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的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 档案管理 规范化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ew era of municipal dsease contro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ilereserves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specifically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health education file managementsystem to meet contempor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promotion requirements.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 file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疾控事业的蓬勃发展,疾控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发挥健康档案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强化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意识 建立健康教育档案网络
1.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健康教育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形成了大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数据,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要增强这方面档案意识、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健康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业务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疾控工作服务。
1.2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网络,设立健康教育档案,即在中心设立由主管领导牵头,各科长参加的全中心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中心档案室负责全中心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负责起草制定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经常到各科室检查、指导。
2 强化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培训 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新模式
2.1加大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保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基本环节,且每个环节都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所以要有素质高、能吃苦刻苦、具有奉献精神和较高政治素质的人员管理。
要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增加投资,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坚持内训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使这支队伍成为疾控档案事业的主力军。
2.2采用多种渠道提高技能
健康教育档案业务培训必须紧跟发展需要,加以创新并着重学习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等技能,鼓励档案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工作新态势。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使健康教育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在培训方面采用参加培训班、进修班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档案知识培训,以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2.3健立档案工作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档案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健康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保护健康教育档案,延长其寿命,使疾控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转变。
3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因地制宜促进健康教育
3.1利用绩效考核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引进奖罚机制,纳进考核评选,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在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整理突出的档案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申报档案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研究档案资料的利用和开发。近年来,开展疾控绩效考核工作中涉及大量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注意收集整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建设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3.2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繁重任务,尤其是健康教育等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健康教育技术档案。从疾病控制的工作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为疾控机构进步和发展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孙波.谈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17(4);241-243.
[2]匡有成.健康教育档案的作用和管理[j].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10(2);34-35.
[3]钟先阳等.热带海域驻岛军人的健康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34-535.
篇2
一、确立平等观念,懂得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班的陈同学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学生,老是欺负同学,学习积极性较差,和父母的关系也不好,成绩滑坡较大,但是该学生性格开朗、重感情、遇事果敢。针对这些情况,我满腔热情地关心他、开导他,让他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温暖,以免产生感情对立,同时我与美术老师商量,特意安排他当美术课代表,在平时的班会上我也及时表扬他的优点,让他感到与班里同学是一样的,此后,他渐渐地变得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也一点一点在进步。
因此,我觉得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非常重要,假如班主任不懂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而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重视,那么思想教育工作必然收效甚微。
二、掌握心理卫生知识,矫治学生的心病
我班的杨同学因父母亲的关系不好,由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打工挣钱维持生活,家里条件困难。同学们知道这些情况后,有的暗地里议论他,甚至不与他交往,所以他常闹情绪,读书迟到,作业拖欠,殴打同学,经常违纪,于是我和他的爸妈主动交流、沟通,了解他情绪低落的原因,之后我就主动亲近他、关心他、开导他、帮助他,并严厉地批评那些对他说三道四的人。同时在班会课也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同学能亲近他、关心他,使他慢慢地恢复了信心,勇于同生活挑战。现在他在班级里的违纪情况越来越少,也开始认真上课和学习了。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但往往生理要比心理发展快。分析原因: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为学生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够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评价也比较浅薄。其次,从社会方面来说,现在的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之部分学生在学校与同学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沟通,让部分同学常常感觉不到被认同,因而缺乏一个比较宽松、比较和谐的学习环境。
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仔细地、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调节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恢复自我,树立自信,从而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洞察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同的学习动机
我班的王同学每周日来校上学总是无精打采,作业也常常拖欠,成绩一再退步,我想告诉其父母,他就苦苦地求我别告诉,我问为什么不告诉时,他说:“要是告诉我父母,我回家一定会被他们打的,因为我的父母关系不和,我每次考得不好,他们就拿我出气。”我听完后觉得该同学之所以学习越来越差,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所以,我找到其父母,和他们认真地做了一次交流,向他们反映该孩子的一些情况以及心里所想,希望他们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现在其父母的观念有所改变,而王同学的学习情况也有所进步。
作为班主任,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洞察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四、开设“悄悄话信箱”,当学生的知心人
篇3
一切似乎在瞬间,转眼之间半月就已过去。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逐渐从容,到最后的不舍,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县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农村“国培计划”的短期培训,感谢阜阳师范学院师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半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9例HCV感染者检测抗-HCV、HCV RNA和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结果219例HCV感染患者中,抗-HCV和HCV RNA同时阳性者占67.6%(148/219),抗-HCV阳性而HCV RNA阴性者占30.6%(67/219),抗-HCV阴性而HCV RNA阳性者占1.8%(4/219)。ALT和(或)TBiL均异常的HCV患者HCV RNA阳性率78.4%(116/148)较ALT和TBiL均正常者的54.9%(39/71)升高(P
关键词 丙型肝炎;RNA病毒;抗体;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嗜肝性病毒,HCV感染的患者起病和临床症状及不典型,以亚临床感染为多见,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抗-HCV与HCV RNA之间的关系,以及HCV感染后,临床生化指标的改变与血清病毒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219例HCV感染患者中,男178例,女41例,年龄21~74岁,有明确输血史者75例。其中慢性肝炎(CH)151例,肝硬化(LC)59例,肝癌(HCC)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和肝病学分会2000年9月西安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2 检测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80℃保存,检测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盒由ROCHE公司提供,仪器为ROCHE公司P800全自动生化仪:抗HCV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提供;HCV RNA采用RT-PCR体外扩增法,试剂盒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仪器为ROCHE公司Lightcycler480型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仪。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219例HCV感染患者中各临床类型的抗-HCV和HCV RNA的检测结果 见表1。
LC+HCC组HCV RNA阳转率82.4%(56/68)较CH组的63.6%(96/151)升高(P
