于成都市区的酒店里,王仲刚准备下楼,房间突然间晃得厉害,经验告诉他发生地震了。稍稍平定之后,他立即发了一条微博:“地震了!!!”

王仲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医院副院长,此番是与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一起探讨地震中如何有效进行医疗救援。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竟然会亲历又一场强烈地震。

我们与四川人民有缘

“4・20”芦山地震发生的时候,“5・12汶川地震医学论坛”骨科分论坛刚刚开始。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裴福兴立即扶着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戎,同时组织大家疏散。

过后,裴福兴心里一阵后怕。“全国的骨科精英都在这里,出了问题可怎么办?”他对《望东方周刊》说。华西医院是这个分论坛的主办方。

他随即安排科室的5名骨科专家向医院集结。“根据经验预估地震不会超过7级,成都的房子一般是抗7级、防8级的。”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主任田文也在论坛现场,他意识到可能马上要展开震后救援,便立即向积水潭医院和中华医学会领导请示适当时候提供增援。

5年前,田文等医学专家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后立下誓言:“只要四川人民需要,我们就做坚强后盾。”

5年后他们又一次在现场。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巧合。

“我们与四川人民有缘。”对本刊记者说这句话时,田文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

地震发生时,华西医院ICU副主任金晓东刚查完房,正在回家的路上。“最初地震台网说震级是5. 9级,但我经历过汶川地震,直觉告诉我这一次震级不会这么低。”他预料到自己会被派去救援,当即返回医院。

震后不久,华西医院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

8时37分,这家医院接收了第一名地震受伤人员;9时左右,华西医院第一支医疗队已经紧急出发;之后伤员接踵而至,有地震中跳楼的,也有从阳台上震落的,其中有些是危重病人。

11时,金晓东押着物资和设备,随第三批医疗队开赴灾区。

“4月20日上午来的病人主要是成都及周边的,之后的伤病员大多来自震中地区。第一个24小时,我们收治了170名伤病员。4月21日晚上8点31分,重灾区宝兴县的第一名伤病员被送了过来。”华西医院统战宣传部部长廖志林告诉《望东方周刊》。

随后,参加学术会议的100余名专家大部分参与到救援之中。

当王仲迅速赶到华西医院急诊科时,那里已经充满紧张的气氛,所有的人走路说话都快了好几拍。

“遇到抢救,冲在最前面的就是急诊科。”王仲说。

驰援雅安

芦山地震后,武警总医院医疗科科长、国家灾害救援队队员王蕃很快接到命令:回院展开灾情收集和评估。

“根据我们建立的灾害模型,测算死亡人数为300人。”王蕃对本刊表示。

4月21日凌晨2:30,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率第二批救援队从南苑机场乘坐伊尔76前往四川,王蕃是医疗组一员。

卫生部派出的医疗救援队在4月20日到达成都。中午约12时,田文等在成都的北京医疗专家与卫生部救援队在成都机场会合后赶赴雅安。

起初路况很好,渐渐地救援车辆大量聚集。“我们的救援队被堵在路上近一个小时,最后雅安市派出救护车从一条偏僻的老路将我们接到灾区。”田文告诉本刊记者。

4月21日凌晨5点,这支来自全国的医疗专家队伍到达雅安开始施救。

地震发生时,汶川县人民医院的三台配置先进的移动医疗车正在各乡镇为老百姓体检,之后其中两台迅速返回医院。4月20日中午11点,汶川县人民医院移动诊疗中心主任曹刚带领救援队正式出发。但他事后仍有些遗憾,认为这样的反应速度还是太慢。

“应该再快点往前线冲。”曹刚说,亲历过主震8. 0级、余震高达7. 2级的汶川人,在面对芦山地震时难免有所低估。

4月20日早上8点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到国家减灾委的信息通报,随后立即联系四川省、成都市及芦山等地的红十字会,但是由于通信故障,获得的灾情信息较为模糊。

震后一小时,四川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丁地禄带队从成都赶往灾区。

中午1点左右,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终于拨通了丁地禄的电话:“我就问你一件事,前方的灾情跟汶川比怎么样?”

