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7: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1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 规划内容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38-01

自2009年以来,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目前2011年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处于项目申报阶段。从前两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来看,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际内容较为单一,还是停留在基本农田建设上,未跳出以往土地整理的范畴。究其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整治规划作为引导是重要的一方面。为保障农村综合整治有规可依,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建立合理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具体内容。

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

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达到以下目的:(1)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引导新农村建设;(2)促进农村“一化三基”建设;(3)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4)建立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为达到农村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笔者认为规划体系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九规合一”。“三个层次”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专项规划三个层次;“九规合一”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体系规划等九个子规划通过有机组合、系统综合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3.1 总体规划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土地供需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区;(3)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指标;(4)落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用地规模及布局,划定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区;(5)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及用地布局;(6)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7)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

3.2 控制性规划

3.2.1 村庄体系规划内容

(1)明确村庄功能分区;(2)根据功能分区布局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产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及其它用地;(3)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4)配置村庄之间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气等公用工程管线体系。

3.2.2 交通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交通规划在区域内的交通项目,即落实过境公路;(2)结合村庄体系规划,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田间道及生产路。

3.2.3 水利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在区域内的水利项目;(2)结合产业发展及生活需要,配置与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项目相配套的区域骨干水利工程项目;(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的农田水利工程。

3.3 专项规划

3.3.1 产业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效率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对村域的自然和资源结构、社会经济现状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确定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

3.3.2 村庄建设规划内容

(1)居民点内部功能分区;(2)居民点内部街道网(宅前路)布局;(3)公共设施及公用工程布局;(4)房屋建筑布局;(5)房屋建筑户型设计。

3.3.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拆旧区布局;(2)选定房屋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区;(3)合理布局拆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4)根据拆旧区腾退建设用地数量与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测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3.3.4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内容

(1)合理划分田块,因地制宜地配置土地平整工程;(2)合理配置农田水利工程,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3)合理配置田间路桥工程,保障“物能运、路成网”;(4)适当配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提高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美化农田景观。

4 结语

通过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可实现规划在农村土地空间上全覆盖,在农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上全涵盖。从而能够保障农村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39-1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农业生产的好坏与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都与土地利用息息相关,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农村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耕地数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例如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在农业保护区发展林果业,在自留地上建造坟墓等,这些行为都造成了耕地的减少。此外,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也是耕地日趋减少的原因之一,耕地保护迫在眉睫。农业生产技术普遍不高,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导致农村土地质量下降,提高土地质量已成为农村土地利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维持和提升土地质量有利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2 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业生产效率低

我国在农村实行,具体形式有包干到户和两种。无论是包干到户还是,土地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照家庭人口平均分配,有些土地被分割成若干块,田埂等占了不少耕地,土地浪费现象严重,这样也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现阶段,我国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并未有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低也是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3 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农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土地受益,广泛使用农药、化肥。这些化学物品渗透到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环境,对土地造成了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也引发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加剧。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和固体废物直接排放,一些乡镇企业的排污也不达标,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也都破坏了土地生态环境,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

1.4 违法占地和抛荒现象严重

违法占地是农村土地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批农户开始新建或修缮住宅,农村居民点周围的耕地被大量侵占。农民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占用基本农田和农业保护区的耕地发展其他产业。为了发展乡村经济,大量的乡镇企业开始出现,一些农用地非法被改为建设用地,造成农地减少。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加之我国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纯农户经营土地的收益比较低,许多农民放弃土地收入,转而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导致农地抛荒、撂荒现象严重。

2 农村土地利用对策

2.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在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质量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土地污染、违法占地、抛荒等现象加强监督,并且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法规的配套机制。要加强农村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监管。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坚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一整套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以确保粮食安全,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区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组可以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田土块和责任人。

2.2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意识

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上来。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农村产权制度的核心,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村镇,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忧患意识,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同时,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增强其保护土地的意识,使其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保护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要坚决制止农村耕地被乱占用的现象进一步蔓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3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

注围绕城镇总体规划实施的进步要求,制定集体土地实施城镇建设的土地供应计划,以及相关的运作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运用集体土地资源做好集体土地城镇建设所应取得的土地收益,搞好集体自身的经济建设用地所需的计划管理;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自己的以土地非农租赁使用的供应渠道,向社会提供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用途管制允许前提下的建设用地机制,以满足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重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把土地“闸门”,把好征地第一关,从严控制征地规模。

2.4 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以挖掘存量农村土地潜力为主抓手,从根本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村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对加强耕地保护的要求要越来越严,强调质数并举,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土地集中流转,可考虑建设农民新村,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部分有相对固定收益的农户(比如长期在外务工),还可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等,促使其向城镇集中,减少农村人口,提升土地整体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晏.吕苑鹃.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5).

