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课堂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视频案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4―04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二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综上所述,视频案例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 高度整合:不仅有课堂实录,还包括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丰富;

② 多媒体(多感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展示形式;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④ 可重复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便于多次播放;

⑤ 问题驱动: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可引起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② 问题尽量关联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③ 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④ 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⑤ 问题可聚焦某个课堂实录片断,或其中的某个案例素材。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三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真正上一堂课(步骤3),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①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等设计教学内容;

②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内容和速度,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

③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精讲多练;

④ 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汉语的习惯;

⑤ 课堂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⑥ 恰当适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⑦ 语速适中,语言规范,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④ 适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可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四 结语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篇2

特点: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全面,专业基本功扎实,品德高尚,能够胜任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文字工作者。

内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艺理论、基础写作、儿童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实践、逻辑学、三笔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赏析、教育法规选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将学生置于“通过写……,表达了……”认知图式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

《促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节曲折,教学设计上宜以情节梳理带动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识积累。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案例描述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情节的理解带动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能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共六个部分分别属于哪几段,并且板书于黑板。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要求:1.尽量含“虫”字;2.尽量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标题字数一致,结构大致相同,以七字为佳。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本组所拟的小标题。每段尽量多写,以比较优劣。学生的答案尽管有的用词不是很恰当,概括性不强,但也有拟得比较精当的,如第一段有写“尚促织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删去更好)、“官摊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宫尚促织岁征民间”。学生踊跃上台表演。

环节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小标题的优劣来带动学生理解文意并且积累文言知识,重要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教师展示所拟标题。板书:1.虫劳民伤财;2.官征虫成名遭杖;3.求解脱成妻卜虫;4.得神助执图捕虫;5.窃发盆虫死儿悲;6.怒转喜成名得虫;7.博一笑小虫显能;8.虫卓异化祸成福;9.刺贪虐一虫关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总体来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标题用词欠精当,概括性差,但部分标题概括性强,能覆盖段落内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具体谈谈:

1.“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多元化解读而忽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上说,“通过写……,表达了……”是重要的认知图式,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即写了什么之后,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是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文本势必浮于浅层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本人借鉴中国国文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归纳段落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教学,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就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因此,归纳概括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文言结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有两种倾向:古汉语倾向和现代散文倾向。前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整堂课只有古汉语知识积累,没有课文鉴赏,学生感觉枯燥;后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现代散文来教,整堂课进行内容鉴赏,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将落实基础知识和内容鉴赏结合起来,以文意的理解带动文言知识的积累,这样可避免教学过程的枯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要视文章而定。一般说来,文采斐然、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为主,史传文学、说理文章宜以“言”为主。《促织》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定下了以情节带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策略。

3.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感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洪镇涛指出语感的培养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促织》的教学中,让学生拟小标题,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然后对各组答案进行比较,领悟语言。学生在比较小标题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感受力。

篇4

学习词汇,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在阅读课的导入环节,即阅读课开始后几分钟内进行词汇教学,尤其是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词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可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再遇这些词汇时加以巩固。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尝试在导入环节融入词汇教学,形成了阅读课的词汇导入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不同类型的阅读课词汇导入法。

一、开门见山式

【教学案例1】NSEFC 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阅读课的导入环节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start a new book,Book 2. And this book begins with Cultural Relics. What are cultural relics?

S: I think they are things from the past.

T: Thank you! You are almost right. The word “culture” means the beliefs, ways of life, art and customs shared by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The word “relic” means an object, custom or art form that is holdover from old times. So cultural relics are traces or features surviving from a past age and serving to remind people of them. Now let me show you some pictures. Please think of what they are and whether they are cultural relics or not.

【评析】开门见山式词汇导入法适用于主题涉及新词汇的阅读课,尤其是那些新词汇较抽象时,用直入主题讲解的方式能为学生扫除理解障碍,若配上相关实物图片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案例1的单元标题为“Cultural Relics”,这两个单词既是课文核心词汇,也是新单词,而且又比较抽象,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呈现并解释了cultural relics,易于学生理解主题,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

二、头脑风暴式

【教学案例2】NSEFC 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阅读课的导入环节

T: Morning! Class! How many festivals do you know? Work with your partners, and list as many as you can.

