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教育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耐久跑 教学模式
在耐力素质课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两极分化,体能好的学生很积极,体能差的学生则比较消极,面对这种情况,以具体案例分析高中体育耐久跑教学[1]。为阐述当前高中体育学生耐久跑教学模式,对此展开相关案例分析。
1.教学过程
耐久跑教学开始前,带领学生做好热身准备工作,使学生审题基本保持微热状态,根据学生人数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向各组小组长发放任务卡,需要小组长随时和其他组员联系。具体比赛规则为,将标志固定在场地周边,发出比赛信号之后,跑向标志点完成标记任务。待学生明白规则后,各小组学生喊口号。吹哨声响起后,开始第一轮的游戏,学生都热情投入游戏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调整呼吸。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持续奔跑的积极性都很高,游戏达到了耐力练习的效果。发现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够完成耐久跑任务,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但是也能够坚持完成任务。
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有学生欢呼,也有学生沮丧,教师作为比赛的指导者,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提高耐力素质,要求学生自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分享出来,此时很多学生展开讨论:如果耐久跑场地是跑道,不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速度调整奔跑长度;在每周课外活动中养成跑几圈的习惯,跑到大口喘气、全身出汗,然而身体与腿部肌肉不累,此为最佳耐久跑效果,而且在跑步过程中避免用嘴呼吸,后跟着地,控制好奔跑的节奏;跑步能够提升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冒发生率。教师将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包括长跑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养状态,然后分析每组学生在跑步中采取的各种策略,并指出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耐久跑的技巧,就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将耐久跑技术要领详细介绍给学生,同时重点强调如何应对耐久跑极点现象,学生都认真听讲,有的学生还会提出问题,教师一一作答。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后,需要学生将耐久跑要点总结出来,同时为第二轮比赛做相关准备。
在第二轮游戏比赛中,竞争更加激烈,与第一轮耐久跑比赛相比,该轮学生能够沉着应对。在该轮比赛中,学生耐久性和心理得到显著提高,能够坦然面对结果,学习产生的快乐感明显比第一轮的成败感高,教师在对此感到欣慰的同时,总结与评价了该轮比赛,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并进行奖励,鼓励比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同时充分肯定学生彼此产生的团结精神,提高学生耐久跑运动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日常训练,确保学生能够养成优良的健身习惯。
2.教学反思
近些年我国体育课程中频繁出现耐久跑安全事故,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很多学者与研究者开始深入思考我国体育耐久跑教学问题。一般耐久跑教学都是在操场进行,教学内容单一,而且较为艰苦枯燥[2]。耐久跑是高中体育最基本的运动技能,还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关键组成环节。该案例重点基于具有较差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的耐久跑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将运动尝试传授给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耐力素质与心肺功能等得到不断提升。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融入游戏过程,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锻炼,达到教学目的。本案例中采用游戏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3]。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并能锻炼学生交际表达能力。课程结束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耐久跑成绩角度分析,只有70%的学生能够基本达标,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等原因无法坚持完成,体能还需要提高。今后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运动习惯,耐久跑教学中,引入定向运动,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控制好整个教学环节。
3.评析
结束该耐久跑课程之后,总结与反思本次教学,尽管总体感觉很好,但依旧存在需要改进之处:①根据新课程标准营造的教学氛围仅仅是将更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并非表面热闹,重点是对学生体育学习中主体作用发挥与否进行检查,在学习中能否体会到合作学习与互帮互学的重要性;②新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知识方面提出相应要求。观察学生考核成绩发现,大多数学生可掌握体育耐久跑技术要点与运动技能,而且知识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然而,分析学生耐久跑成绩可知,基本达标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多,很多女生身体素质较差,原因是这些学生在日常缺乏运动与锻炼,造成无法在耐久跑中跑完全程,还需要提高这些学生的体能。
4.结语
通过详细阐述高中体育生耐久跑教学主题、背景细节、评估反思等,为高中体育教学更好地执行教育部提出的新课程标准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同时为高中生耐久跑提供更新方向与思路。
参考文献:
[1]林燕.跑出快乐跑出健康――高中体育女生耐久跑教学案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4(5):160-161.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教学;教学效果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通过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发现,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坚持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展要求相统一;注重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从上述教学理念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注重把握时代的发展性、学生的成长性、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教学的开放化。因此,仅仅从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是不足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我们还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思想政治的辅助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
1.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不足
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也不足,把思想政治课当成死记硬背的理论课程,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2.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理解不深刻
通常来说,高中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采取机械记忆进行的,因此,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同时也没有将理论知识的理解放在重要位置,认为通过机械记忆将理论记在头脑中就已经达到了思想政治学习的目的。
3.高中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转化存在障碍
在模拟测试中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尽管能够熟练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灵活应用,无法对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由此可见,仅仅从课本理论知识出发对高中生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起不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什么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呢?在以下的策略分析中可以很好地找到答案。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总体来看,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方面,信息技术就能发挥较大作用。例如,老师在对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利用PPT或微课教学,向学生展示各少数民族的风采以及不同宗教文化的特点等,使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和不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线上线下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时效性