篇3

三中全会确定的一系列土地管理的重要原则,特别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终都将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体现。《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对我国规划期内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作出了十分精心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疑是贯彻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的重要基础。

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这一要求内在联系,新一轮规划纲要展现出鲜明的耕地红线意识。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而且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各种预测,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是18亿亩。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提出的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的目标,也需要18亿亩耕地。因此,守住18亿亩耕地,就使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守住18亿亩耕地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严格保护耕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供给的刚性约束,可以有效抑制建设占用土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促使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因此。《纲要》明确指出,严格控制耕地流失是保护耕地的首要任务,包括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以及加大灾害损毁耕地防治力度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与这一要求内在联系,新一轮规划纲要展现出鲜明的资源节约意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轮规划期内,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方面用地需求还将显著增加。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因此,《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交通、厂矿、城镇各类建设,都要把规划节地放在首位,开展节地技术研究,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篇4

【关键词】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约因素

依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条例的规定,所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一般是地处农村的、并经依法批准使用的兴办乡镇企业用地、村民建住宅用地、乡(镇)村建设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也称之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或简称为“农村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在我们国家,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流转”只能通过国家征收这一种渠道实现,而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又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因此,在我国所研究的“土地流转”,说到底是一种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流通。

近些年来,随着对我国农用土地的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笔者认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必须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在农民享有长期承包土地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赋予农民交易土地使用权的权利,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有偿转让其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在这些制度性创新研究中,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制度创新中的几个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约束机制

1.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使用权无法得到保护;

2.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属性在立法上的迟缓不利于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不能适应稳定农村土地使用关系的需要。

(二)不同利益集团的行为决策方式的约束

1.中国农民传统观念与经济行为约束。当代中国农民的思想体系及价值观念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态势之中。与此相适应的农户经济行为是:行为目标的多元化、生产行为的短期化以及决策过程的非规范化。因此,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充分估计到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其对创新制度可行性程度的约束。

2.社会环境的缺陷影响土地制度创新。某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不规范与宏观决策的多变性,导致社会信用水平下降,农民难以建立有效的长期利益预期。中国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的对峙和冲突、弱化和侵蚀了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动力与冲突。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中的难点分析

(一)流转的条件和范围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范围和条件,当前国内经济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按照城市规划区进行区分,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则不允许流转,应通过征地制度改革解决。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按照是否为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区分,现有非农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新增非农集体建设用地则不允许流转。第三种观点认为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体土地均可以流转。第四种观点认为,流转范围应当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根据《土地管理法》,农业建设用地属于农用地范畴,不属于集体建设用地。因此,对于集体建设用地,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进行严格管理,只要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的集体建设用地,均可依法使用和流转,不应分“圈内”“圈外”区别对待,也不应按是否属于公益性质来区分。为此,应明确规定,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是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依法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要纳入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的供地计划。同时,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在符合规划和依法批准的前提下,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有的建设用地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有权决定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照合同约定使用和流转。因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土地所有者、使用者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强迫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也不得阻碍符合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当首先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的首次流转关系,这是土地使用权的来源和前提,其次才是土地使用权人之间的再流转关系。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包括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联营和转让、出租等形式,并应分别明确各种形式的定义、操作程序等。第三种意见认为出让方式有特定含义,应主要规范土地使用者转让、作价出资(入股)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行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确实包括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之间以及土地使用者之间两个层次的关系,前者属于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和流转的具体方式有作价出资、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今后实践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方式,有无必要规定具体的使用和流转方式,各地意见不完全一致。

转贴于 (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用途

对于土地用途,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只要符合规划,没必要对用途作特别限制。第二种意见认为应限制不得用于经营性用途。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当明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使用和流转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第四种意见认为应当对商品住宅开发加以必要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首先必须严格执行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对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房开发加以限制。如果允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商品住宅开发,在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控制房地产开发总量的要求,同时,由于产权形式复杂,也难以保证商品住宅交易的安全。为此,应给以相应限制,加强规划管理,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市、村镇规划区内的,还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重建、扩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也不得流转。应明确规定严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必须征为国有。

(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使用年期

对于使用年期,各地有不同规定。既然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一种规范的用地方式,就应当考虑到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建设和长期利用,具体年期由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协商确定,期限不宜过短;同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年期也应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期相衔接,应当加以必要限制。因此,应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年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执行,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同类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

(五)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管理内容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活动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又是管理者。但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中,所有者是农民集体组织,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具有产权代表身份,只是流转活动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因此,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准确界定自身的角色和职能,不宜介入确定使用者、签订合同等应属于产权人的事务, 应简化管理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监管。根据政府的职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于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应明确以使用许可代替项目审批,明确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应当申请许可,取得使用许可文件后即自行确定土地使用者,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办理土地登记。对于依照规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明确可以直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无须再办理许可和审批。

