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的背景,简要说明了研究的方法,以图表的形式比较直观地说明了农村高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面对考试的心理状态、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负荷也在加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很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家长期待等都对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来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对农村学生的冲击和影响相当的大,这些必然使学生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如得不到及时排除,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农村高中学生从相对比较贫困和落后的山区来城镇高中就读,在身心的发展中他们都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他们大部分长期在学校寄宿,只是寒暑假回家一两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少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会给他们的学习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他们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怎样的心理辅导对策呢?这是本文试图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学习适应问题是衡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指标,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讲,读高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我们心理辅导室接待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问题来寻求帮助的。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我校年级主管领导、个别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心理状态。我们还对本校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选择60名学生,男女生各30人。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成绩相对较差的;有来自县城的学生,也有来自偏远山区的;有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也有家庭生活比较拮据的学生。
二、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1.对待学习的态度
在调查中,50.8%的学生认为上高中以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习,选择此项的人数排在其他选项(如,人际交往、生活费用、饮食、语言交流等)之首。那么学生对待学习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感觉生活很单调”的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增长而上升;而“感到很充实”的人数逐年下降,从高一年级到高二年级变化的速度最快。
高一的学生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但也对新环境保持着强烈的新鲜感,因此还是有多数同学感到很充实。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环境逐渐适应了,但学习的困难程度加大了,学习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当学习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时,会有部分同学感到“生活很单调”。
2.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
尽管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也有一些学生感觉到学习中苦和累,但是大部分(每个年级都在60%以上)学生对学习都“充满信心”,尤其是高一的学生比例最高(76.7%)。
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30.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55%的学生“有些灰心,但仍会坚持下去”;也有一些学生会“感到悲观,无所适从”。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独立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长期寄宿,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挫折耐受力、自我约束力、情绪控制力、自我管理能力都稍强一些。因此在遇到困难时,坚定性也就表现的较强。另一个方面虽然学校各方面的管理都很到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环节,部分学生会表现的比较自由散漫,在学习上也就缺乏信心和坚持精神。
3.面对考试的心理状态
考试之前,20%的学生“感到紧张,有时会失眠”,22.5%的学生“心理感觉很烦躁”。各个年级的学生的反应差别不大。原因主要有:(1)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较高,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往往是“好好学习、平平安安”,这使得一些学生压力过大;(2)在平时学习中困难比较多,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在考试之前的知识准备不充分;(3)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信心不足。等等。
4.学习目标
在“你学习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中,学生的选择情。
选择“学习是为了今后个人有很好的发展”的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当然,这一学习动机如果是在“为了今后为家乡作出更大的贡献”的大前提之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为家乡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生人数在下降,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国家一直在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支援的力度,为边远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边远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这一学习目标的培养和教育是始终不能松懈的。
5.学习情绪
学生在学习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表现比较突出(情绪时好时坏的学生占30%),尤其反应在在学习方面: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的学生占30%、对作业的热情忽冷忽热的学生占24.2%;
②在反映“强迫性”的问题上,学生选择的比例较高(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的学生占22.5%、经常责备自己的学生占17.5%、 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的学生占11.7%)。强迫症状是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和行为。
③容易出现紧张情绪。遇事容易紧张的学生占29%;在公共场合,就紧张、脸红的学生占19.2%。
三、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对策
1.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农村高中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差异上更甚于城市学生,为了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其具体做法是
篇2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调查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可见厌学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不少学生认为政治课大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面对这种情况,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学好、用好政治课。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篇3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工作 感悟 学生
班主任工作是学生管理中最基层、最直接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德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十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辛勤工作和无私的奉献,更凝聚着班主任老师的心血和智慧。故有感而发,将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法记录下来,旨在搞好高中班主任工作。
一、分析学生情况,组建班干部队伍
