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践动手能力对高校的学生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科学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重要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例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为以后的课程、实验、毕业设计以及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对大学教师而言,指导好课程设计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教师指导好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
1.1加深学生对重点课程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是每门课程都进行课程设计,只有重要的课程才能安排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所以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对重点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1.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由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于学工科的大学生而言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而课程设计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它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1.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过程、创新方法及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方式和方法探讨
大学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程设计的主体,所以大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性,要特别注意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学生课程设计的评分等。
2.1首先是课程设计的内容。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内容的选择。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很重要,一定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用性。大学教师选择课程设计的内容一定要把理论课程的理论和现实的应用结合起来,注重本门课程在工程当中的实用性,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很紧密。
(2)注重创造性。大学教师选择课程设计的内容一定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自己创造的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自己发挥创造。
(3)注重新颖性。大学教师选择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新颖性,不要一个内容一做好几届,一定要推陈出新。
(4)注重趣味性。大学教师选择课程设计的内容还要有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内容有趣味,自然就吸引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制作。
2.2其次是大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1)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对课程设计进行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要让学生先看一些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先进的相关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能够调动起学生在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根据相关的内容,利用国际互联网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教学资源,选其精华用于我们的教学,则教学效果会好很多。通过多媒体介绍大量的事物,这样的感性认识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把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
(2)课程设计中要体现创新性。一定要在课程设计中讲授创新思路、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 什么是创新,创新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步骤, 如何评估产品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3)课程设计的组织。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创新原则自由组合, 分组团队作业, 提出课程设计的具体技术方案。教师必须首先向学生介绍团队合作的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则、技巧和方法, 并在设计时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指导。
(4)综合点评, 根据设计内容确定课程设计的方案。选取学生提交的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若干, 并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的,指导学生选择创新课程设计的题目, 完成教师指定的具体设计工作, 例如: 电子产品参数的确定、设计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书等。同时课程设计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讲解、点评的时间应该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中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的详细讲解和点评,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配以生动的解说,熟练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们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想的深刻,记得牢固。同时在点评中用启发性,指导性词句,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关键部位和主要问题上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解放学生的口、脑,鼓励学生勇于对课程设计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使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
(5)课程设计产品的实现。利用学校各种实训中心和实验室的资源, 实施课程设计产品的制造, 学生动手自己操作完成,熟悉工作程序。
(6)在课程设计的产品制作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进行平等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 并通过实验大胆地进行各种探索,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将课程设计由被动的设计转变为主动的创新型课程设计。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因一两次错误而气馁, 更不要因一两次失败而放弃, 要耐心启发学生认真分析课程设计中的错误或失败的成因, 使之逐渐形成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课程设计中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由学生独立解决,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集中指导、讲授。
(7)总结答辩。学生以分组团队的形式参与答辩, 共同探讨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总结工作程序和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是如何合作完成一个设计题目的。
2.3大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中一定要建立一个好的评分标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评分标准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出勤率的考查。
(2)课程设计产品实用性、功能性的考查。课程设计的产品一定要可以使用, 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此项可以作为主要评分依据之一。
(3) 创造性考查。在课程设计中采用的元件及组合比现有技术是否有实质性的进步, 这可以作为参考评分依据。
(4) 新颖性考查。学生通过专利检索、查阅学校图书馆现有的资源, 了解查阅相关设计产品的参数、性能。
(5)课程设计论文的考查。论文的撰写格式要正确,方案设计的思路要清晰、明确。此项可以作为主要评分依据之一。
3综述
改革传统教学, 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其成效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而对其重要意义、可行性的认识, 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至关重要。大学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 才能使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元泽怀,李廷洪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慕课;课程设计;案例分解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计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尝试借鉴翻转课堂理念在课程设计理念、内容、实践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模式,并将该模式用于《产品逆向设计》课程设计中[2]。
1 课程案例(项目)描述
1.1 案例(项目)内容简介
根据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前期采集的激光点云数据,完成物品架各零件的逆向造型设计及物品架的装配、效果图与零件数据格式的转换。以“车载多用途物品架” 为载体,经整合教学内容等教学化提炼与处理后,设计工作任务。以实现产品逆向设计技能掌握,同时融入工业产品设计理念,逆向造型与图形处理技术。
1.2 案例(项目)选择理由
该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案例是由多个零件组合而成,其零件结构典型、能较全面地覆盖产品造型设计知识的应用;案例工作量适当,可操作性强,易于学生掌握。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逆向设计软件的操作,以及提升产品造型设计的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UG软件界面和操作步骤,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逆向反求工程技术的精髓与实际操作技能。
2 课程设计案例结构
课程设计案例包含以下三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对应相应的任务,将案例分解后以子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