(六)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运作的利益机制,是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关键问题。政府包括土地部门应从土地收益中拿一部分,并以政府有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土地部门有管理成本等作为分享土地收益的理由。在收益分配上必须考虑公平与效率兼顾以及依法原则,收益的首次分配应当是基于产权。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处置属于自己的财产时,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作为管理者,无权直接分享产权人的处置价款。各级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确实有基础设施配套等投入,但提供道路等基础设施应当是公民、法人依法纳税后政府应尽的职责,同时现阶段在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使用者还要另行支付基础设施配套费和相关税费,政府的这部分投入已有了回报,不宜再直接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中分享。为体现公平原则,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税机制进行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和调节。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切实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土地流转收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不改变用途的,地方政府不应收取土地收益;改变用途增值的,地方政府收取的土地收益最高不超过土地总收益的10%,提倡免收土地收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仲.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理论前沿,2004,(4).

[2]刘洪彬,曲福田.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业经济,2006,(2).

[3]程久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创建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

篇5

记者:您认为《规范》的正式实施对今后的土地督察进行会产生怎样的意义?

徐绍史:在我国土地督察制度已经施行了一段时间,虽然在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确实从土地督察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现在《规范》正式实施,会使我们工作的效率更高、更加系统化和有章可循。《规范》的实施不仅从方法、流程、时限等方面明确了土地例行督察工作的细节要求,更使土地例行督察工作更加透明化。

记者:土地供应现在已经成为地方财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了滋生腐败的重要环节。《规范》的实施是否可以有效遏制土地供应环节产生的暗箱交易呢?

徐绍史: 这方面的效果将会是非常明显的。《规范》要求我们的土地例行督察工作将实现常态化,覆盖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并且对督察结果要进行复核的。土地例行督察将采取非属地管理,这就避免了在督察工作中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对于督察过程中发现的轻微违规问题和需要转交的土地违规违法案件,督察局可及时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自行纠正事项或改进建议;对于发现的重大土地违规违法问题,应及时专报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

记者: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比较少。保住有限的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您如何理解中央关于建立土地督察制度的战略意义呢?

徐绍史: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保证中央职权的有效实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项制度的建立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政策在目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调控手段。为此,就必须有一个保证土地调控政策有效实施的机制,做到令行禁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举措。

记者: “18亿亩红线”还要不要坚守?是个曾经被广泛争议的话题。您作为国土资源部的部长,是如何看“18亿亩红线”的呢?

徐绍史: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这是我国的土地国情,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保障科学发展和保护耕地红线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将持续上升,特别是一大批新上的“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项目需尽快落地,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空前严峻的资源压力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科学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保护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

记者: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有什么具体措施?

徐绍史:今年3月至11月,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一方面密切跟踪土地调控政策实施的新态势,对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掌握扩大内需、支持灾区重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土地政策执行效果,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依法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强化土地监管,坚决纠正违背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供地、搭车用地、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对涉及用地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整改,严肃查处。开展“双保行动”,就是为了提高统筹保障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保障科学发展和保护耕地红线的有机统一。

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需要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一是扩增量。今年已适当增加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安排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用地;二是挤存量。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用地,特别是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三是调结构。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特别是禁止和限制供地目录,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优化土地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四是快审批。主动参与新增国家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进一步加快用地预审,适当扩大先行用地范围。建立土地审批快速通道,提高供地效率。

记者:在土地调控方面,土地规划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徐绍史: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需要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协调,从土地规划、计划、审批等手段入手,在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时序等方面积极参与调控。严格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基础上,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叠加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去,加强规划的统筹和管控作用。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农用,农地“农民”用。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差别化计划管理。

记者:在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徐绍史:当前,要高度警惕一种倾向,农村缺钱、城市缺地,两者一拍即合,大量农村土地继续流向城市。当前更要注意,在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权力、资本、宗族强势甚至黑恶势力巧取豪夺,侵害农民权益。要特别关注这些苗头和倾向,及时予以解决,使改革始终在依法规范的轨道上前进。

记者:现在很多农民都失去土地,有些地区也正在开展城乡统筹的实验,土地换户口又让更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您如何理解新形式下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呢?

徐绍史:要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计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四条线不能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耕地实行先补后占,确保占补平衡。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改革完善征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能够更加有效地驱动农村消费需求,还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要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平台作用。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性地保护了耕地,保障了发展,这项工作有规划,有资金,有经验,大规模推进恰逢其时。

记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真正消除,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却又出现了非理智的繁荣,最近各地又不断涌现出新的“地王”。地价推高房价的论调再次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对此您怎样解释?

