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安排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7:3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力安排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力安排计划

篇1

关键词:船舶 生产设计 劳动力负荷 优化

本文主要对船舶生产设计中该如何科学的计算劳动力负荷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使劳动力负荷达到平衡的几种办法。

一、对劳动力的配置进行优化

船舶生产设计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由于船舶的种类多种多样,在进行设计时,运用到很多的技术,其信息的容量也十分庞大,但是有关人员的数量是一定的,这就要求要对这些劳动力进行科学的优化管理。在对船舶进行生产设计时,要严格按照客户的订单进行,每个订单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没有一套固定的设计程序,这就使得在每次面对一个新的订单时,都要重新设计每个细节,设计工作较为繁琐。此外,由于有关人员对技术掌握的程度不一样以及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不尽相同,就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对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

在船舶生产设计中,要合理的安排每个人员的工时,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有关人员的实际情况,对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每个人员的劳动力负荷,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对生产设计中的各部分工作的工时进行计算,根据以往的经验,力求计算结果的准确,从而更好的减少有关人员的劳动力负荷。根据实际情况,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进行规划和管理,能够更有效的对船舶生产设计中的劳动力负荷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合理的分配和调动劳动力,使有关部门内部的劳动力负荷达到平衡,提高设计的效率,保证设计的质量。

二、对负荷进行计划和计算

船舶的相关产品其结构十分繁琐、涉及到的技术较多,而且产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要想保证船舶的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生产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工程的有关计划。如今,有关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看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生产设计时,严格依照工作计划进行。要对相关的负荷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例如,在进行生产设计过程中合理确定组合件和部件的数量;全面考虑对影响劳动力负荷的平衡因素;根据劳动力负荷的具体要求,合理的安排有关的日期。

负荷计划是进行计划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产中所承受的负荷强度进行的预测和准备,换种说法就是对实际的生产情况与期望的工作强度进行比对。负荷计划主要是对物量和工时的负荷情况进行计划。工时负荷和劳动力负荷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它的基本单位是工时,主要是对本年度的各个相关部门的的负荷强度进行核算。在核算时根据以前生产过得船舶的相关标准为依据。

三、劳动力负荷算法分析

在对劳动力负荷进行计算时,一般情况下,选取一周或者一个月作为计算的基本单位。进行工作计划和安排时,要按照生产设计单位在这样的一个时间区间内的平均劳动负荷来进行。以下根据实例来简单的说明如何计算算术平均负荷及加权平均负荷。算术平均负荷就是将部门内部全体人员的劳动力负荷进行加法运算,然后求得其平均值,其平均值就是算术平均负荷。然而,在实际生产设计时,算术平均负荷的意义不大,关注的重点是加权平均负荷,如果在进行加权计算后,平均负荷的值增大,代表计划负荷的值小于劳动力负荷,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减小计划负荷。计算出来的加权平均负荷和算术平均负荷之间的关系不确定,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计算结果,合理的调整计划负荷。

四、根据劳动力负荷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产设计任务的分配

在进行船舶的生产设计时,应当合理的安排生产设计的具体时间,并做出计划,对设计图纸的类型和张数进行确定,确定接收图纸的时间和图纸入库的时间。要确保日程计划的准确执行,要对相关部门的劳动力负荷进行核对计算,合理的进行分配,使得计划更符合实际的要求,能够得到顺利的执行。

在制定计划时,计算核对工作不能从每个方面单独展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劳动力负荷的均衡性。由于船舶生产设计的过程十分复杂,不同的船舶类型和不同的生产设计阶段的负荷都不相同,在以年为周期的负荷核对计算时,在具体某个时期和阶段内的负荷很难达到实际的平衡,这就要求在进行核算时,将核算的周期缩小,将各部门的核算细分。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核算工作:首先,按照日程计划制定出生产设计详细的进度安排;其次,以进度安排为基础,准确计算各个部门的负荷量;接着,核查各部门所能承受负荷的实际值;再次对承受能力和计划的负荷值进行分析,并以报表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有效的调整。其步骤如下所示:

1.制定船舶生产设计的详细进度安排,计算负荷

在进行船舶生产设计时,已经有了日程计划,根据日程计划里的开工时间和出图时间安排详细的进度,在安排时主要有两种方法。首先是倒序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日程计划中的最晚的开工时间,反方向的安排任务的开始时间和完工时间。其次是正序法,根据日程计划中的最早设计时间,按照正常顺序安排任务的开始时间和完工时间。

根据倒序法制定的任务开工时间是开工的最晚时间,必须保证开工要在此时间前进行,否则将不能完成任务。根据正序法制定的任务开工时间是开工的最早时间,通常认为早于这个时间开工,会由于各方面准备的不充分,影响整体质量。

最早开工时间和最晚开工时间之间的时间是一个缓冲段,因此,采用正序法会为任务留有充足的时间,以便保证各项工作能稳步的按计划进行,采用倒序法时,在某种程度上使生产设计的时间变短,但是可能会出现不能在规定时期内完成工作的情况。在实际的船舶生产设计的复杂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更好的做好工作。然后进行符合图纸的编制,根据图纸计算出相关部门的负荷,然后将其与计划负荷进行对比,详细过程就不在一一复述。

