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

篇1

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认真对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意见,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组的指导下,我们切实抓好对培养对象的培养管理和考核,不断提高我院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医院基本现代化进程。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管理体系。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了规章制度的健全,着力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培养管理体系。我们坚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每一批培养对象首先与他们签订三年目标责任书,切实增强这些高级人才的目标责任意识;坚持档案管理制度,经常与培养对象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其取得的业务成果和考核、奖惩情况,并做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及时存入其个人档案;坚持定期报告制度和领导与专家联系点制度。院领导与4名“××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建立了联系,经常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各种困难,使他们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精力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

二、重视宣传工作,营造双尊氛围。为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我们着力加大优秀知识分子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实施了高级人才典型事迹宣传活动。全院高级人才,得到不同形式的宣传表彰,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都得到宣传报道,院部进一步加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单位的合作,明确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由他们派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利用《医苑之窗》特聘通讯员,组成宣传小组,配合做好宣传工作。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宣传了这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奋斗业绩,展示了他们在社会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身于科研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我们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高知识分子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为了切实提高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引导他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组织各类拔尖人才,包括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习政治理论,进行了知识经济、医院经营创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讲座。通过培训,大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促进找材料到文秘站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了观念转变。选送部分培养对象到外地参加业务进修、学习。与此同时,还组织培养对象报名参加与南大联合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

篇2

做好项目启动在项目管理的启动初期,重点内容是相关制度和方案的形成以及优化,做好本项工作需要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在确定培养对象时,也一定不能脱离群众,需要通过考察、考试、访谈等形式确定有潜质的培养人选。笔者所在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模式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医改形势下的医院发展需求。自2007年底开始,医院开始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实施骨干人才建设,力争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医疗技术人才来支撑医院的快速发展。新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采用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思路,建立分类的培养机制。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前期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骨干人选,落实管理制度;中期组织实施;后期进行考核以及适度调整。同时建立专项管理及执行机构———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以明确责任,组织具体实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费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流程管理,努力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对于具体政策的制定,首先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学术委员会会议、人事工作会议,专项研讨人才建设工作,最终统一思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战略。如《“十一五”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杭州市中医院中医药人才培养纲要》、《十二五“青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奖惩委员会章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实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了政策性依据。确立了基于项目管理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采用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思路,建立分类的培养机制。

2落实制度力抓项目执行

有了指导思想的引领,有了制度的保障,接下来就是至关重要的项目执行环节。2007年作为新人才项目管理的启动之年,医院多方面齐头并进,致力于提高执行力这个关键点。多次召开项目协调会和沟通会,落实相关责任职能科室,拟定具体可执行的操作方法,实施项目工作分解,确定每个环节的具体管理者和责任者。为保障执行力,医院还建立了专项管理及执行机构———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具体实施,责任明确、分工明确。同时配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费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确保经费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流程管理,形成了有序、新型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作为一家中医医院,在人才建设的具体实施的路子上,既要坚持和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动摇,又要走中西医并重的路子。针对这一点,医院在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实施上从全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紧抓浙江省新世纪“151”、杭州市新世纪“131”培养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和“青苗计划”等重点,并结合培养层次、个人工作实际、确定个体化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采用在职与脱产并重,国内与国外结合、学历培训与短期进修结合等方法。积极探索个性化、差别化培养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3设立人才培养项目专项资金鼓励培养人选走出去学习

医院设立了人才培养项目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培养人选走出去学习,除了每年派出大批的骨干赴国内的大型医疗机构进修外,医院领导还积极与国外知名院校、医疗机构联系,为培养人选出国进修打开便利的大门。五年之内医院共派出了12人次赴多个国家的知名院校、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超过3个月的进修学习,研修者在将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回来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除此之外,医院还创造机会,让培养对象参加各种级别的培训、讲座、论坛,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座授学,推进业务交流,提高学术素养。通过“送出去”与“引进来”,医院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效,力争在不断建设中培育出更多的中医有传承、有特色、有优势,西医走在先进行列的的高层次人才。

4查缺补漏完善项目监管

篇3

1.1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概况

河北省目前有乡镇卫生院1960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8777张,平均每千农业人口1.18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张),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为155.4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会48969个,村卫生室65375个,设卫生室的村占总村数100%。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为24484.6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为3756.2万人次,占15.34%,村卫生室16494.3万人次,占67.37%。在农村基层就诊患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肠炎的患病率较高。

