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台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GPS;D级静态网;平差精度
1 项目概况
广西全州东山GPS D级控制网,由广西二一五地质队进行施工完成。本次项目中本次利用GPS技术施测D级GPS网6点,充分利用原有的四等三角网中的点位,以广西测绘局施测的C级GPS控制点作为本网的起算数据,应用中国-DONGSHAN-111坐标系。
1.1坐标系统基本规定
坐标系名称:中国-DONGSHAN-111
椭球长半轴 a:6378245.000000
椭球扁率 f:1/298.300000
投影名称:高斯三度带投影
尺度:1.000000 投影高:0.000000
X加常数:0.000000 Y加常数:500000.000000
平均纬度:000:00:00.000000N
中央子午线:111:00:00.000000E
D级点高程为二等水准,经过检验,精度达到四等水准精度的要求。
1.2 作业技术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
2GPS控制网的布设和数据观测
2.1GPS控制网的布设
本D级GPS网控制的测区面积为50平方公里相对来说并不大,除矿区外,还有村镇不相接其它区域,整体上其形状非常不规则,交通不是很方便,属于边远高寒山区。这决定了其网形需坚强、点位精度分布均匀及点位密度适当,平面精度为D级GPS,同时高程拟合精度要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D级GPS控制网的网状应设计为几何图形,且均为三角形,整体上表现为多边形。这样的GPS网形的粗差可通过同步环和异步环闭合检验。挖掘已有点位及平面、四等水准的精度要求,该D级GPS控制网设为以下图1所示:
2.2 D级GPS网观测
本测区应用4台中海达单频GPS接收机观测,开机观测前,先对仪器进行短基线检测,准备工作为:在地势平坦的地面上用钢尺量测一个三角形,其边长为3m以内;之后随机选取几台GPS接收机,架设于三角形的三个角上,观测结果表示GPS接收机各项性能良好,达到仪器的标称精度。
3 D级GPS控制网数据采集及检核
本测区GPS外业观测的数据处理,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采用中海达测绘仪器公司随机提供的中海达GPS数据后处理软件。
3.1 基线数据处理分析
本网所有基线的平均边长、网最长边小于平均边长的3倍, 符合设计要求;网最短边大于平均边长的1/3,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测站环境和大气层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得到减弱,且基线长度都在10km以上,因此基线解算质量不错,G001G002.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6,0.0037,0.0045;G001G003.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2,0.0047,0.0058;G001ISCJ.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29,0.0043,0.0045;G001QLSH.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5;0.0044;0.0046;G002G003.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42;0.0033;0.0042;G003ISCJ.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3;0.0042;0.0048;G003QLSH.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5;0.0058;0.0075;ISCJQLSH.0830三差解双差解整数解分别为0.0033;0.0041;0.0055。
3.2外业观测质量检核
同步环检验:每个时段都由几台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因此每一个时段同步环有多个,经对组成网的基线向量统计,结果如下表1 所示:
4.1 观测成果计算
(1)三维无约束平差精度分析
当同步环、异步环和重复基线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GPS网以WGS-84坐标系为基准的。外业采集数据的预处理所获得的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客户三维向量,要在平面坐标系进行二维约束平差,一定要先把三维向量成果进行转换,再投影于计算平面上。三维无约束平差后可以提供各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经纬度和大地高数据以及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各基线的边长精度和各点的点位精度。本网经过三维无约束平差后,由以下平差参数并分析得到,以下个相关基线精度统计如表所示:
参考因子:1.00
χ平方检验(α=95%):通过
自由度:12
平差基线边G001G002.0830相对误差为1:134873;G001G003.0830相对误差为1:493670
G001ISCJ.0830相对误差为1:758503;G001QLSH.0830相对误差为1:899731;G002G003.0830相对误差为1:241383;G003ISCJ.0830相对误差为1:447772;G003QLSH.0830相对误差为1:843540;ISCJQLSH.0830相对误差为1:971267;
T 检验列表直方图为
自由网平差坐标G001点位中误差为0.0040;G002点位中误差为0.0063;G003点位中误差为0.0043;ISCJ点位中误差为0.0060;QLSH点位中误差为0.0088。
因GPS网的布设方法和GPS观测值的质量完全决定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结果,所以三维无约束平差的结果就完全可用来反映了GPS网本身的质量好坏,显然,若平差结果质量不好,则表明GPS网的布设或GPS观测值的质量有问题;反之亦然,即代表没问题。由以上一系列图表的数据分析可知本网的GPS观测数据质量中不存在粗差,内部符合精度高。
(2)二维约束平差精度分析与统计
在进行完三维无约束平差后,要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按照手上获取得到的已知点资料,本网利用二个C级GPS点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本网经过二维约束平差后,由以下参数分析整理得出基线精度统计表,如表下所示:
平差参数
迭代次数:2
网的参考因子:1.0005
x向平移: 3.7768米 y向平移: -52.3981米
比例: -25.3457ppm旋转:-0.9855秒
平面距离平差值G001-G002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41;1:239148;G001-G003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1;1:857365;G001-ISCJ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7;1: 1636612;G002
-G003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42;1:445975;G003-ISCJ中误差 (m),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7;
1:925917。
根据二维约束平差精度分析数据及以上一系列整理统计出的数据,结果表明:(1)在平差过程中,不存在起算数据质量控制网变形的问题,表明控制点之间的兼容性很好;(2)二维平差后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很小,由此可判断出基线向量中不含粗差。本网平面精度高较高。
4.2 GPS网形结构对高程拟合精度的影响
某点的正常高h和大地高h的关系为:h=H-δ
δ 为该点的参考椭球面和似大地水准面间的差距即高程异常。本网经过多次试算分析,GPS高程拟合成果表明精度较好,其中外符合精度为4.0,内符合精度为10.5,计算结果数据统计如下表12,并进行平差总结得出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平差参数
迭代次数:2
网的参考因子:5802.8732
参考点:ISCJ
H = H0 + A
A =21.4158
拟合坐标G001中误差 (m)为0.3222,G002中误差 (m)为0.3222,G003中误差 (m)为0.3222。
5 结论
篇2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基础性制度;法制环境;信用环境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20128653)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的制度层面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2月7日
近年来,金融业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因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已呈高度复杂化趋势,诱导性因素多,不确定因素高,在分析金融风险成因的过程中,当风险的各种表现逐渐被揭示出来,各种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已被逐步了解之后,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能深刻刻画其本质的科学范畴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该科学范畴即是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机构风险除了自身经营管理原因外,从外部环境来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区域的金融生态优劣。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主要诱因正是当前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及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一状态如果不果断地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即是从制度层面探讨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界定及差异分析
(一)“金融生态环境”界定。生态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A.G.Tansley)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由于金融系统与自然生态有很多相似特征,因此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考察金融问题更有利于科学地推进金融环境建设。可见,“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出来源于并超越了“自然生态”,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次创新与革命。
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
总之,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同社会环境之间的彼此依存及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区域金融生态差异原因分析。从理论上说,在统一的经济体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存在比较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但在我国,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各区域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竟然能相差达10倍以上,其根本原因正是各地区间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
这种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源于多方面因素,如经济地理与文化差异、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及各级政府行为的差异等,而真正重要的是使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主体完善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只有重建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生态中的主体与环境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因此,引申来说,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即要求对现存制度的缺陷进行改造及修正,形成充分的正向激励机制,使之更有利于金融运作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二、金融生态的基础性制度
基础性制度的本质是产权界定与保护机制,这是分析金融生态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首先,在非公平的交易平台上,金融主体难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规避面临的风险,他们就有可能退出市场,从而使市场竞争处于不充分状态。所以,基础性制度需要为金融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其次,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才能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基础性制度就是发挥市场机制来推进金融资产市场定价的必要制度基础。最后,在金融市场,由于各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性制度,则由交易活动的不公平引发的风险随时存在,所以基础性制度还应包含投资者利益保护及补偿机制。
简言之,基础性制度是指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金融主体公平交易的平台,金融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形成的制度基础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补偿机制。
三、我国金融生态制度现状及评价
由于我国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生态还非常脆弱,从当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限制性因子,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金融产权主体过于单一,存在制度性缺陷。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和业务集中于银行存贷款市场,且主要集中于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其占有60%以上的存贷款市场份额,这种高度垄断的消极后果是妨碍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有效竞争,最终降低金融生态系统的运作效率。
(二)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生态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目前我国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片面依赖银行信贷融资一方面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相对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居民投资工具稀少,金融生态严重失调,同时还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此外,从金融工具看,金融产品创新匮乏,企业债券融资功能萎缩,导致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和金融生态结构不和谐。
