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题教学案例

篇1

 

在经济法课的教学中,已经普遍接受并采用案例教学这种方式。但是,如何才能恰当、正确地利用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通过对法学专业问卷调查的分析和多年案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经济法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的积累、选取和编写

 

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为了做好案例的积累、选取与编写,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和形式来完成。

 

(一)教学案例的积累

 

经济法教学案例的积累,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教师从以下三个渠道收集案例。

 

第一,相关的案例教学教材,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教学案例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法学系列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涉及经济法内容的案例摘取、引用,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

 

第二,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的法制节目,如中央电视台1套的今日说法、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一些涉及法律案例较多的报刊杂志,如《法制与社会》《中国法制报》《中国剪报》《法制文萃报》等。

 

我们将与经济法课程内容联系较大的案例记录下来,作为案例教学的素材。

 

第三,学生毕业实习及实践教学,教师给每位学生布置收集案例的任务,要求从法院、检察院、监狱系统收集案例,从咨询服务、法制宣传以及周边团场收集案例。

 

(二)教学案例的选取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而相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

 

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此外,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疑难性。

 

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并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浓缩性。典型案例的复杂性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能够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便于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并适时和适当地深入。教学案例的浓缩性能使师生在剔除了无效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教学。讲求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浓缩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案例的编写

 

按照教学案例的选取的要求,我们组织课题组对收集的经济法案例素材在选取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在编写中,依据统一体例、统一分析的方法、统一案例的评析、统一法条的适用,然后由课题组教师按自己专长的研究方向进行案例的编写。编写完后,进行交叉检查,最后再集中讨论定稿。

 

二、经济法案例的课堂讲授

 

为了验证编写的教学案例的可行性,我们在法学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进行了案例教学试验,经过案例教学的试验和总结,我们认为,在经济法案例的课堂讲授中应注意四个环节。

 

(一)案例导读

 

具体就是,将编写并印好的经济法案例在课前1、2天发给学生,教师提出一些要求,如相关教材内容、有关法条、达到的目的、存在的疑问等,使学生在阅读案例中,进入法官的角色,依法进行案例的判断与思考,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二)课堂研讨

 

在对学生引导和启发的基础上,进入课堂研讨。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或者全班座谈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将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阐述出来,大家在对这些想法和观点的比较和思考中,得到启发,最后达到解答案例的目的。

 

(三)理论升华

 

经过案例导读和课堂研讨,教师针对案例中反映出来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并做系统的理论归纳。这样,通过实践说明理论,从而达到理论的升华。

 

(四)实践引申

 

在学生理解了案例、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理论解答类似的案例,或者自己编写案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生把理论再运用于实践并引申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四个环节中,第一、第二、第四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第三个环节,教师成为主体,学生变为客体。在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方面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尽量少给学生提示,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同时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

 

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注意适当的提示;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较正。教师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不能只停留在分析结果的给付,而更应当注重分析方法的讲解,注意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分析结果进行充分的论证。

 

三、案例的课后评估总结

 

为了解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在课后进行了评估调查和总结。采取的形式有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学生个别谈话、教师讨论等。通过这些形式的调查,我们对调查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的对比结果(见附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相对于课堂讲授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创新精神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增多了。

 

同时,回收的问卷也显示出,进行过案例教学,或者正在进行案例教学的班级中,有95%以上的学生喜欢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并且希望多采用或者一直采用下去。

 

另外,在评估调查中和调查问卷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相当好的建议,归纳起来有:(1)在案例导读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编写的案例作为导读案例,由学生设问并主持。(2)在课堂案例教学时,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用在全国或某地区典型的法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设问。(3)经济法课的考核方式应进行改革,要把平时的案例教学纳入考核的内容。

篇2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讲授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创下毕业生历史之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经管类专业作为与市场挂钩最为紧密的市场之一,大多数高校无法为经管类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经管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样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无法提升。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在经管类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目前,大部分院校经管类院校,特别是G学校案例更是匮乏,都是教学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案例,教学中运用到的一些案例主要来源于教材、互联网等,来源渠道较窄。而且案例十分陈旧,很多是多年前的案例,跟不上企业实现的发展,缺少典型性,大多是“舶来品”,由此可见,虽然G学校经管类课程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搜集、整理等十分落后。

(二)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教学

笔者在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有相当―部分经管类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其实,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有很多的区别。案例教学是将案例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辩论、归纳出案例中折射出的原理,提高W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而举例教学只是在讲解理论时引用一些事例对理论进行强化,方便理解。

(三)组织实施过程名不符实

笔者调查显示,目前虽然许多经管类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讲授为主。在上课时把案例给学生后,教师不引导、不总结,这样的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是真实的案例教学。这些形象说明目前G学校案例教学名不其实。

(四)评价环节缺失或不到位

调查和访谈显示,目前G学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主要表现为:第一,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意案例的引导与传授,但是等学生分析出自己的结论时,很多教师并未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如几位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在评价时只给出教材的答辩,并未针对学生的结果评价,未及时引导学生。第二,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任由学生在偏差的方向浪费时间。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可能有片面性,难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结论,这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师过程中及时引导,纠正偏差。

