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资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评级资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评级机构监管;市场准入;信息披露;利益冲突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89-03
世界各国对于信用评级市场的监管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同业竞争下的机构自律,监管机构只在市场机制失控时进行有限的干预,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市场;另一类是监管机构一直对评级市场进行严密的主动监管,有权审批、审查、调查直至处罚被监管对象,多是评级机构、评级市场完全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地区,如韩国。从评级监管的历史来看,行业自律模式一直在全球评级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评级机构近年来特别是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中的不良表现,加之其在现代金融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美国家监管机构已经或正在考虑对其评级机构和评级市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是伴随着债券市场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但评级行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赖以存在的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充分,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信赖和使用并不普遍,评级机构积累的经验和历史数据也很有限,自身行为也存在许多失范之处。因此,如何用法律规范、制约评级机构的行为,使其在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维护投资者利益、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成为摆在我国监管机构和学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现状
(一)机构自身实力积累不够,社会公信力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信用债券市场是在2005年后才取得较大发展,评级机构真正进行大规模债券评级不足6年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评级模型、评级技术都缺乏有效的积累,特别是数据库建设也比较滞后,目前历史数据的积累基本上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还未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先进技术体系,自身实力积累不足,权威性不够,对处于社会、经济、金融结构变化较快背景下的国内外信用债券评级市场缺乏经验。
(二)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难以有效约束评级执业行为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对评级机构的业务许可、工作制度、信用评级程序、利益冲突防范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其仅作为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的评级行为的内部规范性文件,缺乏法律约束力;2007年,中国证监会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但其适用范围也仅限于评级机构在证券市场从事评级的执业行为。另外,《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证券公司债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评级机构行为监管的相关规定,但都十分零散,并无系统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制。
(三)行政监管模式尚未成熟,市场监管行为难以统一
目前,根据评级活动涉及的行业,评级机构要接受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等多个机构监管:从事证券市场评级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管理、从事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评级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从事招投标信用评级和企业债券发行评级业务等则由国务院发改委管理,这种多头监管造成了监管权力的混乱,监管领域重叠增加了监管和协调的成本,部分领域的监管缺位又导致市场监管出现盲区;并且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导致不同部门制定的监管标准多样化,无法形成统一的资信评级机构行为规范,最终导致对评级机构的外部约束不足。直至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准央行为信用评级行业的主管部门,但信用评级市场监管的统一仍需要多单位的协调和合作。
(四)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缺失,评级结果公信力不足
与欧美评级市场相比,我国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评级业务认可制度、有效的评级公司评价机制和完善的惩罚退出机制。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国取消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限制,评级机构按照商务服务业标准进行注册登记,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行业准入审查,导致了评级机构准入门槛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同时,监管机构不统一造成了业务资质的多头认可,加上缺乏评级机构资质认可条件的明确、统一规定,出台的评级机构的评级规范、部门规章都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造成了市场参与者的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也严重影响了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信用评级市场准入的监管
评级机构的业务种类是多样的,有贷款企业评级、企业债券评级、上市公司评级、资产证券化评级、票据评级、金融机构评级等。在多元评级监管主体的体制下,以一家为主会同其他监管主体,充分研究协商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以法律或行政法规、规章颁布,各监管主体在各自管理范围内依照统一标准实施监管,即法规统一、多元监管的“1+X——1-X”模式,而首要的便是市场准入规则。
篇2
摘 要 短期融资券自2005年推出以来,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8]第1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短期融资券市场。本文在充分肯定短期融资券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 短期融资券 现状 建议
一、短期融资券概述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消息,2011年3月央行发行了84只短期融资券,实际发行总量2175.5亿元。而2005年5月,我国仅有5家企业发行7只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109亿元。短期融资券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业已成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对我国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短期融资券作为面向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开发债。从宏观层面上平衡了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第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提高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改善。第三,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第一,短期融资券市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短期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企业过度依赖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的现状,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第二,根据财务杠杆原理,不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情况下,促使所有者权益实现较快增长,增加企业价值。第三,发行短期融资券对发行企业信息披露基本信息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要求促进了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另外,短期融资券的不断展期给市场传递了企业信用质量不断提高的积极信号,有利于企业建立市场信誉。
二、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债券市场发展是金融创新的基础,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丰富了债券市场短期工具品种。短短6年的时间里,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速。近期有不少大额的短期融资券批准发行。例如,铁道部3月28日公告,将于2011年3月31日招标发行200亿“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1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期限为366天。在如此之高的投资热情背后,短期融资券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小视的问题。
(一)发行主体结构不平衡
从2005年5月央行推出短期融资券以来,发行主体主要是信用等级高的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却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另外,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制度设计上也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集团,而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因此,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存在发行主体结构不平衡的现象。2008年10月9日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试点活动启动,6家中小企业获准发行短期融资券,注册额度共2.52亿元。而仅是2008年10月,央行就发行了24只企业短期融资券,实际发行总量高达442.6亿元,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还达不到本月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的0.6%。
(二)发行定价方法不规范
《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利率、发行价格和所涉费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孙建华(2009)也指出,理论上我们可以利用金融工程中风险中性测度下的违约过程所导出的违约期限结构来进行定价。短期融资券本质上是一种含有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因此它的定价主要取决于对其信用风险的判定。但是我国的现实条件尚不能满足准确判定和量化信用风险的水平。
(三)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
中介机构作为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的桥梁,对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中介机构中,信用评级机构和承销商还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
1. 信用评级机构
我国的评级业务尚未设立统一的协会进行管理,各种评价体系和试行办法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无法得到准确地衡量。目前,我国针对短期融资券采取的评级方法更多是类似长期债券的评级手段,而没有特别为短期融资券设计相应的评级指标和体系,可能产生较大模型风险。此外,这种方法未采取跟踪评价,缺乏动态性。
2. 承销商
《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由金融机构承销。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主要由商业银行承销。实力强的承销商一般不愿意承接资质差的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从声誉机制角度来考虑,投资者一般认为大银行承销的融资券资质量会较好,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四)机构投资者不成熟
从2005年以来,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上大多数都是机构投资者。但是,我国机构投资者群体并不成熟,未来的投资力量和购买力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目前还缺乏一个足够有实力的短期融资券机构投资者。投资者参与短期融资券市场投资,对其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垃圾债券市场作为完善的债券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垃圾债券市场,在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同时应当充分分析投资组合的风险,在尽可能低的风险水平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三、完善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建议
