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的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的心理辅导

篇1

关键词高中生 厌学 心理辅导

厌学是教育中恒久而又普遍的一个话题,学者们对厌学也做了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厌学的心理机制、厌学的原因与对策、厌学的心理辅导、学科厌学等等,但厌学心理辅导方面的思考不多。作为一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笔者接触厌学案例比较多,现谈谈厌学心理辅导的几点体会。

一、厌学症状繁多,要全面收集

从初中升入高中,如果衔接不好,很容易出现厌学问题。厌学程度轻重不同,只有把症状收集全面,才能诊断厌学问题的严重程度,才能确定好咨询目标。厌学症状表现可以从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来看。心理层面又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看,厌学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厌倦、厌恶、厌烦,来访者将学习描述为“高中学习太苦、太烦、没意思”等等;认知上表现为无所谓、否定,来访者通常会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关键要能找到好工作”、“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考得不好又怎样”等等;行为上表现为矛盾、回避、逃避、抗拒,来访者通常表现出“上学和工作之间的纠结、想回家、上课睡觉、不想进校门”等等。生理层面表现为:上课头疼、头晕、想睡觉、心慌心跳、坐立不安等等。此外,厌学者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有:学习无目标;学得不好无动于衷或无所谓;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课堂上或自习期间频繁上厕所;上课迟到、早退、逃课;平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或胡乱答题等等。同是厌学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一定相同,咨询师需要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全面的信息。

二、厌学原因复杂,要深刻分析

厌学是一种教育现象,但导致厌学的原因有多种,且每个厌学者的原因不一,有表层原因,还有深层原因。只有了解深层原因,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厌学者第一次咨询多半都以“高中课程太难,不想学了”为由,咨询师了解情况之后,发现厌学的背后有很多故事,可以说,厌学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家庭方面,厌学来访者说的较多的有: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父母押着自己学、父母太严厉与苛刻、父母爱将自己与别的孩子比较、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缺少温暖、家庭经济困难等等;学校方面,厌学来访者说的较多的有: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学校老师教不好、学校教学模式受不了、学校氛围不好、班级太差、老师对自己关注少或忽视等等;社会方面,厌学来访者说的较多的有:就算考上大学还是就业难、现在就业注重经验、学的知识进入社会后利用率低、学历高不一定就混得好、混得好比学得好更重要、人脉最关键等等;自身方面,厌学来访者说的较多的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自卑)、学习没兴趣、学习没有方法、学习压力大、自己脑子不够用、在班上没有朋友(孤独)等等。厌学的原因复杂,学者李莉研究表明: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通过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个体自身素质等内在机制产生厌学的结果,进而通过认知、情感、行为表现而具体地体现出来。因此,对于厌学的原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根据笔者的咨询经验,大约80%的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引发的,在高中生中,以同伴关系冲突最为明显,而人际孤独是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厌学辅导方法多样,要综合运用

厌学辅导方法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咨询师的个人爱好、来访者的问题严重程度、来访者的个性特征等因素。每一种厌学辅导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弥补彼此不足,才能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常用的厌学辅导方法有:认知疗法、阳性强化法、行为契约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意象对话、家庭疗法等。一般厌学来访者的问题是多重的,确定好咨询目标后,需要分阶段、分次数进行咨询,而每个阶段根据咨询目标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案例:小宋是一名高一学生,最近上课完全听不进去,一到上课就头昏脑涨,白天想睡觉,晚上就失眠,高一刚进校时感觉还好,只是后来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完全跟不上了,不会的内容越积越多,到了不堪负重的程度,有想辍学的冲动。

咨询过程:

第一次:通过摄入性会谈了解到小宋的问题除了厌学,还有失眠、自卑、家庭不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父母闹离婚、性格内向、学习跟不上但又不弥补等。

第二次:通过想象放松法,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第三次:通过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方法让小宋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厌学问题可能由若干原因诱发,有直接的、间接的、表层的,还有深层次的,要综合多种技术才能解决核心问题。

四、厌学会有反复,要耐心辅导

众所周知,高中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生基本都是占用艺术课、体育课、活动课等时间来咨询,每次咨询时间有限。有的学生想一次咨询就解决所有问题;有的学生咨询过两次之后,感觉问题有所缓解就停止咨询,过一段时间,旧病重犯,又来找心理老师;有的学生咨询时掩饰心理比较严重,前两次咨询根本不会涉及到问题的核心,到后来要么觉得咨询师对自己的问题分析得很对,自己把问题暴露出来,要么就是咨询师采用对质技术攻破其防御面具,将其真实的自我剥离出来。这些都是造成厌学反复的重要原因,作为心理老师,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学生反复来找,就要分析该学生问题反复的原因,然后耐心辅导,同时,在咨询初期,最好和学生协商好咨询目标,明确咨询次数,让学生心里有数。