【评析】头脑风暴式词汇导入法适用于主题较为宽泛的阅读课,为学生搭建一个利用发散思维搜索已学词汇的平台。学生中词汇量大者必然会输出一些其他同学不太熟悉的词,借此,教师可适当拓展其他学生的词汇,以旧带新。如在教学案例2中,大多数学生输出了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等旧词,少部分学生输出了Easter, Valentine’s Day等新词,教师趁机在黑板上写下新词汇,让全体学生一起掌握。

三、竞赛式

【教学案例3】《21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二版第448期第一版Enjoy Your Job阅读课的导入环节

1. Ask the students to try to remember the words in the two lists in three minutes.

2. 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sk the students to fold the newspapers. Make the four groups compete in translating the job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passage.

【评析】竞赛式词汇导入法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竞赛的热烈氛围中开始一堂阅读课既适用于常规课堂,也是借班上公开课时开课教师偏爱的方式,因为这种积极氛围有助于减少陌生师生间的距离感。教师要注意将竞赛规则讲解到位,赛后公正评出优胜者,适当给予肯定与奖励,且适时带读、解释所涉及词汇中大部分学生所不熟悉的词汇。教学案例3中竞赛内容为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工作名称,有些词汇如author, artist, firefighter等为课标词汇,要求学生掌握,可在竞赛时在PPT上逐个跳出此类词的中文,要求学生抢答翻译成英文甚至要求拼写,抢答正确者得分。有些词汇如psychologist, CNC machinist等不是课标词汇,为话题拓展词汇,不需要掌握,能认读即可,可在PPT上逐个跳出英文,要求学生抢答翻译成汉语即可。

四、多媒体呈现式

【教学案例4】NSEFC Book 4 Unit 4 Body language阅读课的导入环节

T: Morning! Class! Please watch a video clip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what you have watched:

____ percent of what w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s non-verbal, including tone of voice, ____, ____ and .

T: So what’s your answer? Yeah, together. 93 percent of what we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s non-verbal, including tone of voice, posture, facial expression and different gestures.

T: What does posture mean?

S1: The way you stand or sit.

T: Good. And gesture?

S2: The movement of your body, especially your hand.

T: Right. Thank you! Can you use two words to replace “posture, facial expression and different gestures”?

S3: Body language.

T: Right. So body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ommunication.

【评析】教学案例4先播放了一段介绍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视频,用视频呈现了部分课文中的新词汇。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视频、音频等教学材料作为导入环节的内容是阅读课的常用手段,因为多媒体方式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动态性且信息容量大。用多媒体呈现视听语言材料,在生动的语境中引出新词汇,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词汇。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课主题挑选适合的视频、音频素材,并根据素材语言难易程度选择随后的词汇教学方式。

五、情境式

【教学案例5】网络文章What about Abstinence?阅读课的导入环节

T: Morning! Everyone! I like reading books. What do you like?

S1: I like watching movies.

T: If you watch a lot I will have some advice for you: You’d better abstain from over-watching movies because it does harm to your eyes. (Write down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PPT shows a picture of Kong Fu Panda with food.)

T: What does Kong Fu Panda like?

S2: He likes eating.

T: I also have some advice for him: He is too fat. He must abstain from overeating. (Write down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bstain”?

S3: To forbid somebody or to prevent somebody from doing something.

T: Thank you! Abstain means to decide not to do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you like or enjoy, because it is not good to your health, or it is considered morally wrong. Now I’d like you to complete some sentences using the new word “abstain”.

Sentence 1: Mr Green is suffering from lung cancer, so he _________.

S4: So he’d better abstain from smoking.

(Show the following picture.)

