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案例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2、在“买东西”的活动中,经历估算的应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的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渗透。因此,设计本课时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解题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体会估算的价值。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课堂的主流活动应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生活情景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情景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

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接受过中大班的教育,他们较聪明伶俐,接受能力也较强,生活背景是乡镇,学生课程资源丰富程度一般。从学习情感上看,由于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创造欲相对没那么强。从学习方法上看,由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想学什么,怎样学,所以学生已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生活,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有自己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大约带多少钱吗?(生兴趣盎然,畅谈买东西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会自己去买东西,而且初步懂得根据东西的价钱确定所需的钱数, 这里面就运用了数学知识——估算(板书课题:估算)这节课邓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逛我们学校对面的利亨商场,学估算、用估算好吗?

(出示例图:热水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二、创设情境,探索估算

师:假如邓老师想买热水壶、烧水壶和水杯这三样东西,请小朋友们当参谋,老师大概需要带多少钱?

学生进行估计时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大部分学生都把28元估算为30元,把 43元估算为40元,把24元估算为20元,于是得出大概带90元。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行, 这样估算的话, 那带的钱就不够了, 估计90元不合适。” (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有赞成的, 也有反对的。)

生1:“我反对,因为估计90元比实际少了,带的钱少了东西就买不成。我认为应把28元看作30元,43元看作50元,24元看作30元,这样110元就够了。”

师:喔,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在购物估算时,要注意往大的整数靠,使估算的结果比实际付出大一些,才能买到东西。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90元是不够买,但是,? 我们买东西不都可以讲价吗, 我想90元是够的。”

生3:我同意90元够买,你就对老板实话实说:“我只带90元,卖不卖随你”,然后装着要走,老板一急,不就卖给你了嘛。(生笑)

生4:(不以为然)现在是在超市,不能讲价的,怎么办?

生5:“我赞成,既然是估计,结果只要求接近准确数值,数大一些或小一些没关系。”

[点评:当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小朋友思维的火花就会撞击出来,课堂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相机质疑:“对于‘出现购物问题时,怎样估算更合理’这一问题,同学们都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估算方法多种多样。看来,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想不想把估算的知识学得更扎实?”(生:想。)那就把第21页的“做一做”完成。(出示“做一做”题目,学生埋头试做)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估算策略:

39 + 42 40 + 40 ≈80 39 + 42 40 + 45 ≈ 85

师:看了这两位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几两题的相同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进行估计再算出得数,不同点是估计的数有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你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近似数的取法会直接影响到估算的结果,那么大家认为近似数应怎么取合适呢?

生1:我认为尽量接近原来的数,这样结果就比较接近准确值。(师让其例举印证。)

生2:老师我认为可以这样估算,尾数小于4的就去掉为0,大于4的就进1。

生3:取整十、整百数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想出这么多方法来估算,尽管方法不同,但老师发现大家在估算时使用了同一个基本的数学思想,想想是什么?

生:我们都在想方法凑整数。

师:对,在估算时,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应用了“凑整”的方法,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当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估算后的计算结果更简便。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估算题。

2、应用:“买东西”

电话机90元 计算器28元

玩具车95元 电风扇45元

钢笔18元 水彩笔11元

①要买下面物品,大概带多少钱?

物品 估算

计算器+玩具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机+电风扇_____________________

钢 笔 +水彩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100元”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先独立设计--小组讨论是否合理--全班交流)

3、拓展性作业:调查自己的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估算出每月收入与支出多少钱?