2.2 HCV RNA与TBiL和ALT的关系 219例中的71例TBiL和ALT均正常者(TBiL为1.7~19μmol/L,ALT为0~40.00U/L)39例(54.9%)HCV-RNA阳性;148例TBiL和(或)ALT异常者中116例(78.4%)HCV-RNA阳性,后者阳性率高于前者(P
3 讨论
目前用于诊断HCV感染的主要指标为抗-HCV和HCV RNA。抗HCV是HCV感染与既往感染的间接指标,HCV感染后到抗体转阳一般有一个较长的窗口期,平均为70d,约1%~3%的患者抗-HCV可持续阴性。HCV RNA是HC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在感染HCV1~2周内,血清中即可检测到HCV RNA,但HCV RNA在达到峰值或重新出现前数天或数周内偶尔也可能检测不到。本研究结果表明,抗HCV的测定不能作为HCV现诊感染的确诊依据,不能检出所有HCV携带者,也不能完全代表感染者对HCV的抗体应答,在检测抗-HCV的同时,应检测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HCV RNA,以提高HCV的检出率。LC+HCC组和cH组的HCV RNA检测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慢性肝炎向重症肝炎转化的感染者中,HCV RNA阳性率升高。
篇5
关键词:个案管理 健康保险 理赔
一、健康保险理赔中实施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健康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理赔人员必须根据特定的保险对象和索赔事件来开展赔付工作。例如伤病收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不能正常工作而给予的收入补偿,当保险人康复或返回到工作岗位时将停止给付。这类健康保险的赔付与疾病持续的长短以及投保人重新投入工作的意愿密切相关。而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被保险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其中既有与保险动机无关的主观状态,如被保险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又有与保险动机相关的心态,如投保人为了取得保险赔付情愿一直处于疾病状态,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收入损失的一种长期补偿,使其实际收入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
因此,在种种心态的趋势下,投保人隐瞒病情康复进展,或者不积极参加治疗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外界因素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如使投保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培训效率低下,或者投保人不及时向保险公司披露他们已经重返工作岗位或不同的工作的信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索赔者全面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本着给付应该的赔偿,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的理赔原则,针对具体索赔事件进行个案管理,将是健康保险理赔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个案管理的实施过程
保险理赔管理自疾病或索赔发生时即开始介入,直到被保险人康复或重返工作岗位为止。个案管理是对传统理赔服务的拓展,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解投保人的期望,防止投保人逆选择的发生,并预防导致长期索赔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出现;帮助索赔者制定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需要对索赔者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等内容。保险公司本着赔付所有真实的索赔的原则,一旦完成对所有必要的资料的评估,就会按时支付保险金,同时也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止不诚实的或欺诈性的索赔。根据健康保险的特点,个案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及评估
这是实施个案管理的资料收集阶段,在此阶段理赔人员要查验与索赔同时提供的资料,并将其与申请者的核保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与保险公司的医疗顾问小组或医生进行初步讨论,对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康复所需的大约时间等与理赔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客户的疾病情况、药物治疗详情、疾病病史、专科医生医疗报告及检查结果、职业、具体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生活安排、法律问题和将来的工作计划,等等。理赔专业人员在获取了上述详细资料后,就可以根据索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报告中包括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索赔概况、可能的索赔原因以及预期的赔付风险等内容。
理赔人员在获得与索赔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时,要注意加强双向沟通。一方面理赔人员要获取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要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赔人员也应当阐明保险公司责任,使客户明确理赔程序,增进与客户的协作,起到客户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时效,应该在客户提交索赔申请后能尽早与客户接触,尽快建立起一个同客户相互协作的关系,以帮助客户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二)制定个案行动计划
由于个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协作,涉及到医疗康复机构、索赔者个人、索赔者的雇主、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等各相关方面。因此要试图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使相关方都参与到个案管理中,则需要一个充分具体的个案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与医疗机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商议下共同制定的,其中可以包括治疗计划、自我锻炼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当投保人不再适合原来的工种时尤为重要)等。在个案计划执行的同时,还要有紧密的时间管理,记录索赔者的复查资料,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考察个案管理是否起到了实效,并根据客户的病情和风险水平对个案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客户承担起对计划完成的责任,积极配合,尽快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三)寻求资源与协作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个案管理下,理赔人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他对索赔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确定保险赔付上,还有许多与降低赔付水平有关的关联服务。在提供诸如治疗建议、康复计划、职业指导的服务时,往往还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协助。例如同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向医生提供关于公司理赔管理方式方法的资料;又比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从心理上对索赔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引导。
此外,理赔部门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如人员、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核保人员进行理赔管理模式的介绍,使他们详细了解公司的理赔管理理念。将个案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保险的销售阶段,使其作为营销人员的工具,同时也让客户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公司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个案管理的条件
要营造新的理赔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中推行个案管理,还需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保险公司要从公司制度上对理赔规程进行新的概括,对个案管理的积极效应进行肯定。并通过收集个案管理的具体资料,逐步建立个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险公司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准备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要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赔员的交流技巧和面谈技能,比如如何采用积极聆听、沉思倾听等技术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以及进行解决冲突、处理悲痛和伤亡、对峙和谈判情景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常性地组织理赔人员的相互讨论,来交流个案管理的心得。
篇6
美国是世界上医疗卫生费用最高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和私人部 门从管理和竞争的理念出发,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不断上涨的健康照顾费用。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还产生了一些严重后果。费用控制仍将是今后美国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医疗改革/费用控制/影响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工作重点是让美国人获得体面的健康照顾(health care)的话,70年代以后的重心则转移到对付不断上扬的健康照顾费用。美国为什么要控制医疗卫生费用?联邦和州政府以及私人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控制健康照顾费用?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影响如何?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 为什么要控制医疗卫生费用
首先,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但美国却是世界上医疗卫生开支最大的国家。1998年,医疗卫生费用高达11491亿美元
Katharine Levit, et al., “Heath Spending in 1998: Signals of Change,”Health
Affairs (Jan./Feb., 2000), p.125.,人均4270美元,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3个成员国的平均数(2000美元)高出一倍多,比居第二位的欧洲福利国家瑞士高近一倍(瑞士的人均健康照顾开支为2740美元)。同年,美国医疗卫生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14%,比经合组织的平均值高6个百分点Gerard F. Anderson, et al.,“Health Spending and Outcomes: Treads in OECD Countries, 1960-1998,” Health Affairs (may/June, 2000), p.151. 。健康照顾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7,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健康照顾开支的上升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庞大的卫生保健开支并没有给美国带来令人满意的健康产出。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都排在经合组织的下半区,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只是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善。这一状况令大多数美国人耿耿于怀。
其次,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下表显示的是近40年来美国卫生费用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医疗卫生费用的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
美国的卫生费用(NHE)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变化情况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Public Health Service, Health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Health, United States, 2000.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1: 322.
