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表演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表演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欧美电影;语言;特征;表现;影响

谈及欧美电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欧美各国电影的不同发展类型和道路,还可以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美国电影以其商业性和视觉冲击力强为主要特征区别于欧洲类型电影,但是,每一个时间段的美国电影也有所不同,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下面我们就以欧美电影中的美国电影为主题试图分析欧美电影视听语言的特征表现和发展脉络,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进行品评。

电影体现的镜头语言与创新性表现

说到电影的视听语言,我们可以从影片的镜头运用得到一些启示。一些类型电影运用了不同的影视手法,例如蒙太奇表现、镜头的闪回、剪切等,这些有效的运用使影片添加了很多新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收益。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良药,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形式电影的运用,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在影片的主题表现和叙事结构上有了改变,在电影的造型手法与风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欧美电影不是孤立的,通过欧美国家之间电影界的交流吸收与借鉴,将英国的纪录电影、前苏联的蒙太奇语言以及法国的新浪潮运动都进行了交融,同时也都一定程度上被借鉴到美国电影之中。美国电影的叙事性也力求突出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格,影片的场景之间会有连带关系,这都要求影片的镜头要创造明确的空间,人物形象要居于首要位置,一般都会使用人物特写与超近景镜头去表现,欣赏者会始终随着导演的安排进行观看,有一定的单调性,不灵活。改革要尽量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虽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但是运用了实景拍摄的手法以及尽可能真实的拍摄环境会让观众增加可信感,愉悦心灵。此外,在镜头的使用、音响音效的处理和后期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使用了新的镜头语言,力求运用黑白彩色画面混搭、慢镜头处理等实现新的技巧,使影视画面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效果,还可以使观众摆脱平淡无奇的电影叙述,增强视觉冲击力,多种手法的结合使用还突出了影片的深层意义,或许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导演的个人烙印。在场景中,具体的打光会使用自然的光线,它挣脱了传统的室内营造光线照明,导演利用摄像机的灵活性去外景拍摄,如一些乡村街道、城市角落、高层顶端等。这样,不同的摄影构图和打光处理,使影片更具时代气息,自然感十足,也与传统拍摄手法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电影《逍遥骑士》取景就多在美国乡间宽阔的公路上,融合了自然景观,天空下的自然光线十分悠然,影片的画面里充斥的就是两个骑行人,他们的身影就是影片构图中的主体画面,但是自然景观和光线的照射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观众可以更好融入景观中去,去体验畅行户外的真实感受,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拍摄者的匠心独运。此外,还有一部影片可谓特点鲜明,《邦妮和克莱德》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电影拍摄套路与模式,不仅开头就是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将邦妮的脸部特征运用镜头推拉摇移进行深入刻画,配合影片的特色音乐,整部影片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也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特点。该片具有一定的写实性特征,打破了一些传统套路,尤其是美国式的影片模式,在同时期电影中出类拔萃。在光线的使用上,导演试图将一些场景烘托出一种朦胧美,采用了一些逆光和非正面拍摄的手法,突破了传统角度。这些典型的电影造型风格方面的突破,使欧美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或许不断的探索就是电影发展进步的真实来源。

电影的创新性表现一般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一些影片如《杀死比尔》等,采用了一些暴力美学的特征,不仅在场景、灯光、后期剪辑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还在理论层面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影片的新纪元。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导演,他们的扛鼎之作都具有暴力美学的特征,虽然他们影片的表现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都会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和魅力体现。暴力美学电影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吴宇森将中国式的武侠情怀和武术打斗融入其中,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则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后期技术使观众享受全新的视觉盛宴为出发点,特征明显。在演员的选择和动作特技上,也将暴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很多影片把打斗动作有效结合特技,例如我们熟悉的《黑客帝国》,该片配音与打斗可谓对动作片有了很大的突破,将科幻的色彩和暴力打斗融汇其中,使观众明知是虚幻环境中的动作打斗,也可以享受它,尤其是其中一些场景里维斯的射击场面成为该片的一个亮点,那种潇洒和酷感至今为人称道,该片也成了永恒的经典之作。暴力美学电影将传统善恶之间的争斗加入视觉盛宴中,观众不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委,有的也只不过戴着眼镜去享受,随着高清晰画面、3D和立体声音效的多重刺激,电影的娱乐意味更浓了。之前提到的影片《杀死比尔》就形成了一种意境,影片的很多暴力镜头就结合了日本漫画的形式,用浓烈的色彩盖过,或许是为了避免血腥的画面出现,与该类型相似的影片还有很多,如《狼牙》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此外,强烈的颜色对比、打斗场景双方人物衣着的强烈色彩反差也是如此,静中待动,动静结合,一触即发。与此相关的影片还有《英雄》《夜宴》等,虽说是内地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却是独到的。此外,欧美电影还有一种更现实的暴力美学电影,就是那种戏剧式的情节电影,该类电影冷酷,虽引人深思,却更为暴力而血腥。我们可以体会欧美暴力美学电影的可贵之处,但如今,电影在视觉上的刺激和对观众好奇心的满足都要有所限制,或许真正有意义的电影是可以令人回味的,而非一次性的。

欧美电影中的一些电影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在影片的创作中使用了快慢镜头、一系列动画表现等,不同种类组合产生了新的效果。犹如借鉴了德国电影《劳拉快跑》一样,美国影片《低俗小说》将很多影视片的经典段落加之变化搬上银屏,如此多的场景可谓独树一帜,随意性和漫无目的性的拼接就是该片的特点,这也都是它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或许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就是一种故事的叙述,逻辑性和顺序性较强。当今,刺激视觉的景观电影使传统意义的电影失去了市场,也可以说是视觉上的享受赶走了电影的叙事性,这种电影就是如今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如《黑客帝国》《绿巨人》《侏罗纪公园》等,虽说影片都反映了虚幻缥缈的幻想场景,加之动画特效和后期的大面积使用,电影的内容有很强的真实感,观众会被其吸引。此外,配合场景的特定音乐作用也很明显,那些在特定情节紧张刺激的音乐促进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紧张刺激的场景,起到了充实电影的作用。例如一些电影就大量使用了音乐,其中也有很多的转换。电影《棉花俱乐部》就利用了不同音乐穿插到不同的情境中,从舒缓的音乐配合打斗场面的前戏,到暴力场面开始时紧张强烈刺激的急促音乐响起,加之很多慢镜头也用了歌剧音乐,使整部影片单从配音来说就可圈可点,能够被后人借鉴。因此,我们谈到的欧美电影视听语言手法的运用满足了欣赏者视觉上和心理的满足感,或许更深层次是要满足观众的内在需求。

