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块化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模块化案例教学 UG 知识结构

在高职的机械类专业中,UG课程是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专业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等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用于设计和数控加工。该软件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功能强大和实务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对于高职的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小软件CAXA、Mastercam和Solidworks来代替该软件,也有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随着制造业的CAD/CAM一体化技术的发展,UG作为一个集成化、全面、一体的软件,给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它在航天、航空、汽车、机械等制造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UG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得到推广的关键。

传统的CAD、CAM 软件的教学,都是教基本菜单的使用,和使用环境相脱节。而对于UG 的教学,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UG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应用灵活的软件。如果只教基本菜单的话,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大量的菜单,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运用,效果不佳。那么怎样把这样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教给学生,并让学生灵活应用,采用模块化的案例教学。

模块化的案例教学

UG软件使用最频繁的基础模块可以分为设计、制图、装配和加工四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独立性强,每一个模块都功能强大,它不像其他小软件是级联式的菜单, UG软件大部分菜单已经可视化,要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选择性会话,这是UG软件的使用难点之一。同时UG软件中有很多方法和理论很难理解,这是它的使用难点之二。难点之三:由于UG是目前市场上功能最为齐全的产品设计和加工的软件之一,要想熟练掌握UG各个模块的使用,需要长期的实践,同时对使用者的资质要求很高。高职教学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在具体教学时,各个专业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专业的偏重点不同,进行模块选择。比如数控专业,偏重于设计和加工模块,而模具设计专业则偏重于设计、制图和装配模块。教师把每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精心策划,细分到各个案例中,以案例的学习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也为后续的职业迁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就是UG软件所采用的模块化的案例教学。

案例的选择

高职UG课程与传统的普通课程不同,它目标很直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同时注重时效性和及时性,所以在设计案例时,应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将学生要掌握的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列出来,并将这些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排序,以就近的原则(知识点相近时放到一起),以由浅入深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系统的原则来设计案例。案例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具有新颖性、针对性,难易适度。所选择的案例要承上启下,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有时还要对案例进行一定的修改,以适合于教学,或者对案例进行分解,分阶段教学。

模块化案例的教学过程

教学的过程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进行的好坏,是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每一讲要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这节课的目的。案例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案例结果的演示

在进行案例的演示时,根据每一讲的知识特点,演示的方法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一:以例引理型,通过案例的演示,先看到结果,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并激发其求知欲。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其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思考,为后续的讲解操作打基础。方法二:给案例设置疑问,通过对案例错误结果的演示,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三:对比案例, 通过演示案例的不同结果,使问题由易到难,不断补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教知识点的不同,灵活运用这三种方法。

2.案例的讲解与操作的实现

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线,将操作过程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做成课件,将其穿插到案例合适的位置,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操作时,教师带着学生做,要求讲解清晰、步骤明确,教练结合,边学边做,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教、学、做”三位一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复习

在每节课案例的讲解与操作实现之后,应对所学内容总结、复习,以加强记忆,并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答疑,这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节。

4.案例的模仿与扩展

教学的最后环节,拿出新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进行指导。等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教师可进一步对其引申和扩展。

5.案例的评价

健全的考核评价方式是确保案例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对于这门课的考核,由四部分组成,平时考核、阶段测试、最后的答辩和现场操作,重点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习有多少转化为了行为,这是评价的关键。教师还要对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追踪、衡量学习效果,及时修整和提高教学效果。

UG课程模块化案例教学的要求

1.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宗旨 讲案例的目的是为了明白理论掌握技能,案例是以理论为依托的。从头到尾仅将案例做出来,没有了分析、讲解,这是为案例而案例的教学方式。所以不能为了讲案例而削弱了课程的理论性。

2.要有相对应的教材 现在大部分教材是以理论知识的逻辑结构为顺序编排的教材,而案例教学,它是以能力为导向,以技能结构的逻辑为顺序,所以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是不同的。如果使用原有教材,不利于教学和学生的日后复习和巩固,所以要编写和模块化案例教学相对应的教材。

3.进行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的需求来选择教学模块和具体的案例,和企业零距离接触,这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对于学校的专业发展、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等都非常有帮助,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最合适的人才。

4.要有双师型教师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案例的操作非常熟悉,同时能解决各种操作中的突发事件,并能恰当将理论穿插到案例中,合理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要有课程设计或和实训相结合 软件学完了,如何运用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系统地学完该软件后,要独立做一个课程设计或在实训中进行具体的运用,对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巩固和消化,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6.硬件配置 要有多媒体教室,并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基础设施。随着VCD、录像机和互联网的使用,课堂的教学将更加丰富和灵活。

结束语

通过研究和长期的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目的明确,效果明显,并和工厂零距离接触。二是教和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配合得相当和谐。三是变被动灌输为启发求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跟踪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优缺点。此方法不但适合于UG课程的教学,也适合于任何大型的CAD/CAM/CAE 软件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志成.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职的教学互动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0,8.