(一)注重市场监管,加强市场化管理
《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交易商协会、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结算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在促进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既需要注意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原则,又需要注意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管理。
第一,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并要弱化行政干预,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第二,促进短期融资券发行方式的多样化,同时遵守《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市场化方式确定发行利率、发行价格和所涉费率。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 严格限定短期融资券资金用途,避免“短借长投”
由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无需担保,有些企业可能会循环发行短期融资券以获得资金用于长期投资,从而因投融资期限不匹配产生风险。因此严格限定短期融资券资金用途是降低兑付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发行人的自我约束也至关重要。发行人必须科学地管理和运用这些资金并提前做好还款计划,从而避免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导致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的困境。
2. 规范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联系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桥梁,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改善与投资者关系的一个有效沟通工具(陈国辉、韩海文,2009)。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意味着高的市场认可度和低的资本成本。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说是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建立科学的短期融资券定价体系
在短期融资券的定价上,因为没有信用利差的科学估计,我国无法采取风险中性测度下的违约过程所导出的违约期限结构来进行定价。因此,我们只能采用市场比价法进行定价,即从可能的投资者、现有资金面、不同发行人的条件等进行初步定价,并且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短期融资券与同期限央行票据利差的影响(孙建华,2009)。从长远考虑,必须完善市场定价体系,建立信用等级与利率挂钩的利率定价方法,以基准利率为基础,适当进行利差定价。完善的市场定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利率风险。
(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切实加强对中介机构尤其是信用评级机构、承销商的监督和管理,是控制融短期资券信用风险的重要举措。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我国构建和完善短融信用评级体系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经营各类征信机构,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研发现代化评级技术,以提高信用评级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对承销商而言,应对发行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尽职调查,督促和协助企业披露相关财务信息,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使大量的社会资金脱离银行信贷体系,加速了中国金融脱媒的进程。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从单纯的资金融出者转变为全方位金融服务提供者。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短期融资券的契机全面介入证券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并推动其在综合经营方面迈出更多实质性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3
一、检查范围
凡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和本年度取得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二、检查方式
采取资料审查、企业自查和现场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监管队负责数字化监督检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三、检查内容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评级实施细则》、《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信用评级实施细则》进行数字化监督检查和等级评级;经营企业按照《*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等级评定表》进行常态化检查和等级评级。
四、实施步骤
自查上报阶段(3月25日至4月10日、6月20日至7月10日)。
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评级实施细则》、《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信用评级实施细则》内容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填写《*市2009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及信用等级评定表》(附件1),《*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常态化监管情况表》(附件5);经营企业按照《*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等级评定表》进行自查,填写《*市2009年度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及信用等级评定表》(附件2),《*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常态化监管情况表》(附件8)。
企业提交如下资料:
(1)《*市2009年度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及信用等级评定表》(附件1、2),《*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常态化监管情况表》(附件5、8)一式两份(生产、经营企业适用);
(2)《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交《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登记表》或《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备案表》、加盖企业公章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一式两份(生产、经营企业适用);
(3)加盖企业公章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复印件一式两份(包括产品制造认可表或注册登记表)(生产企业适用);
(4)加盖企业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一式两份(生产、经营企业适用)。
企业所有申报资料需要提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纸质版采用A4幅面打印。
审查阶段:(4月15日至5月10日、7月10日至11、9月10日)。
各监管队根据分工组织对辖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资料审查和现场监督检查。现场检查按照《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现场检查评定表》(附件3)进行,并现场填写《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现场检查级别评定结论表》(附件4)。经营企业按照《*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等级评定表》(附件6)进行检查,并填写监督检查等级评定结论。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情况免于现场检查:
(1)在2007、20*年度日常监督检查中连续两年被评为A级、无违法违规行为、无不良事件、国家局和省局质量监督抽验合格的企业;
(2)20*年因变更、换证等原因通过现场检查验收且日常监督检查被评为A级的。
各监管队依据检查情况分别于6月10日、9月30日前连同以下资料汇总药械科:
(1)企业提交的资料(一式一份);
(2)《*市20*年度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及信用等级评定表》(生产、经营企业适用)(一式一份);
(3)《*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数字化监管情况表》(生产、经营企业适用)(一式一份);
五、工作要求
1、各企业要高度重视此次监督检查和信用评级工作,认真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自纠,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2、企业填写数据要真实,不得随意捏造。自查报告内容要包括企业人员数量、资质,机构设置,仓储管理,设备管理、检验试验等情况。
3、各监管队要根据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按照时限开展工作,及时向药械科汇总相关资料,要高质量地完成此次监督检查和信用评级工作。
附件:
1.*市2009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及信用等级评定表
2.*市2009年度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及信用等级评定表
3.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现场检查评定表
4.山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现场检查级别评定结论表
5.*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常态化监管情况表
6.*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等级评定表
篇4
【关键词】混合资本债券长期次级债券资本补充渠道发行定价
一、混合资本债券与长期次级债券比较
《巴塞尔资本协议》按照资本质量及弥补损失的能力,将银行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和三级资本。针对二级资本中的混合资本工具,《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其包括一系列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特性的工具。混合资本债券就是参照《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混合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创新债券形式。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的一些特征使它具有了更强的资本属性,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
根据表1比较,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券其主要区别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期限长
混合资本债券的期限在15年或15年以上,而长期次级债的期限只需在5年以上。在公司流动性遭遇困难时,可以充当吸收损失的缓冲器。
2、资本品质高
混合资本债券的索偿权位于长期次级债之后,还可延期支付利息,遇到偿债能力不足时可先于弥补亏损,不能启动破产程序,这就使得混合资本债券较长期次级债券具有更高的资本品质。而长期次级债不能用于弥补日常经营亏损,但可以启动破产程序。
3、拥有一次赎回权
10年后银行行使赎回权,再重发混合资本债券可以避免最后5年计入附属资本时的累计折扣,获得更高的收益。
4、计入附属资本的上限更高
长期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混合资本债券的理论上限可以直逼核心资本的100%(如果其他附属资本为零)。
5、发行条件更宽松
公募发行长期次级债须满足核心资本充足率5%以上的条件,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只需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即可。
二、混合资本债券为大量非上市银行提供了新的资本补充渠道
对于少数上市银行来说,资本的补充渠道相对多元化;但是,对于大多数非上市银行来说,资本补充渠道狭窄、资本结构单一就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对此,混合资本债券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是大量非上市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可取选择。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许多商业银行资本金屡屡捉襟见肘,仅仅依靠利润累积难以跟上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需要以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早在2004年,银监会就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适时将优先股、可转债、长期次级债务工具等纳入附属资本,大大增强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灵活性,有效地促进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完善。
