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评估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评估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资产评估课程;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13―01

1课程定位

1.1专业背景分析

《资产评估》是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资产评估的内容牵涉甚广,涉及到会计、财务管理、建筑、机电、无形资产等内容,对于任何评估客体,万变不离其宗,都需要用到资产确认、货币时间价值等理念,因此《资产评估》课程的前修课程需要学习《财务管理》、《会计基础》,因此《资产评估》课程应当安排在高职的第二学年第三学期。《资产评估》课程的学习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前述,资产评估是评估领域的基础,只是刚入门。为了能满足需求,还需要对评估客体如机电设备、房地产、企业价值、品牌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资产评估的后续课程应该开设具体的评估客体的评估课程。

1.2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坚持“有用才学”的原则,如果教材与实践脱离较大,学生也会缺乏学习动力。《资产评估》课程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随着评估需求的加大,资产评估行业的前景越大。学生也认可这一观点,但在学习该课程中,逐渐被一大堆的公式、一大堆的评估方法、一系列的计算所吓倒,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也是讲授《资产评估》课程的一大难题。

2课程内容选取

2.1课程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技在手,吃饭不愁,作为高职《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也必须以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2.2课程项目确定

笔者通过到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调研,评估客体大多数集中在房地产、汽车、设备、无形资产等方面,个别的评估客体是古董评估、森林等自然资源评估、受灾评估等特殊性质的评估。作为资产评估的入门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应该设置常见的工作任务,而对于特殊性质的评估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加以设置。结合调研,设置中评估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同时融入适度的相关领域知识,最后转化为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具体分为项目: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机电设备评估、房地产品评估、流动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长期资产评估、整体资产评估和资产评估操作实务。

3课程教与学

3.1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八个项目设置任务――知识链接――模拟操作――分配任务。知识链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那这一部分如何讲解呢?首先从评估案例开始,讲授为主,主要介绍案例中所涉及的评估知识,并结合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其次,依托学校房地产、机器设备等进行现场教学,对知识点有更深的认知,第三,借助学校以及学校周围的房地产及设备等进行分组,模拟评估,完成任务。经过三个步骤,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资产评估的基本知识。另外在结合专门的评估实验,如通过案例,手工编制工作底稿,呈现资产评估实务工作;还可以通过资产评估软件――鼎信诺评估软件来完成评估实验,多角度来掌握评估技能。《资产评估》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评估网络,进行虚拟评估。比如二手车、二手房评估网络。

3.2项目模拟评估方案

项目一“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主要介绍资产评估的概念、要素、评估思路,这些理论在评估实务中都可以提现出来,主要是接受评估业务、签订业务约定书。那么在模拟评估时,通过角色分工的方式来体现,让学生了解到站在评估事务所,在接受业务时应考虑何种因素,不能盲目地接受评估业务,从而了解到资产评估的原则。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需要评估,评估的目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评估价值。通过这种模拟,学生基本上对资产评估业务有基本的认知。项目二“机电设备评估”、项目三“房地产品评估”是目前最常见的评估业务,在模拟评估时,可以与二手车、二手房评估网络进行合作,通过模拟评估了评估的整个程序,认识到任何一项资产评估,其程序主要就是资料搜集、选定评估方法、确定评估参数、确定评估值几大步骤。其次,评估方法,需要通过评估案例多次模拟,并在工作底稿的完成过程中,也能够轻松掌握。面对复杂的计算,可以借助EXCEL来完成,让学生认识体会到计算的简单性。项目四“流动资产评估”、项目五“无形资产评估”、项目六“长期资产评估”这三个项目的评估可以通过对评估案例的分析加以掌握和总结。项目八“资产评估操作实务”可以对上述评估的结果,通过编制资产评估报告,让学生认识到资产评估报告的要素和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毕蓉.高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06).

篇2

《房地产估价》属于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领域,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如何适应房地产估价专业岗位需求,如何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实践估价能力得到培养,是一个摆在房地产估价专业教师面前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估价岗位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调查,依据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查找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以我校房地产估价项目教学改革为核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房地产估价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立,来设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体系。

一、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房地产估价》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订单培养等模式。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引入行业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认证。本课程设计思路采取项目课程形式。围绕典型工作任务,以具体的各种目的估价项目为学习项目模块,组织课程内容。典型项目模块从简单到复杂,形成项目序列,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根据房地产估价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包括六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估价、房地产转让估价、房地产保险价格评估、房地产抵押价值估价、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估价及基准地价评估。并对每个项目按照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教学,按照每个估价项目的操作程序组织教学过程:获取房地产估价业务、明确估价基本事项、接受并签订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书、制定房地产估价作业方案、搜集整理估价资料、实地查勘估价对象、选择房地产估价方法、分析测算判断房地产在特定目的下的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值、撰写并提交估价报告、审核报告、估价资料归档。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按照评估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系统组织,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同时融入适度的相关领域知识,最后转化为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安排

(1)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教师化解工作及职业情境,将其转化为学习情境,以案例形式展示,提出思考问题,并提供考虑分析问题的可能角度及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第二阶段:教师对项目工作提出解决办法,反思总结,将其在某一具体项目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升华,将已吸纳、创造的隐性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拓展和提升。第三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调查、研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制订行动计划,呈现项目工作(模拟)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习得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生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第四阶段:教师总结,考核。

(2)资产评估工作底稿(任务单)。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学生操作的工作底稿。按评估项目,发放真实的资产评估工作底稿,包括业务约定书、现场勘查表、价值估算单、评估报告等,明确具体资产评估的任务目标。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步骤和内容完成相关工作。