2.进行有效调整

如果能力不平衡,在工作中额大部分部门都会出现负荷不平衡的情况,而且差异较大,导致能力出现不平衡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计划不够完善和全面,比如没有对例如返工图纸的负荷进行充分考虑;能力数据的误差较大;提前期的数据存在误差等。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改正问题。在出现能力不平衡时,要对劳动力负荷的权值进行改变,或者改变负荷,使负荷和能力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我们一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整:

(1)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调整。当劳动力缺乏时要进行人员的补充,当劳动力有剩余时可以安排其进行其他工作;

(2)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对劳动力负荷权值进行合理的调整;

(3)必要的时候安排有关人员进行加班;

(4)更新有关设备,加强管理;

总 结:

以上就是对船舶生产设计中劳动力负荷问题的一些探讨。从优化劳动力的配置,对负荷进行计划和计算,劳动力负荷算法和生产设计任务分配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为了解决好船舶生产设计中的劳动力负荷问题,更好的做好船舶的生产设计工作。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和全面。但我相信在更多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更好的解决船舶生产设计中的劳动力负荷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宁,张亚,曲浩.船舶生产技术的劳动力负荷问题研究[J].造船技术,2007(4):165-166

[2]黄徐进,王平,苏翔.船舶制造企业劳动力负荷管理系统研究[J].江苏船舶.2006(10): 21-23.

篇2

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对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事关灾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灾区各级政府要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并指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牢固树立就地安置为主的指导思想,把农村劳动力的使用和安排列入当地灾后重建和发展经济的总体计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保证灾区生产自救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在此前提下,根据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引导灾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工作,当务之急是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受灾群众能够安全过冬,这是防止盲目外流、保障灾后重建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受灾群众吃穿住医的基本需要。民政部门要把保证受灾群众过冬作为工作重点,做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落实受灾群众的过冬住房和采暖保障;卫生部门要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防病治病,确保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疫;公安部门要有重点地做好灾区社会治安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为灾区群众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切实搞好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

灾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组织农村劳动力尽快抢整水毁农田,抢种补种,恢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生产,把农业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组织和鼓励灾区农民搞好秋冬种和冬季农业开发,做好农作物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改革、栽培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要组织劳动力及时整理土地,抓紧维修受淹农机,并切实帮助灾区农民解决好春播种子、化肥、农药等供应问题,力争全面恢复农业生产。要引导和扶持农村劳动力发展副业生产,利用当地资源,发挥传统生产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增加经济收入。

四、认真实施受灾地区水利工程建设

灾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应把受灾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的重要渠道,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合理安排劳动力,兴起一个水利建设的。要尽快制定规划,落实项目,加大投入,加快工期,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复水毁设施。灾区水利建设要优先使用灾区农村劳动力,重点安排还林、还湖和还牧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要尽快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疏浚河道、清理河障、加固堤防、封山植树和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并根据工程的要求加强技能培训,保证建设质量。同时,可组织部门劳动力,成立专业性水利建设和维护队伍,承担经常性的水利建设和维护任务。

五、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关产业

灾区各级政府和建设、铁道、交通、电力、粮食等部门和单位,对灾区需修复和新建的铁路、公路、通信、电力、环保、粮库等基础设施,要早规划、早部署,抓紧项目审批和资金落实,尽快施工,并尽量吸收灾区农村劳动力。灾区周边地区实施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也要尽可能优先安排灾区农村劳动力。劳动保障部门要与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灾区已有劳务基地的作用并因地制宜建立新的劳务基地,根据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各地也要发展一些与生产自救相关的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六、做好移民建镇工作,搞好小城镇建设

灾区各级政府要将重建家园与建设小城镇、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计划、建设等部门要搞好小城镇规划,优化小城镇经济结构,增加小城镇就业机会。对受灾地区的群众住房、学校、卫生院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等,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公安部门要配合移民建镇,制定相应政策,做好移民落户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小城镇的新建和

二、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与小城镇发展相配套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移民就业工作。灾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结合受灾地区乡镇企业生产的恢复、调整和发展,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布局,尽可能把受灾地区的乡镇企业集中到小城镇,并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抓好市场和产品开发,提高企业效益,鼓励企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七、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灾区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做好就地安置工作的前提下,根据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制定劳务输出计划,通过建立劳务基地、签订和执行劳务协议、定向输出劳务、相邻省区的周边劳务协作等,有组织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要充分发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并积极做好对盲目外流人员的疏导和劝阻工作。劳动力输入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宏观调控,今年后3个月到明年3月份,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再新招收零散的农村劳动力。确实需要招收农村劳动力的,应当经地(市)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批准,通过劳务协作来实现,并优先考虑灾区劳动力。对在城市有工作岗位的灾区民工,要求其返乡探亲后不要携带新的人员外出。对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员,要做好劝返工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严厉查处私招乱雇农村劳动力、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其他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收集信息,分析和预测灾区劳动力流动情况,做好信息的通报和反馈工作。