徐绍史:国土部门正在对不断变化的土地市场密切关注,特别是对不断出现的“地王”进行跟踪分析。对批而未用等违规、违法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保障土地供应的同时,我们要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上马。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下半年工作要重点关注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我们必须防止以土地整治为名扩大建设用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防止理解上偏差、操作上失范和违背民愿民意。各地都在决战第三季度,征地拆迁、项目开工建设等将会非常集中,对乘机圈地、搭车用地等行为要予以密切关注。对新老规划的衔接、先行用地的扩大、批而未用土地的盘活等,各地一定要跟踪评估,千万不要出现乱象。坚决遏制违规违法用地。

记者: “土地价格过高是目前的高房价的最直接原因之一。”这是目前房地产市场普遍表述的一个的观点。之前国土部给出的地价平均占房价23.2%的比例,又遭到广泛质疑。您对此如何看待?

徐绍史:由于地王在各个城市不断出现,使得一些开发商、媒体不断宣扬地价是推高房价的主因。其实“地价推高房价”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去年怎么没有地王?同样的地块,同样的起拍价,去年流拍,今年成了地王。这又如何解释?这次的调查再次说明了地价跟高房价的确没有直接关系。我们给出的统计数据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记者: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扩内需措施,对长期的土地政策是否有一定的冲击?会不会因此又出现大肆圈地的现象?

徐绍史: 我们要扎实推进“保增长、保红线”行动。要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今年已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安排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特别是禁止和限制供地目录,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优化土地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进一步加快用地预审,建立土地审批快速通道。

在土地供应管理上,一方面密切跟踪土地调控政策实施的新态势,及时掌握扩大内需、支持灾区重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关土地政策执行效果,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依法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强化土地监管,坚决纠正违背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供地、搭车用地、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问题。

记者:现在的土地督察与执法虽然有了专业的队伍和制度,但是如何才能在这么广大的国土上完成好执法督察工作呢?

徐绍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土地执法监管,构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土地执法的共同责任机制。改进监督手段,建立卫星遥感数据全国 “一张图”,将审批、供应、使用、补充、执法监察等业务系统整合为计算机网络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严格土地违法问责。保持专项督察力度,对耕地保护不落实、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违反土地供应政策等重大问题坚决纠正,严肃查处。

记者:您认为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土地督察的不断深化,对我们国家的意义何在?

篇6

一、土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农用地结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与村办企业等;复垦自然灾害损毁的废弃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划地定界,确定权属。

(二)土地整理的分类

土地整理通常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以农用地整理为主,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农用地整理是指在耕作区内进行地块合并、农田平整、兴修水利、调整道路等,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进行的整理;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建设用地整理、城镇用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整理、基础设施用地整理。村镇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的撤并、撤迁和就地改扩建。

二、农村居民点

(一)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农村居民点是指农村人口聚居的场所。一般可分为农村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该篇论文主要针对中心村和一般村庄进行讨论。

(二)农村居民点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人们为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肆修建住宅。加之规划和管理的滞后,建设用地粗放式外延扩张,大量占用了耕地。不少空地和老宅基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形成了“空心村”。

据每年的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为7077.84公顷,2012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为7275.15公顷,一年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约200公顷,速度惊人。

经过对农村居民点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人均占地面积大,“空心村”现象普遍;由于缺少村庄规划,布局散乱,建筑物杂乱无章,容积率较低;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意义

一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增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由于“空心村”现象导致农村居民点土地大量闲置,加之农村居民点存在的其他问题,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就宅基地复垦来补充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虽然政策要求一户一宅,但是农村普遍存在一户多宅现象,同时农村居民点较为分散,导致大量土地闲置,利用率极其低下。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复垦整理后的宅基地,可以恢复耕地,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

三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

通过把农村居民点整理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镇规划体系,按照生产区和生活区规划,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四)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措施

一是建立多元投资机构,筹集专项资金,并做好长期进行的计划。资金是否落实,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工程,为保证顺利实施,建议建立多元投资模式,从国家土地税收,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个人等渠道筹集专项资金。

二是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更新农民观念,通过多种渠道对村民进行教育,让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要解决这种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只能靠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让村民把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搞好农村居民点规划。搞好村庄规划是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很重要。村庄规划既要符合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又要结合农村实际,方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我县在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采取的合村庄合并的模式,充分考虑搬迁村民的乡土情结,同时进行小范围的权属调整,保证每个村民均在本村土地上居住生活。在确保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的基础上,还能逐步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各种便利。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加耕地。

四是积极研制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相关技术。按照“投资少、效益高”的原则,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土地特性研究制定最佳技术,特别是关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生态设计,如房屋拆迁废弃物的处理等,建设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措施。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把土地整理的年度计划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实施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严格督促执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应结合各地情况进行,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篇7

历时两年多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即将落下帏幕,在省调查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二调办的精心组织下,在各县(市)区的大力实施下,在技术协作单位的紧密配合下,我市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按部、省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调查及建库、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城镇地籍调查外业测量和权属调查全部完成,城镇数据库正在建设之中。现将二次土地调查开展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农村土地调查,摸清了家底,“一张图”工程初具雏形。