五、厌学有程度差异,要准确权衡

厌学的产生有一个过程,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学者李莉认为:这种程度的不同在横向上是由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的完备性所决定的,纵向上由是否为意识所感知来决定,当三个层面的特征皆外显则厌学程度最高。通常来咨询的学生,厌学程度至少达到中等。厌学的内在机制研究也警醒了我们教育者:学生在厌学刚开始时(程度较轻时),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辅导,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种预防性工作可以对抑制厌学的滋生与蔓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高中生的厌学问题,在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就表现出来了,在高一第二个学期表现会很明显,高二分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在高一时就要格外注意厌学问题,以免到高二与高三时不可挽救。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高中生学习上能得到正确引导,他们就能很好地建立自我同一性,对人生有较好的规划,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厌学成因比较复杂,家长与老师平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厌学辅导对象不仅是高中生,更多时候需要对家长进行辅导,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等对半成熟的高中生有重大影响,家长要引起重视。厌学具有传染性,班级内厌学的学生如果具有煽动性,很可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罢学”,导致班级学习氛围不好,从而影响校园风气与学习氛围。厌学表面上只关乎学生自身,实际上关乎很多人,尤其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厌学要引起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重视,厌学心理辅导要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1] 李莉.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6).

[2] 王秀萍.高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2012(1).

[3] 江双喜.高中生厌学心理分析与调控[J].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2009(4).

[4] 刘卫.中学生厌学分析与治疗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10).

篇2

随着课程改革和上海、浙江等地高考改革试点的开展,为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中人生规划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

高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在这一时期生理上快速成熟,尚未成年的少年产生了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于人生容易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困扰,负面情绪会相应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课程正当其时。

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的限制,目前很多学校会选择由专职心理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研发和开设。作为一名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我有幸承担了学校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研发。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首先对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的共通性做了探索,以便更好地统筹资源,将两门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节约课时和师资,又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下我结合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研究和体会,谈谈对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从课程定位看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学生调整认知并增进因应能力,是以预防或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课程。

人生规划课程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要密切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心理辅导课与人生规划教育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从目标培养看

前高中心理辅导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通过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当前高中人生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注重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了解个人特质与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人生选择的能力,选择、探索自己的出路,追寻、体验生活的过程与意义。

两者均侧重于促进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完全有条件整合在一起的两门课程。

三、从课程形式看

从实践探索来看,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将课堂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感悟,逐步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

而心理辅导课也是一门活动课,特点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体现学生对课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因此,从课堂主要载体来看,两者都重视活动体验和感悟,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从课程整合看

整合高中心理辅导课与人生规划课程是一项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是对现有心理辅导课的一项探索和改革。这样既节约课时,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又合理利用了师资,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同时还可以变革原有的心理辅导课模式。原有的模式是抛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起到预防、矫治作用,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主,从他人个案到激发内需的过程会比较艰辛,对案例的普遍性、通用性要求会比较高,对团体动力的依赖性更强;而人生规划教育虽然是面向学生个体,但其导向性和针对性比较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启动团队动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助其获益。人生规划教育的这些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心理辅导课的不足,而心理辅导课的团体性辅导恰好可以作为人生规划教育的个体性指导的补充。

五、从生涯测试看

在人生规划教育过程中离不开相关的生涯规划测试,而这些测试和相关理论很多是基于心理学、社会学背景开发出来的,因此,由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指导,有利于正确运用和解读这些生涯规划测试,这也是对师资的合理利用。

六、从适应高考改革看

2014年,国务院正式《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作了部署,上海、浙江等地将开展高考改革试点,2014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将不分文理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大学想学的专业及职业规划确定高考选考科目。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时本身就要面对环境和学习的适应问题,现在加上高考改革的冲击,由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相对会更多,此时在人生规划教育课程中讲解心理调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新生事物的出现,会让人们感到安全感丧失。改革是对原有既定模式的一种变革,当原有的一种既定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时,对于未知的环境和不确定的未来,人们会感受到不安、焦虑或恐惧等消极情绪,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

心理学上的“心理舒适区-恐慌区-发展区”理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变化、开发潜能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在三种状态下交替:心理舒适区、心理恐慌区和心理发展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已经习惯的一种心理模式和固有状态,是在人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包含了人们所熟悉的一切事物。当处于舒适区,人们往往会感觉放松,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有着比较清晰的预期,对事物的掌控感较强,压力感较小。

心理恐慌区是指当周围的事物、环境发生变化,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人的安全感和控制力受到威胁,个体可能会变得敏感、消极、脆弱的状态。处于这一状态时,人们对当前局面感到失控,压力倍增,在调控压力时要么顽强抵抗,要么消极回避。