(3)采用过程考核模式,制定了授课教师、企业实践教师、学生三方主体多角度、多方式的立体考核方案,通过调整考核项目的内容及分值权重,来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考核评价分为准备评估和正式评估两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评分表,教师考核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房地产估价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深入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辩论法等。

1.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理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进行项目任务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由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项目,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的操作能力。

2.现场教学

利用我院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设备进行项目教学,建立模拟房地产估价公司,实训室安装了房地产评估软件,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学习,能达到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利用订单单位工作岗位的真实业务进行项目教学及现场教学,现场考核,制作评估底稿与报告,实训室有各种建筑施工模型及挂图,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参与建筑材料鉴别,进行现场教学,现场考核,制作评估底稿与报告。

3.角色扮演法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各评估任务要求,学生模拟评估师,轮流担任负责人,形成模拟评估团队,依照评估流程完成评估任务,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

4.小组辩论法

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个评估任务都以学生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各学生小组之间针对同一项目任务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此时,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题辩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形成一致认识。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采用全过程考核模式,以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确定平时考核分值,占总成绩的30%;以授课教师及企业实践教师按照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分值占总成绩70%。同时,注重在考核过程作中引进房地产估价行业标准。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房地产估价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调查行业需求和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建立真实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情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房地产估价人才。因此,对应房地产估价岗位需求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

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1-6.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篇3

一、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

实务处理往往是问题导向的,但知识的传授则往往需要先对知识本身进行研究与分类。知识的分类要求我们先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与非财务管理知识,例如,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会计知识体系,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等)。

这种区分可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财务管理,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可以是实务导向的,例如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就有一种理念,以高级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必须具备的特有知识为主线,就是一种实务导向。也可以是理论导向的,如王化成等从财务管理假设出发,以是否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来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02。

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可以从基本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入手,这种思路有利于对财务管理类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如筹资涉及资本成本、筹资方式与渠道、资本结构等。也可以从较高一级的课程入手,例如目前许多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开设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个层次的分类往往与一个学校对专业的定位有关,因此不同学校有一定区别,这增加了在这个层次讨论的复杂性,但这种分类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讨论,因为我们可以直接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入手,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进行讨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分类,即对课程做一定的归并,例如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可以归并为企业财务管理。

这里对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是从比较广义的角度,主要从课程这个层次进行梳理,根据目前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包括的课程(这里并不企求避免课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有: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初、中、高三个级别)、财务制度、财务案例、财务专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学)、技术经济学、投资评价(项目评估)、资本运营(并购与重整清算)、税法税务、财经法规、证券投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保险学)、金融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期货期权、金融工程等;另外还有西方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等课程。

上述列举中并未区分金融与财务,考虑到我国专业设置的现实,特别是许多高校可能既有财务管理专业又有金融专业,下文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特色)问题

根据专业定位可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或导向),各个大学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来确立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可以按学科侧重进行区分,如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区分为金融导向的财务管理、会计导向的财务管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也可根据理论与实务的偏向来区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实务(应用)导向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导向的财务管理。由于我国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理论与实务导向的区分也影响着不同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及课程设置。

还可根据财务管理的行业偏向,进一步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划分为国际化导向的财务管理、特定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如资产评估师导向的财务管理、服务业导向的财务管理等等;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又可区分为内部营运方向、资本营运方向、投资方向等。

专业方向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对体系中的课程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以高级财务管理为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设问:一是是否有方向不同的高级财务管理?二是是否有超越不同方向的高级财务管理?而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特别是基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往往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一事实,应该有能够超越不同导向的高级财务管理。

三、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专注于管理的价值方面,因此存在着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概念与内容体系,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独立于一般企业管理而存在的理由与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正因为其偏重于价值方面,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与分化中,它往往又不能孤立存在于一般范畴——管理之外。

以企业并购为例,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实际上有两种知识传授的思路,一是在传授企业并购知识中传授并购财务管理,一是从传授并购财务管理入手,兼顾一些并购基本知识。如果这样来分析,我国目前许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关于并购的部分基本上可以归为第二类,而一些以并购为主题的教材或专著则可归为第一类。具体的代表如第一类的典型如任淮秀主编之《兼并与收购》(人大版2004),译著则更多;第二类如王化成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一版、第二版)、杨雄胜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第一版)。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战略管理与财务战略、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这些区分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研究趣向,也反映了知识传授中的不同导向。

从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角度看,笔者倾向于在现有体系下的侧重于财务方面的知识传授模式,而不是单单剥离出其财务面(再加上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其已有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如此。如果这样选择的话,象财务战略、财务治理、并购财务、集团财务等,可以通过学习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关于战略管理课程,自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增加了一门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之后,很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把选修或自学战略管理课程当作自己的重要学习任务)、企业并购、企业集团管理等课程来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受限于课时等,则可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确定财务专题研究课程的思路。

四、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管理知识的分科教学问题。无论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问题(包括上节所述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还是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以现有框架体系作为基础,恐怕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思路。

人民大学曾经试图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独立出来,构建单独的课程,经过实践探索之后,还是放弃这一思路,将三者合并为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实际上这也是向国外公司财务的基干回归。这能说明一些问题:课程还是取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更加合适。

2005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材编写进行研究,并确定了会计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课程与教材,这显然是一个使会计与财务管理紧密关联的一种模式。

从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分科角度看,目前,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财务管理知识类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学)、投资学、证券投资、税法税务、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如果考虑到通过其他课程传授财务管理知识这一途径,还可以把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并购等纳入进来。