(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缺陷。政府对金融行业过度保护,对严重资不抵债、经营风险大的金融机构不能依法使其退出市场,这种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只进不退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极大地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整个金融生态体系全面恶化,经营差的金融机构连累了好的金融机构,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迅速传播。
(四)金融法制环境欠佳。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表明,法制环境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占据着比经济基础还要重要的地位。因此,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将“改进金融生态”的落脚点放在“完善法律制度”上。
金融立法就是要以债权人的权益为核心,建立一套防范侵权行为的法律体系,但实践中,我们的金融立法思想往往造成金融债权容易落空的现象,其表现:一是目前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如2005年开始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居住住房,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抵债”,如此规定,必然使商业银行在发展住房按揭贷款时举步维艰。再如,《破产法》的完善程度已成为当今评价一个国家金融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但由于自身和局部利益的驱使,地方保护时有存在,银行债权案件久拖不决或判决后执行周期过长,致使金融债权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维护;二是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对当地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明确。《人民银行法》缺乏对地方政府权责明确的限定,基层人民银行对于社会金融的管理很难到位;三是对于逃废债务的相关金融部门缺少制度约束。当前,金融债权的保全多是政府、当地企业与金融机构三方博弈的结果,在缺乏制约各责任人的法律规范的现实下,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保护金融债权的两难选择中,大多是选择牺牲金融债权。
(五)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有待完善。金融是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特殊行业。社会信用程度低,储蓄转投资就会渠道不畅。目前,信用缺失问题仍是制约区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瓶颈之一。首先,非正式规则的社会商业信用伦理不健全,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较低,形成了挥之不去的“信用道德困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伦理约束基本上是无效的;其次,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拥有的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预警、信用奖惩、信用保险、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信用制度在我国还不健全,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社会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数据不透明、银行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对贷款风险做出合理评估方面存在很多困难,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最后,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准确的评估,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失信成本低,导致“骗贷”、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必然成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
(六)金融独立性欠缺。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目前仍是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环境中,地方法治、经济基础、金融发展等几乎所有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都强烈地受到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据调查,因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资产大概占银行业不良资产总额的80%。因此,要从体制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势在必行。
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制度层面措施
在整个金融生态链中,法治环境是根本,制度环境是保障,信用环境是基础。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是通过对法治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的改造来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金融运作成本和提高效率。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增加金融主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之间以食物链链接的依存度就越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根据这一自然生态规律,我国应该建立起多种金融机构功能互补的机制,打破垄断,为复杂化的金融食物链构建内在基础。比如,要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非银行业的发展步伐,促进金融产业内各行业的均衡发展;然后,有步骤地发展民营银行及各类中小金融机构。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它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强,具更有明显的信息及成本优势,借此满足多元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
(二)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结构完善和功能协调的区域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发展和鼓励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间接融资的压力和风险,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比例关系,同时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快形成统一协调的金融生态链;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及社会中介,建立健全种类各异、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培育有较强竞争力和调节力的金融生态主体;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实现区域资本良性循环。
(三)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执法力度。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法律制度界定了市场主体的权利边界,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1、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立法工作。从促进市场交易出发,制定和完善金融规则,特别是要完善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担保法》,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法律,有效维护金融稳定;修订刑法,对虚构条件骗取贷款的诈骗者给予刑事制裁,同时对金融机构内部从业人员的失职、渎职,甚至内外勾结行为予以重处,减少道德风险。
2、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会计法,加大对会计信息故意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加强对提供虚假信息等诈骗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执法机构执法的独立性,杜绝地方政府的干预,严厉打击欺诈和恶意逃废金融债权行为,加大对已审结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严厉打击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四)打造统一征信平台,加强区域诚信建设。以征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信用环境是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要建设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探索建立四大信用信息系统:即以取信于民、依法行政为主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评价、失信惩戒为主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个人信用数据收集、披露及隐私权保护为主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公证及担保为主的社会服务系统;其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逐步增加政府出资的同时,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设立担保机构,逐步形成政策性担保、商业担保及企业互保等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最后,设立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已实现全国联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的作用,并将之逐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开放,以此降低防范金融风险成本。
(五)增强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实践表明,地方财政越困难的区域,当地政府越会干预和控制本地金融机构业务,以便为地方财政和本地国有企业融资,由此造成当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越来越高。可见,提高金融机构的独立性,有赖于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大金融”意识,使其将主要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基础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生态平衡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淑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J],学术交流,2008,10
[3]杜朝运,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优化问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本文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基于生态位相关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所占据的生态位,认为平台间存在资源利用性竞争关系。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应根据研究方向与领域、投入经费、人才与团队等多因子进行调整,在竞争中求共存,寻求瓶颈突破。
【关键词】
科技平台;生态位;生境套娃
1 生态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1.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1917年由美国学者J.Grinell在《加州鸫的生态位关系》中使用该名词。1957年,英国生态学家G.E.Hutchinson提出n维生态位,提出多维超体积生态位。1971年,E.P.Odum认为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们在哪里生活,而且决定于它们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受到其它生物的约束。
将生态位理论与竞争排斥原理应用至自然生物群落,则在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各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1.2生境套娃
Hanski[4]以生态学家的思路,采用层级式类似于俄罗斯套娃的描述方法,一系列的环境界定把特定物种的生境需求一步步细化,使之得到更加精确的描述。例如甲虫的生境套娃为:
(1)北方针叶林
(2)云杉占优势的森林
(3)倒木供应时间连贯性很好的云杉泥沼林
(4)树基在地面以上的一棵云杉倒木
(5)破裂树皮下的韧皮部腐烂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2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及瓶颈剖析
2.1平台定位及顶层设计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数量虽多,而科技平台投入产出比却较低。据资料[5]显示,地方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数量占全国的61.2%,科技平台承担的科研项目数占全国的58.3%,而拨入经费却只占33.8%。科技平台存在定位不明晰,管理部门过多,协调不畅,导致平台管理模式不统一,平台建设运行执行力偏差,科技资源分散、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偏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往往受限于不稳定的财政科研投入,运行、管理、研究、设备维护等经费投入不连续、不充分,原始性创新能力得不到持续支持,这也是地方高校科技平台难于冲击国家级科技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2.2评价体制机制原因