教材内容涉及的理论较多,而案例较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背诵上。然而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教材在设计上不可能将过多的案例与事件插入教材中。其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出于对教材有效性的考虑,教材内容应该尽量精简,减少赘余;二是由于时事新闻的时间性不允许,通常来说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政治学科又是与时事关系密切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可以制作微课,利用互联网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将书本中没有的却与政治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展示给学生,如,在政治生活模块中对国体和政体的讲解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互联网中的事件作为时事案例引入教学中,达到充实课本知识和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知识的灵活性
从高中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政治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通过政治测试可以看出,很多W生不能将书中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上,我们可以通过微课及PPT展示相关事件的图片、文字甚至是视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案例分析的直观感觉。例如,利用PPT展示或直接在网上搜索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视频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财政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等,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敏感度和灵活性。
总之,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工具,采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引导学生的活学活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3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即数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高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高中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确保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一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营造轻松的氛围
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目的性,即没有教学目标,随意性较大,往往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容易对高中生造成困扰,不利于高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新时期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高中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讲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教师应先制定教学目标:牢固掌握五组诱导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及恒等证明;能运用“化归思想”解决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是先由学生自学,然后由数学教师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理解概念,完成教学任务,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可知,两个角若终边相同,那么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也应该相同。由此导出公式①sin(α+2kπ)=sinα,cos(α+2kπ)=cosα,tan(α+2kπ)=tanα,(其中k∈Z)。诱导公式①是把绝对值大于360°的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绝对值小于3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问题。
二、加强学习技巧指导,激发参与热情
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比如,在讲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时,教师应该考虑它与一次函数的联系,这样就便于利用所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知识来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从图象上看,等差数列的各点都均匀地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据此得到等差数列的概念,我要求学生理解三点:(1)从第二项起;(2)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3)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在高中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为了深化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找了5组数列,让学生判断是否是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分组讨论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三、组织师生互动探究,构建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探究,让高中生把数学教师当成朋友。同时,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数学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宽高中生的视野。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不应该只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要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比如,高中数学“正弦定理”这课,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这一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图,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然后组织师生互动探究,学生提出应该测量角A和角C。此时,我给出角A为75°,角C为45°。这时学生会回忆起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然后学生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只要过点B做垂直于AC的高,然后将三角形ABC变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可以顺利地解出答案了。
四、开展课外训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拓宽高中生的数学知识面,锻炼高中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让高中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课外活动的选择要从实际学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如家庭日用电量计算和月用电量计算、出租车付费问题、住房问题、储蓄问题等。例如,我带领学生进行数学案例分析:修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平面与水平面成一定的角度。现某地有一条水坝,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它与堤角水平线AB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向上行走10m时人升高了多少?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用橡皮和铁丝制作正方体的各种截面示意模型等。总之,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信心,能够开动脑筋,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高中数学作为一门情感素养教育的基础知识学科,在展示学生学习风采、学习品质、思想观念等个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作者根据高中生生理发展和情感发展特点,对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展示和培养高中生独特个体方面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个性展示;课堂培养
引言