高中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了解班级学生结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等各方面的表现,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同时,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分工,使他们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和班级的模范带头人。然后要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既要统一思想,保证班干部队伍团结协作,又要传授工作技巧,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二、抓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高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首先要从常规抓起,不断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而且要常抓不懈。高中班主任不仅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事情不能做,还要教会学生怎样才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作为高中生,绝大多数人能在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校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也会有一些行为习惯很差,甚至累教不改的学生。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班主任老师的管理就需要讲究策略,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并时刻关注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教育和帮助。
三、要搞好理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理想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贯彻落实德育工作的关键。高中生虽然在理想道德方面较初中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毕竟还处在理想道德形成的不稳定时期。因此,理想道德教育仍然是高中班主任必须抓好的重要内容。高中班主任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理想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理想道德教育,让高中生知道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学会做一个好公民,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要注重情感投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和寄宿生的增加使这一代高中生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依赖更加明显,他们希望从班主任身上找到情感寄托。因此,高中班主任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教育他们。同时,高中生的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突出表现为许多高中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耐心、责任感和感恩精神。所以,高中班主任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还要让他们明白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他们肩负的责任,成为懂得感恩、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高中生。
五、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解决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
高中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本班学生在某段时间出现的主要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主题班会的设计既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又要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说,某一时期学生纪律观念有所松懈,班主任老师就要及时召开主题班会,以典型的案例来告诫学生纪律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须要怎样改进等。
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员
高中生要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状态。虽然高中生在生活起居方面基本可以自理,但在心理方面仍然有不成熟的地方,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听之任之的话,其身心健康必将受到影响。轻者情绪低落,成绩下滑;重者违反校纪校规,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高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做到早发现,早校正。
七、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好学生学习的导航员
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在学习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是很正常的。但是,当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又得不到老师的帮助的话,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产生厌学情绪,成绩随之下滑,甚至放弃学业或成为问题学生。所以,高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症下药,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当好学生学习的导航员。
总之,高中班主工作不仅凝聚着班主任老师心血和汗水,也需要适当的方法和技巧。高中班主任要舍得付出,善于钻研,扎扎实实地做好班级管理,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成为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张君. 高中班主任工作精彩案例. 承蒙开明出版社,2006.
[2]李茂. 今天怎样管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实施措施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也理应如此。
1. 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1.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2. 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心理现状。
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较普遍,由于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师配备的有限性,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紧迫。比如,一线教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这往往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可见,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这也正是当前学科教学的盲区。这时候高中政治教学便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我认为,仅靠专业心理教师空洞说教并不理想。
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3 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政治教学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材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高中新课改教材中注入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生活与哲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内容都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资源。
3. 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1 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在讲授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在讲授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我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葫芦娃》的主题曲,引导学生去体会七个娃娃身上的性格,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懂得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生,进一步体会优秀文化的作用。下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一首你认为对你的人生起很大作用的歌曲,并在班上演唱给大家听。通过交流,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歌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许多教师都无法在教学中做到的。因版面要求,其它例证不再赘述。
3.2 注重言传身教,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呢?
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
其次,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由于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二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是所见所闻、新闻时政,无论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卑心得以解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3.3 重视学生作业反馈和辅导,运用激励原则激发学习积极性。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健康教育 策略
为此,作为一线数学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下面探讨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创设宽松友善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一)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
