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台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平台经济分析

篇1

关键词:GPS;D级静态网;平差精度

1 项目概况

广西全州东山GPS D级控制网,由广西二一五地质队进行施工完成。本次项目中本次利用GPS技术施测D级GPS网6点,充分利用原有的四等三角网中的点位,以广西测绘局施测的C级GPS控制点作为本网的起算数据,应用中国-DONGSHAN-111坐标系。

1.1坐标系统基本规定

坐标系名称:中国-DONGSHAN-111

椭球长半轴 a:6378245.000000

椭球扁率 f:1/298.300000

投影名称:高斯三度带投影

尺度:1.000000 投影高:0.000000

X加常数:0.000000 Y加常数:500000.000000

平均纬度:000:00:00.000000N

中央子午线:111:00:00.000000E

D级点高程为二等水准,经过检验,精度达到四等水准精度的要求。

1.2 作业技术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

2GPS控制网的布设和数据观测

2.1GPS控制网的布设

本D级GPS网控制的测区面积为50平方公里相对来说并不大,除矿区外,还有村镇不相接其它区域,整体上其形状非常不规则,交通不是很方便,属于边远高寒山区。这决定了其网形需坚强、点位精度分布均匀及点位密度适当,平面精度为D级GPS,同时高程拟合精度要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D级GPS控制网的网状应设计为几何图形,且均为三角形,整体上表现为多边形。这样的GPS网形的粗差可通过同步环和异步环闭合检验。挖掘已有点位及平面、四等水准的精度要求,该D级GPS控制网设为以下图1所示:

2.2 D级GPS网观测

本测区应用4台中海达单频GPS接收机观测,开机观测前,先对仪器进行短基线检测,准备工作为:在地势平坦的地面上用钢尺量测一个三角形,其边长为3m以内;之后随机选取几台GPS接收机,架设于三角形的三个角上,观测结果表示GPS接收机各项性能良好,达到仪器的标称精度。

3 D级GPS控制网数据采集及检核

本测区GPS外业观测的数据处理,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采用中海达测绘仪器公司随机提供的中海达GPS数据后处理软件。

3.1 基线数据处理分析

本网所有基线的平均边长、网最长边小于平均边长的3倍, 符合设计要求;网最短边大于平均边长的1/3,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测站环境和大气层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得到减弱,且基线长度都在10km以上,因此基线解算质量不错,G001G002.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6,0.0037,0.0045;G001G003.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2,0.0047,0.0058;G001ISCJ.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29,0.0043,0.0045;G001QLSH.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5;0.0044;0.0046;G002G003.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42;0.0033;0.0042;G003ISCJ.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3;0.0042;0.0048;G003QLSH.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5;0.0058;0.0075;ISCJQLSH.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3;0.0041;0.0055。

3.2外业观测质量检核

同步环检验:每个时段都由几台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因此每一个时段同步环有多个,经对组成网的基线向量统计,结果如下表1 所示:

4.1 观测成果计算

(1)三维无约束平差精度分析

当同步环、异步环和重复基线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GPS网以WGS-84坐标系为基准的。外业采集数据的预处理所获得的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客户三维向量,要在平面坐标系进行二维约束平差,一定要先把三维向量成果进行转换,再投影于计算平面上。三维无约束平差后可以提供各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经纬度和大地高数据以及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各基线的边长精度和各点的点位精度。本网经过三维无约束平差后,由以下平差参数并分析得到,以下个相关基线精度统计如表所示:

参考因子:1.00

χ平方检验(α=95%):通过

自由度:12

平差基线边G001G002.0830相对误差为1:134873;G001G003.0830相对误差为1:493670

G001ISCJ.0830相对误差为1:758503;G001QLSH.0830相对误差为1:899731;G002G003.0830相对误差为1:241383;G003ISCJ.0830相对误差为1:447772;G003QLSH.0830相对误差为1:843540;ISCJQLSH.0830相对误差为1:971267;

T 检验列表直方图为

自由网平差坐标G001点位中误差为0.0040;G002点位中误差为0.0063;G003点位中误差为0.0043;ISCJ点位中误差为0.0060;QLSH点位中误差为0.0088。

因GPS网的布设方法和GPS观测值的质量完全决定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结果,所以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结果就完全可用来反映了GPS网本身的质量好坏,显然,若平差结果质量不好,则表明GPS网的布设或GPS观测值的质量有问题;反之亦然,即代表没问题。由以上一系列图表的数据分析可知本网的GPS观测数据质量中不存在粗差,内部符合精度高。

(2)二维约束平差精度分析与统计

在进行完三维无约束平差后,要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按照手上获取得到的已知点资料,本网利用二个C级GPS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本网经过二维约束平差后,由以下参数分析整理得出基线精度统计表,如表下所示:

平差参数

迭代次数:2

网的参考因子:1.0005

x向平移: 3.7768米 y向平移: -52.3981米

比例: -25.3457ppm旋转:-0.9855秒

平面距离平差值G001-G002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41;1:239148;G001-G003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1;1:857365;G001-ISCJ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7;1: 1636612;G002

-G003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42;1:445975;G003-ISCJ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7;

1:925917。

根据二维约束平差精度分析数据及以上一系列整理统计出的数据,结果表明:(1)在平差过程中,不存在起算数据质量控制网变形的问题,表明控制点之间的兼容性很好;(2)二维平差后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很小,由此可判断出基线向量中不含粗差。本网平面精度高较高。

4.2 GPS网形结构对高程拟合精度的影响

某点的正常高h和大地高h的关系为:h=H-δ

δ 为该点的参考椭球面和似大地水准面间的差距即高程异常。本网经过多次试算分析,GPS高程拟合成果表明精度较好,其中外符合精度为4.0,内符合精度为10.5,计算结果数据统计如下表12,并进行平差总结得出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平差参数

迭代次数:2

网的参考因子:5802.8732

参考点:ISCJ

H = H0 + A

A =21.4158

拟合坐标G001中误差 (m)为0.3222,G002中误差 (m)为0.3222,G003中误差 (m)为0.3222。

5 结论

篇2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基础性制度;法制环境;信用环境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20128653)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的制度层面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2月7日

近年来,金融业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因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已呈高度复杂化趋势,诱导性因素多,不确定因素高,在分析金融风险成因的过程中,当风险的各种表现逐渐被揭示出来,各种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已被逐步了解之后,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能深刻刻画其本质的科学范畴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该科学范畴即是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机构风险除了自身经营管理原因外,从外部环境来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区域的金融生态优劣。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主要诱因正是当前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及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一状态如果不果断地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即是从制度层面探讨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界定及差异分析

(一)“金融生态环境”界定。生态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A.G.Tansley)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由于金融系统与自然生态有很多相似特征,因此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考察金融问题更有利于科学地推进金融环境建设。可见,“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出来源于并超越了“自然生态”,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次创新与革命。

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

总之,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彼此依存及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区域金融生态差异原因分析。从理论上说,在统一的经济体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存在比较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但在我国,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各区域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竟然能相差达10倍以上,其根本原因正是各地区间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

这种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源于多方面因素,如经济地理与文化差异、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及各级政府行为的差异等,而真正重要的是使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主体完善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只有重建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生态中的主体与环境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因此,引申来说,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即要求对现存制度的缺陷进行改造及修正,形成充分的正向激励机制,使之更有利于金融运作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二、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

基础性制度的本质是产权界定与保护机制,这是分析金融生态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首先,在非公平的交易平台上,金融主体难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规避面临的风险,他们就有可能退出市场,从而使市场竞争处于不充分状态。所以,基础性制度需要为金融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其次,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才能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基础性制度就是发挥市场机制来推进金融资产市场定价的必要制度基础。最后,在金融市场,由于各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性制度,则由交易活动的不公平引发的风险随时存在,所以基础性制度还应包含投资者利益保护及补偿机制。

简言之,基础性制度是指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金融主体公平交易的平台,金融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形成的制度基础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补偿机制。

三、我国金融生态制度现状及评价

由于我国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生态还非常脆弱,从当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限制性因子,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金融产权主体过于单一,存在制度性缺陷。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和业务集中于银行存贷款市场,且主要集中于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其占有60%以上的存贷款市场份额,这种高度垄断的消极后果是妨碍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有效竞争,最终降低金融生态系统的运作效率。

(二)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生态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目前我国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片面依赖银行信贷融资一方面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相对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居民投资工具稀少,金融生态严重失调,同时还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此外,从金融工具看,金融产品创新匮乏,企业债券融资功能萎缩,导致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和金融生态结构不和谐。

(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缺陷。政府对金融行业过度保护,对严重资不抵债、经营风险大的金融机构不能依法使其退出市场,这种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只进不退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整个金融生态体系全面恶化,经营差的金融机构连累了好的金融机构,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迅速传播。