有关数据表明[5],2013年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获级获奖比例远远高于部委及教育部直属高校,但国家三大奖、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获奖比例却很低;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专利出售金额、技术转让金额呈下降趋势,表明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旧低下,原始性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受评价体制机制影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主要从纵向课题的级别与经费数、的数量与质量,获得奖励的等级与数量等方面评价,认为横向课题的价值远远小于纵向课题,忽视了横向课题的重要性。然而横向经费之于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的建设发展具有“造血”作用。
2.3科技平台自身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研究方向调整落后于科技发展和行业应用需求变化[6],例如研究方向过于宽泛,资源分散,甚至与个别国家级科技平台产生重叠。内部软环境差,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不利于内部人才团队建设,更不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3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瓶颈突破对策
3.1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剖析科技平台定位
利用生境套娃的层级分析方法,以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分析其“生境套娃”如下:
(1)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生命科学院
(3)食品生物技术等5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食品加工中试车间
(4)可利用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投入经费不少于400万元
(5)食品生物加工工程等四大领域创新性研究团队
3.2利用生态位理论,竞争中求共存
同生态位理论类似,每个地方高校科技平台都占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在发展的大环境中受多个因素影响,构成了科技平台的n维生态位,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人员构成、团队设置、仪器设备、投入经费等。各平台间属资源利用性竞争关系,他们之间无直接的干涉行为,各自消耗共同的资源,使共同资源的可获性减少而间接影响对方的生存发展。因此,长远来看,地方高校科技平台要生存发展,突破瓶颈,求得共存,必须根据资源限制因子,做出以下调整:
(1)凝练研究方向与内容,注重学科交叉,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另辟蹊径,敢于创新。以辽宁为例,已经确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平台的研究领域可主动向相关产业延伸,逐步调整科技平台依托的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学术交流与联系,提高异质性,在竞争中求共享、求共存。
(2)在财政经费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分争取竞争性经费,在夯实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应用研究,使技术、成果或产品不再束之高阁,通过科技平台转化给企业,采取例如产学研联盟的方式,促进双方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将技术、成果或产品商品化直至产业化生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平台收益最大化,为平台发展持续提供“造血”能力。
(3)灵活利用各种资源,既要看到地方高校科技平台与部委、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级科技平台的差距,又要看到地方高校拥有的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的生境层级――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水平的基础作用,不仅要平台内部培育年轻人才,更要吸引高水平领军人物,优化学缘结构,凝聚本领域优秀科学家,对突破瓶颈起决定性作用。
4 结论
基于生态位相关理论,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的n维生态位,认为平台间存在资源利用性竞争关系。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寻求瓶颈突破之路任重而道远,应根据研究方向与领域、投入经费、人才与团队等多个资源因子加以调整,在竞争中求共存,定会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3
篇4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倒“U”型理论;核密度函数
一、 引言
正如Champernower和Cowell(1998)在《经济不平等和收入分配》一书中所指出的:“经济中不平等问题也许不是当今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危机……但是,经济中不平等问题肯定是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持久而又紧迫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矛盾。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成为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倒“U”型关系的理论,此后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倒“U”型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利用各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倒“U”型理论进行实证检验。Summers(1984)利用国家间的截面数据对工业化国家、中等水平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发现,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水平收入国家的不平等程度都在下降,而低收入国家则在上升,但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水平国家,这说明国家间也存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
另一类是通过数理模型对导致倒“U”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认为金融发展程度会制约不平等的程度,随着经济增长金融体系逐渐发达,收入不平等程度也会逐渐缩小,使得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Banerjee和Newman(1993)考虑了初始财富对经济增长和不平等之间关系的影响,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初始财富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影响逐渐减小,使得不平等程度降低,从而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
可以看到,关于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采用数据的不同,假设不同,则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因而,对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更要根据所选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符合模型的数据指标与合理的假设条件。本文在参考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兰州市的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 动态演化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核密度估计,用以揭示不平等的动态演化过程。这种方法克服了参数估计中对具体函数形式的依赖的缺点,弱化了主观因素对计量估计的影响,更好地还原了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X1,X2,…,Xn是未知密度函数f(x)的独立同分布的样本,fn(x)是基于该样本的F(x)的一个核密度估计。则:
fn(x)=■?撞ni=1K(■)
上式中,K(・)是一个已知的核密度函数,它满足如下条件:
■|K(u)|
hn被称为窗宽(bandwidth),也称为光滑系数。在非参核密度估计中,核密度函数和窗宽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所估计核密度的好坏。K(・)在理论上可以是一个非概率密度函数,也可以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K(・)的光滑程度将会对待估概率密度函数的f(x)光滑性产生影响,故一般选取核密度函数为K(・)概率密度函数。窗宽hn是一个与样本容量有关的一个参变数,为了保证估计精确度并缩小估计偏差,hn需要一个合适的选择值,hn过大,使估计过度平均化,估计有较大偏差;hn过小,会使得估计出现厚尾现象,增大了曲线拟合方差。现在,来讨论窗口hn的决定因素。
首先,给出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估计精度的测度公式――均方误差(MSE):
MSE(fn(x))=E(fn(x)-f(x))2
MSE(・)是核函数K(・)、密度函数f(x)和窗宽hn的一个函数,当f(x)固定、K(・)被选定时,均方误差函数MSE(・)只与窗宽f(x)相关,对均方误差函数进行泰勒级数变换并求取偏导数可得:
■=-■f(x)||K||22+h2n?滋22(K)(f ″n(x))2
式中?滋2(K)=■u2K(u)du,||K||22=■K2(u)du。只有上式取0时,选取的窗宽hn使得fn(x)的MSE最小,则:
hn={f(x)||K||22(?滋2(K))-2(f″(x))-2}■n■
由于本文中使用的是Gauss核密度函数,故本文只讨论Gauss核密度函数情况下窗宽的选择,将Gauss核密度函数
K(u)=(■)-1exp(-u2/2)
带入上式整理可得:
hn=1.06?滓n■
上式给出的是一个估计值,具体的估计方法参考的是Silverman在1986年提出的一个经验法则。他是假定密度函数f(x)是服从N(0,?滓2)的正态分布函数,从而得出上述结论。核函数的选取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理论界对核函数的选取对核密度估计的影响一般认为是不敏感的,不同的核函数的选择对核估计结果的影响不大。本文采用的是正态核函数,对其他核函数不再具体一一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当维数大于2时,落在尾部的数据将会随着维数的增大而增多。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兰州统计年鉴》(1986-2010)和《甘肃统计年鉴》(1990~2010)。利用历年统计年鉴中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构成、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及构成共五个指标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采用非等分情况下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分析兰州市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
2. 动态演化的检验。为揭示基尼系数的动态演化特征,需要对基尼系数的核密度函数进行估计。首先,对基尼系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合理的划分,具体划分方法是: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划分为三个时期,时期1是指1986年~1993年、时期2为1994年~2001年、时期3为2002年~2009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划分为两个时期,时期1为1990年~1995年、时期2为1996年~2001年。然后,利用所估计出的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对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镇与农村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不平等的动态演化特征。
取高斯核函数(Gauss Kernel)对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进行核密度估计,估计结果如图1所示。
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 normarlity test)结果为,时期1:W=0.764 8,P-value=0.011 9;时期2:W=0.896 8,P-value=0.270 6;时期3:W=0.724,Pvalue=0.004 2。从图2和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检验结果中的P值可知,时期1和时期3拒绝正态性的假设,时期2接受正态性假设。另外,从时期1到时期3过程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由大变小,然后再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小于时期一,区间长度有小变大,然后变小,且三个时期都呈现出双峰的特征,中心也不断向右移动。
三个时期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的分布都表现出大、小双峰特征,这说明三个时期的城镇基尼系数都存在大、小两类收敛。时期2与时期1相比,时期2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由77.00附近减小到13.00附近明显变小,区间长度由0.05左右增加到0.20左右,明显变大且双峰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密度分布函数的中心向右移动到0.25附近。这说明时期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均值比时期,1要大,密度分布相对更分散,且具有明显的收敛性。时期3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分布重新变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同时期2相比,基尼系数的峰值有13.00附近增加到50.00附近明显增大,区间长度由0.20左右减小到0.07左右,且密度函数的中心向右移动到0.35附近。可见,时期1到时期2期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变大且在更大数值下收敛。时期2到时期3期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继续增大,并在更大数值下发散。
取高斯核函数对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进行核密度函数估计,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