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尚待培育发展,资本工具较少且创新相对滞后,现有资本补充渠道难以同时满足资本监管和支持经济发展所需的信贷投放要求。突出表现为:(1)长期次级债务资本属性相对较低,且规模受“不得超过核心资本50%”的限制;(2)优先股方面虽然新《公司法》对发行不同种类股份留有余地,但国内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仍然需要国务院另行规定;(3)占绝大多数的非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缺乏法律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量非上市银行面临两难窘境:一方面,为支持经济适度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信贷投放,但又受到资本不足的制约;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银行缺乏持续、公开和市场化的融资安排。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亟需创新资本工具以解决资本补充问题,这样才能使国际化的资本监管在资本工具上得以落实。
对非上市银行来说,混业资本债券就是在拓展资本金来源方面进行的一种金融创新。这不仅是监管机构积极推动下的资本补充渠道的创新,也是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创新,为促进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部分非上市银行适应资本约束下的经营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兴业银行2006年底成为第一家探索混合资本债券补充资本金的商业银行。随着这一新的金融工具的涌现,相信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特别是非上市的商业银行会探索这种新的模式和工具。
三、中国混合资本债券发行的现实条件
1、混合资本债券具有较大的投资需求
中国债券市场目前存在两个缺陷:一是长期品种稀少,发行量有限;二是银行间市场上高信用、低收益品种(例如国债)占比过高。而混合资本债券期限较长、收益较高,具有较大的投资需求。从各国实践看,混合资本债券已经被证明是具有挑战性但回报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虽然利息递延和延期支付到期本息带来较高风险,但混合资本债券的历史违约率很低。混合资本债券为信用利差提供了一个杠杆敞口,当信用环境良好、利差降低时,混合资本债券表现一般好于其它产品;反之亦然。同时,在混合资本债券到期的前5年,发行人一般拥有赎回权,否则将大幅提高票面利率,该条款有效降低了投资者的利率风险,有助于提高混合资本债券的市场接受程度。
2、中国金融业和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提供了良好基础
(1)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改革重组增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加上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比较稳定,混合资本债券10-20年内发生偿付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小。
(2)银行间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本背景的机构参与市场投资,市场流动性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以持续信息披露和公开评级为重点的市场监督机制逐步成熟,使得混合资本债券从一开始就具有比较健康的土壤。如混合资本债券存续期内,发行人应按季度披露财务信息,若混合资本债券采取公开发行方式发行,发行人还应在债券付息时公开披露资本充足率信息和其他债务本息偿付情况;混合资本债券公开发行和定向发行均应进行信用评级,在混合资本债券存续期内,信用评级机构应定期和不定期对混合资本债券进行跟踪评级。对影响发行人履行债务的重大事件,信用评级机构还应及时提供跟踪评级报告。
3、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监管环境是混合资本债券发展的有力保障
(1)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全面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手段,能够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2)由于混合资本债券所具有的资本属性,为保护投资人利益,监管部门对发行人的资质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核心资本不低于4%,最近三年连续赢利,以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分,风险监管指标符合监管机构规定等。这就使得许多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银行被挡在了市场的门外。
四、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定价
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已经成为非上市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那么对它的发行定价将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进行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定价中应该密切关注它特有的资本属性结构,即较高的股本属性意味着较强的资本属性、较高的债券风险和相应的风险补偿。因此,作为混合资本工具的一种,混合资本债券的定价主要取决于其股本属性与债务属性强弱的安排。一般而言,股本属性越强,则债券的定价相对就越高。
1、决定混合资本债券定价的要素组合
(1)债券期限的长短。根据2005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在债券期限方面允许选择15年或15年以上的定期。期限较长的债券显然比期限短的债券股本属性强。
(2)利息递延触发条件的强弱。在具体操作上,利息的递延支付可以通过有管理的选择权或强制性触发条件实现。其中,有管理的选择权是指若满足特定的要求,发行人可在任何时间选择递延支付利息;而强制性触发条件的目的,在于当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时确保发行人营运现金流的持续不断。因此,后者的股本属性要强于前者。
(3)吸收损失具体方式的选择。吸收损失的具体方式各国有所不同,多数国家均选择暂停索偿权。比较来看,暂停索偿权为发行人提供了一种更强的吸收损失缓冲机制,因此其股本属性也就更强。
(4)偿付顺序的先后。部分国家的做法是偿付等同于次级债券,也有的国家则是位列次级债券之后才予受偿。显然,后者的做法更为接近股票,其股本属性也更强。
鉴于混合资本债券既不是纯债券也不是纯股本的特点,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发行人的总体信用基础评级的背景中进行考虑。
2、基于上述因素的风险定价
根据我们对发行人的总体信用基础评级方式进行考虑,即混合资本债券的股权信用反映了债券持有者所承担的股权与债权风险的比例,那么其属性结构中股权部分的风险升水所带来的相应比例的回报,将对债券定价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基于股本属性与债务属性强弱的判定,可以得到混合资本债券的定价公式应当是:
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定价=A%的股权部分风险升水+(1-A%)的债权部分差价+无风险利率
其中,A%为某种混合资本债券股权部分的比例。
从上述定价公式可以看出,影响混合资本债券定价的关键因素是债券的信用评级,尤其是基于具体发行条款的类股本属性的判定。信用评级对定价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对股权信用的补偿,而且表现为定价受制于发行人评级,因为若发行人信用级别越低,所发行的混合资本债券的信用级别就越低,其定价势必会越高。
当然除此之外,混合资本债券的定价还受市场流动性、供求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流动性对定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二级市场上流动性越高,债券实际定价越趋近理论价格。而供求关系作为市场中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指挥棒”,同样对在债券市场上交易的混合资本债券有效。毕竟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对买卖双方而言,其最后定价是他们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12。
[2]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2004,6。
[3]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2。
[4]翁世淳:混合资本债解困银行资本金饥渴中国科技财富[J].2007,3。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投资者保护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是银行分散信用风险的最基础的工具。美国于1969年末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30多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我国首批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12月由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开始,随后浦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成功发行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可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提前回收流动性。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会给商业银行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大收益来源提供可能。始于美国2007年4月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由单一市场波及多个市场,由一个国家迅速蔓延至全球。此次次贷危机发端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大规模违约,由此引发以其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收益大幅下降,价格急剧下滑,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然而,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运行、能否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取决于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能否健康、繁荣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重新思考和审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度设计,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成为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关键。本文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主线,以次贷危机为背景,尝试构建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影响资产证券化投资者利益的主要因素
(一)资产的品质
所谓资产的品质,是指证券化的资产到期能够产生预期现金流的可靠程度。资产是资产证券化的逻辑起点,资产的品质是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基础。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资产的品质更胜于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因此如何提升资产的品质、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也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贷款机构为了获取高额收益而向信用程度较差、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当利息上升、房产市场降温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债务人违约和贷款机构的破产,归根结底,问题在于贷款的品质。
(二)证券化资产的独立性
证券化资产的独立性包括与发起人资产的独立、与发起人以外的其他机构的独立。确保证券化资产的独立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对证券化的影响,实现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资产的“破产隔离”。首先,在资产证券化的制度设计中,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设立了一种特殊的机构,即特殊目的载体(SPV)。根据SPV设立方式的不同,目前主要有公司型SPV和信托型SPV,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肯定了信托型SPV,没有涉及公司型SPV。在我国,如何构造SPV并且在法制框架下运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为了确保资产池中的资产的独立性,阻断发起人与证券化资产的联系,应遵循“真实出售”的做法,在会计上、法律上确定“真实出售”的标准也成为影响投资者的因素之一。
(三)信息披露程度
资产证券化的环节复杂、参与者众多,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与原始债务人、发起人、SPV、资产的管理人、中介机构密切相关,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影响投资者利益的信息是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平的重要机制。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行中,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偿付能力,也就无法准确了解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妨碍了投资者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四)投资者权利的行使机制及救济机制
“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规定投资者的权利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权利行使机制,当投资者权利受到不法侵犯后,还应有完善的救济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如我国台湾在信托型SPV的构造方面设置了受益人会议和信托监察人,投资者通过受益人会议行使决策权、监督权等,信托监察人则从外部进行监督。