[点评: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体现“知识的价值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的教学理念。]

四、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教学反思

通过对《加、减法估算》这一课的教学,本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发言,主动合作探究、乐于发现新知,本人认为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切入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切入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小朋友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创造和谐活跃的气氛,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放手给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在自由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案例反思

篇2

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教育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

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

(作者简介: 寇祥明,现任教于寿光世纪学校,研究生学历。先后被评为寿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目标教学先进个人。 2001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被授于潍坊市特级教师称号。制作的课件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语文教学教研成果获全国二等奖。20年来,任教中学语文,耕耘不辍,致力于科学记忆、快速作文、快速阅读等专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2004年10月出版《现代科学记忆法实战演练》。

寿光世纪学校 寇祥明

电话:0536——2155006

篇3

【关键词】健康评估 案例教学 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3-02

健康评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课上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实验课教师先示范,后是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信息,执行任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从属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对提高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健康评估课程的特点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身体评估和心理、社会评估两个方面。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出护理诊断。该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强,护理病史询问和护理体检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动手,增加了实验课的难度。(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单单要会实践,更要知道实践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涉及多个系统的生理、生化、解剖等基本内容。知识庞杂、深奥,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3)体现应用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身体评估、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

基于上述分析,健康评估是一门注重方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与多科基础知识相联系,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单纯的理论授课和实验课会让学校与临床脱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其情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互动性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 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总体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某个系统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分组讨论、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基于健康评估的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学习、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所要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是:克服教学枯燥乏味和脱离护理工作实际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思辨式学习,提高其对健康评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健康评估的护理程序,按照相互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主要包括护理病史的询问、护理体检、实验室检查、提出护理诊断,每个部分均包括理论讲解、案例教学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做到略讲,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案例教学则根据每个系统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围绕常见疾病,选择合适的案例文本、视频等资料,以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

3.实施流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分为案例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授、角色体验、总结评述5个环节。下面以“肝脏疾病需做的体格检查”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本次课需4学时。第一,案例阅读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将案例在课前1周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查阅资料,开展组内学习与讨论。结合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本节选择一例乙肝肝硬化的病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等。提出以下问题:(1)该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2)

目前该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第二,小组学习阶段,将学生每组5人进行分组,本校护理专业每期学生人数通常30人,分为6个小组。各组学生根据布置的案例,查阅相关文献,熟悉案例背景知识,预习相关的实践操作,并开展组内讨论,为课堂讨论和角色体验做准备。第三,课堂授课时采用问题导入。首先播放多例乙肝肝硬化病人的肝病面容、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肝大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病人与健康人在相貌上有哪些不同,即这些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体征?如何进行检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主要讲授案例分析中涉及到的新的重要理论知识,进行肝脏疾病相关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模范,包括皮肤粘膜检查、肝脏触诊和叩诊、移动性浊音的叩诊等。然后依据该病例向学生介绍分析案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讨论则根据内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实施。第四,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每个小组的组员分别代表病人、家属、护士等,对该案例进行角色体验,就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两个部分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由每组选出代表对其他小组进行表扬和指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总结评述阶段,由教师围绕课前提出的案例问题对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各组参与案例教学的情况进行讲评,并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其在课后仍能继续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4.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考评机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估教学效果。以往的健康评估考核包括闭卷笔试和纯粹的实践操作,闭卷笔试以知识性题目为主,成绩通过标准化答案来衡量,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开发;纯粹的实践操作大多是学生抽到哪个操作做哪个,难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进行考查,因而需要建立以案例教学为背景,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转变只重视结果考核的做法,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两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理论考试以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卷面分数为准。案例分析考核包括两个部分:(1)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包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发言的活跃度、角色体验是否合情合理等多个方面,此项占案例分析成绩的30%。(2)案例分析考核,由每位学生对多个常见疾病案例抽题,结合所学的理论与操作,对某一具体病患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病患有哪些阳性体征?可能是哪个脏器疾病?还可能会有哪些阳性体征?以上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以口述和操作进行现场汇报,占案例分析成绩的70%。评分主要从仪表仪容、护患沟通、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判,临床护理教研组多位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打分,平均分为该项得分。

