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3―01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教师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农村地区推进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是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是受到农村小学办学规模、资源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开发负担比较重,校本课程开发进度缓慢,因此,需要加强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困境中不断探索,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与城市学生相比较,由于农村教学环境的落后,资源的缺乏,课程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在课程实施中丧失主动权,形成厌学情绪。

2. 校本课程建设负担过大。通常情况下,农村小学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需要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导致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负担比较大。比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教师身兼数职,这些教师不仅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如此一来则无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另外,还有部分农村教师教学负担比较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应付了事,缺乏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导致课程内容平淡。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1. 积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首先,需要提高校长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负责人,是整个小学的灵魂,只有校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提高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另外,上级领导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小学校长的考核,并在培训与教育中让小学校长能够形成正确的理念,或者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校本改革出谋划策,加强开发与交流,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创新发展。其次,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一是要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工作重点上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反复强调。二是以点带面,学校可以事先做一个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案例,并且通过培训的方式让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之中,让教师获得理性上的认识。三是同步培训,小学需要对典型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跟踪与调研,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或者召开相关的经验交流会,针对每一个阶段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再培训。

篇2

一、庆有丰富的《石油与科学》课程资源

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但是,庆阳是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石油资源储量为28.47亿吨,2004年原油产量为205万吨;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级地质储量达4亿多吨,开发前景极为广阔。这是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找到的第一个大油田。庆阳境内分布着14个油田、63个开发区快、1300多口油井,有众多的现代化的石油化工企业。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农村学校的重视,学校一方面缺乏资金购买实验仪器,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面对满山遍野的油井、隔墙而立的现代化企业“望洋兴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是沟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二、《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和各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后来遭受各方攻击,但现代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都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建构起来的。舒伯特(W. H. Schubert)把从这四个问题中归纳的“目标”、“内容”或“学习经验”、“组织”和“评价”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灵魂,也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和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综合各种因素,《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目标可以确定为:立足庆阳石油基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整合发展;通过学生与石油基地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探索、参与、感受和创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对石油基地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石油勘探、开采、冶炼、运输的初步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体验、探究、合作和综合等各种方法,使学生理解石油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2、选择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目标之后,选择课程内容非常重要。为了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能否按照设计的课程内容完成任务;课程内容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通过这些内容能否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的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三个方面”是指课程的形态以三个专题的形式切入。一、石油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石油的形成、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冶炼、石油运输。二、石油与生活,主要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石油产品。三、石油工业与环境,主要内容有:非法“土炼”石油的危害性、石油工业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治理、石油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组织实施课程

泰勒指出,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教育经验进行有效组织,以使之相互强化。“组织之所以被视为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它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率以及在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主要的教育变化的程度”[2](P83) 组织实施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实施《石油与科学》校本课程。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应该丰富多彩。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辟生活课堂。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定期邀请长庆油田的专家来校讲座。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石油生产现场,请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直接讲解。

再次,作业方式尽量多样化。学生可以个人撰写参观感想、描述石油工业某环节的生产流程,也可以小组讨论石油工业的热门话题,也可以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总之,根据学生的兴趣,作业应多样化。