1.2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概况

河北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85639人(其中乡村医生82527人,卫生员3112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为2.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2.09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25.2%(每院平均5.2人),执业助理医师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册护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5.1%(每院平均1.1人),见习医师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专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专占50.2%(每院平均10.5人),无学历人员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级职称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级职称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岁以下人员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岁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岁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岁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岁以上的人员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从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技术人员机构不合理,缺乏实用和高层次人才。

2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调整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市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学历水平,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农民群众健康需求。

2.2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础设施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卫生院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因此,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为卫生技术人才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及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医疗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有工作热情、具有中级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干部;建立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计划地选拨、选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备干部,到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

2.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市直、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形成以市直、县区带乡镇、乡镇带村所的逐级培训网络,加大对农村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5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篇4

1 明确办学定位,立足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紧紧围绕适应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变化的办学理念,及时把握新形式下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个良好的机会,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社区卫生管理于一体的应用性人才。以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和其他医疗设施不足的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而拓展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2 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校是一个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5年起逐步举办了临床专业普通大专班、初中起点五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高中起点3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为了适应城乡社区医疗的需要及市场竟争,自 2000年起我们及时从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流出口腔方向、妇幼卫生方向、医学美容方向 3个专业。

3 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广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根据市场要求及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要求,我们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临床医学三大模块,增加了《临床预防》、《社区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就业指导》等5门课程。同时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重,使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将诊断技术、相关临床操作技能和常用护理技术组合为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并安排了两周的社区医疗实践。《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预防保健能力,《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指南》密切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的操作技能考试要求编写,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加快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设置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室、模拟病房、重症患者抢救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心肺叩诊触诊多媒体仿真教室、ICU室等,还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科实践训练模型。创建了一所3级附属医院,并与5家县、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9%以上。

5 实施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强调,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我们实施了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方案,很好的完成了与各教学医院的医教合作,为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6 建立了社区及农村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适应城乡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我们建立了多所镇医院社区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了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让学生直接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7 进一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遵照医学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狠抓了临床医学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20%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了综合技能实训课及社区实习课,加大实习前强化训练的力度 :我们把实验组从每组18~20人减少到10~12人,便于手把手的带教;凡是方便在自己身上操作的实验,我们采取同学互相在自已身上模拟操作;改变了操作考试的方法,变全部操作结束后抽签考试为每项操作后均考试,使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大大提高;为保证见习质量,我们采取了课前动员,课中测评,课后总结的三环节见习教学法,保证了临床见习质量,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8 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我系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双证书”培养,建立了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分别对妇幼保健员、保育员、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的初、中级进行职业资格鉴定,鼓励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9 引导学生社区医疗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学习

篇5

关键词:老龄化 中医全科 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R 2- 4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15年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99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53%,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为77.51岁,江苏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重点任务。而高等中医全科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需求。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江苏省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现状,并对高等中医院校如何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向基层输送合格的中医全科人才进行了探讨。

1.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发展现状

1.1中医全科人才匮乏

2015年江苏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5934人,其中中医全科医师约占17%,约为2708人。而根据《江苏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4-0.6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各区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0%以上。江苏省有7976.3万人口,对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为3191-4786名。基层实际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全科人才还存在483-2078人的缺口。

1.2中医全科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目前江苏省中医医师中,正高职称占1.8%,副高职称占7.1%,中级占27.2%。中级以上职称合计也仅仅占了36.1%,这个比例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更低。相关文献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当中,中医从业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6.7%,本科学历占57.6%,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医从业人员比例占了25.6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普遍存“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的三低现象,虽然经济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中医师医疗水平不高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

2.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匮乏的原因

2.1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中医全科医学这个专业刚刚兴起,各大中医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师资、教材、培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医全科人才的质量。不合理的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基层中医药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基层中医骨干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2.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因

在对281名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时发现,影响中医学毕业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主要因素有:①收入高、福利待遇好(82.20%的人选择);②提供进修机会(73.00%的人选择);③解决住房问题(45.20%的人选择);④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赏识(27.40%的人选择)。见表1。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恰好相反: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中医全科人才。

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基础中医药服务,人才是根本。上述数据中看出,由于待遇、工作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因素,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造成基层中医人才严重不足、专业素养不高、后继乏人的情况。这也成为制约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快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定向高等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设想