2.1 子项目一
车载多用途物品架模型测量数据导入。对应任务的内容有:车载多用途物品架产品拓朴结构及功能分析;车载多用途物品架测量数据的导入。
2.2 子项目二
车载多用途物品架零件实体模型创建。对应任务的内容有:饮料锁扣模型创建;支撑架实体模型创建;锁扣实体模型创建;烟灰盒实体模型创建;活动壳实体模型创建;底座实体模型创建;外壳实体模型创建;活动盒实体模型创建;烟灰架实体模型创建。
2.3 子项目三
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实体模型装配与格式转换。对应任务的内容有: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实体模型装配;车载多用途物品架实体模型的格式转换与导出。
3 课程组织与实施
课程以大案例贯穿整门课程,将案例分解后以子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体验学做一体的新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大案例的分解,把“车载多功能物品架”分解为9个零件,即饮料锁扣、支撑架、锁扣、烟灰盒、活动壳、底座、外壳、活动盒、烟灰架,完成以上9个零件的逆向设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逆向设计技术中需要掌握的曲线造型、曲面造型与实体造型相关技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将融入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与图形处理技术等。
4 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程的慕课网络课程已在超星慕课网站上,本慕课课程只需连接上校园网就可以打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使用个人学号进行注册,选择相应的班级,选择相应课程,就可以开始使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关学习活动[3]。
4.1 课前准备活动
4.1.1 教师活动
(1)分析教学目标,制作学习任务单。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有效地组织起“翻转课堂”,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
(2)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并。视频和课件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通过视频和课件的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和呈现教学视频和课件教学资源。
(3)布置针对性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师针对教学视频和课件中所讲的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所设置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做的练习的反馈情况时刻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4-5]。
4.1.2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单,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如观看视频及学习课件等,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件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笔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掌控自己学习的步调。
(2)做针对性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做适量的课堂练习,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自己的难题,或者等上课时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彼此交流收获,进行互动解答[6]。
4.2 课中教学活动
在课中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提供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资源,检查学生学习视频和课件情况,还提供在线辅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在对课前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并根据网络中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学生可以通过报告会、展示会、辩论赛或者小型的比赛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经过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7]。
4.3 课后学习反思
课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慕课网站及其他方式留言互动,共同讨论本次课的相关主题内容,进一步学习反思。教师根据反馈的效果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如课前学习资源的增减,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序的安排,教学活动时间的长短等,以提高本课程教学(下转第64页)(上接第47页)效果[8]。
5 结语
本研究以《产品逆向设计》课程为例,开发了“车载多用途物品架”的课程案例,构建了大案例一案到底的课程案例结构,研究了慕课网络平台的课程实施与教学组织,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深觉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房毅,张先梅,钟,等.基于“慕课”的物理类微课程设计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24(3):60-63.
[3]杨小龙,何美丽.基于“MOOCs”(慕课)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5(2):440.
[4]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5]侍松门.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系统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3):37-41.
[6]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6,6.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课程群;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29-04
应用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重点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归于此类,负责培养输出应用型人才,即从事非学术研究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这些操作者拥有学科理论规范下的社会化操作运用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技巧,能够将习得知识创新应用于实践。由此可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构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与研究型大学输出的精英人才和技能型大学培养的技能人才有着本质区别。
一、地方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行业竞争力
当下,以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为明显特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毕业生缺乏必备的就业竞争力,人才质量和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之间的鸿沟较大,这一迹象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同样有所体现。虽然数字媒体行业人才缺口大,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但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新月异,只有保证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行业实际需要相符,切实增强毕业生的行业竞争力,才能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二)学科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践技能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新兴交叉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新生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尚未形成深厚的理论积淀,各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缺乏夯实专业理的基础课程,仅单纯专注于软件技术操作。与此同时,以感性思维为特征符号的艺术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经固化的知识架构体系,决定了他们很难进行软件技术的较深层次运用,尤其对于复杂的编程技术。软件课程体系不成系统,缺乏整体运筹,会导致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偏低。
(三)媒体技术与设计艺术融合不够
技艺融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匮乏已然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培养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使命。目前,能够较好地将媒体技术和设计艺术相融的复合型人才比例较低,不具备普遍性,这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二、影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一)专业的前沿性和跨界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设计艺术与数字传媒技术高度融合,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的鲜明特征,是一个涵盖了众多新媒体技术和数字艺术的宽口径新兴交叉专业,以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2年,教育部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明确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划拨为设计学下属二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时间尚短,且学科属性的交叉复合性和专业实践的跨界融合性都是传统艺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均未曾企及的。因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亟需完善。
(二)课程体系的混乱
课程是落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阵地。只有通过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扩展性。缺乏整体性考虑的单门课程只能培养单项技能,必然导致学生专业技能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链条,降低人才质量。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多缺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实践与创新,课程离散无序堆积和因人设课的现象已为常态。
(三)课程群建设思想的缺失
