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法治意识

篇1

中小学要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我认为应当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以及正确人际交往意识。

一、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很多案例一再证明,有些青少年因为从小缺乏法治教育,缺少基本的法律意识,不能正确把控心理和行为底线而越过法律红线。因此,普法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点,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负起对学生法治教育的义务,将学生培养为懂法尊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对中小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要着重进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出门要遵守交通法则,在校要遵守法定的学生义务,受到欺凌要寻求法律帮助等。鉴于中小学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法治教育需要更多地强调体验式、参与式教育,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尤其要培养学生尊崇宪法的意识。2016年,国家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宪法教育宜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区分知识的难易和复杂程度,对应中小学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选择其中适合的内容进行教育。通过宪法教育,让学生从宪法角度理解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国家基本架构及相关政治时事,知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二、规则意识

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体现。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以恰当方式阐明规则的具体要求,必要时可反复强调,还可寻求家长支持,帮助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学生在校的规则意识,主要体现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校纪校规两方面。

《中小学生守则》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关于全体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2015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共9条,非常全面,但由于篇幅和形式所限,其中的一些规定相对抽象,如“文明绿色上网”“学会合作共处”“乐于科学探索”等,对于低龄的学生来讲,还不能有效形成与其实际行动相联系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相关课程、班会和课外教育实践中,将守则规定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有机联系起来,教导学生学会从身边具体事情做起,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如上网一般不要超过多长时间,不要在网上攻击谩骂,要积极参加科技评选活动等。

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也是培养法治意识的体现。校纪校规层面的规则,在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和应用。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班纪班规,参加课外活动要遵守学校和教师针对活动提出的纪律要求,少先队员、团员还要遵守少先队规、团规,等等。

三、正确人际交往意识

法治教育所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是社会化的过程。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行为方式,如果入校后不能很好地调整,就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特别是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相处,缺少朋友,或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小摩擦,动辄以拳头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的集体环境,教会学生如何和同龄人平等交往、如何处理与同龄人间的矛盾,让学生理解处理问题的基本规则,找到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尊重、信任、沟通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使学生终身受益。

树立正确人际交往意识,要求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魅力,在交往中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要求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我训练,以积极的态度展开各种交往活动;更要求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处理问题,缩短与别人的心理距离。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以及正确人际交往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W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方法和路径上,尤其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育规律。在法治教育中,要按照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将法治理念和相对抽象的要求,具体化到学生能够理解的形象描述、实际案例和具体情境中,重在落细落小落实,避免空洞、抽象或流于形式。

其次,探索课程渗透。法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各科教师都应当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所教课程中探索可与法治教育结合的知识点,在课堂中适当地渗透法治内容。

最后,发挥家委会作用。家校合作已成为育人的基本途径。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借助微信群、朋友圈等现代沟通和传播方式,将与法治教育有关的要求,迅速传达给家长,让家庭也能开展法治教育。

篇2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课堂教学

法制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法制课程不是中考和高考的科目,长期以来都没能进入主课堂,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只能穿插在思想政治课本中或以主题活动方式进行。如何培养现代法治建设下的优秀公民,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贯彻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以人为本,学用结合,为法制教育工作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1)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校园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老师的引领。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和法律素质。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尤其是现实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制定校园法制管理队伍培训计划。通常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校园和社会中的事件,通过互动讨论及案例评析,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利益;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在教书育人,依法办事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阶梯式动态培训方式肯定会形成良性循环态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3)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大课堂,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的实际,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法律环境的重要性。

二、拓宽渠道,创新形式,为中学校园法律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学校利用黑板报、校刊、宣传专栏,定期出版法律知识、文明守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让学生们在愉悦中接受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利用校园广播及多媒体电教室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提高普法教育的效果。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全国法制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等纪念周、纪念日,学校举行“法纪伴我行”“法在我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手抄报制作比赛、法制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聘请学校法制辅导员,邀请社会法律人员定期为结对班级学生上法制课,宣讲法纪知识。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涉及和需要防范的法纪问题入手,把法律条文和具体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让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法制教育。

三、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注意把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融汇到法律知识的传授中去,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多用生活中有影响力的案例与法律知识相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发适合学校特征的校本教材也很重要。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而法律知识自成体系,在初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中,散落在不同的章节。现在浙江省正在进行教育新一轮改革,改革中鼓励各学校努力开设选修课,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乘此大好机会,深入研究开发校本法律读本。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法律课的实效性,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篇3