五、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级教学

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关注如何学的问题,因此会衍生出财务案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课程,而基本知识体系框架则仍然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架构。

王化成等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架构,并提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具体假设等概念,从假设的具体内容来看,显然深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当然也预留下大量可以置疑的内容,但这一架构的提出与实践(包括编写教材等)对我国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价值是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真正稳定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从研究对象着眼进行界定的。价值概念本来已经成为现有财务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财务管理内容的部分之一,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会讨论企业理财目标,并讨论企业价值等相关问题,并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为两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日常营运、分配等逐步展开。

价值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相关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分级的内在基础,价值因此体现为现金、资金、价值(复杂价值)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也体现了价值的不同呈现方式,这三个层面已经可以初步为我们界定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的界限。现有的公司财务管理,只需小的调整,甚至不需调整,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金、资金层面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

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现金、资金、复杂价值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初步分级后,高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复杂价值管理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复杂首先体现在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复杂性方面,如企业并购活动、企业战略管理等,就是企业非常复杂的业务活动。

复杂活动之所以复杂,更体现为价值估算的复杂性与价值控制的复杂性,计算服务于决策,控制服务于目标(价值实现)。因此高级财务管理是研究复杂活动价值计算与控制知识的一门学科,结合活动过程、价值估算与控制特征,可把企业的复杂活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是作为标准化交易的复杂价值计算与实现,如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的估价等,由于有标准化市场交易平台如股票市场的存在,这部分内容也可归为更基本层次(如中级)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当中;第二种类型是非标准化交易的价值计算与控制,企业并购主要可归为该类,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规避是以风险转移为前提的,因此要通过交易来实现,可能涉及非常复杂的价值计算;第三是非交易型活动的价值计量与控制,即企业内部复杂活动的价值估算与控制,如企业业绩评价与薪酬管理、战略管理活动、对内的跨行业重大投资活动等。当然如果要进—步区分的话,企业的网络活动可能兼具了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活动两者的某些特征。

财务管理既然是价值管理,价值计量与价值控制应该是其主要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例如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就业后上手快、能应用,对强调应用的大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合规性也是价值控制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公司治理、公司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都体现了这部分要求。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 审计 独立学院

随着我国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专门化的发展,独立学院开设会计学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财会人员。审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教学应关注审计职业需求。下面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解析,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以此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理论观点

职业能力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也称胜任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定义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的。

(一)职业能力的要素

《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中认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道德等专业素质和实务经历。这些都从个体投入的角度对职业能力作了要求。

(二)职业能力的层次

1.职业特定技能:应包括从事特定职业、岗位必须或应当具备的技能。如医生会开处方,会计师会做账、审计师会查账,特定职业有特定的技能。

2.行业通用技能:在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如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专业对应职业群有:会计、统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评估等。审计职业群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属性相同的审计职业群,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具备职业怀疑思维方式、具备职业判断能力。

3.基本技能: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沟通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

从个体纵向发展看,可以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如科员、科长、助理、所长等,不同岗位对应职业能力层次要求会有差异,能力要素结构也有差异。下面通过实证调查进行分析。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

2011年10月8日至2012年6月12日,收集了来自山西注册会计师协会网公开的招聘信息,对山西45所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信息中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调查。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岗位调查情况。2011年19家 ,2012年26家,共45家。调查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经理和审计助理岗位需求都处于高峰期,需求量相当大。这段时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校外实习工作。

2.学历要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审计助理岗位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招聘单位的95%。

3.专业背景要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审计助理人员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有明确要求的占66.14%。

4.职业资格。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资格方面,项目经理要求具备注册会计师资质的达93%。助理人员需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的科目中有3门成绩合格,或具备会计师职称者优先。

5.工作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对项目经理的要求较高,量化工作年限的达67%以上,有的明确要求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经历。对审计助理要求2年以上经历的较多。

6.其他要求。其他方面的要求主要在职业道德层面和基本工作技能层面的要求。包括: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能熟练操作使用word,excel等office应用软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强,有上进心;善于沟通,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能适应出差工作等。

可以看出,不同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侧重点不同。对知识的要求,基层从业人员(助理审计)集中在审计与鉴证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核算、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技术等。中层从业人员(项目负责人)集中在审计与鉴证、资产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高层从业人员(合伙人、主任会计师)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要求较高。对能力的要求,助理人员侧重操作层面实务技能,中层以上侧重风险管理层面。因此,独立学院应重视职业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课、核心课。

三、课程设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培养职业后备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各高等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指南》为指导。《指南》明确了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应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实务经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是以专业素质为基础,而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方式获取,职业技能可以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实务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取。构成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主体有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组织与企业知识,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知识。专业知识涵盖的主要内容为课程设置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设计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一致。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岗位的调查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注重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其职业晋升具有“阶梯式”特点,由审计助理、项目经理到高级项目经理、合伙人。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先从审计助理岗位做起,工作2~3年后,可带领小组负责具体项目,就有机会晋升。因此,高校开设审计课程,其教学目的首先应重视培养助理审计人员基本知识和技能。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重点院校应重视高层次职业技能的培养,独立院校侧重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从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可以看出,本科阶段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主,并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独立院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强化核心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为主。