三 反思

1.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提高,案例教学以其真实可靠性、高度概括性、清新感知性,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案例教学是一种间接实践,角色体验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入角色,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所以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考核方法改革,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计。案例可以说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先导,因此案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最好能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具有典型性,难易适中。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特点。应结合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病选择合适的案例,同时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适合教学实践。(2)案例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以及教师模拟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案例内容完整,根据疾病特点,结合病理、生理和解剖等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其完整收集临床案例资料的意识。第二,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教师应是引导者,引导案例讨论与角色体验的顺利进行,致力于创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三,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角色体验时,一定要将案例同有关的理论紧密融合,使学生通过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有趣味性而无知识性。第四,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侧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

价的指标与标准,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建勋.内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4

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形朋友。(板书“认识角”)

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墙上的图片里有角。

……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课件展示一些角的图片)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你能找出它们身上藏着的角吗?请一名学生上来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并且把你创造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小组里的朋友看看。赶快动手试一试吧!(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做的角?(请两名学生将所做的角用实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师:谁用硬纸条做的角比这两位同学的大,也贴上来。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小组交流)

师:老师真高兴听到你们这么丰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朋友把活动角一起变大、变小。从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

引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片段三:比较角的大小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们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吗?(出示两幅钟的画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那这样吧,拿出画有这两个钟面的作业纸,同桌合作想个办法来比一比到底哪个角大,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汇报交流,强调重合的注意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现在请刚才把角贴在这儿的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较比较谁手中的活动角更大。

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减,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角的认识》一课的内容应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一开始以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他们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接着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数学活动,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找寻数学知识。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让他们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可以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篇5

一、“换位”教学授课人

本节课由3名学生进行授课:第一位,性别:女;平均成绩:124分(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第二位:性别:男;平均成绩:80分(班里成绩中等);第三位:性别:男;平均成绩:60分(班里成绩低)。

二、“换位”教学的内容

人教版高二英语(下)册Unit17 Disabilities (Reading )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换位”教学分析

(一)教学过程

第一位授课人:教学过程由Greeting Revision、Lead in、Reading、post-reading、Retell、Homework六个部分组成,在lead-in中通过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导入了阅读课的主题,使大家对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并激励学生们勇于面队生活中的挫折,发奋图强的意志。这体现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认知;在Reading中通过first reading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他们对文章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即将开展的阅读活动作好铺垫,而在second reading中通过归纳总结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脉落,初步了解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的能力是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部分检测的一种能力;再post-reading中的5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和巩固;Homework将本节课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巩固,尤其是retell不仅能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做一系统梳理,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位授课人:教学过程由Greeting、 Reading、explanation、Homework 四部分组成,在Reading部分通过The first reading 几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大意;在The second reading 中找出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在Explanation 中主要通过translation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词汇和句子;最后通过Homework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位授课人:教学过程由Greeting、 Reading、 Retell 、 Homework四部分组成。 在Reading 部分通过the first reading 让几位学生来朗读课文,以便了解文章大意;在the second reading 中授课人对第一二段进行翻译,并且对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在Homework中,要求预习以下段落。

(二)教学方法

第一位授课人:采用任务型语言教言教学,设计的任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人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诱导性的教学活动。

第二位授课人:教学采用“单一的,输灌式”教学,未能很好体现对阅读文的整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人扮演了主导作用,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三位授课人:教学通过让学生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翻译,违背了阅读课的主旨。

四、师生“换位”教学反思及对教师教学的启发

三位授课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笔者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认知的体现

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情感认知。在第一位授课人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一目标的呈现;而在第二位、第三位授课人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

2.从中高考对阅读的要求来看

第一位授课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归纳总结文章大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脉落,初步了解篇章结构,是符合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要求;而第二位授课人注重了词汇和句子的讲解,第三位授课人注重了翻译,都完全忽略了高考对阅读的这一要求。

3.学习习惯差异

篇6

关键词:变量与函数;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47-02

2015年7月22日-8月5日,由兵团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在石河子大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是全疆数学教师的再教育,再深造。其中由兵团教研室杨卫平主任组织的“变量与函数”说课活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作为普通教师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案例提出自己的反思:

案例一:例1、日气温变化图:图18.1.1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根据这张图,你能否得到某个时刻的温度?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每一个时间t,都有一个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

例2、高尔夫球的轨迹

我们用l标识高尔夫球飞行的水平举例,用h标识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此时高度h随着水平距离l的变化而变化。

例3、水中的波纹

把一块小石头投入池塘中,就会激起一阵阵的波纹。

面积S随着半径r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半径r都有唯一的面积S与之对应.