4、开展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保证课程有较好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应该采用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教师、家长、专家、同学、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多运用正面评价,多运用鼓励性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态度和表现,给每一位学生都写出鼓励性的评语,评价时注重的不是学习结果的好坏,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l]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壮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百色学院2009年度基金项目“基于壮文化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广西靖西县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9kB14。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3-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学校在努力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应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和地方特色等因地制宜的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广西靖西县地处中越边陲,总人口62.98万,其中壮族人口占99.4%,所占比例为全国之首,可谓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县。由于千百年历史积淀,靖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和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如:稻作文化、服饰文化、壮秀文化、曲艺文化、歌圩文化、体育文化、历史文化、壮剧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其中,最有特色且闻名中外的算是壮秀文化了。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一、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尽管地方壮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靖西县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仍未取得相应的进展。访谈中,一位小学校长如是说:“学校目前均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课程,如音、体、美,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这些都是过去不曾开设过的课程,现在课表上都排有了。只是因为老师人数有限(全校1-6年级共6个班119位学生,仅12位老师),老师们应付主干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都很吃力,其它副科的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乡镇初中校长也道出了他们的烦恼:“农村学生读书就是想跳出农门,语、数、外等应考科目才是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美术、音乐等一些非考试科目却是无关紧要的。而上级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首要指标就是看升学率,我们也是很无奈呀。”在接受访谈的十多位中小学教师中,绝大多数均不知道甚至未曾听说过校本课程这一概念,更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认为自己充其量就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在升学率这一指挥棒下,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均围绕考试科目开展教学活动,音乐、体育等非考试科目其实是名存实亡,根本没有校本课程的余地。当地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向我们透露:“别说是农村学校,就是县城的中小学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少有。”由此可见,目前靖西县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校本课程作为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还很陌生。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物质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落实学校办学自的过程,它首先需要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校本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作保障。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校长不仅能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同时要有权实行这些措施。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在学校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自受到极大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缺乏准确的定位,往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国家课程,于是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即需要学校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地处偏远地带,信息相对落后,资料匮乏,办学条件极差,教师数量有限,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作保障,农村中小学也就无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意识淡薄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撰写、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然而,由于职前教育中缺少相关课程理论的学习,职后又缺乏培训指导,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意识,他们认为课程即是学科或者教材,课程开发是专家与学者们的权责,教师们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即根据上级部门下发的计划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地呈现,也就是按课程标准备好课、上好课,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或主角。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最终的载体,课程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并被学生所体验,因此学生有权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兴趣和需求。但访谈中我们得知,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生明显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除了个别回答“打球”或“唱歌”之外,大多数学生竟反映自己不清楚有什么兴趣爱好,更不可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向老师和学校提出建议了。学生家长作为教育最忠实的伙伴,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可是他们普遍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要认真学习语、数、外等科学文化知识,努力通过层层考试,最后考上大学,方能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而绝大多数家长长期以来习惯扮演着陪读或监督的角色,再说他们受教育水平普遍很低,缺乏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他们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和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监管好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顺利“过关斩将”继而出人头地,对于学校是否开设“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并不关注也不支持,更不用说参与了。

(三)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环境相对落后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课程政策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需要具备一种具有支持性特征的文化,从而有利于校本课程在这种适宜的文化土壤里进行生根、发芽、开花及结果。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学校文化是进取的创新文化,它具有尊重实践与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等方面的重要特征。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相对封闭落后。人们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的世界里,难以和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因此在这种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开发校本课程难免也是封闭落后的。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不太重视构建校园文化的氛围,它们为了挤入上一级学校,于是拼命地追求升学率,“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一切,老师们根本无心更无力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于是在学生中也普遍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难看出,有些农村中小学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片面的课程价值观,即认为课程就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并以此为价值尺度来评价和取舍课程。在访谈中,有一位初中的校长这样告诉我们:“像我们这种三流中学,要是没有一定的升学率和较好的排名,谁能认可我们呢?为了提高升学率和考试排名,甚至有的学校不择手段婉言劝差生退学或转学。”有一位老师也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们:“在我们这种地方,别说开发什么新的校本课程了,就是按要求在课表上所列的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等等,我们都视为多余,担任考试科目的老师们甚至不计课时报酬经常相互争占这些课的时间。”这些现象显然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校本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不同需求。此外,由于受长期的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和中央集权的单一的课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依赖和迷信权威的思想观念依旧“阴魂不散”,加上校长的家长制作风依然“涛声依旧”,导致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课程选择权,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压抑。为了自身利益,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各备各的课,各上各的课”,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很少,各位教师都在各自的行为上埋头苦干,力争所教的班级能考出好成绩,于是在各自的心理上渐渐形成了一种封闭自守的态度。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唯书唯上、唯命是从等不良的文化氛围,致使农村中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至今还未取得相应进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剪纸;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110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制作简单,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出内心世界的美感。剪纸艺术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农村的孩子们虽然在绘画、音乐方面和城市学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但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甚至是邻居们可能就是剪纸能手,所以剪纸艺术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身边的艺术”,他们完全有能力赶上甚至超过城市里的孩子。