1.教师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我们把这种教学方式叫“跟随式”,这种教师一个人表演式的教学统治了几十年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也没有让学生提问的意识,学生自然没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2.学生没有从“跟随式”学习中解脱出来。多年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跟随老师的思路走,擅长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只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人”,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盲人”,这样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创造性,很难跻身高端科技,破解不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难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然而发明创造只会褒奖那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只有独辟蹊径才能找到宝藏,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是不会有突破和创新的。

3.教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出差儿”。这种说法是很多一线教师不敢让学生质疑的“充分理由”,认为教学任务多,时间紧,完成既定内容都很困难,根本不敢让学生提问题,谁知道学生会问出什么稀奇古怪、离题万里的题,耽误课上宝贵的时间,学生成绩肯定上不去。

4.教师对问题没把握,怕权威受到质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来源的不断丰富,学生学习他们可以越来越方便快捷,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媒介,获得大量的知识,既有对某一个问题认识的深度,又有对各门类知识了解的广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便有了一种不自信的心理,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没听说过,解答不了,破坏了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断层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方向,学生由简单受力变成了主动发力。因此我们的课改不能停留在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通过自学解答的层面上,还要在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继续走下去,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解放思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轻松自由的心境下,学生没有了负担,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深入地进行学习思考,进而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有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鼓励,所以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放心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疑惑,不用担心提问后会遭到老师的讽刺、挖苦,同学的嘲笑、排斥,不会在犹豫、害怕中,失去思维的灵感和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丧失了提问的意识和想法。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保护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2.课堂上预设“留白”,让学生有思考、提问的时间。课堂上所谓的“留白”,就是指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以及归纳的时间。改变以往老师自问自答和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式教学。大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就是说教师给与学生的是推力而不是拉力。如果课堂上有意识地“留白”,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延伸。

3.完善课堂评价标准,把质疑设置成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修改和完善评价标准。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在以往课改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发展,把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高手培养成发现问题的能人。我认为学校要在教师考核、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突出课堂留白、学生提问等形式,通过观摩、培训等方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滞后观念,树立正确人才观。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既要放开手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更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我们的课改不能停留在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分析、能解决韵层面上,还要在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下功夫。这将是我们教研员下一步指导课堂教学的方向,即如何建立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收获的过程。

篇4

[关键词]内化 智慧 数学 应用意识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谈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渠道来发展学生智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其智慧的发展需要介入教师的媒介而产生。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篇5

在水培龟背竹期间,一定要注意换水,通常养护5-7天左右就要更换一次水。长时间不换水就会使水质变差,植株生长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如果是用自来水进行水培的话,那就要先放在容器里晾晒几天。

二、清洁修根

在给它换水的同时,要注意适当的清洗植株根系和水培容器,应该时刻保持干净的状态。若发现根系有腐烂、发黏的部分,就要立刻洗干净并将烂根剪掉,最好是进行消毒后再进行正常的水培养护。

三、适当见光

养护龟背竹期间要让它适当的见见阳光,但是不能被太强烈的阳光直射,最好是给它适量的散光照。如果养殖环境太阴暗的话,就要定期搬到室外接受下光照,或是进行人工补光,不然它就会生长不良。

四、注意事项

篇6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15-01

一、当代中职生法律意识现状

现阶段中职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逐步重视中职生教育,并对中职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中职学校陆陆续续扩大招生,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此外,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总结当今中职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在我国,中职类院校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极少部分学校才开有法律教育学科,而且这少部分学校仅仅把法律教育当作公共课进行开设,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院校缺乏法制教育宣传必备的基础设施,没有形成法制教育环境。这样法律教育就无法深入到学生日常学习中去,无法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另外,出于保护学校名声等一些原因,学校往往只对在校期间中职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纪律处理而缺少法律教育,这样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自己造成的社会危害缺乏法律认识。

2.中职学生往往缺乏法律信仰

中职学生往往没有形成自己的法律信仰,无法给与法律充分信任。中职生离开家庭进入中职院校学习,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但是由于大部分中职生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无奈之下才进入中职院校,导致他们不仅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人生理想、意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弱点,再加上他们自身年龄偏小,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难抵制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导致他们信仰的偏颇。

3.中职学生法律观念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指学生在对国家法律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对于法律所表达的意念及思想的法律意识形态[1]。据中国法制网统计,在中职生中,约有29%的学生存在着违法犯罪倾向,包括盗窃、打架、抢劫同学财物等,有41%的中职在校生产生过退学念头,还有13%的中职生有着其他不良嗜好或者行为,在这些问题学生中,问题女生约占15%,即使在一些无不良行为的学生中,也存在着一部分人认为中职生主要是学好一门技能,法律观念与自己无关。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职生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二、相关法律意识对中职生的作用