此时,丁地禄已经到达雅安。他立即汇报了现场情况。

“我们有了初步判断,雅安的地震灾情虽然严重,但比汶川要轻,这是为了接下来更科学有效地救灾。”王海京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没过多久,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帐篷出现在灾害现场。

“第一批200顶帐篷是汶川地震后遗留在当地的,就近调过去了。所以说救灾首先要备灾。”王海京说。

同一时间,四川本地及周边多地政府、社会救援力量也迅速向雅安集结。

救治伤员没有出现混乱

4月22日晚,田文在电话中欣慰地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抗震救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乱’,真的很有序。我们还没出发,就看到楼下马路上的生命通道畅通。”

本刊采访的十多位亲临灾区的医疗专家也有同感。

4月20日上午,王仲从学术论坛会场赶到华西医院,该院急诊科主任曹钰正在与急诊科医生、护士探讨如何应对大规模伤病员的到来。这对医院来说非常棘手。

汶川地震时,很多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在院内救治,不适应院外救治模式,并且面对大规模伤病员聚集显得手足无措,效率大打折扣。

“在这种非常特殊的治疗模式下,无法遵循常态下的医疗原则。如果单纯地按照平时的操作方式,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甚至起反作用。”田文告诉本刊记者。他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总结、摸索更完备的医疗救援规则,并进行常规的教育、培训。

在王仲看来,华西医院的救援非常有序,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每一道程序都井井有条,快而不乱。

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对本刊记者表示:“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磨练,这次我们在救援经验、救援队构架、救治流程模式等方面都有改进。”

震后,华西医院紧急动员了200张床位预留给地震伤病员。

李为民说,这次医院的应对速度有了明显提升:8时27分启动预案,9时第一批救援队就出发了。相比之下,汶川地震时,华西医院拿出了较为完备的流程预案是在3天之后。

据田文观察,即便是雅安附近规模较小的县乡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援,也非常及时有序。

“汶川地震几天之后还显得混乱,伤病员分流成问题,有一些被耽搁。这次他们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并分流了伤病员,没有出现混乱。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次伤病员少。”

曹钰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组织和施救策略。“他们每年都有培训、调研和交流,有明文预案,比以前更清楚该做什么,而且凝聚力有很大提升。”

但是,薄弱环节仍存在,比如灾情情报收集及传递工作还不到位。

由于只能从新闻里有限地了解到前方的伤病员情况,无法准确判断伤病员规模,因此导致华西医院在人员布置上稍显盲目。第一天几乎所有急诊科人员都从上午站到夜里,等候病人的到来,消耗了不必要的体力。

“如果医院能更快地获知后送、转运伤病员规模,就能更从容地施救。”王仲说。

“集中救治”的策略是正确的

汶川地震后,中央及地方的卫生部门官员都呼吁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而在这次地震救援中,许多专家认为华西医院发挥了这个中心的作用。

这和王仲提出的“同心圆”救援模式相契合。王仲认为,面对地震等灾害时,灾区周边区域的医疗力量应该首先确保到达施救,然后再由更远的医疗力量补充。“这种合作会更快更有效,如果全国各地力量都同时往雅安挤,就是一种浪费。”

汶川地震后,很多专家提出中国缺乏专业空中医疗救援力量,通用航空也不发达。依靠军队空中力量肩负后送任务时,由于缺乏专业医护资源配置,一些伤病员因中途救治不及时而致死致残。

医疗救援策略、人员结构、物资配备等问题,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已经在学术圈被广泛讨论,灾害医学的发展也在逐步兴起。

一些救援专家对本刊表示,这次芦山地震后伤病员具体伤情与汶川不一样,震后疾病谱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这会影响救治策略、救援物资配备。

裴福兴总结认为,这次芦山地震的伤情和汶川地震相比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即脊柱骨折多、颅脑损伤多、跟骨骨折多;开放暴露骨折少、挤压综合征少、截肢少。