[2]刘志宏等.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篇2

关键词:模块化 教学案例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8-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目前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学习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现状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一个教学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无法兼顾,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础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还有常规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等。根据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

2 模块化教学研究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1]。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文章研究的模块化教学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最基础部分,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把该学科的教学内容编辑成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相近性组合成知识教学模块,然后再通过各个教学模块的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2]。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先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再调整教学知识模块的组合,从而满足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

2.1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时间都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制定解题计划,能够很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按照模块化教学设计,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Office)和计算机网络三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再细化成一些小的教学模块比如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档使用、毕业论文排版、Excel公式应用和网络基础等基本教学模块,再根据专业不同可以选用一些邮件合并、Excel公式及统计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图文排版等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设计为:(1)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和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看相关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合作,当然也可以寻求教师帮助,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答疑的作用。(3)学结,最后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教师做补充点评和汇总点评。

在模块化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亩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协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3 模块化教学的案例

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个知识模块都提前准备好一个或几个功能齐备的教学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逐步学习如何完成该案例,最后要求学生再动手完成案例中实现知识点的学习。比如邮件合并教学模块,上课时先展现出平顶山学院6 0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思考自己怎么完成该录取通知书的制作,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建立空白文档,插入“录取通知书”艺术字效果,写入录取等文字信息,排版字体、字号效果,排版段落中的行间距、首行缩进、对齐方式等,然后页角插入校徽,再加上“20**年新生录取通知书”的水印效果,最后使用录取信息Excel文档(只有姓名,院系,专业信息,其它信息已删除),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录取通知书的制作。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完成预计知识点的学习,还会在互相比较谁做的更漂亮中自己摸索着加入一些其他知识元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课程最后留20 min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知识点的使用和学习。

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通过自主摸索、协作学习,实现了对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

2.4 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教材知识编制教学案例的能力,带动学生深入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块化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模块化教学符合教学改革大方向,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

3 结语

模块化教学在课程开始是展示教学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然后告知学生本次课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课堂最后带领学生自评、总结,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化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是讲授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4.

[2] 魏英.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32(3):105-106.

[3] 张兰芳.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43-45.

篇3

Modular Desig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SUI Xiuwu, NIU Xuejuan, DU Yuhong, SANG Hongqia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o address the basic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 big difference in disciplines, research areas scattered, weak technological base of electronic problem, this paper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ojects and excellent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will be re-planning to mechatronics design as the main 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of sensing technolog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servo drive 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were the basis for the requirements module, high demand module , demanding three-level design module. Teaching practice over the years shows that the modular design and implement teaching guid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needs of a targeted selection of research to learn the content,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 individualized, and achieved very good results.

Key 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raduate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modular teaching

1 机械电子工程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

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大多数来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一般具有较扎实的机械专业的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比较薄弱,许多研究生连常识性的电子知识都不具备,甚至对“测量”、“控制”领域一无所知。因此需对其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专业培养。

由机械电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可见,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一般包括六大共性关键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电子系统的构成要素

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教学将以机械电子工程的原理与系统设计为主线,在上述各关键技术为主要模块深入展开,而在每一关键技术中,又分别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要求模块、较高要求模块、高要求模块,形成“一纵三横”的模块化结构。模块化教学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2 “一纵三横”的模块化教学

“一纵”是指按机械电子工程原理与系统设计为主线的纵向结构,具体包括:传感检测技术模块、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伺服传动技术模块、系统集成技术模块。“三横”是指在每个技术模块中又细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基础要求模块、较高要求模块、高要求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传感检测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传感与测试技术基础知识(传感器的基本构成、传感器的静态数学模型及其静态特性指标、传感器的选用),机电系统最常用的位移检测(光栅传感器、绝对码编码器、增量码编码器),力学量检测(应变式多维测力弹性体、扭矩传感器等),视觉检测(线阵CCD和面阵CCD的基本原理)。较高要求模块包括双目视觉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标定,触觉传感器(指端应变式触觉传感器、多功能触觉传感器)。高要求模块包括机电测试新技术,现场总线系统,虚拟仪器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常用控制器(工控机、 PLC、单片机),软件方面要求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数字滤波,线性化处理,标度变换。较高要求模块包括PLC、单片机的应用高级技巧。高要求模块包括PMAC原理及应用,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及DSP运动控制卡。