Sentence 2: If you want to lead a happy and healthy life, please _______ before marriage.

T: What does the poster mean? Can you see the bride and the bridegroom?

S5: I think the poster means if you are pure, you will have happy marriage. So please abstain from sex before marriage.

T: You make a very good sentence. The practice of abstaining from something is called abstinence. (Show the following picture.) Look, these young people choose abstinence. Now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 passage about abstinence. I’d like to see whether abstinence is your choice or not.

【评析】教学案例5包括了情境猜词和情境造句两个读前活动。abstain与abstinence 是文章关键词。笔者放弃了对这些词进行开门见山式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猜词中领悟词汇含义,在造句中掌握词的搭配与使用,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到位地理解词汇。设置情境时配以图片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情境,促使其输出准确的语言。经过这个情境式猜词造句的导入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关键词,而且对于阅读材料的主题有了一定了解。

篇5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表明,语文课程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点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即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如何理解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观,并将其具体贯彻和落实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打破离开“语言文字运用”教语文的惯例,即语文课一直存在的“伪语文”、“非语文”、“去语文化”等“教无物”倾向的教学弊端,这需要深入探索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建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秩序。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蒋祖慰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一文,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组织学生研究语言。”蒋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语感。这里有几点疑义:蒋文过度强调学习语言,而否认研究语言,不主张寻找语言规律,此观点有失偏颇。就散文而言,语言分析是深入挖掘文本的有效方法。小说教学中把学习语言和分析语言结合,能打开新思路从新的侧面对人物形象深度解析,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小说主旨;对“语感”的定义,蒋文说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作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词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什么是语感?在语言学上这也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概念。一般达成的共识是“语感实际上是由外部语言在人的内心引发出来的诸多感应。这种感应有着相当复杂丰富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感受、联想想象、揣摩品味、情感体验以及质疑感悟等等。”

语感的概念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但自相矛盾的是,蒋文对语感的定义也强调其经验性,那么,经验不正是规律性的东西吗?蒋文还提到“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对词语含义、语法规则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

谈到语感教学,作者认为语感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词性、句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称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运用效果。”语境意义只是强调语言的语用分析,而后文例举的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整个课堂程序都围绕“语言得体”这一中心环节进行,而语用分析只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层面。

文章还以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证明不能先了解词的构成、句型、修辞等,否则就学不好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在高中阶段应该不同于儿童,这勿庸置疑。高中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将从语言现象中提炼语言规律与运用语言规律丰富话语两方面相结合。

从词法、句法等角度来分析文章语言,能够从新的角度解读出作品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如:孙犁的《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一句问话:“怎么了,你?”,从主谓倒装句式的角度,才能分析出水生嫂内心对丈夫的关心,急切想知道丈夫的情况。这不正是句式分析特有的效果吗?

在分析语言得体方面,从语法分析中复句关系的角度也能看出说话的艺术。如:邢夫人苦留黛玉吃过晚饭去,黛玉笑问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里用了转折复句,而不是直接拒绝,语气显得委婉,黛玉的聪慧、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语言分析在一些应用文教学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些内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通过语言分析能够讲出新意,激发趣味性。如《绪论》一文,这篇课文经过翻译,读起来语言很拗口,学生不怎么提得起兴趣。为了让学生首先读懂课文,在教学设计上可倾向于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课文导入可以设计得幽默诙谐一些:“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一种冲动(生笑),想重新翻译这本书,因为这篇译文虽然是三个人一起翻译的,估计也是分工协作(生笑),语言显得太冗长,甚至有些嗦。那我们试着来改写某些句子。”教师可先示范把课文的第一句话改成了几个短句,学生觉得表达方式变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总结出改写方法,再让学生试着将文中一些特别长的复杂句改写为短句,让文意简洁明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老师结合学生的答案给出相应指点,最后师生共同得出长句改短句的三种方法:(1)找出长句中较长的定语或状语等附加成分;(2)把附加成分分别变为几个短句;(3)运用代词或关联词语使句子贯通,同时语言尽量有文采。这样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得出的方法指点,不是板着面孔讲道理,易于接受,而且能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语言分析给说明文教学植入新活力。