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结果为,时期1:W=0.946 2,P-value=0.709 8;时期2:W=0.823 6,P-value=0.094 83。由于夏皮罗―威尔克正态性检验结果中P值都大于0.05,所以不能拒绝密度函数正态性的假设。另外,从时期1到时期2期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由20.00左右变为7.00左右,区间长度从0.15左右增大为0.25左右,同时,两个时期都存在多峰现象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且密度函数中心保持在0.25附近不变。时期1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的峰值相对较大,区间长度变化相对较小,密度函数分布具有正态性特征,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时期2与时期1相比,时期2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的峰值明显减小,区间长度增大,但是分布中心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时期2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分布更加分散,均值几乎没有变动,但密度函数的三峰收敛向双峰收敛变动,说明收敛性在更大数值下收敛性增强。
对城镇居民基尼系数重新划分为与农村居民一致的两个时期,即:时期1为1990年~1995年、时期2为1996年~2001年,并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时期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都呈现正态性单峰特征,分布中心都保持在0.25附近,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的峰值要高于城镇居民,区间长度要比城镇居小。这说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均值变动不大,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密度分布更加集中且具有明显的收敛性。时期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呈现出双峰特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密度函数则呈现单峰特征,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峰值、分布中心和区间长度都大于农村居民。这说明在时期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均值和密度分布都要大于农村居民,但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呈现出双峰收敛,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则是单峰收敛。总体来说,时期2与时期1相比,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之间均值和区间长度差距拉大,且有单峰收敛向更大数值的双峰发散变动。
由以上三种基尼系数的密度函数分析可知,城镇居民内部基尼系数数值不断增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内部基尼系数分布中心基本上保持不变且单峰特征表现比较明显,数值存在较小的变动,收入差距基本上保持稳定。通过对比可知,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要大于农村居民,区间长度也相对较大,且密度分布为呈现双峰特征,这表明,城镇均内部收入不平等要大于农村居民,且分布也相对分散,收敛性特征也不明显。整体上来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都存在拉大的趋势而农村内部则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三种基尼系数都在变动,但是动态形式的表现并不相同。
由于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较为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从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城镇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成因是失业者与就业者收入的不平等,贫困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之间收入的不平等。兰州市城镇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则是导致总体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市场经济体系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但是却并不必然导致最佳的收入人际分配。因此,实施有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兰州市收入再分配能力也存在着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于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缺乏有力的保障,对于高收入阶层缺乏有效的调节。政府缺乏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税制及征收、惩罚手段无力,致使高收入群体的“逃税”或“避税”极为普遍;尽管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及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和执行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致使相当多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援助。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兰州市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布中心不断右移,数值不断增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布中心基本上保持不变且单峰特征表现比较明显,数值存在较小的变动,收入差距基本上保持稳定。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均值要大于农村居民,区间长度也相对较大,且密度分布为呈现双峰特征。城镇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要大于农村居民,且分布相对分散,收敛性特征不明显。目前兰州市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短期和中期阶段,收入不平等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后期,收入不平等现象不应该长期存在。因此,应建立防止形成持续收入不平等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因此,现阶段应该通过采取积极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最低收入标准,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税级,加强对垄断性行业的监察等措施减少城镇内部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韧,王睿.二元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与收敛――对我国倒“U”假说的存在性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
2. 王弟海,龚六堂.新古典模型中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不平等的动态演化.经济学季刊,2006,5(3):777-802.
3. Lindert, P.H, Three Centuries of Inequality in Britain and America.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Volume 1, Edited by A. B. Atkinson and F.Bourguignon, 2000, 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2000.
4. 李广众.中国的收入不均等与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科学,1999,(11).
5. 黄泰岩.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当代经济研究,20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离散选择模型和受限因变量模型的前沿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号:71001054)。
篇5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金融风险;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58―04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原则
(一)全面客观、统筹兼顾的原则
要通过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奠定风险度量的基础,全面考察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揭示影响地区风险的机理,使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不仅重点考察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金融因素,还兼顾社会环境和政府能力。由于情况的复杂性,将所有因素都纳入评级体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而应注重考虑相对重要的因素,对关键因素的揭示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属于宏观范畴,地方政府司法能力、经济整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均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形成重要的影响。在对各个指标的经济含义和数据统计之间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后,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各种因素的权重,以对地区风险有显著影响的经济、金融风险因素为重点,以行政、社会环境风险为补充,设计地区风险评级方法及体系。
(二)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可计量的统计指标为主,所有定量分析数据均来自权威的统计机构,有统一标准的口径范围和填报项目,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反映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并不都能被定量描述,也并不是都有相应的统计定量指标来反映,忽略这些因素无疑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风险高低。对此采用定性指标予以反映。
(三)历史考察和未来预测相结合原则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分析被评价地区债务人未来的总体偿付能力。因而在评估过程中必须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既要对地区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又要正确把握当前发展现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只有这样,评级结论才具有客观性。并且在等级有效期内,对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进行跟踪监测,若发生重大变化,则适时调整其等级。
二、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从大类看,行政因素、经济因素、金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也主要从这四方面进行评价。
(一)行政因素
1.行政司法效率。地区行政司法效率直接与地区内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相关。政府提供较为高效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对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行政效率低下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司法程序是解决市场中各经济主体间法律问题的有效手段。司法判定过程的效率和公正及司法执行的有效性都将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重要影响,且在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方面意义重大。
2.政府财政能力。在评价地方财政能力时,应剔除中央补助、国债转贷和其他调入资金等稳定性差的收入对地方财政实际能力的影响,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财政平衡率为重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A.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可以体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调控能力。虽然较强的地方财政实力对降低地区风险有积极作用,但在税制稳定条件下,财政收入过分高于GDP增长速度持续较长时期的情况则可能存在过度征税而削弱经济主体发展潜力的现象。对此应关注以下指标:财政收入/GDP、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率。
B.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是实现政府调控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经济建设费、行政事业费、福利支出和政策补贴。鉴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复杂性,重点考虑地方财政支出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影响。
c.财政平衡能力。财政平衡能力主要考察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能力越强,未来过度征税、收费以及拖欠占用地方企业资金的可能性越小,对降低地区风险产生正面影响。所以将财政平衡率作为反映财政收支平衡能力的定量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二)经济因素
1.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描述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的总体指标有GDP、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及宏观经济结构。而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周期是影响地区风险非常重要的因素。
A.经济规模。地区经济规模直接影响地区信贷资产的总体风险程度,与地方债务人的平均偿债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更准确地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评价经济规模时,剔除地区间人口数量差异带来的影响,采用人均GDP这一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B.经济增长速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表明一个地区的偿付能力基础在未来会有较快的提高。地区经济增长越快,居民收入就越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一般也较好,居民和企业偿付债务的基础就越强,违约的概率就越小。
