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案例

篇1

关键词:兴趣教学 ; 魅力教学 ; 生理心理教学

我们初中生物组对此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教育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育人,育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这种人才,课堂教学的优化就势在必行。

一项调查表明,学生要学好一门知识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形①:①当学生有兴趣时;②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③当教学内容能以多种形式呈现时;④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⑤当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个人意义时;⑥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⑦当学生被鼓励或被信任做某件重要事情时;⑧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⑨当学生能够学以自用时;⑩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第一种情形充分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种情形就是提醒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使学生的听课状态达到最佳或较好水准。第三种情形提醒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材教法,第四种情形要求更高,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理智的问题,让学生感觉以具有挑战性又紧扣教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不仅对教材重难点的分析和突破方法了然地心,更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第五种、第七种和第八种情形是从心理角度出发的,第六种情形是从新课改的方面论述的,第九种情形要求教师从讲练结合,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第十种情形是教师的个人魅力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爱戴你。要想真正实现这十种情形所提出的效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以及课后的反思过程中若能不断对照这些情形并反躬自问,必然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实现呢?

一、加强预习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有机的结合,有效的教学必须坚持学的核心地位。一堂新授课中要想让学生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必须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作好课前预习。由于学生的本身素质和能力有所差距,可以采取个体学习之后小组交流的方式提高预习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是: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采取分层组合的方式,优、中、弱学生都有,选最好的为组长,在负责检查个人自学情况的基础上,能提出更多的自学任务,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突破问题,能更好的发挥优秀学生的指导和带动作用,切实起到以优带中帮差的作用。为有效的进行课堂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能做到有备而来,重点突破,带疑求解的作用。通过这样,就可以达到前言中提到的第一、四、六、八、九种情形,从而有效的回避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加强新授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你给他提供多大的空间,他就会有多大的发展。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给他一个方向,他就会能找到许多捷径。新授课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最好时间,传统的新授课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总在教师思维的牵制下活动。所以要想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广泛的思维点,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套餐,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架子,用民主、平等的心态实施课堂教学,用教学相长思想来组织学习过程,以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课堂。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是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这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探讨和思考的机会。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学生只有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才会学会创新,才会进步。经常独立的去思考质疑,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更学会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去科学的思维,这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方式完成课堂学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更好的完成课堂目标,并且可以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攻破新知的成就感和课堂的主人感。学生们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和自豪。通过加强新授课中的这些方法,以抓住学生的第三、第五、第七种情形,从而让学生接受并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三、加强复习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复习就是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回顾和梳理,以达到更好的综合应用能力。复了能加强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复习中悟新,悟法并抽取规律,在复习中会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不妨采取以下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复习中的自主能力②:

(1)自画知识树。理请基本的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能将主要的知识点熟记于心。

(2)自找训练题。对应知识点找到相应的练习,对自己进行强化训练。能在熟记的基础上达到会用。

(3)小组交流成果。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选择的训练的题目就不一样,想表达和突破的重点就不一样,以此环节达到相互吸收,资源共享的结果。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起到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功效。

复习课中的这些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第三、第七种情形。

四、加强矫正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的学科教学离不开矫正,可矫正的方法不当会出现屡错屡不改的情况。经常听老师们有这样的感慨:这个题讲了多次了,也让学生改了多次了,甚至都积累在了错题本上。认为这下可该会了吧,可往往还是事与愿违。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讲在面上,改在表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脑子里和心上。也就是说所有的过程学生都是在被动接受的,而非主动探究和自悟的。

创新教育注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而每一个教师担心的就是学生学不会、学不深,解决这个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编制“自学指导材料”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对矫正课的实施,提高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和热爱,从而达到学生学好,教师教好的目的。

五、结束语,本文中提到的十种情形,说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要真正实现这十种情形的效果,不是上述说的那么简单,具体操作中还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曾经在教学中用同一种方法在几个班中实施,结果有的班效果特好,但有的班就差得太远,就是在同一个班,有的学生很能接受,但有的学生就根本不理会,此时我会停下课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所以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会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真正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MIS;案例教学法;课程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7.15.072

1 引 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我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我校信息学院承担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为老师讲授、学生作业、期末考核“三部曲”,虽然在知识的传授上看起来是完整的、系统的,但是仅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免会与实践脱节。[ZW(]杨钟.基于毕博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43-244.[ZW)]因此,建立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设计完善的教学实验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做出尝试。