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让学生体味文章的表达之美,掌握炼字、修辞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了解语言美化的方法:巧用多种修辞、善用各种句式变换、注重细节描写、精心选用字词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法规律的总结属于语言分析的范畴,没有语言分析的语言学习缺少理论指导,是盲目的,感性的。

篇6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汉语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受益者,也是践行者,将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的一个重要群体和主体,这正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所在。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直接的课堂教学经验,在实习和初次教学时会碰到很多问题。本文从教具使用、教学形式以及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对外汉语的课堂注入文学元素的可行性,以期为对本文由收集整理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实用性

花样翻新的教学用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每节课都使用别出心裁的教具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地创造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具外,我们应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那些最为常用的教具,如:卡片、多媒体、板书等,将这些通用教具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

1.带有古诗词的卡片 卡片常用于对陌生拼音字母或汉字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将单一的字母或汉字

集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克服学生对拼音和汉字的畏惧心理,通过一个个卡片让他们迅速掌握理解生字生词。教师在此环节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简单的中国古诗词,清楚地标注出音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中国诗词的韵律。并视情况进行表扬,这样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并更积极地配合课堂教学。卡片教学的特点在于灵活多变、善于组合。教师在教授语音、词汇、古诗词的时候都可以使用。卡片内容依照教学的要求来设定,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组合卡片,游戏、考核环节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汉语词汇能力。

2.体现中华文化的多媒体 多媒体,也是我们传播博大的中华文化的便捷载体。一节成功的多媒体课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多样的节日图片、新奇的京剧脸谱、刚健的中华武术……凝固着厚重的文化气息的图片、课件,学生会真正对中华文明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好教师。多媒体生动丰富的图片和动漫效果是吸引学生最大的噱头。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多媒体的图片,学习汉语的目的被忽略了。所以教师在课前都要对上节课的图片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回忆图片的过程中讲出汉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对汉语的使用率。

3.简洁明了的板书 教师的引导是学习课堂内容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

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孔子学院的示范课在教授“我喝/吃什么”时,先将固体和液体的食物名词分开教学,使学生习惯了两组不同的词汇,板书的时候也将这两组词汇按类别分开,最后才引出“喝”“吃”的概念,学生做练习时也是正对黑板上两组不同的词汇进行组合。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和板书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剂课堂气氛

1.口头表扬经济实用 教师的表扬是最廉价的奖品,却能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向上。只要学生表现出一点进步,教师就应该点出学生的姓名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在无形中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促动他们效仿,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整体积极性,达到有效地稳定课堂秩序效果。教师在教学或学生练习的环节里,发现了学生有读音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进行正音,如果学生不断读错,教师应暂停正音的动作,对学生提出表扬以资鼓励,一味地正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2.小奖品特色新颖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希望个人的表现能够得到表扬,但是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一点评,课堂小奖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弥补办法。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意外的惊喜:折叠的纸房子、纸飞机、风车;写着唐诗宋词的小卡片;精致的贺年卡、彩蛋等。这样学生会更加喜欢上汉语课,这种方式在孔子课堂的教学中屡试不爽。如果教师能把学生获得这些小奖品的欲望转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课堂秩序将井然有序,课堂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3.特殊情境引导教学 课堂情境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努力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尽量创造出“全中文化”的情境教学模式,把他们的生活拉进课文,用汉语演绎他们的生活,让汉语播撒在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教师还可用不同的情景引导学员进行不同领域的词汇、语句扩充。例如教授诗歌《沙扬娜拉》时,可以带领学生深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人的心境。