八、切实做好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

为做好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区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通力合作。要运用近几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积累的经验,继续实施以往春运期间加强组织管理和调控民工流量的有效措施,劳动保障、计划、经贸、公安、民政、铁道、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公安部门要做好重点地区和路段的安全防范工作,严厉打击车匪路霸,维护社会秩序。铁道和交通部门要加强铁路和交通运输计划管理,搞好运力的组织调度,对劳动力输出和输入的重点地区、客流集中的运输线路,要预留运力,制定多种应急方案;要狠抓各项交通安全措施,严禁扒乘货物列车,确保交通运输工作顺利进行。民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和对盲目外出受灾群众的收容遣送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职责,统筹安排,抓好落实,对春运期间劳动力流量大的城市和地区,要实行重点监控,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

九、抓好以工代赈和相关政策的落实

灾区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要大力开展以工代赈,把以工代赈同兴修水利、农田整治、交通建设、生态综合治理、草原治理等结合起来,同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结合起来。计划部门安排以工代赈的资金要重点向灾区倾斜。对超标准使用义务工和积累工,应支付报酬,其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劳务报酬标准。有关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灾后农业、养殖业以及乡镇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积极发展农村住房信贷,扶持灾民建房。受灾群众的口粮主要通过以工代赈、"借粮还粮"等办法解决。

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重,省内培训与省内外就业并举的方针,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招商引资企业用工需求,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术岗位、与主导产业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和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景德镇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年度任务分解表》(景劳社就[]5号)的要求,年我县金蓝领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任务总数为6100人,其中劳动预备制培训2700人,劳务输出培训1700人,技能提升培训17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三、培训对象和内容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象为三类:

1、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农村“两后生”(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未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且未就业)、退伍兵为对象。招商引资企业招工前的培训可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为400-500个学时(2至3个月),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的课时比例为3:7左右,操作训练课程可根据教学条件选择在县培训中心实训基地或培训中心认定的企业实习。

2、劳务输出培训。以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对象(含原籍户口在农村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劳务输出培训一是紧贴输入地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二是以实用、够用为主;三是培训地点依据培训学员需求和企业灵活确定,培训时间为1个月左右。

3、技能提升培训。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为对象(含县内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外省来我县进城就业的务工人员以及在县内招商引资企业就业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时间原则上掌握在1-6个月,注重培训的工种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合理安排培训周期。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必须依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要进行,并安排一定的安全、卫生知识课程,选用劳动保障出版社统编教材(无统编教材可自行编制)。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后,学员确有需要且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经本人申请获准后可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四、培训模式

1、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实施培训。为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培训任务,我县将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培训资源的积极性,采取招投标或指定经认定的培训基地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按照“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思路,本着“政府补贴、机构组织、个人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充分发挥五种培训资源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一是利用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再就业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三是利用教育等其他部门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四是与县内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企业合作进行培训;五是与劳务输入基地合作进行培训。

2、培训方式。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由各乡镇根据下达的任务组织学员(乡镇需提供以下相关资料:农村劳动力本人填写的《培训报名表》三份;农村劳动力近期一寸照片6张;农村劳动力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本复印件一份。每名农村劳动力当年只可享受免费培训一次。),县就业局将按照填报专业具体负责培训的实施。

可采取定单式、定向式、校企合作式、办特色班、与乡镇合作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建立“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尤其要重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辖区内招商引资企业岗位对接,将“富余劳动力”+“订单式培训”+“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即在培训之初,培训基地与企业签定培训协议,实施一对一岗位对接培训,或与企业合作,把生产车间作为实习车间,有效解决培训与生产脱节问题,既为企业解决招工,又为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五、保障措施

篇4

农业局贯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调研报告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辖四乡四镇,104个村委(社区),767个自然村,总人口38.54万人,农业人口36.49万人,现有农业劳力力21.81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7.83万人。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劳促会关于做好劳务产业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及市劳促会《关于召开促进会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的通知》要求,我县下发了《关于对全县劳务产业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县劳促会、县产业办对高良乡、葵山镇进行调研,各乡镇对辖区2~3个村委会进行调研,通过半个多月深入调查了解,据实填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到乡镇和村委会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方式、区域、收入等展开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实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的背景

,县和省大多数县市一样,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旱灾,全县50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49万亩,绝收面积达46万亩。全县8个乡镇90个村委会287个自然村8.987万人、4.8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旱灾直接经济损失2.685亿元。为了力保人畜饮水、抓好大春生产,县委政府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抗大旱保民生,一方面组织动员培训农村劳动力使其转移就业,将此作为特旱年份的“特别行动”。

二、认真贯彻落实“特别行动计划”的措施

针对严重的旱灾实际,我县将“特别行动计划”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迅速开展调研活动,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旱灾损失劳务补”的思想,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方法,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务工技能,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渠道,将此作为组织实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的突破口。