电影叙事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或许欧美电影的叙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人物的行为、主题思想和叙事层次上都很固定,加之影片故事的一些情节,整部影片完整而全面,结局也显而易见,能够是大团圆式的结尾,观众也会得到欣慰。美国电影一般就是使用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式进行创作,善恶对立面明显,无论是西部狂野电影还是虚构的探险影片,简洁流畅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使影片的发展自然,不拖沓,或许这就是电影卖座的经典套路。美国商业电影一般也都是以票房为基准,只要卖座赚钱就可以,因此,艺术类型片也要让位于商业影片,虽说商业大片的泛滥依旧,但是进行创新也要有勇气和胆量,美国电影需要的不是艺术效果而是票房,从那些经典电影不断的续集中就可以得知。此外,叙事手法也要满足于观众的具体需要,紧张刺激的情节、暴力打斗场面和后期特技和动画运用都是卖点,它们满足了观众,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美国电影在类型片上区别于欧洲影片,它不注重艺术性,不让观众去了解隐含的意义,要让观众欣赏影片得到的是轻松的心情,或许这也是美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纵观美国电影的历史,我们也可以探访到好的美国艺术片,如《现代启示录》《归来》等,每部影片都有强烈的深层意思,与一般的美国电影不同,可以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电影还具有批判的意味,电影的艺术特性也较为明显。

美国商业电影在后期还结合了艺术片,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他们不仅接受了正统美国电影的熏陶,了解美国文化,还吸收了很多欧洲电影的特点,将很多好的元素都结合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此外,他们还进入好莱坞成为商业电影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们将一些商业电影艺术化,将美国传统艺术片与商业片相结合,在商业泛滥之下不失传统风貌,可以说他们找到了结合点。对于欧洲电影强调的人性化特征,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等都反映了人性,它们不仅是典型的商业片,加上导演对其加工,艺术性也较为突出,或许以后很多的商业电影是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结合,这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美国电影现如今的发展会包容很多新的元素,一些经典的视听语言技巧和深刻的电影内涵会使其更为丰富,适应性也很强。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们对传统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变革,一系列经典电影打破传统模式。例如影片的结局已经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尾,导演会选用开放式的结尾,观众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这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外,不同的电影主题也可以采用开放式,如种族主义、社会生活、家庭、男女爱情、同性恋题材等,不同种类的电影的故事情节虽说不同,但是在社会背景之下,可以探讨更为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加之演员的精湛表演,拍摄的巧妙,后期处理等,这些电影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影视表演;潜台词;内在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9-01

影视表演是舞台剧的一门艺术类型,影视表演涉及灯光、导演、文学、舞美以及表演和剧本等方面,各个环节一定要进行紧密配合,才可以保证表演顺利完成。随着人们对影视表演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人们对此研究得也越来越多,可见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来逐步探讨影视表演中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

一、影视表演的潜台词和内在语分析

影视表演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艺术形式。对于影视表演而言,潜台词和内在语的形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潜台词是区别于台词的表现手段或者技术。它强调在人物的内心当中去展现,观众可从人物的表情、内心所示以及其他的手段衬托来发现。潜的意思就是隐藏起来的现实,但是它终究是现实,只不过没有完全地变为现实,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按照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说,就是半透明的一种形式。

内在语更加抽象,它是极其微妙的一种表现手段,主要通过演员细微的具体动作来展示。比如习惯性的动作等等。

二、影视表演中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成为了市场消费主流,人们审美层次也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现代影视表演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提出了更多挑战。表现力对于影视表演至关重要,这是影视表演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从演员表演的角度看,不同的潜台词和内在语对于每个观众感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认为影视表演是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的艺术。

影视表演的潜台词和内在语是通过身体表演、肢体动作和表情以及其他手段衬托来完成的艺术。这是传统的理论定义,也是公认的一种概念。演员在舞台上面通过说话、表情传达剧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影视表演是一个动态的可见的时空延续过程,小说等文学艺术和影视表演不同,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传达,但是影视表演不可以。因为人们在电视或者网络上面看影视表演,就是为了欣赏语言艺术和动作表演等。人物要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只能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来传达。

随着影视表演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发现,除了以上的方式来传达潜台词和内在语的效果,介绍剧情和人物形象,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这是一个很新潮的想法,就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影视表演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表现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有一出影视表演叫青云志,其中有个片段就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衬托作用。大海的声音音响和热闹的人群形成了对比,主人公伴随着大海声音出场,这样就很好地形成了比对。再比如在《汉武大帝》里面,窦太后对汉景帝极不满意,差一点就要把汉景帝废掉,让他的弟弟当皇帝,这个时候,饰演汉景帝的演员焦晃,就表演得很到位,他用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了那种自信和魄力,让观众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放心,达到了传神。最终影视表演成功,观众感到了有惊无险,这就是影视艺术表演的新型的潜台词类型和内在语的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表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融合了诸多现代技术手段和表演形式,成为了许多人心目当中最喜爱的艺术剧种之一,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影视并不是最为热门的艺术表演形式,但是我们看到许多有志于发扬影视艺术的人在做着不同的努力。影视的火热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创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影视表演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潜台词和内在语的表现,这是它和其他表演最大的不同。对于演员来说,这个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和科学的方式,才能让影视表演真正炉火纯青。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表演艺术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只有做到真正发挥出潜台词和内在语的作用,才能让影视表演更加有力。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博格斯,[美]皮特里著.看电影的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彭吉象著.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规范;教学新路

一、确立“重视基础、影视特色、项目教学、强化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影视表演课程建设总原则

针对高职影视表演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提出的课程建设总原则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一)重视基础

表演基础训练或者说表演创作素质训练是表演教学的起始。由于影视剧里频繁出现非职业演员,使得某些人认为影视表演很简单,不需要系统训练,更因为过于讲求实用放松对表演基础的有效训练。其实非职业演员出现在影视剧中还是存在偶然性的,这是由影视剧表演具有比戏剧表演更为生活化的特性决定的,非职业演员也大多只能本色出演,是很难生动塑造更多不同时代、阶层、职业、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它能帮助学生学习表演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正确的表演方法,做到“生活”在舞台的规定情境中,真听、真想、真的去感受、去思考,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和自如,为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演元素训练也更适合对影视演员创作技巧的培养,表演基础训练中有对观念的解放、信念的树立、想象力的开发、理解力的加强,这些都对后面的影视剧拍摄面对镜头有很好的锤炼作用。

(二)影视特色

了解舞台上与镜头前表演技巧的差异性,熟悉影视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工作过程,掌握镜头前表演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与技巧。突出影视特色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无缝对接就业出口的必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较好区分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差异,在逼真、微相、断续、一次性、适应性等方面掌握影视表演的美学要求与技术要求,减少磨合期和适应期,更好的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在影视剧组迅速“入轨”拍戏。

(三)項目教学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建院伊始提出的“成品教学”模式,这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表述。近些年又结合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以项目为导向改革戏剧影视表演实践教学,在真实的表演项目中达到“工学结合”,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四)强化实践

表演是行为、行动,是动作实践艺术,它以人物自身的动作再现人物的行为,正确的表演是演员藏起自身的动作和情感特征,达到演绎他人的效果。影视表演的多方面配合与制约的特性更强调在掌握表演基本技巧之后影视拍摄配合与制约的适应性实践,这里包含了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影视表演实践体系的建立。如果学生从未在镜头前表演,就如同外科大夫没有临床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要领,强化实践就是让学生肌肉与神经系统配合下实现“动力定型”。

高职学生更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合格的高职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被导演选中到剧组后便能轻车熟路、立马上岗,说演就演,并完成角色创造任务,所以学院创造仿拟剧组的教学环境实施课程教学应是“强化实训”题中应有之义。系统的课堂讲授、训练(各类小品练习、小说片段、剧本片段、影视剧层层递进的表演训练)

