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法律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法律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法律意识

篇1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政治课堂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现状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那就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主旨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榜样示范,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职业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其典范性。许多优秀教育的经验表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自己却不能守法,就会使不校的法制教育苍白无力。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自己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在教育立法方面进展很大,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依法治教部题已经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教育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其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法律素质。教师应当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中不应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更应注意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是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及尊严,不依附于任何人。在法律面前,公民独立地完全平等地承担着法定义务,同时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接受法律监督,不允许有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种公民意识是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

三、选取生活实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我在跟学生研究“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时,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公民建俊霞曾被李自超打成重伤,一直怀恨在心。这天,她发现李自超5岁的女儿李敏敏独自一人在家门口玩,便哄着将她和自己9岁的女儿带到村里的蓄水池边,唆使女儿将李敏敏推入深达六米的水池,致李死亡。建俊霞想以3000元私下了结此事,但李自超夫妇没有同意,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案件很快被逮捕归案,最后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建俊霞死刑。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建俊霞没有亲自杀人,为何要判处他死刑?李自超夫妇依法报案的做法对不对?建俊霞当初被李自超打成重伤后,应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自超将人打伤,能不能因女儿已死而逃脱法律责任?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整个课堂形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良好局面,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心田。通过学习,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一同学中午上学路上遭遇社会不三不四青年敲诈勒索,及时拨打110,闻讯赶来的警察及时截住了尚未离去的一名作案者,并最终将逃之夭夭的另一名青年捉拿归案。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篇2

建设现代的法治国家,不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当做根基,那所谓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便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真正法治社会的建设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无法成为现实的,至多成为梦中的桃花源和乌托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社会中开展的广泛的普法活动,这些活动纷纷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它使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对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又似乎是杯水车薪。这种不能满足需要使得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对于如何培养和普及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笔者有如下几点想法:

1、强化宪法观念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

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首先应当强化公民的宪法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其它法律的“母法”。因此,我们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强调强化宪法观念、树立宪法的绝对权威、提高全体公民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因此,强化宪法观念应是培养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基础。

2、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国家机关是实施国家各项权力的机关。这就是说,国家权力说到底是这些机关依法行使的职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高低就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行使的正确程度。因此,这就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地了解与其自身职责有关的法律知识,有坚定的法律信念,同时必须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正因为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因而国家机关也就成为国家法律的象征。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因此,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其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条件。

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强媒体运用

以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为基准,公民广泛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拥有正确的法律观点是需要依靠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来完成的。要坚定的实施普法活动,不断将法律意识灌输给人民群众,将最新,最基本,最平易近人的法律常识带给人民群众。不断改善法制宣传的方式和内容,用亲和力抹除法律的过分威严和疏离感,让人民深刻感受,法律就在生活之中,法律无处不在,从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成形。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和媒体是一种大众化而具有相当广泛性的宣传方式,我们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运用。无论是纸质媒体或者电视媒体,都能对人们产生迅速而广泛的影响,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涵盖不同文化和经济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到法律生活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法律观点和判断,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和运用法律,形成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4、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长远方针。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从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既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也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切实保障。

5、开展法律研究,培养法律人才

法律研究是培养健全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社会中,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完善的法律去监督,法律本身也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法律也应该随之进步,而法律进步的一大推动就是法律的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法律实践中,不断有新的问题被提出,也不断有新的经验,新思想需要被总结和推广,而不论是对新问题的解答和新经验新思想的总结,都需要法律工作者对其研究和探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律意识的普及工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正如经济上有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先富带动后富,在法律意识的普及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法律人才,由他们逐级下推,逐渐完成法律的宣传和法律意识的普及。因此,培养法律人才是我国正在进行也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工作。无论是司法制度的改革,还是对法律职业人的高要求,都是基于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渴望,虽然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其初衷是值得坚持的。