c.经济稳定性。地区经济稳定程度通常由两个因素揭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程度,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区经济的增长质量,并导致信贷资产不同程度的贬值,从而降低地区信用水平。因而,在考察地区经济稳定性时,通过定量分析CPI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揭示地区经济风险差异。
D.经济结构。工业及服务业比重较高的地区,经济内生动力较强,不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动力。在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重是否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考察经济结构对地区风险的影响时,重点关注第二、三产业比重和轻重工业比重两个指标的定量分析。
2.微观经济质量
A.企业规模结构。要维持地区经济长期繁荣稳定,大、中、小企业的比重应该成金字塔分布。如果地区经济过于依赖少数大型企业,则少数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或破产将对地区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害,信贷资产质量和社会稳定将受较大影响。因此,在微观经济质量分析时,应关注地区间中小企业比重。
B.企业经济效益。地区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水平,反映地区债务人通过正常经营产生现金流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因此,应当关注以下五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平均总资产率、平均销售利润率、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产品销售率、平均应
收账款周转率。
3.投资能力
A.投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或多或少地受政府政策的导向。由于作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投资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关注投资规模大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投资增长速度。投资适度增长能有效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地区投资容易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从而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因此,应肯定适度的投资增长速度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持谨慎态度。
c.投资结构。投资可分为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其他投资。基础建设投资期限较长,项目收益较低,风险较高;新改造投资期限相对较短,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地产投资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反应敏感,一旦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过高将严重损害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注重投资结构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分析。
D.投资效益。投资效益高低反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直接影响到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低的投资效益表明地区资金运用效率低,从而降低项目的收益能力,并有可能危害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应通过亿元投资产生新增GDP指标的分析,考察投资对经济风险的影响。
(三)金融因素
1.金融发展水平
A.金融业地位。金融业较为发达地区,金融保险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金融业务覆盖面较广,服务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区内资金的融通能力和使用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地区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金融业规模较小,产值偏低的地区,金融体系结构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B.信贷依赖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对银行的依赖性存在一定差距。地区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依赖过高将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当经济出现波动时,风险过分集中在银行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区的安全。同时,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地区企业资金压力骤增可能影响到正常经营,对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关注地方经济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通过对地区流动资金贷款占GDP比重的定量分析,反映地区经济对信贷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地区风险形成的影响。
2.金融资产质量
A.不良贷款比率。该指标比较直观的反映金融生态状况,是衡量生态环境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但分析时要注意考虑银行自身经营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比例和政策性剥离使不良贷款减少的因素。
B.银行业经营利润及全省排名。为反映银行经营效果,分析该指标时要考虑银行自身原因造成的亏损和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亏损,正确衡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全省排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区生态环境在全省所处的位置。
(四)社会环境因素
1.城市竞争能力
A.城市化程度。由于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地区城市化程度高意味着经济主体能够利用更多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目的。
B.重要城市的竞争力。地区GDP主要由地区重要城市或城市化地区创造。城市(镇)的发展对周边经济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对提升地区经济实力、扩大投资容量、降低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能力。在不考虑开发体制的情况下,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能够以各种创新形式将自然资源作为偿付地方债务的经济基础,起到降低地区风险的作用。应关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以及是否对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制约。
3.科技水平。科技进步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因此,要考虑地区科技水平对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
三、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篇6
关键词:共享经济;在线教育;产业链组成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百度百科显示,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文定义的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匹配供需双方从而最优化配置过剩资源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其前提是资源过剩,目标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而这类互联网平台即本文所指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过剩,人人参与,共享平台。在整个模式运作过程中用户体验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如何利用平台信息技术激活供需方的最优匹配是关键。对供给方而言,通过在盈余时间内分享自己过剩资源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对需求方而言,由于获取他人剩余资源的成本要低于直接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二、国内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分析
1.共享平台的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
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传统在线教育的供给模式,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下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商业组织获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些商业组织的高度组化决定了它们提供的主要是单一、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比如新东方在线提供的标准化教学视频服务,这就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以被雇佣的形式依附于这些商业组织,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脱离有组织的商业机构之后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办公场地,服务技术,个人营销等成本,但利用共享经济平台,内容服务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可以直接接触达成交易。
再中介化: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内容提供方和资源需求方的中介,促成交易。一方面平台帮助内容提供方集客与营销,另一方面帮助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符合要求的供应方,同时平台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佣金。与传统商业组织的中介相比,共享经济平台更注重个人IP的构建,内容服务提供者与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劳动单位,每个人都是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的安排服务时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接入多个共享经济平台,这种自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激发内容提供方的创造力,为需求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的帮助自己赢得口碑,获得更多订单。
2.共享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
《平台战略》中提出跨边网络效应是指一边用户的规模增长将影响另外一边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效应增加则为正向网络效应,反之则为负向网络效用]。而共享平台具有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方面内容和服务提供方用户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需求方用户来平台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提供方,提高获得满意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平台更多的注册用户也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入驻平台,使自己的服务可以被更多的人发现。鉴于这种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旦激发其正向网络效应,平台便会迅速壮大,有利于共享经济在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平台对产业链的作用
共享平台的出现,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接触,平台不再是标准化内容提供方,而是以中介的形式出现,将内容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使个人剩余资源重新被利用变为可能,同时使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点到点对接的新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线教育存在的用户学习需求个性化与商业需求标准化的矛盾。
共享经济的主要理念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既为需求者(people)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又通过共享的形式节省了地球上(Planet)的资源,还为企业与独立承包商们挣得了可观的利润(Profit ),实现了3P的完美统一。同样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使个人过剩资源有重新被利用的机会,并促使个人挖掘并创造更多自身的潜在价值,使个人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得到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总结
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将老师的盈余认知和盈余时间与学生需求一一链接,在C2C商业模式的基准下,使个性化定制服务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首先学生可以与老师直接连接,点到点的对接使学生的定制需求更能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另外考虑到共享经济下老师共享属于自己的低成本闲置资源,学生也将以较低的付出享受符合自身要求的专属服务,为目前在线教育平台存在的个性化成本高实现难的困境开辟了新的出路,使在线教育平台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
参考文献:
[1]杨樱.共享经济视角下的MOOCs商业模式浅析[J].统计与管理,2016,(3):76-77.
[2]银昕.共享经济,带领我们进入“共情”世界[N].商学院,2015(12).
[3]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4):54-59.