经历了两年多的艰辛努力,无数外业调查工作者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市13个县区,完成外业调查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以arcgis为作业平台,将外业采集数据分类、筛查、整合入库,形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13套。外业和数据库成果先后经过市级复查、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检,成果质量符合国家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规程》的要求,现全部成果已上交全国调查办进行审核。

1、通过农村土地调查摸清了家底,掌握了我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为今后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二次土地调查为我们描绘出了近二十年我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和全貌,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总面积为15287138.1亩,变更调查面积为15294526.8亩,相差7388.65亩,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近二十年测绘水平的提高,近二十年测量手段的更新,两次调查面积相差无几,从而相互印证了两次调查成果的真实、可靠,第一次详查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了近二十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为我市今后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通过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土地管理数据逐步完成部门间接轨和共享。历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时点均在10月31日,这与林业、农业等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缺乏统一性,难以实现调查数据的横向对比和分析,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更新,将国土资源管理数据统一到12月31日标准时点,这将使我们的调查数据更有利于体现完整年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更有利于进行年度土地管理各项考核,更有利于推进土地管理数据成果的应用,更有利于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数据的对接和共享。

3、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新土地分类体系得到全面应用。长期以来,土地分类体系经过时代变迁和土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出台了《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一直没有出台一套适合长期应用、符合土地利用客观现状的分类体系,在此之前,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一直沿用过渡期间适用的土地分类体系,造成行业内各类数据口径不统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新土地分类体系得到了全面应用,统一了口径,我市的地籍管理将在这一国家统一标准下健康运行。

4、通过农村土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成果转化应用和共享。本次调查形成的数据库是本底数据库,是土地管理要素最基础的平台,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今后要将矿产资源管理、土地执法监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后备资源开发等土地行政管理信息叠加其上,实现“一张图”管理。目前,基本农田调查成果已与数据库整合,“一张图”工程已初具雏形。

(二)城镇地籍调查,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构筑了全市测量工作的新框架。

全市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和权属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城镇地籍调查控制测量共埋设控制点672个,其中b级点15个,c级点20个,d级点513个,e级点124个。细部测量共完成约275平方公里的调查任务,其中市区完成调查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市区权属调查共调查完成宗地约7.8万宗。市二调办组织了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西安中勘公司对各县(市)、区城镇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和权属调查进行了监理,通过监理核查,确保了初始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城镇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建库资料,全市城镇数据库正在建设之中。

1、通过城镇地籍调查摸清了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清了专项用地和房地产用地,为推进我市城市和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依据。我们以尊重历史、立足现状为调查原则,在调查现状的同时,积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了权属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权属调查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权属性质和归属,从根源上缓解了土地权属纠纷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群众全法权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物权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城镇地籍调查更新了测量手段和工具。控制网的建立为今后全市的测量工作构筑了统一平台,市区及各县(市)的细部测量正是在此平台上顺利完成。建立了1980坐标系、wgs坐标系和咸阳独立坐标系,新坐标系统的建立大幅提高了我市今后城镇调查和测量的质量和精度。cors基站的建立,扩大了作业范围,提高了生产效率,数据传输控制半径达50公里,显著降低了测量的系统误差,大幅提高了市区地籍测量的精度。

3、通过城镇土地调查更新了地籍管理手段,逐步实现地籍数字化管理。长久以来,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我市地籍管理以传统的纸质为载体,信息量大、不易保存、不便查询,使地籍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难以做到便民服务。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我市地籍管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先进的卫星遥感、计算机应用等高科技手段引入土地调查和管理中,大幅提高了全市的地籍管理科技含量。今后,我市的地籍管理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以苍穹软件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数字化、科学化,进一点突出便民服务这一主旋律,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

(三)基本农田调查上图,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更趋平衡。

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粮食安全,关系到民生问题,关系到全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基本农田保护涉及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本农田管的好不好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管理 综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全市以长远发展为着眼点,以保护粮食安全为出发点,充分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次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全市共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522万亩,通过与上一轮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对比,实地踏勘,掌握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充分论证,将新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到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各县(市)区均按下达的指标完成了外业调查和上图入库,共完成上图面积523万亩,形成县区级基本农田保护图13幅、基本农田调查成果数据库13套。为确保本次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成果的质量,综合考虑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市二调办组织了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召开了基本农田调查上图评审会,根据全市经济发展规划、水利设施保护、农业结构发展、粮食安全以及林业保护等方面,对基本农田调查成果逐县进行了综合论证,经过论证一致认为我市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成果真实、客观,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自正式启动以来,市二调办精心组织,认真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充分营造二次调查良好氛围,大力落实工作经费,不等不靠,积极克服经费不足、气候恶劣、影像延迟等各种客观因素,主动性地开展工作,按照省调查办的要求,先后开展外业调查“百日会战”、决战年攻坚战,在调查过程中,将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相结合,将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查相结合,将农村土地调查与基本农田调查上图相结合,将二次土地调查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了成果质量真实、可靠,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一)广泛宣传动员,为调查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次调查开展以来,全市大力宣传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以多种形式和渠道使二次调查深入人心,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共宣传400余次,举办各类涉及二调的培训班200余次,参加培训人数近4000人次。通过“土地日”、“地球日”等大型广场式宣传5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余份。同时每一个外业调查人员都是二次调查宣传的播种机,他们调查到哪,二次调查就宣传到哪,所到之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二)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确保调查工作全面推进。