1. 近40年来,医疗卫生费用持续增长。如表1所示,医疗卫生费用从1960年的269亿增至1970年的732亿和1980年的2473亿。1996年,医疗卫生费用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351亿元。1998年又增至11491亿元。
2. 增长速度先快后慢。1990年以前基本上保持2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90年代以后降至1位数,而且连续走低,至1996年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低点4.6%,1997年和1998年虽然有所反弹,但也只有4.7%和5.6%。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一系列费用控制措施的作用,健康照顾费用的增长几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步,在一些年份(如1996、1997年)甚至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而费用控制问题在当今美国并没有像70、80年代那么紧迫。
3. 健康照顾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30多年的加速增长之后,在最近几年才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1960年,全国健康照顾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6%,1993年,该项指标达到了14%,增长了一倍多。此后,健康照顾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3%至14%之间Cathy A. Cowan, et al., “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s, 1998,”
HealthCare Financing Review (Winter 1999), p.167.。因而,健康照顾支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举足轻重。费用控制仍然是美国健康照顾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医疗卫生费用的合理增长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钱和资源被用于健康照顾,以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国民的生命质量。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费用远远高于欠发达国家。1994年,人均年收入在85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的卫生费用占全球总费用的86%,而他们的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6%,生病时间也只占世界总生病时间的7%。因此,医疗卫生费用的水平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人估计,人均卫生费用的变化80%取决于人均收入的变化John K. Iglehart, “The American Health Care System: Expenditur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n. 7, 1999), p.72. 。但是,由于健康照顾制度、医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的刚性,使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医疗卫生费用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欧美福利国家的一大“心病”。在美国学者看来,美国的情况似乎最为严重。1997年,美国的人均卫生费用已超过人均收入所能接受的费用水平1000美元Ibid.。
最后,政府和私人部门对费用状况均不满意。
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部门是健康照顾资金的三个来源。1998年,政府和私人部门支付的费用份额分别是45.5%和54.5%。政府承担的费用份额不断增长是近十年来美国健康照顾费用变化的一大趋势。从1988年到1997年,政府的费用份额从40.4%增加到了46.2%,在连续十年的增长后,1998年才略有下降Katharine Levit, et al., “Heath Spending in 1998: Signals of change,” p.129。其中,联邦政府是健康照顾服务的最大买主,1997年,它承担了全国33.6%的医疗卫生费用根据Bradley R. Braden, et al., “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s, 1997,” Health Care Financing Review (Fall 1998), Table 6 计算。,这项开支占用了相当数量的联邦预算,而且只能通过税收的方式实现,因此它所面临的费用压力和税收压力是非常大的。联邦政府要求控制健康照顾费用的愿望非常强烈David Mechanic,“Some Dilemmas in Health Care Policy,”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 Health and Society (Sping 1998), pp.2-3. 。
60-70年代以来,随着州和地方政府在卫生保健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所承担的医疗卫生费用也越来越多。到80年代初,费用控制问题成为州和地方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一时期医院费用的上升导致各州医疗援助(Medicaid)支出的急剧增长。同时,由于全国性的经济衰退,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联邦政府也大幅削减对州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拨款。费用和收益的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州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控制费用。
作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购买者之一,私人部门对费用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因为,自80年代以来,医疗开支的急剧上涨对他们的利润产生了消极影响。特别是近几年,在健康照顾总支出以及大多数分项支出持续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处方药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势头。1995年比1994年增长10.6%,1996年增长12.9%,1997年又增长14%,1998年更是达到了154%的增幅Cathy A. Cowan, et al., “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s, 1998,” p.185. 处方药费用的上涨导致保费的提高,从而拉动个人卫生费用的上升。私人健康保险的支出自1990年以来首次成为私人资金增长的主要部分Katharine Levit, et al., “Heath Spending in 1998: Signals of change,” p.130。随着费用意识的增强,私人部门也积极寻找对策,控制医疗费用。
如果说在美国,决策者、医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消费者和购买者之间有什么一致意见的话,那就是健康照顾花费太多。有关各方对这种状况都不满意。关于医疗卫生政策争论的焦点也从“应不应该控制费用”转移到“如何控制费用”Kevin Grumbach and Thomas Bodenheimer,“Reins or Fences: A Physician’s View of Cost Containment,” Health Affairs(Winter 1990), p.120. 。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开支的问题,整个健康照顾领域都面临着严重的费用问题。
二 控制费用的理念和措施
如何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卫生费用?长期以来,政治家、学者、医务人员以及公众一直争论不休,意见分歧很大。但主要的方法或战略有两种,一种是依靠政府管理来控制费用;另一种是依靠市场竞争来控制费用。
1.管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假定(assumptions)Kant Patel and Mark E.