篇7
Abstract: An evaluation model of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bin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valuate qualitative factor,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which experience of experts can be used sufficiently.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mple and evident, which can reflect existing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dition perfectl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to optimize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
Key words: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y;financial ecology environmen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20-03
0引言
房地产金融生态是房地产金融活动参与各方为了其生存和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及参与主体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它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1]。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笔者把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房地产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指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和房地产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房地产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它构成房地产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决定着房地产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
理论上说,统一的经济体内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存在明显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央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等原因,各地区之间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
1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是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可以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保证房地产金融生态系统的高效产出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房地产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将各种成本内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结构中。根据上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借鉴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可以确定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对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最终形成了由评判目标层、基本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即为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化因素,又有定性化因素,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是以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3]。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指标权重表示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是准确进行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具有分层渐进的特点。通过层次分解将复杂系统化成若干个简单系统,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描述,按重要性次序进行权重赋值,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做出最终决策[4]。
2.1构造比较标度依据比较的标度和判断原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可得出如下比较标准[5](见表1)。
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按照层次结构模型,每一层元素都以相邻上一层次各元素为基准,按上述比较标度构造判断矩阵D,按定义有:
D=X11…X1n┆┆Xm1…Xmn=■…■ ┆┆■…■(1)
对比较得到的判断矩阵D,解特征根问题:DW=λmaxW,所得到的W 经正规化后作为因素的排序权重。可以证明,对于正定互反矩阵D,其最大特征根λmax 存在且惟一,W可由正分量组成,除相差1个常数倍数外,W是惟一的[6]。实际上,对矩阵D 很难求出精确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W,只能求它们的近似值,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
2.2.1 判断矩阵D 的元素按行相乘,得到各行元素乘积Mi:
M■=■W■(2)
2.2.2 计算Mi 的n 次方根:
■=■(3)
2.2.3 对向量W 正规化:
W■=■■■(4)
2.2.4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λmax=■■(5)
式中:i=1,2,…,n。
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是分析者凭个人知识及经验建立起来的,难免存在误差。为使判断结果更好地与实际状况相吻合,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CI /RI 。其中:CI为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n)/(n-1);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见表2)。
当CR
2.4 计算权重向量在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的条件下,可求得各层因素的权重向量。
3模糊综合评判
在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并且考虑到一些定量指标的可获得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模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涉及4个要素:①要素集U;②评语集V;③评价矩阵R;④权重分配向量A。根据评价指标的不同,模糊综合评判可分为一级模糊评价和多级模糊评价。对于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 建立要素集U令U={u1,u2,…,um},其中每个要素又可以通过诸个指标来表征,即U1=(U11,U12,…,U1n),U2=(U21,U22,…,U2n),…,Um=(Um1,Um2,…,Umn),这里m为评价要素的个数,n为每个评价要素的分类指标数。
3.2 建立U的诸要素权重集A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取各要素的权重分别为A1,A2,…,An,其中Ai>0,且■Ai=1,则权重集为(A1,A2,…,An)。
3.3 建立U的评语集Y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Y=(y1,y2,…,yt),这里t为评价等级的数量。
3.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
R=r■r■…r■r■r■…r■…………r■r■…r■(6)
式中rij 为评价对象在第i项评价指标上,对它做出第j等级评价的人数xij占总测评人数∑xij的百分比,即rij=xij /∑xij[7]。
3.5 对U评判,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Q=A・R,由此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为减小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简单评判的误差,在评价时应用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进行评判,综合利用Q中全部相对隶属度信息,以便对评价对象的级别归属更准确的识别,即综合评价值Z=Q・F。
4实例分析
现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本评价指标体系来考察其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实施过程中,聘请房地产行业专家数位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优、良、中、差、极差五个等级进行判断,其中,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l,2,3,4,5)T。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4.1 确定诸要素中各指标的权重以及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限于篇幅,下面仅列出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金融发展、房地产信用环境和政府公共服务四要素的分析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4.2 确定要素层的权重以及最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由表7可得综合评价值Z=Q・F=(0.07,0.29,0.35,0.24,0.03)・(l,2,3,4,5)T=2.84。
由该综合评价值可知,南京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处于良和中等之间,且偏向于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出各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比如由表4可知南京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为3,即为中等。
在确定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的评定等级之后,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所在,进而采取更有效的改进措施。如南京房地产金融发展只为中等水平,可以考虑加大直接融资发展力度。
5结论
(1)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建立了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19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且通过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合理的权重向量。
(2)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避免了因素过多而难于分配权重的弊端,也避免了单因素决策的片面性,能够做出更为科学、准确、有理论依据的判断,从而整体把握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该种综合评判模型也可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比较分析。
(3)由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是面向目标和面向过程相统一的。除了最终可以得到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的模糊综合评定等级外,在逐级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得到:①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中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如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房地产金融发展深度、房地产金融各部门竞争和直接融资发展;②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发展状况,如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信用环境等。根据评定过程中得到上述评定结果,可以分析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做出决策,从而解决主要矛盾,确保更合理地优化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昭辉.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3:62-65.
[2]李扬,王国刚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3-411.
[3]李俊芳,吴小萍.基于AHP―FUZZY 多层次评判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2): 205-208.
[4]吴扬,杨青.基于AHP 和模糊数学的建筑节能性能评估[J].建筑经济, 2007,3: 48-50.
[5]黄贯虹,方刚.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6]许宝田,阎长虹等.基于模糊理论的软岩弹性模型识别及参数反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11):2280-2286.
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 ; 职业技能竞赛 ; 影响力 ; 测评 ; 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ZYLX121313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7-02
从生态学角度看,一方面,有机体必须依赖周围环境,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有机体又通过存在影响或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以职业院校为基本种群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职业院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与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功能统一体。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能量转换载体的功能系统。随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的初步形成,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生态必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探析,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实践价值。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是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是指职业技能竞赛主体(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等)通过宣传、组织、实施(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相关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作用的力度。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现实效果是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其终极效果应该是让学生主体受益,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评价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效果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对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观测和综合分析,是排除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用呈现的规律性。通过影响力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相关主体,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发展的差距,调整决策与实施方案,从而促进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由五个缺一不可的因素构成,这五个构成要素是:规模、时间、内容、导向和效果[1]。
1.职业技能竞赛规模。职业技能竞赛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力范围和边际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技能竞赛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规模影响是形成外部影响力与内部持续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从职业院校内部技能竞赛系统看,师生是最大的参与主体,是决策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系统看,则更关注其外部性,组织部门、参与院校、企业、媒体数量等因素对影响力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职业技能竞赛时间。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包括竞赛时点、组织周期及持续时间三方面。“时间”决定着“影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所历经的过程,时间影响决定职业技能竞赛的轰动效应与持续效应。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制度化周期运作的竞赛安排产生的持续影响力及由此产生的长期促进作用。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内部系统中,我们更关注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训练在实训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判断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3.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设施、操作流程等,是影响力的载体,是影响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内容,影响无从谈起。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主要关注技能竞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技能操作与社会实际岗位的契合程度,以及定期组织的技能竞赛与社会最先进技术、技能的更新速率。