4.汉字魅力吸引学生 在教授汉字时,教师可以借助甲骨文、金文、大篆等象形文字来完成教学。学生对“象形图案”十分有兴趣。通过图案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汉字曾经都是一幅图画。教师在黑板上写了“日”“月”“山”“水”的象形字与简体字,让学生连线。在大部分学生为自己找对了答案而自喜时,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根据图案猜测简化字的意思。”学生一个个积极提问抢答,都能猜出正确答案。这是一个经典的教学案例,正好说明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能够唤起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5.课堂练习趣味多样 在最大限度保证课堂中文环

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小游戏、小练习。在游戏的环节里加入中国元素,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学生不但能逐渐掌握课堂语言,更能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终学会使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想要确保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趣味,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营造气氛。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模仿,此种形式类似话剧表演。可选的作品有《阿q正传》《茶馆》《骆驼祥子》《雷雨》等。这种借助影视作品的课堂形式虽然活泼,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水平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

 

三、努力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1.规范教师的普通话,保证语音的正确性 教师在授课和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音标准,语速适中,断句分明。只有发音标准,学生才能学到正确的读音。只有语速适中,学生才能听出语法的结构。只有断句分明,学生才能理清课文的内容。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段落,从而很快地提高汉语的听说能力。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生字词练习时应当多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达到了学生要求用汉语进行交际这一目的。

2.提高对错误的容忍度,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在课堂教学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对错误的容忍度。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不能过分要求,毕竟汉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外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但在学生出现偏误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将简单的错误和偏误消灭在课堂上。但在课堂上正音、纠错的同时,一定要保证课堂的完整性,不能让正音和纠错影响了课堂的主要节奏。这种节奏的把握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总结锻炼。

篇7

关键词:语法教学 创设情境 课堂活动 引趣激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的不断更新,这种以应试为目的、只注重知识而忽略语境的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改变语法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尽力让语法学习回归到真实生活场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以下就是我积累的一些教学案例。

一、联系生活经历创设情景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于英语中的很多语法现象难以掌握,时态就是其中棘手的内容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汉语和英文的语法差异造成的。因此在学习时态时,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初中和高中的学习经历,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从众多时态中选择适当的时态来表达这个情景。如:

1.我来这所高中前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过去完成时)

I had learned English in No.1 Middle School before I came here.

2.我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一般过去时)

I had learned English in No.1 Middle School.

3.迄今为止我在高中已学了三年英语了。(现在完成时)

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three years in this senior school.

4.上大学后,我会继续学习英语。(一般将来时)

I will continue to learn English for four years in the university.

5.到大学毕业时,我将学了十二年的英语。(将来完成时)

I will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twelve years before I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二、结合时事创设情景

虚拟语气是高中语法中另一个难点。汉语里虽然也有虚拟语气,但结构简单得多,只要加上“如果”二字就解决了问题。但是英语中的条件虚拟句则要改变主从句谓语动词的形式。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根本就记不住,费时又无效。

因此在复习这个语法点时,我以“汶川地震”及“2008年奥运会”为创设情景的素材。因为这是08年影响深远的两件事,同学们记忆深刻,但又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如果要求他们将自己与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他们自然就会运用虚拟语气来,对于动词时态的变化也能轻松接受。

三、利用媒体图片创设情景

定语从句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众多语法点之一。在复习定语从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件中插入很多球星和歌星的照片。让学生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明星,然后要求他们描述这个明星的特点。要求学生先造两个简单句,然后再将两句连成一个复合句。学生在将两句连成一句时必然考虑到要对作为从句的句子进行改写,而不能将两句简单地叠放在一起。这时我就会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提示他们可找出两句中相同的部分,再根据句子成分进行修改,并趁热打铁将定语从句的连接词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使用。

四、利用游戏设计情景

高中生对于情态动词的用法也是一头雾水。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情态动词的部分用法,这部分内容已先入为主,阻碍他们进一步了解新的用法。

针对这种情形。我决定以游戏为突破口,创设真实情景,让他们“身临其境”,接受情态动词的新用法。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一天,我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