2.课程体系设计应按照审计工作流程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为使课程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坚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技能,理论教学围绕与职业技能、执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展开。独立学院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点,不必刻意追求课程理论体系完整性,按照本专业相应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在审计课程内容安排上,理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审计概念、基本审计知识,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流程、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等,学习后明白审计是什么,怎么做审计。实践教学要求掌握审计程序怎么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如何编写,审计意见如何确定和撰写等,主要是解决审计怎么做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如对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事项进行判断,职业中面临的道德困惑应对思路等。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有效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能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教学。审计课程按照审计工作流程,考虑各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分项目实施。如果说会计工作是按会计期间循环,那么审计工作是按其所承接的业务循环。从审计流程看,起点是承接业务、接下来风险评估、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教学中不同环节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内尝试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真实业务事项的敏感度,促进其专业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激发对审计职业的热情。校内利用实验室手工模拟,利用电算化审计软件,掌握审计业务的流程以及基本技能,贯通相关会计、税法、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下按审计流程分别说明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知识性要点、技能性表现,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其一,业务承接环节:知悉业务约定书,判断是否承接业务,实物演示、案例教学。

其二,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判断重大错报可能性,讨论式、案例教学。

其三,计划审计工作:审计计划内容、要素,如何编写审计计划,模拟情景。

其四,实施工作:审计程序、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格式、要求,如何有效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如何编写,用实训手段,教会学生怎么做。

其五, 完成审计:复核、整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决策,案例教学。

从职业能力层次看,业务承接、风险评估阶段对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知识层面要求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能力层面体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方面较多;计划工作、实施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能力要求突出;完成阶段体现综合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

3.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注重过程评价。考核方式灵活,如实验报告分析、操作流程演示、计算机控制等。考核结果要能反映实践教学效果。考核项目与内容设置兼顾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操作,评价标准要考虑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成绩评定要分多档次,以激励学生动手操作。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教学体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专业建设应考虑毕业生就业职业定位、行业定位、用人单位定位、区域定位。课程建设应考虑从事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未来发展道路等因素。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应以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知识架构为指导,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王卿丽为硕士、高级会计师、教师;陆迎霞为硕士、教研主任、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AICPA.Core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ntry into accounting profession[EB/OL].(1999).http://.

[2] IFAC.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EB/OL].(2003).http:///.

[3] 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

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 课程体系 保障机制

一、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项目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黄金职业” 、“金领”人才。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作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正逐渐成为市场急需的大热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及其它机构青睐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需要有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进行试点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的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才开始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在本科阶段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力图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擅长运用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专门人才。

截止2012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但这7所院校将项目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辽宁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开设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这也体现了这些院校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通过对以上院校项目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除辽宁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基本具备“国际项目管理”特征外,其余几所院校的模式可概括为“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相距较远。鉴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不同院校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二、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目标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对项目管理本科人才需求。

2.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观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鉴于此,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做好课程体系综合功能、课程和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章节等三个层次的协调。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少而精原则。鉴于项目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在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结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课程,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的信息。

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管理内容的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本科层次教学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项目投融资”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1.“双平台”课程

双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联系的先修课程。根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强调项目管理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项目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项目管理专业基础课应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策划、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

2.“双模块”课程

“双模块”课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各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结合专业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目标,形成2-3个专业模块。以山东财经大学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设置项目投融资方向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两个方向。其中项目投融资方向设置的课程包括金融学、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造价、工程项目估价等课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任一模块,模块一旦选定,模块内设置的课程必须全部修完。

3.项目管理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包括实验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多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为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模式,课程内实践并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项目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三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互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良性运作需要其他一系列部分的支持与合作,这就是课程体系赖以存在并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高质量的教材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使用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最好是近三年的国家统编教材。严格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首先由认可教师提出选用教材的建议,经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初审后,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复审,最后报教务处批准列入教材订购计划,通过严格的审批历程,确保教材质量。

稳步推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为保证项目管理本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管理发展动向,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编写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要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项目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为主,对于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项目的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更为具体、深刻的理解。为此除了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实习考察,随时掌握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课程到相应的公司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长,为此该专业师资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选拔学科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同时有计划的加强青年讲师培养,利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项目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启迪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仅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也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增加实习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此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小但适用的项目,在校内实验室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团体方式完成,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可以由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习,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工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4.充实项目管理专业图书资料

专业知识的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还必须配套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国内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由著名教授或学者出版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由一些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组成的案例汇编书籍,以及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法规的书籍,如财务、经济、投资、招标投标、管理、造价、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国外部分可以包括原版的英文书籍或翻译过来的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教材,所选择的书目主要都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图书资料还应包括一些项目管理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期刊杂志,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知识动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与社会体系进行良好的接触。

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践,随着我国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对本科专业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应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的管理技能。

*课题项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山东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提高大学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225-226.

[2]阎俊爱,荆树伟,闫绪娴.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半结构化范式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37-139.

[3]邱瑛,邹亮.旅游管理专业爸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9):72-75.

[4]白思俊.国内外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1):81-84.

[5]王兆,杨锐.高职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66-69.

[6]高素春,周晓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5-107.