人民的意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产生不断的变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各种意识思想制约和影响着人们法律意识。而在我国现阶段,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法律意识便显得复杂许多,但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普及之路,深入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种群体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收集各方意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再通过事后的分析,总结,归纳和概括,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有用的主张看法收纳推广,运用多种手段,用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到群众中去,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进步,而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龙凯.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机理和途径[J].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1)

[2]何红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大学时代(B版). 2006(10)

[3]付建成,赵崇岩,李秀梅.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篇3

关键词 当代 大学生 法律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却比较薄弱,大学生犯罪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优化当代大学生发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在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鉴于此,笔者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体现

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较多,阻滞了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就目前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法律认知偏差、法律情感淡薄和法律意识缺失,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法律认知偏差。

法律认知就是大家对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偏差不无关系。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理性认识的产物,是法律意识的知识基础。法律认知偏差的出现,是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建立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法律认知偏差,致使在理解法律相关知识时存在着缺陷。

(二)法律情感淡薄。

法律情感淡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重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律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法律的感情。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法律情感与法律意识密切联系,是法律意识的感情因素和心理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情感较为淡薄,对法律缺乏亲近感,不适应我国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建设。

(三)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缺失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目前,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制约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的基础上,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法治主体意识,是指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积极的参与法治建设的意识。要想提高大学生学法的自觉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首先需培养其自觉参与立法、带头守法的意识。其次,要使大学生做到要严格执法,勇于护法,使其真正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最后能够清晰地认识自身的责任不是法律强加的,而是行使权利时的必然选择。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所谓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权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把法律作为最终的、最权威的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可能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需要大学生正确处理法与权、法与情的关系。抛弃一切对于法的错误观念,从而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必须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要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树立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真正做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法律义务是社会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必须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责任,意味着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约束。对此,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应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制主体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不断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改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

(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参考文献:

[1]张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人民论坛. 2010(29).

[2]肖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选择.湘潮(下半月). 2010(06).

[3]王楠.浅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考.天府新论.2009(S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犯罪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全民能够懂法、用法、护法已经成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力量,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更要懂得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目前当代大学生中完全不懂法的人是极少的,毕竟大多数大学都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完全懂法用法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法律专业或者与法律专业相近专业的学生,他们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违法的,知道违法后的严重后果,知道哪些事情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更能有效地避免自己遭遇不法侵害以及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有效的解决。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都属于似懂非懂型。对于法律,这类人群是知道却不会运用,或者大体明白一些,但不全明白,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者他们能够分辨哪些事情是违法哪些事是不违法,但违法的后果却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他们做了违法的事情却还不知道或者别人已经侵犯到他们的合法权益却不知道维护。总之,他们自我感觉懂法,有时也会懂法用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知识来进行分析、判断以及自我维护,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存在欠缺的。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又面对来自经济、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学生总是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知识的获得总是被动的,对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出勤是较低的,即使上课出勤,上课的效率也是比较低,学生在上课期间要么是在玩手机要么做其他自己的事情,真正认真听老师讲解的人很少。而这恰恰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此外,有些大学生虽然知道有些事情是违法的,但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哥们义气,采取放任或者漠视的态度,结果沦为了阶下囚,与之相伴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手铐和脚镣。

2、学校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一些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应付就业能力的培养、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主动降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察标准,甚至有时会减少课时,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另外,现在高校对法律知识的传授都是灌输式的,无法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厌倦与反感。此外,高校宣传不到位。一方面高校只宣传了义务而忽视了对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违法犯罪后果的宣传。

3、社会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和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某些省份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错误的引导,认为只要没抓住就没有关系或者抓起来关几天就会放出来,不会有什么大的事情,从而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及违法犯罪后必将严惩的法律后果。