(五)监督机制
资产证券化的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机制,即证券发行人内部的监督机制;二是外部监督机制,即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政府监管的缺位,也进一步证实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资产证券化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整合现行的法律规范且提高立法的效力层次
由于缺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经验,我国在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中采取了边试点边立法的思路,大部分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从2005年试点至今,共有十余部规范文件出台,的主体包括央行、银监会、建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本文认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制定一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性法律,内容包括证券化的资产的范围,投资者的范围,资产转移,风险隔离,抵押权变更登记,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交易、结算,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责任等,立法层次可提升为行政规章,待理论及实践均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
(二)SPV的法律构造
资产证券化架构的核心是风险隔离机制,SPV则是风险隔离机制的产物。SPV是连接发起人与投资者的桥梁,在资产证券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托、公司、合伙等是SPV采用的常见的组织形态,且以信托和公司最为常见。完善SPV的法律构建,减少投资者的法律风险,是投资者保护机制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1.理顺资产证券化与信托法的关系,完善信托型资产证券化。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了以信托的形式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然而,在法理上,以信托为特殊目的载体的交易结构依然面临着一些似乎无法逾越的障碍。”信托的基本结构为委托方—受托方—受益人,《管理办法》构建的信托结构可以简化为委托人(即发起人)—受托人(信托SPV)—受益人(投资者),问题在于,此信托是自益信托还是他益信托?由于发起人与投资者不可能是同一主体,因此可排除自益信托,如果是他益信托,则按照信托理论,发起人应无偿地将信托财产转移给受托机构,显然,这与“真实出售”相违背。有学者提出可将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理解为“双信托”,即存在两个自益信托,那么,这两个信托间是何种关系?如果相互割裂,则如何体现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完整性?况且,在发起人为委托人的自益信托结构中,发起人的受益权在《管理办法》中并未规定。两组信托的存在使资产证券化的运作陷入困境,以上的种种障碍,影响到信托资产证券化的有序进行。因此,改变两组信托并存的局面,转为以其中一种信托为主,比如保留发起人为委托人的信托关系,则发起人可以委托SPV转让信托受益权;或者保留投资者为委托人的信托关系,则发起人与SPV间仅为资产的转让者与受让者的关系,上述的障碍将不复存在。中国-.构建SPV与自身破产风险隔离机制。在实践中,SPV多以“空壳”公司的形式出现,为了避免SPV自身破产的风险影响投资者的利益,构建SPV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在公司章程或信托契约中严格限制SPV的经营范围,禁止其从事与证券化无关的经营和投资活动,避免发生与证券化无关的债务和提供担保;其次,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定会走向腐败,为了防止发起人与SPV串通或控制SPV进行有损投资者的行为,SPV应设置监督机制。可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设置独立董事,或引用公益信托中信托监察人的设置,在信托型资产证券化中设置信托监察人,赋予其监督权和提讼权。
(三)完善真实出售制度
为了实现发起人与证券化资产的破产隔离,“真实出售”是重要环节。从合同法的角度看,“真实出售”实质是合同债权的转让,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债权的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否则债权的转让对债务人不生效力,即债务人仍然可以向原债权人清偿债务,虽然可因不当得利请求原债权人返还,但无疑会使操作更加复杂,也增加了运行成本。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在法律上可确认公告通知的效力,同时,由发起人充当资产管理者的角色也可简化其中的繁杂。
(四)强化信用增级制度且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
信用增级一方面可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投资者,通常分为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前者如划分优先/次级结构、开立信用证、进行超额抵押等;后者主要由发起人以外的第三人对SPV证券提供担保。在我国,由于市场发展不成熟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建立信用较高的专门的担保机构,在试点操作中,主要采用内部信用增级的手段。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均组建了专门的担保机构,甚至由政府出面,如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本文认为,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初期,成立由政府参股的专门担保机构以增加资产的信用等级是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动力。信用增级后的环节是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不高,独立性较差,有必要建立一套信用评级的基本准则,确定信用评级机构的资质,提高其质量。
(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一切关于资产投资价值的信息均属应披露的范畴,要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美国次贷危机一个重要警示即强化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200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的第16号公告要求发起机构、受托机构等就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加强相关信息披露,并规定了受托机构详尽披露基础资产池的标准。这一举措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建立资产信息共享机制、信息传递不及时、责任缺失等,对于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的责任主体及内容不明确,投资者的救济权得不到实现。针对上述问题,应尽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加信息披露的渠道,完善责任体系。
(六)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加强证券发行人的内部监督。资产证券化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投资者均面临“内部人控制”的状况,通常,SPV是发起人建立的子公司,资金的管理机构也由发起人担任,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间或者存在关联关系,或者存在角色重合的现象,因此,对发行人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权力的分配、不同部门间权力的制衡进行制度安排,引入独立董事或信托监察人,防止权力的滥用。其次,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关系。金融监管体系有必要从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卜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管理[J].经济纵横,2007,10
篇6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从紧货币政策;商业票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4-0093-03
短期融资券自2005年5月面世以来,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发展势头迅猛,累计发行额已超过了企业债规模,成为继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后第四大债券市场,为许多企业解决急需的流动资金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短期投资工具。截至2007年10月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一共发行了884种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额已达10104亿元人民币。
在商业银行开始收紧信贷后,作为首选可替代的信用风险资产,短期融资券在各债券品种中表现出众,绝大部分短期融资券在发行上市后基本都保持平价或者溢价交投,个别资质优良的短期融资券还在发行上市后出现大幅溢价现象。从紧货币政策下发展机遇凸现。
一、短期融资券的融资优势分析
(一)信用化的融资工具
1、一级市场发行。
(1)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制度是我国目前金融经济运行中信用化程度最高的金融创新。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采取备案制而且发行无须抵押品担保。这就最大程度上激励了企业发展自身信用条件的能力的愿望。在短期融资券的组织和发行中,发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无形的企业品牌价值以及产品功能渠道的优势,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一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企业自身信用质量的金融工具而将筹资优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
决定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高低的关键就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运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信用质量的优劣。在一级市场中,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是一种无担保的筹资形式,企业的信用资质就对最终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水平起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在另一种积极的层面上激励企业关注自身的信用历史,从而为今后更进一步的以更加具有优势的成本来进行资金筹措带来巨大推动。
2、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分析。
由于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当中,企业信用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交易债券的买卖需求,进而决定所交易的短期融资券流动性的优劣。在短期融资券的持续发行便利的运行机制下,一个信用质量不断提高的企业能够及时地从市场上获得积极的反馈。随着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过程的不断展期,企业本身信用质量不断完善对市场的积极信号将通过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便利以及筹资成本的不断降低来体现。这种良性互动也正是短期融资券二级市场发挥短期融资券信用依托优势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信用资质为其发行短期融资券提供良好的流动性市场基础并进而优化企业筹资流程的积极结果。
(二)市场化的融资机制
1、从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的角度看,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创新型筹资工具,具有如下优势:
(1)筹资成本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效率损失较低。一般情况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在5%左右,再加上承销费用的0.5%,通过短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大约为5.5%,而银行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利率一般为7.5%以上,这样的话短期融资券的成本就比银行流动性贷款低2个百分点,对目前竞争激烈的下游企业来说,能否获得市场化定价的资金支持已经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筹资方式便利,发行审批市场化。对于短期融资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财务情况以及面临的市场环境,自主的选择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并与承销商协商发行利率。这些市场化的举措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筹资的需求。同时,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采用备案制,一般上报央行后30天即可顺利发行,这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快速的变化中及时变化自己的筹资成本,提高了筹资效率。