(一)工作目标

在贯彻落实“特别行动计划”工作中,提出劳务产业在年初任务的基础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确保综合收入比上年增长13%,达4.7亿元以上,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150元。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特别行动”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县劳促会、产业办按照省、市、县要求,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劳务产业及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我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其中:县内转移1.93万人,县外转移输出1.87万人;三年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35万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2.93万人,绿色证书培训0.45万人,其它培训0.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86亿元。劳务产业工作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如高良乡,全乡有农业人口25511人,农村劳动力15230人,几年来平均每年有6000~7000劳动力到县内外、省内外打工。据统计,今年春节以来,已外出打工的劳动力6000余人(包括往年外出打工未返乡的3000余人)。春节后外出打工2738人,其中,有序输出转移154人,自发转移2584人,年龄结构为:16~40岁的2304人,40~50岁的372人,50岁以上的62人。文化结构为:小学文化以下1915人,初中文化618人,高中中专113人,大专以下文化28人,参加系统培训的131人,县内209人,省内437人,省外209人。从事一产业215人,二产业1429人,三产业951人。

又如村委会,全村委会有10个自然村795户,3362人,农村劳动力1600人,春节后已外出打工700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全村委劳动力的43%。蚌别村小组壮族青年熊玉兴外出打工几年后,学到了一技之长,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层,不仅回家新建了20万元的小洋房,还带走该村40多名青壮年到该公司打工。新安村是村委会的一个纯瑶族自然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全村150户,该村几年来平均每户都有一个劳动力到外地打工,几年的外出打工。该村打工回家新建了10~20万元的新砖瓦房70所。瑶族青年邓庭芳是该村的特困户,邓庭芳携带妻子到上海、江苏打工三年,带回10万元资金回家自己动手新建了一幢20万元洋房,摆脱了贫困。

(三)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作风

县、乡、村三级劳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特别行动计划”实施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坚持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认识到位。劳动保障、农业、扶贫、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统分结合、各尽其责的良好的局面。

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确保“特别行动计划”圆满完成

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县劳务产业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转移就业活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利用节假日,在全县个乡(镇)举办了12场农村劳动力输出现场招聘会,送岗到乡村。县劳务产业办、县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利用节假日到各乡(镇)发放招工信息、培训信息和举办招聘活动13场,动员农村劳动力在大旱之年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县劳务产业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妇联联合开展“万人春风行”活动,共开展专项招聘活动9场,共招聘企业工人283人,主要输送到福建、广东等地。截止4月15日,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945人,其中县外输出1958人,县内转移3987人,完成全年计划数的84.4%。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实现“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县农机校等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到4月15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6698人,共中,职业学历培训1792人,职业技能掊训1546人,实用技术培训11534人。

4、加大投资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和输出及宣传支持,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县委政府各项有力措施的推动下,得到有序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特点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财政及其困难,难以配套转移、培训经费,导致工作开展困难较大。

(二)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

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认识不到位,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开展能拖就拖,有放任自流的态度,整体配合协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国家对技能培训标准还比较低,培训数量还比较少,体力型输出还占较大比例,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四)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加强

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投资少、进展慢,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与,主要依靠接传真、打电话、看消息、发通知等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不能达到与用工单位、企业快速连接的目的。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劳务产业工作的认识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力以赴实施好扶贫、劳动、农业部门的各类劳动力培训项目,积极配合做好组织动员工作,让每户劳力都参加培训,掌握一点技能,力争实现“剩余劳动力有一个转移一个”的目标。

(二)加大投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面对新情况,要做好“特别行动计划”,让农民走出家门,实现稳定增长,不加大财力投入是无法实现的。应持续较大幅度地增加对“特别行动计划”的投入,为抗大旱保稳定提供基础条件。

篇5

(一)就业服务的职能初级且不完善,难以满足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职能局限在单一的岗位匹配、简单的职业指导。但大多数失业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或对自身职业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层次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就业服务职能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地区、群体差别。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服务体系非常发达,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体系,能够灵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服务还留有很深的计划烙印,服务僵化,政府垄断,而这些地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贫困人口相对较多,他们迫切的求职需求难以满足。

(二)营利性型服务驱逐非营利的现象普遍

就业服务产品种类繁多,有公益性较强的,也有可营利的。由于这些职能没有得到科学划分,致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履行职能、财务管理等时无法实行归口管理。一方面在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承担免费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求职服务,另一方面又开展营利性的劳务市场业务。趋利机制使得服务机构更偏好于提供可收费的服务产品,而对难以获利的服务产品不愿提供,即使在政府强制要求下,也不过是聊以塞责而已,服务的质量因而难以得到保证。

(三)管理僵化,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难以有效协调

公共就业服务的各项职能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例如,短期化的职业介绍往往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就业计划予以支持,而个性化的求职帮助又会成为进入培训、再培训和创业计划的关键。这需要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例如,我国针对下岗职工开展的社区就业服务,创造的岗位涉及规划、城建、卫生、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由于对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服务重叠,经常发生矛盾,阻碍了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与私人组织合作能力低,难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供给的竞争性市场

就业服务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特点。就服务强度来看,有自助服务、一般服务和强化服务;就服务层次来看,有全国性劳动力调配、市场信息的传播和就业政策的解释,也有地方辖区的就业安排和指导;就服务主体来看,有政府行政性就业机构、民间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这样,就业服务格局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我国当前的就业服务市场基本还是政府为主导的垄断格局,运行效率低下,同时民间机构力量弱小且不规范,二者难以有效合作,限制了就业服务功效的发挥。