调查工作启动以后,面对近二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情况,面对调查规程的新要求,我们并没有贸然全面推开工作,而是经过先行试点,摸清情况,树立样板,继而全面推开。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以市区为样板,组织全市各县(市)在秦都区和渭城区召开了城镇地籍调查现场会,进行相互交流和推广。农村土地调查率先在三原县西阳镇开展试点工作,旨在摸清情况、吃透政策、理解规程、统一口径,在试点结束后,组织了各县市区调查办和技术单位在三原县召开现场会,邀请省调查办领导和专家亲临调查一线指导工作,通过实地的检查和讨论,面对面的对全市农村土地调查工作进行了培训和学习。现场会后全市调查工作全面推开,进展顺利。

(三)落实工作经费,强化资金管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有力的资金保证是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自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为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大力保障资金落实,先后落实调查资金1850多万元,实际使用1600多万元,部分县区在经费不能保障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行垫资,主动性地开展工作,在全部的调查资金中,部分县区垫资近50多万元。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专项管理的要求,开立第二次土地调查专户,凡涉及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资金,均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避免了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了二调资金全部用于调查工作中。在日常管理中,每个月对下一个月的资金支付作出计划,由专管人员负责按计划安排各月资金使用。对于工程资金,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按工程进度支付项目款,凡项目质量存在问题或未按工程进度完工的我们按合同规定不予支付进度款,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工程质量。

(四)严格项目招投标管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按国家要求,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招投标确定技术协作单位,城镇地籍调查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确定技术协作单位。在全市城镇地籍调查中,我们严格按照项目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市区城镇地籍调查控制测量、细部测量的技术单位进行了招投标。在《咸阳日报》上刊登招标公告,明确项目任务、资质标准,通过召开招投标会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单位,邀请了市监察局有关人员参加招标会,同时市局纪检室全程进行监督。每一个项目我们都通过签订合同对工程进行管理,在合同中对于项目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各县(市)区的二次调查工作,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招投标工作,确保项目管理公开、公正、公平。通过项目招投标共确定了21支作业单位,其中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16家。正是这些作业单位凭借多年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实力配合完成了全市的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

(五)严格三级检查制度,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为确保二次调查工作质量,我们严把质量关口,在工作中建立并实行了三级成果质量检查制度。为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各项工作成果质量有保障,严格按照土地调查有关技术要求,建立健全技术单位自查、县级全面自查、市级检查的三级成果质量检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成果真实准确。同时,在订立合同时也对项目质量进行了规定,将工程质量与项目款挂钩,按工程进度支付项目款,从而在确保项目资金管理安全的同时加强了工程质量的管理。对于部分县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将市级复查与县级检查相结合,在节省时间(来源:文秘站 )的同时,加强了质量控制。在市级复查过程中,市二调办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市外业工作进行了全面复查,其中外业复查涉及乡镇152个,占全市总乡镇的84%,抽查图幅202幅,图斑2923个,线状地物942条。同时加强对农村土地调查的监理,每个县抽取疑问图斑不低于30%。对于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查,高度重视,将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查相结合,检查组每到一个县,市二调办全程配合,及时记录并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对于国家和省上提出的疑问图斑,认真到实地进行复核,并拍照取证。为确保城镇调查的成果质量,市二调办根据规程要求,对全市各县市、区城镇地籍调查内外业工作进行了同步监理核查。正是层层的质量控制,确保了最终成果的真实、可靠。

(六)实行部门联动机制,为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为完成好各项工作,我们着力解决上下联动不够、各部门协作不够的问题。相关工作不衔接,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是很难确保质量和进度的。因此我们加强与部门间协作配合,在全系统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规划、耕保、地籍密切协作配合,任务共担、实行分工不分家的责任体系。对于基本农田调查成果在系统内先由规划、耕保、地籍进行内部评审,后组织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进行综合评审,不断加强协调与组织实施,认真负责,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同时,不断加强相关工作的衔接,将二次调查工作与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年度变更调查相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七)倒排时间,争分夺秒,为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