Rushefsky, Health Care Politics and Policy in America (Armonk: M.E. Sharpe, Inc.,
1999), pp.164-165. :
第一,同其他产业的市场一样,健康照顾市场有许多缺陷,即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主要包括由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平等和第三方付费制度(保险制度)对医疗费用的掩饰作用,导致了花费过多,效率低下以及劳动力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第二,同其他经济市场相比,健康照顾市场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同提供者以及医疗产品之间的独特关系上。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控制着供求双方,他们既是病人的购买顾问,即对病人所需要的服务提供建议,同时又是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医生没有接受费用方面的专门训练,不会从费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他们的行为对费用的影响很大,他们不仅影响单个病人的费用决定,而且影响整个机构费用的增长和膨胀。另外,以私人健康保险和政府支出为基础的第三方付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病人和医疗机构对费用的重视程度。
第三,公共管理有三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政治责任、公众参与和公众获取信息。公共管理的过程就是实现这三种价值的过程Stephen M. Weiner, “On Public Values and
Private Regulation: Some Reflections on Cost Containment Strategies,”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 Health and Society (Spring 1981), p.278.,它们都有助于控制医疗卫生费用。
2.竞争的方法
提出这种方法最主要的理由是,政府按需求平等的原则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是一种没有效率的做法,是导致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健康照顾市场中的刺激和竞争机制可以有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针对第三方付费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对真正费用的掩饰作用,一些市场改革者要求改变以往的市场刺激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真正有费用影响的多种选择,以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促进市场竞争,控制医疗卫生费用Alain C. Enthoven,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place: Health Care in the 1980s,” James R. Gay and
Barbara J.S. Jacobs, eds.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place: Health Care in the1980s
(New York, Spectrum Publication, 1982), pp.18-19.。一些主张完全竞争的人,基于个人创造性和选择自由的社会价值以及大企业、大政府的危害性,认为竞争能提升效率,促进革新。他们鼓励分权和多元化,并且认为充满竞争的市场比没有竞争的市场更稳定,因为它能按照市场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当然,这并不是说竞争的市场就不需要管理,相反,适当的监督和干预能保证竞争的公平和公开,他们认为实施反垄断法是保证公平竞争最有效而干预最少的办法Michael R. Pollard, “The Essential Role of Antitrust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for Health Services,”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 Health and Society (Spring 1981), p.263.。
尽管管理的方法和市场竞争的方法在理论上针锋相对,但两者并非格格不入。相反,一些人认为最理想的费用控制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他们认为,市场强调的是刺激,管理强调的是指导和认可。一种管理方法要想实现既定目标,如果仅仅依靠法令,逆市场的潮流而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今后的任务是,在强调管理战略的同时,要加强刺激、竞争和选择,并力图避免管理健康照顾这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时所形成的刚性。他们还认为,市场力量的削弱是不可避免的,纯粹的健康照顾市场是不存在的,因此,管理作为次好(second best)的选择也是不可避免的。健康照顾管理不仅要控制健康照顾系统的产出,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影响医院和医生的刺激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取得预期效果Stuart H. Altman, and Sanford L. Weiner,
“Regulation as a second best,” Competit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d. Warren Greenberg, Germantown, Maryland: Aspen Systems Co., 1978),
p.339. 。支持竞争战略的人将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的方法称作“有管理的竞争”(managed competition)。
基于管理和竞争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部门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力图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卫生费用。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费用控制措施。
1.费用管理计划
虽然联邦政府在费用控制方面走的是中间路线,费用控制措施既有管理型的,也有竞争型的,但总的来看,联邦政府偏重于管理的方法。对健康照顾费用的管理和监督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设施和服务管理、效用管理以及费率和收益管理。以这三种管理方式为取向,联邦政府在不同时期推出了三种费用管理计划:需求证明计划(certificateofneed)、专业标准评估组织计划(Professional Standards Review Organization)和预期支付制度(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
所谓需求证明计划(CON),就是要求医院在证明有“社会需求”并获得费用额度的批准后,才能扩建医疗设施、增加医疗设备、扩展医疗服务,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投资。同时,该计划还规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除非确实有新的需求,才允许新的行医者进入健康照顾市场。
所谓专业标准评估组织计划(PSRO),就是建立地方性的同行评议组织,负责评估和监督参加健康照顾和医疗援助计划的病人所接受的医疗服务,决定这些服务的必要性、专业质量和传递方式,以消除不必要的治疗和机构服务,减少联邦的医疗卫生开支。
但是,事实表明,需求证明计划和专业标准评估组织计划无论是对医院的费用还是对整个医疗卫生费用,影响都不是很大,基本上没有起到控制费用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打破医生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医疗卫生领域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得管理机构被管理对象“俘虏”,无法发挥管理的作用。
预期支付制度(PPS)是一种价格管理措施。它首先将病人按诊断结果进行分类,即所谓的 “与诊断有关的分组”(Diagnostic Related Groups),一共分成468类。然后,规定每一类病人及其疾病的治疗费率。最后,按这些预先设定的付费标准对医院进行补偿。
与需求证明计划和专业标准评估组织计划相比,预期支付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控制费用的激励机制。由于补偿率是一定的,如果医院能够改变治疗方法,或者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治疗成本,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反之,如果医院的费用超过了预定的补偿率,它就会亏本。因此,预期支付制度激励、同时也迫使医院更多地考虑费用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效率、控制费用的目的。预期支付制度改事后补偿为预先支付,是医疗照顾(Medicare)开办以来最大的一个变化Bruce C. Vladeck, “Comment on
Hospital Reimbursement under Medicare,”MMFQ / Health and Society(Spring 1984), p.269. ,有学者称其为美国卫生保健经济学的一场革命D. A. Dolnec, and C. J. Dougherty, “DRGs: The Counterrevolution in FinancingHealth Care,” 转引自Kant Patel and Mark E. Rushefsky, Health Care Politics and Policy in America, p.176. 。
