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
The Research of Case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when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ith the example of"Draw Simple Graphics Course",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from case selection, case analysis, case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greatl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eaching simply.
Key words: Case; Ca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5-02
目前各学校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新兴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下、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因此,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案例教学有其先天的优势,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 study)是一种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的教学过程,它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举出实际的案例,通过教师的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最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理解和研究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以为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侧重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案例教学法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合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以往的实践课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要求学生的实践步骤,并指明详细操作办法,如此往复,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只知道按照路标走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久了会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就变弱,一旦脱离了老师的要求又会感觉头脑空空、无从下手。每一个具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情境中都能提供多种思考方式。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就从最基础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启发学生思考的更加深入和全面。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的剖析更加全面,有利于不同学习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同一个案例。
案例教学还有一个优点是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是封闭的、单调的,教学形式唯一、缺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采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讨论这一中心环节,帮助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加强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的交往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2.1 精心准备,选取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教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在设计案例时,应坚持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中的例证,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案例进行,案例是整堂课学生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载体,同时选定的案例必须从时间、知识背景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满足教学要求,必须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还要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2 精选案例,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案例呈现作为起点,使学生能很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例如在学 PowerPoint 时,先给学生呈现一个 PowerPoint 制作的个人简历。简历界面精美、背景新颖、布局巧妙,并且动画效果多彩多样,令学生耳目一新,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每个人都产生了自己制作 PowerPoint 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
2.3 积极引导,组织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这一阶段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适时改变角色,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组织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几点:第一,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掌控,否则就会使讨论适得其反。第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师生、生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对话。第三,要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讨论总结,比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淘汰不合理的见解,提出可行方案,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4 教师总结,螺旋上升 。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在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结论是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教师总结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问题不一定给出确切答案,重在揭示出案例包含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的总结又将作为导引来引出新的案例。新一轮的案例教学开始,随着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展开,学生们得到的知识将一点点增加,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直至课程结束。
3.案例教学实践
以《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为例
3.1 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设计一张电子贺卡,熟知绘图工具栏各种工具的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②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3.2 课题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绘制图形及美化章节中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结合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主动的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积极的交流合作。
重点:工具栏中多重绘图工具的使用
难点:填充颜色和合理搭配图形
3.3 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手段
(1)引入(5分钟):你想为朋友准备什么礼物?a.提供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课题;b.探讨并集体回答;c.通过事先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2)新授过程(30分钟)
1)展示贺卡:a.展示贺卡;b.欣赏贺卡,思考;c.运用管理软件展示贺卡。
2)分析贺卡组成:a.教师引导;b.学生进行集体回答;c.用投影提供画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①基本图形②文本框。
3)绘制背景:a.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b.操作计算机练习绘制各种背景图形。
4)设置背景图形属性:a.对学生绘制进行指导;b.练习图形的属性设置;c.通过软件在屏幕展示。
5)设置背景图形特效:练习图形的效果设置。
6)绘制贺卡的修饰图形
7)图形的复制与组合
8)组合成贺卡
9) 作品创新和展示
(3)进行绘制探索:a.通过管理软件的展示功能进行屏幕播放;b.再次修改,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c.展示贺卡,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提供建议;d.对自己制作的贺卡进行修改,提交自己作品。
(4)课堂总结(10分钟):a.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b.评价学生作品,总结本次课程;c.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保存自己的作品。
4.以《绘制简单图形》为例的案例教学课后评价及反思
在《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中,我们采取了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小组讨论,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完,仍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特别注重能力培养的实用教学方法,它注重实际但不应放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基础性强,就《绘制简单图形》一课来说,如果在前面没有学习过Word2000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的。所以案例教学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但没有注重操作细节。在《绘制简单图形》这节课中,教师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没有要求学生对操作细节的掌握。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操作细节,那么在相关的理论考试中就会表现出不足。所以需要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细节,以应对理论知识考试。在课前,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所以,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堂课主要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大任务,这样的任务源于生活,而且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虑到学生可能不能一时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任务的完成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具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进行有针对的辅导,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再公布答案。案例的实施过程学生遇到了种种问题,这就是将任务细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个个击破,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花,刘娜.案例教学法在《flas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78-80.
[2] 李劲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2006(7-8):42.