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我认为,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正弦定理”时,教师课前放映一些有关军事题材的图片,并在课首给出引例:一天,我核潜艇A正在某海域执行巡逻任务,忽然发现其正东处有一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经研究,决定向其发射鱼雷给以威慑性打击。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问怎样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在学生思考,动手作图的基础上,教师用几何画板模拟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互动中生疑、质疑、探疑、析疑,形成了一个知识凝聚、思维共振、心理共鸣、情感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群体意识
21世纪科技竞争激烈,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地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教师可每次参加一个组,全程参与,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僻型学生的产生。
二、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比如,数学符号语言的使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优雅美,球体、圆形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新颖巧妙的美。学习“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应讲一讲数学史。我国古代数学教育起步很早,有正式记载的始于西周。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现代数学也有很大成就,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正确对待挫折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给人带来的不只是灾难、失意和无情打击,它也能引导人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这就是挫折的两重性。当挫折降临时,只要我们冷静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就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二)以每次考试成绩波动的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应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克服困难,利用失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其次,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
(三)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承受力
篇6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复习工作中要么简单重复,画线圈点,要么题海淹没一切,缺乏创造性的复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漫延。为了更好地搞好单元复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单元复习质量,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加强。
一、加强教师责任感,保证复习教学正常进行
崇高的责任感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矗只有一个教师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且学生为这种投入感动且自发学习的时候,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才能正常进行,被教育者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者的示范和训诲。崇高的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教学风格、心理特征、觉悟程度和身体素质的各个教师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就能变成具有多方面能力的教研群体,“群体互补效应”又会产生新的力量,这是取得复习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找准基点,对准差生,普遍提高质量
实践表明,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中差生。对中差生采取适当的教法,帮助他们快速提高,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成功的喜悦。对中差生要摸清底子,找出症结之所在,对症下药。对中差生,我们主要依靠“三多”(多提问、多指点、多鼓励)和“五时”(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批改时面对他们、辅导时找到他们、表扬时不忘他们)进行拉、帮、带。但同时,也要保证优生的复习,他们毕竟是老师希望的寄托。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布置习题时采取分层次指导。同时,也利用好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来带动中差生的学习,但要防止负面作用。
三、加强学法指导,减少无效劳动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教学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其中包括教授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做现代科学知识的消费者,而是让学生做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将自己今后一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到手。就拿化学来说,每月发表的文章数以千计,即使把每月发表的文章读一遍,半年时间恐怕也不够,这就迫使我们对学生进行指导,教会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能力则是一个合格高中毕业生进一步成长的依托,是在不同道路上成材的充要条件。在复习中,我们重点突出一个“导”字,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探索知识,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吃透书本和记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发挥家长—科任—班任三位一体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齐抓共管,全面推进
作为科任,要充分利用家长和学生接触时间长、熟悉学生个性和对学生的殷切厚望,调动家长参与复习教学,弥补家庭教育这个盲区,加强和完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五、精心组织课本知识,善待外来题
单元复习课不能是知识的单纯重复,更不能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复习,我们要努力培养和充分相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在复习工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不想学习、厌倦学习,将使教师为教学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最好同时形成对习题的评价能力,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也要求教师兼容并包。必要数量的习题是复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习题重在质而不在量。有人统计,复习中演练过的习题有60%是重复的,有300个左右题目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复习内容并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除了建立自己的题库之外,还有选择地选用外省或外校的习题,但老师应严格把关,不要图省事,不要为高额回扣所诱惑,争取把学生负担减小到最低限度。
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辅导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各方面都即将成熟,又尚未成熟,这是一个心理多变的时期。学校、老师、家长都对学生寄予很高的希望,学生也为自己树立了奋斗目标,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产生应试焦虑,老师应正确认识和估价学生的心理焦虑,适时地给予鼓励、指导,有条件还可以请心理专家讲一讲心理卫生,帮助学生稳度难关。此外,也应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减少焦虑的诱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七、研究高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在当前情况下,回避历年高考试题导向作用是错误的。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和重点,又展示了题型和特点,是复习教学的重要参考。每位教师都应认真研究高考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考试说明的主线作用,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以此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树立高考信心,稳定考生情绪,保证复习的完成。
八、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篇7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强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不是十分理想。学校存在教育方法陈旧、走形式、应付等现象。再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实行自主招生以来,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差,“厌学”情绪极为严重,使得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难度日渐增大。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改变目前状况,势在必行。