“汶川地震时,出现大量挤压伤并导致肾损伤等挤压综合征,复合外伤也比较多,而且大量手术需要现场进行。这一次芦山地震更多是四肢骨折,复合外伤也比较少。所以前两天政府作出‘集中救治’的策略是正确的。”有多次地震救援经验的田文对本刊表示。

在“集中救治”决策下,金晓东等当初被派往前方的一些医疗专家,于4月22日左右陆续返回医院展开伤病员救治。与此同时,卫生行政部门的专家组对各院伤病员进行筛查。

尽管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得到肯定,但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仍然觉得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在派医疗队的时候,专业结构方面可以更优化,有些专家资源安排在医院里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对重症病人要更加注重在第一时间加强评估。”

篇8

灾难救援工作侧重于院外救护与管理,灾难医学救援不仅仅强调医学救治,更多与组织管理、运行和指挥协调等工作有关。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是建立在科学人才培养平台上针对灾难医学学科进行综合培养的,能够对灾难医学的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灾难医学资源准备、控制、评估和改进等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管理活动指导灾难医学活动相关的人员,使医学资源在灾难中发挥最高的效率及最好的效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1.1培养目的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目的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科学地建立灾难医学学科体系,通过研究灾难医学中所需的医学资源准备、调配、应急等实现对灾难的合理、科学应对,减少灾难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危害,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需围绕着三个核心要素进行培养,即灾难医学需求、灾难医学资源及其资源利用管理,分别对灾难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心理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四个方面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药品、血液、医学装备、后勤、信息和行政六个方面的医疗技术实施保障给予研究,并促使其能够将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和深化,产生出诸如灾难医学信息学、灾难医学流行病学等灾难医学的衍生学科。

1.2培养对象

灾难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对象也应具有社会化的倾向。具体而言,灾难是由其累及的社区及其与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相关联的社会空间构成,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就不应当是仅仅具有医学资源的调配能力,还应当在跨文化的人才和非医学性的能够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的对象中寻找,例如了解或熟知区域性地理气候特征、地区民俗文化的人员。与灾难医学相关的社会资源随着灾难范围而变化,高度重视这一点,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灾难医学的需求,满足一系列社会资源组成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因而人才培养的对象需涉及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常规物资储备管理、医疗救援应急物资管理、灾难早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救治标识物资管理、灾难中后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等方面。

1.3培养模式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明确灾难医学管理的内涵和明确培养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是建立灾难医学管理的知识体系:

(1)灾难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医学需求之间的关系;

(2)灾难医学需求的空间范围及其特征;

(3)灾难医学资源所处的社会空间及其资源调度;

(4)社会学空间中的灾难医学资源的特性和配置问题;

(5)灾难医学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6)灾难不同阶段的管理范畴与内容;

(7)随着健康受到灾难累及人员的移动和生物学灾害因子的扩展而扩大的条件下的相关需求及其相关资源(医学资源、社会资源等)的合理配置等。再次,灾难医学实践性强,可通过模拟并结合真实案例的手段开展培训。模拟应当想方设法做到准确、合理、科学,其模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灾难发生前,为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和灾难医学资源准备;

(2)灾难发生后,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启动、实施效力及其评价,补充性适宜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对医学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估等。同时在案例学习方面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存在的不足,例如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处置工作体现了对灾难准备实施全面的管理所带来的益处,2014年江苏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紧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等等。现代管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管理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即按照“问题-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通过采用桌面推演、情景模拟、指挥部模拟演练等多种实战特征明显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参与获得较强的行动能力,该方法并不是忽视知识、忽视理论,而是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特别是提高行动能力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做事提高行为能力。