(3)市场化的持续发行,促进企业资金运营效率的提升。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制度,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将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融入到整个企业的长期经营策略中去,使得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成为整个企业运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企业市场化的资金运营和管理理念的建立,将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向国际先进银行所注重的市场化的中间业务转变。
(1)短期融资券将银行的短期流动性贷款这一表内业务剥离了出来,从而减少了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促进了中间业务发展,使得我国银行业不断向符合现代银行经营理念所要求的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资产业务而转变。
(2)面对新巴塞尔协议的各种降低风险资产的手段,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券等为代表的市场化金融工具,将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业务积极地应用到我国银行的管理中去,实现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整体改善。
3、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
(1)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为我国中央银行应用金融工具调控经济金融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为央行调控短期利率提供了更加市场化以及更加敏感的市场,可以为央行进行相关利率敏感性测试以及观测市场对调控的反映程度提供良好的依据。
(2)短期融资券的市场化利率可以作为经济运行的先导性标志。由于短期融资券市场比较自由的运行环境,参与短期融资券投资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可以比较敏锐地观察到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变化。在我国央行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调控中,由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优良的市场特性,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将对我国各类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先行指标,从而为市场主体有效参与经济活动带来理性预期。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信用化发展问题。
(1)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视野不强,往往孤立地对待信用环境的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而全面的体系框架。比如这次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而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则》,《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则》两个配套文件就仅仅将短期融资券看作一个孤立的金融工具,而没有从整个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经济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考量。笔者认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应该是为我国今后其他信用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契机,对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规范也应从这个大角度来思考,而以上三个文件对短期融资券的规定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而没有将此次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融入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整体事业中来考虑。
(2)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我国《票据法》中就没有对商业本票的规定,对于短期融资券这一本质上的商业本票从根本上就缺乏
相应的法律约束规则,从而在实践中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福禧事件的解决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则》,《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则》没有相应的规定,事件的解决难免像当年“327国债事件”一样由行政指导来结束。这样的行政指导行为直接破坏了人们对市场发展的信心,从而给我国今后的信用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市场化发展问题。
(1)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的信用制度十分薄弱。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中,还没有形成基本的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每次发行的相关数据和准备材料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存档。同时,从至今的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上看,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仅仅是将每次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当作各自独立的筹资过程,而不是将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融入到企业今后的信用制度建立的层面上来考虑,没有认识到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提高自身信用制度的重要意义,使得短期融资券这一本来可以积极提升企业信用制度水平的创新性工具仅仅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筹资工具。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造成了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市场联系不强的缺陷。
(2)市场化的信用评级形式还没有有效建立。
1)评级方法不科学,评级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的评级业务尚未设立统一的协会进行管理,各个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评级体系,在评级程序、评级指标、信用级别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随意性较大。而且评级过程僵化,目前的评级公司还没有特别为短期融资券设计相应的评级指标和体系,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往往采用对长期债券进行评级的标准来进行,这种评级方法严重忽视短期融资券的特征,产生了极大的模型风险。
2)缺乏具有国际声望的市场化的评级机构。
我国现行的评级机构大多数拥有行政背景,这就使得评级过程中难免受到行政行为的影响,使得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评级机构才会出现市场创新性不强,提高自身评级能力的动力不足的现象。
3)评定信用等级的可操作性差。
检验评级结果的标准是违约概率,并不是信用等级本身。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是不同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违约概率。缺乏违约率统计的信用等级内涵是不完整和没有说服力的,甚至是没有应用价值的。我国评级业发展时间短,特别是在企业评级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使得评级结果对预计企业违约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三、今后发展对策
1.实现从大金融的角度发展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体系。应该将短期融资券市场体系的构建设定在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上来思考,不能仅仅将短期融资券市场体系视为一个简单的金融工具领域,而是应该从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将提升短期融资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全面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当地进行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安排。比如,在《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后续规范中加入对信用评级和信用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意见,使得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不仅局限于一种工具的创新,而应该成为一种制度的创新,观念的创新,进而实现良性互动,最终形成我国资本市场体系通盘整合、上下互动的积极局面。
篇7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福禧事件;Shibor;经验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33-02
1 短期融资券的重启
1.1 短期融资券首次推出
1989年,中国银行下发《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89]45号),肯定了各地为弥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足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做法。其主要特征是:
(1)实行规模管理,余额控制。
(2)利率实行高限控制。
(3)审批制,发行必须由人民银行批准。而与此政策对应的结果却是在1993-1994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乱集资、乱提高利率、乱拆借的三乱现象,最终导致短期融资券退市。
1.2 短券退市后的反思
短期融资券的出现改善了当时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不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严重不平衡的局面,但大量的未兑付短券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失,政策运行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这些都表明制度的设计不够合理未能完全适用于当时市场,且制度未能贯彻落实,使运行结果与初衷违背。因此,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得到执行两大方面应成为以后政策制定的风向标,具体可加强制度在信用管理、风险管理、评级管理、监管管理等方面落实。
1.3 短期融资券重启
2005年5月24日,央行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新制度的特征是:
(1)采用备案制,摒弃审批制;
(2)发行利率由市场决定;
(3)不需要银行的强制担保,但必须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以上三个显著特征都体现了市场化原则,满足了当时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而意义重大;对企业而言,拓宽了融资渠道、改善了融资环境、降低了融资成本,规范了信息披露;对银行而言,推动了其经营结构的转型、拓展了业务实现多样化、提高承销银行的知名度;对经济而言,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
2 短期融资券里程碑――福禧事件
2.1 发行背景
自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重启后到2006年2月底,短期融资券已经累计发行了109次,发行额累计达到了1771.7亿元,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是债券市场其他融资方式无法比拟的,以其融资成本低、方式灵活、发行便捷等特点成为各企业的融资首选,其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也改变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盈利模式,各金融机构竞相追逐资质优良的短券承销业务。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短券市场日渐升温,发行利率也不断上升。
2.2 福禧事件简介
2006年3月6日,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贴现式计息方式,面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期限为1年,金额为10亿的短期融资券。2006年7月福禧投资违规拆借32亿元上海社保基金事件曝光,使得福禧投资的主要资产遭遇法院冻结,其信用评级由此前的A-1级降为C级,10亿元短期融资券投资者面临偿付风险,引起了投资者、中介机构、监管部门的恐慌与无奈,事情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以完全兑付的方式得到解决。
2.3 事后评析、借鉴及启示
福禧投资创造了多个第一:福禧投资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非上市民营企业;福禧短期融资券在上海社保案发后评级降为C级,沦为中国第一只“垃圾债券”;第一个由主承销商债券持有人维权;第一次让我国短券市场信用风险凸显等等,如此多的第一注定了其对短券市场的影响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凸现信用评级制度的不足,同时也促进了评级体系的完善