为落实《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的精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笔者认为,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亦可参照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模式,设计社区定向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由各市、区卫生部门牵头,每年依照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师的实际需求,向中医类高等院校报送定向培养计划,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后,与各市、区卫生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高校委托培养至毕业,考核合格后,由卫生部门统一分配落实工作单位。在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免费定向生在校的学费由财政拨款解决。

这一设想涵盖了计划、招生、培养、经费、就业等所有环节。通过“定向”,统筹储备基层合格中医全科人才,满足基本中医卫生服务的需要。通过“免费”,吸引优秀人才报考,提供生源质量保证。通过“委培”,集中优秀师资、教育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设想若能得以实现将有助于缓解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短缺的现状,人力资源一旦有了保证,可以逐步实现“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水平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良性循环。

4.建议

4.1积极探索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质量

高等中医院校应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后备人才。高校应探索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面修订中医学(全科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和选拔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突出社区医疗卫生的实践教学地位,使中医传统理论与全科理念进行结合与互补。保证向基层输送合格的中医全科人才。

4.2加强中医全科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医全科人才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在基层向大众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光荣市民。中医全科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好与坏不仅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医价值的认可程度。因此,要培养中医全科人才对专业的认同感,而不仅仅把掌握一技之长作为谋生手段。在认同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职业自豪感,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而且对稳定基层中医全科人才队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避免一些优秀的定向中医全科人才深造后不愿意再回到基层工作,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伊始,学校就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重视对专业素养的培养。

4.3提升薪酬待遇完善职称评定体系留住人才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薪酬待遇,缩小基层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待遇差距。将定向中医全科人才的福利待遇透明化、公开化、制度化,以解决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职称评定体系,以提升基层中医全科人才的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中医全科人才只有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实现其自我价值,才会有长期服务基层的动力和积极性,才会有为基层老年人口提供优质中医服务的意志和信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Z].中国网,2010(561).

[2] 国务院办公厅.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 2020年)[Z].2015.

[3] 同昭燕.中医学专业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6(6),447- 448.

[4] 王海彤,王新月.中t服务于社区的优势及全科中医师人才建设[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3),26- 27

[5] 江震.我国社区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0(22), 2449- 2451.

[6] 葛运运.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7(16),2201- 2202.

篇6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9-02

一、培养目标的探索

医学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医院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广东医学院为研究对象,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探索,目前仅限于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可以具体细化为:1.具有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了解国内外医学信息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2.具有从事医院信息化、医疗信息处理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3.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软件开发、项目实施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经验;4.具有较强的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5.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1]。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和“3+1”培养模式,将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其中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第4学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在本阶段中,应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教师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实验环境、研究开发条件等,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设计与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注重开发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使得开发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2]。

2.1校内培养阶段

以培养医疗信息产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每年从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新生中,根据学生入学成绩,按照学生志愿,择优选拔学生编入“信管卓越班”,实行单独管理。每位学生均配有指导导师,并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2.2 企业培养阶段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先后与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健迅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灏瀚科技有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与其中6家行业巨头共同建立了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实习基地。

根据卓越工程师试点企业的要求,经过多次洽谈和认真筛选,我们选择了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企业合作方。入选企业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条件。

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在企业培养过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少于50%,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等。

三、学生来源和规模的探索

3.1 学生来源和规模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对象是从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新生中,按照入学成绩,根据学生志愿,择优选拔,每年选拔30人,进入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3.2 选拔机制

选拔学生的面向对象: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年级新生。选拔时间:与新生报到入学同步进行。选拔程序:根据学生志愿和入学成绩,由信息工程学院确定具体的录取程序。选拔条件:择优录取,侧重考虑入学时的英语和数学成绩。选拔原则: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工程实践潜力。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过程中,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内外)、课外学习资源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逐渐向前推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实习与毕业设计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掌握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了解企业文化,逐步熟悉国内外医疗信息产业市场,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篇7

——学习科学发展观解读医专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之心得

党委书记 江才妹 2009.6.16

一、客观地、充满自豪地评价医专的办学优势、鲜明特色和

人才培养质量

1、医专是全国、全上海市最早一批建校的老牌公办高专,有近50

年的办学底蕴;

2、医专依托的行业背景“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发展最迅猛的朝

阳产业,也是关系民生健康,社会平安的产业;