但是民间剪纸艺术赖以生存的丰厚沃土正在迅速消退,民间剪纸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文化部已把剪纸列为“中国民间艺术十年抢救工程”之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谁来传承?当然是孩子们!只有了解、学习民间剪纸,才能对剪纸产生兴趣,将来才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剪纸的工作。所以,积极推动剪纸走进学校,使课堂成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阵地,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爱,势在必行。

一、剪纸进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强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开发剪纸校本课程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1. 剪纸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剪纸活动锻炼学生在形象、空间方面的智力。它可以使右脑得到高强度的刺激,使右脑潜能得以开发,改善左右脑平衡状态,让大脑两半球得到充分配合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学生在剪纸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养成了专心、细心和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培养了创新能力、艺术审美情趣和自信心。

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对生活观察细致,在剪纸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从而逐渐变得敢想敢做,从容自信。

剪纸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与合作中得到乐趣。当自己富有情趣又装饰美观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当为完成一个共同任务齐心合力、出谋划策时,学生们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2. 剪纸工具简单,成本低廉

剪纸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倍受欢迎。不需要专业的工具和特别的材料,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创作,对于没有多少零花钱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学习形式。

3. 剪纸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

很多教师会问:“怎么不是学生得到成就感,而是教师获得成就感呢”?这是笔者的亲身体会,以前每年的艺术节总是敷衍了事,因为获奖的都是城市学生,自从学生参加艺术节剪纸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优秀!那种满足感给笔者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二、进行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有些教师就说了“既然剪纸这么好,那就上剪纸课嘛!”别急,开发剪纸的校本课程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实践性原则,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获得知识并运用于实际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过程。

例如,在剪纸课程中加入为家人剪肖像、设计校园风光剪纸、剪纸扮靓生活等内容,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动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性原则,把剪纸从单一的艺术技能学习变成多元的综合能力培养

校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性的,倡导课程整合,让学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观、真实。如若将剪纸教学孤立起来教学,学生虽能掌握相对系统的知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因学生对校本课程知识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校本知识,从身边的事物、事件、场景开拓学生潜力,剪纸里有历史知识、数学知识、还有科学知识……学生处于知识的掌握初级阶段,他们的阅历、知识相对狭窄,其社会实践更是微不足道。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在此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开放性原则,在校本课堂上让学生与社会接轨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突破围绕课堂的传统授知方式,通过调查、访问、资材收集、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设计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三、剪纸校本课程实施的几个策略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讲究更多的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在学习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校本课程的目标。例如本年度的教学内容就结合剪纸各类技能选编了大量民间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呈现了视觉体验的特色,内容涵盖了剪纸艺术的各个层面,即欣赏增知、基本技能、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进行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很强的关联性,适合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具体内容和课时如下: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宽容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分享成功的喜悦。

剪纸校本课程评价应该以生为本。建立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研究,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评价体系还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要做到:(1)全员参与,共同评价;(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3)评价中注重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四、结束语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课题。剪纸作为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高观察力、创造力、审美力,而且使他们在剪纸中展示自我、增强信心、放飞梦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各方面均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来说,不失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

篇5

【关键词】抖空竹;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空竹文化

“抖空竹”这项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把空竹的技巧进行提炼创新,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入学校课堂, 符合学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充实学生活动的内容,弘扬民俗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经常进行空竹练习,还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各项身体素质,提升锻炼者的健康水平。由此,笔者就空竹文化在农村小学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学校中发展空竹活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学校开展空竹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场地器材