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总结初中阶段学习的情态动词的用法。第二天上新课前我检查完成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同学归纳的很具体也很完整,而一小部分同学完成得不够好。我就根据这种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设计了几个情景,涵盖了情态动词的主要用法。前三个例句涉及到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后两个例句与完成较差的同学有关。

总之,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内化。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即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是师生相互合作的“双边活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语法教学

一、灵活使用教材,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中有些语法项目的编排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有些语法项目所涉及的用法不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根据教学语法的系统性原则和循序渐进、阶段循环原则,作者认为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灵活使用教材。

(一)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作适当的集中和归纳

教材中语法教学材料具有螺旋式编排特点,但其缺乏系统性,学生学的可能是些零散的语言知识,接触的只是部分语法规律,很难系统掌握。所以在学生大量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教材中出现的同类内容适时地进行归纳与小结,按照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思想,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同一语法项目的认识,提高其运用能力。

(二)对部分语法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取舍和补充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如,情态动词的用法分单元介绍,但只涉及了must,should,ought to may/might,can/could等,而且所介绍的也只是最基本的语法要点,对其表猜测的用法只是一带而过。作者认为在介绍这些情态动词的用法的时候,应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情态动词还应包括shall,will,dare,need等;must,may/might,can/could表猜测时,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对现在的事实进行猜测,还可对己经发生的事情进行猜测,如: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for the ground is wet。同时还应提醒学生不同情况下表猜测的反意疑问句形式。

二、优化课堂语法教学,发展学生语法能力

鉴于目前语法教学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极少,且训练方式单一,致使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兴趣不足,语法知识薄弱这种现状,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课堂语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语法能力。

1.利用认知原则,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操练外语。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认为,各种语言的语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因此,在外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母语与外语的交叉对比分析进行教学,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分析和疏导错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2.课堂教学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课堂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操练为主。就教师而言,教师不应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语言交际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并且也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掌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讲,而应该是学生如何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

3.利用交际原则,开展丰富的、有实际意义的情景交际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各种语言情景,如对话、短剧、讨论等,既有真实情景,也有模拟情景,使学生在具有交际目的的语言情景中学习英语。进而发展成语言交际能力。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1.利用对比分析,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效应,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用汉语结构来表达英语,但这并不能否认母语的积极影响,母语毕竟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在英语学习的初级甚至中级阶段,我们还是用汉语去感知、理解英语,尤其在语法方面,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很多是一样的,比如句子成份、句子类型、多种词性的用法等。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度的对比,以便发现其中的异同及其规律,起到既能充分地利用母语,又能排除母语的干扰。比如词形的变化、冠词、语序等汉语中没有的,要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掌握其用法。

2.加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积极情绪,通常会伴随一种愉快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

能力。我们在语法任务的呈现上务必要具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1)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多媒体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计算机集声像文字为一身,它的多维信息传递,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多媒体的应用不但可以增强课堂的教学信息容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以实现,进而使教师的注意力能始终集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

(2)利用图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辅助教学。讲解各种时态时,利用坐标轴,就能让学生比较清楚明白地了解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表示的含义及时间概念。在讲现在进行时的时候,可给出一幅一家人在自家院子里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人们正在做的事情。

(3)将游戏、字谜、智力测验等用于语法教学。在学习定语从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猜谜语。课前教师先准备好卡片上面写有一些人名或事物的名称,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范例来描述并猜词。

【参考文献】

[1]仇斌彪.引而不发,深度挖掘,水到渠成——一堂英语语法复习课的教学案例[j].考试周刊.2008,(11).