二、制度安排的思路——基于公共品理论的策略选择

从上述问题来看,其症结的根源在于缺乏对公共就业服务内涵的全面、细致的把握。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使得制度安排的具体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阻碍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成功构建。由此,必须对公共就业服务这一特殊的公共品做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制度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公共就业服务产品的特性

尽管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安排、任务、战略和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千差万别,但各种职能服务产品却有许多共同的基础。下面以国际劳动组织公认的四项基本职能为支点(如表-1所示),具体分析服务产品的特性。

1.职业介绍)——职业中介的市场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公益性同时加强。职业介绍是公共就业服务的最基本职能,目的是为求职者和空缺岗位进行撮合。不管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该职能的特性都经历了一个从政府垄断的纯公共品到多元化供给主体的市场化过程。该职能的市场化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载体之下的自助服务的普及。求职者可以利用各种自助设施进行工作的查询而不再过多依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对于雇主而言,互联网可以为他们解决最通常的劳动力供给的需要。这些都意味着普通的职业介绍职能弱化,而高质量的职业介绍市场化能力很强,一般由私人职业介绍机构来承担。互联网技术在弱化政府某些职责的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个性化服务使公益性得以继续体现,这表现在对无法或不能利用自助设施的弱势群体、对不熟悉求职择业的人以及长期失业的人员进行个别辅导。

2.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失业的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岗位匹配、直接创造和维持就业岗位等传统就业服务职能难以满足宏观势态发展的要求。因此,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出现,并在很多国家成为替代职业介绍基本职能的主要职能。目的是利用政府干预的方式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失衡状况作出调整,创造一种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开发新岗位的环境,以弥补政府在维持现有就业机会、创造持续性岗位中能力的不足。具体调整计划包括求职帮助、培训和教育计划、直接创造工作岗位和工作经验,以及其他各种综合计划。这些纵深领域的服务意味着服务受益群体的分化和范围的缩小,通常以小组甚至是一对一的方式出现。这些调整计划的种类繁多,有公益性较强的服务,也有需要收费的个性化服务,由服务受益群体的不同特性决定。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占大多数,需要政府在多元化供给中把持其主导地位。诸如教育和培训一类的服务产品更多是由私人办学机构来提供,因此政府必须与这些机构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外包、特许经营或者“代用券”制度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3.管理失业补贴——消极的政府就业政策。失业补贴作为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对其提供三种服务:提供求职帮助或再就业服务;持续资格认证与求职认证;对失业补贴计划的总体管理。为平衡失业补贴的消极作用,帮助领取失业补贴的人员尽快重新就业,需要对其提供求职帮助,如制定求职计划、接受教育培训等,以作为继续领取补贴的条件。这要求失业补贴与其他职能特别是劳动力调整计划密切配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至少在补贴管理机构、公共就业服务和地方一级的一站式服务机构之间保持这种关系。

4.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竞争。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发职能对消除失业是间接性的,但它是自助服务最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这也决定了该职能的公益性。这一性质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从全国范围搜集、加工、解释并劳动力市场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对信息的需求也造就了私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竞争。

(二)公共就业服务中政府职责的界定

对公共就业服务产品性质的分析,初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责。这些服务的强度随受益群体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要想进一步明确公共就业各项服务的强度和界限,需要对受益群体的特性做详细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的客户群体可以分为六大类:新失业者:长期失业者;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企业富余人员;残疾人、农民工、妇女群体;想提高生活标准的已就业者(如表-2所示)。其中,新失业者是指原本有工作但因技能落后、所在单位关闭或者某些个人因素被抛入失业大军,这些人缺乏渡过失业历程的经验,往往精神沮丧、求职迷茫,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对其提供小范围的求职帮助,教授求职技巧,提高求职信心,或者提供培训使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对长期失业者而言,他们往往经历屡次失业打击,学习能力较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再就业障碍,是最难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需要实行“个案管理方法”,提供特殊就业咨询,制定长期就业扶持计划,进行持续追踪调查。这一职能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细致纵深的发展。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通常指应届毕业学生,他们掌握了最新的技能,但由于年轻而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公共就业服务除了对其提供职业介绍、求职咨询等外,应提供针对学生特点的直接创业计划,使他们尽快融入市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富余人员在我国表现为下岗职工群体,他们一般技能落后,年龄较大,知识水平较低,需要接受再培训和教育,掌握新的技能,或者提供创业计划,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对残疾人、农民工和妇女这些比较特殊的失业群体,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个性化或小组范围的深入咨询和教育培训,提出针对他们自身特点的就业帮助。对想提高生活标准的已就业者,可以通过收费的方式予以提供或完全交由私营机构。

通过表-2的分析,公共就业服务要承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调整计划中,对于不同群体的服务强度有很大的差别。职业介绍一般通过自助方式实现,受益群体数量和规模也最大,是最低层次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或强化服务需要对求职者的技能、能力和兴趣等进行评估,提供有针对,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需要较高层级的机构配合;这些评估会成为进入培训、再培训和创业计划的关键,而培训一类的最高层级服务需要更高级次的政府机构统一调配,使其能与私人办学机构顺利合作。