三、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认识不足

(1)对案例教学法不受重视。案例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G学校经管类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知识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很容易导致案例教学在G学校很难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案例教学在G学校发展慢的原因之一。

(2)课程规划不合理。经管类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案例分析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在课程规划时,很容易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对案例教学认识不足,案例教学操作有难度。实施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基本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在G学校经管类案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越俎代庖,引导过度,而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缺少主动思考的习惯。这实际上没有理清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二)教学条件的限制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应该采用小班教学,但在G学校常用的是合班教学,一个课堂通常有60人左右,这样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就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对第一位学生对案例的讨论有充足的时间。

(三)教师与学生与实施案例教学有差距

(1)教师与实施案例教学有差距。一般而言,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并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讲”到“引”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好案例教学。而G学校经管类教师目前普遍存在工作负担重,时间有时间有限的困难,学生也没有组织针对案例教学的培训,很多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感到力不从心。

(2)学生能力与实施案例教学有差距。一般而言,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原理,以及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案例教学比传统的讲授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G学校由于案例教学氛围不够,学生在案例教学前也通常不会预习,导致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效果就大打折扣。

(四)案例库建设滞后

教学案例库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案例从最初的筛选搜集,一直到最最后的整理构思编写需要非常强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需要专业小组才能胜任,而目前G学校,案例库建设落后,没有专门的教学案例编写人员,也没有针对案例编写工作立过项,完全依赖任课老师自己搜集、整理,但受到精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G学校经管类案例具有―定局限性。

四、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经管类案例库的建设

为了解决G学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高质量案例缺少的问题,建议以立项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教研小组,专门致力于案例的撰写工作,并且可以作为一项长态化的工作去完成,建立完备经管类案例库。而且定期组织案例交流活动,实现多个系案例资源共享。并且组织对每个案例进行评审,优秀的案例给予奖励。

(二)加强对经管类教师案例教学的培训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相比,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组织能力、临场应对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G学校相关部门在教师继续学生和培训方面多做一些努力,将教师送出去参加案例教学相关培训,多与其它兄弟院校组织案例教学的交流,并且在学校内部多组织案例教学的比赛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重视与传统教学法的结合

案例教学虽然有众多好处,但是也有缺点,如案例教学不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传统的讲授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必须将传统讲授教学与现代的案例教学相结合起来,每一章选择一二个知识点进行案例教学,或者在讲授完相关知识点之后,对于重点核心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做到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合,优势互补。

篇3

(《高二》年级《物理》学科《选修3-4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1)理解回复力的概念。(2)会用动力学的方法,分析简谐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3)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水平弹簧振子中动能、势能、总能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第一节学习了什么是简谐运动,知道了位移-时间图像是正弦函数的运动是简谐运动。第二节又学习了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当然前两节我们学习的是简谐运动是怎么样的,而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物体为什么会做简谐运动以及判断是否是简谐运动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

2.进行新课

师:回顾一下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是什么样的?

生: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合外力为零。匀速圆周运动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大小不变的力。

(演示实验:拿出弹簧振子,让弹簧振子振动起来。要学生观察,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师:猜想简谐运动的受力会怎么样呢?

生:好像与圆周运动有点类似,总是让振子回到平衡的位置。

师:那力的大小上呢?是不是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小组讨论完成课案中导学问题。(开始讨论)

导学问题1: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当把振子从静止的位置O拉开一小段距离到A再放开后,它为什么会在A-O-A'之间振动呢?

(1)什么是回复力?

(2)回复力是根据力的 (选填“性质”或“效果”)命名的,可能由合力、

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3)按照你的理解尝试简述回复力是怎样起作用的?(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1:回复力是指将振动物体拉回平衡位置的力。所以它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回复力可能是合力、某一个力或某几个力提供。

师:非常好,先给你加1分。但是第二个空为什么你要填“某一个力”?

小组代表1:图示的情况就是。图示情况弹簧振子是受到一个力:弹簧弹力。而这个力就提供了回复力。

师:再加1分。

小组代表1:回复力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所以振子离开平衡位置就将会被拉回来。

师: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些?回复力起作用的时候似乎有点什么规律?

小组代表2:振子离开平衡位置越远,回复力就越大,就越想把振子拉回平衡位置。而且位移与回复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师:加1分。把两位同学的回答总结如下:振子由于惯性离开平衡位置,而离开平衡位置系统就会提供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正是这一对矛盾才使振子形成了振动。

师:经过研究,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是F=-kx,正体现了刚才我们说的离开平衡位置越远回复力越大,那么这个负号是什么意思呢?

抢答:表示F与x的位移方向相反。

师:加1分。力与位移都是矢量,所以这个负号表示的是方向。

师:顺理成章的,既然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有这样的特点,反过来这个特点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的方法。我们重新给简谐运动下个定义: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导学问题2:作为一个振动系统,弹簧振子的势能与弹簧的伸长量有关,动能与小球的速度有关。请完成下表:

师:完成上表并小组讨论:总的机械能=任意时刻的动能+势能= = = ,简谐运动的能量大小如何判断?