[3] 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08-06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选修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一)、教材分析(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出国学习或旅游”,课文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部分主要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的。
“热身”(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出国的信息包,使之对正文有初步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讨论出国学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正文的阅读作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预测阅读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英国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英国学校学习与中国学校学习的不同。
“阅读”(Reading)部分介绍了主人公谢蕾第一次去国外求学进预科班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房东和导师对她的帮助,使她大胆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最终树立了信心。“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的前两题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设计的理解题目,后两题是对课文的升华与延伸,问题环环紧扣,耐人寻味。特别是第四题小组讨论部分针对“读前”的What do you think she might find difficult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而且采用了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任务型”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进一步地掌握阅读技巧(scanning和skimming)。同时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突破本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是:
1、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寻找关于旅游的背景资料,创造性地利用学生的热情和广泛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寻找和搜集资讯并更好地融人课文内容中;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符合课文需要并使学生喜爱的阅读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学习者分析
在高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受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高二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且正确率也较低;有75%以上的学生其阅读速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部分学生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运用阅读策略,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学生其成绩显然高于其他学生。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操作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又包括其具体行为。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理解字面意义、具备识别技能;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语篇结构知识,训练抓住文章主题和要旨的技能;培养逻辑推理、评价和判断等技能,提高识别词语、理解文章和评价作品的能力;训练快速阅读技能,增加获取信息的量,扩大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与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
1、语言技能:①阅读技能:根据篇章特点选择所训练的阅读技能的种类。②听说技能: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③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可用于写作的素材。
2、语言知识: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
3、文化意识 挖掘文化内容,进行跨文化比较。其中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三个方面。
4、情感态度 培养学习兴趣,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提高人文修养。
5、学习策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测大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以下方面:
Ⅰ、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课教学多次开展活动课堂,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Ⅱ、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所带来乐趣。
Ⅲ、重点突出任务型教学。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应是互动型的、合作型的。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与互动交流,可以引起学生者兴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五) 评价
本节课很成功,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目标。课上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大意到细节以及文中结构,学生都深入理解。最突出的亮点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声像并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开展活动课,教师在学生自由对话前,给予学习和练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与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中,模仿英语,运用英语,体验英语。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漆权《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教师培训教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61-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指导学生测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世界,结合时代特点,大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出职业决策,确定职业定位,为实现职业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在有效执行行动计划后,凭借专业实力获取更多的面试机会和求职成功。高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有些问题。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效果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限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发达国家比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团队专业能力较为薄弱,不具备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的师资多是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或辅导员老师,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工作世界等方面不能有效地提供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业余化的教学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即使按照教材施教,也无法有效地结合实际情况,不利于大学生今后在职场上的运用,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有所折扣,与教学目标产生一定差距。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具备完善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课程的同时,往往指导老师只注重课堂的讲解,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缺乏专业和行业的针对性,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有效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融入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培养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的应变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大多使用讲授法,也有老师在尝试案例分析法、形势分析法等,即使和学生有互动,但互动次数、互动效果有限,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能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尤其是在大班或合班教学时,这导致老师和学生无法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行业和专业情况进行深入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源于大学生对自己和工作世界的充分了解,个体数量大,工作岗位和信息众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仅凭老师的讲授是无法完美沟通和指导的。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传递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有效信息,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课堂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和发展。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
2.1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来共同表现期望表达的主题和信息,比单纯地讲解和板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切实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内化。
2.2 职业测评系统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通过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等心理测量量表了解自己,如果要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讲授或多媒体课件完成所有测试,则会消耗大量的课时,而且结果展示还不能一对一。现在有许多公司如北森等都开发有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如果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安装有职业测评系统的机房专心完成职业测评,不仅高效快速,而且得到的结果更加有针对性,也能保护学生自己的隐私,学生还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后续的工作和努力奠定基础。
2.3 互联网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它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更新速度快,这些信息可以实现交换,且不受空间限制,交换形式丰富,如视频、图片、文章等,这些信息成本低,价值大,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几乎可渗透到每个主题内容,特别是当学生认识复杂的工作世界时,他们可以通过Jobsoso、58同城等网站搜集大量的职业信息、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实现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设计行动计划,寻找求职单位,甚至可以帮助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后实现动态调整。指导老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课程资源库,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使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
2.4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个体交流经验、意见、观点的平台,现在常见的社交媒体有Email、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这些媒体交互方式使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从课堂到课外,时时处处都可以,更加频繁和容易,而且成本较低。指导老师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供关注的学生“粉丝”学习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Email、微信、QQ等方式随时询问老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疑问。
2.5 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依赖于PPT,决策平衡单需要Excel的支持,行动计划、求职简历、评估调整内容都需要靠Word来完成,办公软件在教学前、中、后都必不可少,是提升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工具。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
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更加自主性、便捷性的辅助平台。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的形势下,顺畅的人机对话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个体针对性,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指导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围绕就业的竞争力,全面分析现代市场的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考虑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如表。
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配置适合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机房和专业测评软件,开通网络,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下物质基础。同时,管理部门还应安排具有专业能力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并针对机房采购的软件组织专门的培训,使指导老师能切实掌握测评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课程的体系,采用小班教学,更顺利地实现全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全程化教学任务。
4 总结
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指导老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职业测评系统、互联网、社交媒体、办公软件等技术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学生自我思考和操作部分,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更受益,教学效果更好。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参考文献:
[1]周娜.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2]臧刚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8).