远东资信评级公司对福禧投资和上海电气的评级级别更改及取消,是业内评级机构评估历史上的首次,是考验也是突破。现有短券评级方法更多是采用了类似长期债券的评级手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基本信用评价、流动性评价、债项评价、外部支持评级。没有根据短期融资券的特殊性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追踪动态评级制度、凸显流动性的权重指标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用控制程序.因此,笔者建议大力培养信用评级专业人才,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的评级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研发现代化评级技术,以提高信用评级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2.3.2 试水垃圾债市场,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完善
福禧投资成为我国首只垃圾债,使我国债券市场初涉垃圾债市场。其实,短券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兑付风险属于正常情况,从债券市场的整体发展而言,垃圾债市场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国外的垃圾债市场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而垃圾债的突出特征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只要收益率足够高,能够覆盖风险垃圾债也是值得投资的,就福禧投资而言虽被降为C级,但最后也到期兑付。这也是福禧事件影响重大的原因之一,即引起了各方人士对垃圾债市场的思考。
2.3.3 福禧维权成功的启示
福禧维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债权人委员会积极与各监管机构的交流与沟通,保证福禧短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其二,按照《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等制度的规定开展维权活动。“福禧事件”的维权处理过程表明由主承销商维权,可以有效解决持有人分散、联系不畅等问题,充分发挥主承销商在熟悉企业、与主管部门沟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
2.3.4 福禧事件后,民营企业在短券市场遭冷遇
上海社保案发,福禧投资降级后,2006年9月原定发行额度超过2亿的江苏恒力化纤,最后只成功发行了2个亿的短券,且利率高达4.75%,10月发行的上海紫江计划发行5亿实际只发行了2亿,且票面利率达4.5%等事实表明福禧事件使民营企业在短券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重创。
3 短期融资券后续发展
3.1 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启动
在2008年10月9日中国银行业市场交易商协会在新闻会上披露,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试点活动启动,已有6家中小企业获准发行短期融资券,注册额度共2.52亿元,首期计划发行1.97亿元。
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一方面为其融资提供了有效途径,缓解其流动资金需求,有利于优化其财务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还有一些如提高企业声誉等隐性收益;另一方面拓展了市场上发行主体的规模,丰富了市场层次,更为探索出低评级的高收益债券市场提供了契机,促进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中小企业短券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最多能发8000万元,同时,中小企业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不如大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有限,再加上其在信息披露上的特殊性,使得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短券仍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短券的发展。
3.2 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逐步市场化
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应当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信用利差、流动性利差以及期限结构利差等。在2005年5月至11月底,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基本以“固定利率”发行:1年期2.92%,9个月2.73%,从2005年12月开始,短期融资券终于打破了以固定价格发行的局面,是短券发行利率市场化中的重要一步。
一般是以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在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Shibor以来,Shibor作为我国基准利率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以Shibor为基准利率定价的债券和衍生工具逐渐增多,这也促进了短券发行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
此外,由于福禧事件及其他类似事件的出现,使得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确定时开始更多的关注信用利差、流动性利差等更具个体性的因素,而不仅仅参考基准利率和宏观利率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短券发行利率更加市场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银行间债券市场; 融资产品; 短期融资券
一、短期融资券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2005年5月人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程,这标志着短期融资券正式步入债券市场。这些年来短期融资券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一)产品优点
1.短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较低。
2.短期融资券属于无担保信用债券,企业以自己的名字在银行间市场发券融资,直接面对投资者,可以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
3.短期融资券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总额度,注册有效期两年,有效期内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总额度内灵活确定每次发行额度,分次发行时仅履行备案程序。
4.募集资金可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二)产品缺点
1.短期融资券存在额度限制,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较短。募集资金不得用于并购、证券投资、期货投资。
二、中期票据
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按照计划分期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一般3或5年,以5年为主。中期票据属于非金融机构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在监管等各方面都吸取了短期融资券产品发展的经验,鼓励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继续发挥市场的约束激励机制。它是一种广义的融资性票据,它是一种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连续发行的公募形式的债务证券,是货币市场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债务融资工具。
(一)产品优点
1.中期票据筹资成本较低。
2.资金用途不限,可广泛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包括项目建设资金、营运资金等。
3.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总额度,注册有效期两年,有效期内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总额度内灵活确定每次发行额度,可灵活设计各期票据的利率形式、期限结构等要素。分次发行时仅履行备案程序。
(二)产品缺点
1.中期票据发行存在额度限制,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发行人资质和信用状况:资质越好,信用评级越高,利率水平越低;反之,资质越差,信用评级越低,利率水平越高。
3.市场利率水平:市场利率(一般以同等期限的掉期利率或国债收益率为基准)越高,发行利率越高。预计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相比存在1%~2%利差(视不同评级而定)。
4.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发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则发行利率较低;发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缺乏,则发行利率较高。
5.与承销商的定价能力有关:承销商定价能力越强则发行利率越低。
三、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按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和其他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
(一)产品优点
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期限较一般融资产品长(可达7—10年),发行利率相对同期银行利率较低。
(二)产品缺点
1.企业债券发行存在额度限制,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企业债券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发债必须对应具体项目,并且对项目手续审查比较严格,审批时间较长,且须在批准文件印发之日起两个月内完成发行。
3.企业债券发行条件较高,对固定资产投资、收购产权(股权)、补充营运资金均有比例限制,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
四、非公开定向工具
非公开定向工具,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向银行间市场特定机构投资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并在特定机构投资人范围内流通转让的行为。
(一)产品优点
1.融资额度不受“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限制。
2.非公开定向工具注册效率较高,申报材料简单,注册速度快。信息披露要求低,相关信息只向定向投资人披露,无需在市场上公开披露。
3.投融资双方协商确定融资期限,融资期限灵活。
(二)产品缺点
发行利率略高于同期限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
五、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作用及发展
截至2011年12月,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年度新发行量、累计发行规模、存量规模分别达到了1.84万亿、5.67万亿、3.03万亿。由此可以看出,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已经成为解决以往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的弊病,拓宽企业经济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总量,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融资结构的重要融资工具。
我国目前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投资主体已涵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已初步形成面向机构投资者、场外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债券市场架构。虽然债务融资工具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仍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以及各级政府、企业对债务融资工具的重视程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推动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工作:
1.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特色,在支柱产业和“地标企业”上着力,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制定不同的融资方案,突出企业融资优势。
2.发挥地市人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管理者的职能,组织、做好债务融资工具宣传培训工作,使更多的企业了解、掌握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做好已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后续服务和管理工作。
篇9
Abstract: Recently,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sued The Payment Services Regulations for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standardize business related to E-commerce payment. Those rules and regulations will help to build a brand new E-commerce credit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new control regulations and existing e-payment and prepaid card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building E-commerce credit system under these regulations, and put forward a method of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payment service and then developed a model. Finally this model was successfully validated in Chongqing Public E-Card Center.