1.4培养考核

协调是灾难医学管理的本质,科学决策、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是对灾难医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考核应当依托灾难管理的本质与基本要求,以寻求灾难医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导向,考核其管理手段与措施是否能够满足灾难社区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则包括人和物、空间与时间、个体与群体等,考核是观察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人对其所管理对象的协调能力。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尽管大多数时间内缺乏实际的应用实践,但随着灾难医学的发展,人才的知识储备应当与时俱进,应当注意调整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尽可能武装最新的科技设备等,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考核使人的主体作用向前延伸。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为解决如何充分利用灾难状态中的医学资源问题,考核可将其分为7个环节,依次为:灾难医学人才需求分析、灾难医学人才资源分析、灾难医学人才管理组织建立、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制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实施、灾难医学管理人才评估和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以上环节以灾难医学需求满足度和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率为尺度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活动给予评估和改进,是对灾难医学相关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形成了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闭合环。考核时,应采用现实中的方针、准则及标准,例如选择个人真实的工作岗位,现实中承担的工作职责,现实中的工作条例,考核中的流程与预案也是真正的灾难管理工作流程与预案,通过场景模拟考核,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实际状态下的灾难医学管理需求,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在真实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灾难。

1.5培养管理近年来,我国对灾难医学日益重视,但在管理方面依然非常欠缺。建立人才队伍固然重要,但实现在培养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避免人才培养的科目重复、知识结构雷同、人才效能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人才的流失,例如初期培养时管理知识局限在单一或很少的学科领域,进行下一阶段培养时,知识结构仍然重复没有得到更新,使得难以在实际的灾难到来时发挥作用。为了克服以上缺点,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化的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系统、可用的注册制度、大型的人才数据库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人才管理途径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知识结构不断巩固、翻新、强化,又避免人才资源的无法流通,保证人才的合理调剂与配伍,在统一的框架内实行人才资源的磨合和配伍,实现人才培养的效能最大化,确保灾难应对的过程中实现灾难医学技术资源管理及灾难医学技术保障资源管理的双优化,确保合理利用灾难医学资源满足灾难医学需求。

2小结

篇9

关键词: 踩踏事故;危险因素;预防;社会心理学;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 R 129文献标志码: A

踩踏事故是一类严重的群体性灾害。通常发生在大量人员聚集且人流拥挤移动的情况下,由个体跌倒、跌落等意外事件引发,人群发生慌乱和惊逃现象,加剧拥挤并引发更多人员跌倒,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该类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公共性、事件多样性和群体危害性等特点\[1\]。随着人类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大型集体性活动举办的频率、种类和参与人数都显著增加。除了节日庆典、宗教活动、集会游行、体育赛事等传统大型群体性活动以外,还有一些非传统的日常性人群聚集情况出现,尤其是在现代大型都市,比如地铁系统、大型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区域。由于踩踏事故的发生地点往往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人员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还可能存在意外坍塌、火灾、交通事故,以及生化袭击等伴发灾害。事故发生后人员救治、秩序维护以及伴发灾害的救援难度很大。因此,研究踩踏事故发生规律,明确引发该事故的危险因素,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应急方案是应对这一灾害的主要策略。本文阐述了踩踏事故过程中的人群行为心理特点,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群体活动发生踩踏事故的影响因素,提出大型聚集性场所基本的踩踏事故预防要点,包括控制人流及人群密度、完善制度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

1踩踏事故的产生机制及人群动力学特点

大规模聚集事件中的人群踩踏,往往是个体的自卫本能和人群的冲动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踩踏事件的成因可以分为“惊恐逃逸”和“狂热趋向”两种模式:前者为人群受消极因素影响出现慌乱和逃散;后者为人群受积极因素作用而向某一方向拥挤\[2\]。当人们处于非常规的境况中时,会失去自身行为的判断标准,在心理因素刺激下,个体会加快移动速度并开始出现推搡等人群间物理接触。在发生惊恐逃逸时,人群的活动趋势趋向于混乱并开始模仿周围人的活动,产生从众心态,从众行为发生的概率与群体的人数成正比,故而越是大型群体活动越容易发生因从众行为导致的踩踏事件\[3\]。一些备用的分流通道或出口往往在当时被忽略而没有被充分利用。

从人群动力学角度看,踩踏事件可以分为单方向型和混乱型。人群驱动力的突然改变,比如大门或隔离栏的开启或关闭、人流通道出现狭窄或瓶颈现象、个体突然摔倒或跌落、场地发生坍塌等意外事件,可以引发人群的定向流动进而出现单方向型踩踏事件。而无控制的人群或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及多方向汇合的人群则容易产生混乱型踩踏事件。加强对踩踏事件原因的探索和人群脆弱性研究是当今灾难医学的重要课题\[46\]。