反思:考虑实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此案例对课本上提供的例子作了修改,选择了"一日内的温度变化"、"高尔夫球的运动"、"水中的波纹"这样三个例子.如果后两个例子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没有经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案例二:例1、《名侦探柯南》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柯南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锁定疑犯的身高.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例2、我们班中同学A与职业相扑运动员,谁的饭量大?你能说明理由吗?

反思:此案例的设计意图是想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但现实世界中各种量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应向学生说明我们数学的研究方法是化繁就简,本节课只关注一类简单的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是作为研究“背景”呈现,教学时应作“虚化”处理,以突出主要内容。否则,教师不易控制课堂节奏,会在这一环节浪费大量时间,这样的引入是否有必要?

案例三:问题一: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t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_,t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____随行驶时间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售出票数(张) 早场150 午场206 晚场310 x

收入y (元)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y.__y=_________________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_________随售票张数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三: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所挂重物(kg) 1 2 3 4 5 m

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m的式子表示l. l=___________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_________随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四: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30 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关系式:________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面积s(cm2) 10 20 30 s

半径r(cm)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s的式子表示r.__r=_________________s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___随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五: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呢?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长x(m) 1 2 3 4 x

面积s(m2)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______,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__随__的变化过程.反思:此案例引用了课本的五个实例。第三个例子,由于不少学生在理解“弹簧问题”时面临列函数关系式的困难,可能冲淡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对于繁难的概念,我们更应注重为学生构建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数学现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过难、过繁的背景会成为学生学习抽象新概念的拦路虎.

篇7

一、实践感悟

师: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操作:师向北3步,再向北5步;

师:我一共向北走几步?

生:向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师向南3步,再向南5步;我一共向南几步呢?

师:我一共向南走几步?

生:向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生向北3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南3步,再向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北5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5)+(-5)=0

二、案例反思

1.创设学生熟知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笔尖在数轴上移动,后让学生操作这样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审视点在数轴上连续两次运动,探寻有理数加法的几何解释,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与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数的和的符号;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确定两数的绝对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比较,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亲身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挖掘课堂资源,用简洁的思路和手段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直接选择教材中的足球比赛或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先写算式,然后再比较并进行分类,过于从已有的式子中下工夫,最后“牵”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就忽视了“数学实验”在这里的重要作用,没有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了有理数加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地探究,而是现实、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篇8

一、复习铺垫

出示,计算:23×14= 203×25=

回忆整数乘法的计算过程。(重点强调:末位对齐,哪一位数乘得的结果要和哪一位对齐,两部分的积相加。)

(简析:复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为新知作铺垫。)

二、情境引入

谈话:喜欢吃西瓜吗?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出示:两幅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如果夏天老师要买3千克西瓜需多少元?怎样列式?(板书:0.8×3)冬天买3千克?(板书:2.35×3)

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板书:小数 整数)

揭题:小数乘整数。(板书:乘)

三、探索方法

1.初步感知

引导:先看0.8×3,你能联系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吗?(把3个0.8连加;把0.8元看成8角,8角乘3得24角,也就是2.4元。)

示范:0.8元看成8角是整数,就变成了整数乘法。看乘法竖式如何写?(板书竖式)

陈述:3对着末位8,末位对齐,这与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有区别。为什么3对着末位8,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

(简析:从生活情境出发,重点突出0.8元看成8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整数迁移成整数乘法;板书0.8×3的竖式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形式与整数乘法接近;此处埋下伏笔——为什么末位对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

2.独立尝试

谈话:继续看2.35×3,请你帮忙算一算?尝试、交流思考过程。

生1:先用235乘3得705,2.35是两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两位小数——7.05。

生2:把2.35元看成2元3角5分乘3得7元零5分,也就是7.05元。

小结: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思考、计算。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

(简析:进一步感受小数乘法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体会转化策略的优势,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3.知识递进

追问:如果老师要买13千克呢?