3、医专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的高等专

科学校,已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领域培养输送了2.5万个高技能人才;医专杰出的校友高度集聚在全国30个省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和监管系统,为老百姓健康事业和中国平安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医专已成为支撑我国和上海先进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企业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基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培育院校(高职211)、上海市文明单位;

5、医专人才培养质量和口碑在全国,在全社会享有盛誉,吸引祖

国各地优秀考生报考医专,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考生,85%以上以当地二本分数线进入我校。医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四高”特点,即: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社会评价高。连续十余年学校已形成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性循环;

6、医专已赢得上海市政府积极支持,沪发改社【2009】025号文

明确支持学校创办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尽快解决办学空间长期不足的矛盾,同意学校在浦东新区建设新校区项目。

二、客观地、充满自信地评价医专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

1、医专以明确的办学理念,开拓“校企医监研”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校

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实践“医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医疗器械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专家组认为“医专在校企合作办学上有重大创新、重大突破,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该 成果为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医专作为示范重点培养院校,在教改和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

国高职院校的前头。

⑴从2007年申报示范高职到2008年示范申报成功,两年多以

来,学校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和需要,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共同修改制订教学计划并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共同实施工学交替、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共同落实校外企业、医院等多渠道顶岗实习。

⑵学校主动服务行业,承担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开展监管

法规课题研究和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岗位职业培训等。

⑶学校设立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课改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享有良好口碑,做到了

三个“三结合”:一是学生基础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三结合;二是职业技能培养做到课内与课外、培训与考证、基础与专能三结合;三是人才培养实现“企业、医院、监管部门”三结合。学校毕业文凭已成为“行业准入资格证”。做中学、做中教,订单培养、项目引领等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实质性进展,为全国高职院校树立了榜样。

⑷学校注重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近三年加大引进、培养专业教师和从企业、医院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建设成效突已经初步显现。

⑸学校注重面向中西部地区发挥“高职211”辐射作用。实施了

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对口专 业援建工作。

⑹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规范管理工作,对示范高职院校

建设重点培育项目开展扎实有效的监测绩效考核工作,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项目监测管理制度。

我们已经探索了一条有鲜明特色的医疗器械高职人才培养新路子,从我们的发展目标、办学模式来看,我们已经走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我校作为重点培育的示范院校,如周济部长所说:在这方面要有充分的成就感,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三、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医专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5号文件评估指导思想:学校和与专家组一起共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注重实际成效,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内涵建设上来。

2、医专查找的问题应该是109所示范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的、

深层次的,也是今后深化教改要着力解决的。

3、医专自评报告中的问题分析,立意要高,问题要准,分析要

透,志向要大,思路要清、措施要实。

第一个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创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赢得企业、医院和监管部门真正的、稳定的、持续的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教学任务与保证企业、医院生产质量和安全运行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突出问题:师资职教能力;

一方面,示范建设对专职高职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很高的实践技能。我们要清醒看到教师质量,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质量仍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医院聘请合适的,有一定精力投入教学的兼职教师又非常困难。

第三个突出问题: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两个系统”改革建设还有待深入推进。

第四个突出问题:实践教学资源;

受学校发展过渡阶段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学校存在着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

第五个突出问题:教学质量保障。

目前学校督导人员缺少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

四、科学谋划,明确医专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结合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任务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目的要求完全一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医专科学发展实际和党员干部及教师的思想实际,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的始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

1、发展思路

⑴要突出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核心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医专科学发展思路,完善科学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措施,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想明白、看清楚医专改革发展走什么路。

⑵要在“有特色、高水平”上下功夫。

医专的“有特色”就是办学有优势、有个性、有竞争力。医专的“高水平”就是人才培养要有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坚持内涵发展模式,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

⑶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抓教改。

改革教学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医专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⑷要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医专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是医专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⑸要高起点建成新校区。

尽早建成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示范性高职鲜明特色的医专新校区。

以上是医专在今后国家示范建设高职常态建设中软硬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总思路。

2、对策措施

⑴推进示范性建设教学改革。

分解、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完善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构建凸现医疗器械特色的能力本位培养体系。

⑵推进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思路:抓住当前难得的引人机遇,实施“存量提升,增量盘活,总量优化”计划;以教师职教能力提高为导向,启动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测评工作;着力解决好聘请企业、医院兼职教师的体制、机制问题。

⑶按照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建设新校区。

建成现代化的亚太医疗器械职业培训中心;建成填补我国空白的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建成校内的附属医院和生产性实训工厂;建成……

总之,提高医疗器械高等专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全体医专人共同的承诺和自觉行动;医专人开拓创新、扎实进取,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211”建设,进一步发挥医专在全国1200所高职院校中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献身的崇高事业!