1、中职生健康成长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职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教育,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新时期下中职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我们青年一代遵法、守法、敬重法律。中职生是未来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不仅仅能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使其从法理的角度去认识和体验社会,从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且还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发展脚步。

2、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是职业学校进行技术教育的前提

不可否认,中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然而,高水平技术人才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法律意识。根据国家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具备高技术水平青年人才犯罪率大幅度增加,青少年犯罪呈现高知识和技术水平发展,可见,若无相应的法律知识与中职生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相配合,中职生也无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建设者。中职生年龄大都在16-18岁,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及差异性日益增强,要想取得全面发展,必须要法律素质与技术能力共同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通过法律意识教育,可以对中职生其他素质方面的提高,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3.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可以维护学生自身权益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维护自己的权益。中职生进入中职院校进行学习最终目的是学的一技之长以报效社会,然而社会中却屡屡出现拖欠中职毕业生工资、强迫学生缴纳违约金等等侵犯中职生权利的事件,中职院校通过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持社会法律秩序,不至于在社会求职工作中受到身体或者经济上的损失。

三、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要求必须重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但是法律意识不是偶然形成的,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因此如何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培养中职生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

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是使他们对当代法律产生认同感,学会尊重法律,认真对待法律教育,这样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同时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法律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3]。因此,应用具有针对性的理念来判断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能否符合中职生的本身需求,能否在中职生中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并保障其有法可依,法律的内容能否反映中职生价值追求。这些都是在培养中职生对法律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生从内心对法律的信仰达成契合,从意识上感受到学习和运用法律的重要性,才能自发的遵守法律。

2.创造良好的法律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中职生。在对中职生社会环境的培养中,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司法的权威及其公信力,使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将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为中职生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从学校的小环境来看,在教学模式上,学校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引动学生主动的关注社会,能够用所学的的法律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从管理方面,树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对遵纪守法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违规违纪的行为不因人而异、不迁就、照章处理;在学校宣传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3.提高法律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教师的法律修养及素质水平对中职生的法治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校生活中,教师与中职生的接触较多,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引导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像教师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要致力于教学发放的创新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中多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利用典型案例使学生得到启示,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法律意识能够更加轻松的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中。

四、小结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促进中职生职业技能与法律意识共同发展,积极引导中职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茜,周林峰.浅谈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 科技致富向导,2012,05:134+147.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也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已经逐渐成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加强个人法律意识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中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极不成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若在此阶段对学生开展法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不仅能防止学生因冲动而出现犯罪的现象,更能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贯彻职业教育方针

近年来,中职教育目标已经不再只注重于技能教育,更多教学精力在如何教会学生做人之上,这也表明中职教育不再只是单纯地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对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大作用。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工作时,年龄大致在18岁左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且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就业心理准备,这意味着中职学生参与工作所要签署的合同、协议等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且这些问题都与法律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法律教学与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将法律作为对社会行为的约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

二、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正确认识法律教育

与专业的法律教育相比,中职法律教学只是一门简单的辅助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开展的课程,为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法律教育与中职教学需进行结合,以更好地展现法律教育的作用。如今,现代化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了紧密联系,单纯的一门学科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需求,只有一才多能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检验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强化学校民主法则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平台,只有强化学校的民主法则,做到依法办事、民主办事,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减少校园不良现象的发生。另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提高学校领导的法制观念和决策能力,让其将法律建设与校园建设进行结合,以保障师生的利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

(三)提高教师法律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将法制教育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并将其作为教师日常培训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队伍法律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一定影响,无论教师、学生,亦或是学校领导,都是一个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另外,对于教师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学校一定要采用严格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体现依法治校的意义。

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 培养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职生而言,法律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一、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第一,中职学校以技术教育为主,法律教育只是作为公共课程来开设,且课时量小,决定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无法深入。因此,中职学校法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第二,中职学校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低。此类学生虽然对法律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他们不愿自觉遵守法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教育的缺失。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中职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他们会模仿一些不自觉守法的行为,加上学校法律教育的不到位,他们的那点法律意识逐渐淡薄,对违法犯罪存在侥幸心理。

基于以上分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学校法律教育的缺失,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中职生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有其特殊性,如年龄小、阅历浅、经历不丰富,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不仅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观察,有些学生在毕业时甚至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还有的学生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凭证。基于此,笔者认为更需要加强对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二,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中职学生就业早,因此他们的法律思想和意识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必将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中职生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律知识教育,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给社会带来的必定是正面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完善中职生法律课程的设置