板书横、竖式,指名板演;交流做法、订正。

出示几种错例:(1)计算过程中点小数点;(2)数位是否对齐。

(1)思考:为什么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点小数点?

生: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所以计算过程中不需要点小数点。

(2)引导思考数位该如何对齐。

师:看着竖式默默地回忆一下计算过程。(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

(简析:乘数是一位数的小数乘法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思维难度,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产生将之转化成整数乘法的欲望和需要。因此对教材重新整合,适时安排乘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转化的必要性。乘数由一位数—两位数,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递进,更是一次思维的飞跃、完善。)

4.抽象方法

谈话:快过春节了,西瓜涨到每千克3.4元,老师买13千克需要多少元?(3.4×13)

说明:直接列成竖式。(板书: )

计算、交流。

(简析:有了2.35×13的经历后,把3.4写在下面,引导学生体会变式同样需要转化,形成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积极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计算过程、方法适度抽象。)

5.初步小结

师:比较这三题的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简析:这里的初步小结有利于明确用计算器计算的针对性。)

四、归纳算法

1.确定位数

提问:大家的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下面我们用计算器来验证几道题,看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

续问:现在你们知道积的小数位数是如何确定的吗?

生小结:小数乘整数,乘数中的小数部分是几位,积的小数部分也就是几位。

(简析:验证、检验,为下面的总结提供了更充足的依据。)

2.总结算法

谈话:根据前面一系列的研究,请你们自己来总结一下小数乘整数的法则。

独立思考,小组活动,集体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

(简析:依据学生的文字叙述抽象成程序格式,形象、条理!)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拓展(出示补充第(3)组):14.8×0.23=

提问:积是多少?积是几位小数呢?为什么?(14.8是一位小数,0.23是两位小数,所以积就是三位小数。)

追问:也就是说,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要看几个因数?(2个)

拓展:如果是3个因数相乘?(就看3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简析:完成后补充14.8×0.23= ,顺势延伸小数乘小数的情况,学生回答轻松。此处教学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全面,养成深刻看待问题的习惯。)

3.补充习题

出示:

(1)0.12+0.12+…+0.12=0.12×9( )

(2)0.12×9的积是一位小数。( )

(3)54×41=22.14( )

(4)32×1.5=48( )

反思:如果54×41=2214,那第(3)题中可能是多少乘多少呢?(5.4×4.1=22.14;0.54×41=22.14;54×0.41=22.14)

小结:真棒!其实此题的答案有无数种,我们以后会继续研究。

(简析:由于有了练一练习题的渗透,学生知道用5.4×4.1=22.14,

而且很多学生首先想到这种可能性。用教材,不唯教材用。)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二2、3题。

(简析:由于前面教学的影响,此处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解决。40分钟需准时下课!)

六、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小数乘整数应注意些什么?

追问:现在你知道0.8×3,为什么3和末位的8对齐了吗?

生(黄伟):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了,因此3和末位的8对齐。

(简析: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

出示数学日记,让我们的朗读声与铃声共鸣吧!

《数学儿歌》:

小数乘整数,法则同整数,求得积以后,回头看因数,小数有几位,积也是几位,积末若有“0”,先点小数点,再去末尾“0”。

师:数学原来也这么有趣!

【整体反思】

在解读教材、设计整个教案时,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国标本与修订本的比较

苏教版修订本的编排是引导学生从纯数学的角度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此块内容的整个理论支架就是利用因数扩大倍数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突出了算理与算法的一致。相比修订本,国标本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作了很大变动,教材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的科学内涵,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用!

二、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转化的需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材例题的思维含量不高,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因此在例1的探索中,学生没有发自内心的将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的心理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那只有引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计算意识。这样操作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如将例题增设一条小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教材定会更加“和谐”!