学生代表3:总的机械能等于平衡位置时的动能,等于最大位移时的势能。可以看平衡位置的速度或者振幅来判断简谐运动的能量。

师:加1分。振幅是最直观的,对于同一个弹簧振子来说,我们一般看振幅的大小来判断简谐运动能量的大小。

3.课堂练习

演示: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判断是否是简谐运动。(本题给学生示范解题过程)2、3题学生抢答分别予以加分。

4.课堂测试

学生上黑板板演。予以加分。

5.课堂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生:知道了什么是回复力,学会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知道振子在振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学校提倡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探究气氛浓郁,完全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2)导学思路很流畅。这节课的课案我摒弃了过去单调的知识点填空的形式,结合学生认知过程,不照本宣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导学问题多样性。每个导学问题都经过仔细考虑,并且前后紧扣,知识点连贯,一气呵成。习题选取也紧扣前面的知识点,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4)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和学生融入一起,探究过程我们只是辅助,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喜欢上课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探究,拉近距离,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2.不足之处

篇4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工学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在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评价总结三个阶段教学要点的基础上,以交通控制案例课程为例,重点从问题设计、问题引导和成果展示三个方面介绍了具体的教学安排。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91-02

一、引言

对于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工学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设置理论课程之外,往往要单独配置案例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案例课程往往是理论课程简单重复,或者过分强调案例而与理论知识缺乏联系,难以达到通过案例巩固理论知识并综合应用的教学目的。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以问题为中心和驱动力,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需要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学生需要综合所学知识,通过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才能解决问题。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出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边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哲学家波普尔、心理学家杜威、理学家布鲁纳、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医学家巴罗斯等人先后提出了“问题理论”、“教学五步”、“问题一发现法”、“问题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一系列围绕问题组织或设计教学活动的理论。并且通过多年来的反复实践,发现其在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考虑到参加案例课程的学生都是经过了专门的理论知识教育,为了增加案例课程与前期理论课程的联系紧密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引入问题导向这种教学方式。本文以交通控制案例课程为例,研究其具体的教学策略。

二、问题导向教学要点

教学活动可分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评价总结三个阶段。采用问题导向教学,在上述三个阶段中需要注意以下教学要点。

1.教学准备阶段。对问题导向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周到的考虑,具体要点包括:①知识梳理。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其相互关系,为系统地设置问题做好理论准备。②问题设计。分层次地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从运用单一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向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复杂问题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使用技术语言进行沟通、团结协作克服技术难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2.教学活动。这一环节需要教师与学生间形成良好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要点包括:①任务布置。每5―8个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课程的每个阶段,清晰地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呈现给学生。②理解问题。教师呈现问题之后,应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反馈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包括提示相关知识点、参考书目、考虑因素、相关信息收集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等。③探究问题。通过分工协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处理直至解决问题。④定期反馈。学生定期汇报进展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必要的指导。这一方面可使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有持续的清醒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及时自我纠偏;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可凭借学生的反馈信息提供必要的指导。

3.评价总结。综合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具体要点包括:①成果展示。学生确定解决方案后,以书面报告和汇报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②教学效果检验。以书面或答辩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③成绩综合评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学习成果相结合,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明确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各阶段的要点,下文将以交通控制案例课程(研究生专业课)为例,进行教学安排的介绍。

三、问题设计

在教学准备阶段,如何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根据交通控制案例的先修课程――交通控制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学习的控制方式包括单个交叉口定时信号控制、单个交叉口感应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干线交叉口联动信号控制和区域交通信号控制。需要掌握交通控制类别及其选择依据、相位相序设置方法、黄灯时长、绿灯间隔时长、损失时间、信号周期、绿灯时长分配、相位差等关键控制参数计算方法。为了使案例课程与先前的理论教学良好地衔接,同时给学生逐渐适应问题导向学习的过程,问题被划分为基础型问题和综合型问题两大类,分两个阶段布置。其中,基础型问题主要通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信号控制参数确定的共性问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回顾和总结;综合型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案例,综合运用交通控制的相关理论,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处理、方案制定、评价分析这一过程,形成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问题的设定及所涉及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

四、问题引导

在教学活动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适当的引导,协助学生理解问题、探究问题并解答问题。在交通控制案例课程中,对基础问题和综合问题,分别可通过推荐参考读物和分析重点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解决思路。对于参考读物,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分为教材、现行规范、专著手册三大类。教材:提供最基础的分析方法,选用人民交通出版社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现行规范:提供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包括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适用规范(GAT527-2005)、人行横道信号灯控制设置规范(GAT851-2009)。上述规范主要对各种交通方式信号灯的设置条件及控制方式进行了规定。国内外专著手册:提供先进的思路理念,包括《城市交通控制》、《交通信号控制指南――德国现行规范》(RiLSA)、《Highway Capacity Manual 2010》、《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主要对交通控制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介绍。对于综合问题,明确问题的解决思路最楣丶,因此可从所需完成的工作和主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给予学生引导。本课程中除常规的交叉口几何尺寸、车道数和各流向流量外,针对复杂交叉口定时信号控制应特别对通行模式、渠化设计和行人自行车交通进行考虑;针对城市干道线协调控制则应对交叉口间距、交叉口间关联性和机动车运行速度予以关注。

五、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科研及技术人员重要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使用技术术语描述方案及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成果展示环节中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报告,并以汇报答辩的形式介绍方案。教师可对成果展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交叉口几何布置、信号相位相序、信号配时、多交叉口线协调控制以及方案评价,可采用AutoCAD、Synchro以及Vissim等绘图及交通仿真软件实现,如图1所示。

六、小结

本文通过对交通控制案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对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法,实践表明,本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清晰感受到理论课程学习各个部分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选择合适技术方法,确定解决方案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参与能提高认同度,通过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必要的指导,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相比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同度,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其学习热情。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分组完成特定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4.增强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通过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的实践尝试和教师的理论指导,主要反复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有了持续的清醒的认识,通过不断地自我纠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力。

当然,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对问题的理解把握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在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以及对学生完成进度及问题反馈等方面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枢,译.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00.