2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探索

2.1 问题导向型教学理念

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为学生揭示出简单的道理与规则,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有用性。虽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早就形成了共识,很多有识之士也作出了宝贵的尝试:如布鲁纳提出了“认识结论”理论、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理论、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理论”、加涅提出了“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等,但是现实的状况是越来越多的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教育教学的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有待考察。

2.2 案例教学为载体的实验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ZW(]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145-146.[ZW)]案例教W一般选用具有启发式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或案例描述再现案例过程。课程案例的选取是经过多方斟酌和考虑后定下的,且一定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启发作用。[ZW(]邓三鸿.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20-124.[ZW)]

2.3 课程改革组织特点

2.3.1 ERP沙盘模拟

在ERP沙盘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模拟业务过程的解说员。班长及学委为本沙盘模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承担整个模拟过程的文件整理,其他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分组,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的部门,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采用ERP沙盘模拟的方式,通过对案例过程的再现,师生之间共同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思考等反复过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是用于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它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从某个问题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要达成的效果着手,然后,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

2.4 MIS课程联盟线上交流平台的构建

课程改革进行的同时,我们建立了MIS课程联盟微信公众号,依托第五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研讨分论坛,组建了MIS课程联盟教师群的线上交流平台,由来自全国各高校教师共同分享众建课程经验,打造校际教师合作共同体,以期探讨出成功的课程建设模式,为MIS课程创新性建设做出贡献。

2.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我们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选取了上海某某B2B中小餐饮企业食材集配送企业,以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原型,通过开展ERP沙盘模拟真实还原企业管理和业务运作流程,将信息流程和数据具体化和真实化。通过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管理体系的深入调研和详细分析,明确企业现行系统切实存在以及潜在的问题,识别关键因素,对其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MIS课程共有64课时,其中32课时为理论课,16课时为实验课,相对来说理论课时充足。本课程授课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以上海××中小餐饮企业食材集配送服务为案例,以授课教师为指导,采用ERP沙盘模拟,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流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形成头脑风暴,有助于创新观点、创新成果的碰撞。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者”,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对没有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模糊的实践过程进行明晰;另一方面,对学生工作和研究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每次课堂开始,老师都会对上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鉴定,对作业的不足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预期效果。[ZW(]朱匆.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2015(8):42-43.[ZW)]

3 MIS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3.1 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应当从各个角度反映本次MIS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效果。本课题调查了参加本次教学课程25名信管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且该调查不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部分。

3.2 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23份,回收率达92%(对回答问题数不足2/3的问卷视为无效)。调查对象中男生12名,占48%,女生13名,占52%。考虑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限于篇幅大小,笔者仅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题目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28%、24%、17%的学生分别从自主思考、探究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型,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方面进行了选择,但同r有31%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活跃了小部分人群,还有学生没有从中受益。在回答“项目实践过程,您是如何完成工作的”问题时,39%的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22%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范例、21%的学生与同学讨论的方式完成的,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这些变化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和演化。

在谈到本次课程改革选取的案例时,92%的学生对本次案例选取满意,56%的学生选择了较好,案例运用后学习效果比较明显,36%的学生选择了很好,系统地贯穿了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本次课程教学中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

对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方式的看法,88%的同学对案例教学持积极态度,认为案例教学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在分析案例教学新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时,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肯定,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有明显优势,如图2所示。

在谈到参加教学课改后的收获时,40%的学生认为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还有28%和20%的学生认为了解了项目开发方法和过程、掌握了管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另有12%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过程。

通过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和ERP沙盘模拟的引入,使MIS课程的教学在创新理念上又近了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针对软件知识和实践能力有限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如小部分活跃性不强、有些同学对这种教学改革方式不适应等。

4 结论和展望

篇3

【关键词】大学 化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1 前言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它涉及的知识范围较为广阔,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与其他各种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相对复杂,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促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当前,我国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性不够,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案例教学的应用不够完善和规范,使得案例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需要我们从当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研究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措施,以促进化学教学平稳进行。