在经历最初的烦躁、焦虑和恐慌,并尝试进行抵抗或逃避后,当人们发现变革已经发生,自己无法改变,只能主动或被动适应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心理发展区”。即通过调动自身潜能,探索和学习适应变革的方式和技能,理解变革的意义。当然,受个人因素等的影响,人们进入发展区所需要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了解了这些心理发展规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遭遇改革时,为什么人们内心会经历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抱怨,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从“心理舒适区”过渡到了“心理恐慌区”,只有积极主动地做好心理调适,减少因高考改革而产生的抵触,正视改革,调动自身潜能,主动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心理发展区。

解决好对高考改革的心理困扰,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在人生规划教育中开展高中升学辅导。

七、小结

从以上方面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且能够相辅相成。因此,如果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双方不足,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团体动力优势,逐步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主动规划,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

篇3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院校;新生;心理课堂

一、团体辅导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亦称为小组辅导、集体辅导、团体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人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1]与个体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的开展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参与度高。团体辅导每一次的完整进行,通常都由相识、相熟、相知到结束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内容均是由团队小游戏和小活动组成。这些小游戏和小活动就是为团队而设计,需要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参与,缺一不可,这一初始设计保证了团队成员将近100%的参与率。

2.整体气氛活跃。团体辅导中的小游戏和小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它没有固定的位子让成员端坐,相反它需要每一位成员积极活动起来参与,寓教于乐,让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游戏活动中获取人生感悟。

3.交流广泛、感染力强。团体辅导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7-8个成员组成,每一个成员在活动过程中都能同时和多个成员进行交流、沟通。每个成员在接受来自团体的每一个成员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此外,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1]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欠缺,同时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都受到限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2.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求知欲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到课堂听课,一是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怕缺课受处分,二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或画漫画、讲话、听歌等的大有人在。

3.重技能轻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总共三年,比普通高校更早面临就业,同时,也由于高职教育本身以技能培养为主,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实用,对理论课程较为忽视,在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得情绪低迷。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课堂中的运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大部分高校新生的一门必修课,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关爱自己,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掌握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而现在普遍的授课方式无外乎教师理论式的讲授、填充,当中也许可以适当运用案例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式,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求知欲就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的此类授课方式难以接受,最终往往以瞌睡告终。若能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团体辅导,则能以其活跃的气氛、广泛的交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建立具有生命活力的心理课堂,而学生不注意听讲、上课睡觉、开小差等现象也就大大减少。具体做法参见表1。

四、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团体辅导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其作用在于丰富心理课堂,通过另一种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换句话说,团体辅导并不能代替知识讲授,而是帮助知识讲授环节的开展。因此,在运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无缝隙对接,注意团体辅导与知识讲授的“针锋相对”,根据每一次知识讲授的内容涉及团体辅导的活动内容,设计好团体辅导在心理课堂上开始的时机和结束后的起承转合,做到知识讲授为团体辅导打下铺垫、团体辅导为知识讲授锦上添花。

2.注意把握和控制团体辅导进行的时间。因团体辅导是在心理课堂上进行的,为确保团体辅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喧宾夺主,团体辅导就必须严格服从时间上的安排。一般而言,心理课堂的一次开展是两个课时总共90分钟,因此,团体辅导的时间安排通常不应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为达到此项要求,主讲教师就必须对团体辅导做充分准备,从活动的设计、活动过程的引导到活动过后的分享以及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必须做好完全的设计和应对,以便有效控制活动的开展。

3.注意小组安排的随机组成。团体辅导的运用是在刚入学新生的心理课堂上,因此团体辅导的开展除丰富、活跃心理课堂还兼具了另一项功能,就是加强新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同学之间的信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每一次团体辅导的进行都要注意小组组成的随机性,也即尽量让每一位成员在每次活动中都能面对新的面孔。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地源分组、乐趣分组、生日分组、报数分组、图形选择分组等办法,让每一个成员在心理课程结束时对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了解。

4.注意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团体辅导的成功开展离不开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因团体辅导是在心理课堂上开展,领导者不仅应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倾向,同时,还应紧密结合知识内容就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大学生爱情价值观拍卖过程结束后,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买到、买到的东西又不是特别喜欢、没有那么多钱买想要的东西,此类问题就能和爱情求而不得、当爱已成往事、爱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相结合,从而让学生领悟活动中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团体辅导形式活跃、寓意深刻,对于高职院校心理课堂的开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新生的心理课堂中以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海,刘莉湘君.论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8-70.

[3] 许雅滨.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6.