在两年的时间内要完成全市的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标准时点更新、专项用地调查、房地产用地调查等项工作任务,可以说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市及时安排部署,倒排时间,集中力量,明确责任,坚持月季报汇总上报制度。针对关中地区卫星影像下达时间较晚的现状,不等不靠,合理安排,率先启动城镇地籍调查,从而使我市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顺利完成了与农村土地调查的衔接。严格按照省二调办“决战年”要求完成各项调查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外业“百日会战”,数据建库“百日决战”,加压紧逼。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加强与技术单位的协作配合,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倒排时间表,同时要求技术单位也要倒排工期,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

三、工作展望

当前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相关成果已上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二次调查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城镇地籍建库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启动,二调成果的转化应用刚刚起步。这一系列的工作仍需要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推动和完善。

(一)继续推动城镇地籍建库,做好成果审核。

城镇地籍调查外业调查和权属调查均已按期完成,但建库工作仍显滞后,数据库拿不出来,调查成果就无法应用。因此明年要大力推动城镇地籍建库工作,花大力气做好数据库成果的监督和审核,本着“完成一个,审核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建库工作,确保数据库成果真实、可靠,尽快应用于工作之中,服务于群众之中。

(二)进一步深化二调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目前,二调成果的转化应用刚刚起步,数据库成果尚未经国家验收,明年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库成果的完善,进一步深化成果的转化应用,按照部省要求,着力开展“一张图”工程建设,将二调数据库建设成为一个包含矿产资源管理、土地执法监察、土地开发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的综合监管平台,真正做到“天上照、网上管、地上查”。

(三)进一步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对接。

今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但尚未全面推开,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以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蓝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加载到二调数据库中,二调数据出不来,规划修编就落不到实处。因此明年要做好与规划修编工作的对接,继续实行部门联动机制,耕保、规划、地籍分工不分家,共同做好规划修编工作。

篇8

各乡镇政府将基本耕地逐图斑落实到基本耕地地块。明确基本耕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和质量等级信息,最后由县国土资源局汇总造册。

二、建立相关图表册

1.基本耕地图的建立

由县国土资源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耕地保护图、县级基本耕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耕地调整划定分析图,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由各乡镇政府编制乡级基本耕地保护图。基本耕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应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耕地地块和保护片(块)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

2.基本耕地图表册的建立

并由县国土资源局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各乡镇政府填写好基本耕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和保护责任一览表。

三、设立统一标识

1.标示牌的设立

按照《基本耕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要求,基本耕地划定后。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各乡镇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耕地保护牌和标识,标示出基本耕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每个基本耕地保护区应设立标志牌,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置应增设标志牌。县国土资源局按各乡镇基本耕地保护面积确定标志牌的数量。

2.更新标示牌资金的来源

由各乡镇政府在国土所的配合下先行施工,更新标示牌资金采取县财政自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工程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

四、落实保护责任

落实到村组和承包户。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各乡镇政府负责落实基本耕地保护责任工作。逐步将基本耕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要签订或更新基本耕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耕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耕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和保护措施。规划预留的基本耕地也必须落到地块和农户。

五、建立基本耕地数据库

根据划定的基本耕地成果,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耕地上图成果和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由县国土资源局建立基本耕地数据库,将基本耕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基本耕地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耕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10TD/T10272010TD/T10282010规范要求,基本耕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耕地数据库标准》TD/T10192009规范要求,以实现数据库联网互通。

六、工作要求

应遵循依法依规,基本耕地划定工作。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

1.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

划定后的基本耕地面积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耕地保护面积指标。要尽量保留原有基本耕地中的优质耕地和集中连片耕地。

2.确保地类符合要求

必须是耕地。不符合耕地标准的和达不到耕地质量的农用地划出。新划定为基本耕地的土地。

篇9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为平台,来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三农”综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系统工程。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三农”发展的意义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均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提升优化,按照“成片相连,田型规整、道路水系配套完善,农机农艺措施相互融合”原则统一把坡耕地整理为适宜“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梯台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业用地防洪抗旱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此外,土地的综合整治还可以改善农田土壤结构,预防治理水土流失或污染,为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2.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归并零散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综合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手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适度调整分散布局的农村房屋引导农民进入农村居民点或农民集中区居住,把农民腾退出的宅基地、废弃地进行复垦,既新增了耕地又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建设用地来源;通过整合其他部门的涉农项目可以完善路网水电、广电文体、教育医疗、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等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3.是化解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严重威胁耕地安全,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建设用地需求量持续增加与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突破的矛盾,使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协调衔接、互促共进。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对荒山荒坡及工矿废弃地等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实行田块归并,降低田土坎系数,增减有效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对策探析