2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2.1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大学化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凭空随意选择的,它的选取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旨在使得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和具体,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其次,大学化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选取的案例通常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案例,并且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也是紧紧围绕案例展开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2.2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意义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实现双向交流,它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把抽象的、乏味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案例,不仅注重理论的讲述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性,使得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践性更强。此外,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的举例,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中,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最后,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如何增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我们要增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要特别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化、案例分析的深入化和案例拓展的广泛化。

3.1案例选取典型化

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大学化学课堂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要能够涵盖本课程的多个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阶梯性,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而增强案例的复杂性。同时,教学案例应该体现学科的前沿性,一般不要选取较为陈旧和落后的教学案例。

3.2案例分析深入化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深入浅出。对所选取的化学案例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确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和学习将更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涵盖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注意的是关于细节的知识更要在问题中得到体现。要紧紧围绕着案例的进行把所要讲述的各项知识讲出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3案例拓展广泛化

对于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来说,仅仅进行案例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根据所列举的案例进行扩展,在案例分析结束后,要把探究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达到我们进行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目的。

4 小结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能够有效地实现双向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从我国当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案例教学进行规范和研究,使得案例教学朝着案例选取典型化、案例分析深入化和案例拓展广泛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提供借鉴性意义,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余红伟,魏,李瑜,王源升.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化工高等教育,2012(03):17-20.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师教育;课堂教学

20世纪2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互动与多元等特征,也逐渐地为教育学领域所运用,正如许立新教授所指出的,对案例教学不断增长的兴趣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叙事”这一思想形式及其价值的日益欣赏[1]。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展示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一则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

1. 教学准备

案例选择 该课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学习,前期在理论传授与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等问题,教师以一堂校本公开课“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录像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其中的有效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教学前的提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案例展示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思考所学过的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本堂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二,注意观察案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教师所采取的突破手段,与以前观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创新点;第三,注意思考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某高校大一新生),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前提等背景因素;第四,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产生疑问,提醒学生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辅助工具的开发 案例展示前,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后,结合本课堂案例教学的任务导向、问题解决性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合作开发案例观察记录表,并分发给学生。

2. 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任务选择与分配 教师提出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要求包括观察案例中教师对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设计及运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围绕“教师案例运用效果”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知识落实、教学环境四个角度,分组观察与讨论。同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堂课主要解决了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哪些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发展的?(3)对本堂课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样解决?为什么?(4)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5)你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思考

A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案例运用过程的能动性。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可看出案例运用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在提供主动参与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学生的热情度不够,说明教师在案例运用中的操作功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较大。例如典型片段“感知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仅仅是“你回答很好”等。教师选择“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导入,体现了学习方式理论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问题设置也能反映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问题。观察发现,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设问回答的内容与老师的达成度很高。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不够?是否需要提高有效思考的广度?是否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

B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是以目标为导向,多种材料不同角度的呈示方式印象比较深刻。但教师始终行走在讲台附近,说明过于关注环节和呈现,也影响了老师解答、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 例如在“典型片段—解读学习方式”环节中,美国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实验”和中国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期间新变化的四个场景之一,教师设计的追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中体现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探究性。但教师讲解过程中有点模糊,其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道理”应说清楚是什么。

C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堂课具有一定的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但有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激发学生的热情,说明问题可能太易或太难,也有可能是偏多,如在“典型片段—合作探究”中,教师针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环节安排、教材处理与分工要求方面有特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观察发现,组内有合作,组间无竞争。而且合作仅用2分30秒,存在时间不足。另外,学生发言说“我认为……”,这不是本组意见,教师评价也不妥。

D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与追问,使得知识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实施得比较紧凑,知识的落实也保证了准确性。不足之处就是资源整合中教材处理太细,偶尔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如在“典型片段—创造学习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建构中启发学生得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意义与途径,这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在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最后的结论:本节课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都充分发挥了案例探究法的作用,如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等素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中,他们将思考点放在诸如“自主性学习模式中按需学习计划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关系与处理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中所体现的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等问题的思辨和推理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学生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懂得运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教学中怎么启发学生、怎样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

特殊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机会。面对鲜活的学习模式实验问题,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激发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热情。学生们增长了应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及机智,并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生成了问题解决的措施。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会了遵循课堂教学展开中的逻辑思维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思考问题,可以富有成效地联系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角色变换等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的课堂,教师具备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在处理突发的教学问题时,教学经验积累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呈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但是,要实现高效的案例教学,这节课仍有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案例呈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问题。第二,录像课的观察中出现了一些寓“理”之“题”,但教学中没有抓住这些“机遇”,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第三,本教学案例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有特定的价值向度,但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展示情境与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既能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现象,又能把握其本质。