虽然职业院校均开设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是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少,而且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局限于开卷考试。结果是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因缺乏法律意识而走上歧途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应该而且必须把法律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察,如调查法、问卷法、抽查法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法律课程而言,采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的讲解法也许更有效果。第一,案例应该选取有代表性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模拟法庭训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原告”“被告”“证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很遥远、很陌生的词语。学生自己扮演这些角色,亲自体验法律程序,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体会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和公正。

3.教师与家长应共同努力

一方面,教师的话语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德育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法律知识和思想的灌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一旦触犯了法律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溺爱或者放纵不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庭教育在学生的青少年期其实可以起到法律潜意识的导向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以积极的心态和极强的法律意识迎接人生的挑战。

4.开设心理咨询室

中职校学生年龄偏小,模仿性、好奇心强,易冲动,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极易误入歧途。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在宣传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些主要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咨询的作用与意义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职能;另一方面,便于有心理障碍者被及时发现、识别自己的问题,主动前来咨询,间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篇9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缺少质疑的精神,通过笔者近期调研来看,学生缺乏质疑意识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以升学率为主导的中小学教育,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抓手,沉重而乏味的应试训练抹杀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对数学的兴趣。笔者对近年来所带三届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另外二分之一所谓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只是被动学习和完成作业,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探究的好奇心。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学习变得单调与枯燥,进而造成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缺失。封闭式管理的学生犹如笼中之鸟,怎能适应大自然,又怎能展翅飞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对学生指责和训斥,使学生不敢甚至耻于提出问题,更不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没有水平被老师训斥,被同学耻笑,因此有疑而不质。

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质疑意识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调动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老师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提问的心理障碍,主动提问。 其次,尊重学生。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有着对事物和知识独特的认识,重视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给予解答,使学生不会担心因所提问题简单受到同学和老师歧视、或因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等心理问题而不敢提问。再次,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质疑态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其所提问题予以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解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创设自主讨论方式,营造良好的质疑气氛。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营造质疑氛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这种方法有助于质疑意识欠缺的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自我,凸现个性。

再次,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方程应用教学时,刚上课,学生A提出问题:“老师:地球对物体有引力,对吗?”答:“对”。生又问:“假如,地球上有一个通透的洞,一人从这个洞跳下去,是头先出去,还是脚先出去?”学生的问题离开了本节教学内容,但笔者没有批评,组织学生讨论,开始学生只停留在表面上争论,笔者及时引导,请联系物理知识――重力展开讨论,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再次引导,请结合地理知识讨论,学生得出地球内部是高达几千度的岩浆;笔者又说:请结合现实思考,学生答,不存在这样的洞。最后笔者总结:学生A善于思考和联想,敢于提出问题,值得同学们学习。并且鼓励学生都可以不拘泥于题目本身去思考和质疑。

3.课堂巧设“伏笔”,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学生的质疑,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的设下“埋伏”,请君入瓮,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无意识的产生疑问。教师课前应布置预习任务,给出导学提纲,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课前弄清哪些问题,课堂探究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最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课前的“伏笔”。上课及时检查预习,让学生讲解展示预习的理解,学生向讲解者提问,减少了质疑者的心理压力;此外,还可适当采取激励,如小组加分,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故意出错,巧设陷阱,给学生创造质疑机会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9-01

摘要:当今中国美术教育,培养国人问题意识促使本国美术教育有新之转机,注重图像之读解,关注美术与文化之积淀,重塑观察世界之眼光。

关键词:中国美术教育;问题意识;变法;图像;文化传统;观念;媒材

一、问题意识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当今中国美术教育需要变之缘由。

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化,美在很早的原始社会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原始人制作的器具中便可寻找到他们审美的趣味。商周青铜器造型之多样,鼎上饕餮纹之神秘;唐朝白瓷、青瓷、釉下彩瓷的雅致;明清家具之精巧、简练等都流露出中国人对美的本质的执著追求。在古代,中国画和书法是得到普及教育的,也是考取功名的重要途径。到了近代的中国,受外国列强的入侵等历史原因,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脱节。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提倡将教育的目标定为“育国家之良民”,也就是教育应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审美意识教育和人格培养方面相对比较弱,这样的美术教育要需要改革和变化。

(二)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之变法――培养问题意识。

认为“学校美育分普通美育和专门美育两种。普通美育属于小学到中学这一阶段。专门美育属于大专阶段。这两个阶段是衔接着的,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美育的内容和标准也要随着加深和提高。”事实上这两个阶段我们已经在门面上达到了,但从内容上看却还有长远的距离。当代父母都很注重子女儿童时期的艺术教育,且不少家长愿意资付不少金额请艺术家庭教师。这符合了的理论:“儿童时代,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倾于直观。故无论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在当代社会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中,很容易缺乏独立思考,变得墨守陈规、麻木不仁,没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看清事物本质的关键。中国当今的美术教育有部分只是浮于表面,如果加强培养问题意识,对事物深入研究,中国美术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二、具备问题意识,看透事物的本质――问题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