1.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来进行指导。这一体系主要包括融资管理制度、农民保障制度以及监管机制与技术支撑体系等,具体如图一所示。

2.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与地籍管理

由于我国土地确权尚不完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与产权虚置等问题。对此,要进行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改革,在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确权颁证来为土地空间置换、权属调整、地籍管理创造条件。整治过程中的新开发土地要及时入籍备案,对其经营权的确定要在严格审查经营者的目的与资质之后,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产业化生态化结合

土地综合整治要求体现农业用地结构多元化和农业生态用地多样化的要求,要将农村土地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区域内不同镇村地理条件、土壤类型、生态类型、产业特色和人文特点等进行有差别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必须与土地流转及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的运行,最终实现项目实施的规模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投资受益化。

4.加强项目整合,统筹投放使用资金,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要制定各具特色的有差别化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服则服、宜旅则旅”的各镇、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要在顶层设计上建立涉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打造新农村建设区,采用“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作一桌席”的良好效果,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项目的施还要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政策性投入,还可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篇10

【关键词】 土地调查 成果 管理 应用

1 目的与任务

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管理,全面建设土地权属化、数据信息化、管理规范化、遥感监测网络化、资料查询公开化的地籍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目标。为了加强土地调查成果的管理与应用,我市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设市、县二级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管理市、县两级土地调查成果、年度变更调查的数据成果,保持数据成果的一致性、时效性;(2)建设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包括农村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登记发证系统,满足淮安市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及管理与应用的需要;(3)实现地籍数据动态管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每一批次材料经过批准以后,都要及时的在系统内进行变更;(4)通过局电子政务平台,各分局和市审批中心国土窗口,可按土地登记流程进行审批发证,实现土地登记的办公自动化。

2 成果的管理

土地调查成果的管理,主要通过数据库来进行。

2.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1)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定位基础--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界线与行政区划、地貌等;(2)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界线等;(3)土地权属调查的成果数据与文字、各种地类信息与数据;(4)基本农田的数据: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图斑;(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6)土地利用数据更新维护与历史数据;(7)统一时点更新数据成果;(8)专题图制作、县级统计汇总;(9)建设用地报省材料的地类与图斑数据等。

2.2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功能包括:(1)土地登记申请表与地籍调查表的各种信息;(2)地籍测量的数据与属性、图像处理、图形编辑、属性数据采集、数据检查与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图件与报表输出等;(3)土地专项调查统计数据: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等;(4)地籍变更调查的数据,主要包括权属变更调查和变更测量,如宗地新增、分割、合并、属性变更,宗地调整等;(5)按行政区域进行数据库维护与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登记信息查询统计、专题图制作、统计分析功能、地籍变更、历史数据管理等。

3 成果的应用

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范围很广,能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按图幅、区域等方式的分层管理,空间快速定位,查询检索、数据统计,提供各种图纸,以及土地登记发证等。

(1)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是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形和属性数据,可以进行日常的土地利用信息查询。根据图形标志或者属性条件,从土地调查成果中搜索出符合条件的目标进行简单的比对与分析,然后显示和输出即可。通过对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就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基本农田统计表、专项调查统计汇总表等。(2)土地登记发证办公自动化。土地登记发证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国土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土地调查的成果,在完成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及时做好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全面完成城镇商品房登记,完成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3)专项图件编制。土地调查成果全面的、客观的、系统的反映本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分类、分布、利用现状,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制作各种专项图件,如按标准分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按行政区域编制的土地利用挂图,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标注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图斑的基本农田分布图,按行政区域编制的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矿山分布图,土地整治规划专项图等。(4)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根据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后的统计台帐和底图,在开展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基本农田情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等工作中,逐个图斑进行比对,一个监测图斑为一个地块的,以图斑编号为地块编号。一个图斑涉及多个地块,既有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又有实地伪变化或者军用土地的,先分割为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实地伪变化或者军用土地,在图斑编号后按顺序增加支号作为分割后地块的地块编号。一个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地块涉及多个用地单位的,按不同用地单位的界线范围对地块进行分割,在分割前的地块编号后按顺序增加支号作为分割后地块的地块编号。相邻多个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实为一个地块的,将这些相邻的地块进行合并,以相邻地块编号中最小的作为合并后地块的地块编号。一个图斑涉及多个地块的,按多宗计算地块宗数;多个图斑实为一个地块的,按一宗计算。

监测时段起始时的土地实际用途和地类面积以当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依据确定。因监测时段起始前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而变更了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以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时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依据确定。监测时段内土地实际用途由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判定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在监测时段内为实施建设而进行土地平整的,判定为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

4 结语

《土地调查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土地调查成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将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和政府部门,积极探索与住建、公安、规划等部门的跨部门联网合作,充分运用城镇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登记资料,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炜.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社设想[J].科技信息,2009(23):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