二、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思路与教学安排

确立适于培养影视表演实用型人才的教学原则,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中心,贯彻以特色课程聚合专业特色的思路,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

(一)重视观察生活始终贯穿于整个表演教学过程

观察生活应该自始自终贯穿在影视表演的教学过程。这是影视表演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也是一名演员一生的必修课。对于观察生活的理解可以从“观察”两个字的拆分来认识,“观”是“看”,“察”则是洞察、仔细看、调查的意思。所以观察生活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的表象和内在的真谛。影视演员观察生活重点是对“人”的观察,观察人物的外部特征,通过仔细地看,去知悉生活中鲜活的人的形象气质、穿衣打扮、职业特征、言谈举止、同时深入体察思维方式、人生观念、处世态度、价值取向等内部特征,从而通过大量的生活积累,在影视表演时对生活进行截选、加工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作过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不应在影视表演教学实施中淡化忽略。教学中“观察生活练习”和“观察生活小品”属于表演基础的教学阶段,但“观察生活”绝不应随着教学课时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应该把观察生活作为表演创作的方法或每一次表演创作必经的阶段,观察生活在表演教学的引入,应该看作是学习表演创作方法。而不应仅视为表演基础教学的阶段性课程。影视剧拍摄的镜头前表演更需要从生活中去观察,采集“角色原形”,如果饰演生活的年代离现今较遥远的角色,无法对当时的人物进行直接观察,就需要从“性格观察”入手在生活中寻找与剧中人物性格相近、接近的人物,寻找角色形成个性特点的心理逻辑,获取创作角色的材料,形成自我感觉,从而在镜头前表演体现出人物角色所特有的内外部特征。

(二)明确表演在影视剧创作中的定位和实质

明确影视表演的完成是导演手中创作与再创作的素材,影视表演本身是导演视听蒙太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影视表演首先还是“表演”,学会如何“塑造角色形象”的方法是根本。这是一个职业演员赖以生存之本,没有好的表演再好的导演也无能为力。影视表演的实质仍然是动作,是心理与形体相统一的动作过程,是人物在规定情境里的个性动作,是肌肉与神经系统配合下的“动力定型”的一种激情。这有利学生在影视表演学习之初就不会被“表演是一种感觉的艺术或一种直觉的艺术”的观点所干扰,把影视表演的生活化等同于“不表演”。

(三)求表演教学手段多元化——认识到“风格化”表演对影视表演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确立“风格化表演”的科学原则

在认识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阶段的同时,进行教学观念的尝试与革新,尝试为学生进行一系列风格流派表演剧目的讲授和排演。通过不同“风格化的表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参与多种风格流派的影视、戏剧表演创作。纵观目前影视剧制作的现状,在各类型影视剧中影视表演的风格类型日益丰富起来,而对于非主流的表演风格,也需要我们在培养影视表演人才的时候给予充分科学的认识和对待。风格化表演是对生活的参照和依赖,更是建立在“生活化表演”基础上的夸张、变型和变奏。教学中需要明确影视表演的风格化夸张不应该是由演员直接简单地操纵形态,而应该努力寻找角色性格造成夸张的心理特点,始终把创造角色特定心理感觉作为影视表演创作的核心。因为在风格化表演中,演员表演所呈现的状态一般都是超越了生活常态的,所以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开掘,提高他们的情感与信念、意志力和韧性,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心理素质,为他们风格化表演中的怪诞夸张甚至荒唐的行为找到内心依据。

由于风格化表演需要释放激情表现力,极大的考验着演员的表现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表现力作为重要素质予以训练,提高他们运用形之于外的可看可感的动作体现外部神态和心理活动传情达意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理动作表现力、面部表情的表现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对于影视剧的风格化表演更是强调面部表情的表现力。力图使学生对形体器官与发声器官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具有很强的造型可塑功能。建议学生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表演的技巧,对人物的塑造、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似的夸张,以达到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优美。

(四)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中实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教学理想的集合点

首先,设置表演基础训练、中外经典话剧片段、舞台剧实训以及影视表演语言技巧、演员形体训练、声乐这些传统表演专业课程,在基础教学阶段还设置《影视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

万事万物离不开根本,都是有初始和终结的,表演也是如此,也有从简单到复杂最终成为成品的过程,不管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传统的表演基础训练都是学生学习表演的最初阶段,它能够在演员最初接触表演时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在初学表演的朦胧阶段起到绝对正确的指引,也是奠定演员在表演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向导,为以后从事演员职业打下坚固的基础。没有经过表演基础训练的表演是夸張的、脸谱化的,他们往往不知道在舞台上该做些什么,不去和对手交流,只是机械的背台词,在舞台上显得紧张甚至于忘词或笑场。所以我们在教学总原则之一“重视基础”的统领下认为传统的表演基础训练非常必要,它能帮助学生学习表演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正确的表演方法,做到“生活”在舞台的规定情境中,真听、真想、真的去感受、去思考,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和自如,为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传统的台词、形体以及舞台戏剧表演方面的课程也是影视表演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又探索区别舞台上和镜头前表演技巧的不同,从影视表演创作特性入手,在基础教学阶段设置《影视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通过课程建设,我院影视表演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其次,开发与实施影视表演专业专业“影视特色”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制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项目”为教学载体,让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一致,进行基于静态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建构影视表演进阶学习内容,选取恰当的载体,使得重复的是步骤,不同的是内容。

根据主要培养影视剧职业演员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戏剧)表演课程还增加了具有“影视特色”的镜头前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如:“元素式”镜头前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影视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影视特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括以下学习领域:《观察生活影视小品表演》《影视广告表演》《影视剧描红表演》、“片段式”《文学作品改编影视表演》、影视剧表演(完整的单本剧、微电影或连续剧)。

最后,课程组织实施回归教学训练本质,推进职业化、信息化和综合化。

教学的本质不是演出而“教”与“学”的观念。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剧都应该重视尤其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容易有一种倾向就是以为影视剧拍摄完成就大功告成。大多数院校的影视表演教学就是戏剧表演教学加影视剧拍摄,也就是学生在实习前的第五学期加入一两部影视短片或微电影拍摄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或许就是以完成这一两部影视短片的成品为目的,往往缺乏在拍摄的过程中教师对镜头前较为系统的表演创作方法、技能的教授和学生对镜前表演的适应和方法技能的掌握。再者,一部分同学只有创造一个角色的机会,一部分同学还无法参与到最后的实际拍摄中,只能做一些拍摄的辅助工作(剧务、制片、群众演员等)。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影视表演职业化教学特色。

拍摄中学生应该自觉掌握表演的形体动作方法和行程独立创造角色的能力。这就需要突出教学中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尤其是在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和影视片段、影视描红的教学阶段既需要老师仿拟导演的身份给学生指导学生表演,也要通过镜头摄录检验表演效果,教师通过与学生同步观看录像,共同分析镜头前表演的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表演能力。“训”是教师“用言辞劝教”,“练”是学生反复练习,可以说“训练”是提高镜头前表演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职影视表演教学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与影视剧组接轨上。影视表演专业依托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影视传媒类多专业的综合优势,按照影视剧组的标准建成室内摄影棚、多媒体黑匣子等实训室,构建剧组式联合实训模式,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影视拍摄工作环境学习专业技能,从而保证学院教学与影视剧组实践的有效对接。