三、把思考的结果落实在每个细节中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值得钻研和突破。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不会枯燥无味,还能焕发新的活力。本案例中,对多处细节作了巧妙的处理。

篇9

美术涵盖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术可以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美术作品有的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有的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美术既能体现出艺术性、文学性甚至科学性的价值体系又能反映出最淳朴自然的人性特点;最重要的是一些老师、家长、学生对于美术对学生智力、情商的巨大作用并不了解。因此,美术老师肩负重任。

我们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湘教版,在八年级上册的前三个单元主要是国画课程,对于大多数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再加上我们的班额过大,我带的其中的一个班人数有90多人,教室空间侠小,课桌拥挤,如果画国画,每个人的空间连一张四开宣纸都铺不开,更别说再去放调色盘、笔洗之类的啦。一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头都快炸了,难道国画课就取消算了?但是我自己却感觉不甘心,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我们中国最传统的绘画都不去了解,那还谈什么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就连西方的一些著名画家也来学习中国绘画,被中国画的魅力深深折服。家乡酒泉敦煌莫高窟壁画更是名扬海内外,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学者、艺术家参观膜拜。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借鉴和学习的优秀传统艺术。因此我决定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愿意去克服,一定要将国画课开起来。

第一单元正好是欣赏.评述课,我打算利用这节课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让他们大致了解中国画的概况,欣赏一些著名的中国画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再给他们布置需要准备的绘画工具。我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准备相关的课件视频资料;还准备了线描画、工笔画、写意画原作让学生区分它们的不同。在上课的过程中,果然如我所料大多数同学对国画一无所知,我就先从国画的发展历史讲起,让同学们知道绘画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人们的生活了。

在第一节课做了扎实的安排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迎接第二节课,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的国画课是否能顺利进行?当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的吵闹声很大,果然如我所料里面乱成一锅粥了,走到讲台上,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透明人,同学们都兴奋的你吵我嚷的在忙着摆放绘画工具;两个课代表在检查带工具的情况;在教室的后面垂头丧气的站着五六位同学。看着这样混乱的局面,我当时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但又想,这也正说明他们对国画是有热情的。我提高了嗓门先要求同学们坐好并保持安静,大家在我的要求下终于平静下来,我随后巡视了教室大家准备工具的情况,让我感觉欣慰的是竟然有许多同学都准备了画毡,负责的课代表还将没带工具的同学罚站在教室后面,这让我感觉很好笑又感动。我让站着同学回到了座位并强调记住下次必须带工具。其实一个班90多位同学,能有80%以上的同学带齐工具已经算不错了。接下来我先在板上做了示范,给他们讲解了怎样调墨、调色,然后播放了简单的写意荷花的视频,看完之后让他们自己练习,我在教室巡视辅导。但是就在他们练习的过程中又炸开锅了,一会儿有的同学的笔洗打翻了,水倒了一地;一会儿有的同学不小心把毛笔上的墨甩到别人的身上了;再一会儿此起彼伏的声音又在喊“老师,帮我示范一下荷叶”“老师,我怎么画的这么难看?”“老师……”就在这样的忙碌混乱中下课铃响了,回看教室一片狼藉,找寻画的比较成功的作品,竟然没找到一幅,全都是画脏画坏的宣纸,我也来不及说什么,赶紧让学生收拾桌子准备上别的课。这节课上完后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挫败感。这也促使我深深地反思:在短短地45钟内怎样将众多的学生组织好,让他们能够整齐划一摆放好用具;怎样尽快的教会他们中国画的技巧要领;怎样实现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周过去了,我迎来了国画课程的第三个课时,走进教室依然是场面混乱,我先组织全体坐好,而后总结上节课中存在的问题:1、两人共用的调色盘和笔洗放在桌子的中间,可以节省空间。2、准备好吸水的宣纸,强调不要把毛笔乱甩以免弄脏别人衣服。3、老师在示范的时候要仔细观看并记住步骤。4、练习的时候要认真,不准胡涂乱画。5、下课前上交练习作业,完成好的同学给与素质考评加分奖励。接下来我又重新把荷花的画法步骤演示了一遍。因为学生太多,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不可能将每个人都照顾到,这就要靠个人的悟性了。这节课同学们在练习中,状态好了很多,在下课前终于有画的像样的荷花作品了,我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于那些依然画成一团糟的同学我说道: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说要把每一位同学都培养成绘画大师,画不好国画没关系,只要大家能够体会到国画中的笔墨情趣,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懂得欣赏就足够了。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典型案例 反思教学