作者简介:

篇6

Abstract: Compared wirh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ound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is also different. Vocational insurance maj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basic knowledge learning have been quite perfect, but can not satisfy the students' academic and employment needs, so it need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system,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tudy independently,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insurance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help and improve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关键词: 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学习能力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insurance major;learn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32-02

0 引言

高高专相对于本科,学生培养的理念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有相似也有差距。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保险专业为例,从课程设计来看,主要课程包括:《保险原理》、《保险法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汽车保险与理赔》、《金融理财实务》、《保险营销》、《海上保险》、《保险精算》、《资产评估》、《个人理财》等。课程设计主要从保险专业的需求出发,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

但在竞争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环境下,仅仅基础知识的学习,无法在职场中立足,还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已有的课程设计和学生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基本知识,部分学生用好了相关知识可以很好的就业,但它仍存在着改进的空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很重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掘,能够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培养人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基本能力培养、学习方法的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培养三部分来发掘和拓展。

1 基本能力培养

从基本能力培养上,课程设计还是比较完善的。但如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1.1 记忆力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方法。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要对学生强调,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哪些是学习重点,定期进行提问和考核,这是强制学习的过程,但这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引起学生兴趣和主观想记忆相关知识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多举例和实际经验的积累,把知识分解和融合来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生动有趣的举例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

1.2 理解力 理解力主要包括日常交流的理解、情商和知识的理解。从知识的理解角度来看,要把书本知识变成教师的知识再变成学生的知识,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加深印象,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设置提问和讨论环节,在对答中形成观点,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和分析。在日常交流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要求要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它是非常重要的,理解错误会造成很多误解和困扰,这方面就要多和别人交流和讨论。同时对于认真学习有观点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独到的见解。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和答案,尤其是对大学学习的内容,比如在观点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抄袭和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多听取别人意见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设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课上讨论。

1.3 思考力 思维的高度、深度、广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巨大的。思维的角度。有句话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明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取决于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答案不同。鼓励和帮助学生多从不同人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多理解别人。思维的深度也有区别,比如,同样的问题,有的人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浮冰),有的人则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和根源。一个经济热点问题,或者一个热门人物,隐含着什么深层次的道理。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视野就不同了。由于一般学生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比如在讲《个人理财》时,让大家思考:大家未来会不会投资买房?未来房产市场走势如何?大家有什么见解。鼓励大家独立思考,各诉己见。除了知识丰富的人,社会阅历多的人,也可以做到看问题深远。社会这个大学堂会教会学生们很多,社会知识比书本知识要复杂多变,所以鼓励学生们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保险专业属于经济类学科,要对经济现象及时观察思考,多看新闻和热点事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1.4 帮助学生树立计划和执行力 学生需要很好地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计划就是蓝图,如果没有计划,就好比盲人摸象,是不行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马云,尽管学习不是很突出,但他却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他和其他很多名人的成长史,都可以看到优秀的人才不一定开始是最优秀的,但他们很早就树立了目标和规划,并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思地渗透和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及时监督他们的实现和进程。那么有了目标和规划,不等于能够实现,我们还要努力去执行,执行力很重要。有很多学生,想法非常好,奇思妙想,但没有所成,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计划没有努力去执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得到什么,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尤其是学习。有些学生自制力强,能做到坚持自主学习,但一些学生自身是很难做到坚持的,就需要老师及时和他们沟通、引导和监督,建立课上提问、课堂笔记、课下作业、期末复习、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监督机制。

1.5 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范围很广,最基本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心态、平衡能力等等。这些很难教给学生,但教师的言传身教自身就是很好的典范,和学生做朋友,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及时帮助,有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1.5.1 心态 心情和状态对结果的影响很大,一个良好地、积极地听取别人经验的人成长比较快,尤其是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状态,才能很好地吸收和学会知识。

1.5.2 语言表达能力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谜面,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

好的语言表达,能更好地交友,与人沟通,实现交友和工作的目标,形成自身语言表达的优势。所以性格内向沉默的同学,要锻炼自己多表达,而过于开朗的同学,又要对自己的话有所节制,言多必失,尤其是在工作中,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一定要先观察思考学习,而不是先发言。

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有先天因素,但也受到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而有意识地培养也是必须的。比如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发言,在《保险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等课上课后,鼓励学生以演小品、讲演的形式完成作业。

1.5.3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对成功起着重要的帮衬作用,无论是学习中师长同学的相处,还是以后工作中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任何成功的人,都有很多人帮助才能成功。因而可以设计些选修课,比如《沟通技巧》、《销售心理学》、《人际关系》等,鼓励学生学习和自学,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培养,提高综合能力。

2 学习方法(以保险相关专业的学习为例)

2.1 良好学习状态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有好处。鼓励学生自学,不一定看现在正学习的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涉猎。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也是个很好的习惯,无论是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其他公共图书馆或者书店看书,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周末去看书。

2.2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积极思考,提问题,课后看书复习。这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定期检查笔记和留作业,会有利于监督学生学习。

2.3 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具体的保险专业课学习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有积极的意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注重记忆、观察理解、思考等。

3 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

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走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自身r值,能够赚取工资,孝敬父母。学生在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和注意哪些问题呢?

3.1 踏实地从简单的事做起学起 学生们刚刚进入一个单位,面对的工作都是基础工作,鼓励学生培养细致做好基础工作的耐心。初入职场,要多做别人不爱做的小事,最终会逐渐成长为业界精英。因而实训课和入职场前的辅导必不可少。

3.2 人际关系能力 在言传身教中,要鼓励学生多向别人学习,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跟上行业动态,积极终身学习 大学毕业只是学习经历的一部分,到企业和单位后,又是新的学习过程,无论任何工作环节,都需要记忆理解和发挥,都是学习过程。如果不能跟着单位和行业动态更新,就会被时代淘汰。比如保险专业,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及理赔的条款总是有变化和更新,实际操作也会有新的变化,如果跟不上单位的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步伐,就会被淘汰。所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说,教师要经常去企业参观了解业界动态,更新实训软件,跟上企业变化。从学生自主学习来说,要鼓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到了企业能够灵活运用。

3.4 注重提升业绩和薪酬 高职高专保险学生就业的起点并不高,很多人的起薪也就2000左右,但这并不是学生们安逸的目标,而是一个起点。现在的大专毕业生,做的好的,月薪上万的也有。所以,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来说更实用,但这个过程却不是教师自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从平时教学角度,教师要多去企业实践,了解保险行业的最新动态,把相关的最新讯息和经验传达给学生。从学生自身来讲,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就业中有更多的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师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相信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雪蓉.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学生能力提升[J].苏南科技开发,2007(08):53-54.