篇4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负面心理。

1.自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离异是件不光彩的事,作为家庭成员的孩子也会感到羞耻,在人前抬不起头,久而久之,在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心理学家们认为,即使是对这种变化适应得最好的孩子,也会经历几年的感情上的强烈冲击,渐渐地形成自卑自怨的心理。

2.孤僻。单亲家庭的学生自我评价较低,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人轻视或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别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造成性格孤僻。

3.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良的情绪。

4.早熟。父母离异的学生过早地独自去面对复杂社会,去体验本不属于他们年龄的甜酸苦辣。久而久之,表现出和年龄不相符的“老气横秋”。孩子们的过早成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与发展。

5.厌学。父母离异的学生学习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挫折,无法安心学习,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

6.仇视。由于得不到家庭温暖,这些学生渐渐地对周围环境产生了由疑惧到敌视的心理。尤其是对待他们的继父继母,更是认为家庭的不和就是因为他们的介入而造成的。有位同学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家》里写到:“我恨那个女人,我会天天诅咒她。我恨我父亲,虽然他给了我生命。”从这些字眼中,我不难读出学生对家庭变故的仇恨心理。

二、造成家庭单亲学生负面心理的主要原因。

1.家庭不和睦。“家和万事兴”,这是古代名言。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而在失和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家庭气氛紧张,以及由此而引起社会歧视,使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2.缺失与父母的交流。在单亲家庭中,学生交谈的对象少了一人,离婚后父亲(或母亲)由于生活的艰辛和情绪的低落,没心思关心孩子。父母重组家庭后孩子们一般都对继父母怀有敌意也不愿意与他们交谈。

3.得不到完整的爱。父爱和母爱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么是缺乏父爱,要么是缺乏母爱,单一的爱往往会使孩子心理失衡,这样的孩子大多都很自私,不愿帮助他人,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

4.受到社会的歧视。由于他们还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因而更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的伤害。父母离婚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对他们教养的不及时以及各种歧视,受挫折承受能力本来就有限,加之缺乏心理帮助和疏导,他们心理很容易崩溃,导致心理变态。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他们都还处在可塑性极强的生长发育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中,那么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学校、老师就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三、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1.用真情打开封闭。教师担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来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用满腔的热情、发自内心的爱去启迪、激励和哺育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回归“健康”,趋向完善。我始终相信只要真心对待这些学生,他们是能够感觉得到的。平时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为了增进相互的信任我也经常把自己经历过的挫折说给他们听,把不愿意示人的隐私告诉他们。通过真情的交流我们之间增进了信任,封闭的心灵逐步打开,很多人也开朗起来。一位女生的家长说:“孩子以前很少与我们交流,我们跟她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现在我们之间的话也多起来了,她也没有以前那么犟了,而且我们发现她特别听您的话。”

2.用关慰创伤。爱,是人类最高尚最博大的情感表露。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爱心是最不能少的。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如果严肃有余,慈爱不够,交流难以畅达,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家庭中难以得到爱,班主任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学生在冰冷的世界里感到了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心灵的创痛就会减轻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很少得到家的温暖,心理时常处于自卑、自责状态。平时教师应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多给予关爱,因此对他们,教师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树立起自信心。在这些学生身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不宜当众训斥,必须冷静分析他们内心世界的变化。对这些学生的管理要非常细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包容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而在学校里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援助和温暖,就会获得父母之外的爱的补偿,逐步抚平心灵上的创伤。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爱护,需要温情。人间自有真情在,学校班级就是家,同学就是亲兄妹,班主任就是这个家的家长。只有集体的温暖点点滴滴沁入这些受伤的心田,才能使他们身心真正得到健康发展。我在班上经常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提倡大家相互帮助,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互交朋友。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老师给我们的爱是父亲般的爱,是无私的爱,学校给了我家的温暖。”

4.用理解剔除顽劣。光有爱心,缺乏理解,心灵的沟通难臻完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现在的学生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做长期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因此,要矫正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品性不能企求一日之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困难,不能产生急躁情绪,应冷静对待他们在转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当学生行为出现反复时,教师应寻找其心灵的症结,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和感化,使他们在转变、反复、稳定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意志力。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能力;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近年来,在高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也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关于核心能力的课程,形成了核心能力测试体系。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6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提高、解决问题[1],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一)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低

作为高职学生的辅导员,笔者有深刻体会,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较为低下,大部分同学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不会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会选择两个方式,一种方式是第一时间就会进行求助,有的问题只要自己上网查一下就会解决,但是他们习惯性的就会让别人来帮助。第二种方式就会采取回避,有的同学即使尝试自己去解决,一旦遇到小挫折就会马上退缩。

(二)高职学生单项能力较差

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训练越多也就越强,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学生核心能力训练的课程,学生大多是从学习生活中习得而来,加上高职学生自我能动性差,导致他们单项能力薄弱,掌握不系统。核心能力中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如与人交流,但是很多学生只限于能够将自己的意思传达出来,甚至有些学生连与老师正常的交流都困难;再如与人合作的能力,很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更谈不上跟他人合作。