[3]王荣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6).
[4]刘松艳,王宝珍,王志才,张雷.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8).
篇4
教育信息化时事、热点的及时、全面、深度报道。
对话
与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度对话,展现独特思想。
专栏
业内人士对热点问题、现象的独特见解。
巡礼
展现区域、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与带动。
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研教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
提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各种实际问题,探寻答案。
(2)蓝调解码
同期呈现两篇探讨内容相近的文章,在对比中收获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新理解、新认识。
(3)优质课展台
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展现优秀案例,提供教学参考。
(4)名师课堂
基于实践案例,由任课教师发起议题,名师同步答疑,并延伸至信息技术教学的再加工、深设计、多挖掘。
课程整合
展现各学科一线教师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理念和创新应用。
(1)整合视导
展现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突出实用性。
(2)深度学习实验
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案例,并透过不同的视角和预期来诠释深度学习。
(3)微课程教学法研究
推荐实施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并由专家针对案例予以指导,引发互动。
(4)网络教研团队
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凸显团队协作教研的力量。
(5)NOC活动获奖课例展示
NOC“教学实践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6)教学APP的学科运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教学片段,呈现APP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
技术与应用
展现新技术及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技术的各种创新应用。
(1)高手论技
高手团队将以“文章+讨论”的形式,呈现最新技术及其深层次应用。
(2)实用教学软件兵器谱
推荐实用、易用、有效的教学软件,分享在教学中使用工具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3)信息技术实验
介绍信息技术实验的各种做法,分为定量研究、分类比较、技术攻关三类。
(4)生活・技术・探索
从科学、技术和艺术视角,介绍Arduino、Scratch等常见软硬件的具体应用,引导更多师生去做跨领域、跨学科、结合真实世界的研究。
(5)影视动漫制作
讲述动漫教学在中小学的具体开展情况。
(6)办公“神器”――Office
基于Office 2016展开,并与之前的多个版本做比较,阐述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7)NOC活动获奖工具展示
NOC“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8)微课制作工具
针对不同需求,推荐实用、简洁、效果好的微课技术工具。
(9)众创空间
关注创客教育、创客空间的创建、开展,反映一线教对创客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数字社区
展现教育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悟,偏重人文特色。
(1)每月新见
推荐最新技术并“联想”其教育应用,用教育的眼光洞察世界的变化。
(2)Hold住新课程
剖析新课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展现各地教师对课改的践行。
(3)翻转故事
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解读国内外翻转案例,以帮助教师实施翻转课堂。
(4)教育云梯
探寻“云”时代教育领域中各种热点问题和思想。
(5)微言热议
关注热点博文,并邀请业内人士针对“微言”集思广益。
(6)会议综述
重点关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会议,综述会议内容,呈现会议亮点,带来思想碰撞。
(7)e线教研
呈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研实践、思考。
域外采风
展现国外教育领域的人文风貌,包括外文综述、异国散记等。
高教专区
聚焦并展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新研究、新技术。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2]。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计算机既是教师授课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现了对计算机教育的超越,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内容的选择范围更加宽广,融合了大众取向和技术取向两个方面的需求。包括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区别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1]。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计算机技术是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早期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依托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展的,自成体系,逻辑性强,明显有面向学科体系和面向社会需求的特点,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在课程内容上,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看,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以“讲练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而信息技术教育则寻求新型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从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来看,传统计算机教育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未能全面发挥评价教育功能。而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重视过程评价。不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计算机课程资源比较狭隘,仅限于计算机和网络,而信息技术课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书籍、期刊、电话等媒体来学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
篇6
关键词: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71-0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和总目标,要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到,学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的学习是自身经验在某种环境中自内而外的构建,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为导引,实现学生学习中的意义建构。而现实的情况大多不是这样,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操练教师指导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因此,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方式非常有必要。