三、有效途径

1、积极促进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的创设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加法制实践活动的热情, 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主动学习, 还能使他们在感性上接受法律实践的影响, 进而牢固树立法律意识, 而且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过程本身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学校在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甚至部分管理条例可由学生参与制定工作。其次,是促进大学生参加社会法律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法院审判旁听,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法律服务活动,还可以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人员来为学生做讲座、培训或者演讲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实践的感性激发,使大学生能够有感而发,从而培养法律思维, 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同时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要健全我国法律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执法的严格化和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法律监督的制度化以及违法必究,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另外,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时代感强、有时带有激进性的特点,因此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道德环境和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可以利用真实生动的案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活灵活现的法治宣传,从而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此外,学生家长也要高度重视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长的法律意识单薄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法律意识的建构。只有家长重视,才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养;大学生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社会权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其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这种社会栋梁来讲,更是需要对法治内涵充分理解,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1.3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实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十分需要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重视法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遇到了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对国家个人的利益合法维护。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

2.1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出现犯罪问题。

大学生与书本知识接触较多,且有着较为简单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学校的双重保护,其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往往采取单纯的心思及狭窄的视角来处理社会问题,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导致有多样化犯罪行为出现。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的学生有差异化的家庭背景,产生盲目攀比心态,如果自我挥霍需求无法满足,就会出现盗窃行为;而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2.2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走上错误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有诸多的不良社会因素出现,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理念切实实施下去,逐步出台和完善了法律条款,但是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依然会打球,导致法律权威性受到影响;依然无法彻底杜绝非法谋取权益等不法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3.1依据学校教育,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专业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指导其参与社会建设及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师资,借助于专门培训,促使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法治常识阅览场所进行构建,通过阅览,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3.2优化网络环境,营造传媒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对网络环境严格监管,避免社会成员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将良好的传媒环境构建起来;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经常的组织讲座,引导学生能够对网络正确看待,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够自觉抵制;要积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从内在拒绝腐败信息腐蚀。

3.3将法律指导实践开展下去。

大学生将法治知识理论掌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科学检验,以便促使其了解这种理论知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能力。学校及社会各类团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高校对法律审判场所进行模拟,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扮演相关角色,这样大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将法治知识践行下去。

3.4增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实践,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间内,学生需要对法治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充分重视法律素养的意义,不断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针对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和侵蚀,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掌握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对外界诱惑自觉抵制,要一直坚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思想和马列主义,对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思想及时总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其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

[2]陈颖.思想政治课视野下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市场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扔阻碍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是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级制度为得到根本改进,有些地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显著。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笔者与小组成员深入调研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据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民越来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安义石鼻镇居民的法律意识特进行此次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研,本次调研以调研问卷形式为主,非结构式访问的方式为辅,在发出的100分问卷中,回收率为76 % ,其中有效率为 65% ,其中年龄分布比较平衡。于此可见,此次调研的结果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各界坚持不懈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及媒体对以案说法的报道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开始加强,农民也越来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情在处理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小组在安义石鼻镇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制约市民法律素质提高的瓶颈。当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规数量明显不足。大部分居民民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规仅在10种以下,对不同类别的法律法规认知水平不均衡且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法律认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大多数居民认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维权意识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法律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现在安义县石鼻镇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学历在高中以上的 仅为23.85% ,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第二,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四,当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径很少,当地居民的遇到问题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够找那些途径以获得帮助,他们(他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远远不足。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做一个现代农民。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关键我国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社会的法律宣传教育,目的在于让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情感,确立法律信仰,这种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农村地区所取得成效低于预期值。因此,首先要从发展的视角搞清楚现阶段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普法,提高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大投入,突破陈旧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将普法的重点放到现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传上来,提高农民对法律的深层认识。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民都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须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制度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应采取一些针对的方式。

篇7

一、法律素养的涵义

现在国内学者对于法律素养的概念界定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法律素养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意识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表现出来的。

对于法律素养的涵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认识和理解:第一,法律知识。这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第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对提高法律素养起关键作用。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第三,法律能力。它是法律素养的最终体现和衡量法律素养高低的标准,是以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为构成的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况,法律素养是知法、信法、亲法、用法、护法的统一。

二、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

为了对上海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探求上海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培养途径,本文对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做了抽样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状况及特点如下:

(一)掌握法律知识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大学生学习完《法律基础课》之后进行的,但是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上面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根本法和基本法律的学习掌握从总体上来说不太理想。他们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薄弱,法律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对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仍是模棱两可。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都较为浮躁,许多大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对认为与自己不相关的法律知识则采取“学亦可,不学亦可”的态度。上述调查还反映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倾向于看法律案例、听老师讲法律故事,缺乏对法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不能将法律知识真正消化,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一旦遇到涉法事件,便不知所措。

(二)法律心理状况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直观的、自发的反映。法律心理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且又影响着公民的法律行为和法律实践活动。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更为成熟,绝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目前已有的法律知识的不足,不能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对法律素养的提高更为期待,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综合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不仅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法治环境更有好的期待,而且也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法律素养对将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律情感状况

法律情感是公民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体验,是公民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行为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只有55.7%的学生认为胜诉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有理有据,有9.1%的学生认为需要与法官联络感情,搞好关系,还有19.8的学生认为有社会“背景”才能胜诉。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司法状况亟需改善,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四)法律信仰状况

法律信仰的建立,就是当人们的生活需要法律帮助时,得到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保护,或从社会他人中感受到这一点,而由此产生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崇尚乃至信仰。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中常常听到的“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有73.8%的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的保护,这说明大学生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在明显提高。

(五)法律能力状况

法律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法律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长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当遇到涉法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最能看出大学生是否真正信仰法律和是否有能力运用法律。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律能力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目前大学生的这些法律素养的状况,显然是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性思考

(一)高校是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

改进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平等对话;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优化课程内容,将重点放在我国主要基本法方面,精心“裁减”提炼教材内容,突出人权、平等、自由、理性、秩序等法的基本精神,把握培养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主要任务。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素质。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系统讲授法律知识并从理念的高度把握法律精神。

(二)通过法律基础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课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授有关的法律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下列内容是应着重强调的:法律至上意识。让大学生们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在大学生中形成崇法、守法、护法的信念应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中之重; 公民意识。让大学生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守法意识。首先,要守法,遵守一切有效的法律,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此外,依法办事也是守法意识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必须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法律保护意识。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社会是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外部保障

加强新闻媒体对法制教育的宣传,让学生感受社会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主动涉猎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加大政府部门的工作力度,增加普法教育宣传、提供司法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法律的权威。比如,去法院旁听案件是对学生进行诉讼法教育的好方法。营造有利于法制教育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权力腐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用铁的事实来劝导大学生追崇法治文明。

(四)大学生本身是其法律素养提升的主要载体

法律知识的积累。课堂学习是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把课堂学习、平时所闻、亲身感受结合起来,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现代手段,把握基本法律常识,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走出校门,多参加司法实践。司法实践有很多种,包括法院旁听、法律咨询服务、到监狱参观等等。在参与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提高用法的能力。

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理智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健康的心理,抛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作用

以BBS论坛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BS论坛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过程中的运用,为大学生构建了主动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由于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了内心的信念,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因势利导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即时通讯技术是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QQ、MSN、飞信、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具有传播便捷性、自主性、及时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观点的渠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青睐。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因势利导地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篇8

中学生 法律意识 课堂教学

在法律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为重要,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意义更为深远,而其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过分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忽视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爱法的行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有效策略:

第一,导思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入手来开展分析,使学生通过案例获得第一印象(即感性认识),然后在老师的讲解中不断加深理解,实现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例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是对我们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约束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法律的可亲、可敬、可爱之处,明确我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并不是因为违反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因为法律在保护着我们的权益。