每一阶段学生群体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素养。高中生随着知识素养的深厚积累、人生价值观念的初步确立、心理发展的逐步成形,与其他阶段的学习群体相比,所具有的个性特点更加与众不同。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生活交往等方面,个性特点更加明显,有着展现自身个性的“欲望”,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和“注意”。学生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和任务。高中数学教师应根据课改精神,在展示学生个体方面“下功夫”,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本人现根据高中生生理发展和情感发展特点,简要阐述对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展示和培养高中生独特个性的方法和措施。
一、在新知讲解环节,引导学生阐述新知内涵见解
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新知活动中,不能以教师的“个人讲”来取代学生的“自主学”活动,应该利用高中生已有的自主学习探知经验技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知新知内容活动,结合教材内容、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开展“先探后教”教学活动,在学生自主“先探”活动基础上,教师在“后教”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结合“先探”的“劳动”成果,阐述对新知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的认识和见解,对学生阐述的内容和认识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展示出自己的“风采”,更加深入参与探知学习活动。
如在“向量的数量积”新知教学环节,教师研析该节课教材内容发现,该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从向量角度分析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学习难点是:“教学难点:分析时的角度与高度”。教师组织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目标任务进行自主探知新知内容活动,在教师讲解“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知识点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阐述,学生结合探知所得具体阐述向量的数量积性质内容。此时,教师对学生的阐述进行表扬,使得该学生的“风采”得以展示,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内心形成积极发言、思考的情感。
二、在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讲解探究方法策略
案例讲解活动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探究实践、思考分析问题案例解题思路及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自身学习活动效能、探究问题技能水平以及成就感等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展现,个性探究思维“风采”能够通过解题活动过程进行展示。高中数学教师要将问题案例解答环节作为培养和展示学生个性良好探究、思维“个性”的有效时机,提供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的活动时机,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特别是在探寻和阐述解题思路策略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思”、勇敢的“说”,将解题思路见解和观点进行阐述和表达。教师要进行鼓励和肯定,像其他学生提出“期望”,使学生在其他学生“羡慕”眼光中,个性得以生动展现,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平移转换图像工作,并组织学生结合题意进行解题策略总结活动,学生通过问题实践认识到“解答此类型问题案例是要注意运用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同时,应根据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学生群体在探究、阐述解题思路过程中,个体“个性”得到展示,学习情感潜能受到有效激发,参与探析实践更加主动。
三、在阶段评讲环节,组织学生评价分析学习过程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y=x2(x>0)的图像,它的点(ak,ak3) 处的切线,此时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ak+1,k),并且该数值为正整数,此时知道a1的值为16,试求出a1+a3+a5的值。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评价某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合作探析得出评价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阐述活动,学生认为解题过程中,较好的运用了函数的切线方程、数列的通项等知识点内容,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教师对学生评判内容进行肯定性评析。学生在积极评价影响下,“说数学”、“说见解”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主动展示学习过程,展露学习活动结果,有效展示学习“个性”,促进教学活动深度开展。
通过以上评析过程可见,教师应将评价过程作为培养和展示学生学习“风采”的过程,鼓励、指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解题过程,学生通过“评”、“辨”活动,实现自身“个性”的有效展示和科学树立。
结束语
篇5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理论首次突破了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涵义,智力不再是单一的以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为核心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多元和实用的智力体系: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先进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这八种互不干预的智力,由于地域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各方面的程度层次不一,存在着明显差异。现如今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广泛的受到多元智能理论的积极影响,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去进行教育改革,这些都为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证据。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联系
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心理念正是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传播,发现与强化每一名学生的多方位智力,使学生更好的成长日后为社会做贡献。在平日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秉承这一特征,所收获的结果是丰硕的。根据美术学科独有特征,可以充分调动起高中生包括高中生中的厌学学生的兴趣点,在兴趣与教师正确贯彻教育的理念的因素下,可以强化完善自身的各方面智力能力,也培养了高中生准确的认知和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但也要认清事实,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各个学科都要达到优异成绩,每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构造存在差异与区别,各自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因此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老师要牢记这一点,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学生们的想法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高中生们在快乐和自信的气氛中塑造各自的潜在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与生俱来特殊智能,这样的潜力是无限大的,不光是美术教师各科教师都应深信这一点,借此基础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擅长智能,培养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实际美术教学的方式才更会被学生与学校认可。
三、美术教育中实施多元智能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按照学习活动方式把高中美术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的划分,把每个领域的目的、内容以及所要让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各种能力的培养更清晰的呈现出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把控和学生的自我调节。下面我们就从实际的教学案例中来分析两者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
教学案例:《泥条头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立体雕塑的基本常识,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头像造型的创造。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立体雕塑的基本知识,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习用橡皮泥制作出至少一个造型泥塑作品。
教学用具:课件、泥条头像、橡皮泥、瓶子
教学过程:
导入:1、出示几幅人物画像,请同学认真观察,并快速找出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头像,并用语言描述它。
2、观察立体作品,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人物头像?