一、中职学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现象
1.中职学校学生是免试入学,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且缺乏应有的上进心和求知欲。2.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思想单纯、幼稚,性格脆弱,依赖性强,加上自身的约束力较差,以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造成不辨真伪、崇尚暴力、是非混淆。3.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表现出极强的叛逆情绪。4.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家庭,有些甚至是父母都不管,跟着爷爷奶妈或外公外婆,这些学生缺少家庭温暖和教育,存在严重的道德认知危机,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不健全。5.中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有的是服从家长的安排,有的是随大流赶热门凑热闹,有的仅仅只想得到一张文凭,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现象。6.中职学生早恋问题严重。7.社会竞争及就业的压力,使许多中职学生对未来产生迷茫情绪,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茫,自卑心理严重。
二、中职学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
1.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要什么父母给什么,满足所有愿望,优越的家庭生长环境往往造成他们在心理、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不健全。只要家长、老师多批评几句,和老师、家长顶嘴的现象屡见不鲜;和同学之间有一点儿小矛盾,不是叫朋友来帮忙打人,就是选择离家出走,有的甚至选择自杀等极端的行为。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青少年自杀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应试教育”和“高中热”使中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失败和自卑感。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他们在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普遍比普通高中生差。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是考试的失败者,因而他们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少数学生心理扭曲,有极强的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和个人主义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因此,他们把许多的不良行为带进了校园,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就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极为紧迫。3.社会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生活观念和不良风气,通过多种渠道传入校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他们自身缺乏分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出现了盲目追求金钱和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同时,面对市场经济、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困难,也使他们缺乏适应能力,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已没有任何意义等,在理想和信念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厌学情绪普遍高涨。4.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使这些学生成了“留守少年”。他们只能跟家中老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和放纵,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经受不起一丁点儿的困难和挫折,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差。5.父母离异家庭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和自由,很多的父母不负责任地结婚,又不负责任地离婚,最后的结果却由最无辜的孩子来承担。甚至有很多的家长把中职学校当成了学生托管所,只要学生不在社会上混,学不学、学多学少、上不上课无所谓,学生着奇装异服、理超前发型,再怪异的打扮,家长都不说、不管,家长把所有的教育都推给了学校,这就使家长有意无意地放纵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从而也给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6.家长和老式教育方式和方法陈旧,教师较高的主观要求与学生较低的客观需要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许多中职学校还只是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居高临下的要求和指责对他们进行行为上的约束和规范,不能遵循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主动、积极、耐心地进行辅导、教育和引导,使其达到态度上的根本转变。还只是凭经验进行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学生的批评不讲究方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从而导致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冲突和不良性格的形成和加剧。
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教育模式。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还用老一套的理论说教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行了,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生活规律和德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关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校园开展多种形式、新鲜灵活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如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潜移默化,于自然而然中感召和触动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教育、提升境界、升华人生的理想和信念。2.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特色,深化职业思想道德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决定是否录用他们的关键。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企业的用人政策也在逐步地走向科学和人性化,他们更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技术技能。也就是说,要看录用的对象的思想道德素养如何,如果人品好,肯上进,其他能力和问题均可培养和解决。所以,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上来。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到企业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各项素质教育的心理前提与基础。学校要想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就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开设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去,在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逆反、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校报、校刊、广播站、网络、宣传橱窗、板报、图书阅览室等宣传媒体,既可营造文明、健康、文雅、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传播正能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组织协调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慢慢提高,使整个校园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浓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对中职学生不断地进行正确、及时、全方位地教育和引导,才能显示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春风化雨般的育人神效。
参考文献:
[1]付晓华.新形势下加强职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分析[J].河北企业.2010(02)
篇8