关键词: 支付服务;信用体系;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
Key words: payment service;credit system;E-Commerce;third-party pay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26-03
0引言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飞速发展,网络支付的规模迅猛扩大,信用体系也在各种创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下得以发展。为了规范电子支付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办法对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POS机收单的服务企业作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
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信任机制的的转变,而且由于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交易数据能够被准确统计后加以利用,对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价值,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将成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人民银行新支付管理办法的解读,通过对已有的电子支付和预付卡的交易模型的分析,探讨了在该办法体系下的电子商务信用的建设机制,提出了运用支付服务实现信用机制的方法。
1新电子支付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内容
根据艾瑞调查的数据,自2009年一季度开始,中国网上第三方支付即超过1000亿元,环比增幅均在12%以上,2010年一季度已超过2000亿元交易规模,据此估算,我国第三方支付年交易额将超过8000亿人民币。
作为承担电子商务交易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在近年来承担了数额庞大的资金清结算功能。但作为行业规范性的法律法规的缺位,使得第三方支付企业既不属于金融机构,未纳入金融机构的监管;也不能用传统IT企业的管理方式,甚至作为支付担保功能时其本身的信用也未经任何机构进行评估,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野蛮生长,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遭遇着发展的尴尬。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先后出台了《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意欲将以第三方支付为主的电子支付纳入监管,对运用信息网络实现资金划转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其重点在于支付行为本身的管理,但是并未涉及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型的支付创新类业务的规范和对服务企业的规范。
据统计,十年来我国有近300家可以称为电子支付的企业在从事相关业务,期间中国的电子支付企业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目前的电子支付企业一般可以归于两类:一类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服务企业,一类是以各地一卡通为代表的卡基电子货币,还有部分介于网基货币(Web-based currency)和卡基货币(Card-based currency)以外的一些支付服务企业。以上企业加上各银行的网上银行为我国电子商务支付提供了全部的应用环境。
本次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非金融支付服务的界定,建立了市场准入机制,明确了非金融支付服务的业务范围,就支付企业资本层面、操作层面、监管层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对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支付企业的行为做出了具体指导。
2新支付管理办法对电子商务信用的作用
从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方面,新办法中明确了几个要点:①支付服务的对象要实名制;②履行反洗钱的相关义务;③支付企业收取的备付金和注册资金的比例定为10:1;④支付企业收取的备付金须交由商业银行存管。
电子商务由于交易通过网络完成,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除了双方无法见面外还存在着交易资金交割和货物交割不同步,因此,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建设在整个电子商务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都只能通过网上公布的信息来考察对方的信用程度,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中,都运用了自身的一些信用机制来展示双方的信用。
在支付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从事支付服务的除了银行就是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由于银行未向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直接的信用数据,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由于自身资质的限制,尚需解决自身的“身份”问题,也不能完全提供可采信的信用数据,因此,在此之前,通过支付服务,来解决实时的交易信用是基本上无法实现的。
但在支付服务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上掌握着交易行为中重要的资金交换过程,已经实质参与到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对双方的资金状况,历史交易等信息拥有足够的掌握能力,在新支付管理办法的要求下,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实名制和反洗钱措施,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可以更大程度地参与到信用体系的建设中。
目前的电子支付企业盈利模式还不清晰,单纯的交易手续费显得无法支撑众多的支付服务企业,因此,更多的支付服务企业在寻求新的服务增长点,而参与到信用体系的建设中,除了解决支付企业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对电子商务的整体环境的优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3现有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机制
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支付、物流和信用。物流是解决商品的交割,支付是解决资金的交割,而这两大要素,揉合身份验证等措施,就可以构成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
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评估电子商务买卖双方的信用:①身份检验:针对买卖双方,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目前常见的方式是由买卖双方上传身份证件或营业执照,由电子商务平台自行判断,也有通过公安部身份识别系统或者工商登记系统来进行验证的。但是这一过程只能识别,有该企业或人员存在。一般来说,买卖双方通过身份检验后,相应的资金账户也必须和该身份一致。也就是说,涉及到资金的身份验证,就转交由银行来实现。②信用累积:电子商务平台对所有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进行记录,所有的交易过程,会自动成为信用的累计过程。③信用评定:由电子商务平台来设定规则,可以产生信用评定等级。比如淘宝网的信用评价机制,由交易双方针对对方进行评分,对于累计到不同的评价积分,给予不同的标志如钻石、皇冠,买卖双方可以通过这个标志了解到对方的信用等级。
4新支付服务办法对电子商务平台信用的推动
信用基本的解释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传统银行信用属于资信证明,只能证明企业或个人某一方面的资金状况或者信用历史,但无法展示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习惯和信用。
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评价,局限在自身平台,而作为支付服务企业,却可以从交易某一方的角度可以实现对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评价。因此,在新的支付服务办法出台后,支付服务企业通过对用户的实名制,在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中大有可为。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需要向买卖双方证明的是履行交易的机率;而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马太效应,产生了诸如淘宝网这样一枝独大的情形:大家都信任在这个平台上交易,却对其他中小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即为不利。在一个单独的平台上,是无助实现各种创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借助新的电子支付办法出台,支付服务企业可以推行集成了支付过程信息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是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发生突变的一次契机。
作为个人的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价,在各个层面拥有不同的数据:央行拥有个人的金融信用数据、商业银行拥有个人开户的金融信息、支付服务企业拥有个人消费的支付信息、电子商务网站拥有交易信息,这几类信息可以个人在电子商务交易时的信用信息的基础,G表1~4为各方与个人电子商务信用相关的主要信息。
新支付管理办法出台后,支付服务企业通过将资金存管到商业银行,由于在服务环节的实名制机制,可以识别个人身份,支付服务企业将资金交予银行存管,也具备了实现了和商业银行等传统信用评价机构交换数据的可能。由于支付企业在个人电子商务交易中,处于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的核心位置,使得其进行电子商务信用转为由支付服务企业为主来进行产生和评价。
5一种以支付服务企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
支付服务企业在新办法出台后,具备了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条件。电子商务信用和传统金融体系的信用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可以简单理解为,资金的多少并不表示电子商务交易是否可以信赖。因此,基于新支付管理办法,支付服务企业在获取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如下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式:
该评价体系定义为如下框架:信用指标的选择、信用评价的计算与使用、信用评价滥用与炒作的判定。我们将用户的指标各个属性划分为基础信用、购买行为、支付行为、履约历史、消费能力。通过对各个指标的选择和计算,可以得出用户的信用评价,并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来判定是否对信用进行滥用。
5.1 信用指标的选择通过对表5主要指标的选择,我们可以构建如表6所示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对电子商务过程中用户的信用进行计算。对于信用滥用和信用炒作,也将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计算和挖掘得出。
5.2 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表6)
5.3 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表7)
5.4 信用评级流程(图1)
5.5 实例分析根据表六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在重庆市公众城市一卡通中心五年来的经营数据中按照本文所述的信用评价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我们选用了公众城市一卡通3000名持卡3年以上的老用户,针对通过网站完成如各类缴费、购物等消费数据进行了试算,得到如表8结果分布。
从表8的数据可知,信用等级为一级的小于2%,信用度主要集中在三级、四级、五级上,符合正常的信用分布。
6结语
该评价体系在新支付管理办法出台后得以将央行、商业银行、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的个人数据,通过扩展支付平台汇接各方的交易和信用数据,建立基于支付服务企业的交易过程评价体系,有效避免了原有以电子商务平台买卖双方互评为主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对现有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改进、设计与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提高市场交易的安全行和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军,孙晶,张园园.我国网络信用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1):61-63.