二、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1. 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师范生适应教育实习和满足将来进行教学工作需要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凸显过程的生成性。对生成的关注,是案例教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与力量源泉。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现象发生的进程中,生成与变化包含有新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维,是场景参与者新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它们既呈现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也表现出所有发生的行为与特性的有机和谐性。在这些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在上述课堂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建立起录像课与学生思考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与这些资料与问题之间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关系。学生在对录像课的观察与分析中的获得,是在由案例资料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现代教学论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在建构知识、接受世界发展中形成的内在认识秩序,这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在案例的呈现中,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以对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最后,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会话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堂录像课的观察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描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是在观察与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让学生看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

三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初始接触案例的原始材料,还是把原始材料转变为案例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历了的过程蕴含着的困惑、感悟等能够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并为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将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体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要求与方向,明确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与价值,在这种预测性、实践性与反思叠运行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这堂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设计与讨论启发,做好了学生课例展示中的观察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自身加深了理论理解与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

2. 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例的质量问题。要保障教学案例的质量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中的基础性概念。案例故事所依据或反映的理论背景和思维逻辑是教学过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组织的关键,因而要对此做出清晰的说明,使教学过程具备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其次,案例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教学要保证是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情节的叙述,要具体地展示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案例进程[4]。再次,案例的编写与执行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与程序。在选择、编制与运用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考虑清楚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案例的复杂背景、关键性细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形式和科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有研究发现,对研究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本科生。而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学生课程设置及班级规模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2]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评价 教学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87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有自身的特性与个性特点,他们的心理变化较为迅速,而这些特质又对他们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影响。高中生的情绪变化很快,在课堂上的表现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师能否做出及时的、正确的、适宜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极大的关联性。目前,教学评价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一、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学习来说,由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种、前者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味的听从老师的说教,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大压力很大,缺乏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对于主动学习来说就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按照构建主义理论的说法,学生能够自主的依托个人的元认知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参与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得到了全身动员,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新的教学手段的引入,无疑是为学生实现主动式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要想获得一定的成果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评价。例如:

“在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大小关系时,有一位同学首先考虑了一种特殊情况(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如图1所示:

因为∠AOC是∠ABO的外角,所以∠AOC=∠ABO+∠OAB,又因为OA=OB,所以∠OAB=∠OBA;即∠AOC=2∠ABO,所以∠ABC=1/2∠AOC。

请你帮这位同学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情况吗?如果请你在图2、3中画出图形,猜想结论又将如何,并请你说明理由。”对于这类题,当时那位教师并没有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题,而是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改变一传统教学中的 “模仿型”学习,而转向了“创造型”学习。多鼓励学生,不可因为错误而批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大胆的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教师的视野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讲授教学内容,进行学生素质的评定。高中数学课要想实现有效评价也要认真的分析学情,教学评价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千万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的答案评价不可实行成人化的评价,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考量他们的答案质量。在评价标准上,对于高中生数学的问题答案评价应该侧重于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步方面,千万不要总以数学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答案。另外,在评价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凡是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见解的答案都要给与适当的褒奖和赞许,切记严重批评、漠视冷淡。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评价之后还要学生有所领悟,对所学知识理解加深一步,能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分析自身学习的优缺点,然后给与修正,教师再给与指导评价,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善于评价

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也说明教师的教,归根到底还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多加关注学生,给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留足空间。在下面这一个案例中学生的这一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培养。在上《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中某数学执教时他向学生出示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个问题既是学生能力范围的,但是又是学生较难独立完成的。但经由老师提出问题后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积极引导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操作一边演算,进过一段时间后,这位老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并且还深入到每个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小组长收集每个同学的发现,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圆满的解决了这道题,老师给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大为增长,探索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凸显,同时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全面发展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有绝对的课堂控制力,学生一般没有什么话语权,在教学评价中,多数都是教师进行点评,教师是课堂评价的统治者。新形势下,随着学情、教情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在课堂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按照这种变化来说,课堂评价不应该单单的有教师一个人说的算或者说不能只有教师这一种评价方法,而应该有学生自评、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等。需要注意的是师生共评,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让学生对其先进行评价,将个人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给与引导,批评指正,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露.高中数学课堂评价的教学案例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08).