课程群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1]。从教育学概念出发,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若干课程群。综观地方本科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很多学校总体上还未能形成合理的体系,缺乏课程群建设思想的指导,好大贪全,弃小乏精的思想高居主流。具体表现如下:
1.课程群建设意识淡薄,课程设置割裂混乱
从课程群的概念可知:群内课程具有关联性,课程群整体具有一体性,重点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课程群的结构应合理、层次应清晰、衔接应得当,群内课程应相互配合、相互照应[3],合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构建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缺乏集群思想的指导,只是技术类和艺术类课程的简单堆砌,课程群架构缺少严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割裂,缺乏特色和创新,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媒体创作。
2.课程内容孤立无援,背离行业需求
目前,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不关心所授课程与群内其他课程的前续后继关系,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建设或缺失空位。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衔接,没有充分考虑与数字媒体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使很多教学内容远远地背离了行业需求。这种传统的、凝固的、静态的课程内容建设方式与我们大力倡导的技艺兼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格格不入。
3.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指对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考察、整理分析、取舍重组和科学抽象的能力,已然成为衡量通才及社会效值大小的标准之一。很多学校急功近利,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严重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兼修。媒体产品研发是创造性工作,更加需要综合能力鼎力相助,该能力的培养亟需重视和补充。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群建设的方案
如前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和课程群建设思想的缺失。目前,交互设计已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国内外很多高校近些年都相继开设了交互设计专业或专业方向,行业需求与日俱增。笔者以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方向为例阐述课程群建设的方案和思路。
(一)根植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土壤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课程群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方法和手段。创新的人才培养范式可以为创新型课程群建设提供广阔、灵活的发挥空间和舞台,有利于获得课程群整体优势,打造学科特色。学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胆采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共同处于专业平台课学习阶段,三年级开始分属不同专业方向,进入工作室学习模式。工作室以学生的项目创作为根本,配备专业教师,开放管理,制度灵活,富有弹性。交互设计专业方向便是在这种新模式下开展教学,大受师生欢迎,效果显著。
(二)交互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的体系结构
在构建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群体系时,利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优势,突破传统的强理论探究、轻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框架的羁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与地方经济对接,强化课程的关联性,确保形成彼此照应、界限清晰、层次明朗、知识链完整、目标明确的课程群架构。根据交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构建课程群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交互设计方向课程均在工作室模式下开展,负责完成学生交互设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群体系架构本着先基础后核心的进阶原则,按理论、实践和综合三个层次逐级递进。理论层包括《交互设计概论》和《交互设计程序与方法》两门课程,负责完成交互设计的核心理论内容的讲授;实践层包括《实现技术1+项目A》《实现技术2+项目B》和《实现技术3+项目C》课程,负责完成学生交互设计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兼具进一步强化交互设计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内解的重任;综合层本质上应属高级的实践层,包括《综合项目》和《毕业设计》课程,负责完成学生交互设计实践技能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进化与提升。三层次课程学时比例为51924,以践为主,理论与实践交织纵横,互促互进。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点,单门课程内容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群一体化的系统指导思想下开展,不能孤立设置。本着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观,对单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动态的优化和重组,保证群内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和纵向递进,避免知识链条的重复建设和缺失,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螺旋式上升。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弹性教学大纲
以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纲领,在课程群大框架内,进一步明确单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各门课程在课程群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鉴于交互设计是设计学的新兴学科,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交互设计的主流方法和设计风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因此,要确保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弹性,与时俱进,动态优化,紧随行业需求。相关课程实训项目可从指导教师的横纵项课题、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企业项目、自建项目库、学生自选等多维度导入,力争做到项目来源立体化、多元化、行业化和市场化。
2.遵守实践教学主导课程内容融合的课程设计原则
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与方法,需要实验、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的系统优化。利用工作室自由开发的优势,大幅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优化实践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融合贯通于实践教学,任务驱动,以做促学。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对交互设计知识链条有较高层度的融合和消化,完成专业知识的合理建构,提高学生对作品创作的整体把控能力。
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交互设计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和重组的过程中,明确规范教师之职为引导、启发和评价,学生之责为发现、分析与解决,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等综合能力。
(四)交互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以小组形式实施小班教学
实践教学中的实训项目一般较大,一人之力无法保证项目质量,组织学生以3~4人的小组形式开展项目,每个小组成员一经确定不许更变,轮流选派组员担任项目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和汇报工作。每位教师负责4~5组的指导工作,教师必须清楚掌握每组项目进展情况和组员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个性化全程指导,甚至可以作为普通组员参与小组项目。在小组小班教学中,教师是项目质量的重要监督者,为此,弱化统一授课的教学形式,强化互动指导,让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并采取“启发式”、“双向互动式”和“研讨式”等多模态教学形式,效果甚好。
2.模糊课上课下的界限,突破学时限制
用有限的课上学时完成优质项目几乎没有可行性。必须利用工作室空间开放的优势,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模糊学时概念,使“课上”和“课下”良好衔接、融合并有效运行,为项目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
3.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积极导向作用。提高考核标准,增加考核难度,制定了一套与工作室培养模式协调一致的多维考核制度。项目质量考量、组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作品展览共同打造课程考核体系,全方位、无死角地完成客观评价。对于有开发价值的优质项目可考虑与相关企业合作孵化,挖掘市场价值。
(五)教学活动主体建设
1.教师主体建设
教师指导是工作室培养模式的主要驱动力和催化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交互设计项目,有效传达设计创意的思维理念与方法。为此,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交互设计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训,或到国内境外交互设计高校进修,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项目指导的双重能力。同时,形成制度,定期开展教学改革研讨会,期初与期末开展课程建设预备方案和课程总结会议,团队教师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主体建设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学生是工作室培养模式的主体,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之研究型大学略逊一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接受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并做好充分投入的思想准备,通过加大课业量和提高考核标准来强化学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陈文山.组建课程群 打造学科优势――兼谈培养科学专长技能[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2]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02-104.