通常教师会在课堂上使用典型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思考,发展思维,按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传递交流效率,并且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课堂上教师毫无新颖的案例使学生害怕或拒绝回答,甚至不会回答。有的学生拒绝参与教师的案例,有的学生会听不懂案例,答非所问。因此,典型案例应成为课堂教学反思的纽带。

一、典型案例教学反思,帮助克服思维障碍

教师要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围绕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必须及时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考虑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方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遇到问题,教师应立即反思,找到启发诱导学生克服思考障碍的方法,如果学生遇到意外事情,教师应立即反思,灵活处理意外情况,使学生再次正常思考。例如: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探究过程中,某学生认为只要3+5=8(平方米),在其他人嘲笑他的错误时,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直接辩解:“在这个梯形中,高是2米,在计算面积时,公式为3加5乘以2再除以2,乘2除以2可相互抵消,因此就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加就ok了。”仔细一听,其实还挺有道理,此时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这样学生会进行分析探究,得出结果并非如此。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意外状况时,我们要及时检讨反思,诱导学生消除思维障碍。

二、多媒体呈现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深化感知能力,教师应深入探究教材,发现教材内容的潜在规律和内在联系,设计出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动手动脑、互相讨论。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各种币值的纸币或硬币并了解其价值,再进行初级计算。其实用真币讲课,可能会出现意外,对家长和学生造成伤害,同时学生接触到纸币的细菌会伤害身体健康若用模拟人民币教学,没有配套好的教具。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先播放商场购物,游乐园购票,银行储蓄的相关视频,引出主题,让学生体会人民币的社会作用和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接着再列出各式各样的人民币,随意选择学生回答,慢慢分类,得出正确的结果,并要求学生进行币值换算。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死板地讲课,而是边讲解边诱导,学生不再厌烦地听课,积极地加入课件中,变得爱思考,这样学生能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轻松接受新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探究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学内容愈贴近学生周围的生活,学生就愈容易自觉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书本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展更多样化的有趣的数学课堂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在感受和体悟联系在一起,从而自主积极地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吨”这个单位,无法联系自己周围的生活。此时要将抽象的“吨”这个单位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会比较难。所以在设计课件时我会考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选取学生常见的、易感受到的事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关发言和课内有限的条件,在学生间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吨”。通过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情景,学生可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只要教师把有关数学的各种生活案例拿捏恰当,让相关案例更贴近学生,学生就会更容易地体悟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和数学有关的东西,并且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有趣数学变得更丰富多彩。

四、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杜威曾说:“让学生从做中学。”老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依靠操作相关的学具,让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动口,动手,动脑,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事半功倍的方法。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主动参与课堂内容,利用书本和掌握的知识强化自己。老师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弄清楚题目意思,再根据题目要求,思考操作顺序和找出操作方法。譬如,可以用“凑十法”教授“9加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出小棒。首先摆“9+2”,有的学生立刻摆完举手发言:在其中一边摆9根小棒,在另一边摆2根小棒,接着把有2根的一边的其中一根移到另一边,这样9根小棒变成10根,这时数一下原来有2根的一边的根数,最后把两边的根数相加就得出是11了。接着按照相同的方法,又摆出9加3,4,5,6,7,让学生思考如何较快得计算出结果,并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比较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典型案例是教师反思教学的策略之一。然而,如何让典型案例更具实效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努力通过设计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反思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绪生.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学苑教育,2013(22).