篇9

摘 要:汉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门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结合的非常密切,不仅表现在日常的人际交流上,更重要的是对汉语词汇运用、汉语写作、汉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实践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生活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对接起来,让语文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多样性,同时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与兴趣性,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素养与基础语言把控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广告文案;视频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重要的教学科目,也是阶段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此,有效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优化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关键。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渗透与控制,将语文教学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案例的教学促进作用,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与实践具有更深、更直观、更贴切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拓展语文知识面。

一、利用电影、电视剧、广告等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1.利用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广告文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应该积极收集一些优秀的广告文案、营销策划等实践性强的教学辅导资源,让学生通过对文案中的文字组织、用词技巧、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与学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2.利用电影片段、电视剧片段等开展语文写作教学与教学延伸,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化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将视频教学纳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视觉感官下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质量,进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扩展。比如,老师在进行《再别康桥》的学习时,一方面可以播放朗b该诗歌的视频,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对康桥与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可以全面理解文章所要传递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二、创设语文生活化教学情境,做好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与统一

1.主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做好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工作

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中,老师应该主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做好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通过视频、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如在进行《回延安》的学习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看一下有关延安的图片与视频资料,拓展学生对延安精神以及延安理想的认知,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学习。

2.开展如辩论、演讲等实践性强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老师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要利用好辩论、演讲等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思维训练针对性明显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开展有目的的教学引导与辅导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实现初中语文学习知识面的扩展。

三、强化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控制与引导,全面优化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氛围

1.做好生活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有选择的管理与控制,保障语文教学的文明性与操作性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实则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地接触语文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扩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质量,因此,老师要做好对生活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有选择的管理与控制,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

2.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设计中

老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完成对自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找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优化等提出改进建议,让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过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保障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与运用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上,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认知、分析、掌握、扩展,保障学生可以更容易熟悉语文知识点,更方便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也才能真正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 大学语文 应用

大学语文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能力,对于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授课内容与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既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也不是“高四语文”,而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不同于中小学。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拓展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介绍给全世界,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完成作业,深化讨论,动手操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九章中《蒹葭》为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提前介入,独立学习阶段

如何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微视频成为翻转课堂举足轻重的一环。要针对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根据《蒹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精心取舍,整理筛选与《蒹葭》有关的资料,如《蒹葭》出处《诗经》的介绍,《蒹葭》中个别生僻字词的提示,名家对《蒹葭》主旨的解读,邓丽君《在水一方》歌曲的展示等等。创建教学微视频,营造意境,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中,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人文的熏陶。同时提出思考问题:《蒹葭》一诗的创作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招贤”说,“爱情”说等,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解读?提前介入的不单有学生,还有教师。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网上交流平台的互动交流、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并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为知识内化―合作互动阶段奠定基础。

(二)知识内化,合作互动阶段

1、个性化指导。由于教师在课前已经了解掌握学生探讨、交流情况以及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了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问题,所以课上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针对个别典型问题一对一、面对面独立讲解,效率高、目的性强。

2、任务布置。在个性化指导的基础上,汇总梳理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合作互动。以《蒹葭》为例,可围绕如何体会《蒹葭》这首诗中的“音乐美”和“朦胧美”展开研讨,并拓展阅读李商隐的《锦瑟》、顾城《一代人》。

3、合作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进行师生、生生讨论,畅谈各自对《蒹葭》这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理解,从“音乐美”当中感受汉语的魅力,从“朦胧美”中感受古诗词含蓄慰藉、迷离朦胧的意境,体会弦外之音、意外之旨,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与情感体验,从而树立好学习这首诗的信心。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学习资源组织、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充分考量,把问题设置、思考启迪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不使翻转课堂流于外在形式。

4、成果评价。如何检测学生对《蒹葭》的学习效果,提升对《蒹葭》的理解与收获,课堂即兴演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对《蒹葭》这首的解读及对自己的启示展示分享。既梳理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升华,非常切合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翻转后的课堂语文味会更加浓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互动性、主体性更强。

(三)资源反馈,巩固提高阶段

课后教师将课前的视频资料、课上的互动问题、实时生成的资源以及拓展资料制作成电子压缩包,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共享。电子资料既方便学生随时搜索查阅,也方便长期保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翻转课堂的兴起与运用并不是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抓好机遇,迎好挑战,应以翻转课堂为契机,努力探索、不断发展与大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天贞,田爱丽.“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追求及实践路径――华师慕课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