[3]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4]杨丽.工转艺学科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嬗变[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1-1753 .
[5]x乃明,刘思峰.试论不确定性定量方法课程群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29-32.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on Design Specialty-oriented Curriculum Group
――The Case of Digital Media Art Department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 Li, Chen Weidong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that developing pract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shortening the ga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arket. Reg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vigorously advoca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group,build plastic knowledge framework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ig curriculum framework, so that, it can form a knowledge chain,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nd service for local better.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 the department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avely adopt the innovative studio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highlight the overall advantages of the curriculums. They have formed a set of more complete methods and ideas i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篇4
关键词: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 开发技术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教师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的学习研究探讨,无疑会对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征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宽带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
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络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络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设计学习过程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方法
在医学、管理学等科学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注意应用案例的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定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积蓄力量。
9.以评价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动力
针对网络课程特点,我们建议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自适应测验的方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差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由课程的内在处理程序给不同的测验进行评估,做到学习评价的动态性和自适应性。同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使评价的
作用尽早地体现出来,使之成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动力之一。
10.以电子学档案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
二、基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范围
1.学习内容支持的设计
学习内容支持是基于自主学习的网路课程设计核心部分,可以分为下面三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将学习目标分层次细化,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如课程学习目标、章节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合理地传递给学习者。
(2)学习内容设计:在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时,首先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内容,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特点,反映教学规律,展示出知识结构的功能。同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网站中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内容呈现上,注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3)学习辅助内容设计:学习辅助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设置的提示性、辅内容,如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前沿,可以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了解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确立学习目标。
2.交互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交互是在一种网络学习环境下,为了达到教与学或建立社会关系的目的而进行的双向或单向交流。使课程教学网站根据角色不同设计相应栏目,提供人机交互窗口,如疑难提问、交互课堂、课程bbs等,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师生交互。且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络的音、视频授课与辅导系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课程内容、难点的针对性辅导,还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就像在传统的课堂上一样,生动、亲切,使远程教学的学习环境更加人性化。
3.学习活动支持的设计
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研究与分析、专题探究活动,让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或设置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时,提供记录工具,方便学习者将活动过程中的感想记录下来。
4.评价反馈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评价分为两类,一类为形成性评价,另一类为总结性评价。在该课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网上讨论、调查、练习和章节测验等形式进行,且实施评价时,运用技术及时反馈。如某一网络课程的“在线测试”模块,学生点击进入后可进行学习效果自测;自测完毕并提交后,能够给出评分标准和考试成绩;当学习者做出错误选择时,给出适当的提示信息(但不是答案),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清问题,形成一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或给出错误分析,引导学习者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总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是期末阅卷考试,现已开始部分机考,逐步过渡到期末全部机考。
5.导航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设计清晰、明确、简洁的导航,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引导学习者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常见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浏览图导航、演示导航等,导航策略的设计应遵循明确、便捷、动态的原则。
三、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的关键开发技术
网络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各种软件技术来实现,教师掌握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将有助于网络课程的开发,下面就介绍几种有用的关键开发技术。
1.流媒体播放技术
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网络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和常规视频媒体不同,流媒体可边下载边播放。以宽带为基础,流媒体不仅可以进行单向的视频点播,还能够提供真正互动的视频节目,如互动游戏、三维动画等。
流是连续传输的数据,典型的流有音频流和视频流。一般而言,流采用类似于广播的方式,以恒定的速率传输数据,播放的时间与传输以及原始记录的时间是完全相同的。目前主要的流媒体文件格式有asf、rm、mov等。
2.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 8.0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是一款可视化的网页设计工具,是建立web站点和应用程序的专业工具。它将可视布局工具、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和代码编辑支持组合在一起,操作界面美观、功能面板高度整合、功能强大,使得各个层次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都能够快速创建吸引人的基于标准的网站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用dreamwea
ver及所选择的服务器技术来创建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从而使用户能连接到数据库、web服务和旧式系统。
3.网页动画制作技术flash
flash有许多的优点:首先,它是基于矢量的图形系统,我们只要用少量向量数据就可以描述一个复杂的对象,占用的存储空间只是位图的几千分之一,非常适合在网络上使用。同时,矢量图像可以做到真正的无级放大,无论用户的浏览器使用多大的窗口,图像始终可以完全显示,并且不会降低画面质量。其次,它使用插件方式工作。用户只要安装一次插件,以后就可以快速启动并观看动画,不必像java那样每次都要启动虚拟机。flash生成的动画一般都很小,所以调用的时候速度很快。flash plug-in也不大,只有170k左右,很容易下载并安装。它还提供其他的一些增强功能,比如,支持位图、支持声音、支持渐变色、alpha透明等。拥有了这些功能,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全部由flash制作的网页站点。最后,flash影片是一种流(stream)形式文件,在观看一个大动画的时候,可以不必等到影片全部下载到本地再观看,而是随时可以观看。
4.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
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继承了sql server 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在多种平台中使用。
四、结束语
网络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使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在设计基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时必须意识到,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设计工作,对于不同教学情境,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要给其提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学习资源,并注意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多向互动、便于合用等方面的优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和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国强.基于 internet 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 2001(4).