由于住院人数的减少和住院时间的缩短,医院费用的增长较PPS实施以前明显变缓。尽管如此,全国的医疗卫生费用仍然持续上涨,主要是因为医疗方将注意力转移到卫生保健的其他领域,如提高门诊病人和家庭护理服务的收费。
2. 有管理的照顾计划:健康维持组织和优先提供者组织计划作为一种竞争性的预付式医疗保障模式,健康维持组织(HMO)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控制费用:
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刺激医疗机构重组,打通从昂贵的住院治疗到相对低廉的门诊服务等各种医疗卫生服务,使其融为一体;第二,在传统的卫生保健传递系统中引入竞争,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在不同的健康维持组织之间选取最优价格。
健康维持组织的基本做法是,事先收取一定的费用(人头费),然后向注册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在激励控制费用的机制方面,健康维持组织与预期支付制度有相同的地方,即医疗服务越经济,医疗机构的收益就越多,从而刺激医疗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浪费,提高效率。医疗机构的成本降低了,其“保费”也将随之走低,这样,健康维持组织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增强了。
所谓优先提供者组织(PPO),也是一种健康保险计划,旨在限制医疗保险受益者的医疗选择。它通过硬性规定或经济刺激,让受益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选定一般以价格为基础。那些费用较低或预期服务较少的医生或医院常常是挑选的对象。另外,医疗机构还被要求接受效用评估,改变治疗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有些优先提供者组织还让提供基本治疗的医生扮演“看门人”(gatekeepers)的角色,受益者要想接受专科治疗,必须得到他们的同意。
像健康维持组织和优先提供者组织这样的预付式集体从业计划(prepaid group practice plans),除了市场竞争和经济刺激促使其降低费用外,为了杜绝不必要或多余的治疗,还需要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和监督,这一控制费用的理念就是所谓的有管理的照顾。
同传统的医疗实践相比,根本的不同是,有管理的照顾多了一个管理者,用于监督和控制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易。
一般来讲,有管理的照顾有5种控制费用的方法。第一种是支付限制(payment limits)。例如,联邦政府按照“与诊断有关的分组”的标准补偿医疗机构用于医疗照顾计划的费用。第二种是医疗服务的预先授权(preauthorization)。比如,对病人进行外科手术,事先必须征求管理者的意见。第三种是让提供基本治疗的医生充当“看门人”,控制病人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第四种是“降低技能”(deskilling),让训练不够的医务人员提供某种服务。比如,让护士在医生之前接诊病人。第五种是以经济手段刺激医生减少服务的使用。有人认为有管理的照顾实际上是配给制(rationing)的代名词Allen Buchanan,
“Managed Care: Rationing without Justice, but not Unjustly,”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No.4, 1998, p.619. 。
以健康维持组织和优先提供者组织为代表的有管理的照顾计划,在政府和雇主的支持下急剧发展。据统计,1995年,美国有571个健康维持组织,5800万注册人口;优先提供者组织有1036个和近5000万注册人口。这样,共有1亿多美国人注册参加了有管理的照顾计划 “Facts about Managed Care,”
, 转引自Kant Patel, and Mark E. Rushefsky, Health Care Politics and Policy in America, p.188. 。
但是,有管理的照顾计划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近年来,该计划在理论界引起了激烈争论,消费者的反应也非常激烈。大量的报告显示,消费者对有管理的照顾计划的满意程度不及付费医疗服务(feeforservice)计划,主要是有管理的照顾计划管得太死,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的质量。医疗方也不满意有管理的照顾计划,因为它妨碍了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自由,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同保险方的管理者就他们的治疗方案争论不休,治疗过程俨然是以费用为前提。即使有管理的照顾计划确实能够节省一部分费用,它们也几乎被管理成本和拓展网络的成本抵消殆尽,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有管理的照顾计划的费用控制效果。当然,人口老龄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有管理的照顾计划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有管理的照顾计划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治疗,但是,人口老龄化和新技术的采用却使必需的治疗数量越来越多,使该计划发挥作用的空间随之越来越小,因而,虽然有管理的照顾作为一种主要的费用控制措施运转了20年,但它对总的医疗卫生费用影响不大。
由于保费的年年增长,雇主对有管理的照顾也越来越不满意。凭借多年来跟医疗保险计划打交道的经验,日益老练起来的雇主们开始直接参与医疗保险计划的管理。总之,有管理的照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 费用控制的效果及社会影响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众多的费用控制措施中,真正能有效控制医疗卫生费用的办法其实并不多,特别是一些管理的办法,效果都不是太好,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取而代之。有人认为,阻碍美国真正有效地控制费用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政治共识。在美国,无论是健康保险计划,还是费用控制措施,都是支离破碎的,各自为政。由于利益集团的影响,这种混合型的财政和支付制度在美国的健康照顾领域已是根深蒂固,而且还将继续维持下去。在这种前提下,最有效的费用控制战略就是设法在公共和私人支付者之间就支付政策达成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融合。这也是美国长期以来最重要的教训Karen Davis, et al., Health Care Cost Containmen(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pp. 219-220. 。但是,不管怎样,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才使美国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变缓当然,费用增长率的下降还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这些措施实施之时,正是美国医疗行业膨胀之际,因此,费用并没有因为这些措施的实行而下降,反而猛涨。进入90年代以后,医疗市场和医疗制度逐渐成熟和稳定,费用的增长也开始放缓。。尽管在总量上仍然持续增长,但90年代以来的增长率已降至一位数,特别是90年代末连续几年低增长。
美国采取措施控制医疗卫生费用的历史已有几十年,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费用控制仍将是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首要目标是有效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其次才是费用问题。前者是社会目标,后者是经济目标。一个高效率的医疗保障体系应是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即以较低的费用来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美国人真正关心的不是居高不下的费用,而是花了这么多钱却没有得到理想的产出,也就是医疗制度的效率问题。费用控制措施也许在短时间内能够降低费用,但对社会目标所造成的长期影响却不能不考虑。如果以牺牲社会目标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目标,这种替代显然是不可取的。
首先,费用控制措施最直接的社会影响就是穷人和未保险人士就医机会的减少。医疗照顾和医疗援助是政府资助的两个公共健康保险计划,也是政府最大的健康照顾支出。政府的费用控制措施首当其冲就是减少医疗照顾和医疗援助的开支。医疗照顾和医疗援助预算的削减和严格的医院支付政策的实行,使一部分穷人和老年人被“挤出”了健康照顾系统,或者所需要的服务被推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费用控制措施,特别是医疗援助方面的费用控制措施,减少了穷人所接受的健康照顾服务Karen Davis, et al., Health Care Cost Containment, p.224.。而且,由于医疗援助和雇主健康保险计划的削减,导致了无保险人士的增加。据最近的统计,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4300万之多。这些人一旦生病,处境就相当不妙了。因为美国不像其他工业化国家,它没有全民医疗保险计划,因而不能保证向所有公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健康照顾,对没有健康保险的穷人和其他人士而言,他们只能接受无偿的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一些教学医院每年都要提供大量的免费医疗。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费用控制措施,使医院的慈善动机让位于商业取向,慈善医疗大大减少。没有医疗保险的穷人就像一块“热芋头”,被从一个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因此,在美国,没有真正建立起由充分的医疗保险、发达的公立医院和诊所网络以及慈善医疗所编织的安全网,以保证每个公民能够接受所需要的健康照顾。