[2]薛继东.“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S3):76-78.

[3][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原苏联]马赫穆托夫,著.赵玮,等,译.问题教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美]德莱尔,著.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77-80.

篇5

【关键词】《治安管理学》 “教、学、练、战” 一体化

警务实战能力培养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警务实战能力培养的成效,关系到是否能够满足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有必要对新形势下警察院校学生警务实战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求探索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提升警察院校警务实战教育的水平,从而为公安机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有效驾驭复杂社会治安、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合格人才。笔者从事《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多年,本文结合在深圳大运会期间与安保学警跟班教学的体会,谈谈《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战、练”一体化的方法。

一、《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含义

“教、学、战、练”一体化中的“教”,是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学”,是指学生的学校内外的学习;“练”,是指综合训练与专项训练、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战”,是指仿真模拟实践与全真实战实践、应急处置实践。教为学,学为练,练为战。以实战需要主导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指导模拟演练、参与真实实践。使教学从“课堂理论为中心”向“现场实践为中心”的转变,学生学习从“懂不懂”向“会不会”的转变。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

《治安管理学》“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治安学人才培养模式,它基于警务实战分析,营造与警察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为此,应按照治安执法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要素,实施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相衔接的专业教学训练,实现教学训练从“课堂为中心”向“现场为中心”、“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二、《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末期,公安学界就已经开始关注《治安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治安管理学》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内容与公安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治安业务技能训练薄弱”“治安学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建议实行开放式教学,促进教学实践一体化,把技能培训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的重点来抓,强化治安业务教师实战能力的培养,实行跨区域教学联合,打破地域界限,形成治安教学大综合的格局,加强《治安管理学》教材体系建设,突出业务教学实战性。较早的提出了业务教学的实战性趋向。2008年6月,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中编办、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公安院校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进公安教育体制改革。同年,公安部下发并实施了《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开始实施公安教育体制改革。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招录模式、培养方向、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在培养模式上,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主要面向基层、实践操作,突出实战技能的教学。2009年10月,公安部党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全面提高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这就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深圳大运安保中《治安管理学》“教、学、战、练”一体化的可能性

从7月20日开始,江苏警官学院等全国16所公安院校的20400名学警会聚深圳,出现在了深圳大运会的安保队伍里。笔者结合在深圳与安保学警跟班教学的实际,谈谈《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战、练”一体化的方法。

1 教:在以实战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中教学为先导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知识与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科学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分析方法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理论。必须按照公安部提出的“公安教育要为公安实践服务”的要求着手进行《治安管理学》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既要继承发扬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同时又要不断研究推出新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联想、感悟和创新能力。

一是丰富教学形式及内容。授课教师认真集体备课,积极探索符合实战要求的方法,大幅增加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使教学气氛活跃,授课取得了预期效果。实际操作方面,深圳南山学警分场馆、分岗位参加了由相关部门组织的防爆安检、交通管理、内场控制、指挥室、重点部位、前院管控、远程安检、检查站等岗位对接。防爆安检人检岗位的学警还参加了驻地公安机关组织的手探强化训练。通过实际教学,同学们提高了安保技能,增强了对自身岗位的理解,为做好大运安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主动邀请实战教官授课。在开幕式、闭幕式前夕,针对在大型活动中如何开展现场安保,专门邀请大运会开闭幕式现场副总指挥廖秀雄副局长从预演的基本内容,场馆的基本情况,场馆巡视的工作职责,以及对学警的工作要求四个方面为学警们做了生动而详实的讲述,使学警们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

2 学:体验式学习是学生较好的认知方式

从人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心理来看,体验式学习是学生较好的认知方式。体验式教学是联系要学习的知识,把民警执法执勤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模拟、实景演练或现场再现的方式,让学员亲自参与体验执法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领悟的境界,促进知识整合和能力的重新构建,使理论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具体包括:

一是安排部署到位。安保学警指挥部组织相关业务指导老师指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对如何开展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安保学警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结合学警在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方案,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部署;为保证学习教材,除发放指定的安保培训资料以外,《治安管理学》授课教师还印发了相关的学习资料,组织学警开展学习工作。

二是学习方式丰富多样,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治安管理学》授课教师现场教学的作用,利用工作交流会、学生代表会等会议,组织观看录像讲座、听讲解、看纪录片。同时,通过展板、海报等形式向学警进行安保培

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在深圳南山公安分局举办的由公安大学、刑警学院与江苏警院学警参加的知识竞赛,促进学警共同提高。