空竹运动对场地的要求并不高,课间操的距离就可以,也就是说只要学校能做课间操,那么全校抖空竹的场地就够用了,何况大部分学校不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由于在教学和练习中空竹会经常摔在地面上,因此空竹教学需要在较软的地面进行为宜( 例如土场地、塑胶跑道等) ,如果学校的场地都是硬化的,也可以选择较为柔软、不怕摔的熟塑料空竹。而这些条件所有学校都能具备。空竹运动的器械一套价格大约在10-60元左右,而且其使用寿命比较长,需要经常更换的只有抖动空竹所使用的线绳而已。由此可见,场地和器材并不会对空竹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有所限制。

(2)师资配置

由于空竹运动尚未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因此能够进行空竹教学的教师相对缺乏、甚至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网络自学,当然难度是有的,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毅力,最好是找肯动脑筋、身体协调性好的年轻老师。我校在空竹教学中,老师最初主要是靠观看电脑上的《韩铁钧双轮空竹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边学边教。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聘请高水平者来校任教,抖空竹毕竟是一种竞技技术,真人示范传授肯定会比观看电脑效果好。第三是“走出去”,即对现有教师的进行培训。空竹运动在社会中开展广泛,不乏有很多能手,而且各种学习材料和光盘也很普及。因此学校可以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出去学习。由于空竹运动简单易学,因此通过短期培训,这些教师就能具备基本教学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自学就基本解决了第一批教师问题,当然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其他两种途径一定会使空竹教学事半功倍。

(3)学生生源

由于抖空竹简单易学,入门快,而且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没有特殊要求,因此不会在性别上有所限制,这就使得空竹运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成为可能。空竹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价值,因此受到很多同学的青睐。就算把空竹运动作为选修课,相信也会有很多同学选择的。尤其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没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空竹运动更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2、学校开展空竹运动的必要性分析

(1)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抖空竹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空竹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娱乐价值、健身锻炼价值和社会民俗价值。在学校发展空竹运动,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有一定的意义。在学校增加抖空竹训练,对抖空竹技巧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可让学生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从各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才能完成,它的定势少,步伐轻松,快慢相兼,行云流水,造型优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每天坚持锻炼,能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开发教学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特长,以适应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我校正在校园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实施和研究空竹校本课程的实验,实践证明空竹教学是有生命力的。

(4)增强在校幸福指数

目前部分农村小学,既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学生课间活动单调,学生的体育课都不能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开展空竹活动,可以调节学校气氛,让学生感受学校的乐趣与活力,增强学生在校的幸福指数。

二、学校空竹运动的发展

通过多年来学校空竹活动开展,我校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开展的路子。概括起来,我校的空竹校本课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课活动 课间活动 校本课程 特色形成

二课活动阶段(点的实验)

由于在活动初始阶段,没有懂空竹的老师,学校周边也没有会抖的人,所以我们只是由一个年轻教师对着电脑里《韩铁钧空竹基础教学》视频自学,学会以后教给学生,当时只带了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老师对着电脑学一周,每周的二课活动时教学生一节。

课间活动阶段(面的普及与推广)

当几个空竹二课活动的学生把学会的几个动作,放在课间玩耍时,迅速吸引了很多学生自发的投入到抖空竹的行列,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在下午的大课间集体教学生抖空竹,短时间内抖空竹活动迅速在全校普及。

校本课程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将近两年的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将空竹活动正式上升为一门课程,纳入了课表,每班每周2课时,从此我校的校本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空竹活动更加规范、科学,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特色形成阶段(追求艺术性、观赏性)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再次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成立了学校空竹表演队,定期组织空竹个人花样比赛和团体比赛,推动空竹向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上发展,促进空竹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

三、各学段的教学要求

一、二年级以空竹入门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空竹的兴趣,了解空竹运动,初步学习空竹的基本动作。三、四年级在熟练掌握空竹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学会二十个以上空竹花样动作。五、六年级在进一步丰富空竹花样的基础上,对已会的空竹花样进行组合与表演,具备一定的表演水平。

四、农村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在实施中遇到困惑与解决方案。

1、学校经费不足问题。

学校空竹活动的开展少不了需要一定经费的支出,可能会重影响学校空竹活动的开展。我校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三种途径:

(1)、学校购买

只是在活动初期学校先购买一部分空竹,免费给学生使用,不过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仅限于最初带的几个二课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手一个。等到上升为校本课程以后,学校最多配备最大班容量的一个班的空竹留作上课教学用就可以了。如果购买普通空竹一个在10元左右,最大班容量50的话,500元就够了。如果购买好一点的单轴承空竹,每个30元左右,1500元就够了。这部分钱并不多,一般学校都能承担得起。

(2)企业赞助。

活动开展起来后,个别企业和爱心人士看到学生们抖空竹有模有样的,为我校先后捐赠的空竹人手两个,基本解决了学生空竹的使用,缓解了学校经费的压力。

(3)学生自购

当学生对空竹产生兴趣,空竹又成为校本课程的时候,学生下课就想玩,而学校的空竹下课后被集体收回,孩子们为了满足自己玩的需求会自主购买,因为空竹的价格并不高,一般的家庭都能接受。

2、师资不稳定问题。

会抖空竹的教师原本就没有,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刚刚成型就调走了,这是好多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学校发给教师人手一件空竹,调动教师全员参与抖空竹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年轻教师的抖空竹积极性,培养出一批可持续的抖空竹教师队伍。

3、学生兴趣的持续问题。

学生由于年龄跨度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仅凭一时的热情加入队伍,怎么能把孩子们的抖空竹热情维持下去,推动空竹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校的做法是活动激化。

多年来我校为了使空竹活动更深入的开展,组织各式各样的空竹活动,其中包括:空竹个人花样赛、空竹集体表演赛、班级擂台赛、空竹考级制度等,学生能更好的参与空竹活动,从被动的要学习,到主动的想学习,转变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师生课下空竹竞技的良好氛围。

五、已取得的成就

2012年,我校的空竹表演在县艺术节上获得“最佳潜力奖”和“优秀节目奖”

2014年,我的教学设计《空竹的加速与调整》获得河北省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2015年,我主讲的《空竹的扔高》获得承德市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和河北省第三届校本课程教学展评一等奖。我校的校本课程活动也被评为兴隆县特等奖。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校本课程 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产生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提高公民综合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平台,也应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满足他们学习化学需求的平台。农村地域广阔,中学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农村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与中学化学课程有机整合,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效益?这是农村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领导的指导下,我市进行了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下面谈谈一年多来的实践与认识。

(一)确立《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在开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提出:①《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必须与国家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②《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必须“姓农”,内容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为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为《农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过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偏离方向。

1.知识与技能:获得与自己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获得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收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农村,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积极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制定《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制定了《湘乡市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它由主题内容、开设区域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主题内容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题材;开设区域是根据不同地域的学校建议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则是为开设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活动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自行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在内容选择上要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化学知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际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科技等都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选择上要重视与农村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继而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农村本地的实验材料作为化学实验探究的场所与器材,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我们编制的湘乡市农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为:

(三)编写《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和教案

根据课程纲要,各校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二至三个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我们主要以主题式及主题―导学―活动式两种形式来编写教材和教案。

1.主题式:通过研究确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再将相关主题的化学知识按照教学结构或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和组织。如某中学的《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将化学物质与食品安全进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内容: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主题―导学―活动式:确定相应的主题后,教师再提供阅读材料、数据资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图片作为信息,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载体。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体验。如某中学利用学生对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条件,组织学生,调查研究该公司的啤酒生产。

(四)开发、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体会

1.促进了我市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是教师自己设计教材和教案,使得该课程更容易被老师们理解与实施。如课程目标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与教案的编写都是教师们经集体讨论而成,任课教师都能领会实质,教学中把握自如。反过来,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师课程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这样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其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给教师创造了更大的课程设计空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再次,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省、市课程专家、学校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厂矿技术人员、农林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合作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动研究能力。