4.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影响的指向性,是竞赛组织者期望实现的目标。导向决定了竞赛服务对象,是对预期效果的期望,是确保影响力正确与否的基本条件。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教育、教学、教研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5.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即其影响作用发生的有效性,是衡量影响力水平的尺度和客观结果。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除了关注比较的结果(获奖情况)对职业院校形象的影响外,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竞赛对师生成长的影响及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分类及其功能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职业技能竞赛也作为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根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作用的范围不同,影响力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力(外部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内部影响力)[3]。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师生的“比武”,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是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集中有形展示,对于促进全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关心、关怀职业院校发展,重视、吸纳职业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外部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
教育影响力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作用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的全部影响。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层次,参照加尔东的社会结构层次理论,可分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2]。
1.决策影响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及专业建设层面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职业院校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2)促进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造,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特征;(3)促进职业院校明确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行业与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建构、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精英影响力。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对参与人(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影响力。竞赛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也是受职业技能竞赛影响最大的群体。对指导教师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职称职务等各方面;对参赛学生的影响也包括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
3.大众影响力。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所有普通师生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只有让职业技能竞赛惠及所有普通师生,才真正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功能。
(三)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的关系
毫无疑问,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评价中,应该突出教育影响力的作用。然而,社会现实却不容乐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过分看重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作用,是当前职业技能竞赛中“应赛教育”、“培养错位”、“比赛经济”等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在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测评中弱化了社会影响力的影响,以期发出正确的决策信号。同时,在教育影响力内部,我们更加关注决策影响力与大众影响力,因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影响力测评指标同样应该释放促进教育公平性的信号。
三、基于职业教育生态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
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的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人、事、物在时、空、量、序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指标
以下我们主要着眼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系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构成要素,结合影响力分类,依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及生态位态势分析原理,确定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子[4],具体指标如下:
(二)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1.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及影响因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以下评价模型[5]:
影响力绝对指数Y=S+AP (1)
其中:S=∑SiWi (2)
Si=∑SijWij (3)
P=∑PiWi (4)
Pi=∑PijWij (5)
A为量纲转换系数
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主要运用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系统单元(职业院校)的时点评价与动态评价。
2.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相对指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Yi=(Si+AiPi)/∑(Sj+AjPj)
其中,i、j=1,2,3……n,Yi为系统单元(职业院校)i的影响力相对指数,Si为系统单元i的状态指标值,Pi系统单元i为趋势指标值,Sj为系统单元j的状态指标值,Pj系统单元j为趋势指标值,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主要用于系统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定位研究。
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以下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及同省三所同等院校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以下指标考察期为1年,趋势指标量纲转换系数设为1a):
本校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 Y=S+AP=0.52675
本校与同省其它三所同等院校对比资料如下: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的对比分析,本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同等四所院校中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都处于低位,尤其是与A院校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B院校状态指标较高,但趋势指标最低,说明该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趋势趋缓,而本校在趋势指标上高于B、C两所院校,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该抓住这一趋势,从而实现赶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消除“为荣誉而战”的竞赛思维,努力回归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功能,以提高大众影响力的决策思维构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体制与机制。
2.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评价制度,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对口率与岗位技能实操率,大力推进技能竞赛进专业教学计划、进第一课堂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
3.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青蓝工程、专业教师轮岗等组织、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机制、成果运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使职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为推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2]李援越,吴国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失衡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
[4]颜爱民. 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篇9
【摘要】 目的 了解孕妇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胎儿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为此现场9所医院内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并同意参与此研究的孕妇。病例组指经B超诊断为孕NTDs胎儿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的孕妇及活/死产NTDs胎儿的孕妇。对照组指在同一医院随机选择的当地正常孕妇。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叶酸和Hcy水平,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cy水平差异。分别以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cy水平的第10和90百分位数作为界值,比较不同水平组NTDs的发病风险。 结果 收集到符合要求的病例113例,对照148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分别为10.5(4.4~24.5)nmol/L、12.9(6.3~32.7)n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血清Hcy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型后发现,妊娠无脑儿及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无脑儿的孕妇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管畸形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folate and homocysteine (Hcy)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Methods Our research was a case-control study. We recruited pregnant women from 9 hospitals in 5 counties in Shanxi province, where NTDs prevalence was high. All subjects received prenatal healthcare or delivered in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and agreed to participate. Women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NTD by ultrasound scans and who electively terminated an NTD affected fetus, and who had live birth or stillborn with an NTD were ascertained as case women. Women who had a live born infant with no identified structural malformation after one year of follow up were ascertained as control women. We compared differences in serum folate and Hcy levels betwee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d NTD risk between different subgroups of serum or Hcy pided by 10th percentile cutoff valu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90th cutoff value of serum Hcy in the case group. Results We recruited 113 NTD affected pregnant women and 148 controls. Serum folat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01) in the case group (10.5 nmol/L)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2.9 nmol/L).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Hcy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erum folat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fetus suffered from anencephaly or spinal bifid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ough serum folat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n encephalocele-affected fetu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Serum Hc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n anencephaly-affected fet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Low levels of serum folate during pregnancy is a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NTDs and serum folate may be a better predictor to NTDs than serum Hcy.
【Key words】 Folate; Homocysteine; Neural tube defects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造成的先天性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脊柱裂、脑或脊膜膨出等,是胎儿、围生儿死亡及终生残疾的重要原因。NTDs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达国家NTDs的发生率通常在1 ‰以下[1]。中国是NTDs高发国家,其中又以山西省发生率最高[2],达到10.2 ‰[3]。NTDs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方面,众多的研究都表明,叶酸对NTDs的发生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可预防50 %~70 %[4~10] NTDs的发生。但NTD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近年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障碍可能是NTDs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研究即是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通过对该地区9所医院中,孕NTDs胎儿与孕正常胎儿的孕妇血清叶酸、Hcy水平的测定,以了解这两个因素与NTDs发生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在山西省中阳、交口、柳林、临县及和顺5个县9所医院内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并同意参与此研究的孕妇278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指经B超诊断为孕NTDs胎儿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的孕妇及活/死产NTDs胎儿的孕妇118例。对照组指与病例组来自同一地区,B超诊断胎儿发育正常的早、中、晚期妊娠的160例孕妇,并经1年随访确诊所分娩婴儿正常。在标本采集前6个月内使用过维生素补充剂或叶酸拮抗剂等影响营养状态药物的孕妇病例组5例和对照组12例被排除出本次研究。病例组113例孕妇中,108例经B超确诊后实施选择性终止妊娠,并使诊断结果得以验证;另外5例为NTDs活产儿。2组年龄、孕次及孕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
表1 2组孕妇一般特征比较[例(%)]
一般特征病例组(n=113)对照组(n=148)年龄(岁)
二、方法
1.病例确诊:病例包括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无脑儿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其它畸形;脊柱裂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除无脑儿和隐性脊柱裂之外的其它畸形;脑膨出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除无脑儿和脊柱裂之外的其它畸形。
2.样本及资料采集:入选本次研究的孕妇均接受B超检查和必要的产前检查。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均在知情同意后,采集肘静脉血5 ml,离心(2 500 r/min,10 min)并分离血清,储存于-20 ℃冰箱,低温运输至实验室,确保分析前样本不发生冻融。采用盲法进行检测分析。采集体液标本后,严格培训的医师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填写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状态及孕期营养摄入等。