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历史证明,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同样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对于影视表演艺术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执行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艺术教育效果的技术和手段。首先,信息技术是同时结合了声音、影像以及动画等声光效果的技术体系,它将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有限的课堂时空成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学习环境,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呆板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个别化的教育特质。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充分开发出学生在影视表演艺术方面的个潜能。同样,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进行补救教学。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自我掌控学习进度和速度,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影视表演学习活动,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各项专业课程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成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作用和突出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针对影视表演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特征,构建合理高效的影视表演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一种目标指向性,即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含了所有能够刺激到人类感官的重要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表演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因为过分追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忽视甚至是完全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恰当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或者是采取一些看起来热闹但效率极低的教学技术,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分散、转移了学生的有限注意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和强调实用性原则,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为依据,有效甄别和选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二)突出趣味性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界普遍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视听元素为一体,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够超越课堂时空的限制,将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时,要始终坚持并突出趣味性原则,使表演艺术专业的课堂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

(三)注重优化

性优化是一种为了是系统整体更为协调和合理,对系统各部分所进行的必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教师在选取能够最恰当表现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多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这些技术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不能为了使用某种信息技术,而影响另一种信息技术的发挥,甚至影响了影视表演教学课堂的整体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是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新方式,但更重要是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沟通观念。影视表演教学十分强调情境的营造,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个体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影视表演教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建设,创建教学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影视艺术资源,例如优秀影片的视频片段,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等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丰富资源还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和欣赏到这些资源的艺术魅力。这样,创建一个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首先要做好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分类、品鉴等一系列工作,必要时可以为这些资源进行标签,使学生能够更为便利地使用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权限,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随着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浏览资源,这样影视表演教学也就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能够更为有效地促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化渠道,例如校园论坛、贴吧、博客、QQ、电子邮件等。教师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更加系统和开放地阐述自己对于影视表演艺术的理解,更加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则能够大胆地发表见解、表达观点,更加自如地向教师进行咨询,更加充分地展示自我。师生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

(三)模拟情境,增设教学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是学生积累表演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影视表演学习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本、声音、画面等要素,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出相对真实的表演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影视表演之初就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艺术表演中。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出影视拍摄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片场、镜头和画面,增强学生的“镜头感”和表现力。其所拍摄的一些视频片段,还能够成为日常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及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宝贵资料。

篇5

关键词:戏剧表演;影视剧表演;差异性

当今,多数人认为既然影视剧是由话剧演变而来,都以演员的生理条件为中心媒介,扮演一定长度的故事,以一定的假定性为前提的艺术活动,所以它们之间的表演没有区别,同属一个范畴。从某种意义来说,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都有着化身成角色,创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有审美价值的人物。而且演员在创作中,即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创作工具,创作成品(艺术形象)的体现者等共同特征。[1]但笔者认为把它们归于同一性的表演是有失偏颇的。影视剧确实是与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表演领域上却有本质差异的,它们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受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原则的制约。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观赏同步与观赏分离的艺术

戏剧表演中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是同步进行的。

戏剧演员当众扮演角色,在这一时刻,观演双方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心灵的跳动,感情的奔涌;演员的痛苦和欢乐可以直接激发观众内心的热情,迫使观众立刻做出反映与判断(比如:观众为之欢呼、流泪等),从而达到活人与活人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这是其它任何一门艺术无法达到的。演员是以剧中角色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假如一个欣赏者也没有,那么演员的创作是毫无意义的。

影视剧表演是与观众分离的艺术。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现场表演,而是通过拍摄之后记录在胶片或磁带上,其对于表演的欣赏永远在演员创作之后。有时一部片子杀青之后,要过上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几年的时间(要经过录音、剪辑、审批等后续工作)才得以与观众见面。这就造成了影视剧表演的另一特征:观赏分离。

二、不断创作与一次性的艺术

有人提出同一内容的戏剧演出都是重复的:同样的台词,同样的动作。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觉得无聊,无趣,甚至还有人说戏剧演出像流水线生产。我对这些说法完全不能苟同。

首先,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有外表看似重复性的演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哪怕是细微的差别。比如:道具拿的位置不同,妆的深浅不同,演员的身体状况,情绪上的变化等都会导致演出不会一模一样。

其次,每一场的观众不同,也会使表演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像老师、医生、律师等知识结构层面普遍偏高的观众来说,表演上应更倾向于“阳春白雪”;而面对本身就是艺术家或同行的观众,演员尤其要在表演、台词、舞台调度上狠下功夫。若大部分观众群是普通老百姓,在语言上就应更加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千万不可以用故作高深,令人费解的语气说话,结果只会失去戏剧的“衣食父母”。也就是说在主要内容没有变动的情况下,根据目标群的不同,在细节上可以做适当的修改。

再次,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影响、感染观众。同时,观众的态度和情绪会反作用于演员,观众之间也是相互感染,互相交流的过程。从而能体会到自己的表演是否迎得观众的心,期间可适当的作些调整,完善自己的演出。同样,在当日演出结束时,常会有许多热心观众聚在一起探讨成功的地方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演员虚心采纳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加上与导演的反复切磋,可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使之趋于完善。

然而,影视剧在播放之前是无法从普通观众那里得到评价的,往往只能等到剧作放映之后才有可能听到部分观众的见解。因为影视观众不像戏剧观众那样,可以与演员“亲密接触”。通过银屏,看似观演的物理距离小了,实际上与真实的“活人”(演员)相隔更远了,再加上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观众可以见到影视明星们,他们的意见代替不了所有观众的看法。报刊,网络和专家座谈会的评论都是间接的。影视是一次演出的艺术,一旦拍摄完成记录在案,就意味着尘埃落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影视剧确实是“遗憾的艺术”。

三、假定性与相对真实性的艺术

假定性是戏剧活动重要的因素之一,若失去它,戏剧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在舞台表演中,可以展现发生在二十四小时内的事情,如的《雷雨》;也可以叙述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如老舍的《茶馆》。同样,在上一秒钟角色还呆在某“家”中,下一秒钟就有可能到了“大街”上,这是戏剧时空上存在的假定性。尤其是在戏曲表演中:往往台上只有一桌两椅,演员即可以“上天入地”,也可以“翻江倒海”。只要手拿一根桨就可以表示在水里行进,船受阻力的大小通过肢体也可巧妙的展现出来,挥舞着马鞭好似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正是观众早已认同舞台的这种假定性,并把它看作为表演的一部分,才能体会到戏剧的独特魅力。

可在影视表演中,假定性大部分时候都被真实性所取代。在舞台上吃饭,喝酒,抽烟等一般采取无实物的表演,而在影视剧当中要求演员真的吃,真的抽;在舞台上表现火光,通常是用红绸布或者闪烁的红光来制造效果,而在影视剧表演当中一定要使用真火,否则使人觉得可笑,虚假。倘若真火搬进剧场,存在失火的可能性,浓烟也会呛人耳鼻,这种危险的行为在戏剧表演中是被禁止的。

戏剧的假定性与影视的真实性是相对而言的,影视表演也是在一定虚构和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只不过相对戏剧而言没有那么明显。例如:影视中的杀人镜头,不是演员的身体真的受到了伤害,而是呈现在观众眼前表象的真实性所造成的幻觉,感觉在当时那个规定情境中该人物真的“死”了;在拍戏过程中,雨景往往是用水龙头喷洒出的“雨”代替的;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演员有时需要学会无对象交流。演员在交流段落中拍摄单人的镜头,应该假想你的面前有真实的交流对象,这需要演员具备强烈的信念感。