三是将学警与深圳市公安局安保民警合理分组,实行团队“场馆化”运作。从切实提高安保民警的处置能力入手,区公安分局先后针对性地开展了防爆安检、指挥室岗位等一系列培训。每周末组织全局学警收看大运安保知识讲座,通过培训,让安保学瞽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同时,编写《场馆安保处置200个怎么办》手册,所有安保学瞽人手一册,对可能遇上的各种突发事件如何处置进行了规定,确保民警熟悉工作流程和要求。编制各大运场馆的安保运行手册及应急预案,做到心中有数。据悉,参加场馆安保的400余名民警实行实名制,做到“定岗、定责、定人”。

3 练:警务技能和实战训练是对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

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使原先有些不可能让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可以通过深圳大运安保模拟教学中予以弥补。

(1)结合各级督查部门的明查暗访。比如,在《治安管理学》课程中治安检查部分的传统教学时,学生总认为简易操作,难度不大,对“治安检查”的概念掌握也是一知半解,都知道“治安检查是指治安管理主体为了掌握治安管理相对人遵守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情况,防范、发现违法犯罪嫌疑和安全隐患,依法对场所、人员、物品、证件等进行了解、观察、审查、核实所采取的措施”。至于在公安实践中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安检技能,授课教师与学生心中都没底,但在大运安保中能够通过在实战岗位中,各级督查部门的多次明察暗访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7月28日,一名内部人员在接受例行安检时,学警金属探测器发出警报,进一步检查时,发现其身上带有枪支。于是,两名学警使了个眼色,上前将其制伏。原来,这次测试事先未通知学警,所以当学警发现异常后。还以为遇到了突况。8月1日,同样是在例行检查时,学警发现了某人包内有可疑物品立即警觉起来,并通过特殊方式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其他同学。仅仅几秒钟,其他两名学警迅速将该人制伏,同时迅速将现场人员撤离。原来,这同样是一次试探行动,而此次测试采用的是“爆炸物”。

(2)反复多次参加演练。至于《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解读,在传统理论教学时。学生只是对相关法条进行记忆,以便考核。实际掌握情况怎样?怎样巩固与提高?这些问题均需要在经过学生在多次实践演练后才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比如,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学警均参加大运会开闭幕式演练。演练期间,参战学警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各司其职,严格按照深圳市大运组委会和深圳市公安局的要求,顺利完成了出入口控制、内场控制、看台控制、重点岗位巡逻、宾馆远程安检等安保演练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闭幕式主要针对《治安管理学》课程中的“巡逻勤务”“值守勤务”等知识让学生反复演练,演练时授课教师将安保学警分成4个责任区,与安保民警混合编组,由安保民警任指导老师,对闭幕式所在地深圳“世界之窗”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按照区域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在闭幕式主会场所在地,深圳市福田公安分局500警力在广场内进行安保控制,而以学瞽为主的警力则以环形墙为分界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环球广场沿台阶向上环形走道区域属巡控范围,安排人员动态职守,经过反复多次演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战:大运安保中学警实战能力提升是实现教学训练与实战结合的必然选择

公安院校与公安基层实战单位联合开展岗位警务实习和实战综合演练活动,是实现教学训练与实战结合的必然选择,即“训练一实战一再训练一再实战”的教学模式,训练内容从实战中来,再到实战中去,战训相长。要学会在实战中学习,以用促学,学之求深,达到用之见效的目的。大运安保期间《治安管理学》任课老师授课时,除了根据宏观治安态势适时调整学员布局、人员安排和班组勤务等方面的工作,还针对学警安检执勤中的一些共性、突出问题,按照“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及时组织开展车检、人检实务辅导等内容的专项训练和业务培训,切实做到寓学于训,边战边训,使学警们在实战中逐步适应岗位要求,掌握工作要领。与此同时,参战师生还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邀请场馆领导、带班民警向学警传授工作经验,请治安业务出色的同学来分享心得,鼓励同学多思考、多总结、多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授课教师全程跟班管理,经常到各岗位与民警沟通交流,了解学警工作情况,协调各方面工作。这种战训结合的学习、勤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效能,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执勤活动的高效开展。

在讲授“公安检查站”相关概念时,以前,笔者在课堂上强调“公安检查站是区域联勤联控的重要环节,带动了各地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体现了警种协作、区域联动、一专多能、联勤联控的新型警务理念”。传统教学时,学生并没有直接的体会,对检查站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系以及公安检查站在大型活动安保区域协作、以面保点的典范作用认识不清。在大运期间,深圳市同乐公安检查站是深圳大运安保的重要防线,江苏警官学院56名学警自接防以来,结合自己学习《治安管理学》的学习情况,增加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新媒体;案例教学;微课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要求,以各种真实案例作为资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师生间双向互动、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后应对各种复杂情形的决策与行动能力。因此在儿科教学过程中,安排讲解临床案例的诊断与治疗,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再由老师从旁引导,及时纠正错误思维,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中复杂抽象的概念与机理。通过开展儿科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过的医学原理解释并分析儿科临床疾病,从而使其亲身感受到临床案例中如何诊断及每一项治疗的作用。而前不久根据国家教委对10所高等医学院进行儿科等学科教学评估中指出“当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低下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产生该问题的根源,即在医学院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缺乏基础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教学的过渡,二者出现脱节现象,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理论考核过关的实习生临床能力欠缺的问题。如何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实现课本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将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儿科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很大的启发性。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是传统教学中以老师教授为主,而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它所提倡的不是要求学生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获取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1.案例教学的理念。