自动控制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包括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标准PID算法的改进,数字PID参数的选择。较高要求模块包括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的定义及特点,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模糊控制算法解决实际问题。高要求模块包括其它先进控制方法,如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神经控制等。

伺服传动技术模块:主要讲解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及其控制。基础要求模块讲解三种电机的基本原理、机械特性及最常用的控制方法。较高要求模块讲解更深一层次的原理,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动势、电磁转矩,交流电机的旋转磁场和定转子的电路分析,变频控制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步进电机的磁阻最小原理等。高要求模块讲解三种电机的先进控制技术,如直流电机的双闭环控制、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等。

系统集成技术模块:基础要求模块主讲机电系统各模块之间的级联设计,重点讲解模块之间的电气性能的相互匹配、信号耦合、时序配合、电平转换接口。较高要求模块主讲机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重点讲解接地技术、屏蔽技术、共模干扰的抑制、差模干扰的抑制、供电系统抗干扰、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等。高要求模块重点讲解软件抗干扰技术,如软件冗余技术、软件陷阱技术、“看门狗”技术等。

3 以案例为载体,推进模块化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了课程网站,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多个教学案例。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将“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自动导引车”、“汽车防抱死刹车系统”制作了教学案例,并对一些复杂系统进行了分解设计。采用单片机进行直流电机控制、采用PLC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仿真等案例模块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案例,是将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及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4 结语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学法,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体系,考核评价机制

自我校电气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来,按照“面向电力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路课程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法,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保证。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展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PBL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资料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为如下几方面:

(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鼓励学生团队协作、自主探究;

(3)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4)激发创新性思维,强调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2PBL教学法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2.1确立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PBL教学法在工程教育领域应用的基础上,探索电路课程(包括理论课《电路理论》、实践课《电路测试技术》)应用PBL教学法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基于PBL的教学实施流程。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先问题,后内容”的基本规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案例——问题——自学——讨论与实施——评价”的步骤,实施教学。

1)选择案例

由于电路课程是电气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理论分析与计算较多,工程实际应用较少,教学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又要力争满足专业特点与专业的基本需求。通过案例的确立,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专业素养。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合到教学案例的设计中,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采用更为广泛的学习方法与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问题导出

PBL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不良结构,开放真实;引出所学领域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足够的复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探索与创新;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结论并互相补充反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相应的“问题群”式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广泛思考、深入探索、资料查阅和小组讨论。例如以“变压器原理”为教学案例,通过设定“变压器基本结构”、“变压器工作原理”、“变压器作用与分类”、“变压器的正常运行与检修”等系列问题,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学习,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3)自学过程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文献、咨询等多种渠道开展自学活动,构建各自独到的见解,形成问题讨论提纲及汇报提纲。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个体的优势,又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4)组织讨论与实施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首先由组长代表小组进行学结,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注重启发引导,根据实际情况设疑、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5)效果评价

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同学评价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共同进步;通过教师的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升华。

2.2形成适合于PBL教学法的模块化、层次化的电路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PBL教学的教学体系。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结合工程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路课程的教学模块,提出每个模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既要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内容的层次性。

篇5

关键词:模块化 动态化 计算机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不断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的问题。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适应岗位任职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成为社会岗位所需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心举行,通过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起网络教学环境。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轻松的实现课堂演示教学、远程控制答疑、作业查看提交以及无纸化考试问卷等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内容固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对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机基础课中都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软件等。这些学习内容学生觉得十分简单,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实用功能却不会操作。比如,在word表格中要求将表格设置为内框线0.5磅的红色虚线,外边框设置为1磅的蓝色实线,在测试后,只有少部分同学设置成功。因此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按照专业特点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内容,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懒于动手,造成在课堂上偷玩游戏、聊天等现象的出现。

2.课程结构老旧,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布局,这种布局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岗位对学生的需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让学生毕业后不仅满足第一任职的需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这就应充分认识到课程结构要从传统布局向任职基础、任职岗位、素质拓展的新布局转变。作为基础课程,计算机实践教学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教材,合理化课程模块教学,以课程开发为核心,优化设计训练项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做到“所学为所用”。