3、出示橡皮泥捏制的头像。
4、学生比较泥条头像与自画像的区别。
5、板书:泥条头像
实践感受:
1、自己动手试一试,研究一下共有几种搓泥条的方法。
发现问题――泥条搓不长,看课件解决(包饺子片断)。
2、如何用这些泥条来制作泥条头像呢?同桌之间研究一下,制作一个头像,需要那些工具?用什么方法制作。
观察欣赏:利用课件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泥条头像,注意利用瓶子的外形,进行想象。脸型,发型,五官的变化
创作体会: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瓶子的外形来设计头像。
提出问题:请同学提出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分层欣赏:欣赏一组其它同学的作品。
制作:将最初的创作进行改善,最终完成一个独立作品。
展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评作品,师生互动进行。
总结: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与动脑,用心去体会,感受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好。
案例分析: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更是对学生自知即自省智力的一种培养模式。本节课从兴趣入手,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以探索与实践、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了捏制泥条头像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智力,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好像与艺术关系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人的感情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
篇6
关键词:课堂观察;化学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1
我国颁布的《2001~2005 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中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行为习惯。高中生科学素养是主要指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程度,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自然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基本内涵应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思维和方法以及科学人文品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之一。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近20年有关“化学实验、科学素养”为题的论文检索,有50余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改进化学实验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与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等[1-4]。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内容以工作总结体会为主。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高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论文很少。本文结合2011年南京市假期教师培训班安排的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案例一:《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生命的基础物质――糖类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葡萄糖的银镜实验,教师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氨水、硝酸银溶液、葡萄糖溶液。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银氨试剂反应,这就是银镜实验。
学生: 听讲(表情期待)。
教师:(讲授)银氨试剂容易分解,所以使用时要现配。配制方法是:在硝酸银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这时配好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教师边讲边示范)
学生:听讲(有部分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并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对应试剂)。
教师:(讲授)现在就请你们自己配制银氨试剂并滴加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两人一组,配合较好)。
教师:(讲授)现在你们手中的试管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有银生成的实验小组请把试管举起来。
学生:把手中试管举起来(只有一组由于速度较慢,试管仍在水浴加热,未能举起,其余小组都将试管举起)。
实验二:①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②验证淀粉水解程度。教师同样将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师提供试剂为: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氨水、碘水、蒸馏水。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多糖可以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为单糖。淀粉就是一种多糖,请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现在可以开始。
学生:听讲后准备实验。(一部分学生表现积极,表情兴奋,开始在装试剂的提篮中寻找实验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表情迷惑,四处观望后也开始准备实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没动手实验。)
教师:学生实验时开始巡视。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的水解条件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硫酸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热;一部分学生在淀粉溶液中不加任何试剂进行加热;还有一部分学生以上三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所以做了三组对照实验。)
教师:(边巡视边讲解)现在需要验证淀粉的水解产物,你们准备用什么试剂?