[2]陈庆章, 张 健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基于 web的教学课程的开发[j].中国远程教育, 2001(2).
[3]曾志雄.浅谈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 2002(3).
篇5
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的呈现方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已出版、试用的几套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比较重视实验呈现方式的改革,也涌现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模式,但在理论上,对于“为什么要重视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在设计化学实验呈现方式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注意哪些问题”等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展开简要探讨,以作抛砖引玉。
1 为什么要重视化学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
要实现某一特定的实验目标就需要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而对于同一实验内容则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教学活动方式来呈现,不同的呈现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如“苯酚的性质”这一实验,就可以有如下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上述三种呈现方式中,呈现方式1和呈现方式2都选择直接把实验方案告诉学生,不同的是,呈现方式2在实验之后设置了“思考与讨论”这一栏目;而呈现方式3则与前两种差别较大,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同时设置“思考与讨论”栏目来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比较上述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不难看出,呈现方式3较前两种更好地反映了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苯酚的性质”这一知识内容要点,还使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训练了科学方法。
可见,化学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实验教学理念的差异,还影响着教学方式的选择,关系着教学进程及实验教学功能的发挥。那么,在进行化学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时都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2 在设计化学实验呈现方式时需考虑的因素
2.1实验的教学功能
实验的呈现方式是由实验的教学功能和定位所决定的。同样的实验内容,由于所追求的功能定位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样。如,高中“Fe2+ 和Fe3+之间的转化”这一实验,从实验功能定位的角度考虑,就可以设计出如下不同的呈现方式(见表2):
在下面的两种呈现方式中,呈现方式1直接把操作步骤告诉学生,学生只需按照给定的步骤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即可,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Fe2+和Fe3+之间的转化关系这一知识内容。而呈现方式2则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自行提出假设,并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Fe2+和Fe3+之间的转化关系,还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显然,呈现方式2所追求的教学功能要比呈现方式1全面、优越得多。
2.2 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及认知特点
学习者是实验教学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设计实验的呈现方式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一方面,他们的化学学习刚处于起步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化学知识零散、有限,且不够系统;另一方面,尽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经验型”,尚未完全实现向“理论型”的转化。为此,面向初中生的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应当注意知识内容的提示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为他们的实验活动提供相关的感性材料支撑。而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已比较深入、系统,学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其抽象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都有了很大发展,针对这一特点,面向高中生的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则应当注意将实验权利下放,削减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实验,强化探究性、研究性实验,力求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做”、“做中学”。
2.3 实验自身的特点
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还与实验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根据实验内容,化学实验可以大致可分为基本操作类实验、形成概念原理类实验、物质的制备类实验、物质的鉴别类实验以及综合设计类实验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实验由于其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即使同一类型的实验,由于各个具体实验在各章节教学中所处地位、目标指向的不同,再加上设计者教学理念、思想的差异,其呈现方式也不一致。一般而言,基本操作类实验和物质的制备类实验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多采用直接陈述式,而其他类型实验的呈现方式在设计时则应注意追求灵活化、多样化。
3在设计化学实验呈现方式时需注意的问题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呈现方式在设计时应当遵循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指导思想来进行。
3.1化学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要注意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设计实验的呈现方式时应注意通过将科学探究与实验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思路与探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大体一致,即: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针对问题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展开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交流反思。
3.2化学实验呈现方式的设计要注意渗透科学方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研究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在设计化学实验呈现方式时应当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和引导。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沪教版)第194页“活动探究2”的实验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观察法、假说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等;在物质反应前后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中,实际上就嵌入了科学假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观察等基本方法。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知识也就能动态地纳入学生的意识之中。
篇6
关键词: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S9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201-02
1概述
近年来,通信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通信设备与网络升级换代、三网融合不断推进,3G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兴起,每年需要建设施工的通信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能从事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的工程建设复合型人才。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制图、概预算、工程管理(监理)等多方面知识。学生要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全面了解工程建设流程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通信技术综合知识,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以上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一门包含了多种技术的课程,实践性较强。本课程主要涵概了工程师素质准备、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勘察与设计、硬件安装技术以及工程验收移交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勘察与设计能力、工程制图能力、硬件安装能力以及工程验收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整个通信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安装调试,确保工程质量和通讯网络长期稳定的运行。
在课程建设理论支持方面,我们遵循了“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设计理念。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立足苏北育人才、服务行业福百姓的办学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扣为信息产业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任务”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人才特点,将专业定位在通信技术服务领域,主要培养面向通信与网络设备的工程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含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以上是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具体实施的指导思想。
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化,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采取的实施途径是:校企合作;课程具体的工作领域有通信设备生产、通信设施建设和通信运营服务和维护;课程能够培养的职业素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团对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念开发的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涵概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