(三)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不完整且整合不佳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在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与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的核心能力的涉及就会频繁一些,也就有助于获得。而一些与此关系不大的核心能力则训练较少,导致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不完整,处于相对缺失状态。比如数字应用能力等。同时核心能力中的每一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只有各项能力协调一致,相互服务,才能够在完成某一项工作时使各项能力得到最佳体现,使各项能力为完成工作更好地服务。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如何处理各种信息,运用发散性的思维,与人沟通交流合作,才能去解决问题[2]。

二、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一)自控和自学能力差

大部分高职学生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懒惰,旷课迟到成为家常便饭,学习动力不足,生活学习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目标,考试作弊现象严重,有相当多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打麻将等各种玩乐当中,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不了解,大部分同学只是想混个文凭,有的同学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的。

(二)心理素质较差

高职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很好,是家里的小太阳,处处呈现出养尊处优的状态,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智不成熟,任性妄为;规则意识、组织管理意识淡漠;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不强;自我意识强,不善于接受和服从,对于发生的问题,不善解决,易冲动激化矛盾;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学校不是重点院校,出现自卑现象,在找工作时,不敢参加招聘会,不敢和其他学生同场竞技等[3]。

三、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开展相应的心理素质培训,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讲授有关学生就业的问题,强化高职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摆脱劣势[3]。

团体辅导又称为团体心理咨询、集体咨询、小组咨询、群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4]。多项研究显示,班级团体辅导可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友谊,改善新生的不适应性,可以使班级成员在实现具体而有意义的集体目标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集体生活的快乐,并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意识到自己的任何活动都必须与班级成员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班级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识别、认识自己,从成员间的交往中获得自信,从集体中获得力量和支持,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拥有健康的心理[5]。

四、结语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学生人格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足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玲.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01):148-149.

[2]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于兴艳.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13+145-146.

[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篇6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心理健康 知识

一、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贫困并不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相比起非贫困生,贫困生更容易具有以下心理问题:受挫感、自卑感、畸形自尊、抑郁、交际障碍、盲目攀比、不安全感、偏激和心态等。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其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生源地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影响、高校改革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解决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有关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面对任重道远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有亟待更新的必要。高校思政辅导员虽然自身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前期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技能培养也许并不能使之马上胜任相关工作。

1.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辅导员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个心理问题,但思政辅导员大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另外,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又不仅仅只是个心理问题,其成因分析和措施选取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素养。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政辅导员知识的综合性。只有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

2.辅导员的年龄决定其相关能力有待积累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一样,都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工作,需要相当的经验和阅历。虽然高校思政辅导员一般自学生时代起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毕竟作为基层辅导员时一般都还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能力都还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3.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新凸显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由政府为其支付教育和生活成本,而且毕业分配制度使之对未来预期稳定良好、对前途充满乐观,并且具有身为“天之骄子”的自信,相对而言,那时候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突出。现在高校改革使大学贫困生不仅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前途未卜,焦虑因素增多,并且大学生对自身的整体评价开始降低,自我肯定不足,庞大的学生群体也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难以应付,种种变化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发生而且恶化。由于该问题是新凸显的现象,所以包括知识体系建构在内的各方面应对举措都还有待完善。

总之,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时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

二、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

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相关职责。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尚需系统补充以下各类知识,以便建构较合理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1.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为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成为心理学方面的内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加深对贫困生的了解

在面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首先需要研究贫困生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贫困生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只有了解了贫困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2)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和控制贫困生的行为

学好心理学知识,不但有助于了解贫困生,而且有助于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调控。运用心理学知识,思政辅导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各种内外在因素实现对贫苦生行为的调控,可以尽量消除其心理上的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其积极行为。

2.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运用意义在于:

(1)对相关科研的意义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个日常管理工作,也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既要以高度的热情、爱心、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来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又要做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相关工作的知识体系构建目前尚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项研究型的任务。为了做好相关科研,就一定要具备统计学知识。统计作为人类在质的规定性前提下定量认识和学习的一种技术工具,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进行贫困生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的指标体系设计,也就是可以界定能够切实反映对象特征的数据质的规定性。

其次,统计学提供了研究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数据量的处理知识,即能够切实揭示贫困生心理健康数据量的特征和规律的数据处理技术。

(2)对相关管理的意义

有必要建立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在该体制的运作中,数据统计是必需的技术支持。只有运用统计学知识,才能设计好该目标管理体系的架构,并通过精细的数据管理保证体系的正常合理运转。

因此,高校辅导员为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和实务,有必要掌握统计学原理,并能熟练操作统计学软件,如SPSS,SAS,STATA等。