其次,费用控制措施对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以及医学教育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健康维持组织和优先提供者组织的增长,使病人远离收费昂贵的教学医院,由此会影响教学医院的收益。医疗照顾预期支付制度的增长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医学教学和研究的处境将十分不利,除非能找到其他的资源来支持它们。据布什政府公布的最新医疗改革计划,将削减医疗照顾开支,但要增加对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投资The New York Times, 4/5/2001.,这说明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再次,费用控制措施将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大多数费用控制措施都是针对健康照顾制度的低效和浪费而设计的。一旦这些因素被确定和基本消除后,很难乐观地认为,未来医疗卫生费用的节约不是来自质量的下降。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已很难对医疗卫生费用产生大的影响William B. Schwartz, and Daniel N. Mendelson, “Eliminating Waste and Inefficiency Can Do Little to Contain Costs,”Health Affairs(Spring 1994), p.225. 。因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消除费用控制的不利影响有重要意义。
最后,联邦和州政府的预算压力将会拉大公共健康保险的病人和私人健康保险的病人之间支付率的差距,从而影响社会弱势群体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和质量,并且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越来越难。
篇7
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促进系统的结构持续稳定,系统功能持续高效发挥。实际上,系统管理是一个PCDS 循环(Plan,Do,Check,Study),即通过人为干扰,促进系统持续保持健康,见图1。
的运行过程基础之上,运用现有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手段,按照系统的发展规律,对当地系统实施有效的干扰,使得系统保持持续健康,并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服务人类社会。显然,系统管理的重点就是系统的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system health)具有三个要点:一是系统必须具有和谐、稳定的组织结构;二是系统能够持续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三是系统必须安全可靠,不会对系统自身产生危害(自害),同时也不会对别的系统产生危害。
系统健康管理(system health management,SHM),就是根据系统监测结果,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据此对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系统结构持续稳定与功能持续高效输出[8-18] 。
2 系统承载力
系统承载力(capacity,carrying capacity),又叫做系统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对外输出服务的最大能力,见图2。当系统承载力超载时,表现为以下3种状态:
稳定型状态:系统处在一定阈值之内,在特定承载力K 值附近(阈值内)振动,这时的系统就处在稳定型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系统,对于在阈值之内的超载,系统能够很快恢复到K值附近。
衰落型状态:当系统超载突破上述阈值,对系统造成的破坏不能恢复到上述承载力K 值,但还未对系统造成完全破坏,系统还能够恢复部分组织结构或功能,尚能运转,这时的系统就处在衰落型状态,此时系统的承载力只能恢复到较低水平。
崩溃型状态:如果严重超载,造成系统丧失全部的恢复能力,系统就会崩溃,这时系统就处在崩溃型状态。
系统承载力分析源于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人口理论,最初为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
从上式可以看出,系统的规模数量标志值Nt受到系统承载力K和系统增长率r、系统初始规模数量标志值N0制约。由此可以看出,系统承载力受到较多的来自于自身的,以及来自于环境的因子影响,系统承载力分析,要将系统所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整体结构、功能与过程等因子,纳入到分析过程。随着现代计算技术和监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承载力可以采用系统建模仿真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系统承载力分析。
3 林业企业健康评价
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是基于林业企业承载力分析基础之上。一个完整的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五个阶段。常用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方法包括,系统承载力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回归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
4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是系统健康管理轮在林业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是运用系统健康理论,以实现林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具体的林业企业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
4.1系统管理的方式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常采用的系统管理方式是适应性管理。适应性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林业企业有限的监测信息和林业企业管理过程的不完整理解,对林业企业不确定的过程进行灵活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制定适应性管理计划时,需要对林业企业的运行状况,即林业企业健康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并在充分听取专家、一线职工意见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管理计划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使得职工充分理解适应性管理计划,并主动支持计划的实施。
4.2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林业企业管理目标;企业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明确林业企业管理时空边界,构建林业企业组织结构;制定林业企业管理原则;制定不同时间尺度林业企业管理计划;明确林业企业各成员职责分工与合作关系;管理过程监测,有必要时组织第三方专家对管理过程与成效进行评估。
4.3林业企业管理智能化
林业企业管理的对象是林业企业,作为系统健康管理的管理对象,其影响管理的内部因子与环境因子、系统健康指标、管理目标因子指标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转换成数量化指标。随着应用数学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这些数量化的因子指标,可以建立多因子、多目标与智能化的林业企业管理智能系统,实现林业企业健康状况、管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及管理成效的精准评估,以提高林业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基于减商化提高财政投入效率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 年11 月16 日)[2017 年4 月3 日].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2]张国庆.小康社会建设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 年11 月16 日)[2017 年4 月3 日].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3]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 年3 月27日)[2017 年4 月3 日],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4]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
[5]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
[6]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
[7]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8]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1).