3.教W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活动,但现在教师过多的依赖于这种方法,只要上课就要用任务驱动法,所有知识点也都要用任务的形式出现,比如,理论性知识较强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介绍,就被教师任务化成了“阅读教材说出网卡的功能”,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任务,不愿去探索完成任务的现象。另外,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多次未完成任务后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二、模块化动态化计算机实践教学探究

计算机教学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害怕操作,不想动手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分模块,根据所学专业动态设置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

1.按层次模块化学习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及接受能力将计算机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到相应的知识。可以把计算机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层、操作层、应用层,每一层又设有易、中、难三层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把每个层次的内容划分成了不同的模块。比如,整个计算机的学习内容可以划分为认识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四个模块,其中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使用。这四个模块是按认识计算机――安装使用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软件――网上冲浪的顺序来划分的,也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每个模块中设置的任务,达到标准后再学习更高一层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word相关内容时,可以将word这一章的内容划分为基础层:(1)能够学会文字、段落的格式化(2)会插入表格(3)能够实现图文混排(4)能够实现长文档的编辑;操作层:(1)利用文字特殊格式的排版,制作电子明信片(2)计算表格中的数据(3)利用图文混排知识制作电子黑板报(4)实现不同章节页眉页脚的设置;应用层:利用所学word知识制作一份分析报告,要求包括表格、图片。

2.根据不同专业动态化教学案例,做到所学即所用

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基础上要先做到对学习内容案例化,通过调研,作者了解到只有少部分同学会使用计算机排版、制作专业课件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案例化,比如在介绍“Word邮件合并”时,可案例化为“入学通知书的发放”,“Excel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可案例化为“制作分析销售数据”等。通过对教学内容案例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专业岗位对计算机知识需求大体相同、具体应用不同的实际,要在内容模块化上做到动态化,以满足专业任职的需要。比如在“Excel电子表格”课目里对所有专业都有“编辑电子表格”的模块,对物流专业以“统计物资项目”为案例,汽修专业以“统计汽油类型”为案例等来进行课堂教学,以实现内容的动态化。此外,由于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将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和新技术纳入教学,不断补充更新教材内容。

篇6

1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涵义

本文提出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其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同的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第二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专业的不同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应存在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现阶段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进行由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变,但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沿用多年的课程设置模式,即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课程设置模式,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同应用需求。

2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专业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让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其专业相结合,以更好的服务于该专业的就业和发展。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充分调研,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基本包括了面向所有专业的"知识普及教学模块"和不同专业的"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两大部分。

(1)知识普及教学模块设计

对于这一模块,由于适用于各个专业,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建议进行分层,实施不同的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涵盖如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维护、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安全等基础理论。

(2)专业应用教学模块

为适应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一同参与,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一同做好该专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次,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应对其进行分模块测试,根据结果通过Moodle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对其进行个体化辅导,开展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应用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慕课形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视频,满足学生自自助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如可以将相同的知识点划归一类,将不同的知识点分为不同的模块,注意每个主题的知识点要提供一定程度和时间的视频教程,其视频设计要注意知识结构紧凑和时间的适度,以15分钟内为最佳,这样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并很快学习完。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开发分层次的教学案例如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项目等,并将其上传至互动平台让学生学习。例如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Excel时,可以设计基础训练题,如可以以企业存款数据清单为例,要求对数据进行格式化操作,并设置数据的有效性,设置边框等。在这一基础上,再设计提高型的题目,如要求学生计算出企业在若干年后可以从银行中提取的金额。之后设计综合型案例:如让学生设计超市管理收款收据及统计系统,要求学生根据时间或者货物名称完成收款收据及全部统计的计算,只需填写名称即可。

篇7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 职业能力 培养策略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行业发展,实施动态管理,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调整,但部分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由于教材选取等原因,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太难、无法掌握、无法与旅游业紧密联系、运用到实践中。

(二)教学设计及实施的监控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学校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教案的审核及听课、评教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的有序开展,但是还存在教学案例选取不合理、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单一等情况。

(三)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不紧密、实践效果不明显。在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仅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与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不紧密,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实习实训效果,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四)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由于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专业老师校内教学工作量大、没有具体的实训教学计划安排等使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效果不明显。