2踩踏事故的诱发因素

踩踏事故造成的伤亡往往在短时间内发生。救援无论如何迅速,由于有拥挤等前提的存在,效率不可能很高。降低踩踏事故造成伤亡的最有效措施是针对造成踩踏事故的原因、危险因素或易感性进行积极预防。诱发踩踏事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类:① 人群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② 聚集场地空间特点和安全设施;③ 活动组织情况和应急预案完善程度;④ 不可控制因素如天气等。踩踏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1不良情绪及过激行为

大型群体活动人数众多,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现场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在特定情景刺激下,无组织的人群易受带头者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有共同目的的集体。同时,人们情绪的感染是相互的,在激发他人情绪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更强烈的情绪,因此从不良情绪的出现到人群情绪暴发和场面失控,往往历时很短,可以快速导致踩踏事故发生。谣言和不正确的信息通常会煽动不良行为。自我表现欲强的人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及行为的传播源头,这部分人渴望在人前表现自我从而获得心理满足。借助大型群体活动,凸显自己的领导才能、聪明才智、特立独行等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具体表现包括制造谣言、带头起哄、煽动情绪、故意拥挤等不良行为。2005年8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座桥梁上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965人死亡,465人受伤。该事件起因是在参加宗教集会活动的人群中,有人谎称有自杀式炸弹袭击,瞬间桥上数千人陷入一片混乱,导致惨剧发生。

此外,不良行为还包括群体之间出现摩擦而引发的群体性打架斗殴事件,尤其是体育竞技类比赛中,比赛双方的支持者发生语言或行为冲突时,若得不到及时处理易造成群体间的大型冲突,导致踩踏事故发生。2000年7月9日,津巴布韦对战南非的世界杯预选赛后发生踩踏事件。该事件起因为距离比赛结束前8 min,双方球迷发生冲突。维持秩序的警方使用了催泪瓦斯试图控制混乱局面,却使得球迷四处慌乱逃散,越来越多的人跌倒,在接下来的踩踏事件中,13人死亡,多人受伤。198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海瑟尔体育场举行的欧洲杯总决赛中,英国队和法国队的球迷在看台上发生群体冲突,导致18人死亡,437人受伤。

2.2场地空间设置和设施器材完善程度

场地的容积、配置、交通疏通能力Q定了其能够承载的人群拥挤程度。大型建筑的设计不仅应满足当地建筑规范、消防安全和人员容积,还应考虑人员的流动性,尤其应考虑紧急情况下的人群运动。因此,需要活动组织者充分预计建筑的最大容积空间(站立空间、座位数、表演空间)以及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空间设计,比如疏散区域,等待空间,进出口走廊、楼梯、坡道,同时根据紧急情况时的最大人流量安排自动扶梯、乘客输送机、电梯等设施器材,并针对上述设计和设施的限额对活动场地进行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2010年7月,德国西部杜伊斯堡“爱的大游行”电子音乐狂欢节发生踩踏事故,造成19人死亡,342人受伤。该次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组织者对到活动主场参加狂欢人数的误判,预计几十万人的活动,实际到现场人数估计在100万到140万之间;另一方面这是“爱的大游行”首次在一个封闭的场所内进行,仅有一个进出通道,且入口狭窄,疏散通道有限,为踩踏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到达入口前还必须通过地下通道,因人们不堪拥堵而引发的踩踏事件就在这个瓶颈附近发生。