(四)金融法制环境欠佳。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表明,法制环境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占据着比经济基础还要重要的地位。因此,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将“改进金融生态”的落脚点放在“完善法律制度”上。

金融立法就是要以债权人的权益为核心,建立一套防范侵权行为的法律体系,但实践中,我们的金融立法思想往往造成金融债权容易落空的现象,其表现:一是目前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如2005年开始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居住住房,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抵债”,如此规定,必然使商业银行在发展住房按揭贷款时举步维艰。再如,《破产法》的完善程度已成为当今评价一个国家金融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但由于自身和局部利益的驱使,地方保护时有存在,银行债权案件久拖不决或判决后执行周期过长,致使金融债权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维护;二是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对当地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明确。《人民银行法》缺乏对地方政府权责明确的限定,基层人民银行对于社会金融的管理很难到位;三是对于逃废债务的相关金融部门缺少制度约束。当前,金融债权的保全多是政府、当地企业与金融机构三方博弈的结果,在缺乏制约各责任人的法律规范的现实下,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保护金融债权的两难选择中,大多是选择牺牲金融债权。

(五)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有待完善。金融是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特殊行业。社会信用程度低,储蓄转投资就会渠道不畅。目前,信用缺失问题仍是制约区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瓶颈之一。首先,非正式规则的社会商业信用伦理不健全,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较低,形成了挥之不去的“信用道德困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伦理约束基本上是无效的;其次,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拥有的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预警、信用奖惩、信用保险、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信用制度在我国还不健全,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社会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数据不透明、银行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对贷款风险做出合理评估方面存在很多困难,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最后,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准确的评估,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失信成本低,导致“骗贷”、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必然成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

(六)金融独立性欠缺。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目前仍是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环境中,地方法治、经济基础、金融发展等几乎所有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都强烈地受到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据调查,因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资产大概占银行业不良资产总额的80%。因此,要从体制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势在必行。

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制度层面措施

在整个金融生态链中,法治环境是根本,制度环境是保障,信用环境是基础。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是通过对法治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的改造来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金融运作成本和提高效率。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增加金融主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之间以食物链链接的依存度就越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根据这一自然生态规律,我国应该建立起多种金融机构功能互补的机制,打破垄断,为复杂化的金融食物链构建内在基础。比如,要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非银行业的发展步伐,促进金融产业内各行业的均衡发展;然后,有步骤地发展民营银行及各类中小金融机构。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它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强,具更有明显的信息及成本优势,借此满足多元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

(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结构完善和功能协调的区域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发展和鼓励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间接融资的压力和风险,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比例关系,同时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快形成统一协调的金融生态链;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及社会中介,建立健全种类各异、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培育有较强竞争力和调节力的金融生态主体;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实现区域资本良性循环。

(三)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执法力度。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法律制度界定了市场主体的权利边界,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1、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立法工作。从促进市场交易出发,制定和完善金融规则,特别是要完善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担保法》,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法律,有效维护金融稳定;修订刑法,对虚构条件骗取贷款的诈骗者给予刑事制裁,同时对金融机构内部从业人员的失职、渎职,甚至内外勾结行为予以重处,减少道德风险。

2、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会计法,加大对会计信息故意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加强对提供虚假信息等诈骗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执法机构执法的独立性,杜绝地方政府的干预,严厉打击欺诈和恶意逃废金融债权行为,加大对已审结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严厉打击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四)打造统一征信平台,加强区域诚信建设。以征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信用环境是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要建设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探索建立四大信用信息系统:即以取信于民、依法行政为主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评价、失信惩戒为主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个人信用数据收集、披露及隐私权保护为主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公证及担保为主的社会服务系统;其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逐步增加政府出资的同时,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设立担保机构,逐步形成政策性担保、商业担保及企业互保等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最后,设立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已实现全国联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的作用,并将之逐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开放,以此降低防范金融风险成本。

(五)增强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实践表明,地方财政越困难的区域,当地政府越会干预和控制本地金融机构业务,以便为地方财政和本地国有企业融资,由此造成当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越来越高。可见,提高金融机构的独立性,有赖于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大金融”意识,使其将主要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基础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生态平衡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淑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J],学术交流,2008,10

[3]杜朝运,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优化问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本文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基于生态位相关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所占据的生态位,认为平台间存在资源利用性竞争关系。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应根据研究方向与领域、投入经费、人才与团队等多因子进行调整,在竞争中求共存,寻求瓶颈突破。

【关键词】

科技平台;生态位;生境套娃

1 生态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1.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1917年由美国学者J.Grinell在《加州鸫的生态位关系》中使用该名词。1957年,英国生态学家G.E.Hutchinson提出n维生态位,提出多维超体积生态位。1971年,E.P.Odum认为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们在哪里生活,而且决定于它们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受到其它生物的约束。

将生态位理论与竞争排斥原理应用至自然生物群落,则在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各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1.2生境套娃

Hanski[4]以生态学家的思路,采用层级式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描述方法,一系列的环境界定把特定物种的生境需求一步步细化,使之得到更加精确的描述。例如甲虫的生境套娃为:

(1)北方针叶林

(2)云杉占优势的森林

(3)倒木供应时间连贯性很好的云杉泥沼林

(4)树基在地面以上的一棵云杉倒木

(5)破裂树皮下的韧皮部腐烂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2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及瓶颈剖析

2.1平台定位及顶层设计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数量虽多,而科技平台投入产出比却较低。据资料[5]显示,地方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数量占全国的61.2%,科技平台承担的科研项目数占全国的58.3%,而拨入经费却只占33.8%。科技平台存在定位不明晰,管理部门过多,协调不畅,导致平台管理模式不统一,平台建设运行执行力偏差,科技资源分散、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偏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往往受限于不稳定的财政科研投入,运行、管理、研究、设备维护等经费投入不连续、不充分,原始性创新能力得不到持续支持,这也是地方高校科技平台难于冲击国家级科技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2.2评价体制机制原因

有关数据表明[5],2013年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获级获奖比例远远高于部委及教育部直属高校,但国家三大奖、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获奖比例却很低;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专利出售金额、技术转让金额呈下降趋势,表明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旧低下,原始性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受评价体制机制影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主要从纵向课题的级别与经费数、的数量与质量,获得奖励的等级与数量等方面评价,认为横向课题的价值远远小于纵向课题,忽视了横向课题的重要性。然而横向经费之于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的建设发展具有“造血”作用。

2.3科技平台自身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研究方向调整落后于科技发展和行业应用需求变化[6],例如研究方向过于宽泛,资源分散,甚至与个别国家级科技平台产生重叠。内部软环境差,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不利于内部人才团队建设,更不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3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瓶颈突破对策

3.1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剖析科技平台定位

利用生境套娃的层级分析方法,以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分析其“生境套娃”如下:

(1)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生命科学院

(3)食品生物技术等5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食品加工中试车间

(4)可利用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投入经费不少于400万元

(5)食品生物加工工程等四大领域创新性研究团队

3.2利用生态位理论,竞争中求共存

同生态位理论类似,每个地方高校科技平台都占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在发展的大环境中受多个因素影响,构成了科技平台的n维生态位,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人员构成、团队设置、仪器设备、投入经费等。各平台间属资源利用性竞争关系,他们之间无直接的干涉行为,各自消耗共同的资源,使共同资源的可获性减少而间接影响对方的生存发展。因此,长远来看,地方高校科技平台要生存发展,突破瓶颈,求得共存,必须根据资源限制因子,做出以下调整:

(1)凝练研究方向与内容,注重学科交叉,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另辟蹊径,敢于创新。以辽宁为例,已经确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平台的研究领域可主动向相关产业延伸,逐步调整科技平台依托的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学术交流与联系,提高异质性,在竞争中求共享、求共存。

(2)在财政经费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分争取竞争性经费,在夯实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应用研究,使技术、成果或产品不再束之高阁,通过科技平台转化给企业,采取例如产学研联盟的方式,促进双方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将技术、成果或产品商品化直至产业化生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平台收益最大化,为平台发展持续提供“造血”能力。

(3)灵活利用各种资源,既要看到地方高校科技平台与部委、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级科技平台的差距,又要看到地方高校拥有的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的生境层级――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水平的基础作用,不仅要平台内部培育年轻人才,更要吸引高水平领军人物,优化学缘结构,凝聚本领域优秀科学家,对突破瓶颈起决定性作用。

4 结论

基于生态位相关理论,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的n维生态位,认为平台间存在资源利用性竞争关系。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寻求瓶颈突破之路任重而道远,应根据研究方向与领域、投入经费、人才与团队等多个资源因子加以调整,在竞争中求共存,定会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3