学生:银氨试剂。(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注意力仍集中在手中进行的实验。)
教师回答:对,可以开始了。(没有对学生的第一步操作进行点评并且没有提醒学生加碱中和淀粉的水解液。)
学生:开始进行验证淀粉水解产物的实验。(一部分学生开始配制银氨试剂,另一部分学生还在进行上一步验证淀粉水解条件的实验。)
学生:继续实验(没有实验小组的银氨实验成功)。
教师:边巡视边关注时间,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教师停止了实验。
教师:(提问)现在请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
教师:(讲解淀粉水解条件以及如何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并提出此银镜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进行前在淀粉水解溶液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性质调成碱性。)
学生:听讲(部分学生开始讨论)。
教师:(讲授)请回家思考如何验证淀粉水解程度。(由于第一步实验时间较长,原安排实验没有进行。)
课堂观察反思: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取得了不同的实验效果。实验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葡萄糖的银镜实验理解并掌握了葡萄糖有还原性这一知识点,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将实验的关键步骤也是实验操作的难点――银氨试剂的配制,给学生做了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模仿,实验取得成功。准确的实验观察能力正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实验一成功的锻炼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二的效果不理想,虽然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设计和实验成功关键步骤进行了回顾总结,但实验耗时过长并影响了全部实验的实施。教师对本实验的预设是一个全开放的实验,即在教师不进行任何指导药品试剂全部自选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实验。这样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很快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其中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是错误的),另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根本无法设计出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如果能更细致的设计此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时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得到加强。例如,本实验可以设计为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请几位学生读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优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实验如何操作并了解实验成功关键点之后再动手实验,这样可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些也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案例二:《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组学生分组实验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以下性质进行了对比①溶解性及水溶液的酸碱性,②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
教师提供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酚酞、盐酸。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大家猜想碳酸钠、碳酸氢钠能不能溶于水?请大家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注意:没有讲明药品用量时,我们取用固体药品只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水只要1~2mL。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讲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如何验证?
学生:(齐声回答)加酚酞。
教师:那么现在开始验证。
学生:(滴加酚酞验证溶液性质)
教师:你们认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哪一个会更快放出气体?
学生:讨论。
教师:究竟谁说得对,请动手实验验证,并请实验结束后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并很快得出结论,最后由一名学生解释了实验现象。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本实验教师没有动手,教师只是搭好台阶,通过自己设置的一组提问启发了学生,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一步步设计实验步骤,最终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组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案例三:《化学必修一》氨 硝酸
本节课教师在讲解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都领到一个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演示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课堂实录:
教师:(讲授)刚才大家看到了美丽的喷泉,你们想不想自己体验一次?
学生:(齐声回答)想。
教师:你们面前的小试管里已收集满氨气,现在请你们将小试管口向下插入水槽中,观察现象。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试管,一部分学生的小试管内液面未上升或上升不明显。)
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
教师:现在请一组汇报他们的实验。(教师请一组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并解释了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
教师:(结束学生实验进入下一环节,没有对实验未成功的小组进行分析。)
课堂观察反思:这是一个指导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观察分析的好机会,可惜被教师忽视了。我们观察分析了本次实验失败学生的实验操作,发现这些学生在领到教师分发的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后,都将小试管口向上插在了试管架上。我们都知道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这样的操作使氨气极易外逸,到教师口令学生进行实验时,小试管内的氨气已所剩不多,实验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这样处理实验:在实验结束后问一声,是否有学生没有看到预期的实验现象,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失败原因。这样的处理就不会让学生带着遗憾走出课堂,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氨气密度小于空气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及时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文通过三节有学生分组实验的研究课案例分析,浅淡了如何通过课堂化学实验促进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情细致地设计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要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生动手实验之时,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解疑答惑。教学中把培养科学意识居于首位,培养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爱科学,渴求科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和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敏锐感、思维习惯。科学知识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利用学生各学科中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步骤的能力;信息搜集、处理、使用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高中阶段学生尤其需要掌握观察、操作与实验的方法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方法、收集与利用信息的方法;需要培养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方法、收敛性思维等。另外,不仅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海建.从培育科学素养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J].化学教育,1999,(6)
[2] 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1,(3)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归纳推理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83