2.3应急预案缺乏或不详细

由于踩踏事故的发生地点往往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发生,外界救援难以快速到达事故核心,现场控制、人员疏散以及伤者的救治都可能出现阻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最大化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防止后续踩踏事故的发生和规模扩大是保证大型集会活动人员安全的重点。在世博会、奥运会等社会及政府普遍重视的大型聚集活动中,由于足够重视、预案详细、准备充分,所以尽管参加人员多、项目复杂,而且时间也往往较长,但是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则较小。相对来说,一些短期策划或常规性的聚集活动则因为重视不够而没有充分准备。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市外滩广场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死伤人员大多数是青年学生。从2012年新年元旦起,上海开始连续3年在外滩上演国内最大规模的跨年3D灯光秀,那3年的交通管制措施极为严格,包括道路限行、隧道关闭以及地铁封站等。2014年跨年灯光秀改到外滩源举办,但很多民众不知道灯光秀改地,依然前往外滩广场参加跨年活动。而由于灯光秀取消,当晚并未实行交通管制措施。警方对人流量预估不足,导致现场安保力量缺乏。当有关部门从监控探头中发现某个通道上发生人员滞留的情况,立即调集值班警力赶赴现场,但由于人流十分密集,同时缺乏有效的应急设施,只能采取强行进入的方式,从发现情况到把人流分散开来,开展救护工作,大约花费8 min,所用时间比正常时要多。这次踩踏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有关部门对这个活动可能发生的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的聚集可能产生的后果预计不够。

2.4不可控因素

2.4.1天气1988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国家体育场举行足球比赛过程中发生严重踩踏事故,造成73人死亡,100多人重伤,轻伤300多人。事件起因为在球赛进行到3 h 40 min时,突然一股暴风雨夹带冰雹袭来,3万多观众同时涌向出口,但由于电路故障,球场出口门无法打开。

2.4.2突发事件麦加朝觐活动是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每年都有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参加。2006年1月,麦加发生严重踩踏事故,导致345人死亡,289人受伤。原因为大量朝觐者涌入投石驱邪桥地带,赶着参加桥上举行的宗教仪式,许多运送朝觐者行李的大型运输车也跟随人流而入。行车途中大量行李不慎落到道路上,引发道路堵塞,而后面的朝觐者由于不了解情况,继续向前涌动,继而发生踩踏事故。

3预防措施与建议

踩踏事故往往发生在运动会、音乐会、集会游行、大型庆典、宗教活动,以及其他大规模人群聚集活动时,人员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据报道,发展中国家踩踏事件造成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7.75倍\[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公民素质和安全教育的差异、场地和安全设施设计的差异,以及应急方案的差异。这也表明了踩踏事故预防的主要方向。

3.1人群密度控制及人流控制

采用限行和分流等措施,在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宗教建筑等公共场所应严格限制人群的最大聚集量。必要时可在入口处设置计量设备,但因其可能导致排队和入口的人群拥挤,故需谨慎使用。入口处需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纳预期的队列。参与计量操作的人员应不断地相互沟通,并提醒终止人群流动。计量监测处应保证通信畅通,负责监测的人员应保持相互间的实时沟通,并适时截断人流,引导人群分批前进\[8\]。门票也可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群管理手段。通过设计不同的门票可以将人群分隔到不同座位区域,并指定出口和入口的路线,从而达到分流目的。门票还可提供指导人群在特定区域的行为预期,例如某些展览由到达时间开始计时,仅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有效。

大型人群聚集活动时,应设置现场人群聚集管理中心。保证现场一定数量的路径引导员,采用隔离栏、醒目标识、撤离路线图等方法增强人群流动的合理性。加强对临时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比如疏通拥堵、控制人流、应对突发状况等方面。安保人员还应注意一些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及不良行为的人员,及时缓解人群情绪。同时应保证现场通信畅通,确认手机信号覆盖范围,为了降低通信失败的风险,可以设置专线或预先安排专用无线电频率等\[10\]。 此外,活动开始前人们陆续抵达活动地点,人群密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是,活动结束后大量人群同时涌向出口,往往导致人群密度陡增。为缓解活动结束时的人群高峰,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前开放集合地,分散部分人群,另一方面通过娱乐消息或其他手段设法延长人群通过出口的过程,以降低会场内的拥挤压力,同时缓解会场外部的停车场及道路的拥堵压力。