篇4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倒“U”型理论;核密度函数

一、 引言

正如Champernower和Cowell(1998)在《经济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一书中所指出的:“经济中不平等问题也许不是当今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危机……但是,经济中不平等问题肯定是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持久而又紧迫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矛盾。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成为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倒“U”型关系的理论,此后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倒“U”型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利用各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倒“U”型理论进行实证检验。Summers(1984)利用国家间的截面数据对工业化国家、中等水平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发现,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水平收入国家的不平等程度都在下降,而低收入国家则在上升,但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水平国家,这说明国家间也存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

另一类是通过数理模型对导致倒“U”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认为金融发展程度会制约不平等的程度,随着经济增长金融体系逐渐发达,收入不平等程度也会逐渐缩小,使得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Banerjee和Newman(1993)考虑了初始财富对经济增长和不平等之间关系的影响,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初始财富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影响逐渐减小,使得不平等程度降低,从而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

可以看到,关于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采用数据的不同,假设不同,则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因而,对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更要根据所选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符合模型的数据指标与合理的假设条件。本文在参考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兰州市的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 动态演化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核密度估计,用以揭示不平等的动态演化过程。这种方法克服了参数估计中对具体函数形式的依赖的缺点,弱化了主观因素对计量估计的影响,更好地还原了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X1,X2,…,Xn是未知密度函数f(x)的独立同分布的样本,fn(x)是基于该样本的F(x)的一个核密度估计。则:

fn(x)=■?撞ni=1K(■)

上式中,K(・)是一个已知的核密度函数,它满足如下条件:

■|K(u)|

hn被称为窗宽(bandwidth),也称为光滑系数。在非参核密度估计中,核密度函数和窗宽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所估计核密度的好坏。K(・)在理论上可以是一个非概率密度函数,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K(・)的光滑程度将会对待估概率密度函数的f(x)光滑性产生影响,故一般选取核密度函数为K(・)概率密度函数。窗宽hn是一个与样本容量有关的一个参变数,为了保证估计精确度并缩小估计偏差,hn需要一个合适的选择值,hn过大,使估计过度平均化,估计有较大偏差;hn过小,会使得估计出现厚尾现象,增大了曲线拟合方差。现在,来讨论窗口hn的决定因素。

首先,给出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估计精度的测度公式――均方误差(MSE):

MSE(fn(x))=E(fn(x)-f(x))2

MSE(・)是核函数K(・)、密度函数f(x)和窗宽hn的一个函数,当f(x)固定、K(・)被选定时,均方误差函数MSE(・)只与窗宽f(x)相关,对均方误差函数进行泰勒级数变换并求取偏导数可得:

■=-■f(x)||K||22+h2n?滋22(K)(f ″n(x))2

式中?滋2(K)=■u2K(u)du,||K||22=■K2(u)du。只有上式取0时,选取的窗宽hn使得fn(x)的MSE最小,则:

hn={f(x)||K||22(?滋2(K))-2(f″(x))-2}■n■

由于本文中使用的是Gauss核密度函数,故本文只讨论Gauss核密度函数情况下窗宽的选择,将Gauss核密度函数

K(u)=(■)-1exp(-u2/2)

带入上式整理可得:

hn=1.06?滓n■

上式给出的是一个估计值,具体的估计方法参考的是Silverman在1986年提出的一个经验法则。他是假定密度函数f(x)是服从N(0,?滓2)的正态分布函数,从而得出上述结论。核函数的选取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理论界对核函数的选取对核密度估计的影响一般认为是不敏感的,不同的核函数的选择对核估计结果的影响不大。本文采用的是正态核函数,对其他核函数不再具体一一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当维数大于2时,落在尾部的数据将会随着维数的增大而增多。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1986-2010)和《甘肃统计年鉴》(1990~2010)。利用历年统计年鉴中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构成、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及构成共五个指标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采用非等分情况下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分析兰州市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

2. 动态演化的检验。为揭示基尼系数的动态演化特征,需要对基尼系数的核密度函数进行估计。首先,对基尼系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合理的划分,具体划分方法是: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划分为三个时期,时期1是指1986年~1993年、时期2为1994年~2001年、时期3为2002年~2009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划分为两个时期,时期1为1990年~1995年、时期2为1996年~2001年。然后,利用所估计出的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对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镇与农村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不平等的动态演化特征。

取高斯核函数(Gauss Kernel)对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进行核密度估计,估计结果如图1所示。

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 normarlity test)结果为,时期1:W=0.764 8,P-value=0.011 9;时期2:W=0.896 8,P-value=0.270 6;时期3:W=0.724,Pvalue=0.004 2。从图2和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检验结果中的P值可知,时期1和时期3拒绝正态性的假设,时期2接受正态性假设。另外,从时期1到时期3过程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由大变小,然后再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小于时期一,区间长度有小变大,然后变小,且三个时期都呈现出双峰的特征,中心也不断向右移动。

三个时期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的分布都表现出大、小双峰特征,这说明三个时期的城镇基尼系数都存在大、小两类收敛。时期2与时期1相比,时期2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由77.00附近减小到13.00附近明显变小,区间长度由0.05左右增加到0.20左右,明显变大且双峰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密度分布函数的中心向右移动到0.25附近。这说明时期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均值比时期,1要大,密度分布相对更分散,且具有明显的收敛性。时期3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分布重新变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同时期2相比,基尼系数的峰值有13.00附近增加到50.00附近明显增大,区间长度由0.20左右减小到0.07左右,且密度函数的中心向右移动到0.35附近。可见,时期1到时期2期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变大且在更大数值下收敛。时期2到时期3期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继续增大,并在更大数值下发散。

取高斯核函数对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进行核密度函数估计,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

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结果为,时期1:W=0.946 2,P-value=0.709 8;时期2:W=0.823 6,P-value=0.094 83。由于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结果中P值都大于0.05,所以不能拒绝密度函数正态性的假设。另外,从时期1到时期2期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由20.00左右变为7.00左右,区间长度从0.15左右增大为0.25左右,同时,两个时期都存在多峰现象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且密度函数中心保持在0.25附近不变。时期1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的峰值相对较大,区间长度变化相对较小,密度函数分布具有正态性特征,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时期2与时期1相比,时期2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的峰值明显减小,区间长度增大,但是分布中心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时期2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分布更加分散,均值几乎没有变动,但密度函数的三峰收敛向双峰收敛变动,说明收敛性在更大数值下收敛性增强。

对城镇居民基尼系数重新划分为与农村居民一致的两个时期,即:时期1为1990年~1995年、时期2为1996年~2001年,并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时期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都呈现正态性单峰特征,分布中心都保持在0.25附近,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要高于城镇居民,区间长度要比城镇居小。这说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均值变动不大,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分布更加集中且具有明显的收敛性。时期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呈现出双峰特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则呈现单峰特征,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峰值、分布中心和区间长度都大于农村居民。这说明在时期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均值和密度分布都要大于农村居民,但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呈现出双峰收敛,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则是单峰收敛。总体来说,时期2与时期1相比,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之间均值和区间长度差距拉大,且有单峰收敛向更大数值的双峰发散变动。

由以上三种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分析可知,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数值不断增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内部基尼系数分布中心基本上保持不变且单峰特征表现比较明显,数值存在较小的变动,收入差距基本上保持稳定。通过对比可知,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要大于农村居民,区间长度也相对较大,且密度分布为呈现双峰特征,这表明,城镇均内部收入不平等要大于农村居民,且分布也相对分散,收敛性特征也不明显。整体上来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都存在拉大的趋势而农村内部则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三种基尼系数都在变动,但是动态形式的表现并不相同。

由于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较为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从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城镇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成因是失业者与就业者收入的不平等,贫困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之间收入的不平等。兰州市城镇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则是导致总体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市场经济体系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但是却并不必然导致最佳的收入人际分配。因此,实施有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兰州市收入再分配能力也存在着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于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缺乏有力的保障,对于高收入阶层缺乏有效的调节。政府缺乏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税制及征收、惩罚手段无力,致使高收入群体的“逃税”或“避税”极为普遍;尽管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及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和执行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致使相当多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援助。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兰州市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布中心不断右移,数值不断增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布中心基本上保持不变且单峰特征表现比较明显,数值存在较小的变动,收入差距基本上保持稳定。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要大于农村居民,区间长度也相对较大,且密度分布为呈现双峰特征。城镇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要大于农村居民,且分布相对分散,收敛性特征不明显。目前兰州市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短期和中期阶段,收入不平等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后期,收入不平等现象不应该长期存在。因此,应建立防止形成持续收入不平等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因此,现阶段应该通过采取积极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最低收入标准,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税级,加强对垄断性行业的监察等措施减少城镇内部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韧,王睿.二元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与收敛――对我国倒“U”假说的存在性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

2. 王弟海,龚六堂.新古典模型中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不平等的动态演化.经济学季刊,2006,5(3):777-802.