[2]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Z].2010-6-14.
[3]宋光兴,曹春方.电子商务中在线信用分的集结方法及个性化推荐研究[J].预测,2009,(5):55-64.
[4]阮德信.网络信用的体系构架与建设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8-4:36-37.
[5]张圆圆.网络信用信息服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58.
[6]肖文兵,费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及最优参数选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0,(10):73-79.
[7]吴鹏飞,张晓巍.网络信用方式与信用证的比较及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263-264.
[8]连红艳.网络信用评价机制绩效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2,(2),55-56.
[9]陈红梅.我国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1-68.
[10]金镇,张继兰.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5-12,(12),111-115.
[11]于兆吉,胡祥陪,毛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评级的一种新方法[J].控制与决策,2009-11,(11):1668-1672.
[12]单永亮.信用电子商务中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7,(7):1065-1068.
[13]田博,覃正.电子商务中的信用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4,(4):42-44.
篇10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档案管埋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政府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设立的过程中,形成了承载着融资平台成长历史的缩影的材料,如项目贷款、信托贷款、融资租赁、企业发债、融资工作其他方面的文件材料等一系列重要的材料,这些,随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可能会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或丢失、损毁,因此确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平台档案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一、 地方融资平台档案管理的意义
地方融资平台档案是地方政府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依据,是反映融资工作过程最真实、最完整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其管理和使用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资产审核、债务清理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融资平台档案的管理在政府职能的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它能够帮助政府摸清家底,根据发展需要对运用能力、融资规模、资金使用等重要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以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增强竞争力,提高融资效益。
二、 地方融资平台档案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 地方融资平台档案管理的内容。地方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它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吸纳商业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建立资金池,拓宽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渠道,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作更加市场化、专业化。
按照融资项目的时序性,融资平台档案的内容可分为:1.项目贷款档案。包括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授信额度协议、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合同、委托贷款借款合同、委托贷款不可撤销担保书、保证合同、委托债权投资协议、委托债权投资资金使用及账户监管协议、委托债权投资项目融资顾问服务协议、借款合同。2.信托贷款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人民币借款合同(中、长期)、抵押合同、上级关于有关工程项目的批复、固定资产贷款合同、保证合同、最高额抵押合同、项目实施的请示、工程项目投资建设合同书、最高额借款(信用)合同、房地产抵押合同、信贷业务委托协议、担保承诺、反担保保证合同、资金支付协议、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协议、公证书、资金托管合同及股东会决议。3.融资租赁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融资租赁合同等有关材料。4.企业发债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集团公司董事会决议(公司债券相关事宜)、关于发行企业债券的请示、区、市、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转报文件、主承销商对发行本次债券的推荐意见、债券发行申请材料审核表、发行企业债券可行性研究报告、发债资金投向的有关原始合法文件、发行人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担保人最近一年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摘要、公司债券承销协议书、公司债券承销团协议及模分配表、公司债券发行网点表、担保文件、第三方担保相关文件、应收账款质押相关文件、市政府有关决议、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投资建设与转让收购协议书、公司债券债权协议、公司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公司债券偿债及监管账户监管协议、信用评级报告、信用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中介机构从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主承销商资质证明文件、会计师事务所资质证明文件、信用评级机构资质证明文件、律师事务所资质证明文件、各承销团成员的资质证明文件、监督银行/债权人资质证明文件、债券发行有关机构联系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债券发行使用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建设用地的预审意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环评报告、工程项目建议的批复、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工程规划选址红线图、债权协议、公司基本信用信息报告、公司已发行债券存续期相关情况的报告、公司债券质量控制审查报告、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关于本期债券的信用承诺书、公司资产构成情况的说明。5.融资工作其他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抵押人与有关银行(行)的银团贷款抵押协议、固定资产贷款合同、项目建议书及的批复、对外担保内审审批表等。
(二)融资平台管理档案的特点。融资档案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专门反映融资平台工作业务,它除了具有档案的基本属性之外,还具有区别于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其他门类档案的特性,这是由融资平台档案的特殊性、专业性所决定的。1.真实性。融资平台档案是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的经济实体,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吸纳商业银行贷款、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的融资行为及其效果的事实记载和反映。融资平台档案以真实性为根本,以对融资项目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合法为准则,其形成的档案具有高度的真实性。2.成套性。融资平台档案一般是以每个融资项目为单位整理的,每个项目都是由一整套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融资材料组成,与融资程序中的融资立项、实施、形成贷款形式等一一对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同一项目中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融资项目档案材料不能混放。3.保密性。融资平台档案不仅反映了融资部门的融资工作,而且记录了融资项目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融资平台档案涉及到融资单位项目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要考虑不同材质的档案的特殊保管,对融资平台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对融资平台档案建设的思考
融资平台档案是政府经济实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平台档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融资工作质量。相关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到它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改变过去只要项目实施,轻视项目归档的观念,按照融资平台档案管理规定,实行边融资边收集整理,融资项目结束,档案材料入库,切实加强融资平台档案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融资平台档案管理制度,促进融资平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融资平台档案应根据《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结合自身融资工作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融资平台档案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程序、整理方法、归档要求,实施“科学归集、分类规范、集中储存”的管理原则,实行边融资边收集整理、融资项目结束,档案材料入库的责任制度。
同时,融资平台档案管理要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保密、利用制度,采用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保管档案,切实维护和保障融资平台档案的完整性、齐全性、正确性。避免由于档案人员的变动、融资工作人员变动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导致档案资料的不慎丢失或损毁,促进融资平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发挥融资平台档案服务全局的作用,提升其实用价值和利用效率。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平台档案管理方法,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需要。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构成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融资平台档案要采用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数据同时归档的方法,实施“标准化管理,电子(数字)管理”的综合管理方式。
1.标准化管理:要以规范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强化收集、简化整理、细化检索、深化利用,简便、高效科学地开展归档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应归档的材料收集、归类、排序、编码、输目、鉴定、保管,形成一一对应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以达到方便利用,提供快速的目的。
- 上一篇: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 下一篇: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