1)通信企业特点和电信网络架构,掌握线路施工的基础;2)杆线、架空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3)通信管道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
4)能使用线路施工中所必需的光纤熔接机、OTDR等仪器仪表;
5)具有查阅文献,手册等工具书及设备产品说明书、目录等资料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在课程建设期间,我们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为依托,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和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 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实施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好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综合分析和实践运用能力,我们将在现有的3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多家通信施工企业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3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后每年增加不少于1个。与各实习基地达成长期协作、关系融洽的合作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例如施工必须的登高证、电工证等。
3)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实际演练理解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同时尽量采用小班上课。
4)加强对外交流,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坚持开放式办学,坚持教育社会化,为此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探索国际联合办学的新途径。增强学生与其它国家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聘请社会和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今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篇7
【关键词】高技院校;触动式教学;人才培养
一、高技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触动式”教学法课程设计原则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旅游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在旅游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
2.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力争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特征
在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将旅游管理的核心课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开设课程顺序等进行重新调整,同时,根据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增加、删减和合并了一些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又力争使所设课程更加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教、学、做,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是在导游培训室模拟导游,以小型独立项目教学为主,突出导游讲解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是校园模拟导游,成立校园导游部,以校园为景区,开展模拟导游实训,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四是顶岗实训,构建了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训平台,学生利用课内实训时间和课余时间实际带团,实施工学交替,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
3.以能力为本位,注意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践性很强。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我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课内专业教学实践;二是课外集中教学实践,即就业实习。
4.把握课程设置的相对动态性变化
旅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专业课程设置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开设系列前沿性课程,并建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的有效机制。使课程内容的更新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及时了解世界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变化,开阔眼界,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自信心和开拓能力,始终与旅游市场的发展相适应,也适应旅游产业对人才的扩张性需求。
二、高技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设计内容
1.校内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的设计
校内实践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导游业务》、《旅行社信息系统》、《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课程,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单项的服务技能训练。这种校内的课程技能训练只能让学生掌握服务和操作流程的基本规范,而不必刻意将学生培养成熟练工。因为在仿真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真实的对客服务能力,而且各旅游企业均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服务标准,所以校内实训没有必要把学生训练成所谓的“熟练工”。校内专业实训更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技能或操作流程初胚形成,技能的塑造和定型应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中顶岗实训来完成。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建设了大量的仿真型的模拟餐厅、客房、酒吧、前厅等,但是酒店服务技能相对简单,学生上手也很容易,所以笔者认为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酒店技能方面的实训室不必投入过多,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导游技能实训室、旅行社和酒店信息系统实训室上。
2.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为使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培养旅游企业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程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和旅行社的资源优势,聘请旅行社专业人员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选取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以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此,本课程组与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调查了导游服务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以导游服务的典型工作项目为主线,统筹考虑前导、后续课程内容,参照国家旅游局导游人员资格证、景点讲解员证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等来选取教学内容,在将导游工作序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通过有计划地到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求讲授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景区管理、餐饮客房运作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到企业中去,收集案例、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双能”学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4.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将学生导游服务能力的培养分为初级导游技能和高级导游技能两个层次。初级导游技能培养针对导游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导游实际带团过程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导游制定导游计划能力、创编导游词能力、熟练的景点讲解能力、才艺表演能力、有效地与游客协调与沟通能力、并能正确地处理应急事件与危机管理能力等初级导游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客家风俗习惯、相关景点地理知识及历史文化知识、交通知识、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和方法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爱岗敬业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高级导游技能的培养根据实际能力的考核和学生的兴趣与潜力,利用校内的导游培训室,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文化专项能力、特殊游客护理能力、设计组织娱乐能力、外语导游能力等高级导游综合素质。
5.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搬”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样,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使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同时,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三、小结
1.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风景区、旅行社的优势,调查旅游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岗位的能力、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境,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依托校内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校园导游培训室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导游培训室上课,课后把校园景点作为学生导游演练的舞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校内模拟导游和在旅游景区跟团带团”的实践,培养职业技能,构建导游服务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将课堂与实习地点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采取“以赛促学,以奖促能”的导游能力培养手段