3. Lindert, P.H, Three Centuries of Inequality in Britain and America.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Volume 1, Edited by A. B. Atkinson and F.Bourguignon, 2000, 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2000.

4. 李广众.中国的收入不均等与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科学,1999,(11).

5. 黄泰岩.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当代经济研究,20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离散选择模型和受限因变量模型的前沿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号:71001054)。

篇5

摘要:推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设,有助于实现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基于海因里希法则,社会矛盾预警以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各类社会事件为分析对象,通过信息挖掘揭示社会矛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并据此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体系。社会矛盾预警的技术支撑是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由基础服务层、数据分析层和终端层组成,基础服务层的主体是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

关键词 :社会矛盾预警 大数据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4-0040-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4.005

石森昌,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30000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预警分析,并且在之后的四、五、六中全会对此加以反复强调。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会议强调的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即强调突出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设。为什么要强调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社会矛盾预警的涵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体系?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中央对建立社会预警机制问题的历次表述,分析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的现实意义,并对社会矛盾预警的内涵做出界定。其次,基于海因里希法则提出进行社会矛盾预警的基本思路。最后,给出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云平台分析框架。

一、社会矛盾预警提出及涵义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预警问题的表述是,“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2014年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比较不同时期对社会预警问题的论述可以发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矛盾预警问题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社会预警机制建设通常是和应急机制建设相联系的,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实际上是为政府的应急管理服务的,是从社会危机管理角度来认识和看待社会预警机制建设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预警机制建设看作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工作机制,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认识和看待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其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推进社会预警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是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着眼于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提高政府应对社会危机能力来推动社会预警机制建设,这是我国推进社会预警机制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思路转变。同时也意味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即从重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设转向更加重视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实现从源头上预防社会风险的发生。社会预警机制建设的这一思路转变不仅更符合社会稳定的内在需求,也是对过于突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思路的纠偏。

事实上,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而引致的。关于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总书记(2004)曾对此进行过论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抓实做细。”在他看来,各类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凶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源头治理在于重视和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由于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强化社会矛盾纠纷预警预测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维护社会稳定。这就是推进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于社会矛盾预警问题,目前仅有极少数文献涉及(安然,2011;王林、吴贻龙,2013;王林、黄利芳,2014),但都没有对社会矛盾预警的内涵进行讨论。本文认为,社会矛盾预警是以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已存在和潜在的社会矛盾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并建立用于观测各种社会矛盾发展演化状况的标准体系,通过对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进行实时识别和跟踪预报,实现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

可以从几个方面加深对上述定义的理解。首先,社会矛盾预警是以各类社会矛盾为分析对象,对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演化过程进行预警;而传统社会预警分析是以社会整体运行状况为分析对象,通过测度社会运行的风险水平进行预警。其次,社会矛盾预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传统社会预警的目的是提高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第三,社会矛盾预警既与政府部门有关,也与社会各种机构和组织有关,因为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是社会各界的事,人人都应关心,各种社会组织、各个部门都有责任。(,2004)”而传统社会稳定预警更多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第四,社会矛盾预警标准体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关于社会矛盾产生的预警体系,也有社会矛盾演化的预警体系,同时不同行业、领域也有不同的预警体系;而传统社会预警体系通常仅有一个用于对社会整体风险水平进行预警的体系。

二、海因里希法则和社会矛盾预警

社会矛盾预警以社会领域中各种社会矛盾为分析对象。由于社会领域巾每时每刻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同时也有很多已发生的社会矛盾由于得到化解而消失,如何在海量的社会矛盾信息中展开预警分析,社会矛盾预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是什么?本部分将讨论社会矛盾预警的基本思路,第三部分将分析社会矛盾预警的主要技术手段。

安全管理领域经常引用一个术语叫做“海因里希事故法则”。该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提出的经营法则。基于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海因里希指出,在一件重人安全事故的背后必有29件轻度事故的发牛,并同时存在300件潜在隐患(周兰胜,2013)。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发生后果之间的一般规律,即小事故损害小但发生频率高,大事故损害大但发生频率小。这一法则也表明,在大事故发生之前,一定已经发生一定数量的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当导致这些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发生的原因未得到妥善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大事故的出现。凶此,从事故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频繁发生之时,就应高度重视并探讨导致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产牛的原因及其发展演变规律,通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消除事故原因、中断事故发展过程,达到控制和预防重大事故出现的目的。

尽管“海因里希事故法则”主要针对安全管理领域,但其对社会矛盾预警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干扰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实质上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体现。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一样,社会安全事件也会经历孕育、激发、酝酿、爆发、升级以及减弱平息的演化过程(杨乙丹,2013)。孕育阶段就是社会矛盾的能量积聚过程。在这一过程,社会矛盾事实上已通过形形的社会事件表现出来,只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实现由社会事件转型为公共事件,并逐步发展壮大。当社会矛盾集聚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由某一具体的社会事件作为诱因事件引发社会风险爆发,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诱因事件发生一诱因事件获得公众和媒体的普遍关注而演化为公共事件一在政府应对不力+不真实信息传播+长期矛盾集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汤志伟、杜斐,2013)。

因此,从社会矛盾预警的角度来看,当社会领域中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社会事件在不同领域内频繁出现时,即使单个事件对整个社会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作为社会管理者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当这些社会事件不是由孤立的原因导致而是由某些共同的原因导致时,如果这些共同的原因未得到妥善处理,当其演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公共危机或者社会危机的出现。

由此,“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实际上为社会矛盾预警分析提供了思路:社会矛盾预警分析首先应聚焦于社会经济系统不同领域中反映社会矛盾的各类社会事件,这是社会矛盾预警分析的逻辑起点。其次,围绕反映社会矛盾的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事件,要尽可能地收集到所有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第三,对收集到的信息采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和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尤其足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和分类,如哪些因素是专门指向特定的社会事件,哪些因素是共性的、与多数社会事件都相关联的;哪些因素是短期的冲击,哪些因素是长期存在的等等。第四,对共性的、长期的因素进行研究,掌握其发展演化规律,并据此建立社会矛盾预测预警分析体系,依据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向全社会发出有关社会矛盾的警示、警报信号。

基于海因里希事故法则的社会矛盾预警分析的基本过程可以概述如下,参见图1。

案例收集,即对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各类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社会事件,最广泛地收集与每一个社会事件相关的信息,建立社会事件的信息资料库(也即社会事件案例库)。最终实现对每一个社会事件的数据化和信息化。

信息挖掘,即对社会事件信息资料库,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寻找到与社会矛盾预警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体系构建,依据信息挖掘结果,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体系不一定就是指标体系,也可以是社会矛盾形成和爆发的某种模式。并且对不同领域的社会矛盾、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矛盾都有相应的预警体系。

信息收集,依据社会稳定预警体系要求,收集形成社会矛盾预警信号所需要的最新信息。

信号形成及,由收集到的最新信息,依据社会稳定预警体系形成预警信号,对信号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把预警信号向社会公布。

三、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矛盾预警分析主要以反映社会矛盾的具体社会事件为分析对象。由于社会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及社会事件,同时又有社会矛盾及社会事件由于得到化解而消失,因此,社会矛盾预警分析将要面对的是海量实时数据的分析,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手段将难以满足需求,需要采用面向海量数据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即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大数据是云计算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

1.大数据

大数据( Big Data)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最初是源于自然科学领域,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过当时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不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还包涵了处理数据的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及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2013)”

大数据是数据、技术和应用三者的统一。(1)海量数据,是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数据体量巨大,从TB(太字节)级别跃升到PB(拍子节)级别;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社会数据、互联网文本和文件、互联网搜索索引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2)人数据处理技术,是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胡雄伟、张宝林、李抵飞,2013)。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典型特点是处理速度快,尤其是能够对大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处理。(3)大数据应用,通过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就可以实现对海量的、多样化的数据进行交换、整合和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应用范围广泛,如宏观经济预测、市场分析、气候预测、流行病传染分析、智能交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

2.云计算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足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汁算模式,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传输能力,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移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集群中,在这种计算模式下,计算业务将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计算机和企业计算中心,而是由一个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管理,数据中心按客户的需要分配计算资源,用户感觉自己就是在直接使用超级计算机,提供资源的网络就是“云”(陈涛,2009)。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服务或者信息服务就如水、电等资源一样,可以实现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

云计算具有如下特点:超大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一百多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不仅支持应用软件服务,而且支持硬件服务,用户可以由“云”获得虚拟化的储存器、计算中心以及网络设备等;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通用性,即“云”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请求,如学术研究、家庭娱乐、公司财务分析、政府社会管理等所有可能的应用;按需服务,向“云”购买服务就如购买水、电、煤气一样实行按需购买和使用(李永宏,2013)。