3.生化分析:应用竞争性受体结合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enzyme, assay 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 Beckman Coulter, Krefeld, Germany)对血清叶酸含量进行检测。批内血清叶酸含量变异系数为3.8 %~6.5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axSYM homocysteine assay,FPIA)(Abbott Laboratories inc., Abbott Park, Illinois),对血清Hcy含量进行检测,批内血清Hcy含量变异系数为5.0 %~7.05 %。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母体血清叶酸水平及Hcy水平呈偏态分布,结果数据采用几何均数(G)、第5百分位(P5)和第95百分位(P95)表示,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叶酸水平比较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t检验,假设性检验标准为α=0.05(双侧),再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比较,以排除年龄、孕周、孕次和受教育程度混杂因素的影响;依据生化和临床数据,采用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的第10百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叶酸划分为正常水平组和低水平;以对照组血清Hcy水平的第90百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Hcy划分为高水平Hcy组和正常水平Hcy组;血清叶酸及Hcy高低水平对NTDs胎儿发生危险性的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AOR;在控制年龄、受教育水平、孕次和孕周后,进行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间的偏相关分析。
结 果
一、叶酸水平
病例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 0.001);病例分型后的分析发现,妊娠无脑儿及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t=2.56,P= 0.011和t=2.42,P=0.017),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平均值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422),见表2。
二、Hcy水平
病例组血清Hcy水平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105);病例分型后的分析发现,无脑儿孕妇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41),见表2。表2 2组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
三、叶酸和Hcy水平与胎儿NTDs发生的危险性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孕妇年龄、孕周、孕次、受教育程度,血清叶酸低水平的孕妇,妊娠NTDs胎儿的危险性是血清叶酸正常水平孕妇的2.4倍(AOR=2.4; 95 % CI 1.1~5.6)。病例组有12.4 %的孕妇处于血清高Hcy状态,但并未增加NTDs胎儿发生的危险性(AOR=1.1;95 % CI 0.4~2.6),见表3。表3 叶酸和Hcy水平与NTDs发生的危险性 [例(%)]
四、叶酸与Hcy的相关性
对照组中血清叶酸水平与Hcy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2 (P0.05)。
讨 论
NTDs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叶酸缺乏、Hcy代谢异常都有可能导致NTDs胎儿的发生[11~13]。以往的研究多以人群为基础展开,未完全排除研究对象补充叶酸、VitB12对结果的干扰[14,15]。本次研究选择在NTDs高发的偏远地区进行,即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募集大量的、适合的研究对象,同时由于当地居民膳食品种单一、且较少服用维生素补充剂,避免了研究对象因补充叶酸、VitB12对结果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对叶酸、Hcy与NTDs间相互关系研究的准确性。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叶酸对NTDs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4~10],而高浓度的Hcy具有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于敏感的胚胎神经细胞,可造成无脑畸形和脊柱裂等不可逆的损害[16,17]。本研究结果病例组孕妇存在血清低叶酸的情况,低水平叶酸组孕妇妊娠NTDs胎儿的危险性是正常水平组的2.4倍,但孕妇高水平Hcy并未增加NTDs胎儿发生的危险性,且仅有12.4 %的孕妇处于高Hcy水平的状态。这些结果表明,孕妇缺乏叶酸是妊娠NTDs胎儿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众多研究结果相同;但Hcy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复杂,其血清浓度不仅受摄入叶酸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其参与的生化代谢过程尤其是蛋氨酸循环的影响,可能也是本次研究中未表现出显著性的原因。
NTDs分型的研究显示,妊娠无脑儿和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无脑儿的孕妇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后组间结果的不同提示,不同NTDs表型的发生具有病因的异质性和复杂性。NTDs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妊娠无脑儿和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的显著性改变反映出营养因素对NTDs发生作用的重要性;而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可能是因为它的发生还受到潜在的遗传因素影响,并可能与该组样本量较少有关,还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验证。
血清叶酸、Hcy水平的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孕妇血清叶酸与Hcy呈显著负相关,而病例组孕妇血清叶酸与Hcy无显著相关性,提示病例组孕妇血清不仅存在叶酸缺乏,同时还可能存在因叶酸缺乏引起的生化代谢异常。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基妇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会会议资料[Z].2000,1617.
2肖坤则,张芝燕,高健,等.中国神经管缺陷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4):189191.
3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会会议资料.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成都:华西医科大学,2000.11.
4Smithells RW,Sheppard S,Schorah CJ,et al.Possible prevention of neural tube defects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Lancet, 1980,1(8164):339340.
5Czeizel AE,Dudas I.Prevention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if neural tube defects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N Engl J Med,1992,327(26):18321835.
6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Recommendation for the use of folic aci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ses of spina bifida and other neural tube defects[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1992,41(RR14):17.
7Shaw GM,Schaffer D,Velie EM,et al.Preconceptional vitamin use ,dietary fol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California[J].Epidemiology,1995,6(3):219226.
8李竹,Robert J Berry,李松,等.中国妇女妊娠前后单纯服用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预防效果[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7):493397.
9Stevenson RE,Allen WP,Pai GS,et al.Decline in preval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highrisk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Pediatrics,2000,106(4):677683.
10Simmons CJ,Mosley BS,FultonBond CA,et al.Birth defects in Arkansas:is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Teratol,2004,70(9):559564.
11Czeizel AE, Dudas I. Prevention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neuraltube defect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 N Engl J Med, 1992, 327: 183235.
12Wald NJ, Hackshaw AD, Stone R, et al. Blood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in relation to neural tube defects[J]. Brit J of Obstet Gynecol, 1996, 103: 31924.
13Blom HJ, Shaw GM, den Heijer M, et al. Neural tube defects and folate: case far from closed[J]. Nat Rev Neurosci, 2006, 7(9):72431.
14Park H, Kim YJ, Ha EH, et al. The risk of folate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ies associated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 among pregnant women[J]. Am J Perinatol, 2004, 21:46975.
15Suarez L, Hendricks K, Felkner M, et al. Maternal Serum B12 Levels and Risk for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TexasMexico Border Population[J]. Ann Epidemiol, 2003, 13:81 88.
16Dudaman NPB,GuoXW,Gordon RB,et al.Human homocysteine catabolism:three major pathway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development of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J].J Nutr,1996,126:12951300.
篇10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与评价;银川市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903
1引言
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的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益做出了分析[1~9],产业结构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不仅是一个“资源配置器”,更是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质和量的“控制器”[5]。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已越演越烈矛盾突出,据此情况在我国的十的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所以在此起点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推出生态型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和宁夏各地市2012年统计公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份力量,为以后环境和经济可以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
银川市,简称“银”,总面积9555.38km2,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h,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无霜期185d左右。
2.2数据来源
本文产业结构数据来自《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以及宁夏、各地市2012年统计公报。
3银川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空气污染
据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银川市平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3.86t/万人,而全国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为149.92t/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98%,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长,到2012年平均排放量到达398.79t/万人,增长速度是48.88%。虽然银川市的生态环境比其他省份要好,但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水污染
2010年银川市废水产生量为16417.6万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893.7万t,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5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523.9万t,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52%。银川市的水压力一直在加重,所以应有效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循环。
3.3固体废弃物排放
银川市201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是627.7479万t,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6080万t,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26.0922万t,,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8.1767万t,工业固体的处置量是73.479万t,分别占生产总量的83.8%,4.5%,1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3.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银川市在近半年内16.2%固体废弃物没有循环利用,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且破坏了生态环境。
6讨论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以产业结构标准来衡量是全国统一的一个指标,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后的高级化是首当其冲的,本文运用生态环境影响方法定量地评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避免单一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的影响,避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简介:吴大旬(1963―),男,湖南新晃人,侗族,主要从事中国南方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
免评价的不全面性,进而综合反映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以银川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呈现出三个阶段,在1994年第二产业最高时环境影响系数影响最大,当时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16.6%、47.1%、36.3%。在2002年第三产业最高时环境影响系数最小,当时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9.3%、40.5%、50.2%。从以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和下降了,这时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也随之上升下降,但这结构证明不是第一产业单一下降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就会下降,2011、2012年第一产业分别降到了5.08%、4.77%、4.48%,但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还上升了,上升了0.03%。所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合理才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指数,我们应以银川市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出合理高级化的产业结构。需要提出的是,研究时间尺度选择比较短,产业类型上选择不全面,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干扰强度较大的第二产业中只选择建筑业、轻工业、重工业三个指标,认为应从更长时间尺度、更多的产业类型和更广空间单元格的角度去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将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这将是课题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2]赵雪雁.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2~106.
[3]王宜虎,崔旭,陈雯.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42~146.
[4]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J].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5]崔凤军,杨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66~169.
[6]于文金,邹欣庆.基于产业调整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5):124~128.
[7]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8]HayoM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81~96.
[9]RobertG.Environmental sustain ability in agriculture diet matter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
- 上一篇:健康管理的计划
- 下一篇:企业财务内部风险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平台经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