3.经济学知识

贫困生心理问题由贫困而生,所以为了正确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就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贫困生由于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引发心理问题,其症结还是在于其对经济预期缺乏信心。思政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时,应该善于用于经济学思想帮其分析未来的经济能力和经济状况。只有当贫困生对其经济预期产生信心时,他才能正确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我们并不是要鼓励贫困生一味地以苦为乐、下定决心一辈子安贫乐道。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帮助贫困生走上致富的道路。为此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致富的信心。思政辅导员要善于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贫困生个人的经济前途,帮他们摆脱经济上自卑的阴影,将他们引导到积极的人生规划中去。

4.管理学知识

(1)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组织工作中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能够更有效率地组织相关工作。笔者正在研究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在进行相关的尝试。

(2)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个人工作中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汇点就在于管理的心理成分。对人的管理就是对其心理的管理。具体到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思政辅导员对贫困生个体的相关管理必然是针对其心理活动而开展的,同时,思政辅导员不仅仅是兼任心理医生,更重要的是干好其本职工作,即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引导和规范贫困生的行为,避免其心理失控、行为失常。可以说,对思政辅导员而言,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应该是兼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分析问题,又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没有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和管理经验,面对贫困生个体,思政辅导员也很难开展相关工作。

当然高校思政辅导员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面对复杂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任务,可以说必须充当多面手,掌握多学科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此,笔者通过个人的工作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引同行之玉。

三、结语

面对凸显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政辅导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做好相关工作。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是一项科研型工作,也是一项务实型工作,这需要思政辅导员培养综合素质和多学科技能。具体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亟待补充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等。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尚需进一步研究,对辅导员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措施提供方案。

篇7

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障碍 强迫症状 自我认识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让参与成员互相交往,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近几年,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团体辅导作为学生心理咨询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了新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更广的意义。团体辅导在高校中有它实施的优势和便利性,学校咨询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同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和人际的互动上,还能被运用于个案的处理中,求助者借助同辈的影响力,发挥自我潜能,促进自我完善。

一、个案基本情况

2010年5月,某班班级心理委员的周报上反应班级内有个女生小林(化名)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该班级心理委员因为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心理培训,有较强的心理敏感度,在发现该女生有些异常后,心理委员主动走进小林,从一开始对心理委员的排斥到慢慢卸下心理防线,再到愿意信赖,小林向心理委员倾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林于09年9月入学,家中排行老三,有2个姐姐,小的比她大9岁,一个弟弟,家庭条件较好。因父母一心想要男孩,一出生就被送养乡下,由两个姑姑轮流抚养照顾。7岁时,父母将她接回城里,这年,弟弟出生,回家后一度不适应,很少说话。母亲由于生育弟弟时造成身体疾病,脾气暴躁。两个姐姐年龄较大,在外求学,母亲疼爱弟弟,对其极为严厉,她一有不对就对她进行辱骂殴打。唯一能让母亲高兴的就是她的好成绩。学习期间,学习认真,但性格内向,从不主动与人搭话,自卑,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心跳。高考时,发挥失常,遭到母亲的冷眼相对,从那时候起,一直停止不了谴责,出现反复整理被子,反复洗衣服等行为。进入大学后,独来独往,每天熄灯再回寝室,不主动与人交流,小心翼翼。从入住那天起就主动打扫寝室卫生,一人包揽,从不抱怨。抗拒心理咨询。

二、问题分析与咨询方案

(一)问题成因分析

小林是父母想要个男孩子的情况下逃生的,一出生就被送养,轮流在两个家庭生活,这导致了她在内心里不断告诉自己是个没人要、没人喜欢的孩子,没有很好的自我悦纳,并且不断否认自己,出现自卑、性格内向、拘谨等人格特征。7岁回到父母身边后,陌生的环境让她更加陷入自我封闭,母亲对其的严厉引发了她的自我苛责,从小缺少关爱,让她更加急于通过一些方式获得赏识,因此能一直有好成绩,但高考的失利让她再次自我否定,难以在要求完美的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所以出现了强迫行为。她不愿意来心理咨询室,恰恰说明她的自卑,她在潜意识里在排斥心理咨询,其实是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再次否认。她的行为动力来自与希望引起别人的喜欢和关注,由于内心缺少自我悦纳的能量,所以需要通过外力帮助她构建这种能量。

(二)咨询方案

考虑到个案本身对心理咨询的抗拒性,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再到小团体辅导的模式对她进行帮助,设计一系列帮助计划。