通过每年一次的导游风采大赛,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导游综合素质。导游大赛邀请河源市各大旅行社、景区负责人、政府公务接待处等专业人员亲临现场,将学生该课的成绩评定与获奖证书挂钩,以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课程建设;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长期以来,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还没有完全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还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士官岗位的任职需求,这已经严重滞碍了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所以,军队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广泛地方借鉴高职高专教育同类课程建设的教学成果和成功经验,不断更新理念、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改善管理、追求实效,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才能逐步形成较强的自身特色。同时,紧紧围绕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形成的规律,这也是当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途径之一。
1 地方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要在已有的条件下,围绕其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要有别于普通学历教育,突出高职高专的特点,遵循"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等原则来展开建设。
(1)跟踪科技发展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俱进,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吸收到大纲中, 并坚持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1]。
(2)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应用能力。高职高专教育以"求新、求变、求异"为原则, 以"精选内容、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为宗旨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
对人才培养要求,注重知识的有机性和融合性,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精选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 将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强化以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提高动手能力。
2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课程建设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存在问题的制约,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依然感到阻力很大, 效果也不甚明显,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能与时俱进。学校对课程建设的规律性缺乏认识,造成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建设的成效。
(2)课程体系脱离部队实战需求。当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仅凭自身教学条件,能教什么设置什么,不能教的课程就不开,严重脱离部队实战化作战需求。
(3)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学科。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对课程设置工作仍缺乏应有的重视,把此项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于课程模式受到学历教育"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上也出现了突出各学科的学术性、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的要求和问题,却忽视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继课程之间以"专业和应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在要求。而且,在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片面地追求各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课程的"平面性"显而易见。
3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遵循工作过程课程观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跑道",过去强调"道"是一种学习的路径,现在强调的是"跑",强调的是过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来安排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的突破口。
(二)突出能力为本位,精心设计课程建设的内容
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职业教育观指导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岗位指向性要求。按照工学结合、对接岗位的思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基础课程应用性,增强岗位课程针对性。任职基础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眼服务于任职岗位的课程而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强化应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任职岗位课程以"实用、管用"为原则,按照部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程序,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融入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加强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和组训方法教学,着力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三)强化教员培养,建设过硬的"双师"型教员队伍
培养适应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就必须按照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一支满足部队需求、适应装备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员队伍。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和对学员技能培训教员的要求,既注重教员队伍的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培训,是能精深授课的好讲师,又注重教员队伍的实践技能的培训,是会动手的好技师。
4 总结
总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其它教育类型的课程建设一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按照"指导优先和教育优先"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遵循"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2],对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这对提升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部队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跨专业综合实习;虚拟仿真环境;教学改革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上的资金、物料等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处理,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1]。随着ERP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大多开设了“企业资源计划”相关课程,并越来越重视其教学效果。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是对相关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能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在大多数高校的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诸如教学思想和观念陈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资源计划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是管理类相关专业包括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在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后开始的专业实践课,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ERP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安装在电脑上的ERP软件完成教材中设计好的一些实验项目,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尽力将企业运营管理的情景在教材中再现,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这些再现的场景在学生看来并不容易接受,这样就难免使开设的实践课基本上仍以认知型和验证型的实验项目为主,缺乏必要的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也往往流于应付,草草地输入原始数据验证了结果就万事大吉,并没有仔细思考企业在应用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过度地侧重于软件功能的使用练习,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课程考核能够过关,机械重复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妨碍了对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应用。对于现代的大学生,软件的使用掌握起来不难,对于企业资源计划中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控制和配置资源使其最优化的精髓更要掌握,单纯的软件使用训练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典型的、经过了浓缩的社会经济管理环境及经济管理活动搬进实验室,在计算机系统里建构起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政务及服务业、监管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社会运行系统,将经济运作的每一笔业务集成于综合仿真平台,营造出既相互合作又存在激烈竞争博弈的动态运作的“虚拟经济社会”,具备高度仿真的经济业务内容及流程。这种“高仿真、运转型、博弈竞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经营模拟企业,感受企业运转的氛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进步明显。在综合仿真实习环境中运用ERP进行模拟企业的运营管理,可以利用仿真平台最大程度的再现企业运营管理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以往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将理论升华为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规划