(五)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正在努力建设一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即学校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部分实践技能的教学,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负责技能教学,但是由于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有自身的本职工作、所以经常造成学校安排的行业教师的授课时间与其工作时间冲突,再加上部分行业教师没有专业学习过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实施“多元、融合、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应该形成政府牵头、学校、旅游企业、旅游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和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实现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二) 调整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形式和时间。目前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实地参观为主,同学们通过参观仅仅对旅游企业有一个感官的认识,并没有全面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学校可以有效的将专业导论和专业认知实习结合起来,认知实习的时间可以延长到一个星期,采取学校老师讲授旅游企业的机构设置、业界专家介绍行业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安排学生以见习生身份到各个岗位见习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结束后请同学们将认知实习过程对旅游企业的认识、个人对行业的思考等内容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并请部分学生做汇报。

(三)调整专业实习的时间,阶段深入实习实训。在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在三年级实习之前不太重视英语和其他一些课程的学习,实习之后发现英语等课程非常重要,但又没有机会再返回学校学习。将集中在三年级的专业实习分散到各个学期,平均每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实习时间,三年级安排半年的实习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实习查缺补漏、返回学校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加强和完善课程组集体备课制度、实施模块化教学。在教学组织实施之前,课程负责人应该召集课程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和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讨论内容应该细致化、全面化,备课的内容应该包括课程分为几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的学时数、教学顺序、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案例的选取、作业的布置等,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组要组织老师听课、定期反馈教学情况,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的调整,实施动态管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一门课程由多个老师进行讲授,每个老师负责几个模块,发挥个人专长。

(五)校企合作编写实践实训教材。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没有适合高职层次的相关教材,学校教师应该邀请企业专业根据实训的要求,结合行业标准编写各类实训教材、指导书等。

(六)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 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完善老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将老师下企业锻炼期间的工作量折合成课时量,这样就解决了老师担心到业界深造影响职称评审等后顾之忧,也会极大的促进老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战雄.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设想[J].高教论坛.2005(5).

[2]齐丹.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8

关键词:Moodle;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都以各种项目形式进行,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因受项目经费、指标、时间、内容和培训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更多的只是针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再回所在学校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如何保障参培教师培训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将集中面授培训与基于网络培训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培训效果更佳。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1]该网络平台操作简便,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等特点,在突出学科培训与在线学习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在课程教学管理及培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从资源和活动二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培训与研修。

1.培训资源设计。(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前以调研为前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育部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四大模块的内容。专业理念模块主要包括新课改新理念下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心理分析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转变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学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与学生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Flas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制作规范与技巧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制作及应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与科研实务、基于课例的教学反思、协作备课的行动研究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引领学员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本学科教师发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培训的内容,本平台相应设计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培训案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以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员打开后可以直接阅读主讲教师的讲课信息;培训课件为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PPT课件;培训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材、课程录像、优秀课例、基本技能训练、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试题、文献等。

2.培训活动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活动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Moodle支持多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以Moodle平台作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的载体,进入培训者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学习情境中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根据Moodle本身特性以及集成在Moodle平台中各个模块的特点,可实施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主题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及基于网络课程的拓展学习等。[2](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Moodle提供了丰富的协作学习活动模块,如通过添加讨论区、Wiki、Blog、聊天室等,可以有效地创设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环境。通过Wiki,教师可以协同教研,协同备课,协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Blog,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3]

3.在线评价设计。Moodle在线评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作业、测验、互动评价等。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培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份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作业模块主要方便学员上传各类文件格式的作业到服务器,便于教师批改;测验模块主要通过题库出题,检测学员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互动评价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员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三、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西教育学院2012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本次培训综合采用集中培训、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对培训效果及对校本研修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Moodle构建一种混合式的培训模式。为解决集中培训时间短,而内容又相对多这一矛盾,本次培训采用了课堂面授和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课堂面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讲授与示范、实践教学和分组讨论方式。专家讲座主要是帮助参训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引导参训教师自觉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中去;教师讲授与示范则关注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引领教师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参训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的收集、设计、开发、制作、应用等技能,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能力,有效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分组讨论方式可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讨论中发现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引发教师的探究兴趣,使教师伴随培训,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从而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思想观念转变。

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小组协作交流方式。Moodle培训平台提供的培训主题内容及资源,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专题讨论区、课程答疑、在线作业、论文提交、博客、QQ群等多种工具,为专家、辅导教师以及学员之间创设了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通过专题讨论区,由培训教师或专家组织学员进行话题讨论交流,也可由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同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当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教师和学员同时上线便实现实时讨论。