三、实施过程

(一)介入

在班级的团体辅导活动中,以寝室为单位进行一系列热身游戏,尽管该女生并不放的开,但是也让她意识到寝室团体,并且认可自己是团体内非常重要的一员。在班级团体活动的最后——“我们的家”的环节,寝室成员出人意料的拿出先前准备好的蛋糕为该女生庆祝生日,更让该女生意外的,是她们精心准备的礼物——该女生优点的大汇总,并且制作成精美的PPT,在班级投影出来。显然,这样的行为大大出乎了她的预料,我们从她的眼中看到了点点泪光,并且她第一次在班级同学面前说了感谢的话。这对一个平时极为封闭、感情极为内敛的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情感体验,应该说,这次的团体辅导是取得预期的效果的。

转贴于 (二)深入

在团体辅导活动过后,该女生首先是在寝室内变的大方起来,能够主动与人问话,别人说笑时,也能偷偷抿嘴笑。在这个基础上,咨询师跟心理委员开始制订小团体辅导策略,即利用寝室团体制造对该女生的影响力,让她体验更多的情感和友谊的温暖,也让她更好的自我接纳。在小团体的活动中,班级心理委员连同寝室其他成员组织了一系列外出活动,还有精心准备的卧谈会,内容包括“情窦初开的小心情”、“父母的难处”、“感恩”、“自我优缺点”等等。这些卧谈会都在相对真诚和自我暴露的情况下开展,有利地促进了该女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该女生在这个过程里会出现的移情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其他成员次带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咨询师平均两周对他们进行“心理督导”,教会她们相关的技巧和心理技术,保证了助人者的心理健康。

半年之后,该女生的情况大有好转,微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她的脸上,她开始主动与人交流,把交际范围从寝室扩展到隔壁寝室、再到班级。同时她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慢慢改变;不仅如此她开始尝试着与母亲交流,慢慢理解她。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证明着同辈的帮助正在积极影响着她。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操作都是她身边的同学在执行,效果非常好。但是,虽然她的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有了明显的改善,强迫症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这超出了心理委员能够应对的范围,所以这个时候,心理委员鼓励她参加到学校的强迫团体中。

(三)重塑

咨询师在开始在学校组建的强迫团体辅导共有8名,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行为和强迫意识。在团体辅导中,成员都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分析,并且在帮助其他成员分析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思考;有时辅导中会出现不同成员对同个问题的不同意见,咨询师引导他们积极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再次进行自我体验。为了帮助案例中的女生,咨询师特别安排她担任团体辅导中的书记员,不仅做为参与者,同时更做为第三方客观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问题。该团体总共进行了7次,在最后,成员中有5个基本上摆脱了强迫症状和强迫意识的困扰,有3个由于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学校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转介,介绍到更为专业的心理工作部门。案例中的女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改变,到辅导结束的时候,她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虽然经常还会有强迫意识,但能很好的进行控制。

四、咨询效果评估

案例总共持续了一年,小林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情绪比较稳定,乐于与人沟通和交往,和母亲关系明显缓解。对自我有了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强迫症状明显改善。

五、案例反馈

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中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1.共同的情感体验让参与者很好的打破心理防线,不会因为自身存在问题而羞于表述和挖掘,使得咨询师能更大限度的获得可利用的信息。

2.相似的问题和体验,也帮助成员积极自我肯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自我悦纳的良好氛围。

3.团体公约和共同作业,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辅导的效果,也更好的促进个体成长,由于团体的竞争性,使得成员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提高预后效果。

4.团体的特有功能也体现在团体辅导中,在对自我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成员能够积极倾听他人,并能理性看待他人问题,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被迁移到自我问题到,提高了自我成长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5.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团体辅导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大学生自知力完整、智力健全、年龄相仿,有相似的求学背景和成长经历,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心理问题的相对单一性,这些都使得团体辅导可以在高校中运用,更加节省人力和时间,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团体辅导中,也要注意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成员自我暴露的安全性、团队公约的可执行,咨询师良好的专业素养,避免成员的次带心理问题的产生等等。

作者简介:毛聪聪(1983.6),女,汉族,毕业于温州大学,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篇8

心理剧团体咨询生涯辅导应用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职场竞争,各院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但大部分还是以课程为主,往往用统一的内容,让全体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面的理论和信息,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笔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就业心理焦虑、职业探索不足带来的心理冲突还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探讨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价值与运用,以满足学生个体性的发展、提升生涯咨询辅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一、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价值

(一)心理剧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容易受学生的喜爱

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剧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通过音乐、绘画、肢体语言、角色交换,未来剧等演绎和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解决的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剧能有效地消解学生职业心理困扰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职业观念模糊。每一个心理剧的表演,学生都是在挑战自我,通过模仿现实生活情境,体验、宣泄、释放各种情绪,有利于大学生更好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提高。

(三)心理剧可以增加职业探索的动力,增强就业信心

学生主动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自我认知和环境认识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能直观认识到自己欠缺的能力,进行反思,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增强自我的信心,接受新的态度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提升助人自助