3.2完善的制度及设施

健全完善的制度法规是降低城市突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前提,包括公共场所设计、建筑O计和使用规范,组织大型活动的登记和监管制度,相关责任人的问责制。在可能引发踩踏事故的意外事件发生初期,或是踩踏事故初步暴发的阶段,警察、交通、医疗和军队相关部门应紧密协调配合以控制态势。为避免部门间的信息混乱和救灾力量的指挥不当,应明确紧急情况下的指挥权限和最终决策发出者。紧急情况下志愿者实行互救或专业医疗人员进行救援的行为应予以条件性免责。由于大规模聚集人群的特殊性,每一项聚集活动都应有急救医疗的行动计划,包括医疗监督、服务级别、治疗机构、救助通道等\[1\]。

日常性人群聚集的场所,如火车站、机场、交通枢纽、体育馆、广场、展览馆、大型商场、电影院等,应配备人群密度检测设施,如摄像头,人流导引系统,备用照明系统,消防装置,信息交流系统(大屏幕、应急广播、指示标语、警示牌等),临时急救设备及药品(绷带、担架、除颤仪、心血管药物等)\[1\]。

3.3详尽的应急预案

各大型公共场所(如商场、学校、剧院、体育场、交通枢纽等)应制定常规应急预案。针对无特定组织者的自发性聚集活动(如节日)应制定临时状况应急预案。预案首先应根据预判的人群数量、活动类型、人群脆弱性、天气情况等对聚集性活动的风险评估;其次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场地特征(出入口、缓冲区、通道、隧道、楼梯等)和现场管理人员数目进行人员的任务调配,同时配置可能需要的设施和器材,确定支援力量的来源及数目(如警察、消防、交通、医疗等)。应急预案的作用:一方面是在个体或小型意外事件发生时,防止意外升级引发人群恐慌发生踩踏;另一方面是确保大型意外或踩踏事故发生后,可以尽快启动人群疏散,保障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进入核心区域实施有效救援措施,从而将人群伤害减到最低\[10\]。此外,加强对民众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监测将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1\]。对于大量人群聚集的结构复杂的建筑地点要明确定期筛查制度,发现可能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案和整改措施。进行预案的演练及改进。

在加强常规保障措施建设的同时,预案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大规模突发事件的伤亡数量迅速超过当地资源储备的情况,以便协调事故地点周边的医疗力量进行补充。大型聚集性活动举办期间,临时增加的医疗点或者季节性开放的医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或开放。在事件发生时,及时设置现场至医院的标示以及通向检伤分类点和医院的通道,可以加强踩踏事件发生时的反应能力。构建完善的检伤后送医院系统,相关的人员培训和预先准备的突发事件指挥机构,以应对事件高峰时的大量伤亡。

参考文献

[1]曹广文.军队灾难救援手册\[M\].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6:181191.

[2]HELBING D,FARKAS I,VICSEK 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Nature.2000,407(6803):487490.

[3]王文刚,郝胜杰.大型群体性活动中易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因素分析\[J\].安徽警官业学院学报,2010,9(51):4143.

[4]HELBING D,JOHANSSON A,ALABIDEEN H Z. Dynamics of crowd disasters: an empirical study.Phys Rev E Stat Nonlin Soft Matter Phys,2007,75(4 Pt 2):046109.

[5]曹广文.灾难流行病学在灾难预防、应急救援和灾后防疫中的核心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5):233241.

[6]韩雪,丁一波, 张宏伟,等.特大城市突发灾难风险和公众参与的积极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5):248255.

[7]HSIEH Y H,NGAI K M,BURKLE F M,et al.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tampedes\[J\].Disast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09,3(4):217223.

[8]DICKIE J F.Major crowd catastrophes\[J\].Safety Sci,1995,18(4):309320.

[9]曹广文.灾难医学\[M\].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7378.

[10]MILSTEN A M,MAGUIRE B J,BISSELL R A, et al. Mass gathering medical car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rehosp Disast Med,2002,17(3):151162.