篇8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篇9

2014年某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情况和学分达标情况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营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指标较低。

2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疗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健康需求,不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卫生人才培养,为推进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卫生人才是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在卫生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尤为重要[2]。继续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3]。《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富有成效的继续医学教育。各省(区、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总体达到100%,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省、地、县各级卫生体系服务绩效相应改善;各省(区、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总体达到100%,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卫生技术人员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95%(西部、边远地区达到80%),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80%(西部、边远地区达到70%),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素质能力明显提高,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相应改善。某省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的不足与分布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部分偏远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及医疗专家的缺乏,基层医疗机构面临巨大压力。2014年某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单位覆盖率、人员覆盖率未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总体学员学分达标率超过80%,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营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指标较低。分析原因一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营医疗机构还未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的现象。对继续医学教育政策的宣传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未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且疲于应付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对学分的达标要求不够清楚,无暇顾及个人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三是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无专职或兼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人员培养计划和汲取新知识的体系。管理上缺乏投入,必然导致在教学实施、教学监督等各个环节混乱无序,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3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 医疗美容行业 人才 现状 对策

一、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状

(一)毕业生数量供不应求

目前我国从事医疗美容行业的人员数量还是可观的,但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医疗美容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未掌握足够的医学卫生知识,通过简单的培训或者学徒式的“带教”就直接为消费者进行服务,这对消费者的安全是无法保障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目前我国美容专业在美容市场上供不应求,未来的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

(二)毕业生流动性大

我国的医疗美容市场的规模是参差不齐的,对于部分美容院来说,盈利是关键,所以很容易忽略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签约进入企业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就很容易跳槽,进而出现人员大幅度流动的情况,这对于企业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毕业生择业受到局限

目前我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生活美容方面的工作,从事医疗美容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多数美容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生活美容这种比较稳定的工作。同时,国家卫生部也禁止毕业生报考临床助理医师等职位,所以毕业生们进入医疗美容行业的途径又少了一个,很多毕业生只能在整形医院或者医院美容科从事前台咨询等工作,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一线临床工作。为了避免遭遇更多碰壁,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就业的局限性选择了和生活美容相关的工作。

二、培养我国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衣食住行,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给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急需大量的专业人员来扩充这支队伍。我国的美容行业是近年来才崛起的,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就直接上岗,因此民营医疗美容机构要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人才:一是培养人才对于医疗美容技术的掌握程度,学习好医疗美容的传统操作和基础理论;二是培养人才的特长,尽可能多地挖掘出人才的闪光点并及时培养,要做好与美容相关的工作,如销售、美甲、保健按摩等。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美容市场才会有更好的明天。因此,可以说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之一。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发展与建设

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应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贯彻美容行业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学与练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民营医疗美容机构还应当适时提供需要的设备和技术,还可以请专业讲师来进行授课和辅导,用专业的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适合美容行业的人才。

各地的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可以形成一道产业链,定向输送在美容方面能力突出的人才,只有这样美容行业的发展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在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建设实训基地,有目标地培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讲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一个负责教授美容专业知识,另一个负责学习和实践。作为一名教授美容知识的讲师来说,应当善于归纳总结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积极学习美容行业的专家的授课方式,为自己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科学的培养方案,做好学生学习美容知识的“领头羊”。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划分为三块,分别为职业技能课程、职业特色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在职业技能课程中,讲师应当为学生安排足够的课时来学习一些医学基础和医学课程,为实习生提供一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在职业基础课程中,讲师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知识,还要亲手教授一些面部护理、全身淋巴引流术、手部护理等基本技能;对于职业特色课程,可以依据美容行业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增加激光技术、纹饰等新型美容技能,培养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全能型人才。

(四)着重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灌输,积极地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对美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此同r,讲师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带领学生边看边做,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主动学习技能,最终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三、结语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美容行业的繁荣发展,也对民营医疗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在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师要积极应对遇到的难题,顺应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为民营医疗美容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永鸽,王玉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