如一个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农村家酿米酒感兴趣,开设了《米酒的酿造》这一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原计划主要从反应原理与酿造技术的角度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农村里流传有不法商贩在米酒的蒸馏过程中加入几滴甲胺磷(一种农药)来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吗?这样做对吗?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继续开设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知识,和其他老师一起,再拓展为《米酒与传统文化》。随着校本课程的一个个专题的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某中学的几个学生在学习完《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校本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继续探究,对湘乡城区排污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乡城区水污染的方法建议,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辉,韩春亮.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管理;评价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被提到了学校课程开设与管理的重要位置。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与校情是否相适应,既关系到学校新课程结构的规范运行,也关系到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试行评价办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校本课程研发量及工作量的管理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管理评价应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正规渠道。我校校本课程研发的管理评价制度规定:校本课程工作量统计及报酬发放办法,由学校“校本课程业务指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多少、可行性等统一研究审议,提交“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决议后执行。如,在研发量上,一般形成单独的管理方式,分学科按校本课程教学主题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按内容多少和审议的质量等次核算,按统一标准发放奖励性补贴;在工作量上,校本课程教学实施依据课时量计入总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对校本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学检查人员发放适当的校本课程工作补贴,并酌情计入工作量(相当于每周1课时的工作量)。如此评价,既符合校情,又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发教学与管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二、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评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与结果共同评价,评价的方式应多元化。对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的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采用学生自评(20%)、教师自评(30%)、教务处和教科室等领导管理层考核评(50%)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求过程的总评分值。应主要涉及:(1)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4)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5)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情况等方面。将评价的过程成绩与终端结果一并作为考核与奖励的依据。该评价方法在实施阶段得到了师生的认可,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校本课程学生学业的管理评价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规定,校本课程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若干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至少获得6学分。我们的校本课程学习也规定为6学分,必修5分,选修1分。学生学分认定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必选修量记录40%+必选修过程作业质量记录20%+学习态度评价10%+终结性测试30%。其中,必选修过程作业质量记录和学习态度评价两项由学生自评和科任教师评共同考核,各占30%和70%;必选修量记录和终结性测试两项由教师考核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折算成应得学分,计入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档案。这种过程结果并重、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法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情感目标等方面的达成。

四、校本课程终端成果的管理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不仅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需要促进课程不断的科学发展。我们研发校本课程形成的所有材料,包括文字、音频、实验操作和活动过程图片等都是校本课程的研发成果,需要积累,需要提高,需要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纸质和一定的电子文库,或者与之对应的活动过程视频记录。按学科―模块―教学单元―教学主题的隶属关系,形成有序的统一成果,并由校本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的“业务指导小组”初评为精品成果、合格成果和基本合格成果三个等级,提请校本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的“领导小组”审核终评。终评后,将精品成果、合格成果予以奖励并编号入成果库,继续循环使用。对基本合格成果返回原研发小组或个人,督促学校校本课程“业务指导小组”,学科教研组继续指导修订完善,以备下学年选用。

收集到校本课程成果库中的所有作品为研发者个人、小组和学校共有,是一个具有多项专题而又长久保存和循环使用的文库。如此形成了由学生参与评价、全体教师共同承担、不断研修和提升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有利于校本课程研发教学与管理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问[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斌娟.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8(03).

[3]梁国新,何冬梅.如何让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返璞归真[J].教育科学论坛,2010(01).

[4]周斐.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篇8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界定

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前提是厘清文化的涵义。根据不同学科属性和研究角度,文化的定义已经数不胜数。当前对文化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经神财富的总和;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共识;3.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4. 文化,即人类的高度发展,即文明程度,体现在训练与经验而促成人类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修养、锻炼上。

在讨论教育问题中,文化的涵义应该理解为第一种观点。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即贵州农村小学里的人所创造的一切。学校教育中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但学校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本文讨论的校园中人员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以下特点:1.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的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所创造的文化。2.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传递、传播、创新的后天产物。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是校园里一辈辈教师和一代代学生所传递、传播、创新的文化。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校园文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鉴于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主要从体现形式、创造主体和作用效果三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划分。

1. 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借用哲学的观点,依据文化的体现形式,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即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文化即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中的物质产品和体现,包括校舍选址、校舍布局、建筑风格、绿化设施、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因素;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校园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包括办学理念、学习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传统等多方面因素。