(二)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架构

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是以云计算作为IT架构、以大数据分析作为主要技术分析手段智能化的社会矛盾预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整体架构

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由基础服务层、数据分析层和终端层组成,如图2所示②。

(1)基础服务层

基础服务层的主体是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计算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把发生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行业的社会矛盾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并把收集到的社会矛盾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层,供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分析;二是接收数据分析层形成的结论或者结果,并把这些结论作为经验或者知识供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及各个行业的相关人员学习和借鉴,以提升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由于既要全面及时地汇集各个领域、部门和行业的社会矛盾信息并进行整合,同时还要与数据分析层保持良好的数据沟通,这不仅要求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强,而且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2)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的主体是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平台,其重要功能包括三方面:一是把基础服务层提供的社会矛盾信息进行数据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产牛能够对认识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有效支持的信息,并把这些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信息集中存储,形成知识库;二是依据社会需求,把反映当前社会矛盾发展状况的社会矛盾预警信号通过信息平台对外,为相关主体或部门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支持;三是把解决社会矛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作为知识传输到基础服务层,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学习和借鉴。

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平台需要具备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实时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等特性。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所采用的模型必须经过充分和严格地验证,并且要定期进行模型稳定性评估;分析的实时性要求平台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的最新态势,以便相关主体能够做出有效决策和判断;功能的多样性要求平台具有多维度的分析能力,如时间上可以反映每天、每周、每月的状态,在受众上可以满足政府、机构和公众的需求,在数据模型上既可以反映现状也可以进行趋势预测等。

(3)终端层

终端层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矛盾状况信息存储平台,一是社会矛盾预警信号平台。社会矛盾状况信息存储平台是把大数据分析平台得到的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存储,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矛盾研究提供信息资料;另一方面作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知识储备。社会矛盾预警信号平台将数据分析层产生的结果,依据不同的需求,提供和展示不同的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状况信号。

终端层需要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输出结果,提供给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信息应该讲求完整性和专业性,提供给公众用的信息应该通俗易懂和强调有用性,提供给政府部门的信息应该偏向宏观性等。

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具体的技术实现思路是,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和存储社会矛盾数据,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利用专家模型库对海量社会矛盾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挖掘,并通过云平台服务,将分析结果传达至各类平台和应用终端,提高对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状况的实时感知能力,使相关主体能及时完成对社会矛盾的评估和决策,推动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智能化处置。

2.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的逻辑结构

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在基础设施和最终用户之间分为三层,即基础设施服务层、平台服务支持层以及应用软件服务层,参见图3。

物理基础设施即支持整个平台运行的各种信息设备,如机房、电源、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各种终端等。

基础设施服务层通过虚拟化技术,以服务的形式,为整个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提供各种硬件、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设备、数据库和操作系统服务。换言之,在建立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过程中,各个具体部门既不用单独额外配置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也不用额外购买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等软件,只需在原有网络基础上获得进入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的权限即可,再通过必要的系统使用培训,就可以使用该平台。

平台服务支持层主要是为应用软件服务层提供平台支持系统和平台开发功能。平台支持包括认证管理服务、权限管理服务、用户管理服务、日志管理服务、注册管理服务、目录管理服务、邮件管理服务和消息管理服务等软硬件功能。平台开发功能包括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社会矛盾应用软件,以及为跨部门的社会矛盾信息交换提供支持等。

应用软件服务层为各个具体部门提供基于本部门职能的分析和化解社会矛盾所需要的各种应用系统和软件服务,并提供各个部门进入平台的界面。在社会矛盾预警云计算平台下,与处置社会矛盾相关的所有职能部门如法院、派出所、居委会、民事纠纷调解中心等都不用自己开发与处置社会矛盾相关的应用软件,利用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就可以进入社会矛盾预警云平台,一方面把本部门正在处置的社会矛盾相关信息输入系统中,另一方面可以由平台中获得如何处置社会矛盾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在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的逻辑结构中,上层可以调用其直接或间接的下层所有功能,同层次各个模块之间也可以相互调用其各自的数据信息。

[

参考文献]

[1]安然,2011,《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内蒙古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的建立》,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陈涛,2009,《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3]胡雄伟、张宝林、李抵飞,2013,《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综述(上)》,《标准科学》第9期。

[4]李永宏,2013,《大数据与云计算》,《统计与管理》第6期。

[5]汤志伟、杜斐,2013,《群体性事件演化轨迹的定性模拟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6]王林、吴贻龙,2013,《社会矛盾预警的运行机制》,《社会科学家》第4期。

[7]王林、黄利芳,2014,《基于因果倒逼的宏观社会矛盾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8][英]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2013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9],2004,《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求是》第3期。

[10]杨乙丹,2013,《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与断链防控治理》,《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篇6

关键词:共享经济;在线教育;产业链组成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百度百科显示,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文定义的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匹配供需双方从而最优化配置过剩资源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其前提是资源过剩,目标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而这类互联网平台即本文所指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过剩,人人参与,共享平台。在整个模式运作过程中用户体验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如何利用平台信息技术激活供需方的最优匹配是关键。对供给方而言,通过在盈余时间内分享自己过剩资源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对需求方而言,由于获取他人剩余资源的成本要低于直接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二、国内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分析

1.共享平台的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

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传统在线教育的供给模式,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下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商业组织获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些商业组织的高度组化决定了它们提供的主要是单一、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比如新东方在线提供的标准化教学视频服务,这就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以被雇佣的形式依附于这些商业组织,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脱离有组织的商业机构之后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办公场地,服务技术,个人营销等成本,但利用共享经济平台,内容服务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可以直接接触达成交易。

再中介化: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内容提供方和资源需求方的中介,促成交易。一方面平台帮助内容提供方集客与营销,另一方面帮助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符合要求的供应方,同时平台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佣金。与传统商业组织的中介相比,共享经济平台更注重个人IP的构建,内容服务提供者与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劳动单位,每个人都是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的安排服务时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接入多个共享经济平台,这种自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激发内容提供方的创造力,为需求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的帮助自己赢得口碑,获得更多订单。

2.共享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

《平台战略》中提出跨边网络效应是指一边用户的规模增长将影响另外一边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效应增加则为正向网络效应,反之则为负向网络效用]。而共享平台具有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方面内容和服务提供方用户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需求方用户来平台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提供方,提高获得满意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平台更多的注册用户也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入驻平台,使自己的服务可以被更多的人发现。鉴于这种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旦激发其正向网络效应,平台便会迅速壮大,有利于共享经济在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平台对产业链的作用

共享平台的出现,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接触,平台不再是标准化内容提供方,而是以中介的形式出现,将内容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使个人剩余资源重新被利用变为可能,同时使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点到点对接的新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线教育存在的用户学习需求个性化与商业需求标准化的矛盾。

共享经济的主要理念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既为需求者(people)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又通过共享的形式节省了地球上(Planet)的资源,还为企业与独立承包商们挣得了可观的利润(Profit ),实现了3P的完美统一。同样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使个人过剩资源有重新被利用的机会,并促使个人挖掘并创造更多自身的潜在价值,使个人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得到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总结

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将老师的盈余认知和盈余时间与学生需求一一链接,在C2C商业模式的基准下,使个性化定制服务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首先学生可以与老师直接连接,点到点的对接使学生的定制需求更能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另外考虑到共享经济下老师共享属于自己的低成本闲置资源,学生也将以较低的付出享受符合自身要求的专属服务,为目前在线教育平台存在的个性化成本高实现难的困境开辟了新的出路,使在线教育平台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

参考文献:

[1]杨樱.共享经济视角下的MOOCs商业模式浅析[J].统计与管理,2016,(3):76-77.

[2]银昕.共享经济,带领我们进入“共情”世界[N].商学院,2015(12).

[3]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4):54-59.