1.图像问题。

绘画是要把事物的真实表达出来,但并不等于把事物现实的造型、色彩等外观逐一刻画,达到“一模一样”。这里的真实是指表达真实的情感,是一种触动心灵的震撼。吴冠中要求自己做出撼人的作品而不是娱人的作品。娱人之作只达到趣味的层面,撼人之作乃大师人格之流露,有感染的力量。图像在艺术中就象文字在文章中一样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靠视觉来再现的,往往不是直白可得,需要观者去“读解”。当然对观者的要求很高,他必须了解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找出相应的关系。

(1)技术与观念问题。

前面说到绘画不必将具体的事物如实地绘制在画布上,可是当我们在幼儿时期还没学习过画画时,也不能忽略模仿这一重要步骤。只是提醒大家在掌握了绘画技法之后不要过度炫耀这种技能,应该注重观念的表达。对于“当代艺术”的评价众说纷纭,假如我们没有意识探讨当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对艺术家个案研究的话,很容易把“观念”概念化。艺术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而是从作品中找寻艺术家看问题的角度。不要过分地把技术与观念分开来讨论,经典的作品往往是技术与观念的结合,它有艺术家独特的视野,并用符合表达这一概念的技术来完成,虽说高超的技术不容易,但找到恰如其分的技术却更难。

(2)传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今天“传统”一词也被广泛运用。可是,不是所有的传统都可以直接拿来用。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做得不够成熟。首先,国画在中小学没有得到普及教育。其次,教授国画只教技法缺乏国学教育。学习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是领悟其精神的真谛。中国人的宇宙世界观源于《易经》: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地之气而生。这种精神渗透在水墨画中,强调直觉、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学习国学,领悟水墨精神,对于人生态度有更深层的意识探讨。

三、培养美术领域中的问题意识

当今物质消费已经变得理所当然了,这种购物的行为已经不需要问为什么,潜意识驱使我们这样做。假如我们对早已习惯的产生疑问,新的东西才会出现,进步才可见。“问题意识”其实是一种观看世界的角度。大自然的观看术是靠学而知之,问题意识也是靠学而有之。

(一)中国美术教育应重新调整对图像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有清晰的概念――图像不只是技术和技法。中小学是认识事物的最佳阶段,绘画中模仿事物能让他们认识物体,可仅有这种方法会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怎样去观察事物,从而使他们产生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通过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图像会深刻得多。通过美术史,使我们提高自身的艺术眼光,面对现实生活提高问题意识。大学美术学习应注重问题观看之方法,从纯绘画来说不可只针对图像的表面,更应注重图像背后所反映的观念。从设计来说,不能总是设计符合大众口味的图案,要以引领潮流,提高大众欣赏能力为目标,也不可仅追求设计图案之精美,而是透过设计传达观念。

(二)中国美术教育应与文化紧密结合。

陈丹青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洞察力可引发自身的问题意识。许多有名的艺术家也是通过观察身边的普通事物创作出伟大的创作的。埃舍尔观察阿尔汗布拉宫发现了规则空间分割的关系,根据简单的“上下前后左右”来探索灭点的相对性等。香港设计师余志雄利用点、线、面来探讨艺术的故事,他对日常各个细节很敏感,例如看到线会联想到他的各个空间,它不只是一条平面的线。文化传统是一种精神,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了解并坚持的,重要的在意识中对文化传统有执著追求的信念。

(三)中国美术教育要发挥媒材的魅力。

有位学者曾经说:“艺术家是通过媒材来思考的。”媒材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另一种途径。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实物如果了解其特性可以加以利用来创作,只要能表达好的观念,任何媒材都具有价值。毕加索是首个在绘画上加入现成品的人,他加入了廉价的稻草,却打破的对绘画的理解。塔皮埃斯的创作总是“变废为宝”,传达任何东西都有其自身价值的概念。在美术教育中注重给学生多种媒材的尝试机会,例如把报纸变成蔬菜、透明胶片代替画中的窗户、牙膏盒子做机器人、锡箔纸做肌理图案……多种材质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新颖形式的转变、高新技术的引进、人才出国深造等之变法是进步的一种策略,提高图像读解能力,注重美术与文化的学习积累和研究,培养细腻的洞察能力找寻媒材的各种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步的长远之计。培养问题意识也就是培养观看世界的新视角,同时,也是人格培养的磨练过程,培养对艺术执著追求的坚持态度。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编著.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