第二,例证法。即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教学内容。法律知识一般都以理论为主,学起来比较枯燥,教学中及时穿插一些典型的、生动的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中的“四权”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案例来分析:王某从父母处继承了一所临街的房子,搬了进去,这是占有权的表现;后来,他把一楼的房间出租给了一个个体户,这是他在行使使用权;他每月向个体户收取三百元房租,这是收益权;当他年老去世时,他又把房子留给了儿子,这是处分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使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有权的方式。我们选取各种典型的案例,借此讲述各种人生叙事,学生从人生叙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养料,还有法律背后的人生经验、智慧和文化价值。强化案例教学既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意义的案例,使法律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课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不仅从案例中懂得了学法的重要意义,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案例教学,使在校的学生间接的接触了实际,有助于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第三,反思法。对照案例中的人和事,依据教材内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每个同学通过探讨案例当中的人和事,各自都谈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别人来对照自己,对自己有何启示,有所感悟,今后如何去发扬自身优点,改正缺点。同时,还可以采取同学之间相互指出缺点和存在的不良行为的方法,这样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教学中,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经不住不良诱惑的情况,并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批评监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真的是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针锋相对,各自都指出了同学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同时每个同学也都欣然接受,心悦诚服,确实也让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有拨云见日之效果,从而使同学们抵抗不良诱惑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四,实践法。以社会参与性为特征,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融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例如,青少年要做到学法、知法、守法,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如果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是不会主动去学法的,那就更谈不上知法,守法了。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自己无关”,觉得书本上的案例离自己太远,甚至觉得有些案例是危言耸听,不可想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或监狱等方式,让他们真实感受到法律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或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如主题班队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组织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有奖答卷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忏悔录》等尽量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较浓厚的法制教育气氛,使学生更多的接触法律知识机会,促进法制观念的形成。自觉地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的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定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竟,体验感受。采取系列的有效措施,填补养成教育的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培养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法,就在青少年身边,做到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第五,行为作业法。作业的设计要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学生思想状况,澄清模糊认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作业应多用典型材料,慎用反面材料,一防止产生负面效应。我们教师尽可量去多布置行为作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设计行为作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是指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作业,使知行统一。所以说,行为作业的设计决不能抛开教材的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如思品教师可利用好课前5分钟,把事先布置的作业,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让学生亲自讲解法律故事,讲解最新的法律法规,人人争当“小律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律的学习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用法的兴趣,只要参与就有收获,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感受和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感受。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让我们在教学中一起让学生去实践和体验,在生活的实践中做一个奉公守法的负责任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陈宗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 青少年违法犯罪 法制意识 教材资源 积极性 社会责任感 自身素质

法制教育已成了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成为教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一项常规。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塑造的重要实现方式,在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功能性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现将我的一点做法浅谈如下: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现有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法律素养是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培养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本编写的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为四大块内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当然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有许多案例、情境帮助同学们认识法律,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通过学习使他们知法、学法、用法。

1、知法

要想增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首先要让学生知法。首先让学生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明白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知道法律对我们具有保护作用,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享受法律的同时需要法律的保护。

我在讲《维护受教育权时》就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学生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再如在讲《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时,我收集视频未成年人被人贩子骗到山西黑砖窑打工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出学生需要社会保护。

2、学法

中学思想品德课本中,让学生学习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学习违法行为的分类。学习《刑法》中有关的规定,认清犯罪的危害,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制定的目的及其对我们的保护作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材通过多个事件首先让学生了解能够在我们困难是给予我们帮助的机构有哪些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妇女联合会等机构。

其次,再让学生学习时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运用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在与违反犯罪分子做斗争时即要勇敢,又要机智,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在2011年讲法制优质课时《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我选用大学生杨济源勇斗歹徒牺牲的案例,教育学生要加强自我保护。

3、用法

学以致用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中学思想品德关于法制知识的单元就有这样的编写目的,让学生知法,后学法,最后会用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对我国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后便加以学习,对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

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例如在讲《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打官司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最有效的途径,我就组织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正方:认为打官司是坏事甚至事丢脸的事,而不愿意打官司。反方:打官司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最有效的途径。学生们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结果学生自然就我们要敢于打官司。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指导他们的行为。

在讲述法律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进入状态,组织一次“法学博士”的模拟演练。我告诉学生你们每个人都是一名法官。学完咱们就要开庭审理相关案件,我看谁是一名好法官,并要给予口头嘉奖,学生的积极性还真高,有的还上网查找资料,教学效果很好。