[9]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
[10]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09).
[11]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1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 版)2003,3(04):79-83.
[13]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Z1):110-113.
[14]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
[15]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 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
[16]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
[17]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
篇8
重庆博仁堂中医健康管理中心高级健康管理师汤大铁指出,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即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到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和人们的遗传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医疗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高度的相关性。其间变化的过程多也不易察觉。但是,这个过程,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是可以人为进行干预的。这就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
所谓健康管理,就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个人健康档案,便是健康管理的方式和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措施,可以评估自己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篇9
不堪重负,催生员工医疗福利创新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和企业或个人出资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构成。在全球的主要经济实体之中,美国的医疗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医疗支出达到一万六千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714美元,而印度和中国仅为96美元和62美元。
在美国,员工的医疗福利主要由雇主提供团体医疗保险,但雇员也通常需承担一部份保费。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医疗技术进步、新药品的研发成功和使用等原因,员工医疗福利成本不断攀升,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薪资平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美世的《2007年美国雇主资助的员工医疗计划调研报告》显示,在2001~2003年中,美国每年员工人均医疗成本呈现惊人的双位数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美国的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来控制医疗成本,员工人均医疗成本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逐渐回落并稳定在年增长6%的水平。
纵观近年来美国企业在控制医疗成本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成本转移策略、消费者导向策略和员工健康管理策略。
成本转移策略是指企业在设计团体医疗福利计划时,通过让员工分摊一部分成本,或要求员工在每次就诊时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金额的医疗费用,或设置全年免赔额的方式,将员工医疗福利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种方式见效最快,并对员工医疗成本增长放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消费者导向策略是指企业在团体医疗福利计划的设计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自,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员工做出如何使用其医疗福利的决定,以及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做一名精明的医疗消费者,从而达到医疗计划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消费者导向医疗计划(Consumer-Directed Health Plan,简称CDHP)”可谓是消费者导向策略的代表。许多大型美国企业允许员工选择参与传统的员工医疗福利计划,包括“优先供应商组织计划(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简称PPO)”和“健康维护组织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简称HMO)”,或者参与新兴的“CDHP”。典型的CDHP是一个高免赔额医疗计划和一个雇主资助的“医疗报销账户(Health Reimbursement Account,简称HRA)”或“医疗储蓄账户(Health Saving Account,简称HRA)”相结合的计划。未使用的医疗福利资金可以累积到未来年度用于医疗费用开支,这样可以鼓励计划的参与者明智地使用累积的资金。如果员工使用该计划报销医疗费用,那么他需要承担一个较高的全年免赔额;如果他使用计划允许的预防保健服务,如年度体检、打疫苗、儿童保健等,则不适用免赔额。这样的计划设计鼓励员工采取更多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未来因疾病导致高额医疗支出的机率。如果选择“医疗储蓄账户”,存入账户里的资金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可用于支付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
虽然消费者导向策略操作起来比成本转移策略复杂得多,但美世的调研显示,许多企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美世2007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美国大型企业(指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的CDHP的成本比PPO和HMO低得多。CDHP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5903美元,而PPO和HMO分别是7429和7486美元。虽然CDHP和PPO相比最明显的成本差异原因是CDHP免赔额较高,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年免赔额在1000美元以上的PPO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6944美元,仍高出CDHP许多。
除了消费者导向策略以外,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可谓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流行的员工医疗福利成本管控手段。许多企业都相信员工健康管理策略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员工健康状况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80%的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未雨绸缪,推行员工整体健康管理
有别于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体健康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只考虑在员工发生意外或疾病时为员工全部或部分承担医疗费用,而整体员工健康管理考虑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通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员工保持他的健康状态,规避健康风险;帮助已经存在一定健康风险的员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他们的健康风险,延缓或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员工通过合适的医疗和护理,减轻疾病症状,降低他们的缺勤率和医疗费用开支。
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大型企业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员工健康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简称“HRA”)
有56%参与调研的大型企业提供的健康风险评估计划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基础。它提供给企业关于员工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设计一些目标行为方式变革计划,如戒烟计划、减肥计划等,这些信息也可以应用于疾病管理和个案管理。当健康风险评估被个人重视时,它常常能有效地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乎三分之一的大型企业和超过一半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相信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地协助员工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很严格的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法律,企业不会得到任何员工的个人健康信息,但是仍可通过评估企业整体的健康状况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
健康管理网站和护士咨询热线
企业会主动为员工提供信息,让员工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以及与医疗服务供应商有更好的沟通。78%的大型企业提供健康管理网站,76%的企业提供护士咨询热线。
疾病管理计划
疾病管理计划用于帮助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员工改善健康状况,减少住院或发生残疾的可能性。参加美世调研的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和86%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为一种或多种疾病提供疾病管理计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需要管理的疾病。
个案管理和临终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员工健康管理计划的常见组成部分。76%参加美世调研的企业为患有多种疾病或病患情况复杂的员工提供个案管理计划。42%的企业提供临终个案管理计划。
如果没有员工和其家庭的参与,健康管理计划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许多企业同时也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员工如果完成了一次健康评估、参与或完成了一个特定生活习惯改变计划,或参加了一个疾病管理计划,都可以获得奖励。
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55%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表示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来衡量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员工的缺勤成本。美世《2008年美国员工缺勤成本调研报告》显示,在美国由于员工缺勤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占工资成本的比例高达36%。由此可见,通过员工健康管理降低员工因疾病缺勤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极其重要。
因地制宜,中国企业如何起步
美国严峻的医疗福利现状催生了创新的员工医疗福利管理方法和实践。那么,这些创新的方法和实践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呢?