一、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要。在当代中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首先是学生的精神压力问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个女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和新的环境发生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于是,她感到自己无能,无颜面对父母,“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再就是厌学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因自己成绩差,觉得无脸见人,但又不努力学习,而是投机取巧,甚至在考场作弊。有些“差生”常受冷遇,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便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有的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常受指责、批评,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厌学心理。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的日记写道:“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一把火让它们灰飞烟灭。”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无奈。
2.人际关系问题
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学生谈到,一次出于好奇他拿了同桌新买的手机被发现了,受到老师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影响了学业。还有学生认为老师“嫌贫爱富”,“处事不公正”等等,都反映出师生关系不和谐。
二是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一位高一男生学习成绩偏低,爱好各项体育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主力,训练时不慎伤了腿,医院建议他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对此,他从心理上、行动上都不愿意接受,情绪相当低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在口头上常常说大话,在老师、同学们面前夸下海口,但每次事情都不能如他所愿,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他也越来越沉默。
三是与父母关系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有位学生的父母感情出现危机,自己夹在中间也倍受折磨。最后父母离异,孩子产生了厌世念头。
3.情感类问题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如某高二女生,学习成绩居中,喜爱写诗,乐于助人。高一下学期与班里一名男生交往甚密,但自高二上学期两人突然互不搭理,该男生与李某的一亲密女伴来往频繁,李某开始远离他们,整日郁郁寡欢,上课时常走神、发呆。课余时间独处一角,不与人搭话,几次测验成绩均有退步。我们在与学生交心时,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生,可有好几个女生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
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还有位女生恋上了比她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她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关注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多元化,中学生思想自由奔放,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学生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父母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文化修养对子女的成长和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应试心理差,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一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缺乏与孩子交流,在择友上缺乏指导,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他们在社交中缺乏自信。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导致孩子过高的自我中心,既自卑又自恋,易形成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也容易在生活中受挫。
3.社会环境污染
面对复杂多样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整个社会追求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而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现在很多中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为了虚荣和攀比甚至不惜代价,有些学生为了买iphon4去卖肾,导致健康出了问题,最终选择了不归路;社会上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电子游戏厅青少年是实际消费的群体,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要对策
1.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 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次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第二,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第三,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第四,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第五,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是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二是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三是重视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四是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和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五是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
篇9
论文摘要:文章对90后高职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们的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职新生成为大学生新生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新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似乎更加明显,适应问题更加严重。由于环境的改变、自我角色的突变,心理上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这严重影响了新生们的进步与发展,影响了他们大学生活的质量,也将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制定积极的干预措施,使90后高职新生尽快融入集体并快乐地发展至关重要。
一、90后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
90后高职新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新生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热情开放、活泼自由、孤独依赖、独立自制等,但也有不同于一般院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如自卑失落、郁闷、迷茫等。通过分析,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失落。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在管理制度、人文环境等方面也不同于普通院校,而高职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的想象往往是理想化的、普通化的。因此,当高职新生怀着一颗兴奋的、满怀希望的心步入大学之后,当他们真正体验到高职大学生活后,表现出很强的失落感。想象的开放与自由、向往的浪漫与温馨好像都不存在。有的学生抱怨:这就是大学呀?简直就是高中四年级。抱怨上课累、没有自由、考证书的压力大、没有人文关怀等,很长时间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活,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他们内心的失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展的目标性。
2.自卑。高职新生的入学成绩属于专科分数线,有的同学在入学前就有不如人的感觉。在高中时好像考上本科的学生才是优秀学生,考上专科是不被人重视的,高中的升学率也不包括他们,就连自己的父母也认为上高职院校不理想,选择高职院校好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带着一些心理的伤害走入高职院校的大门,自卑的心结非常明显。他们往往感觉自己的前途并不好,认为毕业后同样也会受人歧视。有一位同学自暴自弃:我的高考是失败的,我以后就是个修理黑白电视机的,典型的蓝领工人。很明显这些学生并不能很快适应高职教育。
3.对专业不感兴趣。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院校,专业特点往往也是技术性、操作性要求较高。虽然高职新生专业课不多,但他们看到的专业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的心理。有的男生抱怨机械制图课程:整天画图,一点意思都没有,当个蓝领工人还要那么努力。有的学生因为讨厌自己的专业甚至想要退学。
4.自身的心理素质差。高职新生的入学成绩比其他本科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相对低些,两者有差异,但这并不说明高职新生的智商低,而是情商有所欠缺,这种差异应该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很明显。他们在计划性、意志力、调节能力、坚持性、目标性等方面有问题,并把这些心理特点也带到大学里。他们基础差、听课费劲,但又不想努力,无人生规划、无大学生活规划、更无自己追求的目标,得过且过,直接导致的就是高职新生的适应不良,入学很长时间了还没有步入正轨,感觉到的只是茫然地随波逐流。