2. 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依据创造文化的主体,文化可划分不同类型人的文化,校园文化在这里可以划分为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即以教师为主体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制度观、学生观、教育课程观、教育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校园学生文化即以学生为主题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观、学习制度观、教师观、学习课程观、学习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

3. 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依据文化的作用效果,文化可划分为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积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文化;消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消极的抑制作用的文化。校园积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正面的、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开启人的智力、能够增强人的体力、能够提高人的道德、能够完善人的个性,校园消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的、有消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抑制人智力的开启、抑制人体力的增强、抑制人道德的提高、抑制人个性的完善。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在改革北大的时候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由此形成北大的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中围绕这一原则确定相关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生遴选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了要支持贵州省各县镇薄弱农村学校扩容扩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通过研究得出系统的成果,尝试丰富其理论基础,总结其建设经验,弥补其建设不足。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积极因素,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现象,从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这三个层面来讨论,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建设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的撤并现象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学生入学路途遥远使得寄宿制学校逐渐盛行。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农村小学的完善使得学生上课不必长途跋涉,在学校能够获得住宿和伙食保障,能够得到老师的照顾,学习和生活在“硬件”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当前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发展硬件上质的变化。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一些农村小学充分了解到本民族文化或者当地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采取传承本地或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方式来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2010年世博会上,贵州省从江县某小学为世界各地客人表演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蝉之歌”。该小学处在侗族聚集地,所能感受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在此基础上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并深入落实,经过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支持,“侗族大歌”这一具有独特地方气息的校园文化就得以形成了。这类现象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良好发展的代表。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缺失的现状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消极文化。更多的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存在缺陷。很多学校不注重学校的办学精神实质,在办学过程中不知道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知道如何把学校办成理想中的学校。很多学校也尝试通过实施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的方式来体现办学特色。但是在校本课程设计的时候欠缺理性,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未理解校本课程的实质,在校本课程的延续性方面其时效性不能得到延续。这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缺陷。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一方面,当今升学的压力很大,导致诸多教师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轻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过度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工作重心围绕升学考试而轻视了学校其他方面的提升,导致校园教师文化缺失。另一方面,贵州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学实施能力。贵州农村小学教师素养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制约因素。

3.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建设存在缺陷。当今教育的成本增加,而通过教育得到的回报越来越少,对于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造成很多家庭对读书的现实价值进行怀疑和否定。“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很多学生辍学成为学徒或者外出打工,甚至有的小学生开始模仿谈恋爱、吸烟、打架、赌博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如未能得到有效调节,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难以计算的负面影响。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理念,厘清校园精神文化实质

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把这样的学校办好”。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灵魂,错误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鸦片”;先进的办学理念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生长,落后的办学理念可能抑制校园文化的发展。

办学理念具有实践性、持续性、普及性等特点。明确办学理念需要考虑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师生素养等因素,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白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更有效地确立办学理念。

(二)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校园精神文化特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30%。祖祖辈辈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可以开发适合当地民族的校本课程,培养其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既可以增加学校的软实力,也可以保护和发扬本地方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民族学校开设了布依族刺绣课、布依族民族歌曲课、体育课上开展了具有浓厚布依族特色的打糠包和板凳操。这样的校本课程开设,对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值得借鉴。

(三)培训教师素养,提升校园教师文化层次

明确了办学理念,开设了校本课程,就需要把办学理念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只有全体教师追求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把这种特色进行传递、传播、创新,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地生根、发芽。在追求这个目标和努力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理解办学理念的涵义、目标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教师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教师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如果达不到精深的程度,退一个层次说,教师最起码应该具备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及教法的素养。在《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通知》中,省教育厅拟对该课程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教法。从这份文件可以得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对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四)关注学生发展,营造校园学生文化氛围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活动,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素养。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让学校工作运行流畅,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而学校关注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要建设校园文化,关注学生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关注学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课程。贵州农村小学中,一般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等因素。2.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在教学情境中充分结合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结合当地的地区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既具有新时代特点,又具有地方优秀特质的学生。3.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本民族音体美教育。开展少数民族音体美教育教学能充分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语言的魅力,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4]于晓阳等主编.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计国勇主编.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9