三、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要想成功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平衡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降低失业率,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完善这四大职能,并根据各职能的性质改善、调整就业机构的管理运行体制,建立起多层次、多主体、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制度体系,使公共就业服务的功效得以最大发挥。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为求职者服务。大多数公共就业服务的客户群体所需要的求职帮助可以利用自助服务设施自行完成,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一职能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瑞典每个月通过互联网进入公共就业服务的人数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6%。自助服务成为最基础、最活跃的服务。新技术的普及要求对该层次的服务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便于监督管理和高效率服务。统一的标准化服务还体现在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立,将求职帮助、就业咨询、职业分配、帮助填写失业保险申领表、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信息获取等职能整合在同一场所中,确保计划和服务的一体化和综合性,使客户普遍得到服务。

2.为失业者提供一般服务。一般服务是对自助服务的补充和拓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弱化了传统的职业中介职能,转向提供更多的就业咨询和指导,诸如组织求职技巧的讲习班、大型职业招聘会、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能力的职业指导、制定失业者连续性的扶持计划等一对一的深入咨询服务等。这些咨询和指导往往与职业匹配服务相结合,同时它也为求职者接受后期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指引。培训和教育使缺乏技能的人掌握新的技术,提供的方式有很多,如脱产和教室课程、在岗培训或二者结合,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随时调整。这些调整计划对帮助失业者提高就业能力、克服再就业障碍,重新融入工作环境效果明显。

3.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的强化服务。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群体,包括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屡次就业失败的国企下岗职工、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群体,以及因吸毒、酗酒、育婴、债务等个人问题而失业的群体等。对这些群体的就业帮助是公共就业服务公益性的集中体现。针对该群体的特性,需要发展特殊服务。(1)特殊就业咨询。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提供深入面谈,进行行业测试,推荐职业,甚至陪伴他们面试求职。这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并与社会救助等服务相配合。(2)培训教育。但因为这些群体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培训教育比较困难,成效不显着。(3)直接创业计划。提供直接的就业岗位通常是针对该群体最直接的需要提供有效的求职帮助。一般要借助于社区、街道、中小企业等提供一些临时性、短期的岗位,建立非正规就业体系,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甚至直接参与岗位的创造,使该职能成为一项帮助弱势就业群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模式

1.权力下放,建立多中心的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为一种专业性、地方性较强的公益机构,应当采取政事分开、自主管理的模式,地方服务机构有自己相对自主的权利,形成在政府委托之下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大力开展地方机构,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优势,密切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关系,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灵活提供服务。(1)专业性设置。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设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中心、青年就业中心、临时就业中心等,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2)地区性设置。根据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人口密集度、供需状况等设置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并采取多元化主体的供给模式,由政府机构、私营组织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根据辖区劳动力市场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当然,保证这些服务中心之间的交流合作,政府必须承担起统一协调的职能,抵消结构调整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部门整合,加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是一项涉及众多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予以充分支持。(1)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实现横向对接,协同开展工作,联动办理业务,使求职者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2)建立专业化就业市场,搭建纵向的统一就业体系,使部、省厅及区(县)、街道、社区连接,确保就业政策颁布实施、就业服务开展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3.打破政府垄断,提供竞争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领域需求的多样化为私营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要求政府必须打破垄断,主动与私营机构合作,建立竞争性的就业服务体系。(1)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2)劳动力教育和培训;(3)可以有效监控的服务,如失业保险的管理、失业人员的管理等。可以采取的契约合作模式有外包、市场测试、“代用券制度”,以及纯粹的私有化。政府要根据不同的就业服务公益性强弱,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对公益性较强的服务在外包过程中,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严格监控,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免费获得公平、公正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

二、目标任务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3、实施时间。**年度。

三、培训计划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4、培训任务。**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年**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省**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5、培训基地。按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

四、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4、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

编发阳光工程培训简报,积极指导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5、培育品牌,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带动劳务输出方面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妹子”、“**厨”、“**建工”、“**技工”等一批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各级政府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输出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实现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培训人员转移输出,强化培训机构在转移输出方面的主体职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劳动力市场、劳务经纪人的对接,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到招生一批、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安置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