篇7

Abstract: An evaluation model of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bin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valuate qualitative factor,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which experience of experts can be used sufficiently.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mple and evident, which can reflect existing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dition perfectl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to optimize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

Key words: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y;financial ecology environmen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20-03

0引言

房地产金融生态是房地产金融活动参与各方为了其生存和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及参与主体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1]。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笔者把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房地产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指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和房地产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房地产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它构成房地产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决定着房地产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

理论上说,统一的经济体内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存在明显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央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等原因,各地区之间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

1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是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可以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保证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的高效产出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房地产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中。根据上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借鉴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可以确定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对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最终形成了由评判目标层、基本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即为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化因素,又有定性化因素,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是以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3]。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指标权重表示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是准确进行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具有分层渐进的特点。通过层次分解将复杂系统化成若干个简单系统,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描述,按重要性次序进行权重赋值,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做出最终决策[4]。

2.1构造比较标度依据比较的标度和判断原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可得出如下比较标准[5](见表1)。

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按照层次结构模型,每一层元素都以相邻上一层次各元素为基准,按上述比较标度构造判断矩阵D,按定义有:

D=X11…X1n┆┆Xm1…Xmn=■…■ ┆┆■…■(1)

对比较得到的判断矩阵D,解特征根问题:DW=λmaxW,所得到的W 经正规化后作为因素的排序权重。可以证明,对于正定互反矩阵D,其最大特征根λmax 存在且惟一,W可由正分量组成,除相差1个常数倍数外,W是惟一的[6]。实际上,对矩阵D 很难求出精确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W,只能求它们的近似值,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

2.2.1 判断矩阵D 的元素按行相乘,得到各行元素乘积Mi:

M■=■W■(2)

2.2.2 计算Mi 的n 次方根:

■=■(3)

2.2.3 对向量W 正规化:

W■=■■■(4)

2.2.4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λmax=■■(5)

式中:i=1,2,…,n。

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是分析者凭个人知识及经验建立起来的,难免存在误差。为使判断结果更好地与实际状况相吻合,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CI /RI 。其中: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n)/(n-1);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见表2)。

当CR

2.4 计算权重向量在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的条件下,可求得各层因素的权重向量。

3模糊综合评判

在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并且考虑到一些定量指标的可获得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涉及4个要素:①要素集U;②评语集V;③评价矩阵R;④权重分配向量A。根据评价指标的不同,模糊综合评判可分为一级模糊评价和多级模糊评价。对于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 建立要素集U令U={u1,u2,…,um},其中每个要素又可以通过诸个指标来表征,即U1=(U11,U12,…,U1n),U2=(U21,U22,…,U2n),…,Um=(Um1,Um2,…,Umn),这里m为评价要素的个数,n为每个评价要素的分类指标数。

3.2 建立U的诸要素权重集A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取各要素的权重分别为A1,A2,…,An,其中Ai>0,且■Ai=1,则权重集为(A1,A2,…,An)。

3.3 建立U的评语集Y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Y=(y1,y2,…,yt),这里t为评价等级的数量。

3.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

R=r■r■…r■r■r■…r■…………r■r■…r■(6)

式中rij 为评价对象在第i项评价指标上,对它做出第j等级评价的人数xij占总测评人数∑xij的百分比,即rij=xij /∑xij[7]。

3.5 对U评判,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Q=A・R,由此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为减小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简单评判的误差,在评价时应用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进行评判,综合利用Q中全部相对隶属度信息,以便对评价对象的级别归属更准确的识别,即综合评价值Z=Q・F。

4实例分析

现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本评价指标体系来考察其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实施过程中,聘请房地产行业专家数位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优、良、中、差、极差五个等级进行判断,其中,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l,2,3,4,5)T。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4.1 确定诸要素中各指标的权重以及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限于篇幅,下面仅列出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金融发展、房地产信用环境和政府公共服务四要素的分析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4.2 确定要素层的权重以及最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由表7可得综合评价值Z=Q・F=(0.07,0.29,0.35,0.24,0.03)・(l,2,3,4,5)T=2.84。

由该综合评价值可知,南京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处于良和中等之间,且偏向于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出各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比如由表4可知南京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为3,即为中等。

在确定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的评定等级之后,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所在,进而采取更有效的改进措施。如南京房地产金融发展只为中等水平,可以考虑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

5结论

(1)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建立了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19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且通过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合理的权重向量。

(2)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避免了因素过多而难于分配权重的弊端,也避免了单因素决策的片面性,能够做出更为科学、准确、有理论依据的判断,从而整体把握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该种综合评判模型也可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比较分析。

(3)由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是面向目标和面向过程相统一的。除了最终可以得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外,在逐级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得到:①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中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如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房地产金融发展深度、房地产金融各部门竞争和直接融资发展;②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发展状况,如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信用环境等。根据评定过程中得到上述评定结果,可以分析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做出决策,从而解决主要矛盾,确保更合理地优化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昭辉.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3:62-65.

[2]李扬,王国刚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3-411.

[3]李俊芳,吴小萍.基于AHP―FUZZY 多层次评判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2): 205-208.

[4]吴扬,杨青.基于AHP 和模糊数学的建筑节能性能评估[J].建筑经济, 2007,3: 48-50.

[5]黄贯虹,方刚.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6]许宝田,阎长虹等.基于模糊理论的软岩弹性模型识别及参数反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11):2280-2286.

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 ; 职业技能竞赛 ; 影响力 ; 测评 ; 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ZYLX121313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7-02

从生态学角度看,一方面,有机体必须依赖周围环境,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有机体又通过存在影响或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以职业院校为基本种群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职业院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与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功能统一体。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能量转换载体的功能系统。随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的初步形成,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生态必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探析,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实践价值。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是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是指职业技能竞赛主体(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等)通过宣传、组织、实施(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相关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作用的力度。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现实效果是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其终极效果应该是让学生主体受益,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评价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效果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对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观测和综合分析,是排除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用呈现的规律性。通过影响力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相关主体,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发展的差距,调整决策与实施方案,从而促进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由五个缺一不可的因素构成,这五个构成要素是:规模、时间、内容、导向和效果[1]。

1.职业技能竞赛规模。职业技能竞赛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力范围和边际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技能竞赛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规模影响是形成外部影响力与内部持续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从职业院校内部技能竞赛系统看,师生是最大的参与主体,是决策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系统看,则更关注其外部性,组织部门、参与院校、企业、媒体数量等因素对影响力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职业技能竞赛时间。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包括竞赛时点、组织周期及持续时间三方面。“时间”决定着“影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所历经的过程,时间影响决定职业技能竞赛的轰动效应与持续效应。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制度化周期运作的竞赛安排产生的持续影响力及由此产生的长期促进作用。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内部系统中,我们更关注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训练在实训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判断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3.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设施、操作流程等,是影响力的载体,是影响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内容,影响无从谈起。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主要关注技能竞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技能操作与社会实际岗位的契合程度,以及定期组织的技能竞赛与社会最先进技术、技能的更新速率。

4.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影响的指向性,是竞赛组织者期望实现的目标。导向决定了竞赛服务对象,是对预期效果的期望,是确保影响力正确与否的基本条件。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教育、教学、教研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5.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即其影响作用发生的有效性,是衡量影响力水平的尺度和客观结果。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除了关注比较的结果(获奖情况)对职业院校形象的影响外,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竞赛对师生成长的影响及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分类及其功能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职业技能竞赛也作为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根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作用的范围不同,影响力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力(外部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内部影响力)[3]。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师生的“比武”,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是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集中有形展示,对于促进全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关心、关怀职业院校发展,重视、吸纳职业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外部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

教育影响力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作用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的全部影响。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层次,参照加尔东的社会结构层次理论,可分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2]。

1.决策影响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及专业建设层面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职业院校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2)促进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造,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特征;(3)促进职业院校明确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行业与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建构、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精英影响力。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对参与人(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影响力。竞赛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也是受职业技能竞赛影响最大的群体。对指导教师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职称职务等各方面;对参赛学生的影响也包括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

3.大众影响力。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所有普通师生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只有让职业技能竞赛惠及所有普通师生,才真正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功能。

(三)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的关系

毫无疑问,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评价中,应该突出教育影响力的作用。然而,社会现实却不容乐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过分看重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作用,是当前职业技能竞赛中“应赛教育”、“培养错位”、“比赛经济”等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在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测评中弱化了社会影响力的影响,以期发出正确的决策信号。同时,在教育影响力内部,我们更加关注决策影响力与大众影响力,因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影响力测评指标同样应该释放促进教育公平性的信号。

三、基于职业教育生态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

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的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人、事、物在时、空、量、序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指标

以下我们主要着眼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系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构成要素,结合影响力分类,依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及生态位态势分析原理,确定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子[4],具体指标如下:

(二)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1.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及影响因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以下评价模型[5]:

影响力绝对指数Y=S+AP (1)

其中:S=∑SiWi (2)

Si=∑SijWij (3)

P=∑PiWi (4)

Pi=∑PijWij (5)

A为量纲转换系数

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主要运用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系统单元(职业院校)的时点评价与动态评价。

2.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相对指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Yi=(Si+AiPi)/∑(Sj+AjPj)

其中,i、j=1,2,3……n,Yi为系统单元(职业院校)i的影响力相对指数,Si为系统单元i的状态指标值,Pi系统单元i为趋势指标值,Sj为系统单元j的状态指标值,Pj系统单元j为趋势指标值,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主要用于系统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定位研究。