二、90后高职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1.生活上不适应,自理能力差。高职新生虽然脱离了父母的束缚,但也陷入了自理的忙乱。环境的改变、管理制度的变化、老师朋友的不同使他们感觉与以前不一样了,心里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好像被别人推着往前走,身不由己,整天昏昏沉沉、茫无目标、随波逐流。生活的秩序完全被打乱,完全没有了主动性,不知如何是好。平时被动上课,别人怎样,自己也怎样。到了周末就陷入惶恐之中,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做“新生周末综合症”。他们的失落心理又使他们不能积极地调整自己,逃避、退缩现象明显,有的同学恋爱取暖,有的同学则上网冲浪。经调查,有64%的高职学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独立性,显著低于他们所表现出的责任感。从社背景来分析,随着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变迁,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学生独立性的形成①。
2.人际关系不适应。高职新生的自卑心理也表现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上,对待新的同学不那么热情,也不愿很放松地展示自己。入学一个月后一个班的同学还有不认识的,他们的交往策略往往是先观望后交往。90后高职新生同样也个性鲜明,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愿因别人而改变,新生普遍反映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在朋辈中找不到支持力量,感到内心很孤独。我们在咨询过程中遇到很多这样人际冲突的问题,同宿舍的同学因为习惯或个性的不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角色变化不适应。高职新生由中学到大学、由依赖到独立,虽然身份角色变化了,但他们从心理上还不适应,还没有调整过来,也不知怎样调整。不知自己该向何处,是追求大学的自由浪漫,还是大学的严谨务实。在被调查的高职学生中,有27.5%的人表现出不良的社会适应,并在新情境的适应中伴有压力和心理上的焦虑问题②。有一部分
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还把自己当做父母怀中的孩子,我们心理测试的结果也证明,有20%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完整。
4.专业学习上不适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新生入学前可能对专业了解不多。很多新生入学后对专业不感兴趣,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也不抱很大希望,学习方法也不是很科学。因此,高职新生对学习的信心不足,厌学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他们认为听好课就行,下课后学习无目标,被动消极,不知如何提高自己、拓展自己,对自己要求不严。他们主动进图书馆学习的状况不是很好,不会主动给自己布置任务,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业余时间,自学能力差;有的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有的缺乏学习动力与意志,不思进取。结果造成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被动落后和学习成绩上的波动下滑,因此会使许多新生在心理上感到压力、困惑、苦恼、迷茫和焦虑不安③。
5.心理上不适应。很多高职新生都把大学想象成自由的王国、开放的国度、浪漫的伊甸园,认为大学应该是自由放松的,应该有充分的权利管理自己;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应该是有人情味的;认为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以后,就应该舒服安逸一段时间。但是来到大学后,他们发现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学同样有压力,同样不自由,同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样有烦恼、痛苦与无奈,因此,入学一段时间了,还是不能适应,感到失落、紧张、焦虑、无所适从。高职新生入学后,心理上的不适应更是明显,他们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培养模式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颖和别扭。有的同学抱怨:这是大学吗?比高中还严,还要死板,还要小儿科,以至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6.人生价值观理念匮乏。高职新生的人生规划比较模糊,人生价值观有些偏颇或匮乏。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大约占7%)对于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计划性很差,不知自己该怎样发展自己,也不知自己该怎样去学习。不知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也不知人生的意义所在,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三、90后高职新生的适应对策
1.加强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高职生活的一个途径,是让他们尽快熟悉高职的环境,尽快熟悉高职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避免在应对中出现心理问题。
适应性教育可以包括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专业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等方面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可以是谈心、讲座、报告、团体活动、看纪录片、看宣传片、案例探讨等方式,让学生从心理上尽快融入高职大学环境,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尽快找到知心朋友,尽快明白自己的目标与任务、尽快纳入正轨。
适应性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了解环境、认清角色、树立自信、确定目标、明确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关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以此来减少高职新生的茫然、厌学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高职环境中。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激励高职新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忧患意识与拼搏精神。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开设第二课堂,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发展热情,使他们能够释放压力,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强化心理素质。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提高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他们充分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如何释放压力,避免心理问题严重化;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使他们了解健全人格的内涵,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提高自己的情商,增强自信心,学会管理情绪,学会应对挑战;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对需要帮助的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真诚地帮助与关心他们,使他们尽快走出阴影。
4.寻求社会的支持力量。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增益作用。高职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学校适应总分及个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高职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则学校的适应水平也高④。因此,提高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应该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力量,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有一位同学抱怨:社会上有一些人看不起他,说他是专科生,没有什么出息,毕业后也就是个蓝领工人。这位学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又不知道如何反驳,最后自嘲道:我就是个蓝领工人。甚至有些高职新生的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考上职业院校有偏见,点滴言行里面都表现出不满、无奈,给孩子的不是支持与鼓励。由此可见,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严重影响着高职新生的自我价值感,影响着他们的适应与发展。
5.职业心理的辅导与教育。目前走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心理愿望,就是不求上个好学校,但求找个好工作。他们选择职业院校的目的,也往往是盯着专业与就业前景,很关心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与职业报酬,对职业有很高的期望。这种心理不仅影响他们的适应状况,也影响他们的发展成长。及时有效的职业心理辅导,可以化解一些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他们更加明晰自己的专业特点、明晰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调整自我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这样有助于他们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新生的大学生活应该是适应良好的、健康的、充实的、有助于新生发展成长的。
参考文献:
①②陈金琦.对高职学生意识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19,128.
- 上一篇: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 下一篇:智慧医疗完整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