篇6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即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实际需要,通过引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探索思考,总结归纳出其内在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应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

1.鲜明的针对性。案例教学中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经过实践检验的典型事件,通过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达成相应的共识。从这一点上看,案例教学法对偏重于理论教学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可以让学生透过一个真真实实发生的事件去解读、理解某一个抽象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均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的实践,学生不仅要结合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去解读这些案例,还要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内涵。这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社会实践问题,并且从中能够培养他们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刻的启发性。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仅包含着对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时间的详细描述,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问题。案例教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对案例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判断、推理、论证,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启迪学生。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高中政治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精选出针对性强、富含启迪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事件。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选案例。案例是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选择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政治课程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应当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收集到足够多的、针对性强的案例素材,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风格进一步筛选出合适的案例。这里所说的合适的案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即所选的案例应当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有深刻的启发性,即所选的案例对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能够对所讲授的理论问题具有形象的阐明作用,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获得启发;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即所选的案例应该是社会上已经发生过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对其进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

2.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即是教师对所精选的案例进行展示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如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和方式的运用,极大丰富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活动中,也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案例的展示,此外还有印发相关的案例材料,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口头讲述,学生模拟表演等形式。而案例的呈现时间,有先案例后理论,先理论后案例,甚至理论―案例―理论等形式。这些形式的应用应当以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能获得启发为主。

3.分析讨论案例。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分析讨论案例关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思想政治课枯燥的理论内容与案例结合起来,揭示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分析讨论其内涵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角色,利用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进一步探索总结出案例揭示的理论内涵。

篇7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1课“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提高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志,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意识。本节课在具体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

一、情景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席在伦敦举行的金融峰会”“视战争如游戏的刚果娃娃兵”“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执勤”等三张照片,或播放纪录片《外交风云》片段,体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感悟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体会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感知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提出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概括是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所展示的示范案例,将学生从对案例的直观感性认识引入到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中,让学生从对于案例本身的分析转入到对书本中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

1.你认为当今世界状况如何?

2.你如何看待目前的?你是否觉得应该“南海一战”?你如何看待菲律宾?

3.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三、师生互动

结合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对中国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四、问题分析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针对有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在回答“如何看待”时告诉学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成功地树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形象,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步争取到应有的国际地位。

在回答“如何处理和日本的关系”时,我们要提醒学生国家与国家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矛盾,我们要,抓大放小,看到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我们要尽量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升华思想

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得出结论并能将感悟化为自身实际行动,这是德育课教学的落脚点。在本节课教学中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节课知识,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引入到自身的思想转化上来。

教学反思:

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重点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致时,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教者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且案例教学也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案例本身的印象很深刻,但忽视了从案例中提炼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上下工夫。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要尽可能地少说话,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要善于抓住学生分析讨论时的关键点和盲点,画龙点睛,话语不多,但必须用在“刀刃”上。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和缺乏人生目标,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也不浓,对专业课都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考查课的德育课。同时,德育课传统的教条式的说教也是激起学生厌倦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德育课,就是教师毫无情感地将大道理、大教条,生硬地塞给学生,教师一味读课本,把学生看作被动接收的容器。这种封闭的、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引起学生对德育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4-00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心得谈谈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技巧和关键点。

一、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1.应用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创设一定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选用地理案例是创建情境的最好方法之一。例如,笔者在地理选修《国际海洋新秩序》中引入在日本琉球群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有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冲之鸟岛,由于海水长期侵蚀,露出海面的岩礁逐年缩小,涨潮时只有两块礁石露出海面不足半米,不用太久该岛将会被海水彻底淹没。日本政府不惜投资巨款300亿日元,从1987年起用了三年的时间加固该岛。提出日本政府为什么投入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去拯救一些无名小岛,甚至是岩礁?这些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应用案例分析学习地理原理和规律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对案例所包涵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进行“大气受热过程”一节教学时,我首先请同学看一段视频《留在校车中的儿童》,视频中儿童留在校车中时间过长致死的原因是什么?我画了校车和太阳,然后叙述当太阳光照射到汽车玻璃时,太阳光是短波辐射,它能穿过玻璃进入车内,而车内物体吸收后辐射是长波辐射,它不能穿过玻璃而被反射回来,这样车内的温度会不断上升,这和温室大棚原理相同。这样的教学,学生既不会感到无聊,又对基本地理原理、规律容易理解。