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以下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及同省三所同等院校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以下指标考察期为1年,趋势指标量纲转换系数设为1a):

本校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 Y=S+AP=0.52675

本校与同省其它三所同等院校对比资料如下: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的对比分析,本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同等四所院校中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都处于低位,尤其是与A院校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B院校状态指标较高,但趋势指标最低,说明该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趋势趋缓,而本校在趋势指标上高于B、C两所院校,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该抓住这一趋势,从而实现赶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消除“为荣誉而战”的竞赛思维,努力回归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功能,以提高大众影响力的决策思维构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体制与机制。

2.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评价制度,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对口率与岗位技能实操率,大力推进技能竞赛进专业教学计划、进第一课堂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

3.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青蓝工程、专业教师轮岗等组织、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机制、成果运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使职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为推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2]李援越,吴国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失衡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

[4]颜爱民. 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篇9

【摘要】 目的 了解孕妇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胎儿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为此现场9所医院内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并同意参与此研究的孕妇。病例组指经B超诊断为孕NTDs胎儿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的孕妇及活/死产NTDs胎儿的孕妇。对照组指在同一医院随机选择的当地正常孕妇。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叶酸和Hcy水平,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cy水平差异。分别以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cy水平的第10和90百分位数作为界值,比较不同水平组NTDs的发病风险。 结果 收集到符合要求的病例113例,对照148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分别为10.5(4.4~24.5)nmol/L、12.9(6.3~32.7)n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血清Hcy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型后发现,妊娠无脑儿及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无脑儿的孕妇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管畸形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folate and homocysteine (Hcy)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Methods Our research was a case-control study. We recruited pregnant women from 9 hospitals in 5 counties in Shanxi province, where NTDs prevalence was high. All subjects received prenatal healthcare or delivered in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and agreed to participate. Women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NTD by ultrasound scans and who electively terminated an NTD affected fetus, and who had live birth or stillborn with an NTD were ascertained as case women. Women who had a live born infant with no identified structural malformation after one year of follow up were ascertained as control women. We compared differences in serum folate and Hcy levels betwee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d NTD risk between different subgroups of serum or Hcy pided by 10th percentile cutoff valu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90th cutoff value of serum Hcy in the case group. Results We recruited 113 NTD affected pregnant women and 148 controls. Serum folat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01) in the case group (10.5 nmol/L)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2.9 nmol/L).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Hcy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erum folat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fetus suffered from anencephaly or spinal bifid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ough serum folat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n encephalocele-affected fetu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Serum Hc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n anencephaly-affected fet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Low levels of serum folate during pregnancy is a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NTDs and serum folate may be a better predictor to NTDs than serum Hcy.

【Key words】 Folate; Homocysteine; Neural tube defects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造成的先天性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脊柱裂、脑或脊膜膨出等,是胎儿、围生儿死亡及终生残疾的重要原因。NTDs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达国家NTDs的发生率通常在1 ‰以下[1]。中国是NTDs高发国家,其中又以山西省发生率最高[2],达到10.2 ‰[3]。NTDs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方面,众多的研究都表明,叶酸对NTDs的发生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可预防50 %~70 %[4~10] NTDs的发生。但NTD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近年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障碍可能是NTDs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研究即是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通过对该地区9所医院中,孕NTDs胎儿与孕正常胎儿的孕妇血清叶酸、Hcy水平的测定,以了解这两个因素与NTDs发生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在山西省中阳、交口、柳林、临县及和顺5个县9所医院内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并同意参与此研究的孕妇278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指经B超诊断为孕NTDs胎儿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的孕妇及活/死产NTDs胎儿的孕妇118例。对照组指与病例组来自同一地区,B超诊断胎儿发育正常的早、中、晚期妊娠的160例孕妇,并经1年随访确诊所分娩婴儿正常。在标本采集前6个月内使用过维生素补充剂或叶酸拮抗剂等影响营养状态药物的孕妇病例组5例和对照组12例被排除出本次研究。病例组113例孕妇中,108例经B超确诊后实施选择性终止妊娠,并使诊断结果得以验证;另外5例为NTDs活产儿。2组年龄、孕次及孕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

表1 2组孕妇一般特征比较[例(%)]

一般特征病例组(n=113)对照组(n=148)年龄(岁)

二、方法

1.病例确诊:病例包括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无脑儿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其它畸形;脊柱裂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除无脑儿和隐性脊柱裂之外的其它畸形;脑膨出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除无脑儿和脊柱裂之外的其它畸形。

2.样本及资料采集:入选本次研究的孕妇均接受B超检查和必要的产前检查。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均在知情同意后,采集肘静脉血5 ml,离心(2 500 r/min,10 min)并分离血清,储存于-20 ℃冰箱,低温运输至实验室,确保分析前样本不发生冻融。采用盲法进行检测分析。采集体液标本后,严格培训的医师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填写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状态及孕期营养摄入等。

3.生化分析:应用竞争性受体结合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enzyme, assay 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 Beckman Coulter, Krefeld, Germany)对血清叶酸含量进行检测。批内血清叶酸含量变异系数为3.8 %~6.5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axSYM homocysteine assay,FPIA)(Abbott Laboratories inc., Abbott Park, Illinois),对血清Hcy含量进行检测,批内血清Hcy含量变异系数为5.0 %~7.05 %。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母体血清叶酸水平及Hcy水平呈偏态分布,结果数据采用几何均数(G)、第5百分位(P5)和第95百分位(P95)表示,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叶酸水平比较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t检验,假设性检验标准为α=0.05(双侧),再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比较,以排除年龄、孕周、孕次和受教育程度混杂因素的影响;依据生化和临床数据,采用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的第10百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叶酸划分为正常水平组和低水平;以对照组血清Hcy水平的第90百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Hcy划分为高水平Hcy组和正常水平Hcy组;血清叶酸及Hcy高低水平对NTDs胎儿发生危险性的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AOR;在控制年龄、受教育水平、孕次和孕周后,进行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间的偏相关分析。

结 果

一、叶酸水平

病例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 0.001);病例分型后的分析发现,妊娠无脑儿及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t=2.56,P= 0.011和t=2.42,P=0.017),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平均值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422),见表2。

二、Hcy水平

病例组血清Hcy水平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105);病例分型后的分析发现,无脑儿孕妇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41),见表2。表2 2组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

三、叶酸和Hcy水平与胎儿NTDs发生的危险性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孕妇年龄、孕周、孕次、受教育程度,血清叶酸低水平的孕妇,妊娠NTDs胎儿的危险性是血清叶酸正常水平孕妇的2.4倍(AOR=2.4; 95 % CI 1.1~5.6)。病例组有12.4 %的孕妇处于血清高Hcy状态,但并未增加NTDs胎儿发生的危险性(AOR=1.1;95 % CI 0.4~2.6),见表3。表3 叶酸和Hcy水平与NTDs发生的危险性 [例(%)]

四、叶酸与Hcy的相关性

对照组中血清叶酸水平与Hcy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2 (P0.05)。

讨 论

NTDs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叶酸缺乏、Hcy代谢异常都有可能导致NTDs胎儿的发生[11~13]。以往的研究多以人群为基础展开,未完全排除研究对象补充叶酸、VitB12对结果的干扰[14,15]。本次研究选择在NTDs高发的偏远地区进行,即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募集大量的、适合的研究对象,同时由于当地居民膳食品种单一、且较少服用维生素补充剂,避免了研究对象因补充叶酸、VitB12对结果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对叶酸、Hcy与NTDs间相互关系研究的准确性。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叶酸对NTDs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4~10],而高浓度的Hcy具有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于敏感的胚胎神经细胞,可造成无脑畸形和脊柱裂等不可逆的损害[16,17]。本研究结果病例组孕妇存在血清低叶酸的情况,低水平叶酸组孕妇妊娠NTDs胎儿的危险性是正常水平组的2.4倍,但孕妇高水平Hcy并未增加NTDs胎儿发生的危险性,且仅有12.4 %的孕妇处于高Hcy水平的状态。这些结果表明,孕妇缺乏叶酸是妊娠NTDs胎儿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众多研究结果相同;但Hcy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复杂,其血清浓度不仅受摄入叶酸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其参与的生化代谢过程尤其是蛋氨酸循环的影响,可能也是本次研究中未表现出显著性的原因。

NTDs分型的研究显示,妊娠无脑儿和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无脑儿的孕妇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后组间结果的不同提示,不同NTDs表型的发生具有病因的异质性和复杂性。NTDs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妊娠无脑儿和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的显著性改变反映出营养因素对NTDs发生作用的重要性;而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可能是因为它的发生还受到潜在的遗传因素影响,并可能与该组样本量较少有关,还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验证。

血清叶酸、Hcy水平的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孕妇血清叶酸与Hcy呈显著负相关,而病例组孕妇血清叶酸与Hcy无显著相关性,提示病例组孕妇血清不仅存在叶酸缺乏,同时还可能存在因叶酸缺乏引起的生化代谢异常。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基妇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会会议资料[Z].2000,1617.