四、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艺术

戏剧的创作过程与影视的制作过程大不相同。戏剧的表演要求演员一旦登台,就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论周遭出现什么旁的事情,需尽量一气呵成把戏演完。这就要求演员具有较强的耐力和敏锐的应变力,也就是说演员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按照剧情发展的逻辑顺序,从始而终地化身为角色。戏剧表演在创作中是有连续性的特点。

而在影视剧表演中,由于外在的客观因素与内在主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拍摄不可能按照故事的连贯性来进行。例如:在电视剧《别了,温哥华》中,场景在不同剧集,甚至同一剧集中都有所变化:人物一会儿出现在北京,一会儿又“飞往”温哥华。演员不可能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频繁往返于两地,倘若如此,剧组不知会浪费多少精力和财力。导演一般会采用集中拍摄的手法来节省资金,提高效率。同样,在镜头中有日落的场景,演员不可能从早上干等到傍晚,在这期间,会先把后面的戏提前拍摄。演员们在正式开拍之前,还得等灯光照明,摄影机等一切设备到位。如果自己的情绪、状态没有调整好,表演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还必需反复重新试拍。这种拍摄的无连续性,甚至完全打乱顺序,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即兴表演和适应能力,能够较快的抓住角色的情感,迅速入戏。

正如林洪桐指出:舞台表演是展现人们行动过程中的艺术,影视表演则表现创造行动瞬间的艺术,是一个不连续的系列。在瞬间的积累系列产生的总体效果中塑造人物形像是影视表演的一个特点。[2]

另一个层面,戏剧的欣赏方式也有着连续性的特点。一般在戏剧开演的一刹那,观众的注意力一般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大家会遵守剧场纪律,不会随便走动,大声喧华,吃东西等影响其他观众的审美欣赏。电影院观影的方式和剧场看戏的方式比较相像。而电视剧的欣赏条件就特别自由、放松。一般来说,它是一种家庭式的欣赏方式: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打牌,可以随意的切换频道,甚至关掉电视机去做别的事情直到有空再打开它。再加上大部分电视剧都是几十集的连续剧,观众往往要花上10到20天的时间才能看完,有时因为某种原因漏看几集等情况,都导致了电视观众非连续欣赏的特点。

五、演员的艺术与导演的艺术

戏剧和影视剧演员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

在戏剧创演活动中,一旦演出正式开始,能展现出导演、剧作家、舞美设计师、服装师、化妆师、灯光师、甚至场记等幕后工作者的集体创作成果只有演员了,不管演出的结果如何,其它的艺术家也只能爱莫能助。正像马丁·艾思林所说:“任何戏剧演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员。他将文字体现为有血有肉的形像,‘有血有肉’这个词用的是它最明确的含义”。[3]故此,戏剧常被称作是“演员的艺术”。

影视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活动的造型艺术,导演更需要考虑整个镜头的构造,演员只是其中一部分。一部影片往往会流露出导演的意图和思想,倘若导演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知识底蕴是很难拍出优秀的影片。因此,电视剧与电影实际上都是“导演的艺术”。

景物、道具、光线、色彩、环境等作为屏幕或银幕造型的元素都可以直接参与剧情,独立的表现其内涵与寓意。[4]在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导演运用的一片片黄色的已超出它本身的含义,黄色代表帝王,权利,威严。皇后绣着的那朵大暗藏杀机。在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真情年代》中,赵鹏辉、赫解放、李和平三位患难之交感情即将发生危机的时刻,屏幕上总会出现他们三个在插队时照的老相片,这张照片代表着原始道德,编导始终试图利用这个道具呼唤当前经济浪潮中人性的复活。当赵鹏辉一气之下把相片扔进了抽屉里,这意味着兄弟情感的破灭。导演很巧妙的把它作为一个角色出现在屏幕中。

同样,光线的运用也是富有寓意的:明亮的光线可赋予画面快乐、幸福、喜悦、安祥的象征;而阴暗的光线则传达出情绪压抑、悲伤、凄凉。[5]当赵鹏辉从门缝中看到范小洁正在衣橱里翻,尔后镜头切到赵鹏辉的脸部,光线昏暗的几乎看不清他面部的表情。此刻我们可明确的感受到赵鹏辉得知范小洁真正染上毒瘾时内心的巨痛和不敢面对现实的心情。在戏剧表演中,导演也可以用类似这样的手段来叙述故事,但没有影视剧中那么真实、生动。比如表现波涛汹涌的大海,鸟儿在天空自由的翱翔,花儿开放的过程等。可以这样说,在影视剧中,这些“道具”,“景像”已经和演员共同完成塑造屏幕形象的任务,由此形成了影视艺术是以导演为中心,以屏幕的综合效果为目的,活动的造型艺术。

六、形式多样的语言艺术与贴近生活的语言艺术

语言也就是我们说的台词是除了肢体动作外最重要的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方式,它不仅能突出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思想、更易于感染观众。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影视剧中,演员语言的基本功底都要求非常扎实。戏曲中的念白要有韵味,犹如诗歌般强的抒情性;歌剧中是靠优美动听的歌曲来扮演角色,抒怀;话剧是以生活中“对话”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是放大了的生活语言。但总的来说由于舞台的客观条件——空间大,离观众有一定的距离。要让全场的观众听清楚每一句台词,演员的声音力度应较大、穿透力强、吐字清晰准确;重音、停连、语气都要更加鲜明,台词也应是一气呵成。当然,现今条件较好的中型以上剧场都配有话筒,但因为空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舞台戏的台词相对慢一些,语调比生活中相对高一些,传播效果会更好。

影视剧的语言则与之大不相同,演员说话不需要费大气力,只要自然准确的把感情表达出来就好。如上所述,影视剧表演要求更贴近生活。著名演员张丰毅说过:“在影视剧中稍有点戏剧腔就给人虚假,不舒服的感觉。”那是不是影视剧演员就可以不练基本功,只要像平常生活中说话那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生活只是源,艺术才是流。影视剧语言同样要做到明确,清晰,观众如果听不清楚,那如何领悟到人物语言的意思。况且现今的影视剧大都是同期录音,这使得演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而且还需准确的掌握好话筒的位置,始终让声音的输出达到最佳效果。

本文从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的六点差异性中可看出:尽管戏剧是一门最为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加上当今高科技的广泛普及,戏剧表演艺术并不会就此消亡,因为它具备其它艺术种类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同样,影视剧的出现给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两种表演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笔者认为在艺术的海洋中没有对与错,每一种类型的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希望艺术工作者们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这两门姐妹艺术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温鉴非,于丽红.表演艺术简明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页.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82页.

[3]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28页.