在实际网页设计中,点线面的应用十分普遍,尤其是图片的插入,用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网页的艺术效果和对浏览者留下的观感。《合理运用点线面设计网站首页》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插入合适的图片装饰网站首页,利用各种形状来制作网站的导航。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后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运用在Photoshop中外加图片并添加图层蒙版以模糊边缘来装饰首页的主体;②掌握利用Photoshop中的各种形状工具来绘制各种图形装饰首页;③学会外加字体,利用字体来装饰首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能通过观察几个网站首页,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点、线、面在网站首页中的作用;②能模仿网站首页例子,运用简单的技术,制作自己的网站首页;③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教程以及操作步骤等资源,自主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制作网站首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②利用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的作品,使学生热爱生活。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合适的图片装饰网站首页;利用各种形状来制作网站的导航。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审美观融合到网站首页设计里。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到他们自身的特点、风格和基础等制约的,要想教学有效,就应该关注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高一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及图像加工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Photoshop软件加工处理图像信息,Photoshop运用有一定的基础。学生经常上网,对网页并不陌生,对这部分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但对如何制作网页还不是很清楚。
3.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所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规范学习内容的宽度、深度,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中的第一部分“信息集成”里的“开发制作阶段”第一课。信息集成这部分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立意阶段、设计规划阶段、开发制作阶段、评估测试阶段。本章书是以制作网站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集成、和交流的能力。本课是开发制作网站的第一课,让学生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网站的首页。
(三)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实现不同的教学成效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本课中主要采用如下策略,也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
策略一:范例引入、激发兴趣。找了几张合理运用点线面设计的网站首页图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如何设计网站首页。
策略二:自主探究。教师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的主要操作步骤都做成视频的形式,放在教学网站上,供遇到困难的学生自学探究。
策略三:任务驱动、实践创新。本课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网站首页的创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学习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与学习导引,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在本课中网站首页评价指标项主要包括:①能把图片放入首页中,并进行模糊处理与背景相融(20分);②能运用形状工具制作出美观的导航(20分);③网站标题美观大方(15分);④能运用各种元素装饰首页,达到整个页面的平衡美观(15分);⑤风格统一,与网站主题内容匹配(15分);⑥界面美观、布局设计独到,富有新意(15分)。评价方案与标准提前告诉学生。评价实施采用“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笔者选择所在学校高一年级的若干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次教学实践在多媒体课室进行,时间为一课时40分钟。笔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自然观察和提交作品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了现场记录。教学实践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和几位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以及和教师的交流与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几大特点:第一,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难易适中,学生觉得和自己已有知识体系有关,学生不会觉得太难,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在一节课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率都比较高,达到85%以上,说明本次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兴趣,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展示两组网站的首页进行对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美化好的网页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增加访问量,让学生有美化网页的冲劲,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后面的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大都能够做到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也比较热烈。但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的差异性,教师及时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基础较好的学生继续探究后面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保持得很好,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访谈,学生和听课教师认为这种方式很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注意力集中,高效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下基础。
总体上来看,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非常满意,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是否有助于理解知识和技能掌握等都持肯定态度。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次教学,设计简单图片处理例子,让学生易于模仿,并加以引导和帮助。综合观察访谈和作品提交情况可以看出,本节课问题情境的设计比较合理,课堂教学也比较成功,学生基本学会了如何用photoshop处理文字、小图片或形状工具等,学生也掌握了网页排版和美化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观融合到网站首页设计里。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手实践的快乐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卜湘玲.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05,(9).