2肖坤则,张芝燕,高健,等.中国神经管缺陷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4):189191.

3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会会议资料.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成都:华西医科大学,2000.11.

4Smithells RW,Sheppard S,Schorah CJ,et al.Possible prevention of neural tube defects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Lancet, 1980,1(8164):339340.

5Czeizel AE,Dudas I.Prevention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if neural tube defects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N Engl J Med,1992,327(26):18321835.

6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Recommendation for the use of folic aci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ses of spina bifida and other neural tube defects[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1992,41(RR14):17.

7Shaw GM,Schaffer D,Velie EM,et al.Preconceptional vitamin use ,dietary fol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California[J].Epidemiology,1995,6(3):219226.

8李竹,Robert J Berry,李松,等.中国妇女妊娠前后单纯服用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预防效果[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7):493397.

9Stevenson RE,Allen WP,Pai GS,et al.Decline in preval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highrisk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Pediatrics,2000,106(4):677683.

10Simmons CJ,Mosley BS,FultonBond CA,et al.Birth defects in Arkansas:is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Teratol,2004,70(9):559564.

11Czeizel AE, Dudas I. Prevention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neuraltube defect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 N Engl J Med, 1992, 327: 183235.

12Wald NJ, Hackshaw AD, Stone R, et al. Blood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in relation to neural tube defects[J]. Brit J of Obstet Gynecol, 1996, 103: 31924.

13Blom HJ, Shaw GM, den Heijer M, et al. Neural tube defects and folate: case far from closed[J]. Nat Rev Neurosci, 2006, 7(9):72431.

14Park H, Kim YJ, Ha EH, et al. The risk of folate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ies associated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 among pregnant women[J]. Am J Perinatol, 2004, 21:46975.

15Suarez L, Hendricks K, Felkner M, et al. Maternal Serum B12 Levels and Risk for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TexasMexico Border Population[J]. Ann Epidemiol, 2003, 13:81 88.

16Dudaman NPB,GuoXW,Gordon RB,et al.Human homocysteine catabolism:three major pathway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development of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J].J Nutr,1996,126:12951300.

篇10

关键词:IPTV 集成播控平台 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4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042-02

1 IPTV及集成播控平台简介

IPTV即为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基于IP协议的广播电视服务。IPTV以宽带网络为数据传输通道,不仅可以提供文本信息、视听节目以及连网游戏等多样的信息服务,还可以通过与通信业务的整合,提供全新的融合型业务。IPTV在国外已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全球电信业与传媒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下受到普遍的关注。近两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IPTV市场份额依然表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全球IPTV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未来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支持下,IPTV在我国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IPTV应用了大量的IT新技术,包括视音频编解码、存储、流媒体、数据库、数字版权保护、CDN(内容分发网)、承载网、呈现技术等复杂环节。

集成播控平台作为IPTV的核心,是由广电部门进行管理和控制播出的平台,其功能主要为内容管理、用户计费和用户鉴权管理。集成播控平台的主要由节目内容集成与控制模块、用户计费模块、EPG模块以及其他辅助模块构成。IPTV专门的内容服务平台为IPTV集成播控平台提供各种资源。完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审查的节目信号通过由电信企业架构的通信专网,输送到到用户的机顶盒。用户通过机顶盒与电视机的连接来实现对各类节目内容的收看。

2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功能以及特点

2.1 原始内容的获取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第一个功能是为IPTV的内容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提供接口,同时完成对分IPTV播控平台和IPTV输送网络注入内容的要求。主要过程如下:(1)为其他集控平台或者IPTV的内容服务平台所产生的内容、产品定义等数据提供接口。(2)实现对传统的电视内容服务商产生的直播内容编码转换,从而成为适合IPTV的内容。(3)具备对本地IPTV集成播控平台中内容数据元、海报、多媒体文件进行管理和内容编排的功能。(4)具备将当地IPTV中所产生的成品内容输入到其他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中,抑或直接的分发至目标用户的传输网络。

2.2 原始内容的加工

对原始内容的加工功能主要由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电子节目指导)管理系统部分、产品的管理部分、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加密管理)系统部分共同协调完成,在一些在特殊的IPTV平台中,DRM系统部分有时也会被删除。

2.3 产品经传输网络的分发

IPTV集成播控平台在产品分发部分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和以往的广电业务有较大的区别,这一部分的系统服务内容是:以高服务质量来应对海量用户数据服务请求所出现的拥堵,并能提供经内容审查平台审查合格的内容服务。这是一种很明显的互联网数据管理业务的统一(最起码概念上的统一),尤其是在由QOS保障的高负载业务方面。对于网络运营商比如中国电信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相对而言广电的经验就显得有些不足。

3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现状分析

2010年9月25号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国首家中央级的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实现了与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的成功对接,这两级平台分别为CNTV和四川广播电视台,这对于我国的IPTV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未来这一平台首先将在四川绵阳进行试运行,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向全国推广。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以及《三网融合的试点分布方案》,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主要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根据广电总局下发的条文,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试点地区,分平台是由由中央电视台(具体为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当地的地方电台,按照全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同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共同建设。

我国IPTV中央集成播控平台目前采用总分两级构架模式。中央级别主要是负责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由中央电视台组织实施;在试点地区,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依照当地的具体情况,组成统一体,共同开展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的建设工作。关于平台的牌照申请方面,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的牌照由中央电视台向广电总局进行申请,IPTV集成播控的分平台牌照由地方电视台向广电总局申请。总分两级平台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则由中央电视台负责提供。

4 新媒体环境下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发展模式

4.1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适应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逐渐呈现出碎片化趋势,新媒体正是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而诞生的。(2)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性表达、信息与娱乐需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IPTV而言,作为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4)新媒体使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从而导致市场细分更加深入。

4.2 新媒体环境下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发展模式

4.2.1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运营的角度来分析,IPTV集成播控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平台应该具备大规模分布式的部署能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为海量用户群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并且,平台应该具有平滑的升级能力,可以随着IPTV业务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而进行线性扩容。第二个特征是平台应该具备分级分权的运营能力,能够很好的适应三网融合政策下IPTV业务的运营环境变化,可以与IPTV运营商的组织构架和权力分配良好配合,并且随着运营环境及运营商组织构架的变化,平台通过平滑的部署策略来满足这种变化需求。第三个特征是平台应该拥有超强的内容和业务整合能力,可以在不同的运营层次上整合数个内容服务平台的巨量信息,并能依据目标市场的特征来提供不一样的服务,从而实现对用户多样性需求的满足,使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第四个特征是其可以支持非封闭式的业务扩展、功能融合和业务融合,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进行各种互联网业务、专网业务、电视网业务以及电信网业务,还可以对各种的增值业务、语音业务、多媒体信息服务实现异构和集成。电信运营商通过这个平台向各种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应用服务提供非封闭的API入口,应用服务供应商同时可以通过调用平台的各种用户数据,从而向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

4.2.2 用户数据的挖掘将是集成播控平台的重点内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IPTV集成播控平台就是天然的IPTV用户收视数据来源,在未来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中,关于用户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模块将会得到重点发展,以便为各项增值服务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对于IPTV集成播控平台来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用户数据中挖掘出一些有益的信息,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用户数据是未来IPTV业务中最值得展示的资产。反观当今的互联网巨头,个个都是先通过提供免费的核心优势业务来获得巨量的用户量,然后再通过对数据的系统挖掘,发现隐藏在巨量的用户数据背后的新的业务切入点,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动力。在未来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过程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4.2.3 云计算将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得到广泛应用

云计算是当今IT技术领域的热点,如何实现云计算在集成播控平台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目前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很难对系统的容量以及响应做出十分准确预测,比如每天TB级的内容编排、制作、并发以及数十万级的用户并发访问。在这中情况下,为了充分的保证服务的品质,IPTV集成播控平台就需要动态的调配起巨大的冗余能力来应对这些突发的热点请求。并且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能力更为强大的硬件资源以及更加出色的处理能力将会不断的融合到平台中来,如何将其与现有平台进行很好的匹配,充分的发挥增量资源优势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时由于IPTV中不断涌现的新业务,众多业务组件的堆叠也使得平台的一致性很难保证,以上这些难题都要求平台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云计算以其良好扩展性,随着其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应用,将会极大的增强平台的扩展性,解决未来平台发展所遇到的许多难题。

参考文献

[1]杨国和.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浅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5):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