“小品表演”形式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我给他们创设的情景下,自排自演小品,热情很高。比如我在2011年讲法制优质课时《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和学生探讨“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用小品情境的教学方法,李智面临对陌生人抢劫,他应该怎么办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假如此时你是李智,你会怎么办?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人心,本节课获得了2011年河南省法制优质课一等奖。

时政热点渗透。我经常搜集一些人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如小悦悦事件、关注校车安全事件、关注最美女老师张丽莉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围绕《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经济与法》等节目中的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我紧贴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寓教于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长大以后做个遵纪守法、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一场场精彩分层的法制节目,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

三、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强化社会责任感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呈稳定、积极、向上的趋势,大多数的中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中学生们思想还不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是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二是近年来一些学生在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强调个人的利益;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四是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矛盾的一面。因此,必须要把握青少年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抓好法制教育。教育学生从这些最基本的规范做起,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制观念,用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

四、 坚持不懈抓好课外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

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需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小报等形式。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我还努力探索特色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都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常抓不懈。每周的校班会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成了法制教育的阵地。特别是有些学生有违法的想法或行为,我就借助法律知识对他们进行疏导,由于这样的教育活动是在个别交流中进行,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自始至终都处于法制教育的氛围之中。

作为班主任我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我还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教育日等对学生进行突击性教育。如三月为“安全教育月”;“青少年维权专题行动月”;九月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巩固月”;十二月为“法制宣传教育月”等。同时,每学期放假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或影响。这些突击性的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做好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制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远。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然,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调动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形成合力。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究组编 2011年

篇10

实习阶段是护理专业课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习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发展。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护生要在实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以便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做好护生带教工作已经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课题,现就如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1 如何适应角色的转换

刚刚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生大多不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因为学校是一个较为单纯的个体,接触的是老师、同学及健康的人群,而在医院接触到的是不同素养、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好的洞察患者的需求,加之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不信任,甚至于在某些事情上恶意刁难,使她们产生恐惧、焦虑,对未来的实习工作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发现问题,及时与其沟通﹑举实例﹑讲个案,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不良情绪。

2 崇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护生从实习初期就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求实、务实的工作态度,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爱”,工作中要认真、耐心、踏实、细致、崇尚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带教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带教,提高自身修养,树立专业形象。

3 加强学习,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护生在实习阶段更应加强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分期制定目标,不断积累经验。初期:老师应先试教,使她们掌握要领,及时加以指导纠正,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短时间适应环境。中期:老师应适时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尽量给她们提供操作及书写机会,但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以分析,加强道德素质培养,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了解工作职责及核心制度。后期:护生在实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阶段可增加她们的工作量,鼓励参加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讨论,书写标准护理计划,培养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即将担任的护士岗位,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端庄的仪表,优美的体态,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是一种无声语言,不但留给患者一个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患者的信任度,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4 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中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胆大、心细,要求学生学会三动:动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动手(学会护理体检,掌握专科护理和各种技能操作)、动口(学会与患者沟通,采集健康史,学会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1]。遇到问题做到四多: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沟通。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好方法。

5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实习中每位学生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带教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带教方案和计划,对素质、理论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提供单独收集资料的机会,满足认同感,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学习及工作激情。对那些各方面相对差的护生应多指导、多鼓励、多沟通、循序渐进、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不断进步。

6 护士长加强管理,重视带教工作

护士长在护生整个实习过程中起到督导作用,这就要求严格选拔带教老师,强调带教老师的模范表率作用,经常组织护生参加各类业务学习,不断丰富知识,促进护生整体素质培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实习结束前,科室对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进行综合考评,带教老师要敢于批评,抓住重点,帮助护生找出问题的根本,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老师更应敢于面对学生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护士长及时做好沟通及反馈,以便提高临床带教的整体水平。转贴于

7 加强安全教育,培养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旧的管理模式及服务理念已不再适应临床的需要,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从护生实习起应加强安全及法律意识,带教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熟知《护理应急预案》,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的关联,体会到在法律中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