众所周知,思维能够反映出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数学思维对高中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因为数学思维是高中生做好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认知能力。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养成数学思维,需要对所学数学概念和定理公式有深切的把握,也需要有大量的解题实践,但现实情况是,当下诸多高中生较难把握高中数学知识,将这一学科视为学习难点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思维障碍引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惧感。如何辅助高中生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这是诸多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进行深入思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就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论述:一是总结归纳学生形成思维障碍的不同表现;二是数学思维形式多样,而归纳思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引导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归纳思维,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1 概述高中生形成数学思维障碍的不同表现形式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主要为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但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障碍却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简要概述如下。
1.1 差异性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差异性,即使面对同一数学难题,因为学生具备的数学基础与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知,致使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忽略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解题条件;二是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是学生解题的关键元素,但有些学生不能够灵活地、多角度地运用这些因素,往往不能良好地调控数学思维运用能力。因上述两方面因素,高中生时常出现数学思维障碍。如函数y=f(x),满足f(x+3)=f(3-x),且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3对称。该题较为简单,面对认为该题存在难度的学生,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函数章节的知识点,查找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并最终得到了解题方法。
1.2 浅显性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涉及到诸多概念、原理及公式,但一些高中生对此类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表面,并未形成抽象概念,无法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和精髓。有些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较为浅显,致使学生未能深入探索思维方式、解题途径及解题方法,按照习惯思维解题,能够解决直观简单的题目,但不能解决较难的数学题目,时间长久,将遏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思维能力。
1.3 消极性
在解题过程中,高中生往往具备自己的解题经验,但思维定势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易于使学生出现思维僵化现象,无法灵活地、正确地面对新数学题目,数学思维受到阻碍。在高中阶段的立体几何知识中,有些学生见到“两直线垂直”这一条件,往往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认为这两条直线必然相交,这形成数学思维障碍,致使学生无法正确解题。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学生出现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此类思维障碍不利于高中生改善自身数学思维,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 探究高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般而言,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1 强化数学意识
一般而言,数学意识是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做出自主选择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针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亦不是针对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而是在面对数学难题时,高中生如何应对数学难题的问题。高中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题,这既有学生的解题技巧性问题,也有学生的畏难心理问题。我国已经推行教学体制改革多年,但很多学生仍然存在数学意识落后现象,如只会模仿旧题、套用公式,无从对待陌生题型等。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性的特点,但并非学生如此就能学好数学学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并将其渗透于解题实践中去,这有利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也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适应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需求。
2.2 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当高中生具有数学学习兴趣时,将能够打破原有数学思维障碍的禁锢,培养数学归纳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能力。学生发展具有差异性,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把握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具有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变得更为勤奋刻苦,也更乐于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数学学习成效获得阶段性的提升,强化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信心。而笔者善于运用阶梯式数学题目,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如下题目:
(1)当x∈[0,7]时,求取函数y=3x+1的最大值、最小值。
(2)当x∈[0,5]时,求取函数y=5x-3bx+3b+4的最小值。
(3)当x∈[f,f+2]时,求取函数y=(4-2x)+2的最小值。
此类数学题目由易到难,学生往往能够解决容易的题目,往往有信心解决后面的题目,强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持续保有良好的做题状态。此后,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归纳二次函数的解题要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归纳思维。
2.3 消除思维定势
打破思维定势是学习知识的一条必要途径,这是因为,多年的学习后,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框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时,往往陷入原有数学知识的禁锢中,优秀的数学教师能够引导高中生打破原有数学思维框架的束缚,消除思维定势,归纳并强化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形成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由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的数学概念,消除混淆知识点,正确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及原理等。在众人参与的讨论中,学生们易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举例说明:奇函数f(x)为减函数,定义在(-1,1)上,f(1-a)+f(1-a2)
3 结语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教育体制改革,“填鸭式”与“灌输式”两种教学方式也已经为人们所摒弃,人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优势,并深入贯彻到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成果显著。针对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应明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认识到数学思维障碍是当下高中生数学知识学习中的普遍难题。数学思维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归纳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人们更为重视培养高中生的归纳思维,广大数学教师有义务引导高中生培养这种思维能力,高中生也应自主性地提高并运用数学领域的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师生间的良好结合,而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倪兴龙.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考述[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2).