3.应用案例论证地理原理与规律

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从泗洪到北京(先坐汽车到徐州,然后坐火车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火车)沿途所看见哪些不同地理现象?登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

4.应用案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师生以“做”为核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由近及远,宏观地加以理解,避免了枯燥的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极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的教学效果。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应用案例评价学习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通常在课堂上学完一个案例后,要让学生对另一个相似的地理案例独立分析以强化地理思维方法。这个过程一般是通过作业或考试的方式来完成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应用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呈现案例的方式。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案例的呈现可以有提供打印文本、利用电子文稿演示、播放视频材料、制作网页等,不论哪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充分地接触案例提供的事实,并感受相应的学习情境。

第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案例的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比较大,地理原理又是隐含其中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案例的使用掌握地理原理,就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何了。

第三,组织好课堂讨论。典型的案例学习包含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中。它的实质性目的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互相启发,逐步厘清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9

实践表明: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就越有兴趣,就越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因为生活总是以整体面目出现的,所以只有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力求整体性,努力把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并加以组织,以创造出学生的“履历情境”。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还要有理想性,案例三通过显性和隐性的环保教育的渗透,让小学生体验到爱护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真正涵义,感悟和追求生活——争当“环保小卫士”,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案例又是很好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师把生活情景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案例一就是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爬行做内容:案例二就是根据遵守交通规则来设计:案例三是环境保护教育为主题;案例四则根据生活中天天见到的洗衣的场景;案例五是增强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来展开。当然这五个案例,并不意味着体育课程内容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所有生活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对体育课程庸俗化的理解,必须对生活化的内容做出教材化的改造,达到体育课堂身体和心理的负荷要求,以及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从而寻求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学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

让学生回忆家人洗衣的情景,说出过程,并且自己能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学会洗衣动作。将洗衣的场面进行创作表演,能与同学愉快的讨论、创作、互助合作,能欣赏同学的表演并说出感想。这些目标体现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体育教学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课堂学习生活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全人类的角度构建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改理念;教学案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24-01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尝试寻求一些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难点化整为零、逐一击破、精讲精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彻底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吃透,注重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要尽量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再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基本上与教师备课的充分性、课堂魅力、吸引力成正比。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

(2)学生学习思路的转变。课改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了“拿来主义”,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发挥想象力、课下复习巩固,从多方面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慢慢消化掉。

二、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和生活分离开来,而是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如果单纯地教数学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兴趣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用数学指导和服务生活。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为案例,提出问题并予以说明。

问题一:你能说出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刚开始很不解,觉得没有任何难度,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还是有同学回答。生1:我在小组里、小组在班级里、班级包括在年级内、年级归学校管。生2:我是小组里的一员、我是班级里的一员、我是年级里的一员,我是学校里的一员。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第一个同学的回答有问题,他没有说明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原来简单的问题也是可能回答错误的。

问题二:刚才第一个同学回答的问题错在哪儿了?生3: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师:我们不能忽略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可以给要研究的对象起一个名称叫“元素”。这样,就自然地引进了元素的概念。

问题三:如果把每一个同学都当作元素的话,那么我们的班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生4:把我们放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师:我们发现班级是由元素构成的,我们可以给班级起一个名称叫“集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元素一般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a、b、c……来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元素和集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5:元素属于集合。师:我们引M表示属于的符号“∈”,如果把某个同学记作a,把小组集合记作A的话,就可以表示为a∈A。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属于符号。师:在问题一中我们把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分别记作A、B、C、D的话,同学a与A、B、C、D的关系你能表示吗?生6:a∈A、a∈B、a∈C、a∈D。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的左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6:左边的元素属于右边的集合,集合中不止一个元素。在探究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后,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引导探究。问题一:我们班大个子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教师通过问题一说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问题二:一个同学能否在班级这个集合中出现两次?教师通过问题二说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问题三:班级这个集合中的几个同学换一下座位,构成的集合与换座位前一样吗?教师通过问题三说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此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自身融入到问题中去,问题与学生本身非常贴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像抛绣球一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比直接灌输的方法获取知识要容易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学生真正参与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结束语

总之,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是有效问题。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