在综合仿真实习环境中开展“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添加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操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使用,以利用该平台构建仿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可在课程开始的4~6个学时集中讲解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基本操作、业务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使用4个学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试经营,使学生掌握平台的操作,熟悉业务规则,能结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独自进行操作应用。剩下的三十个学时由各学生小组成立模拟公司,利用仿真环境完成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工作,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经营管理。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参看下表:
三、教学方法实施
基于综合实习仿真环境开展企业资源计划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提前进行实习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实习单据、资料、印章等实习工具以及根据上课专业侧重配置好软件平台,学生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企业资源计划知识,再次熟悉ERP软件的使用,可以开放实验室一定时段提供给学生自习使用。上课时,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成立一家模拟制造企业,团队中的每个人担任该模拟制造企业某一关键岗位的主管,如CEO、财务主管、生产主管、销售主管等,按照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连续经营6个季度,各制造企业处于同一市场中,通过竞争获取每季度初的销售订单;综合实习中其它类型的机构则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应功能,如商业银行、工商局等,不能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应功能的机构可由教师以超级管理员身份运营,从而形成相互竞争、动态运转,既相互依赖又有博弈竞争的商业生态环境。综合仿真系统是对典型的制造企业的高仿真,其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与现实社会中的企业经营流程高度仿真,学生在对模拟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运营的数据,如资金、库存、产成品、原材料等数据由学生在对模拟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产生,这些数据也是“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需要收集和处理的元数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RP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并尝试优化配置的目的。相对于课本上“死”的实验步骤和实验项目,这些从企业经营中得到的数据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也达到了把复杂、抽象的ERP理论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的教学效果。通过创建竞争对抗的模拟运行环境,使学生愿意全身心地参与进教学,变以前被动消极地验证实验结果到积极主动地应用理论知识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企业效益,构建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就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教学大纲应做相应调整,要加入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操作的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考虑做6~8个学时的“试经营”,试经营期间,由教师边讲解规则边引导学生操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的侧重点,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可侧重于客户关系管理,会计学专业可侧重于财务管理等。教学安排上先学习企业资源计划理论知识,然后将虚拟仿真环境引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从亲身参与的经验管理的过程中体会使用ERP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了ERP软件,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改目标与特色
将综合实习仿真环境应用到“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实验教学中后,可以使学生在较“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下使用ERP进行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动手过程中将ERP的理论知识传递转化为实践方法进行掌握,有助于学生对ERP课程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模式也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照课本练习”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经营模拟公司,在竞争博弈中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把ERP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又能让学生在学校里体会到和公司企业相似的工作环境,既应用了理论知识到工作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进行了团队合作,激发了创新创造能力。
基于综合仿真实习环境开展ERP课程教学,让学生从亲身参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体会使用ERP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ERP软件,更使学生了解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宏亮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J] 改革与战略 2007(9):132-134
[2] 王欣,张毅 基于“项目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02)
[3] 刘冬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中引入沙盘工具的改革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12)
[4] 占胜 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教学探究[J] 大家 2012(12)
篇10
【关键词】Dreamweaver网页制作;理实一体化;高职;教学方法
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纷纷开设了与网页制作相关的课程,“Dreamweaver网页制作”就是网页制作教学体系中必修基础课程之一。“Dreamweaver 网页制作”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且实践性极强的实用型课程。因此要求教师在传授网页制作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以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Dreamweaver 网页制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碎,易学易忘。即使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细,学生当时感觉也学会了,但由于惰性或者没有既定目标,随着知识体系的扩大,如同猴子掰玉米一样边学边扔,等到期末检验学习效果时,就出现操作生涩艰难甚至不会操作的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解决此类问题,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网页设计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引发探索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从“网站是如何建立的”、“网页是如何设计的”等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可以以“完成一个网站的完整建设”为课题布置本门课程的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化整为零,根据知识点要求将任务细化成几个大任务。然后再将这些大任务再一步细化成一些小任务,即网页的各个分部分。二是由易到难,网站的完整建设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小任务做起,要紧密围绕大任务一个个地完成,不能贪多图快,操之过急。三是兴趣引导,教师设计的任务最好能够把网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积极地完成任务。
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在一体化教室中,把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加以练习, 并给学生安排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要求学生分阶段逐步完成网站设计。教师在第二次课上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求学生自选主题,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能的、规模在十五个页面左右的静态网站。然后将这一任务分解为网站策划和准备素材;创建并组织站点的机构;创建一个主页和其它图文多媒体混排的页面;至少各创建一个使用表格布局、表格和层三种布局方法布局的页面;至少各创建出一个使用框架和模板布局技术页面;在已有网页或新网页中添加具有特殊动态效果的静态网页;完善网站功能创建各页面之间的超链接,并于因特网等七个阶段。最后,让学生对整个网页设计进行综合调整,达到风格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提高网站设计能力的目的。
再次,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更重要的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理论毫无兴趣,因此,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忽略理论。操作结束后学生就认为完成任务了,而不去思考操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整个操作的过程都非常盲目。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在课程之初就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目的,要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一些疑问,以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进行操作。
最后,根据“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应采取期末理论考试与“作品”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作品”考核占总成绩的70%,具体内容为要求全班学生每人制作一个包含多个静态网页的小型网站,网站的主题和网页内容自定,但应尽可能多地涵盖课程中已学的各个知识点或技术点。采用“作品”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好网页制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达到考查学生对静态网页制作技术的实际掌握程度的目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整个过程要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把握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和产品中的诀窍、手艺、技巧等。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成功构建网页设计技能训练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东.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202-203.
- 上一篇:小学数学双减教学案例
- 下一篇:医疗纠纷处理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