[2]周海勇.转化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2,(11).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引入我国的,开放了学生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案例教学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之间对政治信息、知识、经验和观点之间的汇总,促进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可谓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高中政治中的案例教学大多是针对抽象概念和理论进行的,这就体现了其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首先案例教学结合了具体的社会现象,实现了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的转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政治思路和框架被树立和形成,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其次,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从生活化的案例中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最后是案例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应用,使他们借助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政治现象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政治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2.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的思维和能力已经逐步形成,这样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重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组织良好的案例教学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和分析问题,最终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不断被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有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巩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可以说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案例教学的意义不单纯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更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帮助他们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毕竟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政治课程可以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繁杂的社会背景下抽离出具体的案例,便于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找出具体的解决策略。这是传统政治教学无法达到的,也是政治案例教学的关键特色。
二、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
1.案例选择的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些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就可以,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学的载体,是解答题解析的关键,这就使得案例教学陷入了题海战术中。案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脱离课本的理论实际。首先,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合理的筛选,高中政治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爱国爱党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主义经济教育等。这样教师就应该精心选择案例,例如在学习爱国爱党教育模块时,教师就可多选择一些历史上的爱国故事,林则徐、文天祥为国贡献等,这些既与高考大背景吻合,又不违背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他们理解。此外,教师还应着重学生选择和讲解案例,毕竟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手机和电脑搜索一些案例,在每节课开始之初自主展示自己搜集的案例,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2.教师采取多种手段展示和表达案例。高中阶段,政治教学案例的展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与案例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这样能够节省教师口述的时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掌握,这是现阶段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案例展示形式。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融合了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教学展示形态,尤其是视频的播放,能够使枯燥的政治课程变得活跃轻松,给学生创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案例展示与课堂游戏相结合,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法律法规知识模块时,教师可以具体的法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鼓励正反方不同观点的学生积极发言,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尤其是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教师就可以选出不同的学生扮演商人和消费者,分析其中的经济转化问题。
3.成立案例分析小组,鼓励学生对案例评论和总结。分析和讨论案例是政治案例教学中的关键步骤,一方面促进了师生互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更加全面,听取来自不同同学的更多观点。因此,教师应该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就某一具体案例进行积极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书写案例评论和总结。首先,教师要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和氛围,很多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出现偏差,偏离课题的中心,这时教师就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当然,案例讨论的氛围不能太过沉闷,这样会进一步增强政治课程的枯燥感,使学生感觉到烦躁无味;讨论气氛不适宜太活跃,以免学生情绪过于激动,这需要教师从中进行调节。其次,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要对案例进行口头和书面总结,案例的口头总结教师应鼓励小组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同时不单纯以对错评价学生的发言,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对发言者所讲述的内容进行评价,多听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书面总结应采取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进行最后评论的模式,使他们进一步发现自身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表现优异的讨论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可以把小组总结报告贴在教室板报上面,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当然,优秀讨论小组是不断变化的,是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产生,激发高中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梳理出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每个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当然,学生应该树立高中政治学习的正确意识,积极主动地撰写个人案例思考日记、对案例进行续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新闻敏感程度。当然,高中政治案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作者:张少波 单位:泉州市奕聪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字化 高中英语
教学模式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很多高中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中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提升。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虽然已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但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却并没有完全地体现出其中的优势。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高中英语课程在数字化建设的校园条件下将实现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二、作用
由于现在数字化建设在学校中不断提升改造,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例如多媒体课件,微课程,电子书包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数字化条件下的学校建设,因为高中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比较喜欢这些网络、电子产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引入这些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单词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教学意识不断提高。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主要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英语知识,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填鸭式”教学,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教师讲解语法等知识时,教师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整堂课学生都开不了口也是常见的事情;教听力课程时,教师一遍遍地播放录音,却不给学生半点提示,这也并非不存在。学生在如此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和单调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能力,还会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心理。
在新型教育模式中,教师改变了原来灌输者的身份,走下了那三尺的神坛,以一个平易近人的方式和学生融合在一起,变为了教学中的策划者、学生能力的启发者、学习方式的指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将数字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课堂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性格,提升创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自己网络化、信息化技能的培养。教授一碗水,需要自己具备一桶水的能力。教师作为学生最为信任的一类人群,需要保证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正确性,同时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教具有着充分的了解,数字校园概念的引入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师的学习空间,对信息化、网络化技能进行及时充电。只有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对基于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熟识,才能实现更好地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新方式。
2.及时更新云端的教育资源。现在数字化的校园建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对教育资源进行学习,例如高中英语课程的电子书包云端资料库中就有相关课程的电子课件,预习作业,拓展内容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技术对英语资源的共享,由于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在变化,云端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就必须对云端的资源进行日常的维护,即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等,这需要该系统的管理部门定期组织高中英语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上载内容进行更新,只有不断更新,才能实现教学资源时效性,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3.加强对高中生移动终端的管理。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很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配了电脑和手机,这些电子产品运用在高中生身上具有两面性,玩是这时候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学电子产品不具备天生的免疫性。因此,在给学生配备这种可以上网的电子产品的时候,需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有效管理,杜绝学生沉迷在这些电子产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正面作用,翻到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的根源,只有价钱对于这些电子产品的有效管理,才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利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到正面的作用。
4.加强对家长的正确引导。一些家长对于给高中生配备这种类似手机的移动上网电子产品存在一定的疑虑,很多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沉迷在这种电子产品之中,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这种担心也是笔者提出加强对学生移动终端管理的原因,一种新教学手段的实施需要对其有效性,负面影响等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在英语的学习之中。由于这种移动终端运用的时间有一部分是在家中,家长在一旁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学生的约束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加强家长对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管理具有必要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环境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多媒体技术的合理科学的使用,打开了英语课堂的另一片新天地。但如果要使数字化教学环境得以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为了充分地发挥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优势,我们要共同探索,更好地将网络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创建出全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开展了很多年,出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这种数字化建设使其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高中英语教学在这种数字化建设的条件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了新的提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秋红.探索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76.