篇6

关键词:类型化表演 武士道 歌舞伎 能剧 传统思想 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后,日本电影开始以一种高姿态进入到世界电影的舞台。而随着日本影视登陆中国市场并占据了中国市场的相当的份额后,关于日本影视发展的模式和特点的思考也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从武士道、能乐、歌舞伎以及日本的其他传统文化中解读日本影视表演的类型化。

“类型化”在影视范围内一般是指“类型化电影”即“类型片”,而在本文的解读中,影视表演的“类型化”更多的指向于模式化、规范化以及程式化。

二、类型化表演的角度分析

日本传统的黑社会电影中大都充斥的是英雄主义的悲壮之举。这种悲壮除了通过汗血淋漓、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等表现外,更是由演员的表演传递出来。通常,这些演员的表演已经趋于类型化。演员要表现出角色的重情重义、肝胆相照,这时的演员则需要冷峻的眼神、霸气的动作以及相对的残忍。早期高仓健的表演不仅代表了崛起于日本黑社会电影时期的绝大多数男演员的表演风格,而且对于后来日本男演员的表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去男演员们的正义凌然之外是一般女演员的类型化表演,表现在夸张的表情和更加夸张的动作。这种现象自日本电影诞生就普遍存在着,比如《青春残酷物语》中久我美子的表演。

三、类型化表演的文化渊源

(一)武士道精神的衍化

“大和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武士道精神渗透在每个阳刚的日本男人血脉里。”11世纪开始,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日本封建社会主导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它标志着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黑社会团体合法化的国家。在日本,黑社会团体有着自己的准则,黑社会成员也有着相应的行为规范。青春动作片、任侠片、实录片等一系列黑社会电影的出现在内容上是对武士道精神的宣扬和追捧。于是,银幕上出现的一个个黑社会的成员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代名词。即使是日本影视业发展到现在,武士道精神的传输依旧没有间断。

(二)绘画、戏剧等传统技艺的启发

法国著名影评家皮埃尔•比耶尔曾说过:日本电影的优点来源于日本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日本文化,所以它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和日本的文化实质完全相同的。的确,日本电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首先,日本绘画喜欢以四季为主题,而画面中的人物则成为了陪衬。在潜移默化影响下的日本电影多用远景来表现主题,而其中的人物则变成了景物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要想在相对宏大的空间中突出角色、突出自己,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去绘画,戏剧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存日本最早的电影则是由歌舞伎演员作为主角的《赏红叶》。虽然,在电影发展的初期,歌舞伎是看不上电影的,“不过电影却从这个江户时代的大众戏剧那里吸收了很多养分。战前的古装戏演员从艺名到扮相,甚至化妆、肢体动作、发声都受到歌舞伎演员的影响。”如同中国的京剧一般,置身于一个华丽的大舞台上的歌舞伎表演有着自己的程式,“程式是规范的、夸张的,不是简单直接地反映生活。它虽来自于生活但却是生活素材的高度提炼、加工、装饰。”受此影响的日本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在其表演上也会有不自觉的夸张,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做作,而是生活的高度真实。

在歌舞伎之外,能剧对日本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剧中的每个主角基本上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面具,而这个面具就是角色的象征和最直接的体现,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而在除去了面具的电影中,每个演员都面临着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的问题。此时,“脸谱化“成为标榜角色的一个特征。这里的脸谱化并非指的是京剧中的脸谱,而是指脸谱化的表演,即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同时,“面剧是能剧表演外侧的较直观的属性,将一个角色的内心逼真的刻画在‘脸’上,而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既是‘无表情’,又是‘无限表情’”。因此,可以说作为特例的北野武的反戏剧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戏剧化。

(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在日本,等级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同时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深地刻在日本人心中。因此男女不同也是电影演员力图通过表演传达出来的,这也就出现了演员突出自己性别特点的表演,男性更加阳刚凸显封建家长的姿态而女性更加阴柔凸显了母性的一面。

同时,当下的影视剧表演也受日本漫画的影响颇深。许多影视剧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而漫画当中的人物绝大多数的时间是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发展。而在日本,漫画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产业覆盖面波及男女老少。因此,影视表演受其影响也不足为怪。

就是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影响下,日本影视的表演越来越倾向于类型化,越来越具有日本本国自己的特色。

[1]陆彭.高仓健的表演艺术与日本文化.代传播.2009(1).

[2]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篇7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25-01

影视表演是一门情境性、实践性、个体性较强的艺术专业。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了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为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带来了“春”的气息。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重大变革,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助力,同样为影视表演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在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大趋势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中来,是提高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选择。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历史证明,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同样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对于影视表演艺术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执行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艺术教育效果的技术和手段。首先,信息技术是同时结合了声音、影像以及动画等声光效果的技术体系,它将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有限的课堂时空成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学习环境,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呆板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个别化的教育特质。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充分开发出学生在影视表演艺术方面的个性潜能。同样,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进行补救教学。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自我掌控学习进度和速度,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影视表演学习活动,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各项专业课程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成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作用和突出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针对影视表演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特征,构建合理高效的影视表演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一种目标指向性,即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含了所有能够刺激到人类感官的重要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表演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因为过分追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忽视甚至是完全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恰当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或者是采取一些看起来热闹但效率极低的教学技术,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分散、转移了学生的有限注意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和强调实用性原则,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为依据,有效甄别和选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二)突出趣味性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界普遍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视听元素为一体,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够超越课堂时空的限制,将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时,要始终坚持并突出趣味性原则,使表演艺术专业的课堂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

(三)注重优化

性优化是一种为了是系统整体更为协调和合理,对系统各部分所进行的必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教师在选取能够最恰当表现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多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这些技术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不能为了使用某种信息技术,而影响另一种信息技术的发挥,甚至影响了影视表演教学课堂的整体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是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新方式,但更重要是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沟通观念。影视表演教学十分强调情境的营造,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个体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影视表演教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建设,创建教学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影视艺术资源,例如优秀影片的视频片段,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等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丰富资源还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和欣赏到这些资源的艺术魅力。这样,创建一个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首先要做好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分类、品鉴等一系列工作,必要时可以为这些资源进行标签,使学生能够更为便利地使用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权限,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随着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浏览资源,这样影视表演教学也就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能够更为有效地促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化渠道,例如校园论坛、贴吧、博客、QQ、电子邮件等。教师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更加系统和开放地阐述自己对于影视表演艺术的理解,更加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则能够大胆地发表见解、表达观点,更加自如地向教师进行咨询,更加充分地展示自我。师生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

(三)模拟情境,增设教学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是学生积累表演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影视表演学习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本、声音、画面等要素,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出相对真实的表演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影视表演之初就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艺术表演中。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出影视拍摄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片场、镜头和画面,增强学生的“镜头感”和表现力。其所拍摄的一些视频片段,还能够成为日常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及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宝贵资料。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师,应进一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在坚持实用性、趣味性和优化性的原则下,采取创建资源库、增强师生互动、模拟情境等有力措施,推动影视表演艺术教学改革,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篇8

布莱希特的演剧体系主要是“间离效果”理论,是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演剧理论。他主张通过表演将平常的事物陌生化,以此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从而通过艺术影响使人们意识到现实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主张演员服从于角色,而是强调演员高于角色,演员在现实的舞台表演中只有驾驭角色才能将来源于生活的故事陌生化,实现其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我国对布莱希特理论的引入是在上世纪30年代,但只是对其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建国后黄佐临先生领导的对布莱希特模式的模拟尝试,对中国的戏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到当代布莱希特理论已经系统的应用到我国的戏曲表演中来,既促进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也推动了东西方戏曲文化的交流。