在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特定环境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负责协助学生理解案例,从旁指点,并适当引导。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改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求知。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以多媒体为辅助,通过课件直接显示案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也是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典型案例的选取。

授课时选取的案例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医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授课重点紧密结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配合多媒体教育手段,结合新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和把握课堂教学的45分钟,并提前将课程教学的内容共享到网络资源上,为学生的提前预习提供资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医学教学案例的选取,对带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每个典型案例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熟悉与儿科紧密相关的其他各类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同时精心选取案例,充分备课,反复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并提出各种疑问,只有自己储备了海量的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医学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任课老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于课下查询相关资料,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互动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现在教育理论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角色,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医学原理的感性认识,引导和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下去图书馆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2]。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相关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新媒体使用技能。

教师培训是师资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当今高校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医学院教师除了掌握课堂上必备的多媒体操作技术,还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据有关统计表明,医学类教师因为往往有临床工作的压力,大多只对Powerpoint比较熟悉,而没有时间去选取并应用其他教学类软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连PPT制作都不熟练,授课还停留在传统的板书模式上,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显得刻不容缓。各医学院师资培训中心应制定持续、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保证与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2.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覆盖所有的医学类课程,推出基础医学、内外妇儿、护理、预防等其他医学类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与教学资源的云共享平台,让学生可以下载并提前预习,避免学生对PPT课件内容的生疏,或因上课节奏过快而导致学生对重要内容印象模糊,并通过在线学习实现互动。通过案例教学对专业课中理论概念的讲解,并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还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科研水平,为后续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为信息化社会培养了高端医学人才,顺应了时展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国内医学院的课程多半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该方法的教学效果和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实施,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与内容,考核时既要注重理论的记忆与掌握,也要注重知识的临床运用,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强调课堂互动、案例讨论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平时考核的内容中,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四、结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从古至今,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多年来医学教学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面向的群体———医学生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的速度很快而且求知欲强,不喜欢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又由于经历了过去12年的中等教育经历,以及高三最后阶段的冲刺历程,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兴趣大减。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案例教学显得非常必要,而从目前的医学儿科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来看,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课堂,从实践环节角度来说,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非常形象生动,对于某些复杂的医学原理和规律能直观地予以显示,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量覆盖面极广的儿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案例教学内容清晰与直观,方便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医学原理,在案例教学的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儿科疾病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后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拓宽知识面,形成发散思维。多媒体案例教学手段也存在一些缺点,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工具,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是每位教师的职责,需要不断地去实践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宏晨,高丽.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07):2420-2421.

篇7

物理实验课程是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实践课,不仅能使学生在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上得到系统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实验素质与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X教学模式。

X教学模式即四个教学层次,三个信息化的互动教学环节,两个动手体验。

1.四个教学层次。根据《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将物理实验分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个教学层次是引导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介绍、演示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觉得“实验真有趣”;第二个层次是基础性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应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等,并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良好实验习惯;第三个层次为综合性实验,即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实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能力;第四个层次是探究性实验,实验过程主要在“材料物理与仿真”创新实验室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物理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三个互动化教学环节,首先,建设网络在线资源。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我校应用物理X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进行共享(X)。主要有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虚拟仿真实验。

其次,建设支持鼠标屏幕交互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验项目可以从X中见到,方便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预习、模拟操作和复习,并与真实实验相结合、互补,建立虚实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机制。

第三,建立了“物理教学”微信公众号号,推送教学图文信息、微视频和教学安排,目的在于创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通过该微信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将此类教学资源与虚拟仿真实验合理搭配,实现了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3.两个动手体验。第一个动手体验是课堂上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自己录制实验视频,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录制自己的实验操作视频(有的学生还配有声音),虽然存在许多瑕疵,但是对自己尝试录制的处女作仍然很有获得感,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体验的实验课记忆牢固,难于忘记。课堂上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与别人交流后发现自己缺点时会反复操作,以求达到更好,从而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第二个动手体验是科技制作,主要在课后完成。科技制作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制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实验原理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课后制作。如学完非平衡电桥后,制作温度计;

二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

如以授权发明专利为基础,让学生根据图纸,制作出3D数字模型和实物模型,在制作过程中针对细节,学生会不断完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教师的深入交流,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二、物理实验课程X教学新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案例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52;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1-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范院校不仅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更成为培育下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师范教育学课堂,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场所。用案例教学法优化教育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提升教师的素养。用真实的案例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关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以及使用关键,才能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的效率。教育学课程是教育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从事教育行业所必修的课程之一。只有掌握了专业的教育学知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才能了解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最近几年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仍不容忽视。巧用案例教学法,弥补教育学课程的不足,对于大学生成长与进步均有益处。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