篇10

1 医院档案的作用

医院档案包括医院在医疗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报表、图像、图表、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档案。档案不仅记录了医院历史和现今的管理工作,也包括医嘱、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会诊记录、病理报告、X光胶片、各种检查图文资料等医疗文书档案,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医学学科学的发展,对医院领导决策科学化和医院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

2 医院档案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

档案的安全保管及险情处置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院整体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料,一旦毁损,很难补救。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迅速消除突发灾害事件对重要档案造成的损害,提高工作人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各部门对各种险情的应急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达到处置得当,减少损失,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为目的,就必须根据本单位实际,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3 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省、市档案局的《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及医院各项应急管理规定,并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从而做到有法可依,科学实际。

4 工作原则

4.1 以人为本,档案优先的原则。档案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保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档案的影响。

4.2 主动预防的原则。应急预案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加强学习和宣传,增强安全意识。

4.3 完善工作机制和防范手段。实行全院一盘棋,全科一盘棋,强化分工与协作,层层分工,各负其责,落实定期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5 应急突发事件种类及范围

编制应急预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突发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5.1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现象引起的,如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

5.2 人为灾害。主要是因人而引发的。一是安全事故,由于安全防范不当引发的,如插座电路引发火灾、设备老化导致的不安全因素等;二是各种人为破坏,如恐怖事件、蓄意纵火、偷盗、爆炸等。

6 健全领导机构,承担职责

领导机构主要是指要成立相应的档案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和档案抢险救灾队伍。领导小组职责是:

6.1 负责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档案保存安全事宜。

6.2 负责制定单位应急预案。

6.3 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加强宣传和教育。

6.4 负责发生突发事件时,宣布应急状态的启动和解除;全面指挥调动应急组织,调配应急资源,按应急程序组织实施应急抢险。

6.5 做好处理中的报告、统计工作。

7 应急队伍的建设

在应急预案中,要制定一整完整的应急指挥体系,一旦发生应急事件,根据事件性质,各应急队伍能听从指挥,及时主动地赶赴场参与。应急队伍主要包括火灾应急救援人员,档案工作人员,伤员抢救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安保人员等。平时,还要根据预案要求,经常组织桌面推演或实兵演练。可以使各队伍能在紧急情况下,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采取最有效行动消除对档案、资料的威胁,保护、抢救好档案、资料。

8 强化预防备灾工作

8.1 建立灾情预警联络系统。指定安全责任人,负责与公安消防、水文、气象、地震、人防等部门联系,建立有关突发性重大事件报告制度。档案室列入医院重点安全管理部门,及时沟通信息,按要求做好灾情预警工作。

8.2 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要与医院内的应急队伍配合外,还要加强与公安、消防、武警之间的联动,以确保处置及时有效,保障档案安全。

8.3 完善抢险救灾的日常训练工作。做好科室人员救灾能力的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使所有人员均熟悉自己的抢险岗位、职责、消防器材的存放位置、使用方法等,真正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方法得力,抢救迅速。

8.4 办公室要完善抢险救灾器材配置,保障后勤供给。消防器具应每年检查(更换)一次,并与相关处室配合,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档案室均应配备钥匙两套,一套由库房管理人员使用,一套由办公室主任保管以备急用。

8.5 建立档案安全检查制度。特别是要制定日常检查制度,落实到人。把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树立预防重于抢险的思想。库房管理人员应对档案室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杜绝安全隐患,加强巡视。

9 应急处置程序

9.1 预案启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通知领导小组和救援队伍,及时出现场,指挥扑救工作。启动预案后要及时上报卫生局等相关领导部门。

9.2 处置程序。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作出判断事故的严重程度,按照预先的应急计划实施救援。

9.3 善后处理。应全面客观核实受灾情况,保证灾情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全面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做好转移后档案的保管工作。

10 奖励和惩处

档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处置的人员要反应迅速,各司其责,处置得当,行动有序。对在抢险救灾中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反之,对、消极冷漠、贻误战机、不听指挥者给予处分,对有关事故主要责任人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以确保政令畅通。

总之,编制医院档案工作的应急预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单位档案保管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意识。同时,还要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预警能力,把不安全因素尽量消灭于萌芽中,全面提高医院档案室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霞,《医院档案管理的体会》,《医学信息》,2006年第12期。

[2] 张捷,《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