2.有效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Moodle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为协作活动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网络协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如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等。Moodle为实现这些协作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即时聊天、E-mail、Wiki、BBS、Blog等,教师可以根据培训情况选择性设计,按需组合。[4]利用Moodle提供的这些活动模块可方便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培训过程中体现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习资源、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们可以互动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把学员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学员分享他们的精彩。

3.为培训后的校本研修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将Moodle引入培训,为教师和学员提供了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资源的建设,如利用Moodle的资源功能、活动功能、评价功能等强大的协作和互动功能,为校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讨论区和答疑区,方便解答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把历次培训经过精选的教学资源,如培训的专家讲座、多媒体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调查问卷等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员校本研修参考。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性地将Moodle平台讨论区、聊天室、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产生的学员学习材料和作品加以整理,形成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将本次培训的校本研修阶段要求学员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例和教学反思、多媒体作品、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等资料上传至Moodle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与学习研修平台,作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初步做到培训的“互动、协作”和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学员完成的任务、提交的作品及培训后信息的反馈,验证了本次混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概论――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洪福,张家年,李怀龙,徐影.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4]潘娟,瞿,钟晓燕.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篇9

关键词维度 模块 自主学习

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及英语课程,人们常会想起课程标准、设置方案、教材、学生、参考资料、考试成绩,这些的确是从事英语教育活动中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现实,但同时需要具有一种意识观念,即用模块化思维去设计每一节课的意识。因为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仍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处于构建本民族语言和外语语言双重结构的迷茫期,相对清晰的学习结构十分必要;英语教材及相关资料缺乏明确的意义指引,学生很难领悟其背后的教育意义。所以,必须保证在课程设计的源头具备清晰的思路、层次和方向等。

一、基础教育的实然状况

1.课程资源与教师的状况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体系相对清晰,但相关的教材资源却十分庞杂,许多教师在教学资源取舍方面感到为难。同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呈多样化,有传统的磁带、光盘,也有随教材附带的多媒体课件和广阔无边的互联网资源。与课程资源的广袤相对的是课时分配的有限,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规定,七年级英语课程每周4课时。许多一线教师反映“总有不够用的感觉”“课时太紧张”“很难把握教材内容与相关教学资料”。

资源的宽泛与课时数有限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把权衡取舍的尺子。从模块化的维度来设计课程资源,保证所选内容涵盖技能、知识、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等方面并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2.学生的环境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常识性知识的普及、知识媒介传输渠道的扩展、家长对学生课前知识的空前重视等因素促成课本内容本身对学生来讲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想不想学,或是学习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的问题。现在社会上的导学案、翻转课堂、慕课等潮流性教育模式都屈从在学生本身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只是采用一种新鲜或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供其接纳的基础之上。另外,社会教育资源,特别是英语学习资源在互联网上的丰富程度,为任何想学习的人提供了巨大便利,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利用模块化思维设计了相对清晰、涵盖到位的任务模块之后,要着力创设学生独立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的客观环境,以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的品质和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二、课程模型的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7年级上,共12个单元,前3个单元是基础单元,是学习的过渡,在内容上看主题分别为认识新朋友、了解周围事物和认知颜色,后面9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结交新朋友、谈论家人、教室里的东西、与朋友在一起、食物、购物、日期、谈论学校等。可以说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模块,都围绕某一个场景或主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天然的模块基础,运用功能化思维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本文以该书第7单元为例进行了课程设计(见下表)。

三、课程实施结果及反思

根据上述课程实施框架,笔者在X中学进行了整单元授课。授课班级系该校七年级中随机选定,抽选班级为36人,课前将6人一组随机分6组,通过6课时完成了本单元教学。授课完毕后对该校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及英语教师、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围绕“您对本单元教学的总体感受”“您认为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值得提倡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两个问题进行。

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该校是市属普通中学,生源水平严重不均,考虑到学校发展的现实希望尽快培养出拔尖人才,对该单元的教学总体感觉不错,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能够考虑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五个维度)值得提倡,但教师对课堂的管控和学生的自律意识需要加强。

英语教师及班主任认为,该班级在年级中具有代表性,学生平时学习热情均依靠竞争性鼓励和强制性要求得以保持,而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学生能从学习过程本身体味到同伴交流和个人努力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被激发,值得深思。学困生的积极表现令教师感到惊讶,但对于这样的学习热情是否能长久留存也有一定担忧。另外,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这样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会增加额外的备课时间。