[2] 李伟.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李安鹏.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7
[论文摘要]以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等问题为主要目的,分析当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和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问题。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课题。‘针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这些基础知识对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又“一个都不能少”,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分析、合作、交流、预测等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自学相结合”,甚至“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笔者尝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m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Et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m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核心思想也与大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常相似,对课程教法的改革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既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又能以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教学,两者互相指导,相互促进。
(一)建构主义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1.信息持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在对当今的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并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有力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了一个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有着非常实际和实用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传递知识的权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很强的控制力。随着对学习与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教师地位受到质疑。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教师的职能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积极帮助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洞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组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教学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这样的原理和思想去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更能实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帮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既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更是信息社会对学生胜任本职丁_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笔者在大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大学信息技术教程(第4版第2次修订)》教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以教材第二章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为教学案例,主要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钳’,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有很多对计算机硬件感性认识的基础。尽管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感性认识的是缺乏的,如果教师通过课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世界中却有很多学生可以自主获取的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如各大电脑网、图书馆和电脑市场,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课例“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笔者就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要求,为自己装配一台计算机,同时要列出每一个配件的简要说明和选择理由。”教师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设置既将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又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媒体和资源,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真实体验到计算机硬件知识,完成了这一课内容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通过这一‘锚”的抛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将整章知识有机地组织了起来。
3.自主学习。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然在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就不需要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方法。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家知名电脑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DIY硬件专栏)、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频道),并鼓励学生能到图书馆多查阅资料,亲身到电脑市场去了解和体验。
4.协作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同样的功能要求下如何比较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配件。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而这些效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装机配置单和说明上。为了更好地评价学习效果,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小组讨论和点评,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了“最佳配置单”以鼓励学生。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为高职教育提供支持的一门基础计算机公共课程是计算机文化,是为不同专业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公共平台,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此课程的训练及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并提高其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并促进学生应用水平及计算机文化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能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实况
1.当今的教学较为笼统,不能解决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问题
当今,我国大多数地方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建立了信息技术课程,然而因教育制度及国情的影响,这门课程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间的实际开展情况存在着差异,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不同。在进行高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未考虑不同学习者学习基础间的差异,全盘统一地设计该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不仅会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2.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专业性及实效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用的教材较为陈旧,不能紧跟时展的方向,且很多内容都与高中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一致,更不要说有专业特色了。如,在讲解软件操作使用时,不能够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无法体现高职办学的特点。
3.固有的教学体制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当今“讲练结合”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专业开展形式。老师在讲解理论或实际演示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演示较快、课堂信息量较大的现象。学生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直接向老师进行求助或者是依据书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执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对操作步骤的反复操作及联系,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做事情往往会按部就班。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上面的情况,综合笔者在进行本课程教学工作中的感想及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出发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学手段创新
由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类课程的讲课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倡导“课―机”一体化和“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讲课方法。多媒体教室适合讲解课程中涉及理论知识,而多媒体机房适合讲解具有实践性的内容。