[2]陆燕萍.国际化视野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82-83,87.

[3]蒋文杰,程宏.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及考核[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59-161.

[4]秦虹.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模式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9):58-59.

篇7

关键词:美国 会计教育 创新能力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69-02

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水平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有先进的会计教育水平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对会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也正处于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美国的这些会计教育研究成果,对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美国会计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会计教育目标明确

1990年,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AECC在关于改革会计教育品质的第一份研究公报:立场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在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而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将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于如何具备在会计职业中取得成功的技能和如何面向未来的会计职业要求这两个坐标上。这份著名的报告指出,会计教育不是培养学生进入职业界时就成为会计师,而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毕业生要成为具有丰富经验技能和相关知识的会计师。因此,会计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学生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是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概言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AECC提倡的会计教育目标,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这三个方面。

全球有影响的高等教育鉴定机构――美国商学院联盟(简称AACSB),2008年1月31日重新修订了《会计评估步骤及标准》,《会计评估步骤及标准》中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的目标要多样化,会计教学应围绕各校设定的教育目标来进行。

2 会计课程设置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包括一般教育课程、一般经济管理教育课程和会计专业教育课程。

2.1 一般教育课程

一般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科学及美学的欣赏品味。一般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学、文学、数学、历史、艺术、心理学等社科、人文、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

2.2 一般经济管理课程

这一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一些非盈利组织机构等的筹建、运作过程的特点,提高学生整合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这类课程主要有宏观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

2.3 会计专业课程

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以及国际会计等一系列课程。

3 会计教学方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教学方法灵活

美国会计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启发学生思维,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学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分小组作项目、小组讨论、模拟操作、课堂演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这些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教学手段多样

美国的大学,教学资源也十分丰富,教学仪器器利都很完备,几乎每个教室都有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设备。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自由选择用何种教学工具。另外,任课教师也会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告诉学生,方便师生课后交流,同时还会把自己授课的课件、参考资料等有关的课程信息公布在学校网站的授课主页上,使得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方便的得到教师的授课资源。另外在网上还有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平台,任课教师开设了讨论板,学生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教师解答,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

4 考核评价体系公平合理

美国会计考试评估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30%~50%,主要来自测验、平时作业、课堂参与及出勤率和小论文等,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50%~70%,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大多为闭卷考试,每道题都需要大量的论述支持,学生要想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样的考试,就必须在平时多下功夫,多阅读相关书籍,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并且还要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国外的大学多是“宽进严出”,对学生的考核按成绩分不同档级,并最终会在毕业证书上标明。

5 完善的师资队伍

美国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两点特别值得我国借鉴,一是学校具有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竞争、激励机制。美国高校的教师分终身系列和非终身系列。其中终身系列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新进的教师职称一般是助理教授,美国大学要求这些教师在6年内必须评上副教授,否则就得离校,另谋出路,这样就形成了师资队伍的良性循环,保证了教师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美国高等院校联盟规定:“80%以上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最近取得的相关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在美国大学中,大部分会计系的老师都具有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并且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这些措施增加了他们的阅历和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的这些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目前各高校正在进行的会计教育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5.1 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在会计教育方面,我国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所谓分阶段,就是分不同的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会计的学历教育来说的。即专科(包括高职)阶段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精英教育就是把学生作为精英来教育,为他们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大众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企业中能够从事管N-r作。硕士研究生教育可以分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那些有潜力继续深造的,让他们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

育、科研工作,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而另外一部分可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让他们进入企业从事高级管理工作。我国的会计教育理念更要注重职业道德和自学习惯的养成,而且可以融入“终身学习”、“以学生为本”、“个性教育”等理念。

5.2 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考虑“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开设文学、数学、外语、法学、美学、哲学、逻辑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二是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拓展教学内容,开设税法、经济法、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三是要精简主干专业课。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精炼合并教学课程,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就业需要,除必须开设的主干专业课外,我们还应开设一些非主干专业课,例如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金融会计、资产评估学、税务会计、会计法学等课程。

5.3 改进教学方式

(1)注重能力培养。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拓宽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启发法培养学生“学”的能力。我国教师应多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让学生在“天空教室”中自由学习。(3)完善实习与科研环节。推广助教岗位,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可以采取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

5.4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为提高高校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在考试评价体系上要进行改革,可以从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入手,考试要采用以素质测试和能力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例如口试、笔试、小论文、案例分析、课外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克服以前单一通过期末一次考试评定成绩的形式,将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使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要多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从而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5.5 加强高等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经济与会计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高校经济类专业也随之热了起来,不仅招生规模增大,而且经济类课程也受到学生的青睐。在经济学管理学专业中,会计学课程更是所谓高校非会计专业必开课程。我校是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是我校本科的主打专业之一,此外,还有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资产评估、经济统计、电子商务、物流甚至法学等多种专业。 这些专业的学生虽然毕业后就业的方向不是从事专业会计工作,但在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以及今后的工作中会或多或少涉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必要给这些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学课程。这些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平台以选修及必修等途径修读会计学课程,会计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由我校会计学院派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会计课师资严重不足。我校会计系的教师仅有二十多人,他们除了需要承担3000多名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外,还需要承担全校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学课程是热门课程,选课人数多,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此外,这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课时量少,一般每周只有2-3课时,和会计学课程庞杂的内容极不成比例,因此,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费劲。这样的教学任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应对的。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课程体系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材的不足。