班级学生普遍喜欢这种学习风格,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感觉学习的过程是大家互动的过程,能留下较深的学习印象。在问及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相互的影响时,大家普遍表示认同。

总之,变革常规教学模式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改进的意义重大。学校要鼓励教师尝试改进,在把握方向、方式的前提下提供便利。教师必须思考创新,并意识到适应新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自己的时间够用即好,给足学生的主体学习时间;要相信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利用周边资源和同伴互助方面;避免以自我上学时代的学习模式为参照指挥教学,保证教学设计涵盖各维度教育目标等新要求。对学生来讲,学习过程应是逐步建立自信、增进对周围事物了解、掌握方法策略、激感意识等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10

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文件,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文在此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1]。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高校都在积极应对外界形势变化探索各种教学改革,如“项目导向,推行三步递进,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1+X+Y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分级教学改革等,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前期实施的分级教学,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划分到A、B两个级别,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课程学时、教学速度来应对不同级别学生,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随着“”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

1.1学生基础差异在不断增大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学生起点在不断更新,而不同区域的生源计算机技能掌握程度却不尽相同,层次不一。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占了不少比例。在实际教学中,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动手编写程序,而基础差的学生对键盘都不太熟悉,学生基础能力两级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2]。

1.2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化发展

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网络基本应用等内容,这套内容体系已沿用多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软件的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已跟不上信息发展的速度,现有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1.3教学学时缩短与内容增加产生了尖锐矛盾

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且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然而从各高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量缩减公共课程学时,使得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学生实践课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熟练操作掌握技能。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课时也在原有的72学时和54学时基础上,分别缩减到了54学时和40学时。

1.4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普遍性,缺乏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在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在一些专业中如机电电子类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相当深入;另一些专业,则完全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专业工具使用而且使用频繁。但目前高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课程内容更偏重于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围绕等级考试开展,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2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对课程体系划分层次、并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不同教学模块,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在西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中给出了较为有力的方法性指导,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之前,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为分层次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原有认识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想要的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建立新的更高的“最近发展区”,只要不断努力,跳一跳就能获取更多更好的“桃子”,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1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

2.1.1重构课程体系的两个层次

所谓课程体系层次化,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重新建构课程体系划分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块,强调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学习不同教学内容。国家教育部基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分级教学A、B两级学生划分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划分成两个层次,即基础操作层和应用发展层(同时通过任课教师将计算机文化渗入到每个层次中),分别对两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块。基础操作层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础概念性知识,灵活运用各类办公软件,能应用相关的软件解决一些复杂、综合的问题,了解涉及各知识领域中用于实际开发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如所有学生都能熟练使用Word解决文件输入、排版、打印等操作;应用发展层是在基础操作层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技术或网络应用技术等,了解涉及实际应用及开发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应用性技能,如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对Photoshop等软件熟练应用,为专业绘图提供帮助等。

2.1.2建立教学内容的9个模块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整体,从原理、概念到应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模块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模块化教学有利于知识点更新。因此,根据教学现状将教学内容划分成9个教学模块,如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等模块,每个层次选取6~7个适应学生水平且与专业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进行传授。如艺术类学生可选择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多媒体技术等模块,而电子类学生可选择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程序设计等模块。

2.1.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p#分页标题#e#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手段,将知识点完整打包进入工作任务中,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加以融合,职业性知识是最有效、最活性的教学案例,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点;同时,强调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减少传统理论教学,使理论融入到实际操作中,这有利于解决目前学时减少的突出矛盾,如:在Excel的教学模块中,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工资报表统计项目进行学习,从报表设置布局、员工基本情况录入、员工的基本工资、加班费、奖金统计,员工工资单的输出、全公司当月加班费、奖金、工资总数统计等,项目需要熟悉Excel的表格设置、数据录入、数据排序、函数统计、分类汇总、与Word的邮件合并等知识点,整个项目基本已融会贯通了Excel的大部分知识内容。

2.2分层次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2.2.1课程体系层次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划分成基础操作和应用发展两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区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前进,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3]。

2.2.2教学内容模块化,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以模块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成若干模块,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改革模式,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弹性空间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选择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教学模块或案例进行讲解,从而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将学习过程、工作任务和专业知识三者统一起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

2.2.3能够适应IT技术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育,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跟上计算机技术前沿发展趋势,有利于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来及时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2.4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教师事先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