心理剧搭建了同学之间合作、创新、人际互助的平台。它的顺利演出,需要每一个参与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大家要团结协作,锲而不舍,它促使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心理互助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

(五)改变师生交流模式,注重问题解决

在团体生涯辅导中,教师更多地以“教练”“指引者”“协调者”等身份就疑点、重点、难点向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发问,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剧中,教师更多的是“陪伴者”“伙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自我设计,充分的反思机会。

(六)心理剧的准备过程就是职业了解的过程

心理剧一定要大量的素材,这就需要从编剧、导演、演员广泛了解相关职业信息,例如专业门类、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职业能力、技能要求、职场心理等职场问题,既要与自身问题相结合,又要考虑职业需求,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才能有针对性。

二、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运用

(一)心理剧的“人物”

心理剧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必可少的“人物”——指导者、主角、配角、观众。

首先,是指导者,一般由心理咨询教师担任,主要任务是心理剧的表演人员的选择、剧前的创构、剧中的陪同、剧后的分享等,创设宽松、自然、接纳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的激情,引导学生自我探讨、自我反思。

其次,是主角,可以是毛遂自荐,也可以是指导者根据来访者的情况指定。最好是急切的想解决自身职业生涯问题的来访者,带着问题来。

第三,是配角,既可以是教师指定团队中的学生,也可以由主角选择自己的配合人,还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参与其中。

最后,还要关注“观众”的作用。“观众”也有人称之为“观察员”。观众的任务并非像观看其他节目,被动参与,整个心理剧的现场,每一个人员都是心理剧的组成人员,通过观察、参与、讨论,给主角一些建议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升心理剧的价值。

(二)心理剧的主题

心理剧就是表演常见的问题,澄清认识、确立方向,调整态度和行为,因此心理剧的主题选取要把握三个原则:典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可看性原则。

(三)心理剧的场景

可以设置一些职场环境,甚至在真实的职场中进行表演,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表演对职业的认知,可以将孩子们带到表演现场,作为我们的配角;作为外语翻译专业,可以邀请外教作为配角;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可以放到餐厅、超市等等。

例如,心理剧《应聘》,找一两位人力资源经理参与其中,感受真实的就业现场,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真实感,有利于在表演中尽情发挥,还能更好调动观众积极参与其中,更好的产生共鸣,使心理剧发挥最大效能,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有益启示。

(四)心理剧的演出

心理剧的演出和实施有着严格的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心理剧的表现必须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作为指导;其次,心理剧的演出是开放性的,场景是开放的,内容也是开放的;最后,心理剧的演出要灵活安排剧情,角色可以互换、剧情发展可以有多重选择。

(五)心理剧的分享

如上面提到的心理剧《应聘》,一次次的应聘失败了,反映了什么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应聘之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如何应对就业中的挫折,建立职场信心?表演结束后,一定做好讨论和分享,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拨开云雾,见真谛。

通过谈体会、寻方法、出策略、谋发展,从而使所有的参与者在讨论中获得正确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最为有效的行为模式。

总之,心理剧对于学校团体生涯咨询辅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职业生涯探索方面尤为重要。但从整体来讲,心理剧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的探讨和整合。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04).

[3]周丹,刘志宏.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7,(5)

[4]左妮红,兰珊珊.心理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篇9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对1500名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有63.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高中生存在的集中心理现象进行集中调节和指导。其中学习压力大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而另外46.8%的学生认为虽然对于升学有压力但是仍可以接受。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农村高中生认为学校应该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或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生心理成因分析

就实际状况来讲,高中生处于生理过渡期,但是心理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生理,造成了高中生“表里不一”的不平衡问题。再加上高中生心理发展非常不稳定,自我认识不深,自我定位不准,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而非常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形成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就家庭方面来讲,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对高中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等,这些事情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就社会方面来讲,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学生心灵,尤其是农村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判断能力也不强,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三、加强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及时的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措施。

1.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实际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充分融入活动中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道路。

2.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及时采取个别心理辅导

对农村高中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心理辅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促进互动型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经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这一举措,学生基本持赞同的态度。同时他们认为还可以适时举办心理讲座,加强对具有问题行为和问题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习是高中生最核心的活动,而许多心理问题也都是因学习而起的,因而在高中时期的各学科中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加强各学科与心理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能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德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心理起到有效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还可以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4.及时收集心理材料,构建完善心理档案机制

收集学生的心理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因而要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机制,对于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查、咨询和分析等资料要进行严格的专人保管。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高中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还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为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加深高中生心理研究提供经验。及时收集农村高中生的心理档案,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保存管理机制,对所有相关心理咨询资料加以收集和保存,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存档而刻意保存,更是为了给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篇10

【关键词】 高中 心理 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