慕课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教学活动,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是十分适用的。首先,就慕课的大规模来说,慕课的课容量是惊人的:“每门课程的学习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可达到十几万人”。②由于会计课程是我校核心课程之一,也由于会计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帮助,因此,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很多,慕课的大容量能较好地缓解我校修读会计学课程的非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与教室容量和师资不足的矛盾。其次是开放性。慕课的开放性对于社会来说,体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学习、无论是高中生、在校大学生、工作在各个岗位的在职人员,甚至是年过花甲的老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学习相关课程”;③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则表现为任何年级、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相关课程。这一点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非常适用。这些学生虽然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那就是运用所学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专业知识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助一臂之力,简言之,就是更好地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读更多的会计信息。2016年我校学生统一使用了我院周萍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教材,将视角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转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打破了传统的以会计要素展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会计报表为切入点展开,以“四表一附注”为中心将会计知识贯穿起来。这种体系构建对报表信息使用者而言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也对报表使用者在知识总量的积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慕课的自主性也恰好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程度以及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慕课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模式,不如说是一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的载体就是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有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等各种资源,就如同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店,就我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而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以及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组合学习内容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例如,利用慕课平台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包含的内容进行分解和深化。在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中会涉及各方面知识,不同专业学生依托本专业所学引入会计学的相关内容就会各有侧重,比如,税收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过程中会更多关注经济业务中的涉税处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慕课或微课更细致更深入安排纳税会计的核算;对于国际贸易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更愿意了解进出口贸易中的会计核算内容,教师可以因此而强化进出口贸易中的相关知识,将进出口贸易结算、出口退税、外汇业务分别做一个微课内容;对金融学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时可以将金融企业会计与非金融企业会计的差异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学习等等。如此一来,会计学课程就从单纯的理论课演化成与不同专业实务密切相关的课程,不仅内容更加丰富,时间更加灵活,也大大增强了该课程的弹性和实用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慕课平台。学生通过慕课这一媒介可以将没有弄懂的和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知识点重点学习、反复学习,而已经掌握的内容则可以跳过,避免了课堂教学中中被动的、生硬的、随大流式的学习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这样的学习就具有了个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相比课堂学习的一次性,慕课具有可重复性,学生可以对慕课的视频以及其它资料反复听、反复看,这样可以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慕课的自主性在会计学课程中不仅表现在学习时间上的弹性和随时性,还体现在知识上的关联性,教师会通过在线布置不同专业学生的作业内容,国贸专业与金融专业的作业因专业不同会有差异,同样,财政专业国民与经济专业的学生在作业内容上也应体现微小的不同。学生只要有电脑和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这不仅带来了学习上的便利性,而且还能够变集中学习成分散学习,避免因长时间集中学习所造成的疲劳感和精力不集中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慕课还具有比较强的互动性。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在人数多的情况下,由于上课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性,很难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而慕课由于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分散性,互动性大大加强。慕课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如老师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学生以答题闯关的方式获得听课权,也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就某一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互相批改作业等。

尽管慕课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具有诸多优势,但就目前来看,慕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只能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原因之一是,相比远程教学,课堂教学更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原因之二,课堂教学由于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更全面,因而记忆也更深刻。就会计学课程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知老师所传授的会计学知识,而且还能获取教师的教学风格、动作表情、语气语调以及课堂气氛等与知识传授相关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联想往往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这一点是远程教学难以做到的。 另外,教师还能够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教学,对不同知识点的运用随时加以修补;有时只需举一个小小的案例或三两句话就能做到完满,而慕课正是缺少了这个功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慕课这种远程式的学习是在师资缺乏以及课容量有限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原因三,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远程教学方式,其教学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由于慕课测试对于作弊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头像认证等方式来进行的,缺乏像课堂考试教师监考那样的监督,很难保证在网络的另一端是考生本人在进行上网考试,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良知。考核结果真实性的不确定性,就使教学管理者或老师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评估,也就影响了下一步教学内容和进度等方面的改进。就会计学课程来说,不同专业的学生考相同的题目肯定无法考出学生真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若对不同专业学生考不同内容则更无法显示公平,因为标准的差异所致。另外,慕课的计算机估计系统一般只适合对标准化考试方式进行评估, 无法做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原因四,慕课的建设工程的难度也削弱了高校及其教师实行慕课教学的动力。首先,是资金与技术的难度。慕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是是专业面的要求。就会计学课程而言,要想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会计学知识外,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税收、工商管理、物流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这就要求会计学教师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耍两下,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慕课的配套资源制作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第三,是资金量巨大。据说,可汗学院作为一人非盈利的免费在线学习机构,每年约要用到700万美金来维持运行,这往往是实力比较弱的高校难以独自承担的。目前,我国仅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高校在与相关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开设了慕课。第四,是课程制作和管理的难度。慕课课程设计与制作,以及课程投放之后的管理与维护等都不是一位教师所能驾驭得了的,所以一门慕课课程从开始准备到结果评估,都需要一个完整教学团队的分工协作,甚至是全校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②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78页。

篇10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职教育 金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53-02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

金融风暴在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华尔街的这场“地震”是对美国金融业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全球经济金融界的一场噩梦。