1. 教学案例真实可信

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影响着教学案例的教学价值以及权威性。所谓真实案例,是指案例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一件真实事件的描述。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所用的案例应当是系统且全面的,案例中不能只有事情的结果,还要有来龙去脉,有充足的论据。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去搜集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学。选入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的教学案例,应当来自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之中,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在使用教学案例时,教师也应当真实地讲述,不能夸大其词或者有意隐藏。只有这样,师范院校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有真实、全面的感受,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教育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之处,感受到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益处。

2. 教学案例具有矛盾冲突

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积极思考。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案例,可以给师生制造一个两难的教学情境,无论是选择还是处理方法都是未定的,师生可以利用课堂实践去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具有矛盾冲突,就等于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不需要参与到教育实践或者社会实践中去,就可以接触真实的教育事件,在案例中快速成长起来,了解更多的实践教育问题。利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组织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质疑,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是实现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

3. 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价值,就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教育工作的本质。典型教学案例中的各类关系更加全面,对应的教育学知识点较多,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利用一个教学案例复习与强化多个知识点,得出最科学的教育结论。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选择与教学情境、事件相符的教学案例,给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去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案例问题结合在一起。典型性案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现教育学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1.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准备环节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保证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学生已经学会或者即将学习的。这样的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强化已学知识、了解未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而适合于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的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中的矛盾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答案进行预设,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案例分析活动的方向。教师对案例本身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利用案例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教授新生时,鉴于其刚刚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热情高,但没有完全适应师范院校的教育模式,教师应该多多参与学生的案例学习,并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与分析案例材料,降低案例分析的难度。到高年级时,教师则要选择相信学生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只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小组讨论环节

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结合学生的教育学素养以及性格特点,分成实力均衡的小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像《人民教育》中的“蚂蚁唱歌”是教育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教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首先,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信心。其次,当发现一些小组偏题或者跑题时,教师给予引导,让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相关的问题。最后,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各个小组对于同一教学案例的不同看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与他人进行有理性的讨论。

3.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全班讨论环节

巧用案例教学法实施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但要重视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环节。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肯定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引导各小组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推动案例分析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4.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总结环节

在案例教学法模式中,从学生的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到班级讨论,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学习习惯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总结环节的内容。当班级范围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分析活动进行总结,向学生公布案例中所涉及的全部教育学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难点。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获取全部知识点,会给学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豁然开朗的情绪中感受到教育学知识的深奥以及学习的乐趣。在总结中,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案例分析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以此提高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思考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中积极创新,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法,让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给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借案例教学之风,给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创新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推动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范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4(12).

[2]刘建银.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与反思.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3]李砾.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学中的实际运用[J].亚太教育,2015(09).

篇9

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不少教师为了追新,盲目使用“课堂讨论法”,不管内容合适不合适,不管效果如何,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就去讨论。而讨论的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刚刚聚在一起,还没来得及讨论什么,教师已经招呼学生交流结果了。“分组讨论法”完全成了一种形式,成了一种应付的手段。下面笔者就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课堂讨论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设置讨论的内容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

(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的讨论,有利于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

知识的重难点,易于混淆的知识,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可能很快地记住内容,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同样的解题障碍。这时适时展开讨论,使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能有效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把握住知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正如叶圣陶语 “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不理解而又有讨论的价值的关键点,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上七上历史与社会《多种多样的社区》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就“我们的社区在哪些方面应加强与外地的合作与联系?怎样与外地合作与联系?”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涉及教材中社区的差异与社区间的相互联系等重难点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重点知识也一目了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

(二)结合生活实际的讨论,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疑点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因而,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在上七下历史与社会《大众传媒》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与弊”展开讨论,由于讨论的问题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所以通过讨论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三)拓展思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讨论的问题应考虑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学生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例如,在上七上历史与社会《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进行讨论:“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这个讨论的问题虽很简单,但是由于结论很多,学生的思考领域相当广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展开,同时,积极主动,顺理成章地获取相关的知识点。

二、合理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一)创设合理的讨论小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

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有记录人、汇报人、主持人等角色,使学生各司其职,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时,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二)安排合理的讨论时间。

教学中安排的讨论,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同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

(三)教师要做学习过程的主持人,讨论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学习成果的欣赏者。

篇10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traffic saf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which requi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ublic traffic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

Key words: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c transport;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9-04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的命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了多起公交车辆燃烧和安全生产事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加之近两年在雾霾治理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各城市分别采取不定期限行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压力,其中安全管理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本文首先主要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继而通过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对当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现状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我国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其安全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近两年来雾霾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观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 安检措施缺乏

我国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众以及便利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则使得公共交通运行安全处于公共安全范围内,即需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措施方面其经常应用在铁路运输、民航以及公路运输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这几类安检工作中,安全检查措施可以说是对出行安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车出行当中,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安全检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车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仅在乘坐时没有专人查验,且没有专人值守,根本无法判断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而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故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乘客携带汽油乘车、报复社会导致公交车爆燃的情况,因此导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伤亡情况,该种情况的出现,同现阶段我国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安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1.2 管理不到位