[2]赵惠钦.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高中英语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98.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任课教师由于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的认识,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讲授缺乏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很好地加强和扩展。导致学生可能只会老师教授的内容,在自主创新、知识迁移方面的领悟较低,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实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存在,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长,又因为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陈设老旧,配置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厌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操作能力均参差不齐。同样也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影响,网络游戏、社交聊天、网络购物、不良网站等信息也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由于高中生刚刚建立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往往抵制不住游戏、情感等信息的诱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常常会探索,误入歧途,更有甚者,高中生已经成为一名计算机黑客,以窃取他人信息为乐趣,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构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看见,新课改革计划的实施和制定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和环境,但对于创新改革的真实目的而言还相差甚远,必须从本质上分析问题,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研究
(1)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迎合时代需求。在高中教育理念的开展方面来说,教学形式往往都是单一的教师、教材、教室三者合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属于被动接受式教育,往往老师讲了多少,学生就会多少,对于没讲到的知识或者需要自己扩展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当发现新问题时,学生的答复通常会是“老师没有讲”,这个观念在学生学习中已经根深蒂固。
(2)硬件配备落后,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我国虽然加大对落后地区财政支援、师资支援的力度,但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建设还是明显不够的,一些学校由于相对偏远落后,计算机设备都是一些地方部门淘汰下来的,导致无法完成实际操作,在上级实践中,频繁的死机、蓝屏现象占据了课堂教学实践,也消耗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的落后,导致很多新技术、新软件系统无法完成在这些设备的安装,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被时代所淘汰的,知识没有市场就等于无用,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何在?
(3)教师能力有限,难以完成教学拓展。由于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衡量体制,导致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要求没有明晰化,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只需经过一个短暂的岗前培训即可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不但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如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培养方面就会表现得很吃力。
(4)课程地位模糊,难以制定考核制度。众所周知,高中教育在学生整体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学生能否进行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何和学习压力都十分庞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非高考课程,一些以培养应试能力、强调升学率的院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相对模糊,在课程大纲制定方面,往往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这样就很难与计算机高实践性的要求相吻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验收时,一纸试卷相对比较单薄。
3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
(1)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中,应加强教学策略的完善,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际操作应制定科学、使用的方案,例如,在讲授OFFICE办公软件时,采用先讲授理论后上机实践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讲授中,首先叙述微软公司的发展里程,比尔·盖茨的人生阅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环节,一方面讲授软件的主要应用模块,另一方面则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性实验,实践后期,应安排案例式的综合性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统一。
(2)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计算机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符合要求及硬件设备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制定合理的计算机设备维护措施。例如,根据学习内容和使用年限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资金不允许,可以按教学内容划分计算机机房级别,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低配置机房完成,对硬件要求高的课程则可以在高配置机房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外,制定科学的计算机维护措施,安排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时对机房机器进行检测,如出现问题应及时维护,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能确保学生的学习量。
(3)制定有效的师资培训。教育以人为本,生以师为重,在整个教学体制中,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学校应对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制度,扩展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应从新理念、新思维方面开展,多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开展新型教学研讨会,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4)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方面不能采用单一的考核指标。在理论知识考核方面应采用笔试的形式,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完成,一方面应建立开放型考试题库,该题库主要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的形式完成,题量相对要大,题型要以综合性为主,大量的信息刺激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建立综合性考试题库,该题库以综合型案例分析、解决措施、实施计划等内容为主要衡量项目,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仿真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