中国大部分企业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员工的平均年龄也比较年轻。但我们不可避免地能预见到,随着员工队伍的逐渐老龄化和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如何应对医疗福利成本上升、减少员工缺勤率、提高员工生产力这些挑战。有170多家企业参与的美世《2008年中国员工健康和福利现状调研报告》显示,88%的企业对员工现在和未来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5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推出新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在中国,美世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设计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员工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计划诊断
首先对相关数据,包括员工结构、健康状况、目前医疗福利的使用情况、因疾病导致的缺勤率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找出本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次,对本企业现行员工医疗福利和健康管理计划进行逐项评估,诊断这些计划或措施对于评估出来的本企业员工健康风险来说,是否有很好的针对性,是否存在缺陷或不足。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目标
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通常应围绕以下目标制订:健康状态保持――让身体健康的员工保持健康状态;健康风险管理 ――帮助存在健康风险的员工发现、消除和管理他们的健康风险;慢性疾病管理 ―― 为患病的员工提供援助,控制病情,避免恶化;人身伤害管理 ――帮助受伤的员工尽快痊愈,返回工作岗位;疾病缺勤管理 ―― 确保缺勤的合理性和必需性,尽量帮助员工缩短缺勤的时间。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
最后,针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员工设计一套整体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计划的有效性,最终达到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处于并保持健康的状态,帮助患病的员工提高出勤率和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措施
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对电力企业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为了确保电网设备能够健康和安全运行,则需要做好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合理组织和调配,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做好物资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严禁出现物资积压和浪费的现象,确保企业物资使用效率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对物资的实际需求。
1 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在电力企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可以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做到物资的优化配置,避免物资积压和浪费的现象发生,这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对电力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电力企业的物资流能并不是独立的,其与其他企业的物资流通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所以通过对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流通体系,加强电力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
2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2.1 落后的物资管理思路
企业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物资管理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需要企业生产的全方位来对企业物资计划的实用效用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在企业物资及时供应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但在当前部分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本着早晚都要用的思想大量的存储物资,这就导致物资储存成本较大,大量的资金被物资所占用,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而且在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虽然对物资成本较为重视,但对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的事前预测和计划较为忽视,这就达不到物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
2.2 物资管理手段缺乏现代化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专业较多,不仅需要各专业人员编制各种物资计划,而且为了有效的降低物资成本,还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同时在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对周边市场的资源条件和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调整,确保对物资成本的有效控制。在企业物资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计划、采购还是物资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要把好质量关,实现物资成本的控制。但在当前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中,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还无法在各个环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3 实施高效、合理的管理措施
3.1 深化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
物资计划管理作为企业物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标准化管理直接关系到物资管理各个业务环节运转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对物资全流程业务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前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物资采购和主数据体系都已实现了统一,这就使当前物资标准化管理成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在管理工作中具有统一的模式,这样在进行物资计划编制过程中则需要与信息化系统中的技术规范相对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物资需求的确定基本上通过对物资的描述及技术规范就可以实现。由于总公司具有驻的编制标准技术规范,所以在电力企业在进行需求计划编制时就不需要对技术规范进行重新编制,只需要对物料的具体信息进行选择和确定即可。这样就省去了较多的工作,有利于需求计划申报效率的提升,而且对于需求计划的准确率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确保了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
3.2 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很大一部分电力企业都应用ERP系统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这种信息化系统的庆用,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确保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企业整体优势的发挥,确保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在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物资计划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不仅涉及的专业较多,而且涉及的人员也较多,利用ERP信息系统做为技术支撑,有利于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全面覆盖,确保了物资及时准确的供应,而且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的需求,对管理方法进行了断调整,对ERP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优化,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相适应,促进企业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3.3 创新物资计划审查模式
3.3.1 日常实时审查。对于项目合规性、技术规范书规范性、ERP需求计划规范性等非专业内容的审查,作为物资计划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开展实时审查。这种审查模式通过对审查任务分解,明晰了审查工作职责,缓解了审查会中审查专家的压力,提高了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3.3.2 远程异地审查。对于专业较为单一、需求计划条目数量较少的批次计划,针对其特点,为提高审查效率,采取远程异地审查模式,即:物资业务人员直接将需求计划及技术规范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相关专业的审查专家,由审查专家在异地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与需求单位交换审查、修改意见。该种审查模式的优势在于审查效率高、操作成本低,但不适用于需求单位多、涉及专业广的批次计划审查。
3.3.3 交叉互助审查。该种审查模式一般适用于各地(市)级供电公司之间开展的需求计划审查工作。由于地(市)级供电公司开展需求计划审查工作的难点在于本单位专业专家资源不足,难以对所有专业的需求计划开展有效的专业审查,因此,专业专家资源优势互补的地(市)公司之间,开展取长补短式的互助审查,则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另一方面,交叉互助审查的持续开展,也有助于地(市)公司培养相对弱势专业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在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物资计划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龙头,其对提高企业物资供应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物资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当前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统一、集中、全面和刚性的原则,利用统一的申报平台,来对采购层级及批次计划管理进行强化,进一步对采购策略进行规范,确保物资计划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在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计划协同管控机制,对物资计划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掌握,从而降低企业物资成本,确保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对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少帝.电厂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集团经济研究,2011(3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