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建设中,科学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则会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前些年成都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事故发生之后,无法找到公交车安全锤,乘客在危险情况下不能够破窗逃生,同时,公交车存在较为严重的超载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厦门BRT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公交车已经发生着火情况之后,司机却没有立即停车疏散乘客,而是坚持将车开到站台位置停靠,在着火情况下,该种操作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对事故的发生以及扩大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此外,当厦门BRT完成建设之后,就已经有市民对BRT快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可惜的是,在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积极的采纳,并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部分情况的存在,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关联,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况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后续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况下没有做出正确处理导致事故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1.3 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

在公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往往会进入到一个慌乱而无助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识可以说是保证公众自救的关键依据,而在现今城市交通当中,公众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方面却存在十分缺乏的情况,如即使公交车已经满员,仍然要挤进去,并使得公交车达到了饱和,乘客在车上即使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该种状态下,如果因各类因素的存在发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拥挤的公交车当中,乘客逃生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公交车的运行过程中就做好最大载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发生,乘客下车自救的机会则将增大,也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对此,就需要能够积极加强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R,通过意识的加强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对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2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2.1 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科技加强安全监控

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遵循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集群调度系统、智能场站建设和公交站点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员工培训等投入,并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公交信息建设和服务,政府对涉及公众服务和行业管理等信息内容购买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细节虽然因城市而异,但是都有一个通用的模式,见图1。

2.2 加强安检

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在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在所有交通工具当中,飞机事故率最低,除了飞机自身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飞行技术保障之外,安检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飞机时,其所开展的安检工作十分严格,不仅需要在过安检时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携带物品的扫描,甚至是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而同飞机相比,公交车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检查,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谁也不能够掌握,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公交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交系统的运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公交系统当中强制安检。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检技术十分成熟,通过在不同公交车上做好安检设备的安装,则能够从技术层面对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进行杜绝。同时,在对安检设备安装时,也将会因此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对此,政府则需要能够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该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或通过对公交运营价格适当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设备带来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设备成本负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2.3 科学管理

管理的科学与否可以说是对社会现代化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要想真正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科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之前我们提到的公交车爆燃事故当中,公交车超载情况既是对管理缺位的一种充分体现,也是对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剧。作为城市公交公司,不应当不加变化的对公交车辆进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段人流情况对公交车辆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即在对本城市交通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流、增加运力以及科学规划等方式避免出现超载情况。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载情况的科学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够在城市公共交通当中做好运行方面的强化管理,即在做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对公交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将公共交通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门以及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维护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进行维护的重要措施,虽然这部分工具从外观角度看来并非关键内容、甚至在平时交通运输当中很少用到,但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4 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当中,做好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类安全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司机以及乘客都能够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形成基本的安全考虑,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时就能够做好各类安全内容的防范。在事故发生中,不会惊慌失措,在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开展自救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发生的同时做好帮助协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序逃生,降低灾害伤亡,可以说,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绝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认识就能够形成,而是同长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充分重视、严格落实,避免该项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需要在公众当中经常开展,无论是普通的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需要定期的接受这方面教育。同时,交通部门也需要在城市当中定期开展交通事故演习,加大媒体如报纸、电视对该演习活动的宣传,通过该种方式使公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共同实现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防范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所引起的危害。

2.5 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项内容,而同社会上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虽然在公共安全这个较大的领域当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前些年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中,携带汽油上公交车、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举动,即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怀疑其妻子出轨,为了对心中愤怒进行发泄所作出的报复社会举动。而在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举动的原因,即是到当地派出所更改年龄遭拒,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决定以此方式报复社会,并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安全网对交通安全事故预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当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诉求以及不满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释放,则可能会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对此,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原则,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使具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渠道以及途径,则不会因诉求无门导致绝望、不会因绝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除了做好群众正常诉求的满足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众具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社会安全网构建。

3 实践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关于推进本市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以巴士集团、浦东公交两大集团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业监管决策、企业运营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指挥”的总体指导思想,以一机三屏的方式,全面、实时整合、处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领域车流、客流、交通设施等多源异构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换,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一体化车载信息系统全覆盖(如图2所示);完成150个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设,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完成2111个POS机改造工作;完成945辆公交车的智能投币机的改造安装工作,试点265套客流采集仪对上下车客流进行采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与实时展示,以可变信息标志,展示道路交通状态等实时信息和交通视频(如图3所示)。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畅通了数据的采集渠道并实时传递,与公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块LCD55寸显示屏、1700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继而通过客流量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实时调控车道信息。4600余站点通过手机扫描设置的二维码标识,获知该站经停公交车的信息。基于智能手机“上海公交”APP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具有出行规划、线路站点查询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5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线路评价等互动功能(如图3所示),为新一轮智慧公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总体来看,公交监管系统可对企业服务质量、运营安全、运营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价,实现对人员、车辆、线路的过程化管理,增强行业优化配置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布设的能力,提高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4 结语

在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建设、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诉求。在上文中,我们对科学管理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安检工作的加强,能够避免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犯罪;通过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公共交通安全隐患消除的基础上提升交通工具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过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公众在形成较高危机意识的情r下掌握自救知识,减小事故伤害;通过良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则对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够从上述内容着手,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志龙.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理念[J].青年与社会,2013(12):44-46.

[3]章继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交通与运输,2013(03):55-56.

[4]吴晓武.广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09):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