二、我国表演艺术现状

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商业背景的影响出现大众化、商业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品味和质量,对我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影视文化的发展陷入僵局。影视文化的大众化对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审美的单一化和类型化限制了表演艺术的发展,造成表演格式化,没有特色;第二,大众审美带有低级庸俗的特点,降低了表演的品质,使表演失去了最真实的特色;第三,表演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丧失了其人文价值。现阶段我国很多影视表演没有底线,过分的满足观众精神幻想的需求而出现了违背人文的问题。对日本战争中中国军人的夸大表演就体现了这一点。第四,表演丧失自己的特色。随着青春偶像剧和韩剧的流行,一大部分商家迫于利益的需要对成功的剧本进行模仿,造成了表演雷同,使表演失去特色。

三、三大表演资源的融合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影响

戏剧和影视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艺术门类和美学原则都不尽相同,但是就表演艺术来看,戏剧的表演艺术对影视的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就以《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例,具体的分析三大体系的融合对我国当代影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

我国当代表演艺术受斯式体系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演员内心的体验。斯式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内心情感的体验,他要求演员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再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将这种内心情感表现出来,使角色更加生动立体,体现人性的复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扮演的和珅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王刚在对和珅这一形象的演绎中,几乎每一个眼神都体现了他的精明算计和贪婪,但是在面对他唯一的儿子时,又会流露出他作为父亲超乎寻常的慈爱,就只眼神一项他已将和珅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王刚先生的表演完全遵循了和珅的心理问题和生活逻辑,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符合斯式体系的理论。

(二)应用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对我国的影视表演也有很深的影响。中国的很多表演艺术家在都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表演实践中,将平常的角色或事物陌生化,给观众一种距离感和新奇性,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促使整个表演取得成功。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这一理论也有所体现。在传统的观念中皇帝一直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本剧的编剧却将皇帝平民化,甚至在微服过程中皇帝还体验了贩夫走卒的人生,既给观众一种陌生新奇的感觉,也体现了本剧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民族戏曲表现

梅兰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戏曲的理论体系和表演特色,这一体系对当代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具体表演中以生末净旦丑划分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内在、夸大人物外在。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一剧中,张铁林扮演的乾隆是一位中老年男子,性格刚毅,代表了京剧中的老生;王刚扮演的和珅狡诈贪婪,代表了京剧中的文丑;而张国立所扮演的纪晓岚虽性格复杂,但是其本身所表现的正义必将其划分到净的行列。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 戏剧 影视 传播时代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Theatre Art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Times

WEI Me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With the visual arts and performing arts theater arts exist today, have a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d meaning than in the past. This paper will spread the era of television drama ex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of the art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share.

Key wordstheatre; film and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times

伴随文学创作不断的大众与通俗化,影视艺术在文学戏剧艺术的基调之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影视艺术的发展并不只专注于文学效果,还添加了很多新的成分在表演中。如音响效果、舞台效果等美术形式与手段,其发展的理念之一就是再现生活轨迹于屏幕之上。并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引发了大众的支持和喜爱。电影艺术源自戏剧艺术的创作,有人说电影艺术就是戏剧艺术的创新也是不无道理的,其中大量借鉴文学叙事的手法,并结合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一些手段来融入创作中,也是把戏剧艺术真正的银幕化。戏剧艺术与电影影视艺术实际是相通的,在情境设置中,在演员的表情情感展示、在演员的动作展示,电影作品展现的时空感等各个方面都能说明戏剧与影视二种艺术之间是互为作用的。20世纪的20年代,人们开始把电影的艺术自戏剧艺术之中剥离出来,开始研究电影的叙事语言以及蒙太奇的理论研究,但在电影和戏剧双方在艺术媒介的形态以及创作的构思上都回出现相同点,他们都旨在展现生活的内容以及表现社会的百态,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在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交流之上,变现都是一致的。当然在电视艺术中,其理论和实践之中又融进了对戏剧蕴含的特质分析,它进一步实现了人类对于视觉感受的延伸。世界的角度来看,电视艺术的发展,新型传播技术的应用基本达到人们在家看戏不需要出门的愿望。因而,在很多方面,又可以说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超越。不过我们应该始终相信,观众在欣赏戏剧和观看电影的同时首要是为娱乐,其次才是为了教育。

1 戏剧艺术的表象与实质

戏剧艺术、影视艺术虽然都是表演艺术,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戏剧艺术的魅力存在于舞台之上,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读懂关系所营造的。在戏剧舞台上与戏剧舞台下,能够与观众达到你中有我,而我中有你的剧场感触。观众坐在剧场中观赏戏剧,座位是固定的,距离是固定的,针对每个观众所不同的固定距离感会造成不同的视角来欣赏戏剧舞台的表演,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与交流则是直接的并且生动的,是面对面的沟通,这点显然也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戏剧表演在相对的稳定时空中,可以通过演员对于剧本的理解,将观众带到一个具有想象的兼具审美的艺术天地之中去。观众则会把因戏剧表演艺术而诱发的感性以及理性的认识,包括情感的体验作为介质,反馈给演员同时感染演员,达到一种共创艺术的目的。 戏剧艺术的创造效果与感受能够达到每一次的剧场演出都有不同的变化,是不重复的。影视艺术中发生的的种种表演变化实际上比较机械的,观、演者双方是不能直面交流的。表演者(导演和演员)利用影视技术手段不断的重复至满意的效果,比起戏剧艺术,表演因过于完美而降低了真实感受,人和人之间所存在的无形的交流则因科技变的无形。

很多人认为戏剧有形比起影视无形是对立的态度,但正是这样的和谐与对立的状态造成了迥异不同的观和演,演和观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这二者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历史必然性。戏剧和观众的紧密关系,是其他艺术不能媲美的。影视艺术演出的手段与途径而言,跟戏剧的方式很接近,甚至在表演上更逼真,但是却难以做到与观众的精神和灵魂进行直接的碰撞与交流。 而戏剧艺术却因为是现场的表演形式,能够达到现场,当场就能够抓住观众的灵魂视线,它将感情表演直接的呈现在舞台,完美也罢,不完美也罢都显露出来,将社会的生活和人生百态呈现在舞台上,让民众对生活有个认识、能思考生活如何继续、思考人生意义。在社会信息量巨大,传播迅速的今天,它有一项辅助功能,开启人观察日常的生活状态、了解人生活特点的窗户,通过对信息的理解,窥视社会生活,同时思考人生新态度,反馈社会,折射人间百态,人们从戏剧之中来感受现实生活,感受对生活的揭示。