2.教学方法创新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本位”,在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及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每堂课“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促使学生能有依据地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所反映的信息,组织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探讨,并结合重点及难点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尝试精神及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模式创新
(1)依据专业的不同适当地调整课程的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知识广度、深度及讲课的内容均要有所变化。教师在整理搜集很多的教学案例,根据不同的专业,在进行相同内容讲解的过程中要使用不一样的案例,案例要很好地吻合专业对应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一些难懂抽象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对工作情景有深入的了解。(2)科学地对课时进行安排。课程一共有60学时,其中48学时是边讲边练课时,12学时是纯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是理论课时的4倍,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较好掌握的基础上,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能力。(3)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单独辅导,并给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分配不一样的任务。
4.课程内容创新
教师应分析设计课程内容,对教材中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提炼,加入新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促进知识的实用性。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与同专业相关联,促进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倡导教师独自制订教材,每个章节分成两个方向:基础内容和加强训练。基础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未来是要注重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伴随经济的快速进步,计算机对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能力,大学生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必须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促进计算机教育的社会化。
篇9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计算思维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知识入门教育课程,对后续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
2目前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能熟练操作电脑,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是计算机应用教育。这就存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和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复学习现象。如何开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周以真教授在ACM杂志上首先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的概念。2010年,九校联盟(C9)召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重点强调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1]。自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围绕“计算思维”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在国内高校展开。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但参差不齐的现象一直都存在。根据昆明理工大学2012级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学习情况调查结果:约75%的学生能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汉字录入较熟的学生达43%,基本没用过电脑的学生为2%,88%的学生能简单使用Word,熟练掌握的学生仅为5%[2]。传统的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不能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同学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根据不同基础层次的同学实行分层教学和管理。
3教学内容改革
3.1计算思维概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从萌生到逐步认识和掌握计算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由此可知,计算思维的目的是对问题进行求解,对系统进行设计,并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理解,而使用的方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方法。
3.2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教学核心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将课程内容授受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出思考点,将知识转变为思维方法传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做好与中学阶段计算机类课程的衔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计算机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强对其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这一主题,改革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讲解,使学生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思考能力的引导,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对接问题,例如对机械专业学生讲解程序设计思维过程中加强对建模知识的引导,而对煤矿安全专业学生则加强对物联网知识运用的引导。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讲课教师要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主要侧重点从基本知识的讲解转向对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引导上来。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体会教材中的计算思维方法,用以对学生的引导。同时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设计与运用,以经典案例为基础,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案例中。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多提问、多引导、多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启发学生们多思考,达到培养他们计算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针对计算机课时不断压缩的情况,本人所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采用了“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组织同学们课前通过网络预习所要讲解内容,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和引导,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阔同学们的思维。再次在实验教学上,要注重实验案例的设计。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老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照着实验教材或老师讲授的例子将实验做一遍,而要酌情添加一些复杂的综合性实验。针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本人所在的教学组也统一将实验作业由以前的分散知识练习转变为大作业形式。大作业设计尽量与学生的相关专业内容相结合,以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知识时,以同学们三年后要写的毕业论文为主题进行设计练习。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主动发挥引导作用,使同学们面对问题时能积极思考,自己尝试寻求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3.3分层教学管理的学习模式
分层教学是对大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其划分成不同等级,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在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提供差异教学手段的解决方案,这既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途径[5]。可按以下经验分级:第一层为基础教学层,主要由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组成。对该层次的学生要分配较多的授课学时,使其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他们计算机素养提高的培养。第二层为强化教学层,主要由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但知识还不够全面的学生组成。对该层次学生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同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并能为专业实践服务。第三层为应用教学层,主要由计算机水平测试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组成。该层次学生主要采用网络学习,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指导。
篇10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学习;设计;迭代;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36-03
“基于设计的学习”概述与特点
基于设计的学习又称为设计型学习,由英语Learning by Design或Design-Based Learning(DBL)翻译而来,该学习模式的创始人美国著名教育家多林・尼尔森(Doreen Nelson)将其用于K-12(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界范围业界内得到推崇。其基本流程为:教师提出项目任务目标,学生通过既有知识技能的回忆,对这些知识整合重构,设计完成教师所提出要求的作品,再通过运用所学新知识、技能,重新对作品进行设计、修改、润色,通过这样迭代的过程,学生在其对应科目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其特点有:
①自主探究性,根据个人能力调控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通过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学科学习,主动求知、探索,在作品反馈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②创新性,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将其独有的思想在作品中体现。
③开放性,设计作品没有预设固有程式与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自己的兴趣、人文等因素设计作品,避免多人做同一题目,答案雷同的诟病。
④过程性,基于设计的学习强调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在设计作品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⑤协作性,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通过协作互助,将不同的创意在小组设计作品中体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巩固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⑥迭代性,以学生的既有知识和技能为来源设计作品,在不断接收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作品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知识螺旋递增的迭代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基于设计的学习”可行性分析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明确要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信息素养,并将其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强调课程的实施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当下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学业水平测试通过率,要求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存在严重的“技术淡化”,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和体验,而“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强调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隐含于教师要求的设计作品中,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在作品中应用与体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更好地提升信息素养。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往往一味地讲授软件的功能与菜单,既消磨了学生的时间,又消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课时更捉襟见肘,探究性教学只能沦为“伪探索”,而“基于设计的学习”的模式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自我期望,要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也自然产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达到“接受―探究―创造―生成”的目标,真正实现“真探究”。“基于设计的学习”强调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糅合,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个有效载体有机地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如设计与学科相关的主题网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基于设计的学习”倡导学生通过作品设计的理念,在设计作品过程中达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启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实施
“基于设计的学习”过程始于教师提出的拥有一定知识囊括性、主题指向性、作品创意性的设计任务,止于作品设计完的展示、共享、评价。在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经验水平、兴趣和期望,遵循“基于设计的学习”迭代循环特点,笔者以《家乡特产知多少――揭开搜索引擎的神秘面纱》为例,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络技术应用》分册第一章的内容,此前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学习,掌握了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及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某些信息技术工具对信息进行集成,如能够简单地利用Photoshop、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工具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表达,有能力从多角度理解和获取因特网信息,有效地整合,创造性通过软件进行信息集成,通过学习和实践,创设出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最后对学生合作小组提供的作品案例进行评价和讲解。下面笔者按步骤具体说明该过程。
1.前期的课程准备和“基于设计的学习”教学目标的确立
使用Moodle平台开设关于本节课的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数据库。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范例及分析、学习讨论区、章节测试、互动评价、拓展资源、常见问题库。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并能够对所搜索的信息结果进行甄别判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搜索的各类素材、资料进行整合、处理和展示;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及相关搜索项目关键词的提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智慧共享的能力,体验搜索引擎给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带来的极大便利,塑造网络道德价值观。
2.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设计任务
“因特网上搜索引擎”从内容来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内容结构上看,貌似比较简单,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若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教学会显得空洞,学生注意力涣散,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下降。笔者经过分析,在课程本体知识框架的驱动下,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布置学生通过的搜索引擎的认识和运用,完成多媒体作品展示家乡特产的任务,作品内容与版式没有固定格局,元素整合软件不限定,设计结果不唯一。学生合作小组在完成作品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对搜索引擎的知识进行质询和实证,内化知识与技能,完成多媒体作品这样开放性任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
3.创建学习共同体,制定协作计划和小组分工
创建学习共同体时,教师要注意协调组内个体的认知层次、兴趣、特长、性别等方面的搭配,确保各个学习共同体的整体水平相对平衡,一般3~6人为宜,每个团队推选一名认真负责、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好的学生作为组长。简单制作任务计划,明确需要做什么,谁来做,要多久等,团队内每一位成员应贯穿于任务作品制作过程中,以便增强个体的团队责任感。
这个环节,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Moodle学习平台,相互讨论,知识共享,有冲突的知识,经过头脑风暴的过程,分享自己的智慧,也从别人的观点里获得新的思路,如搜索引擎中的逻辑命令和通配符的使用,在小组内把问题解决,从而不同个体知识的同化并内化,真正实现共同体成员彼此互补,共同进步。
4.组内成员根据获得的知识经验获取素材并进行设计
作品设计过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理论与技能软件整合应用的过程,整合的过程推动学生从不同视角去思考,激发其发散思维,启发创作思维。作品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取素材,学生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对家乡特产知多少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在网上进行信息搜索,以查找“家乡特产知多少”为主线,搜索的方法与技巧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学生利用通过Moodle平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下载网上的资源素材,如有关家乡特产的视频、音频文件、图片、文字等。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的小组将下载下来的素材集成在PPT中,通过插入图片、声情并茂的文字说明和适当的背景音乐,打造家乡特产的名片展示,反映出作品的新颖性;有的小组能力较强,运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制作出介绍家乡特产的短片,学生不仅体验到认知概念的建构,更能锻炼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此过程中项目任务与真实世界实际任务相连,学生通过创作和作品来验证知识和技能,达成了在设计任务中学习知识与技能,锻炼了设计思维和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作品评价、教师指导与学生知识建构
学习评价是任何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Moodle平台上传小组作品,依托平台的互动评价功能开展包括组内互动评价、其他组员匿名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维度,教师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结合。
学生能通过评价,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点,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善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共同体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欣赏、分享、建议、帮助等。
教师在课堂中自始至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对小组作品评价后,应根据作品的评分和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对搜索引擎知识点是否还有未掌握的,并对之进行再讲解和渗透,使部分对知识未完全掌握的学生的知识得到重构。最后,各小组结合评价情况和教师的讲解,再次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也就是知识螺旋递增的迭代过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