篇7

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定位不明确有关。如果我们在经济学视阈中来加以分析,那么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就会变得明了,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也就有了相应的正确思路。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上不能劳动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还不能劳动的成员,另一类是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990在自然经济时期,这些不能劳动的人的生活保障是由某个个体或家庭承担,不存在、也不需要社会保障;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保障提出了客观需要,在近代,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使社会保障正式诞生。显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越高。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生产就是劳动力所有者本身的再生产或维持,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这样,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了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能劳动的成员的生活资料可由其家庭的劳动力所有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对于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显然对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供给不构成威胁,他们的生活资料已不能通过其家庭的劳动力所有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这就需要社会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政府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设立,是全社会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处理者,因此,由政府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征集和支配公共收入,保障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的生活是社会和谐的必然途径。虽然还不能劳动的成员的生活资料可由其家庭的劳动力所有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但这是从社会平均的意义上来说的,对于不同的家庭,每个劳动力所有者所扶养的还不能劳动的成员是不同的,对于那些有着较多还不能劳动成员的家庭,维持生活相对困难,这也需要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征集和支配公共收入,来保障他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可以分为因年老、生病、失业而不能劳动等几种群体,相应地需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那些有着较多还不能劳动成员的家庭,则需要社会救济。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依靠劳动力的供给来获取生活资料的社会成员,会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出现相对贫困,需要社会福利来保障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相对贫困的积累;对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但未能在劳动力价值中得到体现的社会成员,需要社会优抚来补偿其生活资料。这样看来,社会保障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几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已经不能劳动的社会成员,社会救济的对象是有着较多还不能劳动成员、人均收入较低的家庭,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全体劳动者,社会优抚的对象是有特殊社会贡献的劳动者。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下一种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任何社会生产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总是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而不问这种剩余产品怎样分配,也不问谁执行这种社会需要的代表的职能”。992-993而在特定的社会生产中,总存在着一定方式的剩余产品分配,由一定的机构或组织执行这种社会需要的代表的职能。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需要,实际上主要是对剩余产品的分配。这种对剩余产品的分配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并与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是“国家/企业保险”,这种社会保障以严格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在农村实行依附于集体经济的“五保”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镇实行依附于单一“正规部门”(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表现为“单位”保险和福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城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人员的流动性加快,身份也日益多样化,原来的“国家/企业保险”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政府逐渐接替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的功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保障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人格化身和在国民经济中居基础性地位的国有资产的代表,能够主导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执行社会保障这个社会需要代表的职能。这样看来,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实际上是指政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地方公共权力人格化身和国有资产代表的地位,在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中发挥有效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具体地,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公共收入的筹集和支出,实现还不能劳动的成员、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作为与资本相对应的劳动者及有特殊社会贡献的劳动者的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保障。

二、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对策建议

篇8

今年春节前后,返乡返岗民工和部分旱涝灾区外出务工人员将明显增加,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维护春运期间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稳定,现就做好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

做好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统筹安排,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落实工作责任制。经贸、铁道、交通、公安、民政、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有序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安全、有序”作为今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流动的主要工作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力,对民工流动量大的长江沿线、京九铁路沿线和西部地区,要重点加强铁路、公路、水路等综合运力安排,确保及时安全运输。要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和对外出民工交通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严禁超载滥载和用农用车辆旅客运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要加大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的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车匪路霸和票贩子,维护社会秩序。要继续加强对盲目外出人员,特别是受灾地区外出人员的疏导分流、劝阻劝返和收容遣送工作。

三、抓好政策落实,力争就地安置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意见的通知》([1998]138号)精神。劳动力输出地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农业生产开发、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建镇、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等政策措施,加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工作的力度,做好盲目外出人员和老民工携带新民工外出劝阻工作。劳动力输入政府要继续实施用人单位在节后一个月内原则上不再新招零散农村劳动力的措施,动员部分民工留在务工地过节,指导企业安排好节日加班及在务工地过节民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加大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力度。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用单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将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较大的乡村、企业、车站、码头。要加强监督检查,扎扎实实地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篇9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认真做好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有部门的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要制定和完善工作方案和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并在春节前开展一次督查,切实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

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春运工作。经贸、公安、民政、铁道、交通、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春运工作。特别是针对可能出现的春节前民工大规模返乡、春节后农村劳动力集中外出、主要输入地区和中转城市民工大量滞留等问题,制定周密可行的应急预案和措施。要统筹安排运力,确保铁路、公路干线和港口、车站、码头、机场运输安全和畅通。要严厉打击车匪路霸和票贩子,维护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社会秩序。采取预售民工团体票和组织民工专车、专列等措施,及时疏运集中返乡、返岗的民工,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盲目外出民工的劝阻、劝返和收容遣送工作确保春运工作顺利进行。

三、通力合作,就地安置灾区农村劳动力。灾区各级政府要按照就地安置为主的要求,加强灾后重建和就地安置工作的统筹规划,各级计划、财政、劳动保障、建设、水利、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本部门负责的重建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重建的积极性,落实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资金,保证已确定的各项工程尽可能快开工和顺利实施;要落实和完善以工代赈和移民建镇等各项政策,做好相应的组织实施工作,以更多地安置灾区农村劳动力,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篇10

关键词:长期雇佣 内部劳动力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二元化的,既包括由供求关系调节的外部市场,也包括以管理调节的内部市场。考察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全是一种单一外部市场供求调节模式,而是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相并存的二元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应该在不断完善外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人才流失的困境,加强人力资本储备优势;又可以提高企业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劳动经济学家R.A.Lester和理论经济学家L.C.Reynolds在研究工资级差及其与劳力市场结构的关系时,指出了传统的工资理论与厂商理论的局限性,这为人们开拓视野去探索新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作者曾经将劳动力所在的产业部门划分为两大类别: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现代部门工资和福利高,人员流动少,宜实行长期而稳定的雇佣制度;而传统部门则相反。