2 影视艺术的表现态势研究

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声、画和耳、目四者能并用,用视听获得感知,在时间里获得延伸感与空间感。影视综合作为艺术形态是畅行无阻的,也是这种艺术让戏剧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影视艺术已经突破了人为戏剧的舞台模式,突破了舞台的、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戏剧艺术中对于摹仿虚构故事以及反映事物的假设创作的规范,并且突破了戏剧艺术一直以来的欣赏习惯以及对于戏剧艺术的接受习惯。我们所知,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在娱乐、思想、艺术、教育等方面会有高度一致性。是价值的外化,这个外化若要达到认可则需要观看的人对戏剧作品有理解、并且能够认知。影视在发展中比起其他艺术而言,是略胜一筹的,它利用了高科技效果,融合时间、空间元素,把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做出了调整。呈现出大千世界里的人生百态给观众,艺术家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成为现实,表演艺术自身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局限于舞台条件,能最后把情绪释放在普通市民面前。戏剧到影视,剧场转化至屏幕,所有的变化都突破了戏剧舞台效果限制,使得时空转化为自由时空,把狭窄的舞台布景转化为开阔的影视实地,夸张的程式化的表演瞬间转变成含蓄逼真的表演,戏剧时空感顿时停顿,平面感达到纵深的效果。影视能够利用时空的转换去思考。能达到自由转变的蒙太奇效果去拼接,这是一种超越了舞台效果的认为的有效的方式拍摄,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于剧情的视点,充分地释放时空感,获得充分的自由。也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变化,我们发现影视艺术在对于戏剧艺术的承载中赢得市民的喜爱。虽然现在的影视艺术因为依赖了科技的优越性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观众,影视艺术是普及性的艺术,戏剧艺术的受众有较高的素质观众,对于大众来说,属于小众艺术,他们的审美情趣较高,戏剧语言相对应的是高端观众。我们还需要看到,大众艺术普及的今天,戏剧艺术的发展必须走出低谷的现实,要直面真实社会,反映现实情境,发散自身艺术的魅力。更需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还需要了解并且认识一点,戏剧艺术服务面不该只是一个点,而要转变为一个面。 要“粉丝”化,要戏剧艺术融入尽可能的融入现代大众的生活情境中,让戏剧进入普通民众生活之中,走入大众艺术的队列里,改变戏剧艺术“曲高和寡”的现存现象。戏剧艺术能够让人感触,能够启发生活,这点是观众们永远不会拒绝的。

3 结论

信息传播多媒体的时代的来临,为影视的艺术发展创造了更为优异的平带,带来很多的优势,对于戏剧艺术形成一定的时代冲击,可是这并不说明戏剧的艺术自身会因人们的喜新厌旧而消失,却正好构建了多种艺术和平共处的艺术生态环境。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这样的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他们有自身的“脾性”,能互为表里。戏剧艺术作为影视本原或者可以被看做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形态。影视艺术则可以被看作是戏剧艺术延伸和升华,戏剧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影视艺术的的发展,影视艺术则带动戏剧艺术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龚莉雅.论当今戏剧艺术之兴衰[J].戏剧文学,2006(4).

篇10

【关键词】舞美装置;岗位;发展

舞美装置岗位一般是指为了实现舞台效果而专门服务于舞台以及舞台表演的岗位,在今天,舞美装置岗位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时尚和潮流的化身。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而凭借于此,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也受到了重视。因此,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出现了一些职位发展模式。对于舞美装置岗位发展的研究,将更加有利于舞美装置岗位的长久发展。

一、舞美装置岗位发展的特点

由于最近几年舞美装置岗位获得了稳步的发展,因此其发展开始呈现出一些特点:

1、发展的科学性。舞美装置岗位从最初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熟,因此,与发展之初相比,舞美装置岗位在现在已经更正了许多岗位错误,弥补了岗位中的不足,发展呈现出了科学性的特点。科学性是任何岗位想要成功发展都必须具有的特性,科学的发展模式能够给岗位发展带来更好的前景。特别是像舞美装置岗位这样新兴的产业,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科学技术,需要人才的力量,因此,科学性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值得肯定的是,最近几年,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舞美装置岗位的科学性越来越凸显。

2、发展的迅速性。舞美装置岗位不同于传统岗位发展的按部就班,它是新兴的岗位,只要发展条件具备,它就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对岗位发展重视的大环境下,市场对舞美装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上更多优秀的年轻人的加入,使得舞美装置岗位具备了发展条件,因此,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迅速性的特点。

3、发展的多维性。舞美装置岗位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开始呈现出多维性的特点。舞美装置岗位发展的多维性是指岗位的发展不是朝着单一方向进行的,而是开始向多个方向延伸。比如,音响设备岗位开始延伸至乐队的乐手,或者是乐器专业人才,这样,就不再是单纯的音响人员,而涉及了其它行业。

二、舞美装置岗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虽然已经趋向成熟和稳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岗位人员分配不明确。舞美装置岗位是一个包含多个行政类别职位的岗位,比如灯光,摄影灯都是舞美装置岗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各个职位的分工是十分不明确的,比如很多负责布景的人员可能会被要求进行舞台效果设计的工作。分配不明去会使舞台表演的后台准备工作出现混乱,不利于表演的进行,同时,人员不能各司其责,当出现问题时也很难找到相关负责人。因此,舞美装置岗位要想取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对岗位人员进行明确分配。

2、岗位管理不到位。任何岗位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管理是保证发展稳定进行的重要途径。在舞美装置岗位中,一直缺乏到位的管理,这使得岗位人员不能形成职业意识,缺乏职业规范,这样的问题最终很容易导致舞美装置岗位发展走向偏差。

三、舞美装置岗位发展的趋势

根据目前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1、舞美装置岗位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随着舞美装置岗位收到的重视越来越多,对于舞美装置岗位的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竞争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而舞美行业作为盈利相对较高,且发展相对稳定的行业,其行业竞争也更加明显。而从业人员是舞美装置岗位发展的核心,因此也就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支优秀的从业队伍对于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舞美装置岗位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2、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科技水平。舞美装置岗位一般包括布景,灯光,音响,服装,化妆,舞台效果等多项内容,而分析每一项内容都可以知道,其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以最明显的舞台效果为例,烟雾,雨,雪,气泡等都是舞台效果中展现情节最简单的情景,而这些情景的展现都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随着发展,这些简单的情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舞台表演的欣赏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舞台场景以烘托舞台表演,这就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比如各种环境背景就需要LED显示屏的配合,舞台的升降可能涉及起重问题,绚丽的舞台效果可能需要多种光的混合,这些都是以科技为背景的。因此在舞美装置岗位未来的发展中,必须依靠坚强的科技后盾,离开科技的支持,舞美装置岗位很难有大的发展。

3、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对于经济的拉动将会越来越明显。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是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为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传统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已经越来越小,这样,就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拉动。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舞美装置岗位的市场越来越大,因此舞美装置岗位通过不断扩大职位需求,不断带动其它相关行业,比如电子设备行业,服装业等的发展来实现其对经济的拉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舞美装置岗位对于经济的拉动将更加明显。

四、舞美装置岗位发展的意义

1、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推动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舞美装置岗位是服务于舞台表演的,而舞台表演是广播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美岗位的发展最终将推动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舞美装置岗位在为舞台表演服务的同时,其舞台设计,服装等方面的内容也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参考,这样也有利于影视剧拍摄的丰富性以及影视拍摄效果的提高。总之,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将有利于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

2、舞美装置岗位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因此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增加。舞台演出是最直接,最简单,也是观众最容易接受的表演形式,因此,对于精神文化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对于舞台表演的要求上。好的舞美装置可以保证舞台表演更加丰富,也可以让观众获得来自于舞台表演之外的美的享受,因此,舞台装置岗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结束语

舞台装置岗位在今天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岗位的丰富性多样性为舞台表演做出了大的贡献,也为观众带去了多形式的视觉效果。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舞台装置岗位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福六.现代舞美装置技术浅析[J].戏文,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