一、总体感悟

1、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而严格。市直几个学校学生、教师多,管理却显得井井有条,学生服装整洁,举止文明,不论上课间操还是站路队放学,都排队有序。从课堂到课外,从纪律到卫生,从行为举止的约束到思想教育的渗透等都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全面性。感受颇深的是金海岸小学的教师侯课制度、学生升旗仪式等,体现了管理的规范。

2、实实在在推行的全面发展与特色办学相结合的新课改理念给我许多新的思考。

作为市直的四所名校,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落实课改其特色鲜明,追求学生的面发展。金海岸小学的每一名教师在承担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自身特长申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每一名学生在学习国家和地方规定学习课程之外必修一门校本课程、选修一门校本课程,开发了 20多门校本课程可供学生选修。新营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办学宗旨是安全节约、阳光和美、文明创新,相约一三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1+1,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全面,很有特色。市实验小学的科技馆、党史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市实验学校坚持文化引领铸校魂,内涵发展强校体 的办学理念,恪守进德、励勤的核心理念和勤勉协作、踏实进取的学校精神,秉承奠基人生基石、构筑发展平台的办学宗旨和质量立足、改革驱动、开放提升的办学策略,深入每位师生,确实值得认真学习、探讨。

3、精简高效的领导团队、秩序井然的校园风貌令我思考。

秩序井然有序的校园风貌,显示了其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科学高效,这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谋事在人真正含义, 统一部署、职责分明、工作有序。所以,把好用人关、提高自觉性、调动积极性应是我接下来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体会

1、一名称职的校长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严谨的治学办学态度。

校长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校长要耐得住繁琐、耐得住平淡、耐得住寂寞,坚持理想,率先垂范。

校长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更重要的是校长要以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较高的专业水准引领团队发展。

校长应该遵循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超越。

篇10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课程资源管理的职责

在我国传统的课程体制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拨付的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层面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的研究仅限于强调建立制度或将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对如何实施管理并未提出具体建议。

事实上,从学校和教师的权限来看,他们很难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资源,并不隶属于教育系统。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必然需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此外,同一地区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需要进行资源利用的校际间协调,这同样是学校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定位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根据课程资源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还是先设置课程框架后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但目前由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刚刚建立,所以根据本地区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课程开发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组织力量对本区域内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并建立地区课程资源库。其主要职责包括:

1. 组建课程资源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门头沟区教委逐步建立健全了课程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成立了由教委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课程管理工作组”,负责确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2. 确定课程资源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1)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门头沟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是我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从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性质及课程开发的进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制定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关于教育基地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门头沟区教育基地地方课程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手册”等。

这些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的开发目标、课程结构的设置、课堂内容的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为我区在现阶段地方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3)制定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门头沟区普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申报、审议制度”等。这些文件对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实施以及学校开发方案的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标准。

3. 定期开展区域内课程资源的调研

定期组织对教育系统内部的课程资源的调研,了解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构成、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现状等。对教育系统外部的资源可以委托相关部门协助调查,或根据需要直接调取其他部门的调查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

4. 开发区域内具有特色、可以共享的课程资源

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或传统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明确课程设置目的的前提下,选择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我区在设置地方课程时,紧紧围绕我区原有的四个教育基地展开,在了解基地现有资源的教育特质的基础上,对四个基地的教育功能做了初步定位,之后对基地进行了改建,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并指导基地制定课程方案。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课程开发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和鼓励学校选择符合学校自身特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比如: 我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种养”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区教委指导学校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需求评估、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框架和门类、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落实其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

1. 提供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

为课程建设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应当是最能体现一定时期教育需要的那些资源。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避免课程资源选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建立课程资源良性开发机制

(1)进行课程资源需求调研

要了解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实现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2)保障资源开发所需条件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人员、资金、设备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