20世纪60、70年代初,许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美国经济学家帕雷M. J. Piore认为,两个不同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水平为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条件。Nicholas Bosanquet和Peter.B Doeringer通过对比分析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验证了英国和美国都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William T.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明瑟收益率发现,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收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外部劳动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年限对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年限的作用几乎为零。Adrian Ziderman利用以色列劳动力流动调查的数据,验证了以色列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提高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

国内对内部劳动力市场展开研究的时间较晚,国内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二元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如郭丛斌在《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一文中经过实证得出,我国存在明确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此后,谷士仓、姚先国、黎熙等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研究成果也支持这一观点。2002年我国东北财经大学张凤林教授借鉴发达国家市场运作经验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在其专著《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开发》中明确提出加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此后,谌新民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界定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框架,并预测了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现象。借鉴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这些理论成果与我国的就业现实问题相结合,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解决我国就业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效地推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

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内部劳动力市场动力机制

我国近年来就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也较大,但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重要偏差。在市场化主导下,认为雇佣制度必须将失业完全公开,必须实行完全弹性的短期就业合约制,而强调企业内部安置就意味着走计划经济的老路。由此导致企业缺乏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激励机制,以至于一些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却从外部市场招聘新员工弥补岗位空缺的矛盾现象。因此,如果我国能在不断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鼓励企业采取长期行为,推行稳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冗员坚持以内部优化配置为主、外部游离为辅的做法,必将大大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而从长远看这也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从理论来说,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度的安排与调适,建立企业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机制,以达到团体效益最大化,创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益。因此,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弥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其存在具有客观的效率基础。

(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劳动合同制导致雇佣关系不稳定性加大,企业或员工对于技能培训或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明显减弱,滋生了短期行为倾向。其二,由于内部劳动力市场消化冗员、对员工优化组合、缓冲社会失业压力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加大了改革的成本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转贴于

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市场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管理单位,运作是基于管理程序而非市场调节,因而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刚性,诸如管理规则与惯例的刚性,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工资决定以及内部设岗或晋升方面的资历原则等。专用性人力资本或技能、在职培训和长期存在的惯例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三大因素。专用性技能的存在和在职培训的过程强化了员工与特定生产过程进而特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劳动力成为一种准固定性生产要素,由此在企业内部产生了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习俗与惯例,这些习俗与惯例在于长期实践中得以强化,使之演化成为企业内部的一整套隐含或不成文的管理规则。这样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招募、筛选与培训成本,又能够弱化因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

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下,企业与雇员都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雇佣关系中断将会使其投资面临损失,不利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预期,通过重新调整和改革企业内部的人事与劳动用工制度,建立起各种有利于长期合作激励的制度安排,为员工在企业的职业生涯长期发展和个人才能施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激励基础。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双方往往通过公开的承诺或隐含契约来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实现长期雇佣。这种长期雇佣实际上并非完全通过正式契约来规范,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里契约,是不成文的惯例。由于企业在长期雇佣方面所形成的信誉、惯例和企业文化,以及“培训投资”、“报酬后置”等制度安排使员工强烈地预期企业会遵守承诺。就是这种长期雇佣的特征使得人才流动性减少,人才储备优势增强,提高了人力资本运行效率与竞争优势。

(三)有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

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契约(不必是正式的成文契约)的前提下,员工与企业之间具有的较长期的附属关系,并强调正式规则和程序的雇佣关系。同时企业采取晋升内部优先制度(强调资历)、在岗培训制(与晋升挂勾)、薪酬与职位挂勾等有效的管理结构。它通过工作阶梯与内部职位晋升制度、资历导向的薪酬制度等一套长期激励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动态效率。因此,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协调管理层或企业方面与工人的关系,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在各种利益博奕过程中真正形成一种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企业伦理和价值观念,增进企业与员工双方的长期合作预期,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当前效率还是长远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建立长期雇佣制度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措施

要从宏观政策指导上调整思路,明确认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市场是二元的。因此,在推进和完善劳动就业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避免单纯追求外部市场调节的短期化倾向。在当前固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外部市场的建设,但是更要花大力气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采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来设计其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由于转型成本的存在,必然会遇到阻力,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解决各种问题。

就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来说,由于任何市场的形成都须以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为基础,所以政府在推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也应当主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从宏观上加以引导,而决不可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可以通过试点与成功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渐向全国进行推广。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刚性就业制度和“铁饭碗”,必须将二者明确区别开来。企业在向雇员保证稳定就业关系的条件下,并不无条件地承诺就业保障,必须保留对不称职员工的解雇权力和对于严重渎职行为的惩罚机制。因为长期雇佣制度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将使雇员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失业风险降低,可能导致员工享乐主义和懒惰思想的产生,从而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

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要有行业针对性。企业建立长期雇佣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部门及企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程度等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适合于生产技术复杂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而对小型化、分散化、临时性经营的企业并不适合。因此,构建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而应主要限于国有或非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加工业、制造业等二次产业部门的企业。至于在其他产业和部门中,诸如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则直接任由外部市场去调节。

结论

近年来,我国雇佣合约短期化倾向严重。如果在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能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上推行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关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就业关系调整的灵活性,那么将会降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从长远看也将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代英姿.西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