然而,危机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更应该寻找和探讨在危机之中和危机之后的机遇。那么,机遇是什么?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金融危机如洪水猛兽,但也是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催化剂。2010年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得到提高,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比较能力差距明显缩小,这将有利于我国开展国际金融贸易合作,并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创新和繁荣,对于我国一直处于瓶颈状态的金融行业而言可谓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毋庸置疑,金融行业的重新发力需要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一直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在这轮金融浪潮中更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给广东省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金融危机大大增强了社会对金融的关注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过去,因为中国金融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中国金融得到的关注并不多。时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华尔街百废待兴,中国金融行业面临新的突破,这些必然要求大量金融类的基础操作性人才为后盾,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我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的发展,这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将有利于整个金融职业教育的推进。

第三,人们对金融的依赖度增强了,老百姓想通过保险、储蓄、基金等投资工具,增加资本收益和规避风险,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主要是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来实现的。从这一点看,市场对一线金融服务工作者的需求大大增加,但金融服务业本身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行业基层员工短缺矛盾依然突出,无法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为我们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国内金融职业教育如何迎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把准市场动脉,结合自身特色,培养相应层次的社会急需的金融专业人才呢?这些人才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呢?

首先,金融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金融人才需求总量不断攀升,市场对一线金融工作者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因此,需要金融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的具备基本金融理论知识并熟悉各类金融产品的金融服务工作者,以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危机中股市的动荡颠覆了老百姓单一的投资和理财理念,老百姓不再采用这种“将所有的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单一的高风险的投资模式,而是更多地求助于理财顾问,为其提供理财规划,设计投资组合,进行理性投资和科学理财。因此,作为金融服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再次,“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宏观经济的重点依然是在扩大内需上,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自然也包括扩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必将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业务拓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金融产品市场需求,促进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

最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需大量“兵马”储备争夺客户资源,通过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手段,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服务,为其提供更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因此,位于金融人才金字塔底层的客户(营销)服务和业务操作类人才仍然是两大基层岗位类型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复合型金融人才更受青睐。

综上所述,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的训练,也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毕业以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时,能更快速地向更高层次人才迈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席姚寿广发出“预警”:“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是契机,但一轮危机过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必将迎来新的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变化,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为社会输送一线金融人才,成为金融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国情和广东省省情,调整创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当前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公司从事基础性金融业务工作的客户(营销)服务和业务操作类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金融学、经济学和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在业务素质方面,还要求学生必须将金融产品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处理方法与操作技巧,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熟悉我国金融企业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惯例和规则,以顺利开展国内和国际金融业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并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探析人才培养模式。

1.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四个模块: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1)基本素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基本的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及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

(2)职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经济金融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迁徙能力,扩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但考虑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计“轻理论重能力”的特点,故该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较小。

(3)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经济法、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是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特色,金融法规,金融机构管理等,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4)职业综合能力,包括保险营销、商务谈判、金融产品营销、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金融服务礼仪、保险业务模拟操作等实操性强的课程,这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银行柜台业务处理能力,信息分析、融资、等业务操作能力,证券、期货、保险业务操作能力,个人理财投资分析能力,金融保险管理工作能力,金融产品营销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业务管理三种能力,这是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也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精华所在。

2.按照金融专业的三大岗位群――银行、保险、证券,加强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以银行为例,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技能。

(1)银行柜员业务,包括点钞、假币识别、各项业务凭证的填制、现金及凭证的管理、账簿登记、各类业务操作流程等。

(2)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包括服务沟通能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能力、客户关系维护能力、服务礼仪、市场拓展能力。

(3)个人理财,包括熟悉各种金融理财工具的特点及风险收益,具备家庭财务状况分析、理财目标设定、理财组合方案设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理财工具设计目标家庭理财方案等。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三方面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使教学逐步接近岗位实际。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训课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60%。实训课程采取校内外实训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从硬件上说,金融专业实验室的设计、产学研单位的落实,都是金融专业学生能否得到有用、高效实训的重要保证。从实验室看,应尽可能把银行、保险、证券的软件应用和工作技能的内容涵盖进去,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训练。另外,让学生在金融企业上岗锻炼也很重要。但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不可能大规模地接受学生进场实习,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讲座、课后辅导等多种方式,拓宽与企业的合作,尽量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

(2)积极创办第二课堂,开展各项业务技能大赛,如点钞大赛、金融产品设计大赛、模拟炒股大赛、保险营销大赛、信用卡营销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聘请相关行业的技能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并由学校颁发各项获奖证书,既增加学生的参赛热情,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也可以此为契机增加与相关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合作。

(3)顶岗实习是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教学活动以学生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作引领,以所在岗位业务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工作场所作为教学场所,是在真实的岗位作为准员工进行真实的工作。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对所从事岗位有最直观的认识,通过单位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4.行业证书是行业标准的体现,是行业专家对岗位任职要求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须将职业资历证书授课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同时鼓励学生考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职业证书,如“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保险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等,达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当前,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因此,必须在分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人才需求特点,提出“后危机时代”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策略,以轻理论重技能、轻讲授重实操、轻课堂重模拟为特色,做到课程安排精细化,课程实操主导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业务技能熟练,并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金融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维功.坚持金融创新,培养金融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EB/OL].中国金融网,2009.4.12.

2.黄.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5)

3.满玉华.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4.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OL].中华会计网校,2009

5.杨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J].新课程研究,2007(11)

6.董瑞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7.全球应对金融危机.news.省略/s2008/financial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